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志良/要健康 更要「做」健康
2013/03/05
【聯合報╱楊志良】
老友葉金川為文,響應另一老友江東亮教授,倡言健保要買健康,而非僅是購買醫療,道理非常明顯,因為有些病醫了之後大部分病人會好,如盲腸炎;有的醫了大部分也不會好,如惡性重大的癌症,當然,現今科技進步,有的癌症治療效果不錯;有些不醫也會好,如一般感冒;有些病醫了不會好,但可維持身體功能不致(快速)惡化,如糖尿病、高血壓。
可喜的是由於醫學進步,治了會好及治了可維持身體功能的範圍不斷擴大,但也對健保財源籌措產生了很大的壓力。
安寧照護 代替無效治療
買健康而不只是買醫療,就是不要將有限的健保資源用在不醫也會好及無效醫療上。
然而生命誠可貴,對於醫了也不會好的末期病人,我們應該提供積極照顧,就是安寧照護代替無效的積極治療。
多個團隊的醫學專家分別用德菲法探討決定及影響健康的因素,他們共同的結論是生活型態(生活行為)至少占40%、環境25%至30%、遺傳20%至25%、醫療最少,只有10%至15%。
而人們所處的環境一部分是大自然,一部分卻是人創造的,因此健康至少一半由人的行為決定,所以我們不只要用健保買健康,更要「做」健康。
少肉多蔬 有助吃出健康
「做」健康不但不用花健保的錢,且常使自己活得更快樂、幸福。首先就是如樂活所倡導的「少肉多蔬、少鹽多醋、少做多走」等。
要吃出健康,因為太多的疾病與飲食有關,幸運的是目前愈來愈多人注重養生,大魚大肉不再盛行,含糖多的碳酸飲料可樂汽水銷量顯著下降,少糖去糖成為購買飲料最常聽到的國人用語。減少紅肉、糖類、油炸食品的攝取,多蔬果對控制體重,進而減少心血管疾病及某些癌症,如大腸癌有相當的助益。
另一項「做」健康,就是拒菸,在董氏基金會、衛生單位及民間團體、企業、廠商共同配合下,吸菸人口的成長總算抑制及有所下降,特別是成年男子拒菸活動對二手菸害防治也有很大的助益。
菸與檳榔是難兄難弟,拒菸也多少對減少檳榔有些幫助,是防止口腔癌最好的方法。
少做多走 運動帶來快樂
「做」健康的另一要項,是少做多走,就是運動,「活」就要「動」。人類只到最近百年才有穩定的食物來源及各種器械協助體力勞動。百年之前,人類幾乎每天不是狩獵,就是農耕或操勞家務才得以生存。
勞動是生存基本要素,因為幾十、幾百萬年來,人類因勞動才有食物,所以活動自然連結食物,食物帶來快樂,即便運動並非從事生產活動,但上天的獎賞是運動促進腦啡(endorphin)的分泌,這也就是在運動時汗流浹背、氣喘如牛,但運動後卻有愉悅感的緣故,運動養成習慣,兩天不動就渾身不對勁,就是渴望腦啡的結果。
運動不只健康,且帶來快樂。近日報導國人經常運動人口從30%升到60%,如果屬實,國人健康必是前進了一大步。
「做」健康的另一要項是幫助別人。我們都有幫助別人的經驗,即使讓個座位或對貧困者捐助,更不用說救人一命,都有一種莫名愉悅的感覺,這絕不是因老師教我們要日行一善或因「助人為快樂之本」,這是依循達爾文的進化論「適者生存,自然淘汰」而來。
人類是最會相互幫助的物種(當然也最會殺戮),因為能相互扶持,所以能抵禦其他物種或部落的侵襲及天然災害,凡是不能相互幫助扶持的部族必然「自然淘汰」,多項研究發現,幫助別人、擔任志工,腦啡的分泌甚於運動多倍。
幫助他人 較別人更長壽
雖然好人有短命的,壞人也有長命的,但不用懷疑,成千上百的研究均顯示,常從事志願工作協助他人的人,相對於其他人均比較長壽,仍是因為幫助別人促進生理、心理及社會的健康。均衡飲食、拒絕有害物質及幫助他人是「做」健康的要素。
健保實施後,國人平均餘命加速延長,原因之一可能是因就醫方便,能夠並渴望接觸預防保健資訊,大家「做」健康的緣故。
在健保下,就醫是您的權益,但要獲得健康,很多事買不到的,「做」健康不一定花錢,甚至可以省錢,這是每個人的責任。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衛生署前署長、現為亞洲大學教授)
全文網址: 楊志良/要健康 更要「做」健康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3913#ixzz2Mi8okIOc
Power By udn.com
朱澤民/健保藥品部分負擔政策再檢討
|
2013/02/26 |
【聯合報╱朱澤民】
每年5千餘億元的健保費用,藥費約占了25%,此金額與比率加上所謂的「藥價黑洞」,往往是國人重視與討論的問題。
藥費比率偏高 藥價差控制訂價
歐美先進國家,民眾花費的藥品費用占總醫療費用比率約15%;我國由於診療費用相對較低,而藥品屬於「貿易財」,與國際市場價格接近,故我國藥品費用占總醫療費用比率相對較高,並非藥界「拿」走了較高比率的健保資源。
一般而言,健保局每兩年做一次藥價調查,藥品供給者(藥廠、藥商)與藥品購買者(醫院),必須將買賣資料提供予健保局,健保局以此資料再依據藥價計算公式,公告藥價調整情形。亦即在此兩年內,每一品項健保用藥,不論醫院的購買價格為何,健保局會依此藥價基準支付給醫療院所,若醫院努力議價,其購買價格低於藥價基準,則醫院賺取了「藥價差」(俗稱藥價黑洞)。
但上述醫院之「好康」,最多只能延續兩年,因為兩年後,健保局又會重新依據醫院、藥廠(商)之買賣資料,再訂出新的藥價基準,亦即健保局利用藥商與醫院的議價,坐收了鷸蚌相爭的漁人之利,健保給付費用亦可降低!
所以,藥價差是價格機能制度下的市場競爭結果,除非是已接近完全競爭的「老藥」,否則藥價差會一直存在而不會消除,藥價也會逐年下降,沒有藥價差,不見得是低藥價,總藥費支出可能不降反高。這是我國標靶用藥、新藥一再引進,人口老化之重大傷病、慢性病用藥一再成長,而總藥費支出占醫療費用一直維持25%的主因。
健保藥費成長 慢性病占近一半
健保藥費成長情形(見表),可看出近四年來(2008至2011年),健保藥品費用分別為1235億元、1300億元、1312億元與1424億元,門診慢性病用藥占了近一半(四年平均為49.1%),次為重大傷病用藥約占了27.8%(領有重大傷病證明人數約80萬人),其他約23.1%,重大傷病與慢性病用藥占了逾70%,此為健保藥品管理政策最應注意重點。
又由健保局近10年藥費成長資料分析,由於重大傷病與門診慢性病就醫人數年平均成長率分別達6.2%與3.3%,加上人口老化與就醫次數成長率緣由,致使重大傷病藥費年平均成長率達13%;而門診慢性病藥費年平均成長率亦有7.3%;其他用藥年平均成長率反為-2%,此為藥品費用年平均成長率5%的另一分析。
若再以藥品品項分析,可發現抗癌藥品、免疫調節劑(移植抗排斥)、罕見疾病藥、抗精神病藥、凝血製劑(血友病)等重大傷病用藥增加,造成藥費成長緣由的36.2%;而高血壓、糖尿病、降血脂等三高藥品的增加,也造成藥費成長緣由的41.3%,亦即此些藥品的增加就造成藥費成長率緣由的77.5%。
藥品部分負擔 免費不應變浪費
依現行藥品部分負擔政策,門診藥品部分負擔為藥費的20%,至200元上限為止(醫療缺乏地區之藥品部分負擔費用,可再減免20%);另對重大傷病、具有「榮」字註記之榮民、榮眷,及「福」字註記的低收入戶,3歲以下兒童、百歲人瑞、分娩,於山地離島地區就醫及持「慢性病連續處方箋」調劑者,皆可免除藥品部分負擔。
由於造成藥品費用成長主因的重大傷病與門診慢性病用藥,其藥品部分負擔皆可被豁免,使我國整體醫療費用中,部分負擔所占比率下降至僅約7%;相較於原則上對藥品費用不給付之澳洲及加拿大的健保政策,我國藥品部分負擔,大部分近乎免費享用,如何再妥為設計、規畫,俾便對拿了一堆免部分負擔藥品,最後丟入垃圾筒之部分國民,有所抑制,以節健保資源。
(作者為健保局前總經理、景文科技大學教授)
|
全文網址: 朱澤民/健保藥品部分負擔政策再檢討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2841#ixzz2Mi95Io4g
Power By udn.com
楊志良/健保 都是別人在浪費?
【聯合報╱楊志良】2013/02/05
台灣健保每人每年平均門診就醫近15次,男女合計平均餘命80歲,一生要看門診1200次,就醫頻率是美國的三倍。
住院每百人每年14次,一生要住11次以上,家中過期剩藥一拿出來就是幾十噸,棄置的藥早已造成環境及河川的汙染,防禦性及無效醫療嚴重,早為大眾詬病。最有趣的是,每次民調大家都說普遍看到別人浪費,都說自己不浪費。
談到醫療浪費,醫界不少人指責病患就醫時不尊重醫師,不遵照醫囑,老愛指揮醫師開這個藥,做這個檢查。病人則常說,醫令都是醫師開的,看病3分鐘,而以多開藥及檢驗打發病人。更有趣的,遇到不給付項目及防禦性過度醫療就說問題在健保,民眾到健保局申訴,健保局就說問題在醫界(醫界愛錢?),相互指責,兩者在民眾心目中的地位可說是兩敗俱傷。
全球醫療支出 4成是浪費
世界衛生組織2010年年度報告指出,全球20%至40%的醫療支出是浪費,美國自己的研究,3兆(3萬億)的醫療支出,至少6千億完全無效、浪費且造成更多傷害。台灣一年健保支出不過2百億美金,台灣的醫療浪費算是小咖,在醫療效率及效益上,算是上段班。
聽來有些弔詭,但沒有全民健保最浪費。在沒有全民健保下,因醫病間資訊高度不對等,病患不知道需要什麼醫療,更不知價格及品質,完全由醫師自由心證,不會有人審查醫療的適切性及價格,因此也就不知道是否浪費或浪費在那裏。
健保實施後,主管機關代民眾審查醫療價格及與醫療團體議定費用標準、聘請專家訂定各項醫療處置適應症及對申報嚴加審查,較能控制費用且提醫療高品質。
資料顯示,健保實施後十年,比健保實施前十年,每人每年醫療費用上漲率低很多,其他實施全民健保的國家也是如此。另一方面,因有醫療審查,醫療品質也提升,例如抗生素濫用獲得不錯的控制。
全民健保易導致浪費,肇因於達成多元目標,而非只是健康。健保另一重大目標是避免因病而貧,及因貧而不能就醫(保大不保小),然而醫療有很大的不確定性,愈重大的疾病,需耗用很多的資源,愈有可能病人往生。
安寧照護 取代積極治療
但若不給予醫治,又如何能知道病患一定不能獲救或延長生命?生命誠可貴,人又多有求生意志,只要有一絲希望就常不計代價醫治,全民健保每年5千多億,1千6、7百億以上用來送終,也就是用在往生前3、5個月。可惜不能早知道,不然用積極的安寧照護取代積極治療,不但病患獲得更好的照顧,也減少很多醫療花費。
健保的另一個目標是尊重生命,維護人的尊嚴。離開衛生署工作後,我一向尊敬有加的一位罕見疾病推手,要我簽名支持健保支付某罕見疾病的特殊藥品。此罕病全台有7人,每年藥費一億元,可延長壽命約一年。
生命何其尊嚴及可貴,生命無價但醫療有價,多少偏鄉至今仍有一般急重症無法獲得治療的困境,這一億元是否應有其優先順序及考慮成本效益?這種不給付而讓病患無助面對死亡的案例,不只在台灣,實施全民健康照護的英、德、加也面臨同樣困境。
二代健保將實施醫療項目的技術評估,不在保大或保小或大小通保,而是有效益才保,但技術評估是一條長遠的路,也不斷要面臨倫理的問題。
拒無效醫療 改革醫療支付
健保要同時達到相互牽制矛盾的三個目標,要減少「浪費」,是高度的挑戰,拒絕無效醫療,改革醫療支付及健康促進減少醫療浪費是努力的方向。
近來討論無效醫療日益普遍,安寧療護也逐漸受到重視,但癌末病人使用安寧照護的比率雖有進步,也不過四成多,且啟動時機較歐、美也太晚,讓末期病患及家屬多受很多折磨及痛苦,求奇蹟及多活一天半日的想法仍深值人心,應多加宣導,製作尊重生命為主軸的短片在各醫院放映,病房應提供此方面資訊,特別是相關法令以供病患及家屬有所選擇。
推預防保健 改善醫病關係
支付方面,應加快縮減論量計酬,擴大實施DRG支付及論人計酬,目前實施論人計酬的七個試點,因民眾愈健康,愈少浪費,醫界可獲得更多回饋,因此卯足全力,推動預防保健,培訓招募更多志工,提供整合式醫療,全面辦理衛生教育,大幅改善醫病關係,互信增加,必然也可減少防禦醫療。當然未來需要的配套也多,期待衛生當局、醫界及醫改、消費者團體等共同努力。
(本文作者為衛生署前署長、現為亞洲大學教授)
全文網址: 楊志良/健保 都是別人在浪費?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0040#ixzz2Mi9R2Lmm
Power By udn.com
江東亮/全民健保不倒的兩大法則
【聯合報╱江東亮】2013/01/22
全民健保是台灣之寶,絕大多數人都希望它能永續經營。所以,全民健保一旦發生財務危機,甚至連總統都跳出來喊話──陳水扁前總統說:「健保不能倒,健保要更好」,馬英九總統則表示:「不能讓健保倒,健保也不會倒」。然而,光靠信心喊話絕對不夠,要全民健保不倒,就必須記住兩大法則,不停的改革。
法則一:
保所有人,不保每一項服務
錢永遠不夠用,是全民健保的終極挑戰。12年後這個問題會更加棘手,因為臺灣將邁入超高齡社會,老人人口占20%以上──醫療費用不斷大幅成長,而繳保費人口卻急遽下降。因此,不能不未雨綢繆,採新全民主義。
根據世界衛生組織的定義,新全民主義就是:保所有人,不保每一項服務 (coverage for all, not coverage of everything),亦即依然是全民納保,但健保給付內容卻必須謹慎選擇。
實踐新全民主義,要回答三個問題。第一,全民健保要花多少錢?這個問題沒有標準答案,但最終考量應該是經濟發展好壞,因為巧媳婦難為無米之炊。換句話說,就是「收(入)多少,付多少」,而不是「付多少,收多少(保險費)」。這也意謂,必須特別重視被保險人的經濟能力與意願。
其次,誰來決定花多少錢?根據二代健保法,全民健康保險會是審議收支連動的法定組織,唯健保會係二級行政機關的內部單位,其決議仍須經衛生署及行政院的核定,並送立法院備查。
第三,錢要怎麼花?這不是「保大,不保小」的問題,而是錢有沒有花在刀口上,亦即能不能挽救生命,有沒有明顯改善病人健康,是納入健保給付的必要條件。本質上,全民健保應以購買健康為目標,而不是醫療服務本身。
目前一些非屬醫療必要之服務及藥物,已經不列入健保給付範圍,但以後隨著人口老化及醫療科技發展,全民健保將面臨更多新藥物進場及無效醫療退場的挑戰。例如:對於全國一萬多名依賴呼吸器維生的植物人,未來健保會是否會調整呼吸器給付條件?以及如何調整?
法則二:
物物相關,醫療改革永不止息
就生態觀點而言,全民健保是醫療體系的一環,而醫療體系又是大社會環境的一環。因此,不重視生態法則,全民健保將難永續經營。
物物相關(Everything is connected to everything else),是第一生態法則,說明萬事萬物之間存在複雜而密切的關係,彼此相互依存又相互制約,改變其中任何事物,必然對其他事物產生直接或間接的影響,甚至發生蝴蝶效應,牽一髮而動全身。
今天,許多醫界朋友及社會人士,相信台灣醫療體系已瀕臨崩壞,並且抱怨是全民健保惹的禍。但從物物相關的觀點來看,話只說了一半;這應該是十八年來,全民健保與醫療體系共舞,彼此相生相剋的結果。
全民健保開辦後,大量資金注入醫療體系,提供醫療院所成長茁壯的養分。湊巧的是,接著衛生署也開始鬆綁醫療法規,不再嚴格管制醫院的興建與擴張,加上轉診制度幾乎不存在,大型醫院因此加速成長:從1994年到2000年,短短六年之間,醫學中心就由13家增加為23家,區域醫院由45家增加為63家。
隨著大型醫院家數的增加與擴張,醫療體系也出現許多明顯變化,包括小型醫院家數不斷減少,住院醫師招收困難,以及醫療費用的急遽高漲。接著,全民健保開始發生財務危機,並且祭出醫療費用控制手段,包括增加部分負擔及實施各種支付制度改革,甚至提高保險費率。
遺憾的是,到目前為止,全民健保的改革措施大都屬於短期策略,常只憑添醫界與病人的哀嘆聲。至於長期策略──醫療體系改革,握在衛生署的手裡,但這幾年衛生署卻把它交給自由市場,而自己陶醉在全民健保的美夢中,睡著了。
醒來吧,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醒來吧!我們不可能再把醫療財源籌措交回給自由市場,因為當年就是看到自由市場無法提供我們醫療安全保障,才選擇走上全民健保這條路。
既然不能回頭,就要有永續經營的決心與勇氣,根據新全民主義及物物相關法則,不停的改革──改革全民健保,改革醫療體系。畢竟,天下沒有白吃的午餐!
(本文作者江東亮,為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
全文網址: 江東亮/全民健保不倒的兩大法則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7462#ixzz2Mi9kuXrl
Power By udn.com
劉秀枝/太極與醫療
【聯合報/劉秀枝】2013/01/07
日前參加2012年神經科專科醫師通識教育課程,其中之一是請孫維仁醫師講「太極與健康養生」,並請李佩懿太極老師示範,帶領大家做太極吐納八式,讓我開展視野,並覺身心舒暢。太極是古老的中國拳法套路,以緩慢平衡的招式,配合呼吸吐納,達到強身與心平氣和的境界。原本此課程的用意是希望以太極養生來提醒忙碌的醫師們也要注意自己的身心健康。
其實不只是養生,近年來太極逐漸受到醫界重視,不少醫學文獻報導,打太極拳有助於老年人的身心健康,增進心肺功能,減少跌倒,甚至可能增強骨質密度、認知功能和免疫力,但這些多半研究設計不夠嚴謹或參與人數不夠多,說服力仍不足。
然而,刊登於2012和2010年的新英格蘭期刊的兩篇論文,讓人對太極拳刮目相看。第一篇是探討太極拳對帕金森氏症患者姿勢穩定的效果,美國奧勒岡州的195位帕金森氏症居民隨機分配到三組之一,每組各65位:第一組打太極拳的8個招式,以訓練重心轉移(如雲手)和維持平衡為主;第二組接受肌力和重量訓練;第三組只做拉筋動作。三種訓練都是每周兩次,每次60分鐘,共6個月。在訓練開始時、3個月、6個月以及計畫結束後3個月各評估一次,而且評估者不曉得病患是屬於哪一組。三組的年齡(平均68歲)、疾病嚴重度、平衡指標以及罹患帕金森氏症的時間都相當。結果發現6個月後以及在停止訓練後的3個月,太極拳這組在維持平衡指標上的進步明顯比其他兩組為佳,跌倒的次數也比拉筋組明顯減少,而且跌倒都不是發生在訓練的時候。
這個結果令人振奮,因為帕金森氏症雖然有不少藥物可控制病情,但姿勢不穩的療效常不如其他症狀明顯,也許可以用太極拳訓練來增進患者的平衡感並減少跌倒,改善生活品質。
第二篇論文來自波士頓塔夫斯醫學中心的纖維肌痛症的研究。纖維肌痛症是一種原因不明的全身有多處疼痛及壓痛點,且症狀至少3個月以上,需由運動、復健及藥物各方面來治療。此研究共有66位纖維肌痛症病患,平均罹病11年,且平均年齡50歲,被隨機分配到兩組之一,一組接受太極拳十個招式訓練,另一組接受與此疾病有關的教育和拉筋,每組33位,每次60分鐘,每周兩次,共12周。結果發現,太極拳這組的疼痛等症狀以及生活品質明顯比另一組佳,其所服用的藥物也比另一組減少,而這些改善在訓練結束後還持續12周。
由此可見東西相輔、表裡相濟有助於病人症狀的改善,然而這兩個太極訓練之所以沒有不良反應的發生,和其由太極老師指導有關,所以不要在公園裡隨意跟著人家比畫,以免傷膝傷筋。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全文網址: 劉秀枝/太極與醫療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4103#ixzz2MiA2H600
Power By udn.com
朱澤民/正視家庭自付醫療費用 逐年上升現象
|
2013/01/29 |
【聯合報╱朱澤民】
依據行政院衛生署「國民醫療保健支出」統計,我國全國醫療保健支出,1996年為4236億元,2010年為8868億元,占當年度GDP比率由5.4%增加至6.5%(附表)。
其中,公部門醫療保健支出(健保局、各級政府及公營醫療機構支出)所占比率由1996年的64.3%,2010年降至57.%;私部門(家庭自付醫療費用及非營利團體之支出)則由35.7%增加至43%;家庭自付醫療費用占醫療保健支出之比率則由26.5%上升至2010年的36.2%,14年內上升9.7%。
上述現象顯示,由於經濟成長與全民健保實施,家庭部門更有餘力負擔自付醫療費用,但也代表著,每人自付醫療費用有逐年增加現象(由1996年的5226元,上升至2010年的13854元),14年中成長94%,年成長率達6.7%;此現象必須予以正視,以免全民健保實施目的受到侵蝕。
資料同時顯示,2002年至2011年,近10年來,政府部門資本門支出額平均為53.5億元,年增率平均僅為2%;企業及民間非營利團體年資本形成額平均為483億元,年增率平均達8.2%。前者(2%)低於同期間GDP成長率(3.4%),及醫療保健支出年成長率(4.5%);後者(8.2%)較GDP與醫療保健支出成長率為高。
此種現象固然顯示民間部門補充了公共部門醫療投資不足,但是否也代表著民間部門有過度投資及軍備競賽現象?報載ECMO(葉克膜)有濫用情形,區域級以上醫院幾乎都有ECMO設備,密度之高,可說是世界第一,即為一例。(2013年1月13日聯合晚報)
公部門醫療保健支出 應適宜成長
由於醫療保健支出具特殊價值,在學理上稱「殊價財」(merit goods),適當的醫療保健照顧屬基本人權項目,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過低,國民的健康將受到威脅;其比率若過大,則經濟成長的果實將可能被無效醫療浪費。
各國醫療保健支出占GDP比率,法國為11.2%,德國為10.5%,英國為8.7%,日本為8.1%,美國為16.0%(2008年資料),我國為6.5%(2010年),與韓國的6.4%接近。
再者,由於若干醫療項目具有強烈的外部性(externality),個人(或個別群體)行為,將影響到全體國民安全(如防疫、傳染病防治等),是以公部門醫療保健支出亦應適宜成長,並合理評估其成長項目,但不必然大幅提升健保支出比重及支付標準。
現階段較宜提高公共衛生經費,加強地區衛生所功能,及增加基層照顧人員之雇用,以強化社區及民眾自我照顧能力,俾減輕健保支出壓力。
評估醫療設備支出 避無效醫療
醫事主管單位應定期調查及評估醫療機構貴重醫療設備使用情形,以免造成軍備競賽,而提供了過多或無效的醫療服務,浪費了醫療及經濟資源。各醫事服務機構應公布自費項目及差額負擔資訊,主管單位也應定期觀察及評估家庭自付醫療費用成長項目及其結構變化,避免民眾醫療需求的可負擔性受到衝擊。
(作者為健保局前總經理、景文科技大學教授)
|
全文網址: 朱澤民/正視家庭自付醫療費用 逐年上升現象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8738#ixzz2MiAIL8XA
Power By udn.com
楊志良/健保費及學費都不該漲?
|
2013/01/08 |
【聯合報╱楊志良】
上個月在某國立大學演講,結束前同學提問,學費該不該漲?我的回答是,該漲或不該漲,視各國財稅狀況而定,北歐國家多採低學費,甚至免學費政策。
以德國為例,從小學到博士,幾乎都不用付什麼學費;瑞典、丹麥、挪威大多如此,為什麼這麼好康?因他們的稅賦占GDP很高,2012年德國的稅占GDP40.6%、法國44.6%、瑞典47.9%、丹麥49.0%,幾乎一半所得都交給政府,政府有錢好辦事,當然學費可以很低或免費。
美國、日本是資本主義國家,稅占GDP分別是26.9%及28.3%,因此美國的州立大學或有州政府的若干補貼,學費較低(對州民而言),對州外居民及外國人則多反映成本,私立大學更不在話下。日本也如此,但人才是最重要的資本,對傑出有潛力的人才,則提供優厚的獎學金。
在審查二代健保法時,衛環委員會的立委主張,政府負擔的健保經費總額,從目前的34%提高到40%。這對健保及衛生署當然是好事,最好比照加拿大的全民健保,或英國的國民健康照護(NHS),民眾不用繳健保費,完全由政府負擔。
健保經費缺口 只能靠調漲
政府提高負擔,一方面民眾的費率可以下降,同時減少稽徵保費的困難。但如此至少增加政府支出400億元,不但排擠政府其他部門支出,且最可能的是排擠衛生署其他衛生支出,如防疫、食品衛生、預防保健等,因此我們極力反對,最後通過的法案是,政府負擔從34%提高為36%,每年約增100億元。
健保經費有了缺口,除盡量減少浪費外,在目前稅制下只能漲健保費。
台灣萬萬稅,但實際稅收占GDP只12%,是日本、韓國一半不到,是個極右派的政府,維持低學費政策,就是低教學水準,在全球化下,必然影響優良教師的聘任及教學設施。
又目前從富有家庭出生者,有較優良的學習環境(如補習、進著名小學、中學),也較能考上國立大學,而較私立大學享有較低學費;但非必然較私立大學學生有較高的天賦或努力,或畢業後對社會有更多的貢獻,但稅制相同,也就是弱勢者繳稅,補貼富有者,不公不義。因此公立學校學生應依成本交付學費。
健保想要永續 節流還不夠
政府稅收少,對健保補貼少,健保要永續,除節流外,只能加健保費。
為何這些北歐國家的人民,享有低學費,及幾乎不用繳健保費,而願負擔高額的稅賦?他們都是民主國家,為什麼政黨們不高舉減稅的大旗,以爭取選票?
抽取高額稅賦 須符3條件
民主國家能對民眾抽取高額稅賦,至少要有三個條件:
1. 政府提供民眾高水準的福利服務。從母親的子宮內到墳墓,低或免學費及免費醫療,是其中之一。他們交了稅,也就不需儲蓄,領了薪資就花掉,因不用煩惱生老病死、失業、殘疾或學費,也就是用社會儲蓄,代替了個人儲蓄。有些人沒能力儲蓄,或儲蓄失敗,富人也常將個人儲蓄移往國外,社會儲蓄則沒有這樣的問題。個人儲蓄率高的國家,其實是社會保障低下的國家,是落後的象徵。
2. 政府廉潔、決策透明、公民參與。因此甚至少蓋蚊子館,貪汙更是罕見,民眾覺得繳的稅,就算沒有物超所值,至少也值回票價。
3. 民眾有強烈的休戚與共的社會認同,大家願高度互相幫忙。
是不是一個高水準的現代民主國家?國民是否認同這個國家?或是個隨人顧性命的國家?從稅賦比率占GDP百分比就可判定。
民眾愛心滿滿 聞加稅就罵
台灣民眾具高度相互扶持的愛心,印尼亞齊省海嘯、大陸汶川大地震、日本311海嘯,台灣捐助在國際間數一數二,更不要說我們自己的921地震及88水災。捷運上即使人滿為患,車上沒有老弱殘幼,博愛座卻常是空的,何等偉大愛心滿滿的人民,但一談加稅或繳費給政府,必然群起反對,稅制不公不義,浪費貪瀆,使台灣成為一個不願由政府相互幫助的平台。
台大學生曾嗆主張提高學費的校長,若干民眾反對健保調整費率,其實他們嗆錯對象,應該是無能從事稅改的官員、民粹的立委、操弄政客及媒體的財團。有享受就要付出,大學生帶頭只求自己少付學費,或民眾倡議降健保費,卻不明真相、不願付出。大家是否也應認真思考,如何共同塑造一個公義的社會。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衛生署前署長、現為亞洲大學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
全文網址: 楊志良/健保費及學費都不該漲?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4592#ixzz2MiAZS5qw
Power By udn.com
葉金川/「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會」合併?
2013/01/15
【聯合報/葉金川】
日前立法院法制與衛環委員聯席會議決議要衛生署將「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會」合併編組,成立「口腔與心理衛生司」。
2010年,在筆者和有識之士的努力下,好不容易成立「心理健康辦公室」,整合教育、心輔、社工、社區衛生及精神醫療單位,來因應全球的心理健康挑戰;近年各國也陸續設置獨立的心理衛生部門,沒想到現在我們台灣居然與國際的作法背道而馳,實在是讓人痛心難過。
強行合併 違反初衷
心理精神界日前發動萬人連署拒絕合併,而在之前也召開聯合記者會要求成立獨立的「心理健康司」。
過去在衛生署結構中,心理健康問題諸如嬰幼兒發展遲緩、學童心理問題、憂鬱症、自殺防治、物質濫用、精神疾病防治、老年失智等等,已經長期被忽略,本來想趁這次改制的契機,讓衛生主管機關能建立更完善的心理健康機制,但如今卻因利益團體壓力,而強行將口腔衛生與心理衛生合併,完全違反了當年籌設心理衛生司的初衷。
早療發展 缺乏資源
心理健康問題廣泛,首先是嬰幼兒的發展遲緩、早期療育的問題,估計每年約有6至8%新生嬰兒有發展遲緩的問題,但是資源相對是非常缺少的,即使有,城鄉差距也是非常大。
學童、青少年等未成年人的心理健康發展的重要性不言可喻,校園霸凌、藥物濫用,特別是目前校園K他命的問題,必須投入更多資源,整合教育、心輔、社工與精神醫療單位合作,有效控制此日愈嚴重的問題。
失業憂鬱 情緒困擾
中年人的失業、工作壓力等等,憂鬱症與自殺問題極為棘手,估計25%成年及青少年有憂鬱情緒困擾問題,2005年台灣自殺問題達到高峰,還好自殺防治方案及時開動,2010年起並運用菸品健康捐加強社工關懷訪視,問題才逐漸緩解,但這項工作未來只會愈來愈重要。
失智照護 急需解決
另外,還有老年人失智症及其家庭照護課題,更將會是棘手的社會問題,尤其台灣已邁向老年化高齡社會,目前統計臺灣患有失智症的老人已達10萬人,估計2050年失智症人口將高達60萬,每年將增加1.2萬個失智症病人,後續產生的問題不容小覷,這些都是台灣現今急需要解決的問題。
近年來,司法單位決策將病患強制治療的責任移轉給健保醫療院所,而精神疾病防治也只重慢性精神病人的收容照顧,急性精神病人及社區精神照護體系衛能健全發展,也已經嚴重影響了精神病患的照護。
現在又跑出一個「口腔衛生與心理健康司合併」的提案,顯然,政府與社會將繼續忽視心理健康問題的重要性。
台灣想要整體提升全民的心理健康,就必須成立獨立的一級單位,才能夠真正落實規劃與協調跨部會的整合,也才有足夠而且專責的經費編列。
異領域硬湊 鬧笑話
心理衛生界並沒有必要排擠口腔衛生界,目前口腔衛生法以及口腔衛生委員會的運作並沒有問題,如果口腔衛生界真要爭什麼名分,就應該要求單獨自行成立「口腔衛生司」,硬把兩種不一樣領域的東西湊在一起,恐怕只會成為國際上的大笑話!
(本文作者葉金川為衛生署前署長、慈濟大學教授)
●健康名人堂邀請國內外醫藥公共衛生專家分享健康觀點與視野,每周二刊出
全文網址: 葉金川/「心理健康司」與「口腔健康會」合併?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36064#ixzz2O6z5Xo00
Power By udn.com
劉秀枝/輕輕觸碰 醫療的公平正義
2013/03/04
【聯合報/劉秀枝(國立陽明大學兼任教授、台北榮總特約醫師)】
醫療的公平正義是個大哉問,只要一提起這個議題,每個人都有話要說,包括醫療資源的分配、城鄉差距(例如偏遠地區,缺血性腦中風病患很難趕在3個小時內到達醫學中心且完成評估,並接受血栓溶解注射治療)、健保保費、健保給付與剔退、VIP自費特別門診、醫學美容和聰明丸等等,常常討論辯駁得非常激烈,甚至義憤填膺。
人生而不平等,出生在哪個年代、國家和家庭、屬於哪個種族、性別、具有哪些基因,都造就出人的多樣性,再加上每個人的境遇不同,使得事業成就、社經地位高下有別,但我們同處一個社會,就要找出一個讓大家可以和諧共存的生存法則和公平正義的道德標準。
日前我在一家醫院演講「醫療的公平正義─由小處著眼」,引用邁可‧桑德爾在《正義:一場思辨之旅》中提到通往正義的三條路,分別是:
1.功利或福祉的最大化,即市場導向。
2.尊重自由選擇。
3.培養美德與思辨共善。
但是當這三種思維互相牴觸時,該如何化解歧見?在一個正義的社會中,人人皆應得到他所該的。然而,棘手的卻是「應得多少」和「為什麼」,所以正義也難免有主觀的因素,更常因個人立場和觀看的角度不同而有不同的價值判斷。
演講後,一位門診眾多病患的醫師說:「早上看診時,有位病人抗議為何有的病人看很久(10分鐘),但輪到他時卻只看個兩三分鐘,真是不公平!」讓這位醫師覺得很委屈,需要調整心情,讓心情重新開機,才能定下心來好好看下一位病人,對病人也才公平。
其實,病情有輕重,有的複雜理不出頭緒,有的簡單明瞭一看就懂,就好像考題有難易,需要的時間自是不同。加上有些病人敘述病情有條不紊,讓醫師很快進入情況,有些人則症狀和發生的時間順序都說不清楚,要花時間來釐清,所以醫師不是故意有些人給的時間多,有的給的少,而是病情使然。
於是討論就繞著日常行醫的「小公小義」打轉,例如看診不插隊、沒必要時不去看病以免造成門診擁擠、可以看門診就不要掛急診以免醫護人員疲於奔命,影響真正需要急診的重病者的就醫等等。
然而,要讓每個人都覺得公平正義實在很難,所以富足的人為他人留點餘地,有能力的人幫助弱勢者,而一般人也許可以多從別人的角度來思考、將心比心,進而調整心態,心懷感恩,也許社會就會更和諧了。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tw.myblog.yahoo.com/easy-neuro/
全文網址: 劉秀枝/輕輕觸碰 醫療的公平正義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43628#ixzz2MiBIoS1Q
Power By udn.com
陳豐偉/不責難與告醫生
|
2012/12/10 |
【聯合報/陳豐偉(高雄快樂心靈診所醫師)】
去年底,「不責難病人補償制度」這名詞突然在媒體頻繁出現,上網搜尋卻找不到完整說明,那我就來寫個簡介吧。
在瑞典,如果要以民事訴訟控告醫療過失,病人需要舉證,司法訴訟耗時,賠償額度不高。瑞典國會不同意修改民法放寬病人的舉證義務。1975年時,各郡政府決定自己出資,來辦補償病人醫療傷害的集體保險。
新制度讓病人不需任何費用就可以提出補償申請,舉證義務比民法寬鬆許多,只要病人在醫療過程中受到的傷害是「可以避免的」(如:婦科檢查麻醉後神經受損),也就是,醫療人員未必有過失,但若由另一組醫療人員救治,有可能避免傷害,就符合申請資格。
申請案由一個七人的「病人補償委員會」審查,包含法官、醫師與社會賢達。若符合所有先決條件,病人可得到一筆補償金,額度會比民法的賠償標準還高。申請案有55%被駁回,但北歐文化不認為金錢可以交換一切,律師不會輕易鼓動病人提告,多數病人會接受委員會的建議 。
審查結果會傳回醫院與醫療人員。「醫療責任委員會」會接手處理,相關醫療人員八成沒受驚擾,近兩成判定有疏失會接到「警告」,嚴重者可吊銷執照。
受傷害的補償與專業的檢討分流,讓申訴案的兩造不需對抗。一半以上的補償案件是由醫療人員主動提起,並協助病人完成申請文件。
「不責難」的制度,讓醫療人員願意面對、討論醫療過程的失誤,協助降低系統性的風險,更能保障病人安全。但三十七年來,只有北歐諸國與紐西蘭跟進。其他國家為什麼不照做?困難在於,北歐國家原本就有完善的社會福利制度,無業、失能、癱瘓、植物人都有社會保險,所以醫療傷害的補償金額不需太高,就能銜接原有的照護體系。
北歐國家給病人的補償金高於同等傷害的民事判例,所以病人寧可申請補償。台灣正在草擬的病人補償制度上限兩百萬,遠低於長期照護費用,家屬領取補償後迫於生計後只好繼續告醫師。醫師被告風險還在,也就無法產生「不責難」的醫療文化。
人類的身體複雜多變,快速反應的醫療現場無法避免偶發的錯誤。如果一個錯判就要賠三千萬,也難怪某些科別的醫師要逃亡。其他先進國家以政府協助醫師取得平價醫責險來分攤風險,但這又讓病家必須忍受訴訟的煎熬。
北歐的病人補償制度是人類文明的精華,只可惜,其他國家只能邊看邊流口水,或畫虎不成反類犬了。
歡迎瀏覽作者網站:http://blog.eroach.net
|
全文網址: 陳豐偉/不責難與告醫生 - 健康名人堂 - 醫藥中心 - udn健康醫藥 http://mag.udn.com/mag/life/storypage.jsp?f_ART_ID=428927#ixzz2MiBhOGV0
Power By udn.com
中時雜誌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