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幾位市長當選人對大眾運輸政策是否需要調整,開始慎重思考;筆者建議如要改變,一定要各界充分溝通,掌握使用者需求特性,達成多數共識與支持才會成功。
以大台北都會區為例,捷運路線陸續通車後,不但運量無法有效成長,且因已超過經濟規模,近來通車的新莊線、蘆洲線、信義線及松山線等營運困難,甚至因列車數不足,造成台電大樓至新店、北投至淡水、亞東醫院至永寧及大安至象山等區間,無法增加班次,吸引私人運具需求轉移。
而公車因捷運之競爭,運量流失也應轉型調整。目前公車的固定使用者,大都喜歡便宜直達不需轉乘的路線,任意調整損其權益。整體檢視公車的問題,癥結在路線多、長而雜。
整併空駛公車 須留替代路線
政府應協助業者在適當地點,規畫設置公車發車場站及停車場提供業者租用,以減少其空駛營運成本,並增加路線調整彈性,以有效減少過長的路線。其次應採行與業者協商討論及社區民眾參與方式調整多的路線,可從路線載客人數及每公里營收過低的路線開始,如其有替代路線選擇而不影響民眾搭車權益,經過一段時間宣導後就可調整合併。
專用道拆不拆 要看公車流量
至於忠孝西路公車專用道是否拆除,首應評估一條公車專用道,是否可容納台北車站前的公車數量,如行駛公車專用道之路線太多,尖峰一定塞車,反而造成公車延滯,甚至回堵造成嚴重塞車,更無法達成大眾運輸優先效果。
捷運接駁公車 試試隨招隨停
捷運接駁公車部分,應積極改善免費接駁公車過於擁擠,但一般捷運接駁收費公車繞行空駛之惡性循環,造成轉乘率過低的不合理現象;甚至在與捷運重疊之公車路線,可將乘載率低的路線調整成與捷運之不同定位服務,運用公車比較方便及不需上下月台樓層奔波優勢,在與捷運重疊路段採用隨召隨停方式吸引部分捷運客源;同時可運用與捷運平行接駁功能,將路線調整成長短適中,增加周轉率之班次密集中巴服務。
區域快捷公車 用中巴控成本
另外,在區域間之快捷公車,應善用快速道路及國道之快捷優勢以增加行車效率,車輛採用尖峰時段大巴加中巴及離峰時段中巴之混合車隊服務,以維持適中營運成本。但監理單位必須考量快速道路及國道無站位之容量限制,及尖峰單邊需求特性,放寬相關規定,以提高營運績效。
棋盤式公車轉乘 推優惠吸客
至於中心區域,應落實整體棋盤式公車營運轉乘方式,公車專用道之路線,應以幹線公車為主,同時應調整增加無公車專用道之幹線公車。以公車間轉乘優惠誘因,吸引搭乘稍解尖峰捷運過於擁擠、服務不彰問題。
依媒體調查,若公共運輸便利,至少七成民眾願放棄汽機車改搭捷運、公車或自行車。因此未來大眾運輸營運有轉機,但要改變原有思維,全面檢討每條路線定位,並進行供需分析調整轉型。
善加運用公車與捷運營運競合特性,如能使捷運與公車良性平衡發展,那達到公共運輸使用率至少六十%之世界先進城市門檻之目標,就指日可待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