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梅峰臺中市長政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種族移民資料】(轉貼)四成澳人排斥他族移民
 瀏覽14,315|回應32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觀天下》不能明說的… 種族偏見

美國共和黨總統候選人馬侃陣營開始人身攻擊對手歐巴馬,把他和恐怖分子扯在一起。其實共和黨和保守派陣營並非首次使用這種手法,過去許多保守派支持者一直公然或在網路上放話,宣稱歐巴馬批評美國目前面臨的問題是「不愛美國」,還造謠說他是穆斯林。

不少論者認為,這種抹黑其實反映的是無法公然明講的種族主義偏見。

馬侃副手裴林在造勢活動上說,歐巴馬和越戰期間美國好戰分子艾耶斯過從甚密,試圖把歐巴馬抹黑成恐怖分子。

事實上艾耶斯活躍時期,歐巴馬還只是小學生,兩人是後來在芝加哥社區運動中結識,關係並不密切。

美利堅大學教授韋佛指出,種族背景是選民會不會投票支持歐巴馬的因素之一,雖然公開承認自己是種族主義者的美國人非常少,「可能只有為數數千的新納粹黨人和三K黨人」,不過,「美國還是有某些白人不會投黑人,他們不可能公開承認,但匿名民調時可能會承認」。

馬里蘭大學美國政治與公民中心主任恆森也說,種族背景仍是大問題,許多選民雖然嘴上說願意投票支持非洲裔候選人,「進了私密的圈票處後可能做的卻是另一套」。

根據史丹福大學最近一項調查,投票日當天,歐巴馬因為膚色而可能流失多達6%的選票。

美國人白人占七成多,黑人僅有一成三,大半是西非奴隸後裔。歐巴馬父親是肯亞留美學生,母親是美國白人,出身異於一般美國黑人。儘管歐巴馬選戰全程以全美國人的總統候選人自居,刻意淡化種族議題,但他也公開表示過,種族主義是美國人不可能忽視的議題。

【2008/10/06 聯合報】

調查:四成澳洲人排斥其他種族移民

澳洲推行多元種族文化政策雖然已經長達二、三十年的時間,不過根據一項調查發現,至今仍有四成的澳洲人認為某些文化族群根本就不應該移居到這個國家,另外也有十分之一的民眾承認自己仍存有白人優越主義感。

負責領導這項調查研究的西雪梨大學人文地理和都市研究學教授鄧恩表示,雖然澳洲宣揚多元種族文化多年,但是存有種族意識形態的民眾比例仍是偏高。

鄧恩指出,不受大多受訪者歡迎的族群,又以穆斯林或中東人士比例最高。

在問卷中,受訪者被問及「是否認為哪個特定種族或文化族群跟澳洲社會形態格格不入」,其中,認同這項說法以新南威爾斯州民眾比例最高,該州四成六的人士指出,的確有部分文化族群根本不應該來到這個國家,而首都坎培拉地區的比例最低,僅有二成八的民眾認同。

若依州際做區分,存有白人優越主義感的受訪者,又以涵蓋雪梨地區的新南威爾斯州為最多。

鄧恩認為,主要是雪梨是移民者的首選都市,已經成為多元文化種族大鎔爐,不同文化間的民眾往來密切,只是相對的,不是所有人都有良好經驗而給予正面評價。

這項調查同時針對受訪者年齡進行分析,發現六十五歲以上澳洲人存有種族優越感的比例為六成五,而介於十八至三十四歲年齡層比例也有三成一。

此外,平均有十分之一的民眾不認同異族通婚,另外也有相同比例人士認為並非每個種族都受到平等對待。

【2008/09/29 中央社】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046420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只要肯出錢 歡迎當歐洲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只要肯出錢 歡迎當歐洲人

2015-02-11 03:12:29  聯合報 編譯李京倫/報導

圖/聯合報提供

分享
歐盟部分成員國近年經濟低迷,為了吸引外資、充實國庫,紛紛推出「投資移民」專案,外國人只要在當地投資或購買房地產,就能快速取得居留權甚至公民身分,有權在歐盟任一成員國居住和工作,很受中國大陸富豪喜愛。

紐約時報報導,恆理顧問公司執行長梅傑說:「受經濟危機影響,原本沒有投資移民專案的國家開始認真考慮開辦。各國政府現在都修改移民政策,吸引他們要的投資人。」

歐盟不乏反對聲音。經濟學家質疑,投資移民對經濟發展沒幫助。政治人物認為有損公民價值。輿論批評,給富豪太多優先權,影響他人權益。

塞浦路斯鄉間。 圖/Ingimage授權

分享

不過,各國政府仍努力吸引外國投資人。只要在塞浦路斯投資兩百五十萬歐元(約台幣九千萬元),就能立刻成為塞浦路斯公民,有權在歐盟任一成員國居住和工作,要進入美國和其他西方國家也很方便。在希臘,只要購買市值廿五萬歐元(約台幣九百萬元)的房地產就能長期居留。拉脫維亞的居留權門檻也是廿五萬歐元(約台幣一千萬元)。

英國條件嚴格,要取得五年居留權,須投資約一億台幣,並在英國住滿半年,不過好處是有機會把小孩送到世界一流的英國學校念書。

許多大陸新興富豪想擺脫對大陸經濟的依賴,葡萄牙是熱門地點。二○一二年葡萄牙開辦投資移民專案,兩年內發出一千八百張投資簽證,八成發給大陸人。分析家認為,只要購買約一千八百萬台幣房地產,取得居留權後首年只須在葡待滿一周,就能不用額外簽證暢行歐洲,門檻低、好處多。

攢多少,我可以去當歐洲人

2015-02-10 21:48:05  聯合新聞網 綜合整理

註:IE8(含)以下版本瀏覽器不支援此頁功能!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277330
(轉貼)查理之死:誰才是真正的恐怖份子?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查理之死:誰才是真正的恐怖份子?

2015-01-08 

圖/美聯社

分享

七日上午,法國巴黎發生近數十年來最嚴重的恐怖攻擊,一家諷刺週報《查理週刊》因為諷刺伊斯蘭教的漫畫,遭到穆斯林蒙面槍手槍擊,一共十二人死亡。當天晚間法國各大城市自主發起「我是查理/我們是查理」的集會遊行,譴責以暴力威脅新聞與言論自由,更借用童書「查理在哪裡?」的意涵,向恐怖主義宣戰:如果要把槍口指向批判的人,不用找了,我們每個人就是查理。而除了政黨籲求民族團結以外,西方社群媒體上更以各種標籤進行串聯,比如#JeSuisCharlie(我是查理)、#CharlieHebdo(查理週刊)、#LibertéExpression(言論自由)。

查理週刊好像喚醒了當代公民面對恐怖的勇敢,但查理之死恐怕沒有那麼簡單,簡淺地觀察現下的網路社群言論,或許已然有了演生成「自由/極權」、「和平/暴力」、「文明/野蠻」、「西方/伊斯蘭世界」等簡化而二分的趨勢,反伊斯蘭勢力正在應運而生。

我們可能都不是當事人,不能夠體認到經歷的傷痛與害怕;但我們也都可以是當事人,此意指並非要越俎代庖地在政治上有所作為,我們不能決定和解或是原諒,而是至少就查理之死,要盡可能地去認識上述詞組的應對關係,不是那麼直觀而無庸置疑。

圖/美聯社

分享

首先,既然恐怖行動是針對伊斯蘭諷刺漫畫而起,那麼第一個可以追問的問題就可能是:「仇恨言論是不是能夠被言論自由所保障?」這個問題在法界判例上有不同的看法,在美國較為流行的自由論者認為,法律制度要能保障任何一切言論不受到侵犯,除非有顯而易見的危險;相對地歐陸則多半持平等論,主張仇恨言論並不能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自由並不能凌駕於平等,比如德國對於納粹相關的神經十分敏感,認為唯有在保障種族、宗教、性別等平等在前的自由,才能夠是真自由。(延伸閱讀:仇恨言論管制、族群平等法、反歧視法

同時,若是把權力的結構放入來看,或許也可以再次揣想「在法國開基督教的玩笑」,與「在法國開伊斯蘭的玩笑」,這兩件事真的是那麼相同的嗎?少數民族普遍在政治、經濟、文化上的弱勢地位,與權力不等的結構互為因果,權力流動確有可能,但是針對整個宗教或是民族而為的「開個玩笑」,下場就不是那麼稀鬆平常。例如把「法國-伊斯蘭」的位置抽換為「男性-女性」或是「漢人-原住民」,正是因為基於性別、種族、國際局勢上的權力不對等,使得權力大者往往才有開玩笑、散佈言論的空間,而沒有權力的一方,就只能無端地接受未必好笑的玩笑而已。

至進一步地來看,人們現在如此鄭重地對待「和平」這個詞,要高舉和平而憎恨一切關乎暴力的形式,然而人們卻未必真的如自己想像中地在乎和平。

比如當歐美以和平的大手,用坦克與軍隊進入伊斯蘭國家時,我們就未必能夠對和平有同樣程度的關懷與愛護。在傳統媒體再現上,詮釋與言說的權力與生產、揀選、設定新聞框架的人息息相關,資訊的地表並不平坦,首先我們可能得先理解,文化多是經由社會學習與建構的,也於是那必然是權力與政治的場域,是個經由各種意識形態角逐競爭的結果。

自由主義的多元文化主義,多半未能仔細考慮在國際關係中各國權力的作用有強有弱,忽略發展不均的地理現實,導致問題被視為是個人或是單一族群,未能顧及歷史與文化脈絡。擁有六百萬人口的穆斯林,伊斯蘭教是法國的第二大宗教,由於勞動力需求,法國在戰後廣大地接收來自前殖民地的工作人口,在七〇年代起廣發工作居留證,移民子女就此長居法國,然而儘管穆斯林是為法國十分之一的人口,卻未在議會佔有任何一席,任何一個大都市中也未能夠見穆斯林擔任政治首長,政治實權是以一種迂迴的方式被淡化。

圖/美聯社

分享

法國的穆斯民社群命運從未真的安穩過,甚至是他們的死亡,或是遭受到的、更為隱而不顯的暴力,從來沒有能夠得到同等的聲援。比如自2011年起的法國禁紗令,禁止女性信徒在公共場合內配戴面紗。官方說法是希望是依據世俗化原則,取消任何宗教象徵,同時以此阻絕在面紗下攜帶危險物品的可能,背後的意思正是預設所有的穆斯民都是潛在的危險份子,自由、平等、博愛,就到她們的面紗為止,此一針對特定宗教與性別的法令廣受批評,比利時卻依然跟進,甚至在去年受到歐洲人權法院的間接承認。

除了從禁紗令可以隱約看出歐洲極右派復甦的暗湧以外,更暗示了當代法國社會對異族或是他者的想像,在主流公眾意見之中是多麼地扁平匱乏。近年內法國極右派政黨民族陣線(Front National)竄起亦是個嚴重的現象。普遍而言,法國人多半會政治正確地否認該政黨的主張,然而高度的政治支持率,推送著他們進入歐洲議會裡的最大政黨,把一切社會的高失業率、經濟衰退、社會動盪等問題,歸咎給移民、穆斯林、街友與吉普賽人,把惡意向著明顯可見的目標流瀉,主張排外、消除社會福利,並主張光復法蘭西的民族驕傲。

我想自此,我們至少不能夠不知道,以宗教為名的暴力形式,不一定總要槍火砲彈,自意識型態上出發而落實到現實生活中,那些不可名狀的、不可細數的歧視與偏見,才是真正為人所忽視輕忽的無聲暴行。

查理之死尚未超過二十四小時,傳統媒體與新媒體上的各式新聞生產都還在路上,同時我們也正是新聞的生產者,在私媒體之中,我們就是有能動的詮釋可能,我們可以是積極產出意義的人,我們有能力選擇,放棄與仇恨站在同一邊,而只是盡力地去理解。

如果我們都是查理,如果我們也能夠接近那十二具死亡的身體,那我們應該就也有能力,選擇不去詛咒所有穆斯林,在我們日常生活的每一寸之中,維持和平。

【獨立評論】自由的極限,文明的疆界?──關於《查理週報》攻擊事件/莊雅涵

2015-01-09 

photo credit:Valentina Calà (CC BY-SA 2.0)

分享

「這是我們的九一一」[註1]

晚間七點,巴黎市中心共和廣場早已水洩不通。部分參與者戴著反種族主義組織SOS Racisme 的黃色標語:「別碰我的朋友!(Touche pas a mon pote !) 」,反對種族歧視言論的散播;更多數的參與者則舉著黑底白字的字牌:「我是查理 (Je suis Charlie)」,象徵對言論自由的捍衛。

一如跨年夜,不斷湧入的人潮令手機網絡完全失靈。但,沒有節慶的歡騰氣氛,僅有點點燭光在夜色中指引著悼念的群眾。沒有政治人物的激情演說,因為沒有人確定此刻該說些什麼才不會撩撥更多仇恨。錯愕,是今夜巴黎最真切的情緒。

一月七日,在法國冬季折扣開跑的這一天,三名歹徒持槍闖入《查理週報》(Charlie Hebdo) 編輯會議中屠殺。包括主編在內的四名漫畫家與四位記者、兩位警察不幸罹難。儘管死傷人數遠不及九一一事件,這起攻擊勢必將把歐美與伊斯蘭恐怖主義的對立推向另一個緊張高峰,因為對《查理週報》的攻擊,直接挑戰了西方自由主義的核心價值:言論自由。

「寧可站著死,也不願跪著活」:《查理週報》與法國媒體的諷喻傳統 

諷諭媒體是法國政治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發展與法國民主政治的演進不可分割。早在十九世紀上半葉,由於國民識字率並不普及,創作者們透過圖像化的方式,放大政治人物的特徵,載以逗趣的批判訊息,政治諷刺漫畫便成為散播政治訊息的重要媒介。1830 年法國開放新聞自由後,政治諷諭媒體也如雨後春筍般林立,圖文並茂是共享的特色。如今法國最著名的諷刺媒體當屬每周三出刊的《鴨鳴報》(Le canard enchaine),該報自 1915 年創刊來每周洋洋灑灑出刊八頁,內容涵括時事、書評、影評、漫畫,對左右派政治人物開弓毫不留情,也不時扮演「扒糞者」角色揭弊爆料。在電視頻道則有近似台灣「全民大悶鍋」系列節目的「Les Guignols de l’info」,每天十分鐘以木偶扮裝政治人物,批判範圍也從法國時事到國際政治、娛樂新聞等一應俱全。歐巴馬、賓拉登與伊斯蘭恐怖份子都是該節目的常見臉孔。

日昨遭攻擊的《查理週報》前身為《切腹》,1960年以漫畫月刊形式創刊,1969年轉型為周刊,1970年《切腹週報》因報導對戴高樂將軍不敬而遭禁,原編輯團隊更名《查理週報》捲土重來,秉持「又蠢又毒舌」的風格繼續出版,1981年因虧損停刊。

1992 年,媒體人Philippe Val 與日昨不幸罹難的總編輯 Cabu離開原先任職媒體尋思創刊,在尋覓周刊標題過程中決定利用《查理週報》的名氣,將這塊老字號的諷喻媒體招牌借屍還魂。二十幾年來,周報內部政治路線爭議不斷,也屢次發生知名寫手出走、甚至不當解雇漫畫家等爭議性事件。平心而論,即使「批判諷刺」與「百無禁忌」是週刊一貫的基調,其言論並非毫無可議之處。畢竟,成功的諷喻往往少不了利用刻板印象,而《查理週報》的笑料中並不乏貶低女性與非白人少數群體的陳腔濫調。

本次引發殺機的「伊斯蘭恐懼 (Islamophobe)」指控始自 2006年,該報轉載了丹麥《日德蘭郵報》兩幅將伊斯蘭先知等同於恐怖份子的漫畫,遭法國伊斯蘭組織告上法庭[註2]。2011年,週報再刊出先知穆罕默德裸體的漫畫,引起憤怒,不僅猶太教與穆斯林組織聯合控告周報,該報辦公室也遭汽油彈攻擊。此後幾位主要漫畫家與編輯都受到警察隨身保護。 

面對如影隨形的死亡威脅,週報畫家一貫強調對言論自由的信仰。2012 年九月,在收到割喉威脅信件後,主力畫家Charb (本名 Stephane Charbonnier) 便公開對媒體表示「我寧願站著死,也不願意跪著活。」他堅持畫筆是思想自由最後的武器 [註3]。

圖/美聯社

分享

伊斯蘭與法國國家認同:穆斯林如何成為法國政治論述中的「內在敵人」

當納粹與二戰屠殺歷史在許多歐洲國家仍是社會無法容忍的禁忌,對伊斯蘭先知的明顯褻瀆,究竟應否受到言論自由的保障?如果要了解《查理週報》對法國社會的衝擊,不能不談「世俗主義」(laicite) 這一概念。儘管從九一一事件以來,伊斯蘭恐懼症在許多歐洲國家都有上揚趨勢,「世俗主義」─政教絕對分離的原則─在法國立國價值中的核心地位,卻讓穆斯林群體在法國的地位相較其他歐洲國家要更加敏感。

1905年,法國通過立法,嚴格規定宗教組織不能對公共政治生活發生影響,其中一具體精神就是公民在學校、工作場域不得配戴宗教象徵。追本溯源,世俗主義原本誕生於法國社會主義者對天主教會傳統秩序的反抗,也就是 1789年人權憲章精神的具體發揚,期許讓不同國籍、性別與信仰的人都能夠在基於對法國共和國價值的認同而成為平權的公民。這一進步象徵卻在 1989 年的「頭巾事件」(l’affaire du voile) 之後意義徹底轉換。這一年年初,作家魯西迪 (Salman Rushidie) 因在小說作品中批評伊斯蘭教而遭到伊朗總統何梅尼下達追殺令,西歐各國公民社會都出現支持魯西迪與言論自由的公民運動。同年七月,隨著一連串關於法國大革命兩百周年的慶祝活動,法國知識分子也熱切討論法國大革命的遺產為何?辯論結果,「政教分離」和「普世主義」被認為是重要的核心價值。同年九月,隨著幾則電視報導的炒作,中學女生戴頭巾上學成為教育界爭執的焦點;十月,政府宣布頭巾為宗教象徵,禁止女學生在學校中戴頭巾。

「頭巾事件」堪稱法國當下伊斯蘭恐懼症的歷史起點。這一年,「世俗主義」原則被塑造為法國政治體的核心價值,而穆斯林頭巾則被視為對此核心價值的威脅僭越。「政教分離」與「伊斯蘭」的二元對立從此成為法國社會各種政治辯論的基礎假設:一邊是謹守政教分離、尊重女性、堅持思想自由的「正港法國人」;另一邊則是輕蔑女性且意圖以宗教信仰干預公共生活的穆斯林少數。「世俗主義」從此失去了 1905 年立法時的進步色彩,而成為醜化穆斯林群體時最有力的口號。也因為「世俗主義」價值與法國國家認同的纏繞,即使是對種族、性別平等最敏感的左翼政團,也往往在伊斯蘭問題上難以取得共識性的立場。

就在《查理週報》攻擊事件發生前兩天,法國知名小說家 Michel Houellebecq 甫宣布發表新書,以恐慌口吻想像 2020 年的法國由伊斯蘭政黨掌權,取消政治分離,人民均被強迫改宗。 不管反種族主義團體再怎麼切割極端分子與常民,穆斯林群體在法國政治氣候下的確被視為「內在敵人」,這份恐懼更創造了龐大的市場:儘管對穆斯林的醜化招來死亡威脅,在《查理週報》歷史上,幾期爭議性的專輯往往也創下銷售佳績。

圖/美聯社

分享

自由與野蠻之間

夜色中,廣場上亮起了「我們都是查理 (Nous sommes Charlie)」的標語。群眾間歇地喊著「言論自由!言論自由!」和「查理!查理!」不論兇手為誰、動機為何,對《查理週報》編輯群的屠殺,無疑意味著伊斯蘭基本教義派對歐美自由主義價值的徹底否定。當一個文明已發展至「我不同意你,卻誓死捍衛你說話的權利」的高度,而另一個文明仍事事奉經典為圭臬,這兩個世界之間的鴻溝似乎難以在哲學層次上取得出路。當然,沒有任何殺戮行為能夠被合理化;《查理週報》遠不能稱為傑出的諷刺媒體,其作品往往輕率地複製各種對少數群體的偏見,但沒有任何人有權利以這般暴力對待創作者們。在這個夾雜憤怒、悲傷、疑問和恐懼的國殤日之後,如何承認「言論自由」是歐美歷史發展進路中獨特的產物,從而不再將此自由無限上綱直至支持對另一文明群體的輕慢,恐怕是對話唯一的可能起點。(本文授權轉載自「獨立評論@天下」)

【備註】

[1]哲學家Abdennour Bidar1月7日刊載於法國世界報文章《Resistons collectivement a la haine (讓我們一起對抗仇恨)

[2]更多關於《切腹周報》與《查理周報》諷刺作品的描述,可參考 Lilou,「誰的偏見,誰的傲慢?從法國《狹利周報》回教漫畫事件談起」以及香港媒體整理

[3]法國世界報:《Je prefere vivre debout que mourir a genoux》 

【延伸閱讀】

  • 何桂育:恐怖攻擊後的法國48小時

  • 葉宇軒:文明之戰?──巴黎槍殺案的文化人類學

  • 包修平:誰是「開明」的穆斯林?

    ※更多精彩報導,詳見《天下雜誌》網站。

    ※本文由天下雜誌授權報導,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讀者投書】葉宇軒:文明之戰?──巴黎槍殺案的文化人類學

    photo credit:Gerry Lauzon(CC BY 2.0)

    多年前和家人去過巴黎,整團一、二十人剛在餐廳前下了車,司機熄火,經過一個貌似法國人的男子,大搖大擺的,朝我們的小巴踢了一腳就走。那時我並不憤怒,而是恐懼:若今天是我一個人,不會法語、不懂法國社交文化,甚至連報警都不知道號碼,該怎麼辦?

    在殘暴冷血的伊斯蘭激進分子以外,其他可能的理解?

    種族歧視與此貴族之國的關係,遠沒有我們這群觀光客以為的疏離。當然,並非所有人、在所有時候都如此不友善,但貴族與流氓之間,那若即若離的曖昧,似乎還不能去除自法國輝煌華美的背景。

    對於法國境內穆斯林的處境,《查理之死:誰才是真正的恐怖份子?》此文有簡單的介紹,那些想想就令人恐慌失措的光景-只因你是某個人、只因你有某些特質,於是要承受日復一日、結構性的集體欺凌,無從反擊─我於是完全可以理解,那群衝進《查理週報》編輯會議掃射的穆斯林,或許從來不像媒體所言,是些面目模糊的極端分子,或是罪無可赦的宗教狂熱者:畢竟,我也曾不只一次想帶著兩三把刀,一枚打火機,幾瓶汽油,和那些國中時期霸凌我的混蛋同歸於盡。不只一次。我說,只消一個偶然,或者必然,我們每個人都可能變成那讓人害怕的樣子──而很不巧的,如果我們又是個伊斯蘭教徒,我們就會是那群揹著槍管殺進出版社的,「恐怖份子」。

    我們有沒有想過,現在備受政治正確懷柔以待的,「好」穆斯林們,在那一系列堪稱羞辱的諷刺插圖刊登時,是什麼心情?而他們又是多麼克制的不要變成現在人人喊殺的,「壞」穆斯林們?

    以宗教為題的嘲諷漫畫,又怎樣?這起事件,是人權的,還是宗教的?


    ▲圖為《查理週報》封面

    法國政壇的世俗主義在近幾年達到高峰。簡單來說,這誕生於天主教廷過去與法國政治核心糾纏不清的歷史背景,為了屏除其干預,當時的知識、政治界遂提出了世俗主義與之抗衡,強調政教分離原則,至此,天主教的影響力在公共領域逐漸衰弱,並隨著二十世紀前後現代化的腳步,退到個人的、私密的精神層次,這某種程度上也解釋了禁紗令的存在,以及相對保守、近八成國民都信奉天主教的法國,政府依然在推動同性婚姻上不遺餘力的原因。所以,對大部分法國白人民眾來說,縱然《查理週報》的漫畫經常嘲諷各個宗教,令某些人不快,站在保障言論自由的立場,也尚堪忍受。

    然而,據此主張嘲諷漫畫無傷大雅的人大概沒有注意到,在長久以來實施政教合一制的伊斯蘭教傳統中,這些諷刺畫的意義,恐怕複雜得多。

    傳統上信奉伊斯蘭教的地區,只有部分國家─如二戰後的土耳其─在現代化過程中,清楚主張政教分離,重新佈署了教權與治權的關係。至今為止,依舊有相當數量的伊斯蘭國家─如伊朗等─實行政教合一制,在法律中有世俗法及宗教法(即可蘭經律法)的差別(註一)。另綜觀伊斯蘭教史,其「個人─政治生活─信仰生活」的密合度,皆遠高於過去及現在的基督宗教,最明顯的,如它並沒有區分宗教與政治領袖(註二),而無論是基本教義派或是多數伊斯蘭教信徒,在信仰生活的實踐上,也較當今多數非穆斯林人口來的澈底(註三),據此觀之,部分穆斯林的信仰身分與自我認同之密切相關,甚至合為一體,是可以理解的。

    於是,對這些人而言,《查理週報》諷刺的,就不僅僅是「宗教」,而是如同志之為同志的「性身分」般,是他們之為自身的「重要部分」。正是在這個意義下,那一系列的諷刺漫畫,構成了基於宗教的仇恨言論,加之日常生活裡種種弱勢的、不平等的生活經驗──東風既起,這起令人難過的悲劇,於焉發生。

    這,並不是一幀必然的、無傷大雅的諷刺畫啊。

    我們都是查理,也都讓我們重生一次。(註四)

    據說,犯人行兇後曾在街頭高呼自己榮耀了阿拉,即便不耗費筆墨細究「جهاد‎」這個被翻譯為「聖戰」的阿拉伯文在當代被嚴重誤解,從前段的分析,我們也開始可以理解「宗教」之於這些犯人可能的、或許更貼近真實的意義,以及這個看似抽象、形而上的概念,在現實生活中具有什麼社會意義(比如我族與否的界定),以及怎麼發揮作用(比如制度性與非制度性的歧視)。然而,在「伊斯蘭世界」這般失準的認識之下,其「政治行動」與「宗教行動」高度相關的外顯特徵,往往一再加深眾人對這些「宗教狂熱者」的刻版印象,又在以政教分離為常態的西方政治主流觀點中,被視為未開化的象徵。

    杭廷頓的文明衝突論固然充滿了各種既成的偏見和一廂情願而不可取,但現實中普遍而可悲的現象是,「一個(自身想像出的)文明體系」對於「(其想像中的)另一個文明體系」的評價,往往具體而微的展現在他們如何對待「(其想像中)從屬另一個文明體系下的個體」,而身處法國、多從事底層工作的穆斯林們,在文化與經濟的雙重歧視、雙重弱勢處境裡,生存已日益艱難。

    即便從老早被淘汰的演化論觀點來看,若「政教分離」是演化上一種較優越的必然結果,那當前整個「西方世界」、「文明國家」對「落後地區」冷嘲熱諷的嘴臉是多麼醜陋?更何況,文化的演進從來就不是單一的線性可能。

    我比較認同的主張是,面對全球化及現代化趨勢下,未來將更頻繁發生的文化變遷和接觸,因各種緣故坐擁大量資本的主流文化,必須更加謙抑而誠心的理解異文化的內涵,捨棄任何「普世性」的傲慢宣稱,並且納入各種階級位置、社會身分等微觀視角,生產出更合理且彈性化的治理模式。

    只盼讓我們已足夠哀傷,也將足夠堅強。我同樣是查理,我也同樣是世界上任何一個,受到迫害的穆斯林。

    السلام عليكم。‎願和平降臨於你。(註五)

    【後記】如果有人企圖謀殺言論自由,兇手到底是誰?

    我想,《查理週報》遭遇,不應該被如此便宜的詮釋為替「言論自由的精神」殉道,除非那種「言論自由」指的就是些刻薄的仇恨言論,和不入流的刻板印象。言論自由必須被伸張的原因在於,良好有效的語言交流,在言論自由的保障下,可以讓真理得以彰顯,讓這個世界於所有人,都更加友善。

    註一:然而在實行上因國而異,部分國家的宗教法相當於憲法,世俗法與之牴觸者無效,也有國家是以適用對象區分,宗教法約束穆斯林,世俗法規範其他民眾。
    註二:也因為這個緣故,我認為在伊斯蘭教的框架下,要「進行一個政教分離的動作」比起基督宗教會困難許多,畢竟它和中古歐洲不同,教權與治權並不存在一個如「教廷/皇室」般,明顯可徵「分離」的象徵符號。
    註三:原因有很多,宗教經典的要求是其一,但我們同時也不可以忽略現代化威脅、殖民主義的影響、國際政治角力下共同體的必然和不得不然等因素。
    註四:本節標題取自朋友陳百齡的動態,特此標明。
    註五:這是穆斯林間最常使用的問候語,相當於「你好」。

    (作者就讀師大國文系二年級。文化研究愛好者)

    【查理週報事件延伸討論】

    莊雅涵 :自由的極限,文明的疆界?──關於《查理週報》攻擊事件

    何桂育:恐怖攻擊後的法國48小時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261644
少子化衍生問題知多少:(一)外勞移民(轉貼)移民成俄羅斯人心中首要威脅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少子化衍生問題知多少:(一)外勞移民

梅峰(健保免費連線 總召)

少子化之成因是西方個人主義的性別平權造成,因為性既無別,自然男女不分,同性戀必成其最極致的問題徵狀,小弟將利用這個機會,告訴好朋友們,它產生的問題有多少,問題有多嚴重!

首先性別平權必然造成不婚不生,因為婦女要同男性一樣去做「增進人類全體之生活」的水平性生產,因而勢必很難進行更重要的「創造宇宙繼起之生命」的垂直性生殖,少子化與人口老化是必然之結果,這樣勢必產生勞動力短缺。無能無知政權,不理問題根源,只知短線的尋求移民外勞外配外傭陸配的飲鴆止渴,幾乎百分之百會發生文化差異的結果,造成極右派納粹當權仇外排外的嚴重問題!

這是無能政權極無道理,不反求諸己,反卻怪罪於弱勢的作為,因為這本是您要引進勞力,解決自身生育率下降的問題,尤其是在男女同時接受高等教育進行生產的那個世代,必然造成短時間的經濟高度成長與相對的富裕,但接續而來之惡果必然是人口勞力的短缺,這就叫做竭澤而漁,殺雞取卵!

引進勞力有許多種方式,像美國日本這些惡劣的政權是放任外勞黑戶偷渡,睜隻眼睛,閉隻眼睛,根本不管外勞之福利生存成本,只會剝削勞力;而在北歐瑞典這些人道主義國家,就會負責任的當外勞是自家人,但結果是福利制度遭到濫用,因為移民的教育品德水準必然較差,只想佔盡便宜,以致於納粹極右政權在歐洲普遍當政!我國則幾乎當外勞做奴隸,更是等而下之,外勞外傭竟然連自由都受到極大之限制!

國際足聯對卡塔爾違反移民勞工權益深感不安

2013年09月27日 08:40:06來源: 環球網
分享到:

【環球網報道 實習記者 葛鵬】據“俄羅斯之聲”廣播電臺9月26日報道,國際足球聯合會表示,對英國《衛報》所報道的卡塔爾魯薩伊爾市在2022年足球世錦賽設施建造中違反移民勞工權益和工作條件的消息感到嚴重不安。

這是國際足球聯合會新聞辦公室25日在正式回復“俄羅斯之聲”要求對上述情況加以評論的函詢中說的。新聞辦公室保證,聯合會將與卡塔爾當局進行溝通,並將就此問題在國際足聯執委會10月3-4日在蘇黎世舉行的會議上進行討論。

英國《衛報》早先披露,該建築工地上的外籍勞工“像奴隸一樣”受到“非人性的”對待,並且今年6-8月以來已有50名尼泊爾人死亡,主要的死因是心臟病和工地事故。此外,據消息,當地為舉行世錦賽,將使用大批非法勞工並沒收他們的身份證和護照。世錦賽組辦人已聲明表示,“他們對調查的結果感到震驚”。卡塔爾當局承諾將在近期對違法情況進行調查。

俄羅斯年度大遊行 反穆斯林移民
時間:2013/11/4   撰稿‧編輯:黃啟霖    新聞引據: 採訪、法新社

  好幾千名俄羅斯民族主義群眾今天(4日)將在莫斯科參加一年一度的「俄羅斯大遊行」(Russian March),以表達他們對穆斯林移民的憎惡。這項年度遊行以往曾經釀成暴力事件。


  這項獲得莫斯科市政府批准的遊行活動,將和以往一樣穿越莫斯科南部市郊的藍領地區。3個星期以前,當地才因為1名亞塞拜然裔人士,用刀刺死1名莫斯科人而發生過暴動。

  大遊行活動發起人希望,這次遊行可以號召3萬人上街,以展現斯拉夫人的驕傲。

  這項年度大遊行都挑在俄羅斯的人民團結日(Day of Popular Unity)這一天舉行。人民團結日是由蒲亭所定下的國定假日,主要在紀念俄羅斯人1612年將波蘭占領者趕出莫斯科。

  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則是呼籲在當地的美國人,在這一天要避開抗議地點,並且要多加小心。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已經呼籲民眾,參與這項大遊行。不過,維權人士警告說,俄羅斯的仇外情緒正日益高漲。


俄羅斯民族主義者 萬人大遊行
時間:2013/11/4   撰稿‧編輯:黃啟霖    新聞引據: 採訪、法新社

  大約1萬名俄羅斯極端派民族主義份子,今天(4日)在莫斯科展開一年一度的「俄羅斯大遊行」(Russian March),對穆斯林移民表達憤怒。過程中有30名年輕人被捕。

  這項獲得莫斯科市政府批准的活動,遊行路線和以往一樣,都穿越莫斯科南部市郊的藍領地區。3個星期以前,當地才因為1名亞塞拜然裔人士,用刀刺死1名莫斯科人而發生過暴動。

  民族主義人士在遊行中的一面標語上寫著「今天,一座清真寺;明天,聖戰」。

  1名年輕人表示:「在這裡的都是俄羅斯人,道地的斯拉夫人。」

  這場遊行主要在彰顯斯拉夫人的驕傲,遊行結束時,是由白人至上主義的搖滾樂團Kolovart表演,演唱的歌詞中充斥對希特勒的崇拜,並且呼籲摧毀其他種族團體。

  莫斯科警方表示,遊行過程中逮捕了大約30名年輕人,因為他們使用希特勒的敬禮方式,並且只要見到路過的汽車駕駛看起來像高加索或中亞穆斯林地區的人,就將他們的車窗打破。

  這項年度大遊行都挑在俄羅斯的人民團結日(Day of Popular Unity)同一天舉行。人民團結日是由蒲亭所定下的國定假日,主要在紀念俄羅斯人1612年將波蘭占領者趕出莫斯科。

  美國駐莫斯科大使館則是呼籲在當地的美國人,在這一天要避開抗議地點,並且要多加小心。

  俄羅斯反對派領袖納瓦尼(Alexei Navalny)已經呼籲民眾,參與這項大遊行。不過,維權人士警告說,俄羅斯的仇外情緒正日益高漲。

全俄民意研究中心的調查結果顯示,俄羅斯人認為其他民族人口是對國家最大的威脅。有35%的受訪者持此觀點。由此看來,與恐怖主義、石油和天然氣儲備枯竭、低生育率和生態問題相比,移民更讓俄羅斯本國居民感到害怕。

俄羅斯是全世界最為「地廣」的國家,然而,根據二○一○年全俄人口普查,人口只有一點四一億,因此也成為世界上最為「人稀」的國家。據俄羅斯國家統計委員會預測,二十一世紀上半葉,其人口下降的趨勢將會持續,國民總數將處於一點三二億到一點三八億之間。聯合國人口組織推算的結果更不樂觀:到二○五○年,俄羅斯人口的數量將減少到一點二一億。

俄羅斯人口負增長其實很早就已開始。從一九九二年第一次全俄人口普查起,俄羅斯人口的死亡率就開始比出生率高,目前俄羅斯屬於世界上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不想要孩子家庭達七百多萬個。有人比喻,俄羅斯人口的縮減幅度相當於「每幾天就打一次車臣戰爭」。

女多男寡、性別結構失衡是俄羅斯人口的又一特點,女性比男性整整多一千萬。此外近年來俄羅斯人才流失現象十分嚴重,迄今已有五十多萬名科學家離國發展。人才的流失同時也加劇了俄羅斯人口的負增長。勞動力的缺口達一千萬。

俄羅斯已陸續吸納了七百多萬移民,其中包括兩萬多名中國人。俄羅斯已成為繼美國和德國之後的第三大移民國。不過,俄羅斯政府在選擇移民的標準上,首先考慮從獨聯體其他國家吸納俄羅斯族人,以確保俄羅斯族的人口比例。如此保守,遠遠達不到扭轉負增長的需求。

美中文化衝擊 華裔移民兩代糾結

「30年前,母親總是很早起床總給我們準備好荷包蛋三明治,出門前一定叮囑「好好吃午餐」。但在學校打開飯盒的一瞬間,總會引來周圍奇怪的目光,太多的尷尬」,當年的小女孩如今已為人母,「我現在非常理解很多華人孩子們不願帶中餐到學校午餐的心情」,不會強求女兒在都拿奶酪和薯片當午餐零食的同學們面前,獨自剝橘子吃。

父母當年從台灣來美留學、自己從小生長在南加州,加州選民教育與政府監督組織California Common Cause執行長馮志馥回憶自己的移民成長故事:黑頭髮黃皮膚、特別的姓名、不同的傳統文化和生活習俗,注定華裔新移民在美國重新生根發芽,需要更多的勇氣、努力與耐心,父母與孩子,需要更多的溝通、理解與相互支持。

「現在的新移民可能不容易想像當年的聖蓋博市了」,馮志馥表示,她上小學時,當地華人實在是寥寥無幾,她和其他華人同學,在學校是不折不扣「少數族裔」。就像今天許多華裔新移民家庭,「萬聖節是什麼?」、「感恩節為什麼別家都吃火雞我家吃黃毛雞?」、「我們家聖誕節為什麼沒有聖誕樹,也不相互送禮物?」,孩子們從學校帶回太多問題,每天挑戰新移民華人家長。

「華人新移民普遍存在卻最容易忽略的最大問題是文化衝擊與代溝」,從康乃爾大學畢業後多年從事移民與法律工作,馮志馥認為,新移民家庭在美國生根開花的過程中,無論是當年還是現在、無論是當年「絕對少數」的華裔移民,還是今天大批湧進的華裔新移民,文化衝突與代溝問題,比起語言障礙,只多不少。

從午餐帶什麼去學校、孩子怎樣穿著才「Fit In」同學潮流、到家長管教孩子方式與極限,兩代人之間都可能有太多的衝突。不少為生計所迫整天忙於工作的新移民家長常常發現,很多時候,血緣不再成為孩子與父母的親密紐帶,孩子的很多「悄悄話」,聽眾卻是同學和朋友;而父母對孩子的心靈支持,同樣深感力不從心。

移民,對兩代人的心理都是極大的挑戰。「尤其是亞裔和華裔的男孩,在學校要變得很Cool,似乎相當不容易」,從小在橙縣長大、聖蓋博市副市長卜君毅回憶,他在美國土生土長,完全沒有口音,與地道美國人沒有兩樣,但在整個成長的過程,總會不時有人好奇地詢問「你到底從哪裡來的?」

這種似乎只是針對亞裔的無邪問題,讓不少華裔孩子心生「我到底是美國人還是中國人」的掙扎。「為得到大家認同,減少自己的『另類指數』,我曾拒絕上無聊的中文學校,抗拒家長有意安排的中華文化熏染」,卜君毅表示,直到高中和大學之後,才非常坦然接受中華文化和華人的根,但也後悔當初沒有好好學習中文。

「但我們與家長的糾結還在繼續著」,明年夏天即將從柏克萊加大畢業的第二代移民李同學表示,很多時候他不明白,既然父母千辛萬苦將自己的孩子生長在美國,美國也正是父母為之全力打拚的國度,但為什麼不能放開手腳讓孩子們完完全全像美國人一樣成長和生活? 

【2014/12/07 世界日報】

德國反「反伊斯蘭」 上街頭

2015-01-07  聯合報 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六日電

街頭也出現反對佩吉達的民眾,表達反對仇視穆斯林移民。 路透

分享

德國國內反移民組織「反西方伊斯蘭化」示威遊行越演越烈,但呼籲包容聲音也開始出現,今天的德國圖畫報刊出約八十位名人連署,包括德國前總理施密特、現任財長蕭伯樂、前德國國家足球隊隊長比爾霍夫等,呼籲結束這種反穆斯林移民的抗議行動。

科隆大教堂以熄燈表達反對佩吉達。 (路透)

分享
「反西方伊斯蘭化」組織的全名是「歐洲愛國者反對西方國家伊斯蘭化」(Pegida,音譯為「佩吉達」)。他們自去年十月起,在德國各地發起示威遊行,引起不少人擔憂。德國總理梅克爾在今年新年談話中批評,「佩吉達」的領導人充滿偏見仇恨,希望德國民眾以更包容的心對待在德國的難民。

五日晚間,佩吉達的示威行動在柏林、德勒斯登、科隆、斯圖加特、漢堡等城市展開,好幾個城市有上萬名民眾響應,顯示這波示威力量不小。但許多地方也出現反對佩吉達的民眾走上街頭,表達反對仇視穆斯林移民。

德國警方說,柏林市約五千名反對仇視的民眾擋住數百名佩吉達示威者的遊行。在斯圖加特、漢堡及明斯特,總共大約兩萬兩千人站出來反對佩吉達示威。

五日晚間,包括科隆大教堂、柏林布蘭登堡廣場前都以熄燈表達反對佩吉達。德國是目前歐盟收容最多難民的國家,那些難民主要來自敘利亞等戰亂國家。

德國反移民組織「佩吉達」五日在德國各地發動示威遊行,圖為一位民眾手持「停止伊斯蘭恐怖」的標語牌,在科隆市參加示威。 美聯社



本文於 修改第 20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029062
(轉貼)右派勝出 挪威變天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右派勝出 挪威變天

挪威9日舉行國會大選,中間偏右的保守黨可望擊敗長期執政的左派工黨,保守黨黨魁索柏格也將成為挪威下任總理。而主張反移民的極右派進步黨,則可望首度成為挪威新執政聯盟的伙伴。

挪威國會大選將選出169位新任國會議員,開票結果於10日揭曉。保守黨勝出後,根據選前民調,索柏格必須與擁有14%支持度的反移民極右進步黨共組聯合政府。這將是進步黨首次參與執政聯盟。此外,保守黨還必須仰賴2個較小中間派政黨基督民主黨和自由黨在國會的支持,共同組成一個反移民的保守政府。

進步黨可望成執政夥伴

挪威進步黨在揚森領導下,倡導民粹主義,主張嚴格限制移民。2011年,反移民極右分子布列維克在奧斯陸和於特島冷血屠殺造成77人死亡後,進步黨雖刻意軟化其激進右派形象,但其核心主張並未因而改變。

挪威總理史托騰柏格領導的中間偏左聯盟,自2005年執政至今。但調查顯示,挪威當局在2011年冷血大屠殺事件中忽略預警,犯下嚴重疏失,讓政府飽受批評,最終導致史騰柏格托在這次大選中下台。

值得注意的是,挪威極右派進步黨近年來呈現穩定成長,2009年國會改選,該黨於169席國會席次中贏得38席,躍居第一大反對黨,此次大選,若順利進入執政聯盟,將再突顯歐洲極右派勢力擴張的趨勢。

2008年金融海嘯席捲歐洲之後,隨著經濟不景氣,極右勢力在歐洲各地快速興起,達到80年代以來的高峰。2009年歐洲議會選舉,極右派政黨在荷蘭、比利時、丹麥、匈牙利、奧地利、保加利亞、義大利等國都獲得超過10%以上的支持率,在英國、法國、希臘、芬蘭、羅馬尼亞、斯洛伐克的支持率也都竄升到5%與10%之間。

極右派勢力在歐漸擴張

這段期間,立場中立的瑞士出現反移民、反回教徒的聲浪,並通過公投禁建清真寺。荷蘭的自由黨,在2010年選舉中,打著反回教宣言成為荷蘭第三大黨,對荷蘭政治造成重大衝擊。

向來公認最具包容力的瑞典,其極右派政黨瑞典民主黨,也在2010年大選首度擠進國會,挑戰瑞典開放的移民政策。

而過去一年半,法國的國家陣線、希臘的金色黎明黨、芬蘭的真芬黨、丹麥的人民黨、英國的英國獨立黨等極右政黨,莫不紛紛崛起,並在選舉中扮演強烈競爭角色。

挪威保守黨勝選 女總理誕生

挪威保守黨領導人索爾柏格十日在奧斯陸發表談話,她將成為挪威第二位女總理。
(美聯社)
挪威大選結果出爐確定變天,保守黨及其友黨在國會取得多數,保守黨領導人索爾柏格(Erna Solberg)將成為挪威第二位女總理。

挪威現任總理、勞工黨的史托登柏格已宣布請辭,將在十月十四日移交。執政八年的史托登柏格上個月巧扮計程車司機、直接聽取民意的影象引起國際話題;後來又爆出,當天搭車的乘客非但不用付錢,勞工黨還支付臨時演員費。史托登柏格雖表示他並不知情,仍遭到不少抨擊。

勞工黨當選的議員席次雖仍是國會最大黨,但因左翼其他政黨得票率不高;保守黨加上右翼的進步黨及其他同聯盟的中間政黨,聯手拿下國會一百六十九席中的九十六席,比國會半數還多了十一席。

索爾柏格表示:「選民賦予中間偏右政黨歷史性的勝選,我們會給這個國家一個新政府。」她已邀請進步黨、基督民主及自由左派等政黨討論組成新聯合政府。多家媒體都指出,她目前最大的挑戰,是如何和反對移民的進步黨整合。

這次選舉是挪威殺人魔布雷維克二○一一年屠殺七十七人後的第一次大選,當時的倖存者有四位當選勞工黨議員。但大屠殺事件對選情的影響不大,選民重視平實的議題,例如,好好使用挪威的石油財富。雖然在中間偏左政府執政下,挪威經濟表現出色,維持幾乎完全就業和全球最高的生活水準,但勞工黨聯盟還是敗選,反映選民在中間偏左政黨執政八年後,想換個新面孔。

【2013/09/11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007962
(轉貼) 失言惹爭議 美名主持人遭解聘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失言惹爭議 美名主持人遭解聘

名人大嘴惹禍上身又一椿!美國知名美食節目主持人寶拉.狄恩(Paula Deen)6月21日遭「美食電視網」解聘。原來是今年五月,寶拉因受離職員工控告性騷擾與種族歧視曾對薄公堂,不料出庭時又大爆粗口,還被法院攝影機全都錄。失言風波一再引起爭議,「美食電視網」因而聲稱六月起不再和她續約。

現年66歲的寶拉為美國知名美食節目主持人,同時也是演員和作家。在2007年,她所主持的節目「寶拉美食秀」曾獲得「艾美獎」之殊榮。但這位頗受歡迎的美食節目主持人,卻因種族歧視言論而迭受爭議。

在公開表達歉意的聲明中,她承認使用過帶有歧視黑人的語言「N-word」,以N開頭的單字意指「黑鬼」(nigger或nigga),在對種族敏感的美國社會,寶拉受到廣大輿論壓力。上週末,寶拉在網路上發佈了三則道歉影片。

在影片中,寶拉聲稱:「我對各位致歉,為了所犯的錯誤而感到抱歉,我會從中學習和成長,具種族傷害性的語言是完全不可以接受的。」「我犯了大錯,我沒有什麼藉口,我真心誠意地懇求諸位原諒。」雖然如此,「美食電視網」當局仍堅持從6月份開始不再和她續約。也由於失言爭議,寶拉流失了大量觀眾。專家們認為,寶拉將難重拾往日人氣。

其實寶拉並非名人公開致歉的第一人,其他的名人如自行車選手蘭西.阿姆斯壯、世界球王老虎伍茲、演員梅爾.吉伯遜、休葛蘭等人,都曾因為緋聞或失言而公開道歉。

儘管官司纏身和身陷失言風波,寶拉的支持者們仍全力相挺。在喬治亞州的薩凡納(Savannah),寶拉的擁護群眾在她所經營的餐廳前排隊,表示力挺決心,他們甚至表示要發動杯葛「美食電視網」。

寶拉的道歉影片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2013/06/24 台灣醒報】



全文網址: 失言惹爭議 美名主持人遭解聘 | 美國新聞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984358.shtml#ixzz2XA38CL2G 
Power By 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978988
(轉貼)族群歧視/跟林書豪擊掌 先吐口水在手心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族群歧視/跟林書豪擊掌 先吐口水在手心
台灣人看打入美國職籃的林書豪,若只看到「林來瘋」與一廂情願的「台灣之光」,就錯看了亞裔在美國承受的歧視與屈辱。

美國「時代」雜誌前香港特派員劉玲伍認為,林書豪面對種族歧視所展現的風度及行為,讓他可能成為人權議題的指標性人物。

今年二月,美國主流媒體大幅報導,NBA台灣裔球員林書豪遭種族歧視流彈波及。他哈佛畢業,但亞裔背景讓他躲不過種族歧視的惡質言語與行為。ESPN以他一場比賽表現不佳,就用了「中國佬」這種字眼;轉播單位拿他的頭像放在「幸運餅乾」上;一名白人小孩與林書豪擊掌時,還吐了口水預藏掌中。

劉玲伍看著這些揶揄,思索著紐約華裔美籍士兵陳宇暉、舊金山華裔士兵廖梓源,都是疑遭同袍在阿富汗虐待致死的種族仇恨事件,劉玲伍內心翻攪,寫下長文投書CNN。

七個月後,劉玲伍想起那夜的心情,仍然紅了眼眶。她為「豪小子」面對種族歧視的態度喝采:「他勇敢承認,『對、沒錯,我就是因種族被歧視』。這很難得。」少數族裔面對主流社會的攻擊時,大多迴避:「沒什麼關係」、「不作反應」,甚至合理化:「別人在開玩笑」。就怕自己無法融入主流。

劉玲伍的是中國移民第二代,她現在加州舊金山灣區「亞洲法律聯誼會」,為亞洲移民服務。她說,比起林書豪,十九歲華裔士兵陳宇暉的處境更令人不忍。

二○一一年,在阿富汗從軍的陳宇暉可能因不堪同袍歧視與虐待,站崗時用槍射穿自己的腦袋。原來八名美軍從他抵達當天就開始霸凌:要他全副武裝在碎石上爬行,讓其他士兵丟石頭砸,還美其名叫「模擬火炮攻擊」。同儕從不稱呼他的姓名,而是直接叫「Chink(中國佬)、Dragon Lady(龍女)」。劉玲伍說,這些霸凌陳宇暉的美軍,只遭降級懲處。

出身舊金山灣區的廿一歲美國海軍陸戰隊士兵廖梓源也疑遭軍中種族歧視,不堪虐待後自殺。父親廖厚達表示,兒子因亞裔身分在軍中被欺負,做別人不願做的事。

劉玲伍列舉數十年來亞裔、非裔、穆斯林在美國所遭受的歧視,有些人因此付出生命代價。發生在林書豪身上的案例,與華裔士兵軍中自殺案相比,程度上或有不同;但相同的是,不論處在何種社會角色、社會階級,根深柢固的種族偏見,從未停止。

族群歧視/同是外籍 淺膚叫老外深膚叫外勞
小心,歧視!「族群歧視」動畫 / udnnews

台灣是個移民社會。歷史長河,不同族群的人,先後到來,灌溉出這塊島嶼豐富與旺盛的生命力。但因族群、國籍、地域造成的「偏見/歧視」,卻從未消失過。

「非我族類」的疑懼心態老是作崇,我們卻常無感。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說,「大陸妹」、「台巴子」、「蕃仔」、「本店不招待韓國人」、「越南新娘有遺毒」、「我把他們當人看」,這種缺乏深思、帶著歧視的言論,時不時就挑戰著移民社會的多元包容度。

台大社會系教授藍佩嘉,從一九九八年開始關注在台外籍移工。足跡踏遍移工聚集的台北火車站與中山北路。她有點瘦小,「也經常被自己的同胞當成外勞。」

被稱台勞 急著撇清非外勞

今年暑假,到外國打工的大學生,被媒體冠上「台勞」稱號,成為雜誌封面故事。學生極力撇清「我跟外勞不一樣」。藍佩嘉說,這句話就點出我們長期視「外勞」為底層心態。

同樣是外籍人士,東南亞到台灣出賣勞力的「外勞」,地位比白皮膚的「老外」矮一截,「種族偏見」混雜著對勞力工作的貶低。 圖/聯合報提供

「種族偏見」混雜著對勞力工作的貶低,於是,「外勞」與「老外」在國人的語彙中代表不同階級。同樣是外籍人士,東南亞到台灣出賣勞力的「外勞」,地位比白皮膚的「老外」矮一截。

地域歧視也常出現在庶民語彙中。說到「阿陸仔」就是粗魯不文,忘了每個社會都有各種人。流行語彙「天龍國」,大半拿來嘲笑台北都會人,不知民間疾苦、卻自認高人一等的代名詞。

「菜就是菜,台灣人為什麼把菜取名大陸妹?」從大陸嫁來台灣的曾翔鳳,擁有倫敦政經學院學歷,聽到有人把青菜稱為大陸妹,很不舒服。

怪腔怪調 外傭通稱瑪麗亞

用輕佻的語彙代表一整個族群,似乎是台灣社會的「習慣」。以前原住民不論住哪,全是「山胞」;到現在用「瑪麗亞」取代所有外傭,廣告也要將「瑪麗亞」演成怪腔調的無知者。

「現在很少人叫原民山地人,但模仿原民腔,認為原民靠不住、愛喝酒的還是很多。」原民會主委孫大川說,這不是主流族群應有的視野。

平平混血 金髮比黑髮吃香

南洋台灣姐妹會主任吳佳臻說,常有家長說,班上轉來幾位外籍媽媽生的小孩,擔心會拖累程度,打算幫小孩轉學。

政治大學法律師系副教授廖元豪也有類似觀察,有些家長會說「我不是歧視喔,但外配的孩子國語都不標準」,想幫自己小孩轉班;但若國語說不好的是西方混血兒或ABC,只怕這些家長就會叮嚀小孩「趕快去跟他練英語會話」。

外勞宿舍 不要進駐我家旁

因為歧視,移工連安居都不可得。桃園縣八德市一間科技公司,在當地社區租下三樓半透天厝做為外勞宿舍。社區居民連署,要訴諸民意驅離外來者。為東南亞移民創辦「四方報」的總編輯張正說,即使多數決是民主方式之一,但台灣社會「允許這樣的多數決嗎?」

國際勞工協會秘書長陳秀蓮說,他們老遭鄰居抗議「太多移工出入」,協會因此搬了好幾次家。她說,每次聽到有人罵她「妳是台灣人,為什麼幫外勞來反對我們?」她無奈又氣憤:大家不都是人嗎?台灣社會不能把新移民、移工看成來撈錢的工具,忽略他們是「人」的事實。

張正認為,台灣有這麼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這些人都將成為台灣新的視野與資產,震盪出新的文化內容,這才是台灣的黃金機會。

族群歧視/洪滿枝:買越南新娘 這話沒教養
洪滿枝,越南來的姑娘。跟家鄉的許多女人一樣,嫁到台灣之前,不認識台灣。但是為了扛起家中經濟的重擔,透過親友介紹,花樣年華嫁到台灣,當起台灣媳婦。

聲音溫潤如玉,洪滿枝的語調讓人有安全感。但她永遠記得,當年嫁到台灣,從走出桃園國際機場,到踏進先生的家門,不安的恐懼與壓力,讓她不由自主一路顫抖。自此,她深信,安全感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先生對我很好」,但洪滿枝說,夫家的家族對她這位「外人」投注不少壓力,婚姻最後沒保住。她離婚,帶著小孩開展新生活。

洪滿枝說,她曾試著學習融入先生家族的生活。但是小孩出生之後,管教的問題,讓她與婆家的摩擦越來越大。「他們不准我教小孩講越南話」,洪滿枝說,「我的小孩連自己媽媽的話都不能學,我還算是個母親嗎?」

「真的沒辦法,一切都是文化的『差異』」。南洋姐妹會的志工注意到了,洪滿枝沒有用「歧視」這個字。

「台灣很好」,洪滿枝說,只是「有些人」不好。知道她是「越南來的」,有人就會問她:「妳老公用多少錢買妳?」

「我很討厭『買』這個字」,洪滿枝說,她覺得,說這話的人,沒有知識、沒有教養,不該是台灣人應有的水準。

但「負面」的力量,沒壓垮洪滿枝跟她的小孩。她給小孩正向的觀念與教育,小孩也很爭氣,功課、人緣從來就不曾讓她操心。

幾年前,她加入南洋姐妹會的劇團,台中、宜蘭、新北市、花蓮巡迴演出。演戲就是說故事,「說出新移民在台灣的故事」。

洪滿枝說,透過演戲,可以讓更多的台灣人了解「新移民」。現在她最大的希望,就是被公平對待這件事,不是只有在演戲才能實現,在不久的將來,能夠落實每一位嫁到台灣的「新移民」身上。

「如果再選一次,我還是會選擇嫁到台灣」,洪滿枝說,「但這回,我會跟所有的台灣的女人一樣,會仔細地挑選對象。」

族群歧視/加國多元種族教育 歧視仍存在
「加拿大是移民社會,除了原住民外,我們都是移民,大家都是新來的,得去適應其他不同的族群。」安大略省人權委員會主委、多倫多前市長賀珀勵說。

加國於一九八八年施行多元文化法,但至今,加國以法律、教育等經緯織就的「多元文化鑲嵌畫」中,不同文化色塊之間,仍難免有缺角。

位於蒙特婁中心的「種族關係行動研究聯盟(CRARR)」,專替有色族裔維權打官司,越南裔執行長尼米說:「在蒙特婁,政府、重要機構、百貨公司,沒有有色族裔;他們只存在私人公司、地區小店。」

白人與有色族裔社會階層落差巨大的事實,讓加拿大的眾多反歧視法失去用武之地。尼米說,「很多法律只是表面上好看而已(good on paper)。」

首先是審判機制種族失衡。尼米說,魁北克有五、六百位法官,但只有兩位黑人、一位原住民,沒有亞裔,導致審判結果常一面倒偏向白人。

審判常長達兩、三年甚至四年,最後還不見得贏,也讓許多受害者失去信心。二○○八年有三位黑人遭禁止進入酒吧,CRARR代打官司,上月才得到結果。但因訴訟期太長,酒吧已轉手,且失去目擊者聯繫方式及證據,CRARR沒贏,「只成了場夢魘」。

雖說是多元文化社會,許多雇主對種族仍歧視分別,光是看求職者姓名透露出的族裔,就決定是否給面試機會,即使是徵求不需特殊專業的廁所清潔工亦然。

看待難解的種族歧視問題,尼米淡然但堅定,「這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只能不斷改進人性。」賀珀勵相信教育與法律的力量:「歧視不是天生的,那是從孩童時期開始學習得來,若從小持續教育,一定較能去接受不同的人。」

族群歧視/加國教尊重 可不喜歡但不能貶低
溫哥華小學課堂上,老師利用各色羽毛講「雁的故事」,教導小朋友團隊合作的重要。 圖/聯合報提供

溫哥華傑美森小學課堂上,小朋友人手一支各色羽毛,正使勁揮舞。他們在上「社會責任」課程,這天的主題是「團隊合作」,講的是「雁的故事」。

「每個人都不同,要如何一起工作?」來自新加坡的老師陳慧如,要小朋友秀出手上羽毛:「每支羽毛都不同,你們又有什麼不同?」各色學童爭相作答:外表不同、性別不同、種族不同、個性不同、喜愛和討厭的東西不同…

不同的我們 怎麼互補空缺

問答間,這群來自十幾個種族的學童思索:這麼不同的我們,怎樣才能像遷徙的雁群自動排成人字形,互助前進、互補空缺?

陳慧如說,學校有中文課,不同種族學童特別多,學習尊重是重要課題。例如學校會慶祝中國節日、體驗中國早餐。有些學童很難接受稠滑的豆漿,「孩子可以說不喜歡豆漿,但不能用『噁心』(gross)這類字眼。原則是:可表達感覺,但不能貶低別人。」

傑美森小學代理校長葛蘭特補充:「問題從不在你的意見內容,而在你如何說它。」

部落客「安大略湖畔」記得,移民到加拿大不久時,妻子看念小學的兒子曬得黝黑,笑他:「你再曬,就成印巴(印度人和巴基斯坦人合稱)人了。」孩子立即回答:「你這是種族歧視!」讓大人啞口無言。

小男孩對種族歧視言論的敏感,來自加拿大教育。「安大略湖畔」說,剛到加國上英語班時,其中一堂課主題就是「歧視」,舉例包括「認為華人的數學好,就是把個人特點種族化,而華人並非都是數學好」;再者,認為華人數學好,隱含認為別的種族數學不好,「這也是種族偏見」。

圖/聯合報提供
偏見與誤解 戲弄因此而起

溫哥華學校局社會責任與多元組組長安琪拉‧布朗指出,小學最常見的是言語歧視、標籤化,例如批評對方家庭、說「回你的國家去」,或嘲弄別人午餐看來很噁心。「任何讓你變得不同的,都是戲弄的來源」。

但檢驗「不同」的標準,則是白人文化、歐洲中心主義。布朗說,有色族裔占溫哥華人口逾四成,但膚色深者仍易遭欺負。

布朗常在各校主持歧視工作坊,「我們教孩子說出來,看到別人受欺負也要說出來。」例如若學生遭罵chink(中國佬),或被欺負,當事人、目擊者常是「害怕,但不知怎麼辦」。布朗訓練目擊者說出:「我聽到你的話,那樣不對。」也聲援受害者,並聯合其他目擊者採取行動,阻止長期霸凌。

向歧視說不 從兩歲開始教

「差異是合作的來源。」布朗說,偏見常在兩歲,甚至更早發生,這來自看到跟自己不一樣的人。但正是差異讓每個人獨特。

安大略省人權委員會主委賀珀勵相信教育與法律的力量:「歧視不是天生的,那是從孩童時期開始學習得來,若從小持續教育,一定較能去接受不同的人。」

台灣該用何種態度面對族群歧視?生於台灣的加拿大國會議員、移民及多元文化部國務秘書梁中心認為,要看台灣的自我定位,「一、兩百年後,想變成什麼樣子」,是各種族共存共榮的社會,或仍以華人為中心?一點微妙差異,都可能影響整個社會。

族群歧視/鐵路華工入加課程 看台怎待外勞
一八八○年,一萬七千名來自廣東的華工前赴加拿大,興建橫貫加國東西兩岸的太平洋鐵路,以完成加國地理上和政治上的統一。他們薪水低廉,耐操好用,在五年艱辛興建過程中,有四千多人丟了性命。

一八八五年,鐵路正式通車,華工全未受邀參加慶典;同年,加國政府宣布每位移民到加拿大的華人都要交五十元加幣「人頭稅」,眾多華工家人因此被迫分兩地。此後人頭稅節節升高:一九○四年,人頭稅達加幣五百元,相當於華工兩年工資,足以在蒙特婁這類大城買下兩處房產。然而一九二三年,加國仍通過排華法,禁止一般華人入境,直到一九四七年才廢除。

一九七一年,加國實行多元文化政策,制度性地廢除種族歧視。但華工早年興建鐵路的這頁滄桑史,仍罕有加人注意。

安大略省人權委員會主委、多倫多前市長賀珀勵,深深記得她初次聽到華工案時,心底湧現的憤怒:「這是我國家的故事,我卻不知道!」

賀珀勵說,當她還是小女孩時,學校教很多英國歷史,讓她對皇后、國王的故事瞭若指掌,好像這就是加拿大建國的基礎。直到她大些,她才知道原來加國能夠統一,其實靠了上萬名華工。「若不是這些華工建造鐵軌、犧牲性命,加拿大無法成為國家!」

幸好,現在各省教育部都確保課程必須講述當地故事,讓孩子知道當年是華人幫助建立加國。賀珀勵說,加拿大身為移民社會,更應正面面對各族群歷史。二○○六年,加國總理哈珀還為人頭稅及排華法向華人全面道歉,並付出賠償。

成功爭取哈珀道歉的兩名功臣之一,是加拿大退休人士協會(CARP)副總裁伍素屏,以及多倫多華人及東南亞亞裔法律諮詢所主任吳瑤瑤,兩人都長年為反種族歧視奮鬥。

伍素屏說,當時她和吳瑤瑤分別擔任安省人頭稅家屬聯盟共同主席及法律顧問,利用當時國會大選政界爭選票時機,先經由中文媒體力量,要求保守黨領袖哈珀承諾道歉,並公布在中文媒體。

英文媒體也發燒報導,促成哈珀必須道歉局面。回想終於聽到哈珀以廣東話道歉那刻,伍素屏仍覺神奇且感動,「這是所有華人的勝利」。

儘管拖了上百年,加國最終仍然擁抱了付出勞力的華人。台灣對於貢獻勞力及生育率的外勞、新移民,準備好了嗎?

【2012/12/17】

族群歧視/加國多元種族教育 歧視仍存在
加國施行多元文化法 歧視仍難避免 / udnnews

「加拿大是移民社會,除了原住民外,我們都是移民,大家都是新來的,得去適應其他不同的族群。」安大略省人權委員會主委、多倫多前市長賀珀勵說。

加國於一九八八年施行多元文化法,但至今,加國以法律、教育等經緯織就的「多元文化鑲嵌畫」中,不同文化色塊之間,仍難免有缺角。

位於蒙特婁中心的「種族關係行動研究聯盟(CRARR)」,專替有色族裔維權打官司,越南裔執行長尼米說:「在蒙特婁,政府、重要機構、百貨公司,沒有有色族裔;他們只存在私人公司、地區小店。」

白人與有色族裔社會階層落差巨大的事實,讓加拿大的眾多反歧視法失去用武之地。尼米說,「很多法律只是表面上好看而已(good on paper)。」

首先是審判機制種族失衡。尼米說,魁北克有五、六百位法官,但只有兩位黑人、一位原住民,沒有亞裔,導致審判結果常一面倒偏向白人。

審判常長達兩、三年甚至四年,最後還不見得贏,也讓許多受害者失去信心。二○○八年有三位黑人遭禁止進入酒吧,CRARR代打官司,上月才得到結果。但因訴訟期太長,酒吧已轉手,且失去目擊者聯繫方式及證據,CRARR沒贏,「只成了場夢魘」。

雖說是多元文化社會,許多雇主對種族仍歧視分別,光是看求職者姓名透露出的族裔,就決定是否給面試機會,即使是徵求不需特殊專業的廁所清潔工亦然。

看待難解的種族歧視問題,尼米淡然但堅定,「這是生活的一部分,我們只能不斷改進人性。」賀珀勵相信教育與法律的力量:「歧視不是天生的,那是從孩童時期開始學習得來,若從小持續教育,一定較能去接受不同的人。」

族群歧視/在地鐵罵亞裔 五年不許坐地鐵
英國禁種族歧視 文化隔閡仍難破除 / udnnews

攝影師米蘭‧史汪德利的作品「倫敦的一百張臉孔」,邀參觀者在地圖上找到自己的國家,把貼紙貼上。這張世界地圖貼滿密密麻麻的貼紙,幾乎找不到空白領土。

倫敦人口約九百萬,三分之一來自非歐盟國家,使用超過三百種語言。倫敦二○一一年出生的人口之中,三分之二是外來移民所生。

英國一九六五年就訂定法律禁止種族歧視,但歧視仍揮之不去。今年五月的調查顯示,三分之一的英國人承認自己曾有過種族歧視言論,五分之一的人接受他人的種族歧視言論,且不會感到不妥。

中國城、小印度區為倫敦創造「多元文化」風景。但英國人看待這些地區,就像大英帝國對待殖民地。某次查理王子到小印度區視察,報紙標題寫著王子「薩伐旅(Safari )」,意指到蠻荒狩獵。

劍橋大學的台灣留學生張韋涵,指著小印度區一幅塗鴉說,這是英國流行的「馬賽克拼貼藝術」,將不同風格的畫面拼貼在一起,「就像英國文化,表面看似多元,但各種族間界線分明、並未融合。」

張韋涵曾和西方同學划船,迎面駛來一船英國人,裡頭一名小孩熱情跟每個人打招呼,看到她時卻不屑說:「噢,亞洲人。」

華人聚集的「何明華會督中心」協調主任蔡鳳鳴說,種族歧視也跟階級有關係。馬來西亞華人 Zanda四十多年前來到倫敦,她家境富裕。被問到是否曾遭種族歧視,她回答:「這裡有種族問題,但我不會遇到這種問題!」

和Zanda差不多時間來倫敦的香港人王殿雄,卻認為自己飽受歧視。他剛來時在餐廳打工,因語言不通備受欺凌。

王殿雄說,他來倫敦時,最早移民的馬來西亞、新加坡華人,看不起香港移民;接著,香港移民看不起更晚來的大陸移民。現在中國崛起,新一批大陸移民看不起「普通話說不好」的華人。

英國一名白人女子在地鐵內大罵鄰座的亞裔乘客七分鐘,指他們「非法移民」、「貪圖福利」、搶走英國人的好處。最後因「種族歧視」罪名遭判罰款、並規定五年內不得進入地鐵。 圖/聯合報提供

經濟危機也可能激化族裔問題。今年七月,一名白人女子在地鐵內大罵鄰座的亞裔乘客七分鐘,指他們「非法移民」、「貪圖福利」、搶走英國人的好處。過程被乘客拍攝並上載YouTube,該女子因「種族歧視」罪名遭判決罰款、並規定五年內不得進入地鐵。

蔡鳳鳴說,近年英國經濟不景氣、失業率升高,許多英國人怪罪移民搶了他們的工作;但對移民的開放政策,才是倫敦可以躋身國際大城的關鍵。

族群歧視/餐館有潛規則 黑人不准坐窗邊
面對膚色、服裝、信仰各異的各式族群,多元、包容是世界公民的基本修養。 記者陳柏亨/倫敦攝影

種族歧視的產生,往往最先從對方外貌判斷是否「非我族類」,離自己膚色、階層越遠的,往往越歧視。對此,加拿大「種族關係行動研究聯盟」執行長尼米深有體會。

尼米是越南裔,在加拿大長大。濃眉大眼,膚色較深,蓄著長髮。一回他和三位白人朋友開車行經小鎮加油站,尼米下車說要加油,結果女服務生看他一眼,冷冷拒絕:「我們不提供印第安人服務」。

「我剎那間了解,這就是種族歧視。」尼米說,他只是看來像印第安人,都遭到這種待遇,「如果我真的是印第安人,不就更悲慘?」

這讓尼米對種族歧視有更深反省。例如亞裔間,膚色深淺都互相排擠。「很多華人不喜歡越南人,越南人不喜歡柬埔寨人,韓國人和日本人處不好…這都有歷史因素。」

黑人常名列許多人眼中的「不受歡迎榜」,尼米和非裔美籍好友在波士頓一家中國餐廳用餐,他們想坐窗邊,華人服務生卻帶位到廚房邊。尼米想抗議,黑人好友卻勸他:「在波士頓,人們若看見黑人坐窗邊,就不會進來了。」

「種族歧視不只在黑白之間,任何種族都有其偏見。」尼米認為,談到歧視,最重要的是要先教育自己,比如不是肢體障礙者,就不了解肢障者的感覺,「這是個永遠需要學習的課程」。

許多人說自己不歧視,但孩子交了黑人男友或女友,真實反應立刻出現。「許多父母說,黑人、亞洲人都很好啊──只要別跟他們結婚就好!」

尼米說,一位黑人年輕人用本名應徵清潔工,結果沒人理;一改成法語姓名,立刻受邀面試。魁北克一項虛擬求職姓名的研究也顯現,擁有法裔名字的求職者,分別比非裔名字多七成二、比阿拉伯名字多六成三、比西語系名字多五成八的面試機會。

看待難解的種族歧視問題,尼米淡然但堅定,「這是生活的一部分,只能不斷改進人性。」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903069
(轉貼)注意極端右翼崛起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筆記/注意極端右翼崛起

日本國會議員到釣魚台「慰靈」,與俄羅斯總統、南韓總統登島的作用不同,日本右翼分子有將民意綁上國粹主義的意圖,也讓蠢動的軍國主義漸漸浮出。

低迷經濟是日本右翼崛起的溫床,日本書店裡多的是日本危機論、中國威脅論。近年歐洲經濟受重創,右翼勢力也在法國、希臘、荷蘭和匈牙利等地抬頭,連德國也無法倖免。

希臘極右翼「金色黎明黨」在議會贏得一席,成員揮舞納粹標誌,騎機車呼嘯慶祝,威脅趕出移民。人權組織警告,該國排外引發的暴力,已達「驚人程度」。

德國近年發生幾宗外國人遭殺案,兇手是極右派新納粹成員。總理梅克爾形容是德國的恥辱,強調新納粹是顯而易見的危險。德國新納粹遭取締,遂轉移至美國,威斯康辛錫克寺廟槍擊案的兇手即是新納粹白人種族主義者。

日本否認二戰罪孽,德國雖有反省,但對新納粹運動也無計可施。新納粹否認屠殺猶太人,一如日本否認屠殺。

日本自衛隊正「轉型」為國防軍,海軍軍力僅次於美國。德國近日也宣布,必要時軍隊可在國內開戰,防止類似九一一的恐怖攻擊。梅克爾號稱鐵娘子,但德國一項調查顯示,極右派情緒增長,超過八分之一的受訪者支持「強硬派」領袖。

日本政壇的右翼分子活躍,駐北京大使的持平之論,卻遭反彈,而將被撤換日本防衛大學前校長五百旗頭真警告:「右傾化、視野狹隘的國家主義,將帶來國家毀滅。」

多數德國人不喜歡新納粹,多數日本人也未主動迎合右翼。若任由右翼聲音無限擴大,將被帶往極端。台灣應對釣魚台事件時,要注意日本的右翼發展。

【2012/08/2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聯合筆記/注意極端右翼崛起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318812.shtml#ixzz24W2kK8j7 
Power By udn.com 

亞裔美國人 「雙高」新勢力

知名籃球員林書豪(圖)掀起「林來瘋」熱潮,象徵亞裔美國人已和猶太裔美國人一般,享有卓越的移民成功。
(美聯社)
林書豪掀起的「林來瘋」熱潮,不僅使他名利雙收,也讓在美國的亞裔人士與有榮焉。事實上,亞裔美國人現在已是全美教育程度最高與所得最豐的族群,和猶太裔美國人一樣,成功實現了美國夢。

林書豪的成就說明了亞裔美國人在美國的優異表現。Pew研究中心夏季公布的亞裔美國人研究報告指出,亞裔美國人是美國所得和教育程度最高、成長最快的族群,對現有生活與財務的滿意程度比一般大眾高,也比其他美國人更重視婚姻、父母、努力工作及職涯成功。

亞裔美國人的新移民數量不僅超越西班牙語族群,也成為追逐美國夢的佼佼者。亞裔美國人主要指華裔、菲律賓裔、印度裔、越南裔、韓裔和日裔的美國人。

相較於猶太裔美國人,亞洲民眾19世紀下半葉大舉移民到美國時,遭遇強大的敵意與偏見,當時美國甚至立法禁止來自中國、後來擴及整個亞洲的移民。

但比起猶太裔美國人的積極擴展社會勢力、屢次提出政治和社會異見、進而引發美國民眾反感,亞裔美國人有其優勢。受限於移民法令和種族主義歧視,亞裔美國人的數量在過去近一世紀未明顯增加,但近來這個族群的人數已迅速成長,且教育程度和富裕程度都比其他移民族群還高。

亞裔美國人也甚少在政治和娛樂等活動領域發光發熱,因亞洲文化不鼓勵在公眾面前過度顯露情緒。

所以雖也有眾多亞裔美籍文化和政治人物,多數亞裔美國人仍偏好從事律師和公共診所醫師等專業性質的工作,再加上亞洲人的謙卑特質印象已深值人們心中,使這個族群較不受美國公眾關注、也甚少受到批評。

不過,亞裔美國人獲得的驚人成功,也引人憂慮這個族群是否也將面臨美國大眾的反感,尤其現在經濟不景氣,且美國和中國的經濟和政治衝突日益浮上檯面。

若中國有朝一日成為美國的明確對手,民眾對於華裔美國人忠誠度的疑慮,可能會高於對猶太裔美國人的擔憂。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2/10/29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亞裔美國人 「雙高」新勢力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7461315.shtml#ixzz2AdeXPQfn 
Power By udn.com 

專家:港人移民熱潮消失

  • 2013-02-13 14:24
  •  
  • 新聞速報
  •  
  • 【中央社】

     香港媒體今天報導,由於近年歐美經濟不景氣,且港人已適應香港主權轉移後的生活,港人移民熱潮已經「百分百冇左(消失)」。

     官方統計數字顯示,去年港人移民外國人數減少,暫定只有7300人,較前年減少12%,回落至2010年水準。

     統計指出,過往港人最熱門的移居地美國,去年移民人數較前年減少35%,是5年來最低,反之移民澳洲的人數就增加29.4%,有2200人。

     東方日報在報導中引述移民顧問關景鴻的話說,合資格又有經濟能力移民的人「要走已經走左(了)」,港人已習慣、接受現時生活,加上背靠中國大陸,即使幾年前金融海嘯香港經濟也相對穩定,因此移民熱潮下降。

     他說,港人移民外國做「二等公民」的衝動「已經百分百冇左」,現時港人移民的原因主要是家庭團聚。

     過去幾十年來,香港大部分時間都有移民潮,尤其在英國殖民統治時期,每年大概都有數萬人移民。

     在港英政府年代,香港曾出現兩次大規模移民潮,一次是上世紀60年代香港因大陸文化大革命而爆發暴動,另一次是1989年北京「六四」天安門事件之後。

     「六四」翌年的1990年,港人移民人數高達6萬2000人。

     香港主權轉移後,移民熱潮開始下降,甚至出現移民回流。1020213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61922
(轉貼)奧地利人口緩慢增長移民是重要因素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奧地利人口緩慢增長移民是重要因素

2010-08-06 17:49:38來源:安慶市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瀏覽: 643
奧地利人口將繼續緩慢增長,預計到2030年,有望從目前的近834萬人增至900萬人,再過20年可能達到950萬人。 在未來奧地利人口增長中,外來移民將是重要因素。 
奧地利統計局的最新預測報告說,未來幾年裡,奧地利人口增長率將會超過千分之三。 這其中,外來移民的增多將使奧地利的就業人口得到補充。

2008年,奧地利淨增移民人口3.44萬人。 根據統計局的預測,奧地利今後幾年將每年淨增移民人口2.6萬至3.7萬人;從2020年起,將每年淨增約3萬人。

除移民因素外,預計未來20年內奧地利新生兒數量略高於死亡人口數量。 去年,奧地利出生人口比死亡人口多了2700人。

奧地利人口老齡化將加劇
藍田人口網www.ltrkw.cn 時間:2011/05/18 人氣:1424 來源:世界人口作者:管理員
新華網維也納10月28日電(記者劉鋼)奧地利統計局28日發表人口報告預測說,未來40年里奧地利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將進一步加劇,60歲及以上老人佔人口總數的比例將從目前的22.2%上升到34.1%。 
報告指出,奧地利人口老齡化的直接後果是勞動力缺乏。 據預測,到2050年,奧地利15歲至60歲的勞動力人口數量將從518萬減至500萬,人口中的勞動力比例將從62.3%降為52.5%。 而60歲及以上人口數量將增加76%,達到325萬人。 
報告認為,到2050年,奧地利人口將增長14.4%,從2007年的832萬人增加到952萬人。 但奧地利人口的未來增長主要靠外來移民的增加,本國人口的出生率仍將偏低。 
報告預計,到2050年,奧地利首都維也納的人口將會從150多萬升至208萬,居民的平均年齡也將增至44.3歲。 同時,奧地利全國人口的平均年齡將會達到46.9歲,比現在提高整整6歲。 
統計局還預測,屆時移民政策相對嚴格的南部克恩頓州將會成為奧地利人口老齡化最嚴重的地區。 預計到2050年,該州人口的平均年齡將達到48.2歲。 

奧地利欲“同化”移民

發佈時間:2011年07月13日 13:50
來源:光明日報   作者:記者 方祥生
我要評論
字號:【   】【列印

  奧地利政府近日公佈的《2010融入報告》一石激起千層浪,引發了一場關於外國移民的大討論。

  該報告指出,去年奧地利新增移民11.4萬人,同比增加7000人,使有移民背景的人數達到154.3萬人,佔全國人口的18.6%。新增移民中,來自歐盟國家的移民為5.9萬人,從國外返回的奧地利人1.6萬人。去年,有1.1萬外國人向奧地利政府提出避難申請,按常規,其中約三分之一能被批准。

  毋庸諱言,大量外國人涌入給當地帶來了新的社會問題。

  其一是犯罪率上升。報告指出,奧地利警方去年抓獲的犯罪嫌疑人中,29%是外國人;被判刑的罪犯中,31%是外國人,主要是在奧長期居留的外國人,遊人或非法滯留者僅為5%。去年被判刑的外國人佔旅奧外國人的1.6%,為奧地利人犯罪率的4倍,主要犯罪群體是15-40歲的男性公民。外國移民同時又是受害群體,去年各種犯罪的受害者有20%是外國移民,他們的受害比例高出奧地利人一倍。

  其二是受教育程度與就業率偏低。報告指出,14%德語不是母語的學生不能完成9年制義務教育,尤其是來自前南地區和土耳其的孩子。58%的外國移民子女需要補習德語,約為奧地利孩子的6倍。第二代旅奧土耳其人中,只有22%能完成高中學業,只有14%能完成高等教育。受教育水準偏低,也影響其就業。去年,來自非歐盟地區的外國人失業率為13.1%,而奧地利人的失業率為6.4%。在就業的外國移民中,47%是工人,而奧地利就業人口中,工人僅有23%,61%是職員和官員。

  其三是收入和生活品質偏低。報告説,外國移民收入普遍偏低,影響其居住環境和生活品質。去年,奧地利每人平均居住面積為43平方米,外國移民的每人平均居住面積為31平方米,旅奧土耳其人平均只有21平方米。35%的移民家庭的居住開支超過家庭總收入的五分之一,而奧地利人家庭只佔16%。外國移民收入偏低,還影響到他們對奧地利的認同。土耳其人是奧地利最大的外來群體之一。61%的土耳其移民表示,他們不認同奧地利;53%的人表示,土耳其背景使其在奧的生活、就業等受到負面影響;只有不足50%的土耳其移民認同奧地利的社會體制。

  針對外國移民存在的問題,奧地利政府提出,“學習德語是融入的關鍵”。維也納32.8%的常住人口是外國人或在國外出生。維也納的學校有近半數的孩子有移民背景。

  奧專家委員會提出的措施包括:德語為非母語的孩子入學前必須上滿2年幼兒園;為移民開辦“奧地利國情常識課”;選擇一批“融入大使”現身説法;成立伊斯蘭論壇,並參與伊斯蘭教神職人員和宗教課老師的培養;敦促當地媒體報道伊斯蘭事務時多體現尊重。

  其實,移民是西歐國家普遍存在的問題。瑞士的外國人比例約為17%,法國、義大利、西班牙等國的外國人比例都很高。其中有的是從一些老牌殖民地國家的原殖民地來到歐洲;有的係因缺乏勞動力,通過國家間簽署的勞務輸出協議來到西歐國家;還有的是冷戰後從前蘇聯返回西歐的人;也有因為戰爭和武裝衝突到歐洲避難的人。可以説,奧地利是歐洲移民問題的縮影。

  近幾年,受世界金融危機和經濟危機的影響,歐洲的排外勢力有所抬頭。丹麥恢復邊境檢查、法國強制遣返羅姆人、瑞典反移民的極右政黨進入議會、英國制定移民上限等種種跡象都表明,在加大“融入”的同時,歐洲對非歐盟移民的限制也在加強。

奧地利:移民佔總人口近兩成但仍屬於弱勢群體

2012-07-10 10:28:12來源: 新華網 0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核心提示:到2011年年底,在奧地利合法生活的移民,包括有移民背景的公民有156.9萬人,佔奧地利全國人口比例18.9%。 但由於受教育程度偏低,加之語言等劣勢,移民在奧地利勞動市場上的處境也差於奧裔居民。

新華網維也納7月9日電(記者劉鋼)奧地利聯邦統計局9日發布的報告指出,奧地利外來移民,包括有移民背景的非奧裔居民,依然是社會中的弱勢群體。

新華網報導報告顯示,到2011年年底,在奧地利合法生活的移民,包括有移民背景的公民有156.9萬人,佔奧地利全國人口比例18.9%,比2010年增加了0.3個百分點。 其中,115.3萬人出生在國外。

目前在奧地利生活的移民中,33.3%祖籍是歐盟各國,32.7%來自前南斯拉夫地區,17.9%來自土耳其。

奧地利移民的平均受教育程度明顯低於奧裔居民。移民中,只接受過義務教育的佔33%,而在奧裔居民中,這種受教育程度的人僅佔13%。

由於受教育程度偏低,加之語言等劣勢,移民在奧地利勞動市場上的處境也差於奧裔居民。 2011年,非奧裔居民的失業率達9.4%,高出奧裔居民3.1個百分點。

在收入方面,移民的年均淨收入也只相當於奧裔居民的82%。 目前,在奧裔居民中,貧困人口占5%;在移民中,這一比例高達16%。

(本文來源:新華網) 祁夢真

奧地利人口將更趨老齡化

【雙擊滾屏】瀏覽量:200

據《消息報》報導,奧地利統計局近日公佈了新的人口預測。 到2050年如果不算移民的話,奧地利的人口將從目前的840萬人減少到740萬人。 人口減少的原因是因為奧地利婦女平均只生育1.4個孩子,而要維持人口數量,至少要生育2個孩子。 但是如果將移民計算在內,到2050年奧地利人口總數可望達到950萬。 與此同時,人口老齡化也是人口增長的一個重要原因。 目前60歲以上居民佔人口總數的23%,到2050年,這一比重將超過三分之一。 
2010/01/30 : print

 奧地利的穆斯林總人口在未來三年裡將達到一百萬。

 奥地利的穆斯林总人口在未来三年里将达到一百万。

據最新統計數據,奧地利目前有 50 萬穆斯林,約佔其總人口的 6% ,此外還有眾多的伊斯蘭教的擁護者和支持者。據數據分析,在未來 3 年,奧地利的穆斯林人口有望達到 100 萬。

據阿布那通訊社報導,奧地利伊斯蘭協會會長恩尼斯·沙費格在一家報社的採訪中聲明要對奧地利穆斯林人口進行系統的普查,以此提供更為準確的數據。

環球連線:奧地利民眾“不得獎牌也無妨”

2012年08月13日 01:28:00 
來源: 新華網
0
【字號:  】【打印
【糾錯】

    新華網維也納8月12日奧運專電(記者劉鋼)今年,奧地利派出了70名運動員參加倫敦奧運會,但卻顆粒無收。這也是奧地利參加夏奧會的百余年歷史中第二次無功而返。對此,奧地利人雖然有些遺憾,但似乎並沒有把此事看得過重。

    維也納市中心旅遊馬車夫卡塔克-庫舍爾接受採訪時表示:“是挺遺憾的,但也沒什麼了不起,不必強求,沒有獲獎牌又能怎麼樣呢,我們依然過得挺好。”

    奧地利貿易公司老板安德裏奇認為:“本屆夏奧會上沒拿到獎牌,這對奧地利這個國家來說不是什麼災難。”他還表示,如今的奧運獎牌之爭從某種意義上講也是各國經濟實力和人口之爭,奧地利“是一個小國,沒有也不可能有那麼多人力和經濟資源去爭奪每個奧運項目的獎牌”。他還表示:“奧地利是一個高山之國,從傳統上講更擅長冬季體育項目”。他本人也更看重冬奧會的比賽。如果奧地利在冬季項目中一無所獲,那他會感到傷心。

    身為政府官員的瓦欽格爾也表示:“如果是冬季奧運會,奧地利的表現肯定會出色得多。”

    工人韋瑟爾說得更加直接:“今年,我們即使沒有獎牌,這世界也沉不了。” 而大學生諾約霍芬的話似乎代表了更多人的想法:“是否得到了金牌這並不重要,重要的是我們嘗試了,而且結識了許多朋友,並得到了極大的快樂。”

老齡化加重奧地利社會護理負擔

發佈時間: 2010-09-06 09:25:13 作者: 來源: 新華網

新華網維也納9月3日電(記者劉鋼)隨著人口老齡化的日益嚴重,奧地利居民對養老和健康護理的需求迅速增加,所需人力和財力都面臨大幅增長的壓力。

在奧地利,當人們生活不能自理時,可以享受社會保險提供的護理服務,由護理人員上門照顧其生活,費用由保險公司支付。

據奧地利廣播一台3日報導,目前奧地利人享受這種家庭護理的總時間是每年1450萬小時,每年所需費用為13億歐元。 預計到2020年,需要家庭護理的時間和費用將會分別增至2300萬小時和20億歐元。

除少數傷、殘、病者外,需要這種家庭式護理的絕大多數是高齡的孤寡老人。 奧地利廣播電台在3日的報導中承認,人口老齡化是導致奧地利社會護理負擔日益加​​重的主要原因。

有數據顯示,到2030年,奧地利75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將超過100萬人,約等於奧地利總人口的八分之一。 

全球經濟危機下奧地利學生的零用錢

駐奧地利文化組撰


奧地利人口近830萬、面積約是台灣的二倍半左右,人民平均所得3萬9千多美元,當然這裡的青少年學生理應過著物質環境優渥、衣食無虞的富足生活。然而最近這一波橫掃全球的金融風暴及接踵而至的經濟危機亦衝擊到了這樂土般的音樂國度,最近公布的失業率攀新高突破了5%,也就是超過16、7萬人登記失業,這亦幾乎意謂著約有16多萬家庭或家計單位陷入財政困境。而奧地利媒體就刊載了一篇探討該國中小學學童、青少年學生及部分仍靠家長資助的大學生目前生活及消費轉變的報導。

報導指出,零食、飲料、衣物服飾、出遊、化妝保養品及遊樂器等項目是奧地利國中小學學童及青少年學生日常支出之最大宗,在這一波經濟危機爆發前,奧國學生每月約有235歐元、約為1萬1千元新台幣的零用錢可供支用;經濟危機爆發後再作之調查,現在每人每月僅剩175歐元的零用錢了。青少年問題專家Bernhard Heinzlmaier進一步指出,零用錢大縮水對年紀尚幼的小學生影響仍有限,因為他們主要支出項目多集中在零食、飲料及玩具,其價格普遍偏低且替代性高,反到是年級較長之高年級學生或大學生衝擊就很嚴重,為維持酷酷的形象和符合時尚的生活型態,很多行頭及支出硬是省不下來。

加上奧地利此地青少年學子若要維持同儕間友誼,那舞會、轟趴、生日宴會、啤酒屋或咖啡館小聚等千奇百怪的慶祝名堂應有盡有,樣樣都是要花錢。在父母親零用錢大縮水的狀況下,奧地利學生現在興起了勤跑長輩家的風氣,其中尤其是爺爺、奶奶或外公外婆特別會慷慨解囊救助弱小。另外,打工賺錢來自力救濟亦甚為普遍。

奧地利教育學者及專家呼籲,現在是教育孩子認識世界與社會現狀、人我分際及己身應盡責任義務的絕佳時機,讓孩子及學生學習並成長遠比一味寵愛及保護來的重要。

資料來源:
2009年4月14日奧地利今日報”Heute”專題報導『Den Jugendlichen geht das Geld aus』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59945
(轉貼)希臘極右派 趁亂挺進國會?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希臘極右派 趁亂挺進國會?

希臘極右派「金色黎明黨」崛起,參與國會選舉的該黨候選人之一傑馬尼,在該黨標誌旁接受訪問。
(美聯社)
希臘將於5月6日舉行國會選舉,美聯社指出,由於越來越多希臘人受不了財政窘迫、經濟衰退之苦,唾棄當權政治人物,極右派很可能在此次選舉中趁勢崛起。

一身黑衣的「金色黎明黨」成員最近在希臘全國各地掃街拜票,除了向犯罪頻仍地區的民眾承諾安全,也宣告要趕走外來移民,主張沿著邊界布設地雷,讓非法移民不得其門而入。該黨黨員也經常襲擊外來移民。歐盟境內的非法移民90%都從希臘進入,官方估計,希臘全國1100萬人口中,就有約100萬是外來移民。

「金色黎明黨」拒絕被貼上「新納粹」的標籤,強調許多黨員的父親在二次世界大戰期間希臘遭納粹占領時,曾與德軍作戰。不過該黨稱讚希特勒消滅了德國的失業問題,黨員也常在遊行抗議時行法西斯式敬禮。

該黨位在首都雅典的辦公室總是人聲鼎沸,每天都有民眾要求入黨。20年前創立的「金色黎明黨」在2009年國會選舉中得票率僅0.23%,但最近民調顯示,它的支持度已暴漲到5%上下,可望在6日國會選舉中一舉跨過得票率3%的門檻,取得席次。

主流政治勢力為了贏回右派選民的心,開始將外來移民議題納入競選主軸。警察外務總局局長克萊梭何底斯已承諾,將在2014年前廣設拘留所,拘禁3萬名非法移民。警方開始搜查外來移民的公寓,法律也允許政府強迫移民做健康檢查。

聯合國難民署雅典發言人凱蒂‧卡赫吉亞吉魯說:「希臘人對非歐盟外國人的攻擊越來越多。局勢不穩定,怪罪外國人總是比自我反省容易,極端團體因而崛起。」

許多希臘民眾對警方失去信心,也是「金色黎明黨」受歡迎的原因之一。部分地區治安敗壞,毒癮患者公開注射針劑,搶劫、竊案頻傳。居民瓦地斯曾計算他生命財產屢受威脅時,「金色黎明黨」到場馳援的人數,他說:「我還能叫誰幫忙?跟警察報案說你快被殺了,他們會在你遇害之後才姍姍來遲。」

希臘納粹占領期間發生大飢荒,1967到1974年軍事獨裁統治時期,官方任意拘禁平民和施以酷刑,因此如今「金色黎明黨」的高人氣令人擔憂。

雅典大學政治學教授尼可拉科普羅斯說:「極右派之中最極端的金色黎明黨支持率出乎意料地高,讓我非常擔心。」

【2012/05/0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希臘極右派 趁亂挺進國會? | 國際焦點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3/7063556.shtml#ixzz1tYwhJcUg 
英國三分之一人自承 有種族歧視心態

根據調查,英國有3分之1的人承認他們有種族歧視的態度,5分之1的人對於親友的種族歧視態度不會感到不妥。調查機構OnePoll表示,這個調查結果讓人感到意外,然而,哪種行為算是種族歧視,算是不妥,也一直是一個具爭議性的問題。

調查機構OnePoll對2,000名英國人做調查,問他們對住在國內外國人的看法。結果顯示,3分之1的人承認經常談及有種族歧視色彩的話語,10分之1的人承認他們曾被親友指控有種族歧視態度,5分之1的人接受他人談及貶低其它種族團體的話語,且不會感到不妥。

88%的受調者把自己的身份例為「英國白人」,許多人認為他們對外國人的態度來自上一代。OnePoll發言人表示,那麼多人接受種族歧視行為令人感到訝異,沒有人應該在自己的社區內感覺像是個外人。

反種族歧視團體「希望而不怨恨」(Hope Not Hate)指出,雖然調查結果讓人失望,但對此結果不感到意外。從好的一面來看,多數的英國人迴避種族歧視行為,但仍然需要更多努力,才能改變社會上部份人士對其它種族的偏見。

OnePoll發言人指出,什麼樣的行為構建為種族歧視,永遠都是一個爭議性問題,一個人覺得不適當的行為,或許另一個人覺得沒有不妥。人們與他人的說話方式,不管他人的國籍或膚色為何,一定會受父母及上一代看法所影響。同樣的,生活經驗及文化也勢必會影響人們的想法及語言。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

【2012/05/29 台灣醒報】



全文網址: 英國三分之一人自承 有種族歧視心態 | 國際萬象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123714.shtml#ixzz1wJ1f1QC6
Power By udn.com

Power By udn.com 

移民子女快速成長 競爭力弱

13日公布的一份針對移民兒童發展的報告指出,大多數移民子女在未來進入社會時,可能在教育、健康和社會經濟條件上面臨較為不利的處境,而這個族群的人數卻在快速成長中。這個趨勢令專家感到憂慮。

但並非所有移民子女都面臨較為不利的處境,這份由兒童發展基金會(Foundation for Child Development)資助進行的研究指出,和西語裔移民的子女比較,東亞和南亞裔移民子女的競爭力較佳。

根據2010年政府資料,55%東亞裔移民子女獲得大學文憑,南亞裔移民子女82%具有大學畢業資格,而一般美國人獲得大學文憑的比率為三分之一。南亞裔移民大多來自印度。

根據紐約亨特學院(Hunter College)的研究,西語裔移民的父母大都不會說英語,或只稍會說英語,移民子女在教育或職場上的表現可能影響美國戰後嬰兒潮世代的醫療品質、房價,甚至經濟。

撰寫研究報告的亨特學院社會學教授赫南德斯(Donald Hernandez)表示:「嬰兒潮世代的未來越來越依賴移民子女對經濟的貢獻。」

美國商會資深副總江森(Randy Johnson)說:「因為現代的經濟是知識經濟,我們的職場所需要的是有知識的人才。高中無法畢業的人在職場上必定面臨不利的處境,此狀況對全國經濟都不利,因為他們不具備必須的工作技能。」

江森說,教育程度較差者的失業率比教育程度較高者高很多,例如,高中沒畢業者的失業率為13%,而有學士學位者的失業率為4%。

泛德堡大學(Vanderbilt University)教授孔費爾德(Daniel Cornfield)表示:「在服務業掛帥的現代經濟中,已經不再有連接低薪工作和高薪工作的階梯。在準備進入職場前,就業者必須完成大量教育。」

西語裔移民子女在教育上的表現特別令專家擔憂。墨西哥和中美洲移民子女是最容易輟學的族群,其次是來自多明尼加、海地和非洲的移民子女。

超過三分之一的西語裔移民子女在四年級時,被排在學習英語班,而英語學習班的學生在進入中學後,他們的數學和閱讀成績在所有學生中最差。

【2012/06/14 世界日報】



全文網址: 移民子女快速成長 競爭力弱 | 美國新聞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159671.shtml#ixzz1xnQjNaJE 
Power By udn.com 

華府看天下-華裔女性常嫁猶太男人

  • 2012-06-22 02:05
  •  
  • 中國時報
  •  
  • 【傅建中】
 前些時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娶了來自越南的華裔陳小姐為妻。(美聯社照片)

 前些時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娶了來自越南的華裔陳小姐為妻。(美聯社照片)

     前些時臉書創辦人祖克柏(Mark Zuckerberg)娶了來自越南的華裔陳小姐(美聯社照片)為妻,猶太人的反應是他們又失去了一個同胞,因為他娶了外邦人(gentile),而我的反應則是,怎麼又一個中國女人嫁給猶太人,我這樣想並不是反猶(anti-Semitic),而是與統計數字和整個趨勢有關,恰巧這個時候《紐約時報》登出一篇亞裔女性多嫁給猶太男人的專文,完全支持了我的看法。

     這篇報導特別指出著名的華裔電視女主播宗毓華(Connie Chung)的丈夫是猶太人,名噪一時的虎媽蔡珠兒(Amy Chua)的先生也是猶太人,還引述了兩位華裔女學者(Colleen Fong and Judy Yung)所寫的論文指出,亞裔(主要指華裔和日裔)和猶裔結為夫婦的比例高達百分之十八,而他們彼此的人口只佔美國人口的百分之二。

     華裔女性嫁給猶太男性的例子不假外求,我身邊俯拾即是。朋友的一位女兒左挑右撿,最後還是嫁了一位猶太人,父母並不十分滿意,可是女兒已年華老大(年近四十),找一個適當的對象已非易事,只好委屈求全,因此整個婚禮是在沒有張揚的情形下進行的,事後才宣布。另有一位來自台灣的年輕女記者,幾經波折總算在前幾年和相戀多年的猶太男友結為連理,先生已內定為美國駐緬甸大使,夫婦倆不久即可赴任,將來必定會和揚名國際的翁山蘇姬打交道。

     根據前引論文所述,華裔女性願意嫁給猶太男性的重要原因是中國文化和猶太文化相近,都重視家庭教育,而這些華裔女性及猶太男性均屬中產階級,價值觀念相同,易於交往及結合,最終成就了婚姻。

     中國人對猶太人的宗教和文化一直不甚了了,儘管從北宋時猶太人已開始定居在京城汴梁(今開封),至今已有千年的歷史,可是當地人以為他們信的是回教,管他們叫藍帽回回,因為他們頭上戴一頂藍色瓜皮小帽,他們的教叫挑筋教,因為肉類的筋他們是不吃的,還得由拉比(Rabbi)經過Kosher的過程。這些藍帽回回禮拜的地方叫一賜樂業清真寺,其實這就是猶太人的教堂(synagogue),雖然回教的教堂也叫清真寺,但別忘了上面還有「一賜樂業」四個字,那就是以色列的音譯,以色列清真寺當然不可能是回教清真寺。

     又開封有所謂回子七姓,即李、趙、艾、張、高、金、石七個姓氏,這七個姓的人十之八九是猶太人的後裔。從回子七姓之說,也可看出當地人是把他們當作伊斯蘭教的信徒。

     我個人對猶太人有較為深刻的認識,也是到了美國後的事,我在大學時,一大半以上的老師是美國人,一位叫敖捷生(Jason Alter, 1931-2009)的,就是俄國後裔的猶太人,他教了我三年,使我受益良多,但我一直把他和其他的美國老師視為同樣的美國人,我們的英語中心也有好幾位美國神父在教,有時中心辦郊遊,我發現敖老師和神父們格格不入,幾乎連話都不講,按說在外國遇到自己的同胞,應該很親熱才是,當時很不解,後來到了美國,我才明白他們的宗教信仰南轅北轍,道不同,不相為謀,大概就是這個意思了。

     另有一位叫梅兆贊(Jonathan Mirsky)的老師,從姓氏上看,不是波蘭就是俄國後裔,也很可能是猶太人。此君年輕氣盛,對台灣的政治很感興趣,是英語中心主任林瑜鏗教授感到頭痛的人物。此君後來成為有點名氣的記者,當過倫敦泰晤士報的東亞主編。在尼克森尚未打開中國的大門之前,他就千方百計的想去中國,他泳技非常好,一度試圖從吳淞口外游泳進入黃浦江,結果被中共逮到,驅逐出境,不過因此上了報,出了風頭。

     英語中心還有一位學姐嫁給一位史坦福大學在台灣做研究的博士生丁愛博(Albert E. Dien),是整個中心的大新聞,丁學姐沒等畢業就嫁了美國人,是我們這些初入校門學弟學妹們竊竊私議的話題。來美後從敖捷生老師那裏得知丁愛博是徹頭徹尾的猶太人,他熱中研究開封的中國猶太人,並創辦了「中猶研究所」,專門從事這方面的研究。

     最令人驚奇的是宗毓華嫁了猶太人,因為她是回教徒(父母俱為回教徒,父宗凌是毛邦初的會計),從中東以阿六十多年的衝突和戰爭來看,回教徒和猶太人是誓不兩立的,但愛情是盲目的,也足以打破一切人為的藩籬。

美國殘缺和過時的移民政策
美國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是個獨一無二的社會,因為其移民的優勢已經被其他國家以及其他外在條件給削弱。
【撰文/台灣英文雜誌社】

隨著美國經濟情況驟降,總統大選選情更加膠著,除了一個方面以外:西班牙裔美國人仍繼續高度支持歐巴馬,其支持率核對手相比仍是驚人的61%比27%。如果歐巴馬真贏了,原因很可能正是因為他對這個問題的態度:移民。但也正是這個問題,他無法依實際想法來執行,更遑論去修改許多拉美裔支持的政策。共和黨已對這一主題採取強硬立場。民主黨也有自己的明確規則。這意味著美國的移民制度很可能會保留其原本的樣貌──也就是一個非常糟糕的系統。

我們認為自己是世界上最偉大的移民社會,當然,在大多數國家的歷史上,也都是如此。但在過去二十年已經發生了一些很有意思的事情:其他國家一直在採用許多美國最好的想法,以轉化為移民社會,甚至把這些美國的概念加以提升。其結果是:美國已經不像以前那樣,是個獨一無二的社會,因為其移民的優勢已經被削弱。

加拿大和澳大利亞的外國出生公民比例,都比美國還要高。事實上,在這方面,美國曾經引領世界,但現在卻愈來愈和許多其他西方國家相近。法國、德國和英國的外國出生的居民(佔人口的百分比)僅比美國略少,且其中一些國家是根據這些移民的專業技能接受他們,大大的促進他們的經濟。

加拿大移民政策現在集中在招聘具有這個國家所需能力的人才移民。這些人可以自行申請工作簽證,他們甚至都不需要有雇主。加拿大政府以分數來提供簽證,受過科學教育,具有技術技能和工作經驗的可以額外加分。

該系統的結果很明顯的,在溫哥華:美國的高科技公司(如微軟)在此設了大量的研究實驗室和辦事處。在這些辦事處工作的人,幾乎都是在美國大學畢業外國學生,但最後無法獲得在美國工作簽證,於是向北移動幾個小時的路程到了溫哥華,這裡他們可以居住在和美國西海岸差不多的城市裡。只是,當然了,他們將納稅、提出專利申請、創造發明,並提供就業機會給加拿大人。

【本文譯自《TIME》JUN25/2012,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新移民籲修國籍法 盼成台灣人

南洋姐妹會等新移民團體今天公布民間版的國籍法修正草案,為失婚外配爭取居留權,獲跨黨派朝野立委聲援。越南籍的新移民「阿香」出面泣訴因丈夫外遇,她離婚後又沒有贍養費,被迫獨力撫養小孩,但依歸化條件她根本負擔不起;印尼籍的「露露」則表示,嫁來台灣已15年,至今卻仍只有居留證,很希望被當成台灣人。

新移民團體上午在立法院舉行記者會指出,根據移民署統計,目前約有5萬多名外籍配偶尚未取得中華民國國籍,但現行國籍法規定,新移民一旦失婚,就不能適用婚姻移民歸化,必須提繳高額財力證明門檻,包括500萬存款、超過基本工資2倍以上薪水等條件,但失婚外配紛紛陳情,相關規定對她們來說門檻過高,甚至讓她們的處境雪上加霜。

新移民團體代表指出,新移民要歸化,必須先放棄母國國籍,相較之下,原生台灣人具備雙重、三重國籍者大有人在,顯示法令對新移民和原生台灣人有雙重標準;而國籍法的規定,更讓新移民必須割捨自己原有國家與家人關係,難以抉擇。即使最後歸化取得了身分證,新移民也無法擁有一般公民享有的完整參政權,需待歸化10年後才能行使。新移民團體主張相關條文都應刪除。

民進黨立委田秋堇表示,她已提案修改國籍法,將原條文中規範歸化的資格「品行端正」刪除,改為「沒有犯罪紀錄」;立委林淑芬呼籲政府盡快提出修法版本;國民黨立委陳學聖支持修法但認為應漸進,至於是否刪除新移民歸化要放棄母國國籍的條文,他個人持保留態度。

【2013/03/18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新移民籲修國籍法 盼成台灣人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7768983.shtml#ixzz2Ntoqv6E9 
Power By udn.com 



本文於 修改第 1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19127
多元文化 極端虛偽 勞動需求 才是緣由(轉貼)布雷維克的台灣情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歐洲人應正視挪威屠夫帶來的預警
2011/08/03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挪威屠夫布雷維克已於25日出庭受審。透過律師,布雷維克提出兩項要求,一是調查過程完全公開,二是他要穿著軍裝亮相,擺明他還想從法院繼續公開宣揚其人生理念。法官決定開閉門庭,不准旁聽,民眾也反對容許凶手有言論自由,而由國家提供他一個公開場合大放厥詞。

挪威爆炸和冷血槍擊慘案至少造成93人喪生,但挪威最高刑期為21年,凶手布雷維克即使判處最重徒刑,也只是21年,算起來每殺一人,只需坐牢82天。法律還規定,服滿三分之一刑期,就可申請周末出獄「度假」。如此寬鬆的刑罰令各方憤怒,網上出現數十個「判處布雷維克死刑」的網頁,要求將他處死或終身監禁,但挪威已在1971年全面廢除死刑,若要把布雷維克處死,除非修改法律。

「人魔」布雷維克在他撰寫的千頁「歐洲獨立宣言」中說,他原計畫籌措至少500萬挪威克朗,成立全歐的保守平台,出版宣言或贊助行動驅逐穆斯林,但因金融風暴加上他炒股失利,無法依照計畫完成其目的,最終選擇了爆炸和槍擊殺人,以血洗手段引起大家關注。

在烏托亞島的血洗行動,他原以在挪威有「國母」之稱的前女總理布倫特蘭德為目標,幸而她因「有事耽擱」而免於難。

他自稱是「殿堂騎士」,鼓勵歐洲「十字軍」發動聖戰,以反穆斯林、反移民、反多元文化為目標,並透露曾於02年到英國倫敦,與來自法國、德國、希臘、荷蘭和俄羅斯等國的極右翼人士秘密集會。他曾拜訪了英國極右組織「捍衛英格蘭聯盟」的領導人,還暗示歐洲目前至少有80名與他一樣的「騎士」,這些人也可以隨時隨地製造恐怖襲擊。

挪威極右恐怖勢力目前雖然沒有明顯的「精神領袖」,但通過極右分子「各自為戰」的方式,可能更加難以防範。這些右翼分子,一個又一個的出現,猶如潛伏在人們身邊,伺機隨時而起,製造血淋淋屠殺的怪物。

所以,必須慎重正視右翼思想傾向對青年進行誘導。在政治上,極右政黨已經在一些國家中獲得議會席位,有的甚至已進入政府,使得一些國家不斷收緊文化寬容政策。極右組織壯大和極右思想傳播,是這次血案的根本原因。其次,警方的疏於防範和法律的過於寬容才是造成這次事件巨大傷亡的原因。而挪威社會未對反穆斯林、反多元文化等極右思想產生足夠的警覺,終於使生活在「天堂」的挪威人,做夢也沒有想到自己可能成為恐怖襲擊的目標。

挪威血案的發生,令歐洲各國不得不開始重新審視國內右翼組織,人們驚訝發現極右勢力的毒瘤正以「潤物細無聲」的方式吞噬著整個歐洲。

布雷維克的血腥屠殺是一個警鐘,提醒歐洲各國重視右翼思想的荼毒。所以,要嚴厲處理此一血案,以儆效尤。

大家應該還記得,二次大戰之前,希特勒原來只是一名失業的流浪漢,無以為生,應徵當了警察局的偵探,混入了一個左傾小黨中,打聽到一些消息,回報警察局。他也由此認識到什麼叫政治,後來便投入這個小黨,成為黨員,進行競選,他由此一路冒險,摸索著前進,最後成立了國社黨,以一黨專政、一人獨裁發動了二次世界大戰,夢想統一歐洲,最後給人類帶來一場災難之後,他自己也死在被盟軍包圍的柏林。而他生前所寫的「我的奮鬥」,與今天布雷維克寫的「歐洲獨立宣言」何其相似,歐洲人若不重視此事,二次大戰的浩劫可能在歐洲重演。

【2011-08-02/泰國世界日報】



全文網址: 歐洲人應正視挪威屠夫帶來的預警 - 挪威雙恐攻 - 封面故事 - udn全球觀察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34428#ixzz1UJ1xNKCO
Power By udn.com

挪威事件之後 - 極右派將興起?
2011/08/02 14:50:10 瀏覽891|回應11|推薦27

挪威屠殺事件發生之後,凶手的網頁曝光,引發各種天馬行空的揣測。大都指向同一方向 : 歐洲的極右派即將興起。更有人發揮名嘴式的推論,說什麼效應啟動,好像全歐即將陷入極右派奪權的紛爭。

事實上,挪威事件一發生,德國警方立刻展開行動,對全德的極右派分子,做一次徹底清查。主要目的是,看看那一個極右團體和挪威凶手有關連,甚至支援此次屠殺行動。

經過一個多星期的調查,警報解除,所有德國極右團體,都与此次事件無關。凶手所宣稱串連西歐的極右恐怖組織,也根本不存在。挪威警方初步將此案定位為:基督教基本教義分子的瘋狂獨立事件。

但是,無可諱言的,歐洲社會的反穆斯林風氣,正在暗湧潮生。引起風潮的,正是穆斯林自己。

除了倫敦地鐵和馬德里火車,兩件大型恐怖攻擊,造成全歐恐懼之外。穆斯林在阿姆斯特丹街頭,公然殺害荷蘭電影導演的事件,也引起極大的反感。

更何況,歐洲每年都會發生多起令人匪夷所思的穆斯林榮譽謀殺案,父殺親女或兄殺親妹,只為了女孩子接受西方思想、想溶入西方社會。

這股反穆斯林風潮,將許多選民推向反移民的右派政黨,是事實。各國政府也不得不宣布放棄多元文化,改採主流文化,以減低穆斯林和反穆斯林之間的摩擦。

最近,比利時緊跟法國之後,宣佈禁止遮蓋全身的布卡,就是其中一例。說實在的,誰會喜歡自己的城市,有一票頂著黑色蓬帳的人逛來逛去。蓬帳裏面是男是女?暗藏武器?偷運炸藥?全不可知。

歐洲的右派有兩種,一種是民粹右派〔Rechtspopulismus〕,一種是極端右派〔Rechtsextremismus〕。前者就是一般政黨,後者不參加選舉,但也有少數例外,如德國的NPD。

挪威事件一傳開,不管是民粹右派還是極右派,都全力和凶手撇清,以免被冠上暴力之名,因而失去支持或喪失選票。由此觀之,所謂挪威事件引起極右派興起之說,正如老兵張拓蕪所說,根本是女學生聊天。

其實,近年來的歐洲極右派暴力,遠不如足球暴力來得激烈。

今年勞動節,德國極右派NPD,在不來梅市發起反外國人示威遊行,參加的新納粹份子共兩百多人。

不來梅市的民間團體聚集了四千多人,舉行反制遊行。警方出動了三千多警力,將雙方隔開。即使如此,極右派分子發現越遊人越少,膽小的,都偷偷的跑了。最後,只剩五十多人,遊不下去,不得不搭乘警車,脫離現場,完全沒有暴力份子的風範。



出處: 挪威事件之後 - 極右派將興起? - 北萊茵堂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NRTaiker/5494041#ixzz1UEvEV7dA

挪威屠殺事件 - tueckische idyll
2011/07/27 14:46:25 瀏覽1297|回應8|推薦27

上週五下午,驚聞挪威發生恐怖攻擊事件時,腦海中浮現的第一念,就是tueckische idyll這句話。 tueckische 是險惡的,idyll 是田園風光,形容詞和名詞強烈對比,合起來的意思是說:安詳的田園中隱含了險惡的危機。

挪威,正是歐洲最安詳的田園,四百多萬人住在三十多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享受一年四千多億的GDP,其中35%,來自國家經營的北海油田。

挪威政府利用大量的石油外匯,建構起十分優厚的社會福利制度,優厚到許多德國人,都想移民過來。挪威人卻不想和別人分享,兩次投票反對加入歐盟,立志成為真正的海角一樂園。

如此樂園,竟發生爆炸兼槍擊事件,當然是恐佈攻擊,既是恐佈政擊,當然是伊斯蘭份子幹的。不光是我如此想,各家媒體也往此一方向推論。

能怪誰呢?自從911、英國地鐵爆炸、西班牙火車爆炸三大伊斯蘭恐怖攻擊之後,任誰看了穆斯林都疑懼三分。大家都按照經驗判斷事情,許多穆斯林,因而蒙受不白之冤。

去年,在東德就發生了一件奇案。一個穆斯林婦女和一個蘇裔德國男子,在公園里,因小孩搶玩秋千,引起爭執。德國男子用岐視性的字眼辱罵對方。穆斯林婦女不甘受辱,一狀告上法庭。

不料,該男子十分凶悍,在言詞對質中,竟當庭衝出被告席,要打原告。原告的丈夫是一名穆斯林男子,趕緊上前救援,雙方就在法庭上,打成一團。

法官見狀大怒,緊急呼叫法警。法警衝進來一看,一名白人男子与一名穆斯林男子扭打不休,二話不說,掏出佩槍,朝穆斯林男子大腿,就是一槍。打鬥停止,穆斯林男子送醫急救。

事後,法官質疑法警:為何不先問清楚再處理?又為何一上來就開槍?法警答得也乾脆:我以為那個穆斯林是恐佈分子、炸彈客,不立即開槍,他就會引爆炸彈。事情就此不了了之。

至於挪威恐佈攻擊事件,到第二天真相大白,是自發的,不是外來的,一個土生土長的挪威人幹的。果然是tuekische idyll。

凶手是一個有嚴重反社會傾向的青年。奇怪的是,越是社會福利國家,越多反社會人格,反社會的手段也越激烈。這些反社會人格,最後都會加入極左或極右組織。左右都無所謂,就是要反社會。

德國早在七十年代,就出現過極左派的赤軍旅,殺了許多人。因此,德國警方深具戒心,對極左、極右份子,都實施嚴密監控。他們的網站,只要一有踩紅線的言論,立遭查封。

挪威的警方什麼都沒做,因為挪威是樂園。

如今,看著凶手的幻想軍服照,以及2083年歐洲獨立宣言,幾乎可以認定他有妄想症。然而,再看他那冷酷又詭異的微笑,似乎一切都在他的計劃當中。

只有一點可以確定,凶手的律師,必將以精神病做為辯護主軸。一場審判,終將淪為一場心理學論戰。



出處: 挪威屠殺事件 - tueckische idyll - 北萊茵堂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NRTaiker/5473066#ixzz1Teo6TP3s

2011-7-28 字型: ∣看推薦∣發言∣列印∣轉寄∣分享:
「堅持開放社會」挪威總理︰包容極端主義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二十七日外電報導〕挪威總理史托騰伯格二十七日堅定重申,挪威不會受到布瑞維克所發動的仇外暴力屠殺事件脅迫,反會因此更堅強,繼續成為一個包容的開放社會。

稍早挪威奧斯陸中央車站發現可疑公事包,導致火車與公車營運一度暫停、車站清空,讓試著忘記重大攻擊創痛、恢復正常生活的民眾再陷恐慌,所幸後來證實是虛驚一場。

八成國民肯定總理

總理史托騰伯格對屠殺事件的處理獲得民意肯定,認為他表現非常好者高達八十%。史托騰伯格二十七日表示,布瑞維克攻擊的是挪威的基本價值,也就是民主與開放,而挪威的回應之道就是更民主、更開放,攻擊案不會改變挪威做為一個包容社會的特質,會繼續容忍極端主義的見解,但絕不允許暴力。他強調非挪威人天真,而是心胸開闊。

容忍異見 不允許暴力

中央車站是於二十七日上午在一輛公車上發現可疑公事包,如驚弓之鳥的警方,立即清空車站部份區域,火車與公車也全面暫停,警方出動嗅彈犬,警車與消防車、救護車到場待命,不過最後證實公事包內並無可疑物品,兩個小時後解除警報。

人魔本想用炭疽病毒

警方二十六日晚間在布瑞維克承租的農場內發現炸藥,並已引爆。另根據布瑞維克在網路上張貼的長篇宣言,他似乎曾計畫使用炭疽病毒為武器,不過生化武器專家表示,文中看不出來布瑞維克已取得這種致命病毒,或是他已能以其為武器的證據。

布瑞維克的律師李佩斯達德二十六日形容布瑞維克可能精神失常,似乎試圖以精神病為由,為布瑞維克脫罪。不過挪威警方認為,屠殺案兇嫌布瑞維克計畫縝密、籌備多年,絕不可能如律師所稱的精神異常;而布瑞維克宣稱還存在兩個潛伏「細胞」說法也不可信,不管是在挪威或海外,他應該都沒有同夥。

專家並認為,布瑞維克從眾多公設辯護律師中選擇李佩斯達德,也是他屠殺計畫的一部分,因為李佩斯達德○二年曾為一名殺害非裔國民的新納粹凶嫌辯護。

2011-7-26 字型: ∣看推薦∣發言∣列印∣轉寄∣分享:
人魔告白/網PO殉道宣言 召妓舒緩緊張
〔編譯魏國金/綜合外電報導〕從挪威冷血殺手布瑞維克發表在網路上一份長篇文件,可窺見他的異常思維,他說︰「我試圖避免愛情關係,因為這只會讓我的計畫複雜,甚至危及我的任務。」然而他存了兩千歐元(約台幣八萬三千元),要在行動前與兩名高級妓女共赴雲雨。

這份長達一千五百餘頁的「歐洲獨立宣言」,是布瑞維克從二○○二年四月至今年七月二十二日攻擊前的書寫結晶,他去年十一月寫著,雖然去年八月他在黑市沒買到槍後,在布拉格與兩名女子大玩3P,但他對一夜情操弄女性不再感到舒服。

他說,他默認男性不完美,因為他們被生理需求所擾,然而婚外風流若與他殉道任務所產生的浩瀚恩典相較,只不過是小罪惡,而且「為所應為以維持高水準的道德與動機是必要的」。

他說,他存了兩千歐元,準備在任務執行前一週找高級妓女,「這將有助於放鬆我的精神,我想像自己會緊張、十分不安,如果在生理、心智上放鬆,就比較容易面對死亡」。

他說,他也買下三瓶一九七九年產的法國紅酒,其中兩瓶已與親友分享,而最後一瓶則打算作為慶賀殉道之用,「將與行動前一週包下的兩名高級妓女共享」。他補充︰「我對『完美騎士』的解釋是,他不會,也不應是獨身禁慾。」

他十分重視形象,他說,「反抗」領袖的外表不能看起來像是「穴居人」,如「開打」恐怖組織首腦賓拉丹。他建議有心作為鬥士者,「拍照前至少健身七天,花幾個小時日光浴,看起來氣色會更好」。

點名英國王儲與政要

英國電訊報報導,他在犯案前數小時傳給朋友的這份檔案,敦促其他人效法他,殺掉包容伊斯蘭的任何人。他也點名一些英國政治人物、記者與公眾人物為攻擊「目標」。

其中英國前首相布朗,與伊斯蘭恐怖組織「串通,讓倫敦成為全球伊斯蘭銀行業務中心」,而被判定沒有遏阻伊斯蘭擴散的「戰犯」,他說,英國前首相布雷爾讓更多移民進入英國,使英國更為多元而該當受罪,英國王儲查爾斯則因贊助牛津伊斯蘭研究中心而受到譴責,這也顯示「我們的傳統精英與伊斯蘭密謀反對我們」。此外,德國總理梅克爾與法國總統薩科茲也在列。

他詳列歐洲「A、B類叛徒」,他說,這些人應被處決,在英國,他眼中的叛徒達六萬兩千兩百餘人。他也列舉歐洲「直接、間接支持歐洲伊斯蘭化」的百大政黨,英國的保守黨、工黨與自民黨都在列。

2011-7-26 字型: ∣看推薦∣發言∣列印∣轉寄∣分享:
人魔側寫/母親扶養缺父愛 少年時代轉向民粹
〔國際新聞中心/綜合報導〕挪威冷血殺手布瑞維克二十五日首次出庭,更多關於其成長背景的細節也持續曝光。據報導,布瑞維克出生外交官家庭,一歲時父母離異,之後由母親撫養長大,是典型的「乖寶寶」,過去的生活也如一同普通年輕人,友人都想不到向來害羞的他,竟會犯下如此重大兇案。

不過,據布瑞維克網路宣言,他雖出身好,但其實很看不起自己放任過頭的家庭,而童年穆斯林朋友對美軍遭攻擊叫好的經歷,也讓他從對政治毫不感興趣的天真男孩,轉變為民粹主義的右翼份子。

布瑞維克出生於一九七九年,一歲前隨任職挪威大使館的經濟學家父親居住倫敦,父母離異後,隨母親搬回奧斯陸,之後一直在媽媽呵護下長大,直到兩年前離家,三十年來都與母親同住。他在網路張貼的一千五百頁行動宣言中說,自己從來沒擔心過錢,如果真要說有什麼抱怨,「 就是我有太多的自由了」。布瑞維克在如同自傳的宣言中表示,十五歲前,他常到巴黎探望後來轉駐法國的父親與繼母,直到父親因為對叛逆期的他老與朋友廝混、在牆上塗鴉不滿而疏離,兩人才漸行漸遠。布瑞維克說,兩人的疏離都是父親的錯,「他有四個小孩,但都斷了聯繫,是誰的問題顯而易見。我五年前曾想跟他連絡,但他說,他還沒準備好」。

母親放任教育 自承欠紀律女性化

而布瑞維克雖與母親關係親近,但字裡行間對放任式的教育卻滿是抱怨,「我不贊成超級自由、母系家庭式的教養,因為完全缺乏紀律,某種程度也造成我的女性化」。他也批評同母異父的姊姊性伴侶太多,還說母親嫁給繼父「沒判斷力」,因為繼父人雖好,卻是「非常原始的性野獸」,與母親仳離後,都在泰國與妓女廝混。對於在使館負責處理移民申請文件的繼母,布瑞維克的描述也好不到哪兒去,他形容她雖「聰明」,但顯然是「背叛者」,「透過持續伊斯蘭化挪威,間接屠殺挪威人」。

在父親眼中對政治毫不感興趣的布瑞維克,是在第一次波斯灣戰爭後才開始轉變。當時一名穆斯林朋友對美軍遭飛彈攻擊的報導大聲叫好,「我那時一無所知,也不關心政治 確實引發我對政治的興趣和熱情」;而北約 一九九九年轟炸塞爾維亞,對他更「發揮決定性作用」,空襲讓他了解到,他終究不可能透過和平手段阻止他所謂的「歐洲伊斯蘭化」。

從挪威屠殺事件看歐洲多元化的挑戰
2011/07/29
【泰國世界日報/社論】
挪威爆炸和槍擊慘案震動這個和平的國家,更震動世界。兇手的冷血令人不齒,也讓人憤怒,套用中國大陸的術語來說,「不殺不足以平民憤」,如何判刑,考驗挪威目前「仁慈的法律」系統。但是,隨著案情瞭解的深入,尤其是兇手思想背景的調查,一些嚴重的問題也進入人們的視野。其中主要的就是歐洲多元化的議題。

不必諱言,隨著全球化和多元化的發展,以及歐裔出生人口的急劇減少,歐洲的移民越來越多,族裔背景越來越複雜,原有的歷史文化宗教傳承面臨嚴峻的考驗。但是,由於某些政治正確的因素作祟,對多元化,多族裔的發展方向無法展開積極有效的討論,以至於給宗教極端分子,或者狂熱的新納粹主義提供了發酵生長的土壤,再加上恐怖主義的陰影,中東戰爭的持久不下,給這種極端思潮增加了「催化劑」。

僅從挪威殺手的思想變遷來看,就可以找到其走向瘋狂的思維脈絡和理論基礎。因此,我們在譴責兇手的冷血瘋狂,悼念死者的無辜悲慘之際,不要忽略,或者故意逃避針對問題的探討,這樣才能找到可能生長這種極端主義的有病土壤,並加以剷除,讓這個世界變得更加安全和平,唯有這樣,才能告慰受害者的亡靈,讓他們的血不至於白流。

僅從歐洲來看,移民或者勞工增多的結果,就是伊斯蘭人口的劇增、伊斯蘭教的擴散,這自然給歐洲傳統的文化和宗教帶來了無形的挑戰。這樣的問題不僅在挪威,在德國、法國、英國等歐洲大國,更為普遍。在美國和加拿大,也有同樣的問題出現,比如加拿大的魁北克,伊斯蘭人口的急劇增長,對法裔社區的衝擊十分嚴重,各種矛盾也隨之而起。其實,除了伊斯蘭人口之外,華裔等亞裔人口、西班牙語裔人口、印度裔人口在全球各地的增長同樣快速,雖然沒有伊斯蘭文化帶來的衝擊大,但對於各地傳統的主流文化和宗教,同樣帶來嚴峻的挑戰。

一如已故哈佛教授杭廷頓所言,西方文化,或者說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化和宗教,正在發生「文明衝突」,這種衝突在傳統歷史(十字軍東征)和現實政治(極端伊斯蘭主義鼓動的恐怖主義)的雙重壓力下,變得更為複雜和嚴重。與此同時,全球化的發展帶動了多元文化的興起,為這種人口的變動和社會架構的重組提供了平台。在北美的加拿大,多元文化成為國家新的意識形態和價值系統,並得到法律的確認,這種模式已經影響了美國的「大熔爐」政策,並向歐洲擴展,成為當今移民社會成功的不二原則。問題是,多元文化確實給新到的族裔和社群提供了安身立命的基礎,但也給原有社會的主流族群帶來「身分定位」的衝擊,尤其在人口架構逐漸發生變化,人口比例逐漸逆轉,而人頭政治又是民主政治的基本特徵的大環境下,「主流社群」的「恐懼」,是一個不爭的事實,在這種情況之下,如果沒有一個寬容的平台和環境來討論多元文化的優缺點,討論多元化發展的前景,討論多元文化和國家核心價值之間的相互關係,而是「封殺」所有的意見,那就勢必給極端主義的氾濫創造條件。

如何讓西方國家的「主流」社群感覺到,他們是多元文化的受益者,而非受害者,他們並沒有在多元文化的「權力鬥爭」中敗北,新的移民社群至少應該做到幾個方面的努力,一是開放自己,在自己的傳統文化和移居地的主流文化之間,找到融合各自精華,又符合普世價值的「第三種文化」;二是遵循和平人權的原則,主動剷除自己社群中的「極端主義」土壤和因素;三是積極貢獻國家「新主流價值」的成形。事實上,多元文化如果只是自畫疆界,各自為政,你幹你的,我幹我的,沒有交流融合轉化,那麼,衝突的土壤就會增加,問題的持續出現是難以避免的。挪威的慘案雖然是冷血的個案,但它也是一個及時的警鐘。

【2011-07-28/泰國世界日報】



全文網址: 從挪威屠殺事件看歐洲多元化的挑戰 - 挪威雙恐攻 - 封面故事 - udn全球觀察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33486#ixzz1TZQrVCqI
Power By udn.com

挪威屠夫常整型 病態自戀之徵

【聯合報╱編譯組/綜合報導】
2011.07.30 04:02 am

專家相信,挪威爆炸和槍擊雙攻擊案嫌犯布雷維克「嚴重自戀」,另有一名他的舊識表示,布雷維克曾進行多次整型手術,希望有個「完美的」外表。

布雷維克被捕後所有經媒體公布的照片,都看得到他帶著「勝利者」的得意表情,彷彿他對這個世界和自己都非常滿意,絲毫沒有愧疚感。

挪威心理學專家托格森在接受「挪威日報」訪問時說,布雷維克患有嚴重自戀的人格障礙,他犯案後的滿足自豪感就是顯著特徵。

托格森說:「罹患這種疾病的人會認為自己有權力做別人不可以做的事。另外一種表現就是,非常在意自己的外表,認為外貌對他們來說非常重要。」

布雷維克一位兒時的好友則表示,布雷維克幾年前曾到美國接受多次整型手術。他說:「我曾在巴士上碰到他,他對自己整型後的樣子非常滿意。他的前額、鼻子和下巴都動過手術,很容易就看出來。」

【2011/07/30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挪威屠夫常整型 病態自戀之徵 | 國際焦點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494960.shtml#ixzz1TYpu7O2T
Power By udn.com

    丘延亮 <fredchiu@gate.sinica.edu.tw> Jul 28 11:39AM +0800 ^
     
    表面多元 台灣充斥隱形歧視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
    台灣人如果要開個生日聚會、吃吃喝喝慶祝,或是小倆口享受燭光晚餐,絕大部分的人都會選擇高檔的中、西式或日式料理店,讓燈光美氣氛佳的環境為彼此留下美好回憶。
     
    酒足飯飽,看場電影。電影院上映的都是歐美或日系影片,偶有伴隨影星來台宣傳,所到之處並定引起粉絲追逐。外籍影星享受的飯店尊榮禮遇,也會是媒體報導的花絮。
     
    但若稍微思考一下,在台灣為什麼很少會在正式場合時,相約在東南亞國家風味的餐廳?想要觀賞來自印、越、菲、泰等國的藝術與文化展演,機會更是少得可憐?
     
    根據內政部統計資料,從民國76年到99年以來,台灣的外籍配偶人數總計,若以日本籍和越南籍比較,日本籍配偶為3,270人,越南籍配偶為8萬4,246人。但無論在官方或民間的各種交流活動中、媒體曝光率,台灣對日本的認識,顯然遠勝於對越南的理解。
     
    片面理解東南亞文化
    四方報編譯阮舒婷認為,台灣雖然有8萬多的越南籍配偶,但一般的台灣民眾對於越南的認識仍然很少。雖然政府偶有相關課程邀請民眾認識東南亞國家,但參與者冷清,顯示台灣人對於理解這些來自東南亞籍配偶背景的意願相當低。即使有,也只是少數較為表象的美食活動,更不要談到深度認識文化差異性。
     
    然而,在外籍配偶之前,更早移民到台灣這塊土地的人,本省人、閩南人、客家人,還有最早居住在台灣的原住民各族群,至今仍然有著不同程度的衝突對立。
     
    這次挪威大屠殺兇手布列維克點名稱讚台灣是不搞多元文化的民族國家,讓網友們群情反彈,認為台灣是個有多元文化與多元族群的地方。但有著多元族群,必須要先有尊重與接納,才能繁衍出多元文化。在多元族群互相尊重上,台灣真正做到了嗎?
     
    談尊重 膚色有差異
    紀錄片導演馬躍.比吼說,台灣如果像行政院長吳敦義說的那樣「族群和諧」,那為什麼還會發生漢人罵原住民番仔等連串的歧視事件?「在官方,政府搶原住民的傳統領域;在民間,歧視無所不在,這種和諧是假的。」他也問,最近很多部落在辦年祭,但為什麼原住民的年祭放假只有一天,漢人的過年是國定假日呢?
     
    東華大學民族發展研究所教授施正鋒說,兇手布列維克的說法,正好反映了台灣給國際的部分印象,仍然停留在十分排外且單一語言的國家。至於台灣人對待外籍人士的態度究竟有沒有歧視、是否有接納態度尊重多元?
     
    「對待白人態度很好,對待外勞和東南亞籍外配,歧視就跑出來了。」施正鋒說,台灣還有非常大的努力空間,先有反省改進,才不會再度發生雇主逼印尼外勞吃豬肉的類似事件。至於台灣內部的閩、客、外省、原住民族各族群,彼此之間大小衝突從未斷過,省籍情結在選舉時就會被操弄浮現,更談不上族群和諧。
     
    政府別再感覺良好
    政大政大民族系副教授王雅萍則說,執政者不應自我欺騙,應該要盡到改善國家政策之責,承認台灣的多元族群差異的確存在,並且檢視政府團隊不夠努力的地方。「高呼『多元』口號,正是因為台灣不夠多元,長久以來漠視差異存在彼此之間。」
     
    在台灣傳播媒體與網路上,經常可見到「族群」一詞被廣泛使用。但多元「族群」定義,仍要稍做釐清。施正鋒說,「族群」(ethnic group)指的是一群人有著相同血緣、語言文化、宗教,有著共同記憶和經驗。但台灣以中文使用「族群」二字,界定較為鬆散。例如學生族群、同性戀族群等經常被使用,在中文裡的確都通。

     

    丘延亮 <fredchiu@gate.sinica.edu.tw> Jul 28 11:37AM +0800 ^
     
    挪威兇手眼中的台灣 族群共存不等於和諧

     
     
    【記者呂淑姮台北報導】
     
    日前挪威發生大屠殺案件,震驚世界。台灣各大主流媒體27日報導,兇手布列維克曾在網路上盛讚台灣、日本、韓國是「單一文化與族群,反對多元文化,保持單一的純粹。」原因來自布列維克反對多元文化的政策、更反對移民進入挪威,選擇用最激進的方式表達政治訴求。
     
    台灣媒體報導後,網友反映「台灣躺著也中槍」,反駁布列維克的說法實在太荒謬;行政院長吳敦義也說,台灣是「族群和諧、沒有紛爭,多元文化內涵豐富」的國家。但事實真是如此?如果布列維克對台灣的印象是「反對多元文化」,原因又是什麼?
     
    台灣的確有著多元族群,但有多元族群共存,並不代表此地能夠包容與接納多元文化。任職四方報編譯、來自越南的阮舒婷有次帶小孩去掛急診,院方護士問她:「妳會寫自己的名字嗎?」讓她深深感覺受到侮辱。阮舒婷認為,台灣當然不是「族群和諧」的國家,台灣人對待歐美、日本人的態度,跟對待東南亞國家來的人,態度截然不同。「有很多來自不同國家的人定居台灣,但台灣人不一定願意學習對方的文化。」
     
    正在台灣念博士班的陶明科也是越南人,他也碰過許多「以國籍論出身」的台灣人;但也有部分人是具備國際觀的,了解台灣以外的國際情勢。陶明科說,台灣人看到他是從越南來的,不少人都會用「那是個經濟次等、比台灣弱小」的國家來看待,卻忘記每個國家都有其發展脈絡。


    丘延亮 <fredchiu@gate.sinica.edu.tw> Jul 28 10:23AM +0800 ^
     
    台灣真的接納多元文化嗎
    a.. 2011-07-28 b.. 中國時報 c.. 【潘定澤】
     媒體報導挪威殺人魔布瑞維克在其宣傳影片中讚揚「日本、韓國、台灣是成功的民族國家,他們拒絕接受多元文化。」引發各方討論。台灣的公民政治領域一直缺乏左派右派的辯論,往往使得這個問題缺乏理性自省的空間,在這麼大的慘劇後丟給台灣這個震撼彈,也該是誠實面對的時候了。
     
     相較於歐美國家等族群大熔爐,在台灣較少看到外國人的面孔,這的確是事實。然而,外國人不愛來台灣,並不完全是台灣人的問題,在這點上大家也不用自覺感情受傷。縱使如此,仍可大膽猜測,布瑞維克之所以認為台灣是個拒絕多元文化的國家,並不只是光從人口比例來做為判斷而已,而是從過去種種在國際新聞上的不良紀錄,來認識台灣是個怎麼樣的國家。
     
     接納多元文化並不是學學語文看看電視買買舶來品就可自稱是多元文化,那只是皮毛,真正的核心在於「我們能不能跟與我們不同文化與種族的人和平共處,並尊重對方的文化」。很顯然在這個定義上,台灣是不及格的。在國際新聞舞台上最廣為人知的就是台灣雇主強迫穆斯林外勞吃豬肉,卻認為這沒什麼。台灣雇主與外勞仲介虐待與剝削外勞的新聞也屢見不鮮,這對不斷在尋求宗教和解與族群共融的西方社會,簡直不可思議。
     
     我們有些人確實有嚴重的漢人中心主義,認為南洋民族是卑賤的,原住民是野蠻的,過去常有光棍去南洋國家購買新娘回來,一方面做為生小孩的工具,一方面做免費女傭。一直到今日,仍有許多台灣人歧視外勞與原住民,甚至歧視新住民後裔。台灣來自南洋的新住民日益增加,多年來卻難以打進主流社會,在政治與媒體上,除公廣集團外,南洋文化幾乎是完全缺席,原因是我們要求他們要「完全入境隨俗」,這很顯然不是接納多元文化應有的特徵。
     
     在漢人中心主義底下,甚至還有更深一層的閩南中心主義,在日常生活中去辨認所有的非我族類,並產生相互排擠與言語衝突,政治上的效應更不用說了。民粹,而不納粹,值得慶幸,但卻也沒什麼好值得驕傲的,因為只要歧視還在,就會累積仇恨;一旦有人脫離道德與法律的規範,就有可能出現下一個布瑞維克,而這也絕非把判刑二十一年改為死刑就可嚇阻。
     
     台灣邁向民主多元多族群國家的道路上,遲早要面對這個問題。一個社會能否接納多元文化,絕對不是看能不能消費自己所「喜歡」的外來文化,以哈日哈韓來反駁,完全文不對題而且莫名奇妙,評估的標準是看我們對於那些自己不見得會喜歡的外來文化,和平共處且包容接納的能力。有了這樣的認識後,我們能不好好的反省自己嗎?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研究所研究生)

     

    丘延亮 <fredchiu@gate.sinica.edu.tw> Jul 28 09:56AM +0800 ^
     
    布雷
     
     
     
     
     
    維克看台灣
     
     

    【聯合報╱黑白集】 2011.07.28 03:26 am 


    挪威冷血殺手布雷維克,推崇台灣、日本、南韓均採「單一族群文化價值體系」,是西方民主國家的楷模。
     
    乍聞此言,許多人感到突兀得可令人噴飯;在台灣這個每到選舉就為「是不是台灣人」而吵得天翻地覆的地方,什麼叫做「單一族群文化體系」?
     
    不以人廢言,布雷維克的觀點仍值得思索。他從遠距觀察台灣,台灣族群問題的比例被縮小,若與他國相較(如美國的黑白問題),台灣當然看起來接近是一個「單一族群文化體系」;但是,對於身處台灣之中的人,聽過「外省人太多導致高雄淹水」、「太平洋沒加蓋」、「中國豬滾回去」、「外來政權」、「傾中賣台」、「賣台集團」這些話語,族群問題的比例被放大,則怎會覺得台灣是一個「單一族群文化體系」?
     
    台灣的族群問題,其實是介於上述兩種樣態之間。若不是到了選舉,若不是政客操作,台灣在種族、宗教、文化上,基本是「單一族群文化體系」,而且對他族他教(包括穆斯林)也十分親善;但若到了選舉,經政客操弄,「我是台灣人」、「你是傾中賣台」就又來了。為何會有這兩種樣態?撥來撥去的槓桿,就是政客。
     
    族群問題有時是一個真實問題(如美國的黑白問題),有時則是存在於扭曲的想像空間中的一個抽象的意識形態問題(愛台賣台)。挪威的主流文化是包容與和平,布雷維克則是病態的邊緣人,絕非主流意識,但一個邊緣人卻毀滅了整個國家全體國人的努力。可謂是挪威極右派的那些「不帶槍的布雷維克們」所煽動的仇恨,造就了這個「帶自動步槍達姆彈的布雷維克」。
     
    布雷維克看台灣,台灣看布雷維克。台灣應當不會發生布雷維克這種悲劇,但此事對於台灣那些「不帶槍的布雷維克們」,仍是一記當頭棒喝。
     
    【2011/07/28 聯合報】@ http://udn.com/

     
     
    全文網址: 布雷維克看台灣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6490303.shtml#ixzz1TMM1znuJ 
    Power By udn.com


社論-極右勢力反撲危及多元社會
2011-07-27 中國時報 【本報訊】
 挪威人口只有將近五百萬,這個北歐國家向來平靜而安定,會登上國際新聞版面的,大概只有每年頒發諾貝爾和平獎了。誰想得到,這麼一個民主自由、社福體制良好的國家,竟會爆發七十六人死亡(官方最新數字)的屠殺慘案?而究其原因,則是民族主義極右派對社會多元趨勢的反撲。

 大屠殺凶手布瑞維克撰寫的《二○八三年:歐洲獨立宣言》預言,歐洲將爆發全面「內戰」,到二○八三年落幕,屆時「文化馬克斯主義者」將全遭處決,穆斯林也會全遭驅逐。甚至表示「每年有成千上萬穆斯林進入我國,這些愛搞自殺的叛徒應被制止」。而他之所以下手行凶,是為了傳播其《宣言》的「一種行銷方式」。這份《宣言》中部分幾乎逐字逐句抄襲美國「大學炸彈客」卡辛斯基的反科技宣言《工業社會及其未來》。只不過把仇恨及指責的對象,從「左翼思想」換成了「多元文化主義」,或是「文化的馬克思主義」。

 仇恨的對象不同,仇恨卻一以貫之,也同樣對社會採取激烈破壞的手法。事實上,雖然移民的流動、網路科技的興盛、資本與人力的全球化趨勢迅速崛起,當專家認為世界是平的,相對的,全球競爭也更加不受疆域限制,工作機會可以全球流動;當歐美經濟在金融海嘯後欲振乏力且負債沉重時,隨著景氣低迷及就業機會流失,外來移民便被視為爭奪生存機會的威脅。尤其是仍然保存本身宗教與文化、不太融入當地社會的穆斯林族裔,因為回教恐怖組織與西方國家的戰爭,而也被部分人視為公敵。

 近年來,歐美國家保守民族主義極右勢力開始抬頭,從俄羅斯的光頭黨、德國的新納粹的仇視少數族裔,到法國極右派「民族陣線」出頭,美國茶黨崛起,許多國家主張保護主義及種族排外的政黨或政治團體人氣上漲,乃至美國若干州通過嚴苛移民法案,都顯示極右勢力對之前多元流動的全球趨勢反感並展開反撲。而這種衝撞,對社會安定與國家安全形成的威脅,以這次挪威的例子看來,恐怕不亞於回教恐怖組織的攻擊行動。這些擁有民主自由傳統、沒有死刑、認同多元與包容價值的國家,為什麼仍然會出現仇視移民、可以不擇手段維護種族純淨度的團體?

 因為,當我們在支持多元、包容、接納的同時,再怎麼持著寬容開放心胸,再怎麼高調支持如此崇高理念的人,可能都沒有想到,這些逐漸摻入我們社會的外來元素,可能有一天會徹底、而且一去不返地改變自己熟悉的社會乃至整個國家的質地。而很多人可能也沒有意思接納外來者接納到乞丐趕廟公,國家給人家整碗捧去。當今天美國的新生兒之中,白人已經居於少數時,這對傳統美國人會是多大的震撼與警訊?同樣的,在全球流動蓬勃的現在,當外來移民增加並帶入不同的文化、語言乃至種族特徵時,有些人可能會覺得這個國家變了,不再是自己的國家,甚至恐懼國家將遭到「竊取」。

 另一方面,極端主義,無論是偏右還是偏左,如果過分煽動仇恨塑造敵視,即使並非其目的,但這些偏激的言論有可能引發出真正的暴力行為。挪威大屠殺的凶嫌受到極右派的影響,執著地發展出自己一套偏激的理念,最後導致數十人無辜罹難。台灣在中正紀念堂摘匾改名爭議最激烈時,曾經發生有人開車衝撞群眾而撞傷多名記者的事件。如果不斷迎風散播仇恨的毒種,很可能終究會在某地某時開出血腥的惡果。這也是為什麼,近年來歐美國家對仇恨引發的犯罪行為(hate crime)不敢掉以輕心,並且以法律力圖防治。

 挪威大屠殺是一椿非常不幸的悲劇,人性的包容接納,永遠會與自私保護相互拉鋸,挪威社會從這場震撼中會得到什麼樣的省思與結論,值得持續觀察。而我們在面對類似議題與挑戰時,的確還有許多必須更深刻思索之處。

    丘延亮 <fredchiu@gate.sinica.edu.tw> Jul 27 04:58PM +0800 ^
     
    布雷維克的台灣情
    歐美國家近年來右翼民族主義與多元主義的文化戰爭,被布雷維克一舉提升為實體戰爭層次。從911之後,西方基督教文明與伊斯蘭文明的衝突,無法轉移西方文明內部的衝突與紛爭,布雷維克做下的奧斯陸政府大樓爆炸及工黨青年夏令營大屠殺其實相當特殊,他不是宰了挪威伊斯蘭移民,比起1995年美國極右派幹下的奧克拉荷馬政府大樓爆炸精準得多,而是打算鎖定屠戮執行多元主義政策的政黨從政黨員及接班梯隊,加上從宣言、行動到要求公開受審,再再針對多元主義的弱點逼其自我否定宣稱的容忍、人權、言論自由等價值,他是全世界右翼民族主義的英雄及戰士。
     
    其實多元文化主義近年來在歐美已經節節敗退。多元主義隱含著某種美好應然設想,也就是認為不同的文化能因為彼此能透過互相尊重彼此的文化而在同一個地方並存,甚至也不需要強迫認同這個地方的文化、制度、國家。但問題是也由於多元,同樣也得允許種種族群歧視的言行存在於社會之中,所以對於新移民來說,這些言行的強勢存在根本證明多元主義的虛假與偽善,許多歐美國家,包括挪威的移民,都有高比例認為自己受到了歧視。
     
    這個結構,造成許多911後的幾場恐怖活動,西方發現許多主事者根本是在西方長大或者接受西方教育的伊斯蘭教徒,完全顛覆過去所謂接受西方教育或在西方社會成長的移民,自然親近西方國家的假設。加上新移民在移入國必然產生的獨立社區及排它性經濟結構,卻又因貧窮大量損耗社會福利資源,偏偏多元主義者又對這種現象予以正面的理論化,對於熱愛歐美基督教文明的民眾來說,這簡直是胳臂往外彎的賣國行為,兩邊這幾年在媒體、選戰、教育等等層面打得如火如荼。最具指標性的階段性戰果是從去年開始,德國總理Merkel、法國總統Sarkozy、英國首相Cameron都公開宣稱多元主義已經完全失敗(Multiculturalism has failed, utterly failed),荷蘭、法國、比利時在幾年前就已經開始漸漸放棄多元主義,開始實行移民同化政策,布雷維克的戰爭行為,是逆轉或是強化反多元主義的趨勢,恐怕還難說得很。
     
    老實說,這件事情要給台灣什麼啟示,那還真是有點難談。首先,雖然台灣的移民爭議,和歐美根本算是不同的檔次,歐美是多元主義開始倒退回同化論,台灣雖然粧點一些貌似進步的熔爐論及多元主義,本質上才開始走歐美國家19世紀末、20世紀初盛行的同化論,所以開放一方會假設留台學生、旅客、新移民會受到台灣優越文明的影響,不親台、愛台,至少也會知台,例如馬政府上台後正當化種種移民政策鬆綁及近來的陸生、陸客開放政策的論述,而反開放的一方則強調國安問題、社會負擔及文明雜質,所以強調國境篩選,如綠營強調移民是社會福利負擔及對陸生、陸客的排它性發言。所以,諷刺的是,台灣不論藍綠的移民政策可以說是與世界潮流同步,還能因為歐美文化戰爭的搖擺不定,而有領先的情況,布雷維克稱讚台灣拒絕多元文化,還� �是有洞見。
     
    其次,歐美虛偽的多元主義至少是因為多元主義者堅實的存在所造成的矛盾情境,但台灣完全卻是假多元。國民黨的多元主義,是建立在民進黨國族挑戰下的選擇性使用,對於外籍及大陸配偶的確比民進黨開放,但另一方面卻是強力建構中華文化的唯一性,不論是四書列為必修,或是在各族群母語的對待上,都是擺明了中華文化優於其他文化形式。但假多元在台灣並沒有強大的多元主義予以對抗,而是以另一個祭出另一種假多元,以民進黨去年公布的「十年政綱多元族群篇」為例,民進黨承認台灣的多元族群,也要推動無歧視的新移民友善政策,「肯定新移民承載的母國文化是豐富台灣文化的重要資源,不僅提供其適應主流社會、認同台灣國家之支持措施,更應積極協助新移民以其母國文化參與台灣多元文化創造活動,鼓勵新移民子女傳承母語文 ,使新台灣之子成為台灣與世界多元接軌互動的橋樑。」
     
    但「認同台灣國家」根本上成為現實政治的價值標準,例如前一陣子藍營用蔡英文MV「我是台灣人」借題發揮,做賊喊捉賊大作族群文章,卻誘發出來一堆沒人否定甚至還大家讚賞的自婊文,尤其這篇極其經典:
     
     
    台灣人真可悲。在這塊土地上成長、求學、就業的人,本來就該認同台灣,應該大聲喊出「我是台灣人」。
     
    更恐怖的是台灣認同的社會控制已經會讓外籍配偶自發性講出「我們身為台灣媳婦,死為台灣魂」。加上台灣由上到下從不知反省的外勞奴工化制度。多元族群社會不等於多元主義社會,這些東西不反省,台灣永遠都只是個打算同化多元族群並打造單一認同的國家。
     
    偏偏台灣也學到了歐美極右翼中以保衛民主、文明之名,合理化歧視新移民之實。其實對於Huntington的文明衝突論,有兩個重點少有人討論,第一,這是一套自我實現的預言,透過歐美強大的文化擴張而必然產生的文化衝突,自證理論的現實性。第二,別忘了Huntington也同時針對西方文明進行內部清算,堅實化基督教文明的同一性,最著名的莫過於他在2004年外交期刊登出的〈西裔族群的挑戰〉,直指美國的中南美移民戕害美國盎格魯薩克遜獨有的民主、文化傳統,狠打天主教文化及多元主義,美國學者Citrin就說,有了大師的理論背書更激化了近年來美國從大眾媒體、政治菁英、企業主等等的新一波歧視移民社會氛圍。
     
    這根本讓多元主義者疲於奔命應付,推動移民友善政策、訂立少數族群權益平等法令、增進族群相互理解等溫情手段不僅毫無用處,反而成為政治包袱,不說911的慘劇,只要三不五時強調移民的高犯罪率、低投票率、與主流族群低通婚率、低國家認同率、高認同獨裁威權母國率,再加上幾次移民的重大犯罪、恐怖活動及政治不正確言論個案,就證明了歐美國家的民主、自由、文化受到移民的強大威脅以及多元主義政策的荒謬,多元主義根本被這些事實和真理打得滿地找牙。
     
    所以多元主義基礎強大的國家,都已經開始走下坡出現兩強對決的情況,實力弱一點的國家,就像台灣,所謂的多元主義者還會被這種論述裹脅,以守護國家的民主自由傳統為優先,沒辦法,誰叫台灣的新移民的確都是從低等的東南亞及中國而來,都需要長期檢驗是否還認同自己的威權國家及並不愛台灣,在這些人還沒被徹底改造前,都是台灣民主自由受到威脅的證明及無法抹滅的事實。
     
    文化戰爭講白了就是價值層次的你死我活,每一篇歧視性文章、每一個歧視性政策、每一組歧視性言行都要正面迎擊,挪威的多元主義者甚至還為此付出了血的代價。台灣沒這個覺悟,就別這樣號稱,乖乖承認自己就是符合世界潮流,為了維護台灣的中華文化或民主自由來搞同化,台灣也千萬不要覺得這有什麼可恥的,因為從和諧社會的標準來看,挪威慘劇、911的確都證明了要求新移民、異族群遵守單一認同及價值才是移民治理的王道,如果台灣的路已經走得很好很穩,雖稍有顛簸,未來也不該讓布雷維克失望。



本文於 修改第 10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680702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