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資本種族帝國主義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金融戰爭】(轉貼)金融海嘯來襲
 瀏覽2,229|回應7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金融海嘯來襲: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末日(上)(2008-11-03 20:54:07)
標簽:金融危機 恩道爾 財經 分類:金融
金融海嘯來襲: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末日

F.威廉‧恩道爾
2008年10月4日


布什政府的金融救市計劃在稍作修正之後於10月3日得到美國國會的批准,人們開始擔心這意味著又一波1931年式的全球銀行倒閉的浪潮拉開了帷幕。這一進程已經開始席卷美國銀行界,包括過去幾周房利美和房地美、抵押貸款巨頭華盛頓互惠銀行的國有化(或者叫強制清算),以及美國第四大儲蓄銀行美聯銀行的迅速崩潰。這表明從今年春季因迪美倒閉開始的小銀行浪潮達到了高峰。

這一新法案被稱為金融界的美國《愛國者法》,後者讓布什政府在9‧11事件後獲得了破壞美國憲法保障的權力。

美國財政部將會擁有不受限制的自由裁量權,為陷入危機的抵押債券及其他債券標定價格,並加以購買。這其中甚至包括汽車貸款和學生貸款,美國財政部認為這相當重要。美國財政部可以通過自行設定的程序(目前還沒有披露),從自行選擇的機構以它自己認為合適的節奏購買債券。此外,保爾森的財政部會將這7000億美元的採購計劃“外包”給那些要為造成這場金融危機負責的金融機構。據報道,美國財政部正在計劃由多達10名資產管理者管理在該計劃中購買的資產。像太平洋投資管理公司、黑石公司和雷格梅森價值信託基金 這樣的大機構據報道有可能會成為世界最大的資產管理項目的管理者。來自投資銀行界的私營企業的高度參與將會使這一計劃的政治管理更為困難,因為投資銀行被視為這次危機的罪魁禍首。

美國前財政部長奧尼爾在一次採訪中對保爾森的計劃下了兩個字的評語——“瘋了”。奧尼爾指出這個新計劃對結束銀行業的危機毫無裨益,筆者和其他許多經濟學家也意識到了這一點。這個計劃僅僅是用美國納稅人的錢來給保爾森在華爾街的朋友發奬金。如果由民主黨控制的國會的道德腰桿能夠再硬一些,公眾就會因為保爾森及其他布什政府的官員在充斥醜聞的美國金融史上最嚴重的金融詐騙中的犯罪行為而提出控告。

正如現在的危機細節所揭露的那樣,許多思想上的斷層產生了混亂,並造成了這個自由放任的金融體系的崩潰。這個現行的體系隨著保爾森7000億美元的救市計劃完蛋了,而這個體系是1987年解除對華爾街的金融和銀行業管制之後建立起來的,那一年,激進的個人主義者艾恩·蘭德(俄裔美國作家)的忠實追隨者和私人密友格林斯潘成為華爾街在美聯儲的代言人,直到2006年卸任為止。世界各國政府現在別無選擇,只能開始把金融魔鬼塞回到瓶子裡面的艱難歷程,重新對失去控制的金融體系加以管制。掩藏在目前的信心危機背後的是英國和美國政府在解決這一基礎問題上的失敗。

讓我們簡要地回顧一下歷史

1931年德國的大蕭條也是從一件看似不起眼的小事——那年5月維也納信貸聯合銀行的倒閉——開始的。

維也納信貸聯合銀行的倒閉則是由於巴黎作出了一項政治決定,破壞德國與奧地利的經濟合作協定,具體的手段就是扯斷一戰後凡爾賽體系最薄弱的一環——維也納信貸聯合銀行。在這一過程中,巴黎發起了一系列悲劇性的事件,導致德國的銀行體系在數周之內崩潰。一戰後的凡爾賽體系與1999年之後美國已經證券化的金融體系十分相似,都如同一座由撲克牌搭建起來的大廈一般,毫無基礎可言。一旦一張牌垮了下來,整個國際金融的大廈都將隨之傾覆。

1931年的德國,當政的是無能的布魯寧,他覺得只有節衣縮食才是解決問題的唯一辦法,試圖通過維持失業率以向國際巴塞爾的國際清算銀行償付楊格計劃中德國的賠款。

1931年,時任權力強大的紐約聯儲主席的是缺乏經驗的哈裡森,一個極端憎惡德國的人。哈裡森是親英的骷髏會的成員,這是耶魯大學的一個秘密精英社團,布什父子都是其中的成員。哈裡森後來還在骷髏會的兄弟、戰爭部長史汀生的領導下擔任秘密的曼哈頓工程的協調工作,他認為德國的危機並不是德國國外的原因造成的,而是由於德國銀行家試圖損人利己。

在謠言漫天、人心惶惶的幾周中,紐約銀行家托拉斯(諷刺的是,它現在是德意志銀行的一部分)宣佈將會削減給予德意志銀行的信用額度,並在1931年7月前取出所有在柏林的大銀行中的存款。哈裡森堅持要求德國國家銀行大幅提高利率以保持穩定,但這讓事情變得更糟了,因為緊接著就發生了一場席卷德國經濟的信貸危機。

英格蘭銀行行長諾曼對德國國家銀行行長盧瑟的態度更為友好,認為他的朋友沙特更適合處理這次危機。1931年7月13日,德國的一家大銀行,達納特銀行宣佈倒閉。這引發了德國銀行的存款大面積出逃。布魯寧政府將達納特銀行與資本化程度較弱的德累斯頓銀行合併,並給予數額巨大的國家擔保,以試圖穩定局勢。可惜事與願違。

紐約聯儲主席哈裡森個人相信,這僅僅是德國自己的問題,他對德國國家銀行行長盧瑟發號施令,要求他根據歷史經驗來應對危機。緊接著,德國國家銀行的黃金儲備就流向了國外。

剩下的就都是歷史了,是20世紀規模最大、破壞性最強的悲慘戰爭史,這一切都是上述事件的後果。當時,儘管美國自身正經歷著股市崩盤和大蕭條,美國的銀行界精英卻翹首期盼“美國世紀”的曙光。

金融海嘯來襲: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末日(中)(2008-11-06 22:16:10)
標簽:金融危機 恩道爾 分類:金融
美國世紀的衰退

現在是2008年,已經過去了77年,一位德國財長站在聯邦議院前宣告“美國世紀”的終結。今天,德國政府宣佈鼓勵德累斯頓銀行同德國商業銀行合併。現在,曾在合併浪潮中兼並了紐約銀行家托拉斯的德意志銀行看起來要比華爾街的那些投資銀行對手要牢靠得多。一些已有超過150年歷史的銀行,比如聲名顯赫的雷曼兄弟,在幾天之內就灰飛煙滅。現在,美國的金融霸權當著我們面開始衰落。

2008年3月,華爾街有五大投資銀行,這些銀行為資產抵押債券、公司債券、公司股票等事宜背書。他們不是像花旗銀行和美國銀行這樣的儲蓄銀行,他們聞名遐邇是因為他們是投資銀行——摩根士丹利、美林、高盛、雷曼兄弟和貝爾斯登。

在大蕭條時,根據美國國會的一項法案——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銀行的存貸款業務與背書和股票與債券的買賣業務被分開了,後者被稱為投資銀行業務。這項法案通過時,美國的銀行體系正在1929年華爾街股市泡沫大爆發之後的分崩離析當中。

《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是美國國會一項極有先見之明的行動,它終結了紐約金融界在動蕩的20年代中那些無法無天、大肆投機的行為。它成立了美國聯邦存款保險公司,為個人銀行存款提供固定數額的擔保,從而恢復了消費者的信心,結束了銀行存款的恐慌性流失。

1999年11月,在花費數百萬美元遊說美國國會之後,紐約的銀行和華爾街的投資銀行與保險公司取得了一個令人震驚的勝利。美國國會投票廢除了1933年的《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克林頓總統自豪地與花旗集團主席韋爾一道簽字撤銷了這項法案。

提出撤銷動議的是來自得克薩斯州的參議院格拉姆,他是金融市場極端自由的積極鼓吹者,主張放開政府對金融的任何監管。美國的各大銀行從20世紀80年代起就一個試圖撤銷《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1987年,美國國會研究服務處提交了一份報告,主張保留《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而剛剛離開JP摩根來到美聯儲上任的新主席格林斯潘在對國會發表的頭以及演講中就提出要撤銷《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

該法案的撤銷使得花旗銀行(當時美國最大的銀行)這樣的商業銀行為資產抵押債券和債務抵押債券背書並從事交易,還能夠設立所謂結構化的投資工具來買賣這些債券。簡單地說,1999年《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撤銷產生了一場證券化革命,格林斯潘公開對此表示贊揚,稱其為“金融領域的一場革命”。這場革命今天正在揮霍著它的年輕時代。

證券化進程是現在金融海嘯的核心所在,這場金融海嘯正在摧毀美國的信用體系。花旗集團在1999年撤銷《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中發揮了重要作用。在此前一年,花旗集團與旅行者保險公司合併,鑽了《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中允許暫時免稅的漏洞。格林斯潘則對這次合併給予了私人祝福。

格拉姆是撤銷《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的動議的支持者,這個動議以他的名字命名,他後來成為麥凱恩的首席經濟顧問。格拉姆還成為了一家規模龐大的瑞士銀行——瑞銀集團投資銀行的副主席,這家銀行在現在的金融危機裡闖的禍一點也不小。

2000年,格拉姆作為參議員,與其他四人一起支持通過《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動議的一個條款後來被安然公司利用,在能源市場上大肆投機,不受監管,這成為了安然醜聞的關鍵原因,安然公司因此倒閉,這個條款也從此被稱作“安然漏洞”。我在5月的一篇文章中提到過,《商品期貨現代化法案》允許投資銀行高盛(它正好是現任美國財長保爾森的老東家)在今年夏天操縱油價達到每桶147美元,這絕對算得上是一筆橫財。
金融海嘯來襲:我們所知道的世界末日(下)(2008-11-07 07:49:23)
標簽:金融危機 恩道爾 財經 分類:金融
保爾森的利益衝突令人側目

自從2007年8月金融危機爆發以來,美國財長保爾森的行動就奔著一個明顯的目標而去——保住他在華爾街和銀行界的老朋友的可恥收益。他所採取的步驟明顯表現出了利益衝突。從1999年撤銷《格拉斯-斯蒂格爾法案》之後到2006年出任美國財長為止,保爾森一直擔任高盛的主席,他在格林斯潘發起的正常證券化新革命中,是卷得最深的華爾街人士之一。

據倫敦金融城熟悉高盛的人士透露,在保爾森的領導下,高盛通過不斷推出新產品來推動證券化革命。一位倫敦的銀行家在一份沒有公開報道的評論中表示,“保爾森確實應該為現在證券化的爛攤子負責,但是沒人敢點明這一點,因為高盛的影響力太大了,就像過去的聖殿騎士一樣。”任命保爾森來領導這個負責收拾由於華爾街的貪婪和愚蠢而造成的爛攤子,等於讓黃鼠狼來把守雞捨的大門。

保爾森告訴大家他的興趣在哪裡。按照法律,他是一個叫做總統金融市場工作小組的主席,這個應對金融危機的政府管理小組還包括美聯儲主席伯南克、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的主席以及美國商品期貨交易委員會的主席。這就是為甚麼從去年8月開始,來自華爾街的高盛的前銀行家保爾森始終是那個宣佈新的緊急措施的人。

比如兩周之前,保爾森宣佈美國政府將會前所未有的出資850億美元對一家保險公司——美國國際集團。確實,AIG是世界最大的保險公司,在全球金融市場中有著龐大的投資。

AIG的前主席格林伯格是基辛格的好朋友,他還是紐約聯儲的前任主管,由精英組成的紐約對外關係理事會和大衛‧洛克菲勒精心挑選的三邊委員會的副主席,洛克菲勒大學的榮譽理事。他曾擔任美國國際集團的主席超過40年。2005年3月,他在美國國際集團的生涯結束了,因為篡改賬戶所招致的批評,以及紐約州總檢察官施皮澤所要發起的法律行動,美國國際集團的董事會迫使他辭去了主席和CEO的職務。

9月中旬,在雷曼兄弟公司戲劇性的倒閉和房利美和房地美得到拯救這兩件大事之間,保爾森作為美國政府的代表宣佈,美國財政部將會令人震驚地出資850億美元輓救美國國際集團。此前一天,保爾森剛剛宣佈美國政府將不會出資,坐視有150年歷史的投資銀行雷曼兄弟破產。為甚麼美國政府要幫助美國國際集團,而不幫助雷曼兄弟?

目前透露出來的消息表明,保爾森主持在紐約聯邦儲備委員會召開了一次會議,討論允許美國國際集團破產的風險問題。出席會議的活躍的華爾街銀行家只有一位——布蘭克費恩,他是保爾森的老東家高盛的主席。

布蘭克費恩後來聲稱,他出席這次決定命運的會議不是為了保護自己公司的利益,而是要“保護整個金融體系”。他的聲明值得懷疑,因為後來有消息稱布蘭克費恩的高盛是美國國際集團最大的交易夥伴,一旦美國國際集團破產,高盛將損失200億美元。如果高盛和美國國際集團一起完蛋,據報道保爾森財長將會損失他所持有的7億美元的高盛股票期權,如果這是真的,那就值得認真玩味了。

這是對一個幾天前打造了美國或世界金融史上最大救援計劃的人的驚鴻一瞥。

受人尊敬的經濟學家魯比尼指出,在最近每一次當銀行陷入危機需要採取緊急行動徵求金融體系時,(對納稅人來說)最經濟的辦法是,像瑞典或芬蘭在20世紀90年代初那樣,讓政府對陷入困境的銀行實行國有化,接管其管理權和資產,注入公共資本對其進行資本調整,使銀行能夠繼續運營,向一般客戶貸款。在瑞典,政府連續多年持有銀行的資產,大部分是房地產,知道經濟好轉,政府能夠將資產向市場出售,私營的銀行能夠逐漸回購國有股。在瑞典的情況中,納稅人支付的總成本幾乎為零。這個國家從來沒有像保爾森提議的那樣做,去購買銀行的垃圾債券,讓他們從證券化的罪惡和大肆投機中安然脫身。

美國眾議院 9月29日拒絕的那個保爾森的計劃,對向陷入困境的銀行進行資本調整毫無裨益。這個資本調整需要在花費7000億美元處理垃圾債券之外還要花費上千億美元。

我知道的經歷過20世紀90年代北歐金融危機的嚴肅的銀行家們,都在撓著頭想像保爾森的救市計劃是何等的愚蠢。這種由納稅人為華爾街買單的做法是這個妥協版的救市計劃失敗的主要原因,這種做法被人稱為“銀行家的社會主義”——將失敗的結果分攤給公眾,而將利潤留到了銀行家的腰包裡。在保爾森的計劃裡,美國財政部長——當然是保爾森本人了——將會大權獨攬,無人監管,盡情揮霍7000億美元的支票本,慷納稅人之慨盡情購買各式各樣的資產抵押債券,這些債券的持有者不僅包括美聯儲監管JP摩根、大通、花旗和高盛等銀行,還包括對衝基金、保險公司,以及保爾森覺得需要分一杯羹的任何人。而美國國會對這一點估計不會做甚麼改變。

“保爾森的計劃是行不通的。”倫敦的Monument證券公司的首席經濟學家史蒂芬‧劉易斯稱,“沒有人知道如何為這些銀行持有的垃圾債券設定一個價格,在現在的市場上,其中的許多債券的價格都會為零。”和其他許多仔細檢查過瑞典在20世紀90年代初的房地產崩潰時,對銀行實行臨時國有化的案例(稱為Securum)的人一樣,強調只有採取類似的措施才能在最小化納稅人損失的前提下解決目前的危機。“美國當局很清楚瑞典的模式,但是看起來在美國,國有化是個骯臟的字眼。”

但是除此之外,還有其他的因素。麥凱恩試圖將自己打扮成一頭反對華盛頓權勢關係網的“政治野牛”,從而給自己競選美國總統造勢。在保爾森的計劃將要被惶恐不安的國會通過前幾天,他飛往華盛頓,與幾個頗具影響力的共和黨參議員好友密謀,其中包括銀行業委員會的高級成員、參議員謝爾比,他們試圖反對保爾森的計劃。在麥凱恩的支持下,上演了一出爭奪政治權力的肥皂劇,美國的金融體系不堪重負,麥凱恩的總統美夢也隨之破滅。

權力和貪婪是驅使華盛頓的決策制定者行動的僅有的因素。在這場混亂之中,根據美國的長遠國家利益採取行動似乎已經被人遺忘。在去年11月我寫的介紹金融危機背景的系列文章中,已經提到了這一點。目前發生的一切,是民眾選出的政府拋棄了公眾的信任和職責,轉而追逐私人的金融利益。華盛頓有人能從中汲取教訓嗎?我們拭目以待。

不管華盛頓下一步將作出甚麼決定,有一點是清楚的,就是德國財長斯坦布呂克對德國聯邦議院所說的(“美國世紀”的終結)。這個那個我們所熟悉的世界的終結。美國的金融霸權一去不復返。唯一重要的問題就是接下來將會出現甚麼局面?如何出現?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90733
 回應文章
(轉貼)美國「好戰」的全部秘密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好戰」的全部秘密

當美國打下伊拉克時,首先出現的是什麼情況?全球油價飆升。油價飆升,交易又以美元結算,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油價的飆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說,美國人通過戰爭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戰爭之前,一桶石油卅八美元,打完了之後接近一百五十美元,等於一場戰爭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三倍。當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購買石油時,最高興的當然除了產油國,就是美國政府了。因為這樣一來,美國政府就能以給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名義,開動印鈔機,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國政府不是慈善家,不會白白把美元給你,你必須拿你的產品去換,從而再一次加入實物換綠紙的遊戲。此時美國政府的印鈔行為可以說名正言順,而用不著像金融危機的今天,明目張膽也失信于人地在全世界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增發美元。

美國「好戰」的全部秘密

作為中國軍人,我可以嚴肅地說,我們並不怕打仗,特別是跟一個要滅絕我們國家的敵人去打一仗,那是必須的。但是在今天,中國還沒有這樣一個敵人,說滅就能滅掉我們。

美國「好戰」的全部秘密在哪裡?

今年一月,是美國發起代號為「沙漠風暴」的海灣戰爭廿四周年。從海灣戰爭開始的廿四年裡,美國是世界上唯一連打過四場對外戰爭的國家。現在,美國仍在與俄羅斯較勁,處心積慮要向敘利亞動武。美國為什麼要如此頻繁地發動戰爭?地球人不懂,恐怕美國人民也不懂,因為這四場戰爭,發生在三個不同的國家和地區,開戰的理由也都十分充分且冠冕堂皇,誰會把它們與一張輕飄飄的綠紙聯繫在一起?

為護持美元霸權而戰,這就是美式戰爭的全部秘密

從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到今天,整整四十年,美國在全世界推廣了一場堪稱「完美風暴」的運動——全球化,在紙幣美元基礎上建起了一個史無前例的金融帝國。這一帝國的觸鬚伸向地球各個角落,在每個地方都機械般上演同一個來複式動作:美元流向世界,財富流向美國。

為了使這種綠紙換財富的遊戲,看上去更像是一波接一波的經濟自由化浪潮的結果,而不是少數美國人精心構織的深刻影響廿世紀後半葉人類發展進程的金融大戰略的產物,這些美國人從未在他們公開的國家戰略中談論過這個話題。據說,上一任美聯儲主席格林斯潘就職當天,就曾告誡他的同僚:在這裡(美聯儲)你們可以談論一切,就是不許談論美元。這是禁忌,美國人對這一關乎美國國家生存的話題諱莫如深。

所以,要瞭解美國的國家戰略,最好不要聽美國人說什麼。美國人會告訴你許許多多它的國家戰略構想,而所有這些戰略構想的背後,只有一個目的,那就是維護美國在這個世界上的霸權地位。那麼,美國人極力要維護它的霸權又是為了什麼?答案只有一個:為了延續美國作為世界上唯一超級大國的國家生存方式。因此,瞭解美國國家戰略的最好辦法,不是聽美國人自己說什麼,而是要瞭解美國的生存方式。

美國人在過去四十年裡,找到了一種在他們看來是最好的,也最便捷的國家生存方式,那就是用金融手段從全球向美國轉移財富。美國人發現自己可以不用生產其他的產品,只生產一樣東西就可以致富,就可以過得比世上所有人都好,這個方式就是印刷美元。美國人可以用生產美元來過好日子,就此意義上說,美國人最基本的生存方式就是金融生存。

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可以懂得,為什麼在過去的四十年裡,美國把它所謂的垃圾產業、夕陽產業紛紛轉移到其他國家,轉移到新興國家包括中國,而讓它七成的就業人口從事金融和金融服務業。

過去半個多世紀裡,美國完成了一個製造業大國向金融業大國的轉型,它已經徹底改變了自己的生存及生活方式。瞭解了這一點,我們就不難瞭解美國的國家戰略。因為任何一個國家包括中國在內,你的戰略一定是圍繞你的生存方式展開。按西方的說法,中國目前的生存方式就是世界加工廠。要做世界加工廠你就需要獲得資源,獲得能源,然後生產出產品。你的國家戰略也要圍繞這一切展開。而美國人不是這樣,美國人只要開動印鈔機就可以生存,美國在過去四十年裡逐漸完善了自己的一套體系,這個體系我們不妨把它叫做金融殖民體系。

美國的這種獨一無二的國家戰略和戰略金融體系是什麼時候形成的?讓我們先回頭翻翻世界近現代史,美國在兩次世界大戰後完成了人類歷史上最雄心勃勃的帝國崛起,這也是人類歷史上從未有過的一個完全新型的帝國。人類自有帝國歷史以來,從羅馬帝國到大英帝國,基本上都是以一種相似的方式完成帝國積累財富、消耗財富的過程。這種方式是什麼呢?就是佔領別國的領土,掠奪別國的資源,奴役別國的人民。這就是經典的殖民帝國模式。但是兩次世界大戰的教訓,使美國意識到,必須避免重蹈古典帝國模式的覆轍。因為一次大戰德國向老牌殖民帝國挑戰,想要獲取自己的生存空間,結果失敗了。廿多年後德國再度崛起,再次向老牌殖民帝國發起挑戰,又再度失敗了。美國毫無疑問記取了這個歷史教訓:如果一個國家的崛起,一定要從老牌殖民帝國那裡虎口奪食的話,就不可避免地會發生戰爭,而其結果只能是兩敗俱傷,最後徒使他人得利。美國就是兩次大戰最大的獲利者。在這樣一種歷史的判斷下,美國人希望設計出一種新型的帝國模式,這種帝國一定不同于傳統意義的帝國,而又能盡享帝國之利。於是,如何巧妙地設計並建立一個全新的獨一無二的帝國,就成了美國一代代政治家、戰略家們的重大歷史課題。

逐漸「完美」的金融殖民帝國的藍圖

美國歷史上唯一一個突破美國憲法限制,連續幹過四屆美國總統的羅斯福,應該說是廿世紀美國最重要的政治家。他的重要之處在于他的影響超出了廿世紀,甚至到廿一世紀美國和世界也還生活在他的影響中。比如說聯合國,再比如說關貿總協定(即後來的世界貿易組織),就是在他的主導下創立的。

更重要的還有「佈雷頓森林體系」。一九四四年七月,在美國新罕布什爾州的一個叫做佈雷頓森林的小鎮上,盟國的財政部長、央行行長和少量經濟學家雲集在一起,經過幾番激烈爭吵,討價還價,商量出了一個世界貨幣體系,這個貨幣體系被稱為「佈雷頓森林體系」。它的實質用一句話就可以講清楚:全世界的貨幣鎖定美元,而美元鎖定黃金。美國政府向全世界承諾,每卅五美元可以兌換一盎司黃金,那個時候的美國可以說是志得意滿,因為這個時候的美國有世界上最大的黃金儲備,世界上八成的黃金都捏在美國人手裡,與此同時,美國還擁有世界上最強大的生產能力和軍事機器。

通過建立「佈雷頓森林體系」,美國人一舉確立了美元的霸權地位。這個地位一直延續到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在此之前,美國是世界上最富裕、最穩定的、經濟發展勢頭最好的國家,自然,美元信譽也是最好的。但,花無百日紅,人無千日好。美國人的好日子也有到頭的那天。在朝鮮戰場上鎩羽而歸的美國人,並沒有接受那場戰爭的教訓。

一九五九年,美國人又遠涉重洋,捲入了越南戰爭。在越南打了將近十七年的仗,到一九七五年戰爭結束倉皇撤離西貢時,美國人一共被擊落上萬架飛機,丟掉了四萬九千名官兵的生命,最後卻一無所獲!這場戰爭打掉美國八千億美元,相當於現在三萬億美元。相應的,美國的黃金儲備也日漸減少,到一九七一年這場戰爭還沒有結束,美國已經是捉襟見肘,錢不夠花了。而那時的美國人卻不能像今天應對金融危機這樣,實行「適度貨幣寬鬆政策」,打開印鈔機狂印美元。因為,有「佈雷頓森林體系」橫在那裡,讓美國人不能隨心所欲,沒有足夠多的黃金你就不能印足夠多的美元!因為你對全世界有承諾,你是全世界的基準貨幣,你必須保持美元的穩定。這使美國陷入了空前的窘境。

戰爭還在繼續進行,黃金儲備日漸減少,多印美元沒有可能,美國人思來想去,沒別的辦法,只能失信于世人了。

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當時的美國總統尼克森宣佈:美元跟黃金脫鉤。這一失信之舉意味著美國可以不受黃金的羈絆,隨意加印美元了。過去每印卅五美元都要準備一盎司黃金,現在起碼從理論上說,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但是美國人並非傻瓜,還不至於傻到以為光印鈔票就能解決問題。美國人當然懂得,超量印鈔就是自掘墳墓。當你自己把自己的錢貶得一文不值時,你的這個國家就跟著完蛋。於是美國政府就出錢讓人去做一個研究報告,看看美元跟黃金脫鉤後,究竟對美國有什麼影響?對世界經濟又會有什麼影響?

半年後,研究報告《黃金非貨幣化的影響》出爐。研究者的名字叫邁克爾.赫德森,這是一位有良知的年輕經濟學家,他在報告中提醒美國政府,美元跟黃金脫鉤,在短時間內對美國有好處,因為美國可以在全世界還沒回過神來時多印鈔票,用沒有黃金背書的紙幣去占全世界的便宜。但長期看,這對美國和全世界都決不是什麼好事,尤其對美國,無疑是飲鴆止渴。美國政府拿到這個報告後,欣喜若狂,如獲至寶。儼然如醍醐灌頂,大徹大悟!

他們根本不理會邁克爾.赫德森的警告,對邁氏的報告反其意而用之。在這些美國經濟政策的制定者看來,既然這麼幹短期對美國有好處,幹嗎不把它變成一個長期的好處,讓美國人永久享用呢?當然,這首先需要與黃金脫鉤後完全變成一張綠紙的美元,在全世介面前,仍然保持它的信用。這就意味著美元必須保持它的霸權地位。怎樣才能保持美元的霸權地位呢?美國政府認為最重要的是兩根支柱,一根是美國強大的科技創新力。另一根是美國強大的軍事實力。有了這兩根支柱,就能確保美元的信用,美元就可以作為硬通貨在全世界暢通無阻。美國人也就可以在全世界更加隨心所欲地玩紙幣轉移實物財富的魔術。

但美國人也擔心,僅僅靠美國自身的實力,別人不買你的賬怎麼辦?那麼,與黃金脫鉤後的美元,最好與世界上最重要的大宗商品掛鉤,才能確保美元的地位穩如磐石。機會很快就來了。一九七三年的十月六日,第四次中東戰爭爆發。一開始,埃及人和敘利亞人兩線出擊,打了以色列一個措手不及,但不久後戰況逆轉,以色列反占上風。

一場旗開得勝的戰爭最終以被迫停戰告終,這讓阿拉伯世界非常鬱悶。坐擁石油的阿拉伯人決定,在戰場上得不到的東西,就從其他地方去獲得。於是,歐佩克——國際石油輸出國組織——決定用石油做武器,抬高油價打擊西方。這個辦法果然比戰爭來得更有效,很快西方就承受不住了。

這時,美國當時的財政部長西蒙秘密地飛到了沙特,去見沙特的石油大臣,也是首任歐佩克秘書長,告訴他:你們想把油價打多高我們不管,但是要想不讓美國人與你們為敵,你們必須接受一個條件,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這位沙特的石油大臣與整個世界一樣,對美國人這一招棋的深遠心機並不了然,於是就一口答應了美國人的要求,從此,全世界的石油交易與美元掛鉤,而美元的信用也就在此後四十年裡,牢牢地與全球的能源需求掛上了鉤。

走到這一步,美國人設計出的這個新型帝國漸漸開始顯現出輪廓,這就是人類帝國史上從未出現過的金融殖民帝國。美國人發現,比起當年德國人虎口奪食去爭取一個國家的生存空間這種愚蠢做法來,更高明的辦法,應該是通過讓世人幾乎覺察不到的方式,乖乖地讓他們把手中財富交出來,而又不製造仇恨。要達此目的,沒有比金融殖民更好的辦法了,這辦法可以把全世界都納入美國的金融體系中,然後,像擰開自來水水龍頭一樣讓財富滾滾流入美國人的口袋。

「全球化」不是歷史必然,而是美國人的精心設計

為了實現這個大戰略目標,美國需要推進全球經濟的變化,以適應美國的胃口。首先要完成的是全球產業大分工,即所謂的全球化。為了造勢,更為了讓美國式的全球化得到地球人的普遍認同,必須有一種理論為其搖旗呐喊,為此,美國人擯棄了凱恩斯,選擇了自由市場經濟理論,把它作為一種先導性理論,為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開道。

要使全球產業大分工看上去合情合理,完全合乎經濟規律,美國人用比較優勢理論把全世界分成了兩塊,一塊是美國,美國人認為它的優勢就在於生產美元;另一塊是全世界。全世界的優勢在哪兒呢?比如,中國人,你的比較優勢就在於你有大量的廉價工作力。你的發展就只能借助這一優勢。這理由簡直讓你心服口服,通過比較優勢理論,美國就永遠處在了全球經濟生物鏈的高端,而像中國這樣擁有大量廉價工作力的國家,就別無選擇地只能發展工作力密集型產業,不可改變地永遠居於整個經濟生物鏈的低端,其他國家以此類推,全球產業大分工就這樣完成了。

由美國人作為一方,全世界作為另一方,由美國人負責生產美元,而全世界負責生產用美元交換的產品,這就是美國人主導的全球產業大分工的本質,從此,全球化浪潮席捲全球。當這樣一種對應關係形成之後,在美國和全世界之間,會出現什麼情況呢?

美國用自己的金融體系,把全世界與美國緊緊捆綁在一起,這種由美國向世界輸出美元,而世界向美國提供產品的交易模式,其結果就是全球財富快速向美國集中,這也就是美國在一九九〇年前的兩百多年裡,GDP 最高時才不過達到七萬億美元,而在最近的短短廿年裡,GDP 居然翻了一番,達到十四萬億的根本原因。當然,美國人比全世界都清楚,用這種方式聚斂的財富,僅僅靠全球產業大分工是不夠的,甚至再加上石油與美元掛鉤也還不夠,還需要一個非常強有力的手段,如果沒有這個手段,美國不足以從世人手中掠走那麼多的財富,而這個手段就是天下第一的軍事實力。

廿年間連打四場戰爭,美國人唯求石油與美元掛鉤

美國人為什麼要打伊拉克戰爭?答曰:為了石油。那麼,接下來的問題是:為什麼美國佔領伊拉克後,卻不從伊拉克免費拉走一桶石油?美國普通百姓為什麼也要和世人一道忍受高油價的煎熬?這是很多人百思不得其解的問題,但是答案在本文的前面已經給出,就是全球的石油交易與美元掛鉤。

當美國打下伊拉克時,首先出現的是什麼情況?全球油價飆升。油價飆升,交易又以美元結算,意味著什麼呢?意味著油價的飆升拉高了全球的美元需求,也就是說,美國人通過戰爭打出了全球的美元需求。打伊拉克戰爭之前,一桶石油卅八美元,打完了之後接近一百五十美元,等於一場戰爭把美元的需求打高了近三倍。當全世界需要更多的美元去購買石油時,最高興的當然除了產油國,就是美國政府了。因為這樣一來,美國政府就能以給全世界提供流動性的名義,開動印鈔機,印刷更多的美元,而美國政府不是慈善家,不會白白把美元給你,你必須拿你的產品去換,從而再一次加入實物換綠紙的遊戲。此時美國政府的印鈔行為可以說名正言順,而用不著像金融危機的今天,明目張膽也失信于人地在全世界沒有需求的情況下增發美元。

如此這般,更多的美元流到了其他國家的手裡,流到了產油國的手裡,也流到了需要購買石油的國家手裡。這麼多美元攥在這些國家手裡能幹什麼呢?除了作為財富的符號讓人開心外,就是變為廢紙的前景讓人擔心,因為美元正以日新月異的速度在貶值,天天在貶值,天天都在變成廢紙,這個時候你唯一的選擇,就是美國人早就為你準備好的選擇:購買美國的國債。

購買美國國債使巨量的美元回流美國,也使美國成了全世界最大的債務國。那麼,美國為什麼需要讓流向全世界的美元,再以購買美國國債的方式回流美國呢?因為不擔心經常專案長期處於逆差狀態的美國,卻十分擔心短期的資本專案出現逆差,換句話說,一個幾乎沒有儲蓄率的美國,必須始終保持資本專案的順差,而這個順差的額度在二〇〇一年前後的時候,大約是每年七千億美元左右,也就是說,需要每天淨流入美國廿億美元。因此,美國需要大量的世界資本回流美國,才能保持其正常經濟生活的流動性,否則,大部分美國人刷卡透支的好日子就難以為繼,因此,美國不怕經常專案逆差,惟恐資本專案逆差。為了保持資本項下的順差,美國會不惜動用戰爭手段,去打壞別國、別的地區的投資環境,像驅趕羊群一樣,把美元驅趕回美國。所以說,表面上看,兩次伊拉克戰爭都和石油有關,但實際上主要是和美元有關。因為只要在產油區打仗,油價就會上升,美元的需求也就會隨之上升。如此一來,美國人就可以開動印鈔機,印更多的美元,從全球換回更多的實物財富,道理就這麼簡單。

「項莊舞劍,意在沛公」,科索沃戰爭劍指歐元

有人會問,既然如此,科索沃地區並不產石油,美國人為什麼還要打科索沃戰爭?打科索沃戰爭和美元是什麼關係?在打響科索沃戰爭之前,很多人都相信了西方宣傳機器的一面之詞,認為美國人打南聯盟,是為了進行人道主義干預。因為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西方媒體聯手撒了一個彌天大謊:說米洛舍維奇的南聯盟政權在科索沃屠殺了九萬阿族人。事後證明這完全是一個謠言,但是當謠言澄清之前,美國早已打敗了南聯盟。

那麼,美國打科索沃的真正動機到底是什麼?要看清楚這一點我們需要把日曆前翻。這場戰爭發生的時間是一九九九年三月,但耐人尋味的是,一九九九年元旦,發生了另一個重大事件:歐元正式啟動。當時歐元和美元的匯率是一比一.〇七,歐元作為一種全新的國際結算貨幣,一上來就對美元霸權地位構成了挑戰和威脅。僅僅兩個月後,科索沃戰爭打響。戰爭還沒結束,世人便發現,深受戰爭創傷的,不光是南聯盟,還有歐元。有歐盟各國空軍做幫手的七十二天的狂轟濫炸,其最重要的結果,不光是米洛舍維奇政權的垮臺,還有歐元與美元匯率的倒掛,由一歐元兌換一.〇七美元,變為〇.八二美元兌換一歐元,歐元跌幅達三成。

由此可以看出,美國人打科索沃戰爭是「項莊舞劍,意在歐元」。西方人喜歡標榜民主國家之間不打仗,但美國人在歐洲的腹心地帶打的一仗,首先打壞的是歐洲的投資環境,從而使歐元剛剛誕生就立刻面臨夭折的危險,因為美國絕不能容忍還有其他什麼貨幣與美元平起平坐,即使是歐洲兄弟的歐元也不行。

理解美國人的這種心思並不難,在歐元出現之前,美元是世界上唯一的儲備貨幣、基準貨幣,全世界所有國家的貿易結算幾乎都是用美元。這意味著美國擁有獨此一家別無分號向全世界徵收隱形鑄幣稅的權力。突然間出現了歐元,一個龐大的歐元經濟體從此後不再由美國人收鑄幣稅,這對美國來講,其打擊不僅僅是鑄幣稅的損失,而且是美元霸權根基的動搖。是可忍,孰不可忍!所以美國人即使不是意欲除之而後快,也必定會果斷出手,對這個挑戰者實施毫不手軟的打擊,就此角度看,科索沃戰爭的爆發不可避免。

此外,科索沃戰爭向我們展示的美式戰爭與貨幣資本及美國金融大戰略的關係,還不僅僅體現在美元與歐元的貨幣霸權之爭上,其他的現象同樣耐人尋味。科索沃戰爭爆發之前,有關資料資料顯示,大約有七千多億熱錢在歐洲遊蕩,晃來晃去,找不到投資的去向,因為此時歐洲上空已戰雲密佈,一旦戰爭打響,投資環境便會迅速惡化,你的投資就可能面臨顆粒無收血本無歸。追求利潤最大化是所有投資者的信條,但同時既要獲利,還要安全的獲利,如果不安全,寧可不投資,這也是投資者的信條。

結果,戰爭一打響,七千多億熱錢中有四千多億立刻從歐洲抽逃,其中兩千多億去了美國,直接支援了美國已經連續九十多個月的經濟繁榮。美國歷史上還從來沒有過如此漫長的經濟增長期。

另外的兩千多億則去了香港,香港怎麼可能在短時間內消化這麼多錢?顯然是那些投資人或投機家,看好中國內地市場,想拿香港做跳板,進入中國內地。讓人備感蹊蹺的是,恰在這個時候不早不晚發生了一件震驚世界的事情,美國人用五枚精確制導炸彈,「誤炸」了中國駐南聯盟大使館。接下來,美國人慣用的通過軍事手段改變別人的投資環境,用炸彈像驅趕羊群一樣驅趕資本的情況在極短的時間內出現了,一個星期之後,滯留香港的兩千多億熱錢從香港抽逃,最後去了哪兒呢?又去了美國,四千多億熱錢全部流到了美國,去支援美國已經連續九十多個月的經濟繁榮,一直到小布希上臺,這個經濟繁榮期才告結束。

打阿富汗不是為了反恐,而是要打回全球資本對美國投資環境的信心

從以上例證,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發動的戰爭和其他國家間發生的戰爭,從目標到方式再到結果都很不相同。美國人的戰爭除了改變別人的投資環境之外,還驅趕資本流入美國。因為儲蓄率只有百分之二點幾(現在也不過剛達到六.九趴)的美國,需要大量的美元回流,以支撐這個國家的流動性。這是美國在過去廿年裡,連續在伊拉克和科索沃打仗的原因,同時也是其以反恐為名,倉促打響阿富汗戰爭的原因。

為什麼說阿富汗戰爭美國是倉促打響?因為「九一一」發生之後兩個月不到,美國就打響了這場戰爭,這完全不符合美國打一場局部戰爭的戰爭準備規律。一九八〇年之後,美國人連打了四場戰爭,除阿富汗戰爭之外另外的三場戰爭,美國人的戰爭準備時間都在半年左右,這意味著美國打一場局部戰爭需要半年的準備,但是阿富汗戰爭卻是個例外,不到兩個月就倉促打響。倉促到什麼程度呢?倉促到美國人打仗打到一半的時候,居然就把巡航導彈打光了,這個時候還在繼續打,怎麼辦呢?五角大樓只好下命令打開核武器庫,拆下核彈頭,換上常規彈頭,又打了近千枚,才把阿富汗打下來。

既然明知道打一場局部戰爭需要準備半年時間,那美國人幹嗎不准備充分一點再打這場戰爭呢?不行,因為時間不允許,美國的經濟形勢不允許。因為這個時候正是「九一一」發生之後不久,大量的資金開始撤離美國。因為全球的投資人突然對全世界最安全的投資環境——美國產生了疑慮。美國是全球的金融中心,紐約是美國的金融中心,而華爾街是紐約的中心,世貿大廈則是中心的中心。現在,這個中心的中心居然讓恐怖分子給撞毀了,誰還敢對你的投資環境保持信心呢?於是,從這時起,據說有三四千億美元撤離了美國,前面提到美國每年需要吸納大約七千多億美元的淨流入,這個時候有三四千億美元撤離美國,而這一年還有幾個月的日子要過,沒有錢怎麼行?所以美國迫切需要一場戰爭,需要用一場戰爭,打回全世界投資人對美國的信心。

果然如此,當阿富汗戰爭打響之後,巡航導彈一落在阿富汗的土地上,道鐘斯指數就在短期下探後很快回升,華爾街一片叫好,隨著戰況進展順利,大量撤離的資金又陸續回到了美國,這場戰爭重新打回了全世界對美國投資環境的信心。由此我們可以看出,美國人向全世界展示的現代戰爭理念是,如果我的投資環境不好而短期內又無法改變的話,那我就用戰爭把其他地方打得更壞,反襯出美國相對的好。你不是認為我的投資環境不安全嗎?那我就打一場戰爭給你看,美國仍然是最強大的,美國人想打誰就打誰,你要覺得美國的投資環境不安全,還有別的地方比我更不安全,那個地方還在發生戰爭。這就是美國的軍事力量如何為它的金融大戰略服務。

建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用快變數控制全球資本流

過去,美國人喜歡說,當世界上什麼地方出現麻煩,美國總統的第一反應就是:我們的航空母艦在哪裡?現在這種說法正在逐漸成為過去時。當互聯網把全球連成一個整體,網上交易、網上支付已成家常便飯,隨便敲幾下鍵盤,成百億、上千億甚至數萬億的美元,就可以在瞬間完成轉移或者是抽逃時,這種幾乎以光速運行的資本流動,是每小時以三四十節的速度航行的航空母艦無法跟上的。即便是以超音速飛行的艦載機,也同樣跟不上。因為無論航母還是艦載機,都是物流經濟時代的產物。是為爭奪海上霸權,控制海上物流而設計的海面武器平臺。在資本流已成為全球經濟生活主流的時代,美國人顯然已經意識到需要一種能與資本的流速相匹配的快變數手段,才可能控制或改變全球資本的流速和流向。

為此,五角大樓對其軍事力量提出了新的要求:儘快建立「全球快速打擊系統」。這一系統要求美軍的軍事打擊能力,能比航母為代表的傳統軍事手段更快捷地打擊地球上任何目標,打擊時限也一再縮短,從號稱一小時打遍全球,縮短到廿八分鐘打遍全球。這個速度有什麼意義呢?其意義就在於,它基本上可以跟上資本流動的速度了。當大氣層返回式彈道導彈或五六倍于音速的巡航導彈落在地球的某一點上時,這一地區的投資環境就會迅速改變,驚慌的投資者們會迅速把資金撤離這個地區,那麼,撤離後這些資本會去哪裡?總不能懸在半空中,總要有個去處。這個去處還必須是安全的。哪個地方最安全呢?當然是誰的拳頭大,誰那裡就最安全。美國急於發展「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的目的,無非就是要用軍事手段這個快變數,像當年航母控制海上物流一樣,控制全世界的資本流。

今天,已經持續了近三年之久的金融危機,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美國的整體實力,即便是看上去受金融危機衝擊最小的美國國力的支柱和象徵——軍事力量,也不可避免地受到了影響。美國國防部長蓋茨在奧巴馬總統上臺後,宣佈一系列壓縮軍費計畫——原定採購三百八十一架 F-22 戰機,現在減為一百八十七架;原定建造卅三艘新型驅逐艦,現在變成三艘;原準備用一百四十億美元部署 TMDNMD 導彈攔截系統的攔截導彈,現在計畫取消;原準備生產一百四十架 C-17「環球霸王」這種飛遍全球不加油的運輸機,現在不生產了。最後,連耗資一百卅億美元的總統直升機專案也下馬了——這一切都傳遞出了美國軍力捉襟見肘的資訊。

但是,我們都不能據此就得出美國會從戰略上整體收縮,甚至可能拱手交出霸權的結論。因為在做出上述一系列壓縮之舉的同時,我們會看到五角大樓的另一些耐人尋味的舉措:比如說建立空天司令部,比如說建立全球第一支網軍,又比如說全球第一架空天飛機的試飛,再比如說正在研發的五倍于音速的巡航導彈......所有這些,又都在向我們傳遞與前述資訊相反的資訊,那就是五角大樓比以往任何時候都更注重美軍的速度——從部署的速度到打擊的速度,而這一切,都與資本的流速和流向有關,因為美國人心裡最清楚,今天的美國是一個建立在紙幣上的帝國。要讓這個帝國不垮塌,就必須保持美元的霸權,現在,要做到這一點,除了軍事手段,美國人手上似乎已沒有其他什麼管用的傢伙了。

應從戰略高度處理好對日關係和南海問題

顯然,美國今天的日子很難過,經濟復蘇一直乏力,美國多次放出經濟復蘇強勁的消息,之後再一看全是假的,都是一些不真實的資料。美國的經濟是以輸出美元為支柱的經濟,美元是一種信用貨幣,既是信用貨幣,必須誠信,如果全世界對它沒有了信心,信用貨幣就無從談起,所以說美國必須給全球一個經濟復蘇的良好印象,才能讓大家對美國經濟重新恢復信心。雖然目前中國經濟的步伐正在放緩,步速正在變小,有很多人想看中國的笑話,我反倒覺得這些人幼稚可笑。分析一下:雖然中國經濟從兩位數的發展,掉到了一位數,可是畢竟還在百分之七八以上。而美國的經濟是處於負增長,零增長,或者低增長,能有百分之一就不錯了,這些人有什麼資格去嘲笑別人的百分之七八呢?所以中國現在的經濟仍然是世界上經濟發展最好的國家,我強調的是最好。按說印度表現也不錯,卻比我們的點還要低,前景並不比我們好。現在全球爭奪的是什麼呢?表面上看是資源的爭奪,能源的爭奪,地緣的爭奪,實際上最重要的還是資本的爭奪,誰能吸引全球最大量的資本,誰就能獲得發展的機遇。

如果美國的經濟不好,資本就不會流入。資本進入是要來獲利的,你的經濟狀況不好就不會給投資者帶來產生利潤的機會。中國的經濟狀況比美國和大多數國家都好,全球的資本就會瞄向中國,所以美國的目的是希望中國的投資環境變壞。怎樣才能達到這一目的?美國又不能直接跟我們打仗,只要這仗一打首先它的投資環境也得變壞,當然中國的投資環境也會變壞,兩個大國在打仗,誰還敢信任你們的投資環境呢,所以說美國也不想捲入對中國的直接戰爭中來,但是又想讓你的投資環境變壞,怎麼做到這一點?讓別的國家,比如日本、菲律賓給你搗亂,你跟這些國家一打起來。甚至爭得不可開交,也會影響你的投資環境,因為沒有一個投資者會把它的資本投向一個可能要打仗的國家。所以說,美國人暗中支援日本菲律賓這麼幹,目的就是搞壞你的投資環境,讓資本離開中國或不流向中國。

美國現在表面上是在調停中日之間的矛盾,其實心裡正偷著樂: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三大經濟體之間如果打一仗,世界上第二大經濟體和第三大經濟體與美國的差距就會大大拉開。無論誰輸誰贏,都再也沒有足夠的實力向美國叫板,反而會增加美國左右這兩個大經濟體的籌碼。如此這般,美國為什麼不偷著樂呢?所以,無論怎樣,美國都會穩操勝券。

另一種破壞經濟環境的手段就是打壓人民幣,讓人民幣升值,人民幣一升值中國的出口就變得困難,但是儘管美國打壓人民幣這麼多年,人民幣升值也升了,從二〇〇五年到現在中國人民幣升值已超過百分之三十,但對於擾亂我們的經濟發展並沒起多大作用。而且人民幣升值,必然導致中國出口產品成本加大(對中國沒好處),成本加大的結果是價格上漲,對依賴中國廉價產品的美國人,同樣沒好處。所以,美國人還得重新抄起地緣政治武器,讓周邊國家給我們找麻煩,把我們的精力轉向與周邊國家爭奪領土上去,一旦擦槍走火,或者發生戰事,我們的投資環境立馬變壞,全世界投資者就不會把希望和機會給我們了,資本自然就不會往我們這兒流,美國的目的就達到了。

我們可以想像,假如前年東北亞自由貿易區中日韓的談判不是大有進展,假如去年上半年中國和日本不進行貨幣互換,國債互持的話,美國就不會這麼著急。美國眼看有可能出現東北亞貿易區,有可能中日貨幣互換,當然要掐斷這個趨勢。一旦出現這個趨勢會是什麼前景?回想一下,歐洲從歐洲共同體轉成了歐盟,歐盟從沒有統一貨幣到出現歐元,美國人雖然一開始不高興,但是放任了它,其結果歐洲出現了一個龐大的歐洲經濟體,這個經濟體在廿一世紀初期就到達了廿七萬億美元,這麼大的一個經濟體量,又有了自己統一的貨幣,和美元沒有了關係,美元失去了在歐洲經濟中的結算貨幣的地位,對美元霸權的打擊十分沉重。如果再出現一個東北亞共同體,東北亞自貿區,你想,中國是世界第二大經濟體,日本是第三,加上前十名韓國,再加上臺灣和香港,光是東北亞出現的這個經濟體,就比歐盟小不了多少,如果整個東南亞國家都進來,形成一個東亞經濟體的話,將來再形成一個亞洲經濟體,那全世界百分之四十的經濟總量都將在亞洲,如若再出現美國最擔心的亞元或者東亞元的話,美元的地位就頓時變成了三分天下只有其一了,歐元占三分之一,亞元占三分之一,美元只占三分之一,就此會出現美元霸權地位的終結,所以說美國人決不能讓中日走近。為了達到這一目的,美國人以四兩撥千斤,拿一個六.三四四平方千米的小島群,迅速撕裂了中日之間原有的傷口,這個傷口實際上在過去的幾十年裡,是被創可貼貼住的,表面上看不流血了,但實際上傷口還在,只是一直沒有爆發點,現在一個釣魚島就等於把這個創可貼撕掉了,開始流血,美國的目的就達到了。

所以,大家必須明白,對於眼下的中國來說,真正嚴峻的形勢不是海洋權益被人蠶食,也不是島礁島嶼被人強佔,而是中國的發展可能因為你急於去解決這些眼前利益,而中斷未來發展進程,這才是我們面臨的真正嚴峻的形勢。別人占了你一個島一個礁並不能決定你國家的生死存亡,但你處理不當,卻完全讓自己陷入生死存亡的危機。改革開放三十年,中國發展到今天,如果釣魚島、黃岩島不拿回來,中國就沒法發展,那這就是一個事關國家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也就是核心利益。核心利益就是直接或間接的影響到這個國家還能不能繼續向前發展,是關係到一個國家的生死存亡的大問題,以這個判斷為標準來看待釣魚島、黃岩島問題,我們就知道現在該怎樣做和能做什麼了。

美國今天就是想利用這種國際爭端來影響我們的經濟發展,釜底抽薪,讓人民幣不再被世人認可。中國經濟一旦惡化,人民幣國際化的進程自然中斷。

現在這所有的一切,釣魚島之爭也好,黃岩島之爭也好,背景還是中美的貨幣戰爭,其焦點就是貨幣之爭,就是誰將成為未來世界的主導貨幣,如果要是看不清楚這一點,為一島一礁蒙住眼睛,最後勢必會損害國家的長遠利益。

就眼下,我們絕對不能把釣魚島和黃岩島的爭端僅僅看作是中日、中菲之間的事情。透過現象,無論是釣魚島問題還是黃岩島之爭,實質上都是美國給中國做的一個局。如果大家不去看它背後隱藏的殺機,而是一股腦兒把所有的目光都集中在日本跟我們爭釣魚島,菲律賓跟我們爭黃岩島,越南也跟我們有爭執等領土爭端上,那就會出現戰略認知上的偏差。我們不能就事論事——誰跟我爭島,我就跟誰死磕的簡單化思維去解決這些爭端。既然是美國人在背後做局,我們就不可能僅僅靠一對一的簡單方法去解決問題。當然,我們也可以採取打仗的方式,分別把這些島嶼拿回來,但是只要我們和對方任何一國開戰,美國就會借此作為攻擊我們的炮彈,會利用它對其他國家的動員能力,動員相關國家,動員全世界與中國作對,那樣就真正出現了美國對中國的 C 型包圍。如此一來,在你看來是維護國家利益,是愛國之舉,實際上恰恰中了美國人的圈套。其結果是,雖然我們得到了一個小島,但會失去更大的利益,這就是國家的長久發展利益。因此海洋權益的解決,一定要符合國家的長期利益,不能因小失大,不能因短害長。所以說釣魚島、黃岩島並不是簡單的兩國之間的島嶼之爭,背後更深層的是中美之間的大博弈。

作為中國軍人,我可以嚴肅地說,我們並不怕打仗,特別是跟一個要滅絕我們國家的敵人去打一仗,那是必須的。就像日本兩次入侵中國,尤其是八年抗戰,日本要滅掉中國,民族危亡在即,我們除了反抗別無選擇。但是在今天,假如沒有到那一步呢?中國今天還沒有這樣一個敵人,說滅就能滅掉我們。釣魚島問題除了打仗,別無選擇嗎?打一仗的結果就是,中日關係打壞了之後,日本更加靠攏美國。這就在無形中加重了中美之間未來競爭時美國一方的籌碼,加大了美國的力量,因為你多了一個敵人。毫無疑問,中國的發展要求我們必須成為海洋大國,因為海洋資源、海洋能源對我們來說將越來越重要,但這是不是眼下就馬上解決釣魚島問題的理由?尤其是當中國與更強大的對手的博弈競爭日漸臨近,這個對手正想盡一切辦法激我們,逼我們打錯牌,出昏招的時候,我們能僅靠民族情緒這一根筋來作為決策的動力和依據麼?

如何解決南海問題?近年來南海方向菲律賓等國很囂張,我們怎麼辦?打仗不失為一個選項,以中國現有軍力,不怕打這一仗,可是為什麼沒打?有些人說是膽小懦弱,這麼說是無知。新中國頭廿年,抗美援朝、對印自衛反擊、珍寶島作戰,我們全都說打就打了,沒有太多的顧忌,為什麼?因為那時中國是個基本封閉自給自足的國家,既無內債又無外債,無求于人。仗打得好,國家富不到哪兒去,打得不好,國家也窮不到哪兒去,所以打就打了。今天的中國是個什麼樣的國家?大多數人的日子可以說是豐衣足食了。這個富庶的日子不是關起門來過的,是你敞開大門,把你的產品送出去,把全世界的資源、能源拿回來,變成你的產品再送出去。這個時候你要是跟周邊國家一下子變成戰爭狀態,結果會怎麼樣?美國和西方正虎視眈眈地等著你出錯呢。雖然你是正義的,捍衛國家主權天經地義,可是這個道理你只能跟你的人民講。你打,人家即使武力阻止不了你,卻能聯起手來掐斷你所有的資源和能源。中國現在是世界最大的資源和能源進口國之一,如果你說,我為了南海打一仗,從南海拿回石油來,不惜被全世界在其他方向把我們的脖子掐住,你覺得中國人光靠南海石油能不能活下去?這不是現代化早幾年或晚幾年實現的問題,而是會不會失去民族復興的千年戰略機遇的問題,我們能不仔細掂量嗎?

搞國際政治一定要掂量出輕重。中國從全世界獲得的資源支援著四十多萬億人民幣的 GDP 和三萬多億美元的外匯儲備,而我們從南沙能得到多少?沒有人做過計算,但不妨看看越南。據當時的報導,越南在那裡打井六年,掙了多少錢呢?一共打出約六百億美元的石油,越南人自己獲利兩百億。兩百億美元和三萬億美元相比是什麼概念?和四十多萬億人民幣相比又是什麼概念?

有人說,越南現在整個經濟還不如一個深圳大。對呀。兩百億美元對越南來講是巨量財富,對於中國是九牛一毛。雖說九牛一毛損失了也讓人心疼,何況你的領土還讓別人占了,更讓人氣憤。但挽回損失的辦法是不是只有正式開戰一途?養兵千日,用兵一時,如果外交途徑無效,當然可以考慮用兵。但是可以動用軍隊的辦法很多,為什麼不在非戰爭軍事行動上動動腦子?美國人「誤炸」中國使館,以色列人從恩德培機場解救人質,都動用了軍隊,卻都不算戰爭行動,我們為什麼就只有一根筋?

除了要有充分的戰略智慧,中國現在一定還要有足夠的戰略定力。有人說,中國毀就毀在韜光養晦上,我不認同。哪有大國的興起是沒有戰略定力的?戰略的實現是需要耐心的。不要說人是高智商動物,看一看動物世界,老虎獅子狩獵都首先要找好最有利的地形,選擇最弱的對手,看准最短的途徑,把握最佳的時機,然後才猛然一擊。一個大國,沒有戰略耐心怎麼能成大器?所謂中國智慧,很大一部分,我認為就是戰略耐心。當年陳毅元帥的一句話耐人尋味,「不是不報,時機未到,時機一到,統統報銷!」這話今天仍然有效。領土問題的解決,同樣而且必須是要看時機的,不是一出現爭端,就非得馬上解決。如果眼下是最好時機,當然要果斷出手,儘快拿下。如果不是,那就等待最好時機的出現。但等待不是眼睜睜地無所作為,要採取積極的制衡戰略,始終對對手保持軍事和外交(最好還有經濟)壓力甚至某些特殊的舉措才行,使那些覬覦我們島礁領土的國家不能在與我們有爭議的區域內為所欲為。善於給麻煩製造者製造麻煩,是解決你的麻煩的有效辦法,否則,一切麻煩都是你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201589
(轉貼)英德找到了出路,保爾森著了慌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英德找到了出路,保爾森著了慌(上)(2008-10-30 09:35:33)
標簽:金融危機 保爾森 恩道爾 分類:金融
英德找到了出路,保爾森著了慌

F.威廉‧恩道爾
2008年10月18日

美國的金融沙皇、財政部長保爾森在他的救市方案通過僅僅幾天之後,就立刻踩了剎車,來了個180度大轉彎。在9月23日舉行的國會聽證會上,這位高盛公司(在華爾街,高盛具有重大的政治影響力)的前CEO表示,他堅決反對由美國政府持有陷入困境的大銀行的股權,向他們注資,以穩定已經遭到凍結的銀行間市場的方案。10月13日,反對“國有化”的聲音土崩瓦解。我們感興趣的是,究竟是甚麼原因使得他來了個這麼大的改變。這表明,美國的金融精英在如何應對美國國內產生的對風險的證券化問題上,缺乏一致性。

保爾森的計劃受到了冷靜的美國銀行家和經濟學家的廣泛批評,其中包括前任財長奧尼爾,對於花費納稅人7000億美元的血汗錢來購買銀行的不良債券,他直接下了個評論“瘋了”。所有的批評意見都指出,保爾森的方案是最為昂貴的解決方案,而且遠遠不能解決潛在的問題,即由於在次級債券和其他債券上損失了數千億美元,銀行的資本相當不充實。

然而,即使是在國會第一次拒絕通過他的計劃之後,保爾森財長也拒絕進行修改。他只是在最初的救市計劃上增添了一些毫不相關的民主內容,原來的方案將美國金融和經濟的獨裁大權授予了財政部長。這被稱為“美國金融界的《愛國者法案》”。

但是,10月8日,一件意想不到的事情發生了。現任英國首相、前財政大臣布朗面對英國銀行業體系的土崩瓦解,在英格蘭銀行高層的建議之下,收回了他對銀行國有化的反對意見,開始了緊急國有化的行動。他宣佈,英國財政部將會投入640億歐元購買英國政府認為最重要的8家英國銀行的優先股。這場國有化行動並不完全,但卻極其有效,還包括向凍結的銀行間市場注入2600億歐元以恢復流動性的方案。這筆現金將由銀行以相對缺乏流動性的資產予以抵押。

焦頭爛額的英國首相布朗

與1931年之間的關係

英國政府的這一行動與1931年的重大決定如出一轍。1931年時,英國和英聯邦的成員國“打破了遊戲規則”,單方面決定放棄國際金本位制。1931年9月,在幾個月的爭吵之後,英國放棄了貨幣主義的正統觀點,在1925年重新加入金本位制之後又退出了這一制度。

德國面對著一個完全不同的環境,領先英國一步,於1931年8月就退出了金本位制。

德國當時正處於緊急狀態之中,沒有議會,由總理布魯寧領導。法國對德國和奧地利的經濟協議不滿,準備對德國進行懲罰,德國由此面臨著一場危機。法國的突然襲擊使得奧地利最大的銀行——維也納信貸聯合銀行陷入了金融危機。

1923年,德國走出了極端的通貨膨脹之後,德國銀行業最大的私營債權人就是紐約的摩根銀行,它還通過哈裡森的主席身份控制了紐約聯儲。摩根銀行在誘發德國1931年的銀行危機中扮演中關鍵的角色。

時任紐約聯儲主席的哈裡森

作為向德國國家銀行提供穩定貸款的條件,哈裡森要求德國國家銀行停止向德國的商業銀行借貸。在這種脅迫之下,德國的銀行紛紛倒閉。

只要還保留著金本位制,這是摩根銀行和紐約聯儲的要求,德國就必須控制資本外流,並徵收更多的稅款,控制預算開支,以便向國際債權人證明自己的信貸級別。隨著德國經濟衰退的加劇,德國政府削減了一戰後建立的社會保障體系。1931年夏天德國銀行業危機的爆發使得德國的蕭條極為嚴重。中歐的銀行倒閉產生了重大的社會、心理和政治衝擊。接下來的事情就是歷史上那悲慘的一幕。

美國在哈裡森的領導之下,他有奉行貨幣正統主義的胡佛總統撐腰,死死抱著金本位制不放,直到1933年3月,新當選的羅斯福總統上台才放棄了金本位制。當時,美國已經進入了大蕭條。

英德找到了出路,保爾森著了慌(下)(2008-10-31 10:15:08)
標簽:金融危機 保爾森 恩道爾 分類:金融
保爾森,向後轉

這一次又是英國通過對以皇家蘇格蘭銀行為代表的8家銀行進行快速國有化,率先打破了美國式的金融遊戲規則。 10月10日,德國也明顯準備通過國有化的方式解決銀行業的問題,這些問題都是由於從美國擴散的資產抵押債券和信用違約調期引起的,這個新領域由於銀行間的交易完全缺乏監管,已經膨脹到了68萬億美元的規模。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大致模仿保爾森計劃設立3000億到4000億歐元的共同救市基金,這個方案完蛋了。德國的納稅人不會為了法國或意大利的銀行的問題而掏錢。這表明歐盟對美國領導的全球金融體系的歹徒發生了重大轉變,開始分道揚鑣。“美國世紀”面臨著一場災難。

這就是為甚麼保爾森的態度發生了重大的改變。用美國激進自由市場主義者的話來說,他當了個逃兵,投靠了那個可怕的“社”字頭,即對銀行體系的“社會化”。用本人在歐洲銀行業中的消息來源,倫敦的一個銀行老手的話來說,假如保爾森不徹底採取新的行動,“美國的銀行就要完蛋了”。

10月13日星期一,保爾森在美國財政部緊急召集9家美國最大銀行的首腦磋商。根據與會者的報告,保爾森給了每個人一張紙,要他們簽字同意將股票賣給美國政府,以歡聚2500億美元的緊急資金援助。保爾森告訴他們,不簽字就別離開這件屋子。在吵吵嚷嚷地度過了3個小時之後,所有的9個人都簽字同意美國政府採取自大蕭條以來對銀行業最為龐大的干預行動。

根據本人在歐洲和紐約採訪到的銀行界內部人士透露,正是由於英國的決定,以及德國政府採取的類似的(儘管具體細節還不清楚)方案,迫使保爾森來了個向後轉。

美聯儲主席伯南克嘟嘟囔囔地告訴新聞界,他“一直”支持政府購買銀行股份以充實其資本的方案。這只不過再一次告訴大家,伯南克在和剛愎自用的保爾森打交道時,只不過是個軟骨頭而已。我們不知道他為甚麼在保爾森計劃得勝之前不說這句話,但是我們知道,小布什選擇他來接替格林斯潘不是因為他的能力或骨氣,而是因為他見風使舵。

伯南克在保爾森面前畢恭畢敬

舊金山聯儲主席耶倫也發表了評論,美國政府拒絕援助雷曼兄弟,放任其破產,這個糟糕的決定很快就顯示出是打錯了算盤。

9月15日雷曼兄弟的破產,對全世界都是重大打擊,打擊了銀行業的信譽,造成了目前的全球金融危機。我們不清楚,保爾森和他的朋友有沒有考慮到,這次破產意味著必須拿出一個應對危機的方案。我們清楚的是,目前美國銀行重組的一個受益方——摩根大通銀行,在雷曼兄弟破產時落井下石。在雷曼兄弟於星期一宣佈無力償債之前的那個星期五,摩根大通暫停了一筆1900億美元的交易,而這本可以輓救雷曼兄弟的。這和摩根家族在1931年造成德國和歐洲銀行危機時所扮演的角色大同小異。

1931年後,摩根家族似乎失去了昔日頭上的光環。但是,他們的後繼者JP摩根的頭兒迪蒙自稱戰無不勝,恐怕不僅僅是自謙之詞。

原文地址
http://www.globalresearch.ca/index.php?context=va&aid=10599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92804
(轉貼)恐慌的背後:爭奪未來全球銀行權力的金融戰爭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恐慌的背後:爭奪未來全球銀行權力的金融戰爭(上)(2008-10-27 11:26:31)
標簽:金融危機 恩道爾 分類:金融
恐慌的背後:爭奪未來全球銀行權力的金融戰爭

F.威廉‧恩道爾
2008年10月8日

過去兩周歐洲金融市場的行為逐漸表明,歐盟內外一小撮具有相當影響力的小團體正在利用隨著美國次貸危機和資產抵押債券的崩潰而來的充滿戲劇性的金融動蕩和恐慌,以重新構建未來全球銀行業市場的新面目。最近幾天中最有意思的事態進展就是德國總理、財政部長、德國央行以及德國的聯合政府團結一致,共同反對歐盟採取美國式的銀行業大規模援助計劃。

股票市場單日跌幅達到7%至10%足以成為報紙的頭條新聞,而且能夠在普通老百姓惶恐不安的心裡再撒上一把鹽。過去兩周歐洲銀行業發生的事情,如戲劇性的輓救德國國際房地產投資銀行、德夏銀行和富通銀行,英國財政大臣達林宣佈將對麻煩纏身的英國銀行業進行大幅度的政策調整等消息,已經開始勾勒出歐洲在應對的一場由“美國製造”的金融危機時截然不同的表現。

英國財政大臣達林

正如我在以前所提到過的,“有充分的理由相信,美國財政部長,高盛公司的前CEO保爾森絕對不是個笨蛋,他正在按照一套經過長期準備,精心策劃的策略來行動。歐洲正在發生的一切證明瞭這一點。一位歐洲的銀行高管私下裡對我說:‘美國和歐盟正在為了決定歐洲銀行業的未來進行殊死爭奪。’”

在這位銀行家的眼中,意大利總理貝魯斯科尼和法國總統薩科齊提出的,設立一項超過3000億歐元的歐盟公共“基金”以拯救陷入困境的銀行的方案,事實上將會正中保爾森和美國當局的下懷。這一舉措將會在事實上削弱這些銀行的實力,而這些錢將會用來兌付歐洲銀行所持有的那些美國發行的資產抵押債券。

宣佈將於2009年1月辭職的美國財長保爾森

利用恐慌來奪權

從1835年的金融危機開始,每次美國產生的金融恐慌中,華爾街的那些金融寡頭都會故意製造混亂,以便進一步加強他們對美國銀行業的控制力。這些私人銀行利用恐慌引導華盛頓制定政策,包括1913年明確由私人銀行控制當時剛成立的美聯儲,以及加強他們對美國產業巨頭,如美國鋼鐵公司、卡特彼勒公司、西屋電器等企業的控制。簡而言之,他們是利用金融戰爭增強他們的權力的老手。現在他們為了控制全球的金融市場,正在耍一出類似的把戲,而這種控制恰恰是所謂“美國世紀”的權力核心。我即將出版的新書《權力與金錢》中將會詳細闡述這一點。

利用恐慌來增強手中的權力的過程,把極端強大、高度集中的金融與經濟權力,交到了少數人的手中。正是同樣這些人於1919年成立了對美國對外政策具有相當影響力的智囊團——紐約對外關係理事會,《時代》雜誌的創辦者盧斯1941年在一篇重要的文獻中稱贊這個組織引領大眾在通向“美國世紀”的康莊大道上奮勇向前。

越來越明顯,除了極度的貪婪之外,像保爾森這樣的人還在按照其他的動機來行動。順便提一句,保爾森在當上美國財政部長之前,是在華爾街推行資產抵押債券最積極的人之一。這些人同美聯儲的前主席格林斯潘一樣,打著自己的算盤。他們知道總有一天,由高風險的次級貸款和其他高風險家庭抵押債券所構成的價值數萬億美元的金字塔必將坍塌。顯然,他們決定盡可能將這些所謂的“垃圾般的”資產抵押債券銷售給全球的金融企業,以便將世界上大的全球性銀行,特別是歐洲銀行誘入他們精心設計的陷阱之中。

在某種程度上,這個計策生效了。生效的日子是10月3日,週末,恰逢德國紀念統一的全國性假日。

德國放棄美國模式

在10月5日星期日晚上舉行的閉門會談中,精明的德國央行行長韋伯、德國聯邦金融監管局局長薩尼奧以及來自柏林的默克爾聯合政府的代表,拋出了一項名義上價值500億歐元的旨在拯救德國國際房地產投資銀行的解決方案。但是在這個吸引人眼球的數字的背後,韋伯在一封已經公開的9月29日寫給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的信中指出,德國私人銀行將負責籌措這筆金額的60%,政府只負責40%。不僅如此,考慮到德國政府與央行和聯邦金融監管局合作時一貫的小心謹慎,以及拯救貸款協議的井井有條,給德國造成的損失最多也只有57億歐元,而不是許多人以為的300億歐元。這些可都是真金白銀,而不是美國國會在輿論和逼迫和股市連日下跌的情況下開給保爾森的700億美元的空頭支票。

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右)與保爾森

德國財長施泰因布呂克解雇德國國際房地產投資銀行領導人的迅捷行動,與華爾街的那些犯了巨大錯誤的金融高管還賴著不走,獲取巨額奬金的做法,形成了鮮明的對比。但是這還沒有接觸到問題的核心。以前介紹過,德國國際房地產投資銀行的情況起因於該行的一家全資子銀行——愛爾蘭的戴普發銀行的不法行為,而愛爾蘭,恰恰在歐盟中以其鬆散的金融管制以及低廉的稅負而“聞名遐邇”。

恐慌的背後:爭奪未來全球銀行權力的金融戰爭(下)(2008-10-28 11:03:35)
標簽:金融危機 恩道爾 分類:金融
英國的政策轉變

在之前愚蠢而代價巨大的緊急援助了諾森羅克銀行之後,英國政府首相布朗剛剛宣佈對金融政策進行巨大的調整,與德國的行動保持一致。英國的銀行將會得到史無前例的500億英鎊(約640億歐元)的政府援助及英格蘭銀行的緊急貸款。

英國財政部聲稱,政府將會購買皇家蘇格蘭銀行集團、巴克萊銀行及其他至少六家銀行的優先股,並提供大約2500億英鎊的貸款擔保以清償債務。英格蘭銀行也將準備好2000億英鎊。這個計劃並沒有明確各家銀行分別將會得到的援助數額。

這意味著將會至少對其最重要的國際銀行實行部分國有化,而不是像那個不切實際的保爾森計劃一樣收購不良貸款。通過這種方法,英國的納稅人在這次危機中所付出的代價大為降低,商業也能回到正常軌道上,英國政府可以將國有股賣給更健康的銀行,為國庫帶來可觀的利潤。布朗政府顯然已經明白,它給予諾森羅克銀行和布拉德福德賓利集團(英國最大的抵押貸款機構)的總括保證金只不過是政府所面臨的一系列麻煩的開始,因為此前採取的這一舉措並沒有改變問題的實質。

英國的這一新國有化政策與保爾森那理想化的“自由市場式”的做法形成了鮮明對比,後者的做法只是買下保爾森打算保住的那幾家銀行手中一文不值的債券而已,而不是向這些銀行注入資本,使得他們繼續運營。

陣營已經劃分好了

呈現在我們面前的是兩種截然相反的應對當前危機的方法。保爾森的計劃,我們在以前的文章中介紹過,是建立三個巨型全球金融巨頭的計劃的一部分,這三個巨頭分別是花旗集團、JP摩根以及保爾森自己的老東家高盛。在成功地利用恐懼和惶恐從美國納稅人那裡“搶”來7000億美元的救市資金之後,現在這三大巨頭試圖在接下來的紀念用這一前所未有的強大武器去蹂躪歐洲的銀行。

歐盟的財長們認為歐洲的銀行至關重要,決不能倒閉,必須為銀行的存款提供擔保。通過採用國有化的策略,歐盟各國政府為歐洲的銀行巨頭在長遠的將來能夠抗擊花旗集團這樣的金融巨頭的攻擊做好了準備。

歐洲和亞洲股票市場中的大規模拋售現象實際上只不過是次要得多的事情,沒甚麼關係。根據市場的報告,這次拋售主要是由美國對衝基金的驅動所引起的,他們明白美國經濟即將面臨蕭條,因此在拼命回籠資金,而保爾森的計劃對此卻避而不談。

一個運行良好、具有償債能力的銀行與銀行間系統是一個更為重要的問題。資產抵押債券的崩潰貼上了“紐約製造”的標簽。但是,它的影響卻必須被限制起來,幸存下來的歐洲銀行保衛著公眾的利益,而不是像在美國那樣僅僅保護著保爾森那伙金融界同黨的利益。歐洲央行和歐洲各國央行協調一致的降息行動雖然吸引了新聞界的注意力,但對解決真正的問題於事無補。在銀行的償付能力得到保證之前,他們對銀行間貸款充滿了恐懼。

通過在歐盟範圍內發動部分國有化行動和拒絕貝魯斯科尼與薩科齊的救市計劃,歐盟各國政府,有趣地是以德國為首,正在為從危機中復蘇打下正確的基礎。即便目前行動順利,這次危機還遠遠沒有結束。亞洲的銀行在1997~1998年華爾街操縱的亞洲金融危機中損失慘重,他們與美國目前面臨的問題關係不大。歐洲的銀行受到了衝擊,但是沒有一家像美國各家銀行面臨的考驗那麼嚴重。

原文請見
http://www.engdahl.oilgeopolitics.net/Financial_Tsunami/Warfare_Behind_Panic/warfare_behind_panic.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92793
(轉貼)當前的全球危機與中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當前的全球危機與中國(一)(2009-10-24)(2009-11-30 09:24:53)
標簽:財經
2009年10月24日上午,恩道爾應邀在上海浦江創新論壇的全體大會上發言40分鐘,題目是“當前的全球危機與中國”。《上海科技報》10月25日在(特三版)下半版摘要刊發了其中最後一部分,“中國創新角色的獨特之處”,刊發時改名為“中國創新角色的選擇”。下面是演講的全文。

當前的全球危機與中國
威廉·恩道爾

尊敬的大會組織者和各位嘉賓:
多謝你們的邀請和安排,使我們今天齊聚一堂。我想談的是目前全球系統危機的本質,以及它可能對中國經濟未來的創新所包含的意義。
我的主要觀點很簡單很明確:當今唯一的超級大國已經失去了“天道”,這對於世界,特別是對中國,到底意味著甚麼?美國的統治者濫用了對他們的信任和自己的職責,專橫地對待世界人民和自己國家的人民;美國的統治者或者說那些權貴精英已經失去了“天道”, 假如他們曾經擁有過的話。

首先我們必須弄明白,這場危機到底是怎麼一回事;看起來這是美國房地產債務市場上很小的那個“次貸”部分在2007年8月出現了危機;這是一塊高風險的按揭市場。但是這場危機真正的源頭,是早在38年前制定的一項決定命運的決策。

1971年8月15日,當時在任的總統,理查德.尼克松,聽從了戴維·洛克菲勒和保羅·沃克爾的建議,採取了一個膽大包天的行動:撕毀了那個確定了戰後國際貨幣秩序基本規則的協議,即1944年的佈雷頓森林協議。從那一天開始,美國將不再允許外國央行用手中持有的美元兌換黃金,而這正是佈雷頓森林協議規定的義務。這一天就是紙幣美元匯兌體系的起點。美國的經濟實力的基礎從那時開始受到侵蝕,可是沒有幾個經濟學家看明白過這一點。美國國內的製造業基礎遭到逐步的系統性破壞,越來越多的基本生產被這種經濟體系外包到國外更便宜的地方去了,服務業因此而興起。

用上世紀70年代的時髦話語來說,美國要成為“後工業”國家,成為一個服務業主導的經濟,就是依賴於全世界其他一切地方製造業的勞動力的那種經濟。

從表面上看,這個體系運轉得好極了,但是它只能在一定的時期內運轉。這個時間段的終點是2007年8月。德國有一個很小的銀行發生了危機:那家德國銀行持有的10億美元規模的美國次貸債券,忽然之間沒有人願意購買了。以本人的愚見估計,在50年後這樣的事件還要發生,那將是一個制度的終點──最初出現在17世紀之末、以英格蘭銀行的成立為標誌的制度。英國18世紀的工業革命使得它進一步展現。

自由市場美元體系

美國在1971年8月的金融決策是實用主義的,但是它的後果直到很多年之後才顯現。在那個佈雷頓森林貨幣系統中存在著根本性的缺陷,可是美國在1971年沒有去糾正它,這是一個失敗,正是這個失敗導致了今天的危機──這一場危機是用了將近40年時間釀成的。
1971年之後,美元不再依賴黃金,於是華爾街的強勢集團和紐約的國際銀行發動了一場它們所說的“第二次美國革命”——把盡可能多的國家職能私有化,把政府的管制盡可能削減掉,就是這場“革命”的動力。

理解了這一點才能明白,今天的這場美元危機為何不是一個可以輕鬆渡過的事件。美元作為世界的主導貨幣和關鍵性貨幣,現在進入它謝幕之前的最後一段時光了。

上世紀70年代之初美國經濟政策的轉變,是美國最強勢的大銀行和大工業界對於一場危機的回應。美國的跨國企業和銀行從1945年以來曾經在全世界享有的優勢,到那時在總體上已經不復存在。美國的研發在上世紀50年代曾經是世界的標準,到了1970年代這個地位也已喪失,只有少數幾個部門例外。美國政府在戰爭年代對工業進行了投資,到那時也需要新的推動力了。美國的公司面臨更先進、更現代的競爭,特別是德國和日本的競爭,這兩個國家的技術已經達到更高的水平,有更高的獲利能力。概括地說,就是美國的銀行和公司必須提高利潤率。它們對這個“獲利”危機的回應,就是向海外而不是在國內進行投資,“賤買貴賣”。

在洛克菲勒集團的帶領下,美國精英圈子的決定是:繞開自己的國家。他們這個行為,在數年之後在英國被稱為“撒切爾革命”,在美國被稱為“裡根革命”,在歐洲大陸被稱為“新自由主義革命”。這是一個錯誤的行動:他們需要解決盈利性危機,但是卻用外包摧毀了自己的工業基礎。就這樣美國經濟被改造了,變成了金融化的經濟。他們生產的唯一重大商品是債務──越來越多的債務。對於紐約的一小撮銀行巨頭來說,這樣做太能盈利了,至少在金融化經濟2007年崩塌之前,的確是這樣。

這個模式有兩個與眾不同的特點。首先,收入分配的流動背向正在擴大的中產階級,財富通過稅收和其他途徑日益集中,流向人口中10%最富有的那一群人。第二個特點,是新自由主義的宏觀經濟戰略的不可持續性。這裡的問題包括工業企業資本積累銳減、以擴大消費信貸來為GDP增長融資、對外貿易逆差,以及政府性公司和私營公司經常賬戶出現巨額赤字。

只有看清楚歷史,才能看清楚這場危機的嚴重性:這是始於上世紀70年代的美國式“自由市場革命”的失敗,是裡根新自由主義體系的死亡,是紙幣美元體系的死亡。

對美國國內的影響

在美國國內,新自由主義革命是一種倒退:在大蕭條年代,全國範圍的工會經過艱苦的勞工運動,為人口中的大多數贏得了社會保障和穩定的工資水平,這些現在又失去了。新自由主義革命通過大規模的宣傳,鼓吹縮小政府規模,解除對經濟的管制,鼓吹把優質的國有公司私有化。裡根當政的模式是直接對工會實施打擊,那時26%的美國工人曾經是由工會代表的,而今天只有12%的工人還是工會會員了。過去強大的汽車工會、鋼鐵工會和卡車司機工會,現在都只剩下空殻了。它們的會員或者退出了,或者老去了。而新自由主義革命的目標,正是在美國全面壓低工人的工資。

與此同時,政府對銀行業的管制被取締,對金融的限制沒有了──這就是“自由的市場”,曾經強有力的公司被毀壞,向“股東價值”的利益敞開了大門。這種教條的邏輯是,在一個穩定的工業部門中,不論資本是投向“固特異”輪胎、通用汽車還是通用電器,唯一最重要的利益是投資人的利益,而整個工業產業的利益、工人的利益、美國經濟的整體利益,都不再重要了。一部1980年熱映的、名為“華爾街”的好萊塢影片(導演奧列佛·斯通),把這個要點抓住了。

被解除了管制的華爾街發明瞭許多新金融產品,總稱為金融衍生品和期貨–-套值工具。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不受管制的衍生品交易,已經變得比股票交易和商品交易更加賺錢,比石油股票還要賺錢。根據巴賽爾國際結算銀行所說,全世界的金融衍生品價值,不管是想象中的還是名義上的,2009年之初時總值已經達到600萬億美元。其中41萬億是所謂的“信用違約互換合同”(CDS),這正是這場美國銀行危機中最核心的麻煩。僅僅從銀行借了錢去持有的這種“信用違約互換合同”CDS,就達到了5萬億美元,大部分都是場外交易的(OTC),這就是說,根據1999-2000年通過的法律,它們根本不用接受任何政府監督。

這是“蠻荒的西部”——這裡是沒有規則的遊戲場。金融衍生品解除管制法案的那兩個起草人,一個是提姆·蓋特納,另一個是拉裡·薩莫斯,今天他們正在主持美國政府的經濟政策。而美國本應該糾正的,恰好是他們這些人製造出來的錯誤。可是迄今為止,除了把納稅人數千億美元的錢送給華爾街大銀行以外,美國無所作為,在這樣一個白宮經濟政策班子的領導下,這是毫不奇怪的。

因此,裡根自由市場革命在國內的效果,正是摧毀美國工業的基礎,並且建立一種以債務為基礎的寄生性經濟。現在這一切要終結了。

當前的全球危機與中國(二)(2009-10-24)(2009-11-30 09:56:33)
標簽:財經 分類:金融
“競底”的經濟
美國和G–7集團(其中最活躍的是英國)中最有權勢的家族“收復失地”的下個步驟就是,制定新的國際貿易規則,以便讓美國的公司和銀行向國外的生產部門投資,這就是所謂的“外包革命”。截至1994年,美國、G–7以及另外幾個同伙--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結成一幫,聯手共同對付發展中國家,他們推進了一項激進的新貿易談判——烏拉圭回合,借此建立了WTO這個歷史上第一個全球貿易“警察”。

WTO的規則是美歐的“富人俱樂部”制定的。這個機構打開了廉價勞動力的防洪閘。美國美其名曰“全球化”,其實這不過是裡根式的“自由放任”向全世界的傳播——這就是所謂的“自由的市場”。新的WTO規則給美國整個工業行業找到了一條外包捷徑,把生產外包到勞動力更便宜的國家裡去;美國從中得益,公司利潤和股票價格在上世紀90年代後半期大大飆升。首批國家如墨西哥免稅的邊境加工區最受歡迎。到了世紀之交,中國成了外包的首選國家,因為中國在2001年加入了WTO。

上世紀70年代初著名的“乒乓外交”和隨後尼克松總統訪華,其實是美國新自由主義革命的一個戰略組成部分;為尼克松的出訪做準備的,正是亨利.基辛格和戴維·洛克菲勒。這是極有諷刺意味的。打開中國,讓美國的經濟滲透進去,是洛克菲勒和美國精英的百年之夢,自從1840年 他們幫助英國人打了鴉片戰爭以後,他們一直都在這樣夢想。洛克菲勒和美國的金融和工業精英是這樣想的:只要他們能夠用現代投資誘使中國上套,他們就能把中 國納入他們的“新世界秩序”,即他們設計和建構起來的全球化模式,就能實現壓低工資和提高利潤。中國將會對美國市場產生依賴。這是一種新式的“鴉片戰爭 ”。

中國衝擊波
這個計劃太成功了。中國在不到30年的時間裡,飛快地變成了世界上最大的經濟力量之一。美國為了工商業的利益,要玩的是一場“中國遊戲”,他們要把中國這個廉價勞動力的大水池維持住,把生產的成本降得更低。WTO的規則允許通用汽車公司或者克萊斯勒公司在中國生產汽車,然後出口,賣到美國或者其他國家去,賺取巨額利潤,而置美國國內的生產部門於不顧。在過去的15年中,搜尋更加便宜的勞動力,正是推動WTO式全球化的引擎。這是一場“掉到底”的競爭,結果是美歐國內的工資下降,美歐廠商在中國低廉的工資水平的競爭下只能掙扎自保。

意料之外的事情從2005年開始出現。“底”開始升高了。中國的工資開始上漲,因為工人的技術提高了,他們為世界市場生產出技術含量更高的產品,因而提高了自己的所得。中國工資水平的變動在華盛頓並沒有引起多少注意,但是卻發出了美國經濟霸權走向終結的信號。

“競底”,即越來越便宜的生產成本,把美國的股市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在上世紀末網絡泡沫大漲的時刻,以萬億美元計的股資湧進美國去買首次公開募股的股票。在亞洲金融危機後,資本都往美國市場走。美國模式在達沃斯大受追捧,被當成世界上最成功的經濟。
這是建築在沙灘上的成功,但是幾乎沒有人看明白這一點。

美國不會復蘇
時至今天,2009年,已經有兩位來自不同黨派的美國總統,都嘗試過重建美國經濟的世界領導地位。儘管從2007年危機爆發以來已支付了超過兩萬億美元巨款,兩位總統還是都失敗了。在美國房地產市場的16萬億美元債務市場面前,泡沫後的市場下行——這個痛苦的房產價值調整過程,至今還只走過了三分之一。這個過程至少會持續到2012年底。在這個時期中,次生的經濟振蕩對美國經濟產生的影響,將會比大蕭條的後果更嚴重。

成百萬套美國住宅已經閒置。在今後的數月中,還有成千萬套住宅將被閒置。為美國貢獻了70% GDP的普通的消費者家庭,欠下了大量的債務,為買車、為子女上大學、為購房欠債,用信用卡欠債消費。他們欠的債相當於可支配收入的三倍。消費者退縮了,他們減少支出,盡力付清信用卡債務。這些都加劇了經濟的收縮,形勢的嚴峻程度遠遠超過美國官方數據的估計。今天如果用1950年的可靠的統計方法來估算,在美國有能力的勞動年齡人口中,真實的失業率已超過20% 。

今天美國的工業和就業形勢是1930年大蕭條以來最壞的。戰後嬰兒潮一代在以往的20年中,先是把他們的退休基金大量投資於股市,然後又轉向房市,現在他們要退休了。從2009~2011年 開始,上千萬的退休者為了生活下去,需要兌現股票,把本來在退休後要住的房子出售到正在下滑的房地產市場上去,他們將停止向政府、向公共年金基金付稅。他 們要靠賣出股票來生活,這樣就會有更多的資本從股市退出。對於華爾街的金融大腕來說,這相當於坐在在今後一二十年中的一場危機之上。

經典債務陷阱

在 政府方面,美國的公共債務失去了控制,動用納稅人的錢對華爾街上的大銀行實施緊急救助,如花旗、高盛、摩根大通、美洲銀行等,其資金規模超過數萬億美元, 可是情況正在變得越來越糟糕。巨資注入後,銀行仍然不能進行借貸,因為沒有人借得起錢了。說到美國政府的債務,正如中國人民銀行非常痛苦地看到的那樣,美 國是世界上最大的欠債人。公共債務總計約12萬億美元,幾乎等於一年的GDP。在以往的八年中,美國的公共債務翻了一番還多;為了打伊拉克,打阿富汗,政府必須通過赤字為戰爭融資。打這幾場戰爭的錢,不論人們是否喜歡,事實上是來自中國的儲蓄:是中國投資到美國財政部的國債,或者對半政府企業如房地美的投資。

讓我們把話說得更清楚,目前的這場危機,不是全球的經濟危機,而是全球經濟中一個部分的危機,是美元體系的危機。到現在為止,中國和世界上的大部分國家,多多少少避免了最壞的情景,即美英這兩個國家正在經歷的、它們曾經最賣力地鼓吹的所謂新自由主義的“自由市場”革命。

自從1945年當上全球霸主的美國,正在進入它自己最後的一場金融危機、經濟危機和社會危機。在今後數年裡,美國的全球霸主地位會被這些危機急劇地削弱。像美國主流經濟學家那樣,希望美國經濟會出現V型復蘇的預期的那些人,都是完全沒有看到事實。我們需要記住,美國主流經濟學家沒有一個人預見了此次危機的深度和廣度。我在2004年曾經警告過房地產市場正在出現泡沫,未來將發生崩潰。幾年前我做了一項明確的決定,決不盲目跟從主流經濟學的思考,而是盡我所能,做獨立的分析工作。當所謂的主流在污染了的急流中掙扎的時候,我在很大程度上站穩了腳跟。污染主流的有毒物就是次貸和衍生品。

這一場美元危機的根本性質和它的深度決定了,不管是誰來當美國總統,就算是耶穌基督下凡,如果不把九家最大的金融機構收歸國有,任何人也無力回天。從高盛開始,美洲銀行、花旗等等都在其中。必須按照1999年 以前的法令,即實行“去管制化”之前的法令,對金融界重新實行管制。對華爾街銀行的權力,我在自己的書中稱為“貨幣托拉斯”的權力,必須大刀闊斧地削減, 只有常規的銀行信貸功能需要保留。那些銀行巨無霸必須被分拆,它們必須受到嚴格的控制。廢除衍生品場外交易的法律必須實施。但是自從危機爆發以來,我們並 沒有看到過這樣做的任何一點跡象——相反,我們看到納稅人的錢被更多地拿走,去支持那些腐敗的華爾街銀行。

中國創新角色的獨特之處
今天,僅僅在20年前還被美國大公司用作廉價工資之“底”的這個國家——中國,以大多數人無法設想的速度,上升到了這樣一個地位:當這個世界的經濟需要一個新的秩序,並且需要實現穩定的時候,中國能夠承擔一種具有決定性意義的角色。

這不是靠中國用真金白銀灌注美元債務無底洞;中國要依靠自己的活力、聰明才智和創造力,去開創一種和平的新風尚。

請允許我分享我從最近幾次中國之行中得到的觀察。直到目前為止,中國在經濟建設中,還不得不採用美歐的公司模式、採用外資直接投資模式;然而面對無控制的全球化中存在著的真實危險,中國在2008年11月對全球危機做出的回應表明,中國是能夠果斷行動的,中國能夠靈活應對一場全國性的危機。
中國具有這樣的地位:中國有工業的基礎,一個在世界上最現代化並且還在成長的工業基礎。你們有教育水平很高的中產階級和勞動力,並且技術還在日益提高。儒家道德文化所具有的優勢,以本人的一己之見來看,西方國家無一可比。

中國今後發展最重要的一點是,不要像過去那樣向西方或者美國尋找“成功”的模式,而應更多地向內看,更加專注於中國文化的核心與傳統,而且這種“內觀”應考慮到當今中國經濟發展的現代化起點。
創新的挑戰與過去的挑戰非常不同。這個挑戰更大,但是對中國的企業家來說,回報也更大。我也認識幾位離開了神話般的硅谷回來建設新中國的企業家。你們必須決 定創新應該聚焦於哪些項目。我只想作為一個外人,根據自己親眼所見提出一點建議。你們完全有能力完成你們的心智希望做到的事情。G-7集團那些國家是正在衰老的、停滯的或者下滑的經濟體。它們的創新,無外乎是那些關於減少污染、讓老人生活得比較容易的事情。

在美國和英國,操控戰略的精英圈子最大的擔心是,歐亞大陸國家會從它們的鼻子底下抓走大量的市場和潛在的利益。上海合作組織就集中地代表了這樣的新市場的潛 力。中國同俄國、哈薩克斯坦和中亞國家以及中東主要產油國聯合起來,就能夠經受住美元體系衰落過程中將會發生的任何經濟振蕩。參與合作的每一方,都具有各 自的戰略優勢和戰略上的劣勢,然而作為一個集團,上合組織擁有軍事上的保障,有原材料資源,有出色的勞動力和科技能力,它能夠為地球上60%的人口改善生活。歐亞大陸是未來的學習班──它如何發展,它是否能夠實現發展,都取決於組成它的那些成員國家。我對它的未來十分樂觀。
中國的經濟是年輕的,充滿活力和生氣。中國依然尊重老人的智慧。如果你們能夠集中注意力於中國今天所缺乏、明天所需要的領域中,在所需要的技術方面,去關注 最臨近的市場,去關注中亞和東亞、非洲和南美洲,你們就是在為一個更加和平的可持續的世界做出貢獻。這當然不是一個輕而易舉的過渡。
中國還有另外一個選擇,那就是跟著美元巨輪泰坦尼克號一起沈下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92767
(轉貼)美國宣佈在東歐放棄導彈防禦系統的真正意圖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宣佈在東歐放棄導彈防禦系統的真正意圖(2009-10-28 07:51:27)
標簽:恩道爾 美國 導彈防禦系統 軍事

美國宣佈在東歐放棄導彈防禦系統的真正意圖
——導彈防禦系統和美國愚蠢的歐亞戰略
2009年9月17日
威廉‧恩道爾

編者按:9月17日奧巴馬宣佈放棄在東歐部署導彈防禦系統,引起了世人的廣泛猜疑和爭議。個中原由究竟如何,請看恩道爾的解讀。

奧巴馬執政八個月來,美國的外交政策漸漸浮出水面。就像機械地操作自動駕駛儀的飛行員,美國很顯然無法應對自2008年9月格林斯潘金融革命失敗後的地緣政治和經濟危機。自從1945年美國崛起成為世界的主導力量,美國首次無法把軍事上的大棒政策和經濟上的胡蘿蔔政策很好地結合起來。奧巴馬宣佈放棄在波蘭和捷克建立導彈防禦系統,這表明美國政治集團的精英們已開始對美國失敗的外交政策展開激烈的內部鬥爭。
美國對歐亞大陸三個軸心國家——中國,俄羅斯,伊朗的外交政策可謂是最失敗的一盤棋。副總統拜登對俄羅斯精心策劃的訪問充分顯示了美國對歐亞大陸的外交政策越來越力不從心,毫無疑問,歐亞大陸乃取得世界霸權的兵家必爭之地。
奧巴馬政府開始大張旗鼓地開展美俄關係調整戰略,很顯然這次調整意欲把俄羅斯帶到20世紀90年代初動蕩不安的葉利欽統治時代。人們忽視了美俄關係逐步惡化的最根本的原因——美國和美國控制下的北約操縱的一系列政變,也就是我們指的顏色革命,從根本上威脅了俄羅斯的統治。最明顯的是2003~2004年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策動的政變,這些政變把親北約的傀儡政權推上了歷史舞台。

導彈防禦系統的戰略意義
很顯然,美國的目標是徹底摧毀俄羅斯,而歷屆美國各屆政府一以貫之地做這件事情。奧巴馬很支持這一戰略,在波蘭和捷克建立進攻性很強的導彈和雷達防禦系統。一位前美國軍事專家指出,導彈防禦系統是對付核攻擊的關鍵。奧巴馬是否真正放棄導彈防禦系統將是美國政府是否真正轉換思維方式的有力證據。
奧巴馬政府判斷失誤,沒有採取進一步行動來減輕核戰爭的威脅。早在布什時代,美國針對俄羅斯制定了導彈防禦政策。奧巴馬的外交政策是由已經過時的克林頓集團制定的,而那時候美國的確是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對俄羅斯和全世界其他的國傢具有主宰權利。
這一點從拜登七月底訪問格魯吉亞和烏克蘭接受新保守主義華爾街日報採訪時欠缺考慮的評論中可見一斑。他宣稱俄羅斯人口銳減,經濟衰退,銀行系統甚至不能維持15年,整個世界都在改變,而俄羅斯卻固步自封,這是很不對的。除了人口問題,這所有的話恰恰是美國的真實寫照。.
美國副總統的評論,很顯然事先得到白宮的許可,並作為美國對俄羅斯的政策宣讀。即使拜登的話有些道理,也遠遠不能代表歐亞大陸地緣政治的真實情況。
事實上,奧巴馬七月份和普京會晤後,旋即派副總統拜登對烏克蘭和格魯吉亞進行國事訪問,這明顯是對俄羅斯的挑釁,讓俄羅斯明白美國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是不會給其帶來任何好處的。奧巴馬對俄羅斯的外交政策和布什的外交政策同出一轍,在俄羅斯人眼裡,一個是破產的美國外交政策,一個是繼承了前者的衣鉢。
很明顯,這一政策會在全球產生非常重大的影響,華盛頓還沒有做好應對這一切的準備。華盛頓政府大大低估了美國想成為全球超級大國的重重困難。奧巴馬和拜登表現的狂傲自大和美國的經濟實力是不相稱的。俄羅斯完全可以削弱美國對歐亞大陸分而治之的地緣政治。

華盛頓政策弄巧成拙

奧巴馬的戰略意在在歐亞大陸重新建立美國的影響。布什統治時代,美國在歐亞大陸的地位嚴重下降,遭遇了重大失敗。在這一點上表現最明顯的莫過於奧巴馬決定在阿富汗大舉增兵。另外明顯的證據是伊朗大選後,美國秘密支持政變,企圖顛覆現政府。美國的目標是削弱伊朗在中東及其近鄰中國和俄羅斯的影響。
如果華盛頓政府真的思考改變地緣政治戰略,奧巴馬將分幾個步驟來實現這一目標。正如奧巴馬在競選時宣稱的那樣,美國政府決定不再在格魯吉亞和烏克蘭等俄羅斯的安全領域內繼續對抗,下一步要做的是對俄羅斯的安全問題做出讓步,商討如何盡早結束美國的導彈防禦系統。美國放棄在烏克蘭和格魯吉亞的導彈防禦系統,將會為解決伊朗和阿富汗的問題上獲取俄羅斯的支持打開一扇門。
奧巴馬政府與俄羅斯對抗是很愚蠢的,結果就是加劇了在歐亞大陸及其周邊地區的問題。具有諷刺意味的是,美國政府剛剛公佈了具有挑釁性的評論。美國每四年頒布一次國家情報戰略。日前頒布了《2009國家情報戰略》,把中國、俄羅斯、伊朗、朝鮮一道列為挑戰美利益的4個主要國家。報告稱,這些國家的威脅不僅表現在傳統的軍事實力和間諜能力上,還有網絡安全方面也尤為重要。俄羅斯會繼續想辦法加強實力和影響,以抗衡美國。
奧巴馬政府一味詆毀俄羅斯並與其對抗的行為是很愚蠢的。無論俄羅斯的經濟實力表現得多麼虛弱,美國這樣做的結果將會驗證“自我實現預言理論”。
七月份,正值美國破壞伊朗穩定之時,伊朗總統內賈德親自前往葉卡特琳堡參加一年一度的上海合作組織會議,並和中國及俄羅斯的領導人親密交談,這表明瞭美國外交政策的破產。伊拉克的穩定,離不開伊朗的支持。和伊朗一樣,伊拉克境內60%的人口是什葉派教徒。對於伊朗的穩定,俄羅斯將起到重要作用,伊朗和俄羅斯簽署了布什爾核電站核燃料供應和廢料歸還協議。另外,如果美國的外交政策溫和一些,在處理阿富汗的問題上,伊朗很可能會保持中立。
重要的是,美國副總統拜登剛剛到達俄羅斯,俄羅斯的媒體報道伊朗年底將接受俄羅斯製造的S-300防空導彈系統。運輸工作將從這個月開始,歷時12個月。聽到這個消息,以色列的內塔尼亞胡急忙趕往俄羅斯想制止這一交易。
俄羅斯在軍事上和外交上成功地削弱了美國在非洲的影響。總統梅德韋傑夫於今年六月份訪問了四個非洲國家,它們分別是埃及、納米比亞、尼日利亞和安哥拉。
此外,俄羅斯同意了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的要求,向委內瑞拉銷售25億美元的俄羅斯的裝甲車輛和地對空導彈車。查韋斯還希望從俄羅斯購買一批運程300公里以上的火箭,這些火箭將全部用於軍事目的。查韋斯提到哥倫比亞政府曾允許美國政府七次進入本國領土。“有了這些火箭,他們就很難攻擊我們。如果攻擊我們,他們很快就會知道我們擁有這些先進的武器”。
美國並沒有無動於衷,拜登和奧巴馬很早就宣佈俄羅斯將是美國成為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的絆腳石。受俄羅斯的影響,越來越多的國家不再依賴美國。華盛頓政府宣佈重新考慮如何處理針對俄羅斯的導彈防禦系統問題,表明美國政府內部一些有志之士開始意識到美國粗暴的軍事政策造成的惡果。美國是不是重新要求烏克蘭和格魯吉亞加入北約,我們將拭目以待。如果的確如此,這意味著美國要進行大刀闊斧的戰略調整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90778
(轉貼)花旗銀行國有化背後的真相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花旗銀行國有化背後的真相(上)(2009-03-31 13:37:18)
標簽:金融危機 恩道爾 財經 分類:金融
花旗銀行國有化背後的真相

William Engdahl , 2008年11月24日

11月21日(週五),據美國銀行的一些內部人士透露,世界上最大的金融機構之一險些破產。它就是兩年前還是全美最大銀行的花旗銀行。美國政府現在的做法實際上把花旗銀行2萬億美元的資產收歸國有。這引起了美國和歐洲的銀行業的震撼,大家認為也許花旗大得政府不能讓它破產。
美國財長Henry Paulson 不僅是個銀行家,他還在華爾街投資,買賣股票和公債、保險。他治理經濟顯得笨手笨腳,經濟危機問題越來越嚴重,範圍也日益廣泛。現在已經不是他能不能勝任這個工作的問題了。嚴峻的經濟形勢已經引起全球的恐慌。

回天乏術
Paulson 9月份秘密使用納稅人的7000億美元就是個很好的佐證。這筆錢是經過搖擺不定的國會批准的。Paulson給 9大銀行提供了1250億美元的救助款,其中100億美元撥給了他曾任首席執行官的高盛集團。讓我們計算一下這1250億美元按市場價格購買的股票。美國的納稅人花了1250億美元買了這些股票,而私人投資只需要625億美元就可以購買到。這是美國鋼鐵工人集團的經濟學家經過詳細計算得出的結論。如果通用汽車倒閉了,鋼鐵集團的工人將會大批失業。

這意味著大約一半的公共財產成為Paulson 對華爾街密友的禮物。現在,僅僅過了一周, 財政部不得不接受花旗銀行的破產申請。事情還沒有到此為止。 Paulson 得到國會的許可,只有國會獨家審查7000億美元的投資 ,到目前為止這個監督機制沒有明顯的作用。在解決經濟危機的問題上實際是回天乏術。

9月份Paulson遵循殘酷的經濟觀念,決定讓全美排名第四的投資銀行破產,這應該是近期全球經濟危機的導火索。任何認真的經濟分析家都會看到這個顯而易見的道理。雷曼兄弟突然破產,讓人們對全球經濟喪失了信心。因為大家開始搞不明白甚麼樣的銀行能夠得到政府的救助。貝爾斯登比雷曼兄弟小得多,不久之前得到了政府的救助,政府卻讓具有重要戰略意義的雷曼兄弟倒閉。

現在最可怕的危機是我們現在處於一個內部 的時期,下任總統已經選舉結束,但是直到1月20號他才能宣誓就職。

想想美國最大的銀行之一花旗事實上已經國有化了,可是由於意識形態的原因,布什政府和Paulson 都很虛偽,盡力掩飾他們收購重要的銀行國有化的事實。花旗銀行擁有2萬億美元的資產,連美國國際集團都相形見絀。可笑的是, 僅僅八周前美國政府還指定花旗銀行接管不景氣的美聯銀行。現在很明顯花旗銀行的問題比美聯銀行要嚴重得多。政府要把花旗銀行收購國有的消息宣佈1小時內, 花旗銀行的股票迅速上升到3.77美元每股,花旗銀行的市值增加到210萬美元。花旗銀行的市值在2006年10月曾經是2470億美元。政府宣佈花旗銀行國有化的前兩天, 花旗銀行的總裁, Vikram Pandit宣佈裁減5200個工作崗位,然而這一行動沒有起到任何實效。

全美20家主要的銀行損失慘重, 奧巴馬總統就任後簽署的第一個命令應該是銀行假日,主要的銀行全部國有化。經濟恢復正常,信貸重新流動到經濟領域之前, 消化“有毒資產”和損失。

花旗銀行和政府已經確認了3060億美元的問題資產。花旗銀行首先消化290億美元的損失,剩下的損失由花旗銀行和政府共同承擔。花旗承擔10%,政府承擔90%。美國財政部會利用“問題資產救助計劃(TARP)”的救助金,消化50億美元的損失。如果必要的話, 聯邦存款保險公司會消化100億美元的損失。除此以外,美聯儲承諾承擔剩下的損失。這種救助規模在美國金融史上是前所未有的。毫無疑問,他們要拯救經濟。

原因是現在很多問題交織在一起,美國6家主要的銀行持有全世界主要的金融衍生品。國際貨幣基金組織的一份工作報告顯示,其中任何一家銀行倒閉都會造成“場外交易市場”金融衍生品3000-4000億美元的損失。另外,金融系統的倒閉會引起很多其他機構破產。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Singh 和Segoviano的研究,全球經濟危機損失會超過15000億美元。

花旗銀行國有化背後的真相(下)(2009-04-07 15:30:13)
標簽:金融危機 恩道爾 財經 分類:金融
瘋狂輓救底特律通用汽車行動

花旗銀行的危機還不是最困難的金融危機。美國國會由於政治和意識形態的爭執,通用、福特和克萊斯特現在無法得到經濟援助貸款。國會議員抨擊三大汽車巨頭的首席執行官乘坐私人飛機參加美國國會聽證會的行為,恰恰突出了華盛頓近年來完全脫離現實。

通用汽車如果破產會造成巨大的損失。美國歷史上最大的破產案雷曼兄弟的破產時,似乎有序地解決了“信用違約互換合同”的問題。但是在問題解決之前,卻發生了衝突,不得不增加更多的抵押品。這造成了10月份經濟的進一步下滑。通用如果破產的話,會造成更加嚴重的間接傷害。到那時,經濟系統要比雷曼兄弟破產時衰退得多。另外,還有一個不為人注意的問題,被很多人忽略。如果支持通用按照《破產法》第十一章申請破產保護,將會引火燒身,但是按照《破產法》第七章宣佈破產清算,將會給美國帶來巨大震動。
問題是根據美國《破產法》第11章,公司需要一段時間才能得到破產法院的保護。在這幾周或幾個月時間內,需要過渡融資。 這就是所謂的“佔有中的債權人”。由於過渡時期需要的資金一般不多,所以風險不大。但是由於經濟危機,很多銀行都消減了幫助這些“佔有中的債權人”的貸款。

通用無法獲得佔有中的債權人的過渡融資,它將面臨著部分甚至全面清算的命運。除了通用本身會減少10萬個職位, 另外通用對於汽車服務商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很多汽車公司因為失去了服務商面臨著關閉的境地。有些分析家說,通用的破產會直接或間接地造成2009年250萬崗位的流失。另外, 這250萬崗位的流失,會造成與和汽車工業無關的服務業還有“抵押品贖回權”喪失,有人估計會達到1500萬職位流失。
在這種混亂的經濟形勢下,美國國會的議員卻只關注 通用的老總乘私人飛機飛往華盛頓的小事。這讓人想起羅馬發生大火時尼祿皇帝彈起了小提琴的荒唐之舉。在亞歐峰會上,中國代表提出亞歐之間的貿易使用像人民幣、日元或其他國家的貨幣來代替美元是毫不奇怪的。對花旗銀行的救助和通用的窘迫境地說明瞭自1984年使用的佈雷頓森林體系已經宣告死亡。

花旗銀行救助方案背後的真相

Paulson 和華盛頓的任何人都不願意透露花旗銀行救助方案背後的真相。布什政府斷然拒絕快速採取行動把9大問題銀行國有化,然後按照良好資產和惡性資產把這些銀行重組。正像瑞士在20世紀90年代應對金融危機時的做法一樣,擁有良好資產的銀行繼續向實體經濟貸款,等到經濟恢復後資產流向私人領域,政府再放鬆對經濟的控制。Palson 和他的密友們把事情搞得越來越糟糕。

很顯然Paulson 現在已經意識到他最初拒絕把銀行資產國有化的錯誤。9月19號Paulson 改變政策,給9大銀行下了最後通牒,要求政府持有部分資產。他放棄樂最初荒唐的計劃——利用納稅人的7000億購買持有有毒資產的證券。對此他沒有做出解釋。

Paulson沒有處理好雷曼兄弟的事情,這使他很快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如果Paulson 按照市場價格購買指定銀行的有毒資產的話,相對於2萬億美元的資產擔保證券,7000萬美元也太少了。Levy 經濟研究所的專家表示, 現在很可能大部分的金融機構無法正常運作。這個黑洞會一口吞掉7000億美元。

這一事實迫使Paulson 不得不放棄最初的TARP 救助計劃,轉而去購買9大銀行的股票。其實這也是死路一條。Paulson在處理經濟危機的問題上笨手笨腳。其實造成他現在面臨的進退兩難的境地的原因很簡單:如果美國政府按照面值支付了這些幾乎沒有任何加值的資產,銀行會產生巨大的損失。另外像Levy 的經濟學家指出的那樣,這等於向全世界宣告它們破產了。另一方面, 如果Paulson抬高有毒資產的價格,保護銀行不受損失的話, 7000億美元只能購買小部分的問題資產。

這僅僅是開始。2009年會引起金融系統巨大的震蕩,規模之大, 將是過去五個世紀前所未有過的。這也是我們說美國世紀和美元系統的末日到來的原因。

美國的公民將是Paulson 經濟政策最直接的受害者,另外還有德國、歐盟、中國、俄國和美國經濟密切聯繫的國家以及不依靠美國經濟的國家,破壞性將是非常嚴重的。現在不是傷感緬懷二戰後經濟秩序的時候。它隨著雷曼兄弟的倒閉和共和黨的下台崩潰了。全世界不要對奧巴馬政府能夠創造奇跡抱有幻想。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90776
(轉貼)撒切爾政府“自由經濟模式”的垂死掙扎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撒切爾政府“自由經濟模式”的垂死掙扎(上)(2009-03-16 08:31:32)
標簽:撒切爾 金融危機 恩道爾 財經 分類:金融
撒切爾政府“自由經濟模式”的垂死掙扎
F.William Engdahl
2009.1.22

20世紀70年代末, 面對經濟危機,英國保守黨首相撒切爾夫人和她幕後的財團們,引進了“私有化”、“減免國債”,“改革勞資關係”,“採取通貨緊縮的政策”對經濟進行干預。她採取的政策和美國總統裡根倡議的經濟改革是同出一轍的。撤銷經濟管制和精簡機構乃重中之重。近30年來,英美大學的經濟學的教授都把撒切爾夫人的措施看作行之有效的模式,並逐漸地放棄長期以來社會安全、公共衛生、養老保險等努力爭取的成果。如今大英帝國,撒切爾經濟革命的完美典範,就像傳說中的泰坦尼克在不斷下沈,這恰恰驗證了新自由主義和自由市場的不足之處。

新自由主義革命是在美國和英國境內發生的。那麼你對以下事實就不會感到奇怪了:現在不斷擴散的全球經濟危機的中心是在美國和英國,以及最近幾年熱烈擁抱自由經濟的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愛爾蘭等經濟實體。很明顯,布萊爾政府執行撒切爾的金融改革並撤銷經濟管制的人正是英國的財政大臣戈登·布朗。

英國近期經濟發展的例子就很有啓發性。英國的經濟將遭受自1946年以來的最低谷。根據歐盟最新的調查,今年降低了2.8個百分點。英國比歐盟的任何國家經濟都要損失慘重。

由於人們對對英國經濟衰退和銀行系統紊亂越來越恐慌,造成英鎊對美元和歐元的匯率急劇下降。英國銀行危機日益嚴重,政府赤字不斷增加,現在英鎊對美元的匯率僅為1.4,下降到七年半以來的最低點。2009年英國國債將超過1180億美元,相當於GDP的8%。

撒切爾革命的直接結果是國家經濟轉變成外包、非工業化、服務型經濟。加之英鎊貶值,英國不會出現貿易順差。和美國一樣,在過去二十年,金融和銀行是經濟發展的發動機,現在這個發動機已經破損了。

公債飆升

國家銀行的緊急救助更是火上澆油。到2010年,英國的國債將達到1.06兆, 佔GDP的72%,比現在要劇增70%。

戈登·布朗政府三個月前還躊躇滿志地宣稱要採取有效措施緩解全球金融危機,昨天不得不宣佈一攬子銀行救助計劃,來輓救全國的銀行系統。他拒絕透露最終需要的資金上限,這讓布魯塞爾和歐盟對他很不信任。

英國銀行總計有4.4兆美元的外債,這是英國經濟的2倍。英國的外匯儲備僅僅是660.6億美元。怪不得外匯交易商和對衝基金決定了英鎊只有一條路走:貶值、

上次英國消減國債是在14世紀早期,愛德華三世決定拒付意大利銀行的欠款,導致意大利兩家最大的銀行─Bardi 和Peruzzi─破產。

英國的內閣部長說,布朗政府承認不知道剛剛推出的第二個輓救經濟的一攬子計劃是否有效。一個不願透露姓名的英國官員在新聞發佈會上說:“事情的真相是我們也不知道是否可行,但是我們必須滿懷信心。 我們完全處於大航海時代。總之,英國對國內的經濟失去了控制。

政府拒絕透露要消耗納稅人多少錢。 官員們駁回了2000億美元救助金的說法, 宣稱採取的措施風險還是很低的, 數據也是經過仔細計算的。 英國下議院工黨的普通議員承認很難說服有抵觸情緒的國民接受救助方案。毫不奇怪,調查顯示,反對布萊爾和工黨的勢力很大,在大選中保守黨將超過工黨9%-13%的選票。49%的英國人今年害怕失業,這個數字真是令人震驚!

政府進行快速持續改革、控制銀行危機的主要障礙是撒切爾主義一直佔統治地位。工黨甚至像宗教一樣信奉它,而布萊爾首相在工黨中堪稱撒切爾夫人的化身。而反對黨保守黨對過去的措施的大力支持使這種荒唐的思想進一步的鞏固,儘管他們當心國債太多而否定了政府用於拉動經濟的200億美元的財政刺激。

同時很顯然,隨著去年Northern Rock 公司的國有化,皇家蘇格蘭銀行的國家控股成分也佔了70%。現在要做的是盡快採取20世紀90年代瑞典銀行應對金融危機的舉措。國家銀行很難籌集私人資本,無力償還。 當時瑞典的銀行分為資產負債暨營業和特定不良債權。資產負債暨營業貸款給實體經濟的業務並沒有減少,而特定不良債權大部分是住房抵押貸款。政府會嚴格控制這些資產流動,等到經濟復蘇了才允許在健康的市場環境運行。所有的收支平衡起來,這種轉化為商業型資產投資銀行的模式所耗費納稅人的資金幾乎為零甚至還是稍微盈利的。

工黨政府現在固執己見,拒絕承認現實情況。現在一些工黨的議員呼吁銀行國有化,政府卻說這並不是他們的目標。 內閣大臣 Darling 說, 我們很清楚, 英國的銀行是管理最好的銀行,是商業化的,而不是屬於政府的。 這是我們一貫執行的政策。

英國議會特別財政委員會的工黨主席John McFall, 認為銀行國有化勢在必行。Vince Cable, 自由民主黨的發言人說,政府現在的行為像親吻屍體喚醒死人一樣。 政府現在已經有效的控制了世界上最大的銀行之一。 它當然要投入更多的錢, 也許還要控制更多的銀行。Cable 還預言房價會上升,個人債務會上漲, 他還預言了Northern Rock 的國有化。

撒切爾政府“自由經濟模式”的垂死掙扎(下)(2009-03-23 10:21:52)
標簽:撒切爾 金融危機 恩道爾 財經 分類:金融
蘇格蘭皇家銀行
同一天布朗政府宣佈第二個銀行救助計劃。蘇格蘭皇家銀行簽署了一份大大出人意料的報告——2008年的損失達280億美元。這引發了主要銀行的進一步的大甩賣。 蘇格蘭皇家銀行的巨大損失主要是 2007年對荷蘭銀行的收購。 蘇格蘭皇家銀行高價收購了荷蘭銀行, 昨天公開承認這筆生意僅值200億美元,比預期的要低得多。這個令人震驚的消息造成其股票下降了67%。

可悲的是,布朗為轉移批評, 說他對蘇格蘭銀行的損失及外債的呆賬表示非常氣憤。據傳言,如果經濟繼續下滑, Lloyds 銀行將是下一個需要緊急救助的銀行。

新自由主義模式的起源
撒切爾政府1979年提出的新自由經濟模式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捷克英美大學的經濟權威和圈子裡人的決定。他們都認為是要奪回30年代大衰退和戰後英國經濟危機時轉讓的權利的時候了。

這一切可以追溯到大富豪洛克菲勒家族的約翰·洛克菲勒三世出版的叫做《第二次美國革命》一本重要的小書。 在這本書裡,他使用了麻木不仁的邏輯講述了創造“善心資本主義”的邏輯,他還呼吁政府在經濟中應該盡力減少扮演的角色。這一思想是通過洛克菲勒帝國有效的宣傳傳播的, 還得到了洛克菲勒的經濟導師——芝加哥大學的弗裡德曼教授的大力支持。

在20世紀70年代到80年代間, 人們錯誤地把當時的經濟定義為發展滯緩、高通貨膨脹的“滯漲”時期。那個宣傳機器,很方便地繞過了石油恐慌的重要角色。而這種石油恐慌是由洛克菲勒家族操縱的。正像我在《石油戰爭》一書中詳細闡述的一樣,他們責備“大政府”的種種弊端。洛克菲勒的門徒,在美國大通曼哈頓銀行的沃克爾,1979年10月被大衛·洛克菲勒派往卡特政府,負責解決經濟系統的通貨膨脹問題。恰恰就是這個時間撒切爾政府推出了令人震驚的經濟療法。

真正的經濟災難被弗裡德曼的自由市場陣營掩蓋起來。另外媒體大肆宣傳裡根和撒切爾政府時期對通貨膨脹的抑制要歸功於美聯儲前主席沃克爾和撒切爾推出的堅決的政策。另外,我們還不斷地被告知市場不受政府干預的原因。

不受限制的“善心資本主義”和格林斯潘支持的 “金融革命”給新自由主義的“聖地”英美的經濟帶來毀滅性的災難。在自由經濟和斯大林的“計劃經濟”之間應該有著更好的路可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907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