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梅峰臺中市長政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健保問題】(轉貼)十一悲劇…誰讓顯影劑變險影劑
 瀏覽169,997|回應458推薦4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4)

xoxo387
boxer
貓喵XD
我愛繽紛樂

11悲劇…誰讓顯影劑變險影劑

昨日聯合報頭版報導,健保局將開放高危險群病患接受電腦斷層時,可使用較安全的非離子性顯影劑。讓爭議十多年,顯影劑變「險」影劑的老問題,再次浮上檯面。

醫改會曾接過這樣案例,八十歲且腎功能不佳的老人照斷層時,被要求自費用非離子顯影劑;家中經濟困難,只好選擇傳統顯影劑,最後過敏猝逝,事後向健保局詢問,才被告知其實符合健保條件、毋須自費,然而卻已太遲…。家屬最深沉與無助的質問:「如果健保已有給付非離子性顯影劑給高風險病人,為什麼醫院沒有告訴我們,反而要求病患自費呢?」

國際研究指出,離子性顯影劑的過敏率為百分之四至十二,遠高於非離子性顯影劑的百分之一至三;國內藥害救濟統計,至九十七年度為止已有十一件因使用離子性顯影劑,導致嚴重疾病或死亡的悲劇。

這樣的傷害更容易發生在高風險的重症病人,健保局雖已將這類患者納入給付資格,可免費使用較安全的顯影劑,但卻在實務給付上設立門檻,要求各醫院不得申報超過該院每月檢查人次的百分之十,導致許多符合資格的病患排不到,甚至有醫院直接要病人都自費。

百分之十的齊頭式給付門檻,未考量各醫院間差異,對收治重症為主的醫學中心也不公平,不但造成醫事人員執業困境,更損及病患的權益並造成不必要的醫療糾紛。

問題的根源,在於健保給付決策不以品質為核心,與醫界協商妥協,更勝於科學實證與病安考量。總額預算實施後,醫界更不願意答應提供高品質的服務,以免稀釋了大家既有的「健保點值」。醫改會曾數度與健保局溝通,發現該議題雖在健保相關會議中討論,卻因出席成員多是醫界或醫院經營者代表,紀錄也不透明,民眾需求與專業意見常遭漠視。

健保制度攸關全民福祉,顯影劑給付爭議提醒我們,對於現行健保協商機制整體檢討的迫切性。希望這次報導能促使健保給付協商機制與過程透明化,並讓醫療給付回歸到最基本的品質與病人安全的考量,避免不合理自費與傷害。

udn行動版 m.udn.com,最麻吉的口袋媒體,最適合手機瀏覽的網站

【2009/12/01 聯合報】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12951
 回應文章 頁/共4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假捐贈真逃稅?林欣榮:此案如MG149 都是遭誤解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假捐贈真逃稅?林欣榮:此案如MG149 都是遭誤解

2016-03-10 03:28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陳雨鑫/台北報導

神經醫學權威林欣榮 圖/本報資料照片

分享

台北地檢署昨偵結醫界最大規模集體逃稅案,涉案的神經醫學權威林欣榮回應,十多年前許多大學附設醫院都採取捐贈方式,爭取研究經費,現在時空改變,對法規認定不同;他認為此案有如台北市長柯文哲在台大醫院的MG149帳戶,都是遭到誤解。

林欣榮當時擔任成漢基金會董事,他表示,捐款給基金會做研究,事後再交成果,十多年前,大學附設醫院幾乎都這樣做。他強調,其中並無對價關係,就像柯文哲的MG149案被誤解,他說:「我沒有協助他人(逃漏稅)」。當時擔任成漢基金會執行長的神經內科權威醫師徐偉成態度低調,表示多年前已補稅,不便表示意見。

涉案的三總感染暨熱帶醫學科教授、疾管署前署長張峰義說,基金會設立是為促進母校發展,醫師按規範捐款贊助,並進行研究,但法律對節稅與逃稅的認知不同,多數醫師在國稅局通知後已補稅。他強調,不僅是醫界,各機構透過設立基金捐款節稅很普遍,多數醫師並非刻意違法。

被列在緩起訴名單的北醫神經外科主任蔣永孝表示,當年認同該基金會才捐款,捐款也是為了支持學生做研究,許多醫師不了解稅法,收到補稅單後,也很單純就繳稅了。台北榮總副院長何善台聽聞逃漏稅案,頻說不好意思,他不回答。

三總發表聲明表示,院內部分醫師於二○○五到二○○六年間,認同思源教育學術促進基金會的宗旨捐款,但國稅局不認同,醫師亦配合補稅,二○○七年迄今,已無三總醫師捐款至該基金會;有醫師因不認罪遭起訴,已進入司法偵辦程序,將配合調查釐清案情。

思源基金會由曾任國防醫學院院長的中研院士蔡作雍成立,三總醫師表示,蔡作雍對學術研究用心執著,很受學生愛戴,還曾為國防醫學院募款千萬元補助學生與僑生,他當年看到很多醫師貼錢作研究,才成立基金會,出發點是好的。蔡作雍今年高齡八十九歲,林欣榮說,蔡作雍年事已高,成立基金會沒有為自己賺一毛錢,卻官司纏訟十幾年,心情大受打擊。

蔡作雍涉助假捐款真逃稅 中研院:不影響榮譽職

2016-03-10 03:28 聯合報 記者董俞佳、陳智華/台北報導

中央研究院士蔡作雍 緩起訴處分金35萬元 圖/取自中央研究院

分享

中央研究院院士蔡作雍成立的思源教育學術促進基金會,涉嫌協助醫師假捐款、真逃稅,蔡作雍等人認罪獲緩起訴;中研院表示,院士是榮譽職,不會因為任何個人因素而被拿掉頭銜。

教育部終身教育司司長黃月麗指出,將要求基金會一周內說明及提出改善計畫,列為今年優先財務稽查對象;若情節重大又未在期限內改進,最重可撤除基金會立案許可。

中研院表示,院士不支薪、是榮譽職,院士資格是對於個人學術研究的肯定,因此,不會因為任何個人因素而影響這個頭銜。

蔡作雍在神經醫學界享有盛名,專長為生理學、藥理學、系統神經科學等,他曾任國防醫學院院長八年,一九七八年獲頒中央研究院院士,也曾得過國科會傑出研究獎、中華教育文化基金獎等等。

中研院指出,他近年來很少出現在公開學術場合,雖然在中研院網站上,他職稱掛名為「中央研究院生物醫學科學研究所通信研究員」,但通信研究員指的是非現職、已經退休的研究員。

透過基金會捐贈逃稅? 被起訴醫師:有憑有據做研究

2016-03-10 03:28 聯合報 記者詹建富、江慧珺/台北報導

台北地檢署昨天公布醫界最大集體逃漏稅案,認罪者獲緩起訴,不認罪被起訴的廿七人中,不乏位居三軍總醫院行政要職者,包括現任院長林石化。多位被起訴醫師指出,向思源基金會申請研究計畫,有憑有據,也有研究成果,經費並未進入自己口袋,將繼續打官司,希望司法還自己清白。

被起訴的廿七位醫師,除了林石化,還有三總燒傷中心主任戴念梓、眼科部視力保健科主任戴明正等人。林石化昨天僅簡短回應,認為自己應該不會有事,對已進入司法程序的事件不便多言。

戴念梓是國內燒傷治療權威,在八仙塵爆事件發生後,全力協調救治病患,他昨天表示,制度問題不該由個人承擔,他說自己認真做研究,外界看得到他付出。戴明正則認為,逃漏稅一事是遭誤解,該補的稅已補,其餘不便回應。

另一位不願具名醫師指出,或許真的有人透過基金會捐贈逃漏稅,但不能一竿子打翻一船人,因此抹殺其他人做研究的誠心與成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450161
(轉貼) 捐基金會再以補助名義匯回 二五二院士、名醫大逃稅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捐基金會再以補助名義匯回 252院士、名醫大逃稅

2016-03-10 03:28 聯合報 記者劉時均/台北報導

院士、名醫252人大逃稅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中央研究院士蔡作雍多年前成立基金會,讓兩百五十一名醫師捐款後,再由基金會以補助研究名義匯回捐款額九成五,被認定逃漏稅七千多萬元。蔡及二二四名醫師認罪,除補繳稅款,還支付逃漏稅額四分之一作為緩起訴處分金,昨天獲處分不起訴。

涉案醫師大多是國防醫學大學校友,大多在三軍總醫院任職,不乏名醫,後來有人轉任台北、台中榮民總醫院,少部分在改制前的署立醫院任職,但案發時幾乎都已退伍。獲緩起訴的蔡作雍必須支付緩起訴處分金卅五萬元給國庫,國防醫學院牙醫系教授傅鍔要支付五十七萬元,蔣友柏岳父、神經醫學權威林欣榮四十四萬餘元,神經內科權威徐偉成廿一萬元。

蔡作雍在檢方偵訊時供稱,當初基金會成立的宗旨是為了幫助沒錢做研究的人,但捐款的人不多,後來才修改補助條款,沒想到會觸法。

三軍總醫院醫師吳佳駿等廿七人不認罪,他們供稱有做研究,因此在捐款後向基金會申請研究補助,不知這樣違法,台北地檢署依違反稅捐稽徵法起訴他們。

檢方調查,「思源教育學術促進基金會」與「成漢教育基金會」有套針對學術研究「獎助申請辦法」,內容明訂只要捐款給基金會,就可以申請獎勵補助,審核通過後就會將捐款金額的百分之九十五匯給捐款人。

思源教育學術促進基金會董事長蔡作雍等人,在國防醫學大學校友會上宣傳這套獎助辦法,三總醫師吳佳駿等人為了抵稅,涉嫌在二○○五年到二○○九年間,每年度捐款七萬至一百七十九萬元、總計捐款二億餘元,再由思源教育學術促進基金會以獎助學術的名義,將九成五捐款匯回捐款人帳戶,形同「假捐款、真逃稅。」

國稅局將二五三名涉案人移送檢調單位偵辦,昨天偵結,其中只有張姓醫師一人捐款後沒拿補助金,獲不起訴。

捐基金會抵稅又賺滿荷包 另類「紅包」

2016-03-10 03:28 聯合報 記者劉時均/台北報導

兩百多名醫師涉嫌以假捐款方式逃稅,廉政署指出,捐款給基金會是常見的逃稅手法,過去也有人以捐地、捐物資的方式逃稅。受捐贈的基金會、學校等單位都會有主管機關,廉政署會交辦政風人員,追查主管單位是否落實規管措施。

廉政署指出,捐款給基金會是最常見的高所得者避稅手法,之前炒得轟轟烈烈的MG149帳戶也曾被質疑是逃稅帳戶。另外,有些醫師會和醫療器材廠商合作,捐款給與該廠商關係密切的基金會,讓捐款人取得捐款收據來抵稅;基金會事後又以獎助研究等名義,匯還一定金額給捐款人,有些補助金甚至比當初捐款金額還高,形同另類「紅包」,讓捐款人抵稅又賺滿荷包,廠商也能與捐款人關係更密切。

台北地檢署二○一三年曾偵辦八十多名航空機師假借資助美國反恐計畫名義捐款到美國後,再由對方匯回八成捐款金額給捐款人,行為與這次的醫師逃稅案一樣,涉案人員當初被依偽造文書等罪嫌起訴。

另種方式則是捐地給政府單位或是捐贈物資給學校。澎湖地檢署二○一二年曾偵辦土地掮客到處收購全台各地不好脫手的畸零地,捐地給鄉公所並「低價高報」土地價值,涉案人員當時都被檢方起訴。

捐基金會200萬 回流180萬、省稅60萬

2016-03-10 03:28 聯合報 記者沈婉玉/台北報導

兩百多名醫師涉嫌「假捐款、真逃稅」,因認罪並補繳稅款,獲緩起訴處分;檢方偵結公告有好幾頁。 記者劉時均/攝影

分享

醫界常見節稅、避稅方式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創下涉案人數最多的醫界「假捐贈、真逃稅」案,昨天北檢偵結。台北國稅局副局長王介琛表示,全體涉案人已補稅七千多萬元,偵查終結後,將對緩起訴及不起訴者開罰,補繳漏稅額一倍的罰款,被檢方起訴的涉案醫師因有刑責,在一案不兩罰的原則下不會開罰。

王介琛說,稅務員九十九年時從報稅資料中發現,許多醫師捐款給具國防醫學院背景的「思源教育學術促進基金會」與「成漢教育基金會」後,基金會又把錢匯回,十分不尋常。因此調查兩家基金會兩年間的捐款往來資料,查出四五二名醫師逃漏稅,共逃稅約七千多萬元。

王介琛舉例,醫師捐二百萬元給基金會,基金會扣下手續費廿萬元後,再將一八○萬元以補助研究費方式「回流」給捐款人。以稅率百分之四十計算,捐二百萬元可抵稅八十萬元,扣除給基金會廿萬元,還淨省稅六十萬元。

逃稅認罪醫師緩起訴 檢:把時間給病人

2016-03-10 03:28 聯合報 記者劉時均/台北報導

兩百多名醫師涉嫌「假捐款、真逃稅」,因認罪並補繳稅款,獲緩起訴處分;檢方偵結公告有好幾頁。 記者劉時均/攝影

分享

台北地檢署偵辦醫師逃稅案,給認罪醫師緩起訴;檢方表示這些醫師補稅且認罪,犯後態度良好,沒理由因為收入高就一定要起訴,「應該花更多時間給病人而不是出庭」。

檢方表示,一般案件只要被告態度良好、承認犯行,而且沒有前科,通常會詢問被告是否接受緩起訴處分,給被告自新的機會,不需要因為一時的錯誤受法律制裁;緩起訴條件大多是支付一定金額的緩起訴處分金入公庫。

涉嫌逃漏稅的醫師大多承認犯行,且已經繳清稅金,沒有影響國家稅收,法律之前不分職業、身分,主要仍考量涉案及認罪程度,最後決定依照每個人逃稅的百分之二十五,作為需繳交的緩起訴處分金。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450160
(轉貼)自打嘴巴…逼走原廠藥 又改自費買回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自打嘴巴…逼走原廠藥 又改自費買回

2015-09-03 02:57:27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健保署明年擬推行「藥品差額負擔」試辦計畫,民眾自付差額,即可使用健保未給付的原廠藥;醫改團體批評,健保以低價逼走原廠藥,如今又要民眾自費買回,如同「自打嘴巴」。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指出,此政策非常荒謬,政府一再宣稱「三同政策」,將同成分、同品質藥品以同樣價格給付,強調過了專利期的原廠藥、學名藥品質一樣好,現在卻試辦藥品差額負擔,彷彿告訴民眾學名藥效果不如原廠藥。

醫改會研究員辜智芬表示,藥品差額負擔政策不應倉促上路。

她指出,現雖施行「三同政策」,但學名藥的製程、賦形劑、品質管控等,食藥署規範仍未到位;且現行門診等待時間長,看診時間卻短,醫師無法充分說明各種藥物的狀況,患者多半遵照醫師指示,恐淪為要患者自費的獨「繳」戲。

北市藥師公會常務理事張文靜質疑,健保實施藥價調查多年,每兩年砍一次藥價,但健保給付規模從每年兩千億元增加到近六千億元,藥費支出並未減少;政府要求國產藥廠提升品質,花費巨資通過PIC/S GMP認證,現在又同意民眾自付差額可使用原廠藥,政策相互矛盾。

「難道付不起差價的民眾就要吃不好的藥?」滕西華說,健保署堅持統一給付價格逼走原廠藥,現在有何理由要民眾花不一樣的錢,買政府口中一樣品質的藥?

滕西華表示,藥品差額負擔沒有法源,健保署執意實施,相當不合理。從五大醫材開放差額負擔來看,自付差額的市場愈來愈大,成為醫院賺錢手段;若自費的醫材真有效,為何不直接納入健保?這說明健保署根本無法管理自費差額市場。藥品每天都要服用,影響遠比醫材更大。

為難醫師…藥品品項多 怎麼向患者說

2015-09-03 02:57:27  聯合報 記者陳雨鑫/台北報導

健保試辦藥品差額負擔,民眾只要願意多掏錢,就能使用原廠藥。醫界批評此舉與健保設置立意背道而馳,且民眾對藥品知識不足,把問題丟回給醫師,治標不治本,徒增醫病困擾。

目前健保署針對五大醫材實施差額給付,以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為例,醫院必須詳列所有差額人工水晶體品項的特色與價格,洋洋灑灑,若藥品推動差額負擔,藥品品項更多,一張A4紙都可能列不完。

開發性製藥研究協會秘書長林慧芳昨天表示,政府沒有想到實際面,同劑量、同成分、同品質的藥品,可能同時有十幾種,每種差價均不同,列出所有自付差價品質,才能向病患解釋。

但醫師解釋之餘,民眾不具藥品專業知識,光是單純解釋差價,可能需耗費一整天。林慧芳指出,每張藥單上至少有五、六顆藥,最後很可能醫師讓患者看單子自行選擇,增加衍生醫療糾紛的機會。另外,對於經濟弱勢民眾,多掏十到廿元買原廠藥,很可能就是很大負擔。

台北馬偕醫院副院長劉建良表示,無論是先前的「急診自費」或「藥品差額」,政府都是把球丟給醫界。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婦產部主任劉偉民表示,全民健保的立意應是「醫療人人平等」,政府此舉等於變相告訴民眾「原廠藥比較好」,可能造成「醫療貧富差距」。

北醫藥劑部主任簡淑真強調,「學名藥並沒有比較差」。林口長庚癌症中心副主任魏國珍表示,在國外,藥品過了專利期,就會使用學名藥,但國人對學名藥不夠信任。林口長庚副院長洪志宏表示,長庚院內鼓勵使用學名藥,但將原廠藥更換成學名藥,電腦系統會跳出「通知視窗」,確認是否真的要換藥,最終尊重醫師用藥決定。

新聞眼/加錢可選原廠藥 醫療階級化…

2015-09-03 02:57:25  聯合報 本報記者江慧珺

學名藥不如原廠藥?國人用藥將出現重大變革,健保署擬試辦「藥物差額給付」計畫,初步以降血壓、降血脂等國人常用藥物為主,若原廠已退出健保,患者自付差額,即可使用原廠藥。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原廠藥與學名藥療效爭議未歇,健保署雖強調兩者效用皆獲核可,卻擬推動藥品差額負擔,民眾自付差額即可換成原廠藥,此政策反證了原廠藥和國產學名藥「真的有差」,更會導致醫療階級化,加大醫療中的貧富差距。

健保迄今九度調整藥價,大砍藥價而招致「藥比糖果還便宜」的批評,健保也將只要「同成分、同品質、同劑量」的藥品,一律調整為同價格,號稱「三同」政策,造成部分原廠藥因健保價格過低,退出台灣健保市場。消費者想用原廠藥,也買不到。

世界各國為降低醫療保險費用支出,多鼓勵使用學名藥,但健保署未積極證明學名藥療效與品質,就祭出藥品差額負擔政策,盼讓退出健保的藥廠回流,卻缺乏配套,後果堪慮。

民眾對於藥品常處於資訊弱勢,差額負擔會讓民眾誤以為藥品療效有差異;若是必要使用的藥品,就應健保給付,何必要民眾自行負擔?若訂定差額負擔,民眾就醫會被依財力來分等級,甚至可能引發醫院誘導患者選擇自費藥品,恐造成「有錢買生,沒錢買死」。

目前五大醫材已施行差額給付,由現況看,同一廠牌的醫材,因各醫院採購數量和價格不同,民眾自付的金額也差距頗大。一般民眾不僅對於藥品療效霧煞煞,未來甚至連買藥,都可能要比價。

藥品與醫材關乎民眾生活品質與健康,政府應給予民眾更多公開資訊和教育,才能避免民眾荷包失血又傷身,在配套措施未完備之前,不宜貿然推行。

明年起 自補差額拿原廠藥

2015-09-03 02:57:24  聯合報 記者江慧珺/台北報導

國人用藥將出現重大變革,健保署擬試辦「藥物差額給付」計畫,初步以降血壓、降血脂等國人常用藥物為主,若原廠已退出健保,患者自付差額,即可使用原廠藥。 記者林俊良/攝影

分享
國人就醫用藥將有重大變革。衛福部指示健保署試辦「藥品差額負擔試辦計畫」,明年一月一日起,比照人工水晶體、心血管支架等醫材,針對部分健保未給付的原廠藥,以學名藥價給付,民眾若負擔價差,就能使用原廠藥,初步以國人常用的降血壓、降血糖等慢性病用藥為主。

現行健保針對義肢、心血管支架、髖關節、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人工心律調節器五大醫材實施差額給付,民眾可自由選擇健保醫材或特殊醫材,健保負擔定額費用,超額則自付即可。

「藥品差額負擔試辦計畫」預計試辦兩年,健保署強調,此計畫不納入新藥,原有健保給付藥物也不受影響。但醫界與醫改團體質疑,衛福部一再強調國產藥品質不輸原廠藥,政策自相矛盾;且民眾對藥品處於資訊弱勢,自付差額恐導致醫療階級化,加大醫療中的貧富差距。

健保署醫審及藥材組長施如亮說,初步針對健保給付逾十五年,但現已退出健保的藥物為主,如治療胃潰瘍與十二指腸潰瘍的「善胃得」、降血脂藥「美乏脂」、降血壓藥「刻甫錠」等,若藥廠同意進入試辦計畫,需接受健保管理,可能由各醫院或藥廠訂定自費差額。

施如亮舉例,假設某一學名藥的健保給付價是十元,若原廠藥願意進入試辦計畫,則健保署幫民眾付十元給藥廠,原廠藥與學名藥間的差額由民眾負擔。施如亮坦言,試辦計畫除提供民眾自由選擇用藥,也希望吸引近幾年退出健保的藥品回流;對民眾而言,原本要全額自費的原廠藥,未來可由健保負擔部分費用也是件好事。

施如亮說,藥品差額負擔影響的藥品與人數尚待評估,預計年底前提出實施細節配套。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368625
(轉貼)少子、高齡化 三年後健保入不敷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血汗護士 臨盆前值班整天

2015-05-11 15:04:50  聯合晚報 記者蕭照平/台北報導


立委田秋蓳(左二)、劉建國(左三)與台灣醫療勞動正義與病人安全促進聯盟,上午在立法院舉行「評鑑大放水,爆量護病比;醫師兼媽媽,勞動沒人權」記者會,揭露護理師的血汗實況。 記者黃義書/攝影

分享

5月12日是國際護士節,台灣醫療勞動正義、病人安全促進聯盟與台灣護理產業工會,今紛紛對護病比例、薪資勞動權益舉行記者會。醫勞盟認為台灣護病比例不均,而護理產業工會則認為薪資遭資方零碎化,形同變相減薪;聲援的民進黨立委劉建國說,衛福部應透過醫院評鑑改善問題。

醫勞盟理事長張志華表示,護病比例不均,造成護理人員過勞,甚至有懷孕35周的護士值班24小時的案例,他希望護理人員納入勞基法,並嚴格限制護病比例。

醫勞盟4月透過網路蒐羅了2700筆資料,調查全國護病比例;發現六成一在醫學中心內外科病房服務的受訪者,大夜班要照顧16床病人;區域醫院內外科病房更有八成五的受訪者,大夜班要照顧16床病人,醫勞盟大嘆護病比例嚴重不均,根本不可能達到總統馬英九承諾的1比7目標。

醫護過勞 影響病患安全

醫勞盟表示,對照歐洲國家1比6的護病比,台灣現況根本是爆量,在惡劣的勞動環境下,護理人員不僅過勞,也影響病人安全;醫療盟呼籲醫療院所,應將護病比例資訊透明化並公布三班護病數據,同時仿效美國直接將護病比例明確入法。

劉建國質疑衛福部的評鑑制度是無牙老虎,他要求衛福部監督醫院專款專用情形,避免撒錢卻不見效果的情況發生,未來也應將護病比例列為醫院的重點評鑑項目。

院方巧立名目 變相減薪

不只護病比引發關注,台灣護理產業工會理事長盧孳艷今表示,近來各大醫院巧立「執照費」、「簽約金」、「工作津貼」、「各式加班費」等薪資名目,成為彈性調整薪資、變相要求超時工作的手段,比起兩年前的41K平均薪資硬是少了1500左右;希望行政部門介入了解,並積極透過評鑑制度改善問題。

衛福部醫事司副司長黃純英表示,今年2月9日已公告各級醫院護病比例,各方意見衛福部都會參採;而在薪資部分,衛福部僅表示整體薪資有增加,且護理人員流動率趨緩。被質疑巧立薪資名目部分,勞動部回應,工資零碎化並不影響勞動權益。

少子、高齡化 三年後健保入不敷出

2015-03-23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健保署指出,明年起,可繳保費的就業人口減少,加上薪資停滯不前、人口高齡化,預計醫療支出相對增加,推估最快三年後健保就將入不敷出,平衡費率恐衝破法定底線;衛福部預定四月啟動第三代健保改革討論,初步規劃「漲」聲將響起,只怕民眾荷包不保!

第三代健保改革討論 下月啟動

根據二○一一年健保精算費率報告推估,納保人口成長率二○二四年將轉為負值,而十五至六十四歲占納保人口比率,自明年起,將一改健保開辦以來持續成長的局面,由今年的高點七十.四%降為七十.一%,且逐年遞減,估計至二○三六年只剩下六十一%,由於健保保費收入與薪資結構連動,因此就業人口減少,代表保費收入也縮水。

衛福部對二代健保的總檢討報告指出,二○一一年,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占十一%,但花費的醫療費用高達一八八六億元,占比卅四%,而平均六十五歲以上老年人口的醫療費用是非老年人口的四倍之多。

國發會則估計,二○一八年台灣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口占十四.六%,達三百四十四.九萬人,健保署推估,在現有收入面條件不變下,二○一八年恐面臨赤字危機,但數字不願透露。

德明財經科大財稅系助理教授梁景洋等人按健保精算模型也推估,最快二○二一年健保平衡費率將突破法定上限六%,面對修法與民眾保費增加的情況,只怕是不遠了。

一位醫院高層笑稱,自己都跟孩子講,要多存錢當老本,因為年輕的一代是健保「繳得多,用得少」,甚至「用不到」。

哈佛大學教授、前健保規劃專案小組總顧問蕭慶倫指出,健保收入不足問題出在費基太小,應該試著尋找薪資以外的財源。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Uwe Reinhardt認為,少子化是台灣健保收入減少主因,關鍵在要「催生」,建議政府全額負擔小朋友保費做為誘因。

學者︰公衛預防支出太少

成功大學公衛所教授陳美霞則認為,減輕健保財務負擔的根本是「預防勝於治療」,人不生病,醫療支出自然減少,但政府本末倒置,二○一三年投入醫療保健九六二八億元,九十%以上花在醫療部門,公衛預防支出僅三.八%,醫院不斷壯大,健保給付增加,就像個無底洞。

衛福部指出,已邀集專家成立長期規劃小組討論健保現況,並提「全民健康保險法」修法規劃,以保障民眾權益。

小醫院消失…看診次數增 醫療品質降

2015-03-23

〔記者林惠琴/台北報導〕住在屏東鄉下的陳媽媽罹患腸胃炎,兒女不在身邊,當地計程車不發達,她只能一個人拖著年邁的身軀,先騎車再轉搭平均每小時一班次的公車,到醫院看一次病,來回至少費時大半天,苦嘆:「有健保卡,沒有醫院,有啥米路用?」

  • 國人醫療支出連年成長。(記者林惠琴攝)

健保20年 地區醫院由568家減為374家

健保廿週年,外界稱「全民健保就是台灣之寶」;但成功大學公衛所教授陳美霞指出,民眾醫療利用可近性反而變差了,數據顯示,一九九五年至二○一一年,國內較大型的醫學中心、區域醫院,數量分別從十三家、四十八家,成長至廿二家、八十三家,但同時地區醫院竟然一間間關掉,由五百六十八家減少至三百七十四家,家附近的醫院消失了,民眾必須花更遠的路程去看醫生,就醫往上一個層級,費用自然也更高。

每千人口的5至60歲死亡率 居高不下

大老遠看醫生,品質卻畫上問號。細究國人就醫指標,國人每年就醫次數,從十四次增為十五次,住院次數也由十二次增為十三.五次,醫界形容,台灣人看診次數在國際領先,但相對地,每千人口的五歲至六十歲死亡率也居高不下,男性一百三十六人、女性五十六人,比日、韓、德、澳都高。醫界及公衛學界擔憂,這顯示其中有許多無效醫療需改進。

遠見雜誌近日調查,分別有六十三.三%、五十四.三%的醫療人員認為,健保給付藥品、醫材品質下降。健保署統計顯示,民眾出院十五至卅日內再住院率,二○○四年至二○一三年,從六.五七%成長至九.○三%。二○一四年急診滯留超過四十八小時的案例,高達五萬七二七二件,平均每天仍有一百六十件。

急診滯留逾48小時 平均每天仍有160件

原高雄長庚的皮膚科醫師吳唯銘在《我為何離開長庚醫院—給過往的病患們》一文即警告,看到健保帶來醫療品質下降的現象,「民眾不會知道,有些疾病也許好的藥膏一條,病就會好,但給較爛的藥,可能會多拖幾次才會改善」。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分析,國內老年人口一年住院九十萬餘次,其中,廿萬餘次與不當用藥有關,估計增加醫療費用一百卅四億餘元。

醫院人士認為,藥品實際售價比健保給付高是問題所在。衛福部回應,針對醫療品質及藥價相關問題,已研擬改善方案。

健保體系被挾持 立委︰把民眾當提款機

2015-03-23

〔記者邱燕玲/台北報導〕健保實施滿廿年,醫院賺飽飽,民眾自負額卻不斷提高,立委批評,足見台灣健保做得好只是表象,政府被醫院集團挾持、控制,做不到制度改革,把民眾當作提款機,養肥醫院。

不改革 健保永遠都有黑洞

民進黨立委劉建國指出,健保已調過費率,也通過「不像樣的二代健保」,並課補充保費,民眾自負額又高,健保廿年要說成績有多好,只是表象而已,整個健保制度應到了要檢討的時候。

民進黨立委陳節如也認為,整個制度必須要改,不是醫院喊價就被牽著鼻子走、整個健保體系被挾持,且現在獲利的多是醫院本身,醫生護士都過勞,有時醫院還要扣醫生護士的血汗錢,並要求提高民眾自負額,太不合理。

民進黨立委林淑芬批評,醫院一直喊窮,但實際上賺錢的是醫院,而且病人就醫權利、醫療照顧品質每況愈下,民眾自負額愈來愈高,醫護勞動條件未見改善,「民眾繳更多錢,卻未獲得更好的就醫品質」,獨獨只有醫院經營者獲利,這是最大荒謬。

林淑芬強調,醫院現在連鎖、集團化,對台灣政治、經濟影響力大,且永遠都有藉口合理化其入不敷出,不改革卻犧牲醫護、病人權益,若不終止這種情況,健保永遠都有黑洞。

星期專訪》把脈健保20年/黃達夫︰不及格 健保病患醫護三輸

2015-03-23

記者黃以敬/專訪

全民健保實施屆滿二十年,政府宣稱調查民眾滿意度八十五%,但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痛批,若論及醫療品質,根本不及格;國人健保及自費的醫療總支出已破兆元,國人卻沒因此更健康,平均每人一年看診十五次,看病更多,醫院從業人員九成不滿、紛紛離職造成醫界五大皆空。健保二十年,反造成健保、病患、醫療人員走向「三輸」困境。

  • 星期人物專訪,和信癌症醫院院長黃達夫。(記者朱沛雄攝)

品質不佳 健保花大錢民眾健康沒更好

Q:政府稱健保滿意度八成五,院長卻感慨健保「三輸」,看到哪些問題?

A:政府調查包括滿意及尚可都算是滿意,若只因隨時可看病、可拿一堆藥,俗又大碗的醫療,或許可答還算滿意。但要論及醫療品質,恐是不同答案。

就健保支出總額每年成長四%至五%、已破六千億,而國人醫療總支出佔國家GDP六.六%,迄今已破一兆元,二十年來,醫療總支出已增加五千多億,不論是健保支出或自費支出,兩者都不斷成長,民眾看病花錢並沒有減少。

國際醫學期刊「新英格蘭雜誌」調查, 受訪二十九國中,台灣民眾對醫療滿意度,是全球倒數第三。而國衛院溫啟邦教授也調查,健保實施後,國人餘命未明顯延長、死亡率未下降。

台灣民眾目前平均一年看病十五次,相較西歐國家平均五次、美國民眾三次,台灣人看病在全球名列前茅。顯見健保花大錢,但民眾健康並沒有更好,這是「健保輸」、「民眾輸」。

更慘的,醫護人員也「輸」。媒體調查,九成醫療人員不滿職場環境,六成想離職,醫界落得內、外、婦、兒、急診等都嚴重缺人的五大皆空,醫護工時超長的「血汗醫院」林立。有前衛生署長說給健保八十五分,但 我看是「不及格」。

健保給付設計錯誤 造成醫療浪費

Q:健保總額破六千億,醫界仍多抱怨給付低,九成醫院卻有結餘。身為醫院經營者,如何釐清其中矛盾及癥結?

A:其實並不矛盾,很多醫院就是為保結餘,所以健保給付總被嫌不夠,甚至還從民眾荷包拿更多錢。所以我也形容,健保是「窮到只剩下錢」。為保結餘,醫院壓縮醫護人力,卻把錢用來買光子刀、達文西手臂等一堆設備,形成備受詬病的「軍備競賽」,創造更多醫療需求、更多自費項目。

我目前擔任院長的和信醫院,平均一床六.五人服務,其他醫院多是兩人服務一床。和信一個門診只看二十人,其他醫院可能要看八十至一百人。另方面,其他醫院病人住院時間八至十天,因此一床難求;但在和信,病床進出控制在四天左右,強調醫療效率。

醫院是財團法人,財務仍須自給自足,我不反對修法改善醫院董事會結構及定位,確保醫療服務公益性,其實也是協助醫院經理人更可抗衡須有結餘的經營壓力。

Q:醫療浪費也引詬病,民眾浪費?無效醫療多?藥品黑洞大?癥結又何在?

A:健保最大癥結問題,就是給付制度設計自始是錯的,「以件計酬」是在變相鼓勵醫療院所「衝量」。醫院因此不斷收病人,病患得排隊等看病,每次看診僅兩、三分鐘,住院者越來越多。

醫院要賺錢,叫病患多檢驗、多吃藥,或壓低藥品及設備價格,擴大藥價黑洞,賺取價差利潤。病人因此對醫療不放心或是病總看不好,要一再看病、拿很多藥。兩者加乘造成醫療資源浪費,且惡性循環。

其實這種衝量、要賺錢,公立醫院更嚴重, 台大醫院、榮總等更是每年結餘、滾存基金最多的醫院, 結餘可達上百億。而台大看診排隊長度、一床難求,也是領先。

Q:健保給付是掌控醫療品質最大利器,但DRGs(住院診斷關聯群支付制度)等卻也引發爭議,甚至出現醫療人球,給付如何更提升醫療?

A:DRGs是希望減少醫療浪費,訂出某些疾病整體醫療給付標準,其中需有一定的基本治療,醫院花過多就賠錢 、耗費少就可把餘錢留下。例如乳癌若訂一次手術住院DRGs給付五萬元,用三萬五就能有效治療, 醫院就可留一萬五, 是為促使醫院講求高效率,減少無效治療。

但醫院有反對聲浪,主要怕上限五萬、賺不到更多, 也怕效率不足而需多付出,因此迄今僅四百多個醫院實施。醫界甚至威脅會有病患人球,但有醫德的醫院不應會發生。

DRGs制度在美國自一九八三年就實施,全世界都在用、已是國際趨勢。重要的是訂出給付標準要合理,而且,醫院的沒效率要真正被發現出來。

健保給付應更徹底改革,改以「醫療品質quality monitor」及「醫療結果outcome base」來包裹式給付,促使醫院不追量而追求品質;困難度較高疾病,要給付較高,把病治好的也要高給付,且要看醫療品質,例如糖尿病,不只降血糖,還要看心臟、末梢神經、視網膜等其他併發症控制成效,能讓病患整體更健康,給付就增。

Q:政府即將啟動第三代健保改革研究,面對高齡化環境又宣稱可能破產;有何改革建言?

A:健保過去因制度設計錯誤 ,衝量卻沒提升醫療品質及國人健康,因此總在研究如何收錢,二代健保收補充保費,更幾乎把民眾各種收入都挖出來收錢。就算第三、第四代,如果還是這種思維,勢必又要收更多錢,另外還有長照保險,也要民眾為老年多繳錢。

美國醫療保險聯盟 在一九九八年就發表過一九七○到二○二○的五十年美國國民健康推估分析,估計女性心臟病死亡會從十萬人口有三百零八人、五十年後減到一二六人,糖尿病則會從二十一人降到八.八人;男性心臟病死亡則會從五百五十人減到二一八人,糖尿病會從十九.九人減到十.九人。顯示就算人口老化,醫療進步及民眾更注意健康,其實很多重大疾病應會減少。而未來民眾工作年齡也會延長,會延長繳交保費。

健保應做到醫療安全、及時、照顧好病人、有效、效率及平等 。若是錯的方向走下去,只怕不管收多少錢,都永遠不夠用。

星期專訪》把脈健保20年/楊志良︰不完美 需有勇氣改革醫院

2015-03-23

記者黃以敬/專訪

全民健保實施屆滿廿週年,健保總額倍增達六千億,國人自費看病卻更多、血汗醫院也變多。前衛生署署長楊志良直指,健保未必完美,但醫院管理不當要負更大責任。他並指人口老化將使健保財務撐不過十年,建議增加收費補充缺口,或直接改採「家戶總所得」擴大費基,未必需全面調漲健保費率。

  • 星期人物專訪 - 前衛生署長楊志良(記者方賓照攝)

Q:健保實施廿年,您給八十五分,意味很滿意嗎?

A:國民所得超過兩萬美元的國家中,台灣稅金僅佔GDP十二%,算右派國家,卻能實施納保率高達近百分之百,是中間偏左的醫療保險,全世界也因此給予甚高評價。政府調查八成五民眾滿意,所以我給它八十五分。

健保最大問題是醫院治理 血汗過勞

Q:但健保總額倍增達六千億,民眾自費卻也增達五千億,醫護產業還出現五大皆空、血汗過勞等問題,您如何看待?

A:目前一大問題,是醫護人員不滿意度高、血汗狀況頻傳。

但每年健保等醫療支出總額年成長四%至五%,增幅比GDP高,且高達九成醫院都有結餘,可見健保並沒虧待醫療業,醫院卻還常說給付不夠,且有醫師爆肝、護理員帶病上班,勞動部對醫院勞檢更發現是最大血汗產業、不及格率高達六至七成。

問題就在於健保費不是付給醫護,而是付給醫院。政府每年還另編列數十億給醫院去補強人力與改善環境,員工卻還是血汗,顯見健保最大問題是醫院治理。醫院有盈餘,寧願把錢不斷買設備,創造更多檢驗與治療項目來賺更多,卻不增人力、造福員工。

財團法人醫院免稅 ,有些卻變成「家族醫院」;還有個位於北市黃金地段的私立醫院,向母企業用「高價」租大樓;日前還查獲知名醫院集團,董事長家族另成立公司高價承攬醫院買藥、洗衣等業務,將醫院盈餘透過各種手法轉回母公司,根本不符捐贈醫院的原始公益宗旨。

Q:但有些醫院還抱怨一床難求?也抱怨找不到人?

A:我當衛生署長時,很多醫院來要求加病床,但我拒絕了,因為必須考慮地區性醫院平衡,不能放任大醫院不斷擴充而影響地區醫院生存;另方面,加病床就要加醫護人員,大醫院不斷擴充,偏遠鄉鎮醫院就更難找人。

但有結餘的醫院還說醫護人員難找,放任醫護血汗,很沒道理。醫院不願高價聘人,外科與皮膚科醫師薪水差不多,怎有誘因吸引年輕外科醫師?台大曾有一外科醫師跑了,就說是待遇不好、人力不足;但其實台大累積可滾存的基金已達百億以上,卻還說養不起醫師?這是恥辱。醫院其實可以用獎金制度,吸引醫護人員。

衛福部可透過評鑑 直接要求醫院

Q:您曾任衛生署長,卻無法限制醫院賺錢?無法要求提升醫療品質及改善環境?

A:我當衛生署政務副署長時,要醫事處把醫院財報拿給我,卻連帳目都要不到。後來當上署長,才強制醫院拿出財報。目前醫院財報雖已上網公佈,但政府須訂出標準且找專業會計師去追出不合理帳目。

我當署長時,也一直想修財團法人法規,改革醫院董事會制度;但兩政黨都很混蛋、修法很不易,且每個醫院都可直通高層。更詭異的是,許多衛生署長來自醫界、卸任又回醫院當院長,這種壓力下,修法實在太難。

因此我呼籲,來自食品科技學界、無醫院包袱的現任衛福部長蔣丙煌,應更有魄力去改革醫院結構。我最近更想通了,其實不用修法,衛福部可透過醫院評鑑,直接要求醫院,開放員工、病患、社區里長等代表進入董事會。唯有徹底改變醫院經營結構,員工待遇及醫療品質才能提升。

Q:健保給付可更破除一床難求、五大皆空的問題嗎?

A:健保也希望達到各科平衡,但錢到了醫院,卻未能正確分配。未來衛福部對健保應蘿蔔與棍子同時出手;以健保給付或數十億公帑補助醫院去補強人力,不能先把錢給醫院,應要求醫院先找到人, 才可申請補助。

目前國人住院量在國際上並不算多,而且人口會逐漸減少,按理不須再增病床。美國實施DRGs制度,以相關疾病的整體治療成果作為包裹式給付標準,要求醫院提高醫療效率,因此在逐步關床。國內醫界初期抱怨連連,但後來數據顯示醫療成效確有改善,指定疾病平均每件住院天數下降四.六%,醫院病床週轉率增加,減少病患等床或急診暫留時間,醫院也多坦言利大於弊。但到了第二期,卻因為出席說明會議者以忙碌的專科醫師為主,導致落實度大減。

我認為健保給付還是應該訂出醫療品質及成效為先的指標,才能促使醫院真正追求醫療品質而非只顧衝門診量或病床數。 Q:健保二代加收補充保費,安全準備金已達一千兩百億,但收費不公等沉痾未解決;最近您又拋出人口老化警訊,警告健保撐不過十年?下一代改革,只能漲保費?

A:台灣人口明年起進入倒三角形趨勢,每年減少十八萬勞動人口,亦即少十八萬人繳健保費,且國人薪資下降,保費收入勢必減少。相對地,儘管目前健保有一千兩百億安全準備金,但老年人口十年將增一倍、達總人口廿%,每年醫療費用估會再增三百億,因此健保恐撐不過十年。

要彌平這財務缺口,其實有很多費用可加收。過去為推動九年義務教育,政府就曾從電影票加錢去籌財源。只要專款專用於全民醫療有何不可,例如可在銀行跨行領錢多收五元,或從證券交易、期貨交易手續費多收十元,一天估計就多四千萬。

衛福部現要做第三代健保改革研議。我呼籲,健保須徹底改為以「家戶總所得」計費,才可免除徵收不公,可真正收到高所得、富人的錢,且可把保費計算的費基擴大,如此就可在不漲費率狀況下增加保費收入,兼顧社會公平。

健保實施20年/醫療支出破兆 養肥醫院

2015-03-23

健保支出六千億 20年增一倍

〔記者林惠琴、吳亮儀/台北報導〕健保實施至今屆滿廿週年,醫界推估今年國人醫療支出將達一兆一千億元,扣除健保給付六千億元,等於民眾自費醫療近五千億元;醫改團體批評,醫院天天喊苦,但卻是健保、自費兩頭賺飽飽,「瘦了全民、肥了醫院」,健保「最亮眼的成績」就是養肥了醫療體系!

  • 健保實施至今屆滿廿週年,醫界推估今年國人醫療支出將達一兆一千億元,扣除健保給付六千億元,等於民眾自費醫療近五千億元。(資料照)
  • 國人醫療支出概況

健保實施廿年,健保總額從實施當年三千億元,到了今年已近六千億元,成長一倍;雖然健保給付倍數增加,但民眾自費負擔不僅沒有減少,反而快速成長;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發言人滕西華說,健保實施初期,國人自費率一度降低至廿七%,但二○一一年卻升到卅六%,高於同時間韓國的卅五%。

國人自費醫療 已達五千億元

和信醫院院長黃達夫更指,以主計總處公布的國人醫療總支出來看,由一九九五年的三千八百億元,增到前年破九千六百億元,而醫療總支出佔GDP比率也已連三年都超過六.六%,以今年GDP十六.八兆的六.六%保守估算,國民醫療保健總支出將破一兆一千億元,扣除健保總額六千億元,顯見國人自掏腰包醫療保健的金額恐已增達五千億元。

據衛福部統計,自二○○八年至二○一三年,全台特定檢驗醫療儀器持續增加,以自費約四、五萬元的正子斷層掃描為例,從卅四台增至四十二台,從兩萬八三三四人次的使用量增至三萬四九七○人次。前衛生署長、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楊志良直批,最懂得利用醫療資源的就是醫院,將賺來的錢投入「軍備競賽」,購買儀器拚服務,設法再開源。

健保署醫管組專委陳真慧表示,二○一三年領取健保醫療費用超過六億元的醫院共一○九家,高達八十九%有結餘,七十%醫院光醫務收支就有結餘。

進一步檢視醫院財報,以長庚醫院門、急診為例,二○○五年至二○一一年,健保收入一百七十一億元增至兩百廿億元,成長廿九%,非健保收入約卅三億元增至五十一億元,成長逾五十五%;奇美醫院同年度門、急診健保收入卅二億元增至四十四億元,成長卅八%,非健保收入約五億元增至十二億元,成長逾一倍,印證健保、自費兩頭賺。甚至以醫學教育為先的公立醫院、台大醫院一年結餘就有十三億,滾存累積的盈餘基金達上百億。

醫院搶錢 大量製造自費商品

台大健康政策與管理研究所教授江東亮表示,健保開辦後,大量資金注入醫療體系,確實提供醫療院所許多成長茁壯的養分。成大公衛所教授陳美霞則擔憂,醫院像百貨公司一樣拓展版圖、廣設分院追求利潤,大量製造自費「商品」銷售,民眾也誤以為多消費醫療資源有益,只怕「路是走偏了」。

但台灣醫院協會理事長楊漢湶強調,健保給付各醫療項目的金額相對於市場價格仍屬偏低,加上醫院培訓人員支出,光做健保,真的會撐不下去,因此部分醫院添購設備,拓展醫學美容、高級健檢等業務,一方面是民眾對醫療「有所求」,而醫院也希望「有所得」。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301588
(轉貼)醫療市場化 正在拖垮健保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楊泮池談醫學教育 評鑑多到走火入魔

字級:  
發稿時間:2015/06/14 18:30 最新更新:2015/06/14 18:30

(中央社記者龍珮寧台北14日電)台大校長楊泮池今天談醫學教育時表示,現今挑戰是健保帶來的問題導致學生避選困難高、糾紛高科別;醫療評鑑多到走火入魔;國外學歷認證棘手問題。

台大醫院慶祝120年,今天舉辦「台灣醫學教育的回顧與前瞻研討會」。

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以「講故事」方式,分享成長路程。楊泮池談到自已非醫師世家,父母是經商,自已一路從國中到高中生,直到參與聯考,進入台大醫學系才學習如何當醫師。他說,若以現今的多元化入學方式,自己恐怕考不上,包括現今許多台大擔任主管要職的同仁,走推甄的路真的會考不上。

楊泮池說,進入醫院擔任管理職才學習「醫學教育」,影響最深的書籍是「南天的十字星」,遠赴沙烏地阿拉伯國際醫療服務2年,是他成為1名醫師最重要的培育過程。他說,對於目前教育的入學方式制度,他認為沒有太大問題,但需以「溫和」方式調整,包括學制與選才。

楊泮池一直深信「教育是讓社會階層流動的重要機制」,也能讓社會穩定及和諧發展,多元選材是好的,從推甄可選出有興趣的,但希望一部分名額「留一個機會」給弱勢或不善言語表達,但是可當好醫師及科學家的學生有機會進入這個領域。

楊泮池說,「健保對醫學教育影響很大,包括醫療糾紛」,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及急診都難招募醫師,學生選擇風險低、給付高的科別。健保是維持社會穩定最首要的制度,無論多窮都可以獲得醫療照顧,但健保有問題,需要大家面對解決。

「過度專科化、過度評鑑更是問題」,楊泮池提到,醫療評鑑目的是提高醫療品質,但是現階段是評鑑走火入魔,明明做不到就應誠實面對,但是評鑑帶來的效應是培養出會應付評鑑的專家。

他說,過去晨會是討論遇到什麼困難的病案,醫師共同想解決的方式,而面對評鑑時代,晨會是在討論要如何做才不會被扣分。評鑑應適度即可,但是不要過度,醫療品質最重要的是讓病人進來後,可健康走出醫院,感謝醫療團隊,而不是用文獻推疊出來的分數。

此外,目前醫學教育也面臨到「醫師人力分配不均衡問題及國外學歷認證問題」,他說,目前每年只有1300個醫師的員額,國外醫學院畢業回來是400人,國外學歷認證問題近幾年變的非常棘手,但是要想辦法合理化。

他說,若是從美國、澳洲、歐洲的傳統醫學院畢業的學生,訓練、素質上沒有問題,但目前問題是有許多歐洲或新興國內成立的醫學院就如補習班一樣,每年訓練的量是台灣2-3個醫學院規模,且每年持續增加但是品質卻沒有控制,學生畢業回國後,到南陽街參加補習班就考到醫師執照「亟需解決」。

談醫學教育,常有人批評台灣非正統醫學教育,建議學習西方,楊泮池深究西方醫學教育認為,西方角度是以殖民化觀念出發,在沙烏地阿拉伯2年期間,回教文化的思維建立的醫學教育若以西方思維則難融入。

楊泮池說,醫學教育應因地制宜,台灣因受儒家思想,對父母、家人等思維與西方不同,與病人溝通模式也不能以西方想法直接應用規範,常有人覺得外國月亮最圓,但是不能完全複製,而是要透過醫學教育培育學生知識與能力,具有與國外一樣的競爭力。

最後,楊泮池期許教育是培育符合社會期待的良醫而非名醫,讓學生具有熱誠與無可救藥的使命感,具有敏銳觀察力與挑戰權威的勇氣,同時也要提升人文素養、國際觀、核心能力、領域知識及自信心。1040614

風往那兒吹 醫療制度讓醫學畢業生惶恐

2015-06-16 18:19:32  中央社 台北16日電

醫學系畢業生代表致詞「不知道風,要將我們往那個方向吹」,道盡對未來的惶恐。北醫校長閻雲形容,從醫之路不再是康莊大道,而是醫療糾紛等障礙卡在前方,讓畢業生不知所措。

日前台灣大學校長楊泮池在120週年院慶談論醫學教育的挑戰引起醫界與學界共鳴。

台北醫學大學校長閻雲表示,從美國回到北醫服務參加3次畢業典禮,今年的畢業典禮很有所感,來自海地的學生是外籍生代表致詞時談到心繫海地醫療,畢業後將回國服務,對未來充滿希望。

7年級的醫學生代表致詞時從入學談到實習及畢業後的願景,說了3次「不知道風,要將我們往那個方向吹」,道盡學生對未來的擔憂。閻雲表示,過去考上醫學院,畢業後擔任醫師是比其他系所更明確的道路,今非昔比,這條從醫之路不再是康莊大道,而是醫療糾紛等障礙卡在前方,讓畢業生對於不知所措。

閻雲說,法律之前人人平等,而這個平等是忽略職業不同,醫師志業是救人,成為醫師之前都立過誓言,「…病患的健康生命是我首要顧念…」,如今第一線救命成為在醫師身上放上刑責的緊箍圈,將良醫視為罪犯。

「醫師被告,連帶實習醫師也要跑法院」閻雲指出,當實習醫師出錯,是住院醫師、主治醫師及更上層的督導責任,現行制度若讓年輕有抱負者沒有投入意願,應檢討與改進,回應專業上的尊重。

他說,這令人痛心,更是身為教育者的難過,醫師職業商業化後,變調的良心服務,則如何為社會做出貢獻,這需要社會多省思。

健保扮演特殊且重要角色,現今醫療評鑑浮濫,閻雲說,評鑑本質是提高醫療品質,本意良善,但需改善,承如楊泮池所形容「醫療評鑑多到走火入魔」,光是北醫體系去年就有89個評鑑。

醫療評鑑讓醫院成立專門負責評鑑小組,閻雲感嘆說,過去是談論病患病情治療及進度,而面對評鑑對話是「你這個是第5.3.2.1條…」,品質不是放在第一,而是如何考試。

評鑑是有必要性,但應重新衡量,他說,評鑑無關健保給付,評鑑決定醫學中心身分這影響健保給付,但評鑑的齊頭式平等,犧牲醫院發展特色醫療,讓醫師成為應付評鑑的機器,導致核心醫療無特色、特色醫療無核心。

在社會底層的不安,讓中層也混亂,而導致上層渾沌,閻雲語重心長從畢業生致詞談現在醫療制度面缺失,評鑑讓身為教育家、科學家的他感到痛心疾首,即使有滿腔熱忱的公部門人員在現況下,公權力難以施展,這很無奈,整個社會似乎走到了無政府狀態。

財團愛蓋醫院?3大「搬錢術」肥了老闆
新頭殼newtalk |   綜合報導 
25大財團醫院資產排名表。圖:《財訊》雙週刊提供 
根據最新一期《財訊》雙週刊報導,「為什麼財團都愛蓋醫院?」原因是這些財團法人醫院有不為人知的「搬錢術」。全台63家醫療財團法人免繳房屋稅、營業稅、營所稅、土地增值稅;每年卻吃掉健保1441.5億,總繳稅金額僅4.8億元,而獲利前3名的長庚、馬偕與慈濟則一毛未出。

在這期《財訊》雙週刊名為「財團醫院搬錢術 25大醫院財報全揭密 肥老闆瘦醫護手法曝光」報導中指出,根據醫療財團法人財報顯示,目前全台有2萬多家醫療院所,共9萬8000張病床,其中有52家為醫療財團法人,1年卻吃掉健保1441.5億元,佔比高達4分之1。

報導指出,「醫護血汗、健保財務吃緊,台灣醫療環境正面臨前所未有的嚴峻。」但弔詭的是,醫院卻不斷擴張規模,去年長庚標下新北市土城醫院的BOT案,規劃成上千床的教學醫院;秀傳則宣布重金投入智慧醫材,未來還要再發展國際醫療,高調動作,「與底層醫護的精簡苦勞完全矛盾」。

報導舉例,長庚蟬聯「最賺錢的醫院」,2013年稅後餘絀19億元,雖然創下史上新低(過去都有百億),但醫務收入高達508億元。而許多企業型醫療財團法人「長庚化」得更嚴重,例如,國泰醫院淨值約66億,卻有11億資金用在短期操作母集團股票。

除此,亞東醫院財報宣稱2013年全院非健保業務收入僅3682萬,若按該院宣稱日門診量超過5000人、日急診量超過400人的就診量推估,完全不符比例。

《財訊》指出,比對與分析各財團法人的歷年財報後,發現醫療財團法人有「3大作帳手法」,包括1.從董事會到資產,公法人淪為家族控股公司;2.關係人交易,浮報管理外包費用大賺藥價差;3.財報浮報,墊高支出。

報導舉例,慈濟醫療財團法人雖然業務規模雖名列台灣第3大,但管理費用竟佔總醫務支出的13 %、達21.92億元,水電瓦斯費更約2.56億元;相較之下,業務規模第1大的長庚,管理費用僅15.98億元,水電瓦斯費2478萬元,長庚全台有近萬張病床,慈濟不到4000床,水電等支出,明顯不符現實狀況。

不過,醫療財團法人中,也有值得尊敬的範本。奇美醫療財團法人的財報中,就比衛福部要求的財報規格更仔細,不但揭露研究計畫對象和金額,連創辦人許文龍到奇美醫院掛號門診費用5585元也如實公告。

健保署統計 自費醫材數量增價差大

2015-03-20 15:02:20  聯合晚報 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健保署統計,國人用自費醫材已成趨勢。圖為人工關節(左)與傳統固定用鋼釘比較。 報系資料照

自費醫材可得貨比三家。國內自費醫材已成趨勢,健保署最新統計發現,103年超過五成冠心症患者選較昂貴的塗藥支架,但每家醫院價格不一,同一款塗藥支架,三總3萬6507元,但萬芳醫院卻要6萬560元,價差高達2萬4053元。

健保署統計資料顯示,國內五大自費醫材,除了義肢,人工水晶體、髖關節、心律調節器、塗層血管支架等四大醫材,去年選擇自付差額項目數量顯著增加,以塗藥血管支架來說,98年約有36.3%患者自費補差額,去年更成長至50.99%,首度突破五成。

健保署署醫審及藥材組科長周清蓮指出,健保給付每名冠心症患者最多四支心血管支架,因此自付差額的申報數量逐年增加。98年為醫材自付差額第一年,當年申報數量為1萬2521根塗藥支架,到103年增為2萬5428根,與98年相較呈倍數成長。

至於特殊功能人工水晶體比率也逐年上升,98年自費補差額僅24.6%,103年提升至31.54%;人工心律調節器則從98年的26.7%成長到103年的38.37%;在人工髖關節部分,自費選用陶瓷及金屬材質的病患比率則從98年15.6%增加至103年的20.9%。

近六年健保自付差額項目數量 整理:李樹人

台大醫院內科部心臟內科主治醫師王宗道說,使用健保給付的金屬血管支架與自費新一代塗藥血管支架,二者存活率差不多,但後者可顯著減少血管再阻塞的機率最多達九成,降低患者再次動刀的機率。

儘管塗藥支架降低再次手術風險,但價格卻相當紊亂;以衛署字號021389波士頓科技塗藥支架為例,三軍總醫院定價3萬6507元,但萬芳醫院卻要6萬560元,多出2萬4053元。另一根衛署字號018975亞培塗藥支架,台北榮總定價為4萬8675元,國泰醫院則需6萬5357元,而中山附醫則需6萬7907元,價格最低與最高之間,相差近兩萬元。王宗道建議患者及家屬,最好至其他醫院尋求第二意見,除了決定是否使用到功能較多的自費醫材之外,還應上網比價,多方考量之後,再做決定。

財團法人法 在立院「睡了十多年」

2015-03-18 03:14:28  聯合報 記者李順德、程嘉文、李昭安/台北

圖/聯合報提供

慈濟財務及土地使用狀況引發外界質疑宗教法人的管理問題,總統府資政陳冲籲各界「要見樹也要見林」,也讓各界開始關注「財團法人法」立法進度。監察院曾調查此事,除曾糾正政院推動不力,並指該案在立院「睡了十多年」,因涉及利益迴避、財務公開、董監事待遇、任期等,致遲未完成立法。

政院指出,二○○七年、一○年行政院會都曾通過財團法人法草案,送立法院審議,但都未獲立院審查通過。政院官員坦言,此法牽涉各種不同團體的利益,立委也各自為不同團體代言,立法難度高,如今第八屆立委任期剩不到一年,「通過困難度非常高」;不過既然朝野立委都有共識,將盡快啟動溝通。

前監委趙榮耀曾調查此案、於糾正案提出時表示,民國九十五年政府捐助的財團法人還有一百三十七個,但已流失剩七十七個;更嚴重的是,主管機關未監督查核的財團法人,高達六十六家;有些財團法人負責人待遇漫無標準,七家超過部長、十四家超過院長,甚至有兩家年薪超過總統。

為回應監院,政院去年九月再審查法務部重提的財團法人法草案。法務部雖主張宗教法人應納入此法規範,但內政部認為不同宗教教義不同,應在宗教團體法中規範。據指出,未來政院版財團法人法將以規範政府、民間捐助財團法人為主,宗教法人則由內政部重新提宗教法人法草案,並定調為特別法,將全國一萬五千多座宮廟寺院納入規範。

負責主持審查的行政院政務委員蔡玉玲表示,目前除內政部、農委會對宗教團體、農田水利會如何分類規範有不同意見外,其他法案內容都已有共識,將加強溝通、加快審查速度。她說,各部會對宗教法人、農田水利法人等財務應公開透明接受檢視有共識,剩下的是立法技術問題。

內政部民政司司長林清淇表示,內政部先前所提宗教團體法草案「四進四出」立法院,因立委有不同想法,無法完成立法。內政部已研擬新版宗教團體法草案,不再細分寺廟、宗教社團等不同分類,只要有不動產、有人傳播教義,就全部視為宗教法人,盼降低立法阻力。

衛福部:將檢討財團法人醫院盈餘提撥

2015-03-17 03:04:50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張嘉芳/台北報導

近年國內財團法人醫院不斷將盈餘用來擴充高階醫療設備,引發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抨擊,衛福部表示,適度競爭有其必要,但是,若大眾認為需檢討,未來可在「醫療法」制定更詳細的財團法人醫院盈餘提撥項目。

健保署前總經理朱澤民曾在本報撰文指出,財團法人屬公益性質,國民所得增加及健保實施,使醫療市場能穩定成長,卻相對加深醫療市場競爭。由於財團法人醫院當年度若有一定比例盈餘,依法仍須課稅;但若用於提高員工或醫護人員待遇或醫療社會服務、慈善救濟、醫療設備提升等活動,其結餘可免課營利事業所得稅。

朱澤民說,財團法人醫院透過業務外包、向關係人企業租借房地及儀器設備等方式,將醫院利潤搬運到關係人,卻將醫界五大皆空或護理人員不足問題,推給健保給付過低。

新聞眼/你繳的健保費 5元有1元給財團法人醫院

2015-03-17 03:04:47  聯合報 本報記者詹建富

繼慈濟被各界質疑捐款收支黑箱作業之際,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昨砲火四射,要求衛福部要硬起來,速訂定「財團法人法」,讓民眾可以加入董事會。不過,楊志良劍指衛生主管失職,他可能忘了自己曾擔任署長一年五個月期間,對財團法人醫院也是一樣「無為而治」。

國內的醫療生態除公立醫院外,私立的大型醫院幾乎都是財團法人形式,這些原來由企業捐助或宗教團體出資興建的醫院,近年來規模愈來愈大。根據統計,這些財團法人醫院每年申請健保給付高達一千四百多億元,相當於全民所繳的健保費每四到五元就有一元流向財團法人醫院。

財團法人醫院以非營利為目的,每年進帳這麼多,若能取之於社會,用之於社會,這是社會之福;但歷任衛生主管機關首長放任,每年財報也只「備而不查」,因此我們看到部分財團法人醫院淪為「家族」醫院,且變成母集團的「控股醫院」;有的財團法人醫院長期向母企業租地付高額租金,或將醫院部分業務外包給母集團關係企業,讓醫院質變為「財團」醫院。

醫療法明訂,醫療財團法人至少應提撥年度醫療收入結餘一成,作研究發展之用;另需提撥一成辦理醫療救濟及社會服務。但明眼人知道,透過「作帳」方式可把財報做得很漂亮,連衛福部都無法置喙。

醫療法雖訂有醫療財團法人董事的任期制,且連選連任董事每屆不得超過三分之二,但被換掉的董事也都受聘的醫師或社會人士,醫院形同「國王人馬」把持。

唯有訂定「財團法人法」,讓財團法人醫院信託化,才能與財團脫勾,並開放民眾參與董事會,才能回歸真正的公益。

專家建議:救健保 應整合醫療網

2015-03-17 03:04:49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全民健保開辦至今已屆滿廿個年頭,健保署一連兩天舉辦國際研討會,由美國哈佛大學教授蕭慶倫負責協助規畫。當年曾擔任全民健保規畫專案小組總顧問的蕭慶倫表示,台灣現在的醫療體系各自為政、「條條塊塊」的,認為國內的大醫院、區域醫院、小診所應整合成醫療網絡,共同照護民眾。

普林斯頓大學教授Uwe Reinhardt也是台灣健保創建初期的諮詢委員,他比喻台灣健保為自然產、健康成長的寶寶,不像美國健保猶如剖腹產的生病寶寶,直到現在仍爭議不斷,甚至還有人想停掉健保。他讚許台灣健保的成功在於執政者遠見和穩健公務體系,回想起廿年前,當時李登輝總統眼眶泛淚地對他說,「鄉下的老人家因為生病而破產,感謝政府提供健保幫助。」

Uwe Reinhardt建議,台灣面臨人口老化、少子化的趨勢,政府應帶頭負擔兒童的保費,減輕父母的經濟重擔,包括德國、荷蘭、瑞士都已經這樣做。對於健保的財務缺口問題,他認為可擴大費基來源,把許多薪資以外的所得列入,尤其目前台灣的醫療支出占國民生產毛額GDP的比例仍低,未來可再提升。不過,面對各醫療院所為擴大自費市場不斷推陳出新的醫療技術,目前仍沒有好的解套方法。

楊志良: 讓財團法人醫院 回歸為大眾服務

2015-03-17 03:04:48  聯合報 記者吳佳珍/台北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中央健保署昨舉行全民健保廿周年國際研討會,邀請廿三國逾百位國際友人及國內健康領域專家與會,亞洲大學講座教授楊志良呼籲,應讓財團法人醫院回歸為大眾服務,「就看(衛生福利部)蔣丙煌部長有沒有Guts、LP做。」

衛福部表示,「財團法人法草案」 正在行政院持續審議,法務部之前研議草案後已於民國一○二年五月送到政院,之後由行政院邀集相關部會積極討論審議。衛福部強調,當務之急會利用手邊能應用的工具,包括醫療法、還有健保支付制度的改善,以及醫療評鑑等,全面監督醫院。

醫改會研究員沈佩涵表示,從財團法人醫院的財報資料可以看出關係人交易、董事會失靈等現象,醫院賺飽飽,可是人力成本卻下降,建議應改革董事會組成、設立公益監察人,好好監督董事會運作。

馬英九總統昨出席致詞指出,廿年來國人平均餘命從七十四點五歲延長到八十歲,健保滿意度達八成,已協助逾三百萬名弱勢民眾就醫;但馬總統也點出包括財務危機、民眾參與度低、醫務資訊不透明、醫療資源浪費等,皆是健保未來挑戰。

楊志良說,健保問題不在制度本身,而是健保以外的大環境,例如倒三角型的人口結構,明年戰後嬰兒潮出生的人就滿六十五歲,統計六十五歲以上老人一年花超過七萬元健保費,但其他人口一年僅一萬多元,因此健保財務負擔一定會越來越重,需要結構性改變,若以「十年磨一劍」經驗,現在就要開始。

圖/聯合報提供

由於健保不是直接付錢給醫師,而是給付給醫院,面對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皆空問題,醫院雖有盈餘,卻把錢拿來進行軍備競賽,紛紛購買高端醫療器材,擴大自費市場。他認為「諸侯(醫院)」應負點責任,例如台灣的達文西機械手臂密度世界第一,卻有十七個醫療區沒足夠醫師,建議應該好好檢討財團法人法。

楊志良說,財團法人醫院董事會應邀請基層員工、當地村里長、病患各二位代表進入董事會,醫院就會更照顧病患,結餘也會留在當地,「可惜我想到的時候,已經離開健保署。」

讚我健保制度 國際專家也提建言

2015-03-16 20:06:10  台灣醒報 記者蒲孝如╱台北報導

健保20週年有成,16、17日辦舉行的「全民健康保險20週年國際研討會」,美國、加拿大、英國等23國頂尖專家學者到場,一致讚賞我國健保制度是世界先鋒,也針對目前健保制度的困境提出「健保財務永續」、「支付制度改革」、「健康照護之效率及效果」、「醫療照護品質」等4大改革方向。

【國內國外都肯定】

本次研討會開幕時,曾擔任全民健保規劃專案小組總顧問的美國哈佛大學蕭慶倫教授盛讚台灣的健保制度,即使不是世界第一,也是前三名。「能同時兼顧醫療品質與社會福利、且又全面普及的健保制度,全世界能做到的國家屈指可數,健保制度值得台灣驕傲。」他說。

健保署署長黃三桂引用數據肯定健保制度的貢獻,他說,2005年至2010年我國結腸癌、子宮頸癌、乳癌的5年存活率高達60.2%、73.2%、85.9%,並不亞於醫療先進的美國、德國、英國,他表示,健保制度讓就醫門檻下降,重大傷病者透過健保也能獲得良好的醫療照顧。

黃三桂也表示,健保對於經濟弱勢協助措施相當多,目前有「失業勞工自付健保費補助措施」、「紓困基金貸款」、「分期繳納」、「轉介公益團體補助保險費」、「住院、急診或重症、急症門診醫療保障措施」等。

健保局表示,全民健保自1995年開辦迄今納保率已達99.9%,醫療院所特約率高達93%;每年提供300萬人次以上弱勢族群無障礙就醫,提供其260億元保費、欠費補助,且根據健保局統計資料顯示,2010年至今,除了二代健保實施當月滿意度落到67.6%,其餘時期民眾對健保的滿意度平均皆有近80%。

【四大困境待突破】

健保20年成績令人驕傲,但蕭慶倫與黃三桂仍提醒台灣健保未來仍面臨許多挑戰。例如,龐大的財務支出壓力,這是因方便的制度讓人變得愛跑醫院,加上人口持續老化造成慢性病醫療需求變高所致;此外,對醫療機構的支付機制亦需改善,醫療方式應更以病人角度與醫療品質出發,並應朝有效率發展以避免醫療浪費;再者,推動急性後期照護、家庭醫師整合照護計畫、老人長期照護等落實社區基層照護系統,也是健保未來須努力的方向。

各界專家學者將上述困境整合成四大議題「健保財務永續」、「支付制度改革」、「健康照護之效率及效果」、「醫療照護品質」,將於17日透過圓桌會議方式,進行具體探討。

16日會場外同時展示中央健康保險署近期開發建置的「健康存摺系統」及「健保雲端藥歷系統」。前者提供民眾近1年內之個人就醫資料,民眾可定期下載資料做自己健康的好管家;後者提供特約醫事服務機構醫師或藥師查詢病人近3個月內用藥記錄,以避免重複開藥,保障病人權益。(「健康存摺系統」詳情可參考網站:https://med.nhi.gov.tw/ihke0000/IHKE0100S01.aspx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學者籲幼兒健保免費 提高生育率

字級:  
發稿時間:2015/03/16 20:11 最新更新:2015/03/16 20:11

(中央社記者陳清芳台北16日電)工作人口將每逐年銳減18萬人,衝擊健保財務,前衛生署長楊志良憂心健保撐不過10年,美籍專家提出幼兒健保免費、實施包裹給付、擴大費基等對策。

楊志良今天出席全民健保20週年國際研討會,他指出,台灣人口結構倒三角型,老人多於青壯年,民國40年戰後嬰兒潮的世代明年都步入65歲,從今年以後,每年將有18萬人退休。

楊志良說,健保安全準備金現在是新台幣1233億元,人口老化使得醫療持續膨脹,每年增加300多億支出,工作人口減少,則使得保費收入縮減,健保財務再撐5年沒問題,卻撐不過10年。

鑑於經濟成長的果實過度中在富人,稅負及保費卻低得不成比例,楊志良呼籲,三代健保儘快規劃,實施「家戶總所得制」擴大健保財源(費基)刻不容緩。

美國哈佛大學台裔教授蕭慶倫20多年前為台灣設計健保制度,他認為台灣健保費以勞工薪資為最主要來源,費基太小,公私立醫院單打獨鬥,不利於經營效率。

一同設計台灣健保制度的美國普林斯頓大學教授賴恩哈特(Prof. Uwe Reinhardt)建議,為了「催生」,政府可以免除幼兒的健保費,人口老化的德國、瑞士已經這麼做了。

賴恩哈特並說,住院病患同病同酬包裹給付的「診斷關聯群(DRGs)」應擴大實施,藉此抑制醫療浪費,增加護理人力。另外,政府刺激經濟的方案、提高GDP的醫療支出占比,也可為健保財務注入強心針。

健保實施之初,賴恩哈特獲得當時總統李登輝接見,他說,台灣20年健保成就非凡,證實這是深具遠見又能良好落實的政策,現在雖然面臨挑戰,卻不像美國歐巴馬推動的全民健保命運坎坷,像是先天不良的重症嬰兒,來不及長大,今年7月可能被反對人士「給殺了」。1040314

名家縱論/財團法人 也該監督

2015-03-15 01:08:38  聯合報 陳

農曆年期間一則有趣的新聞是柯文哲對內湖開發案的發言,柯市長認為「花一大筆錢就可以把保護區變開發區」「奇怪耶!」隨即引發一場論戰。先有法師出面指陳柯市長「羞辱慈濟」「善惡必報」,接著又有幾位意見領袖各抒己見,先是著眼個人風度,繼則論及慈濟行事風格,其實類似論述可以更宏觀,見樹更見林。

在人類近代文明史上有一項重大的發明,就是創設了「法人」,就是基於特定目的創造一個法律人格,不受自然人生老病死限制,可永續實現創始的目的。現代的公司、基金會,都是這理念下產物,對經濟乃至社會發展,產生莫大貢獻。

一般而言,法人可概分營利與公益性質,前者如公司,屬營利社團法人;後者如公會,屬公益社團法人,至於慈善團體、基金會,多屬公益財團法人。也許有公益團體人士認為,營利的公司俗不可耐,不能與其相提並論,而部分宗教性質團體,更認為本身目的崇高,性質超然,但在法律上都是法人。

雖然團體有法律人格,但仍需由自然人經營,所以在亞當斯密時代,就指出公司經營者因為人性弱點,依然存有所謂「代理」的問題,必須要有運作規範。以我國而言,有公司法規範營利的社團法人,有商業團體法規範公益的社團法人;唯獨對財團法人,除民法上有設立、解散規定外,並無實質性規定,僅於必要時,散見於各主管部會的行政命令。

這在國人不熟悉法人運作奧妙時,尚不嚴重。但在各界了解財團法人運用之妙後,加以所得稅法第四條第一項設有租稅誘因,有限法條難以應付日益增加、功能複雜的財團法人。

於是,不僅是慈善家、宗教家設財團法人,企業家也紛紛成立財團法人,君不見兩個月前,某企業家遺孀出任某財團法人董事長,引起資本市場注意,只因不少財團法人已成企業控股的重要選項。

任何法人,在規模不大時,對社會影響有限,所謂stakeholder(利害關係人)不多,不引人注意,也不必過度注意。例如小公司開開倒倒,對社會衝擊不大。公司如逐漸成長茁壯,不僅股東多,往來客戶、供應廠商也成千上萬,動見觀瞻,在法律上也達到公開發行程度,法規會有較高要求,所以除公司法外,又有證券交易法的規範,對其財務、業務乃至股債發行、交易都有詳細規定,因為size does matter,稍有閃失,一定影響重大。

財團法人也不例外,雖都在實現其崇高目的(例如:教育、醫療、研究、慈善、環保等等),小規模時為善為害都不大,及至發展至某種規模時,不但把財政部「教育文化公益慈善團體免納所得稅適用標準」發揮淋漓盡致,而且還控制上市公司、掌握社會資源、擁有強大遊說力量,此時就「引人注意,也必須注意」。

前些日子論戰中,許多人談到「公益勸募條例」,其實這只是某些財團法人的活動之一,為有制度性規範,行政院在二○一○年三月曾提出「財團法人法」草案,至今仍未獲立法院有效審查,遑論通過。不過該草案草擬時,雖參考各部會行政命令,但有兩項盲點:一是排除宗教團體,另一是大小法人一概通用。前者應是唯恐妨害宗教自由,想委諸宗教團體法;後者則是胖子瘦子同穿一件衣服,結果會都不合身。

慈濟在內湖的規畫,是歷經四任市長的Long story,撲朔迷離,非我所能理解。但涉及財團法人共同問題,就值得眾人關心,現階段建議可循下述方式:

一、推動「財團法人法」立法,將躺在立法院的草案提出審查,並對超過一定規模財團法人,適用較高標準的監督,此與上市公司與非上市公司分流管理道理相同。

二、宗教團體有關教義研究、傳播、教育等純宗教事項,不必納入,但財務及非宗教事務,仍應受該法的規範,財務公開更是基本要求。

三、鼓勵尤其是大型財團法人加入自律組織(例如台灣公益團體自律聯盟),以同儕互助監督方式,提升自律。

四、財政部研議現行免納所得稅的六十六項法令解釋,有無過於寬鬆?而金管會亦可針對上市公司捐助財團法人,再由財團法人控股上市公司的現象研究改善之道。

關心內湖開發案人士,如見樹又見林,更應關心整體財團法人治理。

(作者為總統府資政、東吳大學法商講座教授)

健保20年 督保盟:自費不減反增

2015-03-10 22:06:02  中央社 台北10日電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與學者今天指出,健保實施20年,民眾自費比率不減反增,癌症新藥遲遲無法納健保、罕病患者等到死等事件可見一斑。

民間監督健保聯盟(督保盟)發言人滕西華說,全民健保民國83年開辦後,一開始民眾每花100元保健支出,就有約34%是自掏腰包,實施初期自費比率一度降低到27%,然而逐步上升,到了民國100年,自費達36%,同時間韓國卻只有35%。

滕西華表示,當醫院的檢查、耗材自費項目愈開愈多,自付價差升級使用高階人工水晶體、人工關節的病患持續上升,經濟能力不好病患買不起、用不起自費醫藥器材。

督保盟今天召開「健保二十,健康無礙」研討會,與會者披露,癌症藥品要等到900天才可能納入健保,罕病「陣發性夜間血紅素尿症」患者更是等到死。

中研院法律所副研究員吳全峰比較各國健保藥品政策後,認為我國政府專家會議否決藥品納入健保,沒有提供非醫藥背景的消費者、病患合情合理的申訴機制。

醫療費用不斷膨脹,民眾自費負擔加重,內外婦兒急診麻醉等科六大皆空,和信治癌醫院院長黃達夫說,超過9000種健康保險給付的項目中,對提供醫療處置有很強的誘因,卻沒有鼓勵到「治癒」。

前健保局總經理朱澤民說,即使有了補充保費,仍無法掩飾保費負擔不公。一個有錢的退休老人,比一個只有22K的年輕人保費負擔較低,未來只能寄望三代健保能比二代健保好。

醫療市場化 正在拖垮健保…

2015-03-02 01:10:51  聯合報 陳美霞/台灣公共衛生促進協會常務理事、成大公衛所特

全民健保步入廿年,健保署日前邀請歷任健保首長為健保慶生。當初催生健保的前衛生署長楊志良,眼看過去廿年中,全國健保總支出年年飆升,民眾繳納的保費追趕不上總支出,於是直言道出他「健保很難再撐十年」的憂慮。

楊前署長的憂慮是有道理的。我們假如要避免這樣的憂慮及預言在十年之後不幸成真,必須正確診斷健保之所以無法再撐十年的根源,方能對症下藥。

筆者認為,問題的根源有二:其一,公衛體系醫療部門極度市場化、利潤化,使得醫療部門不斷的膨脹。其二,公衛體系預防部門弱化,使得民眾無法有效維持健康,因此需要醫療、需要健保的民眾不斷增加。這兩大根本因素使得全民健保的支出年年不斷飆升,長此以往,健保必然很難永續經營。

首先,全民健保是建立在台灣醫療產業之上的,而台灣的醫療產業是以極度商品化、市場化的邏輯運行的。醫療機構將資本投入醫療市場,主要目標是藉由醫療商品的提供以賺取利潤。依照一般資本運行的規律,醫療機構在強大競爭壓力下,必然會使出渾身解數、以五花八門的奇招,招攬病人、刺激或創造醫療需求以賺取最大的利潤,進而不斷的積累、擴大資本。

其次,公衛體系預防部門弱化。避免健保不斷飆升的根本大法是:確保台灣民眾健健康康,減少許多可避免的疾病;確保民眾有足夠的健康知識,減少不必要的就醫與服藥。但是負責推動、執行這個根本大法的公衛體系預防部門,在過去幾十年來,無論在人力、經費及其他資源,相對醫療部門的快速擴大化,是相形侏儒化的。二○一三年台灣投入醫療保健的九六二八億大量資源中,九十%以上都是花在醫療部門,而公共衛生預防的支出只占三.八%。

弱化的預防部門無法有效維護全民的健康,因此民眾各式各樣的疾病與健康問題層出不窮,社會大眾對全民健保就會有永無止境的醫療需求。再加上健保署或其他預防部門吝於投入民眾衛生教育的人力、經費及資源,許多民眾不理解預防的意義與健康知識的重要性,有「多看醫生、多吃藥有助身體健康」的錯誤觀念。如此條件,為醫療資本提供一個絕佳的、可以無窮擴大的市場需求,造就了台灣醫療產業的高利潤率,進而吸引了大量的醫療資本不斷湧入。

結果,過去數十年中,台灣的醫療產業持續獲取高利潤,健保支出持續膨脹(從一九九六年的二二八四億飆升到二○一三年的五○七六億),民眾持續湧入醫療院所、持續服用不必要甚至不利於身體的大量藥品。

要避免楊前署長「健保很難再撐十年」的預言不幸成真,政府及健保署必須下定決心,針對上述兩大根源,對症下藥,認真改革,十年五載,終將有成,「健保很難再撐十年」的預言自然可以破解。



本文於 修改第 10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289506
(轉貼)醫界萬人大調查──「台灣醫療關鍵報告」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健保慶20年,我們真能對未來感到樂觀?

台灣第一份!醫界萬人大調查──「台灣醫療關鍵報告」

2015/2/25 / 17:36 ›作者:新聞稿 瀏覽數:88,850+

 

1995年3月,台灣全民健保正式上路。這個被譽為全球最好的健保制度,20年後卻逐漸衍生一堆讓各界紛紛討論的亂象,如醫界過勞、醫師出走、急診室人滿為患、醫療品質下降⋯⋯。《遠見雜誌》從去年10月起,執行一系列探討醫療品質的報導,正值今年3月台灣健保滿20歲,再度推出台灣第一份〈醫療關鍵報告〉-全國第一線醫療從業人員滿意度大調查,與數十個不同醫療從業人員公會、協會及醫院合作,從專業觀點了解醫界如何看未來。

《遠見雜誌》3月號推出堪稱台灣有史以來第一次大規模醫療從業人員大調查,針對「整體醫療環境」、「醫護生活品質」、「醫師診療行為」、「健保制度改善」四大面向深入調查;對象包涵醫師、護理師、檢驗師、藥師、醫院管理部門及社區診所醫療相關人員,有效樣本8733份,回卷率創新高,具有參考準確度。顯示愈來愈多醫師已開始驚覺,再不打破沉默向社會發聲、不參與醫療組織活動的結果,最終會讓醫師成為制度下的受害者。

【整體醫療環境】

近92%醫療從業人員 對未來悲觀

究竟醫界如何看未來?當問到,「整體而言,你對於未來台灣的醫療環境發展,是抱持樂觀或悲觀的態度?」,有高達91.8%的人回答有點悲觀或很悲觀。其中醫師感到悲觀的比率最高為97.4%,更有60.4%的醫師選「很悲觀」(表1)。

逾六成認為「用藥品質」變差、超過半數感覺「醫材品質」下滑

醫界在第一線救人,最清楚目前制度下提供給民眾的醫療品質如何。結果顯示,有63.3%的醫療從業人員對健保給付的「藥品」整體品質感到「有些下降」及「大幅下降」。尤其藥師的比率為75.1%,高出平均數12個百分點(表2)。同時也有56%的醫師選「大幅下降」!此結果看出,連第一線開藥方、清楚藥效的醫師與藥師,都如此信心不足,顯示用藥品質令人憂心。

醫療人員又如何評分健保給付的醫材品質呢?有54.3%選「有些下降」及「大幅下降」。醫師同樣是意見最強烈的,有44%選「大幅下降」(表3)。

- See more at: http://m.gvm.com.tw/blog_content_4509_1.html#sthash.dcpqJhxz.dpuf


醫療資源遭民眾濫用,護理師、檢驗師人力短缺問題嚴重

至於醫界認為目前台灣醫療環境最大問題為何?前三名分別是:民眾不當使用過多醫療資源,67.1%;醫護人力短缺,66.7%;健保不斷壓低給付,58.7%(表4)。

其中認為人力不足問題最嚴重的,沒有意外的,第一高是護理師,達82.9%;令外界意外的,檢驗師也有69.3%回答人力不足。專家分析,長期以來民眾認對醫檢師的認知,感覺是實驗室技術員而非重要職業。加上在醫院評鑑中,對檢驗師人力要求很低,只需20床配一個檢驗師,因此醫院砍人通常優先砍檢驗師,人力不足情況嚴重。

【醫護生活品質】

42.8%醫師超時工作,婦產、外科最嚴重

醫護人員到底有多「血汗」?在本次調查中,同時了解第一線醫療人員的生活品質,因為他們身處高度壓力環境,超時工作相當嚴重。調查顯示,在回答「過去三個月平均每週工時幾小時」,選擇勞基法工時規定上限「40小時以下」的,比率只有24.2%。其中選41~50小時的人最多,占39.7%(表5)。

細項分析,公認最血汗的醫師,有高達42.8%的人每週工作超過61小時,也就是每日都超過12小時;醫師分科來看,工作超過61小時的高低順序分別為婦產科(68.2%)、外科(64.4%)、內科(52.2%)、兒科(33.1%)、其他科(32.1%)、急重症科(26.9%)(表6)。

75.4%不滿整體醫療環境,最不滿意「薪資待遇」

健保給付廉價、醫病關係惡化加上高工時,不意外的,當詢問「滿不滿意目前的工作環境時」,有高達75.4%的人表示「有點不滿意」及「很不滿意」。其中,「醫師」及「護理人員」選擇「很不滿意」的比率最高;另外也有超過八成的「醫檢師」選擇「很不滿意」與「不滿意」,跟他們認為工作價值不受重視、人力嚴重不足有關(表7)。

至於醫療從業人員對目前生涯職場,哪些面向較滿意?順序分別是:同事團隊(47.9%)、成就感(44.4%)、職場氣氛(41%)、病人回饋(30.3%)、薪資(15.8%)。不管是哪一個職位,薪資滿意度都排在很後面,表示他們集體對薪資是不滿意的(表8)。問到對哪些面向較不滿意,再一次,前三名各職務別比率很接近、非常一致,71.7%表示是薪資,58.7%選福利津貼及假勤,33%選病人回饋(表9)。

- See more at: http://m.gvm.com.tw/blog_content_4509_2.html#sthash.3HI6u3YN.dpuf


人力荒,醫療照護出錯率增高

護理人員「人力荒」情形嚴重,是否連帶影響對病人的照顧品質?當詢問護理人員,你覺得你所服務的醫院,是否曾因為護理師不足、或資淺護理師過多,而導致照顧病人的時候出錯嗎?調查顯示,有42.4%的護理會因人力吃緊而出錯,其中11.6%的護理人員回答「總是」,30.8%回答「經常」,38.4%回答「偶爾」(表10)。由此看出,在台灣護理人力未解決下,台灣病人接受的醫療品質令人堪憂。

人才出走?66.5%想過到海外就業,美、星最熱門

台灣醫療工作環境不佳,造成醫護人員出走的情形究竟多嚴重?結果顯示,高達66.5%表示有考慮到海外就業,其中以美國(27.7%)、新加坡(24.8%)、大陸(5.4%)分列最想去工作的國家前三名(表11)。

【醫師診療行為】

55.9%認為私立醫院醫師會過度診療

當醫師不再是「高薪」保證,為了解他們是否會為了提高薪資而過度診療,本調查根據此特別詢問,「有些醫師為了提高個人薪資,會過度診療或浮濫開藥,你認為一般公立醫院有沒有這個情形?」 結果,跨職位共有43.5%表示「很嚴重」或「有點嚴重」。身為當事人的醫生,只有31.1%選「很嚴重」或「有點嚴重」,42.7%醫生喊冤表示「沒有這樣的情況」(表12)。

再續問一般私立醫院有沒有這種情形,表示「很嚴重」或「有點嚴重」的比例高達55.9%,比公立醫院高出12個百分點,是否因為許多私立醫院醫師的底薪較低、靠診療計次為主要收入來源,因此誘發不必要的診療?值得關心(表13)。只有31.7%的醫師認為私立醫院「沒有這樣的情況」,比公立醫院少11個百分點,顯示公立醫院保障薪資的制度,的確較能鼓勵醫師專業診治。

- See more at: http://m.gvm.com.tw/blog_content_4509_3.html#sthash.i5idwVdk.dpuf



不必要的檢查項目、醫療行為,無效醫療拖垮健保

台灣過度診療、防禦性醫療的情形似乎已成常態,情況到底多嚴重?當詢問「對餘命在三個月以內的病人,有多少在加護病房或慢性病房的病人,所接受的治療是無效醫療」?結果31%醫生選31%以上,20.8%醫生選擇21~30%,填「沒有」的只有3.9%,(表14)。

再問「你認為一般醫療院所的檢查,例如MRI、PET、CT、高階超音波等,有多少比率是沒必要的」,共有52.9%回答逾一成檢查項目是多餘(表15)。這些檢查費用大多很昂貴,如果健保不給付,相信濫用比率會顯著下降。被問到「你認為一般醫療院所的醫療行為,例如打點滴、給抗生素、給胃藥,有多少比率是沒必要的」,只有5.2%回答「沒有」,39.8%醫師則認為沒必要的醫療超過兩成,比率很高(表16)。

為避免糾紛,半數醫師常採「防禦醫療」

被問到「你的醫診過程中,多常採取防禦性醫療措施」,有13.3%選「總是」,38.8%選「經常」,顯示為保護自己不被病人及家屬找麻煩,超過五成醫師會常這麼做(表17)。

【健保制度改善】

提高自付額,被視為最大改革方向

從《遠見雜誌》本次進行的近9000份醫療從業人員回函的問卷可得知,醫療體系崩壞的程度和速度,遠比一般人想像的嚴重,必須進行高強度的改革,但怎麼改?醫界怎麼看?

最急迫改革的項目前三名分別是:「提高自付比率項目與自付金額」,62.8%;「保大病不保小病」,48.6%;「以個人醫療帳戶設定上限」,48.3%(表18)。這三選項有共同特點:以制度抑止民眾濫用醫療資源。值得一提的是,醫師和藥師均超過61%選「保大病不保小病」,比起醫院管理部門主管的46%高很多,顯示醫師和藥師因直接要處理病人治療、拿藥的業務,感受很強烈,和主管不同。

醫院評鑑、認證制度 文書繁複、造假嚴重

本次調查同時詢問對醫院各種評鑑、評比、認證機制的看法。64.8%表示,文書工作太多,54.8%表示造假嚴重,36%認為評鑑種類太多,而且是各職務的人,圈選差異不大(表19)。

專家觀察,各家醫院為了應付評鑑,常被迫「造假」,常用招數例如:排班表造假,幾乎每家醫院都一樣,因為有醫病比規定,所以評鑑委員來時看到的上班班表密度,幾乎人力都double,但其實很多是「人頭」。 看來,全民健保制度與評鑑的改革,絕對是未來的關鍵工作。

【調查說明】

1. 調查對象:台灣醫療相關從業人員(不含牙醫師、中醫師)

2. 調查時間:2014年12月12日至2015年1月9日

3. 調查方法:聯絡各醫療從業人員之相關公會、協會及醫院,寄發網路問卷連結,邀請調查對象自填網路問卷。

4. 有效樣本:共8733份

5. 調查執行:遠見民調中心

- See more at: http://m.gvm.com.tw/blog_content_4509_4.html#sthash.OixDvtK1.dpuf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288351
(轉貼)健保廿年回顧系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作者:林思宇 攝影:陳之俊

健保20年回顧系列四〉未來主人翁 竟是醫療弱勢!

沒錢、沒醫生,台灣的病童誰來醫?

孩子是國家未來主人翁,理應受到最好照護,但台灣的健保分配不均,讓兒科長期居於弱勢,本期「健保20年回顧專題」,帶你一窺台灣兒童醫療的困境。

     台灣健保支出一年快達6000億元,但許多科別仍抱怨分配太少,兒童醫療就是明顯的例子。

     兒童是國家未來主人翁,一般人認為,兒童一定會受到健保最好的照顧。但事實卻是相反,全台兒科醫師幾乎同聲感嘆:「孩子沒選票,命不值錢!」

     兒科醫學會祕書長李秉穎說,小孩子沒選票更不會吵架,討論健保支出費用時,常常沒有兒科代表。


兒科有帳戶 但窮到沒人想查

     台大小兒血液腫瘤科醫師林凱信半開玩笑地說,新任台北市長柯文哲有MG149帳戶,他也有MG168帳戶,但沒有人要查他,因為錢實在太少,「查完,他們要捐錢給我,」看到大人科的錢多多,「我們只能流口水,可以請柯P分我們一點嗎?一點我就可以活得很好了!」他還自我調侃地說:「我怎麼沒有一路發(168)?」

     台灣新生兒數在1963年達到42萬人高峰後,開始遞減,如今每年新生兒不到20萬人。兒童愈來愈少,照理說照顧應該愈來愈好,為何反而不是?

     其實,按健保署資料,兒童人數雖逐年下降,例如2012年18歲及6歲以下人口數,相較於1988年分別減少26%與36%;但小兒科醫療費用點數仍上升80%,占整體醫療費用點數則維持在4%~5%間。以西醫醫院為例,醫師看診4歲(含)以下兒童,診察費也加成20%。

     其實幫小孩看病不容易,一點點加成,恐無法反映實際多出來的成本與時間。同樣診療,在兒童病人,不論事前準備、檢查過程、事後處置,都比成人時間長、使用人力較多,且較困難。

     台大醫院副院長倪衍玄以打點滴為例,大人打點滴,可能不用1分鐘就搞定,但小孩子動輒10~20分鐘。大人做檢查,速度也非常快,如X光幾秒鐘就照完換下一個人,超音波5~10分鐘也可以換人。

     門諾醫院小兒科主任吳俞哖說,小孩子就沒那麼好控制,醫護人員要搬出家中玩偶擺在旁邊,安撫小孩,中途如果孩子哭鬧,又破功。若是弄個半小時還搞不定,就得鎮靜,旁邊還要再加人監控孩子呼吸心跳,人力成本相當龐大。

     台大醫院兒童醫院小兒心臟科主治醫師王主科分享,大人小孩在同個導管室做治療時,常常大人都已經做好了,「我們還在找血管」,穿著9公斤的鉛衣,一站就是一整天,常常都忘記上廁所,但健保錢才給一點點。

王主科曾經做過兒童與成人的心導管檢查比較研究,並進一步分析每分鐘的醫師健保產值,結果發現成人組不管疾病嚴重度,每分鐘點值均超過500點,兒科則是16歲以上到18歲疾病程度簡單這組點值才破300點,16歲以下的兒童,點值都少得可憐,最低只值136.1點,如果換算成錢,時薪跟基本工資有得拚。


人力、物力、困難度都倍增

     看病難,兒科的醫療指引是儘量少用藥、少做治療,但健保是以量計價的制度,也常使兒科醫師在藥費與檢查費上大感吃虧。

     例如大人降血脂、降血壓的藥,好的一顆動輒50、60元,小朋友咳嗽藥水10元不到,且孩子常一週就康復,但大人慢性病要吃一輩子的藥。若內科與兒科同樣給付標準,兒科是吃虧的。

     又如小兒科耗材不容易製造且造價昂貴,在市場上,大針頭都比小針頭便宜,加上兒童年齡層廣,從0~18歲,身材尺寸不一,需要大小不同的備用器械與耗材,庫房備料的成本也高。不像大人尺寸一致,進貨量又大,庫房備料成本相對低很多。

     癌症在成人是健保給付相對不錯的科別,林凱信卻說,小兒腫瘤病人要整個團隊照顧,費用高,就新藥來講,藥商都是大人通過後賺到錢,才給兒科一點。

     由於兒科人力、時間與困難度都是成人倍數,許多兒科醫師希望,健保能把人力、物力與困難度一起算進去才合理。

     有兒科名醫無奈地說,大家以為小兒疾病所有醫師都能看,不重視小兒科,在醫學中心開會永遠低頭不語,就像個「小媳婦」。

     加上在台灣,病人對兒科不夠重視,該到兒科看病的病人紛紛轉往其他科別,也影響兒科就診量。世界衛生組織定義的兒科是18歲以下,因為此時才發育成熟,在台灣也是18歲以下要看兒科。但台灣其實許多孩子感冒、肚子痛、發燒等,常跑到專科門診去,而非兒科。

     之前腸病毒大流行時,醫學中心就發現,很多小病人都不是看兒科,而是到耳鼻喉科塗藥水。


家長難纏 醫療糾紛也較多

更何況,兒科還是吃力不討好的科。兒醫界認為,兩大特色是父母難纏與潛在醫糾多。前者因生得少,孩子個個是寶,但小孩打針不容易,不少父母看兒科醫師一次插針沒成功就破口大罵。青壯派兒科醫師回憶,曾有小朋友抽不到血,旁邊姑姑就大聲喝斥說:「你給我注意!」

     後者因孩子重症的數目雖不及大人之多,兒科重症的前兆常常是肚子痛、感冒等輕症,如果醫師一時未察覺,病情可能在1小時內急轉直下,家長常常難以接受,若法院判決確定,就是巨額的賠償金額。

     兒科之所以會空,與上述兩大原因也息息相關。以台大醫院為例,這兩年住院醫師招考,都有收滿額,但一、兩年後覺得和想像的不一樣,最後「落跑」到其他科別的所在多有。

     有時候兒科還要做白工。例如講到打預防針,許多兒科醫師就很悶。台灣幼兒的各項疫苗接種完成率,基礎劑都可達95%以上,高於全球平均完成率,打預防針的主力就是小兒科醫師。

     但回到現實,政府陸續補助老人、幼兒流感疫苗接種診察費,今年補助低收入戶與中低收入戶幼童常規疫苗接種診察費,但其他兒童打疫苗不能收費,一名醫學中心小兒感染科醫師說:「這是做愛心的。」

     開業的小兒科醫師說,幫小孩子打疫苗是兒科醫師的社會責任,但是政府不提供設備,診所也沒那麼多錢來保存疫苗(疫苗需保存在一定溫度下),溫度1度都不能差,否則就開罰,「打預防針不能收費,還要賠錢做,這未免太嚴苛?」一些醫師說。


偏鄉醫難尋 十顧茅廬請不到

     新生兒愈來愈少,加上不受制度重視,近十幾年來小兒科醫師愈來愈難尋,不僅出路窄,年輕醫師少,不少資深名醫也要值大夜班。

     林凱信就嘆氣說,兒科是空,「我們小兒血液腫瘤是『空中之空』,」台大是全台灣最堅強的團隊,總共有六個人,其中包括他在內兩人快要退休,另一個也50多歲。

     現在除了台大、馬偕、榮總等少數醫學中心50多歲的資深兒科醫師不需要值班外,其他醫院都要值大夜班,包括新任台北市長柯文哲的妻子陳佩琪,50多歲、又得過肺腺癌,仍得值大夜班,可見醫師有多缺。

     吳俞哖從署立台北醫院退休,一開始到花蓮門諾還需要值大夜班,後來體力受不了,全科就只有她不用輪班,「對同事很不好意思。」

醫學中心人力都缺了,更不用說地區醫院、區域醫院。中國醫藥大學北港附設醫院院長林欣榮說:「小兒科是我們的痛」,在非都會區域根本找不到醫生,鄉下小兒科急診更是缺人。

     找小兒科醫師有多難?林欣榮妙答:「十顧茅廬也雇不到!」他每個月都在找,也動員院內醫護人員「協尋」,看有沒有親朋好友是小兒科醫師,可以動用親情,甚至到每個研討會,逮到機會就問,常常談了幾十個醫師,還是找不到一個願意去。

     照護後山的台東馬偕醫院,好在有台北馬偕支援人力,不然也會很慘。台東馬偕醫院小兒科主任游昌憲就感嘆:「同事一個個離開我,台北支援非常重要。」

     兒童愈來愈少、給付未反應成本、病人紛轉別科等,讓兒科看不到未來。

作者:彭漣漪 攝影:賴永祥

健保20年回顧系列三〉為何5500億健保費不夠用?

誰搬走你我的健保?

二代健保上路,仍無法解決困窘的財務問題,健保能否撐到下一個20年?健保大餅怎麼分?是否合理?誰不當偷走健保大餅?《遠見》帶你追真相!

     台灣民眾都愛健保,但健保每年都新增給付項目,導致每年支出均增加4%以上、數百億。包山包海給付下,令人擔心:「健保會不會倒?」

     「健保已經倒一次,二代健保救活了,但到2017年還要再倒一次!」台灣私立醫療院所協會理事長、高雄愛仁醫院院長謝武吉提出警告。


2年後,健保又將開始短絀

     健保自1994年開辦,近20年來,有11年虧損,最高一年虧317億元;2013年實施二代健保增加補充保費後,當年盈餘536億元。

     中央健保署財務組專門委員唐薏文指出,補充保費全數用於健保支出,健保財務可維持到2016年,不會發生短絀。也就是說,健保到2017年又要開始短絀,民眾醫療品質和權益,勢必受影響。

     民眾一定會問:健保總經費一年達5500億元,這麼多錢到底怎麼用的?分配給誰?有沒有浮濫、浪費、不法?有沒有支出的灰色地帶?甚至,有誰「A走了」?


健保哪裡浪費1〉
挽救餘命每年耗掉幾百億

     「你認為健保最大的浪費在哪裡?」近一、兩個月來,《遠見》拿這個題目詢問醫界不同領域人士,儘管每人觀察不同,但各自表述時,都指向健保支出的問題與盲點。

     前健保署長、亞洲大學榮譽講座教授楊志良認為,健保最大浪費是不少人1/3的健保費是在死亡前三個月花的,估算每年約幾百億元。

     即使醫生表示已藥石枉然,家屬基於不捨或怕外人批評不孝,要醫生救到底,結果不少人在死前三個月接受人工肛門、心臟支架置換手術、肝臟血管栓塞、腫瘤切除手術等。健保支出動輒數萬到數十萬以上。

     因為家屬要求,醫生也很習慣給沒有生命跡象的病人用藥、預備CPR、電擊、裝呼吸器、葉克膜等標準「死亡套餐」。

作者:彭漣漪 攝影:蘇義傑

健保20週年回顧系列二〉和信治癌中心醫院怎麼拚?

「醫界孤鳥」的堅持 創造最高醫療價值

《遠見》台灣健保20年回顧專題,本期前往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了解如何以病人為中心,創造新價值;並從全球競爭力大師麥可.波特來台的演講中,找出解決醫療困境的方法。

     全民健保實施快滿20週年。台灣醫病關係逐漸惡化、不少醫師陷入衝看診量來衝高給付的困境。儘管健保總支出一年突破5000多億元,錢愈花愈多,但醫療品質卻不見提升。

     2014年10月號《遠見》封面故事〈你所不知道的新五大醫療危機〉,指出健保再不改革,很難有下一個20年。

     在過去20多年來,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以下簡稱和信醫院),就在這樣的醫療制度下,很獨特存在著。

     創立於1989年的和信醫院,在台灣醫療院所共55個癌症中心裡,是唯一的癌症專科醫院,至2014年底,將收治第4萬位癌症病人。不只定位獨特,和信連運作、制度、文化也獨樹一格。這又與一手創辦的院長黃達夫很有關係。

     從台大醫學系畢業後,黃達夫1965年赴美國賓州大學、杜克大學接受專科訓練,之後留在美國行醫,1983~1985年間擔任美國杜克大學癌症中心臨床主任。後來他回台,籌備和信治癌中心醫院,並從1998年起擔任醫院執行長,目前是董事兼院長。

     過去長期在國外,黃達夫總覺得台灣的醫療可以不一樣。因此常投書媒體針砭醫界、健保制度,不少人跟他有不同意見,但他依然繼續投書,不願裝做沒看見問題。

     儘管多年來醫界對和信的模式評價兩極。「在台灣我們是異類,其他醫院也很難學,」和信醫務長簡哲民坦言。但和信的「異類」,每個面向都像是台灣醫療運作的對照組,對醫療體系提供不同角度的思考與討論,試圖來改善台灣不合理的一面。


和信大不同1〉看診先做功課 重質不重量

     簡哲民指出,和信醫師每個診次,平均只看20多位病人。因為有較多時間與病人交談,故醫病關係容易產生信賴關係,一般醫院醫師和病人的關係因面對的病人眾多,導致互信較薄弱,易產生「逛醫院」的現象。他曾以為黃院長「以病人為中心」的說法是口號,實際進和信工作後發現自己的認知是不對的。

     和信不少醫師來自其他醫院,熟悉台灣醫療生態的運作模式。簡哲民指出,醫師因要看太多的病人,常見醫師的雙眼緊盯著電腦中病歷資料,雙手快速打資料,以致無暇看病人,形成病人對醫師最深刻印象是「醫師肩膀」的有趣畫面。

但和信要求,醫師不能等病人到現場了,才打開他的檔案看各種檢查報告,做現場回應,必須在病人來之前做功課。因此和信的電腦系統有個設計,螢幕上有一個小icon,是一枝筆,醫師如果點開病人檔案看過,筆會亮起來。管理階層只要看電腦,就能得知哪位醫師「沒做功課」。「看病人資料的事前做功課時間,往往比當場看診要更長,」簡哲民表示。


和信大不同2〉不開放網路掛號 流程透明

     台灣所有醫院都開放網路自行掛號。但和信不開放網路掛號,想到和信看初診,要先打電話,由專人詢問病情後,再安排一般內科醫師看診,經初步診斷後再幫病人掛次專科的診,以免病人因搞不清楚看哪科,錯失適當醫師問診,延誤診療時效。

     已在他院看過的初診病人來之前,掛號人員會先告知病人把他院看診的病歷摘要、做的檢查及檢驗報告帶來,或由和信調病理切片,請病理科醫師再判讀一次,診治時資訊更清楚。和信甚至規定,醫師每次診中初診的病人不能超過三個,因為初診要花30~45分鐘了解病情。


和信大不同3〉感染率嚴格控制 病人安心

     醫院常說院內感染是嚴重問題,但一般人到醫院並不特別有感受。其實醫院內空氣中充滿細菌,健康的人可能得病,生病體弱的人更容易被細菌攻擊。醫界常以「感染率」做為衡量院內清潔安全程度的指標。所謂感染率,是指院內每100個病毒株中,已有抗藥性的病毒株數量,愈高表示感染可能性愈高。台灣一般醫院的感染率其實很高,達50%~60%,和信控制在20%~30%,背後要做很多事。

     和信感染科主治醫師施長慶指出背後兩個關鍵努力,一是抗生素管理,和信有專人管理抗生素,不是每個醫師都可以開。二是感染管理,避免傳播,包括洗手設備普及、足夠空間隔離病人。「這要花錢,但看不到名目上有賺錢,」他說。例如,病人如果體弱需要隔離病房,而醫院沒空床,化療病人尤其常碰到這種狀況,和信會安排住進單人病房,病房差額由和信吸收。

     進來和信的病人95%以上主要與治癌症相關,做化療時傳統作法是讓病人一直住院。和信則儘可能讓病人能早一點回家,先把止痛、止吐藥等備好,護理人員提供完整衛教,讓病人在家裡休息,但有問題隨時有管理師待命及指導。

而且,和信不做商店街、美食街,院內只有簡單的用餐空間。「為什麼不做?其實沒病的人來逛醫院是要付代價的,有人流就會帶來細菌,」施長慶解釋,有的醫院靠美食商店街賺錢,造成一般人與病人都曝險。

     和信在搬遷到新北市關渡現址前,感染率為53%,1997年8月搬來關渡獨立的醫院現址,當年下半年降到13%,之後一直控制在20%~30%。當然,一般綜合醫院病種複雜、人又多,不像和信單純治癌症、病人較少,有助控制感染率。


和信大不同4〉醫師領固定薪 不選病人

     無論公私立醫院,醫師薪水常與業務量連動。看診多寡就影響薪水高低。只有和信醫師領固定薪水。新住院醫師薪水約10萬元,資深主治醫師25萬~40萬元,收入屬中上。休假有薪水,其他醫院不一定有薪水,出國開會、參加研討會不會被扣薪,其他醫院可能會。固定薪資讓和信醫師更能以病人為中心,也不需要「選」病人。

     和信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舉例,癌症手術費用只有3萬~5萬元,以業績計薪的醫師沒什麼利潤空間,但化療費用20萬~50萬元,利潤的想像空間就大了。因此在台灣有七成的化療是外科醫師做的,但在和信,化療一律由腫瘤內科執行。

     陳建志指出,外科醫師一般而言並未受化療專業訓練,通常化療藥開的很保守,也不一定清楚最新的化療方案。「病人是醫院的,不是醫生的,」簡哲民指出和信的指導原則。


和信大不同5〉以病人為中心 醫生勤走動

     其實在健保制度下,無法做到完全替病人著想的治療,不是醫界缺乏醫德,部份原因是健保給付過低、治療按件給付誘發治療行為、分科過細等。

     簡哲民形容,台灣過去的醫療概念常淪為「鋸箭法」,意即如果一位被箭射穿的病人到醫院治療,外科醫師看到,就把露在外面的箭尾鋸掉,至於射穿身體的部分,就由內科處理。以此比喻台灣分科過度嚴重。但和信一直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思惟。

     同時是放射腫瘤科主治醫師的簡哲民分享經驗:他在星期一看了一個鼻咽癌病人,星期二就幫他排牙科,星期三排耳鼻喉科,趕在星期四的鼻咽癌團隊會議中討論。但他更「終極」的做法是:「病人不動,醫師動。」

一般醫院的醫師只有一個診間,一個病人出來後,下一個病人進去。但簡哲民有三個。假使他在第一個診間看完某位病人,認為必須找相關科醫師會診,就通知醫師馬上來看診(院內每日排腫瘤內科、放射科醫師等值班),病人在原來診間等值班醫師前來。

     簡哲民接下來到第二個診間看下一個病人,如果認為要會診,就馬上通知值班醫師前來,他則轉到第三個診間看下一位病人。


和信大不同6〉不拚業績 維持超高醫護比

     一直以來,和信試圖以較多的人力來照顧病人,不「拚業績、拚獲利」。和信護理部主任許麗珠指出,和信一位護士白天照顧5、6張床病人,夜間8、9張,但一般醫院一位護士要照顧超過10張床,夜間更可能高達20張床。一般醫院會想辦法節省人力,一來要控制成本,砍護士人力最「有效」;二來,健保給醫學中心護理師人力的費用,一天只有約500元台幣,一個月等於1.5萬,連護士基本薪水都不夠。

     另外,和信員工共1200人,其中由120位主治醫師照顧200床病人,等於每百張病床有60位醫師。而台灣的醫院平均數,是每百張病床只有27位醫師。


和信大不同7〉緊迫盯病人 追蹤治療流程

     癌症治療過程很長,而且程序、時段必須遵照規矩,病人如果缺乏紀律或延遲治療,效果都會打折。不少醫院能做到給病人清楚指示,但不一定能強制或協助病人做好治療管理。

     和信建立標準流程SOP,派出護理人員擔任個案管理師,緊迫盯人般地按時「指揮」病人按步驟治療。和信護理部助理主任陳秋慧指出,個管師會安排所有的診治執行計畫並告知病人。

     病人住院前一天,專科護理師會檢查所有資料,評估是否影響治療;病人在兩次化療期間如果曾看其他疾病,如糖尿病,專科護理師會追蹤糖尿病治療情形,評估是否影響下次治療。

     這個過程攔下不少病人。陳秋慧指出,在住院前門診及檢查,專科護理師評估下,會有7%~8%病人不能按計畫住院繼續治療,例如住院前常發現病人發燒、白血球過低,不能做化療;或病人第二次化療後有胃潰瘍,食欲不佳,體重減輕,營養不足以進行第三次化療。

和信設下種種規矩,指示醫護人員不能以「獲利」為主要考量,病人的福祉更為重要。 和信放射診斷科主治醫師詹光裕舉例:有對高知識分子夫婦到他院健檢,結果懷疑得了癌症,慌張來求治、要求自費7000、8000元做脊椎穿刺,但他看了片子後認為不必要。

     這對夫婦從包包裡掏出一堆文件報告辯說堅持要做。「要做穿刺,半個小時就完成了,但我花了一個小時從醫學上跟他們解釋為何不需要,」詹光裕最後終於說服了他們。

     和信以病人為中心的整合式醫療,不衝看診量,又看診慢吞吞,在以量計酬的醫療體制下,顯得異類,甚至註定賠錢。為證明這套制度是其他醫院可效法的,2001年和信向健保署推薦執行「論值計酬」的乳癌治療計畫,試圖證明全人醫療可以既控制成本又保障品質。


醫療模式成哈佛商學院教材

     和信財務及醫療保險部主任林嘉莉指出,不控制醫療成本,對病人可能是好的(可享健保詳盡、昂貴的治療),對醫師可能是好的(有更多收入),卻對健保財務不好。

     和信到底能不能賺錢?黃達夫表示,和信從1990年成立,一直虧損,到2003年開始獲利,但醫務方面仍無法產生利潤,主要靠捐獻。和信小額捐款,一年總計6000萬到1億元。

     有人批評和信是貴族醫療,有錢人才負擔得起。黃達夫說明這是誤會,和信80%營收來自健保給付,另外約兩成主要是病床差額、健檢等,3%是自費,例如台灣的外國大使、外商CEO病人。

     值得一提的是,和信的運作引起國際知名管理大師麥可.波特(Michael E. Porter)的注意。2010年4月9日清晨,和信慶祝成立20週年,波特到訪參觀乳癌治療成果,並盛讚「論值計酬」的給付模式能為病人創造最大的照護價值。後來波特將這種醫療模式寫成哈佛商學院個案教材,成為台灣第一個以教案登上世界聞名企管雜誌的醫療院所。

     和信在台灣的實驗,還是個進行式,對或不對、適不適合台灣、能不能被大家接受,還有待時間考驗。然而,實驗過程中已突顯出的台灣醫療困境、被扭曲的運作,值得民眾及醫界省思。

「和信如果活得下去,其他醫院應該也可以,」和信希望以醫院營運結果證明,和信談的不是烏托邦。


〉17個癌症小組 如何串聯運作?
和信跨科整合,每週定期大會診

     和信以每週的跨科會診會議整合各科為病人做完善診斷。簡哲民醫務長指出,和信有17個癌症團隊,每個團隊每星期定期開一次會議,討論病人診斷以確定癌症期別、治療計畫,會中經常有超過十位的各科醫師及人員參與,如各癌症專科、腫瘤內科、一般外科、放腫科、病理科、精神科、營養師、個管師、專科護理師、社工人員等。


團隊分工細膩 20年始終如一

     10月2日,週四傍晚,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陳建志負責會診會議,有約12位參與,含3位大腸直腸科的主治醫師,總共要討論9位病人的狀況,為時一個多小時的會議,大家全程參與。

     針對每個病人,負責醫師輪流將病人基本檔案叫出來給大家看,進行簡報,旁邊螢幕則秀出病人的電腦斷層掃描、X光片等資料,有放診科醫師說明影像判讀結果。

     在陳建志主持下,社工人員或各科醫師會說明病人及家屬的反應、對治療的態度等。大家你來我往討論該病人的病情、應採取治療方式等,最後綜合出結論。和信20年前就開始這麼做了。

全民有健保 健康沒煩惱Part 1 -有品質的健康照護 

‧資料來源:衛生福利部衛生報導140期

全民健保開辦後,國人不再面對「因貧而病、因病而貧」的困境,健康更有保障,國人平均壽命也隨之增加、城鄉健康差距因而縮短。我們習以為常的全民有保、看病不必等、低廉的保費,早已是全球先進國家取經學習的對象,許多國際媒體都曾大幅報導。全民健保已成為我們面對疾病風險的健康後盾,維持穩健的健保制度,是社會安定的重要基礎。
撰文:徐文媛 諮詢對象: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學系榮譽教授吳凱勳

Part 1 有品質的健康照護  台灣健保擁有五大特色

自1995年台灣全民健保正式實施以來,短短幾年內便成為全球關注的焦點。2000年英國經濟學人評比「世界健康排行榜」,台灣排名全球第二;2003年5月美國健康雜誌(He a l t hAffairs)專題報導台灣健保成就;2003年10月美國廣播公司新聞網(ABC News) 「健康烏托邦(Health Utopia)」專題、2004年1月及7月韓國電
視台(KBS)及文化電視台 (MBC)等媒體,均深度報導台灣健保制度。此外,每年更有超過40個國家、200人次專家學者來台灣參訪及交流台灣的健保經驗。

事實上,自健保實施後,台灣才開啟邁向褔利國家的腳步,相對於其他先進國家,我們絕不是先驅,但在健康保險的領域,短短14年間,我們便寫下空前的紀錄。

從最初經建會規劃健保制度、到立法通過及健保局實際運作,完整參與健保各階段任務,堪稱健保推手的亞洲大學健康暨醫務管理學系榮譽教授吳凱勳表示,在規劃過程中曾經參考先進國家的制度,但最後我們走出了台灣健保的獨特性,創下許多國外專家眼中不可能的任務。

台灣健保究竟有哪些特色,吳凱勳認為可由以下五點分析:
特色一:單一體制全民納保
在實施健保前,台灣已有公保、勞保、農保等高達13種各種不同保險,全民健保則改以全國統一制度、法令、保險人(即健保局)為原則,而不跟隨德國、日本按職業、地區別區分有七、八種不同的健康保險制度,負責辦理業務的保險人多到幾千幾百家。

吳凱勳表示,以日本為例,雖然依法設定了保險費率的範圍,但每個保險團體的投保人口結構不同,例如有的被保險人是以年輕就業人口為主,有些則多是退休老人,由於保險體質與風險不同,考量收支平衡,保險費也就有高低;而在財務容許與否的情況下,有的提供非法定給付項目,例如設立溫泉設施、健身房、舉辦各種保健等活動,立意雖好,但造成「一國多制」的不公平現象。因此,有些人繳高額保費,卻得到較少的服務;有些人保費負擔較輕,但享受的保健褔利卻很多。

「正因為如此,日本每一任首相就任時,都會提出改革醫療制度『一本化』( 即單一體制),但礙於反對勢力太大而無法成功。」吳凱勳說,多元保險人體制也導致較高的行政成本,韓國因體認到單一體制的高效率,也參考台灣經驗,自2000年起逐步改革為單一體制。

全民健保達成99%的納保率,可列全球健康保險的前茅。

在全球先進國家中,美國是唯一沒有全民健保的國家,約15%、接近4,000萬人沒有醫療保障,美國總統歐巴馬在競選時即以推動全民健保為重要政見;而在台灣,即使是經濟弱勢者也享有最基本的醫療服務。

吳凱勳表示,健保是醫療社會化理念的實踐,由原本的個人責任轉變成社會連帶責任,藉由世代互助,有能力的人多出一分力,讓弱勢者擁有最基本的健康保障,不怕沒錢看病。所以必須強制全民納保,凡符合法律規定的保險對象,不得自由選擇要不要加保。「否則有能力的人都不來參加保險,必然造成財務問題而難以永續經營。」

特色二:民眾可自由選擇就醫
台灣健保有多自由?吳凱勳在課堂上常形容是:「任何人在任何地方發生任何傷病,可以到任何醫療院所去看病!」

對於習慣只需要幾天或1、2周就能安排住院治療的台灣人來說,在國外住院就醫,等待時間長得令人難以想像,非緊急性醫療等候時間要以月、甚至以年計,等待手術的病人要等超過1年,對台灣人來說簡直不可思議。

然而讓外國人很羨慕的醫療自由,從另一個角度來說,也可能造成醫療浪費。吳凱勳表示,當醫療社會化後,費用由個人負擔變成全體共同負擔時,會產生質與量的變化,民眾不再精打細算,難免會產生「不用白不用」的不正確心態。

所以,在台灣規劃健保制度時,曾有國外專家學者質疑台灣的公民素質是否已有條件實施全民健保,「雖然無可避免存在逛醫院、不必要的檢查、用藥等浪費現象,但幸好大多數台灣民眾還是能珍惜健保資源;同時健保局也從改革支付制度及加強審查稽核方面,儘量壓縮醫療浪費的空間。」吳凱勳欣慰地說。

特色三:高效率的保險資訊系統
「一卡行遍天下」,高效率的資訊系統不只讓我們看病更方便,也讓健保局能用更快速簡便省力的方式,隨時追蹤、審查醫療院所的申報狀況。而在醫療保險未資訊化的國家,想要知道醫療院所近1、2年的狀況,可能得花上很多人力與時間,才能得到結果。但在台灣只需要進入資料庫就能很快得到答案;面對SARS、H1N1疫情時,更能即時追蹤各醫療機構上傳的就醫資料,掌握疫病的發展。

更棒的是,出色的效率背後是全球最低,僅占總醫療費用1.6%的行政成本。



特色四:總額支付制度全面實施
控制醫療費用在合理範圍內,有效利用並提供全民公平適當的醫療保健服務,是規劃全民健保制度的重要目標;為了達成此項使命,台灣前後花了4年時間即全面實施總額支付制度。

吳凱勳表示,總額支付制度師法德國,但德國只針對開業醫,不像台灣是全面實施。在沒有總額支付制度前,健保醫療費用平均年成長率接近1 0%, 現在則能每年控制在4?5%的成長率,算是相當難能可貴的事。

在健保調整費率成為敏感話題,保費又難以相對成長的狀況下,醫療費用若依原本的趨勢成長,推估今年最少要花7,000億元,但現在一年不到5,000億元;以整體醫療保健費用占GDP比率來看,美國1年約占15?16%,而且還有超過4,000萬人沒有健康保險,台灣僅占6.2%(只計健保支出則占3.2%左右),鄰近的亞洲國家如日本占
8.2%、韓國6.8%,均高於我國,因此日本及韓國均曾派人員來台灣考察總額支付制度。

特色五:保費負擔低 醫療服務好
也許身在其中的國人早已習慣,但只要有在國外生活、就醫經驗的人都深刻體認到台灣健保「俗擱大碗」的超值特色。與社會經驗成長幅度和台灣接近的韓國相比,台灣健保提供核磁共振、高能粒子治療、放射性同位素治療、準分子雷射近視手術、器官移植等昂貴新科技醫療服務項目,在韓國全都不包括在健保給付範圍內。

當然,吳凱勳也強調,健保應該提供適當且有品質的基本健康照護,而不能「包山包海」,須以權責相符的觀點,達到由民眾在能力範圍內承擔保險費,來支付合理的醫療費用。



建立可長可久的全民健保
以上五個特色說明台灣已繳出漂亮的全民健保實施成績,但吳凱勳呼籲,我們須正視少子化、高齡化現象對健保的衝擊,及隨之而來的兩項嚴肅課題:

一、消耗醫療費用的人愈來愈多、付健保費的人愈來愈少。
老年人的醫療費用較高,尤其現代人平均壽命延長,加上醫學進步,新藥及新醫療技術的費用也較高,使得每一個人平均使用的醫療費用不斷成長。

但相對的,少子化後勞動人口變少,以老、中、幼三個世代來區分,中間世代需扶養老、幼,現在平均四、五個年輕人養一個老人,再幾年後壓力會愈來愈重,繳保費的意願也愈來愈低。

二、公辦公營,不怕健保會倒,反而怕健保不倒。
吳凱勳表示,因為公辦公營,民眾相信健保不會倒,面對眼前的財務缺口,已短絀500餘億,若在未來4、5年內無法改善,更可能增加到2,000億元,結果是債留子孫。所以吳凱勳再三強調,要解決眼前的財務問題,不能只要求明年的收支平衡,更要建立一套可長可久、完善健全的健保財務制度。

這不只是衛生署的事,讓健保守護世世代代的健康,是全體國人要共同面對的問題。
為何選擇台灣?
BACK>>2015-01-01

每年有超過30,000位來自世界各地的國際人士來到長庚醫院治療

 

 

 

2014年:加拿大 The Richest web 台灣有全球最好的健康醫療制度

The Richest網站將台灣的醫療照護選為世界第一,領先日本、英國、加拿大。

 

 

 

2014年:CNN稱讚台灣醫療成就

CNN將台灣健保列為台灣比其他國家好的十件事之一。認為台灣健保,是全世界公民覆蓋率最好的醫療體系。

 

 

 

2012年:《紐約時報》專文介紹台灣醫療進步

美國普林斯頓大學經濟學教授芮恩哈特 (Uwe Reinhardt) 在《紐約時報》發表「台灣醫療照顧的進步」專文,稱許台灣醫療資訊系統比美國進步很多。

 

 

 

2012年:《國家地理頻道》「台灣醫療奇蹟」

國家地理頻道來到長庚醫院,製作首部以台灣醫療服務為主題的紀錄片-《愛上真台灣:台灣醫療奇蹟》;完整記錄從美國、埃及、杜拜、馬來西亞等地來台就醫,並成功完成手術的台灣醫療奇蹟!

 

 

    

 

2012年:《時代雜誌》專欄介紹台灣健保

2012年:CNN稱讚台灣健保與世界先進國家並駕齊驅

時代雜誌 (Time) 刊出CNN節目主持人Fareed Zakaria專文,認為台灣及瑞士健保模式,均以低廉的成本享受高品質的醫療服務,值得美國師法。

 

 

 

2005年:諾貝爾經濟獎得主Paul Krugman稱讚台灣健保:世界最好的制度

諾貝爾經濟獎得主保羅·克魯曼 (Paul Krugman) 經常引用台灣的健保制度為全世界最好的榜樣,同時建議美國也採用類似台灣的健保制度。

 

 

 

2000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評價台灣為世界第二

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信息部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 針對全球二十七個主要國家的評比,在「世界健康排行榜」(Worldwide Health Rankings)中,台灣僅次於瑞典高居全球第二名。

臺灣醫療介紹

  • 最後更新日期: 2014-10-29

臺灣優質之醫療服務及健保已獲得全球高度肯定,2000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世界健康排行榜」臺灣名列全球第二;2007年瑞士洛桑管理學院「世界競爭力評比」,臺灣醫療保健基礎建設列全世界第13(共55國受評);2005年諾貝爾獎得主克魯曼認為臺灣成功經驗值得美國參考學習。近三年來,包括國家地理頻道、紐約時報、時代雜誌及CNN等國際媒體專題介紹臺灣醫療成就,去年The Richest更將臺灣評比為國際第一名的醫療照護。臺灣的醫療成就具有最佳的國際聲譽及競爭力。

憑藉著先進設備,世界水準之上的醫療技術,以及經年累月儲備的優質醫療人才與實力等優勢,我國不管是在整型、換肝、活體移植等領域,都居全球領導地位,進而吸引許多病患前來,近年意願來臺接受醫療服務或追求健康的之民眾更不斷攀升。

整體而言,臺灣醫療擁有六大優勢如以下介紹:

台灣醫療服務項目 之6大優勢

一、高品質--具國際級醫療水準

臺灣自1978年起開始建立國家性的醫療體系評鑑機制,為全球第四,亞洲第一個建立評鑑制度的國家。大多數醫學中心和區域醫院均通過源自於美國系統的醫院評鑑暨醫療品質策進會(Taiwan Joint Commission on Hospital Accreditation,TJCHA)認證。此外,截至2014年底,臺灣總計通過美國JCI國際醫院評鑑(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 Hospital Accreditation)共計有14家醫療機構。

二、合理價格--醫療成本合理,費用較歐、美、日等國家低

臺灣醫療機構提供最新穎醫療科技與設備、受過完整訓練的專業人員,然而手術費用卻是相對合理與經濟;大致上來說,臺灣的手術費用僅僅是美國的五分之ㄧ、英國的六分之ㄧ。不僅如此,我們也提供合理價格之健康檢查,降低顧客的財務負擔。

三、高科技--均與歐美國家醫院同等級

臺灣的醫療機構使用最先進的醫療儀器,設備同等於甚至超越了美國醫院所擁有;根據衛生福利部統計截至2011年臺灣擁有34台正子攝影設備(PET),168台核磁共振儀(MRI)及338台斷層掃描儀(CT)。另外,臺灣的醫院可透過無線網路(WiMAX Technology)的監控系統提供病患即時服務,在居家照顧方面提供24小時的健康控管,透過RFID可追蹤病患用藥上安全和病患的身份辨認,給予病患的更多的安全保障。

四、感動服務

每家醫院提供獨立的健康管理中心,和一般醫療場所分開,以便提供病患充分的隱私及最舒適的服務。專屬醫療團隊以病患為中心,帶領病患並從旁協助完成所有的程序。檢查結束後,健康管理師會提供病患最完整的健康管理計畫,並協助預約後續的追蹤檢查。同時提供即時的線上醫療服務回應和關懷、專車機場接送服務、和語言翻譯等以滿足顧客的需求。

五、完整專科服務

從預防醫學、健康檢查、診斷、到疾病治療,融合中醫及西醫的醫療網絡,以最先進的醫療儀器為病患量身訂做各式各樣的健康檢查。此外,融合了中醫的養生療法,提供更多樣的醫療服務。

六、專業團隊

臺灣醫療機構提供專業的醫療團隊來服務病患。據衛生署至2011年之統計,每一萬人擁有23.6個醫生及67.8張病床,平均佔床率是68.84%。美國商業週刊第947期報導,臺灣的活體肝臟移植五年存活率最高為93.5%,比日本高出12%,更遠比美國高出33%。臺灣不僅具備先進醫學儀器,更重要的是擁有專業醫療團隊提供高品質且貼心的服務。

全球健康論壇馬總統語與會人士合影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280540
(轉貼)醫師荒 內科最慘 八年後恐缺近四千位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醫師荒 內科最慘…8年後恐缺3788人 

圖/聯合報提供

看病卻找不到醫師,這種景況在十年內就可能成真。國家衛生研究院推估全台醫事人力,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中,除了兒科較無遠憂,內科缺人最嚴重,二○二二年全台恐缺三七八八位;婦科醫師則嚴重老化,半數超過六十歲。

國內「內、外、婦、兒、急」五大科醫師人力短缺,預估到了二○二二年,「五大皆空」,全台將短缺七千多名醫師。
圖/本報資料照片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指出,台灣步入快速老化社會,內、外科使用率愈高,若人力無法補充,在職的醫師工時勢必延長,可能使醫事人力不足的景況雪上加霜,嚴重影響醫療品質。

近年醫界因醫療糾紛及健保給付失衡,面臨「五大皆空」窘境,國衛院運用醫事管理系統資料庫、健保資料庫及問卷,推估台灣十年內的醫事人力,發現缺口近七千人,最缺的是內科醫師,短少近四千人;工時最長的外科醫師,缺額約一千五百人;急診醫師缺七百多人、婦產科醫師缺四十六人到兩百一十六人,兒科醫師則微幅短缺。

國衛院同時對全台四萬多名醫師問卷調查工時,回收逾五千分。外科醫師工時最長,若以每周五個工作天換算,每天工作十五個小時,其次為內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

因為近幾年新生兒減少,婦科醫師十年內人數不致不足,但現在婦科醫師平均比其他科醫師多六歲,二○二二年超過六十歲以上的婦科醫師將達百分之四十九,考慮年長醫師工作量須減少,人力仍有缺口。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感慨地說:「現在婦科醫師平均年齡已經五十五了,不出十年就破六十了。」施景中觀察,現在醫療糾紛多,醫師薪資不如以往,年輕醫師寧願出走或不幹,婦科醫師平均年齡才會愈來愈高。

熊昭說,調查發現,年輕醫師並不排斥五大科,但考慮到醫療糾紛、工作時數和生活品質後,卻打了退堂鼓。她建議,若能降低住院醫師工時、減少醫師面臨醫療糾紛的負擔、醫療過失刑責更明確、調整健保支付標準等政策,年輕醫師還是相當願意到五大科。建議政府調整政策,避免人才流失。 

【2014/12/20 聯合報】

搶進眼科、醫美…「醫師不患寡,患不均」  

義大醫院教學副院長蔡淳娟觀察發現,國內醫師有老年化、國際化、女性化及摩登化的趨勢,醫勞盟則呼籲,「醫師不患寡,患不均」,健保支付制度需要結構性改革。

蔡淳娟說,過去女醫師僅占一成,現在增至三成,由於女性還有懷孕生子等需求,多少影響人力;摩登化則指年輕醫師普遍重視生活品質,所以愈來愈多人不選工時長、有醫療糾紛的科別 。

醫勞盟秘書長賴奕菁認為,醫師愈來愈注重生活品質,主要是勞動條件太差、賺錢無望,至少「顧性命」。她認為,應從結構改革醫師勞動狀況,否則未來不是健保崩毀、犧牲民眾就醫權益,就是醫師集體過勞或被迫出走。

「醫師其實不患寡,是患不均」賴奕菁說,五大科相對風險高、醫療糾紛也多,但醫師不同工卻同酬,讓醫學生根本不敢踏入五大科。寧願排隊三年擠進皮膚科或眼科,或改去診所、做醫美,「趨吉避凶是人之常情」。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說,衛福部曾規畫限縮小科名額,實施隔年確實有些醫學生因為「別無選擇」,心不甘情不願到內外婦兒科報到,但也未必留得住人,出國的、轉去診所的大有人在。賴奕菁感慨,身邊同儕多半想出走,留下來的就進入加倍過勞的惡性循環。

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說,目前考慮增加醫學生員額,培訓專科護理師或臨床助理等輔助人力,以分擔醫師的工作並解決工時問題;另外,也須降低無效醫療、改變民眾就醫習慣。 

【2014/12/20 聯合報】

爆肝心臟外科 手術刀6天6夜沒停過  

去年才放棄當醫師、決定追夢的曾宣靈。
曾宣靈提供
外科醫師工時長得嚇人,台中榮總麻醉科住院醫師唐宗詠發現,中榮心臟外科團隊自十二月十三日早上八時到前晚,整整六天,不論晝夜,持續有人在手術台上動刀,手術病人都已拔管離開加護病房,醫師還在上刀。

醫師過勞事件時有所聞,唐宗詠記綠外科同仁的血汗工作史;也有醫師放棄多年訓練,轉換跑道,回台南家鄉開果汁店。

唐宗詠說,冬天心肌梗塞和主動脈剝離等緊急手術多,醫師一上手術台,時針繞完一圈還下不來,經常是醫師終於要下班了,又被急診室的電話叫回開刀房,他形容,「住院醫師每個都看起來像猛爆性肝炎的樣子」。

台大醫院婦產部主治醫師施景中說,醫師累倒在手術台時有所聞,也曾有醫師因在手術台上心肌梗塞,最後智力竟退到國小程度,令人遺憾。

「其實很多年輕醫師非常喜歡外科,也是理想目標。」唐宗詠說,但過勞、資源少、健保給付少,醫療糾紛卻很多,把很多年輕醫師嚇跑了,或讓醫師放棄多年訓練轉換跑道。去年才放棄當醫師、決定追夢的曾宣靈就是一例。

曾在台北仁愛醫院擔任住院醫師的曾宣靈,去年放棄月薪八萬,回台南開果汁店,他說,換了工作工時沒有比以前少,但晚上不用值班臨時被叩,睡眠品質改善,而且過得很快樂,也一圓小時候的「老闆夢」。曾宣靈畢業後進台北仁愛醫院的那一年,因是菜鳥醫師,內科、外科的業務都要接觸,跟刀、跟診各種零碎的事情都要做。晚上還要值班,隨時都會被電話叫醒,壓力很大。 

【2014/12/20 聯合報】

醫療五大皆空 8年後…醫師人力短少七千名  

國衛院預警2022年五大科將短缺約七千名醫師。圖為旗津醫院急診處前排隊情形。
報系資料照
台灣內、外、婦、兒、急診五大科醫師將面臨嚴重人力荒。國衛院今天發表研究,預警八年後、2022年五大科醫師人力將短少約七千名;專家呼籲,除政府祭出提升醫師人力政策外,民眾小病亂就醫的習慣也應改掉,避免醫療資源濫用。

近年來國內人口不斷老化,且醫療人員常面臨醫療糾紛訴訟、健保給付與醫師產能不對等問題,以致工作環境較艱困的內科、外科、婦產科、兒科、急診科等基礎照顧科別,因工作負荷過重,人力明顯不足。為了解未來人力短缺狀況,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所長熊昭利用近10年的醫事管理系統資料庫及2005年到2011年健保資料庫,分析評估患者對五大科專科醫師的供給與需求差異。

熊昭表示,年齡越大,內、外科的醫療服務使用率越高,尤其人口老化對內科等需求增加;到了2022年時,內科專科醫師將短少3099到3788名,每位醫師每周平均工作64.85小時;外科專科醫師將短少1044至1519名,每周平均工作74.61小時。

圖/聯合晚報
八年後婦產科醫師將趨於高齡化,60歲以上者將達49%,恐降低醫師醫療服務量,也會短少約46到216名,每周平均工作63.55小時;雖然少子化讓未來兒科服務需求人口數逐年減少,但兒科醫師還是會短少44至361名;依照「緊急醫療分級評鑑標準」換算急診需求,發現2022年將短少723到795名急診科醫師,每周平均工作54.02小時。

熊昭表示,民眾就醫真的「太奢侈了」,小病亂逛醫院,讓醫療資源過度濫用,民眾應改變就醫觀念,善用醫療資源,避免醫療崩壞。衛福部醫事司司長王宗曦表示,醫師人力缺,會反應在急重症及偏鄉醫師缺乏,目前醫師人才培育,每年招收1300名醫學生,希望在2016年起每年增加10%、130名公費生,將分配至急重症、偏鄉醫療。 

【2014/12/19 聯合晚報】

回老家 柯文哲:擴建台大新竹醫院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右)與新竹市長當選人林智堅,選後首次碰面,談雙城合作。
記者李青霖/攝影
台北市長當選人柯文哲昨陪母親到新竹都城隍廟上香,並臨時造訪新竹市長當選人林智堅,台大醫師出身的柯,主張台大新竹醫院擴建為醫學中心。

柯文哲表示,從全國醫療網看,大新竹區雖為科技城,醫療資源卻嚴重不足,北從林口長庚、南到台中榮總,中間沒有一家醫學中心;建議林智堅上任後首要工作,支持台大新竹醫院擴建為醫學中心。

柯說,新竹市軟硬體建設與平均所得等條件來看,非常適合規畫一座醫學中心;不過新竹縣也在爭,「好在竹市在中央有柯建銘」,這是優勢。

柯指出,以北北基與大桃園生活圈發展趨向看,新竹有被邊緣化之虞,可以推動區域聯合策略,北市、竹市雙城在行政技術、經驗與人才交流方面建立平台,相互支援。

林智堅說,柯P是他的選舉導師,許多新竹科技廠總公司在台北,竹科人消費習慣也在台北,希望未來兩地充分交流,相信藉著北市人才與技術支援,新竹可以成為名實相符的科技首都城。

柯母選前到城隍廟求籤,籤詩預言柯會當選。柯文哲與妻子陳佩琪前晚回到新竹老家,昨一早陪媽媽到城隍廟上香,柯母準備三個蛋糕,分別祭拜城隍爺、文昌君、彌勒佛。

記者問是不是來還願?柯母說「人不是萬能,一定要敬神」,帶兒子媳婦來是要謝謝眾神明。清晨廟裡人不多,香客看到柯P驚呼「柯市長」,爭著跟柯合影。 

【2014/12/15 聯合報】

旅人 應有免於當醫療肥羊的恐懼

出門在外國時,我們總是有那麼一點不安,即使已先預買了旅遊平安保險,一旦在境外緊急傷病被送醫時,會不會被獅子大開口而脫不了身?

如在美日就醫時,我們本就知道和台灣醫療收費標準的差異,會事先預期準備;但是,有太多的故事及旅遊經驗控訴,在境外被送進標榜「國際醫院」後,也收到「國際級」的天價帳單。

這樣的不可預期,其實是各國旅人心中的陰影。歐盟就希望推動傷病患權利方案,透過類似保險機構支付或其他的運作,讓不同國籍的歐盟國家人民穿梭在歐洲土地上時,可以免於被敲竹槓的風險。

我們也希望有免於就醫恐懼的環境,我們的城市不但應是一個高齡友善城市,更應是一個友善的醫療環境。讓所有來旅遊的外籍人士,一旦發生不可預期的傷病時,都可享受到與市民同等收費標準的市民待遇。亦即至少比照市民自費看病標準。

釋出這樣的善意後,希望下一步可以說服國外的姐妹市及友好城市。當我們的市民一旦旅行至當地發生緊急傷病時,當地的醫療院所也可以像對待他們的市民般,對待我們的市民。除了溫暖的照顧外,收費應比照當地市民,而不會被當作「醫療肥羊」痛宰。其實對於正規營運的醫療院所而言,以當地民眾的標準多收一個外籍緊急傷病患,完全沒有損失也沒有影響;但是,醫界朋友的承諾卻是旅人最溫暖的依靠。

緊急救護與醫療,不應該被當做牟利的工具與手段。

若國外有更多台灣的友好城市都可以簽訂互惠條款,那麼台灣人民在跨境旅遊時,就可以更安心一點點。

我們有一個夢:當我們的市民、我們的孩子離開家園,到世界任何一個角落時,在醫療上至少都可以被當做自己的市民對待。 

【2014/12/22 聯合報】

~~~~~~~~~~~~~~~~~~~~~~~~~~~~~~~~~~~~~~~~~~~~~~~~~~~~~~~~~~~~~~~~~

台灣醫療亞洲第一、全球第三 ,Cindy 近年曾研讀全球觀光醫療產業的資料, 2014年參加一有關台灣觀光醫療發展的研討會,由政府主辦,邀集觀光業者(如大板根六星級飯店都有在作囉),醫療院所(如彰化秀傳),研討分享發展現況,及所遭遇問題。一致認為以台灣高水準的醫療背景,結合台灣的人文及各服務產業,政府也將會如同科學園區開發特定的園區,這將是繼電子科技之後帶動台灣下一波經濟的重點產業。

~~~~~~~~~~~~~~~~~~~~~~~~~~~~~~~~~~~~~~~~~~~~~~~~~~~~~~~~~~~~~~~~~
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跡》介紹:台灣醫療技術在國際間早已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大醫院中,台灣就佔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3,也是亞洲第1
 
同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評估《世界健康排行榜》時,綜合各項指標,將台灣列為世界第2名,僅次於瑞典。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 曾撰寫題為《驕傲、偏見、保險》的文章,要求美國政府虛心向台灣學習全民健保的經驗,盛贊台灣全民健保堪稱世界典範。
 
此外,台灣地區的醫療院所中,已有12家通過全球醫界公認可信度最高的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國際醫院評鑒,可見台灣的醫療體系及技術,已經達到世界級水準。凡通過JCI國際醫院評鑒,美國的保險公司將支付到該醫院醫療所花費的費用。
 
台灣醫療享譽國際
 
另根據英國經濟學人(EIU-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00年所做的國民健康評比,台灣民眾健康水平名列全球第二,這得歸功於台灣優質的醫療服務,能細心照顧出健康的居民;台灣的醫療水準早已享譽國際舞台,在肝腎移植、顱顏手術、心血管外科、人工生殖及關節置換手術等重症更是國際醫界翹楚。
 
嚴格的醫學訓練,醫生水準高
 
台灣的醫學院,聚集了一群被公認是台灣腦袋最聰明的人,因為只有最優秀的學生才有可能入讀醫學科系,台灣的醫科學生來自全台灣高考的前3000名。
 
台灣的醫生必須接受廣泛且嚴格的醫學教育訓練。一般而言,醫學系的學生必須接受7年的醫學教育訓練,包括4年的基礎醫學課程、2年的分科醫學課程、1年的實習醫師教育訓練,這些醫學教育全部採取英文教育。再經過3年的專業訓練後,住院醫師還必須通過專科訓練及正規考試。最後,他們還必須完成自己的研究併發表論文才能成為合格的主治醫生。
 
平均來說,一個醫學系的學生要成為一個主治醫師必須花費1213年的時間。嚴格而漫長的醫學教育造就了台灣高水準的醫師隊伍。
 
專業團隊服務,避免個人偏差
 
台灣的醫生做事情細緻入微,病情病理及手術方法等都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得相當清楚。醫生專業分工明朗,各人既有專攻方向,又彼此精誠合作,是一個團隊在做診斷和治療,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任何個人的判斷偏差。
 
台灣的醫院除了醫生、護士外,還有很多的外請人員,比如主任助理、病房助理、財務助理、物業工人、志願者等,都緊密的為臨床一線服務,絕不會讓患者及家屬無所適從,為整體治療提供了強大的保障系統。
 
醫療設備先進,緊跟世界前沿
 
台灣醫療資源充沛,醫院間競爭相當激烈。台灣的醫療機構使用的是世界最先進的醫療儀器,例如: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儀、核磁共振儀及正子攝影技術來作癌症篩檢,冷凍消融、氬氦刀冷凍治療及影像導引放射來治療癌症。這些設備同等於甚至超越了歐美眾多一線醫院,而且應用這些科技可以有效的縮短等待的時間。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問世並投入臨床應用,被譽為微創外科發展的里程碑,每台系統都價值數千萬美元。截止20127月,台灣裝備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的共有9家醫院:三軍總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振興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
 
台灣醫療擁有諸多亞洲之冠、全球第一之強項:
 
· 台灣1987年成立東南亞第一個顱顏中心,擁有完整專科醫師團隊,受國際肯定,其中唇顎裂修補成功率達100%
 
· 台灣的肝臟移植手術,術後5年的存活率,已經超越美國,是目前全世界最佳的活體肝臟移植成果。
 
· 全亞洲心臟移植成功首例即於台灣完成,冠狀動脈心導管支架放置術成功率高達99%,併發症小於1%
 
· 台灣擁有全球最高階的640切電腦斷層掃描儀,目前全球僅20台,台灣即引進3台。受檢者在一次心跳內就能完成心臟檢查,大幅縮短檢測時間,亦大幅減少受檢時X光的輻射劑量,提供全面性且單一的檢測,所需費用相當合理。
 
· 台灣擁有獨步全球的冷凍卵技術,人工協助生殖之懷孕率高於37.7%,活產率27.7%,而且費用較他國低廉。
 
· 台灣具有豐富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經驗,每年近2萬例人工關節置換臨床經驗,並採用微創技術,因此有傷口小、恢復快且感染率低之優勢。
 
· 台灣生醫材料研究著名,成功開發亞洲人適用之關節材料,於醫術、技術與國際知名度及價格等方面,比起全球其他國家,皆具有優勢。
 
· 台灣擁有亞洲前三大骨髓資料庫,並完成多件國際配對案例。
 
· 隨著科技的進步,外科醫療技術也被賦予精確、小傷口且恢復快的重要使命,而到目前為止,台灣已完成1萬多例的顯微重建手術,成功經驗遠勝歐美各國。
 
· 目前最先進眼科技術的LASIK(層狀角膜內層重塑術,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此高安全性的雷射手術可用來作近視、遠視、散光等矯正,台灣已有多家眼科診所引進,並有數十萬雷射臨床成功案例。
 
· 台灣牙醫特引進先進的電腦導航微創植牙手術,大幅縮短診療時間,安全性高,有效減少術後疼痛與腫脹現象。
 
· 台灣除有許多減重中心,協助健康規畫外,根據人體臨床試驗研究結果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在進行胃繞道手術後,血糖恢復正常,成功率93.3%,並完成世界首例無疤痕腹腔鏡胃繞道手術。中華民國奇蹟:醫療亞洲第一、全球第三 ,真偉大!
Cindy 近年曾研讀全球觀光醫療產業的資料, 2014年參加一有關台灣觀光醫療發展的研討會,由政府主辦,邀集觀光業者(如大板根六星級飯店都有在作囉),醫療院所(如彰化秀傳),研討分享發展現況,及所遭遇問題。一致認為以台灣高水準的醫療背景,結合台灣的人文及各服務產業,政府也將會如同科學園區開發特定的園區,這將是繼電子科技之後帶動台灣下一波經濟的重點產業。
~~~~~~~~~~~~~~~~~~~~~~~~~~~~~~~~~~~~~~~~~~~~~~~~~~~
2012年,美國國家地理頻道紀錄片《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跡》介紹:台灣醫療技術在國際間早已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大醫院中,台灣就佔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3,也是亞洲第1。
 
同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在評估《世界健康排行榜》時,綜合各項指標,將台灣列為世界第2名,僅次於瑞典。2008年諾貝爾經濟學奬得主克魯曼(Paul Krugman) 曾撰寫題為《驕傲、偏見、保險》的文章,要求美國政府虛心向台灣學習全民健保的經驗,盛贊台灣全民健保堪稱世界典範。
 
此外,台灣地區的醫療院所中,已有12家通過全球醫界公認可信度最高的JCI(Joint Commission International)國際醫院評鑒,可見台灣的醫療體系及技術,已經達到世界級水準。凡通過JCI國際醫院評鑒,美國的保險公司將支付到該醫院醫療所花費的費用。
 
台灣醫療享譽國際
 
另根據英國經濟學人(EIU-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2000年所做的國民健康評比,台灣民眾健康水平名列全球第二,這得歸功於台灣優質的醫療服務,能細心照顧出健康的居民;台灣的醫療水準早已享譽國際舞台,在肝腎移植、顱顏手術、心血管外科、人工生殖及關節置換手術等重症更是國際醫界翹楚。
 
嚴格的醫學訓練,醫生水準高
 
台灣的醫學院,聚集了一群被公認是台灣腦袋最聰明的人,因為只有最優秀的學生才有可能入讀醫學科系,台灣的醫科學生來自全台灣高考的前3000名。
 
台灣的醫生必須接受廣泛且嚴格的醫學教育訓練。一般而言,醫學系的學生必須接受7年的醫學教育訓練,包括4年的基礎醫學課程、2年的分科醫學課程、1年的實習醫師教育訓練,這些醫學教育全部採取英文教育。再經過3年的專業訓練後,住院醫師還必須通過專科訓練及正規考試。最後,他們還必須完成自己的研究併發表論文才能成為合格的主治醫生。
 
平均來說,一個醫學系的學生要成為一個主治醫師必須花費12到13年的時間。嚴格而漫長的醫學教育造就了台灣高水準的醫師隊伍。
 
專業團隊服務,避免個人偏差
 
台灣的醫生做事情細緻入微,病情病理及手術方法等都會向患者及家屬解釋得相當清楚。醫生專業分工明朗,各人既有專攻方向,又彼此精誠合作,是一個團隊在做診斷和治療,這樣可以最大程度上避免任何個人的判斷偏差。
 
台灣的醫院除了醫生、護士外,還有很多的外請人員,比如主任助理、病房助理、財務助理、物業工人、志願者等,都緊密的為臨床一線服務,絕不會讓患者及家屬無所適從,為整體治療提供了強大的保障系統。
 
醫療設備先進,緊跟世界前沿
 
台灣醫療資源充沛,醫院間競爭相當激烈。台灣的醫療機構使用的是世界最先進的醫療儀器,例如:利用電腦斷層掃描儀、核磁共振儀及正子攝影技術來作癌症篩檢,冷凍消融、氬氦刀冷凍治療及影像導引放射來治療癌症。這些設備同等於甚至超越了歐美眾多一線醫院,而且應用這些科技可以有效的縮短等待的時間。
 
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問世並投入臨床應用,被譽為微創外科發展的里程碑,每台系統都價值數千萬美元。截止2012年7月,台灣裝備達芬奇機器人手術系統的共有9家醫院:三軍總醫院、林口長庚醫院、台北市立聯合醫院、振興醫院、台北榮民總醫院、亞東紀念醫院、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台中榮民總醫院、奇美醫院。
 
台灣醫療擁有諸多亞洲之冠、全球第一之強項:
 
· 台灣1987年成立東南亞第一個顱顏中心,擁有完整專科醫師團隊,受國際肯定,其中唇顎裂修補成功率達100%。
 
· 台灣的肝臟移植手術,術後5年的存活率,已經超越美國,是目前全世界最佳的活體肝臟移植成果。
 
· 全亞洲心臟移植成功首例即於台灣完成,冠狀動脈心導管支架放置術成功率高達99%,併發症小於1%。
 
· 台灣擁有全球最高階的640切電腦斷層掃描儀,目前全球僅20台,台灣即引進3台。受檢者在一次心跳內就能完成心臟檢查,大幅縮短檢測時間,亦大幅減少受檢時X光的輻射劑量,提供全面性且單一的檢測,所需費用相當合理。
 
· 台灣擁有獨步全球的冷凍卵技術,人工協助生殖之懷孕率高於37.7%,活產率27.7%,而且費用較他國低廉。
 
· 台灣具有豐富的人工關節置換術經驗,每年近2萬例人工關節置換臨床經驗,並採用微創技術,因此有傷口小、恢復快且感染率低之優勢。
 
· 台灣生醫材料研究著名,成功開發亞洲人適用之關節材料,於醫術、技術與國際知名度及價格等方面,比起全球其他國家,皆具有優勢。
 
· 台灣擁有亞洲前三大骨髓資料庫,並完成多件國際配對案例。
 
· 隨著科技的進步,外科醫療技術也被賦予精確、小傷口且恢復快的重要使命,而到目前為止,台灣已完成1萬多例的顯微重建手術,成功經驗遠勝歐美各國。
 
· 目前最先進眼科技術的LASIK(層狀角膜內層重塑術,Laser Assisted in Situ Keratomileusis),此高安全性的雷射手術可用來作近視、遠視、散光等矯正,台灣已有多家眼科診所引進,並有數十萬雷射臨床成功案例。
 
· 台灣牙醫特引進先進的電腦導航微創植牙手術,大幅縮短診療時間,安全性高,有效減少術後疼痛與腫脹現象。
 
· 台灣除有許多減重中心,協助健康規畫外,根據人體臨床試驗研究結果指出,第二型糖尿病患在進行胃繞道手術後,血糖恢復正常,成功率93.3%,並完成世界首例無疤痕腹腔鏡胃繞道手術。
國家地理頻道《亞洲新視野:臺灣醫療奇蹟》全球首播
台灣先進的醫療科技與優質親善的醫療服務,在國際間早已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大醫院中,台灣就占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三,並遙遙領先其他亞洲國家,排名亞洲第一。這項新的台灣奇蹟即將躍上國際舞台。國家地理頻道與行政院衛生署合作,製作以台灣醫療服務國際化為主題的紀錄片《亞洲新視野:臺灣醫療奇蹟》,並將於2012年率先在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區、紐澳、中東區及中國大陸,約30餘國家播出,屆時將有超過2億的收視戶,一同見證台灣醫療奇蹟。
吳揆出席「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蹟」記者會
日期:100-07-22
行政院長吳敦義今(22)日出席以台灣醫療服務國際化為主題的紀錄片「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蹟」記者會時表示,國家地理頻道是全球最受歡迎的好頻道之ㄧ,感謝該頻道將於明年春天播出這部影片,不僅讓國人同感興奮,也讓全世界欣賞到台灣在政治民主的成熟、經濟的發展與教育普及之外,更看到台灣的醫療奇蹟。
吳院長指出,全民健保從民國84年開辦之後,口碑載道。他說,最近陸續接待許多美國、日本及歐洲來訪的國會議員,這些訪賓除了盛讚我國的經濟發展及政治民主成熟外,最常提起的就是我國全民健保的成功,以及醫療技術的進步。
吳院長進一步指出,作為一個現代化的國家,政府將醫療照護、觀光旅遊、生物科技、精緻農業、文化創意及綠色能源列為國家的六大新興產業,而其中每一項都緊扣著醫療服務的中心,它既能成為生物科技發展的期待與願景,也可成為觀光旅遊非常重要的標的。
吳院長表示,目前國際醫療成為台灣在照顧全國民眾之外,也可提供給國際社會的重要資源。他指出,到台灣來不僅可看到豐富的地理、人文、歷史及優美的風光,同時也能接受優良的醫療服務,這應該是我國吸引國際觀光客,讓他們瞭解台灣的重要標的。吳院長強調,台灣推動國際醫療,不僅條件成熟而且遠景無限,它是台灣之光,也是台灣實力的呈現。
國家地理頻道表示,「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蹟」為該頻道與行政院衛生署合作製作的紀錄片,將於2012年率先在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區、紐澳、中東區以及中國大陸,約30餘國家播出,屆時將有超過2億的收視戶,一同見證台灣醫療奇蹟。
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蹟
2011/08 月號
健康世界/提供
文/李蜚鴻
 
台灣先進的醫療科技和親善的醫療服務,可說是台灣的一大奇蹟。一部由衛生署和國家地理頻道合作的《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蹟》紀錄片,將介紹台灣的卓越醫療技術躍上國際舞台,透過紀錄片的拍攝讓全世界觀眾見證台灣的醫療奇蹟。
 
衛生署長邱文達表示,台灣的醫療水準早已獲得世界肯定,包括英國《經濟學人》雜誌曾列出世界健康排名,台灣高居世界第2;瑞士洛桑學院的醫療保健基礎建設排名,台灣在55個國家中排名第13名。台灣的健保也被是譽為世界最好的制度之一,連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克魯曼曾盛讚台灣健保,滿意度達八成,堪稱各國典範。
 
行政院院長吳敦義指出,台灣從一個接受各方援助的小島,搖身一變成為對外輸出高水準專業服務的醫療大國,台灣的健康醫療發展史,恰巧就如同台灣在艱困的國際社會中生存發光的一部奮鬥史,對於台灣醫療產業國際化,更有經濟發展的實質意義,《台灣醫療奇蹟》宛如台灣的健康醫療發展史
 
影片中將記錄來台接受醫療服務的個案,包含一名馬來西亞的三歲小女生,來台治療地中海型貧血,及外籍人士來台從事不孕症治療等故事。長庚林口分院長王正儀說,外國病患來台多半是在整型外科、臍帶血移植以及生殖部門居多,這些技術對全世界來說,都是頂尖的。整型外科系主任林志鴻則驕傲的說,30年前,台灣醫生到國外受訓,現在則都是外國醫生來台受訓了。
國家地理頻道亞太區暨中東區總裁白華樂稱讚,台灣醫療技術在國際間早已享有盛名,全球前200大醫院中,台灣就占了14家,僅次於美國及德國,排名全球第3,也是亞洲第一。他期待節目開播後,亞洲區30個國家共2億人可以一起見識台灣的精湛醫療技術,也可以結合醫療觀光,來台遊覽。
《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蹟》將於2012年春天率先在國家地理頻道亞洲區、紐澳、中東區以及中國約30個國家,至少播放35次,屆時透過記錄片的放映,預計全球會超過二億收視戶,向全世界行銷台灣的醫療,創造台灣國際醫療的國際能見度與正面形象。
原文網址: 亞洲新視野:台灣醫療奇蹟 | 健康世界 | 雜誌櫃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mag.nownews.com/article.php?mag=6-84-7144#ixzz3O63Ard36

黃達夫/期許柯巿長 找回醫界良心

2015-01-06 

雖然,我與新任的台北市長柯文哲不熟,但長期觀察他的言行,個人認為他非常自負,且有極深的台大情結;然而他的確是一位認真、負責、苦幹實幹、不墨守成規、勇於改變現狀的醫師,更是一位敢說真話的人。

他當年首先引進葉克膜,藉著不斷求進步的精神,以及嚴格的專業紀律,他所帶領的葉克膜團隊,的確造福了不少台灣病人。但是,他也承認,近年來,台灣葉克膜濫用的情形極為嚴重,不但增加病人過世前的痛苦,也造成醫療資源的浪費。

被逼參政 改變不合理

在從政之前,柯文哲很清楚地說,他被逼出來參政,是因為愛滋器官誤植及國科會研究經費核銷事件,被衛生局、衛生署、醫策會、醫師懲戒委員會、監察院公懲會、調查局、立法院、行政院、地檢處等九個單位的折騰,而想要改變這個國家不合理的現象。

柯文哲認為,政治就是找回良心,他參與這場選戰的動機,是要給台灣重開機的機會。主張改變台灣從首都開始,改變台北從文化開始,並說這是一場以文化為主體的社會運動。

然而,儘管他認為自己是很正直,具理想性格的人,但在競選期間卻爆發MG149公、私帳,「大屠殺」一書中,柯教授的談話內容,以及十多年前的論文是否牽涉「活摘器官」的爭議。雖然他以光明磊落的態度,公布MG149的公、私帳目以及「大屠殺」作者的律師書函,加上醫界站出來捍衛有關器官移植論文的正當性,而未對選戰造成影響。

選戰爭議 無法說清楚

但是,對於社會上的一部分人而言,仍然有一些細節說不透徹而無法完全釋疑。個人認為,這一些問題都與台灣的醫療文化及倫理觀念息息相關。然而,在一個「多做多說多錯、少說少做少錯」的社會,在選戰期間,有些理由是無法、也不宜說清楚、講明白。

誠如柯文哲的一位學生在媒體說,他對於柯教授的品格與理想有絕對的信賴,柯教授在課堂上耳提面命,減少醫療糾紛最重要的關鍵,就是誠實,不管是對病人,還是對自己,要有誠實面對一切的勇氣。因此,這位學生對於柯教授沒有在誤控對方陣營竊聽事件認錯,感到失望。

如今,柯文哲已如願當選首都巿長,就要開始實踐以文化改變台北,從台北改變台灣的夢想。雖然醫療將只是他龐大巿政的一部分,但醫療是他最熟悉的領域,也是他的專業,而醫界更是台灣精英的代表。

醫界陋習 從頭檢討起

所以,我期許柯巿長首先找回醫界的良心,從處理葉克膜的濫用問題開始,進一步光明磊落地對於愛滋器官誤植、國科會研究經費核銷、MG149的公私帳、人體器官移植條例等,所造成的爭議徹底地自我檢討,一一進行根本原因分析,把爭議發生的癥結所在,對外清楚說明,並且對台灣醫療界與學術界存在的許多陋規惡習,提出可行的改進方法,尤其醫師與廠商之間利益衝突(conflicts of interest)問題,訂定清楚的行為規範,從台北出發去改變台灣的醫療文化。

(本文作者黃達夫為和信治癌中心醫院院長)

楊志良/監督健保 病友們站出來!

2015-01-20 01:24:43 聯合報 楊志良

全民健保顧名思義,就是大家的健保,全民當主人,一起監督。為落實此理念,健保特別強調各界參與,並利用健康照護的科技評估(Health Technology Assessment,HTA),以評估原有及新的治療,藥物與醫材是否值得納入健保給付,再由各界代表組成的健保會做最後的裁奪。

決策圈中 一切繞「錢」轉

然而,最近有報導指出,健保會的代表出席率過低,平均出席率不到三分之一,更有代表兩年內一次都沒出席。想起在修改健保法之際,期望將擴大公共參與的精神納入二代健保,當時所做的各種努力,可謂格外痛心。會到這步田地,原因在於決策討論嚴重向一方傾斜,久之,各方自然覺得參加與否,變得可有可無。

二代健保的重要改革目的之一,無非是希望透過各方參與以呈現多元價值觀點,真正落實「全民健保、全民參與」的精神。

但現在的健保決策圈中,唯一的價值觀點卻只剩「錢」,財務的問題顯然被過分地放大。醫院為了爭取經營利潤,不得不囂張跋扈;付費者只擔心健保費要調高;政府部門則光是協調總額分配,就已焦頭爛額。遑論健保還需要對醫療科技、醫療品質、醫病關係、道德倫理等,有更多的討論空間。

病友聯盟 國外早有先例

前些日子,我受邀參與一個病友團體的培力課程。讓我十分訝異,許多病友團體對疾病治療的瞭解,甚至比許多醫師都還細膩。新治療方法或藥物對病人生活品質有沒有幫助?副作用有多大?會不會造成家裡照顧者的負擔?有些治療方法的選擇在治療效果上差異不大,但在日常生活中常造成不便,甚至衝擊病患自信與尊嚴。這些在當今的健保決策討論中,可謂乏善可陳。

其實,早在二代健保修法之際,就曾參考各英國、加拿大、澳洲等先進國家的方式,評估讓病友團體參與討論的可行性,可惜最後未能取得共識。納入病友團體意見之所以有爭議,一般認為,病友團體專業水平恐仍不足,或可能過於偏頗某種疾病族群。但其實在國外有各種方式可以解決這問題,如聘請專家做為代表、病友團體組成聯盟、病友意見納入科技評估報告等,都可解決問題。

排除病友 成了殘缺體制

全民健保是以社會保險為基礎的社會福利,既然是以保險為基礎,保險人、被保險人、受益人、擔保人等理應都有參與發表意見的權利。但現行體制下,真心關切醫療品質與內涵的病友卻被排除在外,健保可謂「殘缺」了最重要的一部分。

在此呼籲,病友團體應該站出來,團結發聲,不要再看著本該屬於自己的權益,在短視的健保決策中被犧牲。

(本文作者楊志良為前衛生署長、現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

這是 http://www.bas.ntpc.gov.tw/web66/_file/1528/upload/spe/971205.doc 的 HTML 檔。
G o o g l e 在網路漫遊時會自動將檔案轉換成 HTML 網頁。

臺北縣醫療健康概況

  • 根據2000世界著名之英國經濟學人信息部(The Economist Intelligence Unit, EIU)針對全球27個主要國家,進行健康情形的評比排出世界健康排行榜,灣名列為最健康國家第二名,而第一名為瑞典、第三名為加拿大、第四名為日本。2006瑞士洛桑國際管理學院於2006年所做的「世界競爭力評比」,有關「醫療保健基礎建設是否符合社會需求」乙項,灣在全世界61個受評的國家中經評列為第21名,比起2005年進步2名。這顯示灣的健保制度使得民眾醫療環境的水準提升,發揮保障全民就醫權益[*]
  • 世界健康排行榜主要是利用十三個健康指標來進行排名,這項評比指標項目包括:醫護人員與人口比、嬰兒出生率、死亡率、產婦死亡率、愛滋病感染率、預防接種接種率、公衛成就等詳見附表一)。
    • 2000年公佈灣的醫療保健支出雖只佔國內生產毛額(GDP)5.7%,較歐美、日韓等國低,卻位居世界健康排行榜的第二位,僅次於瑞典;2006醫療保健支出佔GDP6.1
    • 2000公佈資料顯示灣每10萬人的醫師數為115人,護理人力為254,臺灣的護理人力比起其它國家少,灣有陪病文化等,所以在全責護理方面的醫療支出較少2007灣每10萬人的醫師數為156人,護理人力為496
    • 2000年公佈臺灣嬰兒出生14.8世界健康排行榜前三名國家中最高2007年嬰兒出生率為8.92
    • 2000年公佈臺灣死亡率為5.4世界健康排行榜中為第二低的國家2007年死亡率為6.16
    • 2000年公佈之產婦死亡率為每十萬活嬰就有9.2人,2007產婦死亡率為每十萬活嬰就有6.8人。
    • 2000年公佈之愛滋病感染率0.0022007公佈愛滋病感染率0.013
  • 下圖為臺北縣2007年的醫療概況與全國及北、高二市的比較:
    • 臺北縣10萬人的醫師數為96.1人,護理人力為269.4,與全國平均相較落差非常大,更別說與北、高二市相較。
    • 臺北縣嬰兒出生率為8.58比全國平均略低但高於北、高二市
    • 臺北縣死亡率為4.65,與全國及北、高二市相較為低
    • 臺北縣產婦死亡率為每十萬活嬰就有4.6,優於全國平均及臺北市
    • 愛滋病感染率0.016,與臺北市相等但高於全國平均及高雄市

    臺北縣城鄉之間落差大,在一些遍遠鄉鎮如平溪鄉、雙溪鄉、貢寮鄉、萬里鄉、烏來鄉等甚至無醫院,僅有小型診所少數醫生為鄉民服務,本縣加強提升遍遠鄉鎮之醫療資源,使全縣縣民都享有醫療環境

圖一  臺北縣與全國、北、高二市的醫療概況圖

  96臺北縣與全國、北、高二市比較表

 

醫生數

護理人力

嬰兒出生率

死亡率

產婦死亡率

愛滋病感染率

(單位)

(每十萬人)

(每十萬人)

(‰)

(‰)

(每十萬活嬰)

(%)

全國

156.1

495.8

8.92

6.16

6.8

0.013

台北縣

96.1

269.4

8.58

4.65

3.1

0.016

台北市

292.2

596.5

8.22

5.65

4.6

0.016

高雄市

201.2

269.4

7.9

5.83

2.5

0.012

資料來源: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衛生署


 


[*] 參考資料:行政院主計處、行政院衛生署。



本文於 修改第 8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255803
財團醫院 吃乾抹淨(轉貼)長庚醫院是台塑四寶最大的股東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王永在辭世 王文淵將接班

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在昨日上午11時15分,在台北市延壽街家中安詳辭世,享壽93。
本報系資料庫
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在昨(27)日上午11時15分,在台北市延壽街家中安詳辭世,享壽93。王永在生前擔任重要職務即是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董事長,該機構是台塑四寶最大的股東,據了解,董事長的接任人選將是他的大兒子—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帶領集團進入新世代。

台塑集團聲明指出,王永在辭世,親人均隨侍在側,下午王永慶二房子女王文洋、三房子女王瑞瑜代表致意。王永在的長子王文淵、次子王文潮等人,昨一整天都待在家中接待,處理後續事宜。據台塑董事長李志村表示,他致電給王文淵兄弟倆表達關心時,他們已悲傷到說不出話來。

王瑞瑜表示,她非常尊敬這位叔叔,回憶過往若遇到工作上不懂的環節,王永在都會請她到辦公室,親自指導、說到她懂。因為王永在個性相當平易近人,不像自己的父親王永慶相當嚴肅,所以很常遇到問題都是請求叔叔幫忙,也因為王永在個性親和,與王永慶極為互補。

據消息人士透露,長庚紀念醫院共有15位董事,其中五人是王家成員,即王文淵、王文潮、王瑞華與王瑞瑜,此外還有社會賢達與專業經理人,將在一個月內開董事會,推選新董事長,王文淵出線機率最高,其所掌握的權力,就如同前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同時掌握股權與事權。

法人估算,長庚醫院是台塑四寶最大的股東,持有台塑約60萬張、南亞逾87萬張、台化108萬張、台塑化52.5萬張,總市值2,200億元以上。如果加上四寶交叉持股的股權,長庚醫院及四寶,持有台塑、南亞、台化、台塑化四寶的股權高達20%以上,形同是集團金庫。

長庚醫院每年會獲得來自四寶的股利,金額逾百億元,充裕的銀彈,成為股價低迷時,拉抬的火力。

據了解,王永在的大體將下葬「長永紀念福園」,與兄長王永慶長年相伴。後續王永在的治喪委員會成員,及何時舉辦追思會等細節,目前尚未公布。

台塑集團由王永慶、王永在兩兄弟於1954年創立,至今滿60年,從日產能4噸聚氯乙烯的小工廠,茁壯為每天生產量高達9,000噸的石化龍頭,其規模在全球排名第七,比杜邦公司還大。

台塑於王永慶、王永在晚年,已經將決策中樞轉至最高行政九人小組,由王家成員和老臣共治,近年更將徹底執行淡化王家家族色彩,走向專業經理人管理的新時代。 


圖/經濟日報提供

※延伸閱讀》
‧人物專題/王永在愛打小白球 娶有二房妻室

【2014/11/28 經濟日報】

王永在辭世 周一起開放弔唁

王永在辭世,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前左一)與台塑總經理林健男(前左二)等高層,昨天至王永在台北市住處悼念。
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塑企業創辦人王永在廿七日上午辭世,台塑集團昨天發出通知,將於下周一(十二月一日)在台塑大樓及全台各廠院校區設置追思會堂,開放弔唁。

台塑表示,王永在辭世後,各界人士紛紛致電、來信弔唁與慰問,家屬特別表達感謝之意。為方便各界人士弔唁,自十二月一日起至十二日開放弔唁,追思會堂設置於台北台塑大樓二樓,及台塑全台各廠院校區;懇辭輓聯、花籃、奠儀。

台塑昨選出治喪委員,主委由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出任,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身兼副主委與總幹事,其他副主委還有台塑最高顧問吳欽仁、南亞董事長吳嘉昭、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最高顧問吳德朗、台塑越鋼副董事長陳源成、台化總經理洪福源、台塑化總經理曹明、台塑總經理林健男、台塑越鋼總經理楊鴻志、長庚醫院決策委員會主任委員陳昱瑞。

雖尚未開放外界弔唁,昨天上午台塑四大公司與總管理處高層主管、員工,一早分乘坐多輛中型巴士前往王永在家中悼念。王永慶夫人「三娘」李寶珠則在上午十點半左右抵達,但未對外發言。

台化總經理洪福源表示,創辦人是很好的人,也是非常好的企業家,對員工很好,對任何事都很積極,常鼓勵大家。洪福源說,跟在「總座」身邊四十多年,學習很多。

明志科技大學校長劉祖華指出,「總座」開朗笑聲和爽朗個性,看照片就能感受到。「總座」每次在運動大會上都鼓勵大家「愛認真、愛打拚(台語)」,要發揮台塑企業「勤勞樸實」的精神,未來做個有用的人。

昨天上午也有老員工到場致意。在台塑工作廿多年的黃若熛談起老長官立刻眼淚奪眶:「總座就好像我的家人。」黃若熛表示,他廿九歲就到台塑集團工作,一待就幾十年,王永慶、王永在兄弟對人很好;王永在個性很直,遇到員工做錯事,該罵的還是會罵。 

【2014/11/29 聯合報】

高台塑集團層主管 弔唁王永在

王永在辭世,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前左一)與總經理林健男(前左二)等高層昨天前往悼念。
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在辭世後,集團高層昨(28)日紛至喪宅弔唁;台塑主管都繫黑色印有紅色LOGO(商標)的領帶,弔唁享壽93的大家長。

在王永在辭世的第二天,台塑公司董事長李志村率領副總經理級以上幹部,一起到位於民生東路四段、延壽街大樓,弔唁集團大家長王永在。

李志村等台塑高層主管均繫著黑領帶,表面卻有紅色的「魚型」LOGO,顯得有些醒目,引人注意。

台塑集團主管說,領帶是以前董座(王永慶)辭世時訂製的,他們都保留下來做為紀念;昨天早上,他們懷著同樣心情,到同樣是台塑集團大家長總座(王永在)家弔唁。 

【2014/11/29 經濟日報】

台塑四寶交叉持股 經營穩

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兄弟先後辭世,兩人生前已規劃長庚紀念醫院、台塑四寶之間交叉持股,穩固地將大家綁在一起,市場派無法跨過門檻,取得經營權。

台塑集團主管強調,除了長庚醫院擁有的台塑四寶股權之外,台塑四寶相互交叉持股之下,台塑四寶任一家公司擁有其他三家公司的股權在6.6%至17.17%之間,不但將董監事穩穩地抓在手中,市場派難以跨過門檻,台塑四寶之間也可享受到彼此的豐厚股利。

台塑四寶交叉持股,最早投入市場的時間是2004年間。當時大盤無量下挫,台塑四寶甚至跌至每股30至40元左右;王永慶、王永在見此,決定投入資金購入自家股票「護盤」,並將這個任務交待給集團總管理處的財務部辦理。


圖/經濟日報提供

台塑集團主管指出,2004年台塑四寶投入資金交叉持股,確實有「護盤」的考量,後來因四寶股利配股高,變成慣例。

台塑集團主管表示,由於投資集團企業股票投資報酬率至少10%以上,優於銀行定存利率,也高於債券基金,為消化集團閒置資金,以交叉持股方式,於適當時機進場購買集團內股票。

法人指出,台塑集團往年執行此項策略,投入的資金至少百億元以上,此舉一來可使得股權更為集中,二來也對股價有推波助瀾效果。

【記者邱展光/台北報導】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在辭世後,行政中心二天來運作正常,並將在12月1日於台塑大樓布置靈堂,供外界弔唁。由於集團接班早已就位,台塑四寶昨(28)日股價波動不大。

王永在辭世之後,與台塑集團一起成長的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擔任治喪委員會主任委員,治喪委員會總幹事由楊兆麟兼任。台塑集團將在12月1日於台塑大樓布置靈堂,供外界弔唁王永在。

台塑四寶昨天股價表現正常,台塑收71元,漲0.4元;南亞收64.8元,漲0.3元;台化收70元,小跌0.1元;台塑化收70元,跌0.3元。 

【2014/11/29 經濟日報】

王永在辭世 台塑高層悼念 三娘現身

台塑創辦人王永在昨天辭世,台塑董事長李志村(左)與總經理林健男(右)等高層上午前往王永在住處悼念。
記者余承翰/攝影

台塑關係企業創辦人王永在昨日辭世,今天一早,台塑集團旗下關係企業首長及高階主管陸續前往王永在家中致意悼念。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慶夫人「三娘」李寶珠也在上午10時抵達,停留約30分鐘後離去。

台塑企業集團上午尚未開放外界弔唁。立法院長王金平一早8點多也即派員送蘭花至喪家悼念。

早上8時20分,台塑公司董事長李志村、南亞前董事長吳欽仁、總管理處總經理楊兆麟及台塑總經理林健男、南亞董事長吳嘉昭率先帶領高階主管前往致意。台化總經理洪福源,台塑化董事長陳寶郎、總經理曹明等各大集團旗下公司首長,及王永慶三房四女王瑞容等親屬也前來「總座」家致最後的悼念。

台化總經理洪福源在悼念行程結束後接受媒體訪問時,表示「他是非常好的人、非常好的企業家,對員工很好,對任何事都很積極力求完成,常鼓勵大家,我跟了他40年,從中學習到很多」。

對於總裁王文淵目前的心情,洪福源表示,「心情很沈重,很難過」。

明志科技大學校長劉祖華上午9時30分前往悼念。劉祖華回憶說,「總座」開朗的笑聲和爽朗的個性,看到他的照片就能感受到,他是個令人懷念的長者。

劉祖華表示,「總座」每次在運動大會上都會鼓勵大家,也經常鼓勵學生們,要「愛認真、愛打拚 (台語)」,發揮「勤勞樸實」的台塑企業精神,出社會作個有用的人。

【記者陳雲上/台北報導】

台塑集團表示,為方便各界人士弔唁,王永在的追思會堂設置於全台各廠院校區,自12月1日(一)起至12月12日 (五)開放弔唁。台塑也懇辭輓聯、花籃、奠儀,若欲洽詢致意事宜,請洽台塑各地聯絡人。

台塑企業也公布治喪委員會名單,主任委員由台塑董事長李志村擔任,副主任委員是總經理楊兆麟、最高顧問吳欽仁等人。

台塑企業也公布全台追思會堂暨聯絡資訊。

開放時間:每日上午9:00~下午5:00(周六、日不開放),北部的追思地點在台塑大樓。

※延伸閱讀》
‧王永在愛打小白球 娶有二房妻室

【2014/11/28 聯合晚報】

台塑三娘傳奇 獨家公開封面故事摘要
撰文 / 今周刊
出處 / 今周刊   941期
2015/01/01
  • 台塑三娘傳奇 獨家公開

台塑三娘傳奇 獨家公開

1

她,沒受過正規教育、沒在集團上過一天班, 為何能出任長庚醫院董事長,成為2.6兆元台塑王國最有權力的人?

這是一個貧家女的傳奇故事,在一個豪門家族企圖鞏固財富權力、永不分家的縝密規畫中,她恰好上台,扮演一個不可或缺的關鍵角色;而在男性主導的家族世界中,沒有忍氣吞聲、步步謹慎自持的耕耘與付出,沒有高人一等的侍人術、待人學,她無法得來今日的地位。

她,在王永慶創業初期、想讓她挑選珍珠寶石當作生日禮物時,對王永慶說:「你不用送我,把錢拿去買機器生產比較重要。」

外界說起台塑三娘,多半形容她是「厲害的三房」,會收攬人心、會爭產,二房楊嬌在出席王永慶告別式時說:「他娶了三房,我就離開了。」王文洋暗指王永慶的死不尋常、當年被逐出家門……,似乎都指涉她有角色。

從2008年台塑創辦人王永慶過世之後,六年來,二房長子王文洋頻頻出招,狀告三娘李寶珠不是王永慶合法配偶、懷疑王永慶過世時間、打海外爭產官司,種種對準三房而來的出招,都是三娘女兒、台塑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王瑞瑜出面回擊,她保護疼惜母親的心意,透過反擊發言可略窺一二。

獨家專訪》王瑞瑜:她就是賢妻良母 哪是狠角色

《今周刊》問(以下簡稱問):媽媽接任長庚董事,又成為董事長,身為女兒你怎麼看?
王瑞瑜答(以下簡稱答):很簡單的一件事,總裁(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也覺得適當啊!她進入董事會就是精神領袖,承襲兩位創辦人的精神。長庚醫院與台塑集團不一樣,是服務人群、奉獻的單位,所以我母親作為一位女性(董事長)非常適當,她可以延攬人心。

怎麼說?這要從我父親(王永慶)決定成立長庚醫院講起,當時就是我母親在旁支持他、鼓勵他。
以前那時代只有榮總與台大,國內根本沒有大醫院,我祖父王長庚生病,只是腸打結而已,但送到診所,醫生也不知道怎麼辦,我父親只好把祖父帶到大醫院去看病,但那時候需要紅包,祖父就一直呻吟到去世,之後我父親就下定決心要提升台灣醫療水準。長庚是下令不准收紅包的,一定先醫治再收費。

當時經濟很發達,醫療卻很匱乏,從零開始怎麼辦?我父親去美國延攬名醫,包括吳德朗(長庚醫學院創院院長)、張昭雄(長庚醫院前院長)這些第一代的醫界大老,這過程中母親一直陪伴父親,所以這些醫師對我母親都很尊重,都有一份感情。

問:她是被推舉出來的嗎?

答:其實我們很意外,連我都沒有想過會是她,這是幾位醫師代表自己推舉出來的。

我一開始聽到要媽媽當董事,還想說:「啊!怎麼會?」這也不是密室會議,就他們推舉出來,也有私下去問媽媽的意願,而我媽媽的個性是人家有需要,她一定不會拒絕。

問:談談你眼中的媽媽。

答:我母親就是一路陪伴我父親,真的是很能吃苦的人。

平常生活,父親一早凌晨三、四點起床,開始運動、看公文,我母親也跟著。而她是虔誠的佛教徒,早上起床會先花一小時上早課、半小時打坐,然後幫我父親準備早餐。父親吃完早餐,七、八點會回去睡個回籠覺,九點起來上班;但母親沒辦法睡回籠覺,她去傳統市場買菜,準備午餐、晚餐,直到下午三、四點才有機會瞇一下。

每天我父親的三餐都是她要準備,因為父親一定回家吃飯,中午也會回家吃飯,他不喜歡外出用餐,人家要請他吃飯,他反而會請人家到家裡吃飯。

母親直到快要七十歲,才開始培養一些能幫忙煮飯的人,因為體力不行了;但如果有客人來,媽媽還是會坐鎮在廚房裡指導,從早上忙到晚上。

父親大約晚上九點就寢,她就要趁機趕快睡,如果父親半夜起來想要喝個酒,我母親還得陪著。可以說她這一輩子真的是勞碌,外面說「三娘很厲害」,我覺得外面的人太抬舉她了,她就是賢妻良母。

問:你有看過她委屈的時候嗎,她都怎麼控制情緒?

答:我母親真的EQ一百分,我記得有一次父親在家裡請客,我母親不知道講了一句什麼話,父親竟當著所有客人的面罵:「惦惦(台語:安靜)啦!」

母親心裡很難過,但她就到洗手間哭,哭完了裝沒事又走出來。我是她的女兒,每次外面說她怎樣,我真的很捨不得,但她都不願意說明、解釋,外面把她當成狠角色,說她很愛與王文洋爭產,她常說「袂要緊!人在做,天在看。」她教我們不要仇恨、不要對立,大家要和氣生財。

她是我們家所有人的潤滑劑、垃圾桶,如果碰釘子也是吞下去,很能把尷尬的場合紓解掉,是非常有智慧的一個女人。我從小到大真的沒看過她生氣,她沒有打過我們,從來沒罵過我們,對我們只有安慰,都是好好地說。

也就是這種無怨無悔的個性,才能與我脾氣壞的父親相處,沒有一百分的忍耐,要怎麼與他相處?他們(指二房子女)說我母親霸占他們的父親,我覺得說,有能耐你來嘛!一切都是個性使然。

從台灣到越南,每年花一億低調做公益
(撰文/鄧寧)

多年來,李寶珠其實早有另一個董事長身分──「財團法人勤勞社會福利慈善事業基金會」(簡稱勤勞基金會)董事長。
此基金會係由她與四名女兒王瑞華、王瑞瑜、王瑞慧、王瑞容出資設立,每年編列約一億元預算,對象以經濟弱勢的老人、兒童、身心障礙者與清寒獎學金為主,而勤勞基金會再將股息收入捐給「公益信託慶寶社會福利基金」,以李寶珠的個人名義從事慈善公益事業。

事實上,當初成立基金會的資金來源,就是王永慶留給三房母女的部分遺產,不喜奢華的李寶珠,常將「董事長留給我的任何一塊銀,攏要拿來做公益」掛在嘴邊,看到新聞或聽說哪裡需要救助,隨時電話拿起來就下指示。

台塑總管理處協理林振添笑說,雖然一年只跟頭家娘當面報告兩、三次,但電話可是隨接隨辦,任務還常常不在年度預算計畫中,有一次宜蘭南澳道路傳出坍方,李寶珠電話就來了:「我看電視講宜蘭沒東西吃,趕緊想辦法幫忙!」林振添立刻通知台塑宜蘭管理處,並請宜蘭縣政府開出需要的物資清單,回報李寶珠後,她卻說:「不用再經過採購啦!趕緊去超市買一買,想辦法送過去。」最後買了物資就用直升機送過去,堪稱效率第一名。

2011年,李寶珠應友愛集團董事長林昭文邀請,前往越南古芝縣了解當地貧戶生活情形,同時捐助100戶溫情屋;回台後,她進一步指示要改善台灣獨居老人住宅環境,三年來已累計協助385戶,修繕金額逾3300萬元,預計2015年還要再支出1500萬元,成為一項長期計畫。

名人做公益不稀奇,但這位董座夫人行善低調,從未帶媒體拍攝視察行程,許多受助對象甚至不知勤勞基金會的主事者是誰,李寶珠只是默默地做,一如三十餘年來跟隨在王永慶身邊般沉默。
王永慶布局10年 帝國永不分家之祕股權解密》即使交出經營權 仍牢握台塑四寶
撰文 / 姚惠珍
出處 / 今周刊   935期
關聯關鍵字: 台塑交棒模式特別企畫935
2014/11/20
  • 王永慶布局10年 帝國永不分家之祕

王永慶布局10年 帝國永不分家之祕

1

沒有留下一封遺書、交代隻字片語,但台塑集團權力核心都清楚,王永慶唯的一遺願就是比照「洛克斐勒」模式,落實「經營權、所有權分離制」,讓王家成為台灣的「洛克斐勒」家族,讓台塑集團成為百年企業。

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明年將卸下台化董事長一職,台塑四寶治理朝「經營權與所有權分離」跨出一大步,未來將全面由專業經理人治理,而資產總額突破三兆元的台塑帝國所有權,究竟掌握在誰手中?

從台塑四寶二○一四年度年報揭露的前十大股東資訊可窺知,透過「股權信託」及「集團企業交叉持股」,台塑集團創辦者王家緊握台塑、南亞、台化逾四成股權,持有台塑化股權更逼近八八%。不管台塑四寶董事長未來由誰出任,台塑四寶的所有權,仍緊緊掐在王永慶、王永在兩大創辦家族手中。

僅以台塑公司前十大股東為例,台塑集團創辦者王家透過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海外信託股權、王永在個人持股,以及集團相關企業交叉持股等四大系統,掌控台塑四一.七%股權。事實上,台塑前十大股東中,除了第九大股東國泰人壽保險及第十大股東的花旗台灣商銀託管新加坡政府基金專戶,與台塑集團無關外,其餘前八大股東,皆與台塑集團王家關係緊密。

四大系統持股
掌控台塑四寶逾四成股權


如持有九.四五%台塑股權而穩居第一大股東的財團法人長庚紀念醫院,董事長即為台塑集團創辦人王永在,而王永在個人所持有股權也達四.四三%,南亞、台化以及台塑化則合計持有台塑一四.三五%股權。

此外,持有台塑股權高達六.二六%的第三大股東匯豐銀行託管美林證券投資戶,與賴比瑞亞商秦氏國際投資及賴比瑞亞商萬順國際投資兩公司的主要管理人員相同;而秦氏與萬順皆為王永慶、王永在兩人海外信託基金旗下投資公司。由此可知,匯豐銀行託管投資戶幕後大股東同樣是百慕達四大信託(此為王永慶、王永在於海外設立的信託基金帳戶),因此王家海外信託中直接、間接持有台塑股權一三.四七%。
透過四大系統,台塑集團王家直接、間接掌握南亞四二.○六%股權,總計手握台化四六.一三%持股;至於,成立時間最晚的台塑化,是由台塑、南亞及台化等三寶出資成立,因此台塑集團掌控台塑化股權高達八七.九三%。

神祕海外信託
確保股權集中 卻爆爭產官司


透過股權信託及集團相關企業交叉持股,王家掌握台塑四寶所有權、監督經營權,杜絕外力介入營運。然而,「防得了外患,卻無法避免內憂」,王家所有權是否鞏固的關鍵,在於海外信託基金是否分散。

台塑集團已故創辦人王永慶○八年十月十五日在美國驟逝的七個月後,王永慶長子王文洋於○九年五月向美國紐澤西州法院遞件聲請,指定他為父親「海外遺產管理人」,以釐清王永慶於海外龐大資產狀況,包括部分以「信託」方式處理的資產。

王文洋這紙訴訟狀,首度證實台塑集團兩位創辦人王永慶、王永在海外信託四寶龐大股權的多年傳聞,也鳴起王永慶海外遺產訴訟大戰第一槍。自此王文洋與王永慶三房成員纏訟多年,戰火從美國延燒到台灣、香港甚至百慕達。

就王文洋海外訴訟狀的資料顯示,○一年至○五年,王永慶逾百億美元資產陸續被「注入」五大海外信託基金,其中一個成立於美國,其餘四大信託設於百慕達。在美國成立的信託基金主要信託台塑美國公司股權,百慕達四大信託的資產,則持有台塑、南亞、台化以及台塑化等四寶股權。

一三年四月九日,王文洋向百慕達最高法院提起訴訟,主張王永慶逾百億美元資產被「違法移轉」到百慕達四個祕密、非公益慈善性質的信託專戶,質疑台塑四寶逾一○%股權移轉到百慕達四大信託過程不合法,目的在打破百慕達四大信託,要求把名下股票歸還王永慶遺產的眾合法繼承人。

永續經營變數
四大信託的四寶股權是否分散


王文洋的海外訴訟狀指控,百慕達四大信託架構複雜,但是都是依循同樣模式所成立,且皆由GVPTCL公司事業管理委員會成員包括台塑集團總裁王文淵、副總裁王瑞華、南亞光電董事長王文潮、台塑集團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王瑞瑜,以及台塑集團顧問洪文雄等五人掌管,質疑「成立百慕達信託主要是為了祕密確保台塑的控制權,能掌握於家族中幾個知情人士手中」。

王文洋質疑百慕達四大信託並未取得王永慶同意,認為父親「被騙了」,因此對簿公堂。對此,台塑集團老臣指出:「他(王文洋)太小看他父親了,誰能騙得了王永慶?他老早就說過不要把錢留給小孩,現在這麼多官司,回頭看董事長的布局,真是太有遠見了。」

一名親近王家人指出,與一般英美國家不同的是,百慕達法律允許永久信託,且不需要明確信託受益人,而是由信託管理人根據信託基金成立目的來運作,「換句話說,兩位創辦人在百慕達所信託的台塑四寶股票,都是永久信託且沒有明確受益人,為什麼?因為兩位創辦人在百慕達成立四大信託的目的,就是要確保集團股權永不分散、王家永不分家,讓台塑集團永續經營。」目前百慕達訴訟案仍在進行,訴訟結果將影響百慕達四大信託的四寶股權是否分散,牽動台塑王家所有權是否崩潰。

沒有留下一封遺書、交代隻字片語,但台塑集團權力核心都清楚王永慶布局十多年的用心,唯一遺願就是能比照「洛克斐勒」模式,落實「經營權、所有權分離制」,讓王家能成為台灣的「洛克斐勒」家族,讓台塑集團成為百年企業。

而明年台塑三寶董監改選後,王文淵將卸下台化董事長一職,開啟台塑四寶進入專業經理人治理新時代,以一圓伯父王永慶的遺願。

新聞辭典
洛克斐勒交棒模式


1870年成立「標準石油」因探勘成功而獲得巨富的洛克斐勒,是史上第一個億萬富翁,其「經營權、所有權分離制」的交棒模式,讓其家族歷經一百多年仍屹立不搖。

1897年,60歲的洛克斐勒交棒,他並沒有將約當現在市值200億美元的家族事業託付給獨子,而是欽點老臣阿奇博爾德掌管,並設立「家族辦公室」,由家族代表和專業經理人共組決策委員會主導運作;而在「所有權」方面,他將公司股權大多數信託,且自外於「家族辦公室」,另設受託委員會,執掌信託資產的處分及收益,避免股權因世世代代繼承而稀釋。而讓台塑集團永續經營也是王永慶、王永在兄弟一生追求的目標,因此比照洛克斐勒規畫交棒模式。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246633
(轉貼)我之所以衝撞中興寓所…陳柄菘給社會大眾的一封公開信全文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動新聞】我之所以衝撞中興寓所…嫌公開信:忍無可忍

Initial ImagePlay Button Image

(更新:新增動新聞)

六十歲的陳柄菘駕車衝撞中興寓所,讓正在晨跑的總統馬英九受驚,但其實他早已「預謀」犯案,他曾在今年九月在網路撰文,發表一篇署名給社會大眾的公開信,開頭就寫「我之所以會頂撞官僚…」
 
陳柄菘逾兩千字的文章寫道,「我之所以會頂撞官僚是經過深思很久了,也就是說已忍無可忍也不能再這樣的忍下去,即使會失去個人的人身自由也不可再包容,我的要求不多只希望官署和媒體能聽到這種『微弱的聲音』。」
 
媒體報導,他目前擔任屏東某生物醫療基金會執行長,信中痛批台灣醫療濫用抗生素,為了業績做不必要手術等九大疏失,強調會做出衝撞寓所的激烈行動,實在是「忍無可忍」。(突發中心/台北報導)


陳柄菘給社會大眾的一封公開信全文:

我之所以會頂撞官僚是經過深思很久了,也就是說已忍無可忍也不能再這樣的忍下去,即使會失去個人的人身自由也不可再包容,我的要求不多只希望官署和媒體能聽到這種「微弱的聲音」。因為在過去幾年筆者不論再怎麼努力。(包括四處陳情和在大報登頭版廣告)官僚和媒體總是聽不到這種聲音,然而時間一分一秒的過去,病人的生命也一天天的流失中,許多病人早已付出寶貴的生命,家屬的眼淚早已哭乾,這種場景每天在各大醫院不斷的重覆上演,主事者卻可以享有法律豁免權和社會崇高地位,棄醫學倫理與專業道德於不顧,完全不遵守過去百年科學所發現的事實來造福病人。

如果新的科學研究結果發現傳統療法有缺失,則應加以修正,如果傳統療法完全錯誤則應加以揚棄,但對正統醫學而言,為了自身的商業利益,卻不遵守這項法則,雖然近代科學一再證明這種觀念錯誤,但正統醫學卻抱殘守缺,執迷不悟。請搜尋:「九大醫療過失」,攤開在陽光下,真理將會越辯越明。本文在第三項第五項至第九項提出科學佐證。然而這也只是整體醫療過失的冰山一角,整個醫療過程可以說毫無人道,駭人聽聞。

而今日的媒體已成為既得利益者的宣傳工具,只會「頌其功而不評其過」,完全無視於眾多病人所受到的傷害。一隻狗被人虐待受傷,經媒體的報導,會引起行政當局的關心,而每年發生幾千個醫療慘案造成無辜的生靈「死於非命」卻無人聞問,「人不如狗」這就是目前的社會文化。 
  
在媒體上,我們可以看到醫師救人的一面,這是醫師的天職,但在醫院裡,一般人完全看不到醫學的黑暗和可怕的一面,如果國人有心,並不難看出這些似是而非的醫療實務和破綻而且破綻百出。長期以來,他們之所以可以「隻手遮天」是利用媒體和行政官僚對社會大眾不斷的洗腦和包裝,讓「真理湮沒至今」,這是社會的悲劇。如果我們不能從這場悲劇的惡夢中驚醒,將來我們的前途將是悲觀的,下一位醫療受害者可能就是自己,不要期望這些官僚會有所改革。
  
事實上,我們今日所看到醫學的進步只是片面的進步,例如外科顯微手術、診斷技術、緊急處理、孤立症狀和疼痛醫學的進步,整體而言與人體健康息息相關的內分泌醫學在過去數十年來幾乎沒有進步,這些醫學領域包括肝膽科、心臟科、腎臟科、神經科、內分泌科還有腫瘤科。所以當您有這方面的疾病在醫院接受治療通常醫不好,不幸的是有些病人,被治療後不久病情反而惡化,在醫院就直接跟上帝報到。

客觀的說,我們不能說目前的醫學毫無是處,傳統醫學在孤立症狀方面也有他的價值,如小兒科、眼科、耳鼻喉科、牙科、婦產科等。但現在的問題是從一般的青春痘、過敏體質、B型肝炎、高血壓、心律不整、血友病、哮喘、帕金森到癌症完全束手無策,每年浪費國家巨額的醫療費用則毫無建樹,更遑論在其他疾病上有所作為。

在過去數十年來,科學界在生物化學、生物醫學、物理學和生命科學的進步有目共睹,研究成果完全可以支持治療上述疾病,但所謂的正統醫學卻視若無睹,這些生物藥物大多來自自然界的有機物和無機,也可皮下注射,功能包括可以促進肺循環和體循環,提高心室能量和心律的穩定,提高肝功能和改善肝發炎,提高甲狀腺的代謝率,止痛、退燒,促進血球的生長,調節荷爾蒙代謝雜亂,以及可以促進癌症病人整體建康的免疫療法和生物療法等,這些療法不但不會影響到免疫功能,相反的卻可以促進其功能。

雖然有這麼多的科學界所努力的成果,但因為官僚醫學的傲慢與偏見,讓病人無法得救而失去寶貴的生命,離譜的是,稱為照顧全民健康的國家級醫學中心的藥櫃中,幾乎沒有一種可以提高病人免疫、精神、體力和各器官功能的生物藥物,相反的化學藥物會影響免疫和各器官功能。由於過度商業化的結果,讓虛弱的病人服用各式各樣的石油衍化物,已經違反醫療藝術的金科玉律「治病不可傷身」,今日的醫療實務較醫學史上任何時代更違反這條「金科玉律」,這是對醫學發展的重大不幸,也是西方醫學史上最醜陋的一章。雖然健保保費和醫療費用年覆一年的增加。但醫療品質卻每況愈下,病人的死亡率一直攀升,不僅在內分泌醫學領域如此,對整個癌症醫療領域更是如此。   

所以社會大眾該覺醒了,不可再保持沉默。唯有大眾和媒體的聲音能讓官僚改草,人命關天,總是不能讓他們再這樣的混下去。
 
補遺:

有關癌症醫療的嚴重過失和科學佐證請搜尋:「九大醫療過失」第九項,閱讀本文您將會了解大多數的癌症病人到底是怎麼死的。我們可以原諒醫療一時的過失,卻無法原諒整體醫療長期的過失,過去數十年來許多病人已經付出寶貴的生命造成許多家庭悲劇,所付出的社會成本太大了,社會大眾的忍耐度已經到達極限,我們不能再這樣的忍下去。

對病人而言,一種療法是否科學要看它是否有效,有效的療法就是科學的療法,過去百年來這些療法經病人和家屬已經證明無效「誤盡蒼生」,因此絕不是科學的療法(是一場災難),我們希望他們能夠重新冷靜的思考,「改弦易轍」,只有這樣病人才能夠再見到光明。

本次的行動中萬一發生意外,希望(胡)忠信兄能把這一封公開信寄給社會大眾,因為這跟我們的健康與後代子孫的生命財產息息相關。(我之所以會出此下策是因為找不到能像宋主席這樣能傾聽人民聲音的人。) 

發稿時間12:02
更新時間21:37

陳柄菘文末請胡忠信協助公開信件。黃彥傑攝

陳柄菘公開信。翻攝網路

生物醫學系列課程解密  講師‧陳柄菘 ( 生物醫學顧問 )

  

一、
癌症.西方醫學的神話 
二、
癌症免療法。腫瘤自體分解的科學理論基礎。
三、
生物醫學與傳統醫學二者之間的區別
四、
臭氧的醫療價值與各種疾病的臨床應用
五、
血友病的成因與糾正
六、
新流感疫苗能對人體產生流感抗體嗎?
七、
愛滋病.免疫療法與整體觀念
八、
冠狀動脈阻塞誘導分解的生物流程
九、
心律不整與瓣膜脫垂的成因與匡正。
十、
B型肝炎的成因與糾正
十一、
全身燙、燒傷無疤痕的生物療法。
十二、
昏迷病人急救的生物醫學。
十三、
慢性病與營養缺乏症的因果關係
十四、
中風後復元的流程和保健膳食。
十五、
不孕症的成因與糾正的理論基礎。
十六、
帕金森氐症的成因與糾正。
十七、
綠色醫學 ─ 明日的醫療科學。
十八、
漸凍人的成因與匡正的科學理論基礎。
十九、
血癌的成因與生物醫學。
二十、
SARS病毒事件 ─ 還原歷史真相
陳柄菘 簡介

籍貫:
台灣省嘉義縣,一九五四年次。
學歷:
小學畢業
經歷:
種田、養豬、水電、宅修、生物醫療部門執行長。
著作:
返璞歸真(生物醫學百科叢書)、細胞營養學、生物營養學。
與我們聯絡



如果您對本課程有疑問或邀約課程,請電話或簡訊聯繫 0933-092-402 陳柄菘
生物化學大事記

一八九三年: 布赫納首創酵母無細胞發酵體,因此榮獲一九○七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一三年: 維爾斯泰特對葉綠素和其他植物色素的研究取得突破性的成果,獲一九一五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二八年: 聖捷爾吉發現維生素C而獲一九三七年諾貝爾醫學獎。
一九二九年: 依克曼和霍普金斯研究發現抗神經炎和促進生長的維生素而獲當年諾貝爾醫學獎。
一九二九年: 漢斯。費雪提出了血色素的化學結構,他由於在血色素和葉綠素化學研究中的成就獲一九三○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三○年: 卡勒建立了β胡蘿蔔素和維生素A、C的結構,他由於在維生素化學傑出的貢獻獲一九三七年諾貝爾化學奬。
一九三一年: 庫恩從胡蘿蔔中分離胡蘿蔔素和β胡蘿蔔素和分離出維生素B2和B6的化學結構而獲一九三八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三一年: 研究癌症呼吸論的華貝格認為,癌症主要的成因是缺氧造成,所有正常細胞「均是專性需氧菌」,所有癌細胞「均是兼性壓氧菌」,華貝格這項重要發現有助於癌症的研究和治療而獲一九三一年諾貝爾醫學獎。

簡單的說,如果要治好癌症除了提高免疫外,必須恢復提高細胞氧的呼吸功能。不幸的是目前的化療和放療反而會降低免疫和血氧濃度,造成病人復發、轉移或引起併發症死亡,在臨床上這種案例很普及。

一九三四年: 達姆發現大麻籽中含具有凝血功能的維生素K。
註:目前的醫學對於血友病的治療全任由病人自生自滅,並沒有給予有凝血作用的維生素K。 
一九三六年: 科里夫婦分離出科里酯,並發現肝糖的催化過程獲一九四七年諾貝爾醫學獎。
一九三七年: 克瑞伯發現了生物體代謝檸檬酸循環而獲一九五三年諾貝爾醫學獎。
一九三九年: 多伊西完成了維生素K的分離、結構測定與合成,與達姆分享一九四三年諾貝爾醫學獎。
一九四五年: 李普曼發現了輔酶A並說明乙醯酶A在食物的氧化代謝中的作用。因此與克瑞伯分享一九五三諾貝爾醫學獎。
一九四六年: 卡爾文對光合作用的碳循環進行研究九年,於對光合作用的研究傑出獲得一九六一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四八年: 鮑林發現蛋白質的二級結構∣σ螺旋,一九五二年又發現了β折疊,揭開了在分子層次研究生物大分子的序幕而獲得一九五四年諾貝爾化學獎。由於熱心推動和平於一九六二年再度獲諾貝爾和平獎。
一九五三年: 華森和克里提出DNA雙螺旋結構學說,成為分子生物學發展最重要的里程碑,二人因此與威爾金斯共獲一九六二年諾貝爾醫學獎。
一九五五年: 桑格完成牛胰島素全部胺基酸順序的測定,這是人類首次測定蛋白質的三維結構,因此獲一九五八年諾貝爾化學奬。
一九六九年: 梅里菲爾德完成核糖酸酶的人工合成,這是第一個人工合成的酶,而獲一九八四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七六年: 美國氫彈之父艾瓦雷特發明細胞食物,細胞食物又稱「水中寶」可治癒人類很多疾病。一九八五年美國國會通過重氫自由法案,開放細胞食物可以在自由市場買賣。
一九七八年: 確立了牛胰島素胺基酸序列的桑格再度獲獎,建立了雙去氧DNA測序法,於一九八○年再度獲得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九七年: 發現第一個離子泵∣鈉鉀ATP酶的斯科與博耶、沃克因研究ATP的合成共享一九九七年諾貝爾化學獎。
一九九八年:

諾貝爾醫學獎得主穆雷德、佛區考和依格那羅等三人因發現一氧化氮而得獎。根據科學的研究,一氧化氮對人體很重要,它可以預防和治療多種疾病包括動脈硬化症、心臟病尤其能增加心臟的氧氣供應,維護冠狀動脈的暢通。但一氧化氮與昂貴的藥物和開刀費用相比沒有太大的商業價值,因為使用這種生物療法不會讓人成名也不會讓人致富,所以病人最終還是死於心臟病。



本文作者:陳柄菘
著作:返璞歸真(家庭醫學百科叢書)   

作者聲明: 
本文所陳述的九大醫療過失內容如有不實或虛構,本人願負任何責任。


事實並不因為故意受到忽視而不存在
英國小說家赫胥黎 
前言



  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463-377BC)在為其門徒行醫就職前,有這樣的一段醫學誓詞:「余將竭智以醫術協助病人,絕不以醫術傷害病人。」時至今日,美國的執業醫師就職時的誓約,仍以這位偉大的醫學之父的誓約為主。 

  醫學的目的,是要增進人類的健康與幸福,因為醫學的最高動機應是「仁心」,如果醫學的目的不能發揮這種美德,提昇病人的生活品質增進其身心健康,反而造成病人精神上與內體上的痛苦,甚至失去了寶貴生命,這種醫學我們只能稱霸道的醫學,而不是王道和人道的醫學,跟醫學的美意背道而馳。


  但在目前的官療體系醫療現場當中,這種醫學的美意完全背離醫學倫理道德,實令人痛心。在此,筆者根據醫療現場所發生的「重大醫療過失」來加以說明,並對多種個案提出科學佐證和醫療現場證據,尤其是第三項、第五項到第九項的科學佐證。希望國人能正視這些問題,不可再保持沉默,攤開在陽光下,真理將會越辯越明。這些醫療過失是多重的,但大致上可分為三方面。

⑴該治療沒給予正確的治療,導致病人病情惡化或死亡
⑵不當的治療導致病人傷殘
⑶用藥不當或過量導致血氧濃度降低,引起併發症或昏迷和死亡。

整個醫療過程可以說毫無人道,駭人聽聞,本文將首次赤裸裸的把這種醫療過失呈現在國人面前,現在讓我們來看看這些醫學官僚如何的對待病人。

  閱讀全文,您將會對目前的醫學完全改觀。

一、濫用抗生素-每年枉死三千人

  

  一般人通常會認為,目前正統醫學的理論和實務是不容置疑,加上現代科技不斷的進步,所以醫學一定也會跟著進步,甚至有人把醫學當成萬能,尤其是受過高等教育的知識份子更是深信不疑。再配合行政官僚和媒體的宣傳,造就我們今日對醫學觀的混淆。但往往未蒙其利而先受其害,甚至付出了慘痛的代價而不知,舉例來說:


  行政院衛生署疾病管制局顧問許清曉醫師會發表了一份調查報告指出:「因為抗生素的」濫用、錯用、導致國內每年至少有二~三千人死亡。他表示:這麼大規模的感染症處理過失,成為台灣十大死亡原因之一」。

  依此類推,在過去短短的十年間,國內至少有三萬人死於非命,而只是感染科還不包括其他科別的醫療過失。雖然內科醫師強調,投藥過程並沒有不當,但每一個人病人的體質不同,能承受藥物的副作用也就不同。例如有些特殊體質的病人,在投藥後血氧濃度降低即昏迷,數天後即死亡。但也有投與多種藥物後引起併發症死亡。這種常態性的醫療過失,每天在各大醫院不斷的重演。由於行政衛生當局的官僚,長久以來並沒有對這種重大醫療過失加以重視,導致悲劇一再的發生。 

  試想一般人開車不小心撞傷人會被追究肇事責任。但專科醫師因職務上該注意而未注意,讓人失去寶貴生命卻不須負任何責任。一隻狗被人虐待受傷經過媒體報導,往往會引起社會大眾的關心和譴責。但每年最少三千多個無辜生靈死於非命竟無人聞問,「人不如狗」 ,這就是目前的社會現況。

  有感於許清曉醫師的報告書有關抗生素的濫用引發人命,在此筆者願提供四個真實病案以供國人參考,以說明濫用抗生素的可怕。

病案一:
  多年前,我的父親因病住進台北市立一家醫學中心,所以晚上我也住在醫院照顧他,當天晚上同病房也進來一位新病人,是一個中年男人,身材中等,後來得知他是在台北市環保局當清潔工,從他外表看來,看不出他有生病的症狀,他走路、講話、吃東西一如常人,在病床旁有他的太太陪他住院。他是在當天晚上七點多左右進病房,經過醫護人員的問診後,被醫師診斷罹患肺炎,有咳嗽現象,應該是感冒所引起,問診完之後大約八點多,護理人員給他吊二瓶點滴,然再給他一瓶小針筒的藥,這瓶藥直接打入大瓶的點滴內(應該是抗生素),隔了四個多小時也就是晚上十二點多再追加同一小針筒的藥,這瓶藥也是打入大瓶的點滴液中,不知什麼原因到了凌晨一點多病人全身抽筋很嚴重,他的太太趕快喊叫醫護人員過來,接著進行各種急救,包括給他戴氧氣罩和插管治療,插管時看見病人很痛苦而全力掙扎,而病床上眼見三~四名醫護人員把病人壓制在床上強制插管,經過一至二小時的急救病人已經奄奄一息躺在病床上,到了大約凌晨五點多左右宣告不治,從他走進醫院到死亡時間竟然只有十多小時的生命,他的女兒趕到醫院時已經哭紅了雙眼,而他的太太則無神的呆坐在病床旁,這種記憶讓我終生難忘。我們不要忘了,他昨晚是自己走進醫院而且還好好的。事後沒有人檢討醫療過失,當然也沒有人負起醫療責任。

病案二:
  第二個病案是一位住在苗栗縣湖口鎮筆者的親戚,他是一位中年男子平常身體很好,可以說體壯如牛,在多年前的某一天,他只是小感冒而到市區一家診所看病,看診之後醫師開了一些感冒藥,以及護士幫他打針,然後就回家休息,經過了二個多小時他覺得整個人非常不舒服,經家人緊急送往另一家區域醫院,結果當天晚上他就撤手人寰。後來診所的主治醫師雖然和家屬達成民事和解,但已經無法挽回他寶貴的生命。

病案三:
  接下來這個病案更離譜,這是我的朋友告訴我的,他的姑丈因感冒而到台北近郊一家醫學醫院看診,後來護理員給他打針後,他馬上感覺全身抽筋和緊繃而縮成一團,在半小時後就往生了。家屬連一毛錢也沒拿到,享年五十五歲。 

病案四:
  在新店地區醫院服務的一位女清潔工,有一天她感冒到她服務的醫院急診處掛號,之後醫護人員給她打了一針,過了沒多久,病人告訴主治醫師:「我快不能自己呼吸了」,之後她就被送往加護病房,隔天她就死了。一日之間又多了一個冤魂,主事者卻可以置身事外,家屬傷心不已。

二、為了業績作不必要的手術


  衛生署長楊志良先生不久前痛批部份專科醫師禍國殃民,任意摘除婦女的子宮,讓不少婦女身心受創。其實這種商業醫療文化由來已久,他們的理由很簡單:「你又不再生小孩,留下這些器官沒有用。」結果很多無知的婦女子宮一一被摘除,就連卵巢也不見了。目前的浮濫開刀文化從地區醫院到國家級醫學中心作法差不多,只是為了提高自己的業績和收入。而其他各內外科也都有這種現象,導致中央健保局年年虧損。例如痛風要病人開刀,手關節疼痛要人開刀,心臟脫垂要人開刀,尿酸過高要人洗腎。更誇張的是就連肌肉萎縮症也建議開刀。

  在另一方面,任何行業都有競爭,只有傳統醫學沒有競爭,這種行業穩賺不賠,有了一家醫院好比開了一家印幣廠。他的財源滾滾而來,一批舊客戶消失後,另一批新客戶又自動送上門來,例如動一次骨髓移植手術要價百萬,而這骨髓是善心人士捐的。動一次心臟移植手術要價百萬,而這心臟是人家捐的,血液也是人家捐的。打一次化療費用要價六萬,而這藥物從石油分離出來很便宜。開一次刀動不動幾十萬,不僅如此,而且出了人命可以逃避不良的醫療後果和法律責任。因為他們不對客戶提供任何醫療保證。這種草菅人命的作風,老是把病人當「實驗動物和肥羊」,久而久之也就見怪不怪了。

三、燒、燙傷治療的嚴重過失 病人的傷殘是誰造成的


  一般人會認為,皮膚若受到燒、燙傷,即使送醫治療,往後皮膚也無法復原,必須利用植皮手術加以修補,但不論如何修補仍然會留下疤痕,對病患身心造成極大的傷害。這是社會大眾長期以來被正統醫學隻手遮天所誤導。 依據自然醫學經驗法則告訴我們,人體的皮膚即使受損,有自癒的功能,但必須處理得當,當經過正確的治療,完全看不出受傷的疤痕。不論是一級、二級或三級燒、燙傷其復原機率相同。例如,我們如不小心發生意外皮膚受傷破皮流血,即使不送醫治療,幾天之後皮膚也會自動癒合。例如秦偉在電視上公開的展示臉部曾經被火嚴重燒傷的相片,後來他用另類療法簡單的把臉部的傷口完全治好,而且完全看不出疤痕。而又為什麼一般人受到燒傷後到醫學中心治療後,臉部竟然留下令人傷痛的疤痕。另外位於日本奈良縣的山崎醫院,山崎敏子醫師所治療嚴重燙、燒傷病患一至二星期後,新的皮膚長出來而且完全不留疤痕。他的療法很簡單,治療的過程每天只利用遠紅外線照射傷口和塗上預防感染的青草膏就可讓傷口完全復原。也就是說在過去受到燒、燙傷的人皮膚所留下的疤痕,是現代醫學的醫療過失所造成。由於專業醫療不受任何機構的監督,使得目前的醫療體系走向僵化和官僚。這是必然的結局。

皮膚細胞再生的科學理論基礎

  傳統醫學告訴我們,皮膚受到重大燙、燒傷就無法再復原,必須加以手術和植皮,其實醫界這種說法並不正確,事實上醫學中心在治療重大燙、燒傷的過程至少發生了二大重大醫療過失,第一:把病人的傷口全部包紮起來造成皮膚缺氧因而導致皮膚感染而潰爛。第二:把病人推入手術台進行所謂清瘡手術,事實上一個人受到重大燙、燒傷身心受到嚴重的重創,是不可再進行清瘡手術,這種處理方式容易引發病人敗血症和往後的傷口很難復原。 在過去傳統醫學也承認人體皮膚受損後,自體有修復的功能。其理論是當皮膚受傷或燒傷時,纖維母細胞形成膠原蛋白的細胞外網絡,上皮細胞在其上複製後,轉移並重建受傷組織。這雖然能解釋小範圍表面受傷的修復現象,但卻無法解釋較大範圍的組織傷害。首先,上皮細胞無法分化成修複組織的各種細胞類型,例如皮膚的毛囊、皮脂腺和汗腺,上皮細胞沒有這些功能。其次,上皮細胞的複製速度無法達到各種組織快速修復過程的需求。 在過去幾年來,透過大量的科學研究發現,我們所看到的是一種關於再生細胞如何在體內進行自我修復和再生的新觀點。簡言之,當組織面臨極大的傷害時,幹細胞將會從骨髓轉移至該組織,複製並分化成該組織的細胞,完成此修復過程,這種自然的修復過程發生在身體的許多組織器官。

  現在讓我們簡單的描述當組織受到傷害時所發生的過程,受傷部位會釋放一種稱為G-CSF的化合物,此種化合物可以刺激骨髓釋放幹細胞,同時增加血液中循環幹細胞的數量。不久之後,受傷組織又會釋出一種稱作SDF-1的特殊化合物,SDF-1是唯一已知會吸引幹細胞的化合物。當SDF-1和幹細胞表面的接受器CXCR4接合後,會誘發幹細胞表面秥性分子的產生。因此,當SDF-1自受傷組織滲透進入血液循環,幹細胞透過血液循環來到受傷組織,SDF-1和CXCR4的接合導致幹細胞黏著在微血管壁,隨後轉移進入組織,當幹細胞來到目標組織,它會開始複製和分化成該組織細胞,因而完成組織之修復。


  上述的完整修復過程在許多科學的研究中獲得證實,幹細胞被證實參與肌肉、骨骼、胰臟、腦、皮膚、肝臟、肺臟、腸等所有組織器官的修復工作。

但在治療期間,病人若能適時補充任何一種營養素,例如淡水藍綠澡,多重胺基酸、醣質營養素、胚芽酵素等則能催化骨髓幹細胞產生的數量。不幸的是,在醫學中心的藥櫃中,竟然沒有一種對病人有益的生物藥物或生物營養素,大多是一些會傷肝腎的石油衍化物。 

  近幾十年來,醫療文化也受到商業化的影響,正統醫學對於能夠促進病患身心健康的療法毫無興趣,因為這些療法不能讓人成名,也不能讓人致富,昂貴的藥物和手術是目前的醫療文化。所以當發生燒、燙傷時他們通常會把病人推上手術台,進行所謂清瘡手術,這種慘無人道的療法,醫院可以拿到高額的健保給付,再配合往後多次的植皮手術又是一筆可觀的費用,病患被當肥羊,造成身心無可彌補的傷害,醫德淪喪到這種地步。

► 本文重要醫學文獻來自:「幹細胞再生理論」作者:Christian Drapeau。


四、糖尿病人截肢的醫療過失


  正統醫學另外一種慘無人道的療法,就是把糖尿病人無法癒合傷口的腳截肢,讓病人出院後變成殘障,往後必須在輪椅上度過殘生,對病患和家屬造成精神上極大的打擊。每當筆者在街上得知因為糖尿病被截肢坐在輪椅上就心痛不已。

  事實上,根據生物醫學,這些個案百分之九十以上是不需要截肢的,只需補充可促進癒合傷口的特定維生素和酵素,就可讓傷口癒合。維生素可以促進傷口癒合、這種營養學知識連小學生也知道。由於糖尿病人體內各種維生素水準都很低,尤其高度的缺乏B群、礦物質和各種酵素,導致基礎代謝雜亂。簡言之,體內特定維生素的不足會引起合成代謝障礙,內分泌失調,尤其是胰臟腺,最後造成傷口不易癒合。

  因此,只要加以匡正補充特定的營養素,就可以讓傷口完全癒合。所以這種毀人一生的官僚醫師實令人無法原諒。

  有關傷口「自然癒合的科學理論基礎」,請參考第三項。

五、血友病的醫療過失


  傳統醫學告訴我們,血友病的原因不明,可能跟基因缺陷有關,因此目前也沒有適當的藥物可以治療。目前大多投與凝血劑以預防出血。但效果不彰,因為這種療法等於沒有對病友作任何治療。所以不少病友最後還是死於出血症或併發症。

  但醫學的事實真相真的是這樣嗎?還是傳統醫學隻手遮天,無視於科學研究所發現的事實。其實血友病是一種營養缺乏症,這種知識一般護理人員都知道,一般專科醫師當然也知道。根據科學研究發現,這種病並不難治,只要補充特定的營養素-維生素k就可治好。

  一九二九年,丹麥科學家達姆(H, Dam)在哥本哈根大學研究時發現,當給雛雞餵以含極低脂肪的飼料後,其軀體的不同部位會出現出血症狀而且還發生了血凝遲緩的現象,達姆起初以為是缺乏維生素C所引起的壞血症,經過了多次的動物實驗,在飼料中加入了大麻籽,雛雞的出血症狀就會消失。由此可得到一個結論,大麻籽中一定含有能預防出血的特殊成份,後來達姆把這種能讓血液凝結的物質稱為維生素K。血液凝結過程有一系列生化生理過程,在血凝過程中,由凝血酶的發酵作用而使血液中的血纖蛋白原細網沉澱而使血液凝結,而維生素K的缺乏會導致凝血酶的不足,就會引起傷口出血無法凝血。在達姆發現了這種維生素後,美國化學家多伊西(E.A.Dosy)完成了其製備,化學特性的測定、合成和生產。由於他們二人分別在理論和實踐上對維生素k做出了重大貢獻,因此分享一九四三年的諾貝爾獎。


  由此可見,血友病只是一種維生素k缺乏症,只要加以補充就可讓病友恢復健康,而且這種營養素並不難取得,不論是國內或國外或其他科學家所研發的複方。由於傳統醫學的官僚、傲慢與偏見,竟然見死不救,最後任由病友自生自滅,真是官僚殺人。有些父母帶著小朋友抱著極大的希望到國家級醫學中心求醫,但所託非人,小朋友從頭到尾根本沒有得到根本的治療而來不及長大。讓家屬痛失子女,情何以堪。不僅對血友病的治療如此,對壞血病的治療更是如此。

六、漸凍人、肌肉萎縮症的原因不明嗎?

  這種病國人應該不陌生,平常我們也可以從媒體報導得知,以目前的醫療來說,罹患這種病之後必須在輪椅和床上過生活,可以說生不如死。我們的主流醫學告訴我們,這種病的原因不明,可能與家族遺傳基因有關,所以目前也沒有什麼方法可以治療。

  一個科學工作者必須公平客觀,態度嚴僅,不可有門戶之見。所謂「醫者父母心」,對每一位病人都應視為至親。即使在自己所學的領域不能治好病人,也應捐棄成見以患者的健康為優先,接納其他醫學領域,以挽救病人寶貴的生命,這是醫學的最高動機和目的。而不是抱殘守缺,執迷不悟,任由病人自生自滅。

  根據科學研究證實,這種病也是一種維生素缺乏症,只要在發病初期給予正確的治療,就可以讓病情獲得控制進而恢復健康。

  早在十九世紀末,荷蘭軍醫依克曼的研究就發現,在實驗室裏,雞患了一種特殊的疾病,從走路不穩開始,全身發生了麻痺現象,如不給予治療就會死亡。經過了進一步研究發現,這種病所引起的神經病變與腳氣病相同,這與雞所食用的飼料不同有關,因為之前雞所食用的粗穀改為白米,依克曼研究指出,在糙米的外皮,有一種維生素,能預防和治療多發性神經炎。後來科學家從米糠中提取出一種營養素-維生素B1。


  維生素是維持人類健康的物質,人體本身不能合成,當人類長期缺乏這些特定的營養素時,就會引起系統代謝雜症,包括神經病變、肌肉萎縮、心臟病和糖尿病等疾病。

  根據生物醫學,神經系統有障礙的人大多患嚴重的營養不良症,尤其是高度的缺乏鉀、鎂、鋅、礦物質和酵素,造成身體代謝功能雜亂。這些營養素是維持生物體供應神經系統正常運作的能源,缺乏它就無法把各種激素釋放到細胞和神經系統中。例如缺乏鉀時,神經傳達即會遲鈍,嚴重時大腦無法指揮末梢神經,結果引起全身舞蹈症或麻痺。鉀和鎂是許多酵素的媒介,沒有它能源生產即告停頓,也無法將血糖轉變成肝醣,也會使肌肉無法正常收縮,引起手腳麻痺或顏面麻痺。漸凍人就是這方面的代表。我們體內的整個神經系統都是導電體,大腦透過此電流的流動誘發各項動作並控制身體功能。所以只要有基本的材料,人體仍然可以在四個月內修補重建神經系統和細胞,但如果病人已經病入膏肓就很棘手。

  在歷史上,維生素的缺乏是導致人類死亡的原因之一。因此有鑑於維生素對人類健康的重要性,近百年來許多科學家對各種維生素的結構其生理和藥理功能進行研究和合成,有幾十位科學家因而獲獎。而其中依克曼(C. E. iikman)和英國科學家霍普金斯(F. C. Hopkins)二人因發現重要維生素,為人類健康提出貢獻因而分享一九二九年諾貝爾獎。

註:近幾十年來,科學家又研究發現多種預防和治療神經炎的複方維生素,但由於沒有太大的醫療商業價值,故往往被專科醫師視為不科學而不予採用。

七、心臟病的醫療過失


  在目前這種愚民教育體制之下,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心律不整或瓣膜脫垂只是一種營養缺乏症。可以利用特定維生素簡單的治好。簡單的說,只要每天適度的補充心臟工作所需要的營養素,讓心室得到足夠的能量,就可讓心律正常或瓣膜閉瑣不全復原。

  由於現代人飲食上的偏食,造成必須胺基酸、礦物質和微量元素嚴重不足,容易引起心臟的營養和能量不足。

  在美國醫師桌上藥典參考手冊(Physicians Desk Reference)簡稱(PDR)例舉多種可以預防和治療心臟方面的營養素,以供專科醫師參考。另外還有科學家所研發多種治療心臟的營養素沒有進PDR藥典。這些生物天然營養素大多經過臨床報告和雙盲測試。以證明其療效。


  但很不幸的是,天下的烏鴉一般黑,專科醫師有樣學樣,因為會開這種生物營養素給病人的醫師很少。雖然生物營養素可以讓病人帶來健康,但與昂貴的藥物和開刀相比,幾乎沒什麼商業上的醫療價值,所以一般專科醫師根本不會採用,而會建議病人長期吃藥或開刀,雖然藥物可以緩解病情,但對於病情的復原沒有太大的幫助。至於開刀也只是治標,若是開刀不當所引起的醫療過失致死。醫師也不須負任何醫療責任,但這筆高額的手術費用則保證穩賺不賠。這也導致美國的醫療財政赤字節節高升,幾乎要拖跨整個國家的財政。雖然每年花費幾千億美元的醫療費用,但人民卻越來越不健康,各醫院到處都是心臟病患。這也是目前台灣醫療文化的寫照,不僅心臟科的醫療文化如此,其他各內科也差不多。專科醫師只會要求病人開刀或吃藥,但對於如何重整病人的心臟則毫無作為。

  近幾十年來,生物醫學、物理學和生命科學的進步,許多科學研究都證實生物營養素對人體器官有特定治療功能。其原理是,人體是生物環境,只服從生物定律,生物定律不受化學定律的支配。只可惜行政衛生當局的官僚、傲慢、與偏見,讓真理湮沒至今,使許多心臟病人無法得救而失去寶貴的生命,怎不令人痛心。
八、輸血所造成的醫療過失


  所謂捐血一袋「救人一命」,這句話每一個人都可朗朗上口。的確在緊急情況下,血袋是可以救人,尤其是受意外傷害失血過多的人。但對於慢性病所造成造血功能不佳,輸血只能緩解病情,對病情的復原幫助不大。只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輸血不當可能造成的意外,卻變成了輸血一袋可能「要你一命」。如果沒有在醫療現場親眼目睹,一般人可能不會相信這個可怕的事實。

  事實上,多年前國外的醫療機構就提出警告,由於血袋裡紅血球的氧已經流失,會增加輸血的風險,這種情況已造成很多起輸血死亡案例。可惜我們的行政官僚和醫界卻充耳不聞,任由醫療悲劇一再發生,實令人不可原諒。案例一:二年前一位老太太在北部一家醫院接受輸血,半小時後呼吸急促,隔天就呼吸衰竭死亡。案例二:三年前一位六十多歲先生因病住進南部一家醫院,接受輸血後十五分鐘也同樣產生呼吸急促,結果隔天凌晨就死亡。這種悲劇都常發生在各大醫院和醫學中心。 

  其實這種悲劇是可以預防的,而且方法很簡單,只要在輸血前利用O2處理血袋,讓紅血球的氧還原,也就說讓紅血球吸氧達到飽和狀態再進行輸血,經過這種流程就不會發生輸血意外。另外一種更好的方法,在利用O2處理血袋的同時,混合四十單位濃度的臭氧,臭氧可對血袋進行消毒,這是目前德國少數先進醫療機構處理血袋方式。一般未經過O2處理的血袋大多呈現暗紅色,但是經過O2處理過後血袋馬上轉變成鮮紅色的血。因為紅血球的鐵對氧很有親合力,帶氧紅血球立即被還原。其實以目前現有的技術和設備,以這種方式處理血袋並不難。只是行政當局的官僚,再加上醫界的僵化,造成每年大約有幾百位病人無辜死亡。沒有人會去檢討,也沒有人願意改革,當然也沒有人會被追究醫療過失,所以也就不須改革。這就是我們的官僚醫學。 
九、癌症的嚴重醫療過失 癌症病人到底是怎麼死的


每一個人都該知道,我們目前這場對癌症的戰爭,是一個騙人的事。  
二度諾貝爾獎得主 鮑林博士 


  我們的官僚醫學在過去十幾年來創造了二項有目共睹的奇蹟。第一:我們的中央健保醫療費用由八四年的一千六佰多億元,進步到去年三千八佰多億元。(然而慢性病十大死因不斷的攀升)。第二:我們的癌症每年死亡人數也由當年的二萬多人上升至目前三萬八仟多人。也就是說醫療費用花的越多,癌症的死亡率就相對提高。每年浪費巨額的醫療經費去做一些毫無意義的治療。根據台大醫院腫瘤化療室所例化療所引起的副作用包括肝臟損害、肺臟損害、腎臟損害、休克、嘔吐、掉頭髮、心臟毒性、神經損害、血尿、血球下降等等。而且經過醫學證實,內臟損害就很難復原,因此有些病人在投藥數星期後就引起併發症死亡。

  根據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NCI)一九八八年版(癌症病因學)三千頁的一段報告書指出,使用抗癌劑治療之後,除了原先的癌之外,還會衍生新的癌症出來。該報告指出:「因乳癌、肺癌、卵巢癌、荷西金氏症接受抗癌劑治療者,白血病增加。因乳癌以及多發性骨腫瘤等而接受治療,則膀胱癌增加。如果是白血病則肺癌增加。如果是卵巢則大腸癌增加。」(第三卷一四六二頁)。


   在臨床上,許多病人接受化療後不久又復發或轉移也是這個原因,因這些高劑量的毒藥,本身是一種高度的致癌物,會引發新的癌症是必然的。不僅如此,NCI另外一段報告書也指出:「接受放射線的子宮頸癌患者調查發現,即使使用放射劑量很少,也會引起白血病、直腸以及陰道的癌症。如果使用數千拉德放射之時,也會引起膀胱癌、骨癌、子宮體癌、淋巴腫等等(一四一二頁)」。

  事實上,早在一九四六年,美國癌症學會就發表了由五個卓越醫學研究工作人員一篇表達二十頁的報告:「X光伽瑪線可能造成惡性骨腫瘤,因此根據證據可以作出結論,X光和雷射錠不應用於癌症治療,照射療法使身體衰弱,減低抵抗力,如果輻射太強可能造成死亡。許多癌症病人死於過度輻射治療。」


  根據已故美國加州大學瓊斯醫師(Dr. Hardin Jones, M.D.)所作的三十年癌症統計數字:「不接受任何治療的癌症患者的存活期平均是接受傳統療法患者存活期的四倍。」信與不信由你:例如多年前台大醫院有一位劉醫師罹患肝癌,經過台大醫院的治療,結果在三星期後因肝昏迷而死亡。以劉醫師三十六歲的年齡,即使不做任何治療,以一般經驗而言仍可存活三年,但他接受治療只活三個星期。請問這種療法跟殺人有何不同?而這個案例只是整體癌症醫療的冰山一角而已。

  一九八八年,美國議會技術評價局(OTA)癌症療法調查報告,被整理出一份長達三00頁的報告書,該報告引用美國癌症研究團體紐約大學,芝加哥大學和愛因斯坦大學等二十多所大學和研究所所作癌症治療實驗。這是一九八四年一月至一九八五年七月,以七四三位病患為對象,但醫療的結果卻出現令人諷刺的結果。第一組投與多種藥劑,雖然出現了腫瘤最高反應率(腫瘤變小),但病人的生存期卻很短。


  有些病人在藥物投與數星期後即死亡。第三組藥物投的最少,雖然腫瘤的反應不佳,但卻活的最長。 這個實驗也證實了西方醫學之父希波克拉底所說的話:「癌症患者不要去攻擊腫瘤,這樣反而可以活的比較長久」。這段報告書足以戳破官僚醫學一貫的技倆和謊言,也可以讓社會大眾認清事實真相。所以大耳朵我們都被騙了。 治療會破壞免疫系統,而免疫是人類的求生執照。試想副作用如此強的化學藥物,會造成各種內臟損害反而縮短病患的生存期,這是必然的,也是一種常識。

  例如子宮頸癌是一種不太會致命的癌症,因為它大多沒有腫瘤也不會疼痛,但國內每年卻奪走一六○○多名婦女的生命,也是因為這些毒藥的副作用引起併發症而死亡或藥物副作用引起癌症轉移而死亡。


  癌症根本無法利用抗癌劑治好的疾病,在科學的理論上早已獲得證實。但所謂的權威癌症專家為了自身的利益仍不斷的提出抗辯,讓很多不知情的病人受害,令人不齒。在一九八五年時任美國國立癌症研究所所長德維達先生就在國會出證言:「從分子生物學來看,使用抗癌劑無法治好癌症,在理論上已經獲得證實。因為分子生物學的發達,癌細胞會操作自己的遺傳基因,使抗癌劑無效。」不僅無效,而且還會加速代謝惡化,引起併發症死亡。事實上很多病人最後並非死於癌症,而是死於治療所引起的副作用。而在醫院有些病人會聽從所謂權威醫師的建議,用自費方式買新藥治療,結果最後傾家蕩產家破人亡。在醫學中心這種案例不勝枚舉,令人不勝唏噓。

  基於以上討論,我們可以了解,所謂化療、放療或標靶療法可以提高五年生存期並延長病人的生命,只是一場騙局。科學證據,鐵證如山,不容狡辯。也就是說,這是西方醫學史上千古以來的最大騙局。這場騙局對癌症病人而言是一場災難。



世界首席癌症專家的一段演說


  筆者按:德國艾塞爾醫師(Dr. Joset Issels. M. D.)治癌三十餘年,著作等身。治癒病人逾萬,且多數病人就醫時已進入癌症末期。因其治癌方面的空前成就,英國廣播公司(BBC)電視網放映了為他拍攝的紀錄專輯。英國政府衛生局派遣了一個癌症專家小組訪問了他設在西德的癌症醫院,給予極高的評價。一九八0年,艾塞爾醫師應邀美國發表學術演說, 題目是:癌症免疫療法與整體觀念。目前所謂癌症正統療法,只停留在以毒藥殺死癌細胞這個層次而已,這種見樹不見林的療法被稱為正統療法,但對於如何重整病人的免疫和健康完全沒有作為(筆者另有一篇專題演講:癌症免疫療法-腫瘤誘導自體分解的科學理論基礎)。 

  值得一提的是艾塞爾醫師從不對病人使用會致命的化學治療和會致癌的放射鈷。看看別人想想自己,難道國內所謂的癌症權威醫師,你們一點都不會覺得慚愧嗎?茲節錄演說中的一段話,以說明目前正統醫學癌症療法的過失。

  

  「如果新的研究結果發現傳統觀念有缺點,則應力以糾正;如果傳統觀念完全錯誤,則應加以揚棄,但是對於治癌而言,正統醫學卻不遵守這項法則。局部觀念已經變成一種「教條」,雖然已經一再證明這種觀念錯誤,正統醫學卻抱殘守缺,執迷不悟。如果我們打算癌症的治療,只有大徹大悟,改弦易轍,除此之外,別無良法。」

   「如果一種療法不管他的手段改善得如何完善,並且花費了數十億美元的研究經費,經過幾十年後仍然不能改善療效,那麼基本理論一定有問題。本人深信,目前的傳統療法在基本理論上完全錯誤。」

   「過去一百多年來,傳統癌症療法以局部細胞為其理論基礎,無法證明其理論正確。今日我們回顧過去,必須承認這種觀念大錯特錯!為什麼?因為他把病徵腫瘤誤認為癌症原因,而忽略了導致腫瘤生成的病理情況。」

   「自本世紀以來,世界各國的許多醫師一再強調癌症的整體療法,可惜正統醫學界充耳不聞。」

   「目前情況已有改變,過去十餘年來,免疫學的研究成果完全支持癌症的整體觀念,研究成果證明身體抵抗癌症天賦本能的需要性。在歐洲,已有許多支持傳統療法知名之士呼籲揚棄局部觀念,而採用整體觀念。」

   「但是癌症患者卻數以萬計的成批死亡,因為執業醫師無視研究成果。」

   「過去三十年來,傳統療法在原則上毫無新奇之處。傳統療法千瘡百孔,病人接受的仍舊是手術、放射、下毒。對於如何重生病人的抵抗力,毫無作為。」 


後記


  在人類的歷史長河中,任何一種學說或主流思想被廣泛採用,往後即使發現有缺失或錯誤,也很難被導正,因為人們往往無法接受新的思想觀念,必須經過一段很漫長的時間。例如哥白尼的日心說,哈維醫師的血液循環說,達爾文的物種進化論等,在當時的社會對舊學說深信不疑,因為人們已經根深蒂固習慣那種觀念,而今日醫學所面臨的問題醫學本身不遵守科學所發現的事實而有所修正,仍然抱殘守缺,執迷不悟。以商業利益為考量,利用舊思維的醫療方式,造成眾多病人無可彌補的傷害。而媒體已成為既得利益者宣傳的工具,完全無視於眾多病人所受到的傷害,才養成這樣一個無可制衡的醫學巨獸。最不可原諒的是他們隻手遮天,讓真理湮沒至今,讓無辜的生靈死於非命,這是社會的悲劇,只是這些官僚對這種悲劇已經麻木不仁。 

  事實上目前的醫療體系是由財團、政客和行政官僚三角關係的結合,這種利益團體的結合阻礙了醫療的改革。在國外也有類似情形,例如美國的藥物管理局(FDA)委員一半以上都是藥商代表,其中一個幕後集團是生產石油為主的「洛克菲勒基金會」,他們操控FDA委員和國會的議員,任何藥品的上市與藥物有關的法律條文的制定由它們掌控,而長期成為一個很大的醫療黑洞,造成整個國家的財政赤字惡化,幾乎要拖跨整個國家的財政。 


  基於以上討論,我們可以了解,如果我們不能從這惡夢中驚醒,總有一天,我們有可能是下一個受害者,造成傷殘或提早對上帝報到。希望國人不可再保持沉默,來保護捍衛自己的權益。不要期望這些官僚會有所改革。

化學治療藥物的副作用 

  筆者註:很多人可能還不知道,以下這些毒藥大多來自於洛克菲勒石油公司,他們會操控FDA委員以取得合法上市。不過他們會換湯不換藥不斷的「推陳出新」,宣稱可以治癌來迷惑世人,讓病人和家屬抱著無限的希望,並藉此提高售價以取得更高利潤。這些石油衍化物被醫學證實會造成肝臟損害,腎臟損害、肺臟損害、神經損害、心臟損害等,所以有些病人在投藥後數週就死亡。而我們的官僚醫師會告訴病人,治療後可以提高五年的生存期,很多人也深信不疑,後來才知道只是一場騙局,但已經沒有後悔的機會,這是很多癌症病人的宿命,令人不捨。 



本文節錄台大醫院化療室 

以下所列是常見化學藥物的副作用: 
Actinomycin:骨髓抑制、噁心、嘔吐、注射部位外漏時潰爛、口腔破皮、皮膚變化 
Ara-C:噁心、嘔吐、骨髓抑制、偶有口腔炎。 
BCNU:骨髓抑制、噁心、嘔吐、肝臟損害,肺臟損害、腎臟損害。 
Bleomycime:肺臟損害、發燒、休克、過敏反應、皮膚反應、噁心、嘔吐、掉頭髮 
Busulfan(Myleran):骨髓抑制、肺部纖維化 
Carboplatine:噁心、嘔吐、骨髓抑制、腎臟功能損壞、聽神經毒性。 
CCNU:骨髓抑制、噁心、嘔吐、掉頭髮、腎臟損害、口腔破皮。 
Cispiatim:骨髓抑制、嚴重噁心、嘔吐、神經損害、腎臟損害、聽覺損害。 
Cyclophosphamide:骨髓抑制、膀胱損害、腹瀉、噁心、嘔吐、肝臟損害。 
Daunorubicin:骨髓抑制、掉頭髮、心臟損害、注射部位外漏時潰爛、噁心、嘔吐、口腔破皮。 
Doxorubicin:骨髓抑制、掉頭髮、心臟損害、皮膚改變、噁心、嘔吐、口腔破皮、注部部位外漏時潰爛。 (Adriamycin) 
DTIC:骨髓抑制、噁心、嘔吐、類似感冒症狀、肝臟損害、掉頭髮。 
Epirubioin:骨髓抑制、掉頭髮、心臟毒性、噁心嘔吐、口腔破皮、注射部位外漏時潰爛。 
Etoposidel:骨髓抑制、低血壓、過敏反應、掉頭髮、腹部疼痛。 (VP-16) 
5-FU:骨髓抑制、噁心嘔吐、掉頭髮、口腔內破皮、皮膚色素沈著、動作不協調。 
Hydroxyurea:骨髓抑制、噁心嘔吐、口腔炎。 
Idarubicin:骨髓抑制、掉頭髮、心臟毒性、噁心嘔吐、口腔破皮、注射部位外漏時潰爛。 
Ifosfamide:噁心嘔吐、血尿、血球下降、掉頭髮、嗜睡、腎臟損害。 
L-asparaginase:休克過敏反應、神經損害、中樞神經功能不良、肝臟損害、血糖上升、胰臟損害及易有出血傾向。 
Leukeran:漸進性骨髓抑制、噁心嘔吐、月經不調。 (Chlorambucil) 
Methotrexate:骨髓抑制、口腔內破皮、肝臟損害、肺臟損害、噁心嘔吐、腹瀉。 
Mithracin:骨髓抑制、臉部潮紅、出血傾向、噁心嘔吐、皮膚改變、肝臟損害、腎臟損害、口腔內破皮、燥動、低血鈣。 
Mitoxantrone:骨髓抑制、噁心嘔吐、心臟損害、掉頭髮、皮膚及小便顏色改變。 
Mitomycin:骨髓抑制、噁心嘔吐、掉頭髮、口腔內破皮、注射部位外漏時潰爛、腎臟損害、肺臟損害。 
Procarbazine:骨髓抑制、精神憂鬱、神經損害、噁心嘔吐、皮膚反應、和含有酒精的飲料一起服用會有副作用。 
6 mp:骨髓抑制、噁心嘔吐、口腔炎。 
Taxol:骨髓抑制、急性過敏反應、掉頭髮、神經損害(手腳麻)、腹瀉、皮膚潮紅、肌肉關節酸痛、疲倦、口腔破皮。 (Paxlitaxel) 
Taxotere:骨髓抑制、過敏反應、掉頭髮、神經損害、腹痛、腹瀉、皮膚變化、指甲變化、疲倦、口腔破皮、體液存積。 


癌症三個醫療慘案

病案一:
 這是一位住在苗栗的客家中年男子,他的工作室從事陶瓷工作,他的脖子無意中發現一個小硬塊,被診斷為鼻咽癌,但工作生活作息與正常人沒兩樣,可是他所遭受到的悲慘命運令我終身難忘。他到台中榮總開刀後醫生割他的舌頭皮去補開刀的傷口,使他沒辦法吃飯,可是他的左臉頰又被放射線燒了三十次,以致左臉頰骨嚴重鈣化,沒辦法張口喝水,後來醫生就從他的胃用刀挖個洞,再用一條軟管把食物灌進去。

  當我第一次進入他的病房時差一點吐出來,因為他的一部分胃酸從胃的旁邊流出來,氣味充滿整個病房。他的體重從接受治療前五個月的五十八公斤變成三十三公斤,可以說皮包骨,在病房內有他太太及他二個小兒子,我們四個人只做一些簡單交談,其他時間我們在病房內默默無語。看他躺在病床上奄奄一息,我也不知道要講哪些安慰的話才好。他的太太含著淚光對我說,她先生之前身體很好,這幾年健保卡一格也沒用,他們本來是相信傳統的治療,會被治療變成這樣,他們實在很無辜。醫生當初要割她先生的舌頭也未經過她的同意。在病房內,他的二個小兒子一直注視爸爸的眼神,他們似乎知道他們親愛的爸爸即將離開他們,以後必須與媽媽相依過日子。這是個家庭悲劇,也是整個社會的悲劇,只是沒有人對這種悲劇負起任何責任,也沒人再去關心他們母子的未來。


病案二:
  這是一個住在新店的中年婦女,她罹患胸腔癌,被台大醫院做放射治療三十次,放射劑量總共六千拉德,可是她的胸腔被放射鈷燒得焦黑,像木炭的顏色一樣。治療結束後她的消化系統完全無法運作,也無法進食,而且一直嘔吐,必須以點滴來維持生命。在沒有被治療之前,她的飲食消化系統完全正常。她的女兒打電話到台大醫院詢問,醫院的回答是應該不會這樣吧!過了幾個月後她就走了。

病案三:
  這是一位住在士林外雙溪半山腰的彭小姐,她任職於銀行界。她因罹患乳癌而整個乳房被切除,但在手術時傷及神經,所以她的右手無法拿東西也無法拿筆寫字,變成完全殘廢,而且手一直有水腫現象。她的乳房手術的傷口一直無法完全癒合,醫生就對她施打化療,結果引起傷口潰瘍,後來醫生就割她臀部部位的皮去補乳房潰瘍的傷口,結果並未成功,變成上下二個傷口同時無法癒合,走起路來像殘廢一樣跛腳。

  接下來她又被放射鈷的照射,結果把她的肩膀和手臂也考得焦黑,她全身上下幾乎體無完膚,當我到她家去看她時,我們交談沒幾句,她就忍不住嚎啕大哭起來,然後慢慢細說她這一段期間所遭遇悲慘的命運,以及她的榮總主治醫生不斷對她言語上的羞辱,是她傷心又難過,在旁邊還坐有一位印尼籍的女傭。我對她所遭受的境遇,令我「刻骨銘心」。在我回家的路上,我曾深深地嘆息,因為她的免疫系統全受到破壞,她已來日無多,即使有仙丹妙藥也很難挽回,這是個社會的悲劇。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231340
頁/共48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