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科是大學的熱門學科,可以說是一種全球普遍的現象,在歐洲也不例外。
在奧地利讀大學,一般只需高中畢業,即可到大學註冊讀書,只有醫科,近年來因為報名的學生太多,因此必須先通過入學測試,才能就讀,而每年報名參加測試的總人數裡,女生人數總是站了百分之六十以上。在德國也同樣女多於男,根據2002年的統計資料,德國醫科畢業生裡,女生為4630人,男生為4222人。
這種女性想從事醫學工作的熱切心情,讓我不由得聯想起了奧地利歷史上的第一個女醫生佳碧樂‧波薩內(Gabriele Possanner)。
佳碧樂‧波薩內1860年1月27日出生於奧匈帝國的布達佩斯(今屬捷克),由於當時的法律不准女子受高等教育,佳碧樂‧波薩內是以旁聽生的身分於1887年完成高中教育,但是以女生的身份她無法進入奧地利大學讀書,於是她就改到當時已經准許女生就讀的瑞士大學讀醫科,1894年她在蘇黎世大學完成醫科學業,回到奧地利維也納,她卻無法行醫,因為當時奧地利法律,一方面不准女子行醫,二方面外國的醫生執照不被承認,想在奧地利行醫的男性醫生必須經由奧地利大學重新審核。於是佳碧樂‧波薩內也多次向維也納大學申請,對她在瑞士大學取得的醫科博士學位進行審核,但是屢次申請屢次被拒,她甚至寫陳情信給教育部長,教育部長卻以''女性的競爭會引起國民經濟的危機''為由,拒絕她的申情。
1895年,佳碧樂‧波薩內直接把陳情書寄給當時的哈布斯堡王朝皇帝,亦即西施女皇的丈夫法蘭滋‧約瑟夫一世(Franz Josef I.),於是事情終於有了轉機,皇帝法蘭滋‧約瑟夫下旨令更改法律,讓擁有外國學位的女性醫生也有權獲得奧地利大學重新審核學位的機會。
1897年,佳碧樂‧波薩內通過了維也納大學醫科的第二次考試,終於取得了奧地利醫科博士學位,維也納大學校長在證書頒發典禮的賀詞裡,誇讚當時已經37嵗的佳碧樂‧波薩內為「為女權開先鋒的勇敢鬥士」,當天奧地利各大報紙都以頭條新聞刊出了她的照片,因為她是奧地利有史以來第一個大學博士。
她也是奧地利有史以來第一個女醫生,並於同年開了奧地利有史以來第一家女性醫生診所。
她死於1940年,高齡80嵗。在今日散佈著許多公園,例如舒伯特公園,佛洛伊德公園等的維也納市第九區,也設立了一個紀念這個奧地利首位女醫生的公園,公園名字叫「佳碧樂‧波薩內公園」 (Gabriele-Possanner-Park)。
寫到這裡,我忍不住又想起了另一個奧地利女子,名字叫愛麗絲‧瑞西特(Elise Richter)。
愛麗絲 瑞西特生於1865年3月2日,與上述佳碧樂‧波薩內是同一時代的人,她也跟佳碧樂‧波薩內一樣,是個才華橫溢、好學向上的女子,但是由於法律限制,無法入學受高等教育,由於佳碧樂‧波薩內事件的影響,皇帝法蘭滋‧約瑟夫也下令修改了禁止女子受高等教育的法律,從1896年開始,奧地利法律准許女子讀高中及大學,愛麗絲‧瑞西特是奧地利第一個依法進入大學讀書的女子,讀的是語言學系,在她讀大學的頭兩年,她是奧地利大學裡僅有的女生,以後才陸續有女生進入大學讀書。
1901年她完成了語言學博士學位,1922年她成為德語國家,亦即奧地利及德國歷史上第一個大學女教授,1928年她升任為維也納大學語言學系的系主任。
跟佳碧樂‧波薩內為了成為奧地利醫生的奮鬥過程相比較,愛麗絲‧瑞西特成為大學語言學系系主任的過程顯然輕鬆多了,但是她的結局卻比佳碧樂‧波薩內悲慘太多。
1938年,出身猶太家庭的愛麗絲 瑞西特在奧地利納粹政府上台以後,就被取消了大學教授的資格,那年她73嵗。1942年被關進集中營,高齡的愛麗絲‧瑞西特沒有逃過迫害,她可能死於1943年,78歲。
2003年,維也納大學把原來的」「法律大廳」改名為「愛麗絲‧瑞西特講堂」(Elise-Richter-Horsaal),用來紀念這個奧地利首位女大學教授。
※延伸閱讀》
‧黑月部落格
【2009-11-23 聯合新聞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