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陰陽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生育性別資料】(轉貼)粵娶妻難
 瀏覽88,371|回應252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oxer

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廣東男性娶妻不易

重男輕女觀念讓廣東省的男女出生比例嚴重失衡,據報導,目前廣東男女失衡比例已達到130:100,是中國男女比例最不平衡的省份,推估20年後將有三百萬廣東男性在當地找不到老婆。

統計顯示,2005年中國出生男女性別比例為119.7:100,廣東是130:100,比國際公認的正常值103或107:100高。

廣州信息時報報導,目前廣東有戶籍人口8000多萬人,常住人口9300多萬,僅比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河南少一百多萬人,比山東少幾十萬人。估計今、明兩年廣東很可能變成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又以粵東和潮汕地區生育最多。

【2007/04/26 世界日報】

35歲後才想當媽 爆多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表示,現代女性受教育時間拉長,不少人晚婚,婚後先努力在職場衝刺,待有成就後才想生小孩,卅五歲到四十五歲才想當媽媽的女性愈來愈多。

不過,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主任張昇平提醒,高齡懷孕要承擔更多產下唐氏症兒風險。蔡鴻德也說,高齡媽媽容易產生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疾病。

蔡鴻德說,婦產科醫學會統計,九十六年接受試管嬰兒技術女性有七千九百多位,九十七年八千兩百多位,一年增加三百多位,逐年上升,但成功率只有三成。

張昇平說,他治療過年齡最大的試管嬰兒媽媽,是五十四歲的新加坡婦女,借台灣婦女的卵子做出試管嬰兒;還有一位女病人,在四十五歲仍想生孩子,吃盡苦頭,最後用自己卵子受孕成功。。

他提醒,女性過卅五歲,卵子便逐漸老化,生出唐氏症兒機率為五百分之一,四十歲機率更高,為兩百五十分之一,婦女真想生育,還是趁早好。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84671
 回應文章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送子觀音」陳文禎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醫生陳文禎:見證半個多世紀農村婦女生育方式變化
2007年09月06日 14:40:53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福州9月6日電(記者孟昭麗)1949年從福建醫學院畢業、至今仍堅持到一線工作的陳文禎對農村婦女最有感情。半個多世紀以來,她見證了農村婦女從過去“生孩子聽天由命”到今天“科學孕育新生兒”的變化。

    “媽媽告訴我,作為一個女人,一定要自立。”出生在解放前的陳文禎從小就知道,不能自立的女人難以把握自己的命運,農村婦女大多是這樣。而陳文禎選擇了從醫這條路,不僅讓自己的命運改變,也讓許多農村婦女的命運改變。

    “解放前,我國農村婦女幾乎都是在家裏接生,往往留下了許多後遺症,有的甚至讓她們痛苦一生。”陳文禎不能忘記,受“兩病”(子宮脫垂和尿瘺)的影響,許多農村姐妹被丈夫拋棄,過著痛苦的生活。

    上世紀50年代,國家要求各地免費給農村婦女治療“兩病”,陳文禎欣然接受了任務,她帶了2名醫生和2名護士,立即趕赴農村各地。

    “尿瘺手術難度大,一個縣200例的工作量,還有許多婦女在排隊等著。”到了夜晚,陳文禎仍在燭光下為病人做手術。最後,她總結出了一套治愈這些婦女病的有效方法,手把手教給當地的醫生。“這樣等我走了之後,他們就能繼續接替我的工作,造福更多的人。”

    “要徹底幫助農村婦女解除痛苦,最關鍵的是要提高當地的生育技術水準。”繼上世紀50年代開始在農村培養了一批新法接生的接生員後,陳文禎再次響應國家號召,來到農村呼籲農村婦女到醫院接生,並開展各項“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工作。

    上世紀90年代初,陳文禎選擇了孕產婦死亡率較高的連江縣為點,並選擇連江縣死亡率最高的山區和海島鄉為點中點,開始了連續多年的“降低孕產婦死亡率”的工作。此間,她和同事們還選擇了屏南、霞浦等多個試點開展工作。陳文禎說:“接生就是要接‘生’,兩條命在我們的手裏,怎麼能大意。”

    一邊調研一邊整改,經過多年的努力,過去孕產婦死亡率為222.3/10萬的連江縣試點鄉1995年沒有出現一例孕產婦死亡。而在福建全省醫務人員的共同努力下,福建孕產婦死亡率也由1990年的50.01/10萬降低到1995年的40.77/10萬。如今,福建省的孕產婦死亡率控制在27/10萬。

    陳文禎一直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上世紀90年代開始,她又和同事們一道,開始涉足輔助生殖領域,為不孕不育患者帶來福音。

    如今已是82歲的陳文禎被稱為“送子觀音”。她說:“缺醫少藥的年代給人們帶來了很多疾苦,對農村婦女尤其如此。如今國力強了,在為婦女解除痛苦這條路上,我會一直走下去。”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02063
(轉貼)老夫少妻是進化需求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夫少妻”是進化需求
2007-09-07 14:11:07
  本報特約記者 李金良

  美國著名影星和製片人、聯合國和平使者邁克爾·道格拉斯和他的妻子——英國威爾士美女影星凱瑟琳·澤塔-瓊斯是一對令人羨慕的夫妻,但他們年齡相差25歲。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研究人員發現,這種“老夫少妻”的搭配模式,其實源於人類的進化需求。

邁克爾·道格拉斯要比他的妻子凱瑟琳·澤塔-瓊斯大25歲

  男大六歲生育能力最佳

  奧地利維也納大學的人類學家費德勒說,由於傳統文化的影響,年齡較大的男性通常將目光鎖定在年輕姑娘身上,而女性則喜歡更為成熟的男人。理論上,這其實遵循了進化法則,但目前還沒有可靠數據證實。

  為了找到更多的事實證據,費德勒和他的妻子、維也納大學研究員哈布爾對瑞典的人口數據庫做了詳細調查。這份數據庫詳細記錄了瑞典小孩的出生記錄,包含了孩子父母親的姓名和年齡。他們隨機抽取了年齡在45歲至55歲之間的5600份男性和6000份女性的數據,並對2003年之前出生的孩子數量進行了研究和分析。

  分析結果顯示,如果一名男性選擇與一名年齡比自己小6歲的女性結合的話,他們的生育能力將會達到最佳水準,其擁有的孩子數量最多,平均有2.2個;相比之下,如果丈夫的年齡比妻子小6歲,他們養育的孩子平均為1.8個。而對於女性而言,如果配偶的年齡比自己大4歲,他們將擁有更多的孩子。

  有意思的是,英國一個最為成功和最為著名的婚姻正好處於這個年齡範圍。81歲的英女王比她的丈夫菲利普親王小4年零10個月,他們一共養育了4個孩子,是英國平均水準的兩倍。

  女小十歲生育能力下降

  但是,如果夫妻年齡差距過大,他們生育孩子的平均數量則會隨著伴侶年齡差的增加而減少。如果一名女性的年齡比她的伴侶小10歲,他們擁有的孩子數量平均為2.0個。

  如果妻子的年齡比她的配偶大,他們所生育的孩子數量也會迅速下降。這可能是因為女性的生育能力在一個更為早期的階段便出現了下降趨勢。如果一名女性的年齡比她的伴侶大10歲,在組成一個家庭時,她的生育能力可能已經下降,但這種現象很少在年齡更大的男性身上出現。

  年齡差是進化結果

  這些研究結果顯示,夫妻間年齡差顯然是進化“適當性”的一種結果。

  男性更喜歡選擇年齡比自己小的女性為伴,這是因為年輕姑娘擁有更長的生育週期,強化了他們的生殖幾率。無論是對男性還是女性而言,年齡差距能夠提高個體的適應性,這可能是因進化而獲得的一種特徵。

  兩位科學家稱,無論是對男性還是女性來說,當他們與第一個伴侶生下了第一個孩子,而後又與第二個伴侶結合時,他們的第二個伴侶的年齡往往要比第一個小。這可能是對優先選擇的一種反映,即更為年輕的伴侶能夠彌補一個人正在下降的生育能力。

  這些結果提供了一個強有力的證據:在絕大部分人類文明中,異性夫妻中的“老夫少妻”已進化成一種標準,原因就在於這種組合帶來的生育優勢。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00770
(轉貼)老有所養,誰來養?
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Vi

易富賢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7-2-9 9:13:49 http://guancha.gmw.cn

老有所養對社會穩定非常重要,對個人更為重要。很多人指望能通過建立西方國家現在這樣的養老制度來解決養老問題。西方的養老制度不過是變相的“養兒防老”,是“養兒防老”的社會化:大家來養小孩,今後一起享受養老金。西方國家通過納稅用於小孩的養育:全面12年國家義務教育,貧窮家庭還可以得到食品等補助。單身人口和無子女家庭得繳納很高的稅,多子女的家庭不但能拿回所有的稅,還能得到額外的優惠。要是同時有兩、三個小孩在讀公立大學的話,第二、三個小孩免交很多費用。

不要以為交了養老保險金就一定能夠拿回來,要是人口結構合理,是沒問題,但下一代人口過少,保險公司就得破產。

西方國家都是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達到4000美元甚至超過1萬美元才進入老年化的,西方開始建立社會保障制度時候都是高生育率而人均壽命不高。1930年代美國“大蕭條”後,美國總統羅斯福針對當時的經濟大危機帶來的劇烈社會動蕩,制定和頒布了《社會保險法》,美國開始實行由政府主導的社會保障制度,曾經被稱讚是美國政府最偉大的成就之一。羅斯福也因此被認為是美國歷史上最偉大的總統之一。由於生育率一直比較高(美國到1960年生育率還接近4),而當時壽命不長(1940年,美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男性61.4歲;女性65.7歲),從來沒有人想到,這筆資金有朝一日會消耗殆盡。在1950年時,平均每16個工作人口支持1個退休人口,而2004年底估計,每3.3個在職者支付1個退休者,而且20年後,將是每2.3個在職者支付1個退休者。2000年,美國人口的平均預期壽命為:男性74.4歲;女性79.5歲。其中,65歲以上人口所佔比重達到12.4%,2030年這一比例將達到20%。它們與1930年的5.4%相比,已是相去甚遠。由於人口結構改變,以及人壽的延長,社保難以為繼,社保繳納金也不斷提高。1937年僱主和僱員雙邊合繳僱員工資的2%作為社保稅,隨後這一比例由於“現收現付”的需要而被不斷提高,1990年,這一比例提高至15.3%。

1978年前,由於就業壓力,美國大部分地區實行強制退休(就像中國現在這樣),但1978年,美國國會立法規定,強迫老人在70歲前退休是非法的。到1986年,除了針對飛行員等特殊職業,強制退休制被廢棄了。美國目前沒有法定退休年齡,何時退休全看個人買的是哪種養老保險。最近二十幾年來,將享受社會保障福利的退休年齡從65歲延遲至67歲(美國國會參議院財政委員會2005年建議將美國人的退休年齡延遲到69歲),並制定了嚴格的規則鼓勵人們推遲實際退休年齡,阻止提前退休。一直憧憬安享退休生活的老人們近年大多遭遇殘酷的股市打擊,存儲的養老金一落千丈。追蹤互惠基金投資狀況的Lipper公司估計,投資互惠基金的退休人士,過去兩年每人至少平均損失25%的投資。《華爾街日報》估計,在這期間退休人士蒙受的損失將近6780億美元。霎時間,他們發現面前需要繳付的賬單變得越來越不輕鬆。美國退休人士協會說,2005年該會接到退休人士的求助電話和書信,增加兩倍。許多人開始考慮延緩退休,以解決家庭經濟危機。據美國退休人協會表示,目前年齡超過60歲的退休人口約4500萬,其中46%的老人,由於經濟原因必須在退休後仍繼續工作(包括半工在內)。有不少重新就業的老人卻面對僱主的排斥。平等機會就業委員會的統計數字顯示,因年齡太大而受到歧視的案例,從1999年的1萬4141宗增加至2000年的1萬6008宗。

但是即便如此,美國社保仍然面臨危機。1998年美國總統克林頓:“如果任其發展下去的話,後果只有兩種:一是宣佈破產,誰都拿不到錢;二是如果動作太慢,我們這一代人為承擔社會保障義務而承受的壓力,就會減少你的收入,或是降低你照顧孩子的能力。” 2005年美國總統布什:“2018年,社保將會出現入不敷出的情況。自那以後,社保缺口將逐年遞增。到了2042年,整個社保系統將被消耗殆盡,全面破產。”

就是現在,發達國家社保問題也才露出芽來,因為歐洲和日本雖然目前出生率都低,但只是這一、二十年才低於2.1的世代更替水平的(低出生率後的小孩還沒有成為主體勞動力),現在的勞動人口(還是以前高出生率時候生的)仍然足以維持養老金制度,但現在的勞動人口到老時候卻不能拿回養老金,因為下一代人不夠。所以現在的勞動人口不願意繳納養老金,日本就這樣。

因為養老金的缺口,西方國家紛紛延遲退休年齡。將退休年齡延長,並不一定意味著老年人仍然健康,更主要是社會養老金的承受能力降低,養老金有缺口,政府不得不延長退休年齡,是一種拒付養老金的表現之一。

依照國際慣例,為度量人口老齡化的速度,通常會計算65歲及以上人口比例由7%翻一番(即增加到14%)所用的時間。英國用了45年、瑞士是50年、美國65年,法國雖是老年人口最早達到7%的國家,但達到14%的比例卻花費了115年。根據於學軍等人的預測,中國完成這一過程大約需要27年。中國中間年齡將在2025年達到39歲(這還是以官方公佈的“修正”之後的樂觀的生育率預測的,實際上將超過39歲),超過美國,然後加速老化,就是說美國社保制度建立近100年後中間年齡才提高到39歲;而中國進入老年化後26年,社保制度還沒有建立好,中間年齡就將提高到39歲。可見中國老年化來勢兇猛。

美國的人口結構是發達國家最好的。美國社保制度已經建立70多年。美國生育率還有2.09(歐洲只有1.47,日本不到1.3),還有改革餘地(比如適當提高退休的年齡,增加了扣除工資的百分比,給多孩子家庭返稅來確保生育率不下滑)。日本和歐洲雖然困難重重,但畢竟已經建立了社保制度。中國1999年進入老年化時候人均國民生產總值不到1千美元,社會養老制度還在探索階段,束手無策中就進入老年社會。並且平均預期壽命已經達到72歲。低生育率是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的(social security) 而由於計劃生育破壞了家庭結構,破壞了傳統的家庭互助保障(family security)系統。如何建立和諧社會?

如果不進行改革的話,美國的社會保障制度也要到2042年才破產。布什總統已經開始著手改革了。布什指出,改革之路不會一帆風順,美國必須勇敢地落實。布什總統的支持者共和黨參議員裏克•桑托倫說:“我明白,面對社會保障這樣的難題,你可能更願意把它留給下屆國會,或是下一代人去解決,但這絕不是負責任的做法。”要是光為了暫時的名望和下屆共和黨的選舉的話,布什總統完全可以不去捅這個蜂窩。但這畢竟關係著國家的可持續發展,任何一個負責任的政府都不能忽視這個問題。

現在中國是9個勞動年齡人口(並不是真實勞動人口)對應一個65歲以上老年人口,40年後是2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一個老年人口。現在只有城市的4000萬老人享受社會養老金,並且是全國13億人口通過不同的途徑貢獻的(要是沒有數億農民工,城市社保立馬崩潰),現在城市老年人的相對待遇是“前無古人,後無來者”,有些五十多歲就可以退休(工作二十幾年,靠別人養二十幾年),即便如此,現在養老金缺口仍然相當於一年的國民經濟總收入。

2030年前後,我國60歲以上的老齡人口預計將增至4億左右,相當於現在歐盟15國的人口總和;到2050年,我國60歲和65歲以上的老齡人口總數將分別達到4.5億和3.35億,這意味著每3個人中就有1個老人。由於子女數量減少和城市化的進程,這些老年都得依賴社保養老。全國社會保障基金理事會理事長項懷誠警示,按照目前的制度模式,2001年到2075年間,我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收支缺口將高達9﹒15萬億元。養老金畢竟只是一堆紙,要是有合理的人口結構,缺口再大也沒問題,沒有養老金的話靠子女養老也沒有問題,但關鍵是今後年輕人數倍減少(1970年前後每年出生2500萬以上,1980年代後期每年也出生2400萬,但是現在每年只出生1200萬左右,隨著工業化所伴隨的生育意願下降,今後每年出生人口會更少)。養老金缺口肯定比現在的法國和日本要大,最近中國已經開始延長退休年齡了,現在的年輕人到75歲也難以拿到養老金,而人均壽命延長已經很緩慢,到時候人均壽命也就只有75-77歲的水平,意味著一大半的人到死都拿不到養老金。而智力經濟時代,老年人怎麼可能競爭的贏年輕人?六七十歲的老人失業後誰來養活?在目前這種生育率和生育願望的前提下,存錢不如存人!多養育一個孩子等於買一份最好的養老保險。

由於全國勞動力支撐城市養老制度,城市老年人個人少了後顧之憂,現在中國城市老年人日子很舒服(甚至年輕姑娘也“自願”嫁給老頭),而他們的子女可能還沒有老年人收入高了,在有些家庭出現白髮人養黑髮人了,出現“啃老族”,給人一種“不要靠年輕人養”的假象,有人因此得出養小孩沒有用的結論,現在有人不願生育小孩了。要是大多數人都這樣的話,其實是種自私的表現,一方面不想承擔撫育小孩的責任(而那些養育小孩的母親因為花費很大精力和時間在養育小孩身上,反而不能得到足夠的工齡和社會安全稅的點數),一方面又想將現在的財富長期保值甚至升值(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他們其實是在剝削別人的下一代。從個人角度看這種投機取巧的做法可以實現,但從社會角度出發卻是危險的。要是現在停止計劃生育,所增加的新生人口今後不光是養活他們自己的父母,也是養活其父母的同齡人。因此停止計劃生育所造成的暫時社會壓力也應該由全社會分擔,而不是單由父母承受,現在不付出,怎麼指望將來退休金保值/升值。合理數量的高素質的下一代才有能力提高社會生產力水平,提高全社會生活水平,也就是將我們現在的投資升值,我們老年有比較高的生活水平和醫療水平。但要是整個社會付出的太少的話,今後問題可大了。

既然養老已經社會化了,與自己所生育的小孩脫鉤,養育小孩也必須適當社會化,否則社會非常不合理,沒人願意養育小孩了。美國、加拿大等國家的稅收傾斜政策給那些多子女家庭適當優惠是合理的,但還不夠,還不足以彌補他們養育小孩的付出。單身人口多交了很多稅,多孩子家庭免稅,中小學免費。你以為多孩子家庭賺便宜了?他們付出的更多。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一個人人力資本積累的大部分是發生在家裏,特別是在生命週期中的最初階段。即使在社會福利高度發達的西方發達國家(真正免費到高中的義務教育,高校學生家庭所分攤的高校教育成本比例通常在13%求15%),家庭的投入也是主要的,但是孩子長大後主要貢獻卻主要是給國家。國家也是賺多孩子家庭的便宜,家庭因此不願意生孩子。美國政府是明智的,並且也有能力這樣做。中國現在連小學和初中都不是免費義務教育,家庭所分攤的教育成本佔高中全部投入的70.1%,佔大學的66%,而孩子工作後的貢獻卻幾乎全是給國家。美國是富人多交稅,提高全民素質;中國目前是窮人犧牲發展權、忍受不合理的價格差,並交稅提高城市的教育水平,並且北京等城市不但享受較高的教育條件,反而分數線遠比農業省份要低,然後城市人再說農民素質低。

現在中國並不是所有人都拿養老金,是因為有多個子女供養;沒有子女的也因為社會有大量年輕勞力,能使他們以前的存款兌現。今後老年人過多,年輕人銳減,這個時候以前在銀行存的錢就是廢紙了,必然通貨膨脹,一通貨膨脹,以前100元將降低到不值1元。

有人因為老年職工工資較高(也因此威望高),認為老年人貢獻大。事實上完全是錯覺。中國國營企業以前工資低,為國家積累,當年的年輕人為國家做出貢獻,現在享受比較好的待遇是對他們一輩子貢獻的補償,而人口結構也允許對於他們過去的貢獻進行超額補償。老年職工工資高,只是說明廠裏效益好,人才結構合理,年輕人能容忍同工不同酬。一旦年輕人比例過少,威脅企業生存,年輕人可能另起爐灶,老年職工可就什麼也沒有了(現在很多企業已經不招收45歲以上的職工了)。

年輕人本來就要賺錢多,老人本來就賺不到錢。現在年輕人最需要錢養家,出力也多,賺錢卻比老人少。這個世界有一個自我調節的機制,幾千年就是這樣的,只不過現代人把這搞反了。因為現在各國開始建立福利制度時候年輕勞力有餘(六十年代都還是人口爆炸),紡棰形的人口結構(中間勞動人口多,需要享受福利的老人少)能保證這種福利制度,但隨著老年化進展,生育率持續維持在低水平,人口結構呈倒三角形(老年人口增加,勞動力減少),西方國家的福利制度開始出現問題了。

中國目前資本收入奇高,很多人以為今後靠積蓄可以養老。今後資本收入必然降低,勞動收入必然提高,以前積蓄10萬元請保姆,每月500元可以請17年;今後勞動力工資增加,每月需要2000元,10萬元積蓄只能請4年保姆。物質資本是報酬遞減的,人力資本是報酬遞增的,這是經濟學規律,想靠積蓄養老是不可能的了。

很多人指望今後靠房租養老。但是現在城市租房市場興隆,是因為現在是城市化加速,大量人口湧入,供求關係決定了市場的興隆;今後城市化達到一定規模後,人們買房子後,對租房的需求降低。人口結構也決定了今後租房市場不可能旺盛。現在很多老人留下房子,他們去世後,他們孩子將這些房子推往市場,將改變供求關係。並且今後對住房的要求提高,現在的房子可能還跟不上今後的時代要求,租不出去。比如現在中國農村很多地方房屋就沒人住,歐洲一些小城市的房子租不出去。1980年代農村土地寶貴,租種土地還得交納地租,一些農民指望靠土地養老,但是現在農村人口減少,大量年輕人進城,耕地免費讓人種都沒有人願意種。

有什麼樣的人口結構才能建立什麼樣的福利制度,發達國家自己也得調整養老制度。尤其是中國未富先老,要仿照西方現在的福利制度是不可能的,至多只能部份靠社會養老,還是得回復到上千年的傳統模式,還得在媒體提倡孝道,到時候選拔公務員可能得採納中國古代的“舉孝廉”的思想,可能會為孝道立法,公務員錄用以孝為先。

現在的撫養比是歷史上最低的,幾對夫婦養一對老人(我們廉價地換來“孝”的名聲),一對夫婦又只撫養一、兩個孩子,但卻是透支今後可持續發展能力。

中國是未富先老。現在的孩子長大後老人贍養比很高,必然降低他們養育孩子的意願,低生育率惡性循環,國家喪失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正是因為人口降低有延遲效應,所以更應該未雨綢繆,更應該停止計劃生育,防止今後的老年化。不久的將來計劃生育的負面後果將一下子非常明顯。但正因為目前適齡生育人的基數大,就意味著今後老年人口多,我們考慮人保政策時才更應該考慮今後的老年化壓力。

李小平說過:“勸君莫愁老齡化,勸君多思自動化,手持遙控來種地,如今不富是神話” 。李小平等人是在假設生活水平不變的前提下,或者是老年人活質量不變的情況下,預計科技將彌補老年化問題。科技的發展使生活質量多樣化成為可能,比如說以前吃佔了收入很大部份,但現在吃只佔很少部份。科技的提高,地球可以容納更多的人口,但有什麼樣的生產力水平,就有什麼樣的消費水平和消費心理,人類幾千年曆來如此。隨著經濟的發展,心理撫養能力反而是降低的,這也是發達國家家庭越來越小的原因之一。到時候有兩、三個孩子的家庭還得努力工作來達到當時主流消費水平,還是沒有多少餘錢,不然的話,沒人願意幹活了,社會就不會發展了。可以想想:以前一對父母同樣能培養6個小孩,還能贍養老人;要是以當時那種生活質量,現在培養二十個都沒問題,但事實上現在人培養兩個小孩都成問題。所以,不能指望今後老年人(我們這一代)一直維持現在的生活水平,而年輕人過上新生活。這涉及到心理期望值和社會公平的問題。要是真象李小平說的那樣,俄羅斯就用不著擔心老年化了(現在人均國民生產總值還比中國還要高),法國、德國、日本不用擔心老年化了(中國幾十年後也難以達到他們現在的人均收入),但現在這些國家最大的問題就是老年化。而根據人民網的資料,中美經濟現代化差距100年。要是科技進步能解決老年化問題的話,世界上科技最發達、發達國家中人口結構最為合理的美國就用不著擔憂社會保障制度的破產了。

壽命是有所延長,但有極限,中國現在平均壽命已經接近發達國家了。專家預計數百年內人類平均壽命不會達到100歲。壽命延長工作時間也會稍有延長,但不會成比例地延長。隨著生活水平的不斷提高,老年疾病發生率在不斷增加(很多是所謂的富貴病),雖然壽命仍然會有所延長,但延長壽命所需要的社會成本會非常昂貴(比如醫療成本),遠非延長工作時間所能彌補(現在有些工廠就已經被老年人醫藥費拖得要死不活了),尤其是今後智力經濟時代,老年人對接受新知識的能力本身就較差。比如平均壽命只有60歲,只在生病時候需要撫養;平均壽命80歲,至少有十幾年需要撫養。隨著生活質量的提高,“養活”的代價將會越來越高(包括醫療水平在內的生活水平在不斷提高)。因此壽命延長,工作年齡並沒有相應延長,養老負擔更重。這就是老年化的實質!

從眾心理害死人!2000年洛陽“12.25”特大火災,奪走了309人的生命。事實上其中很多人本來是有希望逃生的,但在打手機告訴親人時還沒有恐懼感,還沒有逃生的準備,因為他們認為這麼多人都在裏面,火災肯定會被很快控制住的。結果後面情況難以控制時,一片擁擠,影響了逃生。要是在一開始就準備逃生,在那段時間內很多人是可以逃出來的。現在計生生育也一樣,很多人都認為反正大家都是獨生子女,無所謂。但到問題來臨時候,誰也逃不了。

貪圖享受是人的天性。生兒育女是人類社會發展的前提。過去的的政府和媒體給人一種假象:少生/不生孩子是光榮的,是不影響今後的養老的。既然有這樣的好事,又不要承受養育小孩的負擔,又能有養老保障,為什麼還要生孩子呢?多生罰、少生獎,多麼滑稽的政策,沒有為培養下一代付出的竟然還能受到獎勵?將成為最大的歷史笑話。今後哪屆政府肯兌現?既然有這樣的好事,又不要承受養育小孩的負擔,又能有養老保障,還能得的獎勵,為什麼還要生孩子呢?在所謂“三年自然災害”初期,政府鼓勵集體化,在統一食堂裏吃飯比自己家裏還要好(將幾年的存糧幾個月都吃完,生活當然好),有這麼好事情,都一窩蜂加入集體化。結果呢,出現大的饑荒。謂之“自然災害”,不是人災又是什麼?人無遠慮,必有近猶!說是老有所養,但在年輕人口越來越少的情況下,誰來養呢?少壯不努力(生育兩三個孩子),老大徒傷悲。

普通老百姓喜歡用現在的社會生活來預測今後幾十年的問題,但最多只能預測準今後數年的變化。政府決策部門就應該用戰略眼光看待人口問題,要從歷史角度來看待成就。現在的掌聲固然不錯,但也可能是虛假的,歷史的掌聲才是真正的掌聲!

學習西方制度的一些好的方面可以省下很多彎路(不學確實是愚蠢的),但一味照搬西方制度,那是思想上的懶惰!中國不可能建立起西方國家那樣的社保制度。中國需要需要摸索一條自己的道路,但是前提條件是停止計劃生育並改善民生、鼓勵生育,將生育率提高到世代更替水平,人口的持續發展、合理的人口結構是社保制度的關鍵。

中國傳統的倫理是父慈子孝,這是建立在家庭結構基礎上的。考慮問題的一個重要出發點是為了自己子孫後代,有利於家族的持續發展。計劃生育導致家庭結構畸形,子無力“孝”,父無法“慈”。養老得不到保障,但是他們還擁有選票或者其他形式的政治發言權,他們可能會不顧國家和民族持續發展而只顧本身的利益(兒女都沒有或者指望不上,還為什麼子孫後代?),甚至要求廉價出賣國地等民族資產。

何新、何清漣等學者認為人口過多會威脅社會穩定,建議控制人口。其實他們的這種思路是非常錯誤的,縱觀歷史,動亂的起因往往是人均稅負太重,人口多只是表象。而稅負過重並不是因為人口過多而是管制手段所造成;相反,勞動人口多還會降低人均稅負。《資治通鑒》:“人口滋多,則斌稅自廣”;南宋著名的思想家葉適認為“民多則田墾而稅增,役眾而兵強”。墨翟認為人口眾多恰恰是政治穩定的基礎:“國家之富,人民之眾,刑政之治”。中國歷史上三大盛世(文景之治、貞觀之治、康乾盛世)都是因為“以人為本”,鼓勵生息,降低人均稅負。而現在我國稅負不斷增加,目前已經是全球第二,今後老年化嚴重後,政府想“薄賦輕稅”都不行,三四億老年人等著生活,人均稅負更重,社會保障面臨巨大的壓力,可能影響社會穩定。西漢賈誼在論積貯疏中就提出一旦社會保障出現問題,“有勇力者聚徒而衡擊,……政治未畢通也”。西漢時期“有勇力者”才有能力“衡擊”,現在不一樣了,弱勢群體一樣能對社會穩定造成破壞作用:石家莊殘疾人連炸數樓;馬加爵連殺四人……。今後老年弱勢群體要是不能得到適當的安置,對社會穩定的破壞力不容小看。

作者:易富賢 familyyi@yahoo.com

本文初稿2004年發表於人民日報《中國經濟週刊》第42期(總第275期):http://www.zgjjzk.cn/document/2004/200442/cz01.htm,被“網易財經”評為2004年11月份中國財經新聞“TOP-10”第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6276
(轉貼)大陸人口問題可在歐洲史找到痕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易富賢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8-26 18:11:32 http://guancha.gmw.cn

郎鹹平2005年12月21日在清華大學演說,郎鹹平將中國現在的經濟情況與歐洲18世紀對比,他認為中國正重演西方悲劇。郎鹹平說:我們今天做的改革,包括股改,幾乎都可以在過去歐洲歷史上找到痕蹟。

郎鹹平說:“在歐洲工業革命初期的1776年,亞當‧斯密寫了《國富論》。《國富論》堅決反對國有企業,呼籲市場化和民營化,主張以看不見的手來調整市場的供需,而不需要政府的干涉。和我們改革開放喊的口號類同。《國富論》針對國有企業的弊病,提出了一個當時所謂的新思維,那就是政府與國有企業徹底分家,政府退出企業經營。一個很時髦的理念--民營化和市場化 --出來了。亞當‧斯密提出以法制為基礎,以自由為手段,追求財富。整個工業革命時期,歐洲是歷盡劫難。在自由經濟,民營化和市場化的理念下--類同於今天中國的“大欺小,強欺弱”的現象層出不窮,例如資本家克扣工資,聘用童工,製造污染等等。當時的歐洲社會,是遍地暴動,社會嚴重動蕩不安。究其原因,就是社會財富由於自由經濟、民營經濟發展過速,而造成大欺小、強欺弱的不公平現象。”在這種背景下,馬克思寫出了《資本論》。

其實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也可以在過去歐洲歷史上找到痕蹟。在歐洲工業革命時期伴隨著人口壓力,英國馬爾薩斯於1798年出版《人口原理》,提出了控制人口的理論。然而英國卻沒有採納馬爾薩斯的觀點限制人口。法國卻對馬爾薩斯理論情有獨鍾,按照孫中山的說法:“法國人因為講究快樂,便極歡迎馬氏(馬爾薩斯)的學說,主張男子不負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們所用減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這種種自然方法,並且用許多人為的方法。法國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國都要多,因為馬爾薩斯的學說宣傳到法國之後很被人歡迎,人民都實行減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為中了馬爾薩斯學說的毒。中國現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馬爾賽斯學說所染,主張減少人口的。殊不知法國已知道了減少人口的痛苦,現在施行新政策,是提倡增加人口,保存民族,想法國的民族和世界上的民族永久並存。”

英法兩國對付人口壓力的兩種方式產生的後果截然不同。1800年法國人口2744萬,英國人口1500萬左右(其中本土人口1000萬左右,移民美洲、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區的500萬左右)。現在英法兩國本土人口均為六千萬,就是說這兩百年,法國本土人口增加2.2倍,英國本土人口卻增加6倍。而法國移民遠遠比英國移民少,比較集中的是加拿大的魁比克省。現在美國人口2.957億,加拿大3280萬,澳大利亞2000萬,新西蘭400萬,美國、加拿大人口中英國移民後裔佔40%以上,澳大利亞、新西蘭人口中英國移民後裔佔70%以上。那麼最為保守估計,1800年的時候1500萬英國人現在的後裔有2.1億,增加14倍(同期中國人口只增加3.2倍)。而法國加上移民後裔也只增加2.5倍左右,就算現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人口中10%是法國移民,最樂觀估計也絕不會超過3.5倍。法國是有名的人口停滯之邦,也是世界上人口結構最早從成年型進入老年型的國家。原本是歐洲一支方言的英語已經成為世界語言,而原本輝煌的法語卻面臨被淘汰的危險(而西班牙語卻因為拉美等地西班牙語人口的快速增長變得越來越重要)。

英國人口膨脹的同時,對全人類的貢獻也是有目共睹的。近代科技、制度的進步主要都是英國和美國這個英語國家所引發的,全人類受益。還是我那句話:人口爆炸導致科技爆炸。

馬克思和恩格斯都批判了馬爾薩斯人口論。馬克思在1853年所寫的《強迫移民》中,論述了歷史上和當時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口遷移問題,指出資本主義社會的人口遷移“正是生產力的增長要求減少人口,借助於饑餓或移民來消除過剩的人口。現在,不是人口壓迫生產力,而是生產力壓迫人口。”(《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8捲第619頁)。

恩格斯的人口研究開始於十九世紀中葉國際工人運動高漲的年代。在1844年初發表的《政治經濟學批判大綱》中,他批判了維護私有制的資產階級經濟學,嚴厲駁斥了仇視勞動人民的馬爾薩斯人口論。在馬克思主義人口理論發展史上,是他最先對馬爾薩斯人口論進行了批判鬥爭,他闡明了危機、失業、貧困等都是資本主義私有制統治的產物,指出:“人口過剩或勞動力過剩是始終同財富過剩、資本過剩和地產過剩聯繫著的。只有在生產力過大的地方,人口才會過多。”(《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捲第619頁)而且,就業手段並不就是生活資料,“就業手段的擴大僅僅是機器力量增加和資本擴大的最終結果;而生活資料卻只要生產力稍許提高,就會立刻增加。”(同上)就社會發展的歷史趨勢來說,人類所支配的生產力是無窮無盡的,“應用資本、勞動和科學就可以使土地的收穫量無限地提高。”(同上書第616頁)只要通過社會革命戰勝了造成人口過剩的資本主義制度,“我們就能保證永遠不再因人口過剩而恐懼不安”。(同上書第620頁)

1798年英國的馬爾薩斯寫下《人口原理》,英國人卻沒有採納這個理論,但法國人卻採納了,結果導致法國遠遠落後於英國。

美國人口生態學家Paul.R.Ehrlich於1968年出版了其轟動一時的《人口爆炸》,但美國卻並沒有採納這個理論限制人口,相反還千方百計鼓勵生育;而中國卻受這個理論所影響,急不可待地實行計劃生育。

郎鹹平提到:整個工業革命時期,歐洲是歷盡劫難。但歐洲畢竟已經熬過來了,因為當時歐洲每個婦女平均生育8-9個孩子,大量年輕的勞動力彌補了政策的失誤(中國改革開放以來,憑著不成熟的的經濟理論,光是靠“摸著石頭過河”就能夠經濟起步,也是因為毛澤東時期留下的大量年輕勞動力彌補了經濟政策的一再失誤)。

但中國今後熬得過去嗎?中國的計劃生育已經35年了,獨生子女政策也已經26年了,中國總和生育率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也已經15年了。中國現在是9-10個勞動人口對應一個65歲以上老年人口,而到2045年將是2個勞動人口對應一個老年人口。就算中國今後沒有任何經濟政策方面的失誤,中國都難以渡過難關。

郎鹹平提到香港養老金的破產,香港畢竟造就建立了養老金制度。而中國現在還剛剛開始,人口結構決定了不可能建立起合理的養老金制度的。

人類發展指數(HDI)是聯合國用來衡量人類發展的綜合尺度,聯合國將人類發展國家分為三類:一是低水平人類發展國家,HDI在0~0.5之間;二是中等水平人類發展國家,HDI在0.51~0.80之間;三是高水平人類發展國家,HDI在0.81~1.0之間。中國現在是0.755。中國目前社會發展水平相當於日本1960年、香港1975年、新加坡1980年、台灣1981年、韓國1982年、巴西1996年、泰國1996年的水平。印度目前社會發展水平相當於中國1986年的水平。

日本在1940年平均每個婦女都還是生育5個左右孩子,這些年輕勞動力使得日本經濟騰飛,日本在1960年代後期進入高等人類發展國家(當時年齡中位數只有20出頭)。但隨著1950年代生育率的急降,社會逐步老年化,1990年代開始日本進入長達十幾年的經濟停滯期,現在日本的年齡中位數為43歲了(美國36歲),到2025年將超過50歲(美國不到39歲) 。1985年日本65及以上老人佔10.3%(美國為11.9%),到2025年增加到25.8%(美國為18.5%),增加2.25倍(美國只增加1.55倍)。隨著1950年之前高生育率時期出生的人口開始退出勞動市場,開始呈現出“日”薄西山的趨勢。同樣,亞洲四小龍韓國、台灣、新加坡、香港在1970年之前都還是高生育率,不斷增加的有活力的勞動力創造了經濟奇蹟,使得經濟在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迅速起步,在1980年代先後進入高等人類發展水平,當時中位年齡只有21-24歲(比如韓國1980年只有21.8歲)。1980年代之後生育率相繼低於世代更替水平,現在韓國、台灣生育率只有1.2,新加坡只有1.3,而香港更是只有0.9,香港、新加坡、韓國的中位年齡2005年分別為39.4、36.8、34.5歲。由於1970年代之前高生育率時期出生的人口仍然沒有退出勞動市場,這些地區的經濟仍然會慣性地增長一段時間,但20年之後這些地區的經濟停滯不可避免。尤其是香港,目前生育率只有0.9,而年齡中位數已經接近40歲,要是沒有大陸移民的話,經濟衰退為期不遠,今後香港特首將越來越不好當。

中國現在處於經濟騰飛時期,但因為計劃生育,中國卻沒有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當年那麼好的人口結構,中國目前HDI為0.755,還沒有進入高等人類發展水平,但中位年齡目前已達32歲了(新加坡在1990年HDI為0.822的時候,中位年齡還只有29歲;日本在1975年HDI為0.857的時候,中位年齡還只有30歲),而目前與中國發展水平相近的菲律賓、巴拉圭、厄瓜多爾的中位年齡分別只有22、21、23歲。到2025年,中國的中位年齡將達39歲(將高於美國),相當於現在香港的水平,但是那時候中國的HDI是難以達到香港1990的水平的。中國2001年65歲以及上老人佔7.1%(HDI為0.73左右), 相當於日本1970年的水平(HDI為0.83)。 這些意味著中國後勁不足(雖然過去高生育率出生的勞動力仍然可以確保中國在近15年內保持比較快的增長)。

胡鞍鋼、蔡昉等教授認為計劃生育通過製造“人口紅利”而提高了中國的HDI,為中國的經濟發展作出了貢獻,計劃生育還是有一些功勞的。其實不然,中國和印度HDI在1950年時候沒有差別,兩國主要差別出現在1975年前,而這段時間兩國生育率沒有差別;此外,中國經濟改革比印度早12年。中國的2003年HDI比1975年增加1.438倍,同期印度增加1.461倍。沒有實行計劃生育的印度HDI比實行計劃生育的中國增加更快!要是說計劃生育為社會發展做出了貢獻的話,豈不是說明中國的改革開放阻礙了社會發展?可見中國和印度的經濟差別並不是因為中國的計劃生育。中國的計劃生育並沒有為提高HDI做出貢獻,因為中國是以三倍的成本培養一個勞動力;並且過去二十多年時間是高就業壓力的時候,減少養育新生人口的時間並不能增加社會財富,而只能增加就業壓力。印度的年輕人口結構賦予印度巨大潛力,而中國卻已經開始邁入老年化社會,2025年之後印度可能超過中國,然後將中國拖在後面越來越遠。中國白白損失兩億多子孫!

林毅夫教授用印度作為參考,中國假如沒有實行生育政策,人口將比目前多3億。這種算法不很準確,因為中國HDI在1975年就比印度高。HDI在0.5以下都是高生育率,HDI達到0.5之後,生育率將急劇下降(http://www.dajun.com.cn/jihsy.htm,show.aspx?id=5268)。中國1970年代初HDI就已經突破0.5,而印度到1980年代末HDI才突破0.5。

林毅夫教授發現人均收入和人口出生率之間有負向關係。我根據聯合國2005年公佈的人口超過500萬的國家和地區的以購買力計算人均國內生產總值(GDP)國際美元值(2003年)和TFR(2000-2005)繪制相關圖。發現人均收入確實與TFR負相關,但相關係數只有-0.656;而HDI與TFR的相關係數高達-0.916。

我要說明的是,我對林毅夫、胡鞍鋼、蔡昉等教授充滿敬意,正是他們提出了適度調整人口政策的建議。我只是不同意他們的“適度”和妥協。

世界上有兩大法系:大陸法系和海洋法系。歐洲大陸所用的大陸法系是精英法系,精英決定的法律條款;而英美所採用的海洋法系又稱普通法系,有陪審員制度,帶有濃厚的大眾色彩。郎鹹平認為普通法更為合理。歐洲大陸是大陸法系國家,幾乎沒有一個國家的股票市場是好的。

人口問題是一個非常複雜的事情,涉及到所有人的基本利益,不光是涉及到人口學本身,也不是光是人口學家和經濟學家就可以說了算的。需要歷史學界、軍事界、法律界、社會學界、醫學界、文化界、民族界、宗教界、倫理學界、經濟學界和人口學界等多個社會部門和學科取得共識才能實行計劃生育。然而中國計劃生育政策的制定卻帶有濃厚的大陸法系的特點。當時是少數幾個“精英”在“不爭論”的環境下制定的。由於缺乏大眾的參與,計劃生育將帶來嚴重的後果。今後中國的一切社會問題,可以概括成一句話:都是計劃生育惹的禍。

人的意義是全面的,胡主席的“以人為本”意義非常深刻,可惜中國各個學科只是瞎子摸象一樣理解“以人為本”。人口學家和一些經濟學家看到人會增加就業壓力,是消耗者;另外一些經濟學家看到人是勞動力;人口學家和環保人士看到人是污染製造者:人口學家和遊客看到人多是交通擁擠的根源;....總之,“人”在中國被肢解了!主刀的就是人口學家。

1970年代是短缺經濟,當時適當計劃生育,但沒有成立一個單獨的部委,當時的計劃生育相當於臨時修建的一個泥巴堤壩,這個堤壩到1980年的時候本來應該拆掉的。但是1980年不但不拆這個臨時的泥巴堤壩,反而將這個臨時堤壩改為鋼筋水泥修建的永久堤壩。現在知道不應該修建堤壩,但阻力就在堤壩本身,如何炸掉這個筋水泥堤壩?

中國有重視“精英”的傳統,但往往是精英誤國。還是老子說的好:不尚賢,使民無爭。其實老子的思想就是“普通法系”的思想。對精英的觀點可以重視,但不要給予太高的政治位置。現在調整人口政策的難處就是因為當初在重視“精英”觀點的同時也將這些人步步高升,這些人現在高踞要位,成了調整人口政策最大阻力。

這幾年我一直苦口婆心在網絡上擺地攤,一方面是我沒有通暢的渠道發表我的觀點,更主要的是在網絡論壇擺地攤能夠吸納普通百姓的觀點,也正因為這個目的,我在文章中都附有郵箱地址,便於得到網友反饋意見。因此我的文章都是濃縮了成千上萬個網友的觀點,發現了很多人口學內在規律,具有濃厚的大眾“普通法系”色彩。主流精英人口學家對我可能不齒,他們高高在上,但他們的預測一次次落空。比如,1995年底中國人口12.1121億,田雪原預測到2000年中國人口達到13億,五年增加0.888億,實際上2000年底人口12.4億,五年只增加0.3億;依照田雪原的1.8%的濾報率(而沒有考慮同樣比例的重報率)將2000年人口“修正”成12.7億,即便如此,那五年也只增加不到0.6億。12億多人口中每年出生1000多萬,死亡800萬左右,變量一共只有數百萬。田會長的預測五年就差異2880萬到5880萬。 小學生瞎猜也不會有這麼大的差異。田雪原2004年預測,到2030年,中國的人口總量為16.65億;其實即使1980年就不實行計劃生育,到2030年都難以達到16.65億。但田雪原照樣可以當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照樣可以鄙視我“不知天高地厚”。

從海洋法系角度看,沒有人能夠單獨決定實行計劃生育,而每一個人都有權通過自己的視角來反對計劃生育、要求停止計劃生育。計劃生育是“非常態”、“人工餵養”,停止計劃生育是恢復“常態”、 “母乳餵養”。只有萬不得已才能進入“非常態”,那也需要證據全面,全民同意,沒有足夠理由時候就應該無條件恢復“常態”。

現在將人口政策主要交給人口學界和計生委來決定是不正常的,就像將是否判處死刑交給死刑犯自己決定一樣。在調整人口政策上,應該採納海洋法系的思路,讓大眾參與人口政策的調整。

只有人口壓迫生產力的時候才需要減少人口來解放生產力,中國現在與當年歐洲一樣是“生產力壓迫人口”,而不是“人口壓迫生產力”!現在宏觀政策重要目標是增加內需尤其是消費,現在決定生產的不是供給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恩格斯指出:“人口過剩或勞動力過剩是始終同財富過剩、資本過剩和地產過剩聯繫著的。”現在中國也是耕地荒蕪、大量耕地用來修建高爾夫球場等,有消費能力的沒有消費意願,有消費意願的沒有消費能力。

既然現在生產力壓迫人口,政府就應該改變粗放式的生產力發展模式,停止計劃生育並鼓勵生育,提高生育意願,以緩解生產力對人口的壓迫。

我們難道還要用自己的國家和人民再來重演歐洲工業革命的悲劇?再讓另外一個“馬克思”來寫本“資本論”和“人口論”?(完稿日期:2006 年2 月)

作者:易富賢 familyyi@yahoo.com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6261
(轉貼)「不孝有三無後為大」 是真理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有大的道理

從全國易氏繁衍歷史看停止計劃生育的急迫性

易富賢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8-28 16:06:34 http://guancha.gmw.cn

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結果,從2000年11月1日到2005年11月1日,全國這五年總增加人口中少數民族佔42%。感觸很深。近來研究全國(湖南、江西、湖北、四川、重慶、廣東等地,全國易氏主要分佈在這六省市)易氏家譜,從我們易氏家族的情況研究中國人口繁衍情況和民族結構的改變,為中國人口政策的調整提供新的思路。

中山國位於古易水(後裔以地為氏,姓易),地處燕趙之間,中山國前身為鮮虞國,公元前774年以前鮮虞國已經有相當規模,與周王室同為姬姓,為公國(一等侯國),而周圍的魏、趙等大國只是候國。中山王稱公,魏、趙等大國國王只能稱候。

春秋戰國時期,周王朝式微,周王室的姬姓公國虢國、虞國等遭到晉國等諸侯國滅國。鮮虞國也備受歧視,被稱為白狄(可能是因為鮮虞在易水,而古代狄、易二字通假通用),但得以倖存,在公元前506年前改名中山國,初建都於中人(今河北唐縣粟山),立中山城為都。戰國初,晉國曾滅中山,滅而不亡,中山武公公元前414年又復興,遷於顧(今河北省定州市境內)。公元前406年,魏滅中山。公元前380年前後中山桓公復國,遷都於靈壽(今河北省平山縣東北)。公元前369建長城以禦趙國(1997年到2002年先後在淶源、唐縣、順平、曲陽、正定、行唐、靈壽、平山發現中山長城)。公元前342年中山國君到魏國為相,結合易氏家譜分析,該中山君為湘、鄂譜易氏先祖愷公。此後,其國力達到了鼎盛時期,公元前323年,與趙、韓、魏、燕同時稱王,成為僅次於七雄的第八強國。公元前299年,趙軍攻中山國,中山王逃往友邦齊國,死於齊國。尚公繼任為中山國王,因錯用了魏義、椻長二臣,導致趙王於公元前296年遣軍再攻中山國,中山國就此一命而終。它死得極其慘烈,做了拚死而無謂的抵抗, “衣鐵甲操鐵杖以戰,而所擊無所不碎,所衝無不陷,以車投車,以人投人……”。

歷史上最著名的中山人,讓人嘲笑至今:趙簡子(趙盾的後人)追狼,而狼向一個中山人求救,中山人頓生惻隱之心,將狼匿於袋中。不料獲救後的惡狼,居然回頭就撲向恩人……這就是著名的中山狼的故事。這個故事其實寓意深遠,隱含著中山國滅亡的原因。晉獻公娶中山國女,生公子重耳與夷吾。因晉獻公後面的夫人驪姬陷害,重耳和大臣趙衰被迫流亡,流亡過程中備受各國歧視。舅族鮮虞國卻給與隆重接待,重耳流亡到鮮虞國達12年之久,國君還送給他們兩名女子,妹妹嫁給了重耳,姐姐嫁給了趙衰(生兒子趙盾)。趙盾在鮮虞國生活到18歲才離開,為趙國的先祖。中山人對晉文公重耳及趙盾父子可算是恩重如山。但正是這個晉文公本人及其後人滅了中山國的屬國肥國、鼓國和仇猶國,並多次攻打鮮虞/中山國;也正是這個趙盾的後人滅了中山國。

太行山下的中山國,在今人的眼裏曾經非常神秘。汗牛充棟的中國史書,仿佛早有預謀一般,集體把這個戰國時一度輝煌過的“千乘之國”遺忘了。1974年,考古學家在河北省平山縣發掘了中山王陵,出土了大批珍貴文物,包括世界上現存最早的一份建築設計藍圖一《兆域圖》,還包括有兩壺古酒,啟封時,酒香撲鼻。中山國的光芒從地下升騰而起,驚動了全世界的考古人士。中山靈壽故城遺址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被評選為“中國20世紀100項考古大發現”之一。

從鮮虞國最早見於史籍至中山國被趙國所滅,歷時478年。前296年趙國遷末代中山君尚公於膚施(今陝西米脂西北),一年之後年絕祀,據《戰國策》記載,中山王尚公先是逃到齊國為臣,然後被秦國扶持。因此,末代中山王尚與贛譜關於太原易氏始祖尚公記載相符,逃往齊國後再被秦國遷放太原。

秦漢時易氏從太原紛紛南遷,其中仁福公居吳郡太倉州。公元222年仁福公之孫萬年公從江蘇太倉州遷湖南瀏陽,萬年公傳三世而生易雄(257-322)。《晉書》和《資治通鑒》等記載:易雄少為縣吏,自念無由自達,乃脫幘掛縣門而去。刻苦學習軍政法律,為人正直,當上長沙郡主簿。逢張昌作亂,雄公“與賊爭論曲直”,鎮靜自若,表現出色。因此被推舉為孝廉,為湘州主簿,升遷為湘州別駕。大將軍王敦背叛晉王朝,譙王司馬承(皇叔)作湘州刺史,易雄支持承舉兵抗擊,易雄草檄歷數王敦罪狀,全州響應,易雄並帶兵堅守長沙。322年6月,王敦部將魏義攻破長沙,雄被擒,押至武昌,英勇就義。潘夫人聞訊,率領全族五十餘口投瀏陽樟樹潭殉節。兩個兒子在外地為官得以倖免。易雄雖然就義,但在“王馬爭天下”過程中挽救晉王朝,易雄在湖南瀏陽的墓地受到歷代朝廷封賜,《國家文物志》和《湖南通志》均有記載,屬國家保護文物,是長沙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戰國時期中國總人口兩千萬左右。《史記》記載:“中山地薄人眾”,中山國是千乘之國,每乘二十五人、四匹馬、一輛車,就是說中山國軍隊至少有兩萬五千人,能養如此規模的軍隊說明其總人口有幾十萬、甚至上百萬,並且曾經打敗過燕趙這兩個萬乘之國,可見中山國人口佔了當時全國人口的二、三十分之一。但當時的戰爭很殘酷,兩國交戰動輒上千乘、數萬人、數十萬人,場面動人心魄。比如長平之戰秦國大將白起,一夜之間殺死趙國兵卒四十五萬。後面項羽坑殺秦降兵二十餘萬。趙奢說:“趙以二十萬之眾攻中山,五年乃歸”,也說明中山國人口至少數十萬,才能經得起趙國二十萬之眾的五年攻伐。中山國經過趙國的如此大規模征伐,人口肯定減少不少,尤其是公元前296年亡國前所進行的抵抗戰非常殘酷,人口更是大減少,但亡國時至少還有數萬、或者上十萬人。兩位中山王都先後來到齊國,所跟隨的易姓族人應該不少,此時叫濟陽堂易氏。後面經過一系列戰亂,到晉朝時應該易氏總人口還不少,但只剩下從太原南遷的雄公這一支繁衍到現在了,可以說是“子姓幾盡,不絕若線”。

隋朝大業年間,易雄公後代舉族從湖南瀏陽遷江西泰和,但是這一群人中只有一人有後人相傳到現在。唐朝易氏人丁興旺,在江西泰和、宜春一帶算是望族,出了一個狀元易重(大理評事諫議大夫)和九個進士。但是在唐朝眾多易氏中似乎只有易重、易常亮(易重、易常亮為易雄第19世孫)、易開(也為易雄後裔)等三人有後人相傳到現今。易重居宜春一帶,後裔部分遷往廣東等地;易常亮居泰和,後裔部分仍然居泰和,但大多數返遷湖南,易常亮在湖南的第10世孫出了一個狀元易祓(禮部尚書);易開後裔遷往贛北瑞昌和鄂東黃岡以及安徽等地。

從戰國到清朝初年,中國人口一直波動在1000萬到6000萬。宋朝的百家姓中易氏位列其上;歷史上經查實共613個狀元,易氏就出了2個,進士也不少,還有好幾位刺史等高級官員。說明易氏當時佔全國人口比例遠比現在的0.19%要高。

明末清初四川人口劇減,清朝初年響應康熙的“湖廣填四川”,數千湖南易氏(還有部分湖北、江西易氏)遷往四川。這數千易氏目前在四川、重慶有後裔104萬,佔全國易氏42%。

目前全國易氏250萬,其中宋朝的易子彬(易雄第30世孫、易常亮第12世孫,為我們支系的祖先)的後裔佔了至少30萬(分佈在湖南、四川、重慶、貴州、雲南、廣西、湖北)。易子彬是南宋從江西泰和遷到湖南黔陽,5個兒子中4個外遷,在黔陽本地留下長子易祖英。易祖英後裔分為九甲。清朝初年易祖英後裔有上千人響應康熙的“湖廣填四川”遷往四川,但是大部分仍然留在黔陽。現在黔陽本地易氏五萬人口,但易子彬在四川、重慶、雲南、貴州、湖北等地的後代卻有至少30萬。

從我們小支系來說,我們三甲在康熙時期有兩百個左右子彬公14世“加”字輩,其中遷往四川的有幾十個。留在黔陽的14世加字輩中,我們加枯公支系算是繁衍最快的,但現在也只有兩千人左右,而加枯公的堂兄文上公遷四川金堂縣,現在卻繁衍了兩萬多人!

同樣, 湖南新化縣的易良詳也是康熙時期遷重慶合川,現在也有後裔一萬多人,比目前湖南新化縣所有易氏可能還要多。

全國人口從戰國時期到清朝初年一直波動在1000-6000萬,這個過程中90%的姓氏和無數民族相繼滅絕。哥倫布1492年發現美洲,美洲高產作物玉米、土豆、紅薯等陸續引入歐亞大陸,經過兩百年左右的試種,18世紀在歐亞大陸推廣,清朝康熙年間開始中國人口像歐亞其他國家人口一樣才快速增長的(根據中國和英國的文獻,當時人口是以每25年左右增加一倍的速度在增加),中國人口從康熙的數千萬人口經過一百多年增加到19世紀初的4億(乾隆皇帝看了1792年的人口統計冊,說:“朕查上年各省奏報民數,較之康熙年間,計增十餘倍”;說明康熙初年人口最多三千萬),然後中國人口維持在4億長達一百多年。在20世紀之前,氮肥的有限限制糧食產量,人口難以增長,當時農業上所使用的氮肥主要來自人和畜的糞便等。而在地球周圍的空氣中,氮氣佔了相當大的一部分,約為79%,取之不盡,用之不竭。1913年氨的合成開創了人類科學史的重要篇章。當前,世界上90%以上的氮肥是由空氣中氮氣合成的,大大促進了糧食增產,再加上其他農業科技的發展,中國人口再從20世紀初的4億增加到現在的13億。

幾百萬年來,限制人類發展的主要是糧食問題。從全球來說,限制人口增長的糧食問題已經解決了。現在限制人民生活質量提高的是能源問題,而能源問題預計在最近50年左右將得到根本解決(水中氫的同位素用來核聚變可足夠人類使用幾十億年)。能源問題一旦解決,其他問題如水資源問題、環境問題等也就能輕易得到解決,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將主要取決於人力資源本身而不是自然資源,人才資源將成為第一資源。人口資源需要教育才能轉變為人才資源,但是隨著教育的普及(解除權貴階層對教育的壟斷),今後人才資源的又取決人口資源本身。隨著生育意願和生育能力的下降,各國生育率都在下降,發達國家生育率都已經低於世代更替水平,今後哪個國家能成功建立起鼓勵生育的制度,就將在今後的競爭中佔有優勢。

現在易姓人口佔全國0.19%,而過去的比例更高,那麼歷代都有數萬、上十萬易氏。但是從上面記載可以看出,晉朝的時候眾多易氏中只有易雄有後裔繁衍到現在,其他的人在這一千多年間相繼滅絕;易雄有後裔在隋朝時候又只有一人繁衍下來;唐朝時期似乎只有易重、易常亮、易開等三人有後裔相傳到現在。要是沒有宋朝的易子彬,就不會有現在湖南、四川、重慶的30萬以上易氏。要是易子彬後裔在清初不遷往四川的話,那麼易子彬到現在只有5萬後裔了。清朝初年全國數萬易氏現在的後裔只比遷四川的數千易氏後裔稍微多一點。我查閱家譜發現,很多支系由明末或清初的一個祖先繁衍到清朝中期數百人,但到現在竟然沒有一個後人;現在倖存的家族,家族史上也曾多次出現“不絕若線”的風險。可見人口繁衍實在不容易。

要是將易氏人口看成全國各民族、將個人看成一個民族的話,那麼晉朝的時候數萬民族中只有易雄這一個民族繁衍下來;唐朝數萬民族中只有易重、易常亮、易開等三個民族繁衍下來;宋朝易子彬民族只佔十萬分之一人口,但現在卻佔至少1/8人口。可見人口繁衍是小概率事件,不是平均繁衍。清朝初年佔全國易氏10%左右的人遷往四川,現在他們的後裔佔了全國易氏的42%。

現在30萬以上易氏來自於700年前南宋的易子彬,現在全國所有250萬易氏來都自一千多年前晉朝的易雄、兩千多年前戰國中山國的易尚。中國歷代強調“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其實是為了可持續發展,每個人都應該盡到責任。即便如此,絕大多數人仍然沒有後裔相傳。要是沒有易尚、易雄,戰國第八強國中山國(佔全國人口二、三十分之一)就像其他一些國家一樣滅絕了。天不絕中山,天不絕易,中山國的後裔,至今已繁衍成人才輩出、擁有兩百多萬人口的大族(佔全國人口0.19%)。

我們中山國繁衍情況如此,全國也一樣。我們來自五千年前的炎黃部落的傳說有可信的成分。人口繁衍一直是人類最重要的事情,各民族都成功建立起各自的生育文化(沒有成功建立生育文化的民族都已滅絕)。五千年前的炎黃時期有很多民族,但是絕大多數都滅絕了,要是炎黃子孫沒有頑強的生育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祖宗祭祀”、“無子富不久、有子窮不長”、 “傳香火”),中華民族也早就滅絕了。這些生育文化其實是中華“家文化”的根基,而“家文化”又是中華文明的核心。這些生育文化意義非常深刻:對民族和家族來說,人口的可持續發展是最為重要的(不管兒女是否孝順,繁衍下去是第一位的);養兒防老(現在的社會養老不過是養老的社會化而已,但也衍生出吃養老金這個大鍋飯的思想,導致生育率降低)是人類社會持續發展的動力,“不孝有三,無後為大”的觀念客觀上對社會穩定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古代只有兒子承擔家族的責任、承擔養老的責任,“後”通常指兒子;現在情況不一樣了,“後”當然包括男女。“男人決定家族,女人決定民族”,從民族繁衍角度看,女性的意義更為重要,尤其是現在出生性別比失衡的情況下。從遺傳學來說,作母親的比作父親的更合算,因為父親只留給了23條染色體這個遺傳物質,而母親除了同樣傳下23條染色體外,還傳下了私貨:線粒體DNA。

現在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不就是國家和民族意義的傳香火嗎?家族的香火傳不下去,難道國家和民族的香火傳得下去?

四大文明古國只有中國的文化文明能是一直延續下來,原因就在於中華人種的延續。因為中國的巨大人口所以中國沒有像古羅馬那樣蠻族化,沒有像拜佔延那樣突厥化,也沒有像印度那樣雜化。由於漢民族一直在數量上大大超過入侵民族,所以中國雖屢受征服但仍然能速迅同化他們,延續中華文明。

猶太民族在兩千多年前就是一個輝煌的大民族,但是現在佔全球人口比例很少,面臨滅絕的危險。一個不注重民族人口的可持續發展的民族,最多只能算是小聰明。

近200年間,英國裔人口(包括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等地)增加14-20倍(從一千多萬增加到兩億多人口),而法國卻由於採納馬爾薩斯的人口論而限制人口增長,人口卻只增加2-3倍(從近三千萬增加到六千萬;並且還是因為壽命從過去的三十來歲延長到現在的七十多歲)。英國當年要是不遷移到美洲和大洋洲的話,現在英裔總人口也只有六七千萬,不會有現在的兩億多。

英國《金融時報》馬克‧特納2006年4月5日聯合國報道,聯合國一份報告預測,發達國家幾乎所有人口增長不久均將來自國際移民。“鑒於發達國家人口出生率低,移民淨人數已成為人口增長的主要來源,佔1990至1995年間人口增量的一半,1995至2000年間的三分之二,2000年至2005年間的四分之三。”聯合國表示。

5000年曆史的炎黃子孫,摸索出一整套生育文化,經歷了多少苦難奮鬥,使得我們民族一直位居世界第一,中華民族在1800年的時候人口接近全球的40%。但到1900年的時候下降到只有25%左右,現在只有20%。要是繼續現在人口政策,100年後將不到5億,200年後將只有1億左右、300年後將只有2800萬,並且這些人口中漢族比例將很低,而全球到時候仍然會有90億左右人口。即使現在停止計劃生育並千方百計鼓勵生育,我們今後也難以將中國人口佔全球比例保持在15%。

隨著計劃生育的展開,由於對少數民族的在生育方面的優惠政策,中國少數民族總人口從1964年的5.77%上升到1982年的6.6%,1990年的8.04%,2000年的8.41%,2005年的9.44%。根據《2005年全國1%人口抽樣調查主要數據公報》結果,從2000年11月1日到2005年11月1日,全國共增加4045萬人口,其中漢族人口增加了2355萬人,增長了2.03%;各少數民族人口增加了1690萬人,增長了15.88%。就是說這五年總增加人口中少數民族佔42%。從2000年到2005年這五年共死亡4150萬人口,以8.925%的少數民族比例來計算,死亡人口中少數民族佔370萬。也就是說這五年全國共出生8195萬人口,其中少數民族2060萬,佔全國出生人口的25.14%。

從1982年第三次人口普查到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中國總人口增加23870萬,其中漢族增加20063萬,少數民族增加3807萬,就是說1982年佔全國人口6.6%的少數民族在這18年間增加人口卻相當於全國增加人口的16%。這18年共死亡13812萬人口,以8.04%(1990年的民族結構)的少數民族比例來計算,死亡人口中少數民族佔1111萬。換句話說,這18年全國共出生37682萬人口,其中少數民族4918萬,佔全國出生人口的13.05%。

就算現在立即停止計劃生育,由於漢族的生育文化被破壞的比較嚴重,並且計劃生育對漢族的生育觀念慣性影響更大,就等今後人口平穩下來後,少數民族將從過去的低於6%上升到超過20%、甚至30%以上……。

經過千年的風吹雨打所奠定的漢族佔中國人口絕對多數的歷史,竟然因為我們的不對稱的計劃生育政策(及其對生育文化的慣性破懷)而短時就逆轉。一個國家要是主流民族人口不能佔有絕對優勢,就很容易出現民族矛盾,而現在中國的人口政策和民族政策卻是鼓勵民族意識而不是民族融合。

可見人口政策和生育文化(中華生育文化被打擊最為嚴重,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都低)稍有不慎,可以徹底改變一個民族的前途。我們獨生子女政策(政策生育率1.38;現實政策生育率只有1.175)使得我們下一代相對於我們這一代減半,而其他民族卻在增加。不要幾代人就完全可以使得數千年的世界最大民族變為三流民族的。

《戰國策.中山》:趙武靈王想要攻打中山國,派李疵去仔細察看,李疵說:“中山可以攻打,如果君王不去攻打,恐怕就要落在諸侯後面了。”趙武靈王說:“為什麼?”李疵回答說:“中山君禮賢下士,到窮街小巷之中,車子難以通行,就取下車蓋,甚至下車去拜訪士人,象這樣,總共去了七十家。”趙武靈王說:“這是賢能的君王啊,怎麼可以去攻打他呢?”李疵說:“不對,如果任用士人,那末,老百姓就會致力於揚名,而不存心於農耕和作戰;如果拜訪賢者,那末,農夫就會懶於務農,戰士就會怯於作戰。象這樣而不亡國的,還從沒有過啊!”現在國家過度重視所謂的精英,而忽視大眾,貧富差別太大。尤其是在人口政策上幾乎由人口學界加上幾個經濟學家所壟斷,是很危險的。人口問題是國家的根本,其意義非常全面,豈是人口學家和幾個經濟學家就能說了算的?在人口政策的調整上,要吸取中山國亡國的教訓,要重視大眾民意。

當政者不可不慎!現在當務之急是停止計劃生育,並吸取傳統文化的精華以重建新型的生育文化和配套的社會制度,確保民族的可持續發展。像過去一樣為世界其他民族做出典範。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6042
(轉貼)為什麼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而不是法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為什麼工業革命發源於英國而不是法國?


易富賢 
光明觀察刊發時間: 2006-10-9 13:43:52 http://guancha.gmw.cn

注:本文說的英國包括現在的英國和1922年獨立出來的愛爾蘭。

工業革命,指資本主義工業化的早期歷程,即資本主義生產完成了從工場手工業向機器大工業過渡的階段。是以機器取代人力,以大規模工廠化生產取代個體工場手工生產的一場生產與科技革命。工業革命發源於英格蘭中部地區。18世紀60年代,英國人瓦特改良蒸氣機之後,由一系列技術革命引起了從手工勞動向動力機器生產轉變的重大飛躍。隨後傳播到英國其他地區和整個歐洲大陸,19世紀傳播到北美地區。

18世紀的英國工業革命是世界現代化進程的起點,其思想源頭可以追溯到14~16世紀的歐洲文藝復興,文藝復興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揭開了現代歐洲歷史的序幕。從麥克‧哈特的《影響人類歷史進程的100名人排行榜》可以看出,文藝復興之前的3000年之內只有32位名人,而其後卻有68人。文藝復興時期歐洲有人口7、8千萬,英國群島只有400萬。從文藝復興開始到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這一段時間共有10位名人,都是歐洲大陸的,沒有一人是英國群島的。在1500年之後,英國人口快速增加,其後影響世界的名人中英國卻有17人(如近代科學體系的奠基人牛頓;經濟學的主要創立者亞當‧斯密),從英國獨立出來的美國有8人,而傳統的歐洲人口大國法國、德國、意大利分別只有8人、9人、3人。就是說,工業革命和現代科技革命的主力主要是16世紀英國這400萬人口的後裔(現在共有2億多人口)。

如果說中國和印度是因為沒有文藝復興而沒有工業革命的話,那麼是什麼原因導致工業革命在英國而不是同樣沐浴了文藝復興的春風的其他歐洲國家發生?這個問題吸引了很多經濟學家。楊曉凱在《為什麼工業革命不在西班牙發生》綜述了麻省理工學院的強森(Simon Johnson)等人的觀點。強森等人發現,西班牙、葡萄牙發生工業革命的客觀條件遠遠比英國要好:

1、西、葡較早掌握並擁有相對優良的航海技術和經驗。

2、西、葡早於英國從事航海貿易,率先佔領了自然條件優於北美的南美洲,有更好的自然資源進行國際貿易。

3、馬克思認為帝國主義的發展必須以剝削為手段,但英國對各殖民地的治理並非以剝削殖民地而滿足祖國為目的,而西班牙和葡萄牙卻對殖民地進行剝削。所以,依照馬克思以及邊緣理論的說法,西班牙和葡萄牙的帝國主義發展,應該使工業革命發生在西、葡兩國。

但歷史卻讓工業革命在英國發生而不在西班牙發生。面對這種歷史矛盾,強森等人提出三個重要的假說。

1、大西洋貿易對歐洲的經濟發展有關鍵的影響。

2、大西洋貿易的利益能催化制度轉變。

3、制度轉變的前提條件與國王和皇室專制權力的強弱有關。

強森等人發現大西洋貿易衝垮了英國社會等級制度的藩篱,英國對專制王權的限制明顯多於西、葡,一般人均能分享大西洋貿易的利益,好處不被國家壟斷獨佔,並且有效保護私有財產。西班牙從事大西洋貿易所得到的好處卻由皇室所壟斷。換句話說,英國是由民間自發地參與大西洋貿易,是“私營”,而不是王室出資靠“國營”。因此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

楊曉凱極為推崇強森等人的這種觀點,並說現在的太平洋貿易就像當年的大西洋貿易,中國的太平洋貿易有讓中國“西班牙化”的傾向。

強森、楊曉凱的這些觀點解釋了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在西班牙。但是卻不能解釋工業革命為什麼不能發生在法國。法國也是當年大西洋貿易的積極參與者,也直接從這些貿易中得益;法國大革命前雖然政治人治,但是經濟卻自由,並且“薄賦輕徭”,普通百姓也能分享經濟利益,在大革命後,法國對專制的限制更甚於英國。依照強森、楊曉凱的觀點,工業革命能夠發生在英國,那麼更能發生在法國。

但楊曉凱在《好資本主義和壞資本主義》一文比較英國和法國時,卻又讚揚英國政府的高稅率。楊曉凱認為法國的平均稅率比英國低很多,它沒有能力搞大規模的公共事業。依照楊曉凱的這種觀點,那麼西班牙政府比英國政府更有能力搞大規模的公共事業,工業革命又應該發生在西班牙才是。

因此,強森、楊曉凱對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的解釋雖然有很多合理成分,但是並不充分。因為他們還是採納“以物為本”的思維來解析社會,而不是“以人為本”,他們忽略了生產力諸因素中最活躍的因素-人口。

其實工業革命發生在英國而不是法國的主要原因就是人口。英國特殊的人口再生產方式促進了物質再生產,引發了工業革命。

歐洲人口與中國人口一樣,幾千年人口波動在低水平。1492年哥倫布發現美洲,使得印第安人經過數千年培育成功的高產作物推廣到歐亞大陸,傳入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馬鈴薯、番薯、豆薯、木薯、南瓜、花生、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菠蘿等近30種,使得更多的人能夠從土地上解放出來從事科技,使得世界人口快速增加,為科技創新提供了智力資源。馬鈴薯(現在仍是第世界四大糧食作物)、玉米(現在仍是世界第二大糧食作物)、番薯的單產比歐亞大陸傳統的小麥、穀子、大麥、燕麥、高粱要高出許多倍。雖然歐洲人口增加都得益於美洲的高產作物,但是英國卻由於生育文化等的原因而成為最大的受益者。

1500-2000年歐洲各國人口(百萬)

年份150016001800190019502000
英國4616.341.653.062.6
法國162027.538.941.859.3
德國122029.056.469.282.8
意大利121217.232.446.857.6
西班牙6811.018.527.938.4
葡萄牙122.95.48.010.0

從上表可見,1500年法國人口1600萬,英國(現在的英國和愛爾蘭)人口400萬左右(1348年黑死病之前英格蘭人口曾經接近400萬,但是黑死病後降低到200多萬),法國人口是英國人口4倍。從1500年到1800年,英國人口增加到4.1倍,公元1500年,倫敦的人口不過5萬,1600年人口增至20萬,1700年增至70萬,18-19世紀,倫敦已成為世界上最大的金融和貿易中心;而從1500年到1800年法國、德國、意大利人口分別只增加1.7、2.4、1.4倍。英國人口快速增長,出現了很多社會問題(如糧食短缺、環境污染、就業壓力增加等),引起32歲的未婚英國小伙子馬爾薩斯的擔憂,1798年他發表了他那令人沮喪的名作《人口原理》,認為必須控制人口,否且將會面臨戰爭和饑荒。馬爾薩斯理論在英國並沒有市場, 然而卻極受法國人推崇。

馬鈴薯的出現彌補了穀物收成不足所帶來的糧食短缺。16世紀時西班牙殖民者將其帶到歐洲,1586年英國人在加勒比海擊敗西班牙人後,從南美將馬鈴薯帶到英國,1650年馬鈴薯已經成為愛爾蘭的主要糧食作物,使得愛爾蘭人口從1672年的110萬增加到1801年的520萬,再到1846年的830萬。當英國人口因為美洲高產作物而翻了幾番後,馬鈴薯直到19世紀才被法國人逐漸接受,人們最初迷信地認為,它會引發麻風病甚至不育症,因此一開始只用它來餵豬。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1802-1885)還曾把馬鈴薯稱作:“可憐蟲的塊菌”。馬爾薩斯人口論提出後在法國引起很大的震動,為了避免馬爾薩斯所描述的戰爭和饑荒等可怕後果,法國人積極採納馬爾薩斯的觀點控制人口。按照孫中山的說法:“法國人因為講究快樂,便極歡迎馬氏的學說,主張男子不負家累,女子不要生育。他們所用減少人口的方法,不但是用這種種自然方法,並且用許多人為的方法。法國在百年以前的人口比各國都要多,因為馬爾薩斯的學說宣傳到法國之後很被人歡迎,人民都實行減少人口。所以弄到今日,受人少的痛苦,都是因為中了馬爾薩斯學說的毒。中國現在的新青年,也有被馬爾薩斯學說所染,主張減少人口的。殊不知法國已知道了減少人口的痛苦,現在施行新政策,是提倡增加人口,保存民族,想法國的民族和世界上的民族永久並存。”

馬爾薩斯32歲時提出人口論,其時他還沒有結婚,可能沒有體會到養育孩子的艱難。1804年馬爾薩斯結婚,當時他已經38歲了,一口氣生了三個孩子。馬爾薩斯晚年享有很多榮譽。1834年他在美國巴斯去世,終年68歲。大概正如孔子所說:“始作俑者,其無後乎”,馬爾薩斯三個孩子都沒有小孩。

從1800年到2000年,英國本土人口增加速度也比歐洲大陸要快,並且英國外移人口遠遠比法國、德國、意大利要多。1800年美國530萬人口中19%是黑人,80%是白人,白人中80%是英國群島的,只有20%來自他歐洲國家(法國只佔白人中的2%左右)。這些早期移民在繁衍上面佔儘先機,比如1619至1808年間被作為奴隸販運來美國的非洲黑人只有50萬人,然而現在美國黑人卻佔美國3億總人口的12%以上(後面也有黑人移民,但是數量很少,現在黑人絕大多數還是老移民的後裔,而且美國黑人老移民後裔還移民加拿大等地);1725年左右移民美國的數百個阿米什人,現在有後裔20萬。在1800年之後陸續移民美洲的歐洲移民中,英國人仍居首位。法國移民遠遠比英國移民少,比較集中的是加拿大的魁比克省。2006年英國和愛爾蘭人口共有6470萬,美國人口2.98億,加拿大3300萬,澳大利亞2000萬,新西蘭400萬,美國、加拿大人口中英國移民後裔佔40%以上,澳大利亞、新西蘭人口中英國移民後裔佔70%以上,此外南非還有160萬左右英國後裔,那麼最為保守估計,英國人現在的後裔有2.15億。就算現在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新西蘭人口中10%是法國移民(只有加拿大超過20%,其他國家都遠少於10%),那麼現在法國裔人口也只有9640萬。就是說這500年以來,當初400萬英國人增加到53.5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到16.2倍),當初1600萬法國人只增加到6倍(其中本土人口增加到3.8倍)。1800年英國本土人口加上移民大約在2000萬,那麼從1800年到2006年,英國人口增加到10.7倍,法國只增加到3.5倍(中國人口增加到3.25倍,相當程度還要歸功於人均壽命延長)。

18世紀中葉,歐洲市場,殖民地市場以及洲外市場的擴大,使棉紡織業獲得巨大發展。水陸交通大大改善,便利工農業產品和原料的運輸,促進商業繁榮,為工業積累了資金。工業革命需要兩種人:大量脫離土地的科技創新人員,大量自由勞動者。只有英國滿足這兩個條件。我們看看英國當時的情況:

1、勞動力脫離土地。

18世紀30年代,C.唐森德子爵(1674~1738)把三葉草和蕪菁引入大田,改三輪制為四輪制,開始農業革命。農業家R.貝克韋爾(1725~1795)培養出“新萊斯特羊”,開改良牲畜之風。農業革命後意味著單位土地對勞動力的需求減少。在這種情況下,18世紀後,英國國會通過了大量的准許圈地的法令,最終在法律上使圈地合法化,英國農民的人數為此減少到了有史以來的最低數量,使農業完全納入資本主義軌道。工業革命前的18世紀60年代,英國的農業人口仍佔總人口的80%以上,而到工業革命後的19世紀中葉,英國的農業人口急劇下降到總人口的25%。一方面是人口劇增,一方面是土地對勞動人口需求減少,這就導致大部分破產農民流入城市,成為僱傭工人和產業後備軍,為產業革命提供了廉價勞動力。

2、工業發明。

紡織工業:

1733年,鐘錶匠凱伊發明飛梭,大大提高了織布效率。

1764年-1767年,紡織工人詹姆斯‧哈格裏夫斯發明珍妮紡紗機,提高了紡紗效率。

1769年,理髮師阿克萊發明了水力紡紗機。

1779年,童工出身的紡織工人克隆普敦又結合兩種紡紗機的優點發明了騾機,後背改良成自動棉紡紗機。

1785年,牧師艾德蒙特‧卡特萊特又發明了動力織布機,並且在1791年建造了第一座動力織布機工廠。隨後其他紡織機器相繼發明,實現了紡織行業的機械化生產。當時紡織的動力依靠水力,這限制了工業的發展,於是蒸汽機被發明出來。

1769年,儀表修理工詹姆斯‧瓦特根據前人的成果,成功發明了單向蒸汽機。

1782年,又製造出雙向蒸汽機。蒸汽機的出現推動了工業革命的發展。

1800年,英國擁有蒸汽機321臺、5210匹馬力

1825年猛增到15000臺,375000馬力。

在瓦特改良蒸氣機之前,整個生產所需動力依靠人力和畜力。伴隨蒸氣機的發明和改進,很多以前依賴人力與手工完成的工作自蒸氣機發明後被機械化生產取代,把人類推向了嶄新的蒸汽時代。

運輸革新

1759年-1830年英格蘭2200英里的運河。

1807年,英裔美國人富爾敦發明了汽船

1811年英國也開始仿制。

1765年英國開始使用鐵軌

1788年開始架設鐵橋。

1814年史蒂芬遜發明蒸汽機車

1825年於英國的第一條鐵路上試車成功。

1844年,英國鐵路已經長達2235英里。

上述這些發明家除了富爾敦是美國人外,其他都是英國人。

3、充足的勞動力供給: 英國由於人口增加快,每年增加大量年輕勞動力,源源不斷地滿足工業革命對勞動力的需求。

從上面可見,英國的這些工業發明大多是一線年輕工人,要是這些人仍然在土地上謀生,是不可能有機會作出發明的。有大量的脫離土地的勞動力是英國工業革命的關鍵,而這又是人口壓力逼出來的。

法國國土面積是英國(含愛爾蘭)的1.78倍,法國耕地面積是英國的2.68倍,草原面積卻只有英國的69%。1500年英國人口只相當於法國的25%,但是到1800年工業革命時期英國人口已經相當於法國的59%,意味著法國人均耕地是英國的1.59倍,人均草原面積卻只是英國的41%。那麼可以看出,當時法國耕地豐富,一方面沒有農業革命的動力,另一方面也意味著農民在土地上就可以謀生,沒有必要離家背井、妻離子散到城市討生活,加上法國落後的交通,農民仍被束縛於土地上。圈地運動主要是草原圈地,由於英國草原用地佔農業用地的比例高,相當部分農民是依賴草原的,圈地運動可以圈走很多農民;法國耕地多,但草原用地佔農業用地比例低,圈地運動圈不走多少農民。由於這些原因,法國工業化進程遠遠落後於英國,到1870年,英國只有不到23%的勞動力還在從事農業勞動,法國的農業勞動力佔勞動力總數的比重還接近50%。

雖然當時英國總人口仍然比法國要少,但是脫離土地的自由人員卻反而比法國要多,這些自由人員既是工業革命科技創新的主力,又是工業生產所需的自由勞動力。

1850年左右英國工業革命基本完成後,總人口2750萬,還有25%的農業人口,就是說農業人口還有688萬,城鎮人口2062萬。而英國在人口城鎮化過程中所需要的糧食和作為原料的農產品主要來自國外,也就是說這688萬農業人口是自給自足。供換句話說,英國的耕地可以容納688萬農業人口謀生。要是英國人口也像法國那樣從1500年到1800年只增加1.7倍,那麼1800年英國人口只有688萬,人均耕地反而是法國的1.49倍,即使不依賴草原也完全可以謀生,圈地運動起效不大。

法國人口到1850年只有3560萬,比1500年增加2.23倍。要是英國人口也只增加同樣比例的話,那麼英國人口到1850年只有890萬,等於只有200萬可供轉移的自由人口,只是實際上的1/10,意味著科技創新人員也只有實際的1/10,湧現瓦特等發明家的概率也只有1/10。工業革命不可能發生在英國。

有人認為刺激工業革命產生的兩大最重要條件是:國際市場與資本市場。但是這兩個條件在英國工業革命產生之前,已經在荷蘭完成了。荷蘭人創造了國家,創造了股份制度,也創造了海上貿易。工業革命為什麼不發生在荷蘭而在英國呢?主要原因是荷蘭的人口太少,到1816年人口才200萬,只有英國的1/10,如此少的人口一方面難以湧現瓦特等發明家,一方面荷蘭的自由勞動力難以提供廣闊的市場前景所激發的生產能量。

需要說明的是,人口因素只是工業革命的一個必要條件,不是充分條件,無之必不然,有之未必然。中國和印度當時屬於“有之未必然”,光有人口這一要素,缺乏其他要素(如文藝復興運動,資本市場,海外貿易,憲政制度);荷蘭、法國屬於“無之必不然”,雖然具備工業革命所需的其他因素,但是卻缺乏人口這一當時最重要的因素。而工業革命所需要的諸多必要條件在英國得到完美的統一,從而引發工業革命。而當時英國的蘇格蘭中部人口最為稠密,工業革命發源於蘇格蘭中部也就不足為奇了。

人口優勢除了使得英國率先完成工業革命外,還使得英裔人口在此後的歷次產業革命中擔當主角。1901年設立諾貝爾獎以來,到2006年為止,美國共獲得了228次諾貝爾獎,英國獲得了75次,排在第三的德國只有65次。而近些年諾貝爾獎得主越來越多集中到美國,美國科學家囊括2006年所有的諾貝爾化學、物理、醫學獎,隨著歐洲人口萎縮而美國人口增長,今後歐洲與美國在科技上面的差距將會越來越大。

英國工業革命給中國的啟示:

1、如果說大西洋貿易引發歐洲工業革命,那麼現在太平洋貿易將催生中國和印度的工業革命。都是受馬爾薩斯人口論的影響,當年法國和英國的故事將在中國和印度重演。雖然印度工業化起步比中國晚,但是印度憑借比較良好的銀行制度和司法制度,尤其是因為沒有計劃生育而有比較好的人口結構,近年還有後來居上的趨勢。調整人口政策已經成了中國的當務之急。

2、在圈地運動早期,由於大量農村勞動力湧入城市,超出城市的吸收能力,出現大量無業流浪人員,威脅城市治安(現在中國廣州等地也出現類似情況),英國政府曾經處死了大批流浪的農民。但是正是因為有大量的自由人口,為工業革命提供了最稀缺的資源。現在沿海城市一方面抱怨農民工造成社會治安問題,但是想想看,現在沿海是利用全國的勞動力,沒有這些勞動力,沿海憑什麼發展?中國憑借全國的勞動力使得沿海完成工業化,但是今後內地工業化的時候,到哪裏去找勞動力?1980年開始獨生政策,2003年出現民工荒(還是因為亞洲金融危機推遲了民工荒出現時間),這難道是偶然?

3、英國圈地運動從土地上趕走的現有勞動力並不多,最主要是阻止了新增勞動力依附土地,因此英國工業革命的自由勞動力主要是新增加的年輕勞動力(從 18 世紀中葉開始,在接下來的一個世紀裏,英國人口增長三倍,有大量的勞動力補充)。其實任何一個國家的工業化進程都是依賴農村新增加的年輕勞動力,而不是富餘的中老年勞動力。工業化是一個積累的過程,要是靠中老年勞動力的話,將他們與土地的聯繫切斷,斷了他們的生活後路,這些人進城工作時間短,然後就面臨養老、醫療等問題,談不上積累。現在中國人口學家認為中國還有富餘勞動力,以為勞動力能夠滿足中國工業化進程,但是現在農村年輕勞動力基本轉移完畢,新增加的勞動力又不夠,開始出現民工荒了。要是這個民工荒靠中老年勞動力補充的話,讓他們脫離土地,對中國今後社保是一個巨大隱患。人口結構問題使得中國工業化要麼滯後,要是走一條依賴中老年勞動力的畸形而充滿風險的道路。

4、自主創新是英國工業化的關鍵。英國人口爆炸過程中出現大量的科技和制度創新,並且大多是民間性質,大多是年輕人所為。歐洲工業化的時候,英國人口雖然沒有法國多,但是自由勞動力卻比法國多,創新人員比法國多。中國現在雖然人口13億,比美國3億人要多,但是中國大多是農民,這些人幾乎與創新無緣,中國城市人口中大多是低技術層次(18世紀第一次產業革命時期英國普通工人就足以單獨創新,但是現在面臨的是第四次、第五次產業革命,對創新人員素質的要求大為提高),真正有條件進行高技術創新的人員遠遠比美國要少。中國需要做的是,提高全民素質,穩健地調整產業結構(要是產業結構不改變,光是靠大學擴招,培養出來的大學生、研究生連工作都找不到,更不可能有機會創新了),使更多的人進入能夠創新的階層。要給民間創新一個寬容的社會環境,鼓勵企業創新。

5、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全球市場還剛剛起步,航海貿易開闢了廣大的全球市場,英國當時利用的是境外自然資源而成為世界工廠,當時對英國來說決定經濟的是生產供給而不是本國消費,英國工業革命時期工資水平增長不快,只是處於李嘉圖所說的生存工資水平上,當時英國的投資者主要來自本國,這種低工資模式有利於生產供給能力的提高和本國的積累。現在決定生產的不是供給能力,而是需求的多少,消費市場是關鍵。中國作為世界最大的市場,要提高本國的消費水平,充分利用本國的市場。由於消費對經濟的影響增加,日本和東南亞的工業化過程中,工資收入增加都比較快。英國工業化雖然以低工資著稱,但是在工業化過程中人口增長三倍,英國的人均收入仍然翻了一番多。而中國工業化開始已經20多了,在人口增加非常緩慢的情況下,工資增長卻比英國當年還要慢,甚至還達不到生存工資水平,這是很不合理的。中國現在是利用本國資源而成為世界工廠,要是仍然採納低工資模式,勞動力工資太低,加上對養老的恐懼而增加積蓄,將導致本國消費的微縮,而生產的過剩必然導致產品的廉價外銷(等於是消費本國資源,進口國際污染)。國內消費萎縮,將導致生育意願下降。並且由於中國現在資本來源於全球,勞動力收入低於資本收入,意味著經濟利潤大量流往境外。停止計劃生育,一方面能夠改善消費結構,一方面由於緩解養老的恐懼而增加消費信心。

familyyi@yahoo.com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6034
(轉貼)“財丁不能兩旺”的社會學和生物學基礎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財丁不能兩旺”的社會學和生物學基礎

作者: 易富賢(水寒/中山水寒)  familyyi@yahoo.com


《詩經》“天生烝民,有物有則”,任何事物都有內在的調控規律,人口也一樣。似乎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控著人口的數量。

在中國夏商西週三朝,中國人口在1100萬到1400萬範圍內擺動,春秋戰國時期人口兩千萬,到清朝初期人口仍然是兩千多萬。就是說這四千多年間人口總量一直在1000萬到6000萬之間波動[1]。

全球人口增長只是近三百年的事情,比如中國人口在明朝時期曾經達到六千萬,但是經過明末清初戰爭後,到康熙時期降低到兩千萬左右後,乾隆時期人口快速增長,到19世紀初已經達到四億(佔全球人口1/3以上),這主要應歸功於美洲高產作物玉米、土豆、番薯(紅薯、白薯)、南瓜等在中國的推廣移植。玉米早在明年嘉靖年間就傳入廣西等地,但是到清朝康熙中期才傳入湖南、四川等地。而傳入並不意味著推廣普及,比如安徽《霍山縣誌》(乾隆41年,1776年)說:“四十年前,人們只在菜圃裏偶然種一二株,給兒童吃,現在已經延山蔓穀,西南二百裏內都靠它做全年的糧食了。”[2]。番薯是在1580年左右(明萬歷年間)傳入我國。玉米、番薯雖然在明朝末年就已經傳入中國,但中國當時瘟疫流行,清代檔案就提到崇禎十六年北京城的大疫情:“昨年京師瘟疫大作,死亡枕藉,十室九空,甚至戶丁盡絕,無人收斂者”,萬歷、崇禎時期華北數省因為鼠疫就死亡上千萬人口。加上當時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戰亂亂紛紛,不利於玉米、番薯等作物的推廣普及。順治元年(1644年),即清兵入關的次年,華北日趨風調雨順,大範圍的鼠疫流行也已熄滅。社會開始復蘇,迎來了康乾盛世[3]。土豆也是在清朝初年傳入中國。

番薯、馬鈴薯、玉米、南瓜的單位面積產量,比中國傳統的穀子、高粱、小麥要高出許多倍,番薯“每畝可得數千斤,勝種五穀幾倍”,玉米“種一收千,其利甚大”。並且“不與五穀爭地,凡瘠滷沙田勺皆可以長”,還可與其他作物(如小麥等)構成一年兩季收穫,從而提高了土地利用率。所以成為當時中國的重要糧食作物。如福建“地瓜一種,濟通省民之半”。其他地方也有“紅薯半年糧”的諺語流傳。番薯、馬鈴薯的秧蔓又是極好的飼料。玉米以及土豆、紅薯的澱粉的耐儲存性,使得豐收年份的玉米和澱粉可以儲存起來,可以補充歉收年頭的糧食。而當時“盛世滋生人丁,永不加賦”、“攤丁入畝”等新的稅收政策,放鬆了國家對人口束縛[4]。而歐洲還因為移民美洲並將糧食從美洲運往歐洲。根據馬爾薩斯的估算,當時英國人口是以每25年左右增加一倍的速度在增加。乾隆皇帝看了1792年的人口統計冊,說:“朕查上年各省奏報民數,較之康熙年間,計增十餘倍”;說明康熙初年人口最多三千萬,中國人口在一百多年之內增加十幾倍。

中國有些學者無視全球人口增加的原因,推測中國人口在宋朝就上億,到明朝17世紀初就突破2億大關,康熙時期還有一億多人口,這樣豈不說明1792中國人口有十幾億了?這些學者認為是康熙、乾隆時期對“丁”、“口”統計方法有差異,但文獻顯示清朝初年以及其前中國對於“丁”、“口”概念就已經很分明。即使當時有隱匿人口問題,難道乾隆皇帝連他爺爺時候的人口情況了解程度還不如現在的人口專家?洪亮吉在1793年寫了《治平篇》描述當時人口增長情況:“則視三十年以前增五倍焉,視六十年以前增十倍焉,視百年、百數十年以前不啻增二十倍焉”(儘管不很準確),比馬爾薩斯描述英國人口以每25年倍增的速度還要快。難道東西方的同時期的兩位學者都是信口開河?1492年哥倫布才發現美洲,傳入中國的美洲作物計有玉米、番薯、豆薯、馬鈴薯、木薯、南瓜、花生、向日葵、辣椒、番茄、菜豆、利馬豆、西洋蘋果、菠蘿、番荔枝、番石榴、油梨、腰果、可可、西洋參、番木瓜、陸地棉、煙草等近30種[5]。而在當時交通、信息、戰亂等情況下,美洲作物陸續引入歐洲、從歐洲引入菲律賓、緬甸、越南等亞洲國家、再引入中國、試種推廣,完成這個過程沒有一兩百年時間是不行的。因此中國人口在18世紀快速增長是可信的。現在中國能夠承載13億人口,是因為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農田水利、作物品種、化肥、農藥、殺蟲劑等),比如現在90%以上的氮肥是由空氣中的氮氣合成的,而過去卻主要來自人和畜的糞便等有機物的副產品[6]。在只有傳統的水稻、高粱、小麥等主糧,肥料來源非常有限,而很多地方還沒有開發的情況下,宋、明時期中國能夠養活一兩億人口?

在人口急劇增長的時期,英國政治經濟學家馬爾薩斯1798年發表了他那令人沮喪的名作《人口原理》:人口呈幾何增長,而食物供應呈算術增長,人口將不斷增長,一直達到人類食物供應的極限為止,大多數人註定要在貧困中和在饑餓的邊緣上生活。

世界人口自馬爾薩斯人口悲觀論出現以來,特別是二戰以後出現了前所未有的增長時期,人口悲觀論就沒有停止過,世界一直被聳人聽聞的,週期性的預言--人口災難即將到來所困擾。恐怖和災難往往是很好的娛樂題材,尤其是在和平年代。而美國可能是因為“文化上的怪癖”,對全球人口爆炸的預言格外著迷(大概象中國人著迷小品、相聲一樣)。1968年,保羅‧埃利希(Paul Ehrlich)的新馬爾薩斯宣言《人口爆炸》預測在1970年代和1980年代會發生大饑荒[7]。

1972年全球思想庫羅馬俱樂部發表的《增長的極限》裏描述了像計算機的飛速發展模式一樣的人口過快膨脹的恐怖預言;它預言經濟增長不可能無限持續下去,因為石油等自然資源的供給是有限的;並對第三世界進行了不合理貶斥。外界批評羅馬俱樂部具有極端馬爾薩斯主義和強烈的精英主義色彩,是歐洲權力精英和美洲盎格魯精英的聯盟,該俱樂部發表警告的動機是其左傾政治日程,而非科學事實。有人甚至把該俱樂部與一些國際陰謀聯繫到一起,比如“新的世界秩序”。然而這些批評並不降低羅馬俱樂部的影響力,《增長的極限》引起了公眾的極大關注,賣出了三千萬本,被翻譯成三十多種語言。現在已經今非昔比,一種思潮的誤導遠比武力效果大,要是一個民族的精英們老是隨著國際思潮(即便這些思潮是善意的)人云亦云,是非常危險的。我們可以借鑒別人的“做”(比如現在各國鼓勵生育),而不能聞“說”起舞。如果羅馬俱樂部關於人口問題的預測也是陰謀的話(不會公然要求你幹什麼,但製造輿論,讓你心甘情願地幹什麼;然後再譴責你,你因為逆反心理而堅持不改),那麼中國是其唯一(至少是最大)的受害者。

從1798的馬爾薩斯的《人口原理》到1968年的《人口爆炸》,到1972年的《增長的極限》,再到2000年Robert D. Kaplan 的《無政府狀態的到來》(the coming anarchy),兩百多年來馬爾薩斯主義者做出了大量的末日審判式的預言,但所有已到期的從而可以用事實檢驗的預言全部破產了,無一例外。從某種意義上說,馬爾薩斯主義與邪教有某些共同點:世界末日、戰爭、災難,說嚴重點,是反人類的,是殺人的工具。對馬爾薩斯人口論,馬克思批判過;恩格斯批判過;孫中山批判過;毛澤東也批判過,看來偉人畢竟是偉人。世界上大多數國家對馬爾薩斯主義者這些預言也只是象看恐怖小說一樣(就像中國人看《聊齋》一樣),既喜歡又害怕,但也只看看而已,最多做個噩夢,生育還是要鼓勵;中國卻已經急不可待地從小說走入現實-實行計劃生育。在國際社會已經臭名昭著的馬爾薩斯人口論至今仍是中國計劃生育的理論“聖經”,從馬寅初“新人口論”到宋健的“人口控制論”,無不受其影響。即使使得自己“斷子絕孫”,也還心懷感激。馬爾薩斯主義者步步進逼,1994布朗的《誰來養活中國?》更是直指中國,多少影響著中國的人口政策的調整。

幾十年過去了,悲觀論者的預言並沒有出現,而世界人口卻已經由埃利希著文時的35億左右跨過65億大關,並且情況已發生根本變化。

人口災難“狼來了”喊了上百年,狼真的來了,不過來的不是“大灰狼” (人口爆炸),而是“白眼狼”(人口減少)。

據聯合國預測,到2100年,歐洲的人口將減少一半。在歐洲一些農業地區,由於人口出生率逐年下降,加上現有人口遷出,村落漸趨凋零,廢棄的房屋周圍長起了茂密的樹林,狼和其它一些野生動物出沒其間。

羅馬俱樂部所在地意大利婦女的生育率在1995年時達到歷史最低點,平均每人生1.19名小孩,此後就緩慢回升,但現在也還不到1.3。在今後40年,適齡工作者將下降40%。意大利政府在千方百計鼓勵生育。看來羅馬俱樂部的意大利精英們希望人口減少的想法不過是葉公好龍。

日本2005年人口減少了約兩萬人,為二戰後首次出現年度負增長,比預期提前2年。2005年12月16日日本政府公佈的人口白皮書警告說,如果日本人口增長率繼續低迷,到2100年日本人口大概只有現在的一半。

俄羅斯是世界上人口減少速度最快的國家之一。俄羅斯人口1992年達到歷史最高點,為1.48億,然而1992年至今,俄人口死亡率比人口出生率高50%以上,在過去14年內,俄人口減少了近800萬,預計到2050年俄人口將降低到0.8-1億。普京總統稱之為“國家危機”,人口危機已成為威脅俄羅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頭號敵人,將來俄羅斯的國家基礎都會受到動搖。到2025年,俄羅斯全國15至24歲年齡段的人口數將不會超過600萬。這至少意味著作為軍事強國的俄羅斯到那時將不復存在。就政治意義而言,俄羅斯人口的減少將使俄羅斯在包括聯合國安理會在內的國際組織中的作用和影響力發生變化。為了緩解長期以來人口下降、經濟衰退的不利局面,俄羅斯總統普京決定修改法令,歡迎2500萬流亡國外的俄羅斯人回到家鄉。

中國社會學家潘光旦注意到中國古代風水學家觀察到的這樣一種現象:財丁不能兩旺。放大了來看,在中國,總是生活水平較低的農村生育率高於生活水平較高的城市;在世界範圍,也是富裕的發達國家生育率逐步下降,而貧窮的發展中國家人口增長迅速。這導致了什麼樣的變遷呢?凡是人口迅速增長的國家或地區,如印度等,都呈現出上升的勢頭;而發達國家或地區,由於人力不足,不得不引進大量外部移民,這些來自生活水平較低國家的移民,慢慢地取代、佔據了本土人原有的優勢地位。

是什麼原因導致“財丁不能兩旺”?似乎有一隻看不見的手,在調控著人口的數量,通過這一升一降的方式,來推動社會階層的流動與文明的興衰更替。

“財丁不能兩旺”量化圖

pastedGraphic.tiff

 http://www.blogchina.com/new/upimage/200621313542716094.jpg 

 


在古代通過“左手”調控人口:

瘟疫、戰爭、饑荒、自然災害、猛獸、疾病等激烈手段。遠古時代,壽命非常短(比如,生活在距今70萬年至20萬年之間的北京人掌握了火的使用,壽命大為延長,但是仍然有68.2%死於14歲前,超過50歲的不足4.5%),人類繁衍非常緩慢,在這個過程中無數民族相繼滅絕(全世界各地都發現石器時代的遠古人類,但是這些部落在艱難繁衍數百萬年後都先後滅絕),整個人類也曾幾度到了滅絕的邊緣(現在全球所有男性Y染色體都來自5.9萬年前一個非洲男性祖先,女性的線粒體DNA都來自14.3萬年前的一位非洲女性祖先,就是說當時數萬、甚至上百萬的同期人口中都沒有後代相傳,要是沒有這兩個祖先,就不會有現在人類)。

母系氏族時期建立了族外婚制,避免近親婚姻對人類體質的危害;父系制度的確立,完善了婚姻制度,並且激發了男性養育後代的動力(畢竟男性是物質再生產的主力,在“知母不知父”的母系社會男性缺乏養育後代的動力)。

管子曰:“倉廩實而知禮節”,在遠古時代,生存的壓力大,壽命短,難以產生文明,隨著生產力的發展,財富有所積累,開始出現人類文明。但即便到了農業文明時代,平均壽命也還不到二十歲,“人到七十古來稀”。一場瘟疫、戰亂足以毀滅繁衍上千年的家族,比如“黑死病”曾經導致歐洲1/3到1/2的人口死亡。

近代人口的增加主要歸功於人類成功地扼住上帝的“左手”。曾經肆虐一時的鼠疫、黑死病、天花、傷寒、痢疾、斑症傷寒等被有效控制,死亡率降低,壽命延長。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天花的消滅和青黴素的發明。天花是一種由天花病毒引起的烈性傳染病,困擾了人類上千年,死亡率一般可達25%,因其流行迅猛和極高的致死率而被稱為“死神幫兇”,曾造成至少一億人死亡,另外兩億人失明或留下痘皮後遺症--終生疤痕。1796年,英國醫生Edward Jenner成功地進行了一項具有劃時代意義的醫學試驗--天花接種。到1801年,接種牛痘的技術已經在歐洲許多國家推廣開來,並在十九世紀中期傳入我國。通過全人類長期持續的不懈努力,1979年10月26日,世界衛生組織在肯尼亞鄭重宣佈,全世界已經消滅了天花[8]。十八世紀以前,人類的平均壽命不到20歲,牛痘的研製成功使人類的平均壽命發生了首次飛躍,提高到40歲。在1928年英國微生物學家弗萊明發現了青黴素。美國制藥企業於1942年開始對青黴素進行大批量生產。以青黴素為代表的抗生素的問世挽救了無數被細菌感染的病患,人類平均壽命出現第二次飛躍,加上1970年代以來在心血管等疾病的防治上取得的進步,現在全世界人均預期壽命上升到67歲。外來因素引起的死亡率已經降低,現在壽命的延長更大程度取決於人的本身,如果癌症和心腦血管等決定壽命的關鍵疾病能被攻克,那麼人類的平均壽命還能所有延長。但考慮到細胞分裂規律,大多數科學家認為,我們正在慢慢逼近人類的長壽極限。

現在通過“右手”調控人口:

1、養老逐步社會化:養育孩子是國家的財富,但卻是個人的高消費,不是多子多福,而是多子少福。俗話說:“小子不吃十年閒飯”,以前孩子幾歲就開始幹活(砍柴、放牛、看鵝鴨、燒火做飯),養孩子是一種投資,越窮越生,越生越富;養老社會化後,養孩子單純是為了精神寄託,就像養寵物一樣,成本高,收益小,越養越窮。趨利避害是人的本性,既然養孩子沒有個人利益,生育意願當然低。儒家是強調“老吾老”,然後“以及人之老”、“人不獨親其親”,家庭養老為主、社會養老為輔;現在西方的福利制度幾乎完全脫離“老吾老”這個前提直接要求“人不獨親其親” ,養老完全社會化。養老社會化將個人利益與養育孩子的付出脫鉤,而政府又不能將養育孩子也相應社會化(西方國家在養育孩子方面已經部分社會化,但程度不夠)以實現 “不獨子其子”,導致養小孩是國家的財富卻是個人的高消費,造成了“不勞(養育孩子)而獲(養老金)” 對養老金這個“大鍋飯”的投機空間。很多人因此沒有“幼吾幼”的動力,出現“無後”(丁克、少子女思想在流行),犯了儒家文明的禁忌:“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如其說是中國生育文化的精粹,不如說是生物學界的普適規律),沒有足夠的“後”來保證國家社保制度,也沒有足夠的“後”使國家持續發展。由於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不和諧,必然導致今後“人不獨親其親”的社會養老破產。北京青年報2005年的一項調查顯示,關於“打算要孩子的原因”問項,選擇最高的是使人生更加完整,有40%;其次是非常喜歡孩子,22%;認為孩子可以促進夫妻感情的佔16%;養老並不是要孩子的主要原因,只有6%;至於外人的壓力似乎作用更小了,因為配偶施加的壓力和來自社會的壓力分別只有3%和5%。養老已經基本不影響生育意願了。

2、養孩子成本增高,教育週期延長是其中一個原因。以前孩子幾歲就開始幹活,12、13歲就相當於半個勞動力了,現在到20歲左右才成為勞動力。西方養小孩已經部分社會化,比如加拿大有“牛奶金”,德國有高達每個月上百歐元的兒童撫養金,而美國等國家也有類似的稅收抵免政策。但是人力資本理論認為,一個人人力資本積累的大部分是發生在家裏,特別是在生命週期中的最初階段。家庭花費在嬰幼兒身上的開銷仍然是巨大的支出,政府的福利援助只起一種輔助作用。 美國2003年農業部的研究表明,美國中等收入家庭(2003年中等收入家庭年收入4.3318萬美元)每年要花近1萬美元撫養一個孩子,在孩子從出生到18歲成年以前,平均每個孩的花費約為16.5萬美元;0-4隨平均每周開銷250美元[9]。英國2005年資料顯示,一個從0-5歲之間幼兒大約需要9萬美元(包括從懷孕開始的花費)。上述開銷還不包括所謂的“隱性支出”,比如媽媽辭職造成的收入減少,換一輛大一點的車,換一套大一點的房子以及水電煤氣等日常開銷的增加等等。2005年日本人口問題白皮書列舉了一組數據:夫妻年齡在30歲以上,孩子年齡在6歲以下的家庭中,有31%年收入低於400萬日元(約合3.4萬美元);但養育一個1至3歲的兒童平均每年支出是50萬日元(4300美元),4至6歲兒童每年的撫養費則達到65萬日元(5600美元)。上海社會科學院的研究員徐安琪在上海市徐匯區抽樣調查的結果表明,一個家庭將孩子撫養至16歲,總成本將達到25萬元左右;如果算到子女上高等院校,家庭支出則高達48萬元;在成年的未婚子女中,有85%仍需要父母支出生活費,這樣算到30歲,撫養子女的總成本達到49萬元(以2003年的物價水平);而1986年北京市0-16歲孩子的家庭養育成本僅為1.7萬元,1995年廈門市0-16歲孩子則約12萬元,這次調查結果以最直接的數據證明了中國家庭養孩子的成本越來越高。中國社會科學院發布的《2005年社會藍皮書》也指出,子女教育費用在居民總消費中被排在第一位。

3、避孕率增加。《孟子》:食、色,性也。食,是個人的生存所必需的;人的壽命有限,需要通過生殖作用使得世代更替,兩性關係是人類社會得以生存的大事。性行為是動物的本能,具有繁衍(工具)和享受(玩具)兩重性,從造物主的安排來看,繁衍是第一位的,“玩”是為了增加繁衍的積極性、是一種獎賞(古代宗教將手淫視為邪惡,並割禮,就是要確保性行為的“工具”地位)。從十幾歲開始有生殖能力的時候才有性慾;21歲左右是女性生殖能力最強的時候,也是一生最漂亮的時候(以吸引異性);懷孕和脯乳期因為專注於繁衍後代,性慾降低 。古代每個婦女需要生育六七個孩子才能確保種族的延續,而當時平均壽命只有三十來歲,在十幾年的生育時間內,扣去懷孕和脯乳期,女人享受性的歡悅的時間不長,而女性在繁衍中貢獻大,造物主可能是作為補償,增加女性在單次性行為中的享受(男人為女人服務,女人為男人也為自己生孩子)。但是在現代社會,由於存活率增高,維持世代更替只需要每個婦女生育2.1個孩子,而壽命在延長,在幾十年的兩性行為中,性行為的享受功能躍居第一(性行為的成本降低,利潤增加)。尤其是現在社會福利制度下,繁衍後代已經與自己的利益脫鉤,越來越多的人們貪圖性行為的歡悅而不承擔繁衍的責任。這些避孕的主觀動力加上避孕的客觀條件的改善,使得生育率下降。有些女性反感成為生育的“工具”,但卻是不自覺地成為男人的“玩具”。造物主其實仍然在對於繁殖了後代的女性的進行補償:生育年齡女性心腦血管疾病的發病率遠遠低於男性,而絕經期後女性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率與男性沒有差異;脯乳減少乳腺癌的發病率,多次生育延遲絕經期;而對於濫交的女性,除了性病外,子宮癌的發病率也高。

4、結婚率降低、離婚率升高。家庭是利益共同體,生育時間是有限的,離婚率高一方面浪費生育時間,一方面使得女性不敢多生育孩子(會造成物質上的損失和工作技能上的損失)。中國2003年離婚率比1979年增加5倍,離婚水平已超過日本和韓國,與新加坡同屬亞洲離婚率較高的國家。2002年北京市離結率高達50.90%,也就是說,這一年平均每天不到兩對夫妻結婚就有一對夫妻離婚。

5、經濟政策所致心理安逸感下降,物質水平在提高,但精神壓力反而增加;女性受教育的總體水平提高和教育年限延長,導致女性育嬰期縮短;同時,婦女就業率上升,面對激烈的社會競爭,生活節奏快,沒時間養育孩子,職業婦女一般不願多生小孩受拖累;生孩子需要休產假,工作會交給他人管理,對今後自己的“回歸”相當不利;孩子肯定會分散自己的精力和財力,影響陞職。過去自然經濟時代,雖然生活水平低,但是生活節湊慢,能夠預測未來幾十年的生活,物質上雖然貧窮,但心理上比較安逸;現在就像坐上快速行駛的列車,對這個車開往何處都沒有底,個人只是社會分工的一個鏈條,稍一疏忽就脫離社會的主鏈,人人自危。2005年上海勞動報一項在職場適齡白領女性中開展的萬人調查顯示,近一半的職業女性選擇為了職業發展而暫緩生孩子,認同“現在就業壓力重,生孩子時機尚不成熟”的比例將近50%。2006年中國青年報社會調查中心與央視《時空調查》合作,通過新浪網新聞頻道實施的一項調查顯示,由於工作忙、壓力大等原因,女性的婚育年齡被一再推遲。調查中,未生育者佔73.3%,其中僅有3.4%的人打算在25歲之前要孩子,而計劃在29-33歲期間懷孕的比例高達57.4%,此外還有21.5%的人打算“33歲之後再說”。看來職業女性不原意生育孩子,如其說是灑脫不如說是無奈。生孩子是女人的天性,即使在古代婦女被“壓迫”的時代,生孩子的權利也還有。現在婦女被“解放”出來了,但卻被“解放”進了一個無形的枷鎖。難怪有人質疑:連個孩子也不敢生能叫婦女解放嗎? 

6、生理的病態:不明原因的降低生育能力(下文將詳述) 。

7、心理的病態:單身、丁克、同性戀等,婚齡、育齡延遲。孔子曰:“飲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孟子曰:“內無怨女,外無曠夫”,也就是男女都能適時締結婚姻,內無大齡未嫁的怨女,外無大齡未婚的曠夫,老百姓都能過上正常的夫妻生活。而現在怨女、曠夫比比皆是。比如日本25%的男人和16%的女人在近40歲的時候都還是單身[10]。日本1953年出生的女性中,到30歲時有18%沒有孩子;1961年出生者,有30%沒有孩子;1967年出生者,有40%沒有孩子;1973年出生者,到30歲時候有51%沒有生育[11]。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的調查顯示,51.5%的30歲女性2004年時還未生兒育女,31歲女性的未生育比率是51%,32歲女性是49.8%,33歲女性是48.9%(這些人即使今後想要生孩子也有相當部分沒有生育能力了)。而按照產科學和遺傳學的說法,20歲出頭是黃金生育年齡,生育質量和生育能力隨著年齡的增高而下降,30歲以上的孕婦被稱為“高齡產婦”,要是過了35歲,甚至會成為“高危孕婦”。中國上海、北京的政策生育率再1.0以上,但是實際生育率只有0.7左右,說明有30%左右女性沒有生育。

8、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的關係沒有理順,政府忽視人口再生產,只關注物質再生產,男女分工紊亂。《易經‧家人卦》所說:“女正位乎內,男正位乎外。”亦即《禮記》所說:“男不主內,女不主外。”此乃分工合作之意,本來沒有平等不平等的意思。中國傳統的“男主外、女主內”的家庭模式其實就體現了男女在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的分工。遠古時代的太極圖體現陰陽、男女,其實也體現了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的矛盾統一體的和諧。現代社會為了突出男女平等,無視男女生理、心理的差別和男女天然的分工,將婦女本來應該花在人口再生產的時間轉移到物質再生產,婦女都在職業場所拼搏,增加就業壓力,導致女人沒家庭(很多連孩子都不要),婚姻不穩定,家庭在解體。破壞了儒家所強調的“男有分,女有歸”男女分工。

9、由儉入奢易,由奢入儉難:心理撫養能力下降。

10、電視、電腦等娛樂活動等導致婚內性生活減少,無性婚姻的興起;而婚外性生活卻氾濫。

可見這只“右手”可比“左手”複雜多了,既有制度因素,也有心理因素,還有生理因素。要遏制“右手”,還任重道遠。

在“左手”時代,和平年間富人佔有優勢,但古代歷史上畢竟動亂年間為多,在“左手”出手的時候,吃苦耐勞的窮人對瘟疫的抵抗力比富人高,並且逃避戰亂的能力比富人強,並且富人容易被人嫉恨,容易被強盜劫殺(“財不露白”是古訓),這些大概是“左手”時代的“財丁不能兩旺”的原因。而在“右手”時代,由於上述10個方面的原因,“右手”對富裕國家、階層的打擊力度更大,也導致“財丁不能兩旺”。在兩個時代都有一個共同特點:富人雖然在物質的佔有上處於優勢,但卻因為生育本領(生理的本領、心理的本領)的喪失而在繁衍中處於劣勢。

這裏單獨重點談談生殖能力的下降:發達國家不孕不育症的發生率約為15%-20%,據世界衛生組織甚至認為有些地域發病率最高已達36%。中國主流學者認為中國不孕不育人群比例20年增10倍,已從上世紀70年代的1%-2%上升至現在的12.5%,並且還在快速上升;部分學者認為已經接近20% [12]。

以前主要是女性不孕,現在由於精子數量和質量顯著下降,男性不育佔更大比例。四川省成都市計劃生育指導所,最近公佈市內十四所大學大學生的精子測試報告,發現近四成人精子不合格,預計將來不育率可高達三分一,較醫學文獻公佈的全國男性不育率高出一倍以上。專家擔心大學生不育率大幅上升,將嚴重影響未來國家的人口質素。

與1940年相比,今天全世界男子的精子密度下降了一半,平均每年下降1%;幾十年之後,人類甚至可能會出現“無精危機”。美國的一位化學教授甚至預言,到2040年,美國將有一半的男人沒有生育能力。據日本慶應大學醫學教授1998年做的一次醫學普查,70年代日本男性的精子數為每毫升6500萬,80年代為每毫升6300萬,90年代精子數驟減到每毫升5700萬。日本不孕不育症也呈逐年上升趨勢。一些學者擔心,日本未來是否會出現“無精危機”。除了精子數下降,活動精子的比例和正常形態精子的比例也逐年下降(分別為每年下降0.6%和0.5%)〔13〕。如果按照這個速度發展下去,鐘南山院士悲觀地推測50年後人的生育能力就喪失了。女性的生育能力也在降低,只是目前還沒有男性生育能力下降的那麼驚人。 

有人說男人精子上億,都浪費了,精子數量下降不可怕。但整個生育過程是:精卵結合-著床-懷胎-分娩。在這個過程中首先要精卵結合。那麼精子的任務就是要從陰道進至宮頸口,通過宮腔進入輸卵管,最終在輸卵管與卵子結合,當出現分裂細胞的受精卵後,回到子宮裏著床。這個過程要求精子的質量要高,否則很難完成這一艱難的長途跋涉,而且絕大多數精子又受到各種障礙、不利的環境以及吞噬細胞的作用等諸多因素的影響。這一"強者生存,弱者滅亡"的篩選過程,對優生是極為有利的。使得只有那些最強壯的精子,才能"過五關、斬六將"而到達受精的終點,與卵子結合。由此可見精子肩負著如此重任,而行走的又是一條如此艱難的道路。當精子密度小於於2000萬/毫升時就會不孕,現在不但數量降低,精子成活率、活動率、正常形態精子都在減低。

筆者近年參加多次與生殖有關的國際會議,對人類生殖問題有所了解。參觀過美國一些生殖實驗室,男性不育正在急速上升,目前只好借助實驗採取精子再篩選,然後體外試管嬰兒再移植到母體,花費為8000美元左右,但成功率只有40%。筆者親眼看到一些病人幾乎無精子,只好採取睾丸組織培養出幾個精子細胞(就遠沒有自然選擇那麼有利優生了),但受孕成功率只有30%左右(出生成功率更低)。當全社會有40%不育時,得花費多大社會成本(雖然到時候成本會有所下降)?

生殖能力的下降原因很複雜,西方國家在1950年代不育不孕人群比例就已經達到中國現在的水平。更主要是因為生活水平的提高(中國古代皇帝雖然有三宮六院,但生育能力不高,有的甚至需要過繼兄弟的兒子才能延續皇權),工業化所引起的生活習慣的改變(比如電器輻射)、精神壓力增加。性開放(娼妓和婚外情氾濫)所致生殖道感染也是重要原因。

人們想當然地將生殖力的下降歸罪於環境污染,其實環境污染可能是其他一些疾病的元兇,但對生育能力下降來說最多只能算是幫兇。美國環境比中國要好多了,但不育比例更高,因此不能將生育能力的降低歸因於人口增加所造成的環境惡化。

對於男性不育來說,最最重要原因是:陰囊溫度的提高。正常情況下,陰囊溫度低於體溫2℃~3℃左右,這種溫度差異乃是確保精子發生的重要條件之一(隱睾要是不及時通過手術將睾丸從體溫的腹腔引入低溫的陰囊,將終生不育)。陰囊皮膚對外界溫度的高低很敏感,陰囊無皮下脂肪而有豐富的汗腺,有助於散熱。溫度過高,生精作用就會出現障礙,甚至完全停止,一些研究發現陰囊溫度上升1攝氏度就足以抑制精子的產生,同時睾酮的分泌也將減少。如肥胖引起陰囊脂肪過多,靜脈曲張使血流速度減慢而不能及時把熱量帶走,緊身不透風的內褲、牛仔褲影響空氣流通並把睾丸緊緊壓向會陰部等。而筆記本電腦、手機輻射等都可以升高陰囊溫度,研究人員稱,將筆記本電腦放在雙腿上,在使用一小時後,陰囊的溫度平均上升2.6℃-2.8℃。因此對於男性不育來說,陰囊溫度的升高應該是最主要原因:以前饑寒交迫,衣不遮體,並且絕大多數人忙於農活(現在只需要10-20%左右農業人口),面向黃土背朝天,陰囊散熱快,陰囊溫度當然低,生育能力強;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豐衣足食,冬季室內溫度也提高了,肥胖引起陰囊脂肪過多,有條件泡熱水澡,陰囊溫度提高。上帝將陰囊從體內拉出來;現在人們將陰囊放進去(衣服),陰囊溫度(反映生活水平)可能是上帝暗設的調控人口的開關之一,這大概就是“財丁不可兩旺”的生理學基礎。人類精子數量下降的幾十年恰恰是陰囊溫度升高(生活水平提高所致)的幾十年。人口學家所看不起的陰囊看來是很多人口問題的癥結所在。今後為了提高生育率,可能對男性內褲得有衛生標準:必須有冷卻功能。

生活水平提高也降低女性生殖能力,比如香港每年約有7萬至11萬女性因肥胖而患卵巢多囊症,導致不能生育。

40年前亞洲黃種人不孕不育發病率遠遠低於歐美白種人(可能是當時包括日本在內的亞洲國家生活水平都低),現在反而有後來居上的趨勢。目前日本、韓國、新加坡、台灣、香港、澳門等東亞地區的生育率都遠比歐美低,雖然主要原因是生育文化和民族心理,但生育能力的因素也不容忽視。比如不久前,日本和歐洲的科學家從歐洲和日本男子體內提取精液進行分析。結果顯示,日本男性的精子數倒數第一。如果日本男性的精子數以100來計算,芬蘭男性則有147,蘇格蘭男性為128,法國男性為110〔14〕。筆者在北美有所感受,白人比亞洲人耐寒,白人辦公室冬天空調溫度開的比亞洲人低,春天亞洲人還需要穿兩件衣服的時候,白人已經只穿短衣、短褲了,是不是這也是日本精子數目低的原因之一?

人類文明的進步導致調控人口的手段由“左手”換成“右手”,應該算是人類文明的進步。這在人類歷史上是普遍現象,這種現象是由生產力水平所決定的。

由於有“兩手”的存在,在人類歷史上鼓勵生育是主流,限制生育只有幾十年的歷史(並且還是因為認識錯誤)。讓人不生育容易,讓人生育難;破壞房子容易,建設房子難。

上帝調控人口的手在各民族間是有選擇的。數千年來印第安人在美洲創造了輝煌的文明,在15世紀印加文化已經達到了鼎盛,對當時的人口的總數,不同的學者估算結果不一,四、五百萬可能是相對比較準確的數據〔15〕,要知道中國人口在清朝初年才兩千多萬。然而隨著哥倫布1492年發現“新大陸”,絕大多數印第安人都在幾十年間死去,到16世紀末,生存下來的人口估計剛剛超過100萬。美國的印第安人在1920年降到了35萬的低點,很多部落完全消失。奪取印第安人生命的最直接殺手並非歐洲人的槍砲,而是他們帶來的疾病。當哥倫布抵達新大陸時,歐亞大陸已經與多種致命傳染病鬥爭了數千年,人們產生了一些抵抗力,而且也找到了治療的方法。但是,美洲印第安人幾乎與這些疾病完全隔絕。西班牙人在征服美洲的時候將這些疾病傳入新大陸。天花、霍亂、腮腺炎、麻疹、淋病和黃熱病,這些早已被歐洲人適應的疾病對印第安人卻是極具殺傷力,因為他們的免疫系統幾乎完全沒有抵抗力。比如歐洲人當時的天花病死率只有10%,而印第安人則高達90%,天花成了歐洲人征服美洲的同盟軍〔16〕。

同樣,在英國人入侵澳大利亞的時候,天花等傳染病也成了最得力的同盟軍,1789年,與新近到達悉尼港口的英國定居者為鄰的澳大利亞土著人當中,暴發了天花流行,並向內陸擴散。據英國人估計,當時這場天花殺死了50%的土著人。此次大流行可能是澳洲土著遇到過的最大一次“人口地震”〔17〕。

就是說哥倫布發現美洲後,改變了世界人口格局,一方面因為從美洲引入紅薯、玉米、土豆、南瓜等高產作物,減弱“左手”在歐亞大陸的強度,使得歐亞人口激增;另一方面又將天花等烈性傳染病傳入美洲,增加“左手”在美洲的強度,而這種疾病傳播很大程度上是單向的,也就只是從歐洲到美洲,唯一一種可能從美洲傳入歐洲的疾病是梅毒,而歐亞大陸人受到的影響也要小得多。“左手”引起印第安人大量死亡,短短幾十年時間美洲大地就換了主人。

可見“左手”可以短時間就改變世界人口格局,而現在“右手”對世界人口格局的影響與當年的“左手”不相上下。如果生育率下降的趨勢不能得到有效的逆轉,歐洲和日本人口將在100年之內下降一半。而拉美裔和穆斯林人口比例將不斷增加。各國對上帝之手躲避唯恐不及,而中國卻主動送上門去。

人類起源非洲的同一祖先,民族的形成往往是從一元到多元,然後從多元再到一元。首先是人種的形成,其次是民族的分化,然後是民族的融合。最近數千年來民族的融合多於民族的分化。中華民族的形成也不例外,先是分佈於黃河流域的多個部族互相融合形成了華夏族;之後華夏族又融入其他多種族群(基本也是炎黃子孫)而形成漢族。漢族的形成始於春秋,完成於漢朝,因此稱漢族。全球化是今後的歷史的趨勢,小民族的被融合是不可避免,人種之間的差別也將變得越來越模糊。

但綜觀歷史,民族融合過程從來不是一帆風順,相反還充滿痛苦。文明的傳遞具有“血脈性”, 家裏條件再苦,孩子還是覺得留在母親的身邊最安逸。歷史上產生過無數文明,但是大多被歷史的風雨所湮滅,現在是為全球化建立規則的時候,現在的倖存文明已經站在最後的衝刺跑道上,人口是文明的載體,有足夠的人口並且策略性地參與才能將我們的文明烙印刻進新的規則,否則將來只能被動地適應別人的規則而承受痛苦。

參考文獻

1.歷代人口數目簡表.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史研究所
2.萬國鼎.《中國歷史小叢書‧五穀史話》人民出版社1962年
3.周同. 被瘟疫滅亡的明朝. 
4.黃啟臣.明代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高度發展
5.王思明. 美洲作物的傳播及其對中國飲食原料生產的影響
6.化學肥料的發明與應用 
7.Nicholas Eberstadt. Doom and Demography. 
8.潘鋒.傳染病:人類不可承受之痛 科學時報 10月24日
9.How Much Does It Cost To Have Kid? 
10.Single, childless Japan emerging. 
11.Catastrophic drop in births in Japan. 
12.中國不育不孕情況
13.科學家驚訝發現精子也有團隊精神
14.小泉呼籲國民提高生育率用詞鬧笑話
15.LEWIS LORD. How many people were here before Columbus? 
16.傳染病打敗印第安人? 新京報
17.世界瘟疫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5073
(轉貼)性文化 人口 民族興衰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性文化‧人口‧民族興衰

中國網 | 時間: 2006-11-28 | 文章來源: 光明觀察

作者:易富賢

一、從羅馬帝國的滅亡看歐洲的未來

美國作者Philip Longmanz(菲利普‧朗曼)在他的《空搖籃》(The Empty Cradle: How Falling Birthrates Threaten World Prosperity and What to Do About It)一書寫道:自羅馬帝國崩潰以來首次出現的全球人口老化和出生率下降正在威脅著現代社會。

羅馬時代是奴隸制繁榮時期。大規模直接役使外族奴隸,使羅馬物質生活高度繁榮。工商業的發達,帶來了人類前所未有的大規模城市文明。大量的財富、時間和精力都投入到精神和文化生活中,從而在政治、法律、哲學、文學藝術、城市規劃與建築上都取得巨大的成就,湧現了塞內加等著名哲學家,出現了最初的人本主義精神,“人是萬物的尺度”的思想非常普及,並且建立了共和政制。羅馬帝國的的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高度發達,是今天西方文明的源頭。那麼輝煌的羅馬帝國到底是怎麼滅亡的?

有些史學家認為社會的淫風、羅馬人的縱欲使得人口減少是古羅馬帝國滅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據史學家吉朋記載,當時有個卡拉卡拉大浴場,同時可供2300人入浴。男女混雜,淫亂的事層出不窮。還有很多瘋狂的性節日,比如羅馬花節,20萬妓女同時湧向街頭,假陽具和陰戶的仿制物是狂歡的道具。羅馬不但有妓女節,還有同性戀節日,同性戀被當作一種婚姻形式而受保護。淫蕩的民風導致古羅馬人(指自由民以上的人)生育率下降:

1、由於奴隸從事生產,自由民基本脫離體力勞動,享受奴隸的勞動成果,生孩子沒有利益,生孩子的付出與個人利益脫鉤,衝擊和破壞了以生殖為首要目的的性觀念。

2、女奴大量湧入和公共娼妓制的興盛,直接衝擊和破壞了一夫一妻制婚姻。無效性生活(不生育孩子的性生活)增加,有效性生活(夫妻之間的性生活)減少。

3、由於羅馬後期同性戀和嫖妓成風,貪圖享受,回避家庭責任,不生不育。羅馬帝國並且掌握了避孕術,如藥劑、栓劑和陰道塞。

4、性病引起不育不孕。

5、洗熱水澡過度也影響到男性精子的生成和活力。

6、古羅馬人從送水的鉛管、杯子、烹調用的坩堝、女性化妝品的白鉛及酒中吸收微量的鉛,久而久之導致了慢性鉛中毒症,造成了男子不育和女子的不孕。

由於生育率的下降,造成上層自由民人數逐減。據記載,古羅馬特洛伊貴族35名結了婚的王爺,半數以上沒有生育;其餘的王妃雖然有喜,活著生下的只是少數幾個低能兒,皇室幾乎沒有嫡生的子女。

北匈奴被中國打敗後,逃往歐洲,征服阿蘭國。阿蘭國西邊的森林裏住著東哥特人和西哥特人這兩個日耳曼人蠻族部落聯盟。他們基本上以打獵為生,衣獸皮,食獸肉,住草棚,沒有文字,沒有禮儀。公元374年,匈奴人向西征服東哥特人,驅趕西哥特人,西哥特人在逃竄的同時又打擊近鄰的各日爾曼部落。匈奴人的這次進攻幾乎把所有的日耳曼部落都驅動起來,紛紛向西逃竄,到羅馬帝國境內尋求庇護。西哥特人後來經羅馬皇帝瓦倫斯的允許,越過多瑙河進入帝國境內的色雷斯地方避難,作為同盟者為羅馬帝國禦邊。定居於羅馬帝國內部和周圍的日耳曼蠻族生育率很高,人口增加快速,對羅馬帝國形成巨大的威脅。

由於人口出生率從公元1世紀就開始下降,羅馬帝國的人口一直在減少。到羅馬帝國後期,自由民人數不夠,奴隸起義不斷興起,外族不斷入侵,只好由日爾曼蠻族僱傭軍代勞,僱傭軍學會了古羅馬的軍事組織能力,逐步取得充當國家機器的軍隊的支配權,變成羅馬人不可扼制的力量。東西羅馬395年分裂後,東羅馬帝國演進了自身的發展史(拜佔庭帝國),西羅馬成為蠻族的目標。

公元408年,哥特人在阿拉裏克帶領下佔領了羅馬的港口,斷絕了羅馬的糧食來源。羅馬人為了湊足5000磅的黃金貢品,甚至將金質的神像都熔化了。哥特人收到這些貢品,才允許羅馬人出城買糧食。公元410年,阿拉裏克決定打進羅馬城,他向士兵們宣佈:攻進羅馬,可以任意搶動三天。三天三夜的洗劫,四面八方的大火,使巍峨的殿宇,壯麗的宮殿化為一片焦土。

君士坦丁堡的東羅馬帝國為了挽救西羅馬帝國,在468年出動海軍遠征,但遭到慘敗。

羅馬皇帝成為蠻族的傀儡,476年徹底崩潰。

羅馬不是一日建成的,但是羅馬卻是在短時間就被毀滅的。羅馬帝國的滅亡的原因歸納成一點:人口再生產與物質再生產關係失調。

歷史學家普遍認為西羅馬帝國滅亡是歐洲文明的倒退,是世界史上最嚴重的一次逆淘汰。正如帝國滅亡後基督教一次會議上有人歎息:“雄偉的建築物被搗毀,珍貴的典籍被付之一炬,繁榮的城市被廢棄,纖弱高貴的婦人成為野獸手中的玩物”。自西羅馬帝國滅亡到15世紀文藝復興運動的這段長達一千年的歷史被稱為“黑暗的中世紀”。經濟大倒退(歐洲商業發展曾一度中斷,恢復蠻族以物易物的方式)、文化跌入低穀、人們的精神陷於愚昧和迷信之中。中世紀時期少有繼承希臘、羅馬傳統的工藝,就算有也都呈審美上與制工上的倒退。失傳的也包括羅馬帝國的避孕術。中世紀的歐洲並不知道任何避孕的方法,直到18世紀還未發現這方面的蛛絲馬蹟。

基督教於公元1至2世紀傳入羅馬,流傳於羅馬帝國統治下的各族人民中間,在基督教義中提出的性禁欲主義正是反映了當時廣大下層民眾的心理,在某種程度上總結了歷史教訓,因而一時容易被許多人所接受。羅馬帝國先對基督教殘酷迫害,後來又加以利用,於公元4世紀定為國教。社會學家和基督教辯護者洛德尼‧斯塔克指出,羅馬帝國時期基督徒的出生率高於異教徒,而且平均壽命也更長,由此產生的人口比例優勢使當時微不足道的信仰耶穌的基督教逐漸成為西方世界的主體文化力量。

可能是吸取羅馬帝國的縱欲亡國的教訓,基督教的禁欲思想在中世紀的歐洲佔主導地位。基督教對古羅馬淫亂風潮矯枉過正,聖經的新約稱“性就是罪”。基督教會反對性愉悅,宣揚性是罪惡的,性和罪惡有著種種聯繫。禁欲的觀念,在西方發展到極端的時候,性活動只有在婚姻之內,並且直接與生殖有關才是正常的。基督教會竭力提倡男上女下的前入位的性交姿勢,因此這種姿勢又被稱為“傳教士式”。同時,教會還推行一種特別設計給女人上床時穿的內衣,它非常笨重,只在下方適度部位開了一個洞。這樣使性交時接觸最少,性快樂也降至最低限度,但可以讓妻子懷孕。

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性復蘇,帶來一段科學與藝術革命時期,但享樂主義其後在歐洲又有抬頭,在法國追求享受並採納馬爾薩斯人口論控制生育的時候,英國卻實行禁欲,尤其是維多利亞女王(1819-1901)統治的時代整個英國嚴格執行禁欲主義,生育率居高不下。這種不對稱的人口政策使得英國人口劇增,從而主導了歷次產業革命。

20世紀席捲西方的性解放帶來了很多社會問題,引起生育率下降。同性戀、吸毒等現象在西方蔓延。同性戀、吸毒團體還積極參入政治。歐洲不少國家將同性戀婚姻合法化。同性婚姻(民事結合)已合法化的國家:丹麥(1989)、挪威(1993)、瑞典(1994)、冰島(1996)、荷蘭(1998)、德國(2001)、芬蘭(2001)、法國(2002)、瑞士(2002)、比利時(2003)、加拿大(2005)、西班牙(2005)、英國(2005)。歐洲委員會的《歐洲人權手冊》稱同性戀關係等同於男女婚姻關係,並且宣傳同性戀價值。波蘭因為抵制同性戀,還遭到歐洲委員會的譴責。

繼成為全球第一個批准同性戀婚姻、安樂死合法化的國家之後,荷蘭2001年又在“毒品事業上”也創造出一個世界第一,宣佈批准大麻列為處方藥,包括阿姆斯特丹、鹿特丹、海牙三大城市,合法吸食大麻的咖啡廳林立,光是阿姆斯特丹就有兩百多家。

大麻半合法的國家也不少,英國政府免除民眾限量持有及吸食大麻的罪行;德國在七大城市設立七百個吸毒點,癮君子都可在合法的吸毒點公開吸毒;葡萄牙當局不再視個人吸毒與持有者為刑事犯罪,只要繳納罰款即可走人;瑞士撤銷販售安非他命的判決,理由是安非他命是軟性毒品;西班牙與意大利政府也免除大麻持有者的判刑。

可見羅馬帝國的歷史在歐洲重演:

1、羅馬帝國因為奴隸從事生產,自由民生孩子沒有利益,養孩子的付出與個人利益脫鉤;現在歐洲建立起社保制度,並且由於掌握高層產業鏈,可以購買發展中國家的廉價產品,“生孩子無用論”興起。

2、古羅馬和現代歐洲都因為性病引起不育不孕。

2、古羅馬因為公共娼妓制和同性戀的興盛,直接衝擊和破壞了一夫一妻制婚姻;現在歐洲因為“性解放”而使得無效性生活增加,有效性生活減少。

3、現在歐洲國家避孕措施和技術比古羅馬要發達。

4、古羅馬人因為慢性鉛中毒症造成了男子不育不孕;現在歐洲因為生活水平提高以及毒品等導致不育不孕。

5、古羅馬因為生育率降低、適齡軍人不足而僱用蠻族軍隊,蠻族因為大量移民和高生育率而使得人口大增;現在歐洲因為生育率降低、勞動力短缺而引進文化上相對落後的穆斯林移民,穆斯林高生育率將改變歐洲民族結構。法國出現穆斯林暴亂(巴黎“二戰”以來最大的一起騷亂);“丹麥漫畫”事件更是席捲歐盟,多國政要不但不敢維護西方國家一直堅守的“言論自由”,反而不得不向穆斯林社團道歉。

美國由於1980年代以來在回歸基督教生育文化上獲得了一些成功,生育率上升到世代更替水平,繁衍越來越多的後代將使得美國保持陽剛,加強美國在未來兩代的戰略地位,而人口萎縮的歐洲將變得越來越陰柔,逐漸墮落到無關緊要的地位。

一方山水養活一方的人,有什麼樣的風土就有什麼樣的人情,就會誕生什麼樣的文明。曾經孕育過輝煌的希臘、羅馬文明的歐洲大陸,也孕育了近代西方文明,然後在輝煌數百年後都因為貪圖享受,淫亂、同性戀、毒品氾濫,生育率降低,人口減少,文化面臨消亡。

這種風土人情現象也發生在中國四川。俗語說“少不入川,老不離蜀”,四川是一個消閒而舒適的地方,這裏的民風閒散,有是說年輕時候住在川中會使人消磨得失去了銳氣和進取心,耽溺在飲食男女裏,而老者在這裏剛適合,看破了世間之事,洞曉了人生真諦,剛好利用後面的時光來彌補少年時候的崢嶸和磨去紅塵裏的氣息。漢唐以來四川文人輩出,比例可能僅僅次於江浙,整個文化氛圍過於文弱,可能是兩次遭受屠川的原因。兩次人口減少到原來的10%。元朝蒙古屠川後,湖廣省(現湖南、湖北兩省)移民入川,短時間帶來“尚武”的民風,但是一百多年後民風又變得閒散,文脈剛恢復,結果又遭到張獻忠和清軍的屠川。清朝大量的移民改變了整個四川的人口經濟、風俗民情諸方面,奠定了現代四川諸生活的由來與根基,尤其是湖南、湖北的移民文化給四川文化打下了深深的“尚武”的底韻。整個清朝時期四川文人很少,但武將卻空前的多;後面國共兩黨中川籍將領佔很大比例。然而,現在四川、重慶又成為中國最為悠閒的地方。

二、中國正在走歐洲的老路

東西方歷史有些相似。與西方強大的羅馬帝國同期的是中國強大的漢朝。漢末、魏晉時期,往往被今人形容為一個人性覺醒、思想解放的時代。魏晉是中國古代歷史上最為淫亂的時代,士族飲酒服藥(五石散等毒品),放浪形骸,盡情享受聲色,崇尚空談和陰柔美,玄學興起。好男色,“狎暱孌童”成為一種時尚,且公然予以歌詠。美男子潘岳每次乘車出遊,女人們不但圍追堵截他,還爭相向他丟水果,每每滿載而歸。“潘岳妙有姿容,好神情。少時挾彈出洛陽道,婦人遇者,莫不連手共縈之”。儒家東晉史家干寶《搜神記》捲七:“元康中,貴遊子弟相與為散發梴身之飲,對弄婢妾。逆之者傷好,非之者負譏”。干寶評價“竹林七賢”之一的阮籍:“故觀阮籍之行,而覺禮教崩弛之所由”。干寶將這些現象與一系列其他怪異等量齊觀,視為西晉敗亡之兆,“胡狄侵中國之萌”。

漢朝以來,就有胡人不斷向中原內地遷徙,逐漸盤踞中國北部地區,勢力不斷壯大。西晉元康九年(299年)江統著《徙戎論》,文中提到“關中之八百餘萬口,率其少多,戎狄居半”,在很多地方人口超過漢族。

西晉王朝爆發八王之亂(從公元291年開始到公元306年,共持續16年),各派皇室宗親和軍閥們為了爭奪權利,競相僱傭匈奴、鮮卑等遊牧民族軍隊,大批蠻族部族潮湧般衝入華夏文明的中心中原地帶。一方面是淫亂、禮崩樂壞的西晉王朝,一方面是剽悍的胡風。在八王之亂以後,晉室分裂,國力空虛,民生凋敝,從永嘉五年(311年)開始,匈奴、鮮卑、羯、羌、氐等少數民族趁機起兵作亂,開始了對漢人社會的大肆殺戮和搶劫,《晉書》記錄當時永嘉喪亂,中原士族十不存一,遊牧民族在人口上佔有絕對多數。整個中原地區開始了中國歷史上罕見的長達130多年的分裂割據、互相混戰的動蕩時期,史稱“五胡亂華”。

干寶《晉紀總論》譴責西晉:“朝寡純德之人,鄉乏不貳之老,風俗淫僻,恥尚失所,學者以老莊為宗而黜《六經》,談者以虛薄為辯,而賤名儉,行身者以放濁為通,而狹節信,進仕者以苟得為貴,而鄙居正,當官者以望空為高,而笑勤恪。是以目三公以蕭杌之稱,標上議以虛談之名。……禮法刑政,於此大壞,如室斯構而去其鑿契,如水斯積而決其堤防,如火斯畜而離其薪燎也。國之將亡,本必先顛,其此之謂乎!” 應詹在給元帝上疏總結西晉滅亡的原因:“元康以來,賤經尚道,以玄虛宏放為夷達,以儒術清儉為鄙俗。望白署空,顯以臺衡之望;尋文謹案,目以蘭薰之器。永嘉之弊,未必不由此也”。

“五胡亂華”導致文明逆淘汰,但是慶幸的是大量漢人為避戰亂從中原遷往長江中下遊,史稱“衣冠南渡”,東晉偏安江南,保存了文明。《晉書.王導傳》說:“洛京傾覆,中州士女避亂江左者十六七”。而五胡互相殘殺,人口減少(有些民族甚至從此消亡),北方的漢族也進行了頑強的抵抗,並最終控制了局面。

羅馬帝國的滅亡導致基督教在歐洲的興起;“五胡亂華”導致佛教在中國的興起。佛教要求禁欲,反對邪淫,出家人更不能娶妻生子,並提出普渡眾生的思想。佛教能順利傳入,適應了亂世心靈之所需,對東漢以來的淫亂風潮進行矯枉。

羅馬滅亡約三個世紀以後,查理曼成功地重新統一了西歐的一個廣大地區。在漢王朝滅亡約三個半世紀以後,隋朝結束了自西晉以來270年的分裂,隋文帝成功地重新統一了中國,建立了科舉考試製度,創造了輝煌的隋唐文明。而查理曼的帝國不久就四分五裂,從未再次獲得統一,而查理曼王朝的文明復興也隨著查理曼王朝的滅亡和他的帝國的崩潰而夭折。在此後,一直到文藝復興,東方文明一直佔有優勢。

中國的人口優勢避免了羅馬帝國的歷史在中國重演:

1、漢朝由於人口優勢,能夠驅逐部分匈奴,否則後面五胡亂華的結局可能要改寫。

2、西晉五胡亂華時候,中國有大量的人口南渡建立東晉,保留文明,北方也還有相當的漢人進行抵抗;而羅馬帝國由於人口太少而不能抵禦大量湧入的日耳曼人。

3、隋文帝憑借漢族人口優勢重新統一中國。

日耳曼蠻族滅亡羅馬帝國,五胡亂華,蒙古滅宋,滿族滅明,都是文明的逆淘汰。印第安人的瑪雅文明在公元9世紀也是突然走向敗落的。就是說文明並不總是向前發展的,有時候可以突然倒退,數百年、甚至上千年後都難以恢復昔日的輝煌。

中世紀時期,歐洲禁欲思想佔主流。中國東晉以來佛教的禁欲主義興起,尤其是宋朝興起程朱理學,提出“存天理,滅人欲”的禁欲思想,影響元明清三代。

文藝復興時期,歐洲人性解放。尤其是工業革命後因為家庭模式的改變,歐洲大陸生育率開始降低,但是只有英國(尤其是維多利亞女王時期)卻仍然禁欲,人口再生產和物質再生產兩不誤,從而在後面的歷史上扮演主角。

中國五四運動有點類似於歐洲的文藝復興。毛澤東時代卻又類似於維多利亞時代,一方面建立起工業基礎,一方面繁衍了人口,物質再生產和人口再生產兩不誤。毛澤東時代連妓女都沒有,生活作風問題是大問題,有利於人口再生產。俄羅斯、羅馬尼亞等社會主義國家在1960年代墮胎與出生比高達4:1,而中國卻幾乎沒有墮胎。但是由於當時城市人口開始增加,經濟因素使得城市人口自發減少生育,抵消了妓女消失所引起的生育增加,因此整體上毛澤東時代生育率仍然與1949年之前沒有差別。人口增加主要歸功於死亡率的降低,兒童夭折率降低,提高人口再生產的效率。毛澤東時代繁衍的人口是中國現在的經濟起飛的重要原因。

1979年之後,西方國家的性解放又變本加厲地在中國重演。中國對性的控制力度是前所未有的低。魏晉時代畢竟還有一些禮教的束縛,只是束縛有所鬆動,並且缺乏避孕措施使得不敢過度縱欲,並且當時淫亂主要發生在上層,老百姓受影響比較少。現在的性革命已經是全國化,各個階層都受到影響,擴展之廣,傳播之快令人驚訝。與此相對應的是令學者和官員都不敢相信的超低生育率。

三、各民族的博弈歸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

慾望“是萬惡之首”,同時也是“萬物之源”。凡事都有一個度,過猶不及。理想的“度”是既能壓制“惡”,又不妨礙“源”,但這是一個難題。從古羅馬(魏晉)的淫亂,到清教徒的出現、中世紀的黑暗(中國佛教和宋明理學),又發展到文藝復興時期的人性復蘇(中國的五四運動),維多利亞時代(毛澤東時代)的禁欲,到20世紀又來個“性革命”、“性解放”,縱欲和禁欲總是這麼反反覆復。這個過程也伴隨著文明的更替。就古代來說,中國是最大的收益者,因為人口眾多,創造了輝煌的文明,獨領風騷上千年。就近代來說,最大的受益者應該要算16世紀的400萬埋頭生孩子的英國人,現在已經繁衍成2億多人口,主導全球歷史長達兩百多年,並且在可以預見的未來,仍將主導世界歷史。

文明中心總是隨著人口的變動而變動。20世紀之前是英國主導世界,隨著英國人口移民美國,20世紀後隨著美國人口的激增,美國開始主導世界格局。

類似的情況也發生在中國,北宋以前河南人文薈萃,因為河南是中國歷史的核心區域之一,是人口大省,政治中心,當然出人才;宋元明三代,江西人才輩出,科舉考試中及第的人數名列全國前三名之內,曾有“才子不出三江”的說法,那是因為江西是中原人士南下移民開發的重點地區,是人口大省,位居全國前三名之內,其人口數量比湖南、湖北、廣東等省的總和還要多;湖南晚清之後才人才濟濟,獨領風騷,但是此前出人才不多,那是因為湖南到清朝初年都還是人口稀少,並在明初、清初還兩次大量移民到四川,出什麼人才?江浙一直是中國人口大省,也就一直是人才薈萃。隨著人口的中原填江西,江西填湖廣,湖廣填四川,文脈也在變動。

邊界是暫時的,人口是長久的。人是世界的主人,哪個民族能夠在人口上佔主導地位,就能主導世界的未來。在缺乏經濟激勵的情況下,生育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刺激人口增長的必要因素。各民族的博弈歸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

菲利普‧朗曼預測:美國基督教福音派將統治世界。朗曼認為是現代性正走向自我毀滅。越來越多的世俗論者出於經濟因素逃避生育和撫養孩子的責任,而與此同時各種原教旨主義者維持高生育率。那些拒絕現代化的人,不管他們是安分守己的摩門教徒還是仍然忠於大家庭的穆斯林,似乎擁有進化優勢。

北美有一個特殊的民族--阿米什人(Amish),是德裔瑞士移民後裔,基督新教再洗禮派門諾會信徒,大約在1720-1730年間,他們的祖先因為宗教迫害來到美洲拓荒定居,從那時起已沒有一個阿米什人留在歐洲。目前人口20萬,都是當初百名拓荒者的後裔。主要分佈在美國的俄亥俄州、賓夕法尼亞州、印第安納州和威斯康星州,其餘的百分之一居住在加拿大的安大略省。他們不從軍,不使用電力,遠離汽車、電視、照相、電影、時裝等等現代化的充滿技術機巧的東西,不接受社會福利,或接受任何形式的政府幫助。阿米什人並視技術為邪惡。例如,電力被視為與“世俗世界”的聯繫。使用電力會導致使用家用電器,令阿米什人簡樸的生活方式複雜化,引發為了物質生活的個人競爭,進而摧毀整個社區。阿米什人與非阿米什人保持最低限度的接觸。青年人從16開始戀愛,到20歲時結婚,結婚儀式很複雜。米什人與阿米什人結婚,不許離婚,嚴格一夫一妻制。不採取任何節育措施,包括安全期避孕法,每個婦女平均生育6、7個孩子。人口每20年增加1倍,只要再過兩三代人,其人口就相當於美國一些小州的人口。他們不為現代文明做出貢獻,也不享受現代文明成果。隨著土地價格的高漲,他們的一部分已經開始脫離土地。誰能保證今後的美國不是他們的?

生育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核心的文化,我們的先祖曾經建立起世界上最為頑強的生育文化,使得我們民族傲視世界上千年。但是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祖宗文化(“孝”文化)和禮教文化(控制“性”)都已經消失幾盡,而又沒有建立起新型的生育文化。捫心自問,在生育上面,我們還算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嗎?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4816
醬糊腦袋 毫無正見(轉貼)斷背騸馬 聊婚姻觀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馬英九西子灣與情侶們聊婚姻觀 
2007-09-02 20:37/中央社記者程啟峰高雄二日電 

中國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在高雄市Long Stay今天進入第五天,傍晚在西子灣與六對年輕情侶對談婚姻觀,並傳授新好丈夫守則,馬英九還當場主持情侶求婚儀式。

馬英九向男方提出恪遵「家事處理三原則」與「新好丈夫」五守則,強調婚姻要幸福,關鍵在新郎必須立志做個「新好丈夫」。

馬英九說,他在市長任內主持市府聯合婚禮五十七次,替四千兩百多對新人證婚,堪稱全台第一。每次祝福新人時,他總不忘提供自己的經驗談;他發現婚姻要幸福,關鍵在於新郎必須立志做「新好丈夫」。

馬英九說,他很喜愛小孩,也經常提醒新人,婚後要增產報國,凡經他證婚的新人,必須生足三個寶貝,否則未來台灣老年人口比例將讓青壯族群難以負荷。

對於台灣離婚率上升,生育率下降,馬英九認為,政府應提供一個經濟穩定的環境,協助減輕結婚、生育的門檻與負擔。在家庭功能出狀況時,要能迅速伸出援手,有賴社福、教育與青年族群相關政府單位努力,雖然可能無法立即看出效果,但如果不做,人口結構過度高齡化,家庭功能喪失,社會將付出更大的代價。

他還公布「戀愛」政策表示,當選後將減少家長育兒負擔,透過減免稅捐及補助,鼓勵大家提高生育率。

馬英九還重溫當初追求另一半的羅曼史。

馬英九這項行程原定是媒體茶敘,但受邀的媒體反成了配角,令與會媒體頗有微詞。不過,國民黨高雄市黨部說,這項行程的流程及內容是委由公關公司安排的,市黨部事先並不清楚。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4711
(轉貼)中華文化圈生育文化消失幾盡
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Vi

在生育上面,我們還算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嗎?

生育文化是一個民族最核心的文化,這些生育文化支撐著民族的持續發展。在缺乏經濟激勵的情況下,生育文化越來越成為一種刺激人口增長的必要因素。穆斯林國家生育率普遍高的原因,就是因為有著頑強的生育文化。

由於傳統生育文化在反封建、反宗教過程中遭到主動破壞,社會主義國家生育率(平均每個婦女生育的孩子數)都普遍偏低。東歐和原蘇聯原社會主義國家生育率分別為:斯洛文尼亞(1.21),捷克(1.19),匈牙利(1.32),波蘭(1.25),愛沙尼亞(1.4),立陶宛(1.2),斯洛伐克(1.19),克羅地亞(1.4),拉脫維亞(1.27),保加利亞(1.38),馬其頓(1.57),俄羅斯(1.14),羅馬尼亞(1.37),白俄羅斯(1.43),波黑(1.22),烏克蘭(1.13),亞美尼亞(1.33),格魯吉亞(1.42),這些地區平均生育率只有平均1.3。而歐美發達國家平均卻還有1.64,其中:挪威(1.78),澳大利亞(1.76),加拿大(1.51),瑞典(1.66),瑞士(1.43),愛爾蘭(1.86),比利時(1.64),美國(2.09),荷蘭(1.66),芬蘭(1.73),丹麥(1.74),英國(1.66),法國(1.84),奧地利(1.36),意大利(1.28),新西蘭(1.79),西班牙(1.28),葡萄牙(1.47)。

美洲加勒比海地區是高生育率的地區,但是社會主義國家古巴生育率只有1.66,而同等發展水平的鄰近國家墨西哥和多米尼加的生育率分別為2.42、2.83。

由於工業化破壞了中華生育文化所依賴的家庭結構,使得中華文化圈的生育率是全世界最低:澳門(0.84)、香港(0.94)、台灣(2005年1.1)、韓國(2005年1.08),新加坡(2005年1.24),日本(2005年1.26)。

中華文化圈的其他地區沒有刻意破壞生育文化,生育文化是被動被破壞;而中國大陸、朝鮮、蒙古由於是社會主義國家,傳統生育文化又被主動破壞。

蒙古、朝鮮、越南既是中華文化圈,又是社會主義國家,社會發展水平還比較落後,理論上應該是高生育率。蒙古曾是中國一部分,2003年人類發展指數為0.679,但是2005年的生育率只有1.9-2.25(不同資料來源)。而同等發展水平的國家尼加拉瓜生育率為3.3,玻利維亞生育率為4.0,洪都拉斯生育率為3.7,危地馬拉為4.6。朝鮮現在社會發展水平至少比中國落後20年,但是生育率只有1.97。越南1988年實行比較寬鬆的計劃生育,現在經濟水平比中國落後,但是現在生育率只有1.9,低於政策生育率。

中國大陸的生育文化卻又遭受第三重打擊-計劃生育。

縱觀中國歷史,中國老百姓當慣了順民,缺乏對抗強權和政策的心理素質。幾十萬蒙古兵鎮服全國,老百姓排著隊等著屠殺,認為被殺是天意。四川幾百萬人口短時間就被為數不多的蒙古兵屠殺幾盡。

馬戲團裏,有種怪現象。年幼的小象都是用粗壯的鐵鏈拴著,而成年的大象則用一個普通的鐵鏈拴著。這根普通的鐵鏈實際上根本束縛不了強壯的大象。可那是因為,從小開始,它就被牢牢地束縛了,無形中它無法突破不了自己的這個設限。一次大火,除了大象,馬戲團裏別的動物和人都逃脫了,只有大象,活活被大火燒死。

科學家還做過一個有趣的實驗,他們把跳蚤放在桌上,一拍桌子,跳蚤迅即跳起,跳起高度均在其身高的100倍以上,堪稱世界上跳得最高的動物。然後在跳蚤頭上罩一個玻璃罩,再讓它跳;這一次跳蚤碰到了玻璃罩。連續多次後,跳蚤改變了起跳高度以適應玻璃罩,每次跳躍總保持在罩頂以下高度。接下來逐漸改變玻璃罩的高度,跳蚤都在碰壁後主動改變自己的高度。最後,玻璃罩接近桌面,這時跳蚤已無法再跳了。科學家於是把玻璃罩打開,再拍桌子,跳蚤仍然不會跳,變成“爬蚤”了。

這兩個故事都是因為曾經有一個限,罩在了心靈上。科學家把這種現象叫做“自我設限”。 

中國的人口也一樣,自我設置人口上限,並且將政策生育率設在1.38的超低水平,1980年代農民的生育意願還“跳”了幾下,1990年代之後都懶得“跳”了,以至於1990年代中期之後生育率降低到1.3左右的超低水平,2000年更是只有1.22。人口學界卻高估農民“跳”的能力。

中國人口學會常務副會長田雪原院士在博客中國網舉行的“人口老齡化與社會保障”研討會說:“第五次人口普查和前幾次普查比較數據質量差一些,比如生育率,這是必須拿的東西,全國是1.22,我們可以理解,近似於一對夫婦生1.22個孩子,真實不真實呢?不真實。學術世界不承認,政界也不承認,普查辦本身認為也不對,數據拿上來就是這個,怎麼辦呢?因此我們就做了一些調整,因為2000年發達國家是1.39,比人家低那麼多顯然不對。這次全國普查漏報率是1.81%,經過論證,大抽樣比較準確,1.81%的漏報率比較準確。1.8%的漏報率,1990年做第四次人口普查大家認為質量比較高,漏報在什麼地方呢?1990年到2000年,也就是2000年普查的時候零到九歲人口漏報,於是做了一些人口學當中回歸分析和模型換算,應用一些數學方法,然後我們進行了調整,得出來2000年全國城鎮生育率是1.35,農村是2.06,全國是1.73%,國家一公佈是1.8左右。”

國家花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經過長時間精心準備、嚴密組織的人口普查,其結果竟然因為“2000年發達國家生育率是1.39,比人家低那麼多顯然不對”而被放棄不用,而採納沒有依據的修正數據。

2000年1.22的生育率被田雪原他們“修正”成1.8,出生人數差距48%而不是1.8%。出生孩子有1/3漏報?這麼大的漏報算普查嗎?

田雪原等將2000年全國城鎮生育率修正成1.35,農村修正成2.06。扣除15%的不生育人口(北京、上海其實已經緊接30%;北京市生育率在1990年代初為1.3,2000年降低到0.68),那麼意味著農村平均生育2.4個孩子,城市平均生育1.6個孩子(60%的家庭生育2胎),這可能嗎?

田雪原可能沒有意識到中國人口是“自我設限”的,而其他國家是沒有限的。

美國2004年的資料顯示:40歲以上婦女沒有生育孩子的佔19.3%,但是美國這些年生育率一直維持在2.09左右,主要原因是美國人口沒有設限,雖然有不生育的,但是也有生育十幾個的,主流家庭也生育三個孩子。

孩子也有相當部分沒有生育能力了),但是生育率還能維持在1.25,但由於人口沒有設限,雖然一些婦女沒有生育,有另外一些婦女生育三四個孩子來補充。

中國政策生育率只有1.38,光靠農民那點日益微弱的超生能力是無法彌補丁克和不育的。

生育意願往往遠遠高於實際生育率,但是全國的生育意願1990年代就不到1.8了,已經遠遠比同等發展水平其他國家要低;2002年北京只有1.04;2003年上海只有1.1。即使停止計劃生育,生育率都不可能達到1.8。比如上海有大量有能力超生的富人,但是這個一千多萬人口的城市每年富人超生只有28例。

中國人口如此超低的“自我設限”,使得中央的人口目標一次次落空:1996年定下的2000年13億人口目標落空,十五規劃的13.3億人口目標落空。

並且中國人口上限是越調越低,比如對於2010年的人口上限,1996年定為14億,2005年降為13.7億,2006年“十一五”規劃時又調低到13.6億。依照“十一五”規劃,今後每年需要增加1049萬,但是2003、2004、2005年連續三年只增加760萬左右,2006年只有692萬(事實上可能不到400萬),今後5年無論如何每年不可能增加1049萬人口的,意味著“十一五”規劃的人口目標也必將落空。

1990年代之後農村人口結構發生了根本性變化,生育意願不斷下降;貧富差別加大以及教育、醫療的產業化使得農民養育孩子的能力不斷下降;而分稅制改革使得計劃生育成為維持基層政府轉運的最後一根稻草。一方面不把農民不當人,加大農民負擔,農民承受能力已經達到極限;另一方面計生委卻又將農民當成超人,高估了百姓對抗政策的能力,誇大農民超生現象,以至於城市人口總以為農民超生嚴重。中央人口目標的一次次落空就是因為低估了基層計生委“執行政策”的能力,高估了農民對抗政策的能力。

兩個地區最能反映中國人口的“爬蚤”效應:
1、1985年開始國家就特批山西翼城縣(農業人口佔絕大多數的農業縣)試點梁中堂先生的二孩晚育理論,但是2000年普查顯示該縣生育率只有1.51,遠遠低於政策生育率和世代更替水平。

2、1980年新疆建設兵團漢族人口與全國一樣只能生育1胎,十幾年後放鬆政策,允許生2胎,由於已經執行了十餘年的一孩政策,許多青年夫婦從觀念上和行為上已經完全接受了一孩家庭模式。“十五”時期,新疆建設兵團婦女總和生育率穩定在1.0左右,兵團計生委主任劉戈玉將此作為成績而炫耀。

可見,中華生育文化已經消失幾盡:
1、與澳門、香港、台灣、韓國、日本等地去一樣,中華生育文化所依賴的社會結構和經濟基礎已經被動瓦解。

2、與原蘇聯和東歐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我們曾經主動打擊傳統生育文化。

3、計劃生育的““爬蚤”效應。現在的年輕一代在在計劃生育宣傳下長大,他們已經形成思維定勢,在他們潛意識裏,生育一個孩子是最合理的,生育兩三個是可恥的,是落後思想。就像一隻在低矮玻璃瓶長大的跳蚤,從來沒有跳高過,以為自己就只應該跳幾個厘米高。

4、現在年輕一代生活在小家庭,缺乏吃苦耐勞的精神。養育孩子是很辛苦的,這些年輕人有養育兩、三個孩子的意願?也是因為這些年輕人“表層還疙疙瘩瘩的挺有個性”,很難磨合,意味著單身率和離婚率高。

5、幾十年計劃生育的宣傳和配套的物質制度培育出少生、丁克文化、仇視生育的文化。

在新疆,生二個孩子的漢人常常會受到周圍漢人的指責和笑話,認為是思想落後,所以,雖然允許生二胎也沒有多少人生二胎。

在很多人的心目中,人口過多是罪過,減少人口是為國家做貢獻。1996年6月-11月,廣東高要市金利鎮三要管理區陸續出現大面積人畜中毒死亡的情況,163人(次)因中毒入院治療,其中死亡18人;另有243頭豬、3100只雞、300尾魚、10頭牛中毒死亡。這一特大投毒案經公安機關偵訊,系40多歲名叫杜潤瓊的農婦所為。她說,中國社會問題叢生的根源是人口太多,因此她要用投毒殺人的方式來抑制人口的增長,殺一個少一個,投毒殺人是為國分憂。杜潤瓊在村裏是口碑很好的能人,當記者問到她胸懷祖國的思想從何而來時,杜姐鏗鏘有力地回答說:“我讀過三年級,是自己想的,不為名不為利去投毒,為國家辦事是應該的”。《嶺南文化時報》登載了一篇題為《杜潤瓊臨刑前的妄語》的採訪錄:

記者:你平時總笑著摸小孩的頭,到時又讓他們吃毒藥,這樣很殘忍呀。
杜:為搞國事,唯有用這樣的治療方法,這不叫殘忍。
記者:你懂宗教嗎?道教、佛教是怎麼回事你懂嗎?
杜:這些我都不懂,我想又不用刀又不用槍,殺人應是這種方式。為辦好國家,要用這方法。
記者:你在村裏被人稱“律師”?
杜:平時在村裏我和個個人都談得來,所以人人都說我好,為國家做事一定要和群眾搞好關係,“啟民”很重要的。我一向做人善,做善後要變成惡,才搞得成事,樣樣都隨人,怎麼搞得成?
記者:你怎麼評價自己的行為?
杜:社會人多亂,我用投毒治療方法做,為國家大部分,不是為別人說自己“叻”(厲害之意)。

生育文化就像人的骨髓(造血器官)。要是骨髓正常,即使失血再多(只要不危及到生命),也能很快恢復;但是要是骨髓出現障礙,那麼就會出現造血功能異常,導致血液細胞減少,出現“再生障礙性貧血”(再障)。臨床上常出現較重的貧血、疲乏、軟弱無力、感染和出血。死亡率高,尤其是急性型再障死亡率高。在血液病中再障和白血病的死亡率佔80%,急性再障和白血病的死亡率佔95%,再障故有“軟癌”之稱。致病原因最常見的是藥用工業(如氯黴素、保泰松)或生活中接觸到化學物質的中毒或過敏。

中國歷史上雖然出現多次人口劇減的事件,有時候損耗人口80%,但是因為傳統的生育文化(骨髓),人口能夠快速恢復。中華傳統生育文化是建立在農業社會的基礎上,並經過歷代統治者和精英階層的精心維護;在但是工業革命以來,中華文化圈的生育文化的根基(祖宗文化、禮教文化)已經不存在,生育文化並且被刻意破壞,就是說人口再生產的“骨髓”已經出現障礙。工業化就像保泰松一樣抑制了我們的“造血功能”,而中國的計劃生育卻又像氯黴素對骨髓抑制抑制一樣加重了對生育文化的抑制。

光是因為生育文化自發消失就使得香港、台灣、韓國等地的生育率偏低,而中國還因為“自我設限”的心理障礙和生育文化的刻意破壞。中華文化圈就像一個再生障礙性貧血的病人,由於生育文化缺失(造血功能障礙),即便鼓勵生育也難以提升生育率,而中國的計劃生育卻又加重對生育率的壓制。

捫心自問,在生育上面,我們還算是一個“有文化”的民族嗎?

計生委和人口學界抱怨計劃生育是天下第一難,那是因為他們犯了天下第一忌-腰斬生育文化,限制人口。

建造一棟房子需要很長時間,但是毀滅一棟房子卻很快。文明的創造靠精英,文明的毀滅也是精英,文明的保留卻靠普通百姓。家庭對於文明的傳承非常重要,外族的民俗學博士終生研究某一民族的民俗,但是對民俗的掌握程度還不如該民族的沒有文化的普通百姓。生育文化是經過長期才能建立起的(至少需要幾代人的努力),卻能在短時間就被毀壞。因此從短時間看,毀壞生育文化的往往是精英(“沒有生育文化的文化人”),他們容易為膨脹的享樂和物欲思想所俘虜,毀滅了個人的不朽希望和培養新生代的激情;而下層百姓卻能頑固地保留傳統生育文化(“有生育文化的文盲”)。因此,沒有受高等教育者遠比受過高等教育者擁有更多小孩。“沒有生育文化的文化人”能夠在物質上佔有優勢,但是國家的持續發展卻得指望“有生育文化的文盲”。從這個角度也可以看出,生育文化才是民族最核心的文化,有生育文化的人才是真正有文化的人。

1980年宋健、田雪原等人的“人口控制論”和獨生子女政策就像明朝的劉大夏禁海。永樂三年(1405)年,明成祖派遺鄭和出使西洋,揭開了鄭和七下西洋的序幕。鄭和七次下西洋,獲得了極大的成功,鄭和的造船技術以及航海所得到的資料和航海技術,遠比後面1492年哥倫布的要先進,完全可以使得中國成為海上的絕對霸主。因此如果明朝能支持航海事業,中國人建立美洲殖民地完全是可能的。鄭和死後,兵部侍郎劉大夏為了打擊宦官勢力(鄭和是宦官)的政治目的,停止了航海活動,理由是是航海太花錢,對百姓負擔太重。劉大夏將鄭和幾十年積累的技術資料從宮裏偷出來,全部付之一炬了,600年內我國再也沒有建過那麼大的木船。劉大夏禁海從而使得中國從此喪失制海權,閉關鎖國,遭受欺凌,並且無法向外移民,從此萎縮在中華大地。劉大夏還算是正直、有才能的人,但是其對中華民族的損害卻是巨大的。獨生子女政策將使得世界第一民族從此萎縮。

當公元前212年,阿基米德被攻入敘拉古城的羅馬士兵殺死的時候,那個士兵並不知道自己親手扼殺了燦爛的古希臘文明。

同樣,1980年宋健、田雪原等學者不到兩個月時間完成的“自然科學與社會科學相結合的人口控制論”摧毀的是五千年的中華生育文化。

香港行政長官曾蔭權最近表示,香港人口應增至1000萬,才能追得上國際金融中心紐約及倫敦的實力。他表示,不能讓人口老化及減少,香港要成長,才能有競爭力,而香港有如紐約及倫敦的基本條件,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讓1000萬人居住。

但是香港的生育文化和分配制度已經定型,香港除了引進大陸移民外,根本不可能通過提升生育率來增加人口、緩解老年化。資本主義的“以物為本”的發展模式已經走入死衚同。香港特首不可能有能力改變這種模式。

面對全球生育率下降和社保的冬天,美國還穿著件破棉襖,法國、英國等國還穿著件夾克,俄羅斯、日本、韓國還穿著件襯衣,而中國卻只穿著條短褲。再不添件衣服,能夠熬得過漫長的冬天?停止計劃生育,根本性改變分配制度,並重建新型生育文化刻不容緩。

船大慣性大,調頭要趁早!

易富賢 發表於:2007-7-1 0:21:46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4704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