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陰陽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生育性別資料】(轉貼)粵娶妻難
 瀏覽88,363|回應252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oxer

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廣東男性娶妻不易

重男輕女觀念讓廣東省的男女出生比例嚴重失衡,據報導,目前廣東男女失衡比例已達到130:100,是中國男女比例最不平衡的省份,推估20年後將有三百萬廣東男性在當地找不到老婆。

統計顯示,2005年中國出生男女性別比例為119.7:100,廣東是130:100,比國際公認的正常值103或107:100高。

廣州信息時報報導,目前廣東有戶籍人口8000多萬人,常住人口9300多萬,僅比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河南少一百多萬人,比山東少幾十萬人。估計今、明兩年廣東很可能變成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又以粵東和潮汕地區生育最多。

【2007/04/26 世界日報】

35歲後才想當媽 爆多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表示,現代女性受教育時間拉長,不少人晚婚,婚後先努力在職場衝刺,待有成就後才想生小孩,卅五歲到四十五歲才想當媽媽的女性愈來愈多。

不過,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主任張昇平提醒,高齡懷孕要承擔更多產下唐氏症兒風險。蔡鴻德也說,高齡媽媽容易產生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疾病。

蔡鴻德說,婦產科醫學會統計,九十六年接受試管嬰兒技術女性有七千九百多位,九十七年八千兩百多位,一年增加三百多位,逐年上升,但成功率只有三成。

張昇平說,他治療過年齡最大的試管嬰兒媽媽,是五十四歲的新加坡婦女,借台灣婦女的卵子做出試管嬰兒;還有一位女病人,在四十五歲仍想生孩子,吃盡苦頭,最後用自己卵子受孕成功。。

他提醒,女性過卅五歲,卵子便逐漸老化,生出唐氏症兒機率為五百分之一,四十歲機率更高,為兩百五十分之一,婦女真想生育,還是趁早好。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84671
 回應文章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去年 高中職一五三人懷孕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反對》間接鼓勵高中生懷孕

「學生懷孕目前還是不能被接受,就算可請產假、育嬰假,我看也不會有人敢請」、「女學生大肚子,休學就好了,幹嘛要請產假,讓人看笑話」,針對教育部研議擬將高中女生懷孕也可請產假、育嬰假,許多學生家長及教育工作者都認為立意雖好,但實施上有困難。

台北市高職學生家長會聯合會長王世欽表示,他肯定教部對女學生人權維護上的幫助,但他也質疑女學生一旦有產假、育嬰假,將間接鼓勵女學生不去做更多預防懷孕的措施,反而使女學生懷孕問題更嚴重。

麗山高中校長陳偉泓也認為,教育部的措施立意良好,但他同樣擔心一旦該辦法通過,可能使女學生放鬆懷孕的預防及戒心,使女學生懷孕案例反而增加。

更有學校的反應是「太誇張」了!學校方面質疑,高中生懷孕問題,不只是受教權問題,更涉及與未滿16歲的少女發生關係就得吃官司的法律題。

天母國中家長會長許寶秀則擔心,教育部的新規定,會讓高中生覺得既然法律可以支持高中生挺著大肚子在校園走動,還可請產假,會「錯誤引導」他們以為婚前性行為和未婚懷孕「沒什麼」。許寶秀表示,現在是一個終身學習的時代,教育部大可不必擔心高中生因懷孕而影響受教權。

台北市私立景文高中學務主任陳清和表示,「高中生談婚姻都嫌太早,談懷孕、產假未免太沈重」,他指出,站在教育的立場,高中女生懷孕最優先關心的是「身心健康」的問題,不只是純粹的靜態教學問題,尤其是懷孕初期要格外小心,體育課和社團課活動都不適合孕婦。

陳清和強調,法律規定不可跟未滿16歲的人發生性行為,萬一學生不小心懷孕,通常監護人會幫孩子辦休學,就像顏清標的媳婦懷孕了也沒有留在學校。

【2007/05/09 聯合晚報】

去年 高中職153人懷孕

根據教育部中部辦公室統計,去年全國共有153名高中職學生懷孕,其中有102人是夜間進修部學生,一般日間部的高中職學生有52人。這些學生中,94人已婚、59人未婚,未婚懷孕約占三成九。

官員私下就表示,有些學生懷孕就私下休學或墮胎,實際數字應比教部統計高得多。

教育部94年訂定的「學生懷孕事件輔導與處理要點」明白規定教育部要指導學校積極維護懷孕學生受教權,並提供必要協助。學校不得以學生懷孕做不當處分,或用明示、暗示方式,要求學生休學、轉學、退學或請長假。

另外,要點中也規定,學校應主動依學籍及成績考查或評量相關規定,採取彈性措施,協助懷孕或育有子女學生完成學業。

【2007/05/09 聯合晚報】

高中女生 可請產假
教育部為了維護懷孕女學生受教權,將明訂准予產假、育嬰假。立委顏清標的兩個媳婦,都是念高中時輟學嫁進顏家,其中小媳婦蘇毓涵去年結婚後,現已生下一女,教育部的新規定,只是遲來的好消息。
本報資料照片

不適用平時請假扣分規定

教育部完成「高級中學學生成績考查辦法」草案,為了維護懷孕學生受教權,明訂經核准產假、育嬰假的學生,不適用平時請假扣分規定,鼓勵懷孕學生留在學校繼續完成學業。新的成績考查辦法最快96學年度從高一新生開始實施。

學校、家長直呼太誇張

消息一傳出,各界嘩然。兩性平等專家、婦運團體以「善待母體」「台灣有這個需要」,樂觀其成,但學校、老師、家長則多驚訝直呼「太誇張了」、「執行有困難」。甚至有學校說,此草案等於是在鼓勵學生懷孕,並說「這還有法律問題,因為與未滿16歲的少女發生關係涉及妨害性自主罪,就得吃官司」。

台北市私立景文高中說,學生萬一不小心懷孕,通常監護人會幫孩子辦休學,就像顏清標的媳婦懷孕了也沒有留在學校。

教育部表示,依照現行規定,學生除非因為公假、病假或特殊事故經學校核准給假,缺課時數達到該科全學期教學總時數三分之一,該科就不給成績,以零分計算。

產檢請假扣分?草案沒提

另外,學生除公假外,如果缺課達全學期總日數二分之一,就要辦理休學,對懷孕要經常請假作產檢,或剛生產完的學生非常不利。草案通過後,經核准的產假或育嬰假,將不計算在缺課計算。至於產檢請假是否不列入請假扣分規定,草案中並未規定。

教育部中教司副司長黃坤龍表示,這項規定主要是維護懷孕女學生的受教權,把經過核准的產假、育嬰假,排除在學生的休學條件。

【2007/05/09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04094
階級平等重於性別平等!(轉貼)拚生小孩,皆能如願?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熟男熟女拚生小孩,豈皆能如願? 
2007/05/07 00:05
劉競明

日前報導:熟男的平均婚齡35歲,熟女則為27歲,然大多數熟男女一旦事業有成大概也將近40歲,此時才「準備」開始「拚命」生小孩,當然就成為不孕專科門診的常客。筆者是婦產科醫師面對此種國家與社會面臨的生育困境,也見怪不怪了。由於上游婦產科的「減產」,導致下游小兒科年輕醫師也面臨是否應轉型的窘境?此可由醫學美容學會的小兒科醫師會員於近月來急速攀升可知。

與其要探討現在的青年男女是否在適婚年齡結婚生育,不如探討臺灣社會及現代職場競爭所帶給年輕族群的壓力。約莫三十年前,一位大學生從國立大學畢業,即使當年熱門如理工科畢業生退伍後,找到工作前也需待業幾個月。在三十年前最好的職業很多,公民營企業、公務員、老師等。

然而比較想求生活安定的大學畢業生,才會在一畢業後就進入職場;有一群人,力爭上游補習英文考托福,GRE等選擇出國進修;也有較幸運者找到終身可依附的企業任職;當然也有一些人「騎驢找馬」似不斷的換工作,在工作或前途不安定之餘,誰敢結婚?

三十年後的今天職場的競爭比當年更加激烈;全球化的趨勢之下,許多熟男女必須離鄉背井出國工作。夫妻一年都見面不到幾天,如何正常性生活,懷孕生子呢?

正如十年前曾於醫院擔任住院醫師者的共同經驗,在最忙的時段曾經一個月連值15班,每兩天就要睡在醫院值班工作,像這樣生活的人們,當然樂了那些不孕症專科的醫師們。

筆者看診時也曾聽聞某些夫婦為了拚命賺錢,工作忙碌之餘根本無暇性生活!筆者也曾經拒絕了,某些只生了一個小孩就想結紮的產婦,只因他們夫妻認為在現在的社會環境,很難想像將來養不養得起小孩?加上職場某些大小老闆均「冷面無情」,依「業績」及個人工作表現來考核,不符合標準就淘汰或「無預警裁員」!於此激烈競爭的職場,維繫一份糊口的工作即已不易,遑論生養子女?這些熟男女豈真不想有小孩,是不敢有小孩!

近年來「攜子燒炭自殺」的社會案件層出不窮,此又代表了何種意涵?是其自殺的父親「不忍」其子女在其身亡後受苦,將其一起帶走;還是將其子女視為其「身體」或「財產」的一部份?這些燒炭自殺的父親多半已失業經年,然而其隱藏於自殺案件背後的意義是-「無能力撫養過多子女者,又何必當初呢?」

所以筆者覺得:社會自然情況下的生育節制並非壞事,有能力的老闆級人們自然會生養多數子女,反之一般從業的市井小民,若自覺非有充分的經濟能力,生養過多的子女而不教養,才是未來可能發生社會問題的根源。

不過大部份的人們生育,有時候是碰巧「機會」降臨而「奉子之命」,男女的性行為與愉悅之性生活造就了社會的下一代,但一旦意外受孕的胎兒,卻不一定都受其親生父母的青睞與歡迎,就產生另種「墮胎潮」與人工流產的問題,當然此種情況也維護了某些婦產科醫師的「生計」?

最後吾人應思考:「究竟國家是否有責任來撫育,某些其生身父母無法撫養的嬰兒及幼童?」是我國未來即將推動的獎勵生育政策之餘所應積極思索的問題。社會老化及青壯年人口,嬰幼兒減少的困境似將於二十年後的臺灣社會上演。熟男女礙於個人生涯境遇,未必均能如願生養子女,然而國家卻應亟待做好全民健保、國民年金及長期照護制度,方能讓這些人們年老時無後顧之憂。



(●作者劉競明,現任林口長庚醫院總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高階醫管師認證及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劉競明特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00908
(轉貼)五十歲後女多男少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7.05.04 
老女人不該受歧視
陳明莉

昨日,《中國時報》以整版的篇幅報導「五十歲後女多男少」,指出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後「老人問題就是女人問題」,這讓我發現,社會老化的女性議題開始受到媒體的關注。

套句女性主義者西蒙.波娃(Simone de Beauvoir)的用語,長久以來,年老女性是一群「存在於我們之中的他者」,她們人數眾多,卻引不起大的興趣,因此,邊緣化、歧視及不平等,便是「老女人」社會生活的起點。

在學術領域中,年老女性也屬於靜默的一群。傳統老年學者往往以男性的經驗進行老年概念化的論述,漠視女性的聲音;早期的女性主義者也忽略了年老女性的問題,她們所謂的「姊妹情誼」並不包括老年婦女。過去,女性主義論述往往過分強調經濟不平等議題,並奮力對抗性別歧視及種族歧視,導致忽略了女性的年齡歧視及世代議題。因此,年老女性每每陷入性別及年齡雙重歧視的困境,她們的生活經驗常常有西蒙.波娃所說的:「沒有人需要我」的慨嘆。這種現象直到後現代女性主義的興起,才不再對老化議題保持冷漠的態度。

在許多人的意像和語意系統中,「老女人」往往充滿著嘲笑與歧視,其中更多的是女人嘲笑女人。就像許多童書及神話故事中所寫的,年老女人的身體總是傴僂變形、模樣可笑,而且去性慾化。她們會變成令人恐懼的「乾癟老太太」,活生生的像個巫婆。這些描繪老年女人的語言,顯示出人們自小對老化的女性身體存有深層的、無意識的恐懼與拒斥,而這些語言也具有危險與汙染的意涵,意謂著年老女人的身體需要被隔離及孤立。因此,在大眾媒體上,人們對於年老女性的認知常常是扭曲變形的,「老女人」不是「醜女人」,就是「惡婆婆」。比起男性,老,總是讓女人產生更多的焦慮和恐懼。

當然,從我國社會福利政策漠視性別差異的事實上,老人問題確實是女人問題,尤其在社會保險或年金的給付上,由於年資與職等的不平等,老年女性的經濟收入總是處於不利的地位。然而,在日常生活上,許多研究指出老年女性的適應力往往優於男性。一份關於抑鬱症的性別差異的縱長性研究指出,在六十歲至八十歲這個年齡團體中,男人罹患抑鬱症的比例增加,而女人則否。

研究指出,老年女性往往會呈現出人類學瑪格麗特.米德(Margaret Mead)所說的「後更年期的風情」,相反的,男人經常在心理層面上變得比女人脆弱,因為他們感覺他們失去的更多,因此更努力的要維持一種權力及威權感,即便可能只是一種幻覺;再者,男人並不像女人在整個生命歷程中,時常會去維繫友誼網絡,這對於年齡較大的男人更是如此,以致於在主觀心態上,老化對男人變得更加的困難。然而,在老年女性身上,我們往往可以發現女性堅強、積極、主動、樂觀、外放的一面。因此,要打破性別的迷思,老年女性往往是一面最好的鏡子,「老女人」正是找回女性真相的一把鑰匙。

其實,老是必然要經過的歷程,老人問題不一定是女人問題,年老女性最大的困難,除了相關老年社會政策對性別的漠視外,更在於社會對「老女人」的誤解與排斥。因此,要正視老年女性的問題,必須從扭轉「老女人」的形象著手,讓年老女性的特質真實的呈現在大眾眼前,告訴你這才是真正的女性。

(作者為世新大學性別研究所助理教授)


中國時報 2007.05.03 

性別調查顯示:50歲後女多男少 台灣男人 生得多死得快
林倖妃/台北報導

男人愈老、人愈少,女人則剛好相反!台灣男女嬰比例為一一○:一○○,但根據最新出版的《台灣婦女年鑑》,五十歲到五十四歲年齡層的女性人數已超越男性,並逐年拉大差距,主因之一是男性「生得多、死得快」;男性殘障比例也遠高於女性,刑案被害人也以男性居多。

台北市女性人口獨大

台灣各縣市男女人數幾乎都是男比女多,唯獨北市女性獨大,女性比男性多六萬人,其次為台中市,女人多約一萬九千人。

台灣綜合研究院副院長兼研究員李安妮解釋,男嬰出生後死亡率本來就高於女性,即便社會制度設計給男性較多資源和保障,最後還是遭「自然淘汰」。台灣邁入高齡化社會過程,制定老人相關政策須重視女性族群,因「老人問題就是女人問題」。

老人問題變女人問題

婦女權益促進發展基金會結合國內婦女團體,根據政府統計數據出版《台灣婦女年鑑》,是國內第一本有系統記錄婦女權益與性別平等的專書。書中收錄政府婦女/性別法規與政策、民間婦女團體動態和發展,並包括歷年性別統計資料

性別統計中,台灣新生兒比例一直處於男多女少,民國九十三年達到新高峰,當年男女嬰比例為一一○.七:一○○;九十四年降為一○九:一○○,在全球男女失衡比例排名中數一數二。

75到84歲反轉為男多

但男女比在五十歲到五十四歲時幾乎拉平,各為八十萬三千人:八十萬五千人。之後逐漸拉大差距,到六十五歲相差三萬人之多,男女比約為九十九.五:一○○。

但是,七十五歲到八十四歲族群又出現男比女多的反轉跡象,研判若非早年大陸男性大舉遷徙來台,恐怕此年齡層男性比例會更低。

男性成長過程的風險高,也是男性人數隨年齡層愈大而比女人少的原因。除暴力犯罪、性侵害和搶奪受害女性較多之外,整體刑案犯罪被害人以男性為主、約六成二。出生後就有身心障礙問題者,各年齡層也以男性居多,男性約佔殘障人口五成八,可見男性在後天和先天遭遇的難題。

李安妮表示,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已高達十%,美國六十五歲以上男女比為七二.六五:一○○,八十歲為四三.九八:一○○,女性人數都比男性多很多,這也是台灣人口結構未來的景象。

中國時報 2007.05.03 
男人風險高 折損率比戰爭嚴重
林倖妃/台北報導

國人拚命想生男孩,統計卻發現,五十歲後女性人口比男性多!阿國說,雖然沒戰爭,但車禍、職業災害就足以讓男人的折損比戰爭還嚴重;陳先生說,常聽男人跑路,卻很少有女人跑路,男人流動率高,在地人數自然女人少。

乍聽五十歲後族群中,女性男性多,阿國(化名)嘆氣說,現代女權高漲,女人愈來愈強勢,男人相對就弱勢。他工作的公司最近招考員工,前幾名都是女性,要錄取男性還要幫忙「作弊」給分才行。

阿國說,男性耗損率高和愛喝酒、容易出車禍,以及多擔任粗重、危險性高工作,易遭遇職業災害有關,造成男性在成長過程中耗損相當嚴重。

阿國說,當務之急應該要有「防治之道」,減少男性酗、降低職業災害比例。但男人在外工作實在很辛苦,既然女權已大大提升,他希望女人也要分擔計,至少財務要部分分攤,讓男人可輕鬆一點。

生兩個女兒的他,會不會有「遺憾」?他說,私底下還是希望一男一女,達到性別平衡最好。

陳先生聽到該數據則有點驚訝,他說,女性較長壽,比男性多似乎很正常。不過,兩性人口結構在五十歲就出現「大變局」,他認為疑點重重。

陳先生說,現在經濟景氣、卡債族一大堆,常聽到親朋好友跑路,清一色是男性,一跑就跑到大陸去;現在在大陸的台商也以男性為主。以流動率來看,這些從台灣移出者都不在統計數據內,否則加加減減應該還是男性較多吧?

是不是覺得當男人真辛苦?陳先生一口就說「不會」,台灣還是一夫一妻制,不會因女性人數多就允許多娶一個,應該不會到辛苦的地步,只是男性成長風險確實比較高。他生了兩個兒子,但認為現代人應該不會在意生男生女,況且他週遭朋友大多希望生女兒,很少聽到有人刻意一直硬要生到兒子。

中國時報 2007.05.03 
受家暴苦命男 逐年成長
林倖妃/台北報導

男性是強者?數據卻說,男性暴比例愈來愈多,現代婦女基金會接獲男性求助,指太太要求每月交出薪資,不給就拳打腳踢還將他鎖在屋內,他忍無可忍訴請離婚;有男人年輕時在外拈花惹草,到老中風由太太照顧,卻將他捏到全身瘀青。

根據《台灣婦女年鑑》,這幾年暴通報升高,男性比例增加,顯示婚姻中男性不必然是強者。

現代婦女女基金會日前接獲一名男性諮詢,他說太太學會打牌後,需索無度愈來愈嚴重,老婆更出現暴力行為。老婆要求他每月交出薪資,只要少一千元,他的日子就難過。老婆不但拳打腳踢讓他滿身傷,還將他關在房間不給飯吃。 先生說,他有好幾張驗傷單,可以告太太,但他只求離婚就好。

另有一名七十多歲的老先生說,自己中風後,老婆照顧他時將他手腳捏得一片青紫。現代婦女基金會找來老先生的老婆和子女,老婆氣憤地說,先生年輕時在外面拈花惹草,中風後才回家要她照顧,她實在忍不下這口氣。現代婦女基金會商談後,促子女找第三者看護父親,降低兩人間的磨擦怒火。

現代婦女基金會副執行長姚淑文強調,男性受暴比例增加,僅三%左右申請保護。

中國時報 2007.05.03 
兩性共治可讓失衡競爭改觀
林倖妃/新聞分析

勞委會才公布統計指出,女性員工疲勞指數高於男性,但昨天出版的《台灣婦女年鑑》卻發現,女性存活率比較高,種種跡象顯示,女性才是真正「耐操又有擋頭〈台語〉」。若再細究男女資源和處境差異,更讓人不禁要說「女人真偉大!」

一九八○年代,台灣婦團紛紛成立,如今出現女性副總統。但經過廿多年努力,社會給女性的資源仍相差甚多。

單從出生數來說,就是男嬰比女嬰多,年齡層愈低、男性比例愈高。在正常情況下男女嬰比應為一○一:一○○,但台灣拉高到一○九:一○○,顯見在重視傳宗接代的社會及現代醫學可選擇情況下,男嬰遠較女嬰受青睞。

義務教育階段也是男性比女性多,直到高中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94822
(轉貼)女生育力 卅降二成 卅五減半 卌幾全光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5.01
熟男熟女 拼生小孩

雖然晚婚、晚生小孩在台灣很普遍,但年齡對生育的影響比你想的來得早,也來得嚴重。
如果你的人生幸福選項包括擁有子女,不論男女,都要看這篇文章。


 

神啊 賜給我親愛的寶寶吧!
96.05.01 【黃惠如-郭至楨】
不孕,是許多夫妻最深的痛-人工受孕當人肉針包的疼痛、不孕療程高昂價格的心痛、以及不斷失望從頭來過的傷痛。這些人生的「意外」,其實可從生活方式及生活態度中,找到不同的思考方向。...

 

文/康健雜誌主編黃惠如
(更多內容詳閱本期《康健》雜誌)

本期《康健》雜誌封面(照片/康健提供)
41歲的曾麗莎經過9個多月的煎熬、等待,終於剖腹生下3150公克的男寶寶

她餵著母奶,看著寶寶甜蜜地說,「肚子上所有的傷口都是為了他。」她曾經多次透過人工授精、試管嬰兒積極尋求受孕,期間流產過3次,子宮外孕送急診手術一次。雖然受苦,她覺得生命因此完整。

曾麗莎不是唯一受苦的女人。在台灣,約有10~15%的育齡夫妻為不孕症所苦,超過35歲增加至三分之一,40歲以上更是三分之二。

不孕症節節上升牽涉到許多因素,晚婚、晚育都造成影響。甚至這幾年來,環境因素也被認為造成不孕的可能原因。

國內的研究已經證實,清潔劑中的壬基苯酚影響男性的第二性徵,導致雌性化。

大學環境衛生研究所比較598位國中小學男學生的尿液與壬基苯酚濃度,發現男學生尿液中壬基苯酚濃度高時,男性性徵如低沈嗓音不易出現。壬基苯酚也會影響精液品質。

中國醫學大學環境醫學研究所碩士論文蒐集不孕症男性精液,結果發現男性精子數和壬基苯酚暴露量有正相關。

雖然不孕愈來愈普遍,但大家對不孕的認知卻很模糊。

美國不孕症協會在2005年曾進行一項「不孕症認知」10國跨國大調查,88%的女性竟都設想生育力開始下降的年齡是35歲以後或40歲,比真正生育力下降的年齡(27歲)晚了5~10歲。

台灣的統計也出現同樣危險的訊號。台灣生殖醫學會「2006年台灣地區民眾生育態度調查」也發現,台灣人對高齡生育警覺性低,對人工生殖技術也有不恰當的信心。

這項調查統計出,台灣女性平均想婚年齡是32歲,希望婚後2.5年生子,但此時已是高齡產婦(34歲),恐將面臨想生卻生不出來的最壞狀況。

而且還有六成的人不知道40歲以上試管嬰兒的成功率低於三成,甚至有5%的人以為成功率是百分之百。

「我已經算不清楚有多少人在我們的求助專線上哭喊,說他們不知道生育力會隨著年齡增長而急速下降,」美國國家不孕症協會前總監艾若珊(Diane Aronson)說。

偏偏晚婚、晚育是明顯趨勢。

內政部統計,2005年還有將近三成(25.9%)30~34歲的男性,以及接近兩成(18%)的女性還未婚。和20年前相比,30~34歲的女性只有6%還未婚,足足成長3倍。而且,20年前無論男女35歲以上幾乎全數走入婚姻,全台灣幾乎是「完全結婚」的狀態。

戶政司也統計出,2005年生育第一胎的的平均年齡已經拉抬到27.7歲,較20年前增加3歲。而35~39歲生子的婦女人數是20年前的3倍、40~44歲是2.9倍。相反地,25~29歲生子的人卻倒退了1.9倍。

遺憾的是,年齡對不孕症的影響通常比我們想的來得重,也來得快。

據統計,生育力高峰女性是27歲左右、男性約是35歲,27歲之後女性生理時鐘就開始咚咚響。

我們都被名流、明星高齡生子的新聞給騙了。40多歲還能生產、50多歲還能做人成功的,都是極少數的奇蹟,但很多人卻相信這是潮流,生殖醫學會理事李茂盛醫師說,「林青霞只有一個,」其實發生在絕大多數人身上的事實是,30歲以後女性的生育力會下降20%,35歲以後下降50%,40歲以後下降95%。受孕能力並非直線下滑,而是更陡峭的階段式遞減。

不要以為還有月經、體力也不錯就能生小孩,「生育年齡誰都騙不了誰,」台北榮總婦產部科主任張昇平強調。

馬偕醫院不孕學科主任李國光醫師也站在不孕症專科醫師的立場呼籲:「30歲要快走、35歲要小跑步,40歲要衝刺了」。

年齡影響生產的原因有二。聽起來很殘忍,但不得不面對的生理弱勢就是,卵子變老、品質變差,本來就難以受孕。

每個女性在娘胎時,卵巢就存放了約700萬個卵,一出生只剩下200萬個卵。但從青春期開始,平均每個女性的卵巢只剩下25~30萬顆卵子。隨著每個月月經週期開始時,約有20顆卵子開始發育,但每個月只有一個成熟的卵子排出,其他約19個卵子會萎縮消失。

但30歲以後卵巢機能會漸走下坡,卵子會變老、品質會變差,即使身體夠健康,也沒有夠品質的卵子可供懷孕。

二是年齡增長,生殖器官病變的可能性也變多。如子宮肌瘤、子宮內膜異位、輸卵管阻塞都會影響受孕機會。

男性也受生理時鐘限制

另一個錯誤想法以為,男性七、八十歲都還可以製造精子,沒有生育問題,其實不然,男性同樣也受生理時鐘的限制。

男性高齡生產,遺傳缺陷較易出現。

美國紐約西奈山醫學院和英國倫敦國王學院心理醫學機構合作,調查13萬名1980年代出生的以色列猶太人,分析他們服兵役前的紀錄。結果發現,出生時父親的年齡為15~29歲的孩子,每萬人中有6人患有自閉症,而父親為30~39歲的,孩子患有自閉症的比例增為萬分之9。而40~49歲的父親,生下自閉兒的機率上升到萬分之32,比起父親在30歲以下的群組,高了近6倍之多。

即使接受人工生殖技術,男方的年齡也是成功率的關鍵。

法國國家衛生院(INSERM)蘿查卜朗察(Elise de La Rochebrochard)博士及其團隊發表在《生產與不孕期刊》(Fertility and Sterility)針對近2000對接受人工生殖手術的男女進行調查,發現不管妻子年齡多大,40歲以上的男性比30歲以下的失敗率多了70%。

工作vs.小孩

這似乎陷入這世代的掙扎:如何平衡家庭與工作。很多人並不是坐下來堅定地說:「我不生小孩」,而是每天往來的都是工作,雖然累,但也像嗎啡,得到遠高於父母那世代的經濟能力、成就感與自信。

況且27~34歲正是職涯的黃金期,若不在黃金期衝刺,也要有心理準備面對企業無情的對待,挑剔你沒有企圖心、沒有拚戰精神,賠上未來升遷機會。

哈佛大學經濟學者惠勒針對美國28~55歲高教育、高收入的職業婦女進行調查,將受訪者分為年收入超過5萬5千美元的「高成就」、與年收入超過10萬美元的「超高成就」兩個族群。結果發現,「高成就」女性有42%年過40無子女;「超高成就」女性有49%年過40無子女。

「我們嫁給了工作,卻逃避了人生,賠上了自己,」美國心理諮商師菲麗普森(Ilene Philipson)在《我們嫁給了工作》認為。但台灣性別平等教育協會前理事長蘇芊玲認為,將女性年齡置於影響生育的其他因素之上,可能也是一個錯誤引導的資訊。「生育本來就是很複雜的決定,只考慮女性生理能力,未免是太天真的想法,」她說。

生育不是女人自己的決定。也在於那個伴侶是否出現?即使出現了,人生規劃是否相同?接下來也要面對照顧問題、教育問題,「生育又不是生產,」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楊麗齡也有同樣看法,不能為了年齡而去生小孩。

不孕迷宮

然而,多數的女性並不是刻意放棄當母親,只是沒注意到時間一分一秒過去。待一個女人事業穩定,卻因為自己或伴侶的年齡,而無法實現擁有小孩的熱切渴望,怎能甘心?

雖然人生常伴隨遺憾,但對想擁有自己子女的人而言,無法當母親不只是遺憾,而是放棄一個很大的夢想。「(沒有小孩)又不是今晚不去吃牛排而已。放棄這個夢想,讓我一刻都不能平靜,」和信治癌醫院藥劑科主任陳昭姿自幼子宮發育不全,經歷不孕治療,現在推動代理孕母。

於是她們寧可孤注一擲,毅然決然進入治療。

36歲終於得子的秋珍經歷的,是許多高齡想要生子者的寫照:

她每天要打3針,由勉強學會的先生幫忙扎排卵針,後來甚至找不到地方可以扎,丈夫只好用力壓,壓到她忍不住哭出來。

每天她也像其他悲苦的女人一樣,去醫院一起抽血、照超音波,以檢查卵泡的成長速度。

在固定時間內,她要在清晨搖醒熟睡的丈夫,丈夫則在書房自慰,再交給她杯子,火速送去醫院做人工授精。

數日後,再等待醫院打電話來宣判,精子、卵子是否成功發育成胚胎。他倆想要小孩,卻不需親密。一向看重工作表現秋珍的在那一天,緊張得無心工作,整天在家玩電腦接龍。待宣判的電話響起,勉強在電話中維持平靜,一掛上電話,便開始痛哭。但擦乾眼淚後,又要接受再一次的療程。

不孕症婦女進入的是個迷宮。

「不孕症婦女最大的害怕是,永遠不知道療程何時會完成,」前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劉志鴻醫師說。

劉志鴻從網站上抓出美國最好的不孕症診所最新數字指出,35~37歲的女性即使交到全世界最好的不孕症醫師手上,人工生殖科技的活產率也只有34.9%,而38~40歲活產率更驟降至20.6%。「即使醫生做到100分、妳配合程度也是100分,但還是只有35%的人會得滿分,65%的人注定會不及格,」劉志鴻進一步解釋。

更何況台灣的數字還略低一點,根據國民健康局統計,2004年透過人工生殖技術的活產率是27%。

而且不孕治療所費不貲。依據國健局資料,平均每人每次接受人工生殖相關治療及手術的花費約26~50萬元,而且如上所述,每次治療都只有四分之一左右的成功率。

某家知名不孕症診所附近剛好有幾家銀行,由於收費常超過預期,一位曾經接受過治療的女人形容,幾乎每個提款機下,都有一個女人在提錢。

而公婆、各路親朋好友熱心介紹的偏方、中醫、問神明,都得去試試,免得生不出來歸咎於妳「太自私」、「太愛自己」、「受不了皮肉之苦」等。「陰的、陽的(神明)我都拜過,」一位嘗試9年終於生出寶寶的醫療生技業高階主管Amy無奈地說。

如果又是一年過去,經過一次次的週期還是沒有什麼成效,她們會感到焦慮、孤單和恐懼。

婚姻的試金石

前三總精神醫學部主治醫師陳亭秀曾針對正在接受人工生殖治療的女性進行訪談,結果發現其中兩成五已有焦慮症,是一般人的8倍,一成七有憂鬱症,也是一般人的3倍。

同時,超過五成的不孕女性也認為不孕是人生最大的危機,迫切需要配偶的同理與支持,但往往並非如此。美國愛荷華大學心理諮商學博士林旖旎曾進行「不孕夫妻在不孕歷程的反應與互動」研究,發現女性較男性更早進入不孕治療的覺察與投入,但當女性仍願意持續治療時,男性通常已經開始考慮停止了。夫妻處於不孕治療的不同階段,往往容易引發衝突。

在教會工作的吳小姐已經生下2800公克健康的小寶寶,一講到不孕治療仍會哽咽。
吳小姐因為腦部長瘤,造成泌乳激素過高而難以懷孕。雖然婚前先生早已知曉此事,但經過13年的愛情長跑後,還是決定結婚。

一結婚,吳小姐就積極投入不孕治療。雖然她吃降泌乳激素的藥物後,容易噁心嘔吐,還是不放棄。

吳小姐的一位姊妹淘還記得,某日吳小姐借宿她家,兩人窩在房間裡說心事,半夜竟被嘔吐聲吵醒,吳小姐因頭痛痛醒起床嘔吐。而這就是她每天過的日子。

這些苦她都還能忍受。最令她傷心的是,某日夫妻兩人因小事吵架,先生竟當著她父親的面說,「妳不孕我還願意娶妳,妳還敢跟我吵架,」父親的眼裡盡是傷心與心疼。

曾對不孕症夫婦進行訪談研究的新竹教育大學幼教系副教授楊麗齡發現,不孕是婚姻的試煉,有人在歷經千辛萬苦,但寶寶還未落地,就簽字離婚。最近楊麗齡還接到一通不孕症女性的電話,說她已經離婚了,因為先生沮喪地承認:「我很愛妳,但我已經撐不住(父母的壓力)了。」

楊麗齡建議,夫妻倆對內要充分對話,對外要口徑一致,才能安度不孕難關。透過坦承溝通及互相接納,女性在面對複雜且不確定的醫療過程,不只可拿回身體的主權,也可贏得一個可共患難的婚姻。

由於不孕夫婦對家庭/治療計劃的對話常牽涉敏感,如兩人對婚姻、孩子的期望,因此容易擦槍走火,造成對婚姻的傷害,必要時需要專業輔導人員的協助或過來人的支持。然而在目前的醫療系統中,不止不孕夫婦的婚姻輔導是從缺的,甚至過來人的支持也乏善可陳。

因此,需靠夫妻開誠布公地分享對治療的感受,共同訂定治療計劃,並設定停損點,例如一年中醫、一年一般婦科治療、一年生殖科技,如果還是不成功,便考慮其他的選擇,有類似這樣的計劃不致不孕夫婦迷失在生殖科技的迷霧森林中。

楊麗齡並認為,「不孕」是人生的意外,但要把它變成「美麗的意外」。因為不孕迫使他們提早檢視人生、婚姻、孩子的意義,也提早認清生命中最重要的事物。

楊麗齡曾經訪談過一對牧師與牧師娘。教會教友對師母不孕有點失望,因為牧師家沒有同齡玩伴,教友的小孩不太到牧師家來玩。年輕的教友也無法找牧師娘當情感顧問。甚至有些教友對牧師娘星期天教小孩主日學,也採保留態度。

壓力最大的來自公婆。他們有時會清早打電話來叫牧師娘打開收音機,因為節目談到不孕症的新治療法。

在治療的過程中,他倆的婚姻也受到衝擊。牧師娘記得,以前牧師在家常喜歡抱抱她,把她當心肝寶貝。可是當公婆一提到生小孩的事,他就再請求牧師娘去治療,此時已無法顧及治療過程的辛苦與危險。

直到921地震後,體會人生無常的牧師才想清楚,鄭重地對牧師娘說:「不要再治療了」。

因為他寧可愛身邊患難的妻子,也不要去想那虛渺不可知、也未曾出生的孩子。牧師娘說,不孕是上帝賜給他們的禮物,因為不孕症讓他們明白,婚姻盟約中最不可缺少的是彼此,而不是孩子。

至少,在不孕治療的過程,女性還是應該要珍視自己的身體。

「我當然知道那些風險,但在現實考慮的天平下,那件事微乎其微,」一位有醫學背景明知藥物風險,卻仍靠人工生殖生下寶貝兒子的上班族說。

縱使醫學界對排卵藥物是否會增加卵巢癌的機率,尚有爭議。但誰也無法斷定目前使用沒有風險,是否就保證30、40年後就沒有風險。

「知識就是力量」聽起來很老掉牙,卻是實話。

儘管科技如何日新月異,人體基本上沒變多少,都要面對「要否」與「何時」生兒育女。你至少要先知道年齡對生育的影響,才能在明白風險的狀況下,你要選擇採取什麼行動。

「如果時間倒轉,提前知道年齡對生育的影響,我的人生優先次序會有所不同。因為我做任何一個專案都比擇偶、生子花的力氣都要多,」一位年過40、未婚的大學教授承認說。

藥師陳昭姿在歷經不孕治療、代理孕母失敗後,仍無法得子,雖然最後因著收養而終了心願,但仍有感而發:「幸福就是有選擇。」但也請相信,人生從來沒有白走的路,女人有能力為自己選擇在任何年紀建立美好家庭。已有成千上萬的男女透過其他方式,包括收養、精卵子捐贈帶領孩子進入家庭。

楊麗齡副教授投入不孕症婦女心理輔導特別深刻,因為她也是一個同命運的女人。採訪中,先生打電話來,因為六歲的女兒搶了幼稚園同學的咖啡糖,她聽了又氣又笑。不論女兒是親生或收養,身為母親的快樂與辛苦都是一樣的。只要有心,每個人就有機會、也有權利開創幸福。

(更多內容詳閱本期《康健》雜誌)

陽明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91675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