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資本種族帝國主義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全球化資料】(轉貼)反全球化阿敏
 瀏覽3,330|回應3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胡說八道

國際專欄─阿敏 反全球化首席理論家

  • 2008-08-19
  •  
  • 中國時報
  •  
  • 【郭崇倫】

     你若沒趕上前些時候瘋全球化的熱潮,現在加入已經太晚,思潮已經逆轉成了反全球化,伴隨著次貸全球金融危機,以及原油糧價高漲,大家突然發現全球化帶來的不僅是機會利益,還有風險陷阱。

     如果要點名反全球化的首席理論家,近日來台的薩米爾.阿敏(Samir Amin)當之無愧。他出生於埃及,在巴黎獲得博士學位,曾經擔任埃及、馬利政府顧問,聯合國非洲經濟智庫負責人,目前兼任第三世界論壇理事長,在巴黎、塞內加爾、開羅都有家,全世界到處跑。

     雖然他已是七十七歲高齡,卻是真正的左派,而且是不認輸的左派,在經歷了蘇聯社會主義的崩解,西方社會民主黨紛紛走上第三條路,他依然堅持批判資本主義,但他的批判是結合歷史,把帝國殖民主義的開展加進去,關照全球的南北對抗。

     他在首場由台灣資本主義號角《天下雜誌》所協辦的演講中,開宗明義指出,「現實世界裡的資本主義運作,是不同於經濟學家想像中的市場系統」,主宰世界經體體系的核心就是「壟斷資本國家」(oligopolistic capitalism),小國想要迎頭趕上進入核心是不可能的。

     阿敏在十年前東亞金融危機爆發前,已經預測過,資本價值被過高的估計,人們誤以為可以無限制的膨脹上升,直到有一天汽球破了,現在次級房貸危機再度發生,發生頻率越來越快,規模越來越大,這不是週期調整可以解釋的。

     現在原油與食糧飛漲,阿敏從第三世界的角度認為,廉價能源來支持經濟快速發展的時代已經一去不返,資源稀少已經是無可挽回的趨勢

     糧食更是個嚴重問題,從圈地運動開始,農民就被迫離開土地,讓糧食需求成為商業生產市場,最戲劇化的例子發生在海地,在三十年前,海地百分之百糧食自足,可是自由市場化的結果,大量美國廉價糧食進口,現在糧食自產量降到幾乎是零,這是新自由主義體系下土地私有化政策的結果。

     站在土地改革的立場,也讓阿敏同情被西方責難的辛巴威,因為這象徵了對抗壟斷資本國家的艱苦過程。

     八零年代辛巴威獨立後,有嚴重的農業問題,幾千個白種英國人控制了八十五%的土地,這原本在權力轉移的蘭開夏協議中規定,應該由英國出資購買歸還給辛巴威人民,但這一直沒有履行,最後穆加比總統決定採取激烈的土地改革,沒收白人土地。

     「我們對辛巴威的土地改革有研究過」,阿敏表示,也許不是最完美,也許有親朋自肥情事,但是至少勻出三分之二土地給貧農,讓他們不致餓死,「從穆加比決定改革那一天起,他就成為西方社會的公敵」,非洲國家領導人都知道辛巴威的難處,所以對穆加比仍然保持著若干敬意。

     在南北抗爭的過程中,發展中國家要對抗這些壟斷資本國家非常困難,「在萬隆時代,我們連腳踏車生產不了」,近年阿敏把希望寄託在中國與俄羅斯,不只是因為其經濟實力茁長,更重要的是,他們是被其他壟斷資本國家排擠壓抑。

     「美國不是一直要中國成為負責任的合夥人?意思是加入,但是守規矩嗎?」,阿敏對這個流行詞語不以為然,「但是西方並不把它一視同仁看待啊」,這些國家並不允許中國與俄羅斯升級,成為平等的夥伴,中國要買美國油公司,或是天然資源的取得管道都遭到嚴格限制。

     但現在中國領導人一心只想加入世界資本體系,阿敏嚴詞批評,他們對自己角色與未來的願景,最後只怕成了幻景,現在即使短時間有高成長,但不久內部社會矛盾就會劇增,統治正當性逐漸喪失,西方國家就會趁此機會,搞垮中國,就像現在西藏與新疆的情況。

     中國要能對抗壟斷資本國家,必須有真正的草根支持擁護,而不是現在表面的民族主義情緒,中國不必然要回頭走社會主義,但所得分配要更平均,開始社會公平政策。

     他很懷念中國在萬隆時期對亞非拉國家的協助,雖然金額不大,但卻是真心協助各國的民族解放、獨力發展,現在雖然不如以前,在非洲或與其他地方,態度還是比西方國家好得多。

     這是一個老左派的期待,在此刻中國,這個期待是逆耳的,怕也終將落空的。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992844
 回應文章
(轉貼)美歐日圍陸 台灣怎表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TPP+TTIP…美歐日圍陸 台灣怎表態

美國與歐盟企圖在二○一四年前完成跨大西洋貿易和投資夥伴關係(TTIP),將在地緣政治上打擊尚在外交泥沼中掙扎的中國大陸,更在地緣經濟上樹立未來進入全球前兩大市場的制度障礙,迫使台灣等出口貿易導向的東亞國家,重新思考單方仰賴中國大陸市場求存發展的政經路徑。

美歐日正透過跨域經貿整合,重新掌握全球地緣政治優勢。中國大陸或有在未來二十年榮登全球第一大經貿市場的潛力,但是歐盟、美國暨日本已另起爐灶,創建超WTO規範的全面性經貿自由化網絡,強化自由主義陣營的硬實力財經堡壘。美國主導的泛太平洋經濟夥伴協定(TPP),將於今年末大致底定,日本與歐盟的自由貿易協定談判亦於去年十一月開啟。歐美日等自由民主國家間的經貿整合網絡,若能於未來兩年內成型,將抵消中國大陸的硬實力成果。

美歐亦企圖透過跨大西洋經貿自由化的制度重組,畫定未來全球經貿互動的制度框架與法理基礎。美歐日等國目前以市場自由化為名,推動雙向互惠的高規格經營投資保障條件,更以決定涉及技術標準、醫藥、醫療服務暨先進電子產品規格的方式,組建有利於美歐等自由經濟體的全球貿易規則。此舉將營造一個以高度自由化為堡壘的市場准入屏障,取巧於中國大陸等相對滯後國家無法高尺度互惠開放本國市場的發展困境,阻隔中國大陸政經影響力在全球的擴張。

對台灣等東亞國家而言,美歐日等國的經貿合縱連橫,將重塑東亞等出口導向國家爭取經貿更上層樓的外部政經環境。眼前美歐日與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的競逐已經十分明朗,台灣等東亞國家,如果不依循美歐的全面自由化開放途徑,就是自陷於全球一半市場之外的絕地。相對地,如果走向中國大陸偏好的封閉式有限市場開放,或能苟安一時,但是亦不存在維持現狀保持本土市場封閉的可能。

美歐啟動自由貿易協定談判是全球政經環境全面劇變的號角,時局已不容台灣猶豫,當日本以及其他東亞國家已經先後針對全球整合的陣營歸屬表態之際,台灣有必要掌握機先,擺脫因循躊躇,及早擬訂對策。

【2013/02/1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TPP+TTIP…美歐日圍陸 台灣怎表態 | 民意論壇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X1/7697842.shtml#ixzz2KvEVrVRV 
Power By udn.com 

美歐自貿談判 18個月達初步協定

美國貿易代表柯克十三日指出,美國和歐盟「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TTIP)」的談判議題包羅萬象,考量新的歐盟執行委員會將在明年底前就職,雙方設定在十八個月內達成初步協定的時間表。

美國總統歐巴馬十二日向國會發表國情咨文時,宣布將與歐盟展開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負責美國經貿談判的USTR十三日也發表聲明,美國和歐盟將各自啟動內部程序,展開TTIP協議的談判作業。

大西洋兩岸的經濟關係占全球經濟產出的半數,以及將近一兆美元的商品及服務貿易,並足以帶動雙邊數百萬個就業機會。

柯克十三日在華府表示,雙方都有企圖心達成橫跨各領域的高標準協定,包括促成全面排除關稅:「對美方而言,所有議題都會上談判桌,議題也涵蓋各個部門,包括農業部門,不論是基因改造生物或其他議題。我們必須展現企圖心,也必須應付所有議題。」但就歐盟而言,不太可能讓美國的基改作物或者含有萊克多巴胺的牛肉過關。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指出:「雙邊協商要成功,需要強烈的政治決心,要談成絕非易事。一旦談成,將會是雙贏的局面,影響足以扭轉大局。」

汽車業可望是美歐簽署自貿協定的受惠者,因為美歐如果採用對方的汽車安全標準,業者就不必再分美規或歐規,成本將大幅降低。

【2013/02/1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美歐自貿談判 18個月達初步協定 | 美歐FTA談判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697828.shtml#ixzz2KvGvBli8 
Power By udn.com 


觀察站/美歐聯手抗陸 必走的路

美國總統歐巴馬宣布將與歐盟展開「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TTIP)」談判,除了意在提振景氣與增加就業的經濟意涵,從戰略層次上,也希望透過美國和歐盟兩大經濟體的結合,因應中國大陸等新興國家的崛起,以確保全球地位。

美國的外貿策略隨著時間演變不斷調整,在一九九○年代,美國有能力主導全球貿易,著重多邊貿易機制的談判,一九九四年成立的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的北美自由貿易區(NAFTA)就是時代產物。不過,歷經二○○六年的世貿組織多哈談判中止、反全球化浪潮等衝擊,美國轉向建構雙邊與區域組織,除了與哥倫比亞、阿曼、秘魯、南韓等國簽訂自由貿易協定,自二○○九年起,也積極參與推動「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

歐洲早在九○年代就拋出「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定(TAFTA)」構想,但美國反應冷淡。如今美國經濟大不如前,歐洲債務陰影揮之不去,美歐在面臨亞洲新興國家崛起的現實,以及中日韓洽簽FTA、東協國家推動「區域全面經濟夥伴關係(RCEP)」等區域經貿整合趨勢下,攜手合作成為一條非走不可的路;也唯有美國和歐盟這兩個最大的經濟體結合,才能在全球經貿場域持續掌握主導權。

對美歐而言,TTIP只要談判成功,可帶動彼此的經濟成長與就業;此外,歐盟不論是已完成或洽簽中的雙邊FTA,很多是TPP的準成員國,未來如果TPP能和TTIP整合,印度、巴西和中國大陸等新興經濟體將面臨不得不參與的壓力。

長遠來看,美歐經濟整合不但可以帶動彼此經濟成長,戰略上更可確保彼此在全球經濟上的領導地位,反擊大陸「分而擊之」的經貿策略,而不是等著讓西方衰敗的預言成真。

【2013/02/1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觀察站/美歐聯手抗陸 必走的路 | 美歐FTA談判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697830.shtml#ixzz2KvHBdOtD 
Power By udn.com 

美歐將展開自貿協定談判 2年內完成

美國總統歐巴馬十二日在國會山莊發表連任成功後的首次國情咨文,重點放在提振經濟與創造就業,並宣布美國將與歐盟展開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美歐一旦完成談判,將成為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

與此同時,歐巴馬與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歐洲理事會主席范宏畢三巨頭發表聯合聲明,指根據美歐就業與成長高階工作小組的建議,美歐將各自啟動內部的必要程序,以展開「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的談判。雙方預定六月啟動協商,兩年內完成談判。

歐巴馬於發表國情咨文時說,透過大西洋兩岸的自由與公平貿易,「可支持數百萬個待遇不錯的美國就業機會。」

有廿七個成員國的歐盟和美國每日貿易額高達廿億歐元,兩者經濟產出加總幾占全球半數,占全球貿易額的三分之一。美歐的關稅平均為百分之四,但受到保護產業的關稅仍高達百分之廿,消除這些貿易壁壘,有助於提高出口。

巴洛索說:「歐美都需要經濟成長,都有預算的問題,自貿協定將是雙贏的局面。」

歐盟估計,雙邊自貿協定可使歐、美國內生產毛額在二○二七年前分別增加約零點五和零點四個百分點,相當於八百六十億和六百五十億歐元。

分析家指出,以軍事同盟為本質的北大西洋公約組織近年逐漸鬆散,美歐自貿協定具有高度的戰略意涵,將成為確保美歐維持緊密結合的新接著劑。

歐巴馬同時承諾將儘快展開TPP(跨太平洋經濟夥伴協議)談判;第十六回合的TPP談判將在三月四日至十三日於新加坡舉行。

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指出,以犧牲教育、醫療等方式減少赤字的作法非常糟糕,盲目減赤只會對美國經濟不利,兩黨應合作完成稅制改革,以創造就業、增加中小企業活力,減少赤字。

【2013/02/14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美歐將展開自貿協定談判 2年內完成 | 美歐FTA談判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697053.shtml#ixzz2KvHWXfmL 
Power By udn.com 

美歐聯手 打造超強自貿區

歐盟和美國13日同意,將在6月底前展開正式的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目標是兩年內建立歷來最大規模的自由貿易區。此舉料將對全球產生深遠影響,尤其是中國、巴西和印度等國,因為貿易是這些新興市場巨擘經濟發展的主要動力。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羅索在美國總統歐巴馬發表國情咨文、矢言建構跨大西洋自貿區後,代表雙方公布此項聯合聲明。

歐美領袖在聯合聲明中宣布,雙方將「展開啟動跨大西洋貿易與投資夥伴協議(TTIP)所需的內部程序」,聯合聲明指雙邊貿易往來將支持大西洋兩岸數百萬個工作。歐盟預定下月提出談判計畫草案,6月底前正式啟動協商,預計兩年內完成協商。

在其他國際貿易協商陷入停滯,且中國積極擴張國際勢力之際,美國與歐盟展開自貿談判將有助增進雙邊貿易往來,一方面提高歐盟農業出口,一方面則有助美國政府達成2014年前讓美國出口倍增的目標。

歐盟估計,全面性的協議可使歐、美的國內生產毛額(GDP)在2027年前分別增加約0.5和0.4個百分點。歐盟有27個成員國,和美國並列全球前兩大經濟體,兩者經濟產出加總起來幾占全球半數,占全球貿易額的三分之一。


圖/經濟日報提供

【2013/02/14 經濟日報】

全文網址: 美歐聯手 打造超強自貿區 | 美歐FTA談判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696958.shtml#ixzz2KvHlIi4p 
Power By udn.com 

歐巴馬提合作 歐盟官員讚雙贏

美國總統歐巴馬十二日發表國情咨文,演說前,他向第一夫人蜜雪兒送上飛吻。
(歐洲新聞圖片社)
美國總統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談到與歐盟將建立跨大西洋雙邊的貿易與投資夥伴關係,歐盟相關官員都表示非常高興聽到這樣的訊息,有歐洲議會議員更要求歐盟儘速將協議草案送到議會審查。媒體形容,歐美聯手抗中的經濟戰略幾已底定。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和歐盟理事會主席范宏畢表示,會加強與美國的經貿雙邊關係,巴洛索形容將是歐美雙贏結果。歐盟指出,跨大西洋雙邊經濟關係已是全球最大經濟體,幾乎占了全球一半的經濟產值。

巴洛索指出,歐盟與美國的雙邊貿易夥伴協議,將是全球最大的貿易協議,內容牽涉範圍相當廣泛,並不容易,但同樣有經濟危機的美國與歐盟都需要經濟與工作機會的成長,歐盟接下來會積極與美國共同努力。

歐盟官員坦承,與美國貿易協定的爭執議題之一在農產品,雙邊都有廣大的農民與農產品,都想爭取更大市場。

美國和歐洲過去在貿易交流上就有很深關係,在二○一一年十一月後,雙邊都有意更加深跨大西洋雙邊貿易架構,藉此提升雙方在全球市場上的競爭力,尤其是面對中國近年來的崛起,更讓歐美思考聯手抗衡的企圖心。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在記者會上回應美國歐巴馬國情咨文內容,表示會加速與美國的談判。
布魯塞爾記者蕭白雪/攝影
但前一陣子大西洋雙邊會談一度陷入停滯,歐巴馬在國情咨文中提出的內容,歐盟官員形容是「為美國與歐盟經貿關係亮綠燈」。

歐盟估計,跨大西洋的雙邊貿易夥伴關係,一年可創造約兩千七百五十億歐元的經濟產值,並增加二百萬個工作機會。

歐盟為提振經濟,繼去年十二月與新加坡簽訂自由貿易協議,據指出,與加拿大的自由貿易協議內容幾近完成,很快就會簽訂;今年四月更預計在東京展開跟日本自由貿易協議的談判。

歐洲媒體預估,歐盟如能和美、日兩大經濟體完成自由貿易協議,將有助於提振歐洲經濟、增加歐洲人年輕人工作機會。


圖/聯合報提供

【2013/02/14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歐巴馬提合作 歐盟官員讚雙贏 | 美歐FTA談判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697008.shtml#ixzz2KvIKHWym 
Power By udn.com 

直言集/攜手創榮景? 各有政治壓力

歐巴馬在國情咨文演說中提到將與歐盟開闢全球最大自由貿易區,歐盟馬上表態歡迎,歐美雙方不但藉此希望提振疲軟已久的經濟困境,更有危機要聯手對抗日趨壯大的中國力量。不過,同樣難題也在農業產品,如美牛能否全面開放進入歐洲,雙方仍有各自利益與背後政治壓力待解。

美國與歐盟的跨大西洋自由貿易協議,從二○一一年展開談判,如同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的談話,歐巴馬的政治決定,讓這項協議可能成真。

對歐盟而言,美國過去長期都是歐洲最大的出口市場,雙方如能簽訂自由貿易協議,對於近幾年陷入經濟危機的歐盟國家而言,是大利多;歐巴馬選擇在第二任首次國情咨文中提出這項重點政策,同樣寄望強化經濟。

讓歐美雙方越來越有加強合作共識的原因,除各自經濟困境需要提振外,中國近幾年展現的經濟實力,更讓歐盟與美國感受到威脅;即使歐美都希望加強與中國的合作、寄望中國大陸市場,但對於中國仍有不少疑慮。

歐美一旦簽訂自由貿易協定,勢必涉及許多法規,不管是農產品、汽車、服務業或各類高科技產品;當全球過半的市場都要求相同規格與檢驗標準時,影響的不只是歐盟與美國,更可能是所有想要進入歐、美市場的產品或業者。

美國與歐盟在有關氣候變遷、農產品檢測標準上,目前存有不少歧見,上個月英國首相卡麥隆提出要讓英國公投是否退出歐盟議題時,歐巴馬會明確表態希望英國留在歐盟裡;因為英國是目前歐盟裡最能替美國發言的國家,尤其在牽涉任何法規、標準制定時,美國都不樂見沒有發言管道。

歐盟官員不諱言,雙邊協議對刺激經濟有正面效益;但是一旦和美國簽訂後,將開放多少美國牛肉進入歐洲市場?歐洲的農產品價格能否有機會進入美國市場?歐盟與美國在希望攜手共創經濟榮景之際,得先解決各自背後的政治壓力。

【2013/02/14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直言集/攜手創榮景? 各有政治壓力 | 美歐FTA談判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S3/7697011.shtml#ixzz2KvIVQdv3 
Power By udn.com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925571
資本主義是全球化的元兇(轉貼)哥本哈根的氣候與資本主義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哥本哈根的氣候與資本主義

2009年 12月 15日
作者: 全球化監察

瓦登.貝洛(Walden Bello),蘇毓婷翻譯

11月底在日內瓦舉行的WTO第七次部長級會議,以及12月第二週起在哥本哈根的聯合國氣候會議,這兩個相互矛盾、前後交織的會議,突顯出深刻的現實:全世界必需在自由貿易和有效的環境治理間,作出一個選擇。

全球經濟衰退:氣候獲救在過去一年中,我們看到了某種國際經濟型態的潰敗,它的特點是出口導向以及生產與市場的加速整合。這個交通密集型的全球化經濟,高度依賴著不斷成長的長途貨物運輸。比方說,在美國消費的一盤食物,從源頭到餐桌的平均旅程高達1500英里;另外,交通運輸又高度依賴化石燃料,它佔了2006年13%的全球溫室氣體排放和23%的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

因此,出口依賴型全球經濟的衰退,也帶來顯著的二氧化碳排放減量,顯示出對於氣候危機的緩和效果。2009年是過去 40年以來,溫室氣體排放減量程度最大的一年。由於全球需求低迷,數以千計的船隻被困在紐約、新加坡、里約熱內盧、漢城等港口,因此大幅度減少高碳鋼 C級重油的使用,這種石油用於 80%的海運;空運的減量意味著顯著減少航空燃料的使用,近年來航空燃油一直是增長最快的溫室氣體排放源。

去全球化的機會

為了回應出口導向全球經濟的崩潰,許多政府透過讓消費者花錢的刺激方案,退回國內市場。伴隨著這一舉動的是從全球化生產結構的撤退、或稱「去全球化」。經濟學人說,「在世界經濟的整合幾乎每一條戰線上倒退」。儘管該雜誌說,企業仍然相信全球供應鏈的效率,「就像所有的鎖鍊一樣,這是它最脆弱的環節,如果企業認為這種組織生產的方式風光不再,就表示危險關頭到了。」

對於許多全球南方和北方的環保人士以及生態經濟學家來說,出口導向全球經濟的破壞,開啟了一個轉型的機會,將經濟生活組織方式變得對氣候及生態更友善。但是全球運輸和貨運對化石燃料的高度依賴,僅僅只是問題的一面。環保人士堅持認為主流的經濟模式需要改變。全球經濟必須從根本上受到過度生產和過度消費所驅動的模式,轉型為以永續發展和分散式生產過程為基礎,並且由人民的實際需求帶動適度或低度的消費。

但是大多數北方決策者假設消費趨勢仍然能夠持續,唯一的挑戰在於如何轉變能源結構,並採用生物燃料、「清潔煤炭」、核能、碳吸收和儲存等科技解案,以及碳交易。這種假設不僅是基於幻想,而且相當危險。事實上,不解決資本主義環境不穩定的內在動力-它在追求利潤的動機下不斷地將活的自然轉變為死的商品,氣候問題無法得到策略性地解決。

大多數技術官僚和經濟學家認為,出口帶動型成長只是暫時撤退,而全球需求將再復甦。他們並沒有預示到對化石燃料較不密集而且生態永續的生產轉型。政策辯論所關注的是,誰將取代破產的美國消費者,成為全球需求的發動引擎。在歐洲和日本的長期衰退之下,中國的成長被期待為全球性通貨膨脹的基礎,但那將是一個奇蹟。中國最近一季 8.9%的年增率,是由目前五千八百五十億美元的刺激方案所達成,主要對象為農村地區。錢花完後,國內需求將可能停止生長。有限的短期現金,不會將中國農民轉變為全球經濟的救主。畢竟,過去四分之一個世紀,這些農民目睹著收入和福利的嚴重受損,因為他們承擔著中國出口導向經濟發展的苦果。

多哈死局

但是,不管這種訴諸全球消費者的爭論最後如何解決,世界貿易組織和它來自北方和南方最有影響力的成員,都希望在日內瓦第七次部長級會議完成的多哈回合談判,能恢復全球一體化生產和市場的碳密集趨勢。

經濟學家和政治決策者對於出口引擎復甦全球經濟的盤算,往往忽略出口導向全球化對氣候的負面影響,這是邁向哥本哈根的路上一個危險的鴻溝。美國政策研究所主任約翰卡瓦那說:「經濟決策者關注於如何扭轉經濟衰退;而生態經濟學家關注的是扭轉氣候變遷的策略途徑,這兩者互相矛盾。」

即使沒有 WTO的威脅,氣候談判也有其自身的問題。在邁向哥本哈根的路上,氣候變遷的討論主要集中在兩項議題:減緩和調適,這兩者都受到阻礙,而主要原因在於工業化(附件1)國家的立場。在減緩方面,主要的發達國家迄今仍拒絕提供具有法律約束力的減量,而他們提出的自願減量非常輕微。美國的情形是,奧巴馬總統提出不具約束力的承諾,是在2005年的水平上減少17%的溫室氣體排放(GHG)。換算成作為大幅減量指標的1990年水平,僅些微減少4%。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堅稱,在2020年以前削減 25-40%的溫室氣體,是避免全球平均氣溫在本世紀上升超過2度的最低減量數字。而且,這已經被認為是低估的數字。

在協助貧窮國家應對氣候變遷的調適談判,也受到阻礙,因為富有國家不願拿出最小的必要援助金額、無條件技術轉讓,以及透過其所控制的世界銀行之外的機構,轉移資金到發展中國家。這兩方面的挑戰已經夠棘手了。然而,除非世界各個國家的經濟模式或策略走向成為哥本哈根的討論中心,否則關於減緩和調適最具野心的協定,也將只是權宜之計。除非哥本哈根的談判代表廢黜多哈模式,氣候變遷最重要的驅動力量,亦即以持續增加消費為基礎的出口導向全球化資本主義經濟,將會繼續主導。

瓦登.貝洛是菲律賓國會議員、「免除債務聯盟」主席、「關注全球南方」資深分析家以及「外交政策聚焦」專欄作家。

電影《阿凡達》觀後感

(2009/12/29 00:25)

(●作者曾彥衛,瑋哥部落格發起人,台師大政治研究所學生,個人網站http://dejavu.tw。簡介表示,大學時受到社會民主主義的啟蒙,放棄土木專業、改讀政治,希望為兩岸發展盡一份力。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曾彥衛 

關於外星人的歷史,這群從天而降的人被稱作「血之族」。自有記憶以來,他們一直掠奪不屬於他們的東西,他們奪走土地、獵殺這片土地上的人,或是將大家移置到無法生存的地方。這些外星人認為這是進步的表徵,但這樣做不過是將這片土地上的人帶往傷病和死亡深淵。外星人原本居住的世界和森林已化為死寂、大地飽受毒害,他們毀了自己的大地之母,而現在也將會在這個星球做同樣的事。一定要將他們驅逐走。– 詹姆斯柯麥隆(阿凡達) 

上段是筆者翻譯詹姆斯柯麥隆在十年前(1998)為《阿凡達》劇本所作的引言。詹氏自執導的《鐵達尼號》為其奠定經典不朽的地位後,多年來一直戮力希望《阿凡達》能夠問世,但《阿凡達》遲來十年的原因並非資金未到位,也非演員和劇本的準備不夠充份,僅僅為了一個困窘的難題——當時的科技拍不出來。 

如果《鐵達尼號》是上個世紀的風華絕代,那麼《阿凡達》便可稱得上是21世紀3D電影的市場先鋒,3D技術在電影工業雖已行之有年,但過去始終缺乏關鍵的誘因讓戲院願意擲重金、汰換新的影音設備,故業者都在期待能夠出現一部「經典」來撼動這一切,而至少《阿凡達》不讓他們失望。 

※ 在星際侵略的主客體之間 

二戰後的電影工業突顯了該時代人們的恐懼,美蘇間的冷戰也使世人壟罩在大規模核武毀滅的陰影當中,自阿姆斯壯登月後,世人對太空也有了新的認識,但對太空的未知卻又多於了解,在這種病態的戰後時空背景發展下,後二十世紀便不斷出現「外星人攻打地球」的戲碼,以「受害者」和「被侵略者」的角度去詮釋當代的集體感受。 

經過太平六十載後,隨著iPhone的問世、歐巴馬的當選,世界大戰一直沒有發生,而外星人也未曾與我們坦誠相見,這使得地球人開始懷疑自己是否是孤獨的,尤其是在將這顆星球破壞殆盡後。在這樣的反思之下,我們開始對自己的破壞能力感到諷刺的自豪,全球氣候被我們搞壞了,石油被我們挖光了,熱帶雨林被我們砍完了,接下來我們開始對於「是否能侵略別的星球」產生了問號。 

無疑地,我們的確對於別的星球蠢蠢欲動,登陸月球不再是夢,而我們也已展開探索火星的里程碑,若沒有別人會侵略我們,那我們是否能扮演稱職的侵略的角色,甚至扮演其他物種的上帝? 

在這新一波的電影工業發展趨勢下,除了對「星際侵略」的主客體關係做了巧妙的反轉外,導演們似乎也透過劇情的背景設定,不約而同的對當代資本主義做了批判。在科幻電影裡,地球在掠奪外星資源的過程當中,「公司」或「企業」往往扮演極重要的主導角色,甚至不計手段為所欲為,似乎在未來世界裡,政府的角色將漸漸弱化,而企業可以擁有軍隊、指揮大規模的屠殺而面不改色。資本主義在上世紀前的工業化過程中扮演重要的角色,但經過一百多年的發展後,世人漸漸對這個體系產生了極大的不信任感和不安全感,並且讓我們感到質疑,除了藉由屠殺別的物種、掠奪他們的土地以保全我們的利益之外,我們還剩下哪些足以自豪的價值。 

若要進一步賞析這樣的另類星際恩怨情仇,《第九禁區》亦帶有濃厚的「反客為主」的星際科幻觀點。 

※ 以「星球」和「整個物種」作為有機體的認知 

詹姆斯柯麥隆所想表達的,除了有進化式的媚俗愛情外,亦說明了「星球是活的」的哲學觀。在我們生活的宇宙當中,電子環繞質子旋轉而未知分子的存在,白血球抵抗外來蛋白質而未知「人體身為有機個體」的事實存在,同樣地,我們每個身為人類的微觀主體,也總是忽略了地球也是會呼吸、會生病的事實。《阿凡達》一劇其實亦帶有電影《駭客任務》和《當地球停止轉動》的微妙元素,除了提醒人類是生命共同體外,也進一步讓我們反思人類究竟是地球的益菌還是病毒。 

電影《阿凡達》中的納美人可透過頭髮的辮子與所有該星球的動物做連結,乘龍駕鳳、御風而行,看似科技發展不高的原始部落種族,卻擁有崇高的愛護生命的美德。在潘朵拉星球的母體最後體認到人類是「星際病毒」後,終於號令該星球上所有的生物共同反擊,將人類驅逐出去。 

在彼此競爭、相互爭戰的現實世界中,人類總是忘了我們身為生命共同體的事實,我們總是運用武力或是文化霸權逼著其他族群就範,我們利益的增長總是建立在奪取他人的利益上,而身為更大有機體的地球正在目睹著這一切的無奈,或許等到有一天,人類觀臨到將會集體毀滅的事實才會真正覺悟。 

※ 更高層次的愛情 

世上最大的痛苦並不是「我就在你面前而你不知道我愛你」,而是我們彼此相愛,但我卻是你的外星人。 

詹氏的「愛情大躍進」風格往往帶給觀眾深入人心的感受,在他執導的《鐵達尼號》當中,Jack和Rose註定成為郵輪上的羅密歐與茱麗葉結局,因為最令人心碎的愛情並非不相愛,而是彼此深愛對方卻沒辦法相愛。 

愛情的代價有多高?我們不可能每個人都是連勝文與蔡依珊,所謂王子與公主從此過著幸福與快樂的生活,永遠是童話故事裡安撫小朋友的情節,在現實生活中愛侶往往因為族群、宗教、國別、甚至單單因為世俗階級或貧富差距,而不被允許相愛。 

那,愛上一個身高三公尺的剽悍女外星人又是如何的呢?想要解開這個伏筆,恐怕讀者自己得跑一趟戲院了。 

話說筆者看了《阿凡達》後,才發覺男主角把妹的功力可說是異於常人,故與外星人交往應該也不是什麼困難至極的事,在男主角乘著火紅的巨型翼手龍從天而降之後,一切的誤會終於冰釋,那一幕讓我聯想到,無論你對女友做出什麼令她難以原諒的事,只要你有本事弄台法拉利開到Luxy門口,石榴裙終究敵不過噴射引擎。 

在地球把妹很現實,到外星把妹更現實。 

※ 民族自決 

《阿凡達》這部電影帶有濃濃的政治味道。撇開愛情、科幻、生態環保的意涵,整部電影通篇在講的就是一齣「鎮壓」與「反鎮壓」的故事。 

劇中的人類對於他們所侵略的外星人的態度就是,因為你絕對打不過我、因為我武力比你強,所以我可以為所欲為,所以你要聽我的,你如果不聽我的,我就透過種種的歪理,把你塑造成對我有威脅的敵人,一旦你成為我的敵人,我就可以把你家踩平,把你的所有一切都奪走,而且奪得名正言順、理所當然。 

二十世紀上半葉,因為凡爾賽條約的壓迫,造就了德國希特勒的霸權,在那個時代,霸權的初生是建立在反壓迫與不滿之下。經過半世紀後的轉折,霸權的地位由德俄易手,轉移到其他大國手上,而同樣的歪理、同樣的框架,讓他們有同樣的鎮壓理由,得以出兵將別的國家踩平。 

戲院中不少的觀眾在3D眼鏡的遮掩下,流了不少英雄淚,觀看《阿凡達》的內心悸動,不亞於觀看《吹動大麥的風》和《英雄本色》。 

千軍萬馬出兵征戰所謂何事?非關光我民族大業之無病呻吟,僅為生存二字而已矣。 

※ 星際無間道 

如果有一天外星人侵略地球,反過來卻是由良心發現的外星人幫助地球人反擊,這會是怎樣的光景?扮演這樣的一個角色又會面臨多大的內心衝突?《阿凡達》劇中的主角既是這一邊的背骨仔,又是那一邊的叛徒,然後深愛的外星美眉又對他深痛惡絕,他該怎麼做?內心矛盾的痛楚往往比肉體的痛苦更難以言喻。故是詹氏的特殊手法,成功了引出觀眾對男主角的同情。 

劇情的發展使主角只有兩種選擇,亦即眼睜睜的看著潘朵拉星人被大規模驅趕屠殺,或者自己毅然成為真正的「化身」投入戰爭、參與支援潘朵拉的那一方,並運用對於人類思維的理解,巧妙佈下戰略進行反擊。 

實現最純潔的良知必須付出極大的代價,因為正義不會平白無故從天而降。在面對戰爭時,究竟是要站在強大的一方當個昧著良心的走狗,還是挺身而出幫助弱小的一方、成為一個叛徒英雄,無論選擇哪一種,內心都必經相當的天人交戰。 

臥底劇情的電影並不讓大家陌生,從《無間道》到《風聲》等劇都讓人感受到無名小卒在大時代的內心煎熬,而《阿凡達》更妙,除了將背景搬到外星球上,更直接設定讓主角對自己原屬的人種大開殺戒,令觀眾有種莫名的快感。 

除了無間道式的鋪陳外,科幻戰爭電影的慣用手法就是將老子與易經「物極必反」的哲學表現在結局上,例如《ID4星際終結者》的外星戰艦竟然被地球的電腦病毒給毀滅,又如《世界大戰》裡狂妄自大的外星人最後下場竟然是被大腸桿菌給凌遲腹瀉至死,雖然這樣的「不得不交待」式的結局有點黑色幽默,但至少說明了所謂驕兵必敗的道理。

「將欲取天下而為之,吾見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為也,不可執也。為者敗之,執者失之。」—— 老子‧章二十九 

「以道佐人主者,不以兵強天下。其事好遠。師之所處,荊棘生焉。大軍之後,必有凶年。」—— 老子‧章三十 

「將欲歙之,必固張之;將欲弱之,必固強之;將欲廢之,必固舉之;將欲取之,必固與之。是謂微明。柔弱勝剛強。魚不可脫於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 老子‧章三十六 

※ 我們每個人都是自己的阿凡達 

觀看《暮光之城》讓我們滿足潛意識中期望自己能成為吸血鬼,而《阿凡達》亦讓我們反思如果有一天科技進步到能夠令我們延年益受、與大地共生共榮,那麼肉體的限制將不會再是困住靈魂的枷鎖。 

其實,我們每個人都是降生到地球的阿凡達。 

也許有我們些人上輩子是織女星系的外星人,又或許有些人是來自獵戶座,為了某些共同的信念而降生到地球,在我們的靈魂深處總是充滿著無限的疑問和無限的期待,身處地球的我們可能對於這顆星球的現狀不滿意,或是對自己今生所面臨的問題感到無助及徬徨,無論如何,這都是一趟驚奇的探索之旅,我們都應該不斷的學習,不只追求肉體的進化,更要昇華自己的靈魂。 

※ 後記 

《阿凡達》一劇是我與友人到西門町的in98戲院觀看的3D電影,因為工作人員劃位錯誤而意外讓我坐到最後一排,不過事後該戲院主管有補償我兩張電影票,故倒也無傷大雅。只是我發現觀看3D電影時,坐最後一排視野反而「剛剛好」,因為3D眼鏡排除了所有與銀幕無關的視野,由此看來,未來的3D電影工業想必將會帶給世人不同的全新感受,抑或將扭轉消費行為和商業生態。 

※ 編按:網友相關文章--《阿凡達Avatar》15分鐘精彩片段感想-→http://blog.nownews.com/admmone/textview.php?file=0000324420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曾彥衛,瑋哥部落格發起人,台師大政治研究所學生。簡介表示,大學時受到社會民主主義的啟蒙,放棄土木專業、改讀政治,希望為兩岸發展盡一份力。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72925
(轉貼)全球化還早!各國差異超乎想像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全球化還早! 各國差異超乎想像
有關全球化的著作對「全球化末世預言」的描述,一直備受各界矚目。這些書通常具備學者所謂末世預言主張的特質:訴諸情感,而不是智慧,仰賴預言和符號學(不管什麼都將其視為一種預兆),強調「新」人種的崛起以及(或許最重要的)譁眾取寵。
【前言】

葛馬萬(Pankaj Ghemawat)以「永續經營」以及「競爭動態」等傑出研究成果,獲得哈佛商學院永久教職,他也成為哈佛商學院有史以來獲得這項殊榮的最年輕的教授。許多人主張國界逐漸消失,《地球是平的》儼然成了新世界宣言。但世界仍然是圓的,自始至終都稱不上是平的。全球化至今也只實現了十分之一,而百分之十的全球化,從來就不是全球化;加上文化、政府/行政、地理,以及經濟等因素,造就了全球漸行漸遠的四種距離,各國之間差異之大,超乎一般大眾的想像。

全球化還早! 各國差異超乎想像

如果根據國會圖書館的目錄,現在有關「全球化」的著作已經多到了汗牛充棟的地步。在二000年到二00四年期間,相關議題的著作多達五千多本;但整個一九九0年代連五百本都不到。其實,在一九九0年代中期到二00三年期間,這類書籍增長的速度(每十八個月就成長一倍以上),甚至超過熱門的摩爾定律(Moore's Law)!

在這些著作當中,有關全球化的著作對「全球化末世預言」的描述,一直備受各界矚目。這些書通常具備學者所謂末世預言主張的特質:訴諸情感,而不是智慧,仰賴預言和符號學(不管什麼都將其視為一種預兆),強調「新」人種的崛起以及(或許最重要的)譁眾取寵。我在寫這本書的時候,地球平坦說是全球化末世預言的核心;最近我接受電視訪問時,主持人給我的第一個問題——而且問得很認真——就是為什麼我還是認為這個世界是圓的!不過他也提出全球化末世預言的其他遠景——像是距離的消失、歷史的盡頭,或李維特本身的最愛——口味的聚合。在這個領域,有些作者把這種末世預言說視為一種好事——避免古代分裂人心的部落衝突,或是把同一套主張推銷給全世界每個人的大好機會。其他人則不看好,認為這樣的發展會導致每個人都吃同樣的速食。不過這些人通常都是基於世界各國幾乎完全國際化的假設(或是預言)。

這就是我大力反對的地方,不過我是基於數據,而不是個人意見。不管是在國界之內,或是跨國進行,各國大多數經濟活動類型還是相當本土化的。

好比說,各位不妨問問自己,外國直接投資(foreign direct investment, FDI)總額當中,有多大的比例是和全球固定資本形成(global fixed capital formation)毛額有關?(換句話說,在全世界的資本投資當中,有多少是企業在本國之外進行的投資?)各位可能也聽過「投資沒有國界」這樣的說法。事實上,FDI佔整體固定資本投資比率這項數據從開始蒐集以來,三年(二00三年到二00五年)當中,每一年都不到百分之十。換句話說,投資的每一美元資本當中,FDI佔的比率連一角都不到。如果考慮到FDI當中大都是併購案(這類併購案的投資其實不會累積資本支出)的事實,那這個比率會更低。儘管合併熱潮會讓FDI佔固定資本投資淨額比突破百分之十,但這個數字從來沒有達到百分之二十的水準。

FDI並非特例。圖一‧一摘要說明十個領域國際化的程度。誠如各位可見,這些層面國際化的程度都在百分之十上下(百分之十剛好也是這十個項目的平均值),而不是百分之百。至於該圖最下方「貿易佔國內生產總值(gross domestic product, GDP)比率」的絕對值,可能是當中最大的例外——可是如果把重複計算的因素納入考慮,其降幅也最大,可能跌到快要百分之二十的水準。所以如果在缺乏具體資訊的情況下,我得對某些活動國際化的程度加以臆測的話,那我會猜大約在百分之十上下,而不是百分之百!我將此稱為「百分之十的假設」。

雖然是「百分之十的假設」,但我還是主張「半全球化」,而不是「十分之一的全球化」。部分原因在於,百分之十絕對不會成為任何一種全球性的常數:我猜未來數十年間,圖一‧一所列的項目中,國際化的程度大都會增加,並且推動平均值(緩慢)上升。第二,許多層面國際化的程度都創下新的紀錄,國際活動可能會受到相當程度的矚目,甚至超越目前在全體經濟活動當中的比重——這個現象日漸重要,而且逐漸朝著全新的領域發展。第三,相較於其他跨國協調的管道,企業國際化會有相當程度的優勢——以及劣勢——所以企業對於國際化的興趣可能也會超越一般國際化的程度。因此,大規模企業國際化的程度不會只有百分之十:譬如,全球百大非金融企業的行銷業務、資產,以及人員聘用,平均而言有一半都是在海外。另外,許多規模較小的公司也可望提升本身國際化的程度。

所以,我在圖一‧一所提的數據(我在發表的學術研究報告中,也會以其他數據更有系統地長篇討論跨國市場的整合),並不是說跨國的議題不值得一提,而是說我們應該從半全球化的觀點觀之。從這個觀點來看,各種有關全球化的末世預言當中,最令人驚訝的是其誇大的程度。

(本文轉載自葛馬萬新書《1/10與4之間:半全球化時代》,中文譯本由大塊文化出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67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