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頭葉猴是一個非常珍貴的猴子。 之所以叫白頭葉猴,瞧它的頭這個圖,像一個老爺爺坐在那裡一樣,頭是白的,肩也是白的。 這隻猴子也是看著地上的食物,頭是白的肩也是白的,白頭白肩。 又瞧它的尾部,一半是黑色的,一半是白色的,所以叫做白頭葉猴。 身體非常修長,很苗條,白頭葉猴非常苗條,尾特別長。 我們現在看到白頭葉猴頭是白色的,肩是白色的,像個老頭子一樣的,它生下來並不是這樣的。 白頭葉猴生下來的時候,瞧這張圖我們可以看得到,白頭葉猴生下來非常漂亮,全身的毛髮是金黃色的。 如果我們不是我們去從它出生觀察到它長大,誰會相信一個全身是金黃色的猴子能夠長成頭是白的,肩是白的,然後全身是黑的這麼一個猴子呢! 的的確確金黃色的猴子金黃色的幼仔,就是白頭葉猴的小猴子,一年之後這個金黃色的猴子、金黃色的幼仔就開始慢慢慢慢變顏色了。 首先是身體的中部慢慢變成灰色,灰黃色,灰色,再變成黑色,頭部也開始慢慢慢慢變,一歲半之後,除了身體大小不同以外,體色基本上和成體一樣的。 白頭葉猴還非常有趣,它們是結群生活的,群也不大,一群的話也就是小的群就是五隻也有,六隻也有,多的話也有十幾隻,很少有超過二十隻的。 那麼為什麼有些群大,有些群小呢?那就跟它的這個猴王的領導能力有關係。 如果一個猴王它的領導能力很弱,那麼它這個群大了之後,一部分猴子就跑掉了,就變成了新的群,那麼它自己再剩下來的就沒有多少了。 這樣的猴群就會比較小。 所以一些新形成的猴群,就類似於家庭一樣的,新形成的家庭數量就少。 而一些比較久的沒有分群的這麼一些群就會大,可能會多到十幾隻,甚至會達到二十隻。 這麼一個結群生活的社會,非常有意思。 那麼這個結群的社會裡面,成年的公猴就只有一個,就是猴王,其他的就是一些成年的母猴,這是一種一夫多妻制度的社會。 然後在這個猴群裡面還有一些未成年的小猴子,這個未成年的小猴子當然就有小的母猴、小的公猴。 而這些小的母猴當它們長大之後,像白頭葉猴三歲到四歲性成熟長大了之後,這些母猴的話,是留在猴群中,跟著它的母親和其他的阿姨們一起繁殖後代。 而這些小公猴呢,當接近性成熟的時候,離開了它們的出生群,到其他的猴群中去當王。 這個過程就需要打鬥,其他的猴王、猴群裡面的王不會輕易就把位置讓出來,這需要一個打鬥。 如果這個新的猴子,小公猴打贏了,那麼它就可以到另外一個猴群裡邊當猴王。 如果它打不嬴,它就繼續在幾個小公猴,有時候是一個,有時候是幾個小公猴構成一個臨時的群,就在猴群和猴群之間一些空隙的地方就打。 第一次打不贏,可能第二次打贏了,第二次再打不贏,可能第三次打贏。 所以它最終有機會成為猴王。 成為猴王之後,就出現一個我們人類很不願意看到的殘忍局面,那就叫做殺嬰行為。 使得這個原來還帶著小猴的這個母猴盡快和它交配繁殖,繁殖它自己的後代。 所以從生物學意義上來說這是對新當王的這個公猴是有利的。 從我們人來說的話,好像有點不人道,但是這個自然界就是這樣。
白頭葉猴還有一個非常有意思的特點,白頭葉猴絕對是攀岩高手。 瞧這張圖,這麼多的懸崖絕壁,但是對於白頭葉猴來說,爬上爬下,爬左爬右,非常熟練,順手,得心應手。 我們在觀察白頭葉猴的十多年間,從沒見到過一例失手。 如果說失手這樣的懸崖絕壁就意味著死亡,從幾十米高的懸崖絕壁上面掉下來絕對是沒有活的希望的。 所以白頭葉猴在長期適應這種石山環境的過程中,就練就出了一身攀岩的本領。 我們人類現在也在從事一種新型的運動就是攀岩,但是人類的攀岩絕對無法跟白頭葉猴相比,我們人類沒法在這樣的懸崖陡峭那麼高的石壁上面攀岩,有些我們人類還要藉助一些工具,但是白頭葉猴從來沒有。
白頭葉猴顧名思義叫做葉猴,因為它是吃樹葉的,它的食物80%、90%都是樹葉,在它的環境,在它生活的環境裡面,有各種各樣樹葉。 它根據每個季節,喜歡吃什麼樹葉,然後採摘一些什麼樣的樹葉,而且採食量並不高。 因為它的肚子裡面它的胃有一個能夠分解纖維素的這麼一個室,所以牠吃的樹葉下去就能夠很快就能夠分解了。 晚上白頭葉猴一般要住山洞,瞧這就是白頭葉猴住的山洞,從遠遠望去,我們用望遠鏡在它生活的環境裡面尋找,很容易就能夠發現在山洞的下面有比較深的顏色,這就是白頭葉猴的一些排泄物。 它長期住在這個山洞,到了晚上就在洞口排泄。 所以時間一長,就很明顯地在洞口的下方就有一些深褐色的這麼一些排泄物。 白頭葉猴非常珍貴,最大的原因,是因為它非常少。 瞧這個圖,這個圖就是白頭葉猴的分佈圖,這是廣西的地圖,這是貴州,這是雲南,這是越南,這邊是廣東,這邊是湖南。 白頭葉猴就分佈在劃線這個地方。 劃線的這個地方,實際上就是有三個保護區,一個就是弄崗國家級自然保護區,在廣西的西南部龍州縣和寧明縣這個範圍內,在弄崗自然保護區的話有三片藍色的,有三片,最下面的這一片才是白頭葉猴分佈的地方,所以這是白頭葉猴分佈的一個保護區。 第二個保護區就是崇左珍貴動物保護區,白頭葉猴也分佈在這裡。 第三個保護區,就是廣西的扶綏珍貴動物保護區,所以白頭葉猴就分佈在這些範圍內、分佈在這四個縣的面積不到兩百個平方公里的部分石灰岩地區。 石灰岩的石山很高很高,在石山和石山群山之間有一個平地,當地老百姓把這個平地叫做弄。 白頭葉猴要生活在這樣的環境裡面呢,它們就有足夠的食物,沒有人類來干擾。 但是石山和石山之間石山並不高,石山和石山之間間隔很開,中間都是平地。 因此,當地老百姓就把中間這個弄,中間這個平地就把它開墾了,種上一些甘蔗,此外還種上、有些地方種上黃麻,有些地方種上豆子,都把它用起來了。 此外平地開墾了還不算,瞧這張圖,已經開到將近山頂了,已經開到無法開的地方了,這樣的環境對白頭葉猴來說就非常不利了。 人為的活動,人為的破壞和乾擾,極大影響了它們的生活。
白頭葉猴的最後家園
石灰岩的山峰一座連一座,清晨和夕照間,全身黑色、頭部灰白的精靈般的猴子出沒在陡峭的山崖上。 這裡是廣西崇左縣板利鄉弄官石山峰叢,這裡是中國獨有的白頭葉猴的最後的棲息地。 最近,這裡掛上了“白頭葉猴生態公園?、“廣西青少年生態教育基地”的牌子,一群來自國外的專家、學者聚集在這裡,開起了關於崇左生物多樣性的國際研討會。記者欣喜地看到,保護珍稀野生動物的生態文明已出現在這塊古老和神秘的土地上。
6年前,這裡並不為人所知,還有偷獵者進山捕捉極度瀕危的白頭葉猴,山下的農民上山砍伐樹木做柴火,白頭葉猴可吃的樹葉、漿果越來越少,附近的採石場在步步逼近白頭葉猴的最後家園……改變這一切的,是一位被稱為“熊貓專家”和“白頭葉猴教授?的潘文石教授。
白頭葉猴教授?
在廣西崇左縣知道潘教授的人很多,他們都親切地稱他為“白頭葉猴教授?。其實,潘文石教授是北京大學生命科學院大熊貓及野生動物保護研究中心主任。20多年來,潘教授帶領他的研究生們深入陝西、四川的崇山峻嶺,對大熊貓的行為特徵、生活環境、生存壓力和危機進行了細緻深入的研究,是國際公認的大熊貓研究權威。他對動物的社會行為課題一直很感興趣,希望研究一種與人類更接近的靈長類動物的社會行為。1996年,潘文石教授的研究目光轉向位於廣西崇左縣喀斯特石峰上的白頭葉猴。
白頭葉猴是一種半樹棲半岩棲的熱帶動物,性情溫和、形態優美,具有很高的觀賞價值。 目前全世界僅在廣西存在約700只,在國外沒有活體和標本,被公認為世界最稀有的猴類之一,其生存空間比大熊貓還小。
20世紀60年代白頭葉猴分佈區的總面積還有500多平方公里,現在已經縮減了80%,從7個分佈點減少到2個分佈點。 它們適應生活的地方很小,主要以廣西崇左、扶綏、寧明几個縣交界的石山峰叢窪地為生活範圍。 它們白天以生長在石山上的多種植物的葉子、根、莖、果實為食物,夜間就在岩洞和石縫間歇息。
種植環保理念
1996年11月,剛到崇左縣的時候,潘教授和他的研究隊伍住在弄官的一個廢棄軍營裡,每天進山看猴子。 後來潘教授認識了許多當地領導,有機會就向他們介紹自己的工作,講保護白頭葉猴和它們生存環境的重要。
令潘教授意想不到的是,他們的研究對當地政府的決策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給當地群眾的生活帶來深刻的改變。 當地政府被潘文石和研究生們打動了。 崇左縣政府下文禁止了在白頭葉猴的家園內燒山墾荒及放炮燒石灰等傳統生產方式。 1997年初,根據潘教授的建議,縣里關閉了兩座靠近白頭葉猴家園、而影響到它們生存的採石場。 潘文石提出把當地漂亮的喀斯特地貌、世界獨一無二的白頭葉猴兩大資源合理利用,開發成為一種全新的環境旅遊產業,以求兼顧環境保護和經濟增長的可持續發展。 崇左縣政府還同北京大學一起興建了“北京大學崇左生物多樣化研究基地?,共同向基地投入510萬元按世界級標準建設白頭葉猴研究中心和白頭葉猴生態公園。
潘教授認為,幫助當地老百姓就是幫助白頭葉猴,他們幫助農民改善飲水條件和教育條件。潘教授了解到當地農民飲用的是混濁的池塘水,村里許多人肝腫大,青年人想當兵都不合格。 他把問題反映給縣領導,縣政府撥款修建了蓄水池,引山泉水進村,讓村里人喝上了乾淨的水。 潘教授還把他在美國獲得的5萬美元的保羅‧蓋地野生動物保護獎和10萬元人民幣的福特汽車環保獎,用於在雷寨和?旦兩村推廣使用沼氣。
1998年5月,潘教授邀請一對美國朋友訪問崇左。 他還帶著他們訪問了附近的巴蘭屯村簡陋的小學校。 為這所學校爭取到了2.5萬美元的捐款。 採訪時,記者在?旦小學看到了那一幢嶄新的教學樓,與村莊周圍陳舊簡陋的房子相比,它顯得格外醒目。
山下建沼氣山上留口糧
在白頭葉猴家園裡的?旦村,是一個壯族人居住的村莊。 全村100多戶人家,由於政府和潘教授的資助,如今家家戶戶建起了沼氣池,用上了清潔方便的沼氣。 記者採訪了在?旦村生活了40多年的一名小學教師劉桂蘭,她回憶說,小時侯見過許多的白頭葉猴,壯族人愛唱山歌,出去勞動時一唱山歌,山上的白頭葉猴就下來,成群結隊的,形態非常逗人喜歡。 後來就很少見到白頭葉猴了。 這兩年,山上的白頭葉猴又逐漸多了起來,今年,身為小學教師的劉桂蘭還帶領學生去觀賞白頭葉猴,告訴他們這是珍稀的保護動物,我們的家園也是白頭葉猴的家園,而且這是它們最後的家園。
在劉桂蘭家,她熟練地演示了沼气灶、沼氣燈的使用。 在沼氣池的石蓋上,刻著劉家沼氣池建成的時間:2000年5月。 在劉家的院牆邊,整整齊齊地碼著半牆高劈好的木柴,劉桂蘭對記者說,這是兩年前留下的,建好沼氣池後一直沒用,以前每年要用2~3車這樣的木柴。 記者要走出劉家時,看到院門邊上還豎放著一捆捆兩年前從山上砍下來的木柴,都是些1米多高的小灌木。
山下的沼氣池解決了劉家的生活能源,也給山上的白頭葉猴留下了樹葉,留下了口糧。 記者在劉家門邊上看到一塊紅色的沼氣池編號牌,上面標著劉家沼氣池的編號,還留下沼氣池維修聯絡電話號碼。 一張小小的沼氣池編號牌,看出了政府對村民們的關心。
經過近6年不間斷地觀察和研究,在7月27日舉行的崇左生物多樣性國際研討會上,潘教授對記者說:“在8平方公里的研究範圍內,白頭葉猴的數量從1996年的不足百隻,到今年5月,我們一共發現了22群、232隻猴子。白頭葉猴這個種群是有希望的,關鍵是人類保護的責任是否到位。
(責任編輯:陸佳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