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醫學昌明、消費至上的現代,要當一名美女或型男,從衣著、髮型、化妝到整形,所費不貲。說穿了,有錢,就能讓自己變美。財力差些的,又長得抱歉,也只有認了。
全民「拚美麗」的決心,創造了可觀的產業利潤。近日在醫學集會中,醫師提及有女士寧願吃泡麵、吐司,也要存錢美容,總共花六十萬元。那些?平的小斑和細紋,足可換輛小汽車。
還有竹科貴婦,刷卡微整形就兩百萬元,據說這是整形診所一個月的營業額。醫師有意、無意洩漏的個案情節,倒有了產業行銷的集體效果。也難怪,有女藝人要挑戰第六十一次整形,並毫不忸怩地說,連乳暈都藉科技漂成粉紅色了。
改造自己無可厚非,問題在改造所遵循的標準,其實有一些「假意識」卻被大家奉為圭臬。那些美麗達人、時尚專家所標舉的身材黃金比例、鼻子標準尺寸、乳房的完美水滴形狀,甚至微笑應只露九顆牙,對私密處的乳暈、陰唇的大小都制訂出規範,這真是美麗的界線嗎?
在那些標準下,人體變成像生產線上大量製造的產品,凡不合標準規格者,全都被列為「瑕疵品」,必須花錢請專家代為改造。但這些「規格」果真是顛撲不破的嗎?時尚界流行的「紙片人」身材,讓世上許多少女在身材焦慮下得了厭食症,節食名模死於心臟衰竭。近來有時尚大師拋棄穿零碼衣的紙片名模,起用穿八號尺碼的模特兒,可見標準並非定於一尊。
創造需求、製造焦慮,提出消費解答,這是廣告行銷業的公式。在拚美麗的焦慮中,業者共蒙其利,美容中心、藥廠、醫師、塑身內衣、瘦身霜、乳暈漂白霜…,坐享消費者削骨去皮的油脂錢。
許多人為「愛自己」去整形,其實只是服膺美容時尚產業的「假意識」;你的焦慮,是他的獲利。向專家交出自己臉孔、身材之際,同時也交出了自己的靈魂、主體性和荷包。於是,世上沒有醜女人,只有窮女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