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兩岸關係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中共崛起】(轉貼)廣州人均值 近一萬美元
2007/01/05 22:25 瀏覽5,173|回應22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boxer

駐港解放軍 花花世界學親民
解放軍駐港十年,經常舉辦與民同歡活動,圖為開放軍營供香港民眾參觀摸索兵器情景。
中新社

解放軍駐港部隊昨天舉行駐港十周年慶祝大會,中共中央軍委主席胡錦濤簽署通令,嘉獎這批部隊。十年來,這批駐港官兵來到香港這個花花世界,都經歷過一段不小的文化衝擊,每個人都是點滴在心頭。

紀念駐軍十周年,新華社特地訪問了解放軍駐港部隊深圳基地汽車連,連長李延慶回憶當年進入香港執勤時說,儘管事前做了充分準備,當第一次穿過皇崗口岸進入香港時,還是一下子就「懵」(眼花撩亂之意)了。

新兵訓練微笑揮手

李延慶表示,解放軍進入香港初期,汽車連官兵除了嚴格遵守交通規則,就連馬路上的香港市民對車上的官兵招手時,他們也只敢嚴肅端坐車內,目不轉睛注視前方,讓人感覺十分冷漠。

初到香港的解放軍給人呆板、嚴肅、冷漠的感覺,為了提升解放軍的親和力,拉近與香港市民的距離,汽車連的新兵訓練中心,還增加了「微笑」和「揮手」訓練課程。士兵馬煒特地買了一面小鏡子放在口袋裡,一有時間就對著鏡子練習如何活動嘴角的肌肉,改變市民的觀感。

來自山東的楊柯,到深圳接受新訓時覺得深圳很繁華,到了香港中環才知香港比深圳還要美麗。他也發現,駐港軍營的膳食比大陸內地好太多,不少人身材都因此發福。

封閉管理年假一天

駐港部隊共約五千人,由於實行嚴格的「全封閉式管理」,官兵一年只可外出一天活動。這一天就是官兵大肆採購的日子,大家拿出積蓄已久的餉俸盡情揮霍,手機、相機是大家的最愛,二千七百元人民幣買一支新款手機,眼睛都不眨一下。

駐港女兵少,來自安徽合肥的阮冬梅說,香港市民對女兵感到既好奇又熱情,頻頻邀請女兵一起拍照留念,「感覺自己好像明星一樣」。阮冬梅印象深刻的是香港人素質很高,大家都會守秩序排隊等候合影或參觀軍營、兵器沒有人爭先恐後。

解放軍進駐香港十年,始終罩上一層面紗,隨著駐港部隊頻頻舉辦各項交流活動、表演節目,香港人已越來越了解這批駐軍,駐港部隊也已成為香港風貌的一部分。

對曾派駐香港的解放軍官兵而言,這顆東方之珠所綻放的繁華與文明,不僅帶給他們震撼,也成為他們的軍旅生涯中,一段難以磨滅的回憶。

【2007/06/25 聯合報】

廣州人均GDP 將突破1萬美元

據稱,中國南方城市廣州於二零零六年的人均國內生產毛額(GDP)估計將超過一萬一千美元。按照國際標準,廣州正踏入「已開發」城市的界線,也將是中國第一個「已開發」城市。

上海「第一財經日報」今天報導,去年廣州的生產總值超過人民幣六千兩百億元,按照現行匯率和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將超過一萬一千美元,廣州將成為中國第一個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的城市。

據統計,二零零五年廣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五千四百多億元。廣州市統計局預估,零六年廣州市生產總值同比增長百分之十四點四。按照這個速度,去年廣州的生產總值將達六千兩百多億元。

根據中國第五次人口普查資料,廣州總人口為九百九十四萬多人,戶籍人口七百多萬人。按照現行匯率和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將超過一萬一千美元。

廣州市長張廣寧曾表示,預計今年廣州地區生產總值將突破六千億元,按戶籍人口計算,人均GDP將超過一萬美元。

按照世界銀行的標準,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即被認為是從「開發中」進入「已開發」狀態的界線。

報導引述廣州市社會科學院科研處處長彭澎說,「從目前的情況來說,廣州可以說是站在現代化的門檻上。」

相較於其他國家及地區,日本人均GDP於一九八四年超過一萬美元,亞洲四小龍的香港、新加坡、台灣及南韓的人均GDP分別於一九八七年、一九八九年、一九九二年和一九九五年超過一萬美元。

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零五年世界各國和地區人均GDP排名中,四十五個國家和地區的人均GDP超過一萬美元,其中香港、台灣分別排名二十三和三十七,中國則排名一百零六。

零五年台灣的人均GDP為一萬五千二百七十一美元,南韓是一萬六千四百二十二美元。

另據統計,零五年廣州人均GDP達到八千五百美元,而北京、上海及深圳的人均GDP分別為五千四百多美元、七千六百美元和七千三百美元。

報導說,按照零六年的統計數字,估計廣州將成為中國第一個進入「發達狀態」的城市。

【2007/01/04 中央社】





北京人均GDP 突破6000美元

按常住人口計算,北京市去年人均地區生產總值超過6000美元,達到發達國家中等以上水平。這是北京市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副主任柴曉鍾在5日召開的北京市發展改革工作會上公布的。

據北京市發改委副主任柴曉鍾介紹,北京經濟增長的動力將由過去的投資拉動型開始向消費拉動型轉變,消費由過去的「吃、穿、用」為主向「住、行、娛」升級。這標誌著北京已經達到中上等收入國家的水平,北京的綜合發展水平開始進入一個新的發展階段。

柴曉鐘表示,北京經濟社會發展呈現速度較快、結構較優、質量與效益較好、就業與物價平穩的態勢。他用「高增長、低通脹、低失業」等詞語來形容一年來的經濟形勢,又用了一連串數字加深人們對京城經濟的印象:北京市財政收入首次突破1000億人民幣大關,增長20%以上;工業企業效益綜合指數保持在180%以上,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超過兩萬元人民幣。

他同時透露,北京去年生產總值預期增長11%以上,已連續八年保持兩位數增長。

【2007/01/06 世界日報】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2007/07/01 06:06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25337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中共應直接走家主政治(轉貼)中共建立民主論述
2007/01/06 03:13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今日晚報 2007.03.13 
中共黨校副校長李君如:黨內民主將向前推進
中央社

據報導,中共黨內理論家、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李君如指出,中共十七大將在發揚黨內民主方面向前推進一步。

香港「東方日報」報導,剛從越南考察歸來的李君如昨天表示,中共可借鑑越南共產黨經驗加強執政黨的建設,逐步推進黨內民主,但兩黨的實際情況不同,中共不會簡單照搬越共作法。

李君如不認同中共第三代、第四代領導人都是欽定產生的說法,堅稱中共各級幹部都是經過黨內嚴格的民主程序選舉產生。

李君如並表示,中共理論基礎為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三個代表思想等組成部分,一脈相承,但不排除今後整合成一個說法。

被詢及各省市區紀委書記究竟對誰負責時,李君如強調,應直接對中紀委負責。他說,紀委書記選舉產生後直屬中紀委領導,對中紀委負責,而紀委書記擔任省市區常委,只是為了解當地情況。

中共理論家李君如:民主是個不壞的東西

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最近發表一篇「民主是個好東西」,引起海內外熱烈討論,被認為是探測中共十七大政改路線的風向球。不過中共黨內理論家、中共中央黨校常務副校長李君如認為俞可平對民主的說法不週延,依他的觀點,「民主是個不壞的東西。」

李君如接受香港「文匯報」專訪時指出,「俞可平是我的好朋友!這篇文章發表後,我和他個人交過心,可平沒有注意到民主的局限性。我和他談了後,他又發了篇文章說,『我講民主是個好東西,但不是說民主沒有問題。』這樣,他就把話說全了!」

對於記者追問,「民主是個好東西如果不全面,那民主到底是個什麼東西?」李君如直接亮出自己的民主牌:「我的觀點是,民主是個不壞的東西!」

李君如說,到目前為止,人類沒有找到比民主更好的東西。因此,民主並不能說是個好東西,或是個壞東西。所以,「民主是個不壞的東西!」

李君如以陳獨秀提出的「德先生」(Democracy)和「賽先生」(Science)爭論的故事解說了他自己的觀點。

他說,「世界上沒有絕對好的東西,民主也不例外。我八十年代起研究民主,民主的原則是尊重多數,科學的原則是尊重真理,『德先生』和『賽先生』兩個人有矛盾,是會吵架的。」

『德先生』說聽多數人,『賽先生』說要聽真理、科學。而科學和真理總是少數人發現的,還沒有掌握真理的多數人會把少數掌握真理的人送上斷頭台,這樣的例子在歷史上比比皆是!很多科學家就是被民主的形式送上了斷頭台!而多數人失去理性、陷於狂熱時,可以把希特勒選出來當總統!」

「德先生、賽先生」爭論起源是指一九一九年一月十五日,中國新文化運動倡導者之一,中國共產黨早期領導人陳獨秀在「新青年」雜誌發表「本志罪案簽辯書」,大力提倡「德先生」(民主)與「賽先生」(科學)。

陳獨秀認為,擁護「德先生」,必須反孔教、禮法、貞節、舊倫理、舊政治;擁護「賽先生」,必須反舊藝術、舊宗教。只有擁護「德先生」、「賽先生」,才能救中國。

【2007/03/13 中央社】

震撼彈! 皇甫平倡大陸全面直選

在鄧小平去世十周年前夕,因「皇甫平」系列評論聞名的前人民日報副總編輯周瑞金,力倡中共必須政治體制改革,學習越南模式,擴大黨內民主和民眾直接選舉層面,從村到省都應該直選。周瑞金的大膽言論,再次為中共政壇投下震撼彈。

大陸「南方都市報」報導,周瑞金表示,改革開放迄今,大陸社會出現五大問題,包括:

一、城鄉差距、東西部差距拉大,人口增長、資源消耗和生態惡化對發展造成巨大壓力;二、社會保障、收入分配、就業、教育、醫療、住房、安全生、社會治安等與群眾切身利益相關的問題較突出;三、政府決策不透明、資訊不對稱;四、腐敗現象使社會正義、公平受到損害;五、社會誠信缺失、道德失範。

周瑞金認為,這一、兩年來關於第三次改革的大爭論,主要就是社會公共品有效公平供應的問題,而為解決公共品供應問題,就要推動政治體制改革,首先是政府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即權力不應過分集中。

周瑞金引述鄧小平在「黨和國家的領導制度」的談話說,大陸政治制度最根本的缺點是權力過於集中,「黨的一把手權力過於集中,這就是我們制度的弊端」。

周瑞金提出對大陸政治體制改革的構想,他說,政治體制改革要共產黨來主導,分四步走,一步一步推進。第一步行政管理體制改革,其內容有四:一、政府職能轉變;二、行政管理方式的改革;三、行政機構的改革;四、加強民主決策機制,建立公示、聽證、專家論證制度,以及明確的官員問責制。

第二步即中共黨內民主制度建設,在黨內建一個有效的監督機制、制衡機制,尤其是「一把手」的監督。周瑞金以越南經驗為例,指越共「十大」上總書記進行差額選舉,黨內民主建設走在中共前面。

此外質詢制很重要,黨員具對上一級黨員領導的監督權利,才是黨內民主真正的涵義所在。

周瑞金設想的政治體制改革第三步,即民意機構要真正發揮民意機關的作用,除增加真正代表民意的專職代表,國會還要可以對政府包括總理在內進行質詢等。

第四步則為逐步擴大直接選舉層面,從村一級擴大到鄉鎮,代表直選可以擴大到縣、甚至到省,這個就是社會民主的推進,使中國大陸能真正成為憲政民主的國家。

【2007/02/06 聯合報】

2007.01.05  中國時報
俞可平為文 合法化執政 中共建立民主論述
白德華、彭志平/綜合報導

北京部分黨報最近刊出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俞可平「民主是個好東西」一文,不但老百姓耳目一新,海外媒體也為之震驚,被視為北京政治風向重要指標,顯示中共有意突破意識形態枷鎖,準備為執政的合法性展開新論述。

俞可平這篇文章,原為閆健編寫、去年十月出版的新書《民主是個好東西:俞可平訪談錄》的序言。去年十月廿三日,北京市委機關報《北京日報》以《關於「民主是個好東西」的辨正》為題登載該文,同時又經《人民網》、《新華網》轉載,並在日前由中央黨校的《學習日報》轉載,終引起海內外關注,也使俞可平頓時令人刮目相看。

會受到海內外重視,不僅因俞可平深刻論述民主,更因他身為中央編譯局副局長高位,在中國這樣一個政治環境,竟然如此敢言。當然,更有人懷疑他的文章是否代表中央高層在發出某種信號?

肯定民主制度 呼應胡錦濤

《亞洲周刊》報導認為,他在一千八百多字的行文間,深刻闡述民主的實質和內涵,談論民主的優點,也談了民主的缺點,更點出一些人對民主認識的盲點。但他認為,「民主是個好東西」、「是人類迄今最好的政治制度」。

因為「民主保證人們的基本人權,給人們提供平等的機會,它本身就是人類的基本價值」,「即使有最好的衣食住行,如果沒有民主的權利,人類的人格就是不完整」。這番話與胡錦濤去年在華盛頓向世界所作的宣示「沒有民主,就沒有現代化」,似一脈同源。

海內外關注的,其實並非該文在民主內涵上有何突破,而是從中看到一些普世認同的價值,又獲中共高層官員認同。且透過俞可平的論述發現,中共領導人及理論界人士,此刻正為建立中共執政的大論述進行積極準備。

黨內思潮總結 改變舊認知

和俞可平同是北大校友、且在美國杜克大學同做研究的史天健,透過多年量化研究表示,中共對「民主」、「自由」、「人權」等關鍵字,近年來在態度上的確出現「急轉彎」。他說,胡錦濤上台後,對民主的態度有了根本轉變,開始承認民主是追求的目標。一個重要變化是,中共已開始把民主「作為好東西」來承認,呈現正面的反應。

從這意義上說,史天健認為俞可平的說法不代表中共在這方面有大突破,而是中共黨內一種思潮的總結,代表中共黨內對民主的態度產生的重大變化,「從原來說這個東西不好,到現在說是好東西,這是個很大的飛躍」。

俞可平的論述,從根本上顛覆中共先前有關自由民主人權的片面認知,既把中共帶回與普世價值接軌的正確軌道上,也為中共重新建構詮釋自由民主人權的正當性;更重要的,或許可把俞可平的民主論述,看作是中國民主化進程的一個重要訊號,看作是中共為其執政合法性建立大論述的開始。

2007.01.05  中國時報
俞可平 政學合作代表人物
白德華

中國大陸,政府與學界、政治與知識分子間,一種新合作關係隱然形成,並逐漸向制度化方向發展,被外界視為胡錦濤倚重智囊之一的俞可平,是其中代表之一。

一九五九年出生的俞可平,浙江紹興人。九八年取得北大政治學博士後,曾前往美國杜克大學任研究員及訪問學者,現任中共中央編譯局副局長、比較政治與經濟研究中心主任。

俞可平在北大的博士生導師趙寶煦這樣評價他的學生:「非常用功,勤快,活躍」。俞可平取得博士後,北大已準備讓俞留校任教,但答辯委員會有位來自中央編譯局的官員非常欣賞俞可平,竭力推薦俞到編譯局工作。趙寶煦認為,中央編譯局直屬中央,常會接到中央佈置的調研工作,這對俞的學術研究有好處。不過,俞仍兼任北大、南開等數所大學教授。

對於俞可平的學術風格,北大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副主任何增科說,「思路開闊,非常多產,既追蹤國際社會科學前沿,又重視中國現實政治問題。」九○年代以來,西方學界截取不少社會學及經濟學研究成果看待國際關係及政治學,俞可平大量著作便從「全球治理」及「善治」角度做研究,在此領域堪稱亞洲第一把手。

俞可平多次在著作中表示,中國進行的是一種「增量民主」改革。一位在中共中央政治研究室工作過的學者說,俞的思路很清楚,就是通過漸進式改革實現民主。事實上,他主持的「北大政府創新研究中心」已舉辦多次「中國地方政府創新獎」,鼓勵地方政府實施民主制度創新研究,成果相當顯著。



本文於 2007/03/13 21:35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25639
(轉貼)中共推動地下教會正名
2007/01/05 22:28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共推動地下教會正名

大陸「地下教會」的活動,一向受到中共官方打壓;香港「文匯報」昨天報導,中共官方將「促請」地下教會通過正常手續,轉為「地上」,以為和諧社會注入積極元素。

報導指出,目前大陸的天主教、基督教徒人數已逾兩千萬人,仍有部分主教和信徒未主動公開身分,一些宗教活動和聚會也尚未在所屬地區登記註冊。報導引述北京宗教界權威人士的話指出,在大陸傳福音是自由的,沒理由不公開,大陸教會一直促使沒有登記在冊的「地下教會」以傳福音為重,公開進行活動。

報導披露地下教會轉為「地上」教會的程序:首先,向本教區的正權主教或者教區長提出相關書面申請;其次,教區根據具體情形上報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審查,如果合格,由省天主教教務委員會上報全國主教團,全國主教團做最後審查。

至於宗教活動場所登記的基本條件是:有固定的處所和名稱;有經常參加宗教活動的信教公民;有信教公民組成的管理組織;有主持宗教活動的宗教教職人員或符合各宗教規定的人員。登記聚會點後,權益可受保護。

話雖如此,官方對於「地下教會」活動仍然取締。上月29日,內蒙古多倫縣宗教局局長卻帶領卅多名警察和宗教局工作人員,突擊檢查一個家庭教會,三名教會姐妹被行政治拘留15天。

【2007/01/04 聯合報】

隱憂二》北京大釋法 我做主子你當家
香港人「馬照跑,舞照跳」,旺角小民仍在繁華邊緣的巷弄裡對弈,與十年前幾乎不變。
記者劉雲龍/攝影

「十年前,大家都認為維持香港的『不變』是重要的;但十年後看,情況似乎不同了,『不變』似乎反成為一些人阻擋香港進步的藉口。」香港公民黨黨魁余若薇說:「回歸前北京很強調『井水不犯河水』,但過去幾年,我們也看到中央把『手套』脫下來了。」

話說得很含蓄,余若薇指的就是北京對香港民主的干預,包括普選時程的延宕,乃至媒體言論在政商壓力下的「自我審查」。

北京對香港有過「五十年不變」的保證,十年來「一國兩制」形式上維持得不錯,香港人「馬照跑,舞照跳」。「香港這十年是真正回歸了,『一國』完全沒有問題,現在我們要強調的是『兩制』。」余若薇說:「○七、○八普選是基本法明訂的時程,卻被拖延了,憑什麼說一人一票香港人就會亂選?」

「末代港督」彭定康接受媒體訪問時也說,香港能度過亞洲金融風暴和SARS危機,維持經濟蓬勃,仍是個自由多元的社會,這十年是成功的。但他也說:「北京做了兩件教人失望的事,一是釋法;二是阻撓香港的民主發展。」

所謂「釋法」,是指人大常委會對基本法進行解釋。九七後共有三次釋法:第一次釋法推翻了香港終審法院對港人的大陸子女居港權的判決;第二次釋法拖延了普選時程並升高普選實施難度;第三次則對補選特首任期作了限縮解釋。三次釋法皆削弱了香港的自治,董建華也因此提前辭去特首職務。

現任特首曾蔭權出身港英公務員系統,是戰後在港土生土長的一代,價值觀與主流民意較為接近。但他有多少能力與北京周旋,恐怕還是個疑問。

回歸前夕,最令港人倒胃口的,是人大委員長吳邦國就香港自治權的講話。他強調香港的高度自治來自中央授權,「中央授予多少權,特區就有多少權」,不存在香港享有剩餘權力的問題。

對此,《信報》創辦人林行止在其專欄中悲觀表示,吳邦國的言論,顯示香港今後將從「兩制」向「一國」傾斜,北京給香港回歸十年的贈禮,就是:「我作主子,你當家!」果真如此的話,香港將成為中國的悲情城市。

【2007/06/25 聯合報】

去英國化》「蛇吞象」 戲碼 中資鬥英資

五月間,英國傳媒傳出「英國擬參加回歸慶典『遭拒』」的消息,引起各界一陣揣測。英國外相隨後澄清說是「湊不出時間」;政界人士認為,並非純屬空穴來風。

無論如何,香港回歸十年大典將不會有英國代表出席。北京香港把慶典當成「家務事」來辦,對前殖民者「敬謝不敏」,香港純屬「國貨」了。

香港資本市場「大換血」,十年來始終沒有停過。二○○○年,香港首富李嘉誠之子李澤楷,以盈科數碼「小吃大」購併英資的香港電訊,引起全球震動,即標誌著一次「英資變港資」的大換血。事實上,那次「蛇吞象」的洗牌,是藉助了「中資」財團的支援;亦即,「英資」在讓出位置給「港資」時,「中資」也進來了。

去年中國建設銀行以首支H股晉身「藍籌股」後,恒生指數服務公司重新調整藍籌股比重,實質稀釋了匯豐控股在藍籌股的比重,結束了這個老牌英資企業在藍籌股長期獨大的地位。

簡單地說,回歸前,英資集團包括最具殖民色彩的怡和即逐步退出香港市場,由港資補上;而回歸後的十年,就是中資出頭的歲月,成為帶動港股在SARS後重新出發的重要力量。

從香港人申請英國國民海外護照(BNO)的人數看,也反映了傾向。從二○○一年的十七萬本,降至去年的三萬本,說明香港人認同目前身分。別的不談,持香港特區護照可享受免簽證國家達一百卅四個,但BNO免簽國僅一百一十一國,特區護照顯然好用多了。

隨著英資勢力的消褪,外國企業派駐香港的僱員人數也有急遽下降。南華早報報導,來自英、美、加、澳等西方國家海外僱員,從六年前的十萬人,下降至去年的七萬一千一百五十人,減幅三分之一。其中英國人流失率最高,去年便減少一成五,只剩一萬一千多人。

【2007/06/25 聯合報】

港島 人民幣離岸中心

香港回歸十周年,有不變有大變;其中一個大變,是由原來的中國大陸、大陸企業的「窗口」變成了「舞台」。

回歸前,大陸中央、地方政府乃至國營企業,在香港設立了難以數計的「窗口公司」,既顯外引內聯之利,亦藏內虧外蝕之弊。回歸後,在國務院的管制下,窗口公司開始萎縮;近兩三年,代之而起的是H股上市公司。

香港能保持國際金融中心的地位於不墜,主要是成功說服北京,在特殊關愛下轉型為中國大陸的金融中心。由於大陸股市的混亂和集資功能不彰,香港成功地吸引大批大陸企業到香港上市,其中包括中移動、工商銀行、建設銀行之類的「巨無霸」,也包括被稱為大陸「新富」的一批私營企業。

目前香港股市新集的資金,約有九成是流向大陸背景的公司;中資公司的市值已佔到港股總市值的四成以上。香港股市每日的成交量,有近四成是大陸背景的公司。

新舞台不只是股市。大陸央行已遂步對香港開放人民幣業務,包括香港銀行可推出人民幣遠期合約,大陸金融機構可在香港發行人民幣債券等。香港發展成「人民幣離岸中心」,有跡可循。

【2007/06/25 聯合報】



本文於 2007/07/01 06:04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25345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