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人.中國人」座談會
壹、主辦單位 北市文山中正南 中國立委候選人 梅峰競選總部
貳、舉辦時間 中華民國九十六年十二月十六日星期日下午三時至十ㄧ時
參、座談地點 台北市文山區辛亥路四段二一七號 梅峰競選總部
肆、參與對象 各界來賓與網友均誠摯歡迎 名額約四十位
伍、活動流程
一、三點整至三點半 報到開始:發放座談會資料
二、三點半至四點整 專題演講:台灣人.中國人
主講來賓:尹盛先(海軍退役少將)
三、四點整至四點半 現場討論:周明台(空中大學院講師)
四、四點半至五點整 專題演講:帝國主義
主講來賓:楊友釗先生(孫文學會會長)
五、五點整至五點半 現場討論:周明台(空中大學院講師)
六、五點半至六點半 現場討論:來賓自我介紹與提議
現場主持:梅峰(中國立委候選人)
八、六點半至八點整 自助火鍋聚餐
九、八點整至十一點 選舉策略與政見之計劃討論
陸、連絡方式
總部:台北市文山區辛亥路四段二一七號
電話:○二﹣二九三○三三○○(代表號)
傳真:○二﹣八六六三一三一○
手機:○九三三﹣八五三六八四
電郵:MEI.FENG@MAC.COM
即通:SKYPE, YAHOO & MSN: MeiFengNorway
影音:HTTP://TW.YOUTUBE.COM/MEIFENGNORWAY
城市: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https://city.udn.com/688
網誌:中國立委候選人 梅峰 HTTP://BLOG.UDN.COM/MeiFeng
劃撥:五○○四三二三二 戶名:第七屆立法委員擬參選人梅峰政治獻金專戶
劃撥:○一八四二二一○ 戶名:梅峰
柒、交通訊息
一、公車
甲、興隆路口站
棕十二、二三七、二九四、二九五、二九八、六一一
乙、興隆國小站、捷運萬芳醫院站或中國科技大學站:
棕二、棕六、棕十一、○南、綠二(含左右轉)、一○九休閒公車、五三○、指南一路、二三六(暨夜間公車)、二三七、二五三、六○六(含區間車)、六七一、六七三、六七六
二、捷運
捷運辛亥站轉乘一站公車至興隆路口站
二九四、二九五、二九八、二三七、六一一、棕十二、六七三
三、自行開車
甲、自辛亥路過辛亥隧道後,約一公里即達,中途經過捷運辛亥站,在馬路左方花店旁邊
距離辛亥路四段興隆路二段口陸橋約一百公尺。
乙、自羅斯福路五段,左轉興隆路一段,至興隆路一段景興路口,左轉興隆路二段
直至興隆路二段辛亥路四段口,左轉辛亥路四段後,約一百公尺即達,在馬路右方花店旁邊。
四、停車位:約三至四位
台灣人、中國人
尹盛先
誰是台灣人?住在台灣省的人,住在台灣島上的人,說台灣話的人,
比較正確的說法是台灣省的中國人,因為稱為台灣人最主的原因就是中國人的一種分類的方法,自古而來中國人對族群有一個區分的方法就是籍貫。籍貫基本上是以中央政府轄的地方分區來作區分的,所以也就是一種地域的劃分。中國自秦漢統一以降,政府的組織型態大致是區分為中央政府與地方政府的。而中央政府對全國人民的管理,因為人口眾多無法作有效的管理,所以分區交由地方政府來直接管理,這種依地域管理人民的方式就是籍貫的來源。中國境內的地方政府又隨時朝代的不同而有所變化,從名稱到範圍都有所不同的。在秦漢時代是郡 . 縣 , 在唐朝是道、州、縣,宋、遼時承襲唐制仍是道、州、縣,元朝則改為省、府、州、縣四級,明朝亦為省、府、州、縣四級,清朝改為行省、府、縣三級,中華民國建立之後地方政府也是省(院轄市)、縣(省轄市)、鄉鎮等三級。而籍貫的稱呼方式,通常在縣內分鄉鎮、省內分縣市,國內則分省(院轄市)。所以省籍是台灣人的基礎,台灣省的人就是台灣人是最簡單而直接的區分方式。
認識台灣人、何謂台灣人
十六世紀初以航海探索東方世界的葡萄牙人,在經過了麻六甲海峽沿著中南半島向日本航行的途中,發現了一個美麗的島嶼,不由得驚呼道 .. 「啊 褔爾摩沙」。「褔爾摩沙」是意思就是美麗之島。
台灣島的面積約三萬六千平方公里,它的位置在中國大陸東南方的北回歸線上,中間所隔的水域稱之為台灣海峽,最狹的地方大約只有八十公里。在地圖上它的形狀就像是兩頭尖尖的蕃薯,因此台灣人喜歡自稱為「蕃薯仔」。
中國歷史有關台灣的記載,最早出現在漢朝、三國時代,在宋、明、時代即有漢人移居台灣,但均未在台灣建立政權,中國也未將台灣入版圖。十六世紀初倭寇(日本人)就以台灣作為在中國沿海活動的據點,葡萄牙人、荷蘭人、西班牙人先後分別佔領台灣南部及北部,所以台灣人自認為台灣史開始於國際競爭時期。但是不論那一國人佔領台灣,實際上當年除了原住民而外仍以漢人是在台種族中的最多數, 1620 年代一支由顏思齊領導的海盜隊伍就是台灣為基地, 1661 年明朝遺臣鄭成功率軍來台驅逐荷蘭人,建立了第一個漢人政權。並台灣延續了明朝的正朔。 1683 年清廷派施琅攻打台灣,鄭克塽投降。 1684 年清廷設台灣府屬褔建省,正式將台灣納入版圖。但是清廷基本上對台灣的政策是消極管理的,只是防止台灣成為反清的基地而已,以今天的政策而言清廷是將台灣劃為原住民保留區的,不准漢人移民來台的。直到 1885 年清廷意識到台灣戰略地位的重要,改台灣為行省任命劉銘傳為第一任巡撫,在政策上才作了重大的轉變,開始積極經營台灣,到 1895 年卻因為對日甲午戰爭失敗簽訂馬關條約,將台灣割讓給日本了。
1945 年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日本將台灣歸還給中華民國。台灣人口發展的狀況大致如後 ..1896 年約有二百六十萬人, 1943 年約有六百六十萬, 1946 年約有六百一十萬人, 1950 年的統計則為七百五十萬。現今的人口共有二千二百七十萬。台灣人民以種族來區分可分為原住民、漢人兩大類。漢人則又可分為閩南人、客家人、外省人、三大類。以前在國民黨政府時代,為了促進各個族群的融合,提倡住在台灣的人都是台灣人的說法,但是民進黨執政後為了遂行其台灣獨立的基本主張,表面上仍然主張住在台灣的人都是台灣人的說法,實際上是將台灣人區分為五大族群,就是台灣人(說閩南語的人)、客家人、原住民、外省人、以及近年大量嫁到台灣的外籍新娘(包括大陸人、越南人、印尼人等等)。以目前的人口總數而言,台灣人約佔百分之七十、客家人佔百分之二十、原住民及外省人合佔百之十。值得注意的是 1949 年隨國民黨政府移民到台灣的外省人大約是一百四十萬。經過了五十餘年的融合現在仍被民進黨政府稱為外省人的(當年來台的外省人及外省人第二代)己不到百分之三了,而當年所號稱的六十萬大軍(單身軍人)未與台灣人融合的 — 就是未與台灣人、客家人或原住民通婚的,也就是現在住在各地榮民之家的退伍軍人己經不到一萬人了,這些人才是真有鄉愁的人了。不過談鄉愁對他們是一件很殘酷的事,不談也罷。
今天我們客觀的界定那些是台灣人,當然在 1946 年台灣回歸中華民時的六百一十萬人是標準的台灣人,而自 1946 年之後到台灣的大陸人當然的就是外省人了。台灣人基本上是由閩南人、客家人、原住民所組成。閩南人又可為泉州人和漳州人。不論是閩南人、客家人其實都是漢人。
認識台灣人
我們要認識或是瞭解台灣人,如果從一個台灣人認為是外省人的觀點出發,或是基於中華民族的觀點出發,由於先天的情感因素,或許會有所落差。因此我們不妨從一個日本人的觀點來認識瞭解台灣人,日本作家松本一男是對近代中國頗有研究心得的人,他曾寫過「張學良與中國」、「毛澤東評傳」、「周恩來之路」等書,1994年他寫了一本「外國人眼中的李登輝」,在書中他對台灣人、客家人都有所評析,摘錄於后謹供參考。
回顧近代歷史,台灣相繼為葡萄牙、荷蘭人、西班牙人、鄭成功一族、清朝政府、日本、中華民國所統治。這些主政者全都是外來政權,而不是台灣人的代表。像這樣,台灣人有史以來受到外來者的統治,所以會形成獨特的氣質和性格,也是不無道理的。
在這裡來看台灣人一般的氣質----
一、長久以來受到外來者統治的台灣人,一般說來,較忠厚老實,容易統治。
戰前、戰時,日本曾經營過朝鮮、台灣、琉球、滿州等許多殖民地。居民較少的琉球姑且不論,在這些殖民地當中,以朝鮮最為棘手,而統治起來最為輕鬆的則是台灣。
理由有很多,其中最大的理由是,朝鮮人反抗心強,而台灣人較為溫馴。當然,在五十年的殖民地經營之中,也發生過早期的農民起義、霧社事件、西來奄事件等幾次反抗活動或暴動。但是比起朝鮮人多而激烈的反日行動或獨立運動,發生於台灣的反日運動或武裝鬥爭,其次數少,程度也很有限。
顥示出朝鮮人與台灣人在性格上的不同點,還有知識分子前進的道路的不同。
戰前、戰時,台灣的精英分子大多擔任醫生。因為醫生可保有社會上的地位,生活也安定,很少受到日本警察的監視。
當時往來於台灣與日本的是,搭乘稱為內台航路的船班。這種船中搭坐著日本特高警察(專管政治思想),監視著法科文科的台灣學生之行動,只有醫科的學生到寬容。
還有家鄉或住居地的特高警察,視有志文科的學生如寇讎,老是盯得緊緊的。如果讀了共產主義的書,事情就更嚴重。所以有天分的台灣人全都去叩醫學之門。
具體的例子如下---
一九四四年台北帝國大學(今天的台大)的新生有二百七十五名,其八十五名台灣籍。明細是文政學部二名、理學部一名、工學部二名、醫學部八十名。能夠進入台北帝大的台灣人,都是一時之選。想當醫生年輕人實際上占九十四%。
然而朝鮮的文科系學生很多。從門司到釜山的船中,行李被日本的特高警察翻得一塌糊塗,而在下塌的地方或原籍地,三天兩頭就有警察來拜訪。可是朝鮮的青年和學生們即使遭到鎮壓或刁難,也立志要就讀文科系。他們以身為朝民族自豪,而不怕日本警察。
台灣人的順從和守法精神,講不好聽是「長久以來受殖民地式的統治,被嚇破了膽。」
因此一般說來,比較没有反抗心,膽子也較小。所以不會有有過過分激烈的反日活動或獨立運動。
戰後,英國、法國、葡萄牙、西班牙、德國等殖民政策完全破產,如今布世界上都沒有民地,當時列強帝國主義中以日本對台灣的殖民政策算是成功的。日本人視台灣人為親日的民族。最大的理由是,台灣人溫順,容易統治。
二、台灣人內心中具有獨特的民族意識,希望擁有自已的政權。
前面已經敘述過,台灣人較老實忠厚,容易統治。但是在他們心中,則希望自己被理解為台灣的居民。
台灣話有一句話叫「出頭天」,意思是「自己被理解的那一天」、「自己出頭的一天」。任何一個台灣人都憧憬著「出頭天」。而對這句話難以忘懷。也就是說..「現在雖被統治,也受到差別的待遇。但總有一天,一定會擁有我們自己的天下。」
想想看,四百年來的台灣歷史,支配者始終都是外來者,更本不曾有過台灣人自己掌握的政權。正因為如此,他們才更迫切的渴望自己的天下早日到來。
外國人或過去的外來支配者從來沒有發覺過台灣人這種兩相背反的性格。
三、台灣人是非常勤勉而認真的優秀民族。
這對身為執政者的日本帝國主義者而,是最好不過。因此,日本的殖民政策不曾在台灣有過重大的失敗。皇民化運動、國(日)語運動、改姓名運動、廢止佛像、徵用軍伕等苛酷的政策,在台灣推行起來較順。這也是因為他們順從而守法精神強列之故,但勤勉而認真的工作態度,也可以說是有很大的影響。
戰後,日本以奇蹟式的經濟復興,帶來了今日的繁榮。可是台灣也毫不遜色。在政治上恐懼中國大陸的膨脹政策,而苦於國民黨政府的獨裁和弊政。但在經濟上則持續著繁榮,外匯存底高達八百多億美元,一時高居世界第一。日本的外匯存底也曾經到一千億美元以,排名世界第一的時期也不少。然而從人口的比例來看,台灣外匯存底的數字,算是滿驚人的。
台灣的繁榮和外匯存底之多,幾乎可以說是由工商階級的努力所造的。正如促進日本繁榮的是日本國民,而不是官僚或政府中的公務員一樣,台灣政府中的公務員對經濟的發展幾乎没有參與過。台灣人非常勤勉,尤其是工商階級揮汗工作的習性很強。這一點使台灣的經濟獲得高度的發展。
日本教育對台灣人的影響
台灣人的基幹是在日本帝國主義的輝煌時代中出生的。日本人在台灣的殖民政策,就是使台灣人日本化,因此之故,日本在治台當時特別致力於台灣人的初等教育,從一九二五年開始,就規定台灣人的子女八歲(實際是十歲)時,就得進入「公學校」就讀,學校中的老師多半是日本人,灌輸學生日本話,學生修習完六年的課程後,日本話都可以說得很流利了。在日本統治之前,只有極少數的台灣人子女在私塾中,學習漢語。日本的殖民政策之一是消除文盲,所以大力的推動初等教育,到一九四三年時初等學校的入學率已高達九二.五%。
一九三七年中日戰爭爆發,日本總督即加強對台灣的統治,在公共場所中禁止使用台灣話,表彰在日常生活中使用日本話的家庭為「國語家庭」。因此在一九三七年到一九四五年長大的台灣人,他們的教養全部受之於日本,語言、思想和思考方式全是日本式的。台灣固有的東西是蕩然無存的。
不過日本當局對台灣人的中等及高等教育,是限制得非常嚴格的,戰前台灣有數十所的公立中學校,但是學生幾乎全是日本人。只有極少數的台灣人得到受中等及高等教育。
台灣人對中國憧憬的破滅
台灣人大部分是從中國本土移民過來的,因此心中保留著漢人的意識,對中國本土有著思鄉的感情,對祖國有一種憧憬。
一八九五年台灣由大清國領土轉變為日本國領土,當然有部份的台灣人是不願意,也曾有過反抗的。日本的統治者為了順利統治台灣,曾頒布命令--「想成為中國人民者,可遷回中國本土」,並允許台灣人在一定期間內,遷移至中國本土。
事實上大部分的台灣人,並不是那麼輕易就能回去的,因為他們是從好幾代以前,就捨棄了大陸而移居台灣的,在大陸己無生活的基礎,不可能回去了。所以大部分的台灣人只得認命了,不過在心中仍以中國為袓國,對故鄉有思鄉的感情,對袓國有憧憬。
大戰結束後,台灣的主權從日本人手中交還中國,一九四五年十月五日,台灣省長官陳儀的秘書長葛敬恩和先頭部隊一同抵達台北,與日本官方洽談接收事宜,十月十七日國民政府的軍隊一○七師在基隆上岸,一支五十年來台灣人所翹首盼望的袓國軍隊了,但是這支軍隊給台灣人的印象是大失所望,軍容談不上壯盛,平日看慣威嚴和勇武的日本軍人的台灣人,怎麼也無法相信這樣的軍隊曾打敗日軍。而國民政府的接收人員,對台灣物資的接收呈現的掠奪狀態,也引起了台灣人的反感。
日本人在台灣為了表示大和民族的優秀,刻意的在各方面表現日本人的優越性,在政治、經濟、文化上都營造了日本優良的形象,使台灣人為之拆服。在大戰結束後台灣人的經濟、文化水準,比中國派遣來台軍隊的士兵要高一些的,所以從看不起軍隊的士兵,而轉移成看不起他們的袓國,對中國的憧憬也因此破滅了。
以上是一個日本人對台灣人的看法。就一個外國人特別是日本人而言,這種看法可說是正確而中肯的,當然是值得我們注意的。
從一個在台灣生活了五十多年的外省人,自中國人的觀點出發看台灣人,經過眾端參觀的觀察,和深入的思考,也提出一些看法於后..
一、台灣是一個不大但也不小的島嶼,就地理的結構而言,它和世界上其他的大陸邊緣島嶼是一樣的,如美洲邊緣的西印度群島、非洲邊緣的馬達加斯島、印度的鍚蘭、擴大一點看的亞洲邊緣的日本,都是一樣的,島嶼上的人來自大陸,但是和大陸上的人,在性格上是有所差異的,研究民族特性的學者專家,對此有很多的看法和意見可供我們參考的。所以我們可以瞭解,台灣人是具有島國民族的特性的,日本人有那些特性,台灣人就有那些特性。
所有的台灣人都移民者的後代,而所有的移民都是冒了九死一生的危險,渡海到台灣來的。中華民族的特性是一個安土重遷的民族,不是一個喜歡從事海洋冒險的民族,因此一旦要離開家鄉,渡海到一個完全陌生的地方去討生活,況且台灣並不是一個令人嚮往的地方,所以閩南人到台灣,和山東人闖關東的情況是不同的。即便是物產不太豐富閩南人,也沒有人認為台灣是值得冒險前往的地方。認為台灣是窮山惡水之地。因此前往台灣的人,基本上是在家鄉無法立足的人,是因政治、經濟、法律、或是其他的原因,不得不挺而走險的人。所以我們也不妨從遺傳基因上來認知台灣人的性格。
二、中國人不是一個擅長航海的民族,橫渡台灣海峽是非常冒險的事,離開褔建或廣東海岸,而能安抵台灣的可說是十不得一。因此台灣先民每一個都覺得自己是劫後餘生或是大難不死,所以都非常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當然這種觀念是會遺傳給他們的子孫的。因此台灣人是非常珍惜生命,熱愛生命的。而其表現於外的就是自私自利,比較缺乏群體意識。所以台灣人說..「日頭赤炎炎,隨人顧性命」,「死道友,不通死貧道」。
三、台灣人的袓先到台灣後,大多從事拓土墾荒的工作,對土地有極強烈的地盤概念,為了擴張地盤自然是攻擊原住民,向原住爭地。先來的佔據一定土地之後,對後來的人就予以排斥。所以在台灣土地佔有的情況是,最先到的閩南人佔據了平原地區,後來的客家人佔據了丘陵地,而真正曾經擁有整個台灣島的原住民則被迫退居高山地區了。由於維護地盤的須要,台灣人自然而然的產生排外的觀念。因此對在一九四九年隨著大移民潮而來的外省人,是有排斥感的。
四、明清兩代移民到的台灣的人大多是社會的基層人民,知識份子極少,即使是少數的官吏,商人也不願在台灣落戶生根的,官吏在任期屆滿後回大陸了,商人賺錢之後也回大陸了。所以在日本人到台灣之後,發現文盲率特別的高,因此他們要致力於台灣的基層教育。當然他們教的是日本的文化。就文化的層面而言,高層方面台灣人缺乏中華文的薰陶,孔孟學說、諸子百家的理論,乃至於宋元理學等中華文化中上層結構的東西,對台灣人是沒有產生什麼影響的。而在明清兩代所產生出來,影響了整個中國基層社會思想與行為模式的東西,就是話本、章回小說以及戲劇,如水滸傳、七俠五義等結義行俠的故事,戯劇中所傳播的忠孝節義精神,對台灣人也都沒有產生影響。有社會學家研究發現,台灣的江湖黑道和中國的黑道江湖是不同,台灣的江湖是沒什麼江湖道義的,也沒有江湖倫理,談不上盜亦有道的。追求生存、追逐利益可說是台灣人的核心價值。所以台灣人工作勤奮,努力賺錢,在工商界均有卓越的表現。台商在中國大陸及世界各地都有傑出的成就。
五、台灣人看三四百年來的台灣歷史,台灣人自認為他們都是受到外來政權的統治,所以他們是被統治者與被壓迫者。當然也就是被統治與被壓迫的階級,中國人固有的階級狀況,地主與佃農的階級差異在台灣也是一直存在的。日本人統治台灣的五十年間,為了確保日本人的地位,也刻意的製造了社會階級,第一等是日本人,第二等是歸順日本的台灣人,第三等才是台灣人。日本在二次大戰末期,面臨了物資缺乏的問題,所有的民生物資,都採取分配供應的方代式,供應的基準是依階級而訂的,在日常生活上就充分的顥示出階級的差異性,生活上的事實表現,使台灣人意識到階級的存在,因此台灣人建立了很強的階級意識。也承認了日本人的優越性。台灣人在心理上是有一定程度的自卑感的。到了一九四九年大批的大陸移民到了台灣,這些人高層的是敗軍之將,基層的則有如喪家之犬,都是戰火下的難民,大家都是灰頭土臉的,在生活表現上的確是不及台灣人的,台灣人認為這些應該要處在次等階級才對的。台灣人的自卑感一下子轉化成了自傲,偏偏這些新來的難民仍然是統治者,仍然成了在台灣人之上的新階級。仍然壓抑了台灣人的出頭天,對日本人心悅誠服,對中國人不得不服,對台灣人而言是一件非常痛苦的事。先天的階級意識加上現實的處境,使得台灣人成了像是困在籠子裡的野獸,他們要衝破籠子尋找出路,這就是台灣人的心態了。2007/12/03
台灣人與中華文化
尹盛先
一、前言
我們很多人認為台灣人是中華民族的一個種族,和漢、滿、蒙、回、藏一様是中華民族的一部份。不過有些台灣人並不認為如此,我們認為是天經地義的事,有些台灣人並不認同的,這些台灣人是那些人呢?挑明了說就是在台灣主張台灣獨立的一些人。近年來這些人在人數上有逐漸增加的趨勢,台獨勢力在台灣逐漸壯大,是非常值得注意的問題。當然這和近年來台灣的政治轉變是有一定的關係的。不過讓我們先擱置現實的政治問題。從一些台灣人認為他們不是中華民族的一部份加以研析,先瞭解他們的心態,找出台獨問題的核心,或許才能找出化解台獨問題的方法,唯有化解消弭了台獨思想,兩岸才會有國家統一的基礎,進而從中華文化中去尋求兩岸統一的共識,有了共識才能求兩岸的統一。
二、中華民族的共識
中華民族的形成,是在1911年辛亥革命成功中華民國建立之後,之前中國國民黨從事的是驅除韃虜恢復中華的革命。中華民國成立之後北洋政府倡議五族共和,孫中山先生在他著作的三民主義一書中,闡述他的革命理念主要的就是民族、民權、民生三個主義,民族主義中揭示了中華民族的主張,認為中華民族是由中華民國境內漢、滿、蒙、回、藏五大種族以及其他所有的少數民族所組成的國族。這項主張很快的為全國人民所接受,因此形成了全中國人的共識。其後中國經過了自1937—1945年的日本侵略戰爭,也就是中華民族經歷了外族的侵略戰爭,更造成了中華民族共識的凝聚。今天在中國大陸上的各個族群都毫無疑問的都自認為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而所有的人民都以身為中華民族的成員為榮。
三、台灣人與中華民族的關係
目前住在台灣的人的中國人都是台灣人,這是海峽兩岸政府的官方說法,所以從台灣來的人都得使用台胞証。而在台灣以前國民黨政府一直是中華民族的法統政府自居,所以凡是中華民國的國民住在台灣省的都認為是台灣人。當然台灣人是中華民族的一部份。但是在政黨輪替之後雖然民進黨政府基本上仍然認為所有國民都是台灣人,但是實際上他們對現在住在台灣島上的是分劃為台灣人、客家人、原住民及外省人等四大族群,今年二二八時陳水扁的民進黨政府舉行了一塲所謂牽手護台灣的活動,陳水扁也提出了五族融合保護台灣,其所謂的五族就是前述的四大族群之外加上近年來許多嫁到台灣來的外籍新娘,當然包括來自大陸的新娘。族群在台灣是一個相當嚴重的問題,也是直接影響到兩岸是否會統一的問題,當然也就是值得我們研究探討的問題,也唯有從族群問題的研討才能瞭解,為什麼會有台獨分離主義份子。基本上台獨份子是台灣人中的激進份子,而此處的台灣人並非指國民黨所稱的台灣人,而是指民進黨所稱的台灣人,也就是所謂四大族群中的台灣人,是說台灣話的人。台灣話原本是由閩南語衍生出來的語言。因為台灣人的袓先大部份是從褔建漳州、泉州移民來台的,到台灣後漳州、泉州話結合了台灣原住民的語言,以及日本話而成了今天的台灣話。以前國民黨政府認為台灣話就是閩南語,甚至於將其美化為所謂的「河洛話」認為是中原古音,都是不切實際的。其實今天台灣人認為台灣話就是台灣話,並不是閩南語,更不是什麼「河洛話」,而說台灣話的人就是台灣人。台灣人雖然有閩南人的血統,但並不是閩南人。至於台灣人是不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對民進黨人士而言是不認同的,他們認為台灣人是一個新興的民族,因為他們相信台灣人和美國人一樣是一種多元融合的民族。他們不認同台灣人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
四、台獨思想的由來及其發展
台獨人士主張台灣人不是中國人,台灣人不是中華民族的成員。當然也有他們的理論基礎,是我們必須加以瞭解的,台獨人士的歷史觀基本上和我們所接受國民政府教育的歷史觀是不同的,我們認為台灣自古就是中國的領土,台灣人是中國的子民。台獨人士的歷史觀,則是依據一個台獨份子史明所編撰的「台灣四百年史」,他認為台灣從石器時代到1600年稱為台灣的史前時代,從1600年開始是台灣的國際事實上今天之所以會有台獨思想的產生,中國歷朝歷代的政府,特別是清朝政府都該負責任的。自秦漢以降到明朝結束,中國政府都未能對台灣作妥善的經營,主要的原因是台灣與大陸中間隔著台灣海峽,中華民族又不是善於航海的民族,明朝在鄭和下南洋,未能達到其預期的目的後,轉而實施海禁,把台灣當成了化外之地。致使台灣先後被荷蘭人、西班牙人所佔領。明末鄭成功在1662年收復了台灣,才開始了漢人對台灣的經營。鄭氏治台的時間只有短短的二十二年,到了1683年清朝康熙22年康熙皇帝派施琅率兵攻打台灣,鄭克塽降清,1864 年清廷設置台灣府,台灣才正式納入中國版圖。1874年日本出兵侵犯台灣,遭台灣原住民打敗之後,日本與清廷議和,派沈葆楨來台督辦軍務,始開始正經營台灣。自1683年至1874年一百九十年間清廷對台灣的政策是十分消極的,禁止大陸人民移民台灣,到1875年應沈葆楨奏請清廷下詔對內地人民入台墾殖正弛禁,至1885年清廷才改褔巡撫為台灣巡撫,任命劉铭傳為第一任的台灣巡撫,1894年清廷與日本發生甲午戰爭,清廷戰敗,1895年清廷與日本簽訂馬關條約,割讓台灣給日本。自1895年至1945年日本人統治了台灣五十年,斷絕了台灣和中國大陸的關係。1945年日本投降第二次世大戰結束,台灣脫離日本的統治重回袓國的懷抱,據人口統計資料1946年台灣人口約二百六十萬人,至1943年增為六百六十萬。1946年時是六百一十萬人(部份日本人遷回日本的結果),換言之台灣在1945年重回袓國懷抱時有六百一十萬人是由日本人轉化中國人,其中無可否認的不會百分之百的欣然接受的,必然有不是心悅誠服的,當然也有極不願意而迫於無奈何的,更有懷恨在心極思報復的。因此我們不難瞭解為什麼會有台獨份子的產生了。今天李登輝可作為代表性的人物。1949年中華民國中央政府播遷台灣,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1950年台灣的人口是七百五十萬,較1945年增加了一百四十萬,這一百四十萬才是完完全全全中華民族的子民,也是將來國家統一的種子。自1949年到1987年是兩岸完全分離隔絕的年代,近四十年的時間不相往來、音訊斷絕,當然會使台灣人對中國產生疏離感,而這種疏離感正是台獨思想成長的養分。今天台獨思想與發展已經到了兩岸政府必須正視的時候了,因為台獨份子在台灣實際上已經在運作了,所謂台灣正名運動,實際上就是台獨運動。
五、台灣人與中華文化
雖然台灣人否認他們是中國人,否認他們是中華民族的一份子。他們郤無法否認他們是漢民族的後裔,因為他們大部份的袓先是來自褔建漳、泉兩地的漢人,他們至今仍然用他們袓先留給他們的姓氏,他們仍用袓先留給他們的郡望、堂號,他們仍然運用著他們袓先留給他們的語言—他們稱之為台灣話的語言,實際上是褔建南部的一種方言—閩南語。他們的飲食習慣仍是閩南人的飲食習慣。他們膜拜的神祇仍然是中華文化中的神祇。總而言之台灣人就文化而言仍然是中華文化的一份子,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無論在過去、現在及將來都會罩著台灣人的。
台灣的國民黨政府一直是以中華文化的傳承者自居,也一直以發揚中華文化為己任的。在1967年就成立了中華文化復興運動推行委員會,大力的維護中華傳統文化。對中華文化在台灣的存在與發展可說是有一定程度的貢獻的。但是自1988年李登輝接任總統後,情況逐漸改變李登輝開始暗中支持台獨勢力扶植民進黨,開始搞族群鬥爭,推行以本土化為名的去中國化,在文化上也極力要跳出中華文化的範疇,開始推動所謂的台灣文化。為了使台灣文化脫離中華文化,創造出所謂的「南島文化」,自認台灣是源自南島文化,以台灣原住民的血統語言與南太平洋諸島原住民相通的關係,來証明台灣先民來自南太平洋而非中國大陸,所由來自中國大陸的移民,從鄭成功開始都是外來者,是外來政權。所以中華民國也是外來政權。台灣人要拼出頭天,所以在2000年居然以國民黨黨主席的身份,竟然輔助民進黨的陳水扁選上了中華民國的總統。民進黨執政後台獨勢力可說是化暗為明了,在政治上認為台灣和中國根本就是互不相干的兩個國家,兩國論、一邊一國論成了政府的基調,在文化上則進一步的切斷和中華文化的關係,處處強調台灣文化,絕口不提中華文化,聲稱台灣文化是多元的海洋文化。企圖切斷台灣與中華文化的關連,以兩項活動來証明民進黨政府實際上切斷台灣與中華民族的關係,一是春節時的敬天祭袓,一是總統率領文武百官遙祭黃陵,這兩個在國民黨政府是每年必有的活動,已被民進黨廢除了。以前官方稱之為民族掃墓節,也被單純的稱為清明節了。民進黨政府正在進行一場文化的轉化運動,要把中華文化轉化為台灣文化,要使台灣跳出中華文化的範疇,到目前為此尚無可能,不過將來如何就不得而知了。由於台獨勢力的日趨壯大,中華文化在台灣也到了危急存亡之秋了,如何在台灣復興中華文化是在台灣的中國人--民進黨所稱的外省人及客家人,無可旁貸的責任。而中華文化則是兩岸統一的基礎,所以海峽兩岸的中國人應該以中華文化來促進統一。
六、結語
中華傳統文化中的中心思想與道德觀是萬古常新放諸四海皆準的,海內海外世世代代的中華民族子民,所傳承謹守的是四維八德的道德標準,在台灣大部份的人仍然是認同的。因此發揚光大中華文化的精神必能促進兩岸的統一,讓我們携手努力吧。最後要呼籲中國的領導人、十二億的中國人,以中華文化中中華大一統的基本立場,中華文化中的王道精神,以以德服人的包容心態對待台灣人民。中國的領導應該體會孟子所言「域民不以封彊之界,固國不以山谿之險,威天下不以兵革之利。」宣佈絕不以武力統一台灣。海峽兩岸以和平手段解決所有的問題。在二十一世紀完成國家的統一。2007/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