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有生老病死,一個家庭也會興衰起伏;國家則不然,並沒有一個成長、茁壯、衰老、滅亡的模式可循。因此,有些國家,如當今首強美國,歷經200餘年仍國力強盛,絲毫不見老態;也不乏興盛未及百年,即垂垂老去的國家,如日本。其間的鏈結,頗值玩味。
一個家庭從青澀到衰老的關鍵,就是這個家庭的主人翁。從眷侶締結鴛盟開始,在他們歷練未豐、事業草創、子女尚幼的階段,雖然鬥志昂揚、生產力可觀,但因收入尚屬微薄、養兒育女支出浩繁,不免寅吃卯糧,經濟負擔沉重。一直要到家中幼兒成為青壯勞動力,可分擔家計,而父母進入壯年,事業充分開展,家中收入豐厚,開支更大卻綽綽有餘。其後父母老去,子女自立成家,承繼奉老育幼之責,代代相傳、生生不息。因此,一個原生家庭若無後輩繼起,就必定失去支撐力量,終致衰萎沒落。
我們常說,「國者人之積」,國家就是由全體家庭組成;當一國充滿年輕有活力、昂揚上進的家庭,就是個國力蒸蒸日上的國家;反之,當愈來愈多的家庭步入衰萎階段,這個國家自也老態龍鍾。
日本就是一個典型案例。由於日本最早出現少子化危機,老年人口比重以驚人速度上升,目前已占近四分之一;與此同時,總人口卻從五年前開始負成長。將此二者結合,這個國家明顯是食之者眾而生之者寡,具生產力與消費力的人口不斷萎縮,又怎麼可能不老化。因此,二次世界大戰後日本睥睨群雄,自詡日本第一,不到50年即陷入兩個「失落的十年」,迄今難脫泥淖。
相對日本,美國從二次大戰崛起成為全球首強,歷久不衰,迄今無人可望其項背,其不老的家庭應是關鍵。
美國的生育率雖未低如日、台,但與每個先進國家一樣,也是持續下降。但美國藉兩種方式引入源頭活水,因而得常保青春。其一是數十年極為寬厚的留學生政策,將各國金頭腦利誘而來,為美國創造知識財富的同時,還建立無數年輕家庭,成為美國社會中的生力軍。其二是美國開放明確的移民政策,吸入多元的外來人口,也為美國社會補充了充滿活力與幹勁的年輕家庭。
然而,台灣卻正一步步走向日本模式;少子化的速度超乎預期,老人比重快速增加,青壯勞動力的補充卻愈來愈慢,不出十年,總人口就可能轉為負成長;再不儘速發展年輕家庭,台灣社會也將出現欲振無力的老態。
面對此一情勢,除了催生以促進自然人口增加外,在社會人口的增補方面,台灣對國外留學生的吸引力不足,更視大陸學生如毒蛇猛獸,對外來移民亦嚴加防杜,缺乏明確的政策指引。
海外移民政策因尚無社會共識,一時難改,唯有從提高生育率著手。十餘年來,年輕家庭不樂生育,根本原因有二;一是對兩岸情勢、台灣政局及政治人物的作風難以樂觀,不願下一代生活於危邦、亂邦;另一是經濟情況低迷,收入停滯不前,養兒育女的成本卻飛漲,即使夫妻都辛苦掙錢,仍無法安心養家。
兩年前政權輪替,兩岸情勢緩和,如果不再發生劇變,凶險的氣氛將可掃除;馬政府標榜清廉,政風有所澄清,也消除許多原有的顧慮;如果經濟真能振衰起敝,讓年輕家庭的收入更寬裕,加以政府部門真能大幅改善托育設施、提高托育補助、降低教育成本等,才能讓民眾不再視生育為畏途。
中華民國建國100年,在台灣茁壯發展更只有60個年頭,不能未老先衰。如果今年能見到生育率由降轉升的契機,年輕家庭將重新成為這個國家的主力,我們才有望見到光明的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