麋鹿回家·下
央視國際 www.cctv.com 2005年10月14日 14:17 來源:CCTV.com
主持人:張騰岳
嘉賓:張林源,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 主任
郭耕,北京麋鹿生態實驗中心 副主任
導視:麋鹿家族有著與眾不同的社會結構,而這竟然是它們絕處逢生的秘訣。今天全世界的3000多只麋鹿都是當年18隻麋鹿的後代,它們是否會出現種群退化呢?
主持人:朋友們大家好,歡迎大家收看今天的歷程節目。那麼在前兩期的節目當中我們的兩位嘉賓,張主任和郭主任給我們介紹了一下麋鹿返鄉的一些情況,估計很多朋友都想了解一下,像我桌子上的這個雕像,麋鹿這種神奇的動物它是如何維持整個一個社會結構的。想先問問咱們郭主任,那麼麋鹿的族群咱們前面也提到了它是一夫多妻。
郭耕:一夫多妻。
主持人:而且互相為了爭奪配偶和統治權也會打架。
郭耕:年復一年地在競爭。
主持人:它是不是也會像野馬一樣,有成年的小公馬它會被哄出去,鹿群當中是有分群是嗎?
郭耕:是的,到了它的繁殖期一看我們麋鹿苑的麋鹿群,很有規律。比如一看很多母鹿裏邊只有一個公鹿那這必然是一個繁殖群。而這個公鹿它們會組成一個全雄群體,一看都戴著角杈的,一看都是公鹿,那麼這個我們俗稱為光棍群。還有當年生的小鹿它們組成一群,偶爾還有一些母鹿帶著形成一個母子群或者叫麋鹿的幼兒園。這樣你一看就非常地清晰了,最忙活的就是那個繁殖群了,鹿王也挺辛苦。
主持人:體力消耗極大。
郭耕:體力消耗極大,在兜,老是哪只母鹿要是跑出去了,跑好遠給兜回來,完了發出噢、噢那種叫聲,這是那個繁殖群。而最安逸的就是那個光棍群了,反正我是光棍了,我是光棍我怕誰,它們就想吃就吃、想喝就喝,而且還自己經常地練練武,習武,互相打鬥,決鬥。然後最有意思的就是那個母子群,或者是幼兒園那個幼年的群了,小鹿比較喜歡玩耍,你一看本來很平靜,大家都很平靜,一看那個水嘩嘩全起來了,一看就知道小鹿在那兒水裏跑來跑去的,在那兒做遊戲。
主持人:那咱們南海子裏頭是只有一隻鹿王還是有好多只。
郭耕:好多只,一隻鹿王它兜不過來。
張林源:每年能夠參與繁殖的雄性麋鹿也就四隻到五隻。
主持人:整個南海子麋鹿苑?
張林源:對,因為麋鹿的種群結構雌雄比例大概是一比一,所以一百隻麋鹿裏邊可能有五十隻公鹿,五十隻母鹿。而五十隻公鹿裏邊,每年能夠參加繁殖就是說,它能夠當鹿王也就四隻到五隻,通俗地講公鹿是輪流坐莊。
主持人:它不是打架之後決定誰贏嗎?
張林源:它贏了之後它只佔群大概一星期到兩星期時間,然後它就被打敗了,剛才郭主任講,光棍群很安逸,事實上它們看著安逸,實際上它們在養精蓄銳,恢復體力之後它要去跟鹿王去爭鬥,爭奪王位。所以當時我們看到佔群的鹿,它一兩個星期之內就會被打敗,因為在這個期間比如麋鹿的體重大概三百多斤,然後在佔群的過程之中或者佔群之後被打敗之後它的體重會極度消瘦,體重會將近下降一半。
郭耕:肚子都癟下去了。
張林源:在這個期間它不吃,只是喝一點水然後不停地跟別的鹿在爭鬥不停地圈母鹿。它作為鹿王它有交配權,然後由於體力下降就被打敗了,就被別的一個新的鹿王給取代。
主持人:然後它再回到光棍群,再去養精蓄銳。
短片1:麋鹿家族獨特的社會結構幫助它們很快適應了保護區的野外生活。 1993、1994年,兩批送往湖北石首的麋鹿開始在那裏安家落戶,兩年後,保護區迎來了第二代小麋鹿的降生,它們的到來意味著麋鹿回家邁出了最後一步——野外生存。
郭耕:我去年去了一趟湖北石首自然保護區,就是在長江故道叫天鵝洲,但是說實在那次我去沒見到幾隻麋鹿,為什麼呢?因為那地方太野了太曠了,所以麋鹿只要是一逃逸躲到蘆葦叢中你根本看不見,但是我也感到很滿意,因為看到的真是純野生的麋鹿,而且它的健康狀況比麋鹿苑的還好。
主持人:那是肯定的。
郭耕:角很粗。
張林源:蹄很壯。
郭耕:很壯,這個毛色很亮,一看就像野生,就完全是野生動物了。儘管我們麋鹿苑也算是半野生的,因為它不是我們人為控制,人為造成它的婚配,造成它的進食,它吃什麼它都自己採食,但是那個地方就完全是失去人為控制,甚至人都很難把它抓回來。
主持人:其實說到這兒我就不由地想起來什麼,首先因為是98年我們是做過關於麋鹿回家的片子,當時我還記得也到石首去拍過,採訪當地農民說它跳躍能力強,有翻過籬笆跑的,然後有咱們以前講過發洪水麋鹿游過去的。
張林源:游過去。
主持人:單獨又繁衍的。
張林源:形成了幾個小種群。
主持人:可是對於這點我就始終百思不得其解,因為像2001年我們國家在新疆吉木薩爾野馬中心對野馬進行野外放歸的過程當中,我們應該是從大圍欄剛剛建成的時候就去了,那麼到後來到下第一場雪的時候,我們一直在做後續的報道。那次算是失敗了,那麼這兩年好像情況也並不是特別理想,而且我去了野馬中心之後就發現它長翻蹄,本來馬蹄子應該這樣,它有往上翹起來的,個體變小。
張林源:毛色變化。
主持人:毛色變化,近親,它這個(退化)特別特別多,但是我們想一想,回想一下這兩個動物在中國野外滅絕差不多是年代相似。
郭耕:麋鹿比較早。
主持人:麋鹿比較早。
郭耕:野馬大概晚了半個世紀。
主持人:野馬晚的話也是零星存在,好像是到(一九)六幾年沒有,但實際上大規模的也不存在了,那麼同樣也都是國外,像野馬也是靠十幾匹在歐洲繁衍下來的。
郭耕:十三匹。
主持人:那麼麋鹿也是靠十幾匹繁衍出來的,怎麼麋鹿就沒出種群退化,這野馬就種群退化了。
張林源:這個是個體的耐受能力不一樣,對於近親繁殖野馬和麋鹿的耐受能力不一樣。麋鹿這個特殊的物種,好多人都提到說麋鹿是不是近親繁殖,我們現在肯定地回答它是近親繁殖。
郭耕:近親但不退化。
張林源:對。
主持人: 這違背常理,你感覺。
張林源:有個觀點我現在可以表達,就是近親繁殖未必全是壞事情,我們有時候按照慣性思維來講,近親繁殖就不好,事實上近親繁殖也有它的優勢,我們現在可以想像如果沒有近親繁殖,我們有現在家養的動物那麼豐富嘛?比如貓的品種很多,狗的品種也很多。
主持人:可是貓的很多品種,尤其是名貓你看實際上都很病態的。
郭耕:實際上是選育的,人工選育的。
張林源:它是一種基因的純化,麋鹿最早到歐洲的時候特別是到英國烏邦寺的十八隻麋鹿只有十隻參加了繁殖,而剛剛到達歐洲的時候這個麋鹿的壽命是比較短的,只是四點零四,這就是近親繁殖的影響。近親繁殖之後出現一種情況,就是個體發生變化,有一些麋鹿畸形,瞎眼,是黃顏色的毛體。在這種過程中因為是人工飼養條件下,人們就按照自己的意願把這些認為不良的個體給淘汰,甚至不讓它參加繁殖,而保存下來這些個體它是基因比較純和,就是優良基因比較純和的。
郭耕:可以說麋鹿在二十年代初期,就是1900年之後那十八頭的時候,它可以說是在麋鹿這個物種的進化中進入它遺傳的瓶頸,最窄的時候,數量最少,全世界只剩下十八頭,然後經過人為的這種保護,繁育逐漸又開始走向了種群的擴大和繁衍,那麼最有效的保護就是因為把它從動物園解放出來,把它放到了相對大的空間,比如烏邦寺,比如南海子,然後更重要的是從南海子又放到了自然界,那麼到自然界中通過自然的選育,優勝劣汰。凡是遺傳性狀差的最後都被淘汰了,它既然遺傳性狀差它就競爭不過遺傳性狀強的,所以最後它沒有交配權,而有交配權的都是身強體壯的、遺傳缺陷少的,這就是它的優勝劣汰,最後逐漸地突破了遺傳的瓶頸走向健康和繁榮,這就是今天麋鹿發展的一個事態。
主持人:但是野馬為什麼這種情況就不會出現啊?
郭耕:野馬一樣啊,野馬也是這樣。
張林源:野馬還需要一個過程,就是這個過程也許是幾十年甚至是更長一些,所以野馬的意義在於它放歸自然,現在不是放到卡拉麥裏自然保護區了嘛,到了自然以後經過自然的選擇它最後能夠壯大起來,所以現在需要時間的考驗。
主持人:可能我覺得另外心情舒暢不舒暢,棲息地好不好(也很重要),麋鹿到了南海子很適應這個環境啊。但是實際上我那時候在卡拉麥裏的時候,曹傑主任當時也告訴我,他也挺難辦,為什麼呢?野馬它本身是一種遷徙性動物,有越冬地和有越夏地,你現在生生地只給它捆在過去的越冬地,越夏地回不去。
張林源:給它截斷了,這是人為的因素。
主持人:因為天山南麓腳下現在的牧場那是老百姓的了。不能讓它回去,所以說它可能生活得也不是那麼舒坦。
郭耕:所以保護野生動物的一個關鍵就是給它提供它賴以棲息的環境,或者是讓它回到它祖先生活過的地方。原來風吹草地見牛羊的這個草原變成了戈壁或者是荒漠,因此野馬就生存不下來了。麋鹿也同樣,如果它的濕地再乾涸,它的棲息環境再被受到擠壓,那麼它同樣也很難恢復,因此國家下了很大的力量就是辟出了自然保護區來保護麋鹿,從生物多樣性保護來說也叫就地保護,遷地保護和就地保護兩大措施,而就地保護才是保護野生動物的一個。
主持人:上上之策。
郭耕:最重要的一個措施,最根本的措施。
主持人:那咱們這麼說,現在依據目前麋鹿的種群數量我們能否說這個種群度過了危機呢?
張林源:我們可以這樣講,現在全世界的麋鹿三千多只,而在我們國家生活的麋鹿有兩千,這兩千隻麋鹿有三大種群,還有幾十個小種群。這三大種群一個就是湖北石首自然保護區640隻,然後還有江蘇大豐麋鹿自然保護區819隻,南海子麋鹿種群140隻。因為成功了標誌就是在野外建立了自然保護區,建立了野生種群,而且從現在事態發展來看麋鹿是每年在擴群,以每年百分之十七八的速度在增長,所以可以說它度過了危險期。
短片2:今天,全世界共有138個物種重引入項目,重引入的目的是要幫助一些瀕臨滅絕的動物,重返它們祖先生活過的地方,並在那裏自然繁衍。在中國的三個重引入項目中,麋鹿回家已獲得了成功,蒙古野馬和高鼻羚羊的重返仍在進行中。
本文於 2007/05/27 01:39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