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歧視是一種文化戰爭。」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廖元豪說,在台灣,性別運動是各種反歧視戰爭的先鋒。不僅制定了各式法令,性別工作平等法、性別教育平等法、性騷擾防制法、家庭暴力防治法,「還有『性別主流化』的機制到處去管考。」
但其他的弱勢團體的反歧視運動,就沒有如此全面及顯著。因為各別弱勢族群各有限制,例如人數少、連能代言的游說團體都沒有,有些甚至無法公開現身,例如同志;有些則是語言問題,縮限了自身的話語權,例如移駐勞工。
廖元豪認為,台灣未曾經歷歐美一九六○年代狂飆的學運與民權運動,對群體間的權力關係缺乏深遠的思考,因此對「歧視」現象缺乏省覺。若要制訂反歧視法,必須有著「不對稱」的結構──同樣是族群敵視的言行,弱勢要受到更多的保障,優勢族群有時反而可以「雍容大度」地容忍邊緣群體的反彈。
許多先進國家制定反歧視法令,例如平等法、反歧視法、反仇恨犯罪法等等。但台灣無反歧視專法,僅在移民法、精神衛生法、就業服務法、性別平等教育法、性別工作平等法中,訂定相關反歧視條令。
兩年前高雄一名國中教師辱罵新移民學生「滾回印尼當野蠻人」,女學生身心受創、多次自殘。人權團體提告,移民署說依法必須由受害者親自提告。但學生遠在高雄,就算官司勝訴,老師繳幾千元行政罰鍰也是沒入國庫,「對受歧視者又有什麼幫助?」
反觀在美國歧視官司常須負擔天價的「懲罰性損害賠償」,去年美國國家金融服務公司對非裔和西裔借款人索取較高利率,因「種族歧視」,罰金高達近新台幣一百億元。法律設計讓社會對「歧視」更敏感,也讓受害者能得到補償。
單身勢力正在成形,不論我們是否看見,或理解。
主計處資料顯示,二○○○年起,單人家庭就已取代三代同堂家庭,成台灣第二大家庭類型。單身人口(含喪偶及離婚),在二○一○年約七百六十萬人,占成年人口的四成二。
「單身進行式」似正全球化。英國「經濟學人」報導,無論是開發中或已開發國家,未婚獨居者越來越多,富裕西方國家尤為明顯。到二○二○年,全球適婚人口會增加四千八百萬名單身男女,未婚人數增逾二成。
但是,「單身歧視」並不隨著單身人數漸多而稍減;在以「人生以結婚為正常」的眼光中,「單身是異類」的觀點仍在生活中如影隨形,在過年節慶或親友婚宴時為害尤烈。不只長輩催婚,社會慣常的問候語「怎麼還不結婚?」也是集體逼婚招式之一。
民代建議 沒結婚考績打丙
去年一月,立委翁金珠質詢單身的青輔會主委王昱婷,說她是「青年的不良示範」。今年五月,高雄市議員李喬如在議會建議,公務員不婚不生,「考績打丙等」,引起軒然大波。
衛生署前署長楊志良前年一席「單身比較容易得精神病」說,引發部落客米果為文「不結婚是神經病,你現在才知道!」大談單身者明明過得開心,卻得飽受外界質疑,數十萬網友狂讚轉發。米果感嘆,阿嬤鄰居看到她總嘆息:「長得不錯,怎麼不結婚?」米果說:「那口氣真像:『好手好腳,怎麼得這種病!』」
米果形容:單身者為了讓結婚或離婚者「有身為一軍二軍或打獨立聯盟的快樂」,「即使很正常也要裝成不正常,有實力也要裝成很肉腳」,「這樣不是神經病還是什麼」!
外婆擔心 不嫁只能出家了
單身歧視現象當然不只在台灣。大陸女作家毛尖寫著:「當了幾年大齡文藝女青年,在我終於成功地把自己嫁掉後,我父母都鬆了口氣,而外婆握著我的手,眼淚都要掉下來。我知道,她覺得我交了狗屎運,三十歲女的,在她的老家,只能出家了。」
在英國,全英六分之一的人獨居,其中有一半說他們在社交生活因為單身有不好經驗。四分之一說曾在公開場合被問及尷尬問題;另外四分之一說被已婚者排斥。有這些負面經驗的,又以女性更嚴重。
|
單身人口越來越多,但在世俗眼光中,「單身是異類」的觀點仍如影隨形。 記者林錫銘/攝影 |
|
福利政策 總是照顧有偶者
另外,不分單身或已婚,有六成人士認為單身者受財務懲罰。
「台灣福利制度仍以結婚者與家庭為主,未考慮單身者處境。」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台大法律系副教授陳昭如指出,許多政策都假定「常態」人口是婚姻家庭,忽略單身人口其實居主流的事實,而單身女性又較男性吃虧。
例如二○○九年起推動的青年購屋方案,以兩年兩百萬零利率的優惠房貸,以及每月最高三千六百元的租屋補貼,讓每個家庭每年最多可省下四萬多元。但這個方案根本獨厚新婚夫妻;至於單身者,對不起,沒份兒。
哪有歧視 不婚不生太自私
但台灣社會普遍對「單身歧視」仍未具敏感度。即使單身者已覺得不快,大部分人卻都覺得「哪有單身歧視?想太多了吧?」
政治大學法律系教授劉宏恩跟學生穿了印著「反單身歧視」T恤去爬山,一路上引來許多探問與辯論。「哪有單身歧視?是你們不結婚的人太自私,不要養小孩,老了卻要別人養你們。」還強調:「我不是歧視單身喔。」
劉宏恩說,許多人單身並非刻意選擇,哪來「自私」?單身者一樣繳稅、繳健保費,老來依法享有國民的各種退休福利,「靠別人的小孩養」是謬誤;再者,現在許多老爸老媽都是靠「單身的中年兒女」照顧。
一笑置之 單身族群當自強
看待社會丟出的「剩女」、「單身公害」汙名,勵馨基金會執行長紀惠容說,單身者必須「賦權自己,學著從他人眼光中自由。」紀惠容建議,除了學習理財、安排生活,還要建立交誼圈,面對外界壓力才能更有信心,「社會確有歧視,但要學習面對,一笑置之,進而不為所動」。
不結婚是神經病你現在才知道
在人類社會結構之中,結婚有小孩的,居冠,算球隊裡面的ACE;結婚沒有小孩的,可以獲頒銀牌,偶爾被揶揄,是不是哪一方的生育能力有問題,但起碼還在A段班;結過婚又離婚的,頂多被打入二軍,沈潛一陣子,說不定又可以升上一軍,或是去打獨立聯盟也可以;單身的,就是被貼上
「敗」/「性向有問題」/「眼光過高」/「難相處」,甚至楊署長說的,神經病的機率比較高。應該是說,在很多人的觀念裡,不結婚或不想結婚就等於沒辦法結婚,從一開始選秀就不在教練的口袋名單裡。
前陣子讀了日本作家山田茜的小說「
她和她的生存之道」,裡面有一段描述:
在日本社會中,已婚,有兩個小孩,父親是收入穩定的上班族,母親擅長料理家事,兒子喜歡棒球,女兒喜歡小動物,這樣的組合最讓人稱羨,可惜這種組合佔家庭的比例已經低於四分之一,單身或已婚而沒有小孩的比例,早就超過一半。
我有個朋友,堅信男人不可以在29歲結婚,於是趕在29歲那年來臨之前,找了一個最有可能跟他結婚的女人步入禮堂,結果29歲還沒過完,就離婚了。這件事情已經過了十幾年了,後來他也再婚,生了孩子。但這十年之間,我還是不斷看到身旁有好多朋友,各自在自己的年歲畫一條終止線,一定要在那一年之前把自己嫁掉或娶到老婆,否則他或她在社會或家庭和朋友之間的地位就崩解了(譬如日本有一種說法,女人過了適婚年齡就像Christmas Cake一樣,過了聖誕節就沒人要買了)可惜,結婚這種事情就是這麼微妙,就像晚餐時間到了,不管你餓不餓,因為大家都在吃飯,所以你也只好添一碗飯來吃。這比喻很白爛,但確實是這樣沒錯。
我後來回想起來,自己大概是在結婚最熱門的晚飯時段,跑到外面去晃蕩了,不勉強去添那一碗飯,畢竟沒有飢餓的感覺,也沒有特別想吃的東西,非吃不可的東西,這次不吃下次就吃不到的急迫感。何況跟自己所追求的自由相比,結婚的冒險實在很大(而且我實在不想在過年的時候到別人家裡吃年夜飯!)這種價值觀其實不容易被現有的台灣社會所允許,所以,楊署長才認為不結婚的人是神經病,好,我承認,如果在這種遊戲規則定義之下,我真得是神經病。該吃飯不吃飯,搞什麼鬼。
有一次,我跟母親去探視舅舅,母親當然會跟親戚長輩發牢騷,說這個女兒只管做自己喜歡的事情,也不去結婚。舅舅在白色恐怖時期被關過火燒島15年,他口氣和緩語氣堅定說,「結不結婚是個人自由和權利,即使是父母,也不可以侵犯個人自由喔!」
舅舅,你好GJ 喔!(我內心出現一群小鼓隊,咚咚愣咚,喔耶~)
我常常覺得,單身的愉快其實是從寂寞之中品嚐到孤獨的快樂,卻又不能太囂張,起碼要在旁人透露出同情的語氣與嘆息時,要適時讓對方體內產生一種幸福的優越感,而自己又能毫髮無傷全身而退,這種拿捏要經過訓練的,年紀越大越厲害。就算被楊署長說,神經病的比例很高,要多負擔健保費做功德,也要低調低調再低調,因為在台灣社會裡,單身不結婚的人,根本沒有機會參加選秀啊!即使被數落,拿來當幸福與不幸的對照組,也不用花力氣爭辯了。一句老話,人啊,一旦承認自己的弱點,就沒麼好怕的了。
有些人是適合婚姻的,有些人不適合,就好像有人固定要在六點半開飯,有些人習慣吃消夜,而有些人晚上吃清淡點,或不吃。不管最後變成怎樣,自己要對吃飯這件事情負責,不要添了飯又不吃或嫌菜色不好碗筷亂丟,或是一邊假裝吃飯又偷跑出去買香酥雞排,或者自己沒有食慾或吃得太撐,卻要管別人吃不吃飯。
到頭來,婚姻不是只有穿婚紗拍照,以桌計價的喜宴,幾克拉的鑽戒而已,婚姻背後拉扯出一長串彼此的家庭與人生價值觀,沒有足夠的打擊實力,沒有足夠的抗壓性和板凳深度,能夠不受傷而一直出賽,要創自己的紀錄還要接受教練的調度,甚至要隨時觀察場上突發狀況,要算計對手的先發中繼後援,還要應付場外叫囂的加油團大聲公干擾,或是,有雨刷集團跑出來叫你打假球之類的……
而單身的人為什麼是神經病?因為結婚的朋友會一直跑來跟你抱怨另一半的惡形惡狀,說他們完蛋了,說他們一定要離婚,一定要揪出外面的狐狸精或小狼狗,當你為他們的婚姻感到憂心,或索性大潑冷水叫他們要敢作敢當時,他們又哭哭啼啼說什麼還是很愛對方之類的蠢話,或在朋友聚會又回過頭來數落說,你這傢伙不結婚一定是有問題。
單身的人為什麼是神經病?明明一個人想吃什麼就吃什麼,卻有號稱婚姻幸福的主持人在節目上面說,就是因為在餐廳看到一個人吃飯好可憐才發誓無論如何都要把自己嫁掉。
單身的人為什麼是神經病?朋友第一次結婚要包紅包,第一次離婚還要花錢陪他們去喝悶酒因為他們說離婚已經很可憐了為什麼還要share;第二次結婚又要包紅包,結果又離婚又結婚,那些紅包錢到底是怎麼了?
單身的人為什麼是神經病?因為已婚的朋友都會說,不找個人結婚,老了之後會很可憐。但最後不管有沒有結婚,老了之後都有可能是一個人啊,除非夫妻兩人同時間掛掉。
但你千萬不要認為結婚就不好,這是個人體質與晚飯進食習慣不同的問題,不過我要跟楊署長說,不結婚是神經病這件事情,你到現在才知道喔,我早就覺得自己是神經病了。我明明過得很開心,卻有好多人很愛問我,「還好嗎?」或是同棟樓的阿嬤看到我常常到陽台曬被單,常常買菜煮菜,總是嘆息說,「這女生長得不錯,怎麼不結婚?」那口氣真像:「這個人好手好腳的,怎麼得這種病」一樣。或是我一個明明是女強人的同學卻很愛跟我囉唆,「像妳這麼賢慧,不結婚好可惜」(喂,同學,妳這話可以留在外勞仲介的場子說說就好了)
拜託這位阿嬤,這位同學,各位朋友,楊署長等等,不結婚是神經病你現在才知道啊!我們即使很正常也要裝成不正常,有實力也要裝成很肉腳,這樣才能讓結婚或離婚的人有身為一軍二軍或打獨立聯盟的快樂啊,這樣不是神經病還是什麼。
單身歧視/孤獨老死 不是單身同義詞
記者陳宛茜/倫敦專題報導
|
真實生活中,多數單身族不排斥緣分,也不會像電影「BJ單身日記」的女主角布莉琪那樣,急著尋覓另一半。 記者陳柏亨/英國倫敦攝影 |
|
好萊塢電影「BJ單身日記」,把倫敦描繪成一個迷人的「單身城市」。芮妮齊薇格飾演的布莉琪,工作有成、受過女性主義洗禮,人生唯一遺憾是還沒找到另一半。她稱自己是「singleton」,這個詞彙隨電影全球熱賣,成為「單身」的同義詞。
布莉琪陰影 屍體被狗啃一半
除了另一半,布莉琪幾乎擁有一切:良好的人際關係和不錯的工作、公寓。她卻視「單身」為生命最大陰影,老擔心:「我會抱著酒瓶度過餘生,孤零零地發胖死去,屍體還被野狗啃掉一半。」
倫敦社會學教授莎夏‧蘿絲尼爾(Sasha Roseneil)指出,電影爆紅,其實建立在觀眾與讀者「對單身女性的迷思與歧視」之上,藉此提供娛樂。
消遣單身女 BJ日記太誇張
蘿絲尼爾是倫敦大學伯貝克學院社會學教授,研究領域為性別與單身研究,曾訪談英國倫敦、挪威奧斯陸、匈牙利布達佩斯、葡萄牙里斯本等四個城市的單身族群,請他們訴說自己的「單身日記」。「他們描繪的單身生活,肯定多於否定。」
這批真實生活中的「singleton」,在單身生活中找到自我滿足。他們不排斥緣分,但也不會像布莉琪一樣急著尋覓另一半,更不會活在擔心年老時「孤獨死去還被野狗啃」的妄想情境中。
英國雜誌「經濟學人」八月發表調查,承認「單身潮」將成為全球趨勢,但也不忘貶抑單身價值,指出單身族「心理和生理」較已婚者差。單身族的興起,對全球社會、經濟以至環保「有害無益」。
沒家庭包袱 人際網絡更多元
許多人將「單身」與「孤獨、寂寞」畫上等號,台灣甚至將「單身產業」取名「寂寞產業」。蘿絲尼爾說,單身、獨居不等於「孤獨」、「孤立」。蘿絲尼爾的單身研究顯示,單身者的「心理和生理狀況」,不比已婚者差。她說,單身者對友誼更重視。許多單身者因不必專注陪另一半,花更多時間陪伴父母、朋友,較已婚者發展更豐富多元的人際關係。至於傳統社會常拿來恫嚇單身者的「孤獨老死論」,蘿絲尼爾指出,現代社會女性比男性長壽、子女也未必長伴父母,「不論單身或結婚,每個人都必須有孤獨走到人生終點的準備。」
英國一項調查指出,單身者要獨立負擔房租、旅遊費用,保險費用也較貴,估計獨居一生的費用要比已婚者多出廿五萬英磅(約台幣一千二百萬)。
英國改稅制 單身稅漸漸降低
蘿絲尼爾說,英國這幾年逐步修改稅制,單身者不見得比已婚者繳更多稅;某些地區的房屋政策,單身者還比已婚者更有利。
娛樂產業總是頌揚家庭價值。即使是描述精彩單身生活的「六人行」、「欲望城市」,最終也得送主角走入家庭當Happy Ending。廣告也愛打「家庭牌」,高消費能力的單身貴族,從來不是廣告業者的目標,就算出現在廣告中,也是「終結單身」的前奏。對此蘿絲尼爾也大惑不解,以英國為例,單身人口占百分之廿五,預計未來廿年會達到百分之四十五,「但大家好像都忘了singleton的存在!」
單身勢力大 怎麼聲音那麼小
Singleton勢力龐大,為什麼不為自己發聲?蘿絲尼爾說,可能因為單身是「暫時狀態」、隨時可能變動。因此單身者很難結黨營派,像同性戀、銀髮族一樣組織社團,捍衛權益。
結束採訪,忍不住問蘿絲尼爾:你單身嗎?她笑:「現在不是,但曾有很長一段時間是。」
單身歧視/曲家瑞:獨身、賣雞排 只是選項
本報者何定照
|
曲家瑞認為,結婚或單身只是人生的選項。 記者鄭清元/攝影 |
|
媒體紅人、實踐大學媒體傳達設計學系助理教授曲家瑞,十月受訪時,被一個問題驚到。
曲老師,我們現在要問最重要的問題:妳人生接下來有什麼重要的計畫?
什麼計畫?就過一天算一天啊。
比如結婚啊!
結婚?結婚叫什麼人生最重要的事?
對方急起來:「妳還單身啊,當然要結婚,是妳人生接下來最重要的計畫!」
「這就是單身歧視吧?」坐在咖啡廳裡,曲家瑞說起這一段,笑了起來:「為什麼單身就理所當然要結婚,還要列為最重要的計畫?我可以計畫說脫口秀、舉辦萬人演講啊!」彷彿沒有結婚,人生就缺了一角。
廿五歲起,曲家瑞就深深體會婚姻市場的買賣壓力。
正值青春飽滿,還有哥倫比亞大學碩士學位與紐約工作經驗「增值」,曲家瑞一回台,婚姻市場就忙不迭宣告「新貨到」。眾家把她捧在掌心,興奮審視這塊剛上市的燒燙新品,來回反覆檢驗,家裡電話多到需要裝兩個分機。
廿五歲過了,買賣沒成;然後是廿七歲、卅歲……家裡電話鈴從鎮日響個不停,到零零星星,終於到寂靜無聲。曲家瑞舒了一口氣:「終於有一天,他們放過我了,讓我慢慢輕鬆下來。」
但每年過年,爸爸一定會訓話要嫁人,否則他「死不瞑目」。他認定「不結婚生子,就是對社會沒貢獻!」
「我教出這麼多優秀的學生,難道不算貢獻?」曲家瑞感嘆。倒是同為女人的媽媽贊同她:「沒碰到適合的人,寧可不要嫁!」
婚姻這事,她認為只是一種選項,「就跟我選擇去賣雞排或爬玉山一樣。」年輕時「什麼樣的男友都交過」,也幾度想結婚、生子,現在都看得很淡。「有人覺得要結婚生子人生才圓滿,也有人不這麼想,這是個人自由。」
有了單身的自信,男人看她眼光也不同。曲家瑞做出抬頭讚賞的眼神:「單身四十多歲,有小小成就,他們覺得這樣的女生『好玩』。」比廿歲的單身有能力,比卅歲的單身有自信,四十七歲的曲家瑞說,現在正是最好的年紀。
單身歧視/低檔次? 劉宏恩堅決反單身歧視
本報記者梁玉芳
|
劉宏恩堅決「反單身歧視」,就算將來結婚也不會改變原則。 記者鄭超文/攝影 |
|
在政治大學法律系副教授劉宏恩的研究室門口,貼著自製的「反單身歧視」海報。像是交通標誌裡的禁止通行,簡單的紅圈裡,一道紅色斜線擋在「單身歧視」四個大字上。
他的臉書也貼著「反單身歧視宣言」:「最近連續幾次被指派工作或任務,長官或友人是以『反正你單身、時間很多』為由,讓我半強迫中獎。但這分明剝奪了我設法脫離單身去約會的時間。」
這種『結構性的不平等』很像馬克思所說的「壓迫者與被壓迫者」的關係,再加上社會上越來越多對於單身者無止無境的「關切」、「壓力」……
我決定仿效馬克思、恩格斯於一八四八年發表「共產宣言」時的口號『全世界無產階級聯合起來!』於此呼籲「全世界單身的朋友聯合起來!」──不是聯合起來去聯誼,是去反抗某些已婚者對於我們單身狀態的歧視和壓力!」
劉宏恩舉起「反單身歧視」大旗,研究助理也訂做一批「反單身歧視」T恤。劉宏恩說,這社會以婚姻為正常、未婚為異常,而且,人人都能對你的人生幸福發表「關切」:「你條件這麼好,怎麼還不結婚?」
劉宏恩說,這話的邏輯是:「單身不好」、「比起結婚,檔次不高」,而他正在這種「低檔次」裡。
社會期待之外,台灣職場及法令等社會制度也對單身者不利。
劉宏恩說,舉凡假日加班、長途出差,單身者都是首選。劉宏恩說,「單身者也有自己的生活」,「我們不用接小孩,但就不能趕音樂演奏會嗎?」
劉宏恩說,這社會有一種假定:單身一定是事業心太重;既然單身了,不配合加班就是不敬業;已婚者卻可以完全免於這些指控。「這在美國有些州,會構成基於婚姻狀態的就業歧視」。
有友人問:「你幹嘛反單身歧視?覺得被歧視,就趕快去找個伴啊?」
「就算我結婚了,也要反單身歧視啊!這是原則問題。」劉宏恩說。
單身歧視/被稱「剩女」 比光棍更受傷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電話調查報導
本報民意調查發現,有六成三的未婚女性認為「剩女」一詞涉及歧視,三成三未婚男性感覺「光棍」說法令人不舒服。
交叉分析顯示,未婚女性對於社會大眾使用「剩女」一詞的感受最強烈,高達六成三認為此用詞充滿歧視;只有三成三未婚男性認為「光棍」是歧視。政治大學教授劉宏恩認為,「剩」字的貶抑意味更強,感受自然更強烈,這也涉及社會對女性的單身歧視比男性強烈。
調查發現,雖只有二成受訪者曾因「單身」被優先指派出差,若是以老闆立場,確實有逾半數民眾會優先情商單身員工出差或是周末加班。所以,「無家累單身者較適合加班、出差」的觀念確實存在,只是,多數民眾認為此作法並不認為涉及單身歧視,比率達八成七。
調查還發現,民眾對部份餐廳實施「單身懲罰」多不以為然,六成八非常反對餐廳對於單獨用餐民眾收取較高費用,二成七還算反對,合計反對比率達九成四。
這次調查於九月廿日至廿六日晚間進行,成功訪問了一千零八十四位十八歲以上民眾,另五百七十二人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點零個百分點以內。
【2012/11/19】
單身歧視/英熱門餐廳 共享桌攬單身食客
記者陳宛茜/倫敦報導
|
英國倫敦的熱門餐廳,多設有吸引單身食客的「共享餐桌區」。 記者陳柏亨/英國倫敦攝影 |
|
時鐘剛過五點,蘇活區的威尼斯小餐館「Polpo」人聲鼎沸,門口湧現排隊人龍。最熱門的「共享餐桌區」早已客滿。仔細觀察,這一桌多數是單身食客,他們有的怡然地獨享眼前美食,有的與身邊食客把酒言歡。
「共享餐桌(communal table)」是倫敦餐飲界最「時尚」的關鍵詞。許多熱門餐廳如Satsuma、Wagamama、Polpo、spuntino,都以擁有「共享餐桌」為號召。
顧名思義,「共享餐桌」是大家一起享用食物的餐桌。「共享餐桌」不須事先訂位、不論熟人或陌生人,全被引至一個大餐桌用餐、各點各的菜。擁有「共享餐桌」的餐廳,通常會提供小份量卻多元的美食。
這種用餐形式起源於東南亞,引進歐美卻意外成為單身食客的最愛。在「共享餐桌」上,侍者不會以懷疑口氣問:「一個人嗎?」也不會有人把單身食客當「動物園奇觀」,讓你吃頓飯如坐針氈。
倫敦社會學教授蘿絲尼爾說,倫敦有超過二分之一的單身人口,像「共享餐桌」這樣的「單身經濟」逐漸浮現。比方,街頭隨處可見的自助洗衣店、每間超市都可輕易找到的一人份包裝食物。旅遊公司開始推「單身成行」,許多過去規定要「雙人成行」的旅館、遊程,如今都可購買單人票。
單身者其實是城市經濟的推手。蘿絲尼爾說,單身者比已婚者更常使用餐廳、酒吧、咖啡館等城市設施,刺激消費、讓城市生活更多元。英國早把單身者視為振興城市經濟的「秘密武器」。
蘿絲尼爾說,廿多年前英人愛住郊區,曼徹斯特市中心幾為空城。曼城政府將原提供給家庭的社會住宅,轉提供給「喜歡住市中心」的單身與同性戀市民。他們搬入後,酒吧、餐廳、書店、畫廊接著開,不到十年,廢墟般的市中心翻轉成繁華黃金地段。
【2012/11/19】
單身歧視/美社會福利偏心 單身總被懲罰
本報記者林以君
|
《單身,不是你想的那樣》的作者迪波洛認為,一個人的生活也很快樂,她常在院子裡找到作菜用的材料。 記者林澔一/英國倫敦攝影 |
|
寫了《單身,不是你想的那樣》的加州大學聖塔芭芭拉分校教授蓓拉‧迪波洛(Bella DePaulo)並未貶抑婚姻價值。但她提醒,「大家若透過『婚姻鏡頭』看別人」,將看不清「越來越多人選擇單身」的真相。
迪波洛說,剛開始討論單身現象時,「我也曾懷疑,是不是我自己有什麼問題?」隨著訪談單身人士時的欲罷不能,以及隔天電子信箱塞爆受訪者補充的經驗,她相信全美國兩千七百萬名的獨居人口,很多人都和她一樣,感受到「美國文化太過於強調你是否結過婚」,並以此為劃定各項福利或制度的基準線。
「全美國有一千一百卅八條聯邦法律,是對已婚者有利的。」迪波洛說,這還不含各州各自訂定的法定婚姻權利。
「我認為社會保險是個好制度。」但她不解,為什麼只要結婚後,配偶就可以合法請領政府津貼,重婚者還可以從不同年金請領方案中,選取最優惠方式。
她說:「這是對單身者的歧視。對單身者來說,他們的權益常被犧牲,甚至是被侮辱。」即使在職場、商場及稅制中,單身者在「結婚至上」的考量下,會受到不平待遇,但他們儘量把自己的日子過好,只是仍不免聽到「真可惜,你沒有結婚」之類的同情語調。
迪波洛喜歡閒逛待售房屋,可是當仲介商知道她小姑獨處,竟偏著頭,以一種成年人安慰小小孩的語調說:「噢…。」
商業手法也讓迪波洛覺得單身代價不斐。她搭巴士往返洛杉磯與她所居住的桑墨蘭兩地,來回票六十八美元;但鄰居夫婦兩人同行,卻可以用一人五十八元美金買到相同的來回票。蓓拉說:「商業結構低估單身人士需求。」
面對「兩人同行、一人免費」的促銷宣傳,迪波洛常反問的一句話是:「也許我應該請他們幫我把免費的那一份打包帶走。」
迪波洛還發現,個別參加醫療保險、汽車保險,她因為是單身,費用比已婚者要多出百分之卅三。
迪波洛多年前居住在維吉尼亞州時,曾拿到一張「防止虐待動物協會」宣傳單,上面寫者「已婚人士帶貓咪去勢,有特別優待」,令她啼笑皆非。
法令偏袒已婚者就算了,迪波洛發現繳納聯邦稅款,單身者也比已婚夫妻多出「單身懲罰」。她分析各級距收入後發現,在年收入五萬美元這一級,單身者需繳超過九千美元稅款,比已婚夫妻多百分之卅五點四,是年收入兩百萬美元以下各級距中,差距最大的一級。
【2012/11/19】
蕭美琴笑談單身 「邀陳菊、劉世芳一起住」
記者林思慧、黃驛淵╱台北報導
|
聯合報願景工程討論「單身歧視」,民進黨立委蕭美琴(左)感同身受,笑稱老年蓋棟公寓,蒐集這些政治單身好朋友,邀劉世芳(中)、陳菊(右)一起住。 圖╱本報資料照片 |
|
聯合報願景工程專題報導「單身歧視」問題,單身的藍綠立委感同身受。民進黨立委蕭美琴說,跑攤常會被問到,「妳怎麼還不嫁」,她私下也與朋友開玩笑說,應該蓋一棟老人公寓,同樣都是單身的陳菊住一樓、劉世芳住二樓、自己住三樓。
蕭美琴說,民進黨內女性的單身政治人物不少,包括蔡英文、陳菊、呂秀蓮等都是;但每個人生命際遇不同,隨著時代轉變,「家庭」的組成概念也不同,可能是一人、兩人、多人,甚至是同志家庭,社會不應歧視。
她表示,台灣人口老化趨勢愈來愈嚴重,未來更可能出現「單身老人」,這些都須從制度面整體思考,包括稅制、社會照顧體系都要考量單身者的權益。
目前也單身的民進黨立委潘孟安說,他自己也曾因單身而被負面解讀、甚至歧視,例如是不是生理機能有問題等,甚至也容易成為選舉時的攻擊耳語。他表示,社會應尊重每人對生活方式的不同選擇。
|
國民黨立委徐欣瑩說,單身從政的壞處是:跑攤、拉票都少了另一半的戰力。 圖╱本報資料照片 |
|
國民黨立委徐欣瑩表示,當上民意代表後,經常被問到結婚的問題,民眾也紛紛要幫忙配對介紹。徐欣瑩表示,單身並未阻礙她的從政之路,但選舉時的確比較吃虧,別人都有另一半幫忙跑場,而她只能靠自己;加上地方選舉強調宗親,她雖然獲得徐氏宗親的支持,但若能有另一半,多個姓氏拉票多層關係,也容易許多。
徐欣瑩說,單身或有伴都是自己的選擇,重點是快樂的、幸福的、自在的就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就能調適良好。
被稱為「立院黃金單身漢」國民黨立委謝國樑表示,曾被催結婚,但不算很多;也有人要幫忙介紹,但他都覺得是「好意」,畢竟結或不結婚都是自己的決定。他說,結婚後也會被問生小孩的事情,至少現在沒人會問他是否要生小孩。
【2012/11/20 聯合報】
單身歧視回響大 多縣市將列校園教材
地方中心記者╱連線報導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推出「小心,歧視!」系列報導,受到好評,台東、苗栗、台南等地考慮列入學生教材,桃園縣社會局要拿來當員工在職訓練課程。
未婚的新竹縣副縣長章仁香昨看到聯合報「單身歧視」報導說,終身大事難免會受到關切,「最起碼,媽媽會關心」,有時和人聊到婚姻話題,對方探問「結婚了嗎?」她回「沒有」,對方會說「對不起、對不起」,彼此哈哈一笑,沒感到被歧視或被逼婚。
台東縣教育處長林輝煌表示,聯合報的報導「有必要列為教材」。高雄有國中老師昨下載聯合報網站上提供的「不婚無罪,單身有理」教案大綱,準備利用導師時間和學生討論。高市教育局主秘王進焱說,會鼓勵老師列為補充教材,帶學生閱讀。
「社會存在歧視,必須有人說出來,提出警惕。」新竹縣社會處長林松說,聯合報「小心,歧視!」專題很正面,「我昨天在處務會議引用報導,提醒同仁不要有歧視用語」。
新竹市教育處長蔣偉民表示,很高興媒體有這方面報導,希望聯合報日後集結成冊,讓竹市國中小校長及他個人隨時參考。
苗栗縣教育處長劉火欽表示,會將聯合報「小心,歧視!」系列報導,提供給國教輔導團參考,評估是否列為學生教材。台南市教育局副局長王水文表示,中低年級教材有類似教材,聯合報報導的範圍更廣、更周全,可做為日後開發新教材參考。
桃園縣社會局長張淑慧說,未來在社工及員工在職教育訓練時,會把這些報導當教材用。屏東縣內的私立美和科技大學老人服務事業管理系副教授周芬姿說,等看完聯合報系列報導後,會與學生討論歧視的議題。(記者黃瑞典、羅緗綸、游文寶、邵心杰、翁禎霞、蔡容喬、李蕙君)
單身歧視/新娘丟捧花 別再推我去接
本報記者林以君
|
圖/聯合報提供 |
|
哈佛大學出身的社會心理學家蓓拉‧迪波洛是這麼看待「單身」現象的:時代變了,個人想要獲得經濟安全、性愛、生育,這些過去得藉婚姻來達成的人生目標,現在「都不一定要結婚後才能得到」。以往要藉婚姻才能獲得快樂的信念,在迪波洛看來是「婚姻快樂迷思」,不適用越來越多的單身者。
有許多人和她一樣,不把單身當成第二選擇,而是第一志願。
迪波洛說,「我不是傳統女孩,年輕時就想像著結婚典禮要邀哪些人、派對辦在哪裡。」但當周遭的人一個個都結婚了,「我會突然想,會不會輪到我(結婚)呢?」
這個念頭冒出來,和單身者常被當成婚禮上娛樂賓客的戲碼有關。「單身女性還會獲得額外『福利』,在婚禮上被叫去排排站,等著接捧花」,大家都假定單身人士很想要去接新娘捧花,「接到還要感覺很幸運」。
單身者在婚禮場合,還常被熱心人士硬湊一桌或比鄰而坐,好讓大家多認識認識。
迪波洛希望大家正視,許多單身人士根本沒有在尋找對象,「這些人的數量甚至比我想像的更龐大。」
就像她不把婚姻當神話一樣,迪波洛也不覺得單身可以當成「萬靈丹」。她覺得單身與否,是「變動的狀態」。未婚到已婚,再從已婚恢復單身,可隨狀態而調整。
迪波洛呼籲,不要讓婚姻狀態決定薪水或福利、優先加班等;若是因婚姻而起的偏見都不存在,已婚、單身又何需特別強調?
【2012/1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