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人無才便是德」今解 ── 為徐千惠相親 (ZT)
By: 梅峰
2007/01/23 00:13
台北地院徐千惠等近廿位女司法官,求助於詹媽媽婚友社相親,與立委李慶安以「洪秀柱嫁出去」為生日願望,只是筆者這幾天隨手捻來的類似新聞,媒體為徐千惠找的理由是工作太忙與環境閉塞,筆者再翻看許多電視與平面媒體,好像只有年代新聞與蘋果日報說到重點,此即「婚友社還說明現在會員狀況男女是一比六」,所以他們會建議女方「放寬條件」,類此不肯面對現實之解讀,充斥我國媒體,因為許多新聞女強人主管,其實也面對同樣無日無之的煩悶問題,為了面子,只有選擇當鴕鳥逃避!
其實徐千惠還年輕的很,看看筆者近來蒐集之訊息就知情況之嚴重,因為所列政治為主的人物都是大家耳熟能詳的,而其他名不見經傳之各業女強人就更不知凡幾,類如呂秀蓮、陳文茜、蔡英文、李季珠、陳菊、吳碧珠、許玉秀、沈智慧、劉世芳、洪秀柱、王清峰、李永萍、陳敏薰、邱議瑩、賴幸媛、蕭薔、葉素菲、蘭萱、高金素梅、蔡玉真、紀惠容、楊瓊瓔、章仁香、黃智賢、鄭麗君、王昱婷及平路等等數不清耽誤了青春,且幾乎已失去生殖能力之才女富婆,眼光仍不得不高,但她們心目中之好男人早被搶光,您能不為這麼許多西化過頭之時代悲劇犧牲者嘆息!
中國五千年悠久足為天下典範之僅存有史文明,是當今世上唯一的,因此許多歷經數千年考驗而得以存活之俗諺,絕不可以八股等閒視之,甚或棄之如敝屣,我炎黃子孫對先賢之文化遺產,務要根據現況多與咀嚼深思,因為古人也必曾遭遇類似之困境,如果仍覺不符現代需求,當然可以暫置一旁,可是許多智慧結晶之所以能歷數千年不同文明之摻雜而仍不絕滅,絕對有它的道理,重點就在我們不可窮追其表面似為不當之「文義」,而忽視所隱涵歷久不衰之「真精神」。
近年來未婚單親之高學歷女性多得嚇人,一個我國數年前之統計數字可以証明,此即卅歲以下女性有偶率約為同齡男性之兩倍,四十歲拉平,而六十五歲以上男性有偶率則反為同齡女性之三倍,您看問題嚴不嚴重!另據國科會「台灣結婚率與婚姻配對模式之變遷」之研究指出,「在民國八十九年,四十歲以上的女性碩、博士未婚比率已上升到超過百分之十六;但同齡的碩博士男性,只有百分之五未婚。教育程度愈高的男性,年紀雖大,行情非但不減反而愈好;但女性教育程度愈高,未婚率愈高。」
因之高學歷女性或受女性主義影響,或為現實社會所困,原本都是非常用功的乖乖牌模範生,全都順著無哩頭政權之夢幻口號努力奮進,哪裡知道如今竟落到一輩子小姑獨處的不公田地,連最起碼女性生育安家之微薄慾望都不可得。如以宇宙之宏觀來看,地球已存在六十億年,現有人口六十多億,而地球比之星雲宇宙,更乃一粒沙子都不如,人是生物,本能就在求生繁衍,工作是為了生活,哪來什麼男女平權,自我實現?這些對極大多數人,尤其是女性來說,都是不能當真的。
又根據內政部統計,民國七十六至九十二年間,我國越印柬等外籍配偶人數達十一萬人,而大陸港澳地區配偶人數更高達廿萬人,且每三對結婚者當中,即有一對是國人與外籍或大陸港澳人士的跨國婚姻。各位可以看出,雖然現代社會天天高唱男女平權,可是此等外來「配偶」仍多是指女性,因為現實社會不分中外古今,仍是一家不可二主,多是夫唱婦隨,嫁雞隨雞,而我可憐婦女同胞類如文成公主遠嫁異邦流離失所的,筆者在歐州也看到不少!雖然這個數字內含許多假結婚與高齡榮民老夫少妻情形,但問題嚴重性仍不言可喻。
詹媽媽同時也強調,女性其實不是不想婚嫁,而實在是苦無適當之對象,所以這應該不是既得利益男性發現自己逐漸沒有優勢而作的垂死掙扎,因為男人強烈之性與傳宗慾望自會到處找女人,一般社會上男性也無與女性爭權奪利的必要。是故以女性主義思惟為主之現代社會,造成高學歷強勢女性嫁不出去,而弱勢男性必須藉文化相異投機女性來飲酖止渴,致社會往貧富懸殊的方向邁進,讓家戶間更加之不平等,強勢女性其實亦得不到任何好處,因為完滿的家庭才是女性真正之寄望,這樣兩性雙輸的痛苦局面都是目前顯而易見的,一般家庭之離婚單親現象當然亦受波及而遽增,因此社會將為這種畸形現況付出嚴重代價,您能說「女人無才便是德」沒有道理嗎?
筆者以為「女人無才便是德」之真正精神,其實在讓社會維持適度之男高女低的正常家庭結構,反之男女等高甚或女高男低,容易造成一家二主的不適當權力結構,這是不利於正常婚姻關係的,也自然不難增加離婚之結果。一人單打獨鬥在競爭劇烈之現實社會亦不易成功,因此兩性在家中爭平等毫無意義,家和萬事興,家庭昌旺才是最重要的,此時男女老少同受其利,夫妻如為爭權而不幸家庭滅毀,自必同受其害。而男女平權絕對是幻想,男外女內、一夫多妻、生理結構、平均壽命、經濟條件、生育養顧等等,都是男女無法平等之重要因素。
讓女人接受完整教育或為時勢所趨,筆者倒不會被所謂之「時勢所趨」嚇倒,因為時勢並不一定是正確發展的,所以政黨間之競爭,常是保守對抗自由,而知識份子有時就是要逆勢而行。筆者當然亦略知古今社會狀況之不同,因中國自古以農立國,社會之主要階層為農民,工業革命讓多數農民轉業為製造業資本家之廉價勞工,所以相對於少數之士商階級,「女人無才便是德」的確是維持男高女低之有效方法;現代文明社會則以高學歷之服務業居大宗,所以我們勢須對適度男高女低之精神,重新加以調整,因此如何讓大多數女性接受完整,但卻與男性內容不同且程度相異之教育,就是我們當研究之更精緻規劃方向。
筆者以為根據家國需求與女性性向,讓大多數女性接受類如教育、護理、藝術、學術、會計、理財、家事、廚藝、社會與商業服務等等,適合女性發展面向之教育方是正途,且提供女性在所有適合女性面向的教育以相同的機會,更重要的是,應以學士或碩士做為一般女性最高之教育標準,如此應可糾正目前社會因女性主義誤導而產生之扭曲亂象。筆者在此也必須強調,「家主」多元化之社會,當然必須尊重少數群體的特殊需求,讓他們對所堅持的個人理想有與他人平等之競爭基礎,如所謂之女強人、同性戀等等,使不至讓這些「少數群體」於索求無望後,產生對社會之革命震盪,但卻必須嚴格制止對這些少數群體特殊需求的「鼓勵」。
(from ettoday; see http://www.ettoday.com/2007/01/23/142-2044311.ht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