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陰陽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生育性別資料】(轉貼)粵娶妻難
 瀏覽88,367|回應252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oxer

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廣東男性娶妻不易

重男輕女觀念讓廣東省的男女出生比例嚴重失衡,據報導,目前廣東男女失衡比例已達到130:100,是中國男女比例最不平衡的省份,推估20年後將有三百萬廣東男性在當地找不到老婆。

統計顯示,2005年中國出生男女性別比例為119.7:100,廣東是130:100,比國際公認的正常值103或107:100高。

廣州信息時報報導,目前廣東有戶籍人口8000多萬人,常住人口9300多萬,僅比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河南少一百多萬人,比山東少幾十萬人。估計今、明兩年廣東很可能變成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又以粵東和潮汕地區生育最多。

【2007/04/26 世界日報】

35歲後才想當媽 爆多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表示,現代女性受教育時間拉長,不少人晚婚,婚後先努力在職場衝刺,待有成就後才想生小孩,卅五歲到四十五歲才想當媽媽的女性愈來愈多。

不過,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主任張昇平提醒,高齡懷孕要承擔更多產下唐氏症兒風險。蔡鴻德也說,高齡媽媽容易產生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疾病。

蔡鴻德說,婦產科醫學會統計,九十六年接受試管嬰兒技術女性有七千九百多位,九十七年八千兩百多位,一年增加三百多位,逐年上升,但成功率只有三成。

張昇平說,他治療過年齡最大的試管嬰兒媽媽,是五十四歲的新加坡婦女,借台灣婦女的卵子做出試管嬰兒;還有一位女病人,在四十五歲仍想生孩子,吃盡苦頭,最後用自己卵子受孕成功。。

他提醒,女性過卅五歲,卵子便逐漸老化,生出唐氏症兒機率為五百分之一,四十歲機率更高,為兩百五十分之一,婦女真想生育,還是趁早好。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84671
 回應文章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中華文化圈不願意生孩子的原因
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Vi

中華文化圈不願意生孩子的原因

作者:易富賢 2007-01-03 00:50:42 發表於:博客中國

中華文化圈地區的生育率(每個婦女生育孩子數)都比同等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要低,在全世界所有國家和地區中,生育率倒數前4位的都是中華文化圈的地區:澳門(0.84)、香港(0.94)、台灣(2005年1.1)、韓國(2005年1.08)。此外新加坡2005年生育率1.24(還因為馬來人的高生育率),日本2005年生育率也只有1.26。平均生育率不但比歐美發達國家平均的1.64要低,甚至比東歐社會主義國家平均的1.30要低。依照文化圈來劃分的話,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是全球最低的。

與中華文化圈相關的泰國2005年生育率只有1.64,而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中生育率哥倫比亞為2.6,阿曼3.8,阿爾巴尼亞2.3,西薩摩亞 4.4,委內瑞拉2.7。

在同一個國家內部,華人的生育率比其他民族要低。馬來西亞華人在二戰前一度超過全國人口的40%,1960年代還佔33%,然而現在只佔全國人口25%,2000年到2004年華人生育率2.3,而馬來人生育率卻高達3.5。如果目前馬來西亞華人生育率保持現有水平的話,到了2020年,華人的人口比例將會減少到20%以下,到了2100年,華人人口比例有可能只佔5.5%。華人社團提出:“1個不夠,2個太少,3個差不多,4個剛剛好,5個更加好,6個最美妙”,但是仍然難阻生育率下降的趨勢。

新加坡全國生育率只有1.2左右,華人的生育率比馬來人低了一半,雖然目前華人比例高達70%以上,但照這種趨勢下去,華人成為少數民族只是遲早的事情。

海外華人生育1、2個為多(近年出國到北美的華人中只願意生育一個的比例在增加),生3個的少見,生4個的非常罕見,沒有小孩的丁克夫婦比例不斷增加。比如加拿大的華人生育率只有1.23,低於加拿大平均水平1.5。美國的華人生育率要高一些。筆者到美國這幾年還從來沒有看到過華人生育4個的(通過郵件和電話知道的幾個還是因為受到筆者理論影響而生育4個的),而白人生育7個、拉美裔生育9個倒是看到好幾個家庭,還看到一個從索馬裏來的難民生育13個。要沒有中國人目前每年的大量外移,“海外華人”將成為一個歷史名詞。

朝鮮(韓國)長期以“小中華”自居,自明朝滅亡後,朝鮮更曾以中華正朔繼承者自居。

韓國統計廳2006年8月24日公佈的《2005年出生死亡結果》報告指出,2005年的生育率為1.08,低於2004年的1.16。其中,韓國第二大城市釜山的育齡婦女生育率最低,只有0.88。如果育齡婦女生育率保持目前水平,50年後韓國的總人口可能由目前的4800多萬人降到1600萬人。韓國一項民意調查結果顯示,近六成(59.4%)的韓國上班族堅決表示,即使政府和公司給予優惠補貼,也絕對不要生孩子;回答“如果有政府和公司的補貼,會考慮生孩子”的40.6%的人指出,需要制定教育(55%)、醫療優惠(14.8%)、減免稅金(1.9%)等相關生育支援對策。不要孩子的原因有:養育費遠高於補貼(46.6%)、補貼太少而感受不到(29%)等。
因為社會生育率越低,養孩子成本越高,人們越不願生孩子。在這種惡性循環下,不用十年,韓國人就得在養老問題上吃盡苦頭。韓國漢城大學社會學教授殷基洙說:“除非能把人口問題處理好,否則,韓國社會將會在20至30年內崩潰。”低出生率導致人口老齡化加劇、缺乏必要的新生勞動力等社會問題。為此,韓國政府正在採取措施解決出生率低的問題。韓國政府已決定向生育兩個孩子以上的家庭提供補貼,並擬向不生育的夫婦和婚齡內的單身男女徵稅。

韓國朋友說他們很愛國,說前幾年韓國經濟危機時,不少人連金首飾都給國家以渡過危機,在抗議日本歷史教科書,制定自己歷史教科書上也比中國積極。我說那只是低層次愛國,你們國家和民族的最大問題是人口減少,超低生育率很容易導致民族萎縮的,真正愛國就得提高生育率,即使在教科書上將全世界都說成是你們的,最多只能說明你們祖上的榮耀。你願意再生育兩個孩子嗎?他們說不行,一個就夠了,養育小孩代價太大了。淺層的愛國容易,深層的愛國難!

蒙古、朝鮮、越南既是中華文化圈,又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理論上應該是高生育率。蒙古曾是中國一部分,2003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679,但是2005年的生育率只有1.9-2.25(不同資料來源)。而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尼加拉瓜生育率為3.3,玻利維亞生育率為4.0,洪都拉斯生育率為3.7,危地馬拉為4.6。朝鮮現在社會發展水平至少比中國落後20年,但是生育率只有1.97。越南1988年實行比較寬鬆的計劃生育,現在經濟水平比中國落後,但是現在生育率只有1.9,低於政策生育率。

中華生育文化曾經是世界上最為頑強的生育文化,那麼現在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為什麼反而是全球最低?其實還是要從生育文化角度上來分析。

生育文化往往依附於宗教。西方是上帝崇拜,中國是祖宗崇拜。西方認為人是上帝造的,人都是上帝的孩子,因此要信仰上帝,聖經代代相傳;中國認為“身體發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因此要愛護生命,要敬奉祖宗,中國古代的宗廟、祠堂、每家的神龕香火不斷,家譜、家規、祖訓世代相傳。人到底是不是上帝造的,倒是無可考證;但人是父母造的,這是無可置疑的,家族的“神”是真實存在過的。因此從這個角度看,中國的祖宗崇拜比西方的上帝崇拜更為合理,更為人性化,意義更為全面。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是“孝”文化(祖宗文化)、禮教文化(控制“性”)。這是經過長期探索出來的,並且經過數千年檢驗的。

然而近代現代化是西方文明主導的,是傳承基督教文化的。隨著工業化的進程,尤其是社保制度的建立,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所依賴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已經瓦解。現在中華文化圈比較滑稽的是,教堂比宗廟、祠堂多;信上帝是宗教自由,是時髦,為什麼信祖宗就不能自由?反而是思想落後了?

在我的系列文章已經討論了工業化破壞了各國傳統生育文化的根基,又不將人口再生產當生產看待,使得生育率降低。這裏再重點補充強調中華儒家生育文化的破壞:

1、古代長輩掌握土地這一最重要的生產資料的分配,並且當時的社會發展緩慢,辛苦一輩子積累的遺產可以傳數代人;現代農村土地歸集體,家族、家庭的長者不再有給後代分配土地的權力,族產空空,積累的物產幾年、幾十年就會貶值(比如花費數千年購置的彩電等電器,幾年後就不值錢了),不可能作為遺產傳給後人,並且年輕人不需要土地就可以謀生。因此,長者對後輩難以有約束力,“孝道”與“家規”無“剛性”。聯合型大家庭正在消失,小型核心家庭日益增多;子女另立門戶,老年單獨居住,父母與子女之間出現交往減少、親情淡化的趨勢。

2、隨著工業化的進程,非農的收入遠高於農業收入。大量年輕人進城,違背儒家所強調的“父母在,不遠行”,“孝道”文化的約束力減弱,“孝道”的輿論監督作用也消弱。

3、現在經濟制度打破了儒家強調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

傳統孝文化中物質需求與精神需求具有統一性。然而現在有些農村連“物質之孝”都不能保證,“精神之孝”在城市也已經是一種奢望,《常回家看看》說出了很多城市老人的心聲。有些人將老人趕出家門,使得老人無房可住;但是卻沒有想到自己曾經在生命的最初階段住過母親的子宮,那可是最豪華的宮殿(現代科技還不能建造出如此功能齊備的宮殿),繳納過子宮的房租嗎?

家族制度的瓦解、家庭結構的改變、婦女角色定位的改變、結婚年齡推遲等也使得禮教喪失了社會基礎。

中華文化圈還普遍有“孟母情結”,使得養育成本偏高,過度注重對子女的培養與教育,為孩子買鋼琴、送孩子去各種培訓班,孩子和家長都累,額外抬高養育成本(經濟成本和精力成本)。將孩子當“精英”培養,但往往不能培養成精英(獨生子女在性格上就難以成為領袖型精英)。美國一些地區的房價就是被華人“擇校”而抬高的。富不過三代,貴不過五代。這種只顧兒女輩而不顧孫輩的作法使華人孩子多了幾個西屋獎,但卻是以減少華裔人口為代價,以減少華人今後選票和群體政治地位為代價。

中華文化圈的虛榮攀比心理也不容忽視。奢侈品市場的繁榮程度與其經濟水平不相稱。

比如單身在美國不意味著不生育,美國2004年的資料顯示:美國有35%左右孩子是單身母親生育的,因此單身在美國不意味著不生育,而在中華文化圈卻不一樣。

這些並不是因為亞裔人的天然的民族心理缺陷,而是因為傳統文化破壞後所衍生出來的問題。過去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和諧的文明。而現代物質再生產的加速發展是由西方文明所推動的,東亞文明在被動跟進後喪失自己文明的一些和諧制衡特點。

雖然現代經濟制度對西方的生育文化也有打擊,但是畢竟這個制度的建立是與其文明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繫。西方的生育文化並不完全是依賴於家庭模式,而是也依賴於宗教。西方的生育文化的“利”是家庭,但是“精神動力”卻是來自宗教,除了生孩子有利可圖外,還是因為《聖經》和《古蘭經》指導他們如此。穆斯林國家的生育率高,主要原因就是《古蘭經》的力量。就是說西方的宗教文化是將雞蛋放在兩個籃子裏,一個籃子雞蛋摔壞了,還有另外一個籃子雞蛋。

而中華文化圈的生育文化的“利”在家庭,“精神動力”也在家庭(為了祖宗而繁衍後代),雞蛋放在一個籃子裏。工業化破壞了家庭結構,將所有的雞蛋都打碎了。

西方國家教堂到處有,現在美國有40%的人每周上教堂。中華文化圈的祠堂、宗廟、祖墳都在鄉下,有幾個人每周祭祖(古代可是每天都得燒香的)?即便仍然信祖宗的,一年到頭也祭不了幾次祖,何況大多數人已經不信祖宗了,看過家譜的人沒有多少(西方看過聖經的人比例卻很高),能夠記得下前五代祖先名字的人也不多(西方國家孩子時期就記住了聖經人物)。

易富賢人口專欄、專題:
光明網《光明觀察》週刊易富賢文集:http://guancha.gmw.cn/author.aspx?id=265
易富賢博客專欄:http://vip.bokee.com/name/fuxianyi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4627
(轉貼)停止計劃生育也難防人口劇減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停止計劃生育也難以防止今後中國人口劇減
作者: 易富賢 | 2005年09月01日16時34分

從“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看“穩定低生育率”

 

作者:易富賢(網名: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該文發表於光明日報網絡週刊《光明觀察》

http://guancha.gmw.cn/uploadfile/2005-9/2/200592134413686.DOC

http://guancha.gmw.cn/author.aspx?id=265

 

一、從“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需要穩定什麼樣的“低生育率”

二、中國能有1.8的生育率嗎?

三、從政策生育率看目前生育現狀

四、從越南的計劃生育看中國的人口現狀

五、經濟結構和現行計劃生育政策決定了中國目前的低生育意願和“超低生育率”

六、如何在新時期穩定在維繫可持續發展的“低生育率”?

 

一、從“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角度看需要穩定什麼樣的“低生育率”

 

“胡溫新政”,新在哪裏?新在“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 的科學發展觀,新在“構建和諧社會”。其中“以人為本”是前提,“可持續發展” 是道路,“構建和諧社會”是目的,這些都是在付出承重的代價後經過痛定思痛才提出的。

 

周公、管子、老子、孔子、荀子、墨子等先哲都先後論述過“以人為本”,明君唐太宗李世民認為:“凡事皆須務本,國以人為本”, 明太祖朱元璋也說過:“人者,國之本”。綜觀歷史,凡是真正做到“以人為本”的時期都國運昌盛;而視百姓為草芥的時期都國運不昌。儒家的重要經典《禮記》中的《禮運》篇描述孔子所提出和諧社會景象說:“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己;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己。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從食古不化到食洋不化,經過近百年的痛苦實踐到現在“胡溫新政”回歸古代哲人的“以人為本”、“和諧社會”,表明中國式的道路探索已取得可喜的進展。可見“胡溫新政”有“古仁人之心”。

 

胡主席、溫總理都說過要“穩定低生育率”,但沒有具體定義這個“低生育率”。中國缺的不是學者而是戰略家,胡主席、溫總理不是人口學家,但“胡溫新政”是從戰略高度思考中國的長遠發展策略的。“屈賈誼於長沙,非無聖主;竄梁鴻於海曲,豈乏明時?”,在中央政府已經明確提出了“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後,中國的人口學界不應該再縮手縮腳了。如果說胡主席、溫總理是設計師,“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是大廈總體框架的話,那麼人口學界就應該作為建築工人為這個大廈增磚添瓦。但可歎的是,中國人口學界和計生委仍然拘泥於過去的思路和機制,不但不能提出預見性的思路以供國家領導人作戰略決策,甚至還跟不上國家領導人已經提出的戰略思路,比如說國家人口戰略組成立一年多了,但是至今沒有明確回答何為維繫可持續發展的“低生育率”,導致基層幹部認識紊亂,以為生育率越低越好(上海生育率已經是全世界最低了,在其他國家的話,市長應該千方百計鼓勵生育了,但是上海現在連二胎都不敢放開),以至於人口問題不但不能得到有效緩解,反而日益嚴重。胡主席意識到人口學界和計生委的思維缺陷,明確提出“要創新計劃生育工作的思路和機制”,足可見他對人口問題的關注和擔憂,對人口學界“恨鐵不成鋼”之情言於溢表,調整人口政策也可反映出胡主席有治理大國的信心和能力。

 

其實從“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的角度,不難理解“穩定低生育率”其實就是要穩定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相對於1960年代的6.0以上的高生育率,世代更替水平2.1當然是低生育率),理由如下:

 

1、從“可持續發展”角度看,生育率應該穩定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


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產,二是物質再生產。政治、經濟、國防、文化、民族心理的安全都依賴於人口安全,社會要可持續發展,人口本身必須持續發展。巧婦難為無米之炊,沒有人的可持續發展,就無從談社會的可持續發展。要保證人口不增加也不減少,婦女平均得生育2.1個孩子(人口學上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考慮到單身人口的存在和顯著上升的不育人口比例(10-15%),主流家庭應該生育3個孩子。低於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相當於掠奪性利用人口資源。

 

2、從養老角度看,沒有接近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是不可能建立合理的社保制度的


西方開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時候都是高生育率而人均壽命不高。美國的社保制度創建於70多年前,由於生育率一直比較高,從來沒有人想到,這筆資金有朝一日會消耗殆盡。在1950年時,平均每16個工作人口支持1個退休人口,而目前這個比例是31。當嬰兒潮人口逐漸退休時,將是2個人支持1個人。 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如果任其發展下去的話,後果只有兩種:一是宣佈破產,誰都拿不到錢;二是如果動作太慢,我們這一代人為承擔社會保障義務而承受的壓力,就會減少你的收入,或是降低你照顧孩子的能力。” 2005年美國總統布什:“2018年,社保將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自那以後,社保缺口將逐年遞增。到了2042年,整個社保系統將被消耗殆盡,全面破產。”

 

美國生育率還有2.08,還有改革餘地(比如適當提高退休的年齡,增加了扣除工資的百分比,給多孩子家庭返稅來確保生育率不下滑)。日本和歐洲雖然困難重重,但畢竟已經建立了社保制度。中國在老年化來臨之後卻還沒有開始建立養老制度,低生育率是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的(social security) 。而由於計劃生育破壞了家庭結構,破壞了傳統的家庭互助保障(family security)系統。如何建立和諧社會?

 

如果不進行改革的話,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要到2042年才破產。布什總統已經開始著手改革了。布什指出,改革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美國必須勇敢地落實。布什總統的支持者共和黨參議員裏克‧桑托倫說:“我明白,面對社會保障這樣的難題,你可能更願意把它留給下屆國會,或是下一代人去解決,但這絕不是負責任的做法。” 要是光為了暫時的名望和下屆共和黨的選舉的話,布什總統完全可以不去捅這個蜂窩。但這畢竟關係著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不能忽視這個問題。

 

3、從意外傷害角度看停止獨生子女政策的必要性


婚姻的穩定對社會穩定至關重要,子女是維繫家庭穩定的重要紐帶。據《只有一個孩子--中國獨生子女意外傷害悲情報告》(http://book.sina.com.cn/nzt/1091002363_onlyone/)作者楊曉升介紹:我國15歲以下兒童每年因意外傷害引起的死亡有40萬-50萬人,還有175萬的因傷致殘兒童。意外傷害是懸在獨生子女頭上的一把劍,平均每天我國有4050名學生因意外事故而早早地離開了人世。由於意外死亡佔總15歲以下兒童死亡人數的三分之一,意味著每年共有上百萬兒童死亡。這些失去子女、子女傷殘的家庭慘不忍睹!

 

今後獨生子女需要贍養兩對父母,與父母的矛盾、四個父母之間的矛盾不容忽視。

 

家庭是社會的細胞,家庭不穩定、不和諧,哪有社會的穩定、和諧?

 

孟子曰:“天下之本在國,國之本在家”。家庭是中華文明和價值觀的載體,計劃生育破壞家庭結構,影響的其實是國本。

 

4、計生委主任認為中國目前有2.0左右的生育率


作為國家人口政策的執行部門國家計生委向中央彙報的所謂“低生育率”,也恰恰是2.0左右。請看看張維慶的多次講話(包括20044月在《求是》的文章):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為1.82034年人口達到14.86億;如果將一些複雜多變因素考慮進來,總和生育率為2.02043年人口將達到15.57億。

 

從上可見,“穩定低生育率”是以“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構建和諧社會”為前提的,不能脫離這個前提。凡事都有一個度, 過猶不及;“穩定”意味雙向, 需要穩定在世代更替水平這一個 “度”。而計生委主任也是認同這個“度”的。

 

人口政策直接涉及國本,攸關中國持續發展。《管子》:“夫霸王之所始也,以人為本。本理則國固,本亂則國危。” 維持在世代更替水平的生育率才能固本。

 

 

二、中國能有1.8的生育率嗎?

 

圖片: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62812392063876.jpg

 

人口普查、國家統計局以及計生委自己的客觀資料均顯示九十年代中期後只有1.3左右的生育率,但計生委每次都將之調整到1.8,計生委主任甚至說實際上有2.0的生育率。計生委調整的主要依據是出生漏報,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田雪原:由於人口漏報的比例是1.81%,於是重新把這部分填回去進行誤差校正,總和生育率就成了1.8左右

 

質疑:


1要達到1.8的生育率,以目前育齡婦女人口結構,每年需要出生1700萬;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顯示1997199819992000 年每年出生人口分別為1379115014011445萬; 2004年中國統計年鑒顯示20030-4歲總人口才6413萬,每年才出生1283萬人,說明只有1.3左右的生育率。即使有1.81%的漏報率,每年出生人口也不過1400萬,生育率也仍然只有1.3左右。比較幾次人口普查,對不同年度的出生人數有重報,有漏報,總體相差無幾,誤差在允許範圍。但計生委不考慮重報,而將13億人的1.8%總濾報率(兩千多萬),補在最近幾年新生人口上,當然永遠都可得出“1.8”的生育率。


2、生育率自1990年後一直低於2.1。那麼15年後還有1.8的生育率?


3、比較五普和四普,每年出生人口的誤差最多10%,即使將最近幾年出生人口都加10%, 仍然只有1.3-1.4的生育率。


4、經濟結構、人口結構、分配制度決定了中國的低生育願望(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家庭經濟和生育研究”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65左右,農村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89左右1997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的全國人口和生殖健康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城市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56左右,農村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80左右2004年上海只有1.1)。生育意願通常遠高於實際生育率(因為有不孕和單身人口的存在,有些客觀條件錯過了生育季節),即使在日本和台灣這樣社會和經濟較為發達的國家和地區,實際生育率只有1.3左右,但人們期望的子女數也在兩個以上。中國生育願望不到1.8, 又有嚴厲的生育政策,實際生育率能夠達到1.8


5、計生委說中國政策生育率1.5,計生委數據顯示不到6%人違背政策,扣除不育人口,1.3生育率是合理的。總不能指望這6%人違背政策的人每個家庭都生育10個吧。


6、計生委1996年起以1.8的生育率計算應在2000年達到13億,但實際上2000年只有12.67億人口;2000年起以1.8的生育率計算,應該2003年達到13億,為什麼2005年才13億?

 

 

圖片: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9211582482508.jpg

 

 

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水平就有什麼樣的人口水平。遊牧社會時期,需要數百裏才能養活上萬人口;農業社會只要數十裏就行;工業社會需要土地更少。科技的發展使有限的地方能有更多人生活,中國目前只是城市化還不夠罷了。要是沒有美洲的高產作物,中國最佳人口只應在幾千萬;現在糧食所需的氮肥90%來自化肥廠(來自空氣中的氮氣),要沒有這90%的氮肥,中國能養活13億人?地球能養活60億人口?

 

圖片: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81416313740946.jpg

 

 

三、從政策生育率看目前生育現狀

 

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曾毅的統計(http://www.cpirc.org.cn/yjwx/yjwx_detail.asp?id=3330《中華工商時報》):“目前全國執行“一孩政策”的人口佔35.4%,執行“一孩半”政策的人口佔53.6%,“二孩政策”的人口佔9.7%,“三孩政策”的人口佔1.3%,除35.4%一孩政策人口外,53﹒6%一孩半政策人口中的一半多一點(第一胎是男孩者)亦只被允許生一孩,也就是說,全國有63﹒1%的夫婦只被允許生一孩,35.6%的夫婦被允許生二孩,1.3%的夫婦被允許生三孩

 

曾毅教授的統計說明中國政策生育率只有1.38(根本沒有計生委宣稱的1.5);考慮至少15% 的不育人口(不孕症、丁克、單身等),意味著要是都響應政策的話,中國生育率只能達到1.175;加上計生委統計的6%的超生家庭(每個家庭只多生一個的話),生育率只能達到1.23,說明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2是準確的!

 

要達到計生委宣稱的1.8的生育率,有以下幾種可能:


A、假定計生委6%超生家庭是對的,那麼這6%超生人口每對夫婦政策外得多生11個孩子(總共生育1213個孩子);


B、要是假定每個超生家庭都平均超生1.5個(加上政策允許的共生育三個左右),那麼需要45%的家庭超生,佔農村有生育能力的家庭的81%(農村計生幹部會富得流油,農民所創造財富將主要都貢獻給計生委);


C、要是超生家庭只超生1個,那麼需要有65%的家庭超生,農村有生育能力的100%超生外,城市也得有33%的家庭超生。

 

政策生育率只有1.38,實際生育率達到1.8,那麼計生委幹什麼去了?政策生育率只有1.38,而目標生育率卻放在1.8,還要計生委幹什麼?

 

就是說,曾毅教授的統計再次說明中國不可能有1.8的生育率!

 

四、從越南的計劃生育看中國的人口現狀

 

越南無論從文化背景(中華文化圈)、從制度背景(社會主義國家),還是從經濟結構背景(從計劃經濟向市場經濟轉化,但市場化還不如中國,經濟水平相當於中國十幾年前的水平)對中國都有參照作用。

 

越南生育率在1960年代為7.0左右,1970年代為6.0左右。經濟改革比中國晚十幾年。計劃生育始於1988年,允許生育兩胎,考慮特殊情況,政策生育率在世代更替水平2.1以上。1989年生育率還有3.8(中國在1979年就只有2.751990年開始低於世代更替水平)。在1993年預計2000年總和生育率降低到2.92015年達到人口更替水平2.1。哪知道實際上生育率降低到1994年的2.791999年的2.3,現在更是降低到1.94了。原先計劃到2000年把全國人口控制在8200萬,但實際2000年人口7700萬,比原計劃少500萬(在一個每年增加人口不過一百萬的國家,幾年就少增加500萬意味著什麼?)。

 

越南計劃生育比中國晚十幾年(生育文化破壞沒有中國嚴重),執行力度沒有中國大,經濟水平相當於中國1980年代後期或者1990年代初期(意味著生育意願比中國高),政策生育率高於2.1(中國只有1.38),而且生育第三胎以上的婦女目前佔生育總數的近三分之一(中國超生人口不到6%,並且這6%中大多也只生兩胎),但現在生育率只有1.94了(低於政策生育率)。人算不如天算!中國生育率能有多少?即使生育率要穩定在1.8,政策生育率也應該遠高於世代更替水平才行。

 

越南經濟起步比中國要晚,人均收入不到中國一半,現在生育率已經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了,中國即使停止計劃生育,經過宣傳提高生育意願,能達到1.8的生育率就算老天保祐了。

 

五、經濟結構和現行計劃生育政策決定了中國目前的低生育意願和“超低生育率”

 

在“人口爆炸”的迷霧的掩蓋下,全球生育情況發生了質的變化。由於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等的改變,近20年左右低生育意願及其所引起的低生育率象傳染病一樣從發達國家向發展中國家蔓延,其中華人受感染最快。除了美國外,其他發達國家的生育率都遠低於世代更替水平。聯合國數字顯示發展中國家的生育率也由過去高於6.0下降到現在的2.9(要是考慮中國實際只有1.3左右而不是公佈的1.8的話,發展中國家平均生育率事實上是遠沒有2.9)。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發展中國家生育率大多在6.0(每個婦女生育六個孩子)以上。台灣、韓國經濟不過比中國大陸早二十多年,現在生育率已經在1.2左右(每個婦女平均生育1.2個孩子);泰國、巴西的經濟水平比中國稍高,生育率也低於世代更替水平;印度經濟改革比中國晚十幾年(目前人均國民收入只有中國一半),印度沒有中國這種意義的計劃生育政策,生育率也下降到2.8了。泰國(佛教)、印度(印度教)、巴西(天主教)等發展中國家依託宗教的生育文化沒有破壞。

  

 

圖片: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8618152859546.jpg

 

其實在1960年代,中國婦女平均生育6個孩子的時候,但城市居民不過生育23個;現在中國農村的經濟情況總體來說遠比當時的城市居民好,並且農村育齡人口大多到城市打工,沒有時間和精力養育孩子,而養育孩子的條件還不如當初城市居民(夫妻分居、在城市沒有根據地)。

 

有一個現象值得關注:中華文化圈國家的生育率都比同等發展水平的其他國家要低;在同一個國家內部,華人的生育率比其他民族要低。美國人口統計局的報告指出,與黑人、白人、西班牙語白人(來自墨西哥等拉美國家)相比,亞裔家庭的平均收入是最高的。但亞裔生育率卻是最低的。美國一些地區的房價就是被華人“擇校”而抬高的。

 

 

圖片: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582819365578570.jpg

 


這些並不是因為亞裔人的天然的民族心理缺陷,而是因為傳統文化破壞後所衍生出來的問題。過去中華文明是世界最和諧的文明。而現代物質再生產的加速發展是由西方文明所推動的,東亞文明在被動跟進後喪失自己文明的一些和諧制衡特點。

我以前已經計算過,即使1980年代初沿用1970年代的允許生育兩三個的寬鬆政策,並且在1980年代中期徹底停止計劃生育,中國人口也不過多增加1.4億左右。

中華文化圈的其他地區沒有刻意破壞生育文化;而中國大陸的傳統生育文化(傳宗接代、養兒防老、祖宗祭祀、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等)被幾十年“反封建”、尤其是被計劃生育的宣傳破壞幾盡。因此在同等經濟水平下,中國大陸的生育願望比其他地方要低。比如上海的經濟水平遠遠比不過香港,但現在上海的生育意願只有1.1了(考慮到不育人口的存在,停止計劃生育能達到0.9的生育率就不錯了)。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家庭經濟和生育研究”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65左右,農村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89左右。1997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的全國人口和生殖健康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城市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56左右,農村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80左右。

國家計生委主任張維慶2001年在《指導我國人口與計劃生育工作的理論基礎與基本思路》一文(http://www.popinfo.gov.cn/popinfo/pop_docrkxx.nsf/v_rkbl/6B1E7C4AC2DA7E9A48256B32007310F0)說:“穩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務還很艱巨。儘管多年來廣大群眾已經基本接受了現行的計劃生育政策,但群眾的生育意願與生育政策的差距依然存在,據調查,希望有兩個孩子的約佔60%,希望生育3個及3個以上孩子的還有近10%。如果工作稍有放鬆,人口出生率就會反彈。”可見計生委主任也認為目前的生育意願只有1.8了,那麼停止計劃生育,就算不計算不育人口的話,生育率也只能達到1.8;既使不育人口(不孕、單身、丁克)只有15%的話(其實光不孕人口就佔10-15%),生育率也只能達到1.53。我不知道張維慶憑什麼說“穩定低生育水平的任務還很艱巨”,難道他真的是要將生育率穩定在1.3以下?要是確實是這樣的話,當然還有點難度,但談不上很艱巨,因為目前只有不到6%的家庭超生,即使完全停止計劃生育,生育率也不過反彈到1.53。因此應該說,要將生育率從目前1.3的“超低生育率”提高到1.8才是“任務還很艱巨”,而要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2.1的任務尤其艱巨。

有人說中國人的生育意願由於現實條件有限而潛藏起來,高收入人群正好有條件通過特權的形式來實現這個意願。但目前有條件的高收入者也不過生育兩胎,生育三胎的罕見。海外華人育齡婦女大多只生育一、兩胎,中國台灣地區平均在1.2人以下,而香港育齡婦女平均每人產嬰兒為全球最低只有0.9人左右。

主流家庭需要生育三個孩子才能防止人口不減少,由於大多數人只願意生育兩個,就需要相當部分人生育四個,生育五個或以上才能叫作超生。我到北美這幾年還從來沒有看到過華人生育4個的,而白人生育7個、拉美裔生育9個倒是看到不少,還看到一個從索馬裏來的難民生育13個。

據2002年國家計生委開展的“城鄉居民生育意願調查”表明: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選擇生育兩個孩子的要比希望生育一個孩子的多34.6%。

就算沒有不育(不孕、單身、丁克)人口的話,生育率也只能達到1.67;要是考慮不育人口的話,生育率只能達到1.4左右。這難道還叫“潛藏起來”?難道真的要將生育率穩定在1.3?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4626
(轉貼)中共的前途取決於“小皇帝們”怎樣生兒育女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註釋: 

1.人口計生委於學軍談“穩定生育政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政府網。 2007-11-10.http://www.gov.cn/zxft/ft31/wzzxgd.htm 
2.政策解讀:計劃生育是我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 新華社2007年7月15日.http://www.gov.cn/jrzg/2007-07/15/content_685141.htm 
3.易富賢. 子虛烏有的第四次生育高峰. 光明觀察.2007-6-15.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4731
4.我人口峰值將控制在15億 男性比女性多3000萬. 新華網. 2007年01月12日.http://news.xinhuanet.com/life/2007-01/12/...ent_5596669.htm
5.易富賢﹒《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獻疑﹒光明觀察 2007-2-9﹒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418
6.國家統計局發布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新華網(來源:國家統計局網站). 2007年02月28日. 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07-02..._5782495_10.htm
7.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樣本數據. http://www.sei.gov.cn/try/hgjj/yearbook/20...ml%5CD0407c.xls
8.國家計生委.人口和計劃生育統計公報--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2007年第2號).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8124
9.周曉虹.社會變遷及其對青少年成長與發展的挑戰. 中青網. 2006-12-07.http://www.youth.cn/qsnyj/200612/t20061207_495573.htm 
10.人口政策:面臨兩難選擇. 中國網 2004年12月6日.http://www.china.com.cn/chinese/zhuanti/qkjc/721414.htm
11.易富賢﹒從統計數字看調整人口政策的急迫性﹒光明觀察 2006-8-19﹒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138
12.曾毅.平穩向二孩加間隔政策過渡的建議.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簡報. 2004年第24期.http://www.ccer.edu.cn/cn/ReadNews.asp?NewsID=3543
13.楊支柱. “計生委”難道想挑戰憲法?新快報2007-07-12. http://www.ycwb.com/xkb/2007-07/12/content_1546408.htm 
14.陳張書,章錦.罰130萬 湖南治名人富人超生“第一罰單”出爐. 新華網(來源:湖南經濟報).2007年05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5/10...ent_6081968.htm
15.唐薇頻. 湖南擬規定名人富人超生按上年度收入6倍罰款. 新華網(來源:長沙晚報). 2007-07-24. http://midchina.xinhuanet.com/2007-07/24/c...nt_10659927.htm
16.楊霞. 超生是富人的特權?新華網2006年4月13日.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6-04/1...ent_6733565.htm
17.文峰.湖南人大常委委員:一定要提高名人富人超生成本. 中國經濟網. 2007年07月28日.http://gov.ce.cn/newmain/jrgz/200707/28/t2..._12339250.shtml
18.2005年湖南省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 中國人口信息網.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gb_detail1.asp?id=6691
19.財富聚集度高 中國0.5%的家庭擁有60%以上財富. 中國證券報. 2005-12-14.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ent_3919280.htm
20.李曉明. 婚後未育可獲獎勵4600元. 新聞晨報. 2006年12月.http://www.jfdaily.com/gb/jfxww/xlbk/xwcb/...1ai1524337.html
21.易富賢. 老有所養,誰來養? 光明觀察. 2007-2-9.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417 
22.蔣正華.正確認識人口形勢科學規劃發展目標. 人口與計劃生育.1994;第6期. 
23.國家計生委就中國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進展等答記者問. 中國網 2004年7月15日.http://www.china.org.cn/chinese/PI-c/624914.htm
24.易富賢.中國治理性別比失衡是“診錯了病根下錯了藥”. http://blog.xinhuanet.com/u/blogIndex.do?b...357&page=detail
25.易富賢. 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確實是因為計劃生育. 光明觀察. 2007-7-10.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5077
26.李建民.生育的外部性與生育權利的部分讓渡--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研究員在中國人口與發展學術研討會上的發言.中國人口網. 2007-01-17.http://www.chinapop.gov.cn/fzzlbg/zjtrd/t2..._163040786.html 
27.易富賢. 中國的人均資源真的不足? 光明觀察. 2006-8-28.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344
28.程恩富:丁克家庭對祖國發展有貢獻應享高保﹒新華網. 2006-11-15﹒http://www.xinhuanet.com/chinanews/2006-11/15/content_8525141.htm
29.王東京. 看準城市規模效應. 中國城市化網站. 2004-03-07. http://www.curb.com.cn/pageshow.asp?id_forum=001267 
30.易富賢﹒中國能有1.8的生育率嗎?北京大學中國社會與發展研究中心http://www.sachina.edu.cn/Htmldata/article/2006/05/982.html
31.易富賢﹒中國現在到底有多少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漏報嚴重嗎?光明觀察 2006-10-29﹒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1592 


1980年決定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時代背景

1949年之後,由於中國在醫療衛生等方面得到長足的發展,死亡率急劇下降,預期壽命由1950年的35歲延長到1980年的68歲,中國人口從1949年的5.5億增加到1980年的10億。人口增加主要是因為“死的少”,而不是“生的太多”,是因為中國社會發展明顯超前於經濟發展。

加上當時文革的一些僵化經濟政策,這種人口增長與經濟發展矛盾日益明顯。1973年全國城鄉計劃生育工作全面展開。1973年12月,全國第一次計劃生育彙報會上,提出計劃生育要實行“晚、稀、少”。“晚”是指男25週歲、女23週歲才結婚;“稀”是指兩胎間隔一般要在4年以上;“少”是指只生兩個孩子。此後在各地的宣傳中出現了“一個不少、兩個正好、三個多了”的口號。可見當時對控制人口是小心翼翼的,而不像那個年代對其他事情一樣暴風驟雨。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從1973年的4.54(平均每個婦女生育4.54個孩子)快速下降到1977年的2.84(與現在印度差不多)、1980年的2.24。就是說在1970年代後期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已經接世代更替水平,而伴隨經濟的發展,人們生育意願將不斷降低。由於壽命增加在延緩,只要維持在世代更替水平,人口在低慣性增長一段時間後,就會停止增長。隨著農業技術的推廣、經濟的發展,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之間的矛盾就會逐步得以解決。比如1976年袁隆平的雜交水稻開始在全國稻區推廣,糧食大幅度增產。可見1970年代那樣的寬鬆計劃生育到1980年的時候應該停止而不應該再強化。

1960年代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迅速,引起發達國家的擔憂,《人口爆炸》、《增長的極限》紛紛出籠(雖然西方國家自己從來沒有控制人口,但卻希望發展中國家控制人口),1970年代全球掀起了一股強大的新馬爾薩斯主義思潮。宋健1978年到歐洲開會,某些研究所向他提議用控制論研究人口[1]。

1978年標誌著一個舊時代的結束和一個新時代的開始。人們極其希望很快改變落後的狀態,為此,中央還提出“大干快上”、“一年初見成效,三年大見成效”的要求,並提出到2000年實現四個現代化。當時認為要發展經濟,就得減少人口分母,國務院副總理、國務院計劃生育領導小組組長陳慕華副總理在1978年就提出“一胎化”的設想,並在各種會議上不遺餘力地鼓動。

陳雲很早就提出了通過計劃生育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主張。他說:中國人多,必須節制生育,現在糧食、布匹、學校都很緊張,都與人口多而且增長快有關係。這些主張,由於文化大革命的發生等原因,沒有被採納。文革結束以後,陳雲重提這個問題。在1979年6月給陳慕華的信中,他指出:限制人口、計劃生育問題同國民經濟的發展一樣重要。並建議採取五條計劃生育的措施:
1、大造輿論;
2、制定法令,只準生一個;
3、加強避孕藥物工作;
4、優待獨生子女;
5、實行社會保險[2]。

1979年胡耀邦為馬寅初平反,感歎:“批錯一個人,增加幾億人”。

在這種政治氛圍下,從1978年開始,以宋健為首的航天部(原七機部) 的一些人員(李廣元、於景元)和西安交通大學的教師(王浣塵、蔣正華、王月娟、邵福慶),分別率先用控制論的方法預測我國人口發展[1]。依照宋健自己後面的話說:“我是學自然科學的,對數理化自然非常感興趣,但對社會科學,那個時候,可以說我是一竅不通,領導說什麼,我就覺得,哦,那就是真理”[3]。田雪原1979年從教育部的行政崗位上調到中國社科院經濟研究所,根據當時的政治需要,中央要為馬寅初先生平反,為馬寅初平反的一些工作就落到田雪原的頭上,田雪原1980年開始研究人口問題。

1980年2月,新華社公佈了宋健、田雪原等人“花了不到兩個月時間”(梁中堂語)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人口控制論”方法研究出來的“百年人口預測報告”:如果按中國當時的生育水平延續下去,2000年中國人口要超過14億,205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40億;即使今後平均每位婦女只生兩個孩子,也要到2050年中國人口達到15億後,才能停止增長[4]。這種預測結果要是考慮到經濟發展(降低生育率)和科技進步(增加土地的人口承載能力)以及壽命延長已經減緩的話,本不應該引起恐慌。但學術界還處於“一日被蛇咬,三年怕草繩”的心態:1980年中國人口才10億,糧食就已經短缺,要是增加到15億,等於多出三分之一的人口來分有限的資源,中國肯定崩潰,要想提高生活水平,就必須減少人口。新華社這一預測結果發布後,引起人口學界和政界的很大震動。一些人甚至產生了恐慌心理,驚呼中國已人滿為患了。當時是“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時代,對科學和人才已經到了迷信的地步,因為這是中國社會科學工作者和我國控制論最高權威合作的“課題”結論,在中央及民眾中影響都相當大。國務院副總理專門詢問了預報的計算情況。錢學森和經濟學家許滌新等致函國務院,希望重視這一研究工作的意義。當時的情況是:領導提出“一胎化”的設想;學者以科學的形式為長官意向詮釋[5];然後領導又迷信學者的“論證”。捏了個泥菩薩,還真以為顯靈了,然後當成神來供。

1980年宋健在光明日報撰文說:“我們絕不應該保持前兩年每個育齡婦女平均生2.3個孩子的生育水平。為使我國人口將來不再有大幅度增長,應該在今後30到40年的時期內大力提倡每對夫婦生育一個孩子。這是為了克服從60年代到70年代人口激增所造成的後果不得不採取的緊急措施,是為了糾正我們過去在人口政策上所出現的錯誤所必須付出的代價,是根據我國當前的實際情況權衡利弊而作出的最優選擇。”“英國生態學家根據英國本土的資源推算,現在5600萬人太多,應該逐步降到3000萬人,即減少46%;荷蘭科學家研究的結果是現在的1350萬人口已經超過了4萬平方公里上的生態系統所能負擔的限度,應該在今後150年內降到500萬,即減少63%。”[6]。

1981年宋健從食品和淡水角度估算了百年後中國適度人口數量,結果表明,如果生育2個孩子,我們整個民族將一直處於不良式供應狀態。如果在100年左右時間內,我們飲食水平要達到美國目前水平,中國理想人口數量應在6.8億以下。從淡水資源看,中國的水資源最多只能養育6.5億人。同年田雪原等也得出中國最適人口應該在7億以內的結論[7]。

1985年11月19日 鄧小平在會見巴基斯坦總理居內久時說:“中國有中國的情況。中國的人口如果不加控制,到本世紀末就會達到15億,人口的增長會超過經濟的增長。因此,我們的人口政策是帶有戰略性的大政策。”

受宋健的“百年人口預測報告”的影響,1980年開始學者提出了五花八門的計劃生育方案,比較有代表性的有下面幾種[8]:

(1)、有人主張“我國人口近期宜取負數發展”,建議20年內採取一切措施,進入人口的負增長。要實行鼓勵自願不育戶和獨身者的政策,每隔5年開展一個“無嬰年”等等。

(2)、有人提出我國人口要降到七、八億的“適度人口”的觀點。

(3)、另一種觀點則影響很大,幾位學者建議從1980年起大力提倡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到1985年普遍做到“一胎化”,到2000年人口自然增長率可接近零,全國人口可控制在11億以下。這個“一胎化”方案曾對我國的人口政策產生了直接影響。1980年有關部門曾公開提出“力爭在1985年把人口增長率下降到5㏑,在本世紀末以前做到不增不減。”

(4)、實行獨生子女政策的首要意圖是要在20世紀內,將中國的人口總數控制在12億之內,這一目標最早是在宋健、田雪原的(預測)“在實行中(21世紀初的20-30年)不用擔心高齡化問題 ”發表後[9],於1980年9月在第五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三次全體會議的政府工作報告中確定的,其後,在同年中共中央《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中,在1981年五屆人大第四次會議上,在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轉發的《全國計劃生育工作會議紀要》中和1984年中央批轉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黨組關於計劃生育工作情況彙報,即中共中央中發[1984]7號文件中,都又相繼強調了這一指標。1982年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把計劃生育定為中國的基本國策,11月召開的五屆人大常委會第五次會議通過的新憲法,更明確地規定:“國家推行計劃生育”、“夫妻雙方都有實行計劃生育的義務”。《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中說:“有些同志擔心,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將來會出現一些新的問題:例如人口的平均年齡老化,勞動力不足,男性數目會多過女性,一對青年夫婦供養的老人會增加。上述這些問題,有些是出於誤解,有些是可以解決的。老化現象最快也得在四十年以後才會出現。勞動力不足的問題可以不必擔心。實行一對夫婦只生育一個孩子,將來生產發展了,人民生活改善了,社會福利和社會保險一定會不斷增加和改善,可以逐步做到老有所養,使老年人的生活有保障。”[10]

(5)、1984年一些人口學者提出:根據農村超生實際情況來調整控制人口的目標,將“12億以內”調整為“12億左右”較為適宜。黨中央1985年將2000年人口控制目標調整為“力爭把我國總人口控制在12億左右”,1990年調整到 “13億以內”的目標。目標改變,但政策卻沒有改變。

總結一下當時的情況:
(1)、宋健認為毛澤東時期的人口政策是錯誤的,而獨生子女政策是為了糾正毛澤東時代在人口政策上出現的錯誤。宋健的這種認識本身是錯誤的,因為毛澤東時代人口政策並沒有錯。

(2)、根據宋健等人的預測,如果不實行計劃生育,2000年中國人口要過14億,2050年中國人口將達到40億(這個結論沒有考慮到很多現實因素,本文將具體分析)。

(3)、當時認為即使平均每位婦女只生兩個孩子,也要到2050年中國人口達到15億後,才能停止增長(宋健對中國有15億人口不能容忍)。

(4)、當時2.3左右的生育率是不能容忍的(要是日本和歐洲國家能達到這個生育率,估計要舉國歡慶的)。

(5)、當時認為,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21世紀初的20-30年)不用擔心老年化問題(事實上中國1999年就進入老年化,比預期早30年;梁中堂認為宋健等人的預測在對一些計算結果的解釋上瞞天過海)。

(6)、當時認為不必擔心勞動力不足,但事實上2003年就出現結構性勞動力短缺(民工荒),全面勞動力短缺為時不遠。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農村部部長韓俊透露,在2006年進行的一項對全國13個省的1600多個行政村的調查顯示,74%的行政村認為,本村30歲以下的青壯年勞動力都已外出打工,幾乎已沒有青年勞動力可以再繼續向外轉移[11]。

(7)、當時認為不必擔心“男性數目會多過女性”,但事實上在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幾年就出現出生性別比增高,現在已經高達120-130,這26年以來有近兩千萬女嬰到哪裏去了?

(8)、當時認為不必擔心老年人的生活保障問題,能夠做到老有所養。但是現在養老金缺口就已經相當於一年的國民經濟總收入,到2033年將出現高達8萬億的養老金缺口。

(9)、當時認為中國最適人口只能在7億以內(要是在清朝以前的話最適人口才數千萬)。

(10)、獨生子女政策需要實行30-40年,就是說要到2010年-2020年才能停止,停止之後,有些學者建議允許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生育二胎(由於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家庭比例較少,意味著大多數人喪失二胎機會),有些學者提出了“二孩晚育方案”(這些方案只允許36歲以下的人生育二胎,意味著1970年代出生的基本喪失二胎機會)[12],在這些方案的配合下,宋健、田雪原的7億人口目標還是可望實現的。

(11)、宋健當時認為,英國希望將人口減少46%, 荷蘭希望將人口減少63%。事實上這些觀點只是個別學者的觀點,英國、荷蘭政府從來沒有用這些理論來控制人口,反而鼓勵生育,但仍然難以阻擋人口下降和老化。在這方面我們搶了個第一,從理論到實踐不到一年,但這個第一是我們幾代人都難以承受的。作為一個大國,在社會制度的探索上寧願晚些時間也不能搶第一(這是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的差別),更不能做“唯一”(比如中國目前的計劃生育政策)。

(12)、宋健當時認為,“短期預測的精度與人口普查精度一致,長期預測精度也能保持在百分之幾的水平。”[13] 然而僅僅過了幾年,中國的首次百年人口預測結果就已遠遠脫離實際。可見,即使是相當有把握的短期人口預測,也只能作為人口規劃的參考,而不能作為指令性的人口計劃目標來執行[14]。

(13)、當時沒有考慮不孕不育(當時不到2%,但現在至少有12.5%)和丁克、單身等不生育情況(目前北京、上海的不生育人口比例已經上升到30%左右;日本婦女到33歲還沒有生育的佔49%)。

(14)、當時根本沒有考慮到社會發展本身能夠降低生育率的問題(現在上海、北京的生育意願不到1.1,農民也不到1.8)。

(15)、在某些學者的誤導下,直到1985年鄧小平還以為要是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的話,中國人口到2000年將達到15億。其實即使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到2000年也只比實際上的12.4億多增加8千萬人口,也就是說2000年人口只有13.2億;即使最誇張估計,也只多增加1.5億,也就是說2000年人口最多只有可能達到13.9億。

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曾毅的統計[15]:“全國有63﹒1%的夫婦只被允許生一孩,35.6%的夫婦被允許生二孩,1.3%的夫婦被允許生三孩”,意味著每個婦女都結婚、都有生育能力和生育意願、也都依照國家政策的話,平均每個婦女只生育1.38個孩子(政策生育率);考慮至少15% 的不生育人口,意味著要是都響應政策的話,平均每個生育婦女只能生育1.175個孩子(現實政策生育率);1980年代不育不孕比例沒有現在這麼高,假如當時不生育的人口總數為10%的話,現實政策生育率為1.24。因此稱1980年開始的計劃生育為“獨生子女政策”一點也不為過。

根據憲法第25條,國家推行計劃生育是為了“使人口的增長同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相適應”。但是根據各國的經驗,在使人口與經濟社會發展相適應的過程中,人口並非決定性因素,經濟發展才是決定性因素。1980年的這些方案豈不是本末倒置?

全面看待人口意義,解除計生委和人口學界對人口政策的壟斷

中國有一大怪事:因為有了人口學科,人們想當然地將人口問題的發言權歸到人口學家手裏。

人口的意義是全面的,從不同的角度看有不同的意義。就像一個蘋果,人們自古以來都喜歡吃,知道對身體有好處。近代營養學興起後,營養學家得出蘋果的三大營養成分,蛋白質、脂肪、澱粉,但光是這三種成分還不能說明蘋果的全部意義,後面又發現微量元素,但是將蛋白質、脂肪、澱粉、微量元素等依比例組合起來,還是組裝不出一個完整的蘋果。水分被認為是沒有用的,但是將蘋果曬干後,味道就差多了。蘋果中的纖維素曾經被視為廢物,但是纖維素可以促進腸蠕動,纖維素缺乏有可能引起便秘。要想知道一個蘋果是否好吃,寧願問一個剛吃了蘋果的小孩,也不願問一個營養學家。

一個小小的蘋果就如此複雜,何況人口問題?人口問題常常被簡化為經濟問題,但即便從經濟學角度,人口的意義也非常全面,人既是消費者,也是創造者,以前將人的生產功能視為正面,而將消費視為負面,現在發現消費的意義也非常大。不光是人才資源才有用,也不光是人力資源才有用,人口的意義是非常全面的,“以人為本”意義非常深刻,這個“本”是不能輕易動的,其他的發展都應該圍繞著這個“本”展開。可惜中國各個學科只是瞎子摸象一樣理解“以人為本”。自從1980年以來,這個“本”成了唐僧肉,什麼部門都想吃一口:環保部門認為環境問題是“人口太多”,經濟部門認為失業問題是“人口過多”,交通部門認為交通擁擠是因為“人口太多”,近年電力短缺、糧食短缺也被認為是“人口太多”。總之,“人”在中國被肢解了!主刀的就是人口學家。

光從經濟學和人口學角度,孤寡病殘和老人是沒有意義的,是單純的消費者,應該“計劃”掉才是。但中國古代就強調“鰥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可見對經濟學界的建議也只能作為決策的參考依據,不能作為全部依據。發展的目標是為適度增加的人口提供物質文化需要;環保的目的是找出精細化的發展模式、避免粗放型的發展,是為適度增加的人口提供優良的環境。經濟和環保為民生服務,為民族服務,為人口繁衍服務。而非人口為經濟發展和環保服務。中國現在有一大怪事:經濟學界解決不了就業問題,就怪人口太多。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所長樊綱認為,寧要老齡化,也不要不充分就業[3]。但他們不想想:現在出生的孩子並不影響現在的就業,反而能緩解現在的就業。環保部門遏制不了環境惡化,就怪人口太多,但他們不想想:要是中國像原始社會那樣,還要環保部門幹什麼。

國家像房子,人口就像傢俱,傢俱會不會引起混亂,要看房子主人如何擺設。不會整理房子的人,會認為傢俱太多而扔棄大量傢俱,但是等到房子擺設好後會發現傢俱不夠用,又沒有錢買新傢俱;會整理房子的人,會耐心地將傢俱歸類整理,房子整理好後,不但空間寬敞,傢俱也都派上用場。中國很多知識精英認為人口太多,其實反映的是他們“擺設房子”的能力差。

老子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襲明。”這就是說聖德的人善於做到人盡其才,其眼中沒有廢棄的人,人都是有用的,也就不會將人視為廢物而限制人口增長;善於做到物盡其用,其眼中沒有應該廢棄的物品,傢俱都是有用的,不應該隨便扔棄。什麼樣的發展觀,決定了什麼樣的人口觀。

人口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涉及到所有人的基本利益,不光是涉及到人口學本身,也不是光是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就可以說了算的。需要歷史學界、軍事界、法律界、社會學界、醫學界、文化界、民族界、宗教界、倫理學界、經濟學界和人口學界等多個社會部門和學科取得共識才能實行計劃生育。從這種角度看,沒有人能夠單獨決定實行計劃生育,而每一個人都有權通過自己的視角來反對計劃生育、要求停止計劃生育。

人類已經依照其內才規律繁衍了數百萬年,中華文明也綿延了五千年,而中國人口學科建立才幾十年(並且是建立在馬爾薩斯、馬寅初錯誤人口論的基礎上的,專門為計劃生育服務,一開始就走錯了方向)。五千年的文明建立了系統的生育文化,對中華民族的繁衍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現在滑稽的是,嬰兒期的人口學科(主流人口學家捫心自問,計劃生育以來人口預測準確過嗎?)的發言權竟然比五千年的生育文化要大。

中國將人口政策交給人口學界和計生委來決定是不正常的,就像將是否判處死刑交給死刑犯自己決定一樣。早幾年的SARS,要是光讓醫學界決定,將會在衣原體和冠狀病毒上爭論不休而錯過時機;現在繼續讓主流人口學家和計生委討論是否調整人口政策的話,將會在1.3和1.8的生育率上爭論不休(事實上已經爭論了十幾年了)而錯過調整人口政策的時機。現在應該借助西門豹鬥巫婆的思路,解除主流人口學家和計生委對人口的壟斷,人口迷霧自然消失。

由於人口的意義非常全面,在人口政策調整上最沒有發言權的恰恰是人口學界(人口政策調整不考慮其他部門的意見會出問題,而像過去幾千年一樣不考慮人口學界的意見不會出問題)。美國明尼蘇達州的摔跤明星文圖拉能夠當選州長,並且成為一個不錯的州長;而明尼蘇達大學專門研究政治的教授們卻從沒有成為州長。美國有數百個諾貝爾獎獲得者,但從來沒有想到要選他們當總統,因為社會的意義是全面的,需要有宏觀戰略眼光的人當國家領導人,而不是專業上的精英。美國有很多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但是這些人似乎從來沒有成為財政部長。

人口學科還在強調要有“話語權”。其實從學科本身來說,應該放棄話語權,變成一般的學科(就像其他國家的人口學科一樣),那樣責任會輕一些。否則,人口學科能夠承擔得起人口政策失誤的後果?

世界上有兩大法系: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歐洲大陸所用的大陸法系是精英法系,一小批精英制定了法律條款;而英美所採用的海洋法系又稱普通法系,有陪審員制度,帶有濃厚的大眾色彩。郎鹹平認為普通法更為合理。歐洲大陸是大陸法系國家,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股票市場是好的。而現在很多法律條款與實際的規定之間是有衝突的(比如計劃生育明文說是“提倡”,但實際上是“只能”),並且喪失了普通法系的民眾基礎,需要政府通過一些“潛規則”才能擺平,政府不能得到老百姓的支持,這是中國行政成本居高不下的重要原因。

然而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卻帶有濃厚的大陸法系的特點,當時是少數幾個“精英”在“不爭論”的環境下制定的。由於缺乏大眾的參與,計劃生育將帶來嚴重的消極後果。

中國有重視“精英”的傳統,但往往是精英誤國。左派學者何新、自由派學者何清漣認為中國人口過剩威脅社會穩定。何清漣將1996年廣東高要市杜潤瓊因為仇視人口而投毒殺人歸罪於“人口過剩”本身。何清漣在1998年還認為20世紀末農村剩餘勞動力將達到2億,幾乎呈無限供給趨勢,認為農村超生嚴重,嘲諷 “希望工程”救助多育的農村家庭;但是事實上現在農村已經沒有年輕勞動力可供轉移,出現大範圍的民工荒。餘傑一向以自由知識分子自居,以獨立思考為榮,以啟蒙公民權利意識為己任,但在其代表作《心靈獨白》中,將中國的落後、貧困與骯髒、環境惡化與生態失衡歸因於人口多。

《心靈獨白之十》摘錄:“早在30年代,陶行知就在《中華民族之出路與中國教育之出路》一文中提出:中國所以貧窮落後,主要是由於人多,科學不發達,社會不平等。減少人口是中華民族出路之一,也是中國教育的出路之一。中國現代教育者之最大責任是:教人少生孩子,教人創造富的社會,教人建設平等互助的世界。文章在列舉了人口數與生活狀態的關係之後提出:只有人口退到教育線或創造線(每戶三至四人)才能使有天才的分子不至因窮困而埋沒,沒有餘暇研究高深學問,以發現更有效之生產技術而創造更富裕的社會。誰忽視真理,誰就要受到真理的懲罰。當我們在茫茫人海中掙扎時,陶行知先生的話才顯示出應有的份量。一句‘人多力量大’,使傷痕累累的土地成了白蟻之國。貧困與骯髒、環境惡化與生態失衡,將長久地困擾著我們。我又想起了一位智者在晚清所說的一段話:‘凡物多則生患。天下之患,生於多者十,而外夷不與焉。士多而不敬,官多而不擇,民多而無業。士多而不知理,法多而無所守,說多而無所從。取多而無度,用多而不節,兵多而不可用,盜多而不能弭。’看來,‘多多’非但不能‘益善’,反倒是‘益惡’。”

中國要是採納馬寅初的觀點在1950年代實行計劃生育,現在可能已經因為老年化而崩潰;中國人口在1930年代、1940年代本身就增長緩慢,要是依照陶行知的建議在1930年代就開始實行計劃生育(即便是短期的),那麼後果不堪設想。

可見,無論是老一代知識精英陶行知、馬寅初、劭力子、夏衍,1980年代的政治精英,決策智囊胡鞍鋼,自由主義學者何清漣、餘傑,還是新左派學者何新,都認為人口問題是中國很多問題的根源,控制人口是中國的當然選擇。從某種意義上說,計劃生育是幾代精英的恥辱。在1980年那種政治現實下,以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下,決策者想不實行計劃生育都難。中華文化圈的韓國、新加坡由於尊重精英的觀點,對人口控制也是非常熱情(由於政治制度的原因,精英們的設想不能完全付諸實踐),現在後悔莫及。台灣由於重視精英,還曾想要諾貝爾獎得主李遠哲當行政院長(在台灣生育率只有1.1的現在,李遠哲還認為台灣需要繼續減少人口)。人口問題是慢性問題,在人口方面的看法,不但反映出決策者的眼光,同樣也反映出學者的眼光。學術有專攻,不要一碰到問題就往“人”身上推。

現在國家人口政策的話語權幾乎被人口學界的某些“權威”所壟斷,這是很危險的。像吃飯、睡覺、生孩子的事情,難道也得由專家來壟斷?古代對社會學人才思賢若渴,是因為當時接受教育的人才少(這些人接受教育的時間大多達不到現在的高中程度),現在普通百姓大多都接受了初中、高中或者以上的教育,只要給他們了解真相的機會,他們自然會對社會問題做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人口問題是國家的根本,其意義非常全面,豈是幾個人口學家和幾個經濟學家就能說了算的?難道人口學家的歷史、軍事、法律、經濟、社會學、醫學、心理學等知識真的比普通百姓要全面?

有媒體宣稱,有三件與中國相關的事情,讓印度的知識精英刻骨銘心。其中之一就是印度不能像中國這樣實行計劃生育,導致印度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1976年,當時的總理英迪拉‧甘地在精英的建議下,曾發起一場控制人口增長的運動,結果遭到廣大選民的強烈反對,在第二年的大選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慘敗,黯然下臺。之後,以壓倒多數獲勝的人民黨執掌了在新德里的權杖。他們對甘地夫人的節育計劃予以否定,並很快宣佈了一項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此工程的意圖是明確的,即它是以自願為原則的。在歷年的競選中,沒有任何政治家在競選時敢提關於“人口控制”的字眼。由於印度缺乏連貫的政策來控制人口激增,儘管控制人口的措施和辦法多次出臺,但始終難以得到認真的貫徹落實,最後總是不了了之。而現在國際社會看好印度的原因恰恰就是印度因為沒有強制執行過激的計劃生育政策而有年輕、合理的人口結構。普通人的感性常識比精英的理性思維(用放大鏡放大人口的某一負面作用)更合理。

中國相聲藝術的沒落,也是因為精英演員被“圈養”起來,養尊處優,從前深入社會、體驗生活的那股勁早就被體面的生活消磨殆盡,離火熱的生活也遠了,底層意識不見了,人文關懷沒有了,再也寫不出有深厚生活積澱和深層關懷的作品來。如此一來,相聲藝術不再被群眾歡迎並逐漸沒落,也就不可避免了。近年從民間歌舞廳、劇場趕場“趕”出來奇志、大兵、郭德剛等新秀,才給相聲界帶來一股春風。

秦始皇和李斯等政治精英們不惜用“焚書坑儒”等手段壓制民間思想,但還是不能維持政權的延續,秦二世而亡。而推翻秦朝後,西漢開國君臣,絕大多數出身布衣,如:劉邦是自耕農出身,蕭何是沛縣的小吏,曹參是沛縣的牢頭禁子,王陵、陸賈是所謂“白徒”(平民),樊噲是殺狗的屠夫,周勃是為人操辦喪事的吹鼓手,灌嬰是一個絲織品小販,婁敬為戍卒,這些人在開國以後,都當上了將軍、丞相級別的官僚,所以被稱為“布衣將相”。這些“低水平”的“布衣將相” 奠定了中國的第一個盛世,奠定了中華民族的基礎。漢初“布衣將相之局”對政治決策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比如鹽鐵會議與本末之爭就爭論得相當激烈(而中國1980年代的獨生子女政策如此重大的決策竟然在“不爭論”之中匆忙上馬)。

還是老子說得好:“絕聖棄智,民利百倍”。這並不表示老子不重視知識,相反老子還說:“是以聖人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其實老子的思想就是“普通法系”的思想,要充分發揮所有人的長處;但又不迷信精英。現在調整人口政策的難處就是因為當初在重視“精英”觀點的同時也將這些人步步高升,這些人現在高踞要位(不原意放棄憑借人口問題而獲得的利益),成了調整人口政策最大的阻力。

這幾年筆者一直苦口婆心在網絡上擺地攤,一方面是我沒有通暢的渠道發表我的觀點,更主要的是在網絡論壇擺地攤能夠吸納普通百姓的樸素觀點,也正因為這個目的,我在文章中都附有郵箱地址,便於得到網友反饋意見。因此我的文章都是濃縮了成千上萬個網友的觀點,發現了一些人口學內在規律,具有濃厚的大眾“普通法系”色彩。某些主流人口學家對我可能不齒,他們高高在上,地盤觀念很強,對於社會人士質疑人口政策很是不滿。他們的人口發展預測一次次落空,但他們照樣可以鄙視我“不知天高地厚”。

在人口政策調整上,應該採納普通法系的思路,讓大眾參與人口政策的調整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3469
(轉貼)中共的前途取決於“小皇帝們”怎樣生兒育女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就人口政策調整與計生委法規司長於學軍商榷
-中國的前途取決於“小皇帝們”怎樣生兒育女


目錄

一、 穩定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理論依據不成立
二、如何應對高死亡?
三、中國政策生育率到底是多少?
四、誰是違法者?
五、處罰富人、名人超生,看中的是他們的孩子還是財富?
六、如何穩定低生育率?--“超生”超得過“少生”嗎?
七、養老-如何做無米之炊?
八、關愛女孩,是讓更多的光棍來關愛越來越少的女孩?
九、實行計劃生育的人吃了誰的虧?
十、流動的不光是人口,也是實力
十一、法律面前是否一律平等?
十二、於學軍一語道破天機
十三、指鹿為馬的“1.8的生育率”--生育率反彈,“彈”何容易?


2007年7月10日國家計生委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司司長於學軍,就“穩定生育政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政府網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1]。

於學軍是高水平人口博士,是開明派學者型官員。於司長的講話既反映出中國人口學的高水平,也反映出開明派官員的開明程度。

雖然我要提的問題網友已經提了,但看完於司長與網友的“在線”交流,我還是有一些問題請教於司長,煩請於司長“離線”解答。

一、 穩定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的理論依據不成立

[於學軍]為什麼現在要強調穩定現行的生育政策呢?這裏面原因很多,但主要有三個原因:第一,現在進入“十一五”時期以後,我們正好面臨一個小的生育高峰,我要強調“小的生育高峰”是出生人口高峰,而不是生育水平的高峰。第二,由於近些年來,一些地方的條例對生育政策做了一些微調,對二孩的生育條件有所放寬,再加上雙獨可以生二胎。這種情況下,在今後一段時間之內,我們符合法定條件生育二孩的家庭會有所增加。大家都計劃生育,但符合法定條件的人增加了,這樣會使人口出生多一部分。第三,近些年來,我們有些地方、黨政領導和相關部門對人口計劃生育這項工作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認識不足,對低生育水平形勢的估計也過於樂觀,所以對工作的重視程度下降了,導致一些地方計劃生育工作滑坡,當然還有一些其他的原因。所以在這個時候,要作出生育政策大的調整,可能會出現人口大起大落的後果,不利於人口平穩、健康地發展。所以,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的基礎上,黨中央、國務院審時度勢,作出了穩定現行生育政策的決定。  

配合於司長的講話,新華社2007年7月15日刊發了《政策解讀:計劃生育是我國長期堅持的基本國策》[2]。該文認為穩定現行的生育政策是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基礎上的科學決策。是因為國家計生委集中了300多名專家學者,成立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課題組,形成了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國家人口戰略研究的結果認為,未來十幾年,我國人口總量仍將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預計每年淨增人口在800萬人到1000萬人之間,總人口到本世紀30年代中期將達到峰值15億人左右。未來30年是確保低生育水平穩定、實現人口由緩慢增長到零增長的關鍵時期,“十一五”時期,收緊或放開生育政策都不可取。這是因為:由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2005年─2020年,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的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小高峰,導致出生人口數量出現一個小高峰。同時,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全國已累計有近1億獨生子女。進入21世紀,這部分人陸續進入生育年齡,將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上述兩種因素共同作用,將使出生率和出生人口數量有明顯增加。近期放開生育政策還會引起“補償性生育”和“搶生”。因此,“十一五”時期應該保持生育政策的穩定性。


新華社的這篇文章將“穩定現行生育政策”完全“歸功於”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300多名專家學者,如果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的結論是錯誤的,那麼責任一清二楚。

[易富賢]結合於司長的講話和新華社的文章,概括起來,現在人口學界和計生委阻止人口政策調整的真正理由有五

1、未來十幾年,我國人口總量仍將保持持續增長的態勢,預計每年淨增人口在800萬人到1000萬人之間,總人口到2033年達到峰值15億人左右。

2、由於20世紀80年代至90年代第三次出生人口高峰的影響,2005年─2020年,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的婦女數量將形成一個小高峰,導致出生人口數量出現一個小高峰。

3、近期放開生育政策會引起“補償性生育”和“搶生”,會出現人口大起大落的後果,不利於人口平穩、健康地發展。

4、由於近些年來,一些地方的條例對生育政策做了一些微調,對二孩的生育條件有所放寬。自實行計劃生育以來全國已累計有近1億獨生子女,進入21世紀,這部分人陸續進入生育年齡,雙獨可以生二胎,將使生育水平有所提高。

5、近些年來,我們有些地方、黨政領導和相關部門對人口計劃生育這項工作的長期性和複雜性認識不足,對低生育水平形勢的估計也過於樂觀,所以對工作的重視程度下降了,導致一些地方計劃生育工作滑坡。

我在《子虛烏有的第四次生育高峰》已經比較詳細地論述了阻止人口政策調整的理論不成立[3],這裏再重申、補充一些看法。

先談談第4條理由,“近1億獨生子女”主要是1980年獨生子女政策實行後出生的,相對於近5億總出生人口來說,比例不高;就算這“近1億獨生子女”在1980年到2007年之間平均分配,那麼每年只有370萬獨生子女(由於“近1億獨生子女”中還有少部分是1970年代出生的,那麼1980年代以後每年出生的獨生子女就不到370萬)。只有雙方都是獨生子女的才能生育二胎,計生委能夠強迫獨生子女只能與獨生子女結婚?根據1990年人口普查數據,1980年到1990年出生性別比平均為109,那麼每年的370萬獨生子女中只有177萬獨生女;而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總出生人口2200多萬。就是說177萬獨生女面對的是193萬獨生子和954萬非獨生子。換句話說,今後幾年1個育齡獨生女面對的是1.1個獨生子和5.4個非獨生子,她們的配偶是獨生子的概率很低,這177萬獨生女中只有30萬左右與獨生子結婚,對總人口增加幾乎沒有影響。最誇張地說,即便每年177萬獨生女全部可以生二胎,也不過多出生177萬人口(事實上只能多出生110萬,因為雙獨家庭政策生育率為2.0,其他人群為1.37,政策生育率只相差0.63)。相對於總出生人口來說比例也不大,難道每年多增加100多萬人口都當成大事情?因此,允許雙獨家庭生二胎只是杯水車薪。何況還有河南省不允許雙獨家庭生二胎。尤其是,現在年輕人不願意生二胎,即使允許二胎也是空的。我相信作為人口學博士的於司長心中有數。計生委誇大“1億獨生子女”對出生高峰的影響目的在於誤導大眾。

其實如果前3條理由不成立,就沒有必要繼續計劃生育,那麼大家都與獨生子女一樣可以自由生育,第4條理由就不存在。如果停止計劃生育的話,地方政府就沒有必要花費精力在計劃生育上了,也就不必擔心懸在頭上的“一票否決制”這柄影響仕途的利劍,第5條理由也就不存在。因此重點是前3條理由。

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認為:未來十幾每年淨增人口在800萬到1000萬之間,總人口到2033年達到峰值15億人左右[4]。依照這種趨勢,那麼2006年應該增加1300萬以上[5]。但是國家統計局《2006年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統計公報》認為2006年只增加692萬人口 [6],沒有1300萬,也沒有1000萬,甚至沒有800萬。隨著老年人口的激增,死亡人口將激增,每年淨增人口將急速減少,2006年淨增人口只有692萬,未來十幾每年淨增人口還能在800萬到1000萬之間?總人口會達到15億人左右?

其實國家統計局的這個“增加692萬”數據是“修正”後的數據(將出生人口從1300萬左右“修正”成1584萬)。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近五年平均每年出生1369萬(比較人口普查和歷次抽樣調查,以及育齡婦女構成,這個數據還有水分),2003年人口抽樣調查顯示0-4歲平均每年1283萬。依照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7],2001年到2005年這5年共出生6846萬人,死亡4143萬人,增加2703萬人,平均每年只增加540.6萬。考慮到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抽樣比的問題,以及近年死亡人口的漏報,那麼現在每年只增加400萬左右。2001年到2005年每年只增加400萬左右,隨著死亡人口的激增,未來十幾每年淨增人口還能在800萬到1000萬之間?可見第1條理由不成立。

我們再看看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強調的20歲─29歲生育旺盛期的婦女數量與出生高峰的關係。

用戶轉貼的圖片
圖片: http://bbs.chinacourt.org/uploads/post-2-1185428108.jpg

圖中數據採納歷次人口普查資料,2000到2005年出生女孩數據採用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從“中國三次出生高峰和育齡婦女高峰”圖可見,建國以來確實有三次出生高峰,但育齡婦女高峰不一定導致出生高峰。1990年之後育齡婦女人口大幅增加,但是出生人口卻急速減少。2005年到2020年的育齡婦女高峰明顯低於1990年到2000年的那個高峰,1990年到2000年那麼大一個育齡婦女高峰都沒有引發出生高峰,2005年到2020年那個小育齡婦女高峰還能引發第四次出生高峰?

既然育齡婦女不足以引發出生高峰,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中國的三次出生高峰?

用戶轉貼的圖片
圖片: http://bbs.chinacourt.org/uploads/post-2-1185427934.jpg

從“中國三次出生高峰和歷年總和生育率”圖可見,生育率才是出生高峰的直接原因,1950年代的出生高峰是由於6.0左右的高生育率(每個婦女生育6個左右孩子),加上戰後社會穩定,死亡率降低,嬰幼兒存活率提高,人口再生產的效率提高。1962年到1977年的人口高峰前半部分(1962年到1970年)是由於高生育率(每個婦女平均生育6個孩子);後半部分(1970年到1977年)是由於1950年代人口高峰所繼發的(1950年代出生的婦女到了生育年齡),並且這個時候生育率仍然比較高(平均每個婦女生育4個左右孩子)。1982年到1991年的出生高峰是由於1960年代生育高峰出生的女孩到了生育年齡,並且還由於1980年代維持2.4的生育率(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4個孩子)。就是說第二次出生高峰在2.4的生育率下,才引發1980年代的生育高峰。光從育齡婦女結構來說,中國1980年代的出生高峰應該延續到2000年,但是隨著生育率的下降,第三次生育高峰在1991年之後嘎然而止。

綜合上面兩圖,合並成下面這幅圖。

用戶轉貼的圖片

圖片: http://bbs.chinacourt.org/uploads/post-2-1185428379.jpg

我們可以從“出生高峰、生育率、育齡婦女的相關圖”清楚地看出,影響出生高峰的主要是生育率而不是育齡婦女高峰。日本1940年代的第一次出生高峰在2.0左右的生育率前提下才在1970年前後引發出第二次出生高峰(並且第二個高峰明顯偏小),但是由於生育率降低到1.5以下,第二次出生高峰在1990年代不能繼發出第三次出生高峰。

用戶轉貼的圖片
圖片: http://bbs.chinacourt.org/uploads/post-2-1185427933.jpg

可見光憑育齡婦女高峰不足以繼發出下次出生高峰的。國家計生委《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顯示現在全國生育意願低下,農業戶口和非農業戶口婦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分別只為1.78個和1.60個。東、中、西部地區依次為1.70個、1 .74個、1.77個。未婚育齡婦女的平均理想子女數只為1.46個[8]。生育意願往往遠遠高於實際生育率(這是人口學的基本常識),在如此低的生育意願下,停止計劃生育之後等到“補償性生育高峰”之後,實際生育率連1.5都難以維持,根本不可能出現第四次出生高峰。

第二次高峰(1960到1970年代高峰)與第三次高峰(1980年代高峰)之間的低穀都每年出生近2000萬。現在要讓每個有生育能力的婦女生育2.5個孩子才能使得每年出生人口超過2000萬。依照目前政策,每年出生人口連1500萬都達不到,更不用說2000萬了。每年出生人口連2000萬都達不到,能算高峰嗎?於司長可能認為只要有低穀就有高峰,那麼依照這種邏輯,高峰實在太容易達到了,比如今年從嚴限制生育(要知道人口學家1980年連無嬰年計劃都敢提的),讓出生人口降低到500萬,明年適當放鬆,出生人口達到800萬,迎來一個“高峰”。那麼中國人口高峰不斷,即便每年出生人口從過去的3000萬降低到幾十萬人,仍然有高峰。

1950年代中國每年都出生2000萬左右,當時育齡婦女(1930年代戰亂年代出生的人口)很少;現在在如此多的育齡婦女的情況下每年只出生1300萬人口,還在高唱“第四次出生高峰”!現在每年出生人口數量還不如1940年代後期(戰亂年代),遠沒有1950年代多。如果連1950年代的那樣新生人口數量都養不了,究竟是社會的進步還是退步?

可見,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的第二條理由也不成立。我們再看看第三條理由是否成立。

計生委和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不希望人口大起大落,擔心停止計劃生育之後會引起“補償性生育”和“搶生”,會出現一個出生高峰。但是縱觀人類數千年文明史,人口從來就不是平穩的,人口出生高峰往往導致此後的綜合國力的提升。古今中外,盛世的一個最重要的標誌是人口的增長,漢朝的“文景之治”、唐朝的“貞觀盛世”、清朝的“康乾盛世”無不如此。沒有人口增長的“盛世”是自欺欺人的“盛世”。19世紀法國社會學家和數學家孔德(AugusteComte)有一句名言:“人口就是命運”。日本戰後的出生高峰“團塊世代”是日本後面經濟騰飛的主力。歐洲戰後嬰兒潮也導致經濟的快速發展。日本和歐洲現在出生人口倒是平穩地減少了,但是意味著今後國力的減弱。

美國在1930年代平均每年出生人口不到245萬,但是戰後出現長達19年的嬰兒潮,1955年到1965年這10年平均每年出生415萬,是1930年代的1.7倍。美國的“嬰兒潮”使其人口結構轉變,帶來了經濟高增長。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美國的嬰兒潮人口帶動了玩具、卡通、流行音樂的成長;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步入結婚活躍期的嬰兒潮人口帶動了房地產、汽車業的成長;二十世紀八九十年代,步入消費黃金期的嬰兒潮人口又帶動了個人電腦和互聯網的成長。美國經濟學家保羅‧皮爾澤指出,“嬰兒潮出生的人雖然只佔現美國人口的28%,但所創造的經濟價值卻佔美國整體經濟10兆美元的一半,嬰兒潮人口創造了歷史上最大的股市漲幅、房屋需求、國際航空、個人計算機、電腦網絡和運動休閒工具的需求”[9]。

用戶轉貼的圖片
圖片: http://bbs.chinacourt.org/uploads/post-2-1185428107.jpg

美國現在一霸獨強,很大程度是得益於戰後兩次出生高峰。美國戰後嬰兒潮高峰明顯高於歐洲,尤其是美國在1980年代之後由於生育率的回升,又出現一次新的出生高峰,而歐洲由於生育率持續下降,戰後嬰兒潮沒有繼發出新的出生高峰。用以人為本的的方法分析各國的實力才能發現真正的原因。

中國1961年只出生1100萬孩子,但是1963年超過3000萬,差不多是1961年的三倍,不是一樣過來了?1962年到1980年這次出生高峰共出生4.4億人口,沒有這4.4億青壯勞動力和旺盛的消費能力,改革開放還談什麼成就?現在中國還談什麼崛起?

1952年到1958年這個出生高峰平均每年出生1991萬,1959年到1962年這個低穀平均每年只出生1407萬。1963年到1971年平均每年出生2646萬,是1959年到1962年的1.88倍,是1952年到1958年的1.33倍。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近年每年出生1300多萬,停止計劃生育今後10年即便每年出生2500萬人口,也只是目前的1.88倍,還達不到1963年的水平,有什麼可以擔心的?即便在兩三年出現3000萬的高峰,也不過相當於1963年的水平,有什麼承擔不起的? 即便達到3500萬,又有什麼可怕的?1960年代中期面臨生產不足,物質短缺,但是還是將每年近3000萬孩子養育成人;現在面臨的是生產過剩、消費萎縮和就業不足,今後面臨的是勞動力短缺和老年化問題。難道養育每年出生的3000多萬孩子還是難事?

1963-1980年的人口高峰正面意義(中國經濟起飛的主力、民族持續發展的火種)遠遠大於負面意義(比如1960、1970年代的物質短缺,1980、1990年代就業壓力大); 而現在停止計劃生育所出現的出生高峰沒有太大負面影響,既能改善消費結構、提高消費信心、緩解現在的就業壓力,又能緩解今後的老年化壓力和勞動力短缺,一舉多得

從1963年到1991年,除了1977年1981年這5年每年出生人口在1900萬左右以外,其他年份出生人口都在2000萬以上。1950年代每年出生人口也在2000萬左右。這意味著中國今後老年化問題非常嚴重(雖然目前65歲以上老年人只有1億,但今後將有3億多,而勞動人口卻將明顯少於現在),也意味著這些人口到老年之後,中國每年死亡人口將長期保持在2000以上(國家統計局宣稱2006年死亡人口只有892萬,意味著今後每年死亡人口將是現在的兩三倍)。因此像中國這樣的人口大國,需要每年出生2000萬以上才能有效改善人口結構,才能防止人口銳減,出生人口是否達到2000萬應該作為一項“歷史性政績”標準(就業率、生活水平提高只能作為“現實性政績”)。如果在今後10年每年出生人口平均超過2500萬(印度現在的水平),那麼算是老天保祐了,執政者將因此而功載史冊。但是停止計劃生育等到三四年的“補償性生育高峰”之後,靠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年輕父母,無論如何每年不可能出生2000萬人口的。根據人口普查資料,1980年到1990年平均每年出生1009萬女孩(今後幾年的高峰育齡婦女),以平均25歲生孩子,平均每年死亡0.22%計算,生育之前死亡55萬,剩下的950萬扣去15%左右單身、不孕等人口之後,估計生育婦女在810萬左右,平均每人需要2.5個孩子才能使得每年出生2000萬,主流家庭需要生育3個以上才行,但是這一代人是生育文化斷代的一代,少生的觀念已深入人心,他們願意生3個以上孩子?中國的前途取決於“小皇帝們”怎樣生兒育女。而1991年到1995年平均每年出生女孩837萬,1996年到2000年平均每年出生女孩626萬。2001年到2005年平均每年出生女孩615萬(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資料)。就是說2020年左右之後每年高峰育齡婦女只有620萬左右,扣去死亡和不生育婦女,生育婦女不到500萬,她們能夠生育2000萬孩子?

因此為了改善人口結構,還得指望“老將出馬”,還得打“補償性生育”的主意,希望“補償性生育高峰”越高越好。1960年代出生的婦女基本上已經沒有生育意願或能力,補償性生育得指望1970年代出生的婦女。根據最準確的1982年人口普查資料,1970年到1979年這10年共出生11059萬女孩,以每年死亡0.22%計算,到2008年的時候已經死亡824萬,剩下10235萬。這些29歲到38歲的婦女中35歲以上者不孕的比例相當高。保守估計,這個人群不孕比例為30%,那麼還剩下有生育能力的婦女7165萬。而目前生育意願只有1.73,她們已經生育了一個孩子,這7165萬婦女還有再生5230萬孩子的意願,分四年完成“搶生”,每年“搶生”1300萬,這已經是最高估計了。

目前平均初育年齡為25歲,1980年代出生的一代還只是生育第一個孩子,每年進入育齡的婦女1000萬左右,由於不生育人群的存在,每年出生人口不到1000萬,加上1980年代初的有少數開始生二胎(一二胎之間平均至少間隔兩年),總共不過1200、1300萬孩子。就是說,即使停止計劃生育,由於時間差,近幾年還不會影響1980年代這一代的生育,每年仍然只出生1300萬左右。人口高峰得靠1970年代出生的婦女“搶生”,那麼在“補償性生育高峰”期間,每年最多只出生2600萬左右孩子。這個2600萬是個什麼樣的概念?2600萬相當於目前每年出生1300萬來說是翻倍,但是不過相當於1989年左右的出生水平。難道1989年左右的出生水平都不能容忍?等三四年之後這個高峰一過,每年出生人口是不可能達到2000萬的。因此要儘快調整人口政策,趕搶“補償性生育高峰”,這個高峰是中國最後的希望,如果這個高峰被耽擱了,中華民族從此走向衰敗!


二、如何應對高死亡?

[於學軍]更替水平是人口再生產一個很重要的指標,所以聯合國的標準就是低於更替水平就是低生育水平。至於人類社會的生育水平保持在多少是比較適合人類自己生存和發展的,我認為它要看人類處在什麼時期?人類的再生產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第一階段是高出生,也是高死亡,所以增長率很低,但這並不是人類想要人口再生產模式。隨著社會經濟的發展,我們進入到了第二個階段:高出生,低死亡,人口的高增長。這是一個短暫、過渡性的階段。隨後,我們進入了第三個階段: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長。我們國家剛剛進入了第三個階段。 

[易富賢]於司長是人口學博士出身,難道不知道還有個第四階段?難道以為目前6-7㏑的死亡率會永遠維持下去?

人口再生產的第四階段是:低出生,高死亡,負增長。中國在1949年之前由於戰亂,一直保持比較高的死亡率,1949年死亡率為20 ㏑,1955年降低到12.28㏑,但是大躍進導致高死亡率,1960年死亡率為25.43㏑,其後隨著醫療體制的建立和現代醫療科技的進步,死亡率穩步下降,1965年為9.5㏑,1970年為7.6㏑,1975年降低到7.32㏑,1980年之後穩定在6-7㏑[10]。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1980年的68歲,但是壽命延長是有限的,自從1980年之後中國預期壽命延長已經非常緩慢(醫療體制的改變也是一個原因),這27年只延長4歲。0-55歲人口每年也死亡0.22%,這個比例近二十年來變化不大,死亡人口主要還是老年人口為多。從1982年到2000年,65歲及以上老年人口比例變化還不大,1982年為4.91%,1990年為5.57%,2000年為6.96%;70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也變化不大,1982年為2.47%,1990年為2.85%,2000年為3.78%。這是為什麼1980年到2000年中國的死亡率能夠穩定在6-7㏑的原因。2006年死亡900多萬(國家統計局只承認892萬),現在死亡人口的主體人群還是1930年代出生的人口(每年只有1000萬左右)。但是每年出生人口在1950年代達到2000萬左右,除了大躍進期間出生人口減少外,從1963年到1991年每年出生人口都在2000萬左右或者以上,其中1963年到1974年這12年平均每年出生2600萬。目前這些人口還處於青壯年,等到他們進入老年,中國將面臨高死亡率。下圖是每年死亡人口預測[11]。目前每年新增育齡婦女1000萬,但是每年出生人口只有1300萬左右;現在每年只出生600萬左右女孩(今後的育齡婦女),隨著生育意願的下降,不孕比例的升高,性別比繼續惡化,每年出生女孩還將下降。而2028年左右每年死亡人口將達到1900萬,2035年之後將超過2000萬,2038年之後將超過2500萬,20㏑的死亡率!如此少的育齡婦女,如此高的死亡率,今後相當長的時間內,中國每年人口減少一千多萬,雪崩!大國空巢!即便停止計劃生育,並千方百計鼓勵生育,都難以防止中國人口銳減,而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卻還在高唱“穩定計劃生育政策”!

用戶轉貼的圖片

圖片: http://bbs.chinacourt.org/uploads/post-2-1185673138.jpg


三、中國政策生育率到底是多少?

[於學軍]現在我們的政策有人說是一胎化,實際不是一胎化,我們的生育政策在地區之間、城鄉之間還有漢族和少數民族之間都是有所區別的。大致可以分為四類:實行一孩的人口大概佔35.9%,實行一孩半政策的佔52.9%,11%以上的人口可以生兩個孩子或者兩個孩子以上。如此,怎麼能說是一孩政策呢? 

[易富賢] 於司長的數據與曾毅教授的數據基本一致,曾毅教授認為目前全國執行“一孩政策”的人口佔35.4%,執行“一孩半”政策的人口佔53.6%,“二孩政策”的人口佔9.7%,“三孩政策”的人口佔1.3%[12]。根據於司長的數據,1000個婦女有359個只允許生一孩(共有359個孩子);529個婦女生一孩半(頭胎是男孩可以生二胎),以性別比為正常105計算,第一胎生271個男孩和258個女孩,生女孩的258個婦女每人可以再生一個,就是說這529個婦女共生787個孩子;97個婦女生二孩,共194個孩子;13個婦女生三孩,共39個孩子。1000個生育婦女(其中630個婦女只允許生育1孩子)合計可以生1379個孩子,平均每個婦女可生育1.379個孩子(政策生育率)。現在至少有15%的不生育,那麼實際上每1000個婦女只生育1172個,平均每個婦女生育1.17個孩子,不是一孩政策又是什麼?依照於司長的邏輯,中國因為有少部分可以生育二胎就不能叫做獨生子女政策,那麼誰說中國是發展中國家?沒看到中國有大量官員和商人揮金如土嗎?

[於學軍]總的來說,我們的政策生育率是在1.5左右。如果所有的家庭都計劃生育,那麼我們國家的總和生育率是1.5,而不是1。我來之前看有些網友提到這裏有沒有考慮不育、不婚的情況,我在這裏告訴大家,實際我們的政策生育水平在計算的時候已經考慮了這些因素,原來是不到1.5,但最近幾年因為地方條例的調整,是政策生育水平有所提高,所以現在大致應該是在1.5左右。所以,我們不是在推行一胎政策。 

[易富賢]上面於學軍的數據表明目前政策生育率只有1.379,怎麼又說政策生育率有1.5?人口學博士、計生委司長難道算不出來?難道以為大眾如此好糊弄?依照於學軍的說法,以前的政策生育率還要低,那麼過去的政策生育率連1.379都沒有,不是在推行一胎政策又是什麼? 

四、誰是違法者? 

[主持人]網友“man1978”:我國的法律禁止生育第二胎了嗎?  

[於學軍]沒有。 

[於學軍]當然人們有權生,有權少生甚至不生。 


[易富賢]計生委法規司長於學軍親口說中國法律沒有禁止生育二胎。既然生二胎不違法,那麼各地對超生罰款、處罰都是非法的。作為計生委法規司司長,於學軍的職責是預防、制止、懲罰地方政府的違法行為。怎麼計生委反而要協助地方政府違法?自從於學軍擔任國家計生委法規司司長以來,這幾年各地計生惡性事件頻繁,比1980年代有過之而無不如,作為法規司長,於學軍難辭其咎!楊支柱在其發表在《新快報》的文章《“計生委”難道想挑戰憲法?》從法律角度置疑了於司長的講話[13]。

五、處罰富人、名人超生,看中的是他們的孩子還是財富?

[主持人]網友“流水男1號”:目前相當一部分富人、名人超生,誰來管?怎麼管?有案例沒有?
 
[於學軍]我首先回答有沒有案例。最近大家可能在網上看到了,湖南省對於超生的黨員幹部、高收入者、社會公眾人物進行了公示,公開曝光,這就是案例。首先,誰來管,我認為全社會都應該管,怎麼管,現在我們正在和有關部門協商辦法,其中有幾條我可以告訴大家、黨員幹部社會公眾人物如果超生,不可以做人大代表等。你作為社會公眾人物,你有了違法的記錄,不遵紀守法的人怎麼可以做人民的代表?再有,我們和有關部門協商,將他們的行為納入不良行為的記錄中,因為你畢竟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是一種違法的行為,違法的行為也要列入不良的行為記錄。還有其他一些做法,我們正在和有關部門協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付諸實施。 


[易富賢] 總體來說,一個群體越富裕,生育率越低,這是人口學的規律。要是停止計劃生育,中國的富人階層估計也就能達到香港、新加坡、台灣的生育率水平,這三個華人地區目前生育率分別為0.94、1.24、1.1。那麼為什麼中國富人還是有超生的呢?那是因為中國的政策生育率太低,即使香港、新加坡這樣超低生育率的地區,平均生育意願仍然接近2.0,作為整體,因為不孕、單身、錯過生育時節等原因而使得生育率只有1.0左右,但這1.0的生育率仍然有很大部分是由於部分人生育兩三個貢獻的。要是香港、新加坡這樣的地區也只有1.38的政策生育率(中國城市只有稍高於1.0),照樣有超生的。

既然名人、富人生育意願比普通人更低,為什麼計生委還要抓著這一特定群體超生不放?原因是隨著教育、醫療產業化,房地產的一派繁榮,養育成本不斷提高,老百姓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生育意願不斷降低,願意超生的農民越來越少。少數願意超生的農民也被計生委榨干了,地方政府抓計劃生育已經沒有什麼油水了。物質刺激的減弱導致基層幹部抓計劃生育的積極性降低,出現了於司長所擔心的“對工作的重視程度下降了,導致一些地方計劃生育工作滑坡”的現象。自從於學軍擔任計生委法規司司長以來,國家計生委大力宣傳富人、名人超生,呼籲加強了富人、名人超生的罰款。計生委的呼籲給地方政府(尤其像湖南、廣西、河南、雲南等經濟欠發達省份)打了強心針,大大提高了他們抓計劃生育的積極性。計生委一聲號角,地方政府衝鋒陷陣。湖南省提出了“抓計劃生育就是抓生產力”的新觀點,要求公開曝光超生名人富人,把人口計生經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投入。

為什麼說抓計劃生育就是抓生產力?因為官員們心中的生產力就是GDP,就是經濟效益。抓富人、名人超生罰款能夠“多快好省”地為地方政府帶來經濟效益,可以成為一大財政支柱,將計劃生育作為基礎性投入必將產生誘人的經濟效益,是低投入高產出。在國家計生委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湖南開出了130萬的“第一罰單”[14]。可能是由於湖南富人名人數量不多,“富人超生經濟”沒有達到預期的數量,湖南擬成倍提高富人超生處罰標準,規定名人富人超生按上年度收入6倍罰款[15]。有暴利就會有暴力,這麼大的利潤,強盜都要改行當計生幹部了。

名人、富人雖然有條件通過特權的形式來實現自己的生育意願,但是作為整體,富人階層生育意願不高,超生的案例很少。富人、名人比例本身就少,願意超生的更少。2004年末上海戶籍人口總數為1352.39萬,三年總超生才1171例(每年平均390例),富人超生才有84例(每年平均28例);人口550萬的大連市,三年才有12例(每年平均4例)富人、名人超生[16]。可能是由於湖南比較貧窮,“富人、名人”的標準不同,湖南富人、名人超生多一些,“三湘第一議案”發起者、湖南省人大常委、中國農工黨湖南省委專職副主委戴君惕說,“湖南每年超生5萬多人,其中富人、名人、官員就佔近2000例”[17]。作為一個人口上六千萬的省份,每年多生2000個孩子難道算大事?如果說是名人、富人超生影響不好的話,那麼在媒體誇張宣傳這種超生才是真正影響不好。幾年前大眾很少關注名人、富人超生,因為超生大多是低調,大眾也不可能專門花費心思從數千萬人群中間找出幾百個、上千個超生的富人、名人。最先對富人、名人超生進行炒作的是國家計生委副主任楊魁孚,他更是以政協提案的形式提出“對富人、名人超生現象要給予足夠重視”。這幾年經過計生委的宣傳,現在大眾以為凡是富人、名人都超生,加上以前宣傳的農民超生,普通百姓現在的感覺是:窮人超生,富人也超生,只有我自己不超生,因此必須堅持計劃生育。這種宣傳的社會效果最有利於誰?

就像本來糧食充足,倉庫都放不下,每人每天兩斤大米都沒有問題(大眾每天只需要1.5斤大米就足夠),但是倉庫管理員卻編造謊言說糧食不夠,只限量供應每人每天半斤。有特權人士通過途徑獲取了1斤大米,被倉庫管理員抓住,說是貪污,榜告大眾,群情激憤,恨不得將貪污犯處死。如果誰說幾句公道話,會被說成是包庇貪污犯。但是等到幾年之後大眾看到滿倉發霉的糧食和自己營養不良的身軀,又能作何感想?

戴君惕的提案透露出一個大問題,湖南省生育率連1.3都沒有。根據《2005年湖南省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自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止,湖南全省共出生74.32萬人[18]。一年出生74.32萬人,其中超生5萬人,正常生育69.32萬人。假設湖南的政策生育率與全國一樣為1.38的話,扣除15%不生育人群,都響應政策的話,現實生育率為1.17。湖南每年正常生育69.32萬人的話生育率為1.17,加上5萬超生,實際出生74.32萬人,那麼實際生育率只有1.25,哪裏有1.8?要達到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認定的“最佳”1.8的生育率,湖南每年需要出生106.65萬,需要超生37.33萬,那麼需要14930個名人、富人超生。湖南育齡人口中每年總共有這麼多富人、名人?如果有的話,湖南已經成為超富省份了,還用得著指望超生罰款?

生育率只有1.25,作為省領導,第一要務就是呼籲立即停止計劃生育,而不是加強超生罰款。戴君惕作為農工黨湖南省委專職副主委倒是非常忠於中國農工黨中央主席蔣正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組長),但是卻是在陷害湖南省委、省政府!

如此少的超生案例,對中國人口增長根本沒有影響,但是計生委為什麼一再在媒體高調宣傳富人、名人超生?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種中國特色的現象:分配極端不公平。中國0.5%的家庭擁有60%以上財富[19]。0.5%的家庭可以輕易擁有60%的財富,但是即便他們是生育超人,也不可能生出2%的人口來,對全國人口增長幾乎沒有影響。但是由於他們掌握60%的財富,對他們罰款將使得計生委獲取巨額財富。而對普通人超生罰款,一方面難以罰到款,另一方面還能激起他們的反抗。可見計生委看中的並不是富人們超生的孩子,而是他們的財富。利用“超生”這個魚餌,釣取他們的財富。

湖南省計生委這一招,利用中國轉型社會時期普通人的仇富心理,獲取巨額利潤。既獲得社會效應(讓大眾感覺超生很嚴重,計劃生育停不得),又獲得經濟效益。既得好,還賣乖。從這個角度看,湖南(大戶小戶通吃)比廣西(只吃小戶)高明的多。

超生家庭既撫養了孩子,又撫養了計生委。不超生的家庭的財富幹什麼去了?據新京報一篇題為《高校教授10萬元葬愛犬,葬禮主題“人狗情未了”》的報道稱,2007年7月22日上午10時左右,在成都市北郊某殯儀服務園區的財務室內,某高校林教授為狗做葬禮,兩天“喪事”花去10萬多元。養人不行,養狗卻可以,這也算是中國特色。

富人、名人有能力超生,也有能力移民海外。計生委加大對他們的罰款,逼得他們移民海外,同時轉移大量的財富。

理論政策生育率只有1.38,加上不生育人群,現實政策生育率只有1.17,期望的生育率卻在1.8,沒有超生,能夠達到1.8的生育率?既然要靠超生來達到所謂的最佳生育率,那麼對超生重罰又是什麼道理?

六、如何穩定低生育率?--“超生”超得過“少生”嗎? 

[主持人]網友“黑白001”說:2006年7月16號青島晚報報道:日前,市計生委發布從2000年現在,青島市已有18933對夫婦放棄二胎生育指標,這些放棄二胎生育指標的絕大部分是一胎為女孩的農村夫婦,而且最近幾年放棄二胎指標的家庭一年比一年多,您怎麼看?

[於學軍]因為我們國家發展不平衡,生育政策也不盡一致,有些地方規定只能生一個孩子,有些地方規定能生兩個或者兩個以上的孩子。現在隨著人民生育觀念的轉變,有些地方就出現了放棄再生育的現象,只生一個孩子。我認為分兩種情況看,如果這個家庭是自願的,我認為我們沒有權力干預。但是我們不提倡可以生兩個孩子的家庭,政府通過手段去引導他只生一個孩子。  

[於學軍]現在確實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人民生育觀念的轉變,很多人都不想多生孩子。但是從另外一個角度看,也有很多人想多生孩子,甚至有些人原來不想生孩子,現在反倒想多生孩子。特別是近些年來,我們國家違法生育的人群呈現多元化的一個趨勢,什麼意思呢?就是過去的時候超生的人群主要局限在農村,農村人口的超生比較集中。近些年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和社會的轉型,現在除了農村人口繼續是我們計劃生育工作的重點之外又出現了新的情況,比如城市的違法生育這幾年明顯有增多的蹟象。另外,這些年以來,一些高收入者還有社會的公眾人物超生,經過媒體炒作也帶來一些不好的影響。所以,從總體上來看,我們國家雖然進入了低生育水平,但是這個生育水平是不穩定的,“十一五”期間我們還需要繼續穩定,但它不意味著收緊。  

[於學軍]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是希望公民按計劃生育,但是不是鼓勵可以生兩個孩子的家庭只生一個,更不是鼓勵不生,當然人們有權生,有權少生甚至不生。我認為,只要依法實行計劃生育政策,就是好公民。 


[易富賢]而青島從2000年到2006年這五年多放棄二胎生育指標的就達18933對夫婦。西部貧困地區甘肅省三年多才有6對獨生子女夫婦生育二胎!那麼全國情況可想而知。“超生”超得過“少生”嗎?

於司長表面上說“我們不提倡可以生兩個孩子的家庭,政府通過手段去引導他只生一個孩子”,但是實際上卻讓少生在“經濟上能夠得到實惠,在社會上也有地位”,對自願放棄生二胎的家庭進行物質和精神獎勵。當你們一再宣傳生孩子可恥時,許多人選擇不生孩子時,不正是你們所期望的嗎?雲南、甘肅、貴州、河北、寧夏、新疆等省和一些地區,相繼在去年和今年出臺規定:中考和高考的農村獨生子女戶、二女戶考生給予10-20分的照顧加分。上海在2006年還制定條例加大對丁克家庭的獎勵[20]。這些不是引導只生一個孩子、不生孩子?

政策生育率只有1.38,期望生育率卻是1.8。生育意願越來越低,超生懲罰越來越重,超生的越來越少,少生的越來越多,計生委“沒有權利干預”少生,但是卻有權力鼓勵少生,實際生育率連政策生育率都達不到,怎麼達到1.8?

超生願望越來越弱,少生意願越來越強;超生受到嚴格限制,少生卻得到鼓勵;沒有權利多生,卻有權力少生,生育率怎麼可能“穩定”?

1.3左右的生育率還要穩定?穩定低生育率,不是中興,是中垮,不是和平崛起,是和平衰落。

七、養老-如何做無米之炊?

[於學軍]應該說人口老齡化和計劃生育有著某種關係,但是人口老齡化問題的產生又有著深刻的社會、經濟、文化多方面複雜的背景和原因,不能完全用人口政策的調整來解決這個問題,比如多生孩子就真的能解決養老問題嗎?對一個家庭來說,孩子有能力養老才是最關鍵的,如果一個家庭有好幾個孩子,但如果沒有能力自己都養不活,怎麼養老?所以不管是一個孩子也好,兩個孩子也好,關鍵是培養成人,使他們能夠自立,同時又能夠養老。另外,對一個國家來說可能制度的設計是更重要的。比如同樣數量的老年人,不同的方法,養老的效果是完全不一樣的,所以我認為我們國家制度的設計要儘早。再比如,如果真的放開生育政策,會不會有助於這些問題的解決,我認為可能會在某種程度上緩解人口老齡化的問題,但是可能又會帶來另外的負面影響,另外的負面影響又可能帶來另外的負面影響。所以,我們在權衡了各種各樣的積極的效果和消極的效果以後,我們現在才作出這樣一個非常明確的決定,就是繼續穩定現行的生育政策。  

[易富賢]:於學軍作為國家部委的領導,對養老還停留在這種水平?現在窮人窮難道是他們貢獻小嗎?不過是分配制度不合理罷了!中國改革基金會國民經濟研究所副所長王小魯教授的研究表明,目前城鎮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31倍;城鄉合計,全國最高與最低收入10%家庭間的人均收入差距約55倍。由於社會是開放系統,很多“成功人士”(比如很多計生委官員和人口學家)其實不過是“成功地”獲取財富,並不是“成功地”創造財富。將掌握30%社會財富的高收入者(人口只佔全國人口的極少數)減少一半,對社會沒有負面影響(因為他們所創造的社會財富非常少);而將掌握30%社會財富的低收入者(人口佔全國人口大多數)減少一半,社會立刻崩潰(因為他們創造絕大多數的社會財富)。

我在《老有所養,誰來養?》一文已經分析認為不停止計劃生育,中國不可能建立基本的養老制度[21]。

因為個體處於社會這個開放系統,可以靠自己的“努力”,利用社會分配制度,從外界“吸納能量”,“養兒”不一定“防老”,“防老”不一定靠“養兒”(古代分配是以家庭為單位,家庭是一個封閉單位,“防老”必須靠“養兒”;並且當時的法律、道德、家族制度能夠保證“養兒防老”),“養兒”既不是“防老”的必要條件,也不是充分條件,而是個概率問題(大多數子女能夠扶養父母,但少數子女不能扶養父母)。

但社會作為整體是封閉系統,“能量守恆”。社會養老是一個“擊鼓傳花”遊戲,當後繼乏人無人擊鼓時,手捧鮮花(養老金保險單)的幾億中國老人將面臨無人養老的絕境。健全的人口結構是社會保障制度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沒有健全的人口結構,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比如西方國家人口結構開始出現問題,社保制度也面臨危機);但是光有健全的人口結構,缺乏其他條件,也不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比如發達國家幾十年前由於有合理的人口結構建立起社保制度;但是中國到目前為止老年人比例仍然不算高,但是至今卻沒有建立起社保制度(因為中國忽略了其他條件)。麵粉是好面包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光有麵粉不能保證做好面包;在麵粉充足的前提下,通過提高做面包的技術可以提高面包的質量,但是如果麵粉不夠,是無論如何做不出夠大家吃的面包的。中國人口學家知道中國的社保面臨危機,但是他們還只指望通過調整做面包的方法,卻不知道麵粉沒有了,他們能做無米之炊?於司長如果有這方面的絕技,西方國家會將你奉若神明(他們正在為養老金短缺而犯愁)。

中國目前是9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老年人口,只有城市的4000萬老人享受社會養老金,養老金缺口就已經是天文數字;今後是2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老年人口,三四億老年人口都得指望退休金,難道社會養老反而沒有問題?發達國家現在的人口結構遠遠比中國今後要好,但是社保是最嚴峻的社會問題;中國現在還沒有建立起社保制度,將面臨人類歷史上最為畸形的人口結構,難道在制度上還能超過發達國家?

照顧老人是需要非常多年輕勞動力的,不是錢和勞動生產率的問題。老人不是大棚裏的蔬菜和車間裏的零件,是沒有辦法“自動化”照顧的。養老社會化可以減少一些人力,但是減少的幅度有限。美國這麼發達,還是家庭養老為主。真正進入機構養老院的只有20%,其餘都是家庭養老。

八、關愛女孩,是讓更多的光棍來關愛越來越少的女孩?

[於學軍]我們除了要穩定低生育水平以外,現在還要提高人口素質,怎麼去改善出生人口性別比的問題,還要做好流動人口的服務,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等等,現在還有其他很多問題,所以我們又進入了一個新的階段,就是在穩定低生育水平的基礎上,我們要統籌人口問題,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於學軍]我們可以想象,如果沒有經濟的發展,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是沒有貫徹落實的基礎的。隨著形勢的變化,社會經濟的發展會逐漸代替計劃生育政策。現在在中國的城市裏,調節人們生育行為的主要因素已經從過去的計劃生育變成了發展。


[易富賢]於司長多次提到“人口發展”,但是不停止計劃生育能夠做到人口發展?既然社會經濟的發展會代替計劃生育政策,為什麼還堅持計劃生育不動搖?

[於學軍]確實我們國家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這是一個事實。說到計劃生育和出生性別比之間的關係,這方面大家也是討論得比較多。應該說,計劃生育和出生人口性別比有一定的關係,它不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根本性的原因。事實上,出生人口性別比比較高,它是一個經濟問題、文化問題,也就是說,它實際是一個養老問題、性別偏好問題、男女之間平等的問題。如果放開生育政策,我個人認為或許會使出生人口性別比有所降低,但是如果我們不採取其他的方法,出生人口性別比也不會恢復到正常的生育水平。所以僅僅放開生育政策,不會從根本上解決這個問題。 

[易富賢]1980年根據宋健的人口控制論開始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宋健認為他的人口控制論“短期預測的精度與人口普查精度一致,長期預測精度也能保持在百分之幾的水平” 。依據宋健的預測,1980年《關於控制我國人口增長問題致全體共產黨員、共青團員的公開信》中說不會出現“人口的平均年齡老化,勞動力不足,男性數目會多過女性” 等現象。然而僅僅過了幾年,中國的首次百年人口預測結果就已遠遠脫離實際,1980年代出生性別比就開始不斷攀升,1999年就進入老年化社會,現在已經出現勞動力不足。

蔣正華等人當初認為出生性別比失衡是因為“女嬰漏報”[22],然而現在計生委不得不承認“我們國家的出生人口性別比已經成為世界上最為嚴重、持續時間最長的國家”。國家計生委副主任趙白鴿2004年還拒絕承認出生性別比失衡與計劃生育有關[23],現在於學軍雖然勉強承認 “計劃生育和出生人口性別比有一定的關係”,但仍然認為 “計劃生育不是出生人口性別比升高的根本性的原因”。這幾年迫於多方面的壓力,計生委採取了一些措施狠抓治理性別比失調現象,也為此發了一筆橫財。但是,由於計生委的鴕鳥心態,在治理性別比上“診錯了病根下錯了藥”[24] ,中國出生性別比不但不降低,反而急劇上升,國家計生委《2006年全國人口和計劃生育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承認1996年至2005年出生嬰兒的性別比高達127(從一些網友的調查結果以及計生委敢把不到1.3的生育率篡改為1.8的情況看,實際出生性別比也許比計生委承認的還要高)了,“榮”居全球榜首。意味著光是因為性別比同齡127個男人將有27人打光棍,加上其他原因(比如經濟發展後,部分女性也選擇單身),打光棍的男人比例將接近30%。娶不到老婆的社會能叫小康社會嗎?有30%光棍的社會能是和諧社會嗎?這說明計生委治理性別比的思路是錯誤的,後果是嚴重的。我從多個角度分析了出生性別比的原因,認為出中國出生性別比失衡確實是因為計劃生育[25]。因此為了從根本上解決出生性別比問題,必須立即停止計劃生育。

趙白鴿說:關愛女孩,將女孩的地位提高就不缺女孩了。四千萬光棍說:關愛女孩是讓更多的光棍來關愛越來越少的女孩,我們要用實際行動關愛女孩,但是到哪裏去找讓我們關愛的女孩?

於學軍說:將人口素質提高,就不用擔心養老。腐敗官員說:哪裏有什麼出生性別比問題,分明是女孩過多,沒看到下臺的官員個個包有多個二奶?誰說娶不到老婆,買得起別墅和寶馬車,還怕娶不到老婆?娶不到老婆只怪自己素質不高。不是說計劃生育提高人口素質嗎?素質提高了還怕找不到老婆?找不到老婆說明計劃生育還不夠,繼續從嚴計劃生育、進一步提高人口素質就是。如果素質提高了,結果連老婆都娶不上,那麼素質提高又有什麼意義?

翟振武說:誰說民工荒,將工資漲上去就不荒了。農民說:誰說肉荒,將豬肉價格漲到每斤100元就不荒了。

於學軍說:誰說老年化嚴重,調整養老金制度就是。巧婦說:誰說飯不夠,加一勺水就是。


九、實行計劃生育的人吃了誰的虧?

[於學軍]坦率地講,計劃生育確實使一部分家庭的利益受到了影響,特別是農村的老百姓實行計劃生育要克服更多的困難。但是從長遠的角度來說,對國家和百姓來說是受益了。所以,我們經過30多年的計劃生育,使我們國家的社會經濟有了很大的發展。我們講,中央決定也講“要使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優先分享社會經濟發展的成果”,就是因為他們在過去的時候為計劃生育作出了奉獻。現在社會經濟發展了,我們不能讓實行計劃生育的人吃虧。事實上這幾年我們也做了很多方面的工作,盡量使我們實行了計劃生育的家庭不吃虧,讓他們感到實行計劃生育光榮,經濟上能夠得到實惠,在社會上也有地位,比如在農村實行計劃生育的家庭實行的獎扶政策。只有這樣,才能夠使老百姓真正感覺到計劃生育是一個造福於人民的事業。 

[易富賢] 計生委不是說計劃生育利國利民嗎?實行計劃生育的人自己都吃虧,國家就更加吃虧了。

不是說少生優生嗎?獨生子女已經提高了素質,怎麼還需要為獨生子女加分?

不是說少生快富嗎?怎麼還還需要讓少生在“經濟上能夠得到實惠?鄧小平說過要讓先富的人帶動和幫助其他的人,逐步達到共同富裕,那麼少生而快富起來的家庭就有必要幫助其他家庭。但計生委的做法卻是鼓勵兩極分化,不利於社會和諧。

我在《大國空巢》一書全面反思計劃生育,從多個角度都認為計劃生育沒有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做出任何貢獻,相反卻是中國很多問題的根源。

南開大學人口與發展研究所所長李建民教授說:“在一定的條件下,生育的成本和效用會‘外溢’,對他人和社會產生影響。當生育成本外溢時,就會形成對他人或社會福利的損害。當效用外溢時,就會增進他人或社會的福利。前者我們稱之為生育的負外部性,後者則是生育的正外部性。那麼,在什麼樣的情況下容易出現生育的負外部性呢?一般來說,在一個公共資源被全體社會成員共享,而公共資源又處於短缺狀態的社會中,最容易產生生育的負外部性。或者更為通俗地說,在存在人口壓力的情況下,最容易產生生育的負外部性。多生育可以比其他人佔用更多的公共資源,即所謂‘搭便車’,進而損害了他人的利益。在中國這樣一個人口壓力長期存在,公共資源仍然短缺的社會主義國家,個人生育行為成本的外溢是最容易發生的。而隨著社會公平機制的改善和公共資源的進一步擴大,多育成本外溢的傾向也就越大。因此,計劃生育在中國是一種長期的社會需要,因而要求以法律的形式做出長期的制度安排。”[26]

依照李建民的觀點,中國計劃生育應該長期進行,應該“少生獎”,加重對“超生”家庭罰款。

李建民的這些觀點其實是非常荒謬的。依照李建民的觀點,日本、韓國、中國台灣(甚至不少歐洲國家)人口壓力更大,資源更加短缺,並且社會分配更加公平(光是工資就佔GDP的60%,還享受社會福利),公共資源真實地被全體社會成員共享,那麼生育更加是負外部性,就更加要長期實行計劃生育。但是這些地區為什麼不但不實行計劃生育,反而在千方百計鼓勵生育?

李建民教授認為中國應該長期實行計劃生育的理由是:
1、公共資源短缺。
2、並且公共資源被全體社會成員共享。

這兩條理論都不成立:
1、我在《中國的人均資源真的不足? 》一文已經論述[27],中國自然資源並不短缺,現在的教育、醫療、社保等公共資源的短缺是因為投入不足,只要中國在共同資源上的投入達到正常國家水平,公共資源就不會短缺。
2、中國公共資源並沒有為全體社會成員共享。其他國家分配率高達60%;而中國工資只佔GDP的12%,加上農民收入不到GDP的10%,工資總額不到GDP的22%。就是說中國養孩子投入主要是自己,父母辛辛苦苦培養的孩子長大成人之後的78%的貢獻卻要給社會(只拿回22%)。換句話說,中國培養孩子的成本家庭佔90%以上,卻只拿回22%的產出,在這種高付出、低回報的分配模式下,生育意願必然低(這也是中國目前超低生育率的原因)。想想看,0.4%的家庭佔有了70%的財富,“計劃”全國人民的後代,“省”的那點資源,省給誰了?其他國家沒有實行計劃生育,那麼中國就更加不應該實行計劃生育。

被外界稱為當今中國四大傑出經濟學家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3464
(轉貼)歷史表明馬寅初人口論是錯誤的
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Vi

歷史表明馬寅初人口論是錯誤的

作者:易富賢 familyyi@yahoo.com

初稿完成於2004年12月,2005年後有補充

一、前言
二、調控人口的兩隻手決定了人口增長呈S形變化
三、1800年以來中國、法國、英國對付人口壓力的三種方式
四、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解放初中國的高生育率
五、中國人口“過剩”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嗎?
六、解放後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原因--社會發展超前於經濟發展
七、馬寅初人口論是錯誤的

一、前言

《光明日報》1979年8月5日有一文章標題是 “錯批一人誤增三億”,意思是毛澤東1959年“錯批”馬寅初,從而“誤增三億”人口。並於1980年開始獨生子女政策。從此之後,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歸因到人口過多。

在一般人眼裏,中國一切問題都是因為人口過多:近年電力短缺、糧食短缺,人們將之歸罪於人口過多,但其實真正原因是1998年以來幾年減少電力投資和糧食政策失誤(請參看我的文章《從現在電力短缺看將來老年化》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943)。

現在就業壓力大,人們將之歸罪於人口過多,其實很大程度是因為1979年以來的教育失誤,教育投入之少是世界罕見,全世界190多個國家中有170多個實行免費義務教育,但我國卻沒有,而有限的經費由主要投入到高等教育,導致大學生和低素質人未找到任務,技術工人卻奇缺,結構性民工荒已經開始。

春運期間火車擁擠,人們將之歸因於人口過多,其實真實原因是因為中國人均擁有鐵路才5﹒5厘米,不及一支過濾嘴香煙長,在世界上排在100位之後,並且世界上有幾個國家象中國這樣人員流動集中在春節這樣短的期間?

中國近年城市環境污染嚴重,人們也將之歸罪於人口過多,但其實中國環境污染是中國粗放式的發展模式,是中國成為世界工廠(意味著中國現在環境污染部分是發達國家轉嫁過來的)。即便如此,中國森林面積在持續增長,沙化土地在開始減少。

有人認為是為毛澤東鼓勵生育造成人口過剩,1980年才不得不實行獨生子政策,是對毛澤東錯誤人口政策的補救,要是沒有毛澤東的鼓勵生育也就沒有後面的計劃生育了。

總之,人們認為中國的一切問題都是因為毛澤東沒有採納馬寅初的人口論,反而鼓勵生育造成的,要是當年採納馬寅初人口論的話,中國生活水平早就趕上美國了,也沒有就業壓力,也沒有環境污染了。

本文從多個方面探討中國人口問題的由來,看看中國人口問題真是毛澤東鼓勵生育的嗎,看看要是當年採納馬寅初人口論控制人口會怎?樣。

二、調控人口的兩隻手決定了人口增長呈S形變化

《詩經》“天生襪民,有物有則”,任何事物都有內在的調控規律,人口也一樣。似乎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控著人口的數量,在古代通過戰爭、饑荒、自然災害、疾病和瘟疫等激烈手段(我們姑且稱之為“左手”);現在通過不明原因的降低生育能力(我國不孕不育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從上世紀70年代的1%-2%上升至現在的12.5%,接近發達國家15%到20%的比率)、晚婚、離婚、避孕、養老社會化、養育工本增高、減少性生活(電視、電腦等娛樂活動)、降低生育願望等溫柔手段(姑且稱之為“右手”)。人類文明的進步導致調控人口的手段由“左手”換成“右手”。

在過去“左手”引起的高死亡率的時期,人類繁衍非常緩慢,在這個過程中無數民族相繼滅絕,整個人類也曾幾度到了滅絕的邊緣,為了維持民族的生存,就必須有高生育率;而近代隨著科技的進步,人類掌握了對付傳染病和自然災害的能力,大大削弱了“左手”的力量,死亡率下降,壽命在延長,這個時期仍然維持高生育率的話,就會出現人口過度膨脹,這個時候“右手”的作用就開始顯現。這種“左手”、“右手”交替調控的方式,決定了人口呈長S形變化:數千年的低水平平穩期,兩百多年的急劇上升期,然後是人口高水平平穩期。

這種“左右手”交替過程中存在一個“窗口期”,這個時期生育率仍然高,但死亡率已經開始降低,壽命開始延長,這就是人口S曲線的上升期,這個“窗口時期”越長,人口增加越快,一個民族佔全球份額越大。任何國家在這個“窗口時期”都會有人口壓力,英國在18世紀處於這個“窗口期”時馬爾薩斯寫下人口論就是明證。但也正是這個“窗口時期”充滿生機、活力,是一個國家國力上升最快的時期,大量年輕有活力的人口本身就意味著巨大的創造力,在人口壓力面前人類的創新精神是無止境的,18、19世紀歐洲處於這個“窗口期”的時候完成了產業革命,奠定現代文明的根基。現在中國和印度的高速發展也得益於這個“窗口期”,這個時期會湧現出大量的科技和思想的創新,對此要加以鼓勵而不是打擊。這個“窗口期”也是一個混亂的時期,一個容易出錯誤的時期,一旦失誤將導致國家和民族從此走向衰敗,因此為政者需要有清醒的頭腦,樹立起可持續的發展觀。

要是所有國家都是同樣長度的“窗口期”的話,等於各國人口增長S形曲線是並行的,等人口平穩下來後各民族份額基本不變。1800年到1949年中國人口波動在4-5億,屬於S形曲線的下端;而發達國家卻處於“窗口期”,人口快速上升,這段時間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是不斷下降的。在1949年後發達國家已經到了S形曲線的上端,人口在低慣性增長;而中國卻進入“窗口期”,人口快速增長,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恢復性增長,會有人口“膨脹”壓力,但熬一熬也就過去了。要是不人為干預的話,中國人口在2040年左右達到S曲線的頂峰,中國人口佔全球份額將會部分恢復。換句話說,西方國家人口增加早,平穩的也早,中國人口增加晚,平穩的也晚,最後人口平穩下來後中國佔全球比例將得以部分恢復。中國的計劃生育等於是人為主動縮短這個“窗口期”,減少“以人為本”的“本”。

三、1800年以來中國、法國、英國對付人口壓力的三種方式

在17世紀之前,世界人口波動在低水平,中國人口一直波動在數千萬,18世紀(康熙、乾隆時期)由於美洲高產作物(如土豆、紅薯、玉米等)在中國得以普遍種植,使得糧食數倍增加,土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大為增加,而政局穩定,“攤丁入畝”的稅收政策解除了政府對人口的限制,等於減弱了“左手”作用,其時“右手”卻沒有出手,在這個“窗口期”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同期歐洲、亞洲等適合種植這些作物的國家的人口也增加迅速),1792年乾隆皇帝年說:“朕查上年各省奏報民數,較之康熙年間,計增?餘倍”。到1800年左右中國人口增加到4億,接近全球人口40%。

但自從19世紀初開始,糧食增產再次達到極限,中國的洪亮吉在1893年寫了《治平篇》、英國馬爾薩斯於1898年出版《人口原理》,揭示了人口繁衍速度同經濟發展速度之間的矛盾。面對人口膨脹壓力,中國、法國和英國採取了三種不同的對策。

中國由於地大物博,政府沒有感到迫切的壓力,採取不作為的方式(當時還是乾隆盛世,完全有潛力找出對策;1405年中國明朝的鄭和的航海技術和條件就已經比1492年的歐洲的哥倫布要好,然而在歐洲佔領美洲和大洋洲的時候,我們連家門口的大洋洲都挨不上邊),聽任人口重新由“左手”調控,在其後的一百多年由於戰亂、疾病、瘟疫等,中國人口停止增加,到民國初期仍然只有4億(佔全球25%),到1949年增加到5.5億,現在為13億(佔全球20%)。

法國採取被動措施,通過加強“右手”力度,減少人口出生。按照孫中山的說法:“法國人因為講究快樂,便極歡迎馬氏(馬爾薩斯)的學說,主張男子不負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們所用減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這種種自然方法,並且用許多人為的方法。法國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國都要多,因為馬爾薩斯的學說宣傳到法國之後很被人歡迎,人民都實行減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為中了馬爾薩斯學說的毒。”

而人口密度最高、資源最缺乏的英國面臨的壓力最為急迫,採取主動措施減弱“左手”力度,完成產業革命,創建殖民地,一方面從殖民地獲取糧食,另一方面通過移民緩解本國人口壓力。

換句話說,法國是自動縮短“窗口期”,而英國是盡量延長“窗口期”。英法兩國對付人口壓力的兩種方式產生的後果截然不同。1800年法國人口2744萬,英國人口1500萬左右(其中本土人口1000萬左右,移民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區的500萬左右)。現在英法兩國本土人口均為六千萬,就是說這兩百年,法國本土人口增加2.2倍,英國本土人口卻增加6倍。而法國移民遠遠比英國移民少,比較集中的是加拿大的魁比克省。現在美國人口2.957億,加拿大3280萬,澳大利亞2000萬,新西蘭400萬,美國、加拿大人口中英國移民後裔佔40%以上,澳大利亞、新西蘭人口中英國移民後裔佔70%以上。那?最為保守估計,1800年的時候1500萬英國人現在的後裔有2.1億,增加14倍(同期中國人口只增加3.2倍)。而法國加上移民後裔也只增加2.5倍左右,就算現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人口中10%是法國移民,最樂觀估計也絕不會超過3.5倍。法國是有名的人口停滯之邦,也是世界上人口結構最早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的國家。原本是歐洲一支方言的英語已經成為世界語言,而原本輝煌的法語卻面臨被淘汰的危險(而西班牙語卻因為拉美等地西班牙語人口的快速增長變得越來越重要)。

英國移民固然佔有世界的主要資源,但對全人類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近代科技、制度的進步主要都是英國和美國這個英語國家所引發的,全人類受益。還說我那句話:人口爆炸導致科技爆炸。

還有一個類似的例子:明朝政府空有全世界最強大的海軍,但不主動出擊,反而因為懼怕倭寇的侵擾而被動閉海,明朝中期延續到晚清的閉海政策使得中國失去制海權,屢受行強欺辱。

從英法兩國的人口政策和中國在制海權上的失誤看,“主動”與“被動”確實是“差之毫厘,謬以千裏”!科技不斷進步,單位土地對人口的承載能力不斷增加,中國現在對人口的相對壓力遠比當年英國要小,在資源、市場已經全球化的今天,難道我們還要被動單獨減少我們民族的人口?

縱觀中國人口史,中國人口是數千年的低水平平穩期,一百年左右的快速增長期(1700-1800),一百多年的中水平平穩期(1800-1930),?幾年的低速增長期(1930-1949),三?年的快速增長期(1950-1980),然後是低慣性增長期(1980-2020),最後是:
A、高水平穩定期(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的話)
B、緩慢減少期(停止計劃生育但不鼓勵生育的話)
C、快速減少期(繼續現行計劃生育政策)。

四、社會發展水平決定了解放初中國的高生育率

中國人口在停滯了一百多年後,於1949年後再次快速增長,由1949年的5.5億增加到1959年的6.6億,1970年的8.5億,1976年的9.5億,再到1980年的10億。一些人產生了恐慌心理。驚呼中國已人滿為患了,並不假思索將人口問題歸到毛澤東身上, “錯批一人誤增三億”的謠言廣為流傳,意思是毛澤東1959年“錯批”馬寅初,從而“誤增三億”人口。中國人口由1950年的5.63億增加到1980年的10.01億,增加1.78倍;與此同時中國台灣地區人口798萬增加到1785萬,增加2.24倍,大陸怪毛澤東,那?台灣怪誰?

我們看看究竟是什?原因導致中國人口快速增加的。社會越不發達,生產力水平低下,生活水平低,死亡率高,就必須有高的生育率才能維持社會可持續發展,養育孩子相對工本也低,生育意願也高;社會越發達,生產力水平高,死亡率低,社保制度健全,養育孩子相對工本高,生育意願低,生育率也就低。這在人類歷史上是普遍現象,這種現象是由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也就是民間所說的“越窮越生”(但越生並不越窮),中國古代風水學就有“財丁不可兩旺”的說法。

國際上一般採用人類發展指數(HDI)來衡量人民生活質量。筆者根據聯合國計劃開發署的資料,比較了世界各國的HDI和總和生育率,發現HDI越高,生育率越低,二者直線負相關(參見筆者文章《從人類發展指數看停止計劃生育的急迫性》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466)。低水平人類發展國家生育率都非常高。比如歐洲國家的HDI在0.9以上,但平均總和生育率只在1.5左右;布隆迪、尼日爾、塞拉利昂等非洲國家的HDI在0.3左右(中國1960年代水平),平均總和生育率在7.0左右。

縱向來看,世界上任何一個國家隨著HDI的提高,進入中等水平人類發展國家(HDI 0.51-0.8)行行後,都經歷過從高生育率向低生育率的轉化(從“窗口期”進入S形頂端)。HDI 0.5是個分水嶺,低於0.5的國家,生育率都在6.0左右,而HDI超過0.5之後,生育率都將快速下降。

中國的HDI在1950年才0.159(印度0.16),經過25年的努力,在1975年HDI達到0.525(相當於美國1880年左右的水平、印度1992年的水平)。就是說中國在1970年之前屬於低水平人類發展國家,在這個發展層次的國家都是6.0以上的高生育率的。而1970年之後,中國已經步入中等水平人類發展國家,即使不實行計劃生育,生育率也會急劇下降的。

世界上還沒有哪個國家是憑減少人口提高HDI的。美國HDI從1870年的0.467(中國1960年代水平)增加到1913年的0.733(中國2001年的水平),花了43年;日本HDI從1870年的0.160(相當於中國1950年水平)升高到1950年的6.07(中國1987年水平),花了80年。

正如胡鞍鋼所指出:“在構成人類發展指數的三項指標(人均GDP,平均預期壽命,教育發展水平)當中,教育是一項最為關鍵的指標。教育本身就是人類發展水平高低的一項衡量指標,同時教育對於提高人民的收入和提高預期壽命具有重要的促進作用。因而教育既是人類發展的目標,也是人類發展的手段,是人類發展的目標與手段的統一,在人類發展中居於核心的地位。” 鄧小平也說過:“我們國家,國力的強弱,經濟發展後勁的大小,越來越取決於勞動者的素質,取決於知識分子的數量和質量。一個?億人口的大國,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資源的巨大優勢是任何國家比不了的。”素質低,人口就是沉重的負但;素質高,人口就是巨大的人力資源和人才優勢。怎樣才能變人口負擔為巨大的人力資源優勢?矛盾轉化的條件就是教育。毛澤東注重人口素質的提高,把對教育的投入看成了一種國家長期性的戰略投資。相對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來說,1979年之前中國的基礎教育做得令人刮目(基本上是免費義務教育),每個公社(現在的鄉)都有高中(而現在每個縣才有幾所高中,參看人民日報《中國經濟週刊》:《農村離免費義務教育有多遠?》(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5/fmwz.htm)。然而中國在1980年實行嚴厲計劃生育後卻同時降低了對教育的投入,農村初中畢業生上高中的比例一下子降低了很多,國家對教育投入之少是世界罕見,只佔國民生產總值的2-3%,比非洲窮國都少,低於世界平均5%的水平,低於聯合國要求的6%;在全世界191個國家中,有170多個國家都做到了免費義務教育(而我國HDI排名85位),而偏偏我們沒有做到,一些農村的基礎教育還得靠“希望工程”。教育成了家庭的主要負擔,導致現在還得靠出賣廉價勞動力。而有限的經費由主要投入到高等教育,導致大學生和低素質人未找到任務,技術工人卻奇缺,結構性民工荒已經開始。科技投入比例也是罕見的少。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的差距日益拉大。

要是將1980年開始的計劃生育和教育失誤在一起看的話,等於中國白白減少1.3億人口,即減少今後勞動力的數量,又降低勞動力的素質,白白犧牲可持續發展能力。

五、中國人口“過剩”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嗎?

新中國成立之際,美國艾奇遜暗示,中國政府解決不了自己的糧食問題,中國將永遠是天下大亂,只有靠美國的麵粉才有出路。艾奇遜這些言論在當時中國的一些知識分子中產生了相當的影響。

毛澤東針對艾奇遜的觀點,針鋒相對的指出:“革命的發生是由於人口太多的緣故??古今中外有過很多的革命,都是由於人口太多??中國幾千年以來的很多次的革命,也是由於人口大多??美國一百七?四年以前的反英革命,也是由於人口太多??”、“中國人口眾多是一件極大的好事。再增加多少倍人口也完全有辦法,這辦法就是生產”、“革命加生產即能解決吃飯問題”、“世間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個可寶貴的。在共產黨的領導下,只要有了人,什?人間奇蹟也可以造出來。我們是艾奇遜反革命理論的駁斥者,我們相信革命能改變一切,一個人口眾多、物產豐富、生活優裕、文化昌盛的新中國,不要很久就可以到來,一切悲觀論調是完全沒有根據的。”(《毛澤東選集》第四捲)

1980年代,毛澤東的上述觀點引起了很大的爭論,被一些人認為是毛澤東主張人口越多越好、鼓勵生育的主要根據。

其實毛澤東的這些講話只是為了消除艾奇遜言論的負面影響,並不表示真的鼓勵生育。同樣,針對核威脅,毛澤東也說過“不怕死人”的話。說什?並不表示做什?,要看當時說的目的。

並且毛澤東否定中國人口過剩的觀點本身並沒有錯。三聯書店在2000年出版《人類的四分之一:馬爾薩斯的神話與中國的現實》。作者為著名物理學家李政道之子李中清。在這本書中,作者用非常詳盡的數據和嚴謹的分析,證明了中國在過去的三百年間,即使在清朝後期,也根本沒有過“人口過剩”。馬爾薩斯的中國人口觀是完全創建在對中國歷史和現實極度無知的基礎上。

18世紀全球人口快速增加的時候,中國婦女平均只生育6個孩子,說明中國婦女現實極限生育率只能在6.0左右。有人將中國人口問題歸因於毛澤東時期鼓勵生育政策。其實中國只在1953年之前鼓勵過生育(戰後大多數國家都這樣)。但1950年到1953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仍然只有6.0左右(這幾年分別為5.81,5.7,6.47,6.05),與1949年之前沒有差別,也與當時的韓國、越南、泰國、巴西、印度、新加坡、中國台灣沒有差別(這些國家和地區當時生育率都在6.0左右)。難道這些國家和地區也鼓勵生育了?可見中國當時鼓勵生育起效不大(因為當時本身就接近極限生育水平,再鼓勵也沒有用;何況當時也沒有明確鼓勵生育和增加人口的政策和主張)。在1971年中國開始計劃生育之前,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仍然只有6.0左右)與印度、韓國、越南、泰國、巴西仍然沒有明顯差別。1971年,以國務院批轉衛生部、商業部、燃料化學工業部《關於做好計劃生育任務的報告》為標誌,中國開始計劃生育,1973年全國城鄉計劃生育任務全面開始,允許生育兩三個孩子,中國生育率從1970年的5.8快速下降到1979年的2.75(與現在印度差不多)。

可見中國人口“問題”並不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

此外,醫學條件也不允許中國在1950年代就開始實行計劃生育,當時中國連避孕套都不能生產,絕大多數婦女都是靠接生婆接生,只有頂級醫院能做人工流產手術,總不能將育齡婦女都置於生命危險之中?總不能將生下來的孩子都掐死吧?在1970年代中國醫學條件才開始成熟,避孕設施才有條件普及,才能比較安全地實行計劃生育(要說毛澤東在人口問題有失誤的話,就是不應該在1973年全面實行計劃生育,雖然當時是允許生育兩三個孩子,到他1976年去世,並沒有少生多少孩子,但是為1980年代的極端計劃生育開了一個很不好的頭)。

即便當時中國沒有毛澤東,而是一個西方式的議會,馬寅初的提議既違反西式的“人權”法則,又違反中式傳統道德,有一絲一毫通過的可能嗎?所以將人口問題算在毛澤東身上加以譴責是?足的誣衊。毛澤東是共和國的奠基人,是黨和國家的第一代領導核心,縱容對毛澤東本來正確的方面的污蔑,難道不怕動搖共和國的根基?

六、解放後中國人口快速增長原因--社會發展超前於經濟發展

既然不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那?為什?中國人口在解放後增長速度比同等發展水平國家(如印度)要快?

我們來分析一下人類發展指數(HDI)的三個指標。HDI主要用三個維度來評價人類發展:能否過一個長壽而健康的生活,是否接受很好的教育,是否擁有體面的生活水平。因此,這個指數不僅包含收入本身,而且包含預期壽命、入學率和識字率等其他指標。
圖1、毛澤東在人口方面並沒有錯


建國初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兒童死亡率都非常高。1949年以後,由於戰亂的結束,並因為大力發展農田水利建設(袁隆平認為70年代的農田水利建設是歷史上最好的)和創建農村醫療體制(經過2003年SARS的流行,中國政府重新認識到農村醫療體制的重要性,痛定思疼,決定重新創建農村醫療體制),醫療衛生等方面得到長足的發展(中國醫療衛生和教育當時在發展中國家名行前茅),死亡率(包含嬰幼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急劇下降,壽命顯著延長,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1976年的65歲,1981年的68歲(接近當時發達國家水平;印度當時只有54歲),再到現在的72歲,而世界平均預期壽命只從1949年的47歲延長到1976年的58歲、現在的67歲,中國壽命延長明顯快於世界平均水平,這些足以說明當時中國的醫療體制的正確性。而印度預期壽命現在都還不到64歲。並且中國的這種社會進步主要是在1979年之前所獲取的。可見當時社會發展明顯超前於經濟發展。最近世界銀行仍然高度評價中國當時的醫療進步:
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BN3_cn.pdf,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BN4_cn.pdf,http://www.worldbank.org.cn/Chinese/content/BN5_cn.pdf

而根據聯合國發展署的2005年資料,中國改革開放後,中國的社會發展(醫療、教育等)明顯落後於經濟發展的。中國在發展方面獲取的顯著進步卻沒有使貧困人口受益。特別是沒有能夠將創造財富和提高收入轉化為更快地降低兒童死亡率。在廢除了公費醫療體制之後,中國70%到80%的農村家庭沒有醫療保險,這方面的缺失導致了嬰兒的不必要死亡。在1970年代中國預期壽命比韓國長0.6歲,現在比韓國短5.4歲。1981年 以來中國預期壽命只延長4歲,而印度延長10歲。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學術委員會副主任王慧炯在評述聯合國報告時表示,雖然中國在改革開放之後經濟發展很快,衛生醫療卻是倒退的。

雖然中國婦女生育率與越南、泰國、巴西、印度等地區沒有明顯差別,相對於中國本國1949年前也沒有明顯變化,但由於死亡率降低、壽命延長,人口快速增加,中國人口從1949年的5.5億增加到1970年的8.5億、1980年的10億。換句話說,1949年後中國人口比其他國家增加要快,更大程度是因為“死的太少”,而不是“生的太多”。

一定要將現在的人口壓力歸因於毛澤東的話,那只怪他將一個發展中國家的死亡率降低太多了、將壽命增加得太多了。

其實毛澤東時代的那種將社會發展超前於經濟發展的發展模式(提高教育和醫療水平,降低嬰幼兒死亡率等),是不利於當時的生活水平提高的,因為要將嬰兒撫養成人需要付出撫養工本和教育工本,“?年育樹,百年育人”,這些投入需要20年才能轉化為經濟力。但對當時的困難,熬一熬也就過來了,從民族長遠利益來看,那些投入是戰略投資。人口從來就是戰略資源,只是很多人視而不見而已。中國人均GDP比突尼斯等很多窮國還少,但中國領導人仍然能夠得到國際社會尊重,出訪美國等國可以到一流大學演說,而非洲小國領導可以嗎?海外中國人仍然感到祖國的強大。誠如仲大軍先生所指出:“改革開放這?多年來,中國與世界打交道主要依靠得是什??(不是資金,不是技術,不是資源),實際上是人口,充沛的勞動力資源。就是仗著如此大量的勞動大軍,中國成了世界工廠,成了世界經濟的生產基地。一旦中國人口這一寶貴資源減少,影響的將不僅是中國社會和中國經濟,而是整個全球經濟”。為政者將這個優勢發揮到了極至,卻說什?人多是問題。可以說,現在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是“吃祖宗的飯”,但現在的計劃生育卻是“斷子孫的根”。

有人說國際社會譴責中國計劃生育是為了增加中國人口,好剝削中國的廉價勞動力。但其實西方國家都希望人民幣升值、希望中國政府提高工人工資。但要是人民幣升值、工人工資提高後,中國還有什?可與國際社會競爭?

七、馬寅初人口論是錯誤的

1949年中國人口5.5億,解放後中國人口迅速增長,1953年,中國進行了歷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結果表明,截止到1953年6月30日中國人口總計601,938,035人,估計每年要增加1,200萬人到1,300萬人,增殖率為千分之二?。歷史上一直缺乏的人口一下子變成社會問題了。北京大學校長馬寅初提出了著名的“新人口論”,他說:“中國人口這樣發展下去,?年後有八億一千萬,五?年後多少?嚇死人!二?六億一千九百萬”,他提出“一對夫婦只生兩個孩子”的主張。雖然他一直說他的“新人口論”有別於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1789年的《人口論》,但事實上仍然不過是馬爾薩斯的人口論的變種。1959年馬寅初的“新人口論”遭到批判。

1979年夏天,時任中共中央秘書長兼組織部長的胡耀邦在審閱有關馬寅初的材料時,含著眼淚說:“當年毛主席要是肯聽馬寅初一句話,中國今天的人口何至於會突破?億大關啊!批錯一個人,增加幾億人。我們再也不要犯這樣的錯誤了。共產黨應該起誓:再也不準整科學家和知識分子了!”。《光明日報》1979年8月5日有一文章標題是 “錯批一人誤增三億”,意思是毛澤東1959年“錯批”馬寅初,從而“誤增三億”人口。中國人口1959年6.6億,1979年9.709億。就是說依照馬寅初的理論到1979年中國人口只能在6.7億左右,中國人口在壽命延長的情況下零增長。“錯批一人誤增三億”的謠言從此廣為流傳。

馬寅初老先生關注的是人口數量和增長率而不是人口結構,是通過減少新生人口來降低人口總量,實現人口的零增長,他主張每對夫婦只生育兩個孩子。筆者要提請大家注意的是,他那個時候提倡的生育兩個與現在生育兩個意義完全不一樣,建國初嬰兒死亡率為20%(現在2.55%),孕產婦死亡率為1500/10萬(現在50.2/10萬),5歲以下兒童死亡率25-30%(2003年2.99%),我國人民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增加到現在的72歲。馬寅初的主要思想是維持人口總量不增加,後面的計劃生育政策與馬寅初的新人口論是一脈相承的。事實上,除了馬寅初外,當時主張計劃生育的還有劭力子,劭力子見到人家生了一個孩子後,就說:不要再生了。馬老先生提出的生2個,在當時是錯誤的(當時高嬰幼兒死亡率、高孕產婦死亡率),在現在也是錯誤的(現在至少12.5%不孕,並且單身和丁克很多,只願意生一個不少,總和生育率連1.7都難以達到)。

在馬寅初提出人口論的40年前孫中山擔憂亡國滅種,在馬寅初提出人口論的3年後中國人口還接近負增長。馬寅初只看到1949年以來幾年的快速增長,提出限制人口增長;而毛澤東卻從歷史眼光看到中國自1800年以來人口增加緩慢(中華民族佔全球比例自從1800年以來下降一半),而沒有立即限制人口增長(並且當時國際形勢不容樂觀,誰也難以斷言今後沒有戰爭)。

第4次和第5次人口普查數據均顯示1959年到1979年共出生4.57億人口,按照光明日報的說法,不批馬寅初的話,人口會少增加三億,就是說要是依照馬寅初的觀點,其中3億是不應該出生的。換句話說,現在26到46歲之間人口應該為1.57億而不是現在的4.57億。這3億人口大都已經結婚,1959年左右出生的婦女生育高峰在1984年左右,統計局資料顯示1984年總和生育率為2.35;而1979年左右出生的婦女除了少部分沒有生育外,大多數都已經生育,平均生育率可能還不到1.3。粗略假定這個群體平均生育率為1994年水平(當時總和生育率為1.56),就是說假設這3億人口中的1.5億婦女平均每人已經生育1.56個孩子,那?共有2.34億孩子。就是說多出的那三億加上他們已經出生的子女總共5.34億人口,雖然只佔中國2005年底總人口的41%,但卻佔了中國26-46歲人口的65%,是中國經濟發展的主力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

多出的3億26到46歲之間的人,都是各部門各行業的主力呀!意味著現在勞動骨幹有一大半本來是不應該出生到這個世界的。沒有這三億年輕勞動人口,現在中國怎?發展?經濟實力還能排世界第七?沒有這“多出的”3億及其2億子女,中國確實達到某些人理想的8億人口,但2005年60歲以上人口同樣有1.45億(都是1945年以前出生的),比例高達18.1%!現在國家只承擔城市人口中四千萬離退休職工的養老金,並且由全國人民納稅來支付(農民通過廉價勞動力支持國家基礎建設,並且是義務兵的主要來源,要是沒有2.5億農民工所創造財富政府財政就無法運轉)。勞動和社會保障部部長鄭斯林透露—當前我國養老金缺口相當於我國近一年的國民經濟總收入。沒有這65%的勞動人口,老年人怎?活?總理怎?當?中國今後怎?持續發展?現在46歲以下的人在嘮叨“錯批一人誤增三億”時,可曾想到要是當年沒批馬寅初的話,你們中的一大半都不可能出生的。想到這裏,背後冷嗦嗦的,有遇鬼的感覺!毛骨悚然!我不清楚當年批馬寅初的具體動機是什?,但不論如何是歪打正著。不批馬寅初人口論,天理不容!

減少那三億人口真的能讓中國富強嗎?城市化和工業化是歷史趨勢。減少那三億人口後,中國人口總數仍然不少(到現在還會有近8億),還是不能象中東那樣靠出賣原始資源致富(俄羅斯人口稀少、資源豐富,並且人口從1992年以來就不斷減少,但也沒有靠出賣資源而發財),還得靠廉價勞動力起家進行原始積累,比如前些年的基礎設施和重工業建設。城市化和工業化就會滯後,就業率不一定比現在高,經濟就無法起飛,整體國力肯定是下降的。沒有那三億壯年勞動人口,中國就沒有勞動力優勢,外國企業也不會象現在這樣湧向中國。就算人均勞動力收入會有所增加,但與現在一樣多的老年人需要贍養,實際生活水平不一定比現在高。人均養老比增加,意味著有相當部分勞動力時間需要花費在侍候老人,創造財富的時間是減少的。

有人因為現在的農民工收入不高,以為他們創造的財富也不高。事實上這不過是由於不合理的分配制度罷了。但作為國家,農民工創造的財富是計算進了GDP的。沒有那些農民工,現在的“富人”不會富,國家也不會富。

在1959年採納馬寅初理論後,即使到1979年後也一直依照馬寅初的生育2個的理論,那?考慮到至少15%的不孕、單身、丁克等不育人口(其實光不孕家庭就佔12.5%,並且正不斷上升),不考慮嬰幼兒和孕產婦死亡情況,那?生育率也只能在1.7。這1.57億1959年到1979年出生的人口中有婦女7700萬,生育孩子1.3億。以婦女平均生育年齡為25歲計算,那?1954年到1958年出生的婦女生孩子也在1979年之後,這個年齡段婦女4363萬,以1.7的生育率計算,生育7418萬個孩子。就是說以馬寅初的理論,從1979年到2004年只能出生2.05億孩子。2000年人口普查顯示從1979年到2000年出生4.239億,加上國家統計局顯示的2001年到2004年這幾年出生的五千萬左右,共出生4.8億左右,比馬寅初理論要求的2.05億多出2.75億。2005年初13億人口,扣去這2.75億,也扣除1959年到1979年多出生的3億,等於7.25億,就是說按照馬寅初的2胎理論,中國2005年初只能有7.25億人口,確實是零增長。那?現在中國60歲和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分別為20%和14%(當前實際分別只有11%和7.8%),65歲以上老年人比例高於美國當前的12% (美國養老金制度已經創建70多年),相當於日本(現在為15%)1996年水平(日本在1996年時候人均GDP為38555美元)。

上面是粗測馬寅初理論的後果,我們再分幾種情況細測馬寅初理論的後果。依照馬寅初的理論,每對夫婦生育只能生育兩個孩子,就是說政策生育率為2.0。依照光明日報的說法,依照馬寅初理論從1959年到1979年少生3億,光明日報可能是考慮到當時的高嬰兒死亡率、孕產婦死亡率、兒童死亡率。有人會說,即使有嬰兒、兒童死亡,但還可以再生(其實生育時間是有限的,補生並不一定成功)。那?我們就分幾種情況分析馬寅初人口論的後果:
1、假設光明日報的說法是對的,將1957年到1979年出生的4.57億按比例減少三億後,1980年後仍然繼續馬寅初的“只允許生育2胎”(每個婦女最多只生育2個孩子)的政策,不生育人口(不育不孕症、單身、丁克)在1980年到2000年以10%計算,2000年以後以15%計算(現在光是不育不孕症人群比例就高達12.5%;但1980年代發病率要低一些,並且1980年代丁克思想還沒有流行)。
2、假設光明日報的說法是對的,將1957年到1979年出生的4.57億按比例減少三億後,1980年停止計劃生育,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兩個孩子(由於有單身、丁克,並且一些只願意生育1個孩子,就需要主流家庭生育3個孩子,另外一些人生育4、5個孩子)。關於這個方案的說明:由於從1959年到1979年實行馬寅初的計劃生育方案,生育觀念已經不可逆地改變了很多(比如中國1980年代開始的嚴厲計劃生育,使得生育觀念在1990年代就發生質的變化;越南1988年開始計劃生育,生育觀念幾年後就發生質的變化),生育願望肯定下降不少,而扶養比又顯著增加,生育願望就更加下降,1980年停止計劃生育的話,即使1980年代生育率還可能稍微高於2.0,但1990年之後需要千方百計鼓勵生育才能使得生育率保持在2.0。
3、1959年後一直允許生育2胎,不考慮嬰、幼兒和孕產婦死亡情況,不生育人口1959年到1979年以5%計算(當時不育不孕症發病率只有2%左右,但仍然有單身),1980年到2000年以10%計算,2000年以後以15%計算。
4、在“誤增3億”和“獨生子女政策”後,現在開始停止計劃生育,平均每個婦女生育兩個孩子(在當前的生育意願下,需要千方百計鼓勵生育才行)。

說明:生育婦女結構模擬1986年的偏正態人口結構,未知人口的出生性別比以105:100計算。根據馬寅初理論,第1個方案是最悲觀的方案(到1979年紮紮實實少生3億),第3個方案是最樂觀的方案(到1979年只少生2.2億),現實情況介入第1個方案和第3個方案之間。另外,還要考慮到馬寅初時代的中國政治現實:那個時候農村也是集體經濟,在政策壓力下幾乎沒有超生(就像現在城市人不敢超生一樣;1973年開始計劃生育,允許生育兩三個,全國總和生育率在1979年就只有2.75,1980年只有2.2了)。

圖2、1959年之後的不同生育方案下的人口總數預測

就是說沒有那3億“誤增”出來的人口及其子女,中國現在確實達到了某些人心目中的理想的7-8億人口,但這7-8億卻是老年化的8億,是不可持續發展的7-8億(能夠生育下一代的人口比例已經很低了,並且生育願望已經很低了)。

19世紀初中國佔全球人口比例接近40%,在20世紀初降低到25%左右,現在降低到20%。要是當年依照馬寅初的理論,現在中國人口只有不到8億,只佔全球人口的13%;而世界人口到2050年卻仍然會增加到90億,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將不到8%。泱泱大民族就這樣淪落為小民族了。

計生委資料(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0,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cy_detail.asp?id=1421)顯示:2005年60歲以上老年人口1.45億,65歲以上老年人1.01億分別是1945和1940年以前出生的;2015年的1.35億65歲以上老人、2.13億60歲以上老人是在1950年之前出生的,與毛澤東沒有關係;2024年的1.95億左右的65歲以上老人、2.9億60歲以上老人是在1959年之前出生的,與毛是否採納馬寅初的理論控制人口沒有關係。同理,2045年及以前的65歲以上老人都是1980年以前出生的,不受1980年代開始的極端計劃生育所影響,筆者在《要是當年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會怎?樣?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9&ID=84151》分析了沒有1980年代開始的極端計劃生育會怎?樣。

表1、中國老年人口預測

年份 60歲及以上老人(億) 65歲及以上老人(億) 年份 60歲及以上老人(億) 65歲及以上老人(億)
2001 1.33 0.91 2014 2.04 1.30
2002 1.36 0.94 2015 2.13 1.35
2003 1.38 0.96 2016 2.21 1.41
2004 1.41 0.98 2017 2.29 1.48
2005 1.45 1.01 2018 2.36 1.56
2006 1.49 1.03 2019 2.40 1.64
2007 1.53 1.05 2020 2.43 1.72
2008 1.58 1.07 2025 2.96 1.97
2009 1.65 1.10 2030 3.55 2.42
2010 1.71 1.13 2035 3.97 2.92
2011 1.78 1.16 2040 4.11 3.24
2012 1.86 1.20 2045 4.25 3.29
2013 1.95 1.24 2050 4.50 3.36
資料來源:國家計生委2003年預測


要想證明馬寅初理論是正確的,就得說明如何養這?多老年人。要是按照馬寅初的理論是根本養不了這些老年人的。

圖3、1959年後不同生育方案下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

2024年及以前的65歲以上老人都是在1959年之前出生,與當時是否採納馬寅初人口論沒有關係,不同的方案雖不能改變老年人數目,但卻通過改變總人口數目而決定了今後老年人比例。
即使在1979年之前依照馬寅初理論控制人口,而在1980年之後徹底停止計劃生育,中國人口到2024年也不會達到8億,如何養活超過25%的65歲以上老年人?即使退休年齡延遲到75歲(一大半人到死都拿不到退休金),社會也無法運轉。由於持續的低生育意願和低生育率,人口結構一步步老化,經濟規模和人口數量在全球的份額也一步步下降。


圖4、1959年後不同生育方案下一個65歲及以上老人對應的勞動人口(18-64歲)數。

當前是9個勞動人口(18-64歲)對應一個老年人口,當前我國養老金缺口相當於我國近一年的國民經濟總收入。依照馬寅初理論,到2024年是2個勞動人口對應一個老年人口,怎?養老?

馬寅初人口論錯就錯在在戰後壽命延長的情況下謀求人口零增長。平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35歲延長到1976年的65歲和現在的72歲,在這種情況下人口零增長意味著什??等壽命平穩下來後人口結構會是什?樣?

任何一個命題都是靠歷史鑒定的。打個比喻,一個工廠要長期存在和持續發展,就必須老中青三結合。師傅教徒弟時,要費心費時,甚至影響師傅的任務效率。要是只考慮當年的生產的話,就根本沒有必要招收新徒弟。但要考慮企業的長期發展,必須不斷吸收新的力量。否則人才結構會斷代,那時候再招收徒弟就晚了(一方面有經驗的師傅退休了,另一方面新手需要多年的訓練才能真正成材)。

計劃生育一方面省一筆費用(養育小孩的費用),另一方面母親減少養育小孩的誤工時間,理論上、表面上用這個時間任務可以增加社會財富,也就是人口學界所謂的“人口紅利”。但是相對於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印度來說,計劃生育其實並沒有為中國的經濟、社會發展作出任何貢獻(參見筆者的文章《中印比較:計劃生育對中國做出貢獻了嗎?-聯合國權威數據顯示中國計劃生育是錯誤的》http://column.bokee.com/123828.html,http://www.dajun.com.cn/jhsysunshi.htm),但卻透支今後可持續發展的潛力。現在計生委用當前臆想的“人口紅利”來“檢驗”計劃生育政策,說計劃生育是何等的“正確”。?年育樹百年育人,人口問題本身是慢性問題,等真正的檢驗官“時間”來到的時候,計劃生育的決策者和計生委官員已經享受完榮譽和利益後在另外一個世界“管他洪水滔滔”了。

在社會轉型過程中本身就會有就業壓力(這個壓力不是人口本身,而是社會發展模式的轉變所固有的,歐洲、美國都曾經歷過這段時間),計劃生育使得中國婦女勞動參入率罕見地高,大大加重了就業壓力、增加離婚率。經濟學認為,養育3個孩子的花費只是1個孩子的1.6倍,這還不計算精力上面的節省。但卻因為“獨柴難燒、獨子難教”,化了高額費用後往往難以得到預期的教育效果(參見筆者的《現在養小孩為何這?貴?-計劃生育以三倍的工本培養一個勞動力》http://column.bokee.com/64393.html)。獨生子女政策搞了20多年了,少生了20多年的孩子,我們來看看:

孩子少了,上學應該更容易了吧,應該免費義務教育了吧?沒有!
孩子少了,任務應該更好找了吧,收入應該更多了吧?沒有!
孩子少了,醫療應該更有保障了吧,看病住院不用擔心了吧?沒有!
孩子少了,住房壓力應該更小了吧,人人有其屋了吧?沒有!
孩子少了,環境美化的更好了吧,污染應該沒有了吧?沒有!
孩子少了,父母壓力小了吧,大家應該都小康了吧?沒有!
    
再來看看

孩子少了,學費更高了。
孩子少了,房子更貴了。
孩子少了,醫療更享受不了了。
孩子少了,環境更破壞了。

指望計劃生育減少人口來提高生活水平、發展經濟,搞這種全世界僅有的大試驗純粹扯淡!

北宋政治家和史學家司馬光在寫給他兒子司馬康的一封家書《訓儉示康》中,提出“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的著名論斷。隨著經濟的發展,心理撫養能力反而是下降的,總撫養比是不斷降低的,生育願望是不斷降低的,這也是發達國家不要小孩、家庭越來越小的原因之一。計劃生育暫時地使中國由儉入奢,人為地增加社會培養工本。經濟越發達,養育小孩的相對工本越高,計劃生育使中國在低工本時候限制對未來勞動力的培養,等今後高工本時候中國又無力鼓勵生育小孩。

總和生育率反映的是年齡結構,生育率在2.1才能保證下一代相對這一代不會減少也不會增加。1971年前我國的總和生育率有5.8左右(每個婦女平均生育5.8個孩子),2000年國家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金指標)顯示總和生育率只有1.22。5.8的生育率意味著我們這一代是上一代的2.76倍;以第五次人口普查的1.22的生育率計算,我們下一代只是我們的58%。可以看出現在老年人多舒服,而我們的晚年又多?悽慘。少壯不努力(生兩三個孩子),老大徒傷悲。
圖5、中國人口過多是個流傳已廣的謠言

政府的職責是引導民眾發展經濟,盡量滿足人民的經濟文化需要。要是通過編造人口過多的謊言,降低人口的增長,來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任何人都可以當政府領導,明朝末年的張獻忠在四川就當過一次,他就是通過殺人來減少人口、利用已有財富。客觀上中國的人口已經很多了,不可能象切蛋糕一樣把現有的13億在保持年齡結構不變的情況降下來,應該從這個客觀事實出發,找出提高生活水平的辦法(無論從人均土地還是人均耕地,中國都不比日本、韓國和歐洲很多國家少)。要是中國不算“地大物博”,還有幾個國家算“地大物博”?

毛澤東時期的“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口眾多”的宣傳本身就是一種自信的表現;但後面為了實行計劃生育,卻不惜隱瞞數據,灌輸“ 人均不足”觀念。誠如胡錦濤主席所說:“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要是連人口資源都不善於利用,對其他資源肯定也是粗放式利用。這也就難怪中國每消耗1千克能源所生產的國內生產總值為0.7美元,韓國為1.8美元,日本為6.1美元,泰國為2.1美元。中國投入40美元掙7美元,而印度投入24美元掙6美元。以這種粗放式利用資源的方式,人口減少一半都不夠。用“人口過多”來掩蓋這種粗放式的發展模式,實在不值得!計生委在宣傳“計劃生育的偉大貢獻”的時候,讓人聞到了“焚琴煮鶴”的味道。

“以人為本”,這個“本”是不能輕易動的,其他的發展都應該圍繞著這個“本”的。但自從1980年以來,這個“本”成了唐僧肉,什?部門都想吃一口:環保部門認為環境問題是“人口太多”,經濟部門認為失業問題是“人口過多”,交通部門認為交通擁擠是因為“人口太多”,近年電力短缺、糧食短缺也被認為是“人口太多”........。以減少新生人口為標誌的現行計劃生育是作為基本國策出現的,竟然有將降低新生人口的增長,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作為基本國策的!不論對個人的養老,還是民族的繁衍,“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是千真萬確的。

凡事皆有個度,過猶不及。世代更替水平就是人口上的這個度。1979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只稍微高於世代更替水平,通過發展經濟就完全可以短期將生育率降低到世代更替水平附近,毛澤東的人口政策已經將高生育率這只“蛇”打死,1980年代根本沒有必要實行嚴厲計劃生育政策,1980年代開始的計劃生育是打“死蛇”。少出生的1.3億(最悲觀估計也不超過2.2億)人口大大加重了今後老年化。

雖然作為一個近八旬的老人當時提出那個可以導致亡國的“新人口論” 從學術上並不為過,但馬寅初在接受了計劃生育先驅者的名譽的時候,就註定了要為這個事情承擔歷史的責任。歷史表明,馬寅初的所謂的人口理論是錯誤的,以馬寅初理論和 “人口控制論”為依據的80年代以後的嚴厲/極端計劃生育政策更是絕頂荒謬的。當時預測“中國人口2050年將達到40億”,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後在2030年之前不會出現老年化(事實上1999年中國就進入老年化社會),這樣中央才決定實行計劃生育的。其實1980年就不實行計劃生育的話,中國人口高峰達不到18億,然後會減少,(見筆者文章《要是當年中國不實行計劃生育會怎?樣?》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dispbbs.asp?boardID=9&ID=84151,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6849)。毛澤東的直覺勝過馬寅初的學問!

馬寅初作為中國自由主義的象徵,我不知道具體原因,但要是僅僅因為是在人口問題上用一個錯誤的理論與毛澤東的爭執,那只能說明中國自由主義的淺薄。

1980年左右多位學者提出中國最適人口為7億,為計劃生育政策提供了理論依據,有學者甚至提出無嬰年的方案。現在李偉雄、李小平等人仍然堅持要將中國人口降低到5億、3億。計劃生育不就是民族自殺嗎?鼓勵個人自殺是犯罪,難道鼓勵民族自殺反而成了功臣(一大批學者步步高升)?

要是順著一些人口學家的理論,你會承認中國人口真的應該降低到7億甚至3億。“坑灰未冷山東亂,劉項原來不讀書”,筆者偏偏不鑽進計生委和一些人口學家的理論套路,才能看出計劃生育的荒謬性。

毛澤東在一些方面做得不好,但在人口、醫療、高技術發展、能源開發、民族工業創建等方面是沒有錯的,我們要一分為二。要是在人口、醫療等方面反毛,只能說明反對者的淺薄。近年中國礦難頻發,有人認為是本屆政府的責任。其實從某種程度上說,本屆政府在為前兩屆政府揹黑鍋。近年礦難增多是因為電力短缺,市場需要加速開採煤礦。為什?會電力短缺呢,是因為幾年前學者判斷失誤,政府在1997年後連續五年限制電力投資。從更長遠看,2003年法國核電已經佔總發電量的85%,減少石油進口,充足的電力不僅滿足了國內的需求,還可向歐洲鄰國出口。而中國核電發電量僅佔我國總發電量2%。要知道中國在毛澤東時期在核能研發上已經居於世界前行,但改革開放以來在核能利用上幾乎停滯。現在還得很大程度依賴煤電,誰應該為每年死去的礦工負責?請看《光明日報》:“核”之聚焦:從毛澤東的遠見到中國能源安全http://politics.people.com.cn/GB/1026/3120096.html。要是這樣一屆一屆地揹黑鍋,怎?持續發展?今後的政府背得起養老金短缺這個大黑鍋?不考慮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只能是掠奪經濟。唐代杜牧說:“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鑒之,亦使後人復哀後人也”。“後人復哀後人”,正好反映了中國歷史在變中保持不變的宿命。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才能結束這種宿命。

1959-1961年大躍進中國人口死亡既因天災,也因人禍,但具體數目還有爭議。但1980年代以來的計劃生育卻是減少了1.3億(最悲觀估計也不超過2.2億)人口,姑且不談這個。聯合國認定的出生性別比正常值域標準是男孩:女孩=102~107:100。1980年以前中國出生性別比正常,但自從1980年獨生子女政策以來,中國出生性別比不斷攀升,現在已經超過121(海南、廣東分別超過135、130),導致1980年以來出生的男孩比女孩多出2700多萬(正常情況只會多出1000萬),1980年以來1700萬女嬰哪裏去了?這還只是被迫“自願”的。還有更多的強制墮胎手術。這些都已經是生命了的!

圖6、獨生子女政策引起出生性別比增高。
《簡明不行顛百科全書》是西方各個領域學術研究的一本重要工具書,大約有3300萬字,10多萬個條目,記載了世界各國的重要科學人文的發現、概念解釋和傑出人物。在《簡明不行顛百科全書》裏,有當代很多中國文人和科學家,卻根本沒有馬寅初這三個字,因為馬寅初人口論無非就是抄襲了一點馬爾薩斯的《人口論》,卻被樹為什?偉大的英雄。對馬爾薩斯人口論,馬克思批判過;恩格斯批判過;孫中山批判過;毛澤東也批判過。但中國1980年代還是採納了馬爾薩斯理論控制人口。

馬寅初提出的“對只有兩個孩子的父母加以獎勵,而對超過兩個孩子的父母要抽稅。”這一明顯帶有“行政命令”與“計劃經濟”顏色的建議,當時並沒有被政府採納。而這又明顯是1980年代獨生子女政策後,“獨生子女費”與“超生罰款”的理論依據。

有人說:馬寅初僅僅是一個學者,學者的理論是否會成為國策,取決於決策者是否採納。如果採納了,由此產生的功勞是決策者的,過失也應當是決策者的;讓學者來負責,於法於理,都說不過去;學者的理論,只要不違反法律,就應當讓人家“百花齊放,百家爭鳴”;如果要求學者的理論一定要經得起歷史的檢驗才能發表,那以後誰還敢說話?馬寅初的人口理論,僅僅是一家之言,過去批他,是政治環境和學術環境不正常的表現,現在,為什?又拿他當替罪羊?

這些話確實有些道理,但決策者不是全才,對很多事情是外行,需要一些嚴謹的學者作參謀,需要一些正確的理論作指導。允許學者犯錯誤,但不等於縱容犯錯誤。在涉及民族長遠利益的學術需要非常嚴謹,至少方向不能錯,但劃生育的幾個理論連人口結構都沒有考慮,老年化都沒有考慮(就更沒有考慮改變全球民族構成的問題),能算嚴謹嗎?這些人能算人口學家嗎?都讓決策者承擔責任也不太公平,學者就沒有責任心了。學者不能光是想著憑借理論步步高升,而不想到後果。計劃生育是專家誤國的典型!

《戰國策.中山》:趙武靈王想要攻打中山國,派李疵去仔細察看,李疵說:“中山可以攻打,如果君王不去攻打,恐怕就要落在諸侯後面了。”趙武靈王說:“為什??”李疵回答說:“中山君禮賢下士,到窮街小巷之中,車子難以通行,就取下車蓋,甚至下車去拜訪士人,象這樣,總共去了七?家。”趙武靈王說:“這是賢能的君王啊,怎?可以去攻打他呢?”李疵說:“不對,如果任用士人,那末,老百姓就會致力於揚名,而不存心於農耕和作戰;如果拜訪賢者,那末,農夫就會懶於務農,戰士就會怯於作戰。象這樣而不亡國的,還從沒有過啊!” 老子也說過:“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不尚賢,使民無爭”。美國名牌大學的正教授平均年薪是人均GDP的兩三倍,中國人均GDP14000元人民幣(扣除公共花費,中等家庭收入只比這個數字稍微多一點),中國名牌大學的正教授平均月工資只有3000元?中國現在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3458
(轉貼)從人口結構看中印龜兔賽跑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歷史表明馬寅初人口論是錯誤的(續)

《戰國策.中山》:趙武靈王想要攻打中山國,派李疵去仔細察看,李疵說:“中山可以攻打,如果君王不去攻打,恐怕就要落在諸侯後面了。”趙武靈王說:“為什麼?”李疵回答說:“中山君禮賢下士,到窮街小巷之中,車子難以通行,就取下車蓋,甚至下車去拜訪士人,象這樣,總共去了七十家。”趙武靈王說:“這是賢能的君王啊,怎麼可以去攻打他呢?”李疵說:“不對,如果任用士人,那末,老百姓就會致力於揚名,而不存心於農耕和作戰;如果拜訪賢者,那末,農夫就會懶於務農,戰士就會怯於作戰。象這樣而不亡國的,還從沒有過啊!” 老子也說過:“絕聖棄智,民利百倍”、“不尚賢,使民無爭”。美國名牌大學的正教授平均年薪是人均GDP的兩三倍,中國人均GDP14000元人民幣(扣除公共花費,中等家庭收入只比這個數字稍微多一點),中國名牌大學的正教授平均月工資只有3000元?中國現在不乏“百萬教授”,每個家庭貢獻30%收入的話,需要200戶才能養一個這樣的精英(在其他國家是不可能的,至少比例遠比中國低),相當於古代的功勞顯赫的百戶侯、千戶侯。教師待遇高了,學生上不起學了;醫生工資高了,老百姓看不起病了;科技人員待遇高了,中國自主創新能力與國際差距拉大了。現在國家過度重視所謂的精英,而忽視大眾,尤其是在人口政策上幾乎由人口學界所壟斷,是很危險的。像吃飯、睡覺、生孩子的事情,難道也得由專家來壟斷?古代對社會學人才思賢若渴,是因為當時接受教育的人才少(這些人接受教育時間大多也還達不到現在高中程度),現在普通網民大多都接受了高中或者以上的教育,只要給他們了解真相的機會,他們自然會對社會問題做出接近事實的判斷。人口問題是國家的根本,其意義非常全面,豈是人口學家和幾個經濟學家就能說了算的?難道人口學家的歷史、軍事、法律、社會學、醫學、心理學等知識真的比普通網友要全面?現在國家將這些學者抬的太高,有些人還真以為自己是上帝。現在在人口政策的調整上,要吸取中山國亡國的教訓,要重視大眾民意。

筆者說的是批馬寅初人口論,不是馬寅初本人。事實上,毛澤東也只批了馬的人口論,批馬寅初是在1959年,馬寅初於1960年自己到教育部提出口頭辭職。這個時候的馬寅初已經78歲了(哪個大學有80歲的校長?),後面一直仍留下一個全國政協常委的名義。馬寅初仍享有很高的政治地位(比老帥日子還好過),1980年代實行極端計劃生育政策的時候,馬寅初擔任人口學會名譽會長,享年100歲。

國際上人口學都還屬於幼稚學科,遠沒有完善,比如聯合國對於人口預測就從來沒有準確過,說明人口學界缺乏新思維。中國在1980年代人口學起步時候將馬寅初搬上神龕,採納的是馬寅初、馬爾薩斯的觀點而建立起的中國的人口學科,導致中國人口學先天不足,一開始就走向了錯誤方向。導致現在民族急性自殺的1.2-1.3的生育率,中國人口學界吃不了兜著走!

老子曰:“治大國如烹小鮮”,這裏的小鮮指的是魚。不該翻動的時候(比如1980年代就不應該實行獨生子女政策),老是把鍋裏的魚翻來覆去,檢查是否熟了,其結果只會把魚煎爛;該翻的時候(比如現在就應該停止計劃生育)就要翻動,否則魚會被燒糊,並且要翻就要一次翻成功,否且三、五年又得翻(民眾無所適從)。

既然馬寅初作為現行計劃生育政策的象徵,不批馬寅初的新人口論,不澄清事實,就不會有為人口政策伸張正義的那一天。
水寒:美國將中國視為假想敵實在沒有道理——從人口結構看中印龜兔賽跑 
DWNEWS.COM-- 2007年8月22日0:29:34(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來稿/1901年印度人口為2.38億[1];其時中國人口4.26億[2]。 2006年印度人口10.95億;而2006年中國人口12.5億左右(計生委宣稱是13.1億,但是國家統計局局長承認到2004年就有至少4000多萬的水分,並且水分逐年增加[3])。 換句話說,從1901年到2006年,印度人口增加到4.6倍,而中國人口只增加到2.9倍。 (chinesenewsnet.com) 

文明的創造靠精英(數?年、數百年、上千年出一個的精英),文明的毀滅也是精英(一年出無數個的“精英”),文明的保留靠普通百姓。 中國有重視“精英”的傳統,但往往是精英誤國。 無論是老一代知識精英陶行知、馬寅初、劭力子、夏衍,1980年代的政治精英,自由主義學者何清漣、餘傑,還是新左派學者何新,都認為人口問題是中國很多問題的根源,控制人口是中國的當然選擇。 從某種意義上說,計劃生育是幾代精英的恥辱。 在1980年那種政治現實下,以及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氛圍下,決策者想不實行計劃生育都難。中華文化圈的韓國、新加坡由於尊重精英的觀點,對人口控制也是非常熱情(由於政治制度的原因,精英們的設想不能完全付諸實踐),現在後悔莫及。 台灣由於重視精英,還曾想要諾貝爾獎獲得者李遠哲當行政院長(在台灣生育率只有1.1的現在,李遠哲還認為台灣需是否繼續減少人口)。 人口問題是慢性問題,在人口方面的看法,不但反映出決策者的眼光,同樣也反映出學者的眼光。 學術有專攻,不要一碰到問題就往“人”身上推。(chinesenewsnet.com) 

有媒體宣稱,有三件與中國相關的事情,讓印度的知識精英刻骨銘心。 其中之一就是印度不能像中國這樣實行計劃生育,導致印度經濟發展落後於中國。 1976年,當時的總理英迪拉‧甘地在精英的建議下,曾發起一場控制人口增長的運動,結果遭到廣大選民的強烈反對,在第二年的大選中,英迪拉‧甘地遭到慘敗,黯然下臺。 之後,以壓倒多數獲勝的人民黨執掌了在新德里的權杖。 他們對甘地夫人的節育計劃予以否定,並很快宣佈了一項新的人口政策——家庭幸福工程。 此工程的意圖是明確的,即它是以自願為原則的。 在歷年的競選中,沒有任何政治家在競選時敢提關於“人口控制”的字眼。 由於印度缺乏連貫的政策來控制人口激增,儘管控制人口的措施和辦法多次出臺,但始終難以得到認真的貫徹落實,最後總是不了了之。 而現在國際社會看好印度的原因恰恰就是印度因為沒有強制運行過激的計劃生育政策而有年輕、合理的人口結構。 普通人的感性常識比精英的理性思維(用放大鏡放大人口的某一負面作用)更合理。 (chinesenewsnet.com) 

當前中國人口比印度多。 但是從人口結構圖可以看出,中國人口多在中老年人口;中國30歲以下年齡組人口卻遠比印度少。 (chinesenewsnet.com) 

2005年中國與印度人口結構比較(單位:萬人)年齡組中國印度年齡組中國印度年齡組中國印度(chinesenewsnet.com) 

0-468461229135-3912464751870-7434341540 (chinesenewsnet.com) 

5-980051193840-4411136638975-792190928 (chinesenewsnet.com) 

10-14102131123345-498661537580-841178444 (chinesenewsnet.com) 

15-19108941052750-549335445085-89427148 (chinesenewsnet.com) 

20-247824992555-596849363990-9411930 (chinesenewsnet.com) 

25-298380926360-645044291895+253 (chinesenewsnet.com) 

30-3410913858165-6942572216 (chinesenewsnet.com) 

數據源:中國: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4];印度: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工齡料[5]。(chinesenewsnet.com) 

圖片:http://www.chinareform.org.cn/cirdbbs/uploadfile/200741713425946016.jpg(chinesenewsnet.com) 

在兩國社會發展水平差距不太大的情況下,勞動力意味著綜合國力。 現在中國綜合國力比印度強,一方面是中國在1979年之前已經與印度拉開了差距(從人類發展指數HDI來看,1950年中國HDI為0.159,印度為0.160;1980年時候中國HDI提升到0.588,相當於印度1997年的水平。就是說到1980年中國已經拉開了印度?多年);另一方面是中國現在的勞動力比印度多。 以20-64歲為勞動人口的話,那麼中國2005年有勞動年齡人口8.06億(其中男性4.0億,女性4.06億),印度只有5.81億(其中男性2.98億,女性2.82億),中國勞動力是印度的1.39倍。 由於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佔男性的86%,而印度只佔50%(大量的孩子需要婦女養,從民族長遠角度看,印度婦女正在做出巨大的貢獻),因此現實上中國勞動力是印度的1.70倍。 (chinesenewsnet.com) 

到2025年,中國人口將只有13億左右,而印度將達到14.5億左右。 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肯定會降低(中國必須鼓勵生育以提高生育率,否則國家將徹底喪失可持續發展能力),而印度隨著經濟發展生育率將會降低,婦女勞動參與率可能會升高。 2025年中國20-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現在0-44歲的人口,忽略死亡情況)為8.67億(其中20-44歲的黃金時期勞動力為4.38億,45-64歲的中老年勞動力為4.29億),印度20-64歲的勞動年齡人口為8.77億(其中20-44歲的黃金時期勞動力為5.59億,45-64歲的中老年勞動力為3.17億)。 雖然中國勞動力總量只稍少於印度,但是中國的勞動力結構沒有印度合理,中國的生產效率可能將比印度低。 然後以此為轉折,中印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chinesenewsnet.com) 

國際社會把中印當前的崛起形像地比喻為龜兔賽跑,中國就像一隻兔子,跑在前面,印度則像是一隻烏龜,跟在後面。 現在越來越多的人相信:印度龜將戰勝中國兔。 其中一個重要原因就是印度沒有“計劃生育”政策,因此人口增長能夠跟上經濟發展對勞動力需求的增長,而中國的獨生子女政策卻使中國經濟面臨著勞動力供應不足的難題[6]。 近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已經下降到1200萬左右,其中女孩不到600萬;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400多萬,其中女孩1200萬。 這就意味著今後印度的物質再生產能力是中國的兩倍(勞動力是中國的兩倍),人口再生產能力也是中國兩倍(育齡婦女是中國的兩倍)。 考慮到中華生育文化破壞嚴重,而印度生育文化卻相對保存的比較好,那麼今後中國每年出生人口不到印度的1/3。 (chinesenewsnet.com) 

以下是美國人口普查局(2006-08-24)數據[7];單位:百萬;每幅圖的左側為男性,右側為女性。 (chinesenewsnet.com) 

中國2005年人口結構圖(註明:該圖採納中國計生委的人口數據,實際上中國人口結構遠沒有這麼好)。 圖片:http://www.census.gov/cgi-bin/ipc/idbpyr.pl?cty=ch&yr=2005&maxp=67043344&maxa=100&ymax=250 (chinesenewsnet.com) 

印度2005年人口結構圖圖片:http://www.census.gov/cgi-bin/ipc/idbpyr.pl?cty=in&yr=2005&maxp=64797465&maxa=100&ymax=250 (chinesenewsnet.com ) 

日本2005年人口結構圖圖片:http://www.census.gov/cgi-bin/ipc/idbpyr.pl?cty=ja&yr=2005&maxp=5576744&maxa=100&ymax=250 (chinesenewsnet.com ) 

美國2005年人口結構圖圖片:http://www.census.gov/cgi-bin/ipc/idbpyr.pl?cty=us&yr=2005&maxp=14348291&maxa=85&ymax=250 (chinesenewsnet.com ) 

中國2025年人口結構圖(註明:該圖採納中國計生委的人口數據,實際上中國人口結構遠沒有這麼好)。 圖片:http://www.census.gov/cgi-bin/ipc/idbpyr.pl?cty=ch&yr=2025&maxp=67043344&maxa=100&ymax=250 (chinesenewsnet.com) 

印度2025年人口結構圖圖片:http://www.census.gov/cgi-bin/ipc/idbpyr.pl?cty=in&yr=2025&maxp=64797465&maxa=100&ymax=250 (chinesenewsnet.com ) 

日本2025年人口結構圖圖片:http://www.census.gov/cgi-bin/ipc/idbpyr.pl?cty=ja&yr=2025&maxp=5576744&maxa=100&ymax=250 (chinesenewsnet.com ) 

美國2025年人口結構圖圖片:http://www.census.gov/cgi-bin/ipc/idbpyr.pl?cty=us&yr=2025&maxp=14348291&maxa=85&ymax=250 (chinesenewsnet.com ) 

幫助:上圖中國2005年0-4歲人口為8218萬人,但是2005年1%人口抽樣調查顯示只有6846萬人。 上圖2025年中國人口結構是依據2025年達到14.53億人口總量來預測的,但是實際上中國人口不可能達到13億(即使現在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2025年都難以達到14.53億人口)。 就是說中國人口結構遠沒有上面圖片顯示的那麼好。 (chinesenewsnet.com) 

從人口結構可以看出,今後對美國構成競爭的將是印度而不是中國(需要幫助的是,筆者並不是說印度對美國構成威脅,相反印度還將為全球經濟繁榮做出貢獻)。 中國勞動力優勢只有?多年,然後就面臨嚴峻的老年化問題,中國今後有三四億老年人,哪裏有能力(“人”力)對美國構成威脅? 美國一些右翼人士將中國視為假想敵實在沒有道理(高估了中國的實力)。 日本的綜合國力將走下坡路。 如果中國不調整人口政策、改革分配制度,並重建生育文化,前途堪憂。 蘭德公司認為2020年中國仍將很窮的預測是有道理的。 當前中國有230萬現役正規軍人(此外還有約80萬的預備役部隊),武警部隊約有150萬人。 除了軍官和志願兵外,假設330萬為義務役,平均服役2-3年,假設為2.5年,那麼每年應該有132萬左右的新兵入伍。 現在的現役軍人主要是1985到1987年左右出生的,當時每年出生2300萬左右,其中男孩1208萬,服兵役的10.9%(女兵很少可以忽略)。 而根據人口普查和人口抽樣調查,近年每年出生男孩700萬左右,那麼要想繼續保持現有軍隊規模,到時候意味著19%的人需要服役。 而印度保持同樣軍隊規模,只需要10%的男丁服兵役。(chinesenewsnet.com) 

有人認為今後國防不靠人,靠科技,人多人少意義不大,但科技進步依賴於綜合國力。 中科院《中國現代化報告2005》顯示,中國與美國等7個國家的經濟現代化差距100年。 中國計劃生育政策將導致國家連基本的社會保障體制都無法創建,今後國防投入更加會受到限制,與其他國家的國防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而獨生子女的性格和身體缺陷以及缺乏對國防的奉獻精神,部隊的素質堪憂。 另外由於沒有合理的社會保障體制,軍隊家屬無法得到應有的保障,將會導致軍心不穩。 當今後中國軍隊的主體是獨生子女的時候(古今中外,都豁免獨生子女的兵役的),戰鬥力到底有多強? (chinesenewsnet.com) 

現在問題是:中國根本沒有能力威脅美國,但是美國有些人卻以為中國有能力威脅美國,而中國自己一些人還真以為自己有能力威脅美國。 這是中美關係的一個誤區。 需要澄清這個誤區,才能促進中美關係,才能維護世界和平。 人需要活在現實裏面,不能活在假想中。 (chinesenewsnet.com) 

考慮問題首先要考慮“人”力。 不要被暫時的繁榮所蒙蔽,以為中國世紀真的來了。


水寒:處罰富人超生,看中的是孩子還是財富? 
DWNEWS.COM-- 2007年8月3日1:46:41(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來稿/2007年7月10日國家計生委新聞發言人、政策法規司司長於學軍,就"穩定生育政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在政府網與網民進行在線交流[1]。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主持人]網友"流水男1號":當前相當一部分富人、名人超生,誰來管? 怎麼管? 有實例沒有?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於學軍]我首先回答有沒有實例。 最近大家可能在網上看到了,湖南省對於超生的黨員幹部、高收入者、社會公眾人物進行了公示,公開曝光,這就是實例。 首先,誰來管,我認為全社會都應該管,怎麼管,現在我們正在和有關部門協商辦法,其中有幾條我可以告訴大家、黨員幹部社會公眾人物如果超生,不可以做人大代表等。 你作為社會公眾人物,你有了違法的記錄,不遵紀守法的人怎麼可以做人民的代表? 再有,我們和有關部門協商,將他們的行為納入不良行為的記錄中,因為你畢竟違反了計劃生育政策,是一種違法的行為,違法的行為也要行入不良的行為記錄。 還有其他一些做法,我們正在和有關部門協調,相信在不久的將來,我們將會付諸實施。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水寒]總體來說,一個群體越富裕,生育率越低,這是人口學的規律。 要是停止計劃生育,中國的富人階層估計也就能達到香港、新加坡、台灣的生育率水平,這三個華人地區當前生育率分別為0.94、1.24、1.1。 那麼為什麼中國富人還是有超生的呢? 那是因為中國的政策生育率太低,即使香港、新加坡這樣超低生育率的地區,平均生育意願仍然接近2.0,作為整體,因為不孕、單身、錯過生育時節等原因而使得生育率只有1.0左右,但這1.0的生育率仍然有很大部分是由於部分人生育兩三個貢獻的。 要是香港、新加坡這樣的地區也只有1.38的政策生育率(中國城市只有稍高於1.0),照樣有超生的。 既然名人、富人生育意願比普通人更低,為什麼計生委還要抓著這一特定群體超生不放?(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原因是隨著教育、醫療產業化,房地產的一派繁榮,養育工本不斷提高,老百姓生活壓力越來越大,生育意願不斷降低,願意超生的農民越來越少。 少數願意超生的農民也被計生委榨干了,地方政府抓計劃生育已經沒有什麼油水了。 物質刺激的減弱導致基層幹部抓計劃生育的積極性降低,出現了於司長所擔心的"對任務的重視程度下降了,導致一些地方計劃生育任務滑坡"的現象。 自從於學軍擔任計生委法規司司長以來,國家計生委大力宣傳富人、名人超生,呼籲加強了富人、名人超生的罰款。 計生委的呼籲給地方政府(尤其像湖南、廣西、河南、雲南等經濟欠發達省份)打了強心針,大大提高了他們抓計劃生育的積極性。 計生委一聲號角,地方政府衝鋒陷陣。 湖南省提出了"抓計劃生育就是抓生產力"的新觀點,,要求公開曝光超生名人富人,把人口計生經費作為經濟社會發展的基礎性投入。(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為什麼說抓計劃生育就是抓生產力? 因為官員們心中的生產力就是GDP,就是經濟效益。抓富人、名人超生罰款能夠"多快好省"地為地方政府帶來經濟效益,可以成為一大財政支柱,將計劃生育作為基礎性投入必將產生誘人的經濟效益,是低投入高產出。 在國家計生委和湖南省委、省政府的高度重視下,湖南開出了130萬的"第一罰單"[2]。 可能是由於湖南富人名人數量不多,"富人超生經濟"沒有達到預期的數量,湖南擬成倍提高富人超生處罰標準,規定名人富人超生按上年度收入6倍罰款[3]。 有暴利就會有暴力,這麼大的利潤,強盜都要改行當計生幹部了。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名人、富人雖然有條件通過特權的形式來實現自己的生育意願,但是作為整體,富人階層生育意願不高,超生的實例很少。 富人、名人比例本身就少,願意超生的更少。 2004年末上海戶籍人口總數為1352.39萬,三年總超生才1171例(年均390例),富人超生才有84例(年均28例);人口550萬的大連市,三年才有12例(年均4例)富人、名人超生[4]。 可能是由於湖南比較貧窮,"富人、名人"的標準不同,湖南富人、名人超生多一些,"三湘第一議案"發起者、湖南省人大常委、中國農工黨湖南省委專職副主委戴君惕說,"湖南每年超生5萬多人,其中富人、名人、官員就佔近2000例"[5]。 作為一個人口上六千萬的省份,每年多生2000個孩子難道算大事? 如果說是名人、富人超生影響不好的話,那麼在媒體誇張宣傳這種超生才是真正影響不好。 幾年前大眾很少關注名人、富人超生(在媒體上露面的一些演藝界超生的富人、名人,其實已經移民海外,不是中國人了),因為超生大多是低調,大眾也不可能專門花費心思從數千萬人群中間找出幾百個、上千個超生的富人、名人。 最先對富人、名人超生進行炒作的是國家計生委副主任楊魁孚,他更是以政協提案的形式提出"對富人、名人超生現像要給予足夠重視"。 這幾年經過計生委的宣傳,現在大眾以為凡是富人、名人都超生,加上以前宣傳的農民超生,普通百姓現在的感覺是:窮人超生,富人也超生,只有我自己不超生,因此必須堅持計劃生育。 這種宣傳的社會效果最有利於誰?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就像本來糧食充足,倉庫都放不下,每人每天兩斤大米都沒有問題(大眾每天只需要1.5斤大米就足夠),但是倉庫管理員卻編造謊言說糧食不夠,只限量供應每人每天半斤。 有特權人士通過途徑獲取了1斤大米,被倉庫管理員抓住,說是貪污,榜告大眾,群情激憤,恨不得將貪污犯處死。 如果誰說幾句公道話,會被說成是包庇貪污犯。 但是等到幾年之後大眾看到滿倉發霉的糧食和自己營養不良的身軀,又能作何感想?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戴君惕的提案透露出一個大問題,湖南省生育率連1.3都沒有。 根據《2005年湖南省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自2004年11月1日至2005年10月31日止,湖南全省共出生74.32萬人[6]。 一年出生74.32萬人,其中超生5萬人,正常生育69.32萬人。 假設湖南的政策生育率(平均每個婦女被允許生孩子數)與全國一樣為1.37的話,扣除15%不生育人群,都響應政策的話,現實生育率為1.17。 湖南每年正常生育69.32萬人的話生育率為1.17,加上5萬超生,實際出生74.32萬人,那麼實際生育率只有1.25,哪裏有1.8? 要達到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認定的"最佳"1.8的生育率,湖南每年需要出生106.65萬,需要超生37.33萬,那麼需要14930個名人、富人超生。 湖南育齡人口中每年總共有這麼多富人、名人? 如果有的話,湖南已經成為超富省份了,還用得著指望超生罰款?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生育率只有1.25,作為省領導,第一要務就是呼籲立即停止計劃生育,而不是加強超生罰款。 戴君惕作為農工黨湖南省委專職副主委倒是非常忠於中國農工黨中央主席蔣正華(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組組長),但是卻是在陷害中共湖南省委、省政府!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如此少的超生實例,對中國人口增長根本沒有影響,但是計生委為什麼一再在媒體高調宣傳富人、名人超生? 這裏就不得不提到一種中國特色的現象:分配極端不公平。 中國0.5%的家庭擁有60%以上財富[7]。 0.5%的家庭可以輕易擁有60%的財富,但是即便他們是生育超人,也不可能生出2%的人口來,對全國人口增長幾乎沒有影響。 但是由於他們掌握60%的財富,對他們罰款將使得計生委獲取巨額財富。 而對普通人超生罰款,一方面難以罰到款,另一方面還能激起他們的反抗。 可見計生委看中的並不是富人們超生的孩子,而是他們的財富。 利用"超生"這個魚餌,釣取他們的財富。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湖南省計生委這一招,利用中國轉型社會時期普通人的仇富心理,獲取巨額利潤。 既獲得社會效應(讓大眾感覺超生很嚴重,計劃生育停不得),又獲得經濟效益。 既得好,還賣乖。 從這個角度看,湖南(大戶小戶通吃)比廣西(只吃小戶)高明的多。(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超生家庭既撫養了孩子,又撫養了計生委。 不超生的家庭的財富幹什麼去了? 據新京報一篇題為《高校教授10萬元葬愛犬,葬禮主題"人狗情未了"》的報導稱,2007年7月22日上午10時左右,在成都市北郊某殯儀服務園區的財務室內,某高校林教授為狗做葬禮,兩天"喪事"花去10萬多元。 養人不行,養狗卻可以,這也算是中國特色。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富人、名人超生有能力超生,也有能力移民海外。 計生委加大對他們的罰款,逼得他們移民海外,同時轉移大量的財富。 富人競相逃往國外的社會是一個什麼樣的社會?(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當務之急是停止計劃生育,還所有人的生育權。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註釋: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1.人口計生委於學軍談"穩定生育政策,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中國政府網。 2007-11-10. http://www.gov.cn/zxft/ft31/wzzxgd.htm (chinesenewsnet.com) 

2.陳張書,章錦.罰130萬湖南治名人富人超生"第一罰單"出爐.新華網(源:湖南經濟報).2007年05月10日. http://news.xinhuanet.com/legal/2007-05/10 /content_6081968.htm(chinesenewsnet.com) 

3.唐薇頻.湖南擬規定名人富人超生按上年度收入6倍罰款.新華網(源:長沙晚報). 2007-07-24. http://midchina.xinhuanet.com/2007-07/24/content_10659927 .htm (chinesenewsnet.com) 

4.楊霞.超生是富人的特權? 新華網2006年4月13日. http://www.sd.xinhuanet.com/news/2006-04/13/content_6733565.htm (chinesenewsnet.com) 

5.文峰.湖南人大常委委員:一定要提高名人富人超生工本.中國經濟網. 2007年07月28日. http://gov.ce.cn/newmain/jrgz/200707/28/t20070728_12339250.shtml (chinesenewsnet .com) 

6.2005年湖南省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中國人口信息網. http://www.cpirc.org.cn/tjsj/tjsj_gb_detail1.asp?id=6691 (chinesenewsnet.com) 

7.財富聚集度高中國0.5%的家庭擁有60%以上財富.中國證券報. 2005-12-14. 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05-12/14/content_3919280.htm 


作者: deadshear 提交日期:2007-8-30 20:47:00
中山水寒提出中國應該放開計劃生育,提高人口出生率,並且歸納12個要點加以提出,我覺得他的意見是不夠全面,管中窺豹,個人以為是2成對,8成錯。 下面我們來看看他的理論: 

1、要保證人口相對於上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世代更替),在當前發達國家的壽命和死亡情況下,婦女平均得生育2.1個孩子。 而由於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別比都比發達國家要高,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應該在2.3以上。 考慮到不孕不育症、單身、丁克等人群,一個正常的社會應當是主流家庭生育三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兩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個孩子。 要是一個國家的主流家庭不願意生或者養不起三個孩子,標誌著這個國家已經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有一定道理,如果以上情況持續幾個世紀,確實會造成這個國家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但是但是從近百年的歷史來看,還沒有一個國家因為以上原因而滅國的,倒是從二?世紀初到二?世紀末,世界人口從16億增加到61億,增加了到原來的將近四倍之多(而且是在有兩次世界大戰的情況下),而且我認為現今的低生育率完全可以看成是上世紀高生育率,低死亡率的反效應(在沒有瘟疫,戰爭條件下的),所以我認為:在一段時間(比如說幾?年內),以中國的人口基數,中國的生育率低於2國家完全是沒的說的。 而且我認為在考慮代更替水平生育率這個概念上,中山也完全沒有考慮到仔細,沒有考慮到在成長過程中,男子的自然死亡率遠遠高於女子以及男女婚姻年齡存在時間差這個原因。 因此要是一個國家的主流家庭不願意生或者養不起三個孩子,標誌著這個國家已經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這個結論完全是錯誤的。 

再來看看第二個論點:2、人口有其內在調控機制。 在古代通過“左手”(瘟疫、戰爭、饑荒、自然災害等)調控人口。 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美洲新大陸高產作物的引入舊大陸,以及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糧食數倍增加;加上牛痘接種和青黴素等的推廣使得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從過去20多歲延長到現在的60多歲,導致人口激增。 但是工業化通過“右手”壓迫人口,降低生育意願、養育能力和生育能力。 這種“兩手”調控機制使得人口呈S形變化,數千年的低水平平穩期,三百年左右的急劇上升期,然後是人口高水平平穩期或者下降期。 計劃生育使得中國放棄了數千年一遇的人口發展機遇。 中國要是1970年代就不實行計劃生育的話,隨著人類發展指數(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針)的提高,生育率也會自發直線滑坡,人口不會無限增加,中國2005年底人口也只有15億左右;即使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那麼2005年人口也只有14億左右人口,但是人口結構就更為合理,更有利於國家的持續發展。————————很有道理,但是以上結論是創建在隨著人類發展指數(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針)的提高,生育率也會自發直線滑坡,人口不會無限增加這個大前提下的,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我國的人類發展指數是否會提高(或者是否有現在高),而且人們的生育意向如何,這是一個值得商量的問題,對於沒有發生過的事情我不去猜測,但是可能性是無限的,我這裏隨便模擬一下:象非洲一樣,還是像印度一樣,抑或者像日本一下,結果無從得知,所以在前提未必成立的條件下,結果未必如你所言。 

3、中國人口增加不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主要是壽命延長,是“死的太少”,而不是“生的太多”。 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1980年的68歲,同期人口從5.5億增加到10億。 毛澤東時期的人口政策遏止了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下降的趨勢(從19世紀初的佔世界40%下降到1949年的22%),1949年中國人口佔世界22%,1980年仍然是22%。 要是依照馬寅初人口論,從1959年1979年少生3億(實際上4.57億),意味著1959年以後出生的人口的近2/3是不能出生的,現在中國可能已經因為老年化而崩潰,已經淪落為一個毫無生氣、喪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國家。 中國1950年代到19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為現在的勞動力,才是當前真正的“人口紅利”。 現在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是“吃祖宗的飯”,但現在的計劃生育卻是“斷子孫的根”——這一段沒什麼問題,中山認為了人口的增長主要在於平均壽命延長,我覺得有一定道理,但是平均壽命增長佔總的增長人口的多少比例,生育率提高導致人口增加又佔總的增長的多少比例? 你這裏沒說清楚就下結論說壽命提高是主要原因,那位兄弟查的到二?世紀前期中國的人口情況,這裏是毫無根據的,那位有數據嗎?剩餘的明天再說,累了,最後簡單介紹一下二?世紀人口生產情況。 

二?世紀是一個人口增長、經濟發展和環境變化都史無前例的世紀。 從1900年到2000年,世界人口從16億人增長到61億人(聯合國,2001年b)。 雖然世界人口增長了將近四倍,世界的實際國內生產總值卻增長了20到40倍(DeLong,1998年),使世界不僅能夠支持四倍的人口增長,而且生活水平更高了。 然而,人口和經濟的這一快速增長在世界上並不是均勻的,並不是所有的區域都同樣得益於經濟的增長。 水資源的消耗量在過去70年增加了6倍,由於使用化工燃料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物在20世紀裏增加了12倍,導致全球變暖而產生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影響。 採伐森林的速度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作者: 楊驚羽回復日期:2007-8-3020:59:04
 
其實你很沒道理. 
   
中國憑什麼省下生存空間給洋鬼子用呢? 
   
一胎化進行下去,過個幾百年,中國不是沒人了麼。 
   
中年喪子怎麼辦? 靠你養? 
   
現在的孩子都沒有叔姨伯的概念了,過幾年估計更慘,家裏都沒幾個親戚了。 

作者: wwwjean回復日期:2007-8-3022:15:48
 
水資源的消耗量在過去70年增加了6倍,由於使用化工燃料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物在20世紀裏增加了12倍,導致全球變暖而產生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影響。 採伐森林的速度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作者: deadshear回復日期:2007-8-319:39:16
 
為什麼叫省出空間來給洋鬼子用呢? 那豈不是所有的發達國家都在省出空間在給別人用,省下來生存空間是給後代用,你有沒有注意到我後面消耗的資源的例子,無知,一胎化會進行幾百年,誰說的,你說的嗎? 你要統治這個國家數百年,難道這個國家的政策不會變,況且現在實行的也不是一胎化,就你在那邊亂說。 

作者: 楊驚羽回復日期:2007-9-10:35:04
 
作者:wwwjean回復日期:2007-8-3022:15:48 
   
水資源的消耗量在過去70年增加了6倍,由於使用化工燃料而形成的二氧化碳排放物在20世紀裏增加了12倍,導致全球變暖而產生嚴重的環境和社會影響。 採伐森林的速度已經達到歷史最高水平

---------------------------- 
這裏面有多少是浪費形成的呢? 人口增長了六倍沒有? 
   
中國的環境問題從什麼時候出現的呢? 什麼時候加劇的呢? 搞計劃生育最厲害的時候開端的,大多數是一胎化的時候開端的,和人口扯個屁。 現在的污染問題是各級政府的發展觀出了問題,而不是人口出了問題。 這一點都看不出來嗎? 
   
為什麼日本人口密度這麼大,人家環境搞得這麼好? 我們能不能少出口一點,多給自己人用用? 
   
要禁多胎,先禁少數民族! 漢人憑什麼要禁? 根本就不合憲法 

作者: 天龍百部回復日期:2007-9-19:31:54
 
強烈推薦閱讀: 
為什麼支持計劃生育的滿人要撒謊?為什麼要否認自己是滿族? 
   
   
中山你回答,為何3億人美國要強於13億人的中國? 
作者:梁楊提交日期:2007-8-30 13:48:00 
http://cache.tianya.cn/publicforum/content/no01/1/363477.shtml 
   
   

作者: xilinzaina回復日期:2007-9-110:34:07
 
馬寅初就是回族了。 。 。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3316
(轉貼)女人的褲子是文化的國防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女人的褲子是文化的國防












作者:中山水寒 提交日期:2006-12-1 10:13:00






您所在位置:光明網 - 光明觀察 - 學術觀點




女人的褲子是文化的國防--“性解放與低生育率




作者:易富賢 familyyi@yahoo.com






一、對性的控制程度反映了一個文明的水平 


二、中國傳統家庭模式體現了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的和諧 


三、從古今家庭模式的差別看現代的低生育率 


四、從現在各國生育率下降看萬惡淫為首” 


五、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的失調是現在生育率低下的重要原因 






光明網《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11-24 http://guancha.gmw.cn/show.aspx?id=2124




一、對性的控制程度反映了一個文明的水平 




人類社會賴以存在和發展的兩大基本支柱:一是人口再生產,二是物質再生產。社會和諧的最高境界是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的和諧,而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是否和諧又取決於對性的控制程度。對性的控制程度反映了一個文明的水平。 




《孟子》:食、色,性也。食,是個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人的壽命有限,需要通過生殖作用使得世代更替,兩性關係是人類社會得以生存的大事。性器官是生殖的專門器官,性行為是動物的最基本的本能,具有繁衍(工具)和享受(玩具)兩重性,從造物主的安排來看,繁衍是第一位的,是為了增加繁衍的積極性、是一種獎賞。 




但是性衝動是人類最難以克服的原始慾望之一,對性的管理不當,不但威脅生育大事,而且對社會道德的威脅性最大。孔子就說過:吾未見好德如好色者也。世界上的很多壞事都是淫開頭的,中國古代萬惡淫為首這句話對於性慾的恐懼就已經表達得十分明白。而中世紀歐洲的基督教對性的恐懼就像對死亡的恐懼一樣。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國家的起源》說:天主教教會之所以禁止通姦和離婚,就因為他們確信,對付通姦和離婚就象對付死亡一樣,是沒有任何藥物可以救治的。因此各種文明都對性進行了不同程度的限制。對性進行規範,是文明產生的第一個標記,而性混亂則是文明崩潰的第一個蹟象。 




不是單獨存在的,而是人性的一部分,其實是活力的表現,活躍的年齡也是一個人創造力最活躍的時段。對性過於放縱,是很多文明覆滅的原因,比如羅馬帝國的滅亡就是因為淫亂導致生育率降低、人口減少,巴比倫滅亡也是因為淫亂,中國晉代上層的淫亂引發了五胡亂華,現在西方國家性解放導致一系列社會問題和超低生育率(筆者在《從羅馬帝國的滅亡看現在的人口問題》將詳述);但對性過於壓制,同時也壓制了人性,導致社會發展緩慢,比如歐洲的中世紀和中國的明清。凡事都有個度,過猶不及。 




女人的褲子是文化的國防。古代征服一個民族,俘獲女人作為戰利品。在和平的時期,兩個文明發展不平等的時候,婚姻往往是單向的,婚姻的流向體現文明的高低,發達地區的男人容易娶落後地區的女人,落後地區的男人卻難娶到發達地區的女人,一個民族對本族女人外嫁非常敏感。生育文化是一個民族文化的核心。隨著西方性解放思潮的傳入,現在中國女人自己脫下了褲子,意味著我們傳統文化被徹底征服。




二、中國傳統家庭模式體現了和諧社會的最高境界: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的和諧 




相對來說,中國古代對性的控制的度掌握的比較好。即使在有髒唐爛漢之稱的唐朝和漢朝,中國的性開放程度也遠遠達不到羅馬帝國那種淫亂的程度;而在存天理,滅人欲的宋明理學興起之後,中國禁欲又遠遠達不到歐洲中世紀的程度。原因是中國早在西周就制定了一套完善的禮教文化,核心是家文化,通過婚姻制度將性控制在禮教之內,控制在家庭之內。 




中國古代哲人認為,人的慾望是人的合理要求,是人的本性,只不過要做到節制就可以了。荀子說:性者,天之就也;情者,性之質也;欲者,情之應也。儒家提出適當節欲(而不是禁欲)的思想,《禮記曲禮》:欲不可從(縱),樂不可極。孔子說:君子好色而不淫。荀子提出中理這一標準,即人的慾望和行動要符合社會的道德規範。 




男主外、女主內的婚姻家庭模式其實是中國數千年摸索出來的社會分工。中國古代除了少數特權階層可以納妾外,普通老百姓基本是一夫一妻制,匹夫匹婦,《易經家人卦》所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亦即《禮記》所說:男不主內,女不主外。此乃分工合作之意,本來沒有平等不平等的意思,古代上有八十歲老母可以抵消一些罪過或者豁免一些責任(對母親的孝似乎比父親更重要)。宋明理學興起之後的元明清三代,歧視婦女、摧殘婦女的現象才比較普遍,包括婦女裹小腳大範圍流行(裹小腳現象雖然很早就有,但是不流行)。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其實就體現了男女在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的分工。 




大婚,萬世之嗣也”(《禮記哀公問》),西周開始的中國古代婚姻法中,將婚姻視為人生最為神聖的事情,結婚程序遵循嚴格的六禮:納採(求婚)、問名(探女方情況)、納吉(通過雙方八字的測算,得到好兆頭)、納征(正式訂婚)、請期(雙方商定成親日期)、親迎(成親)。南宋之後濃縮成三禮:納採、納征、親迎。並且成親的時候還要拜天地(因為男女結合是天作之合),拜父母(感謝父母養育之恩),夫妻互拜(意味著夫妻結為利益共同體)。成親之後,還要廟見,就是女方由男方陪同去拜見男方的祖先,向祖宗報個到,算是男方家族的人了。 




從道德層面看,古代很早就主張婦女應該從一而終從一而終其實有多重積極意義: 


1、由於家庭是物質再生產的基本單位,從一而終其實是很好地保護了婦女利益的,家庭的財產是夫婦共同創造的,不能隨便將妻子掃地出門。 


2、婚姻目的之一是合二姓之好,一旦離婚就是結二姓之怨 


3、男女結合是天作之合,不能違抗天命(即便是夫妻感情不合,那也是因為前世結怨,認命而已)。 


4、依存於物質再生產的人口再生產才是有效的,夫妻雙方同心協力撫養小孩。單親家庭不利於撫養小孩(現在西方國家的單親家庭也同樣不利於撫養小孩,很多陷入貧困)。要是離婚的話,繼父、繼母對小孩的態度就不一樣。 


5、生育時間是有限的,離婚意味著浪費生育時間。 




因此古代離婚是一件很鄭重、很嚴肅地事情,不能隨隨便便。男子可以離婚休妻的七項條件(七出):不順父母、無子(還得等到50歲過了生育年齡之後)、淫、妒、惡疾(麻風等傳染病)、多言、盜竊。前兩項涉及到孝,第三項就是對性的限制。古代社會還為七出設定了限制條件,叫做三不去 有所娶無所歸(離婚後無處可去)、與更三年喪(妻子陪同丈夫給公婆服過三年重孝)、前貧賤後富貴。也就是說,雖然女方犯了除了七出之條,但是有這種三種法定情況之一,男方也不能離婚。但是屬於惡疾的不適用三不去惡疾是因為傳染病威脅家族的生存,是因為敗壞家風。可見古代對處罰的非常重。 




但是從制度上,中國古代不曾禁止過婦女再婚。早在唐朝,法律中就有和離制度,指男女雙方自願離異:若夫妻不相安諧而和離者,不坐。而歐洲整個中世紀都禁止離婚。 




中國古代一方面嚴格限制婚外的,一方面又鼓勵夫妻之間的正常性生活。使得性得到滿足。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男女居室,人之大倫也內無怨女,外無曠夫,也就是男女都能適時締結婚姻,內無大齡未嫁的怨女,外無大齡未婚的曠夫,老百姓都能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禮記內則》還規定:妾雖老,年未滿五十,必與五日之禦。就是說妻子在50歲之前,丈夫有滿足妻子性生活的義務,五天必須進行一次性生活,一方面是為了繁衍人口,一方面是為了調和陰陽(防止性饑渴)。 




古代婦隨夫居,只有兒子養老的制度其實並沒有我們想象的那麼差(當然現在已經不適合了)。當時培養成本低(現在養女兒的成本比兒子還多),女孩十幾歲就嫁人,不繼承財產(有些還通過彩禮彌補父母的養育成本;現在養個女兒物質成本和精神成本這麼高,女婿出得起彩禮?出不起彩禮,那就乖乖幫忙養老吧。因此現在女兒、女婿養老不論從感情上、經濟上都是合理的),女兒沒有贍養自己父母的義務,但兒媳承擔養老的義務,因為當時每人都有兒女,基本扯平。女兒雖然不養老,但逢年過節回娘家,農忙女婿過來幫忙,親情照樣維持。這樣反而有利於家庭關係簡單化。有人認為古代這種制度不公平,但就像在市區公路上有Yield(讓路)和Stop(停)等標誌,分明是兩條路駛往同一個方向,從一條路來的車偏偏要給另外一條路來的車讓路,看起來不公平,但要是不這樣的話交通事故更多。現在社會發達了,像在高速公路一樣沒有了Yield(讓路)和Stop(停)等標誌了,從法律上家庭成員平等,但家畢竟不是完全公平講理的地方,今後獨生子女需要贍養兩對父母,與父母的矛盾、四個父母之間的矛盾不容忽視。 




三、從古今家庭模式的差別看現代的低生育率 




中國古代認為男大當婚,女大當嫁,人之大倫,需要及時將管理起來,使得內無怨女,外無曠夫 




中國古代總結出女子生育發展的七七四十九歲週期。女子7歲時發育就開始了;14歲則內外生殖器的發育已趨成熟,開始月經,初具排卵受精的能力;21歲時生殖器及功能已經全面成熟;待28歲則身體及性生殖、性慾等方面正處於壯盛之年;進入35歲時其容顏開始衰減,生殖能力變弱;42歲時青春已去,生殖能力銳減;49歲則內外生殖器萎縮、月經閉絕,基本不能再有孕育。 




在古代農業社會的生產力模式下,男子20歲、女子17歲已經接近人生中物質再生產能力的鼎盛時期,具備養家糊口的能力,而這個時候生殖能力也接近最佳,無論從物質再生產還是人口再生產角度,這個年齡結婚都是比較理想的,並且及時將性限制在夫妻之間,防止怨女曠夫現象,既發揮了性的功能,又防止了性的副作用。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是協調的,工具玩具兩種性是協調的。子女結婚的時候,啟動整個family security系統(父母、兄弟、姐妹、姑、姨、舅、叔、伯等一起幫忙),幫助他們建立家庭。 


#日誌日期:2006-12-1 星期五(Friday)







評論人:loveswallow315 評論日期:2007-4-8 12:51



先生所為之事,功莫大焉!吾人認為,目前應採取多種形式發出我們反對的聲音,就象中國的愛滋病問題等等,反人類的制度必須喚起全人類的警醒,納粹都推翻了,還有什麼能阻擋歷史的潮流呢?


吾人決定撰寫一部有關寄生政策發展及造成的慘絕人寰後果的報告文學,向全世界揭露這種反人類制度的真正邪惡本質(在政府之前掩蓋美化背景下,外人很難理解在真正執行該政策過程中所造成了多麼大的災難,吾人親歷,這簡直是一場堪比納粹屠殺猶太人的災難!!1)


日後,可能希望得到先生的支持,在此先謝過!!!







評論人:ldc5218 評論日期:2007-6-13 14:32



 










1990年代後為什麼農民不願意生孩子了?












作者:中山水寒 提交日期:2005-11-13 16:19:00






作者: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i@yahoo.com




1971年,以國務院批轉衛生部等《關於做好計劃生育工作的報告》為標誌,全國城鄉計劃生育工作全面開始,允許生育兩三個孩子,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從1970年的5.8(平均每個婦女生育5.8個孩子)快速下降到1979年的2.75(與現在印度差不多)、1980年的2.24。而維持社會可持續發展,需要平均每個婦女生育2.1各孩子(人口學上世代更替水平)。可見1970年代的計劃生育的階段性任務到1980年時候即將完成,不應該再強化。




現行計劃生育始於1980年。全國總人口在20世紀末不超過12的控制目標是在19809月五屆人大第三次會議上提出來的。19829月召開的中共十二大,把計劃生育定為中國的基本國策。




為了實現中央的人口目標,1980年鄭重向全國發出了一對夫婦只生一個孩子的號召。據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曾毅的統計,中國政策生育率只有1.38




這個獨生子女政策”1980年代在農村遭到強烈的抵制,主要原因是: 


1)、這個政策本身過於苛刻,違背了人性。就像一個社會有保證每人每天兩斤的糧食,而人們實際平均只需要1.2斤,但政府卻只分配給0.6斤,這樣以前再和諧的社會也會有暴力搶劫,再溫順善良的人們也會變成暴徒(雖然經過搶劫也不過多獲得0.2斤糧食)。


2)、1980年代的農村經濟體制改革,恢復了傳統的農村生產單干模式,集體經濟幾乎完全沒有,對生產力的需求,對養老的擔心使得農民不得不超生。


3)、相對來說,1980年代是中國歷史上比較和諧的一段時期。1980年代初期我國的基尼係數還不到0.3(現在已經到了0.450.5之間),1980年代中期城鄉居民收入差距還在1.81左右(現在上升到4倍甚至6倍!)。當時教育還沒有產業化,醫療產業化程度也還不高,農民在維持本身勞動力再生產(通過醫療服務)外,還有養育兩三個孩子的能力。農民在繳納超生罰款後還能維持基本生活。


4)、傳統生育文化沒有破壞徹底。文明的創造靠精英,但文明的保留卻是靠普通百姓(海外華人對中華文化的弘揚主要靠唐人街的下層百姓,而不是靠能迅速同化進主流社會的教授階層;民族危機時期,精英成為漢奸的可能性更大;對美國文明威脅最大的不是移民美國的各國精英,而是從洛杉磯延伸到邁阿密的拉美移民西班牙語圈,這些合法、非法移民連英語都不會說,但是逼得美國主流人群開始學西班牙語)。在城市裏已經開始接受丁克思想和同性戀的時候,中國傳統生育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有子窮不久、無子富不長(其實這些傳統生育文化與以人為本可持續發展是高度一致的)等在農村還大有市場。




幸虧因為1980年代的這些阻力,並使得國家在1984年開了一個小口子,整個1980年代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還能徘徊在世代更替水平附近。但從城市角度看,人口結構是已經被破壞了。




1980年代國家對2000年人口控制目標從11億以內、12億以內、12億左右再到13億以內的不斷調整,就是來源於農民的超生壓力。




1990年後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開始低於世代更替水平,然後快速下滑,國家統計局、計生委多次客觀調查數據均顯示在1990年代中期後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就只有1.3左右。最為客觀的第五次人口普查結果顯示2000年中國婦女總和生育率只有1.22




1991年中國社會科學院中國家庭經濟和生育研究的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城市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65左右,農村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89左右;1997年國家計劃生育委員會組織的全國人口和生殖健康抽樣調查的結果顯示:城市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56左右,農村婦女平均期望生育數為1.80左右;2004年上海只有1.1)2002年國家計生委開展的城鄉居民生育意願調查表明:如果沒有計劃生育政策的限制,選擇生育兩個孩子的比希望生育一個孩子的多34.6%,平均生育意願不到1.7




由於現在中國不育不孕人群已經增加到12.5% 加上單身、丁克等因素,在1.38政策生育率的限制下,在上述如此低的生育意願下,實際生育率只有1.3是合理的。




對這些數據,計生委和人口學界感到非常納悶。他們覺得既然生育政策沒有變,為什麼生育率下降這麼快?對於客觀的1.3左右的生育率,他們認為是因為超生隱瞞,因此每次都將客觀生育率數字調整為1.8;對於中國的低生育意願,他們認為是因為現實條件有限而潛藏起來了,為了證明這一點,計生委系統通過媒體誇張性地宣傳高收入人群的超生情況。其實目前有條件的高收入者也不過生育兩胎,生育三胎的罕見。而由於高收入人群大多數生育意願比普通人群還要低,他們這個人群平均生育率還達不到平均水平,更不可能超過世代更替水平了。




其實,只要研究中國農村經濟結構、人口結構、稅費改革,就完全理解為什麼中國生育率急劇下降。1990年代開始生育率下滑的原因如下:




1、隨著城市經濟體制的改革,尤其是港資、臺資和外資的引入,以及國內私營經濟的發展, 1980年代中後期中國農村開始出現民工潮,農業部的中國農業信息網轉發的《工人日報》文章(http://www.agri.gov.cn/llzy/t20050412_353788.htm):全國目前有2.5億農民工。而這些農民工主要是青壯年育齡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3307
(轉貼)馬部長:每對夫妻生五個
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Vi

甲中央醫院
14國慶寶寶出世

updated:2007-09-01 15:18:54 MYT

(馬六甲訊)首席部長拿督斯里莫哈末阿里吁請國人多生育,以增加人口,共同為馬來西亞的發展做出努力。

他說,目前每個家庭的平均人數已從以往的7人減少到4.9人,希望國人今後多生育,以達到每對夫妻最好可以生育5名子女的目標。

首席部長週五(8月31日)為在中央醫院出世的“國慶寶寶”派送禮籃後,如是表示。

截至週五上午8時12分為止,馬六甲中央醫院共接生了14名國慶寶寶,9女5男,除了一名是來自砂拉越外,其餘14名全部是巫裔,個個身體健康。

當天陪同出席者還有首長夫人拿汀斯里阿斯瑪、該院院長達哈迪、婦產科醫生譚勝和及醫院巡察員林瑞娟、黃妙霞和戴佛淞等人。 (星洲日報/古城‧2007.09.01)

烏魯木齊:市民舉報違法生育最多可獎勵1000元
DWNEWS.COM-- 2007年8月30日0:0:1(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從8月30日起﹐烏魯木齊開展城鎮違法生育專項治理行動﹐市民舉報違法生育﹐最少獎勵500元。(chinesenewsnet.com)

  據了解﹐目前烏魯木齊超計劃生育﹑非婚生育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富人超生﹑個體戶超生﹑流動人口超生問題時有發生。此次城鎮違法生育專項治理的重點是﹕城市漢族家庭有2個孩子﹐少數民族家庭有3個孩子和未辦理結婚證明家庭有孩子的。黨員干部違法生育將被依法嚴肅處理。(chinesenewsnet.com)

  市民發現違法生育行為﹐可向當地計生委舉報﹐經查屬實﹐將根據舉報獎勵規定﹐分別給予舉報人1000元(超計劃懷孕)﹑800元(非婚懷孕)及500元的獎勵。(記者高紀報道)(chinesenewsnet.com)


水寒﹕人口政策調整不可沽名學霸王
DWNEWS.COM-- 2007年8月30日4:58:23(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來稿(chinesenewsnet.com)

基本國策起蒼黃[1]﹐豈容寄生再猖狂﹖(chinesenewsnet.com)
以人為本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2]。(chinesenewsnet.com)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3]。(chinesenewsnet.com)
天若有情天亦老[4]﹐人間正道是滄桑[5]。(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1]﹕蒼黃﹐同倉皇。蒼黃兼有變色的意思。本句是說計劃生育基本國策已經遭到各界廣泛質疑﹐理論基礎已經動搖﹐停止計劃生育勢在必行。(chinesenewsnet.com)

[2]﹔計劃生育代表的以物為本的發展觀﹐隨著以人為本的發展觀的確立﹐人口政策將面臨方向性調整。人口政策的調整是最高層次的政治改革﹐其影響將延續數千年。(chinesenewsnet.com)

[3]﹕在秦末群雄相爭之際﹐楚懷王是反秦義軍的精神領袖﹐聲望很高。霸王項羽的部將英布殺害"義帝"楚懷王﹐有人建議項羽懲罰英布以消民憤。霸王不但不懲罰英布﹐反而自己承擔殺害"義帝"的責任。劉邦借此做足了文章﹐為"義帝"發喪﹐聯合諸侯討伐"不義"的項羽。形勢急轉逆下﹐英布也投靠劉邦﹐與韓信﹑彭越並稱漢初三大名將。(chinesenewsnet.com)

[4]﹕原句的意思是﹐對于這樣的人間恨事﹐天若有情﹐也要因悲傷而衰老。這裡是說﹐計劃生育是人神之所同嫉﹐天地之所不容﹐見到如此慘烈的事件(減少數億後代)﹐老天也要因痛苦而變衰老。(chinesenewsnet.com)


[5]﹕人間正道﹐社會發展的正常規律。滄桑﹐滄海(大海)變為桑田﹐這裡比喻停止計劃生育之後中國人口恢復性增長。古代神話﹕女仙麻姑對另一仙人王方平說﹐他們相見以來﹐東海已經三次變為桑田(見葛洪《神仙傳》)。(chinesenewsnet.com)

燕啄皇孫﹐知漢祚之將盡。(chinesenewsnet.com)
龍&帝後﹐識夏庭之遽衰。(chinesenewsnet.com)
六月飛雪﹐兆計生之被誅。(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計劃生育是中國近代史上最嚴重的決策失誤﹐從始至終都是受人口學家的誤導﹐現在人口學家和計生委還在利益的驅動下用種種復雜的"游戲"掩蓋人口真相。如果沒有當年宋健的人口控制論(所有預測全部落空)﹐就不會實行獨生子女政策﹔如果後面歷次生育率數據和人口總數數據不被計生委和人口學家們"修正"﹐中央早就停止計劃生育。因此中國人口政策失誤的責任一清二楚。但是現在計生委和人口學界已經開始狡辯﹐將責任往中央推。(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計生委幾年前就意識到面臨被撤消的危險﹐悄悄地在"計劃生育委員會"前面加上了"人口"二字﹐變成了"人口與計劃生育委員會"﹐指望今後中央知道人口真相停止計劃生育後只要將後面的"計劃生育"四個字去掉變成"人口委員會"就行了﹐作為部委仍然可以"可持續發展"。但要是計生委能夠"可持續發展"﹐國家就不可能"可持續發展"了。有人說﹐砍樹工人可以轉變成種樹工人﹐計生委也可以轉變職能鼓勵生育。但是樹木是沒有意識的﹐而人的生育在很大程度上取決于生育意願﹐同樣一個部門以前讓人不生孩子﹐現在鼓勵人們生育孩子﹐大眾在心理上難免很別扭。閻王能變成送子觀音嗎﹖計生委代表的是"以物為本"的發展觀﹐與"以人為本"的發展觀是對立的。自然過渡讓人感受不到"撥亂反正"的味道﹐生育意願難以提高。(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讓人不生育容易﹐讓人生育難。計劃生育一抓就靈﹐鼓勵生育是百求不應。計劃生育是從百姓收錢﹐一個部門就足夠。鼓勵生育是一個系統工程﹐需要投資﹐需要進行分配制度的根本性調整﹐全面改善民生﹐解放生產力對人口的壓迫﹐重建生育文化﹐涉及到稅收﹑財政﹑文化﹑教育﹑醫療﹑住房(韓國生育率低下﹐與住房等民生壓力大很有關系﹔美國德克薩斯州生育率在2.3以上﹐高于美國平均水平2.1﹐其中一個重要原因是德州房價低﹐生活壓力小)等多個方面。一個部門有能力完成如此龐大的工程﹖有必要單獨設立一個部委﹖計生委的一些服務功能可以轉歸到其他一些部門(如衛生部﹑民政部)。現在行政成本奇高﹐何必保留一個沒有用的計生委﹖(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中國計生委為什麼老是與韓國相比﹖趙白鴿談及性別比的時候與韓國相比﹐其實中國和韓國在出生性別比方面並沒有可比性。計生委法規司長于學軍也談到韓國的雙向計劃生育﹕以前限制生育﹐現在鼓勵生育。其實韓國的"計劃生育"也已經失敗﹐現在在鼓勵生育的情況下生育率只有1.08﹐韓國現在正後悔沒有早點鼓勵生育。與國際接軌﹐難道要與韓國1.08的生育率接軌﹖其實計生委羨慕的是韓國的負責人口的"機構"。韓國的教訓是深刻的﹕韓國當初限制生育的時候有專門機構﹐現在鼓勵生育﹑改善出生性別比的時候也有專門機構﹐正是因為有與人口有關的專門機構的存在﹐韓國的生育率不斷下降(傷口老是被撫摸不但不有利于愈合﹐反而容易感染)。而美國沒有負責人口的專門機構﹐生育率卻能達到世代更替水平。因此中國今後要提升生育率﹐就必須撤銷與人口有關的專門機構。(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從長遠看﹐政治體制﹑經濟體制改革的一些失誤往往會被時間沖淡﹐而人口問題的失誤卻再怎麼放大也不為過﹐現在不算知名的人口學家﹐今後從歷史角度看﹐卻可能是著名的民族罪人。人口問題是一個定時炸彈﹐越往後掩蓋﹐問題就越嚴重﹐越來越清晰﹐對政府的威信損害越大。通過"平穩過渡"撤除這個定時炸彈是不可能的﹐紙是包不住火的(計生委可以"左右"﹑"修正"一兩次人口普查結果﹐但今後的人口普查還是會將人口真相公布出來的)﹐今後四億老人在等著養老﹐民族需要持續發展。現在可以拒絕筆者的觀點(可能聽起來不太順耳)﹐但是今後不能拒絕洶涌而來的因為計劃生育所引起的一系列社會問題。(chinesenewsnet.com)

人口政策的調整是一個政治大禮包﹐但是這個大禮包裡面的是鮮活的樹苗(可望長成高大的棟梁)﹐而不是餅干(晚打開幾天也沒問題)。要是不及時打開﹐看到的就將是發出腐味的枯木。殘酷的現實已把計劃生育政策改革逼到了最後讀秒階段﹐再猶豫幾年都可能把中華民族推向萬劫不復的深淵。(chinesenewsnet.com)

在人口政策調整上不可沽名學霸王﹗如果現在不撤銷計生委﹐今後政府承擔得起人口政策失誤這個重大歷史責任﹖(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附﹕七律‧人民解放軍佔領南京(1949年4月)(chinesenewsnet.com)

毛澤東(chinesenewsnet.com)
鐘山風雨起蒼黃﹐百萬雄師過大江。(chinesenewsnet.com)
虎踞龍盤今勝昔﹐天翻地覆慨而慷。(chinesenewsnet.com)
宜將剩勇追窮寇﹐不可沽名學霸王。(chinesenewsnet.com)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間正道是滄桑。

大連清理計劃生育口號工作進展順利
www.LN.XINHUANET.com   2007年09月01日 13:06:07  來源:大連晚報

國家人口和計劃生育委員會8月2日在其網站上發佈消息稱:人口計生委決定近期在全國普遍開展一次清理、規範、更新人口和計劃生育標語口號工作,將一改此類標語長期以來低俗、冷硬、恐嚇等弊端。昨日,記者電話採訪了大連市計生委宣教處的李處長。他稱:大連市在接到相關決定後,開展了自查,現在進展順利。

    而從大連市的情況來看,大連的計生標語口號比較規範,很少出現低俗、冷硬、恐嚇的標語,即使有這樣的口號,也主要出現在經濟相對不太發達的農村地區,市內四區基本上看不到那些已經過時的標語口號。

    為做好這次清理、規範、更新人口和計劃生育標語口號工作,國家人口計生委宣傳教育司也推薦了一些在全國範圍內徵集評選出來的標語口號,如“素質好,男女都是寶”、“地球媽媽太累了,再也擎不起太多的孩子”等,供各地參考使用。 

    常可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3041
(轉貼)舉報違法生育最少獎勵五百元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烏魯木齊規定舉報違法生育最少獎勵500元

作者:高紀 稿件來源:新疆都市報 發佈時間: 2007-08-30 10:30:50
從8月30日起,烏市開展城鎮違法生育專項治理行動,市民舉報違法生育,最少獎勵500元。

據了解,目前烏市超計劃生育、非婚生育問題比較突出,特別是富人超生、個體戶超生、流動人口超生問題時有發生。此次城鎮違法生育專項治理的重點是:城市漢族家庭有2個孩子,少數民族家庭有3個孩子和未辦理結婚證明家庭有孩子的。黨員幹部違法生育將被依法嚴肅處理。

市民發現違法生育行為,可向當地計生委舉報,經查屬實,將根據舉報獎勵規定,分別給予舉報人1000元(超計劃懷孕)、800元(非婚懷孕)及500元的獎勵。(完)(責任編輯:周生斌)

職場悄限生育:"已婚未育"難找工作


新華網雲南頻道 ( 2007-08-29 ) 來源:齊魯日報0
【字號 大 中 小】 【訂閱新華短信】 【收看新華手機報】 【列印】   【關閉】

齊魯晚報訊 已婚未育身份已成為女性求職路上的一個攔路虎。日前,本報與山東人才網聯合推出的一項調查顯示:近七成已婚未育女性,曾因“已婚未育”身份而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

8月21日至24日,本報與山東人才網聯合推出了“已婚未育女性求職狀況調查”,1959名已婚未育女性參與了調查。被調查者的年齡,主要集中在26-28歲(佔33.6%)和29-32歲(佔32.1%)兩個年齡段;擁有本科學歷者最多(佔41.4%),其他依次為大專(佔23.6%)、中專或高中(佔18.0%)、本科以上(佔17.0%)。

68.4%的被調查者表示,自己在找工作時曾因“已婚未育”被用人單位拒之門外;此外,多達62.1%的被調查者表示,身邊的女性在找工作時因“已婚未育”而被拒絕者“很多”或“比較多”。

已婚未育成求職攔路虎

“我結婚兩年了,至今也沒找到合適的工作。有很多次,用人單位一聽說我結了婚但還沒生孩子就拒絕給我面試的機會。”一位自稱“瀟瀟”的女性,在本次調查的論壇上講述了自己的求職經歷。她說,早知道這樣,“我還不如一結婚就要孩子呢”。

不少被調查者曾遭遇過類似“瀟瀟”的經歷。面對“找工作時,作為已婚未育女性,你是否曾因已婚未育而被拒絕錄用”的提問,68.4%的被調查者明確表示“有”,比“沒有”此類經歷的女性高出了36.8個百分點。可見,已婚未育女性求職難已不是孤零零的個案。

與此相對應,不少被調查者反映自己身邊的已婚未育女性,找工作時因已婚未育而被拒絕錄用的“很多”(佔23.1%)或“比較多”(佔39.0%),表示“很少”(佔21.85%)或“沒有”(佔16.1%)的則要少很多。

某公司人力資源負責人表示,女性求職是個難題,已婚未育女性求職是個大難題。他說,相比于未婚女性,已婚未育女性隨時都可能面臨生育,一旦員工選擇生育,公司將不得不面臨人事和工作調整等問題;並且,公司不能辭退懷有身孕的員工,否則就可能惹上官司。“在這種情況下,很多公司都不會輕易招聘已婚未育女性。”

為生計暫時放棄生育

“家裏人老催我們要孩子,但我現在真不敢要。”一名叫“小雨”的被調查者說自己現在很矛盾。“小雨”說,她結婚一年多了,近段時間家人老催她要孩子,但如果選擇生育她可能會失去目前的工作,日子就會很難過。經過激烈的思想鬥爭,她決定暫時不要孩子,只好以“工作太忙”為藉口來搪塞家人。

調查顯示,像“小雨”這樣為了生計而暫時放棄生育的女性不在少數。超過半數(57.2%)的被調查者表示,如果生育和工作只能選擇一個的話,她們寧肯暫時放棄生育。不少目前尚未找到工作的已婚未育女性也表示,面對就業困難她們準備繼續找工作(佔42.6%),選擇“生育”者僅佔32.7%,另有24.7%的人表示“還沒想好”。

山東人才網市場、運營總監張哲表示,已婚未育女性多集中在26-32歲這個年齡段,除了日常的生活花銷,大都面臨即將買房或還房貸的現狀,經濟壓力很大。如果因為生育找不到或失去工作,很多人肯定會暫時放棄生育而首先選擇生存。

張哲表示,迫於生計暫時放棄生育的情況,不單單是用人單位不願用這些女性的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大環境造就的一個結果。此外,女性對求職難的認識不夠也是一個原因。調查結果也印證了這一點:33.6%的被調查者表示,找工作前根本沒意識到已婚未育的身份會對求職產生影響;23.4%的被調查者甚至“從來沒有考慮過這方面的問題”。

“有些網友認為應該一結婚就要孩子,這種觀點有一定道理。”張哲說,從個人職業規劃和發展來看,女性要想保證職業順暢發展,選擇生育時機要麼早要麼晚,早生育可使之後的職業發展更有持續性,晚生育則可在生育前攢足職場資本;如果已婚未育而又想找份活幹,最好選擇晚生育,並且要與單位充分溝通,消除對方的顧慮。

職場悄現“限制生育”協議

“已婚未育女性找工作難,用人單位對已婚未育女性也有一定的制約。”山東人才網人力資源師劉謙說,這些口頭或文字上的制約,也是已婚未育女性求職難的重要因素。

某公司人力資源部經理任先生說,他們公司今年有4個中層女性面臨生育問題,給公司的工作造成了很大影響。“今年我們招人時,會特意詢問女性應聘者有關結婚和生育的問題,一般會要求對方提供一個時間表。”任經理說,一些應聘者無法給單位一個明確的答覆,公司也只能說“對不起”。

一電子公司負責人說,今年上半年公司招了一個已婚未育女性,當時對方表示3年內不會生育,但前不久卻告知公司自己懷孕了。“我們不得不趕緊招人逐漸接替她的工作,但又不能辭退她。”該負責人頗為無奈地說,有了這次教訓,以後面對已婚未育求職者他們會更謹慎,因為“懷不懷孕”有時候不是人力所能決定的。

張哲說,山東人才網之前曾做過一個調查,發現很多公司(特別是一些中型公司)對已婚未育女性在生育方面都有著一定的制約,限制員工不生育的年限大多為2-3年。

“有一家金融投資公司,就跟已婚未育女性簽署了‘兩年內不準生育’的單方協議,否則視作自動辭職。”張哲說,這種“限制生育”的單方協議在職場中很常見,雖然很多女性都有怨言,但為了生計大都選擇了服從。

記者手記

  何時不再談“生”色變

“你準備什麼時候生孩子?”“不知道生孩子前能不能找到工作?”在本次調查所開闢的論壇中,這些都成了被調查者最關心的話題。一位女性甚至表示,現在一提起生孩子她就頭疼,大有談“生”色變的感覺。

生兒育女,本是自然規律。到了年齡,自然就會想著生個孩子,讓家庭變得更完美。但為了謀份差事,為了生計,一些女性不得不暫時放棄生兒育女,從人性角度來說這顯得有些殘忍。

女性求職難,已婚未育女性求職更難。這似乎已成了職場中的一個潛規則。這個潛規則無疑是在保護用人單位的利益,但有什麼規則來保護已婚未育女性生育和工作的權利呢?婦女權益應該受到保護,幾乎所有人都懂得這個道理,但如何實現這種保護,是一個形勢嚴峻的問題。(完)



About us
全國第一份教育專業報.....
第 期
[ 關於我們 ]
[ 破商店 ]
[ 當期索引 
 
好媒人 妥善報導自殺、性別新聞
(圖/黃世麒)

由台少盟與中央社合辦的「兒少新聞媒體識讀工作坊」昨日在中央社好望角影像空間舉辦,邀請空中大學生命科學系副教授張德聰(右)、台少盟理事長紀惠容(中)等人,探討媒體對於自殺新聞的處理原則。(文/黃世麒)

好媒人 妥善報導自殺、性別新聞

【記者胡慕情台北報導】為了讓兒少跟婦女團體關注的核心價值與媒體對話,昨天台灣少年權益與福利促進聯盟舉辦第3屆好媒人兒少新聞媒體識讀工作坊,針對如何妥善報導兒少自殺新聞與性別新聞進行討論。

貧窮卡債提高自殺率

國立空中大學生活科學細副教授張德聰指出,根據WHO統計,全球至少有一百萬人死於自殺。台灣資料也顯示,過去6年的自殺人數是921地震死亡人數的7倍,連續4年創歷史新高,去年比前年增壓22.9%,主原是貧窮與卡債。

貧窮與卡債導致父母攜子自殺比例增高,這與父母認為孩子是自己的所有物相關,他們缺乏適當的資源引介。同時,自殺也變成青少年死亡原因第三名,課業、愛情與友誼問題為主要因素。

媒體煽情引發模仿

除了這些生活問題外,媒體報導也會影響自殺率。張德聰以1986年日本青少年偶像歌手岡田有希子跳樓自殺,由於日本媒體大幅報導且不乏煽情照片與詳述自殺過程,使該年自殺比例比前兩年增加44%、多為青少年,且採用的自殺方式與岡田有希子一模一樣。

張德聰擔憂,根據研究,自殺報導刊在頭條時,當月份自殺率會增加、報導名人自殺的影響更大,而台灣前5家平面媒體報導自殺事件,從95年1月至4月446則報導中,有兩家媒體將自殺事件刊登於頭條,是不好的示範。

偏見報導有損真實

婦女新知基金會媒體與教育推廣組主任王正彤表示,目前新聞報導性別,多數媒體僅遵守以基本人權為主要考量、避免偏見的消極原則,鮮少有媒體在報導中呈現社會多元面貌,以增加社會大眾學習尊重性別的敏感度、確保任一性別在公共討論領域的平等參與權。

由於社會進步,現已較少看到直接歧視女性的報導,但卻有更多報導隱含保守父權意識型態,使新聞內容存有刻板印象,不僅對讀者造成影響,也影響記者對新聞真實性的理解。

縱然性侵害防治法與家庭暴力防治法都明文規定媒體不該侵犯被害者的隱私、要保護當事人,但針對各項性別議題或事件,許多媒體仍流於表象事件說明,而未將議題導向探討制度面或尋求解決之道。

王正彤以「高學歷女性單身多,生育率堪憂」這則報導為例,生育絕非單性別的問題,但這則報導中卻提出女性不婚率,再引用專家憂心不婚會形成風氣的說法,明顯指出生育率下降是女性造成。事實上,生育率下降與國家是否能給婦女好好撫養小孩的環境有關,媒體將事件問題單一歸咎,是歧視女性的說法。

性別歧視物化女性

媒體為了競爭,爭相製做窺奇式的報導,如將女性身體商業化、尺寸化、標準化。最明顯的例子便是2005年嘉義縣民俗博覽會的「哇莎米文化節」,報導中指出,縣長推出金髮美人魚大餐,在俄羅斯美女身上擺上生魚片,再加以評論語氣「噱頭十足」,完全缺乏批判。

又如一則「越妻新婚拒行房,新郎怒告婚姻介紹所」的新聞,在新移民浪潮下,媒體應探討物化女性、婚姻仲介等問題,但該篇報導卻專注於描述新郎的不爽與憤怒、仲介如何賠償,完全缺乏批判買賣婚姻與新移民的心情描述,恐怕延續買賣婚姻風氣。更糟的是,媒體依舊將跨性別等性少數議題犯罪化、病態化,如在訪問時誘導民眾說出對性少數的歧視言詞、將愛滋病與同志、轟趴錯誤連結,都會誤導讀者。

根據WHO給媒體報導自殺事件原則,除了遵守報導比例原則、內容平實、保持隱私、嚴格自律外,在報導事件時,更需與醫療專家密切討論,且應凸顯不以自殺的其他解決方法、提供資源,以及報導危險指標,才能避免媒體報導引起的效應。

台北市立療養院精神科醫師陳冠宇說明,自殺是非常複雜的事,許多媒體將自殺與精神病連結,過度偏頗。陳冠宇指出,一個人決定自殺,有很多複雜因素影響,學界曾進行過死亡心理解剖,發現文化、家庭、個人等,都會影響一個人是否自殺。

陳冠宇認為,在這個後現代社會媒體應有「系統」的觀念,即便自殺者罹患精神疾病,但那可能是「壓垮駱駝的最後一根稻草」。他根據自己的經驗說明,自殺者較多與衝動性有關,能否在面對選擇時,讓自己多想幾分鐘,會影響自殺的結果。

陳冠宇認為,西方社會的進步,與媒體傳播正確知識不無關係,台灣社會快速改變,但很多人思想落伍,媒體應自我期許以專業把關,報導自殺議題時,與專家學者互動、提供資源。

教育大眾尊重性別

台大新聞所助理教授洪貞玲曾擔任媒體記者,她認為新聞應尊重及細緻處理個體差異,女性、同志、跨性別等結構上的性別弱勢,不該被假設為同質體,或被賦予傳統、單一的刻板印象。

此外,多元家庭已是現代社會趨勢,尊重多元價值,才不會誤導大眾將各類社會問題簡單歸因於家庭問題,使各種多元家庭受到社會歧視或誤解傷害。

王正彤表示,要確保任一性別在公共討論領域都擁有平等參與的機會,除了累積採訪經驗外,新聞從業人員也必須加強在職訓練,培養對各類議題的深入了解與專業能力,才能積極開創有利公眾的性別言論空間和行動策略。

( Comments )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88130
生育照顧成低階級女性的事(轉貼)女人也需要太太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家庭結構的轉變

四口之家成往事 台灣家庭新風貌

小島台灣的人口版圖正面臨大幅變遷,傳統定義中父母加兩個小孩的樣板家庭快速減少,同居不婚、頂克族、獨生子女族、祖父母帶孫子的隔代照顧族群,逐漸取代「一家四口」。為了減緩台灣人口老化速度,鼓勵生育成了政府迫在眉睫的工作,然而擺在面前外籍配偶已成為生育大軍的數字,非旦挑戰了台灣人對新移民的觀念,也讓部分政府官員在鼓勵「優生、優養」的同時,碰觸了階級以及城鄉差距這個敏感的議題。

根據內政部統計,2029歲有偶人口率由民國89年的23.2%,逐年下降到91年的20.3%。15歲以上可婚(未婚、離婚、喪偶)人口結婚率由89年之2.4%持續下降到91年的2.2%。而15歲以上離婚率則相反,由88年之0.54%逐年快速上升至91年的0.61%。

聯外婚姻佔3

與主要國家相較,台灣90年離婚率僅低於美國、澳洲與韓國。從國民健康局的調查得知,有一成未婚男性不想結婚,但未婚女性高達4分之1不想結婚。顯見「男大當婚,女大當嫁」的社會約束力已經越見鬆弛,進入婚姻的意願降低、離開婚姻的人數增加,一來一往,窄門裡的人日益流失。

婚配的國籍結構亦明顯變化,以91年為例,17.3萬對新人中,高達26%新娘是外籍人士,亦即每4對結婚的新人中,即有一外籍新娘。外籍新娘主要來自中國大陸(62%)與東南亞地區(37%)。

生育率迅速滑落

內政部統計,台灣婦女總生育率(即每位婦女一生平均生育子女數,若總生育率為2,則人口不增不減),由89年的1.68,一路下至92年的1.22,低於已開發國家的1.6人,亦比美國(2.1)、法國(1.9)、英國(1.6)、日本(1.32)等先進國家為低,屬於全球生育率最低的國家之一。每年新生兒人數更屢創新低,由8828.3萬、89年的30.5萬(龍年),下降至91年的24.7萬,而92年更僅有22.7萬人。先進國家生育率的下降過程緩慢,歷經約半個世紀,然而台灣在短短3年內,新生兒人數即減少40%以上。

在生育率下降同時,產婦組成結構亦有所改變,大陸及東南亞地區為主的外籍媽媽比率大幅增加。內政部統計,87年外籍配偶所生子女數為13,904人,佔當年嬰兒出生數之5.12%。至91年,在24萬多名新生兒中,即有30,833係外籍配偶所生,比率大幅提高至12.5%,也就是說每89名新生兒中,就有一名是來自於外籍媽媽。

另外,91年的新生兒中,有10,526名來自1519歲的小媽媽,造成小孩養小小孩或棄養情形。這些母子面臨更多的問題與社會壓力,需要各界更多的關懷與協助。

有鑒於台灣生育率過低,內政部將在今年3月提出人口白皮書,整合各部會意見,提出未來人口政策的方向。目前內政部、國民健康局等相關部會也分頭做了許多的民調、公聽會,了解台灣人不婚、不生、不育的原因,做為未來鼓勵生育政策的基礎。

根據內政部委外民調,要增加生育意願,民眾最關切的是托育費用納入免稅額、加強課後輔導、6歲以下兒童醫療補助、廣設公立托育機構、落實產假等等實際議題。然而目前國民健康局端上檯面的方法是宣傳「給孩子一個伴」文宣,國健局打算從重塑家庭價值觀、兩性共同負擔責任等方面做起,希望能夠刺激國人的生育欲望。這樣的宣傳方式認定,台灣育齡男女不願意負責、犧牲享受養育孩子,卻忽略了養兒育女的決定牽涉長時間的責任與經濟分配,不是美好的家庭生活畫面可以改變。台大社工系教授馮燕指出,要談提高生育率,先要談婚姻的穩定度,不願生育與謹慎懷孕是不同的,現代人不是不嚮往有孩子的家庭生活,而是因為現實因素而猶豫再三。

馮燕強調,全世界受過高等教育、住在都會的女性對生育都比較謹慎,要鼓勵職場女性生育,政府必須要跟歐美國家學習,制定出完整的產假、育嬰假配套方案,讓她們不致因為做媽媽而生疏工作技巧,還能夠連續累積資歷。同時我們要給外籍配偶和她們的小孩公平機會,根據數據,新台灣之子的表現,不會比其他孩子落後,社會歧視的眼光、認定外籍配偶能力有問題的想法,往往才是無知傷害的源頭。(立報1/18

法國媽出書:當媽就像在坐牢
圖/聯合報提供

現居比利時的法國精神分析專家兼作家珂琳娜.梅耶,最近出了本引發爭議的新書「不要小孩:不生小孩的四十個理由」,她在書中反覆強調生小孩只會帶來身心痛苦與財務負擔,更奉勸女性切勿輕易嘗試母職。此書引發諸多爭議,不僅因為梅耶措辭強烈,也因為梅耶自己就是有一雙兒女的母親。

英國每日郵報報導,現年四十三歲的梅耶說,她反對生小孩的第一個理由,是折磨產婦的「陣痛」。她說,就算有麻醉劑幫忙,生小孩的痛楚還是「妳能感受到最嚴重的痛苦」,「跟妳說生小孩感覺很讚的人,全在撒謊」。

此外,懷孕會使身材走樣,與伴侶的性生活也會受影響,「當妳跟性生活說拜拜,妳的親密關係也快玩完了,兩人從一對愛侶變成媽咪與爹地」。

梅耶說:「當一個在職母親,就像坐牢。」她說,生了小孩就別想賴床,除了每天辛苦上班,下班後還要煮飯、打掃,那些小「野人」卻把妳當成傭人。放假時,只能帶小孩到速食店這種適合小孩的餐廳,不然就是陪小孩看一些無聊的兒童電影。有小孩的人,不應該為沒有小孩的人感到難過,反而應該羨慕沒有小孩的人。

不過,也有許多讀者強烈反對梅耶的說法。他們認為,當母親是「全世界最好、最重要的工作」。一位卅五歲、育有兩個兒子的媽媽說,「為人父母讓你變得比較不自私,迫使你為另一個人付出,也讓你有機會重溫童年,體驗與兒女重新認識世界的興奮感受」。

【2007/08/23 聯合報】


print email肥孕婦影響兒子生育力 

肥胖會影響生育能力,丹麥最新研究更指,肥胖孕婦誕下的男嬰同樣會出現生育力下降的問題,他們精子的活躍度會較低,是全球首個揭露肥胖與下一代生殖力有關連的研究。

英國《每日郵報》報道,丹麥阿爾胡斯大學的研究員對300名婦女及其兒子的健康進行研究,當中25名婦女的身高體重指數(BMI)超標,即屬於過肥或癡肥級別,而她們兒子的精子活躍度都表現較差。負責的學者表示,雖然結果顯示兩者差距不大,但警告體重超標的女性應留意有關問題,並相信過重的女性體內含有高水平雌激素,而雌激素將影響男性胎兒生殖器官發展。

不過,本港婦產科專科醫生蘇偉基指,雌激素是婦女懷孕的重要元素,過去亦未有研究能清楚解釋胎兒在不同階段暴露於雌激素下而產生的影響,加上是次研究指帶出兩者兩關的可能性而非直接的影響性,認為仍需更多的研究證實肥胖孕婦影響下一代生育力的可能性。

蘇偉基補充,現時已有足夠科研證實肥胖會影響生育力,女性肥胖會影響排卵周期、男性肥胖則影響精子能力,故此市民不應忽視肥胖的問題。至於孕婦懷孕期間,亦無需過分汲取營養,平均每日多吸收300卡路里便已足夠胎兒所需,而整個懷孕期一般約增加24至36磅亦算正常增長,過度增磅亦有可能增加生產風險。 (都市)
臨夏“少生快富”政策讓1.5 萬農戶獲益
2007年08月27日 09:19

  甘肅新聞網臨夏8月27日電(鄒海林) 臨夏回族自治州“少生快富”扶貧工程取得良好效應。截至目前,該州已有15059戶自願放棄一個再生育指標的農民家庭受到政府獎勵,其中今年受益項目戶就達10658戶。

  “少生快富”是對自願放棄一個再生育指標而少生孩子的家庭,由政府出資給予3000元至5000元獎勵的計劃生育惠民政策。項目實施3年來,臨夏先後爭取國家、省上到戶資金4300多萬元,對參與項目群眾進行獎勵扶持。通過典型引路和示範帶動,該州今年“少生快富”項目戶比上年增加8151戶,資金增加2454.6萬元,按農業人口計算,人均收入增長18元。同時,州扶貧、發改、民政等相關部門進一步完善對計生戶的獎勵、優惠、優先、幫扶、保障、救助措施,上半年集中在易地搬遷、災民建房、農村低保、安全飲水、沼氣建設等到戶建設項目中,優先安排計生家庭165154戶,落實各項扶持資金2219.19萬元,幫助項目戶通過“少生”實現“快富”。

  在“少生快富”項目的帶動下,該州人口和計劃生育工作出現了“三多三少”的可喜變化牶農民群眾自願採取節育措施的多了,逃避計劃生育的少了牷少生優生的多了,超生搶生的少了牷對計劃生育政策歡迎的多了,抵觸對抗的少了。全州農村獨生子女領證戶增加到2.47萬戶。

  來源:甘肅日報

聯合筆記》女人也需要太太

「高學歷熟女,每四人一未婚」,這樣的標題又要激起某些揶揄。就像有些報導說的,高學歷女性成為「等愛的女人」,好似真成了搶不到肥肉骨的「敗犬」,身價愈貶。

高學歷女性不婚,大家焦慮些什麼呢?

國科會支持的研究,題目是婚姻趨勢「對未來生育率的可能影響」。看來,女人讀再多書,對社會來說,最重要的仍是有沒有「增產」報國;重點是她的肚皮,而不是她的心情和想法。

少子化、人口老化,已是當政者揮之不去的魔咒。若真要鼓勵女人結婚、生小孩,不如研究婚不婚、生不生與女人快樂程度的關係,會比抬出「熟女貶值論」更能找到增產政策所需要的答案。

台灣的婚姻市場失衡不是新現象。在學歷、收入、年紀都得「男比女高」的「婚姻斜坡」下,高學歷女性和低學歷男性就成了婚姻市場裡「低成交率」的兩群。當男性這端向東南亞挺進,娶回外籍配偶,以維持自身在婚姻中的「優勢」;高學歷女性卻多半不婚。原因何在?

研究婚姻內外的男女對生活的滿意度的報告指出:對生活最滿意的是已婚男人;最悲慘的是已婚女人。不婚女性倒比已婚女性快樂。此外,離婚後想再婚的大部分是男性。

可見,「婚姻」的意義,對男人與女人截然不同。對男人而言,婚姻意味著女性的「免費服務」,包括性、生育與家務勞動;對女人來說,是在白天工作之外,還要加上不支薪的「老媽子」服務。「Women need wives, too.(女人也需要太太)」已是職業婦女心聲。

當教育為女性累積了更多資本,不婚是高學歷女性更好的理性選項。

再說,「不婚」不一定是「無偶」。許多女性有伴侶卻不結婚,其實是對婚姻制度投反對票,寧在圍城之外享有親密,卻不必忍受伴隨傳統婚姻而來的諸多父權遺緒。

對少子化問題感到憂心的人,不該是勸男性接受高學歷女性(彷彿這是某種瑕疵品),而是該設法改善婚姻、生育的條件,包括家務分工。否則,女性的婚育罷工仍將持續。

【2007/08/28 聯合報】

湖北省人口計生委﹕今年近600名黨員超生受處分
DWNEWS.COM-- 2007年8月27日21:0:0(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超生隊伍中有不少是名人﹑富人和干部。記者昨從省人口計生委獲悉﹕今年元月以來﹐我省共有597名黨員因超生受黨紀處分﹐576名干部受政紀處分﹐6名人大代表或政協委員被罷免。(chinesenewsnet.com)

  省人口計生委副主任林光生介紹﹐名人﹑富人﹑黨員干部超生影響惡劣﹐為此﹐該委今年專門設立有獎投訴電話﹐接受群眾來電來信舉報﹐迄今共收到舉報信件2100多件﹐已查實 1512件﹐兌現舉報獎金627673元﹐並征收社會撫養費1.39億余元。(chinesenewsnet.com)

  據悉﹐2001年1月1日-2007年7月31日﹐我省共清查出違法生育人員336152人﹐違法生育子女175786人。(chinesenewsnet.com)

  林光生說﹐省人口計生委將對超生者繼續進行清理排查﹐並向社會公布查處情況。(記者呂銳 王昱曄) (中新網)

科學研究表明﹕女人越有錢越容易生兒子
DWNEWS.COM-- 2007年8月28日1:1:22(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美國科學家最近的一項研究表明﹐家境寬裕﹑文化水平高的已婚女性﹐生育男孩的可能性更大﹔而家境貧窮﹑身體健康欠佳的女性則更容易生女兒。 進化論表明富裕女性更易生兒子 最近﹐英國皇家學報公布了一組美國基于5000萬人口的一項調查數據。數據顯示﹐健康程度和受教育程度低下的美國黑人婦女比白人婦女生兒子的情況少了許多。 (chinesenewsnet.com)

簡單的說﹐出現這種情況的原因是女性的適應能力和忍耐力比男性強。在貧困的家庭中﹐女孩比男孩更容易養活﹐這一點從出生嬰兒的死亡情況上就能夠看出。因而﹐根據進化論﹐貧困家庭中的女性會生育存活率更高的女孩。這個觀點在諸如昆蟲﹑鳥類﹑羊﹑豬﹑狗﹑貂﹑鹿等一些其他物種中也同樣成立。(chinesenewsnet.com)

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科學家萊娜‧艾特倫德教授說﹕“我們發現年輕並且家境富裕的已婚女士更能夠負擔起男孩。例如﹐一個有大學學位的母親比一個沒有大學學位的母親負擔男孩的比例高出了近0.6%。” (chinesenewsnet.com)

傳宗接代的本能誘發生兒生女之別 (chinesenewsnet.com)

這項調查結果為30年前的另一個科學設想提供了強有力的證明。這一設想將生命歸結為一個因素──盡可能的生育更多的後代並且將基因傳給他們。 (chinesenewsnet.com)

提出這一設想的科學家們認為﹐健康強壯的女性更趨向于生兒子﹐這樣就能夠保證他們的基因和家族能夠代代相傳。這些強壯的男孩相比其他瘦弱的男孩而言﹐更能適應環境並延續繁殖。而體弱多病的母親生育的兒子往往也很瘦弱﹐在相同的條件下﹐他們適應能力偏弱﹐在幼年時代也就容易死亡。因而﹐為了能夠延續家族生命﹐這些體弱的母親往往會生育女兒﹐因為女孩能夠活更長的時間直到她們自己成為一個母親。

女大學生就業遭遇三歧視 性別懷孕年齡影響就業
DWNEWS.COM-- 2007年8月27日21:25:1(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來源﹕(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chinesenewsnet.com)

  2007年5月12日﹐濟南市人事局﹑濟南市婦聯主辦的“2007女大學生專場招聘會”在濟南人才市場火爆開幕﹐200家用人單位(提供5000多個崗位)和1萬余名求職女大學生全部免費入場。為保證招聘單位及提供崗位的質量﹐促使用人單位和求職者實現有效對接﹐提高簽約率﹐主辦方對招聘單位認真審核﹐並提出了單位在崗位描述中不得出現年齡﹑性別等歧視字眼。中新社發 金雲 攝(chinesenewsnet.com)

    近日﹐南京人才大廈裡的一場畢業生招聘會如南京火熱的夏季一樣火爆﹐南京師范大學法學院暑期實踐分隊帶著“女畢業生的性別歧視”的研究課題﹐現場調查女畢業生就業的狀況﹕(chinesenewsnet.com)

    第一﹐性別歧視。在人才大廈招聘現場﹐有些招聘單位的工作崗位明明寫著男女都適合﹐但就是招男不招女。調查結果顯示﹐在同等條件下﹐企業通常優先錄用男生﹐一些用人單位對女生百般挑剔﹐提出了除職業要求以外的不合理要求﹐甚至還在是否戀愛問題上大做文章。(chinesenewsnet.com)

    第二﹐懷孕歧視。生育是女性天經地義的社會責任﹐但有些單位就是不想承擔女性生育的社會成本。許多公司的老板直截了當地掐著指頭算成本﹕“女大學生進公司沒幾個月﹐就懷孕生子﹐起碼要耽誤兩年時間﹐企業明擺著不合算。”因此﹐即使有女生能夠過關斬將通過面試﹐有的用人單位在最後簽約時﹐還額外要求女畢業生工作後三到五年內不得生育。(chinesenewsnet.com)

    第三﹐年齡歧視。在招聘現場的調查中﹐同學們發現﹐用人單位招女性﹐大多要求年齡在22歲以下﹐且未婚。這樣﹐在某種程度上﹐對年齡偏大的女畢業生也造成了就業壓力。(朱寧) 
( 新華網 )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84586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