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並且歐美等西方世界也早已知道中華人民共和國已經在聯合國取代了中華民國的地位,但是歐美等國還是依然視中國人民為落後國家人民,甚至多方歧視中國人民,甚至亞洲中國以外各國,皆視中國人民為『東亞病夫』而加以歧視,事實上這是有著根深蒂固的理由。
這個中國人民受歧視的理由對歐美各國來說早已經是公開的秘密,並且已經被中華人民共和國政府隱瞞五十多年有餘,歐美各國包含印度日本在內,已經笑了五十幾年有餘,這個秘密到底是什麼呢?
這個秘密只要一翻開各大國家憲法一窺,便能發現,首先我們先看看『美國憲法』
美國憲法序言內容譯文如下:『我們美國人民,為了建立一個更完善的聯邦,樹立公平的司法制度,保障國內的治安,籌設共同防衛,增進全民福利,使我們自己和後代子孫,永享自由的幸福,乃制定並確立了這一部美國憲法。』這裡我們發現美國憲法以傳述美國人民的願望為序言,美國為世界軍事超強國家,但在這序言裡看不到美國人民對於其國家軍事力量的傲慢,全篇看不到外國人的名子。
日本國憲法http://www.president.gov.tw/2_special/2004constitution/subject7_Japan.html摘要如下:『日本國民決議透過正當選舉選出國會代表者之行動,為我等及我等之子孫,確保與各國國民合作所獲致之成果,以及自由在全國各地普及所帶來之惠澤‧‧‧日本國民,誓以國家名譽為擔保,盡全力以達成此項崇高之理想與目的。』,也是書寫日本國民之願望,也看不到外國偉人的名子。
再來是『法國憲法』http://constitution.president.gov.tw/law/other_law_France.htm
『法蘭西人民鄭重宣告恪遵一七八九年宣言中所明定及一九四六年憲法序言中所確認與補充之人權暨國家主權原則。
依據上項原則及人民自由抉擇之原則,本共和國對於願意與共和國結合之海外領地,提供基於自由、平等、博愛之共同理想及適合彼等民主發展之新政治體制。 』在這憲法序言裡,也充滿了法國人民的願望,沒有外國人的名子。
再回來看看全世界五大常任理事國之一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http://www.imprensa.macau.gov.mo/bo/i/1999/constituicao/index_cn.asp
序言第一段如下『‧‧‧一八四零年以后﹐封建的中國逐漸變成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國家。中國人民為國家獨立、民族解放和民主自由進行了前仆後繼的英勇奮斗。』先以奸體字污衊辱罵自己祖國在過去歷史中是『半殖民、半封建國家』,也只有東亞病夫的中國有此病態憲法,實在是世界獨一無二的偉大憲法,不過這只是剛開始而已,往下看還有更精彩的。
序言第四段說明:『一九一一年孫中山先生領導的辛亥革命﹐廢除了封建帝制﹐創立了中華民國。』之後又寫說『一九四九年﹐以毛澤東主席為領袖的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經歷了長期的艱難曲折的武裝斗爭和其他形式的斗爭以後‧‧‧建立了中華人民共和國。』這段序言簡單說,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暴力的恐怖主義手段消滅了中華民國而建立的另一個國家,這些史實原來都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自己的憲法裡了,可見得這國家政權原來是『叛國賊』所建立的中國政權。相信這事實無庸置疑,自然也是世界各國都知道的。不過這還不夠可笑,可笑的還在後頭。
『中國新民主主義革命的勝利和社會主義事業的成就﹐都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各族人民﹐在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指引下﹐堅持真理﹐修正錯誤﹐戰勝許多艱難險阻而取得的。』第七段,終於提到了『外國人』馬克思與列寧,這真是世界獨一無二,會把外國人,並且還是前蘇聯政治領袖寫在自己國家憲法序言裡,通常只有藩屬國會這樣寫,譬如http://www.oceantaiwan.com/eyereach/200612133.htm菲律賓憲法第一條,所有菲律賓居民應效忠美國。
相信寫到這裡,大家都能明白為什麼中國人要受到歐美列強歧視,連日本人都看不起,因為這樣的國家實在太可笑了,自然世界無論哪一國,看到中國憲法就會知道,原來這中華人民共和國,乃是受前蘇聯支配的『藩屬國』之一,是跟菲律賓一般地位的三流國家,尤其是居住在台灣的人民更是引以為恥,甚至已達羞於自稱是『中國人』的地步。
換句話說,必須喜愛捧前蘇聯列寧的LP才配稱是中國人,如果不願意捧列寧的LP就是『分離主義份子』不論是西藏或是台灣新疆等等,這些都已經是人盡皆知的事實,因為這事實就寫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裡。
這就是被中華人民共和國當局隱瞞長達數十年之久的,中國人永遠受歐美恥笑與歧視的理由,因為這憲法規定了中國人民永遠都是捧外來馬列的LP之東亞病夫。
今之三民主義,實吾先民所留。
因之對於認外學馬列主義為師之共產奸人,顯非漢族。考其根源,乃是外來蠻夷耳,因之認同其所建立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為祖國者,皆為認賊作父之漢奸叛逆。
故以驅逐韃擄漢奸方為真正漢民族人之所為!_______________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