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聯合報/記者李志德、程嘉文/台北報導】
 | 本報報導後,國防部昨天將葬在巴布亞紐幾內的國軍英魂牽引回台。儀隊軍官手捧牌位,緩步進入忠烈祠正殿,將牌位供放於祠內。 記者張天雄/攝影 |
|
「忠烈將士英靈,迎接回國」,昨天在憲兵機車導引下,黑色靈車緩緩駛進大直忠烈祠,迎靈人員接下刻著「中華民國國軍于巴紐陣亡將士之靈位」的木質牌位,並向後備司令陳良濬報告任務完成。
本報日前報導二次大戰期間,一群遭日軍俘虜的國軍,被送到巴布亞紐幾內亞戰俘營,不少人客死異鄉;六十年後,墳墓湮沒在亂石雜草間,無人聞問。
迎靈小組由後備司令部留守業務處處長任全森上校帶隊,牌位下車後,由儀隊軍官捧著,在國防部示範樂隊及儀隊導引下,緩步進入忠烈祠正殿。示範樂隊樂器繫著黑絲帶,儀隊槍口朝下,原本金黃色的刀與槍穗也改成黑色,以示哀悼。
牌位進入正殿後,儀隊用布拭淨後,放上供桌。典禮由陳良濬主持,立委林郁方及多位軍方官員陪祭,典禮過程肅穆莊嚴。
國防部軍事發言人虞思祖表示,巴紐迎回的烈士,將在今年春季國殤正式入祀忠烈祠,每年舉行春、秋祭國殤祭典;安葬在巴紐當地的遺骨,要遷葬迎回骨骸有實際困難,但國防部將整理墓地,找地方立碑定期祭拜。
「我們是軍人,就用軍人的方法」,任全森說,「我們拿香祭拜,在心裡告訴祂們我們的身分,此行目的是帶祂們回家。」
這趟任務非常倉促,為了考證戰俘營確實人數和身分,國防部動用和日本的軍事合作關係,查詢戰俘營名冊及檔案。迎靈小組原本在春節後就要出發,但碰到火山爆發,機場停擺,被迫延到二月底出發。
國軍荒塚地處偏遠,代表處和僑胞辛苦開路才到達;最後共查證吳坤上尉、孔憲章上士、曹友生上士、梁有年、陳緯南等個人墓葬,及「中國廣東民眾死亡紀念碑」等三處墓塚區。
【2009-03-08/聯合報】
拉布爾 二戰血腥戰場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李志德/台北報導】
拉布爾(Rabaul)位於新幾內亞北方的新不列顛島。二次大戰爆發後被日本攻佔,並建立龐大的海空基地,駐軍超過十萬,作為攻擊新幾內亞本島與澳洲的跳板。盟軍與日軍雙方在新幾內亞歐文史坦利山脈的熱帶雨林間激戰,損失極為慘重,是太平洋最血腥戰場之一。
去年底聯合報獨家披露拉布爾國軍墳墓破敗無人照顧的慘況,引發各界注意,國防部與外交部在消息見報後,立刻成立聯合專案小組,並派員前往拉布爾勘查,研究未來處理方式,並且辦理招魂迎靈,將他們入祀忠烈祠。大陸網民也熱列討論,要求中共將遺塚遷回大陸,一度引起BBC等國際媒體注意,認為可能掀起「搶人大戰」。
日軍在二戰期間從各戰場遣送大批盟軍戰俘到拉布爾當奴工,其中國軍官兵共有一千六百多人,來源包括滇緬、華中等多處戰場,包括著名的「八百壯士」也有兩批、共七十二人。總計在集中營內死亡六百五十三人,都在當地埋葬,其他生還者在戰爭勝利後,於民國卅五年回到國內。
【2009-03-05/聯合報】
被遺忘》盼不到歸鄉路 他們痛苦發狂
【聯合報╱記者程嘉文、李志德/專題報導】 2009.03.29 03:53 am
一九四五年八月,二次大戰結束,被運到新幾內亞拉布爾的三千中國軍民,在日軍的虐待下,只剩一半倖存。聽到勝利消息,大夥興奮地自製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以為終可返鄉,未料他們的苦難還沒有結束。
日軍一九四二年初攻占拉布爾,隨即從各戰場大舉徵調戰俘來構築基地。其中國軍官兵一千五百餘人,來源最多的是同年夏季浙贛會戰的戰俘。這是美軍杜立德中校轟炸東京,飛機飛往浙江迫降,日方因而發動的掃蕩行動。五十七人來自著名的四行倉庫孤軍,他們原本滯留在上海租界,太平洋戰爭爆發後被日軍俘虜,由於不願加入汪精衛政府,被分到各戰場做苦工。
另外還有平民工人,來自廣東地區(包括香港),當初被日軍半引誘半強徵而來,人數跟軍職俘虜差不多。
數千軍民 成了人球
由於戰爭後期拉布爾對外交通完全被盟軍封鎖,日本人自己都吃不飽,對於奴工當然更苛待,甚至有重病的戰俘被直接槍斃。三年下來,約一千四百人死亡。
戰爭結束,澳軍解放拉布爾,戰俘營升起了中華民國國旗,還盛大慶祝雙十國慶,也替死難者修築公墓與紀念碑。但是隨著其他國家戰俘一一返國、甚至日軍都被送上船,一千多位中國軍民,回家卻始終沒有消息。
當時中國根本沒有運輸船隊,外交部與駐澳公使館先後找上澳洲、英國、美國,希望幫忙載人,但三國都表示不關己事。各方交涉往來,一拖就是一整年。
這時國共兩黨已經爆發內戰,政府更是無力他顧,一千多位軍民,就成了被拋棄在南太平洋的「人球」。
脫序行為 層出不窮
望穿秋水的軍民從興奮變成失望,開始出現各種脫序行為。軍人有長官約束,問題較不嚴重;廣東民眾隊卻完全失控,不斷發生鬥毆、賭博、搶劫等行為。當初建立紀念碑的大隊長羅汝初,不但約束不了部下,他與胞弟更在暴動中遭人殺害。
更慘的是許多人等不下去、精神崩潰。一九四六年五月,指揮官吳棪中校報告,「近來精神錯亂之軍民發生瘋狂不守紀律者,占全數百分之五以上。」八月,駐澳公使鄭康祺報告:「官兵羈留該島已歷三年,艱苦備嘗,停戰迄今,亦已經年,思鄉心切,痛苦萬狀……患精神失常者,平均每周有三起。」
這種局面不但中國人受不了,澳洲政府也困擾不已:原本打算一九四五年底就結束戰俘營業務,沒想到這群「瘟神」遲遲不走,不但得繼續花錢養,紀律也愈來愈失控。澳方態度從同情逐步轉為輕視,最後乾脆又把中國軍民當成「戰俘」,逼迫他們去做工。負責管理的土著士兵不但侮辱欺壓,甚至因細故就槍殺中國官兵。鄭康祺公使每次去都遭冷嘲熱諷。他發電報回國,強調如果再拖下去,實在「有辱國體」。
「八百壯士」那時剩卅六人,為首的少尉朱雲寫信回國給團附上官志標,歷訴當地慘狀,請求老長官設法搭救。上官志標找老師長孫元良報告蔣中正,歷經各方折衝與公文旅行,總算確定:澳洲方面派船,費用中方支付。花了半年多接回兩批、共一五六九名軍民。
兩岸分裂 孤魂何辜
不久,紅色中國成立,兩岸分裂,拉布爾的悲慘故事也被淡忘。直到一九七二年,中華民國駐布里斯本領事沈克勤造訪拉布爾,才重新發現這批乏人照料的墓塚。沈克勤雖然回報,國防部也承諾派員前往,但是次年澳洲政府承認中共、與台北斷交,事情也不再有下文。上千名葬身異鄉、死不血食的孤魂,就在歷史的灰燼中,又被埋沒了四分之一世紀。
【2009/03/29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