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陰陽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生育性別資料】(轉貼)粵娶妻難
 瀏覽88,375|回應252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oxer

男女比例嚴重失衡 廣東男性娶妻不易

重男輕女觀念讓廣東省的男女出生比例嚴重失衡,據報導,目前廣東男女失衡比例已達到130:100,是中國男女比例最不平衡的省份,推估20年後將有三百萬廣東男性在當地找不到老婆。

統計顯示,2005年中國出生男女性別比例為119.7:100,廣東是130:100,比國際公認的正常值103或107:100高。

廣州信息時報報導,目前廣東有戶籍人口8000多萬人,常住人口9300多萬,僅比中國第一人口大省河南少一百多萬人,比山東少幾十萬人。估計今、明兩年廣東很可能變成中國人口第一大省,其中又以粵東和潮汕地區生育最多。

【2007/04/26 世界日報】

35歲後才想當媽 爆多

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蔡鴻德表示,現代女性受教育時間拉長,不少人晚婚,婚後先努力在職場衝刺,待有成就後才想生小孩,卅五歲到四十五歲才想當媽媽的女性愈來愈多。

不過,台北榮民總醫院婦產部生殖內分泌主任張昇平提醒,高齡懷孕要承擔更多產下唐氏症兒風險。蔡鴻德也說,高齡媽媽容易產生妊娠糖尿病、高血壓、妊娠毒血症等疾病。

蔡鴻德說,婦產科醫學會統計,九十六年接受試管嬰兒技術女性有七千九百多位,九十七年八千兩百多位,一年增加三百多位,逐年上升,但成功率只有三成。

張昇平說,他治療過年齡最大的試管嬰兒媽媽,是五十四歲的新加坡婦女,借台灣婦女的卵子做出試管嬰兒;還有一位女病人,在四十五歲仍想生孩子,吃盡苦頭,最後用自己卵子受孕成功。。

他提醒,女性過卅五歲,卵子便逐漸老化,生出唐氏症兒機率為五百分之一,四十歲機率更高,為兩百五十分之一,婦女真想生育,還是趁早好。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84671
 回應文章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走入歧途的中共計劃生育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易富賢﹕《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劃生育》摘要導讀
DWNEWS.COM-- 2007年10月3日4:3:35(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來稿/1﹑要保證人口相對于上一代不增加也不減少(世代更替)﹐在目前發達國家的壽命和死亡情況下﹐婦女平均得生育2.1個孩子。而由于非正常死亡率和出生人口性別比都比發達國家要高﹐中國的世代更替水平生育率應該在2.3以上。考慮到不孕不育症﹑單身﹑丁克等人群﹐一個正常的社會應當是主流家庭生育三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一兩個孩子﹐部分家庭生育四五個孩子。要是一個國家的主流家庭不願意生或者養不起三個孩子﹐標志著這個國家已經失去可持續發展的能力。(chinesenewsnet.com)

2﹑人口有其內在調控機制。在古代通過“左手”(瘟疫﹑戰爭﹑飢荒﹑自然災害等)調控人口。哥倫布發現美洲之後﹐美洲新大陸高產作物的引入舊大陸﹐以及現代農業技術的進步﹐糧食數倍增加﹔加上牛痘接種和青霉素等的推廣使得全球平均預期壽命從過去20多歲延長到現在的60多歲﹐導致人口激增。但是工業化通過“右手”壓迫人口﹐降低生育意願﹑養育能力和生育能力。這種“兩手”調控機制使得人口呈S形變化﹐數千年的低水平平穩期﹐三百年左右的急劇上升期﹐然後是人口高水平平穩期或者下降期。計劃生育使得中國放棄了數千年一遇的人口發展機遇。中國要是1970年代就不實行計劃生育的話﹐隨著人類發展指數(反映社會發展水平的綜合指標)的提高﹐生育率也會自發直線下滑﹐人口不會無限增加﹐中國2005年底人口也只有15億左右﹔即使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那麼2005年人口也只有14億左右人口﹐但是人口結構就更為合理﹐更有利于國家的持續發展。(chinesenewsnet.com)

3﹑中國人口增加不是因為毛澤東鼓勵生育﹐主要是壽命延長﹐是“死的少”﹐而不是“生的太多”。中國人均預期壽命從1949年的35歲延長到1980年的68歲﹐同期人口從5.5億增加到10億。毛澤東時期的人口政策遏止了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下降的趨勢(從19世紀初的佔世界40%下降到1949年的22%)﹐1949年中國人口佔世界22%﹐1980年仍然是22%。要是依照馬寅初人口論﹐從1959年1979年少生3億(實際上4.57億)﹐意味著1959年以後出生的人口的近2/3是不能出生的﹐現在中國可能已經因為老年化而崩潰﹐已經淪落為一個毫無生氣﹑喪失可持續發展能力的國家。中國1950年代到1970年代繁衍的人口成為現在的勞動力﹐才是目前真正的“人口紅利”。現在的經濟發展很大程度是“吃祖宗的飯”﹐但現在的計劃生育卻是“斷子孫的根”。(chinesenewsnet.com)

4﹑人類幾千年人口數量波動在低水平﹐生活質量也沒有大的變化。近300年人口爆炸導致科技爆炸。人口密度優勢和規模優勢是經濟繁榮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人口增加﹐對現有的資源消耗只是“加法”地增加﹔但更重要的卻是使目前的“非資源”(如氮氣﹑太陽光)變為新的資源(氮肥﹑太陽能)﹐這種新資源的增加卻是“乘法”地增加的﹐這也是為什麼近代人口不斷增加﹐而生活水平反而不斷提高的原因。說明科技的進步﹑經濟的成長遠遠比人口增長快。何況現在人口增長已經減緩(停止計劃生育都難以防止中國人口銳減)﹐科技的進步卻還在加速﹐誰能斷言中國人口上限﹖中國人口減少對全世界來說都是悲劇。(chinesenewsnet.com)

5﹑中國的人口過多只是一個流傳很廣的謊言。中國所有資源總量在全球都位居前列﹕農用地面積全球第一﹐國土面積﹑礦產資源全球第三﹐森林面積全球第五﹐淡水資源全球第六。由于資源分布很不均勻﹐“世界平均”意義不大﹐低于“世界平均”並不意味資源不夠。前蘇聯﹑大洋洲﹑美國﹑加拿大﹑蒙古國這五個地區人口不到全球10%﹐但是陸地面積超過全球39%。美國﹑加拿大﹑俄羅斯﹑大洋洲﹑南美洲人口佔全球13.7%﹐但卻擁有全球36%的耕地。俄羅斯﹑加拿大﹑美國﹑南美洲﹑大洋洲﹑剛果這六個地區佔全球人口14.5%﹐但卻擁有全球65.7%的森林面積。南美洲﹑俄羅斯﹑加拿大﹑印度尼西亞﹑美國﹑大洋洲﹑緬甸﹑剛果這8個地區人口佔全球18.8%﹐但卻擁有全球64%的水資源。大洋洲﹑南美洲﹑美國﹑前蘇聯﹑蒙古人口不到全球14%﹐但卻佔有全球草原面積的48%。前蘇聯﹑美國﹑南非﹑澳大利亞﹑沙特阿拉伯﹑加拿大﹑德國﹑英國8個地區人口佔全球13%﹐但卻擁有全球62.3%的礦產資源。除了資源豐富的少數幾個國家外﹐中國人均資源並不處劣勢﹐比如﹐除中國以外﹐全球40.9%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面積比中國多﹐59.1%的人口人均農用地面積比中國少﹔全球16%的人口人均礦產資源是中國的8倍﹐但中國人均礦產資源卻是另外84%的人口的1.56倍。中國人口密度是印度的37%﹐人均農用地面積是印度的2.55倍﹐人均耕地面積是印度的73.5%﹐人均長期作物用地是印度的1.13倍﹐人均草原面積是印度的30.14倍﹐人均森林面積是印度的2.08倍﹐人均淡水資源是印度的1.24倍﹐人均礦產資源是印度的3.55倍。中國絕對算是“地大物博﹑資源豐富﹑人均資源也不錯”﹐中國“資源短缺”的原因主要是粗放式的發展模式而不是“人口過多”。影響糧食安全的主要因素是農業政策和人口結構而不是耕地。比較資源豐富和資源貧乏的國家﹐發現經濟水平並不完全由人均自然資源決定的﹐因為人口資源才是第一資源﹐是中國最大的優勢資源。人是“本”(能夠將“非資源”變為“資源”)﹐自然資源是“末”﹐想通過減少人口來提高“人均資源”是舍本逐末。(chinesenewsnet.com)

6﹑由于人口的負面影響是直接的﹐抱怨人口過多﹑建議控制人口的“有識之士”歷代不乏其人。現在不少人口學家聲稱要將中國人口降低到7億﹑5億或者3億。2005年中國人口中1970年以後出生的7億﹐1978年以後出生的5億﹐1988年以後出生的3億。現在一個孩子都不生﹐今後平均壽命為76歲的話﹐中國人口也要到2046年﹑2054年﹑2064年才能分別降低到7億﹑5億﹑3億﹐但那個時候最年輕的婦女也已經有41歲﹑49歲﹑59歲了﹐基本都喪失生育能力了﹐然後在2085年左右中華民族基本滅絕。以急劇壓縮人口規模﹑催生畸形人口結構為代價提高生活水平﹐和過把癮就死沒什麼區別。一票否決制否決的是中華民族的持續發展。並且不用說中國人口減少到7億﹐即使3億甚至幾千萬﹐要想保證現有的生活質量﹐現有不可再生資源(如石油)不過是多維持幾十年﹑上百年罷了。要從全球化角度看待資源﹐即使中國一個孩子都不生﹐民族自殺﹐留著資源給其他國家﹐也不過多用幾十年。因此人類要存在和發展只有一條路可走﹕依賴于科技進步開發新資源(包括可再生資源)﹐節流不如開源﹐而科技進步依賴于足夠數量﹑合理結構的高素質人口。(chinesenewsnet.com)

7﹑從全球看﹐環境污染沒有人們想象的那麼嚴重。中國總體生態環境自1990年代起也不斷改善。但是中國城市環境確實在惡化﹐一方面是因為粗放式發展模式﹐另一方面是因為中國的城市化。現在二﹑三億青壯年農民工只是序曲﹐是人類歷史上最大的移民潮。中國成為世界工廠和世界工地﹐這個過程必然伴隨城市環境的惡化(如果走精細化道路﹐現代科技可以確保中國將環境惡化降低到可接受程度﹐不會發生歐洲工業革命時期“倫敦煙霧”事件)。即使現在一個孩子都不生﹐光將目前人口城市化﹐環境問題同樣嚴重。並且中國現在的環境污染很大程度是國際社會轉嫁來的。計劃生育無助于改善自然環境﹐但是卻嚴重污染人文環境。(chinesenewsnet.com)

8﹑計劃生育政策出臺是非常草率的﹐並沒有經過科學論證﹐當年的所有預測全部落空。中國在人口學家的恐嚇中莫名其妙減少了數億人口。比較中國和印度的HDI﹐發現計劃生育並沒有為中國經濟﹑社會發展做出任何貢獻﹔1998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Amartya Sen通過比較中印兩國的人均GDP﹐也得出相同的結論。計劃生育無功于當代﹐卻有害于千秋﹕誘使中國走“以物為本”的畸形粗放型發展模式﹐削弱物資再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抬高養育成本﹐降低生育意願﹐使得中國提前進入養不起孩子的時代﹐削弱人口再生產的可持續發展能力﹔加速人口老化﹐導致“未富先老”﹐使得中國難以建立起合理的社保制度(中國目前是9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老年人口﹐只有城市的4000萬老人享受社會養老金﹔今後是2個勞動年齡人口對應1個老年人口﹐三四億老年人口都得指望退休金)﹐並使得城市化滯後﹐降低創新能力和勞動生產率﹔腰斬依托于健全家庭結構的傳統文化﹔徹底改變世界和中國民族結構(中國人口佔世界比例從1980年的22%下降到2005年的19%﹐不久將降低到15%﹐然後繼續快速下降﹐李小平等人口學家認為應該繼續降低到佔世界3%﹔2000年到2005年這五年期間中國新增人口中少數民族佔42%)﹔增加出生性別比﹔降低人口素質﹔增高家庭風險﹔降低國防潛力﹐威脅中國邊界安全﹔激化了干群矛盾﹔破壞了中國的國際形象﹔並將威脅社會穩定。惡夢醒來是早晨﹐但是中國人口惡夢醒來卻將是漫長的黑夜。(chinesenewsnet.com)

9﹑人口決定消費﹐消費決定需求﹐需求決定就業。減少人口之後減少消費﹐哪裡還有就業﹖計劃生育導致家庭結構畸形﹐家庭縮小﹐只需要比較少的收入就可以維持家庭基本消費﹐導致工資增長滯後于經濟增長﹐使得行政成本(從1978年到2004年增加100倍)﹑壟斷企業與資本三者拿走了GDP的絕大部分﹐中國工資收入佔GDP比例不斷下降﹐現在只佔GDP的12%(其他國家佔54%-65%)﹐居民收入只佔GDP的22%。在這種“寄生經濟”的模式下﹐必然壓制正常消費﹐增加腐敗的空間﹐貧富差別增加,也給房地產﹑教育﹑醫療產業帶來了豐厚的利潤﹐導致消費萎縮﹐產品廉價外銷﹑高度依賴于國際市場﹑經濟受制于人(全球都在享受中國的“人口紅利”﹐中國老百姓卻享受不到)﹐國內需求不足引起就業不振﹐老百姓生活壓力加大。要是1980年就徹底停止計劃生育﹐家庭需求底線提高﹐工資佔GDP的比例被迫成倍提高﹐雖然孩子增多﹐婦女勞動參與率降低(也能緩解就業壓力﹔而目前中國婦女勞動參與率高居全球第17位)﹐但是家庭生活水平反而比現在高﹐消費和生產的關系趨于合理﹐大大增加就業容量﹔多出生的人口中只有1980年代初出生的大約三千多萬(不可能超過五千萬)進入勞動市場的﹐相對于目前9億多的勞動人口來說比例不高﹐對現在的就業影響不大﹐而且現在缺的就是這個年齡段的勞動力﹐就是說20歲的人口基本並不與50歲的人口搶工作。現在大學生找不到工作﹐主要是由于大學擴招﹐高校招生人數從1998年到2006年增加5倍﹐如此大躍進﹐在任何一個國家都會有就業壓力的。不顧人口結構的擴招並且將使得今後很多高校因為生源短缺而破產。(chinesenewsnet.com)

10﹑因為涉及利益和權力﹐計劃生育就像是穿上著了魔法的紅舞鞋﹐停不下來了﹐計生委靠編造數據來維持其存在的理由﹐將每年出生人口多計算50%左右﹐從而將客觀調查的1.2-1.3的生育率修正成1.8。中國人口迷霧是“人工迷霧”。中國2005年底實際人口只有12.5億左右﹐而沒有國家統計局宣稱的13.07億。在《國家人口發展戰略研究報告》建議下﹐中國人口政策還紋絲不動﹐《報告》預測在現有政策下中國人口將于2033年達到15億﹐根據這種預測﹐2006年人口需要增加1300萬以上﹐但是國家統計局資料顯示只增加692萬(實際上可能只增加兩三百萬)﹐可見《報告》一兩年的預測就與實際相差甚遠﹐遑論今後了。目前每年出生1200萬左右﹐死亡1000萬左右﹐隨著老年人口的堆積﹐死亡人口將急劇增加﹐中國人口已經接近負增長﹐繼續現行人口政策﹐中國人口高峰連13億都難以達到﹐不可能達到14億﹐更不會達到計生委和主流人口學家所宣稱的16億。(chinesenewsnet.com)

11﹑各民族的博弈歸根到底是生育文化的博弈。中國成為第一人口大國得益于傳統生育文化(家文化)。“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大有大的道理。現在國家提出的“可持續發展”不就是國家和民族意義的傳香火嗎﹖家族的香火傳不下去﹐難道國家和民族的香火傳得下去﹖依照現在“科學”的標准﹐中國傳統文化無疑有很多缺陷﹐但卻成功延續了我們的民族的文明和人口(而其他很多文明卻相繼消亡)﹔在古代那種生產力條件下﹐人類繁衍相當于緊急避險﹐要是採納現在“完善而公平”的文化和制度﹐連人口都不可能延續下來﹐更別說其它的了。但是工業化改變了傳統的家庭模式﹐動搖了中華生育文化的兩個支柱(祖宗文化和禮教文化)﹐從而使得中華文化圈的地區(臺灣﹑韓國﹑日本﹑新加坡﹑香港﹑澳門)的生育率為全球最低。比較日本和亞洲四小龍生育率隨著社會發展而下降的趨勢﹐中國大陸現在停止計劃生育後生育率也只能在1.8左右(遠低于世代更替水平)。中華文化圈的其他地區沒有刻意破壞生育文化﹐生育文化是遭到被動破壞的﹔而中國大陸的傳統生育文化遭到三重破壞﹕A﹑現在的物質生產至上的經濟制度和家庭模式對中華文化圈的打擊﹔B﹑與蘇聯等其他社會主義國家一樣曾經主動打擊傳統的生育文化﹔C﹑幾十年計劃生育的片面宣傳刻意破壞生育文化﹐人口上限和超低政策生育率形成生育心理的“爬蚤效應”。因此中國即使停止計劃生育也將達不到日本和亞洲四小龍在中國目前發展水平時的生育率﹐多次生育意願調查也證實這一點。人口問題已經是火燒眉毛﹐容不得繼續延誤時機﹐中國人口政策需要方向性的改變﹐而不是“二孩晚育”這樣的微調。重建生育文化﹑鼓勵生育的任務將非常艱巨。(chinesenewsnet.com)

12﹑健全的人口結構是經濟起飛﹑國家崛起﹑合理養老金制度的建立等的必要條件﹐但不是充分條件﹔而畸形的人口結構卻是經濟衰退的充分條件。近年中國每年出生人口已經下降到1200萬左右(數量還遠不如1940年代)﹐其中女孩不到600萬﹔印度每年出生人口2400多萬﹐其中女孩1200萬左右。意味著今後印度的物質再生產能力(勞動力)和人口再生產能力(育齡婦女)都是中國的兩倍。現在在鼓勵生育的情況下﹐香港每個婦女只生育0.95個﹐臺灣﹑韓國1.1個孩子(這些地區發展水平比中國大陸早20多年)。要是光停止計劃生育而不鼓勵生育﹐中國現在每年出生的這500多萬女孩(扣除不生育人群後﹐生育婦女不到500萬)到時候每人平均只生育1.2個孩子的話﹐那麼每年出生人口只有600多萬﹐而其時每年死亡人口近2000萬﹐而2040年左右每年死亡人口2500多萬(1960年代中期每年出生人口2500萬以上)﹐每年人口減少1000多萬─大國空巢﹗(chinesenewsnet.com)

作者﹕易富賢美國威斯康星大學familyyi@yahoo.com(chinesenewsnet.com)

《大國空巢》出版信息(chinesenewsnet.com)

應廣大網友和社會賢達的建議和支持﹐易富賢將近5年關于人口問題的文章系統化整理成《大國空巢─走入歧途的中國計劃生育》﹐該書全面系統反思中國的計劃生育政策。茅于軾先生(中國當前最有影響的經濟學家之一﹐http://www.macrochina.com.cn/prize/brt/maoyushi.shtml)﹑仲大軍先生(北京大軍經濟觀察研究中心主任﹐著名的經濟觀察家﹑社會評論家﹐http://www.dajun.com.cn/zdj.htm)為《大國空巢》作序。全文42萬字,已經于2007年9月由香港大風出版社出版。大風出版社是南懷瑾(一代國學宗師)支持﹑王小強先生(老資格改革家﹑著名經濟學家﹐原中國體改所常務副所長﹐http://www.strongwind.com.hk/product/978-988-99725-1-6.aspx)主持的出版社。(chinesenewsnet.com)

中國大陸讀者可通過北京的銀行郵購﹐港﹑臺地區的讀者﹐亦可于當地各大書店直接郵購: http://www.strongwind.com.hk/catalog/0fb0a755-5a44-4c53-97eb-952638ac0eec.aspx(chinesenewsnet.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40369
(轉貼)孕婦、哺乳婦女 應多吃魚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孕婦、哺乳婦女 應多吃魚

民間團體和聯邦機構一些頂尖科學家組成的聯盟,嚴重背離美國目前的健康準則,建議孕婦和餵母乳的婦女每周至少食用12盎斯魚肉和海鮮,以確保嬰兒腦部充分發育。

政府在2001年制定的準則,敦促這些婦女每周不要吃超過12盎斯海鮮,以免受到水銀污染。

「全國健康母親、健康嬰兒聯盟」的建議,卻完全違反政府的立場。這個組織將於4日舉行記者會。

這個非營利團體擁有將近150個成員,包括美國小兒科學會、全國兒童健康和人道發展協會,以及疾病防治中心。

擔心含水銀的魚肉影響胎兒和嬰兒腦部發育,已成為近年來惱人的營養難題,並引發科學辯論,也使消費者無所適從。

這種顧慮促使食品藥物管理局(FDA)和環保署(EPA)在2001年和2004年先後發布警告,建議已懷孕、準備懷孕和餵母乳的婦女及兒童,每周不要吃超過12盎斯海鮮,因為攝取太多甲基汞可能造成神經問題。

但是,新的研究結果顯示,魚肉和海鮮對健康的利益,超過水銀可能對健康所造成的危害,促使英國、澳洲、比利時、荷蘭、北歐部長會議建議孕婦每周至少吃兩份魚肉。

魚肉和海鮮是omega-3脂肪酸的主要來源,其中的DHA脂肪酸對胎兒、嬰兒和幼兒還在發育的腦部和神經系統更是重要。

美國全國酗酒問題研究中心和英國布里斯托大學今年2月提出研究報告,表示與多吃魚的婦女相比,懷孕期間很少吃魚的婦女生下的孩子智商較低,也比較容易出現行為和社會問題。

其他的研究也顯示,這些健康的脂肪酸,似能減少生下體重不足的早產兒的可能性,而且,懷孕期間的婦女多吃海鮮,可以減少母親在懷孕期間和產後出現憂鬱症。

上述團體也建議多吃其他富含omega-3脂肪酸的食物,例如添加DHA的蛋和亞麻子(flaxseed)。

【2007/10/04 世界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40361
(轉貼)受精卵移植 她六十歲懷孕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受精卵移植 她60歲懷孕15周

一名六十歲的日本婦人雖然還是單身,卻因得子心切而到美國接受受精卵移植而懷孕。日本一位婦產科醫師表示,她將是日本第一位高齡受孕的單身女性,不過此事不值得鼓勵

日本長野縣諏訪產科醫院院長根津八紘透露了這個消息。他說,一名六十歲的日本單身女性在美國接受受精卵移植並因此懷孕,日前已經回到日本,並在該院接受檢查。目前確認她已經懷孕十五周,嬰兒發育情況良好。

據這位即將當媽媽的高齡女性說,她一直盼望能有一個自己生下的孩子,至於孩子的父母是誰,則是個謎。日本數年前也有一名六十歲女性在美國接受卵子捐贈,然後與其丈夫的精子進行體外受精後懷孕,並在回到日本後成功分娩。但是這次的情況不同,因為受孕者是單身女性。

根津院長表示,考慮到分娩的危險性和孩子的將來,這位女性的做法實在不值得鼓勵,但是因為沒有醫院願意接納她,所以成了一個頭痛的問題。

【2007/10/05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40353
(轉貼)未來的「性」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未來的「性」

2007/10/02 00:28
鴉片煙榻上的絲旗袍 

羅賓‧貝克所撰寫的科普新書--《未來的性》,內容在於闡述『當人類的原始衝動遇上未來科技』時,所衍生的許許多多不可思議的故事。這些故事讓我們站在科技的前端,思索人性與道德的平衡點。書中的年代定義在西元2050年,那時的科技能夠完全滿足人性的多變和貪婪,甚至可以提供人類訂購後代的多重選擇。 

西元2050年,光是生育方式就有太多重的選項。可以選擇自然受孕,也可以用科技促成授精卵;母親可以用自己的子工孕育嬰胎,也可以請代理孕母幫忙懷胎十月。男人可以依賴科技先行儲存精子,並且選擇提供自己的精子的女人,因此男人無須再擔心那天有個女人上門要他負責。 

筆者翻開本書所看的第一個故事是紅燈與綠燈的故事。描述的是一個失意作家目送著妻子去進行一項特殊任務,這項特殊任務的執行方式是讓妻子去懷上知名政客的孩子,再藉由威脅知名政客獲取金錢、維繫往後廿年的家庭開銷和孩子的教育費用。這段故事反映出男人對於孩子是否是自己的,全然是處於一種被動的被告知狀態。 

另一個故事也是表述男人對於後代血統的疑慮。 

一位年過半百的破產商人,幾度被小兒子要求經濟支援。但這位破產商人極度不甘願,因為他認為小兒子不像他親生的。破產商人將畢生的積蓄都投資在他的大兒子身上,甚至連第二任妻子被大兒子搶走,甚至大兒子和合夥人將他踢出共同經營的公司,破產商人還是最疼愛這個大兒子。因為他始終認為大兒子才是他親生的後代。在故事的後半段,作者寫到一段關鍵的婆媳對話,讓這篇故事整個陰謀論呼之欲出。破產商人的兩任前妻,也就是他大兒子的母親和妻子相聚飲酒時,破產商人的第一任妻子告訴他的第二任妻子,其實大兒子才非他親生。本書作者藉由這段故事第二回合反映出男人對於孩子是否為自己親生,全然是無能且弱勢的被告知狀態。 

在這本書的情節中,在作者設定2050年的科技功能裡,人類可以在生育餐館裡,從網際網路的資料庫裡選擇著心中的配子伴侶。也可以付錢給他人為自己懷胎生子。即使無法製造精子的男人也可以和他的伴侶懷孕。除了這些新科技所衍生的生育選項之外,複製人也因應新世紀的需求誕生。喪女的母親可以重複複製她死去的女兒,一對夫妻依照自己的基因複製了一兒一女。在那個年代中,對於同性戀孕育後代也有新科技產生的辦法:兩個男人可以結合產生個孩子,並且由他們的好友在自己的子宮中為他們孕育這個孩子。 

本書作者羅賓‧貝克曾經寫過《精子戰爭》和《嬰兒戰爭》這兩本暢銷書。目前羅賓‧貝克把注意力轉向的未來生育世界。羅賓‧貝克利用生動的說故事技巧以寫實筆法描繪出社會和科技變遷對於人類性行為及性關係的影響。在貝克所描繪的世界中,IVF 技術及代理孕母制度的結合宣告了不孕症已然不是生育問題。同時也因為如此,男女間不需要建立性關係亦可繁衍後代。男人甚至不需要製造精子,只要透過 IVF或是複製技術,人類就能夠繁衍後代。 

在我們生存的年代之中,或許來不及看見這些繁衍後代的科技被實現。但是透過這本書,我們可以感受、思考『未來的性』之於人類的存在意義是甚麼?在那個無需顧慮愛滋病的年代裡,性衝動已經不再是繁衍後代的藉口,性慾也不是生育的理由;生產全然可以使用科技完成。也因為如此,性就純然是性。未來的人類比我們更需要深思,『性』之於人類的存在意義。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ettoday.com 

(●作者鴉片煙榻上的絲旗袍,大學畢,從事新聞傳播業。簡介上表示新聞工作應該客觀無私,但是工作立場不代表個人觀點。下班以後也想說說工作上不能說的話,寫寫工作上不能寫的文章,這樣的反向麻醉有助於「我第二天重振雄風繼續工作,於是我假想自己躺在鴉片榻上,吹吸吐納出對政治人物的不以為然。」本文為ETtoday.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鴉片煙榻上的絲旗袍特區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37306
(轉貼)有關「單身稅」報導的一些感想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單身」稅的構想來源

陳寬政

長庚大學醫務管理學系

前幾天媒體熱烈討論「單身」稅的話題之後,個人收到不少年輕朋友的來函,指責與鼓勵都有。大多數來函與媒體都有個疑問,這主意是怎麼來的?我想跟各位談談這個構想的產生,來引出家庭責任與社會福利之間的關係。我所主張的「單身」稅與內政部提出來討論的單身稅定義並不相同,在我的提議中,「單身」係指年滿四十未有親生或領養子女者,並未牽涉婚姻狀況。

今天我們面臨一個嚴峻的人口狀況。自 1983 年以來台灣人口生育率維持低於替換水準,平均每位婦女(或男性)一生僅生育 0.7 個女兒 (或兒子),整整廿年的光陰,已產生一代人口出生時的數量遠少於父母人口的數量,到公元 2040 年時目前的父母人口已全數退休邁入老年,而目前的青少年人口進入家庭生計主要來源的階段,屆時老年與青壯年人口的對比將由目前的百分之十二發展為百分之四十。換句話說,老年生活的各種費用與人力需求將發展為社會的沉重負擔;更糟的是,未來的老年人與青壯人口都已生出來而為目前人口的主要成份,除非我們願意接受數以百萬計的移入青少年,或者有那個國家願意接受我們移出數以百萬計的老年人,否則無法改變此一發展趨勢;更要糟的是新一代的人口已開始踏入生育階段,而我們的人口生育率已展現另一波下降的趨向,打破了我們希望利用三代人口同時並存而截長補短的希望。

看來問題的性質大家都明瞭了,我們不必再多囉唆,直接跳入可能的解決方案。有人認為實施國民年金制度就解決問題了,殊不知羊毛出在小羊身上,國民年金的收入當然來自青壯人口,給付給老年人口,此一負擔不會因實施國民年金而消失;國民年金充其量只是把家庭內移轉的財務制度轉變為社會移轉而已,有其風險分攤劫有濟無的功能,卻沒有變魔術的功能。有人以為強調人口品質可以提高生產力,不必畏懼人口老化,這主張有部份道理,卻不完全,因為水漲船高,生產力代換為生活水準,不知有那位天資聰潁的學者相信老年人的生活水準應該原地踏步的。有人以為到時再來生孩子就好了,這是最無知可怕的想法,到時再生一批嬰兒 (第四代)來照顧老年人?養兒防老不但是傳統固智,簡直就是理性經濟的抉擇,可惜我們曾有一大群「聰明的」學者告訴人們,養兒防老是不理性而且不負責任的生育行為。養兒防老真的很好,老年所需的生活措施與醫療照應可以就子女家庭取得,由於子女參與經濟生產取得當期的所得,既不受通貨膨脹的威脅,也正好趕上家庭的當期生活水準,多養幾個孩子則家庭的人力供給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但我個人並不主張鼓勵生育,因為各國先例顯示鼓勵生育的成本很高,成效堪慮,如最近媒體炒作所說的般;而我擔心的不是無效,反而是怕鼓勵有效。如前所述我們已產生一代新生人口數量僅及父母人口四分之三弱,人口結構已在青少年端向內收縮,這時如果鼓勵生育有效,愈有效則出生數量愈大,如果成效好到促使生育率回到替換水準以上,新生嬰兒的數量多於父母數量,人口結構變成葫蘆狀,反而加重人口的撫養負擔,偷雞不著蝕把米。那政府為什麼要三萬五萬的鼓勵生育呢?

說穿了,撇開財政困難不談,就是因為怕有太好的成效。

除特殊狀況外,我們社會大部份人都生育子女的,少部份人堅持個人自由與抉擇而不生育也不肯領養子女,這少部份人的生育與領養行為是典型搭便車的行為;要打戰囉,別人的孩子去打;要繳稅囉,別人的孩子去繳。六十五歲以上的老年人口醫療支出是一般民眾的四到八倍,老年津貼給付每月幾千元給六十五歲以上排富以後的人口,國民年金的規劃理念是我國公民年滿六十五(或七十,隨天資聰穎的大官喜歡)取得年金給付,各位都知道是政府買單,當然也都知道是誰掏的腰包。簡單的說,養育有子女的人除了負擔自己與孩子的生活教育等費用外,與不養育子女的人一樣也完稅納糧負擔政府的費用,但這時不肯養育子女的人就開始逃稅逃役了,他們的稅負比夫婦子女家庭的稅負還低,兵役由別人的孩子來承擔。到了老年,不肯養育子女的人與養育子女的人享有相同的健保與年金待遇,只是這些費用都是後者子女支付的。而且,不肯養育子女的人沒有子女參與勞動力品質的改造,嚴格來說並沒有貢獻於生產力之提升,所以當社會整體生活水準上升時,他們跟著水漲船高也是別人子女所提出的貢獻。由於這些不肯養育的人從社會取得這麼多好處,趁他們尚未退休,年滿四十而未有親生或領養子女,我們應該向他們課徵「單身」稅,取之於社會還之於社會,以維公平與正義。

事實上,這群人數量不大,我們的重點也不在於鼓勵生育,不擔心會有太好的成效,以致於生育率跑到替換水準以上,同時具有促使他們領養子女減少人工流產的作用,間接遏阻生育率繼續下跌;在我國生育率過低的同時,眾多人工流產所排除的嬰兒與人數較少的棄兒自然是我們需要努力的方向,所以我一再強調領養子女。男人與女人一樣可以因各種原因選擇或被迫不育,這些原因卻不必然妨礙他們領養子女。我們亟需要建立一個廣泛而有效率與公信力的收養機制,使得各種原因被「放棄」的嬰兒與幼兒能像其他兒童一樣順利長大成人,甚至於大幅度減少過低生育率所帶來的問題。(10/20/2002)

有關「單身稅」報導的一些感想

楊靜利

南華大學應用社會學系

去年暑假答應通訊主編寫篇稿子,轉眼半年過去了,我仍食言而肥;後來得知通訊將刊登陳寬政教授有關「單身稅」構想之說明,我想我可以搭順風車,說說我對於媒體在這件事情上的報導的感想,以一償舊債。

這個新聞的熱度大約三天,從 10 月 18 日到 20 日,也就是星期五到星期日。星期五早上,人口政策委員會正在開會的時候,立法院的女立委就開始罵蛋頭與白痴了,下午的晚報與電視新聞陸續出現相關的報導。當晚看著電視畫面,心裡就一直納悶:台灣的完婚率一直是女性高於男性,課「單身」稅(雖然我知道陳寬政教授的單身與新聞報導的單身不同,但當天民眾多以為未婚之意)應該對男人的影響較大才對,為什麼電視上看到的幾乎都是女人。那一晚我從七點看電視看到11 點,逛遍所有新聞頻道與談話節目,總共看到四位男士:第一位是慘遭修理的內政部長,第二位是接到手榴彈的陳寬政教授,另外兩位則是某一新聞談話節目的特別來賓,分別為學者與立法委員。我看到的女性就多了,有行政院秘書長、陸委會主委、勞委會主委、四位立法委員、一位文化工作者、一位社會運動者、兩位街頭一般民眾。除了人數多之外,女性佔據的畫面時間也長。隔天我看了中國時報、聯合報、台灣日報、自由時報四份報紙,內容與前一天晚上的新聞報導差不多,但多一些專家學者觀點,也都是女性,而且除了台灣日報之外,沒有陳寬政教授的觀點。到星期日,這個新聞的熱度已消失,只有聯合報和中國時報還有一些消息,聯合報節錄陳寬政教授的部分說明,但同時也刊登了「諸多」女性民眾與專家學者的意見,而中國時報則是在時論廣場有一位學者的文章,還是女性學者。

我想討論的不是內容的平衡報導,而是發聲的性別差異。不論是內政部弄錯的版本或是提議人陳寬政教授原始的版本,裡面所指涉的「單身」並未限定於「單身女性」,可是我們看到叫囂的立委、被叫屈與被訪問的政府官員、陳述意見的學者,幾乎全是女性。這些人有些是自發性的表演以吸引媒體注意,有些是被動式的接受媒體採訪,有些是看著事件的發展後,心裡有話不吐不快。無論是主動吸引媒體,或是被動接受媒體採訪,畫面與版面上一眼望去,就盡是女性。我不知道是台灣的女性有被迫害妄想症,還是我們的媒體有女性被迫害妄想症,認定如果要課稅的話也只有單身女性才需要課稅,因此只訪問或報導單身女性的看法。我上網搜尋了星期五到星期日的新聞報導,只有一家報紙在新竹地方版提到科學園區裡的那些單身男性,其他數十則新聞全當作是女人的事。

我常常覺得台灣的婦女運動者很可憐,她們竭盡所能地促進婦女權益,但因為少了煽腥辛辣味而難以受到媒體的青睞,做起事來經常事倍功半,而許多無關乎性別的議題,卻硬是要扯上性別,混雜著叫囂式的馬戲表演,使得社會大眾認為婦女運動者就是只講求身體解放不顧社會責任,只准自己喧囂謾罵不容其他意見陳述的激進分子。看來婦女運動應該多偏向於媒體矯正方面了,需要強調:女性爭取權利不是要與男人為敵,展現自我不是要排除異己,婚姻與生育事務不單只是女人的事,請女性們不要一開始就往自己身上攬,請媒體不要一開始就推給女人。我常想,如果媒體一開始就訪問立委與政府官員諸「公」,討論生兒育女這件「國家大事」(撇開單身稅的爭論不談,在人口老化的威脅下生兒育女的確變成國家大事了),是不是對於促進家務分工兩性平權更有助益。

也許有媒體工作者會表示莫可奈何,是立委、政府官員與專家學者諸「公」不接受訪問,而非他們不善盡職責。果真如此,那麼男性實在應該多一些古道熱腸。未婚這件事在性別上有不同的故事,女性未婚有相當的比例是自由選擇或找不到足以匹配的男性之故,而男性未婚經常是在婚姻市場打滾之後遭受淘汰的結果;而若是就陳寬政教授的版本 --- 單身是指未生育子女者 --- 來看,也會得到相同的結論。換句話說,在「單身稅」這件事上,未婚或沒有生育子女的女性有相當的力量與管道來捍衛自己的選擇,而未婚或沒有生育子女的男性因處於社會底層恐怕難以見聞。這些可憐男士的同性朋友們其實更應該伸出援手,注意「單身稅」是否會讓他們的生活雪上加霜。我的意思不是說女人管女人的事,男人管男人的事,我只是想強調,許多事情是沒有性別之分的,但如果事情的發展產生了性別傾斜,那麼弱勢的一方更應該有人為他們伸出援手。

老實說,我不喜歡「單身稅」這個名詞;但「單身稅」這個名詞雖然不好,創意與功能卻不錯。一方面他的字面意義吸引人,可以誘發討論,二方面過去多強調「鼓勵」生育的方法:如提供經濟支持、子女照護的協助、以及降低女性在工作與家務間的衝突等,而「單身稅」將生育政策的關懷焦點從生育者拉到未生育者,有「提醒」未生育者的社會責任之宣示效果,其有沒有道理或值不值得推行另當別論,但多一種意見多一些討論總是好的。可惜各大媒體對於實質內容毫無興趣,未能促使各界正面批評討論此一議題,而徒留煽動式的口誅筆伐。爾後有些學者比較細緻的討論這件事,那是在接到陳寬政教授傳送的電子郵件,完整說明他的構想之後了。

回過頭來談談生兒育女這件國家大事。我相信「養兒防老」的確如陳寬政教授所說的:「不但是傳統固智,簡直就是理性經濟的抉擇」;但生兒育女也十分辛苦,尤其當大量的婦女進入勞動力市場之後,雙薪家庭在工作與家務間的衝突成為普遍的問題,需要廣泛的社會政策介入協助,如彈性工時、產假與育嬰假,普遍的托兒與幼稚措施,以及生產給付與兒童津貼等。但社會政策應該介入到什麼程度?報紙上許多人舉歐洲各國的相關政策為例,其中瑞典似乎是大家共同的典範,但瑞典是否可以為台灣參考我滿懷疑的。我有一些朋友在瑞典,也有些瑞典的朋友,我非常羨慕瑞典的生活環境,以及瑞典人開放的心胸,但是瑞典的公共服務與社會福利是高稅收撐起來的,台灣的民眾願意接受所得的一半都交給政府嗎?這中間的分寸很難拿捏,不過也是值得討論的議題;我們的確應該好好想想,我們願意犧牲多少自由(至少是經濟自由),讓政府涉入那些家務事,涉入的程度多少。其實看到報紙上說有人說:「如果你養我就生」的時候,我想大概有人會回答「那你賺的錢都給我,我就養!」

最後,對於阻止生育率繼續下跌的方法,我來談談我的「調查」經驗。上課的時候我經常問同學們將來要生幾個小孩。兩個以上的很少,兩個與一個的大概平分秋色,一個都不要排名第三。我問生一個小孩給 5 萬元會不會比較願意生?全搖頭。10 萬?還是搖頭。多少錢才要?有人說一個月一萬一直到長大,有人說從幼稚園到大學都免費。我說如果這樣的話,他們將來賺的錢大概有一半到三分之二都得交給政府 …,結果剛剛的那些意見全縮回去了。我再問,如果有人幫忙帶小孩會不會比較願意生?大部分都點點頭。誰幫忙帶?他們會天馬行空地找來一大堆人(大家別以為同學在我的課堂上都很踴躍發言,大部分是我點名後才講話的),屢試不爽的是,最後總有一個答案會出現:「老公」。於是我問如果先生會幫忙帶小孩(如換尿片、餵奶、洗澡、接送)的話,願不願意生?絕大部分的女生都點頭了,我再問男生將來要不要幫忙帶小孩?大部分都楞楞地傻笑,他們在班上是少數,很有自知之明的。我想說的是,男性多參與家務工作,也許是生育率回升的良方之一,事實上,研究也一再指出,平權的男性其夫妻之間的生活滿意度較高,也有較多的子女數;只是如何讓男性視家務工作為己任且付諸行動,我也沒有好的想法。

擴大對於生育率下降的社會學想像

張晉芬

中央研究院社會學研究所

在學會年會的晚宴,不小心答應了「通訊」主編劉正教授的邀稿。回來之後不免憂慮一番。由於在 12 月初的一項研討會中,美國一位人口學家 Dudley Poston 提到台灣出生人口性別比例嚴重偏差和人口老化的趨勢 11,也就連帶想到了10月中旬引起學術界和媒體熱烈討論的生育率下降問題。覺得或許可以藉此機會,提出一些個人粗淺的看法。

關於生育率這個議題,我認為可以從社會學的角度提供更多的想像空間。簡單來說,我將一些想法綜合成三個命題加以討論:

1)生育率偏低不是可以單一討論的社會現象,

2)生育率偏低未必是絕對值得憂慮的事,以及

3)人口政策不應該再繼續去性別化。

從附圖可知,台灣生育率的下降在 1985 年之前尤其快速,1985 年之後雖仍呈下降趨勢,但速度已減緩甚多,1997 年時又有稍大幅度的下降,但這幾年又有緩慢的回升。因此,如果因為生育率的下降而引起官方對於未來年輕人口減少憂慮的話,似乎應該更早就已經開始規劃如何提高生育率。為何是直到幾個月前才出現關切和提出具體行動,倒像是一個公案了。如果從國外的經驗來看,晚婚以及不婚、女性勞動參與率的提高、和教養及教育成本的提高等,都是造成生育率偏低的重要原因。檢視生育率為何下降時,自然要將這些趨勢一併考慮。有日本學者將該國的生育率下降歸咎於單身者和父母同居住狀況日益普遍,但此說法顯然不能適用於北歐國家 12。跨國的差異性也顯示出生育議題的本土性。

對於生育率的下降,西、北歐國家也採取了許多因應措施。但效果如何呢?根據女性主義經濟學者 Nancy Folbre(2001)的觀察和分析 13,法國政府的托育和生育補助相當積極,但生育率提高的程度有限。New York Times 最近也有一篇文章,談到這個令許多歐洲國家煩惱不已的問題 14。例如,義大利的中央和有些地方政府也採取多項生育、養育和托育的補助,但效果不大。生育並不是直覺的行為,有了外在刺激,就會做出反應。對許多家庭而言,經濟的考慮並不是決定生育的唯一原因。更何況生育補助即使再優厚,基於預算和公平性的考慮等因素,也只會是養育小孩成本的一小部分而已。根據同一篇 New York Times 的文章,一位義大利男子不想再有第二胎的理由是因為養小孩「…exhausting and expensive」。既然有許多結構因素造成生育率的下降,經濟的考慮最多只能算是變項之一,只是對於政治人物而言,這當然是最容易想到和執行的政策。

然而,生育率下降未必一定是一件值得令人憂傷、憂心或甚至憂慮的現象。國內現有的研究已指出勞動市場的參與是影響生育率的重要原因(楊靜利,1996)15。除此之外,兩性就學期間的延長、教育程度的提高、和晚婚或不婚也都是重要因素。教育的提高使得女性對於自己的人生規劃有了更多的自主性。當許多女性可以憑藉自己的能力獲得經濟上的獨立、而不須依靠男人才可以拿到長期飯票,也不須為了這種飯票而必須生兒育女時,這應該也是社會進步的一種表徵吧。許多已婚男性或女性對於家庭人口規劃的自主性也在提高中。如果許多家庭沒有生育、或者僅生育一個或兩個女兒就滿足時,其實也代表著我們社會中傳宗接代、香火傳祀的觀念正逐漸被改變。從這些趨勢來看,對於生育率的下降應該不能完全從負面思考吧!

根據現有的研究,已婚夫婦如果不孕其實仍有來自社會和家族的壓力,尤其女性更容易承擔污名化的後果(吳嘉苓 2002)16。生育的壓力其實始終存在的。高學歷的女性不婚率較高,也與台灣婚姻市場中男性傾向於娶學歷較低女子有關。因此,將低生育率的部分原因歸咎於某些已婚家庭或現代人不生或不婚是自私行為,並不符合實情。更何況既然個人的自主性是現代社會進步的象徵之一,將社會現象用單純的個人意願或行為解釋,也就無從提出有效的解決策略,很可能只是徒引爭議罷了。由於工作時間不斷地延長到晚上、甚至連假日都經常要加班時,即使托育設備和措施都很健全,都不一定能夠增加生育的意願。更何況現階段想要找到合格、合適的日托也還是一個難題。此外,當女性請產假都還會受到工作單位的處罰或是為難時(雖然「兩性工作平等法」已通過,但是在公私立機構仍出現一些請產假或育嬰假受到刁難或造成去職的案例)。就業市場的不友善當然也不可能提高女性的生育意願。社會學對於「個人的就是社會的」基本論點,應能幫助我們更全面性的瞭解生育率下降原因,避免陷入過度簡化的個人行為論。

第三個命題可算是前面論述的結論。生育率的下降既然應該放入整個社會結構變動的脈絡下檢視,想要「挽回」這種趨勢的對策當然也應該有多面向的思考和長、中、短期的設計。台灣人口政策的擬定目前仍主要是由內政部的人口政策委員會和行政院經建會負責。由於部會本身的業務性質,這兩個單位難以被期望能夠看到生育率的社會面向、遑論性別面向。從今年 10 月份國家生育補助政策的提出來看,似乎只反映了一種直線思考來看。這兩個機構的諮詢或研擬過程都應該更為開放及透明化,容納更多社會學者及婦運團體的參與,讓台灣的人口政策多一些社會學的想像。

資料來源:作者整理自歷年行政院主計處「人力運用調查統計報告」及內政部「台閩地區人口統計」。勞動參與率為百分比,生育率為千分比。

為什麼照顧反得懲罰?

介紹一個南部女性主義讀書會和一本書

唐文慧

成功大學政治經濟研究所

「母職讀書會」是由南部一群女性主義社會、傳播和教育學背景的女學者所組成的團體 17,運作至今已邁入第三年,期間曾在報章雜誌或期刊發表過許多跟母職相關的文章,有興趣的讀者可至女性學會網站上的『母職討論區』當中http://www.feminist.sinica.edu.tw/ 看到部分文章內容。這個團體從成立之初,主要由實踐母職的女教授組成,至今成員擴及不婚者與無子女者,把母職的議題探討從個人經驗層面更擴及照顧責任,與照顧相關的社會制度與文化。

最近我們所讀的一本書是:『心經濟、愛無價?』南西‧佛伯爾著,新新聞,2002 (The Invisible Heart: Economy and Family Value,Nancy Folbre),台大社會系曾嬿芬教授曾為本書寫了一個非常精彩的導讀,這也促使我們讀書會成員決定詳細的來閱讀這本書。

這本書的主要問題意識在於她提出了一個照顧工作者普遍的社會位置:為什麼照顧者反而常常得到懲罰?這種所謂的『懲罰』,常常是很具體的低社會地位和低薪的待遇,但他又又常常被包裝成『有愛心因此不應計價』的工作,例如母職照顧工作(當然還有家庭主婦、照顧老人、殘障等社會弱勢者的看護工作等等)。例如:記得最近才發生的『家務應不應該有給』的討論嗎?就像在我任課的課堂討論時,許多學生都說:給媽媽薪水是看不起媽媽。因為她們的工作是『無價的』!

就像我們母職讀書會過去曾探討的『母愛』的議題,因為母愛被過度神聖化,因此照顧者的責任或角色的適切性,往往被片面的加諸在女性(或母親)身上。『缺席的父親』就從來不曾成為一個受重視被認為嚴重的社會問題?因為他們的主要任務是負責賺錢『養家』。家庭中的照顧責任在這樣的文化思考和市場價值主導的結果,照顧淪為女性的責任。照顧工作的性別化與照顧者地位和照顧價值的低賤化,成了這本書主要要反省和探討的主題。

由於作者是一位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經濟學者,他用許多經濟學的概念詮釋照顧工作如何透過主流右派的經濟學思考方式而被扭曲,讓多數女性沈淪在這樣不利的照顧位置。他認為我們不應一方面在文化和意識上宣揚照顧工作的神聖性,一方面又讓照顧者在經濟地位上得到懲罰。舉例來說,他指出美國的從事育兒工作的保母薪資竟然還不如一個停車場管理員。這樣的現象跟台灣目前正在討論的幼教改革所看到,私立托兒所和幼稚園老師的薪資,由於放入市場競爭和業主的營利動機,已經低到跟比清潔工還低的現象,不是正好雷同嗎?

Folbre 論點真的讓我們大開眼界,也大呼過癮!因為我們發現,在台灣幾乎沒有看過任何這樣的經濟學家持這種立場的論述。當政府提出實施照顧小孩和老人、或弱勢者的社會政策時,常會被主流右派的經濟學家批評為:不符合公平正義原則、降低個人責任和工作意願、浪費社會國家資源和影響經濟發展等。似乎隱含著,所有的照顧工作都是『個人責任』。而這樣的個人責任又往往成為『家庭責任』,而家庭就是女人的領域,所以照顧又成了『女人的責任』。

從這本書的討論中,我們看到作者如何讓我們信服她是一個非常重視實踐的女性主義學者,書中他常以分享她自己的個人生命經驗,讓學生理解經濟學的概念,她說:『我自己沒有孩子,但是我照顧很多學生』。這就是我們讀書會過去曾討論的『擴展母職』的概念。許多無子姑姨、親友、學校老師等等(多數為女性),都在共同照顧我們的後代。他們也在從事『廣義的母職』。難道你不認為,大學生還是需要師長的『照顧』嗎?難道你不希望你的孩子上了大學,也能遇到這樣照顧關懷學生的老師?答案肯定是正面的。但是,試問,大學老師照顧或關懷學生,會有任何附加的經濟上的報酬,或升遷的優勢嗎?答案當然是:『沒有』!當討論至此,我們讀書會成員中,教育所的巧玲就說:系上的學生最喜歡到我辦公室找我談些個人課業或生活的事,我的確也花了很多時間在照顧這些學生,但是,我發現我的這些付出,在升等時,完全是不被看見的!這是台灣的高等教育制度上,不重視對學生的『照顧』的一例,也是對照顧者所付出的心力的一種懲罰。這真是一個輕忽照顧的教育體系!

另外,過去我們讀書會也曾討論過學術界的『五年內著作』的制度,在申請計畫或提升等時,申請者往往被要求提出『五年內』的著作。如果一位學者她在這五年內剛好生養兩個小孩(當然是女性),試想,他能有多少的著作,這時候她如何與不具照顧責任者競爭?他能在申請書中用他的『照顧成果』(例如:一個養到三歲可愛孩子的照片)取代『研究成果』嗎?這又是台灣學術界具體的『照顧者反得懲罰』的另一實例。

簡單介紹『母職狂想曲』讀書會和『心經濟、愛無價』這本書。歡迎同好加入我們!討論意見請來信whtang@mail.ncku.edu.tw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31430
(轉貼)靈長動物 繁殖關鍵 精子游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最新研究﹕靈長動物繁殖競爭 精子游速是關鍵
DWNEWS.COM-- 2007年9月26日5:0:1(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美國科學家的一項最新研究﹐為一種進化理論找到了依據﹐即靈長動物的繁殖競爭在精子運動性層面上發生。相關論文在線發表于英國皇家學會《交界》(Journal of the Royal Society Interface)雜志上。(chinesenewsnet.com)

  領導該項研究的是美國加州大學爾灣分校和聖地亞哥分校的Michael Berns。他和同事在研究中發現﹐繁殖比較混雜的黑猩猩和獼猴精子的游動速度明顯比人類和大猩猩的更快﹐力量也更大。(chinesenewsnet.com)

  人類和大猩猩在一個繁殖周期中﹐雌性個體只會與一個雄性交配﹐而黑猩猩和獼猴一般都要與群體中的多個雄性交配。因此﹐後兩者的雄性個體精子游動得越快越猛﹐理論上與卵子成功結合的幾率就越大。論文第一作者Jaclyn Nascimento表示﹐“在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制的交配模式中﹐快速游動的精子是受到進化青睞的。這與我們在黑猩猩和獼猴中的研究測量相一致。”(chinesenewsnet.com)

  研究發現﹐這四種靈長動物按精子力量和速度排序依次是獼猴﹑黑猩猩﹑人類和大猩猩。人類不是最慢的﹐這一點讓研究人員大感驚訝。Berns說﹐“或許人類並不像自己認為的那樣﹐總是一夫一妻制。”(chinesenewsnet.com)

  Berns是“光鑷”(laser tweezers﹐利用激光來捕獲和操控單個原子﹑分子)技術的先驅之一﹐新的研究方法也是建立在改良後的光鑷技術上。當精細胞被激光束捕獲後﹐光線的強度會發生同步減弱﹐通過這種方式﹐研究人員能得以在不同動物精子擺脫光鑷束縛時﹐精確測量它們產生的力。(chinesenewsnet.com)

  Berns表示﹐“生物學家對精子競爭問題的興趣由來已久﹐但要真正檢驗該理論﹐需要生物學家﹑物理學家和工程師的通力協作。”(任霄鵬)(chinesenewsnet.com)


(中新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31151
(轉貼)香港獨身、遲婚港女增加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香港獨身、遲婚港女增加 出生率大跌兩成四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07-09-21 10:08:52  


港人生育率減,相反在港分娩的內地孕婦生育率則大升。
  中評社香港9月21日電/統計月刊昨日發布一九八一年至二○○六年的香港生育趨勢,發現越來越多本地女性遲婚或獨身,即使身為人婦,也延遲生育,導致嬰兒出生率下降。相反,嫁給港人丈夫的內地婦女,二十五年來在港分娩的數字逐年遞增,去年的數字更增至近萬人。 

  兩地婚姻數字持續增加,本地女性的外來“競爭”更大,加上她們的事業心強,不少人都不願意太早結婚和做媽媽。報告列出八一年至○六年的生育趨勢數字,嬰兒出生數字由八一年的八萬六千七百五十一人,暴跌至去年的六萬五千六百二十六人,跌幅近兩成四。出生率方面,由每一千人有十六名初生嬰兒,降至去年的九點六人。 

  出生率下跌,跟本地女性普遍遲婚、多獨身和婚後遲生育有關。一九八一年,二十五歲至二十九歲的已婚女性佔女性人口的六成九,去年已急跌至三成一。初婚年齡的中位數亦由二十四歲上升至二十八歲,可見遲婚已成趨勢。遲婚女性增加,獨身女性亦越來越多。八一年,四十歲至四十四歲的未婚女性,只佔女性人口的百分之三,去年已增至一成六。本港離婚率上升,由二十五年前每一千人有零點四個,增至去年的二點五四個。 

  內地婦產港嬰劇增 

  二十五年前的新娘,普遍結婚後十五個月就誕下首個寶寶;去年,普遍已婚婦女會在婚後二十二個月才做媽媽。遲婚加上不會立即“造人”,近年高齡產婦人數增加,三十歲至四十九歲仍懷孕的婦女,由二十五年前的每一千人有二十四個,增至去年的三十一個。 

  行政長官曾蔭權提倡家庭生三個,但現今肯生三胎的已婚女性,不到一成人,只佔百分之九,跟八一年的兩成三差距頗大。相反,港人娶內地婦女的數字逐年增加,連帶在港分娩的內地孕婦產下的嬰兒數字亦上升,由○一年的七千一百九十人,上升至去年的九千四百三十八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21317
(轉貼)男人卅五歲以上 生育率明顯下降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男人35歲以上 生育率明顯下降

【聯合晚報╱記者李樹人╱台北報導】

40歲以上的女性懷孕被視為高齡產婦,受孕機率偏低,也容易流產。台中榮民總醫院研究卻發現,男性到了35歲,生育能力也明顯下降,發生不活產的風險比率也顯著提高。

台中榮總婦產部生殖醫學科主任陳明哲強調,35歲是男性生育能力的一個重要關卡,除了伴侶自然懷孕機率較低之外,35至39歲男性發生不活產的風險比率更是35歲以下者的2.1倍。

陳明哲在台灣生殖醫學會發表「人工生殖治療時丈夫年齡對臨床懷孕及活產成功率之影響」。他強調,過去人工生殖相關研究大都偏向女性,其實高齡男性也是影響受孕機率及流產的主要原因。

該研究兩年共收集150對夫妻,分為35歲以下、35至39歲以及40以上等三組,深入分析這三組在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及不生產(懷孕中途流產)的差異。

結果顯示,男性年紀越大,試管嬰兒的成功率就越低;40歲以上男性成功率只有兩成四,35歲以上者則達四成一,至於活產(順利生產)的比率也是如此。

值得注意的是,與同年齡的女性相較,35至39歲的男性對人工生殖成功率以及不活產的風險比率更高,女性是否能順利受孕的關鍵為40歲,男性則是35歲,比女性提早了五年。

與35歲以下者相較,35至39歲女性的不懷孕及不活產的風險比率約提高了1.7倍,但同年齡男性則風險比率則為2.1倍,明顯高於女性,流產率也較高。

「男性老來得子並不容易!」陳明哲說,國外研究也證實,40歲以上男人在讓另一半受孕之後,自然流產的機率是一般孕婦的1.6倍,寶寶罹患遺傳性疾病的機率也較高。

因此,陳明哲強烈建議,台灣男人要想生兒育女,最好趕在35歲之前,一旦超過35歲,精子品質明顯下降,原因可能在於周遭毒性及化學性物質的影響。

【2007/09/15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12255
希望女人均能如此,但可能嗎?(轉貼)最高齡自然生育產婦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最高齡自然生育產婦 曾經懷疑自己患癌症
2007年09月11日 13:30:59  來源:新華網

現年69歲的英國婦女道恩·布魯克10年前通過自然受精方式誕下一男嬰,成為世界上最高齡自然受孕產婦。9日,她又向英國《每日電訊報》透露,當初懷孕時的疼痛和疲勞使她一度以為自己患上了癌症。

懷疑患癌症

道恩退休前曾是英國外交部的一名秘書。11年前的一天,她正在美國享受美妙假期時忽覺身體不適,便決定從美國趕回英國,接受緊急醫療檢查。

體檢結果顯示,道恩已經懷有16周身孕,她因此成為世界上通過自然受精方式懷孕的最高齡婦女。

檢查前,道恩雖然時時感到身體不適,但從未想過自己可能懷孕。她說:“我只是想,我已是一個58歲的老婦,這種事怎麼可能發生。所以我作了最壞的打算。”

道恩所謂最壞的打算是,自己可能患上了癌症。她說:“‘癌症’這個詞最先進入我的腦子,因為我已經到了一個任何不明症狀都可能十分危險的年紀。”

但懷孕一事更讓她“束手無策”。她說:“我已經做好了應對一切的打算,但不是這個(指懷孕)。我當時無語了。”

曾打算墮胎

道恩表示,她曾經不知如何向丈夫雷蒙德·布魯克開口,告訴他懷孕這件事。她甚至想過墮胎,因為她認為這件事對整個家庭的影響太大了。

但當道恩向丈夫談起這件事時,雷蒙德的喜悅溢於言表。雷蒙德說,他一直想要個兒子。道恩和雷蒙德兩人都離過婚,雖然已經“子孫繞膝”,但並沒有屬於他們兩人共有的孩子。於是,十月懷胎後,道恩于1997年8月20日在根西島順利產下哈裏·約翰。

女性平均51歲時絕經,54歲後基本停止排卵,所以像道恩這樣58歲高齡還能生育,實屬罕見。她說:“我的身體依然能正常運轉,仿佛停留在20多歲一樣,沒什麼機能因衰老而減退。”

另據英國《每日郵報》披露,道恩懷上兒子約翰時正在接受激素取代療法。有個週末她把用量稍稍加大了一些,人們猜測可能就是在這個週末,她懷上了約翰。

快樂也遺憾

雖然高齡,但道恩懷孕期間從未接受過特殊治療。她告訴英國《世界新聞報》的記者:“掃描測試顯示,我和其他孕婦並沒有什麼不同。”

道恩表示,這次懷孕過程很簡單,很輕鬆。她沒有感到噁心,食欲也沒有瘋狂上漲。

如今,約翰已經10歲,喜歡釣魚、打高爾夫球和踢足球,周圍的人都誇他聰明。雖然布魯剋夫婦常被人們誤認為約翰的祖父母,但他們對此通常一笑置之。雷蒙德的確是4個孫輩的祖父,其中一個孫輩今年也是10歲。

但喜悅無法掩蓋布魯剋夫婦的淡淡憂鬱。如此高齡誕下兒子意味著他們可能會錯過兒子精彩的成長過程。道恩遺憾地說:“當我想到我將無法親眼目睹兒子結婚生子,不能成為他孩子的祖母時,我感到不安。”

夫婦倆也討論過,萬一他們在約翰18歲成人前不幸離世,就不得不把他送給其他家庭成員撫養。儘管這一切聽上去很難讓人接受,道恩說:“哈裏已經接受了這一切。”(夏璐怡)

導致不育的誤區

(雪象醫院婦產科供稾) 2007年9月11日

一位結婚二年多未能懷孕的女性,來到醫院檢査,査出患有黴菌性陰道炎、血清和子宮頸黏液抗精子抗體陽性,被確診爲免疫性不孕。通過談話,困擾在她心頭的疑問終於解開了。

原來,這位女性剛結婚時,不想太早要孩子,衹想和老公過二人世界,老公不喜歡套避孕套,所以她每次都是喫避孕藥來避孕。半年後她開始感到外陰瘙癢,白帶明顯增多,排尿時伴有灼痛感,有時還有尿頻、尿急、尿痛的癥狀。因爲不懂得女性生殖保健常識,再加上平時工作太忙,她錯誤的以爲女性結婚後都會有這些毛病,衹需喫點消炎藥就可以了。所以也沒到正規醫院治療,自己隨便到藥店拏了些藥。剛開始還有些効果,可過不了多久那些惱人的癥狀又來了。眼看比她晚結婚的人都有小孩了,老公着急了,想要個自己的寶寶,可她的肚子郤遲遲沒有什麽動靜。

患了黴菌性陰道炎會使陰道內的正常弱酸性環境破壞,大量的炎性細胞可吞噬精子,使精子的活動力減弱,黴菌還有凝集精子的作用,因此會對受孕產生一定的影響;另外黴菌性陰道炎患者也會出現性交痛,勉強性生活會使女性對性生活產生厭惡。因此,有了婦科炎癥一定要到正規醫院做治療。

有人會納悶地說:“爲了生育,我們選在排卵期前後,頻繁的性生活郤爲何不能懷孕呢?”

夫妻性生活頻率過低,可以減少受孕的機會,這是人所共知的,但夫妻性生活過頻,也會影響受孕甚至會引起女方免疫性不孕。當有些夫妻想要寶寶時,有意識增加性生活的次數,認爲這樣可以儘快懷孕,但結果往往適得其反。因爲夫妻性生活頻率過高,就會導致精液量減少和精子密度降低,使精子活動率和生存率顯著下降,精子並沒有完全發育成熟,與卵子相會的“後勁”大大減弱,受孕的機會自然降低了。

現代生活中,有些女性由於工作壓力過大,不規律的生活,不僅減少了鍛鍊身體的機會,而且爲了維持苗條的體態堅持節食,肉食更是少霑。導致月經紊亂伴發痛經,也是造成女性繼發性不孕癥的直接病因。

還有些女士年輕時忙於事業,當功成名就,想要個寶寶時往往已過了最佳的生育年齡。年齡的增長對女性生育能力影響非常大,從女性的生理規律來說,生育能力最強在25歲,30歲以後緩慢下降,35歲以後迅速下降,44歲以後有87%的女性會失去受孕能力。因此,女性生育要在35歲以前完成。35歲是道埳兒,不孕癥發病率可達到30%以上,流產率也明顯提高,這與女性卵巢功能老化、卵泡丟失加速和質量下降有密切關繫。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11200
(轉貼)清末三帝為何均絕後?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皇族亂倫清末3帝絕後人5人6  
2007/09/10 07:00

 清末三帝為何均絕後? 生育力下降皇族聯姻亂倫

紫禁城那些逝去的回忆

 中新網8月26日電 擁有眾多妃嬪的皇帝沒有後代是怎樣的奇聞?但是事實就擺在眼前,清朝同治、光緒、宣統三帝個個絕後。愛新覺羅氏皇族到底怎麼了?清朝到底怎麼了?美國僑報援引了《歷史不忍細看》的內容,對此進行了解讀。

   三朝皇帝均無後

  光緒帝前朝皇帝載淳(同治),19周歲死去,身後沒有留下一男半女。

  認為皇帝死時皇后阿魯特氏已懷有龍種的,只是野史之說,信史未見確鑿材料。

  清代皇子、皇帝大多正式結婚前已有性生活,娶嫡福晉之前就生有子女的也有不少先例。

  同治帝于同治十一年九月(1872年10月)舉行大婚典禮,死於同治十三年十二月(1875年1月)。單從大婚之日算起,他與眾多的后妃宮女生活了兩年零三個月時間,居然沒有留下一點骨血,已屬不可思議。

  光緒帝本人38周歲死去,身後竟然也沒有留下一男半女。

  光緒帝娶有一位皇后,有名分的妃子兩名,身邊還有成群的妙齡宮女。

  他于光緒十四年十月(1888年11月)大婚,至光緒二十四年八月被囚禁瀛臺前近十年時間,雖然政治上難以伸展手腳,基本上是個傀儡皇帝,但性生活還是有較大自由度的,尤其與他寵愛的珍妃。婚姻生活堪稱甜美。

  光緒帝被幽禁在瀛臺期間,皇后葉赫那拉氏還是伴著他。光緒帝住涵元殿,皇后住在對面的扆香殿。

  葉赫那拉氏入主後宮幾十年,光緒帝對她幾乎沒有興趣,但也絕不是沒有碰過半個指頭,史家說“承幸簿”很少留下光緒帝與皇后的性生活記錄,“很少”不等於沒有,儘管極有可能這是皇帝受“親爸爸(慈禧)”所懾的逢場作戲。

  不幸的是,皇后也未能為皇帝生下一男半女,雖然她為此想得心酸,想得發狂。

  光緒帝,他的后妃們,慈禧太后,都渴望得到龍子,或者得個鳳女也好,然而心都盼酸了,希望終於變成絕望。

  愛新覺羅氏皇族悲哀連連。據史料記載,光緒帝的繼位人宣統帝溥儀,活了六十一週歲,也是絕後。

  史家不可能漏記

  三朝皇帝均無後,是不是史學家們疏忽漏記了?

  答案應該是否定的。

  中國傳統思想是“不孝有三,無後為大”。入主中原二百餘年,已被儒家文化浸透了的愛新覺羅氏皇族,必以皇帝有生育能力為榮。

  皇帝有生育能力,這是至尊皇帝全部尊嚴的重要組成部分。

  即便是皇帝有過兒子後來夭折了,或者只是有過女兒,史官也會大加記載,不敢疏忽。

  可是有關史書、傳記,均未曾對這個現象作出研究,這就說明三朝皇帝無後是鐵板釘釘的事情。

  探討這三位皇帝為什麼沒有生育能力,雖然對研究清史,尤其對研究大清國皇權統治具有重要價值,但難度顯然很大。

  主要是皇帝本身早就過世,那個時代的御醫不敢探究此事,沒有留下直接的醫學資料,研究很難下手。

  於是,為何連續三位清帝都未生育,成為一團疑雲,浮懸于史海上空。

  皇族婚配滿蒙聯姻埋禍根

  從現代醫學角度看,清末三朝皇帝都未生兒育女,與滿洲皇族的婚姻習俗有關。

  按照滿洲皇族的婚配習俗,丈夫死後,允許妻子轉嫁丈夫的弟弟,甚至可以轉嫁兒子或侄輩。

  清太祖怒爾哈赤死前曾囑咐:俟我百年之後,我的諸幼子和大福晉交給大阿哥收養。

  大福晉是指努爾哈赤的嫡妻,大阿哥是指努爾哈赤的長子代善。有人認為,努爾哈赤所說的“收養”,是指自己死後將嫡妻歸兒子代善所有。

  皇太極時代,莽古爾泰貝勒死後,他的眾多妻子分別分給侄子豪格和岳托。努爾哈赤第十子德格類貝勒死後,其眾多妻子中的一個被第十二子阿濟格納為妻。

  肅親王豪格是皇太極的長子,多爾袞是努爾哈赤的第十四子,是皇太極的親弟弟,論輩分多爾袞是豪格的親叔叔。

  但豪格娶的嫡妻博爾濟錦氏,是叔叔多爾袞其中一個妻子(元妃)的妹妹。

  豪格死後,其嫡妻博爾濟錦氏被多爾袞強納為妻。

  大清國開國皇帝皇太極及其兒子順治帝的婚配,都是典型的近親婚配或亂倫婚配。

  建州女真的領頭人努爾哈赤,為統一女真各部落,娶蒙古科爾沁貝勒明安的女兒為側妃,開與蒙古部落聯姻之先河。

  後來蒙古科爾沁部首領莽古思將女兒(孝端文皇后)嫁給了皇太極,又將兩個孫女(孝莊文皇后、宸妃)嫁給了皇太極,後又將兩個孫女(靜妃、淑惠妃)、一個曾孫女(孝惠章皇后)嫁給皇太極的兒子順治帝福臨。

  滿蒙皇族的政治聯姻進一步加劇了婚配的亂倫性。

  中原倫理限制名存實亡

  清人入關後,受中原倫理觀念影響,對皇室的近親婚配和亂倫婚配逐漸限制。

  例如,康熙朝規定:閱選秀女時,秀女中屬後族近支或母族屬愛新覺羅之女的,應當予以聲明。

  規定歸規定,實際上近親婚配和亂倫婚配依然存在。

  順治帝娶一等侍衛佟國維的姐姐佟佳氏為妻,佟佳氏所生第三子即康熙帝玄燁,她後被尊為孝康章皇后。

  後來,康熙帝娶佟國維的女兒為妻,她就是孝懿仁皇后;孝懿仁皇后的一個妹妹也嫁給了康熙帝,後被尊為惇怡皇貴妃。

  這就是說,康熙帝娶了兩個同父表妹為妻。佟國維對康熙帝來說,既是親舅舅,又是岳父大人。

  此類現象還有不少。

  清朝皇帝生育力逐代下降

  綜觀清代皇帝,總體上越到後來生育能力越差,所生子女早夭比例越高。

  開國皇帝皇太極,享年51歲,可查的有名分的后妃15位,僅以此15位后妃為計算依據,她們和皇太極生了11個兒子、14個女兒。11個兒子中長到16虛歲以上的成人共7位,4個早夭;14個女兒中13位長到16歲以上,只有1位15歲死去,子女早夭的比例為20%。

  第二位皇帝順治帝,患天花而死,終年24周歲還差1個月,共8個兒子、6個女兒,子女早夭比例為43%。

  第三位皇帝康熙帝,享年68周歲,共生了35個兒子、20個女兒,子女早夭的比例為51%。

  接下來幾位皇帝生育能力有所下降,但不算太弱。到了第六位皇帝顒琰(嘉慶帝)時,兒女的早夭比例高達57%。

  到了 第八位皇帝咸豐帝時,雖然他一生風流成性,有名分的后妃19人,卻只生了2個兒子、1個女兒,大兒子出生後來不及取名就死了,女兒僅活到20虛歲,倖存的兒子就是後來的同治帝。

  至於同治帝、光緒帝、宣統帝,竟然均未生育子女。

  光緒自曝有遺精病

  正是遺傳因素與政治壓力導致光緒患有遺精、癆症等多種疾病。

  光緒三十三年(1907年),也就是光緒帝死前一年,他曾親自探究並寫下自己的病原:“遺精之病將二十年,前數年每月必發十數次,近數年每月不過二三次,且有無夢不舉即自遺泄之時,冬天較甚。近數年遺泄較少者,並非漸愈,乃係腎經虧損太甚,無力發泄之故。”

  光緒帝生於同治十年六月(1871年8月),寫病原時三十六周歲,他從十五六歲青春發育期起就患了遺精之病,每月多達十幾次。患有如此要命的疾病,無論怎樣刻意播撒龍種也就成了徒勞。

  同治帝、宣統帝未育子女,恐怕也有此類原因。 

http://big5.huaxia.com/wh/gjzt/2007/00673657.html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06746
頁/共26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