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政策討論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經濟財稅討論】以社會福利解決經濟危機(舊文重整)
 瀏覽3,335|回應5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以社會福利解決經濟危機

梅峰

民國八十八年適逢亞洲金融風暴,筆者剛到瑞典留學約半年,在中國電子報看到一篇文章「經濟危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http://blog.udn.com/MeiFeng/36129)」 ,作者林孝信先生,台大物理系畢業,在美國芝加哥大學求學期間,因熱心保釣運動而被密告,以致護照失效無法完成博士學位,因此在芝大自學經濟學,回國後創辦科學月刊,成立社區大學,推展終身教育,所以沒有什麼輝煌學歷。

他在該文中以平實無華地詞藻,娓娓道出中國的未來方向,即由一九三二年美國羅斯福總統排除萬難,以「新政」解決卅年代美國經濟大蕭條之歷史說明,除了擴大公共建設,改革稅制,削減營業稅等間接稅,大量加高所得稅的累進稅率,主要應以推展社會福利來安定民心,從而促進消費以擴增整體需求,來解決經濟危機;而非勉強地推出各種紓困方案,其實質乃在以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那些瀕危的企業(或股市、房市等),這不僅是對多數納稅人不公平,也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大陸著名經濟學家吳敬璉那時亦表示,欲解決供大於求而日益嚴重的通貨緊縮,中共經濟的發展應建立在擴大內需的基礎上,這必須依賴擴張性的財政政策,更寬鬆的貨幣和信貸措施,以及增加民間投資和啟動包括住房和農村等的消費市場才能達成,因為那時大陸市場需求不旺因素之一即是,諸多改革打破鐵飯碗,使居民消費轉趨謹慎,增加儲蓄所致。

這是那時筆者所看到極少數了解問題癥結,且又有牛肉解決問題的真正好方案,雖然筆者對馬政權察納雅言的心胸毫無信心,但基於全民利益,仍願為文告知馬政府,林先生就是您該參考請教的專家,而他的見解也即是您該拿出來,且為所有平民百姓引頸亟盼的甘泉!

筆者必須承認,自己並非什麼經濟或社會學家,只是一位具電機背景,曾為勞工及中小企業主,但為關心社會,且奇怪中國的畸形發展,特來北歐取經的小市民。那時為欲印證林先生的說法,特掃描了一本大陸翻譯,在台北瑞典代表處買到的「廿世紀的瑞典政治」,想以社會福利見長的瑞典當時成功情形來支持林先生的主張!果不其然,瑞典舉世欽佩,最為先進的福利國做法,也是在類似的背景開始的,雖然亞洲金融風暴時北歐部份福利國確有一些困難,但筆者毫不擔心,因為他們成熟的民主機制,自然會順利解決這些一時的逆境。

當時的背景是,在工業化及現代化進展迅速,經濟繁榮的廿至卅年代,發生了多次經濟危機,失業人數打破記錄,勞動市場混亂,不斷發生勞方罷工和資方關廠停工;一九三二年瑞典企業界最突出的代表,跨國金融家克魯耶爾更發生嚴重的垮台自殺事件,象徵資本主義造成泡沫經濟破滅的惡果,一九三一年鋸木工人罷工被軍隊射殺了五人的奧達倫騷亂事件,更象徵勞資間對抗的緊張氣氛。 

在希特勒因此以反民主的民粹納粹來解決問題時,瑞典則因稍早之教育改革,民主意識紮根日深;社民黨在一九三二年提出一個新的建設性計畫作為競選綱領,他們以為眼下空前的失業現象無法通過實行緊縮政策,提高進口稅,增加緊急救濟措施加以消除;相反的政府應實施更積極的計畫,最重要的是給失業者提供實在的工作,且按勞動力市場的標準給付工資;計畫的經費由增稅籌措,通過政府計畫的實行,及勞動力市場工資標準所引發的經濟發展,將使企業界得到復甦,在政府的幫助下,工業將恢復正常,從而失業現象也會減少。

一九三三年社民黨及農民黨聯合內閣因此執政,隨即廢除給失業者緊急救濟工資,而是給付根據勞動力市場正常情況下的工資,並實施為改善廣大人民生活條件全面的、粗線條的社會福利計畫,所謂的「人民之家」,它類似美國羅斯福總統的「新政」;一九三四年發放建屋補助金,建立分類失業保險制度;一九三五年基本(社會保障)養老金得到相當幅度的增加;一九三六年通過規定農業工人工時的法案;一九三七年發放低收入母親補助金及貸款給獨立成家的年輕夫婦;一九三八年國會批准所有工人(受薪階級)每年兩週的有薪假期;而這些改革所需的經費則由提高累進所得稅,遺產繼承稅和財產稅籌措,但公司稅保持原有的低稅率不變。

結果一九三六年大選兩黨得到四分之三的選票,林先生的說法得到證明。

後記:前面主要是筆者約十年前寫的文章,近年來因少子化衍生之諸多問題,已經造成「生之者寡,食之者眾;殺雞取卵,竭澤而漁」的嚴重經濟社會困境,所以社會福利的實質做法完全需要重新思考並改弦更張。再者,遺產稅與贈與稅之徵收以家國主義的角度審視亦有商榷之必要。更有甚者,其實只要重視家庭之生殖照顧功能與效率,應該不必有瑞典之高稅,亦當能享有社會福祉並解決人口結構扭曲之沈苛。但這部份說來話長,且需要整個社會之反省與共識,筆者就暫時停筆,未來再予申述!

(民國八十八年三月廿九日初文,民國九十七年九月十九日修正)

經濟危機要有所為有所不為

林孝信

近幾個月來,行政院面對台灣經濟陷入困境,頻頻出招,然而成果卻十分有限,頂多只有短期的表面功效。歷經蕭內閣許多振興方案,台灣的經濟局勢依然十分嚴峻。顯示政府的努力,並未真正奏效。

究其原因,一方面係因為台灣這次的經濟不景氣,實源自亞洲金融風暴。在這個國際性的大風暴中,台灣的經濟不可能安然無恙。再好的應變,都不可能使台灣的經濟全身而退。股市下跌,房地產不振,乃至某些企業週轉不靈,銀行倒閉等等現象,都是可以預期的。就這方面而言,一個政府在短期內可以奏 效的應變政策其實是不存在的。勉強地推出各種紓困方案,其實質乃在以納稅人的錢來拯救那些瀕危的企業(或股市、房市等)。這不僅是對多數納稅人不公平,也不可能真正解決問題。

就這方面而言,一個負責任的政權,真正該做的事,乃是在於抗拒特殊利益集團片面紓困的要求。古人所謂,「有所為,有所不為」,不僅可以應用於個人操守上,更要應用於重要政策上。

但這並非表示政府面對經濟危機,只能無為而治。相反地,政府必須發揮非凡的魄力與勇於任事的態度,領導台灣渡過這一波經濟不景氣的惡浪。因為,在經濟蕭條之際,私有企業為求自保,往往會做出只利於其本企業而有害整體經濟的措施。這種私有之利益與社會公益之間的矛盾一向存在於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制中,但只有面臨經濟危機之際,矛盾才會特別凸顯出來。這時,市場的自我調節功能特別脆弱,必須透過政府適當的干預才能防止危機的惡化。這正是凱因斯經濟理論的基本假設,而凱因斯經濟學正是為應付一九二九年經濟大蕭條而產生的。

就這方面而言,蕭內閣的積極干預態度基本上是值得肯定的。問題是出在他干預得不適當。不該做的事(包括最近他受李總統壓力而可能調降證交稅)他做了;該做的事他卻沒做。

什麼是他該做的事?最主要的,在經濟危機的時期,政府必須加強社會福利 。

社會福利的加強,包括全面性的失業救濟公費醫療、孤老殘障的照顧,低廉的學費等,可以消除一般人民高儲蓄以防萬一(失業、生病等等)的恐懼心理,從而促進消費,達到擴大內需的作用。一旦總體有效需求增加了,經濟的遲滯將可得到紓解。

擴大總體有效需求(不論是內需或外需),是當年凱因斯為診治卅年代經濟大蕭條所開的處方,其有效性雖曾受到少數蛋頭學者的質疑,但多數學者專家均加以肯定。只是對於如何擴大有效需求,卻是見仁見智。不少人認為政府應大興公共建設,以此增加就業人口,進而擴大消費人口。這是坊間對美國羅斯福總統遂行新政(New Deal)的正統解釋。這些人忽略了公共建設所能創造的就業機會終究有限,只佔社會總體消費人口的一個極小的比率。

關鍵在於絕大多數一般消費人口。面對經濟不景氣,如果沒有適當的社會福利措施,在擔心失業及其他不測風雲之際,這些人將自動降低應有的消費水平,而阻緩了總體有效需求的成長。因此,強化社會福利措施,讓一般消費者得以在無後顧之憂的條件下進行正常的消費活動,實在是解決經濟危機的至上法門。

不幸地,在經濟危機之際,政府稅收減少,短視的政客們在面對劇增的財政赤字,總是力求撙節開支,甚或擴增稅收-而這些擴增的稅收往往是營業稅之類的間接稅,其效果是進一步抑制了消費。

這正是一九二九年美國金融風暴後,當時美國總統胡佛的政策。他為了振興經濟,也十分積極地推出了許多方案,但這些方案的主要內容都在設法拯救股市以及一些瀕危的企業,還有就是開徵營業稅。胡佛總統的這番手忙腳亂各有短期局部成效,但整體而言,卻不能阻止經濟不斷惡化。美國的工業生產一路下滑,一直到他下任時才滑到谷底(一九三二年)。而事實上,胡佛代表的美國共和黨在一九三二年大選慘敗,正因為他推行了一個失敗的經濟政策。

繼任的民主黨籍羅斯福總統上台後,便改弦易幟,推行有名的新政。除了擴大公共建設(這點其實胡佛總統也做了),主要係推動社會福利政策,並改革稅制,削減營業稅等間接稅,大量加高所得稅的累進稅率,開徵遺產稅(美國在此以前不徵遺產稅)。美國的經濟從此止跌回升,終於完全擺脫大蕭條的局面。

羅斯福總統這種「反常識」的做法,當然招致企業家們極大的反彈,他們發現,這位新總統不但沒有如前任那樣積極推出各種「舒困方案」來拯救那些飽受經濟不景氣之苦的股市與企業,反而雪上加霜地對他們開征更多的稅負。但事後證明他是對的。他復甦了美國的經濟,得到了胡佛總統得不到的成果。

今天,絕大部份的經濟學者及歷史學家都在稱頌羅斯福新政的成功與遠見,但有多少人體會到他為此承受多少的壓力!企業及股市大亨的壓力是直接而現實的,而福利政策嘉惠的弱勢者及一般大眾,其支持與回報是非常間接的。當他在一九三五年推動美國第一個社會福利立法-社會安全法案(Social Security Act)時,美國的經濟尚未擺脫大蕭條,政府的預算依然十分困難,這需要何等的遠見與勇氣啊!

卅年代的經濟大蕭條是資本主義最大的考驗。凱因斯的理論與羅斯福的智慧與決心拯救了美國及世界的經濟。有了這段難得的歷史借鑑,我們的主政者卻還在重蹈胡佛總統的覆轍,還在大言不慚地說「學者的話不能聽也不必聽」。台灣出現這樣短視而封閉的政客,我們真是要欲哭無淚了。

(作者為「科學月刊」創辦人)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8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034176
 回應文章
(轉貼)被中國刻意污名的解放教育思想家李宗吾先生談經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被中國刻意污名的解放教育思想家李宗吾先生談經濟

宗吾對於經濟是:他以為要改革經濟制度,首先應將世間的財物,何者應歸公有。何者應歸私有,劃分清楚,公者歸之公,私者歸之私,社會上才能相安無事。

第一項,地球生產力:洪荒之世,地球是禽獸公有物,後來人類出來,把禽獸打敗了,地球就成為人類的公有物。所以地球這個東西,應該全人類公共享受,根本上不能用金銀買賣。資本家買去、招佃收租,固是侵佔了公有物;勞動家買去,自行耕種,也是侵佔了公有物。何以故呢?假令有人僱工在荒山上種樹一日,給以大洋二元,他得了報酬,勞力即算消滅。樹在山上,聽其自然生長,若干年後,出售得價百元或千元。此多得之九十八元或九百九十八元,全是出於地球的生產力。地球既為人類公有物,此多得之九十八元或九百九十八元,即應由全人類平攤。勞動家只能享受勞力相當的代價,而不能享受此項生產力。所以說,資本家買去招佃收租,勞動家買去耕種,同是侵佔了公有物。因此之故,全國土地,應一律收歸公有,由公家招佃收租,其利歸全社會享受,力為合理。

第二項,機器生產力:替人作工一日,得大洋二元;作手工業,每日獲利,也不過此數,這算是勞力的報酬。若改用機器,每月可獲利百元或千元。此多得之九十八元或九百九十八元,乃出於機器的生產力,不是出於工人的勞力。當初發明機器的人,業將發明權放棄,機器便成為人類的公有物。此九十八元或九百九十八元,即應由全人類平攤。舊日歸廠主所有,是侵佔了公有物。所以應該收歸公有,工人作工,給以相當的代價;由機器生出的利益,歸全社會享受,方為合理。

第三項,腦力和體力:世間之物,只有身體是個人私有的。由身體又發出兩種力:一是腦中的思考力,一是手足的運動力。這兩種力,即是個人的私有物。社會上想用它,就應出以相當代價;並且出售與否,各人有完全自主權,不能任意加以侵犯。

基於上面的看法,即可定出一條原則:「地球生產力,和機器生產力,歸社會公有脛力和體力,歸個人私有。」依據這個原則,以改革經濟制度,社會與個人自然相安無事。

史密斯主張營業自由,個人的腦力和體力,可以盡量發展,這層是合理的,但他同時主張有金的人,可購土地以收佃租,可購機器以開工廠,就未免奪公有物以歸私了。馬克斯主張土地和工廠,一律收歸公有,這層是合理的;但他同時主張強迫勞動,認為個人腦力和體力,是社會的公有物,就未免奪私有物為歸公了。惟有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公者歸之公,私者歸之私,有史密斯馬克斯之長,而無其流弊。故世界經濟學,可分三大派:史密斯為-派,是個人主義;馬克斯為一派,是社會主義;中山先生則融合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而獨成一派。

馬克斯講共產,中山先生也講共產;馬克斯是「共現在」,中山先生是「共將來」;馬克斯是「收歸公有」,中山先生是「購歸公有」,現在可本中山先生的遺意,定出一條原則:「金錢可私有,土地和機器不能私有。於是將私人所有的土地,和使用機器的工廠,一律購歸公有,就成為「共將來不共現在」了。但是全國的工廠如此之多,土地如此之廣,購買之款,從何而出呢?

於此當首先定出一條法令曰:「銀行由國家設立,私人不得設立。人民有款者,存之銀行。需款者,向銀行貸用。其有私相借貸者,法律上不予保障,因借貸而涉訟者,其款沒收歸公。藏巨款於家而被劫竊者,賊人捕獲時,其款亦予以沒收。有存款於外國銀行者,查明後,取消其國籍,華僑所在地,設立國家銀行,存儲華僑之款,由國家轉向外國銀行,私人不得逕往存儲。」如此,則人民金錢,集中國家銀行,即可供一切應用。至銀行月息多少,視隨時情況而定。如假定存人為月息一分,貸出為一分半或二分,即無異於以金錢放借者,繳所得稅三分之一或二分之一與公家。

首都設中央銀行,各省設省銀行,各縣設縣銀行,縣以下設銀行和村銀行,銀行法既已確定,則應屬公有的財物,即可著手收買。

(一)私立銀行,一律取消,其股本存入國家銀行,給以月息。

(二)使用機器的工廠,和輪船、火車、礦山、鐵道等,均收歸公有,收入成本,存入國家銀行;經理及職工等,悉仍其舊,不予變更,所有紅息繳歸國庫,手續是很簡單的。

(三)全國土地房屋,一律照價收買。例如,某甲有土地一段,月收租銀一百元,即定為價值一萬元,存入銀行,每月給以息銀一百元。人民需用土地房屋者,向公家承佃。其有土地自耕、房屋自住者,則公共估價,或投票競佃,以確定其租息,原業主有優先承佃權,如此則全國四萬萬五千萬人,無一人不是佃戶,亦即是無一人不是地主,是之謂「平均地權」。

(四)國際貿易歸公,國內貿易歸私。出口貨,由人民售之公家,轉售外國;人口貨,由公家購而售人民,聽其自由銷售,不再課稅。外人在內地設有工廠者,人民不得與之直接交易。如此則關稅無形取消,外貨以百元購得者,以一百五十元或二百元,售之人民,即無異值百抽五十,或值百抽百。至外貨何者該買,何者不該買,國家自有斟酌,出口入口,兩相平衡,我國與外國,兩得其益。

以上四者辦理完畢後,即可按照全國人口,發給生活費,以能維持最低生活為原則。因為人民既將土地、機器、銀行、和國際貿易的收益,交之國家,國家即應保障人民的生存權。法國革命,是在政治上要求人權;我們改革經濟制度,則注重生存權。中山先生把生活程度分為三級;(一)需要,即生存;(二)安適;(三)奢侈。現在的經濟制度,人民一遇不幸,即會凍死餓死,是以「死」字為立足點,進而求生存,進而求安適和奢侈;發給生活費的辦法,則是以「生」字為立足點,進而求安適,求奢侈。生存為社會重心,人人能生存,重心才能穩定。

改革社會,反如醫病,有病的部分,應當治療,無病的部分,不可妄動刀針。從舊經濟制度中,將土地、機器、銀行、和國際貿易,收歸國有,這即是有病的部分加以治療;其餘可悉仍其舊,私人生活,非有害於社會者,不加干涉,這即是無病的部分不動刀針。如此辦法,則個人主義和社會主義,兩相調和,則中山先生的民生主義,就可實現了。

中山先生屢次說:「中華民國,是四萬萬人的大公司,我們都是這公司內的股東。」這種說法,再好沒有了--那末,如今全國四萬萬五千萬人,即是四萬萬五千萬股東,以一個人為一股,國中生了一人 即新添一股,死了一人,即取消一股,其股權是很分明的。發給生活費,是各股東按年所分的紅息;服務社會者,或勞心,或努力,給予相當代價,即是股東在公司內服務,於分紅息之外,各得相當報酬。像這樣的組織法,不但是取法公司制,並且是從天然取法來的。

說明如下:

(一)取法人身分配血液之法:身體上某部分越勞動,血液的灌注越多,彌補消耗之外,還有餘剩,因之越勞動的部分越發達,這就是人體獎勵勞動的方法;準此,對於國中的勞動者,就應該從優報酬。吾人身上還有許多無用的部分,例如男子之乳,即是無用的東西,但既已生在身上,也不能不給以血液,不過因其不工作,灌注的血液較少,所以男子之乳,漸漸縮小;準此,對於國中的任何人,一律發給生活費,以維持最低生活為止,不勞動者待以不死就是了。飲食從總口入,便溺從總口出,飲食在腹中如何消化,如何運轉,腦筋全不知道;準此,國際貿易,由政府支配,國內貿易,聽人民自由經營,不必過問。

(二)取法天空分配雨露之法:自然界用日光照晒江海池沼,土地草木,把其中的水蒸氣取出來,變為雨露,又向地上千均洒下,不惟乾枯之地,蒙其澤潤,就是江海池地,本不需雨露,也一律散給;最妙的,是把草木所含的水分,蒸發出來,又還給他,一轉移間,就蓬蓬勃勃的生長起來了。並且枯枝朽木,也同樣散給,不因沒有生機,就剝奪了享受雨露之權。洒在地上之水,聽憑草木之根吸取,無所限制,吸多吸少,純是草木自身的關係,自然界固然容心於其間,準此,土地工廠銀行及國際貿易的收入,原是從人民身上取出來的,除公共開支而外,不問貧富老幼,不問勞動與否,一律發給生活費,而國中致富的機會,人人均等,這即是取法雨露的無私。

憲法上如規定土地、工廠、銀行、及國際貿易,一律收歸國有;則徵兵制、徵工制、所得稅、遺產稅四者,即應廢除。當兵者,作工者,俱應給以相當代價,如果徵兵徵工,即是侵犯了體力的私有權。官吏的服務,店人的經營,都是運用腦力的,如果徵收所得稅,即是侵犯了腦力的私有權。以勞心勞力所獲的金錢,遺諸子孫,這是應該的,如果徵收遺產稅,也是侵犯了腦力體力的私有權。

有人慮及遺產制,可以發生資本家,那是不相干的。義國的銀行大王,汽車大王,煤油大王,商業大王諸人,除銀行大王摩爾根外,都是赤貧之子;而摩爾根之致富,並未依賴遺產。他們之所以致富,全靠個人的努力,從事於經營土地、工廠、銀行、及國家貿易而來。憲法上如把四者定為國家公有,私人不得買賣,這些大王,自然無從產生,這才是根本辦法,不在徵收遺產稅。

土地、工廠、銀行、國際貿易四者,收歸公有,大資本家無從產生,是富者削低一級;人人有生活費,不至凍餒而死,是貧者升高一級。兩級中間,為人民活動的餘地。中山先生講民權主義,不主張平頭的平等,而主張立足點平等;因之經濟上的組織,以不應主張平頭的平等,使全國人貧富相等,而應主張立足點平等,使全國人致富的機會相等,欲務農者,向公家承佃土地;欲作工者,向工廠尋覓工作;為官吏,為教員,為商賈,悉任自由,不加限制。因勞動種類的不同,所得的報酬即不同,或貧或富,純視各人努力與否為斷。如此則可促進人民的向上心,社會才能日益進化。猶如地勢高下不平,水便滔滔泊泊,奔趨於海,若平而不流,就成為死水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703250
(轉貼)蒙古國真相,讓億萬大陸人瞠目結舌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蒙古國真相,讓億萬大陸人瞠目結舌(資料圖片)

重新認識蒙古國

這個蒙古國讓我長久地關注,幾十年了。說這話好像沒有人信,這是真的。一九六五年九月,在我上小學一年級的時候,家父去了蒙古國。作為經援蒙古國的外交官,他一直在這個崗位上工作了將近八年。二〇〇七年,我寫了《經援蒙古國歷史側記》(《國際商報》以《經援蒙古國的跌宕歷程》發表),為的是紀念他。這就是我關注蒙古國的原因,或許也是一種情結。一直以來,我對蒙古國的認識非常膚淺,因為沒有渠道獲得真實的信息,實際上關於蒙古國的政治信息被長期封鎖,或是掩蓋。我們或我所知道的,無非是「文革」期間那一點點「意識形態」上的衝突。一直以為,「文革」前中蒙是友好的;「文革」後「破碎的一頁」被翻了過去,又友好了,甚至相信蒙古國議會有回歸大陸的動議。其實,是我無知,我錯了。

(習近平同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會晤。資料圖片)

進入蒙古國,轉了幾天,聽到、看到、體會到的,大陸與蒙古國的關係不是一般的緊張,而是非常緊張。除了官樣文章和冠冕堂皇的講話,沒有人認為大陸與蒙古國的關係是友好的,包括某些官員。表面擁抱,肚裡罵娘,這就是大陸與蒙古國政治關係的現實。二〇一四年八月,有幸踏上蒙古國,驅車從扎門烏德到烏蘭巴托七百公里,一路的藍天白雲,從扎門烏德往北最少五百公里是荒涼的戈壁。曾經的不毛之地,儲藏著無盡的礦藏。

(蒙古國首都烏蘭巴托。資料圖片)

一、普京的眼淚

蒙古國號稱是前蘇聯第十六個加盟共和國——這就是普京落淚的原因。沙俄帝國、蘇聯帝國的隕落,讓俄羅斯淪為超級的二流國家。前蘇聯對蒙古國的奴化教育,以及前蘇聯對蒙古國七十年的殖民統治,讓普京對蒙古國些許還有「依戀不捨」的情緒。俄國對蒙古國的殖民統治很具體:國家管理副職均為俄羅斯人;國家領導人娶俄羅斯人為妻,比如前蒙古國領導人澤登巴爾;俄語成為官方語;對老蒙文進行俄文化改革,看上去都是俄文字母,這就是所謂的新蒙文。現在依然留存的殖民痕跡有:寬軌鐵路、電器插頭(電器標準)、蒙古俄式西餐、蘇聯紅軍紀念碑、扎門烏德蘇軍兵營的遺跡、賽音山達遺留的坦克……九〇年代初,蘇聯解體之後,蒙古國試圖恢復老蒙文(我們在大陸境內看到的蒙古文)。由於七十年的歷史已經改變了兩代人,僅僅三年,恢復民族傳統文字的企圖失敗,被俄文異化的新蒙文依然是流行的官方文字。蒙古國的殖民模式如同日本統治下的滿洲國。溥儀娶了日本媳婦;政府機關的副職和顧問擠滿了日本人;國民集體學習日語;生產方式和生活方式全都日本化。蒙古國承認不承認,他們從滿清帝國和中華民國中的所謂「解放」,依然是蘇聯殖民統治下的亡國奴。

「滿朝」(與我們「清朝」的說法不同)統治蒙古國二百多年,一九一一年的獨立和一九二一年的解放,都沒有擺脫受外來勢力統治的命運。所謂的民族英雄蘇赫巴托爾,實際上是蘇共的代理人,沒給蒙古國帶來獨立,而是幫助蘇聯統治蒙古國。

(蘇赫巴托爾是分裂中國促使蒙古國獨立的罪魁禍首。圖為蒙古國蘇赫巴托爾廣場上為其打造的塑像。資料圖片)

一位華僑告訴我(在蒙古國期間採訪了十多位華僑,因為安全問題,我不能說出他們的名字),前蘇聯統治期間,屠殺蒙古國貴族和精英七萬人,教科書上只說三萬人。當時的蒙古國只有七十萬人口。暴力、恐怖、屠殺,是殖民統治絕對重要和有效的手段,為了達到有效控制,屠殺十分之一的國民,殘酷到了極點!電視上看到,蒙古國總統在迎接普京的儀式上,普京聽著俄羅斯的國歌,落淚了,幾次擦拭自己的眼淚,也許是蒙古國的風沙吹眯了雙眼。蘇聯帝國的隕落的確是一種悲哀,無奈頹喪的情緒無法掩飾。想當年,蘇聯在大陸邊境陳兵百萬,蒙古國的牛羊馬駱駝全都出口蘇聯,各種礦藏源源不斷流向蘇聯及華沙條約國……歷史車輪不可倒轉,逝去的無力輓回,這或許就是普京落淚的原因。蒙古國人喜歡俄國人?未必。蒙古國有排華情緒;同時也有排俄情緒,只是排華情緒更為強烈。借著蘇聯解體而真正走向政治獨立的蒙古國民,反俄反中都是他們的選擇。美國、日本,是他們的親密夥伴,大陸俄羅斯不是。他們太想擺脫在中俄夾縫中生存的處境,可惜,搬不走!

二、大陸領導人送來一個蒙古夢

二〇一四年八月廿二日,大陸領導人在蒙古國國會發表演說,提到蒙古國的蒙古夢。做夢已經國際化,把夢推銷到蒙古。什麼是蒙古夢?不是我們大陸人說了算的。蒙古人的蒙古夢是什麼?我揣度:成吉思汗橫掃整個歐洲稱霸世界;內外蒙古,以及西伯利亞蒙古故地的大一統,遠遠超過一個俄羅斯;忽必烈大元朝的廣闊疆域;遠徵日本的大元海軍……真敢讓他們做夢!有報導說蒙古人要回歸大陸,這只是大陸夢,不是蒙古夢,千萬別信。烏蘭巴托市中心是蘇赫巴托爾廣場,端坐在大會堂中央的巨大雕像是成吉思汗。蒙古國到處是成吉思汗的名字和雕像。最近,肯特省首府溫都爾汗(林彪墜機處)更名成吉思汗,不難看出蒙古國夢想成為超級大國的野心!

(中國元朝疆域。資料圖片)

這個夢,讓蒙古國人不能不陷入悲哀。特別是在蒙古國知識分子當中,想起成吉思汗,會使他們徹夜不眠、頓足捶胸、嚎啕大哭,這種嚮往,或是痴迷,讓他們的內心充滿了狂躁和仇恨,這樣一群人,怎麼會在議會上通過併入大陸的決議?荒唐!新任民主黨的民選政府就是因為強烈反中排華才贏得選票,掌握了政權。

三、仇恨大陸人

首先,蒙古國人認為中國人侵佔了他們的領土外蒙古獨立了,內蒙古依然在中國的版圖之內,他們認為國家和民族是處在分裂狀態,這就是蒙古國人仇恨中國人的根本原因,遠遠超過中國人對佔領釣魚島日本人的仇恨。

(蒙古國閱兵。資料圖片)

儘管蒙古國官方沒有明確表達這個觀點,但是,仇恨的情緒隨處可見。這也就是我們怎麼講友誼也沒有用的根本原因。就在國家領導人高調訪問蒙古國的前一天,在大陸駐蒙大使館門前,大陸外交官遭到毆打。為什麼?挑釁、發洩、表達憤怒的情緒。背後的陰謀不得而知,給大陸人的感覺就是下馬威!要不是蒙古國經濟崩潰、公務員發不出工資,他們才不會向大陸示好。二〇一二年我到達大陸一側的東烏珠穆沁口岸,當時邊防人員說,蒙古又在反華,我還不解。我對大陸政府沒有將這些信息公佈於大陸,表示遺憾!當時蒙古國大選,新當選的現任總統,靠的是排華獲得民意。他們仇恨漢人,同樣仇恨內蒙古人,在外蒙古人的眼裡……(不能再說了)。有的內蒙人到了蒙古國,似有回到祖國懷抱的感覺,但是大失所望,看到的卻是完全俄羅斯化的,具有殖民色彩的蒙古國,路標指示牌都看不懂。在烏蘭巴托期間參觀了六十年前大陸援建蒙古國的培才學校,現今蒙古國立大學的經濟學院。體育館內的一個斯斯文文的蒙古大學生直接對著翻譯大罵——滾!因為我們與學中文的女學生寒暄了兩句。這個表面看上去挺斯文的學生很憤怒!

(與外蒙古大量殖民文化相比,大陸的內蒙古似乎較好地保留了傳統文化。資料圖片)

我們趕緊走了,會中文的蒙古女學生也趕緊走了。走在路上,碰到蒙古警察,翻譯讓我們別說話。他們已經被嚇破了膽。這就是現實的蒙古國,這還是大陸領導人高訪期間。

其次,認為大陸人是騙子這是延續了很久的一種情緒,認為大陸人都是騙子。早些年的大陸製造,的確有不盡人意之處。但是,大陸人講究一分錢一分貨。滿洲里、阿爾山、二連是他們進貨的渠道,花低價買高檔產品,或許也是一種夢。由於這種情緒的蔓延,儘管現在大陸低端產品已經好了很多,他們還是從內心抵制。以致二連等地的「溫州」市場不斷萎縮,大陸商人很少出境,都是蒙古人自己到大陸境內提貨。這也成為他們瞧不起大陸、恨大陸的理由,他們的包裝食品大多是從日本韓國歐洲進貨,大陸貨極少。不過超市裡的水果蔬菜一看就是大陸製造。邊遠地區的商店只有土豆和蔥頭,個頭極小。

第三,認為大陸人是強盜大陸與蒙古國搞經濟技術合作,投資開採煤礦油田,他們認為這是掠奪他們的資源,是搶奪他們的財產。好像大陸人不是花錢買的。除了簽訂協議,各級官員、地主牧主、警察、地痞無賴都能得到好處,儘管如此,你還是強盜。大陸給他們援建了那麼多的項目,居然買不來他們的感謝!在烏蘭巴托,隨便看看,就是大陸援建或是建設的建築。從五十年代到今天,不管你多努力表現自己,讓利讓利再讓利,他們都認為你是不懷好意掠奪資源的強盜。

第四,認為大陸人是劣等民族在蒙古國,大批的建築工人都是大陸人,大約二萬到三萬人。大陸人聰明老實本分吃苦耐勞,蒙古工人無法與大陸建築工人相比,但是蒙古國的法律規定,建築公司必須雇傭一定比例的蒙古勞動力。據業內人士說,他們的工作能力,跟非洲工人差不多。

(在蒙古國經常有不懷好意的蒙古國人來找大陸工人的麻煩。資料圖片)

這些建築工人,文化水平不高,不太懂得俄羅斯化的蒙古禮節。說話聲音大、隨地吐痰等等,他們成為蒙古人嘲諷的對象。覺得自己高貴了許多,有一種莫名其妙的優越感。總是打著環保的旗號,抗議大陸人破壞環境,就他們高尚。

第五,狹隘的民族主義他們以與大陸人作對為榮,以羞辱大陸人為樂事。一位華僑告訴我,一個蒙古警察在工地上隨便抓大陸人,然後讓他們蹲著,學狗叫,不學就沖天鳴槍,嚇唬大陸人……在火車入境檢查,大陸人必須站得筆管條直接受檢查,蒙古人則可以躺在臥鋪上……當地地痞到工地搗亂,蒙古警察一定先訓斥大陸人。大陸人與蒙古人發生爭執,警察一定會首先教訓大陸人。凡是這樣對待大陸人的,在蒙古國都是牛逼的英雄。到了晚上,說中國話的大陸人一定不要出門,包括大使館的官員。在蒙古國長期居住的華僑,輕易不敢說自己是大陸人,輕易不敢說中國話。這次到蒙古,知道一個詞叫「胡加(huja)」,是蒙古人對大陸人的蔑稱。不僅老百姓這麼說,就是官方電視台也用這個詞調侃大陸人。還有辱罵大陸人的歌曲。

四、駐蒙使館如同擺設

「蒙古華僑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大陸大使館根本很難幫上忙。」這是採訪中一位華僑說的。當然,蒙古國也不把大陸大使館當回事。一位大陸外交官的護照,居然被蒙古警察給撕了……

(蒙古國警察的暴力執法。資料圖片)

一位外交官到達蒙古國的第一天寫道:「……還有各種喝得爛醉,甚至沒喝酒的人,見到大陸人就打。警察不會管這類事情的,全市的警察在我昨天抵達的時候正忙著為來訪的希拉里執勤呢,十米一對警察,夾道歡迎,從機場一直排到市中心,綿延十幾公里(二〇一四年八月廿日大陸領導人高訪期間,筆者親眼看到,我們領導人的車隊,在大街上穿行,沒有任何特殊的警衛)。這個只有二百多萬人口、貧富差距極其嚴重的後社會主義國家,夾在中日俄美四方利益的夾縫中,不知何去何從,卻把歷史的民族主義情緒和所有的不滿,宣洩到了大陸這個溫良恭儉讓的鄰居身上。

(蒙古國極端民族主義。資料圖片)

工作第一天,接待了好幾撥被從大陸內地騙來的農民工,講著自己被騙的經歷,講著自己怎麼在建築工地被蒙古老闆毒打、被防狼噴霧噴,講他們如何身無分文從工地逃出來,兩天沒飯吃,被街上的蒙古人打,被警察抓。當最終他們看到使館的五星紅旗時……」一位華僑說:「見到被騙的大陸人,大使館首先是訓斥這些農民工:老實在家呆著,跑這來幹什麼!」就是這種狀況,現在的駐蒙古國大使王小龍居然熱衷於在烏蘭巴托修建北京街,建造「援蒙工人紀念碑(塑像)」。大概是為了工作成績,往臉上貼金(據說這個雕像已經在重新審議當中)。如果這個雕像建成,最終一定會淪落為攻擊大陸的靶子。駐蒙外交官如是說:「……各種類似黑社會性質的反華組織也層出不窮,打著環保的旗號;威脅跟大陸人交往的蒙古女子;到大陸企業、工地去鬧事,在大陸大使館門前示威……凡此種種,一是為了收取保護費,另一方面是為了獲得國外的經濟支持並賺取政治資本,更多是一種表演性質的。而對大陸人的仇視,更主要的還是低學歷、低收入、低年齡的小憤青們在網絡上的發洩,對大街上講中文的人的肢體攻擊,哪怕是在蒙娶妻生子生活多年的蒙古族華人華僑,也是他們攻擊的對象。在這些蒙古人眼裡,大陸的蒙古族不是蒙古人,是漢人……」看看這些,就知道大陸駐蒙使館(也包括大陸政府)是如何保護大陸人的。

五、沒有友誼只有利益

中國與蒙古國存在友誼嗎?翻開歷史一查,都是抗擊北方遊牧民族入侵的歷史。坦克般的戰馬,所向披靡;來無影去無蹤,殺了就搶,搶了就跑的遊擊戰術。這個把搶掠發揮到極致的民族讓中原農耕民族無可奈何。

(中國修建萬里長城的目的就是抵御北方遊牧民族。資料圖片)

秦朝修長城;漢代王昭君和親;張騫出使西域;蘇武牧羊;大元朝統治中原一百年;明朝重修萬里長城……近代的蒙古獨立;排華反華;意識形態分歧;蘇聯馬前卒;今天繼續的排華反華……這些都證明了中蒙之間沒有友誼。同時也證明了,這個北方民族一直在欺負中國人,他們強大的時候是這樣;今天的蒙古國,已經喪失了對中國的軍事主動和經濟上掠奪的能力,他們弱小了,但是他們依然欺負大陸人。千萬別說我們「屹立於世界民族之林」,我們戳得住嗎?一個二百九十萬人口的小國,就可以隨便欺負你。近代歷史還證明:我們這位近鄰,拍俄國馬屁,排華反華;拍美國日本馬屁,排華反華。排華反華是一件最不需要成本的樂事。他們很聰明,總是玩著春秋戰國三國演義,搞個遠交近攻,漁翁得利的伎倆。想用大國間的矛盾關係謀求自己的利益,真是機關算盡。他們認為有天下第一的豐富資源,全世界都會垂涎三尺,願意奉獻給美國人日本人。沒想到,美國不要、日本不要,就連俄羅斯韓國也不要。就是在中蒙雙邊關係緊張的情況下,二〇一四年上半年九十一趴的出口都是銷往大陸(煤炭、銅精粉、鐵礦石、石油、半加工黃金……)。

(蒙古國出口大陸的煤礦。資料圖片)

如果大陸不買他們的資源(完全可以不買),他們幾乎沒有可用來對外交換的本錢。限制向大陸出口資源,無異於自殺。這就是現今蒙古民主黨向大陸示好的原因,一個連公務員工資都發不出來的政府,還有什麼尊嚴?同一時間,國家外匯儲備餘存十三億,同比減少五十七趴。我們現在背著一個中蒙友好的包袱,讓我們不知所措。大陸對蒙古國的經濟援助就說明了這一點。蒙古國是一個資源大國,如果大陸停止與其擴大貿易,蒙古國的生存就會有危險。五十年代起大陸對蒙古國的經濟援助就是費力不討好,國內國外一片罵聲。歷史的教訓,萬萬不可忘記。中蒙友好,蒙古人不信,我們自己也不信。為什麼非要掩耳盜鈴、假裝歡顏呢?這種尷尬局面沒有必要維持。仇恨可以不講,但也沒有必要編造一個睦鄰友好的歷史。現在就講利益,這就是實事求是。我們大陸只要把在蒙古國的循環利益把握好就足夠了。在蒙古國開礦採油,成本甚至低於大陸境內。中蒙邊境的策克口岸,一車車的原煤運到大陸,在邊境裝上大陸火車,源源不斷運往內地。這是大陸通過經濟合作方式獲得蒙古國的礦產資源,蒙古國說是對他們資源的掠奪。在不講友誼的情況下,掠奪不掠奪已經不重要了。

蒙古國拿到賣資源的錢,除了維持政府的運轉,就是鐵路、公路、市政建設、城市交通、住宅建設。這些建築基本上是五六十年代建設的,大量的擴建、改建、新建項目在等待大陸人。這些項目也需要大量的建築工人。蒙古人遊牧習性,幹不了建築工程。從五十年代起,蒙古國的建築工程大多由大陸工人完成,目前就有二萬到三萬人在蒙古國從事建築工作。六〇年代中期,中蒙關係緊張的時候,前蘇聯曾經派來一支部隊,稱為「建築旅」,因為人數太少,幹不了多少事。成本最低的建築企業和建築工人,只有大陸人。凡是建築工程,不管蒙古國願意不願意,還得請大陸建築公司,雇用大陸勞動力,經濟實惠方便。這樣,建築工程款就回到大陸。還有建築材料,只有大陸的物美價廉,還得買大陸的。

在蒙古國住旅館,看到瓷磚、塑鋼窗、衛生潔具、電器電料、裝飾布料、傢具廚具等等都是大陸製造。把幾十年前蘇聯的電器標準完全改變。比如插座,酒店房間裡可以看到大陸俄國兩種制式的插座,俄式插座處於被淘汰的狀態。不難看出,蒙古國的資金又都流回大陸。這是他們的無奈,對於大陸經濟的依賴,讓他們別無選擇。大陸政府應該坦率一點,就是這麼回事,沒必要編個「傳統友誼」,自己騙自己。蒙古國政府當然明白,但是目前沒有辦法。外交講含蓄,但是更要坦率。不提友誼,只說互利互惠。經濟手段足以控制這個國家的時候,我們不用,他們還會笑話你是個傻瓜。在蒙古國的幾天裡,總結了一下感受:蒙古國是小國小民小心眼;大陸是大國大哥大冤家!習近平同蒙古國總統額勒貝格道爾吉共同觀看那達慕幾十年來的大陸外交,實際上比較幼稚,這是毛周時代的病根,現在需要變革,把喊口號式的外交變成實力外交。當講道理不管用的情況下,就要採用政治、經濟、軍事方面的制裁。讓我們大陸人不再覺得窩囊,不再是窩裡橫。

來源:中國歷史解密

轉載:博訊 北京時間二〇一六年二月十五日

http://www.boxun.com/…/z_special/2016/02/201602151603.shtml…

梅峯的相片。
梅峯的相片。
梅峯的相片。
梅峯的相片。
梅峯的相片。
+10
顯示更多心情
留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454563
(轉貼)美國人對「一帶一路」的戰略思考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人對「一帶一路」的戰略思考

11.03.2016

國科環宇於二〇一五年十月一日

美國之所以稱霸全世界,是因為它有兩個拳頭:一個是軍事,一個是貨幣。這兩個拳頭打出的組合拳,幾乎所向披靡,KO了一個又一個對象。接下來輪到大陸上擂台了,但大陸打的卻是太極,講究以柔克剛、四兩拔千斤……

OK,在好戲上演之前,我們不妨先見招拆招,看看喬良將軍如何拆解美國的組合拳,看清他的招數。

來源:財經內參

作者:喬良將軍,大陸著名軍旅作家、軍事理論家、評論家、空軍少將。

一、金融帝國崛起

一九四四年七月,美國為了從大英帝國手中接過貨幣霸權,由羅斯福總統推動建立了三個世界體系,一個是政治體系——聯合國;一個是貿易體系——關貿總協定,也就是後來的WTO;一個是貨幣金融體系,也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

布雷頓森林體系按照美國人的願望,是確立美元的霸權地位。但是實際上經過廿多年的實踐,從一九四四年到一九七一年,整整廿七年,卻並沒有真正讓美國人拿到霸權。什麼東西阻擋了美元的霸權?就是黃金。
布雷頓森林體系建立之初,為了確立美元的霸權,美國人曾經對全世界做出承諾,就是要各國的貨幣鎖定美元,而美元鎖定黃金。

怎麼鎖定呢?每卅五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有了美元對全世界的這個承諾,美國人就不可能為所欲為。

說的簡單點,卅五美元兌換一盎司黃金,意味著美國人不能隨便地濫印美元,你多印卅五美元,你的金庫裡就要多儲備一盎司黃金。美國之所以有底氣對全世界做出這樣的承諾,是因為它當時手中掌握了全球八成左右的黃金儲備。美國人認為,我有這麼多黃金在手,用它去支撐美元的信用是沒有問題的。

但是情況並不像美國人想的那麼簡單。美國在二戰之後連續愚蠢地卷入了朝鮮戰爭和越南戰爭。這兩場戰爭使美國耗費巨大,尤其是越南戰爭。

越南戰爭期間美國差不多打掉了八千億美元的軍費。隨著戰爭花費越來越大,美國有點吃不住勁了。因為按照美國的承諾,每卅五美元的流失就意味著一盎司黃金的流失。到一九七一年八月,美國人手裡的黃金大概還有八千八百多噸,這時美國人知道有點麻煩了,與此同時有些人還在給美國人製造新的麻煩。

比如說法國總統戴高樂,他不相信美元,他找來法國財政部長和央行行長,要他們看一下法國有多少美元儲備,得到的答案是大概有廿二億至廿三億美元。戴高樂說,一分都不剩全部提出來交給美國人,換成黃金拿回來。

法國人對美國人的這一擊,對其他國家產生了示範效應,其他一些外匯盈餘的國家紛紛向美國人表示,我們也不要美元,我們要黃金。這樣就逼得美國人無路可走。於是,在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時任美國總統尼克森宣布關閉黃金窗口,美元與黃金脫鉤。這就是布雷頓森林體系瓦解的開始,也是美國人對世界的一次背信棄義。

但是對於整個世界來講,當時人們還不能完全理清楚頭緒。原來我們相信美元是因為美元背後有黃金,美元成為國際流通貨幣、結算貨幣、儲備貨幣已經實行了廿多年了,人們已經習慣使用美元。現在美元突然剎車,它的背後不再有黃金,從理論上講,它變成了一張純粹的綠紙,這個時候我們還要使用它嗎?你可以不使用它,但在國際間結算時用什麼對商品的價值進行衡量?因為貨幣是價值尺度,所以如果不使用美元,難道還能信任別的貨幣?比如人民幣和盧布之間,俄羅斯人(當時的蘇聯人)如果不認人民幣,我們不認盧布的話,就只能繼續拿美元做為我們之間的交換介質。所以,美國人就利用世人的慣性和無奈,在一九七〇年十月迫使石油輸出國組織(歐佩克)接受了美國人的條件:全球的石油交易必須用美元結算。

在此之前,全球的石油交易可以用各種國際流通貨幣結算,但是從一九七三年十月以後,一切改變了,歐佩克宣布,必須用美元對全球的石油交易進行結算。這樣,美國人在使美元與黃金貴金屬脫鉤之後又與大宗商品石油掛鉤。為什麼?因為美國人看的很清楚,你可以不喜歡美元,但你不可以不喜歡能源,你可以不使用美元,但你能不使用石油?任何國家要發展,都要消耗能源,所有國家都需要石油,在這種情況下,你需要石油就等於需要美元,這是美國人非常高明的一招。

從一九七三年開始美元與石油掛鉤以後,其實是從一九七一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元就伴隨美國開始了一個新的歷程。

整個世界當時並沒有幾個人清晰的看到這一點,包括很多經濟學家、金融專家,他們不能夠非常清晰地指出,成世紀最重要的事件不是別的,不是一戰、二戰,也不是蘇聯的解囘體,成世紀最重要的事件是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美元與黃金脫鉤。

從此之後,人類真正看到了一個金融帝國的出現,而這個金融帝國把整個人類納入到它的金融體系之中。實際上所謂美元霸權的建立是從這個時刻開始的。到今天大約四十年的時間。

而從這一天之後,我們進入到一個真正的紙幣時代,在美元的背後不再有貴金屬,它完全以政府的信用做支撐並從全世界獲利。簡單地說:美國人可以用印刷一張綠紙的方式從全世界獲得實物財富。

人類歷史上從來沒有過這樣的事情。人類歷史上獲得財富的方式很多,要麼用貨幣交換,你要麼黃金或者白銀;要麼用戰爭的方式去掠奪,但是戰爭的成本非常巨大。而當美元變成一張綠紙出現後,美國獲利的成本可以說極其的低廉。

因為美元與黃金脫鉤,黃金不再拖美元的後腿,美國可以隨意印刷美元,這時如果大量美元留在美國國內,將造成美國的通脹;如果美元輸出去,那就意味著全世界替美國消化通脹,這就是美元通脹率不高的主要原因。

換句話說,美國向全球輸出美元,也就稀釋了它的通脹。但是美元向全球輸出之後,美國人手裡就沒有錢了,這個時候如果美國人繼續印刷貨幣,美元就不斷貶值,這對美國沒有好處。

所以說美聯儲並不像有些人所想像得那樣,是一個濫印貨幣的中央銀行。美聯儲實際上懂得什麼叫克制。從一九一三年美聯儲成立到二〇一三年一百年,美聯儲一共發行了多少美元?大約十萬億。這樣一比較,有人開始指責大陸的央行。為什麼呢?我們的央行從一九五四年發行新貨幣——新人民幣到現在,已經發行了一百廿多萬億人民幣。如果按匯率六.二跟美元折算的話,我們大概發行了廿萬億美元。但是這同樣並不意味著大陸亂印貨幣,因為大陸在改革開放以後掙到了大量美元,同時這期間還有大量的美元做為境外投資進入大陸。

但由於外匯管制,美元不能在大陸流通,所以央行就必須發行與進入大陸的美元及其他外幣相應的人民幣,然後以人民幣在國內流通。可是國外的投資在大陸掙到了錢以後,可能就撤走了;與此同時,我們還會拿出大量外匯,從境外夠買資源、能源、產品和技術,如此一來,大量的美元走了,人民幣留了下來,你又不可能將相應數額的人民幣銷毀,只能讓人民幣留在大陸繼續流通,所以大陸人民幣的存量必然大於美元。

這也反過來佐證了這卅多年大陸經濟的驚人發展。大陸央行承認近年來大概超發了廿多萬億人民幣。巨量的超發最後全都留在了大陸,這就牽扯到我後面將要談到的問題——人民幣為什麼要國際化。

二、美元指數周期律與全球經濟的關係

美國之所以沒有通脹很大程度上就在於美元的全球流通。但是美國又不能無節制地發行美元,讓美元不斷貶值。所以要節制。可節制後手中沒有美元了怎麼辦?美國人有另外一套辦法解決這個問題,那就是發行國債,通過發行國債又讓輸出去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國。

但輸出去的通過債務資本重新回到美國,美國人開始玩起一手印錢,一手借債的遊戲,印鈔能賺錢,借債也能賺錢,以錢生錢,金融經濟比實體經濟賺錢來得痛快多了,誰還願意出大力流大汗去幹附加值低的製造業、加工業實體經濟?

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之後,美國人逐漸放棄了實體經濟而轉向虛擬經濟,漸漸變成一個空心化的國家。

今天美國的GDP已經達到十八萬億美元,實體經濟為其GDP的貢獻不超五萬億,剩下的大部分全都是虛擬經濟帶來的。美國通過發行國債,讓大量在海外流通的美元重新回到美國,進入美國的三大市——期貨市場、國債市場和證券市場。美國人通過這個方式錢生錢,然後再向海外輸出,這樣循環往復地生利,美國由此變成一個金融帝國。

美國把全世界納入它的金融體系之中。很多人認為在大英帝國衰落之後,殖民的歷史基本就結束了。其實不然,因為美國成為金融帝國之後,開始用美元進行隱性的殖民擴張,通過美元隱蔽地控制各國經濟,從而把世界各個國家變成它的金融殖民地。

今天我們看到很多主權獨立的國家包括大陸在內,你盡可以有主權、有憲法、有政府,但是你脫離不開美元,你的一切最後都會通過各種方式用美元來表達,並最終讓你的實物財富通過與美元的兌換源源不斷地進入美國。

這一點,通過四十年來美元指數周期圖表,我們可以看得非常清楚。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美元跟黃金脫鉤,意味著美國人擺脫了黃金的束縛,可以隨意地印刷美元了,美元發行量大增,美元指數自然要走低。從一九七一年特別是一九七三年石油危機之後美元指數就一直在走低,這就說明美元印多了。

如此這般大約持續了近十年時間。美元指數走低對於世界經濟來講並不完全是壞事,因為這意味著美元的供應量增大,也就意味著資本的流量增大,大量的資本不留在美國,要向國外出溢出。第一次美元指數走低之後,大量美元去了拉丁美洲,給拉丁美洲帶去了投資拉動,也帶來了繁榮,這就是七〇年代拉美的經濟繁榮。

美元泄洪期大約持續了近十年左右的時間,直到一九七九年,美國人決定關掉泄洪閘。美元指數走低相當於美國人開閘放水,而關閘實際上就是減少美元的流動性。一九七九年美元指數開始走強,意味著向其他地方輸送美元減少。拉丁美洲本來因為獲得了大量的美元投資,正在欣欣向榮的發展,突然間投資減少了,流動性枯竭了、資金鏈條斷裂了,經濟能不出現麻煩嗎?

馬島海戰爆發

遇到麻煩的拉美國家紛紛開始想辦法自救。比如阿根廷,阿根廷的人均GDP一度已經邁進了發達國家的行列。但拉美經濟危機一出現,阿根廷卻率先進入衰退。

解決衰退的辦法有多種,但不幸的是,當時的阿根廷政囘府是通過政變上台的軍政府,總統是加爾鐵裡,他完全沒有經濟頭腦。作為軍人的加爾鐵裡唯一的想法就是戰爭,他希望通過戰爭來脫困。他把目光瞄向了離阿根廷六百公里遠的馬爾維納斯群島,英國人把它叫做福克蘭群島。

這個群島已經被英國人統囘治了一百多年,加爾鐵裡決定把它奪回來。但阿根廷是南美洲國家,南美一向被視作美國的後院。在美國後院打仗不能不請示美國。於是加爾鐵裡讓人給美國總統裡根帶話,看看美國的態度。

裡根明明知道加爾鐵裡打這一仗,會導致一場和英國的更大規模戰爭,但他卻輕描淡寫地表態說,這是你們與英國之間的事情,與美國無關,我們不持立場,我們保持中立。

加爾鐵裡以為這是美國總統對他的默許,便發動了馬島戰爭,輕鬆收回了馬島。阿根廷上下一片歡呼,熱烈的像過狂歡節。但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宣稱絕不接受這個結局,還逼著美國總統必須表態。這時的裡根立刻撕下中立的面具,發表聲明強烈譴責阿根廷的侵略行徑,堅決站在英國一邊。隨後,英國派出一支航母特混艦隊,勞師遠征八千海浬,一舉拿下了馬島。

與此同時,美元走勢開始走強,國際資本按照美國的意願回到美國。因為當馬島戰爭打響後,全球的投資人立刻判斷,拉美的地區性危機出現了,拉美的投資環境惡化了,於是紛紛從拉美撤資。美聯儲看到時機已到,立刻宣布美元加息,加息後的美元加快了資本撤出拉美的步伐。拉美的經濟一片狼藉。從拉美撤出的資本幾乎全到了美國,去追捧美國的三大市(債市、期市、股市),給美國帶來了美元與黃金脫鉤後的第一個大牛市,讓美國人賺得缽滿盆滿。

當時美元指數從弱勢時的六十多點一口氣躥升到一百廿多點,上升了一倍。美國人在自己的三大市牛市後並不收手,有趁勢拿著賺到的錢,重新回到拉美去購買那些此時價格已跌成地板價的優質資產,狠狠剪了一次拉美經濟的羊毛,這是美元指數第一次走強後的情況。

如果這種事情只發生一次,那它就是小概率事件;如果它反復出現,那它就一定是規律。當第一次「十年美元走弱、六年美元走強」之後,人們並不確定它是不是規律。從拉美金融危機這個高峰之後,美元指數從一九八六年又開始一路下跌。其間經歷了日本金融危機、歐洲貨幣危機,美元指數仍然在走低,大約走了十年,十年之後的一九九七年美元指數再一次走強。美元指數這一次走強之後也是持續了六年。這就很有意思了,我們看到美元指數差不多呈現出這樣一個規律性——十年的走弱、六年的走強,再一個十年的走弱、接下來又一個六年的走強。

亞洲金融風暴

在一九八六年美元指數第二次開始走弱之後,長達十年的時間內,美元又像洪水一樣向世界傾泄。這次主要的泄洪區是亞洲。上個世紀八〇年代最火的是什麼概念?「亞洲四小龍」、「亞洲雁陣」等等。

當時很多人都認為亞洲的繁榮是由亞洲人的辛勤勞力、亞洲人的聰敏智慧帶來的,實際上很大原因是因為亞洲國家獲得了充足的美元、獲得了充足的投資。

當亞洲的經濟欣欣向榮到差不多的時候,美國人覺得又應該到剪羊毛的時候了,於是,一九九七年,也就是美元指數整整走低十年之後,美國人通過減少對亞洲的貨幣供應,使美元指數反轉走強,亞洲大多數國家的企業和行業遭遇流通性不足,有的甚至乾脆資金鏈條斷裂,亞洲出現了經濟危機和金融危機的徵兆。

這時候一鍋水已燒到九九度還差一度才能燒開,差哪一度呢,差地區性危機出現。那麼是不是也像阿根廷人那樣打一仗呢?未必。製造地區性危機,不一定只有打仗一途。

既然製造地區性危機就是為了攆出資本,那麼不打仗照樣有製造地區性危機的辦法?於是我們看到那個名叫索羅斯的金融投機家,帶著他的量子基金和全世界上百家的對沖基金,開始群狼般攻擊亞洲經濟最弱的國家——泰國,攻擊泰國的貨幣——泰銖。

一個星期左右,然後由此開始的泰銖危機,立刻產生傳導效應,一路向南,陸續傳導到馬來西亞、新加坡、印尼、菲律賓,然後北上傳導臺灣、香港,日本,韓國,一直傳導到俄羅斯,東亞金融危機全面爆發。這個時候水已燒開。

全球的投資人判斷亞洲的投資環境惡化,便紛紛從亞洲撤出自己的資本。而美聯儲則又一次不失時機地吹響了加息的號角。跟著號音從亞洲撤出的資本又一次到美國去追捧美國的三大市,給美國帶來了第二個大牛市。

當美國人掙夠了錢以後,仍像在拉丁美洲那樣,拿著他們從亞洲金融危機賺到的大把的錢又回到了亞洲,去購買亞洲跌到地板價上的優質資產。此時亞洲經濟已經被這次金融危機沖得稀裡嘩啦,毫無招架之功,更無還手之力,這次唯一的幸囘運者是大陸。

三、瞄準大陸

此後,如潮汐一樣準確,美元指數經過六年的走強,到二〇〇二年,再一次開始走弱,然後,又是十年時間,到二〇一二年,美國人又開始為美元指數即將由弱轉強做準備。辦法還是老一套:給別人製造地區性危機。

於是,我們就先後看到,在大陸周邊陸續出現天囘安門事件,釣魚島爭端,黃巖島爭端。幾乎全在這一時期密集出現。

但是很不巧,美國在二〇〇八年自己玩火玩大了,自己先遭遇了金融危機,結果使美元指數走強的時間被迫向後推延。中菲黃巖島爭端和中日釣魚島爭端,看似和美元指數走強沒有太大的關係,但是真的沒有關係嗎?為什麼恰恰出現在美元指數第三次走弱之後的第十個年頭?很少有人對這個問題進行過探究,但是這個問題確實值得我們深思。

如果我們承認從一九七一年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確實存在著一個美元指數周期率,那麼,根據這個周期率及美國人借機剪別國羊毛的手法,我們可以斷定,現在輪到大陸了。為什麼這麼說?因為眼下大陸已經成了從全球吸引和獲得投資最多的國家,大量國際資本由於看好大陸經濟進入大陸。

從經濟規律上講,不能僅僅把大陸看成是一個國家。一個大陸的經濟規模就相當於整個拉美,甚至比拉美的經濟總量還要大;和東亞經濟比,也可以說大陸經濟相當於整個東亞。而過去十年裡,大量資本進入大陸,使大陸的經濟總量,以令人垂涎的速度增長到全球第二,如此一來,美國把第三次剪羊毛的目標瞄準大陸,一點不奇怪。

香港占中事件

如果這一判斷成立,那麼,從二〇一二年中日釣魚島爭端、中菲黃巖島爭端之後,大陸周邊的事情層出不窮,一直到去年中越「九八一」鑽井平台衝突,再到後來的香港「占中」事件。這些事件還能看成是偶然事件嗎?去年五月「占中」行動正在醞釀中,可能在五月底就會發生。但是五月底沒有發生,六月底沒有發生,七月還是沒有發生,到了八月仍然沒有發生。什麼原因?這個醞釀的「行動」在等什麼?

讓我們對比另一事件的時間表:美聯儲退出QE時間表。去年年初,美國就說要退出QE(量化寬鬆),四月、五月、六月、七月、八月,一直沒有退出。只要不退出QE,就意味著美元還在超量發行,美元指數就不能走強,香港的「占中」也就一直沒有出現,二者在時間表上完全重合。直到去年九月底,美聯儲終於宣布美國退出QE,美元指數開始掉頭走強後,十月初,香港「占中」爆發。

其實,中日釣魚島、中菲黃巖島、九八一鑽井平台、香港「占中」,這四個點都是炸點,任何一個點引爆成功,都會引發地區性金融危機,也就意味著大陸周邊投資環境惡化。從而滿足「美元指數走強時,其他地區必須相應出現地區性危機,使該地區投資環境惡化,迫使投資人大量撤出資本」,這一美元獲利模式的基本條件。

但是對美國人來講很不幸的是,這回它碰到的對手是大陸。大陸人用打太極的方式,一次次化解了周邊危機,結果直到現在,美國人最希望的在九九度水溫時出現的最後一度,始終沒能出現,水,也就一直沒有燒開。水沒燒開,美聯儲舉著加息的號角就遲遲不能吹響。

看來,美國知道想剪大陸的羊毛沒那麼容易,所以也就沒打算就在一棵樹上吊死。在推動香港占中的同時,美國多管齊下,在其他地區同時下手,在哪兒?

點評:美國發財的邏輯很簡單,這世界上的國家都是美國圈養的一群羊,美國拿著剪刀不斷的搜羅著,看到哪個羊的毛長了就去剪一把,剪禿了再把你放回去,然後再去其它羊身上剪羊毛。

烏克蘭危機

歐盟與俄羅斯的接合部。亞努科維奇主管下的烏克蘭,當然不是沒縫的雞蛋,所以,才會有讓蒼蠅下蛆的機會。但美國盯上了烏克蘭並不僅僅是因為它是一只有縫的雞蛋,而是它是足以既打擊亞努科維奇這個不聽話的政客,又阻斷歐俄走近,也能造成歐洲投資環境惡化,一桃殺三士的理想目標。

於是,一場好像烏克蘭人自發的「顏色革命」爆發了,美國人的目的以出乎美國人和地球人意料的方式做到了:俄羅斯強人普京趁勢借機收回了克裡米亞,此舉雖不在美國人計劃之內,但卻正好讓美國人更有理由向歐盟還有日本施壓,迫使他們與美國一起制裁俄羅斯,給俄羅斯更給歐洲經濟帶來巨大的壓力。

美國人為什麼要這樣做,人們往往容易從地緣政治角度,而不是從資本的角度去看這個問題。烏克蘭出現危機之後,歐美與俄羅斯的關係迅速惡化,但整個西方世界一起制裁俄羅斯的結果,卻直接使歐洲的投資環境惡化,導致資本從這裡撤出。據有關數據顯示,大約有上萬億的資本離開了歐洲。美國人的兩手設計得逞了。

這就是:如果不能讓資本從大陸撤出去追捧美國的話,那就起碼讓歐洲的資本撤出來回流美國。這第一步,以戲劇性的烏克蘭變局做到了,但第二步,卻未能如美國所願。因為從歐洲撤出的資本,並沒有去美國,另有數據顯示,它們大部分來到了香港。這意味著全球投資人仍然不看好美國經濟的復蘇。而寧願看好雖已處在經濟下行線上,但仍保持著全球第一增長率的大陸。這是其一。

其二,大陸政府在去年宣布了要做到「滬港通」,全球的投資人都熱切地希望通過「滬港通」,在大陸撈一把。

過去西方資本不敢進入大陸股市,很重要的一個原因,就是大陸進行嚴格的外匯管制,寬進嚴出,你可以隨意進來,但是你不能隨意出去,所以說他們一般不敢到大陸來投資大陸的股市。

「滬港通」之後,他們可以很輕鬆地在香港投資上海的股市,掙到錢後可以轉身就走,於是上萬億的資本滯留在了香港。這就是去年九月之後,也就是香港「占中」開始直到今天,「占中」勢力及其幕後推手始終不肯罷休,總想卷土重來的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因為美國人需要製造一次針對大陸的地區性危機,讓滯留香港的資本撤出大陸,去追捧美國經濟。

美國經濟為什麼這麼強烈地需要並依賴國際的資本回流?原因是,從一九七一年八月十五日美元與黃金脫鉤之後,美國經濟逐漸放棄實物生產,脫離開實體經濟。美國人把實體經濟的低端製造業、低附加值產業叫做垃圾產業或者叫做夕陽產業,逐漸向發展中國家轉移,尤其是向大陸轉移。而美國除了留下所謂高端的產業,IBM、微軟等企業外,七成左右的就業人口都陸續轉向了金融和金融服務業。

這時的美國已經變成了一個產業空心化國家,它已經沒有多少實體經濟可以為全球投資人帶來豐厚的利潤。在這種情況下美國人不得不打開另一扇門,就是虛擬經濟的大門。虛擬經濟就是它的三大市。它只能通過讓國際資本進入三大市的金融池子中,為自己錢生錢。然後,再拿掙到的錢去剪全世界的羊毛,美國人現在只有這麼一個活法了。或者我們稱之為美國的國家生存方式。這個方式就是,美國需要大量的資本回流來支撐美國人的日常生活和美國經濟,在這種情況下誰阻擋了資本回流美國,誰就是美國的敵人。我們一定要把這件事弄明白想清楚。

四、嚴防歐洲、亞洲一體化

一九九九年元月一日,歐元正式誕生。三個月之後科索沃戰爭爆發。很多人以為科索沃戰爭是美國和北約聯手打擊米洛舍維奇政權,因為米洛舍維奇政權在科索沃地區屠殺阿族人,製造了駭人聽聞的人道主義災難。戰爭結束之後,這個謊言迅速戳破,美國人承認這是中情局與西方的媒體聯手做的一個局,目的是打擊南聯盟政權。但是,科索沃戰爭真的是為了打擊南聯盟政權嗎?歐洲人開始一邊倒地認為就是這個目的,但是打完這場七十二天的戰爭之後,歐洲人才發現自己上當了,為什麼?

科索沃戰爭

歐元啟動之初,歐洲人信心滿滿。他們給歐元的定價是與美元比值一:一.〇七。科索沃戰爭爆發後,歐洲人參與北約行動,全力以赴支持美國攻打科索沃,七十二天的狂轟亂炸,米洛舍維奇政權垮台,南聯盟屈服。可接下來一盤點,歐洲人發現不對頭了,歐元,就在這七十天裡,居然被這場戰爭打殘了。

戰爭結束時,歐元直線下跌三成,〇.八二美元兌換一歐元。這時歐洲人才恍然大悟,原來是別人把你賣了,你還在替別人數錢。這一來歐洲人才開始醒悟。這就是為什麼到後來當美國要打伊拉克的時候,法國和德國這兩個歐盟的軸心國家,堅決反對這場戰爭。

有人說,西方民主國家之間不打仗,到現在為止,西方國家之間,在二戰之後確實沒有直接髮生過戰爭,但是不等於沒有發生軍事戰爭,不等於他們之間不發生經濟戰爭或金融戰爭。

科索沃戰爭就是美國人對歐元的間接金融戰爭,結果打的是南聯盟,疼的是歐元。因為歐元的誕生動了美元的奶酪。在歐元誕生之前全世界的流通貨幣是美元,美元在全球的結算率一度高達八成左右,即使到現在也在六成左右。

歐元的出現立刻切走了美國的一大塊奶酪!歐盟是一個廿七萬億美元的經濟體,它的出現一下子就蓋過了當時世界上最大的經濟體北美自貿區(廿四萬億美元至廿五萬億美元規模)。

做為如此大規模的經濟體,歐盟當然不甘心用美元來結算它內部的貿易,於是歐洲人決定推出自己的貨幣——歐元。歐元的出現切走了美元三分之一的貨幣結算量,到現在世界上廿三趴的貿易結算已使用的是歐元而不是美元。

美國人在歐洲一開始談論歐元時對此警惕不足,到後來發現歐元一出現就對美元的霸權地位構成挑戰時,已經有點來不及了。所以,美國要接受這個教訓,一方面要摁住歐盟和歐元,另一方面要摁住其他的挑戰者。

破壞亞太——第三大經濟體

大陸的興起,讓我們成了新的挑戰者。二〇一二年釣魚島爭端、黃巖島爭端,就是美國成功打壓挑戰者的最新嘗試。這兩個發生在大陸周邊的地緣政治事件,雖沒能造成資本從大陸大量外流,但卻起碼部分達到了美國人的目標,直接導致兩件事情胎死腹中。

二〇一二年年初,中日韓關於東北亞自貿區的談判接近成功;四月,中日貨幣互換和中日之間互相持有對方國債也初步達成協議。但此時,釣魚島爭端,黃巖島爭端相繼出現,一下子把東北亞自貿區談判,中日貨幣互換一風吹了。

幾年後的現在,我們才勉強完成了中韓兩國的雙邊自貿區的談判,這已經意義不大了,因為它和中日韓東北亞自貿區的意義完全不可同日而語,為什麼這麼說?因為中日韓自貿區談判一旦成功,一定是包括中、日、韓、港、澳、台的整個東北亞自貿區。東北亞自貿區一經形成就意味著世界規模大約廿多萬億美元的第三大經濟體出現!

但是,東北亞自貿區一旦出現就不會止步,它會迅速南下與東南亞自貿區整合,形成東亞自貿區,東亞自貿區的產生意味著卅多萬億美元規模的世界第一大經濟體出現,將超越歐盟和北美。

接下來我們還可以繼續推想,東亞自貿區出現,依然不會止步,它會向西整合印度和南亞,然後向北整合中亞五國,再然後繼續向西,整合中東部分的西亞。這樣整個亞洲自貿區,規模將超過五十萬億美元,將比歐盟和北美加起來還要大,這麼龐大的一個自貿區出現,難道她會願意用歐元或美元結算他們內部的貿易嗎?當然不會。這就意味著亞元可能誕生。

但是,如果真的出現亞洲自貿區,我們只能推進人民幣國際化,讓人民幣成為亞洲的主導貨幣,就像美元先成為北美的硬流通貨幣,再成為全世界的硬流通貨一樣。人民幣國際化的意義遠遠不止我們所說的人民幣走出去,在「一帶一路」中發揮作用等等,它將與美元、歐元一起三分天下。

大陸人能看到這一點,美國人就看不到這一點嗎?當美國人宣布戰略重心東移,推動日本在釣魚島跟大陸扯皮、推動菲律賓在黃巖島跟大陸對峙的時候,如果我們還目光短淺地以為,釣魚島爭端是日本右翼鼓動「購島」後與大陸的衝突,黃巖島爭端是菲律賓總統阿基諾昏了頭找大陸的麻煩。

而看不出這是美國人的深謀遠慮,是美國人在阻止人民幣成為美元的有一個挑戰者,而美國人則非常清楚地知道自己在幹什麼,所以他們一定不能讓這樣的事情再次出現。因為東北亞自貿區一旦形成就會產生連鎖反應,也就意味著世界貨幣三分天下成為現實!

想一想看,手中只剩三分之一貨幣霸權的美元,還叫貨幣霸權嗎?而今天一個產業空心化的美國,假如再沒有了貨幣霸權,美國還能算世界霸主嗎?想明白這點,就知道為什麼今天大陸遇到的所有麻煩背後,都有美國的影子。是因為美國比我們想得遠,看得深,才為了防大陸之「患」於未然,處處給我們製造麻煩。

這也就是美國為什麼要實施亞太戰略再平衡的根本原因。它究竟要平衡什麼?它真的要在大陸與日本、大陸與菲律賓,大陸與其他有爭端的國家之間,做到一種微妙平衡,扮演平衡者的角色嗎?當然不是,它的目標就是一個,平衡掉大陸今天大國崛起的勢頭。

五、美軍為美元而戰!

人們都說,美國這個國家的強大,是由於有三大支柱——貨幣、科技、軍事。實際上今天我們可以看到,真正支撐美國的是貨幣和軍事,而支撐貨幣的則是美國的軍事力量。

全世界所有國家軍隊的打仗都是燒錢,但美軍打仗雖然也燒錢。但卻能一邊燒錢,一邊為美國賺錢,這一點,其他國家都做不到。只有美國,可以通過打仗獲得巨大的利益,盡管美國也有失手的時候。

伊拉克戰爭

美國人為什麼要打伊拉克?大部分人心裡想到的是兩個字——石油。美國人真的是為石油而戰嗎?非也。美國人如果為石油而戰的話,那麼,美國人在打下伊拉克之後,為什麼不從伊拉克拉走一桶石油?而且,油價從戰前的卅八美元一桶,一路飆升到戰後的一百四十九美元一桶,美國老百姓並沒有因為美軍占領了伊拉克這樣的產油國而享受低油價。所以說,美國打伊拉克不是為了石油,而是為了美元。

為什麼這麼說?道理非常簡單。由於為了控制世界,美國需要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為了讓全世界都使用美元,美國人在一九七三年下了一步高明的先手棋:讓美元與石油掛鉤,通過脅迫歐佩克的主導國家沙烏地阿拉伯,做到了全球的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如果你理解了全球石油交易用美元結算,你就能理解美國人為什麼要在產油國打仗。

在產油國打仗的一個直接後果就是油價飆升,油價一飆升就意味著美元的需求量也提高了。比如說戰爭之前,你手裡有卅八美元,理論上講,你就可以從油商手裡買走一桶石油。現在這場戰爭把油價打高了四倍多,達到一百四十九美元,你手裡的卅八美元就只夠買四分之一桶石油,剩下四分之三桶意味著你還差一百多美元。

怎麼辦?你只能去找美國人,拿出自己的產品和資源去換美國人手中的美元。而這時美國政府就可以理直氣壯、光明正大、名正言順地印美元。這就是通過戰爭,通過在產油國打仗打高油價,打出美元需求的秘密。

美國人在伊拉克打仗,還不止是這一個目標。它同時也是在維護美元的霸權地位。當年小布什為什麼一定要打伊拉克?現在我們已經看的很清楚,薩達姆沒有支持恐怖主義,沒有支持基地組織,也沒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但為什麼薩達姆卻最終走上了絞刑架?因為薩達姆自以為聰明,想在在大國之間玩火。

一九九九年歐元正式啟動,薩達姆以為抓住了在美元和歐元,美國和歐盟之間玩火的機會,於是他迫不及待地宣布伊拉克的石油交易將用歐元結算。這一下惹火了美國人,尤其是它產生一連串的示範效應,俄羅斯總統普京,伊朗總統內賈德,委內瑞拉總統查韋斯,紛紛宣布自己國家的石油出口結算也用歐元結算。這還了得?這不是往美國人胸口捅刀子麼?!

所以說這場伊拉克戰爭非打不可,有些人認為這麼說太牽強了。那麼請他看一看,美國人打下伊拉克之後幹了些什麼?還沒等抓住薩達姆,美國人就迫不及待地成立了伊拉克臨時政府,臨時政府發布的第一道法令,就是宣布伊拉克的石油出口,從歐元結算改回用美元結算。這就是為什麼說美國人是在為美元作戰。

阿富汗戰爭

也許有人會說,伊拉克戰爭為美元而戰可以理解,阿富汗不是產油國,那麼美國大打阿富汗戰爭總不會是為了美元吧?何況阿富汗戰爭是在「九.一一」發生之後,全世界的人都看得很清楚,美國是為了對基地組織的報復和對支持基地組織的塔利班的懲罰,才發動了阿富汗戰爭。

但事實真的如此嗎?阿富汗戰爭是在「九.一一」之後一個多月打響的,應該說打得很倉促,打到一半時美軍就把巡航導彈打光了,而戰爭還在繼續,美國防部不得不下命令打開核武器庫,取出一千枚核巡航導彈,摘下核彈頭,換上常規彈頭,又打了九百多枚才把阿富汗打下來。這明擺著證明這一場準備得非常不充分,既然如此,美國人為什麼硬要倉促上陣呢?

因為美國人已經等不及了,更因為美國人的日子過不下去了。廿一世紀初期,美國作為一個產業空心化的國家,每年都大約需要有七千億美元的淨流入,才能過日子。可是「九.一一」之後一個月內,全球投資人對美國的投資環境惡化,表示出了從未有過擔心和憂慮:如果強大如美國對自己的安全都不能保證,怎麼能夠保證投資人的資金安全?結果,三千多億的熱錢離開了美國。

這就迫使美國必須盡快打一仗,這一仗不僅是要懲罰塔利班和基地組織,還要給全球投資人一個信心。隨著第一枚巡航導彈在喀布爾炸響,道瓊斯指數迅速回升,一天之內回升六百點,流出的資本開始回流美國,到年底,大約有四千多億美元回流美國。這不正說明,阿富汗戰爭同樣是為美元而戰,是為資本而戰。

全球快速打擊系統

不少人對大陸的航母充滿了期待,因為他們都看到了在航母歷史上的作為,也熱切地盼望大陸有自己的航母,而遼寧號的出現,也確實讓我們大陸趕上航母的末班車。雖然航母在今天仍然是一個大國的標誌,但是它更多的就是個標誌。

因為在全球經濟越來越被金融化之後的今天,航母的作用將逐漸式微。因為在歷史上航母是物流時代的產物。大英帝國興盛時,要推動全球貿易,將它的產品推向全球,然後再把資源拿回來,所以它需要強大的海軍保證海上通道的暢通。直到後來發展到航母的出現,都是為了控制海洋,保證海上通道的安全。因為當時是資源和產品「物流為王」的時代,誰控制了海洋,誰就能控制了全球財富的流動。

但是今天世界已是「資本為王」的時代,成百億、上千億乃至上萬億的資本,從一個地方流到另一個地方,只要在電腦上敲幾個鍵,幾秒鐘之內就能完成,在大洋上航行的航母能跟隨物流的速度,卻無法跟上資本流的速度,當然也就無法控制全球資本。

那麼今天,有什麼辦法?可以跟上被互聯網支持的全球資本的流向、流量和流速?美國人正在開發龐大的全球快速打擊系統,用彈道導彈、超音速飛機,五倍甚至十幾倍於超音速的巡航導彈,就可以迅速打擊任何資本雲集的地區。現在美國號稱可以廿八分鐘打遍全球,不管資本在全球任何一個地方雲集,只要美國不想讓資本在那個地方落腳,導彈就可以在廿八分鐘後趕到那裡。而當導彈落下去的時候,資本就會乖乖撤出。這就是全球快速打擊系統必將取代航母的原因。當然,航母在未來仍會有它不可替代的作用,諸如保障海上通道的海上安全,或者執行人道主義使命等等,因為航母是非常不錯的海上平台。但是作為控制未來資本流動的武器,它已經遠不如全球快速打擊系統。

空海一體戰

美國人在考慮用軍事手段應對大陸崛起的問題上,提出了一個概念,叫做「空海一體戰」。但「空海一體戰」仍然難解美國的困局。「空海一體戰」是二〇一〇年美空軍和海軍首腦聯合提出的針對大陸的作戰概念。提出「空海一體戰」,實際上首先就反映出美軍今天正在走弱。

美軍過去以為,它用空襲可以打擊大陸,用海軍也可以打擊大陸。現在美國發現自己的力量無論是空軍還是海軍單獨使用,都不可能對大陸構成優勢,必須空海聯合才能對大陸構成一定的優勢,這就是空海一體戰的來由。但是空海一體戰從二〇一〇年年初提出到現在不過四年多一點,突然美國人給它改了個名稱,叫做「全球公域介入與機動聯合概念」。

在這個空海聯合行動構想中,美國人認為十年內,中美之間不會發生戰爭。因為美國人研究大陸今天的軍力發展後,認為以美軍現有能力,不足以確保抵消大陸軍隊已建立的一些對美優勢。如攻擊航母的能力和摧毀太空系統的能力,所以,美國必須再拿出十年時間發展更先進的作戰系統,以抵消大陸的某種優勢。

這意味著美國人可能的戰爭時刻表撥到了十年後。雖然十年後戰爭也仍可能不會發生,但我們都必須對此做好準備。大陸要想讓十年後也不會發生戰爭,就需要在這十年內把我們自己的事情做得更好,包括軍事和戰爭的準備。

六、「一帶一路」:大陸的太極!

讓我們看看在美國受人追捧的運動,第一是籃球、第二是拳擊。拳擊這項運動典型地反映出了美國人崇尚實力的風格,直來直去,重拳出擊,最好KO(擊倒獲勝)對手,一切都很明確;而大陸人則相反,喜歡模糊,以柔克剛,我也不追求KO你,但我要把你所有的動作都化解掉。中國人喜歡打太極,而太極確實是一門比拳擊更高的藝術。

「一帶一路」就反映了這種思路。歷史上所有的大國在崛起過程中,都有圍繞它的崛起展開的全球化運動。這意味著全球化不是一個從歷史到今天一以貫之的過程,而是各有各的全球化。羅馬帝國有羅馬帝國的全球化,大秦帝國有大秦帝國的全球化。每一次全球化都是被每一個崛起的帝國推動的;每一個帝國都有與它相關的一段全球化,在它的上升期到它的鼎盛期,全球化達到一個巔峰。而這個全球化同時會被它自身的力量所限制,這就是它的能力所能達到的最大範圍和它的交通工具所能到達的最遠點,那也就是它全球化的終點。

所以,無論是古羅馬全球化,還是大秦帝國的全球化,今天看來,都只能算是一種帝國擴張的區域化過程。真正的近現代史上的全球化,是從大英國帝國開始的,大英帝國的全球化是貿易的全球化。美國秉承了大英帝國的衣缽之後延續了一段貿易全球化,而真正具有美國特色的全球化,是美元的全球化。這也是我們今天正經歷的全球化。但我不同意說大陸今天的「一帶一路」,是和全球經濟一體化接軌,那等於說是要繼續和美元的全球化接軌,這樣的理解是不對的。作為一個崛起中的大國,「一帶一路」是大陸全球化的初始階段,也就大陸的全球化。作為一個大國,在崛起過程中必須推進環繞你展開的全球化。

「一帶一路」應該說是大陸迄今為止能提出的最好的大國戰略。因為它是跟美國戰略東移的一次對沖。有些人會對此提出疑問,對沖應該是相向而行,你還能有背向而行的對沖嗎?對了,「一帶一路」就是大陸對美國東移戰略的一次背向對沖,我拿背朝向你。你不是壓過來了嗎?我往西走,既不是避讓你,也不是畏懼你,而是非常巧妙地化解你由東向我壓來的這種壓力。

「一帶一路」並非兩線並行戰略,而應有主次之分。鑒於海上力量至今是大陸的短板,「一帶一路」首先應該選擇從陸上完成,也就是說「一路」應該是輔攻方向,而「一帶」應該成為主攻方向。「一帶」成為主攻方向,意味著我們必須重新認識陸軍的作用。有人說大陸陸軍天下無敵,這話放在在大陸的國土範圍內說,沒錯,大陸陸軍所向無敵,誰也別想再踏上大陸的領土來打大規模的仗,問題是大陸陸軍有遠征能力嗎?

美國人選大陸作對手,打壓大陸,是選錯了對手、選錯了方向。因為未來真正對美國構成挑戰的根本不是大陸,是美國自己,美國將自己埋葬自己。因為它沒有意識到,一個大時代正在到來,這個時代將會把它所代表的金融資本主義推到最高階段之際,讓美國從巔峰跌落,因為一方面,美國通過虛擬經濟,已經把資本主義的紅利吃盡了。另一方面,美國又通過它引以為傲的領先全球的科技創新、把互聯網、大數據、雲計算推到了極致,而這些工具最終將成為埋葬以美國為代表的金融資本主義的最主要的推手。

互聯網+:斬斷美國貨幣霸權的利劍!

阿里巴巴在去年「雙十一」這天,其淘寶網、天貓網的網購銷售額一天達到五百〇七億人民幣,而在相隔不久的感恩節三天的假期裡,美國網上銷售和地面上的商場銷售總額才相當於四百〇七億人民幣,不及阿里巴巴一家。而大陸還沒有算上網易、騰訊、京東,更沒有算其他商場的營業額。

這意味著一個新的時代已經悄悄到來,而美國人面對這個時代仍然遲鈍。阿里巴巴的交易,全是用支付寶的方式完成的,支付寶意味什麼?意味著貨幣已經退出交易舞台,而美國人的霸權是建立在美元基礎上的。美元是什麼?美元是貨幣。未來當我們越來越多的不再使用貨幣結算的時候,傳統意義上的貨幣就將成為無用的東西。當貨幣成為無用的東西時,建立在貨幣之上的帝國還會存在嗎?這才是美國人要考慮的問題。

點評:未來資本通過什麼流通?正是美國一直倡導的大數據、移動互聯網、物聯網等新技術,未來資本不再以貨幣為載體,而是數據流!大陸的電子商務、物流系統、社交媒體等信息產業高度獨立,且日漸繁榮,大陸政府倡導的互聯網+,正是斬斷美國貨幣霸權的一把利劍!

除此之外,製造業乃生產力之根基,當美國開始空心化的時候,大陸除了提倡互聯網+的產業精神,還必須腳踏實地的完成自己的製造業升級!

大陸製造二〇二五

毫無疑問,大陸走在了美國的前端!三D列印機同樣也代表了一個未來方向,將使人類社會今天的生產方式發生根本性變化。由於生產方式在改變,交易方式在改變,世界就必然要發生根本性變化,而歷史證明,真正能導致社會性質發生變化的原因,就是因為這兩者的致變,而不是其他因素。

中國從秦末秦二世時期,開始有人造反,陳勝吳廣揭竿而起,到辛亥革命,二千多年的歷史上有發生過多少次起義、造反、戰爭、革命?解決問題嗎?不解決問題,一直是改朝換代,一直是低水平循環。因為這些來復式運動改變不了農耕社會的本質,既沒有改變生產方式又沒有改變交易方式,所以只能一直改朝換代。

西方也是如此,拿破侖攜法國大革命的雄風,帶領一支嶄新的被大革命洗禮過的軍隊橫掃歐洲,把一頂頂王冠掃落在地,但等到滑鐵盧一仗失敗,拿破侖下台,歐洲的帝王們一個個復辟,立刻重回封建社會。直到英國的蒸汽機來了,工業革命來了,使人類的產能大大的提升,大量剩餘產品出現,有了剩餘產品才會有剩餘價值,然後才會有資本,然後才會有資本家,然後資本主義社會就到來了。那麼今天當資本有可能隨著貨幣的消失而消失,當生產的方式也將隨著三D列印機的出現而改變時,人類即將跨入一個新的社會門檻,這時的大陸和美國站在同一條起跑線上,都站在互聯網、大數據和雲計算的起跑線上。

那麼這時我們要比的就是誰先邁入這個時代,而不是誰把誰打壓下去。而美國人恰恰在這一點上,顯示出驚人的遲鈍。因為它太渴望保住自己的霸權地位,而從未想過與別的國家分享權力,共同邁過新社會時代那道今天對我們來說,還有很多未知領域和不確定性的門檻。點評:我們應該非常欣喜的看到,在世界前五的經濟體中,各國都在以本國產業為根基,逐漸逃離美國的貨幣霸權,大陸的互聯網+、日本的機器人計劃,德國的工業四.〇,此謂太極乾卦中的群龍無首,吉。

反對霸權,和而不同,是大陸對這個世界的設計和追求。而且多元化、協作化才是世界大勢所趨,所謂: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之者昌,逆之者亡!

而現在,大陸和美國是被這個時代推倒了擂台上,但是,無論是美國還是大陸,真正的對手,都是他自己!

http://wechatinchina.com/thread-331143-1-1.html

梅峯的相片。
梅峯的相片。
梅峯的相片。
梅峯的相片。
梅峯的相片。
+7
顯示更多心情
留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454559
(轉貼) 燈塔國的黃昏:寫在美國大崩潰的前夜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燈塔國的黃昏:寫在美國大崩潰的前夜

二〇一六年二月十四日

作者:白雲先生,來源:至道學宮(ID:zhidaoxue)

一、全球化產業鏈分工的三元結構

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產業鏈分工,是一個三元結構的體系:分別由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構成。典型的消費國,比如美國,南歐的歐洲各國。典型的生產國,是中國大陸,德國,日本,韓國等國。典型的資源國,則是俄羅斯,中東石油國,巴西,澳大利亞,委內瑞拉等國。

美國作為全球化分工體系的最頂端,不僅負責向全球提供輸出需求,還輸出流動性和制度與技術方面的標準和協議,負責全球化的全局統籌與組織。美國輸出的制度,由三部分構成,政治的維度上是聯合國,經濟和金融維度上面是全球貨幣體系。貿易維度上,是世界貿易組織,也就是WTO。這就是全球化生產與協作的頂層設計。

同樣作為消費國,歐洲各國和美國相比,則是純粹的債務型消費國,它們並沒有對全球分工提供什麼有實質性價值的東西,它們只是歐元區內部的全球流動性再循環鏈條上的一環,負責把德國的國際收支的盈餘花掉。這樣,歐元區就可以作為整體表面上與美國之間形成均衡,不至於因為德國的盈餘積累過多,而導致歐美之間嚴重的失衡。歐元的升值壓力,也就不會過大。

生產國,在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體系中,歷史上一共出現了三代。第一代是德日,美國選擇工業化德國和日本,一方面有這兩個國家工業基礎好的歷史條件,更重要的是,德日都是制衡蘇聯陣營的最前線。二戰後,到廿世紀八十年代,是德日作為生產國的最愜意的時期。

隨著德日的如日中天,生產國積累了大量的貿易順差和盈餘,而美國則被逆差和赤字壓得喘不過氣來。這是美國主導的全球化體系下,第一次嚴重的國際收支失衡。美國是怎麼應對的呢,一邊和日本簽署了《廣場協議》,另一邊和以德國為首的歐共體,簽署了《盧浮宮協議》,《盧浮宮協議》也就是讓日本失去了廿年的廣場協議歐洲版。為什麼日本在廣場協議之後,失去了廿年,而德國在短暫的不適之後則能再次奮起了呢,因為德國找到了內部平衡自己收支盈餘的一群躺著花錢的歐洲。日本脫亞入歐太高冷,在亞洲的鄰居裡面,可能連找個躺著花錢的合夥人都找不到。

德國人能發起歐元來化解美元咄咄逼人的攻勢,為什麼在廣場協議之後,日本人不發起亞元來制衡美元的鉗制呢?有可能想過,但是他們可能沒有執行落地的國家意志和戰略構想。不得不說,日本人就是各種奇技淫巧的匠人命,在戰略上,它們一貫的鼠目寸光。所謂的失去的廿年,就是戰略構想缺席的代價。

德日被去勢之後,由於忌憚德日繼續的積累盈餘和資本,會主導區域一體化,在美國的全球帝國版圖中形成割據勢力,於是美國在一九九〇年代啟動了第二代生產國。第二代生產國,就是以亞洲四小龍為代表的東南亞各國。東南亞這些小國來充當生產國,美國就不用再擔心它們將來發達了,會形成割據勢力。

但是由這些小國來充當生產國,有個比較大的缺陷是,它們對於全球流動性的環流表現的過於敏感,美元的潮汐,一漲一落,它們就紛紛的感冒了。並且由於各個小國之間,缺乏一體化的意識,在美元流動性退潮之時,它們為了將流動性更多的留在自己國家,選擇了不顧死活的互相踩踏。與其說是索羅斯們一手製造了九七年亞洲金融危機,不如說,這場危機裡面,更多的傷亡是來自這些生產國之間互相的惡性踩踏。

亞洲金融危機過後,東南亞的諸多生產國,一蹶不振。並且,隨著全球化進程的升級,這些體量太小的生產國,已經在產能上和效率上,無法在滿足全球化大生產。在這場金融危機中,中國大陸頂住了索羅斯們的進攻,並承諾人民幣不貶值,這對於外資來說,是一個低風險高投資收益的官方承諾,為中國大陸贏得了不少的口碑和信任。這次危機過後,中國大陸成為了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分工體系中的第三代生產國。

中國大陸作為生產國加入全球分工體系,相比東南亞這些第二代的生產國,中國大陸的全要素的優勢,一下子就把這些競爭對手甩的沒影了。讓中國大陸成為生產國,難道美國不擔心德日曾經的那一幕會重演嗎?說不擔心那是假的。美國可能做夢都會擔心,把中國大陸變成生產國,早晚有一天,隨著中國大陸的產能、技術和資本完成了積累,就一定會形成美國全球帝國版圖中的割據勢力。

所以,美國一直死死的卡住入世這一關。在入世前後,美國不停的對中國大陸進行各種底線測試和底牌測試,讓中國大陸納投名狀,表忠心。九六年臺海危機就不說了,銀河號,炸大使館,南海撞機事件三大辱,都是這種測試的具體表現。中國大陸忍辱負重沒有辜負美國的戰略預期和判斷,終於在二千年初拿到了正式入場券,成功入世。

在全球化分工體系這盤棋裡,中國大陸這名選手,就像一個一貧如洗的泥腿子少年一樣,從來沒有參加過正式比賽。美國則是幾十年以來的久經沙場和考驗的常青樹冠軍,從來沒輸過。中國大陸說,我可以下一盤嗎?美國斜了一眼過來,對著這個寒酸少年啪啪啪就是一頓耳光。少年不為所動,繼續問美國,請問我可以下一盤嗎。美國以為,怎麼打都不還手,這少年真老實啊,好像沒反骨,政審關這就算過了。

光政審關過了,還不行。美國在戰略上,並沒有像日本那麼缺心眼,他們知道讓中國大陸這個巨人選手入局,會導致什麼樣的後果。所以,美國對中國大陸說,現在你可以參加這一局了,不過,我要先拿掉你的一個的車。一個從沒下過棋的業餘選手,和一個從沒輸過的世界常勝冠軍下棋,棋還沒開始下呢,就先讓了世界冠軍一個車。這就是中國大陸原始積累的起點。每每想起,仍不免感到心酸。

所有的人都認為,中國大陸不會贏。包括中國大陸人自己,大部分都認為中國大陸不會贏。如果當時有個外星人在旁邊看棋的話,可能連外星人都會認為,中國大陸不會贏。在美國的預想和願景中,中國大陸應該一方面會成為它的血汗苦力,另一方面,則會淪為它的經濟殖民地,在這盤棋中,美國認為自己穩操勝券,中國大陸將輸的連褲衩都不剩。

從二〇〇一年中國大陸入世到現在,已經一五年過去了。這盤棋也終於下完了。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中國大陸不僅沒有輸,還贏的很漂亮,非但沒有淪為美國的經濟殖民地,並且無論在產能技術和資本各方面,都完成了積累。對此,美國的反應是什麼呢,他要悔棋。要求重新再下一盤,讓中國大陸讓他車馬炮再下一盤。這就是美國TPP的戰略意圖,重新制定規則,讓中國大陸再次成為規則的接受者,出讓更多的利益,並大幅抬高中國大陸再入局的代價和成本。

中國大陸會接受讓美國車馬跑再和他下一盤嗎?顯然不可能了。中國大陸已經不再是那個一貧如洗的寒酸少年了。中國大陸長大了,他志向遠大,他要去闖世界。這個形勢對於美國而言,已經不僅是在它的全球帝國版圖中出現割據勢力這麼簡單了,而是出現了一個可以和它分庭抗禮的競爭對手。用當年閹割德日的廣場協議、盧浮宮協議那一套,對中國大陸也不太頂用。雖然,中國大陸在美國的一再施壓之下,禮節性的讓人民幣有序升值,但這也僅止於禮節,並無法根本性的消除陸美之間的貿易失衡。

美國現在要捋著袖管要重整旗鼓,決心跟中國大陸再下一局。可是這新的一局,和一五年前開始的上一局,完全不一樣了。這一局的基本盤面狀況是什麼呢,全球化一分為二,美國主導的兩大海洋版,和中國大陸主導的歐亞大陸版。美國主導的海洋版,規則是亞太區的TTP,和跨大西洋區的TTIP。中國大陸主導的陸版,規則和標準則是一路一帶。這兩個版本,將展開競爭,這一局,再過一五年,誰會贏呢?上一局,美國占盡優勢和先機的情況下,都沒贏,這第二局在中國大陸已經羽翼豐滿的情況下大家展開公平角逐,要說美國能贏,可能它自己都不信。

二、美元環流的潮汐與剪羊毛遊戲

國家的疆界,是戰爭的結果。每一條邊境線,都是歷史上長期以來用血與火,用刀與劍,用飛機大炮畫出來的。在美國主導下的全球化產業鏈分工體系中,經濟的版圖,則是用美元畫出來的。美元流向哪裡,哪裡就會出現繁榮,美元抽離哪裡,哪裡就會出現蕭條。這是全球流動性的區域分布規律。同時,美元的全球流動,還有一個周期性潮汐規律。

美聯儲開動印鈔機進行貨幣擴張,全球經濟開始漲潮,風險資產價格節節攀升。美聯儲進行貨幣收縮,全球經濟便會哀鴻遍野,風險資產價格頻頻崩潰,避險資產價格,轉瞬暴漲。風險資產能跌多少,避險資產就能漲多少。

在這一漲一落的美元潮汐中,美國通過通脹稅,作弊一樣的賴掉了舊有債務。賴掉債務之後,再通過美元回流機制,重新借入低息廉價的美元。借入廉價的美元之後,再對外進行貨幣擴張,繼續向其他國家收取通脹稅。這個過程,俗稱剪羊毛。美國對其他國家的剪羊毛行為,有明剪,這就是正常的鑄幣稅。還有作弊的偷偷的剪,這就是美元潮汐。

在全球分工體系中,美國向生產國輸出美元資本,主要表現為外商直接投資,亦即FDI。生產國拿到資本和項目,開始去資源國採購原材料進行生產。產品生產完成之後,賣給美國等消費國。美國向生產國支付美元作為貨款結算。生產國拿到了美國支付的美元,這些貿易盈餘,因為規模巨大,在國際市場上,怎麼管理和投資,都是個問題。生產國用積累的外匯儲備,購買美國的核心優質資產,那是肯定不可能的,所以只能買低息的美國國債。

美國拿到生產國通過購買低息美國國債流過來的美元,再輸入生產國,進行再投資和控制優質資產,獲得高額的投資收益和利潤。這又是利用不對稱的規則,消費國對生產國進行的第三重剪羊毛。消費國,生產國,資源國之間的美元環流就這麼建立起來了。

生產國夾在消費國和資源國中間,尤其是中國大陸產能這麼巨大的生產國,基本上處於夾心餅的境地,買什麼資源,什麼就貴,賣什麼產品,什麼就便宜。為什麼?因為在貨幣擴張和全球經濟擴張的雙重效應下,世界經濟迎來了為期廿多年的超級景氣周期。在產業鏈的下遊,表現為大宗商品的長期大牛市,從下遊傳遞到產成品的上遊,又表現為動輒產能過剩,賣什麼什麼便宜。中國大陸的全要素優勢,在這十幾年裡,像核彈一樣的爆發了,它是第一代生產國和第二代生產國加在一起都無法比擬的巨大優勢,中國大陸把全球產能推到了一個空前的新高度。世界工廠,中國大陸製造,經濟引擎,都是由於作為生產國的中國大陸的大爆發,而形成的現象和熱詞。

陸美之間,都是這次史無前例的全球化大躍進的受益者。美國得到了源源不斷的廉價的商品,也得到了中國大陸回流過去的廉價的美元債務。拿著中國大陸的錢,買中國大陸的商品,躺著吃躺著喝,實在想像不出,還有什麼比這更美好的生活。而中國大陸呢,則由一個曾經一窮二白的泥腿子,在這次全球化的大躍進進程中,完成了產能,技術和資本的積累。無形的積累,則是勞力者素質的大幅提高。至此,在陸美心照不宣的默契配合下,借著全球化大分工的美元環流,中國大陸基本全面完成了國民經濟的工業化升級。

在這個分工體系中,一個資源國的價值,取決於它的資源有多少,表現在帳面上,就是外儲盈餘和本幣匯率。一個生產國,它的價值,取決於它的產能。中國大陸為什麼長期以來都存在人民幣升值的外部壓力,因為中國大陸的產業升級和生產效率的增長,加速度越來越快。中國大陸產能的擴張,超過了美國貨幣的擴張,這樣就會一直長期存在外部升值壓力。消費國的價值呢,取決於它的印鈔機,它什麼也不用幹,光印錢買買買,躺著吃喝就行了。

資源國,是這個體系中,最缺乏話語權的。它們國家挖出來的資源,卻用美元來計價,而且,結算也用美元。自己本國的資源,不僅無法利用這些資源來改變自己的命運過上好日子,甚至,資源賣多少錢,完全受美國的控制和主宰,讓你哭你就得哭,讓你笑你就得笑。為什麼中東石油國,對美國普遍存在刻骨的仇恨,這就是根子。石油國不想賣身賣笑,就會嘗試著試圖自己掌握自己的命運,這個嘗試的代價,就是薩達姆和卡紮菲的身死國滅,無數生靈塗炭。

伊朗能幸免於難,在於它有地緣平衡價值。美國除掉伊朗,沙烏地就會成為最大受益者,不僅身邊的死敵沒了,而且中東也會沙烏地一家獨大。那麼接下來,沙烏地就會明裡暗裡的尋求中東一體化。這違反美國在中東的核心利益。當然了,另一方面,伊朗也不是伊拉克這種軟柿子,不是那麼的好捏。八千萬人的大國,有一定的工業能力,背後還有中俄撐腰,要像伊拉克那樣輕巧的打下來,也不是那麼容易。弄不好,就會重演當年蘇聯在阿富汗的那一幕。

中東這麼多年一直戰火不停,根本原因,就在於匹夫無罪,懷璧其罪。石油資源豐富,這是它們的幸運,也更是它們的不幸。揣著石油這麼個寶貝,誰不想買個好價錢呢,但這事卻不是自己說了算。沒有能力掌握自己的命運,還想要不甘心的爭取下,那麼自然的就會有流血衝突。這種憤怒和怨恨,最終催生和帶來了恐怖主義。

俄羅斯,中東石油國,巴西,澳大利亞,委內瑞拉這些資源國,他們不僅沒有給自己的資源討價還價的權利,而且它們在美元潮汐所伴生著的金融災害中,也沒有什麼抗災能力。美聯儲一加息,這些資源國的外匯儲備馬上告急,它們的本幣,馬上大幅貶值。這些資源國,它們本質上,只是美元的殖民地。甚至可以說,它們在經濟上,並不具有主權。

相比資源國,生產國的情況要好得多,在美元潮汐所伴生的金融災害中,抗災能力也更強。美國要攻擊資源國,直接在自己掌握定價權的資本市場上大肆攻擊大宗商品的價格就行了。而要攻擊一個生產國,則要複雜的多。美國用廣場協議攻擊作為生產國的日本得手,用的手段,可比做空石油就能坑死俄羅斯這種簡單策略,複雜多了。而美國要用攻擊日本的那一套策略,來攻擊中國大陸,則不太現實。日本之所以連掙扎都沒像樣的掙扎一下,是因為它不是一個正常國家,只是美國的附屬國。附屬國,是沒有資格和宗主國討價還價的。

中國大陸和日本相比,首先,中國大陸的體量和規模更大,在政治,經濟,軍事,金融等方面,都可以和美國討價還價。美國妄圖用對付俄羅斯和日本的那種簡單粗暴的手法來擊垮中國大陸,顯然是異想天開。更何況,中國大陸沒有開放資本帳戶,這就是一個金融防火牆。這個金融防火牆,相當於一座金融長城,前陣子為什麼在金融行業,抓了那麼多老鼠,因為這些老鼠在這個金融長城上,掏了很多洞。消滅了這些老鼠,穩固了城防,才好防禦來自美國的攻擊。

所以,陸美金融戰的基本格局,就不可能是一方壓倒性的速勝和大勝,只可能是鬥智鬥勇的持久戰,鏖戰。有了金融長城,很多時候都能夠掌握戰術主動權。開了城門可以出去主動戰術進攻,關了城門可以防禦。已經混進城裡的奸細們,可以關門打狗肅清乾淨。隨著戰爭的拉鋸,人民幣對美元的匯率,暴漲暴跌都會成為常態。心思活絡的一些人,看到一點風吹草動就急著搶著換美元的,只能說他們,天真爛漫。這事沒他們想的這麼簡單粗暴。

三、競爭性貶值的惡性踩踏:通縮寒潮下的扯被子遊戲

九七年亞洲金融風暴,一些新興的二代生產國們之間,毫無章法方寸大亂的競爭性貶值,互相惡性踩踏,導致踩踏所造成的傷亡,遠大於來自敵軍的直接攻擊。說他們缺乏組織和戰略,只是一群烏合之眾吧,也不厚道,因為它們只有一個很本能的目的:活下來。至於其他人活不活,哪裡還能管的了那麼多。

現在這一幕又重演了。這次挑起惡性踩踏的,可不是九七年那群烏合之眾了。而是一群久經戰火的經濟體。日本和瑞典,歐盟,紛紛打開盒子,放出來了負利率這個大魔王。日本和歐洲,在全球經濟已經進入收縮周期的情況下,還在長期堅持進行逆周期操作。這背後反映的問題是,冬天來了,日本和歐洲最不耐寒。他們感到冷,比別人更冷,他們不想凍死,它們開始搶被子了。

瑞典,基本面沒有歐盟和日本那麼糟糕。它是怎麼想的呢,通縮的寒冬到了,風險資產,降遭到大面積的拋售。資本要尋找基本面相對好些的避風港。隨著避險資金的湧入,就會推高所在國的匯率。在這種經濟寒冬裡,大家都想著往家裡拽被子暖和自己,高匯率就等於是在需求面收窄的經濟環境下,把商品出口的競爭機會,拱手相讓給別人。

避險資金,還會到處去尋找避風港。之前美國數據利空,導致大量的避險資金湧入日本。因為日本是美元資產傳統的避險市場,急劇的推高了日元的匯率。結果日本用很激烈的應對手段,把這些湧入的不速之客又驅逐了出去。往後看,這些避險資金,無論湧入到哪裡,都會被驅逐出去。負利率,就是驅逐這些不速之客的狼牙棒。

這種在需求面收窄,本來機會就不多的情況下,通過競爭性貶值,先下手為強來爭取多吸幾口氧氣的做法,本質上講,它是不負責任的以鄰為壑的辦法。這個國家可以以鄰為壑,那個國家也可以。最後,大部分國家都加入負利率陣營。在恐慌冰冷的的通縮寒潮中,競爭性貶值,就是搶被子遊戲。所有的人都冷,所有的人都想把別人身上的被子扯過來蓋自己身上。

這個遊戲發展到最後,就是互相的撕扯。在下一次春天到來之前,誰凍死,誰被扯光腚,誰能搶到被子蓋住自己,熬過漫長的嚴冬活到最後,都會在這場遊戲中體現出來。在歷史上,到了互相扯被子這種地步的時候,差不多就該到了戰爭階段了。好在這一次,雖然經濟失衡,但是軍事的力量對比,還未失衡。大的戰爭,是打不起來的。

在這場扯被子的遊戲中,美國的屁股最大,它需要的被子也最多。它比其他國家需要更多的被子來保暖禦寒。在美國的抽扯之下,俄羅斯,沙烏地,委內瑞拉,巴西們,這些美元跌殖民地,資源國,都已經被扯到光腚了。如果這次經濟寒潮要持續很多年的話,這些資源國,肯定會第一批被凍死。

但是光扯了這些資源國的被子,還是不足以蓋住美國的屁股。它還需要繼續的扯更多的被子。這時候,就要向生產國下手了。生產國誰的被子最多呢,中國大陸最多。瞄上了就開始下手。但是這次,發現扯不動了。這是以往美國未曾遇到的情況。在歷史上,作為地球天子的美國,他要說冷,二話不說,想扯誰的被子就扯誰的,被扯的人,還不敢不鬆手。

中國大陸和這些光腚漢的處境,不太一樣。中國大陸目前的主要矛盾,對內在於要去槓桿和經濟結構轉型。對外,則是對匯率預期進行控制和管理,以防出現國際市場對人民幣匯率形成長期貶值預期。以美國為首的這些光腚漢,它們首要的任務,是保住資產價格。不難料想,如果再扯不動中國大陸身上的被子,那麼美國也會加入踩踏大軍。

如果爆發大的長期全球性經濟危機,資源國將會是第一波被凍死的。第二波,將會是作為第一代生產國的,已經老朽的日本和歐洲。第三波,則是美國。美國所暴露出來的風險敞口,已經不是靠搶別人的被子可以蓋得住的了。美國的復蘇,也只是資本市場上面所塗鴉出來的假象。科技泡沫,大公司泡沫,金融泡沫,任何一個泡沫被刺破,都會誘發信用風險市場的核爆炸。

四、資產價格如果崩潰,市場風險將誘發信用風險

中國大陸的主要矛盾是要在去槓桿的同時,還能保增長,促轉型。美國的主要矛盾,和中國大陸並不一樣,美國是一個長期的孿生赤字國家,它和中國大陸的經濟結構完全不一樣。它不需要去產能槓桿,因為它不是生產國。它也不需要去財政槓桿,因為它不需要投資搞基建,它也更不需要面對中國大陸所面對的一個艱巨的任務:去美元槓桿。美國的槓桿,主要表現為債務槓桿。

中國大陸最擔心的是,硬著陸。美國最擔心的事,是出現債務違約。客觀的說,中國大陸和美國所要面對的問題,都十分的棘手。美國那邊,既要穩住資產價格,又要對美聯儲資產負債表進行瘦身,通過加息,來去債務槓桿,以防止出現更大的債務違約風險。這幾乎是個互相矛盾的兩個任務。

美聯儲的量化寬鬆,用直升機撒錢的方式,購買了大量來自私人部門的債券。用非常規貨幣手段注入流動性的方法,來托住資產價格不至於崩潰。按理這麼托了舉了好多年下來,一直注入流動性,通脹率應該會能有比較可觀的回升。但可怕是,通脹率並沒有如預期那樣的回暖。

來怎麼形容這事有多可怕呢。萬一有個風吹草動兵荒馬亂的,出現大的系統性的市場風險,這些私人部門所持有的債務,都會違約,包括美聯儲所持有的債券,也會被違約。如果再次金融海嘯來襲,美國連退路都沒有。上次還能搞個量化寬鬆掛氧氣茍延殘喘,這次因為債務規模比〇八年擴張了好多倍。那麼海嘯的猛烈程度,也要高很多級。也就是說,這次如果再爆發金融海嘯,那麼就是直接死了,不再有茍延殘喘這個選項。

關鍵是,美聯儲因為這樣的衝擊,信用也會受到衝擊。〇八年的金融危機,只是打擊了資本市場。而這次,如果萬一市場風險被引爆了,誘發了信用風險,那麼不光所有的CDS等衍生品市場全爆掉,整個銀行體系和資本市場體系都會爆掉,最後連美元信用的也會一起爆掉。美元的信用被爆掉,這埋葬的可是整個國家的根基。

美國具備加息的條件了嗎?當然不具備。可是,不具備也得加。因為抱著個不知道什麼時候會爆炸的核彈睡覺,誰能睡的踏實。況且,美國的市場風險,目前的數據看,離被引爆,也不遠了。甚至可以說,留給美國的時間不多了。

耶倫說,負利率也不是不可以考慮。這句話,反應的就是美國經濟眼下最大的痛處:資產價格神聖不可侵犯,嚴防死守保住市場風險不要發生。如果能達到這個目的,那手段,什麼都無所謂。包括負利率這種不擇手段的手段。

美國在不繼續進行債務擴張的同時,還能保住資產價格不下跌,不引發市場風險,那麼選項不外乎就是盯著離岸美元做文章。石油美元,歐洲美元,生產國美元,它都要抽扯過去。這真是驚天動地的一戰。資源國們,目前看,已經實質性的集體壯烈犧牲了。

但是,美國低估了中國大陸的實力和戰略意志和戰鬥決心。中國大陸只要能守住外儲餘額在三萬億美元之上,美國對中國大陸的盤算就會落空。這關口,作為美國的盟友,歐日又來坑美國了,這麼競爭性貶值,相當於對美國輸出通縮,美國的核心要務就是要保住資產價格,這麼一進口歐日的通縮,本來就可憐巴巴的通脹率,又要化為泡影。

所以,只要中國大陸做好防禦,歐日兩個豬隊友繼續坑美國,那麼接下來,美聯儲更沒有條件和機會,進行再次加息。它只剩下了等待,等什麼呢,等待市場風險被引爆,來個痛快的。

五、無望的自我救贖

美國主導的全球化,出現了系統性缺陷。中國大陸長期用廉價的商品以來向美國出口通縮,任憑美聯儲怎麼搗鼓貨幣手段,通脹率就是起不來。而美國又是一個金融業生產總值占比超過七成的經濟體,資產價格的下跌,必然會誘發全市場風險,繼而引發經濟危機。

美國發現了這個問題,是怎麼來應對的。它有兩個三個方案可以選。首選是閹割中國大陸,其次是尋找中國大陸的替代者,第三,則是試圖通過能源革命、再工業化,在美國本土做到消費,生產和資源的小三元結構內循環。

閹割中國大陸的思路有兩個。一個是迫使中國大陸像當年日本那樣的屈服和妥協。接受新的不平等貿易規則。第二是,把中國大陸從當前的貿易體系中踢出局。所謂的重返亞太,就是為了幹這兩件事。通過南海問題,釣魚島問題,等等,給中國大陸製造壓力、阻力和紛擾。迫使中國大陸和它談判,進行利益再置換。針對美國的這一系列做法,中國大陸選擇了,置若罔聞,以不變應萬變。這種無聊無效的騷擾性質的敲邊鼓真管用,那還要軍隊幹什麼。這都是不能解決根本問題的噪音策略。

第二,美國要找中國大陸的替代者。它能找到嗎,如果韓國體量再大五至十倍,那麼倒是挺合適的一個生產國替代者。可惜啊,還是太小了。韓國的產能,嚴重的滿足不了當前世界的全球化分工。那墨西哥呢,這不符合美國的地緣利益。沒誰會傻到給一個人畜無害的塊頭還那麼大的鄰國,裝一嘴的尖牙利爪。把墨西哥變成生產國,那一定是美國的地緣惡夢。

選印度呢?好像比墨西哥更合適。歷史上,蘇聯也曾經想把印度變成生產國,美國在選擇中國大陸之前,也不是沒有考慮過印度。為什麼同樣占有要素優勢的印度,兩次都和工業化的歷史機遇擦身而過,沒有升級成生產國呢?因為印度存在三大劣勢,一個是文化劣勢,一個是社會組織能力的劣勢,第三是制度劣勢。再好的要素資源,和這三大劣勢相比,都能被抵消的化為烏有。

美國也和越南打的火熱過,一度卿卿我我的。不過工業化越南,弄的差不多了,中國大陸再和越南打一仗,稀裡哇啦的全砸爛,豈不是前功盡棄白忙一場。東南亞那些烏合之眾,真的不適合做世界工廠,為全球提供商品生產。歷史給過它們機遇,但是它們好像並不知道怎麼把握自己的命運。於是,在全球範圍內尋找中國大陸的替代者,這條路似乎也走不通了。

不得已,美國開始嘗試走第三條路。在本土建立小三元結構的內循環。用自己的資源,自己生產,自己消費。這條路,都不用去嘗試,就能知道是條死路。為什麼呢,因為全球一體化的經濟大環境下,以美國的要素成本來搞生產,可以講那是沒有任何的競爭優勢的。歐巴馬曾經說的那些好聽的話,比如能源革命,比如再工業化,也只是說說罷了。根本就不具有執行層面的可操作性。

避免在經濟失衡的泥潭裡越陷越深的三條路,美國都行不通。美國不是沒有自力更生,自強不息的衝動,當年的那種海盜精神,牛仔精神,勇闖世界的精神,似乎有那麼幾秒鐘,從他們的心裡劃過,眸子裡綻放出片刻的雄心和光芒,不過瞬間又暗淡下去熄滅了。美國人,和所有因為過度文明而喪失野性的遊牧民族一樣,他們變了,不再是曾經的金髮猛獸了。對於遊牧民族的後代來說,失去獸性,就意味著失去一切。一群無望的,精緻的,文明的小獸,它們正在眼睜睜的等待著,就要喪失他們曾經打拼下來的世界,卻又毫無辦法,這真是令人憂傷的一幕。

六、美國的坍縮周期與全球供需結構的重建

一波形勢的起落,一個帝國的興衰,過了由盛轉衰的那個頂點,接下來就會轉入衰退和坍縮周期。美國現在就正處於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在這個頂點的兩側,衰退周期,和興盛周期,並不對稱。因為世界變化的越來越快了。歷史的行進從來都是做加速度運動,而非勻速直線運動。

美國現在正處在由盛轉衰的轉折點,全球化出現了難以修復的結構性缺陷和失衡,市場風險將不可避免的會爆發,進而誘發美國信用風險的核爆。這將一步步的把美國推入大崩潰的深淵。

美國的衰退與坍縮周期,不是一個自然周期。而會呈現出周期加速的特徵。誰在給它加速呢,歷史在給它加速,它的競爭對手在給他加速。新力量,新秩序的興起,會加速舊力量和舊秩序的衰亡。

十五年前,一個完全不夠資格作為美國對手的國家,因為給美國打工,完成了積累。現在已經可以版扳手腕了。按照自然周期,再過一個十五年,也就是中國大陸的三個五年計劃,中國大陸只要保持目前的增長和發展速度,那時候國力就會超出美國很多。

世界在加速變化,歷史在加速運動,美國的衰退,可能比很多人料想的周期更短,甚至會出現劇烈的崩塌式衰退。雖然美國試圖在本土建立小三元結構的內循環不成立,不代表中國大陸整合歐亞大陸,重建三元循環的戰略構想不可行。未來的十五年,中國大陸不僅對外整合歐亞大陸,重塑全球化,重建三元結構的大循環。對內,中國大陸的國民經濟,將從沿海的一線三級,向內陸推進,讓經濟出現縱深發展。

中國大陸和美國最大的區別在於人口規模的差距。技術落後,可以學習,可以追。沒有資源,可以全球購買。但是,美國能短期內再生出來十億人口嗎?中國大陸建立經濟內循環之所以可行,因為中國大陸的人口,可以沿海發達地區的三億人來消費,來負責為生產做服務做第四第五產業,做技術做品牌做創意。中部的六億人口負責生產,西部等各地資源豐富地區的人口負責資源供給。世界上,只有中國大陸一個國家,有條件和資格,做內循環。橫向的看,日本,加美國,加歐洲,全部加起來,還沒有中國大陸的人口多呢。

在接下來的一個相當長的時期內,陸美兩國的關係,將會比較微妙。全面決裂,那是不可能的,更不要說爆發全面戰爭了。因為全面決裂,美國只會衰落的更快,這並不符合它的國家利益。雖然不決裂,但又心照不宣的存在著競爭關係,難免平時磕磕碰碰的經常互相惡心對方。而且,兩國之間,該做的生意,還要接著做。美蘇那種直接翻臉對著幹的,叫做冷戰,而陸美未來的關係,則可能是一種「花式冷戰」。在這種花式冷戰中,靠什麼贏得最後的競爭呢,可能心機會很重要,陰謀比陽謀更重要。

未來全球的需求和供給的重建,中國大陸對內對外,會雙管齊下。需求從哪裡來?把尚未全面城市化的幾億人口,全部城市化,這就是一個超級大的需求了。把亞歐非世界島,用高鐵連成一體,通過一路一帶方略,推進並完成亞歐非一體化,這又將爆發出來多大的需求和機會?是一個大到想都不敢想的大需求。關鍵在於把構想落地和具體經略。

大概的路徑有可能是這樣的。中國大陸將替代美國的消費國地位,輸出人民幣、技術和產能,以鑄幣稅和技術,來置換這些國家的資源,把這些資源利用到中國大陸的深度城市化事業上來。同時,人民幣就會在境外沉澱下來,中國大陸再發行海外人民幣債券,把這些沉澱的離岸人民幣回收過來,成立一個超級基金,用來為中國大陸將來的深度城市化,提供資金。

在中國大陸主導的全球化分工體系中,所有的參與國,都獲得了利益。互利雙贏,自然可以長久下去,這是一波可以興盛十幾年的大趨勢。這麼一來,全球經濟這盤棋就能下活了,關鍵的要點在於,人民幣要國際化。當然了,這並非一朝一夕之功。讓我們拭目以待這一天的到來。

延伸閱讀

中國大陸經濟未來十年的大趨勢

圖丨將亞歐非三個大陸整合起來的一路一帶戰略規劃圖

一、中國大陸未來十年的外部環境

所謂的世界大事,其實古往今來的幾千年,國與國之間只有三件事:戰爭,和平與發展。戰爭是和平的前提,和平是發展的前提,經濟發展的失衡又會帶來新的戰爭。

戰爭發生,是因為國與國之間的力量對比,發生了變化,需要進行再平衡,以使國與國之間的形成新的力量均衡。新的均衡完成之後,就會產生和平。一個和平的國際秩序,進而帶來經濟發展。有的國家發展的好些,有的國家發展的差一些,新崛起的國家,就要向舊的霸權發起挑戰,來重新劃分世界利益格局。

地緣政治,和獅王爭霸,侯王爭霸,本質都是一樣的。把世界文明史上的帝國興衰,替換成新老獅王之間的爭雄角逐,會發現其中的道理是一樣的。它們都遵循一個古老而恒常的法則:叢林法則。畢竟人類也是動物,脫離不了動物界的那套普世法則。

直到核威懾這個恐怖平衡的新法則,取代了一貫的叢林法則。人類的戰爭形態,發生了根本改變。核大國之間,再難以像往常那樣,擱個幾十年上百年,就要來一套侯王爭霸。因為核威懾的恐怖平衡的法則是,沒人會贏,也沒人會輸,只會兩個一起死。所以,作為再平衡手段的戰爭,對於核大國之間而言,沒有輸贏,費那麼大代價除了同歸於盡也撈不到什麼好處,作為手段的戰爭失去了意義。軍事只是手段,利益才是目的,自古以為都是如此。

中國大陸是一個核大國。核大國之間,在恐怖平衡新法則下,輕易不會發生戰爭。而非核國家,想要以武力挑戰中國大陸,無異於癡人說夢以卵擊石。所以,陸美之間,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俄美之間也不會爆發全面戰爭,中俄之間也更不會爆發全面戰爭。如果世界上前三名的軍事大國,相互之間都不會發起全面戰爭,那麼第三次世界大戰,根本就打不起來。

第三次世界大戰不會到來,但是不意味著一切都風平浪靜。在全面戰爭不可行的情況下,敵對國之間,技術性禍害就是新的遏制與再平衡常規手段。比如代理人戰爭,比如輸出恐怖主義,比如各種互相惡心。禍害與反禍害,遏制與反遏制,依然是世界地緣政治和全球經濟中的長期主題。這就是未來十年裡,中國大陸將面臨的外部環境。至於臺海問題,南海問題,東海問題,本質上,都是陸美關係的延伸。

二、海權的沒落與陸權的崛起

在美洲大陸上,沒有可以與之匹敵的對手。兩邊都是大洋,縱使有強敵,也很難進犯到美國本土。而美國卻可以通過超級海軍,控制兩個大洋,一手北約,一手亞太,來控制全世界。過去的幾十年,也就是所謂的二戰秩序,便是以美國所主導的海權時代。

海權的象徵,便是航空母艦戰鬥群。航母的作戰範圍可以達到方圓一千海浬,像一個移動的黑洞一樣巡弋在大洋上,常規的武器,很難靠近它,更不要說攻擊並摧毀它了。航母真正的天敵只有兩個,一個是用航母打航母,另一個是陸地。因為航空母艦無法在陸地上航行,艦載機對敵對大國的岸基空軍作戰,也並沒有什麼優勢可言。

所以,美國的地緣優勢,也是它的地緣劣勢。一個整合連接起來的歐亞非大陸,面積,縱深,人口,資源,經濟總量,市場規模,都對美洲大陸形成了壓倒性的優勢,就會把美洲大陸變成島嶼。整合起來的歐亞非大陸,則象徵著陸權力量的崛起。而陸權的崛起,則會把曾經興盛的海權,擠壓到歷史的故紙堆裡去。陸權興,則海權廢,這是必然的。

隨著兩場反恐戰爭,〇八年金融海嘯,伊斯蘭文明和俄羅斯對美國的反擠壓,美國的全球統治能力,越來越力不從心。到了利比亞、敘利亞戰爭期間,作為地球實際統治者的美國,甚至連個面都不露了。石油,美元,航母,這是美國實行全球統治的三大法寶。

中東局勢越來越複雜,對於美國而言,已經快要不能掌控。不能掌控中東,則就無法掌控石油。而美元呢,則因為之前的量化寬鬆,極大的透支了美國的主權信用。美元作為國際儲備貨幣,其份額漸漸的從歷史峰值的七成以上,向五成的方向下滑。如果石油和美元失控,那麼單純靠航母,根本無法實行全球統治。航母威懾小國有用,對大國並沒有什麼決定大局的價值。霸權在衰落,作為霸權之劍的海權,也隨之衰落,這就是正在形成的趨勢。

另一邊,則是一番正在上升的新趨勢,新的秩序也正在悄然到來。所謂此消彼長,地球這個大舞臺,從來就不容許存在權力和秩序的真空。一方退一步,另一方必然的要進一步。隨著美國海權力量的沒落,那麼一支新興的陸權力量,正在尋求將歐亞非三塊大陸整合併連接在一起。這是美國不願意看到的,但是它卻更符合歐亞非三塊大陸人民的利益。人心背向,不可阻擋。

三、中國大陸經濟系統性風險可控

中國大陸經濟,每一年都在被一些人詛咒著會崩潰。被口頭詛咒了幾十年,不僅沒有崩潰,還發展的越來越好了。一直都覺得奇怪,這些人是出於什麼心態,老詛咒著渴盼著自己的國家經濟崩潰。好像國家經濟崩潰了,他們就能過上好日子一樣。

好比一個坐船的人,老念叨著快沉船啊沉船,好像船沉了,只淹死別人,不會淹死他。牆倒了,只砸死別人,不會砸死他。友邦的船,可並沒有多餘的船票賣給自作多情的精神外國人。友邦都是精明的生意人,他們的船上不拉只會抱怨詛咒卻沒錢買船票的人。

一個人有什麼樣的價值觀,那是人各有志的事。上面兩段,並不是要爭價值觀上的政治正確或者不正確。而是想說,經濟分析的一個根本前提是,不可以有心理主義傾向,而是要客觀,要超脫。唯有這樣,才能獲得真正的洞察力,找出經濟現象的問題癥結和本質。而抱怨,憤懣,情緒,詛咒,對經濟分析的價值是零。甚至可能是負價值,因為基於心理主義出發得出的判斷和結論很可能全是錯誤的,那麼根據錯誤的判斷出發,又會導致錯誤的決策。錯誤的決策,必然的會招致損失。

中國大陸經濟,每一個階段,都會有新的問題和風險出現。歷史上,世界上,都沒有先例,也沒有什麼模板和歷史經驗可供參考借鑒。很多現象,用既有的主流的經濟學模型,甚至連解釋都無法解釋。這導致一些照本宣科的學者們認為,不是模型錯了,而是中國大陸經濟錯了;不是理論錯了,而是現實錯了。如同拿著張圖去找馬,發現現實中的馬和圖裡的馬不一樣,就宣布現實中的馬不是馬。按圖索驥,也是經濟分析的大忌。如果模型解釋不了現實,那顯然是模型錯了,理論錯了。在經濟分析領域,教條主義也是沒有前途的。

現階段的中國大陸經濟,客觀存在的風險和問題在於,上一個周期遺留下來的問題需要解決,新的增長點還沒有找到和發揮引擎支柱作用。解決上一個經濟周期的問題,就要排洪排澇,自然導致流動性枯竭,於是增長失速。經濟轉型關鍵期,結構要調整就要疏浚阻礙新經濟的舊的生產關係,那就要深化改革。從上一個周期,如何平穩的過渡切換到下一個景氣周期,是V型過渡,還是U型過渡,還是L型過渡,這都是擺在當前的問題。是問題,也更是風險。

如果是V型過渡,那麼就是大破大立,一些激進的政策出臺,把之前的舊模式都打的稀巴爛,劇烈的陣痛過後,然後再重生。短期內,即可過渡切換到新模式。相信,這不符合穩健的基本思路和方針。因為這個選項,是風險失控的選項。既然要穩健,那麼風險控制肯定是要放在第一位的。所以,未來中國大陸的經濟,不會出現V型過渡。睡一覺,第二天天一亮就好了,這樣的事,可能性不大。

如果是U型呢,那麼就會是一個中等周期的調整。七趴左右的低速增長,會持續好幾年的時間。風險會控制的更穩健。新常態,並非是指新模式和新經濟,而是指兩個景氣周期之間的調整期過渡期。解決遺留問題,尋找新的增長引擎,如何做到呢,唯有通過改革。

如果是L型,則說明,不論是外部環境還是國內的環境,都遇到了更複雜的難題。那麼這個調整周期就會加長。在改革的政策舉措上,也會更加的深耕細作。深度上,也會更深。無論是U型過渡,還是L型過渡,中國大陸經濟出現崩潰的風險,可能性都很小。因為激進高風險的V型過渡選項,已經被排除。

最大的洪澇,已經安全過境。所以,後面,不會再有更大的洪澇出現,中國大陸經濟的崩潰風險,可以認為,已經被排除。排除了三戰的外部風險,排除了經濟從內部崩潰的風險,並已經確立了高遠的新的戰略決心和使命,滿足了這三點前提,那麼才有資格有條件談後面的經濟轉型和新的經濟戰略。

中國大陸未來十年的新的增長點在哪裡呢?哪些產業會成為未來的發展引擎呢?下面從具體的細分領域進行分析。

四、三農問題與農業現代化

建國以來,中國大陸前後經歷過三次土改。第一次是把土地從地主手裡分給了農民。第二次,又從家庭裡面把土地拿走,集中到了集體裡面成立農村人民公社。第三次,解散了人民公社,又把土地以家庭為單位分給了農民。這就是現行的小崗村模式,家庭聯產承包制。

小崗模式,解決了溫飽問題。但是卻無法解決農業現代化的問題,因為這個模式,是小農經濟,是原始農業的生產組織方式。三農問題,從其本質來看,就是中國大陸經濟基本完成了現代化,但是農業卻仍處於前現代化的水平。正是因為農業的塌陷,才導致了三農問題。而不是三農問題,導致了農業現代化的滯後。

現在,農村土地已經開始出現了經營權流轉和規模農業。這是生產力自下而上的倒逼出來的農業現代化嘗試。現在的土地制度,已經無法滿足現實的生產力發展,更無法做到農業現代化的歷史使命。第四次土地改革,呼之欲出。

土地制度,是一個國家制度架構裡最底層的制度,它遠僅僅是非三農問題和農業現代化的問題,而是一個可以左右和影響中國大陸未來幾十年的基本制度。從目前看,中國大陸現階段的制度改革,已經不是給上一代系統打補丁那麼簡單了,而是要徹底的更換一套全新的操作系統。不然也不會頻繁提到頂層設計這個概念。

如果要自上而下的重新設計中國大陸經濟的操作系統,那麼這個新系統的架構設計裡,土地制度,則是最最底層的一層。它是其他各層的基礎。比如,所有的人都知道房子值錢,其實房子之所以值錢,房地產之所以紅火,究其根本,它不過就是當前土地制度所衍生的經濟現象。有什麼樣的土地制度,才會演生出來什麼樣的房地產業態。

第四次土改,牽涉到的歷史和政策包袱比較大。所以一直遲遲不見實質性的動靜。都知道這麼拖著不是辦法,但是也一直沒有更好的解答。因為,如果響應生產力的需求,那麼就要再次把土地從農民手裡拿出來,集中起來規模經營,這是農業現代化的必由之路,延續條塊分割效率低下的原始農業,就永遠不可能做到農業現代化。

但問題是,一旦給農村土地確權,可以自由流動和買賣,那麼必然的會導致大規模的土地兼併。這會造成一系列社會問題。而如果不給農村土地確權,很多農村人口已經在城市定居和生活,土地也處於流轉承包狀態,甚至是失耕。農村成立股份制公司,把土地集中到公司名下,這實質上是現代版本的人民公社。並且,股份能不能轉讓,又如何繼承,如果像私產那樣,可以自由買賣和流動,又會出現大規模的土地兼併問題。

可見,當前的土改問題,不是不想改,而是對制度設計者,要求太高。看上去有點像個無解的題。但是一旦這個問題,得到了完美的解答,那麼所釋放出來的制度紅利,將對未來幾十年的中國大陸經濟,提供源源不斷的驅動力。三農問題,也不再是個問題,農業現代化也將補上拖欠的一課。全面做到現代化,不提農業現代化,那是說不過去的。這個問題可以往後拖,但是早晚總得要面對它。一個新版的操作系統,也無法直接跳過最底層的設計。

五、中國大陸版的工業四.〇

工業一.〇是蒸汽化,工業二.〇是電氣化,工業三.〇是自動化。中國大陸當前處在工業三.〇的中後期。表現為,完全的自動化和部分的信息化。

工業四.〇,就是完全的自動化加完全的信息化,生產系統,和業務系統,集成為一個整體的信息系統。徹底解決工廠內系統斷層問題,把所有的部門和環節,流程都連接起來,消滅信息孤島。

把一切都連接起來,給工廠設計並安裝一個操作系統,這件事,德國叫工業四.〇,美國叫工業互聯網,我們工信部稱之為兩化融合,物聯網的粉絲們把它叫做萬物互聯。或者通俗的講,這樣的工廠,是一種智能工廠,它的生產方式叫智能生產。

連接靠什麼呢,靠通訊。通訊又靠什麼呢,靠協議。所以,這在未來將是一個很大的工程,也是一個巨大的市場。整個建設周期,會以十年為計。

工業互聯網,和現行的互聯網相比,對速度,精度,安全,魯棒性等各方面的要求,都遠遠高於互聯網。所以它需要有新的標準。未來關於工業四.〇,競爭的焦點,就是標準之爭。中國大陸所提出的標準是什麼呢,它有一個名字叫做「中國大陸製造二〇二五」。中國大陸的競爭對手,一個是美國,另一個是德國。

從工業三.〇開始,產能的過剩,就已經成為了常態。因為生產效率,極大的提高了。到了工業四.〇時代,生產效率還會進一步的得到極大的提高。到了工業五.〇時代,可能人作為工業生產的勞力者,應該要退出歷史舞臺了。很可能會出現一個新型的社會圖景:機器為人類勞力,產品平均分配。這句話,是英國思想家羅素的一個烏托邦之夢。

經常會看到產業或財經新聞說,哪個哪個廠破產倒閉了。然後推斷,國民經濟運行出了問題,社會即將崩潰。如果從事工業行業,在工業四.〇的衝擊下,沒有趕上潮流,及時的對企業進行信息化改造和升級,那麼未來的生存處境,會比較艱難一些。舊的生態,被新的生態取代,這是一種必然。不能因為看到舊事物的消亡,就推測天下也要亡了。但凡有舊事物消亡的時候,也一定有新事物在野蠻生長。

六、服務業將迎來暴漲期

農業現代化,解放了農業工作者。工業四.〇,解放了工業勞力者。但是轉念一想,他們豈不是都要失業了呢。這樣大規模的失業潮,可如何是好。可能會有人頓時覺得寢食難安,這個社會一下子要灰暗了起來。

農業被解放出來的勞力者,會遷徙到工業。工業中被解放出來的勞力者,會被遷徙到服務業。就好比說,馬車這個行業消亡了,馬車夫們會在新興的行業裡,重新找到工作。他們並不會因為馬車行業的消亡,而終生失業把自己餓死。

任何行業,都不是永恒興旺的,所以任何就業都不是終生就業,那麼任何失業,也都不是終生失業。這就是行業遷徙與就業遷徙。未來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滿足全國人民需要的農業需求,只需要很少的人,就可以滿足全國人民的工業品需求。而剩下來的勞力者呢,都會遷徙到服務業。

由於中國大陸的特殊國情,農業現代化可能會趕著和工業四.〇差不多時期完成。那麼一下子遷徙出來的人口和勞力者,會將第三產業擠爆。服務業將會迎來大面積的爆發。

作為第三產業的服務業的大爆發,將催生出來為第三產業服務的第四產業,甚至是第五產業。第四產業,可以稱之為數字產業,知識產業或信息產業。而到了第五產業,則是一個象徵性消費的產業,它將徹底的把消費者的人格也數字化,並把他們的人格也接入媒介和信息的汪洋之網。

七、比黑科技還要黑的新科技

未來的五G網路,將會把帶寬變的像空氣一樣無處不在,而且免費。速度,也將達到足夠的充裕。也就是說,以後上網,隨便怎麼用,都不要錢,隨便怎麼用,都不會卡。

五G網路是汽車自動駕駛技術產業化的技術前提。未來的汽車行業,將會出現超級革命。司機這個職業,會消亡。汽車擺脫交通工具的屬性,升級成為超級移動終端。也就是說,以後開車,很可能不需要考駕照了。無人駕駛汽車,隨喊隨到,而且它可以自己給自己加油,跑壞了,還可以自己開到維修店給自己修理。最重要的是,未來可是做到車禍零傷亡。車禍,作為一個令人聞之色變的詞,將為成為古董詞。可能二〇一五年後出生的人,應該難以理解車禍是什麼。

隨著五G網路的成熟和新的通訊技術的進步,萬物互聯,在下一個十年,也將基本完成。一切都被連接了起來。這將孕育出一個超級生態,在這個生態裡,也將創生出來無盡的機遇。在一個一切都連接起來的世界裡,想像力卓越的人,將獲得最終統治權。不會開腦洞的人,將成為新形態社會裡的搬磚工。

因為未來的社會,將成為一個整體。就如同一個操作系統一樣。它的迭代,不再是單個商品的黑科技升級進步和創新,它的升級和迭代,將是整個系統的升級和迭代。而且它迭代的速度會非常快,快到只有想像力發達的人,才能跟得上它的步伐。單純的靠理解力,已經慢了。因為等你剛理解它,它已經又有了新變化。

黑科技為什麼黑,因為它是產品的顛覆式迭代和創新。或者是小生態系統的局部顛覆式迭代和創新。而萬物互聯時代,它是以整個世界這個大系統為單位,進行全系統迭代和顛覆式創新。所以說,它所產生出來的爆炸式整體顛覆,將比黑科技還要黑。信息和創新的傳導,獲得了比以往任何社會都更加快和低成本的傳播。一個革命式的創新,幾乎會在短短的時間內,傳遍整個系統。並驅動整個系統進行全系統顛覆。

八、碼農們的黃金時代還將持續

把世界翻譯成數字和信息的信息化建設浪潮,還遠沒有結束。全面信息化改造,目前還只是鋪設了一些基建工程。建設好基建,還要蓋房子,蓋完房子,還要裝修。等等等。所以,碼農們的黃金時代,還將持續。可能這個黃金時代,才剛剛過去了三分之一。

在農業社會,社會建設的主體生產者,是農民,俗稱勞力。在工業時代,社會建設的主體生產者,是工人。在後現代化的信息化時代,它的主體生產者,就是碼農,俗稱工程師。

碼農們的黃金時代,也就是信息化的建設時代。這個時代,可以大約分為三段,基建階段,城建階段,裝修階段。基建是信息時代的公路鐵路和機場等,它將新媒介搭建了起來,將生態系統也搭建了起來。華為和BAT們就是第一階段的基建三大包工頭。包工頭們,還有一塊更大的基建生意等著它們,萬物互聯。

萬物互聯完成,標誌著基建階段的結束。基建階段結束後,信息化社會,將迎來城建階段。要建紙上城市,紙上帝國。要建很多很多的烏托邦。BAT們更多的是基建者,城建方面只是副業。在未來真正的城建階段,很可能會出現新的超過BAT的更大的城建巨頭。

在裝修階段,也就是說,基建結束了,城建也結束了。信息化社會,硬的方面的塑造,已經完成,這兩個階段,追求的就是標準,生態和共性。剩下來的,就是軟的方面的精細化塑造。裝修階段,體現的就是個性,特殊性,非標性,強調的是表達,細節塑造和表現。裝修階段,將是創業產業的黃金時代。

九、文化工程師們的超白金時代到來

信息化建設完成,寬闊的馬路,現代化的城市,漂亮的大房子,躺在舒適的大床上,接下來自然的就是要做夢了。碼農們退場,造夢工程師,開始進場。

科技的終極目標是什麼,等科技做到極致,會發現,人文才是它最終極的目的地。碼農再能幹,可惜他們不會編制夢,它們只會造公路,造房子,搞裝修。幫人做夢這種事,當然要交給文化工程師們來做了。

在一個完全信息化的社會,一切都連接了起來。每個人都盯著電視,盯著手機,盯著各種螢幕。媒介把每個人都延伸了,延伸的很長很長,並且讓他們互相交織。在這種社會裡,媒介賦予人新的人格。如果他掉線了,成為信息孤島,那就意味著,新人格的死亡。所以,象徵性人格,就催生了象徵性消費的新浪潮。

象徵性消費,簡單的說,就是做夢。有人不善於做夢的,那麼就會有人幫著他們做夢。這個幫人做夢的人,他們就會憑空的製造出來一個個的夢,這就是傳說中的最近火的不能再火的新興熱詞:IP。

IP,說白了,就是象徵性消費。就是做夢。而能幫別人做夢的人,則會迎來他們的超白金時代。

十、金融業的新舞臺和新使命

在新的十年裡,資本帳戶的管制將會被解除。人民幣國際化,將迎來它最關鍵的時期。金融業的舞臺,也隨之從國內的局域網舞臺,切換到全球性的互聯網舞臺。通道全球化,資產配置和流動全球化。這是一個十分大的機遇和挑戰,也是一個放大了很多倍的市場。

從A股啟動註冊制,不難看出,金融業的改革,是向著自由流動,去摩擦成本,以便讓企業可以更便捷的獲得融資這個思路去的。這背後更深層的意圖,是為了給全民創業,全面創新,提供一個良性的金融生態環境。

中國大陸經濟,未來要啟用新版的操作系統,金融在這個新的操作系統裡,將扮演很重要的角色。因為任何生意做到最後,都是金融:融資,風險,流動性。

萬物互聯,當然也包括一切資產的互聯。所以,之前的互聯網金融,只是小試牛刀。當一切資產都被連接了起來,那會是一個金融版本的互聯網。就像工業四.〇也叫工業互聯網一樣,金融業,也將會出現一個金融互聯網。也可以稱之為,金融二.〇。

金融二.〇的基本特徵,就在於全面信息化。一切藩籬和壁壘都將被拆除。資產將獲得空前的自由和流動性。這是金融業的新浪潮。

這個新浪潮,也是它的使命所在。連接全球市場,向全世界輸出中國大陸資本。通過輸出中國大陸資本這個手段,來做到輸出中國大陸意志,和收獲中國大陸利益。這不僅是個生意場,更是一個戰場。

十一、開腦洞一定要開的越大越好

倒退到十年前,現在的很多科技進步和社會發展,你能想像得到嗎?可能很多人都是想不到的。站在現在看十年後的未來,很多科技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也是很難以想像和預料的出來的。

所以,這篇文章,腦洞開的有點大。不過,既然開腦洞,不如開的越大越好。因為科技的進步,越來越快了。社會的發展被它帶著向前狂奔,也越來越快。快的用理解力追不上,只能插上想像力的翅膀。任何時候都是如此:想像力,比知識更重要。

未來十年的社會和經濟發展圖景,將會切換到一個全新的操作系統。而設計和開發這個全新操作系統所用的語言,一個是科技,一個是萬物互聯,一個是文化。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448255
(轉貼)納粹如何復興德國經濟—希特勒的婦女回家政策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納粹如何復興德國經濟——希特勒的婦女回家政策

二〇一四年六月六日

核心提示:納粹政府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使廿年前慘敗的德國重新崛起為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強國。

本文摘自:《論納粹德國的經濟發展(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八年)》內蒙古大學二〇一一年碩士學位論文,作者:叢金龍

一、消滅失業

希特勒政府通過一些強制性措施逐步解決了失業的問題,基本兌現了「麵包和工作」的承諾。他執政第一年失業下降三分之一,在十八個月裡,失業被消減了六成。學者月一普.西爾弗曼對希特勒政府消滅失業的壯舉評價道:征服失業的功績要比後期閃電戰中所取得勝利更為顯著,這也為其政權的合法性提供了最強有力的支撐。

首先,希特勒通過擴大財政支出解決就業問題。

一九三三年六月一日,出台了「第一萊因哈特綱領」;一九三三年九月,出台了「第二萊因哈特綱領」,其中把五億馬克津貼用於維修住宅和農業用房,提供三.六億帝國馬克的利息償付券,同時對私人經濟進行資助和減稅優惠,增加對鐵路郵局的投資,擴大緊急救助工作。截止一九三四年底,推進就業項目共創造了九十九萬個工作崗位,這還不包含一九三三年四月房屋維修項目創造的七十五萬個崗位。希特勒政權在最初兩年內至少撥出了五十億帝國馬克,相當於年國民經濟生產總值的四趴用於促進就業的項目。不到一年,失業減少了三分之一,即從六百萬人失業減少到四百萬人。

其次,限制已婚婦女就業,鼓勵婦女回家專營家務。

希特勒提出,婦女的地位在廚房、教堂和床鋪上(即過所謂「三K」生活)。希特勒說過:「婦女則應呆在家裡,操持家務,其最大的職責就是為帝國生育後代」;「如果說男人的世界是國家和民族—他們的奮鬥、他們的理想都將投入到為社會的奉獻之中,那麼婦女則處於一個相對較小的世界中。對於她們來說,她們的世界就是她們的丈夫、家庭、孩子和家……如果小的世界不穩固,那麼大的世界也將無法存在。

我們不能認為婦女侵犯男人的世界是正確的。我們認為這兩個世界的互補是十分必要的。」希特勒還宣稱:「國家必須把種族放在一切生活的中心」;「不給國家生養健康子女,必須認為是不可寬恕的……在這種事業面前,個人不能有自己的願望和自私心,而只有絕對服從。」

於是,政府規定向年輕夫婦提供婚姻貸款,只要女方保證婚後不就業,生滿四個孩子後,貸款便無須歸還。鼓勵婦女去過專門同兒童、廚房、教堂打交道的生活,從而減少了就業壓力。這項規定不僅導致了工作崗位的大量空出和結婚率的上升,而且還導致了出生率的上升。許多父母出於感激之情,為自己的子女取名「阿道夫(Adolf)」。

另外,在一些專業領域,希特勒採取了嚴格的限制婦女就業措施,己婚的女性醫生和公務員被強行解雇,婦女不得擔任法官和檢察官。希特勒認為:「婦女不能夠進行有邏輯的思考和進行客觀的推理,她們只會被情感所左右」。納粹政權還大張旗鼓地發起宣傳運動,對婦女們喊出這樣的口號:「好好練習家務活,這樣就必定贏得男人的喜愛!」「離開工作間和辦公室,你真正的生活屬於家庭!」「不要參加工作,而要成為一名真正的妻子!」希特勒說:「在第三帝國中,每一個德國女郎都可以找到丈夫。」

據統計,在工廠裡的女工從一九三三年卅七趴下降到一九三七年的卅一趴。但是,自一九三七以後,由於軍事工業發展,勞工極度短缺,許多婦女又重新走上工作崗位。截止一九三九年,德國大約有七百萬婦女佔據藍領和白領崗位,佔同期德國工人總數三分之一,而英國為廿六趴,美國為十八趴,德國婦女從業人數還是非常多的。

第三,大搞基礎設施建設(民用和國防工程),包括修建公路、飛機場、兵營、齊格菲防線等。

在這些工程建設中盡量以人工代替機器操作,甚至在機器勞動比手工勞動快得多的地方也寧願讓五十人用鏟子挖掘,而不願使用一部挖土機。僅高速公路和齊格菲防線這兩項大工程便直接間接地吸收了四百萬勞動力。通過工程建設,德國人的居住條件大幅改善。德國政府的城市規劃中要求每個城市(甚至延伸到小鎮和鄉村)都建造自動化的地下停車場、眾多的自由貿易中心、公園以及綠化區。希特勒曾親自向各級政府下令,哪怕是最簡陋的市鎮都要多少有點文化和美感,然後逐年提高德國人的生活水平。

特別是在軍備部長弗里茨.托德控制下,三千公里的高速公路在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八年之間完成。它為七萬人提供了工作,並重新使汽車工業具有了活力。一九三六年,借助柏林奧運會在柏林舉辦,德國修建了當時世界上最現代化的體育場。希特勒說:「如果你把整個世界作為你的客人,你就會以最好的一面介紹你的國家。如果你建造體育場,你就要把它建設為這一宏偉新體系的永久標桿。」

第四,通過擴軍和實行勞動義務制解決失業問題。

希特勒說:「軍隊是最高和最後的國民教育……從軍以後,青年就變為成年人了。」一九三五年三月,德國推行普遍義務兵役制,計劃擴軍卅六個師,而到一九三九年己達到九十八個師。此外,還實行勞動義務制。一九三五年六月廿六日,德國政府頒布「國民勞動服役法」,宣佈成立帝國義務勞動軍,並且規定十八歲以上的年輕人承擔六個月的勞動義務,男子年滿十八歲必須服半年勞役,女子年滿廿一歲要服三個月勞役。

為了配合義務勞動,納粹政府於一九三五年二月頒發了工人身份證,勞動局長西魯布承認:「用工人身份證來控制二千萬工人是動員勞動力的最重要辦法。」一九三八年,德國又頒布了「普遍義務勞動」法令,把大批勞動力驅使到邊境構築防禦工事,建設國防公路等戰略工程。這種「義務勞動」不僅包括壯勞力,而且還推廣到老人、婦女、兒童、外僑、手工業者、商人、自由職業者和各種專業工人身上。到一九三九年,先後參加義務勞動的男青年為二百五十萬人,女青年為卅萬人。

此外,黨和國家的官僚機構還大幅擴招公務員,從一九三三年至一九三九年,國家機關中的官吏和職員人數增加了一倍多,佔全國自食其力的居民總數的十八.四趴。納粹還對共產黨人、猶太人實行關押、流放或免除公職,空缺出的職位由失業者去補充,這也對失業率下降產生了作用。

據統計,一九三三年的德國失業率為廿趴;一九三四年為十二.五趴;一九三五年為九.六趴;一九三六年為五.七趴;一九三七年為二.五趴;一九三八年為〇.九五趴。而英國在一九三八年仍有一百五十萬失業工人靠救濟生活。當然,過分就業是建立在絕大多數就業者的工資緩慢上升基礎上的。從布呂寧政府開始,德國當局就認為,德國真正的工資是過高的,必須消減以讓企業有利可賺和提高競爭力;否則,過高的薪資意味著更高的失業。一九三三年,德國的工人工資僅相當於一九二八年的七成、一九三四年的七十五趴、一九三六年的八成,一九三八年上升到一九三三年八十五趴。當然,許多工作崗位空出,是因為政府將猶太血統的德意志人從這些崗位驅逐了出去,他們的經濟活動被完全禁止,其財產也被剝奪。

我國學者丁健宏指出:「德國的勞動失業人數,由於世界經濟的普遍復蘇,加上這些『反失業』措施,從納粹上台時的六百萬降為戰前已完全『消失』。被希特勒政權大肆鼓吹的『消滅失業的經濟奇跡』,實際上是一種半軍事化的勞動強制,是對工人階級加緊控制和向軍事化過渡的措施。」

二、積極的財政政策

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三年度至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度,德國稅收由六十八億馬克猛增到一百七十七億馬克,六年實收稅款六百多億馬克。從而,使國家有能力通過積極財政政策進行大規模的投資以振興經濟。

首先,控制消費、投資和勞動市場。納粹經濟政策最顯著的特點,就是用大規模的政府開支和公共投資計劃來刺激需求和擴展收入。直接通過加大政府採購和鼓勵消費進行刺激,並且減免稅負和提供補貼。納粹德國之所以能在貨幣基本沒有貶值、群眾生活沒有受到明顯影響下貫徹龐大的擴軍綱領,是因為他們將現有的德國市場經濟逐步地轉變為受干預的經濟。干預範圍主要有:控制消費、投資和勞動市場。

政府投資自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八年增長了三倍,投資佔GNP比重由十八.九趴提高到卅三.五趴。總體說,政府開支水平很高,相當於廿年代的二倍;最主要的開支增長是由公共投資和國家直接或間接刺激政策引起的。

國家通過控制外匯,執行卡特爾協議或者農業價格政策,管理進口和國內生產的原料,進一步影響產品成本;一九三七年以來規定使用統一的會計賬薄和成本計算體制,方便了國家的監督。德國的經濟繁榮是在價格相對穩定條件下取得的,私人價格消費指數在一九三二至一九三四年和一九三六—至一九三八年之間僅增長了四趴,而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八年工業生產增長了八十九.〇六趴。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蕭條前的記錄在一九三五年即被打破。

自一九三三年起,國家對物價進行了干預,以避免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以及由此引起的各種經濟和社會後果。比如,一九三五年,世界原材料上漲五.三趴,而德國卻下降了〇.一趴。大部分銷售價格受到管制,是強加給資本家的,目的是制止銷售商在日益縮小的市場上相互競爭而引起銷售價格下降的趨勢。工資干預成為控制成本的重要因素,即規定了勞動力的固定最高工資額。納粹政府還推行「雷法制度」,即工時不斷延長,勞動強度不斷增加,工資要按照規定的工人動作時間定額與機器轉動的時間定額來規定;如果工人超額生產了產品,便降低包件工資,以迫使工人不過分的緊張而做更多的工作。

消費在德國受到了抑制,工薪家庭食品消費在一九二七至一九三七年是下降的,即便是消費量增加的食品也僅限於便宜的黑麥、土豆、黑麵包等。

控制投資的方式是通過干預資本,將資金引導投資到所希望的方面去。早在一九三三年,國家即己開始保留資本市場的資金,作為長期貸款之用,而私人經濟界只能依靠自己籌措的資金和銀行的短期貸款,其利潤分配限制在六趴,從而迫使企業將他們的盈利用於再投資,或者用自己籌措的資金擴大企業。在一九二八年,毛投資佔國民收入的十八趴,到一九三六年投資佔到廿七.五趴;一九三三年到一九三八年四十五趴的毛投資都是由政府基金支付的。

國家以增加非財政性的措施制止私人經濟從事政府所不希望的活動,運用胡蘿蔔和大棒混合政策推動私人資本流向政府期待的地方和領域,並且其投資水平和幅度始終高於公共投資。為了監督投資,企業的成立與擴大都需得到國家的批准。政府很少能容忍蔑視法令的行為,對難以制止迫切要求擴建且不甚關心個人福利的企業主,通過減少進口原料的分配以及不斷減少勞動力使他們循規蹈矩。

國民收入和就業水平隨著政府開支的增加而變動,但看起來要滯後一些,這就是凱恩斯所倡導的用政府開支來增加收入理論的具體體現。納粹政權上台一開始,中央、州、地方當局的公共支出就大大增加,一九三七年為一九三三年的兩倍。公共支出的赤字從一九三三年的四趴增加到約為一九三五年的廿二趴,此後兩年有所下降,在一九三八年又超出廿五趴。由於這筆支出而刺激起來的經濟復蘇以投資景氣的形式出現,在德國是史無前例的。

截止一九三八年六月底,累計公私投資總額(折算成貨幣相當於七百卅二億馬克)超過一九二九年以前六年的近六十個億;而且,投資景氣首先和建設及建築業的極大擴展有關:從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八年,公共建設(即建築黨部大樓、體育場、道路、運河、機場和要塞)實際上幾乎增加了三倍,而一九三八年的私人建設達到了同一九二九年一樣的水平。

在調整勞動市場需求措施方面,主要包括廢除過去關於增加勞動強度的規定,增加和提高勞動效率。從一九三七年起,幾乎全部廢除了遷徙自由和就業自由,通過改進學徒的培養工作、提高勞動力的流動性以及類似措施克服缺乏專業工人的困難。

德國對勞動力採取了一種強制性和壓迫性的管理,勞動者的工資待遇沒有隨著國民經濟的增長而同步增長。希特勒上台後採取了很多措施,規定勞動力的供應由勞動局安排,不許企業以高工資招聘工人,成立和擴大企業要經國家批准。一九三四年一月,納粹政府發佈了「國民勞動條例」,其第一條規定:企業主是企業的領袖,職工應作為所屬成員共同在企業中工作,以達到企業的目的,工人必須「忠於企業領袖」。

同時,為了加強對工人的管理和使用,一九三四年五月更以法律的形式嚴禁工人自由調換工作。一九三五年二月,又在全國企業中採取了「工作簿」制度,規定每手工人必須向勞工部門領得一本工作手冊,在手冊上注明其工種、技術水平和就業情況等交給資本家。沒有「工作簿」者不能就業。一九三六年,納粹政府接連發佈了七項關於確保最重要工業部門得到勞動力的命令。

一九三七年二月十一日,納粹政府乾脆發佈法令,將某些種類的工人限定在當時工作的工廠,不准移動。這樣,納粹政府可依照自己的計劃,不斷實行勞動力的再分配,把勞動力從平時工業部門調到戰時工業部門中。工資也不再由勞動「集體合同」確定,而是由「個人合同」確定。一九三六年六月,納粹政府正式頒布法令,凍結一切工資,允許勞動局長在現行工資水平「可能影響執行四年計劃時」而降低工資。一九三八年七月,又發佈法令嚴禁提高工資,同時還禁止發給加班加點的津貼費,使工資水平倒退到一九一三年的水平。按照官方公佈的有關指數,從事採礦業、工業和運輸業的工人的名義小時工資由危機最嚴重的一九三二年的八十二(以一九二九年為一百),下降到一九三九年的八十。此外,還要從工資中扣除大量苛捐雜稅,如所得稅、失業、健康和殘廢保險稅、人頭稅、勞工陣線會費、對帝國各種慈善事業的捐獻等。

三、扶助外貿

從上表看,德國外貿始終不景氣,一九三三年出口僅是一九二八的卅九趴,到了一九三八年也沒達到一九三二的水平。面對世界貿易保護主義的興起,德國別無選擇,只能進行貿易保護。進口被限制在糧食和原材料等有限的項目上,凡是國內能生產的盡量由國內生產或替代。為了擴大出口,國家支持資本家為獲取新投資市場而鬥爭,乃至訴諸武力,使用軍事手段。在德國並不存在國家對外貿的壟斷,除了某些產品,特別是穀物以外,對外貿易一般由私人資本經營。納粹德國對外貿易的重點是戰略物資的進口。為了保證進口,政府又大量提供補助金和提倡對外傾銷政策,以使進出口平衡。從一九三五年起,德國的外貿連續三年出超。

四、緊縮銀根,強化金融創新

首先,加強對外國資本的管控。

在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間,德國把貿易和國際支付列入國家監管目標。一九三四年九月,正式建立對國際交易的全面監管,這一體制被稱為「新計劃」。根據規定,進口必須辦理許可證,資本不能隨意流動,在德國外資所賺取的利潤被凍結在賬戶上,且僅能用於購買德國物資和服務或用於進口急需的糧食和原材料。

德國對外國投資的控制使國際資本的影響由於以下兩個原因而呈現擴大趨勢:

一是限制轉移外國資本,使外國債權人相繼把還給他們的款項變成了投在德國企業中的合資;
二是外資企業也和德國企業一樣分擔著生產軍用物資的任務。

其次,實行新貨幣政策。

為制止德國貨幣地位的迅速惡化,納粹政府於一九三四年三月廿四日頒布了管理外匯和進出口貿易的政策。同年九月實行的「新計劃」取消了舊的外匯管制措施,建立起對外貿的嚴格管制。為了減少貿易的入超和避免馬克的進一步貶值,「新計劃」宣佈嚴格控制外匯的使用,規定任何人如用外匯在國外付帳,必須先提出申請,經批准後發給「外匯特許證」。德國不是通過帝國馬克的貶值,而是通過加強外匯管理,減輕了對德國支付平衡的壓力。納粹政府還設立了「全國外匯分配局」,並在各地設立分局。

為了盡量減少外匯的使用,「新計劃」規定外貿應實行清算協定的辦法,即進口商不用外匯而用馬克付帳;這筆款記入清算帳內,而出口商所得之款即從這個清算帳內提付。如果輸入與輸出不等,則在清算帳內記明清算協定之某一方應收對方之款若干。這種差額在最後結算時,或由債權國減少其對債務國的輸出,或由債務國增加其對債權國的購進。用這種實際上是以貨易貨的辦法,既避免了外匯的流出,又打開了對外商品輸出的市場,增加了這些國家對德國經濟的依賴。到一九三八年,德國同廿五個國家(大部分是東南歐國家)訂立了廿八個清算協定。一九三六年十二月,政府頒布的一項法令宣佈:凡故意存留外匯不繳清或企圖以任何違法方式輸出資金者均處以死刑。

新貨幣政策的最大受害者是世界上最主要的黃金供給國美國。美國政府嚴正聲明其國外貿易決不能因德國新發明的易貨制度而受到損害。德國實行新貨幣政策後,經濟繁榮,失業率降到零。一九三七年,英美法等國再次發生經濟危機,而德國經濟仍在高速增長。

第三,健全銀行監管。

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四日,納粹德國公佈銀行法,規定國家不得操縱銀行,即使帝國銀行也不許操縱,只允許帝國銀行在某種程度上對其他銀行進行「控制」。同時,為使儲蓄者恢復曾因危機而動搖的對銀行的「信任」,固定了庫存現金與存款總額之間的最小比值。就儲蓄所庫存現金而言,最小比值為其存款總額的一成;就第二類庫存現金而言,為存款總額的三成。這項法律還規定儲蓄所應將其收存的絕大部分存款用做國家基金,並將其信貸業務限制在手工業和小工業的範圍之內,從而減少了儲蓄所與銀行之間的競爭。這項法律還為開展信貸業務確定了各種規則,其中一條是禁止銀行發放與其財力不成比例的貸款。根據這項法律,創建了一所「避險中心」,負責收集各個重要貸款人的情況,銀行一旦同意給予某借款人一百萬以上的貸款,則有義務將此事通知避險中心,以免一個借款人以同一擔保得到好幾家銀行的貸款。

根據一九三四年十二月四日的銀行法,還設立了一個檢查局。該局與帝國銀行並立,由帝國銀行董事長和副董事長,以及財政部長、經濟部長、農業部長和內務部長組成,權限由原先僅負責監督信貸機構,擴大到監管各儲蓄所及其轉賬中心。

第四,加強外匯管制。

為避免使外貿結算出現赤字,納粹政府要求企業在國外銷售所得的外匯交付給帝國銀行。例如,英國進口德國商品必須向帝國銀行支付貨款;帝國銀行則用馬克賣給支付德國的出口商,而英鎊保留下來,以便用帝國馬克賣給德國進口商,供其購買英國商品。

第五,對進口進行管理。

德國實行進口許可證和限額制度。一九三四年三月,帝國銀行突然決走全面縮減進口民用品的外匯限額,並且盡可能推遲向進口商提交為其所需的外匯。此外,通過法律授權經濟部長兼帝國銀行行長沙赫特博士,為進口棉花、羊毛、有色金屬、橡膠、木質纖維和油料作物設立進口監督機構,以監督原料的發送工作。為減少外匯赤字,德國於六月十四日宣佈對中期和短期債務的匯兌全面延期償付。面對多國要求清償的要求,德國對進口總額將在不同種類的進口商品之間根據它們對經濟的重要性大小進行分配。此後,分配給那些被視為「生死牧關的」商品進口限額最大,其他商品視「生死牧關」程度高低,越低進口限額就越小。為推行限額制,設立了許多進口監督機構。一九三四年底,此類機構達廿五個,其中重要的是負責進口鋼鐵、有色金屬、煤炭、礦物油、化工產品和工業潤滑油等產品的機構。

第六,鬆財政,緊貨幣。

一九二三年曾參加幣制改革的沙赫特再次顯示了其「金融奇才」的能力。他贊成凱恩斯關於國家干預和刺激需求的理論,但在具體做法上採取了一套獨特的方針:鬆財政,緊貨幣。

鬆財政,即由國家大量投資,興辦公共工程(修築道路,興建機場、建造住宅,改良農田等),以刺激需求。這些非生產性項目的投資,既繁榮了經濟,又不會加重己有的生產過剩。

緊貨幣,就是採取以借債為主的籌資方法,嚴格控制貨幣流通量。

首先,吸收游資和發行公債,籌集資金,發展生產。

一九三三年三月,國家銀行總裁沙赫特提出採取發放商業匯票等辦法籌集資金,由一個冶金研究股份有限公司向社會發行匯票,其有限期為五年,由國家銀行保證兌現。到一九三八年,又發行了價值約一百廿億帝國馬克的期票,可以用於流通,既起到貨幣的職能,也可用作抵押的證券,這等於直接增加了貨幣量。

此外,帝國政府發行了總計約八十億帝國馬克的中長期債務,長期債券是由投資機構(保險公司、儲蓄所)安排的,即從儲戶和保險者身上籌措資金。

這調動了未動用的生產因素,增加了國民收入。國家通過執行這些經濟政策促進了信用膨脹,儘管這會使德國經濟面臨危機,但卻能為發展軍事工業和進行戰爭開闢財源。這使國家在財政方面債台高築,一九三三年國家財政赤字為廿四億馬克,一九三八年上升到一百〇五億。結果,德國以很低的通貨膨脹率換得了經濟的迅速發展。一九三七年底與一九三二年底比,德國國民收入增加了六十三趴,而貨幣流通量僅增加了四十八趴。

五、再私有化

一九三六至一九三七年,納粹當局為彌補預算赤字,急需進一步增加財政收入,再私有化進程達到了頂峰,而對那些不能盈利或只能通過損害壟斷資本利益才能盈利的生產部門則促使其國營或半國營發展。

納粹的私有化進程首先從銀行開始。納粹掌權時,國家已成為大銀行的主要股東和主要債權人,其中大部分銀行實際上已不再是「私營」的了。納粹執政時期,抓緊使主要的銀行「再私有化」。從一九三三年十二月起,經濟部長施密特多次宣稱:國家打算放棄近兩年來在諸如德意志貼現銀行這樣的大信貸機構中佔有巨額資本。此後不久,國家就向德意志貼現銀行轉讓了二千萬帝國馬克的股票,並於一九三七年清理了國家在各大私營銀行中的全部合資。

隨著私有化進程的加快,納粹當局使煉鋼廠的合資私有化,而且使其在紡織、採煤、內河或遠洋運輸的合資也私有化了。一些正在蓬勃發展中的城鎮企業也都退還給了資本家,通過「雅利安化」沒收的猶太人財產也賣給了私人。這就使得壟斷資本在工業領域,特別是在電氣工業和煤氣工業中加強了地位。國家給予這些壟斷組織以貸款、補助金,用高兩三倍的價格收買它們的股票並給予其它的財政幫助。

農業私有化的目標是實現自給自足。納粹政權沒有採取任何措施剝奪容克地主的巨額財產,而是在一九三三年通過了一部特別法,保護小農場不被強制出售和抵債。為刺激糧食生產,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政府確定了農場的必要產量、糧食的價格、農場工人工資以及分配農場產品的費用,通過這些措施,荒廢的土地都被重新耕種,城市居民的溫室裡也種植蔬菜以備戰爭之需。

一九四一年元月廿一日,德國的《國民日報》讚揚了再私有化運動有利於私人的首創精神,認為它「總是能夠很好地促使發展的各種可能性的,並能最好利用這些可能性」。

六、企業整合改組

為加強對全國經濟的控制,納粹政府強制推行「卡特爾化」,對全國經濟進行改組,淘汰中小企業和手工業,加速資本和生產的積聚和集中。

首先,消滅小業主。

從一九三七年起,納粹政府藉口「清理」手工企業和小商號,陸續頒布了很多法令,責令「負擔過重」及「經濟上不合算」的大批手工企業和小商號停業。根據該法令,又採取了一項更徹底的措施,規定營業額達不到某種最低限度的所有企業必須關閉。法令還規定:凡因貫徹這項措施而失去工作的人,均應於一九三九年四月一日前受雇於大工業企業。這樣,大資本在產業和商業中所佔比重就成倍地增加了。據統計,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九年約有七十萬家工商手工業企業關閉或破產。

其次,強制卡特爾化。

一九三三年七月巧日,納粹政府頒布「卡特爾」法令規定:「如果為了企業的利益,以及為了整個經濟和社會福利的利益,有必要將企業加以聯合或合併,則經濟部長為控制市場可將各企業聯合組成辛迪加、卡特爾、康採恩,或將企業併入已有的聯合組織。」結果,大量中小企業被併入壟斷組織,只有被卡特爾承認的商號才能獲得貨物和原料。強制卡特爾化的另一措施是進行股份公司改革,大量淘汰中小股份公司。一九三七年十月,納粹政府發佈了「股份公司改革法」,規定凡資本不足十萬馬克的股份公司應予淘汰;而新設立的股份公司資本額不得少於五十萬馬克。一九三三年至一九四一年,德國的股份公司從九千一百四十八個減少到了五千四百一十八個。

卡特爾化的結果是形成了許多實力雄厚的股份公司、托拉斯和卡特爾,它們控制了經濟生活的各個部門。一九三二年至一九三七年,企業的絕對數字由卅六萬一千八百六十六家下降到了卅三萬〇二百八十六家,即減少了九趴;同一時期,投資卻大幅度地增加,勞動就業人數也大量增加。按生產和資本的積聚水平來說,納粹德國躍居為資本主義世界的第一位。在德國的冶金企業中,一九三九年九個最大的聯合企業(由九十個工廠聯合成)生產的生鐵佔全國生鐵總產量的八成,生產的鋼佔總產量的九十五趴。生產褐煤的八個礦井在一九三九年就出產了褐煤總產量的兩成左右。在電機工業中,「西門子一舒克爾特康採恩」的一個工廠就生產了德國電話電纜總產量的三至四成。在制氮工業中,「伊.格.法本化學工業公司」在萊涅的一個工廠就年產氮八十八萬噸,佔全國氮總產量的七十二趴。

七、對國民經濟強化行政監管

德國反擊經濟不景氣的戰略同美國羅斯福新政追求的目標是一致的,包括實行國家赤字財政政策、貿易和貨幣交易的規則、重工業和基建的國家刺激計劃、對銀行和資本市場進行監管等。同時,國家還通過發展軍工生產來加強反蕭條力度。

有學者認為,德國的行政干預經濟和美國的羅斯福新政、蘇聯的斯大林五年計劃沒什麼區別。一九三三至一九三九年,希特勒在經濟上強化了行政效能,其經濟制度被後人稱作「命令經濟」。為了穩定局勢,納粹政府經常援引魏瑪憲法第四十八條規定的緊急狀態法,發佈管理經濟的法令:

一是在經濟領域推行嚴厲的刑法;
二是強制推行價格刑法,
三是重建外匯管制;
四是為維護正常經濟秩序而頒布卡特爾法;
五是在證券法、銀行監管和稅收豁免方面引進了銀行監管制度;
六是在反不正當競爭法中重新規定了洩露商業機密的刑法條款。

納粹德國的經濟管理機構大致可以分為二類:

第一類是政府的經濟行政部門,如經濟部、糧食農業部、勞工部等;
第二類是屬於半政府半民間性質的經濟組織系統,由原來的民間性的企業主協會組織改組而來。

一九三三年七月,納粹政府組織成立了「德國經濟總會」,成為領導經濟的最高權力機關,由前國家銀行總裁沙赫特總理其事。一九三四年n月,經濟總會頒布《德國經濟有機建設條例》,把全國經濟按部門和地區進行劃分,把德國經濟合併為六大經濟組,即工業、動力、銀行、保險、貿易和手工業。在經濟大組下設四四個經濟組,經濟組下又分三百五十個專業組和六百六十個專業小組。同時,全國劃分為十八個經濟大區,下設市、地區的分支機構,每個省區內設經濟院。

這個條例規定,每個企業都必須按其生產品種加入各專業集團。例如,在工業集團中劃分為採礦和冶金、機械製造、五金器具、建築與建材、化學、紙張與印刷、皮革紡織服裝食品等七個部門集團;部門集團之下分為卅二個專業集團,如機械製造又分成製銑、軋鋼、交通器具、飛機生產等;專業集團下面分成若干個小的專業集團;同一地區的集團聯合成一個地區性的集團。

上述兩大機構皆統一在帝國經濟部領導之下。納粹政府通過這些從中央到地方的龐大經濟調節機構,對全國經濟的一切部門和領域實行全面的控制。經濟集團的領導人由經濟部任命,不是由經濟集團自行選舉決定。下級經濟集團領導人由上級經濟集團或經濟部任命,每一行業和每個企業所需的原料、燃料、資金,每個企業的生產安排、產品銷售、價格高低都由這些組織進行調節和干預。

美國學者婁文斯坦認為,納粹經濟體制是當時除蘇聯以外最大規模的國家計劃和組織嚴密的經濟體制。而且,在納粹德國的經濟體制中,壟斷資本不受干預、但其自主行事的地位不是無條件的,而是必須服從「民族利益」或「國家利益」。壟斷資本和納粹政府自上而下地對國民經濟進行雙重控制,按軍事化方針對國民經濟進行干預和調節,全面的經濟干預使德國工業發展速度遠超美、英、法等國。

八、加強農業基礎地位

納粹德國確信,一戰中英國封鎖引發的食品短缺最終導致了德國的崩潰。所以,納粹將追求農業的自給自足作為戰爭與延續和平的目標,對農業的監控比工業嚴厲。有學者認為,當時德國的經濟結構像歐洲絕大多數國家一樣非常落後,從事經濟活動的人口有廿九趴在農業領域。為解決困擾德國的農業問題,納粹政權採取如下措施以確保糧食安全:

一是控制農業和農產品,在「自給自足」口號下減輕國家在糧食和其它原料上對國外市場的依賴。

納粹政府將每年的十月三日作為農民節而隆重慶祝,農民被宣稱為人民力量的源泉、純種日耳曼的祖先;農民是忠厚、虔誠、愛國、美德的化身。希特勒宣稱;農民「是德國生存的力量的代表,是德國未來的代表」。納粹黨認為,「一個壯健的農民階級之存在,乃是民族社會主義政策的基點之一」。

二是為解決糧食問題出台多項優惠政策。例如,德國提高農產品收購價格、大幅度降低化肥價格並減少農業稅收、國家給予地主和富農以財政保證,給其貸款,減免其賦稅。

據估計,用在這方面的款項有十多億馬克。他們還通過增產化肥,提供農機等辦法來增加糧食生產。一九三二年,農業稅和利息佔農業開支的廿二趴,一九三四至一九三五年減免到了十三趴。在納粹政府支持下,農產品自給率從一九三二年的七十五趴提高到一九三九年的八十三趴。

三是實行農業組織的一體化。

一九三三年九月十三日,納粹政府建立了「帝國糧食總會」的組織。它管理農業生產、農產品定價和銷售活動,有權管理和監督全國範圍內的農業、林業、漁業、園藝生產、農業合作社、農村貿易和食品加工等行業。總會的主要任務是促進農民提高糧食產量,集中統一管理農業生產。每個農戶除參加「帝國糧食總會」外,還必須加入「銷售協會」的組織,它有權規定生產成本、價格、利潤率及產品分配等。這樣,全部農業事務無一不受到國家的控制。此外,納粹政權還使用了很多違背客觀規律的辦法,如推行「逆城市化」政策,力爭擴大農業人口;推行「移住計劃」,鼓勵民眾移住到墾區或郊外,耕種田地。為了給戰爭經濟奠定基礎和使德國擁有足夠的食物,納粹當局建立了「食品同業公會」。公會集結了各農業公會、手工業公會、農業信貸公司、產銷合作社以及從事農業食品貿易的部門。但是,這些措施並未能阻止農民逃離農村。

四是將農民固著於土地,制止農業人口外流。

其重要措施之一是於一九三三年九月廿九日頒布的《世傳農莊法》,其中規定:「面積從七.五公頃至一百廿五公頃的世襲農莊既不能充當抵押品,又不得在繼承過程中分散,更不准出售和轉讓」。土地所有者死後只能由長子繼承,而其餘的兒子只能當兵或另謀出路。為防止無地或少地的農民或農工私自逃離農村,納粹政府堅持以實物工資代替貨幣工資,認為這是「制止農村人口外流和把農業短工束縛在土地上的最有效的辦法。」同時,納粹政府還頒布法令,嚴格限制農業勞動力流入到非農業企業。據統計:從事農業(農林牧)的人口由一九三三年的四百六十八萬五千人提升到一九三九年的四百九十二萬人。

五是推行農業義務勞動制度。一九三五年六月廿六日,《帝國義務勞動法》生效,規定每一個德國男性公民都有義務參加農業勞動,一九三八年二月,該項法令擴及到婦女,並於一九三九年元月四日作出詳細規定:凡要求在管理部門、商業部門或某些工業部門工作的青年婦女,都必須先在農場或城市義務勞動一年。

通過一系列措施,納粹政府基本遏止了德國農業形勢的進一步惡化,使德國的農業生產趨於穩定並得到一定程度的發展。但是,德國每年仍要進口兩成所需糧食,德國為進口脂肪、動物飼料、食用油等仍需擴大財政赤字以擬補不足。

九、倡導自給自足

一九三七年七月,戈林在柏林國際商會強調指出,如果長期依賴外國或多或少的善意來生活,對於一個自覺民族是不可容忍的。為了加強帝國的工業基礎,提高德國的自給程度,納粹政權採取了很多措施。

首先,全面擴大生產能力。

一九三三至一九三四年,德國的工業投資年均增長十億帝國馬克,一九三八至一九三九年年均增長了四十一億帝國馬克,其中流入到生產資料部門的投資額分別佔六十三趴和八成。一九三五年即已超過了一九二八至一九二九年創造的最高生產水平,在一九三二至一九三九年,消費品生產增長了一半,生產資料工業生產增加到原來水平的三倍。

其次,加強技術的合理化。

在生產中減少型號,充分利用工業大生產的長處,統一零件,簡化修理工作,減少庫存量,盡可能採用完善的操作法提高勞動生產力。特別是推行機械化(摩托化),摩托車在德國國民經濟中的廣泛應用,不僅促進了摩托車本身工業的生產,而是對德國基礎設施建設產生了巨大推動。車輛工業在一九三四年高出一九二九年生產高峰的近五成,國家和地方的道路投資比廿年代高峰期增加了一倍。

第三,分散工業生產。

為了減少敵人對德國工業潛力破壞的可能性,採取了分散工業佈局的政策,人們開始將生產重點從高度工業化的邊境地區(魯爾、上西里西亞、薩克森)轉移到德國中部。在短短幾年內,德國中部地區許多部門的生產大大超過了西部地區的水平。

第四,在原料供應方面實現較大的自給率。

為改善工業原料的供應,德國將廢物利用和合成製品的生產置於優先的地位。尤其重視生產礦物油、橡膠和紡織原料,使用輕金屬代替重金屬,製造皮革、非鐵金屬和脂油的替代品,使用過的油淨化後再使用。一九三六至一九四二年,德國鋁與合成汽油的產量大約增加了兩倍,合成物的產量增加了四倍。德國儘管沒有找到新油田,可原油生產的增加比預想的要快,一九四〇年的產量比一九三六年增加一倍,但沒有達到原定一八個月內實現油的自給自足的目標。一九三八年,德國生產滿足了煤需要量的一百一十六趴,鉀的一百四十三趴,鹽的一百一十八趴,水泥的一百〇七趴,石墨的一百一十一.〇六趴。為實現橡膠的自給自足,一方面用舊橡膠製造再生膠,另一方面新建三個大合成橡膠工廠,每個廠擁有二萬五千噸生產能力,這將使合成橡膠的生產能力提高到八萬噸。然而,德國一九三九年合成橡膠的實際產量只有二萬二千噸,三成以上的橡膠仍需進口。

第五,加強戰略金屬資源的儲備。

德國鐵礦石嚴重依賴進口,為確保鐵礦石進口渠道暢通,對瑞典,東歐、蘇聯及拉美進行了戰略布控,一九三九年,德國的鋼產量約為二千三百萬噸,達到了一九二九年的水平;鋁的產量達到十九萬九千噸,超過四年計劃所規定的指標四萬噸。銅、鋅、鉛的冶煉能力也有很大增長。

第六,實現食物的自給自足。

一九三三年九月,納粹政府公佈了帝國食品狀況法令。它把農產品的生產、加工、運輸、儲存、批發和零售置於國家的控制之下,並致力於農業的自給自足。其效果是顯著的,在耕地面積沒有增加、農業勞動力減少、農業人口比重由一九三三年的廿九趴下降到一九三九年的廿六趴的情況下,農產品的自給率卻有所增加。德國一九三七至一九三八年所需糧食有八十九趴、肉類有九十五趴是本國生產的。

四年計劃的自給自足政策儘管取得了一些成績,但有些目標不切實際,幾乎沒有達到預期規定,多數鐵礦石還得從國外進口;合成汽油也無法達到目標。相對來說,合成橡膠基本達到了計劃要求。

十、德國的社會福利政策

在稗斯麥時代,德國就推行了許多社會福利措施。納粹政府為博取工人的支持,也出台了許多社會福利政策。

首先,開展歡樂產生力量運動。

德國勞工陣線主席萊伊建立了一個「歡樂產生力量」的組織,負責向民眾提供一般西方國家的勞動人民還無力問津的文化活動。他擴大職工帶薪休假制度,提供休假旅遊補貼。除了吸引工人參加棋類、球類、滑雪等娛樂活動外,還控制國內旅遊點,修建數千所療養館,建造了兩艘二萬五千噸的船隻,作為海上遊覽之用。「

歡樂產生力量」組織的活動規模很大,據官方統計,每年參加活動者有七百多萬人,而勞工陣線在一九三七年的會費收入達一億六千萬美元。一時間納粹報刊和電台廣為宣傳:以前只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東西,現在德國工人也成為可能。納粹政權通過歡樂獲得力量活動控制了民眾的業餘時間。該組織還擁有交響樂隊,經常組織工人觀看廉價的話劇和歌劇,參觀展覽會,參加文娛體育活動,接受業務進修。

其次,組織「勞動美化」運動。

「勞動美化」組織負責改善工人的勞動條件和勞動環境。希特勒政府命令工業界作出努力,完全消除有毒氣體。在魯爾盆地,許多工廠被強行安裝消除污染的設施。凡新建工廠必須安裝防污裝置。所有辦公室和工作室都必須整齊清潔。據當局於一九四〇年宣佈,在勞動美化綱領範圍內的工廠裡修建了二萬四千個盟洗室和更衣室,一千八百個餐廳,一萬七千個工廠花園和三千個工廠運動場。

第三,舉辦各類公益活動。

各地每年在固定日子舉行的「大鍋飯日」活動更具納粹特色。每年固定日子在城鎮街道和農村廣場上,大企業主和工人職員在一起,地主貴族與農民一起,軍官與士兵一起,同吃「一鍋飯」(也稱大鍋飯),作為形成民族共同體的象徵。納粹勞工領袖萊伊曾經得意地宣稱:「我們是歐洲第一個克服階級鬥爭的國家」。

希特勒一上台就宣稱,五月一日是國家的法定工人節日,並且提出了口號:「工作光榮,尊重工人!」在全國各地,男女工人都放假一天,進行野餐或集會來慶祝。工人領袖則被邀請去柏林郊外的國際飛機場參加集會,希特勒也會親自到場致辭。

眾所周知的德國「大眾汽車」,也是納粹當局社會協調政策的產物。希特勒聲稱,納粹德國要實現「每個德意志職工擁有一輛小轎車」,為此他下令生產一種每輛只售九百九十馬克的小轎車。由於私人企業沒有能力生產如此廉價的汽車,希特勒便下令籌建一家「國營大眾汽車廠」來生產。勞動陣線從成員繳納的會費中撥出五千萬馬克,另外要求每人通過「先付款後得貨」的分期付款方式,每星期交付五一巧馬克,達到七百五十馬克時即可獲得一張汽車定單號碼,由此聚集了大量資金。歐洲戰爭爆發後,大眾汽車廠全部投入軍工生產。直到二戰結束,該廠重建,刁一開始大批量生產「大眾牌」汽車。

十一、德國的人口發展政策

一戰使德國失去了一百八十萬人。納粹政府為了使德國人口增長,提出「每一個人一生中最重要的進程就是選擇配偶」,「假如你有生育能力,你則不應該過獨身生活」,「結婚的意義在於生殖和養育後代」。納粹的「婦女理論家」奧古斯.特邁爾指出,婦女返回家庭的目的是受孕生子。瑪格達.戈培爾是一個金髮、高大、有魅力的女人,她成為官方推廣的德國婦女氣質的理想。她的丈夫—宣傳部長戈培爾發表了如下的見解:「婦女的使命是變得美麗,將孩子帶到這個世界。這絕對不是聽上去那樣粗俗和不時髦的話。雌鳥為雄鳥打扮自己,為雄鳥孵蛋,作為交換,雄鳥為她尋找食物、提供保護、驅趕來犯之敵。」

為鼓勵增加人口,德國以證書形式向每對夫婦發放一千馬克婚姻貸款用來購買傢具和居住物資。納粹政府認為,「每個家庭至少得有三至四個孩子才能保障一個民族的存在」。同時,對低收入的多子女家庭給予經濟上的資助,包括發放多子女生活補貼、提供多子女教育津貼、減免多子女家庭稅收、為孕婦和嬰兒提供社會救濟和幫助等。納粹政府還頒發《德意志多子女母親榮譽證書》和勳章,證書封面上醒目地標出「世界上最美好的名字是母親」,「保護德意志母親是每一位德意志同胞的祟高義務」。政府對生育四至五個孩子的婦女授銅質十字架勳章、生育六至七個孩子的婦女授銀質十字架勳章、生育八個或更多孩子的婦女授金質十字架勳章。

納粹政府主張,結婚和生育「必須保持其純潔,必須努力做到,只有健康的人才能生兒育女」。第三帝國政府不僅以法令法規強制人口的「健康」發展,而且還淘汰所謂的「無生存價值的生命」,其中包括「全部低劣者和與被理想化的雅利安人相反的深膚色人,遺傳病患者、懦弱、不合群、無能、卑賤、非本族的人」。

納粹政府號召婦女,特別是年青婦女為「元首和民族」而生育。針對婦女解放的思想,納粹宣傳家辯解說:「婦女結婚、返回家庭絕不意味著比男人卑賤,也不能證明其社會地位低下,而恰恰是她們作為母親的地位和能力使其與男人平等,甚至優越於男人」。在此政策的鼓舞下,德國人口從一九三三年的六千六百〇三萬人增加為一九三九年的六千九百四十六萬人。

十二、加強經濟信息控制

希特勒非常重視經濟情報保密,曾在《我的奮鬥》一書中說道:「我國的國民經濟,時因任意洩露工業上的秘密而蒙受損失」。一九三三年四月十日,德國創建戈林研究所,並成為當時世界上效率最高、準確性最強的情報機構。創建後的十二年裡,它監聽的電話和破譯的電報將近五十萬份。這些「產品」影響了德國的經濟發展。戈林研究所能破譯從梵蒂岡到瑞士的密碼;能破譯美國波恩公使館的密碼。直到一九四二年,美國才堵住了這一漏洞。

經過帝國領土或附近海域的電纜無一不被研究所搭線截聽。一國一記者從德國發出的報導使戈培爾能在一夜之間敵對的外國報紙上作出反應。塞弗特的評估處建立了商品名稱和科目的卡片索引,其下屬單位「一二一C」對電話談話或者密碼電報中提出的關鍵性原料,如橡膠、有色金屬、木材、新聞紙的情況進行跟蹤監視。戈林的秘密情報機構使他對從國際雞蛋價格到劣質鐵礦石產量的一切事情都了如指掌。當法國一個貿易代表團來訪時,研究所派出了一個「飛行班」,接管了布里斯托爾飯店的接線台,連他們房間之間的電話都監聽。德國情報機構在下午舉行的重要談判之前,將該代表團從國內得到指示可接受的最低價格的底線信息通過橫穿柏林的氣壓管道及時送到財政部。

通過上述措施,納粹政府創造了經濟發展的奇跡,使廿年前慘敗的德國重新崛起為歐洲的經濟和軍事強國。

梅峯的相片。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44788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