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我們現實也正視目前政治狀況:受到陳水扁的連累,民進黨的支持率不斷下降,一批又一批過去幫忙讓民進黨崛起取得執政權的選民,陸續流失。
國務機要費案起訴之後,陳水扁積極運作,穩住了民進黨擴大中執會,做出對他極其有利的決議。不過,如此發展,不是陳水扁的勝利,毋寧是民進黨對未來更大更多災難發出了邀請書。
果其不然,短短幾天內,一波又一波的不利變化,沒讓陳水扁能因穩住民進黨而喘口氣。先是高志明公開表示要阿扁「含冤下台」,接著李遠哲聲明要陳總統「考慮去留」,再來李登輝為台聯部分人士挺扁大感不滿,還有陳師孟儘管講了一堆似通未通的話,終究還是要陳水扁「引退」,到星期一,李文忠、林濁水辭去立委職務,表示不能接受陳水扁被起訴卻不去職的標準。
與此同時,一顆鑽戒牽扯出的複雜糾結,讓總統府窮於應付。早上說送珍媽,晚上又收回說法,已經搞到連平常在媒體上幫阿扁辯護的人,都忍不住氣得大罵。沒想到鑽戒竟然還有案中案,鑽戒「前身」是萬海少東送的百萬鑽錶,而且送禮時機與萬海入主華航當常董,緊密相啣。
剩餘支持者不再民主進步
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沒有因為民進黨中執會做的決議而停止。
排山倒海而來的壓力,反而更凸顯了民進黨立場的懦弱、荒謬、敗德。
不需看民調數字,光用常識就能判斷:這一連串後續事件,必然造成民進黨支持率更進一步大失血。而且民進黨支持者一再出走,已經到了「量變造成質變」的程度了。
還願意表態支持民進黨的人,愈來愈多不在意「清廉」、不在意「改革」,祇在意祇堅持「本土」,為衛護「本土政權」,不惜付出任何代價。這些人心裡認定,再壞再貪腐的「本土政權」,都還是必然比國民黨「外來政權」好。這些人心裡,不祇不會有對清廉的堅持,也當然不會有對「民主」與「進步」的堅持。
李文忠、林濁水的決定,一部分來自於他們愈來愈與剩下來的這些死忠挺扁者,格格不入。在民進黨大失血之前,他們的價值信念、他們的意見立場,是黨內的中堅、主流,可是黨大失血之後,認同他們想法的人都走光了,他們變成邊緣上寂寞的孤鳥了。
一個有趣且重要的問題,從民進黨大失血中浮昇上來,走掉的民進黨支持者,會去哪裡?要去哪裡?
國民黨難以接收第三勢力
從常識與民調數字綜合整理一下,我們看得出來:大失血後,離開民進黨的選民,超過留在「挺扁」旗幟旁邊的。換句話說,從任何角度算,其實民進黨現在都已經成了一個跛腳的小黨了。將要到來的選舉會證明,民進黨現在能掌握的選票,不祇是一定跌破三成的最低水位,還有可能連兩成都失守。民進黨不再是那個一度在總統大選中囊括超過半數選票的大黨了。
民進黨萎縮成小黨,難道國民黨就能完全接收從民進黨出走的勢力嗎?國民黨會因此就快速膨脹成具備六成、甚至七成選票實力的超級大黨嗎?
不可能。國民黨從來不曾努力、更不曾成功地消減台灣民間底層對它四十年威權統治的怨怒。國民黨更不曾試圖瞭解民進黨支持者,和他們溝通對話。
民進黨支持者有很大一部分,就是出於對國民黨的不信任,才對民進黨抱持那樣的熱情。這些人就算對民進黨失望,怎麼會轉向去國民黨那邊呢?
所以,必然的結論是:在坐大的國民黨與萎縮的民進黨之間,存在著一塊正在膨脹中的政治空間。過去,我們習慣將之稱為「第三勢力」。然而受到一連串弊案的影響,這塊以前在藍綠夾擠中不易看過的「第三勢力」空間,現在卻愈長愈大,大到實質上已經超過民進黨了!
最令人困惑的是:這片政治海埔新生地的存在,絕非秘密,很多人一定都看得出來,那為什麼截至目前為止,我們看不到誰能有效地運用、甚至入主這片空間呢?
激化對立消滅淺綠的空間
這片空間是在對民進黨的信任退潮後露顯出來的,所以其屬性並不複雜,更不難掌握。這些人這些選票,與國民黨保持一定距離,不然他們就轉去支持國民黨了。這些人這些選票,有著基本的清廉、改革原則堅持,不願接受有什麼樣的藉口,包括「本土」,可以凌駕在清廉、改革以及政績表現之上。換個角度看,要吸引、掌握、利用這塊新興政治領域,會是難事嗎?怎麼會放著如此肥沃的一塊政治土壤,非但不是大家前仆後繼來進行搶奪,反而躲得遠遠的不敢碰觸?這是什麼道理?
一個道理-這種現象彰顯了過去幾年台灣藍綠板塊對立,進行得多徹底,在藍綠不斷激化升高衝突的環境下,台灣沒有了淺綠與淺藍的政治明星。祇有深綠深藍才能以其近乎粗暴的意識形態立場,得到媒體青睞,藉高度媒體曝光,及死忠選票襯墊,成為全國性的政治明星。任何人,祇要被視為「淺綠」,就失去了擔任陣營代言人的身分,他或許有機會像沈富雄那樣成為「名嘴」,然而卻一定被剝奪了真正的政治影響實力。
新空間乏人問津,因為沒有夠分量夠格的淺綠明星。不是沒有人表現興趣,可是像王金平,背的是淺藍的顏色,李登輝,已經走到台獨教父的極端位置難以回頭,都沒有機會在這塊項領域裡帶領風騷。
王金平、李登輝還有一個罩門,他們都被認為曾和國民黨的黑金勢力牽扯不清,這方面的歷史印象,使他們很難說服因貪腐問題憤而從民進黨出走的支持者。
因出走恐懼症成驚弓之鳥
那麼,為什麼不是由民進黨內的人,跳出來奪取這塊權力空間呢?道理二-因為民進黨在二十年的歷史過程中,被制約馴化形成了集體性的「出走恐懼症」。二十年來,一次又一次,幾乎從無例外,任何從民進黨出走試圖另立門戶的人,其中包括黨主席級的許信良、施明德,也包括明星級的林正杰、沈富雄等人,最後都在選票上受到挫敗。太多次的歷史教訓,在民進黨人心頭烙下了牢不可破的教訓:「離開黨,就是政治自殺。」
深陷在這樣歷史教訓預期中的人,無論如何看不到時勢與條件的巨大變化。做上升中的反對黨,與做沉淪中的執政黨,情況不一樣;因為政治路線差異出走,與因為反對貪腐行為出走,條件不一樣。可是今天的民進黨不管這些,他們被記憶猶新的歷史經驗嚇成了驚弓之鳥,死抓著「離開黨,就是政治自殺」的戒律,自然就動都不敢動了。
施明德跳出來倒扁,對民進黨人沒有號召,反而更鮮活提醒、坐實了他們的恐懼,看看施明德、看看許信良,在黨的權力發展上,這些人曾經走得比誰都前面,可是現在呢?他們一副過氣模樣,沒有任何實權,而且連選個立委都選不上,誰要變成像他們那樣?
那麼,施明德有機會來收拾民進黨萎縮讓出來的空間嗎?在「倒扁運動」剛發起時,或許有機會。然而「倒扁運動」展開後,大批藍營政治人物,從宋楚瑜以降,紛紛圍在施明德周圍,「綠頭藍身」的運動色彩凝固下來,施明德也就喪失了說服這群人、領導這群人的機會了。他們如果願意和宋楚瑜、李慶華、甚至蔡豪站到同一邊,那就不必拒絕投向形象還比較溫和的國民黨了!
加以組織就能超越民進黨
如此分析下,似乎這塊政治新生地短時間之內,不太可能組織利用。不過無論如何,我們不能否認,也不能忽視這塊空間的存在,一旦有效組織利用,很有可能在快速的政治版圖上竄升超越民進黨。而且這塊空間的存在,也替未來政局的變化,投下了許多不定的變數。
十二月九日的北高市長選舉,民進黨的大敗,可以預見。然而不能預見的是:大敗之後,游錫?與蘇貞昌會不會辭職?如果蘇離開行政院長位子,擺在他眼前的艱難抉擇,他要沉潛運作,一切努力瞄準明年黨代表大會的總統候選提名,還是要先行經營從民進黨出走、已經不受民進黨左右的淺綠勢力?
再來,明年民進黨黨代表大會提名塵埃落定,民進黨做為台灣第二大黨的泡沫假象也就同步被戳破了。因為沒有獲得提名、但又不甘心放棄的天王,不管是呂秀蓮、蘇貞昌或謝長廷,必定要向外發展,必定要如實評估民進黨外的淺綠空間究竟有多大,也必定要拿出做法來和這塊空間連結。
台灣未來真正最重要的決定力量,弔詭地,正存在於目前似乎誰都觸摸不到、運用不到的這群還繼續在一天比一天增加的群眾身上。
初選制度,害民進黨變一言堂
這一年多來民進黨弊案纏身,要拿到淺綠或中間一點的黨員票相當不容易;因此,深綠選民除了可以穩穩控制住三○%黨員投票這一部分的結果,也可以將力量延伸至另外七○%的民調。這樣的邏輯,就可以理解為什麼民進黨這次會沒人敢造反了。
文/呂慧珍(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新新聞》雜誌)
國務機要費案偵結,第一夫人吳淑珍涉貪瀆遭到起訴,陳水扁總統雖因受憲法保障,未列入起訴書,但檢方在起訴書中敘明,吳淑珍是與「具有公務員身分之人共同實施犯罪」,也就是說在陳水扁將來下台的同時,其相關刑責也將會被追究。
在案子偵結以前,各界對結果是抱持著既期待又怕受傷害的心情,期待檢方確實辦案,卻又對台灣司法長久以來的表現缺乏信心。
如今,偵辦結果起訴了第一夫人,在對於結果多所議論外,陳水扁總統的回應、在野黨的看法、以及紅衫軍的心情,廣大民眾與媒體給予了相當的關注。其中執政黨的反應與處理更是大家盯著看的焦點。然而,向來自稱有「高道德標準」、以「清廉」自持的民進黨,在這次的處理過程中,卻令人相當失望。
最佳切割點,年底北高選舉後
在保扁氣氛下,中執會後決議,對被檢方認定涉及貪汙與偽造文書的陳水扁不予任何處置。更離譜的是,「未來黨內同志任何發言如和黨決議不一致,將移送中評會,嚴厲處分。」
之後雖有多位立委私下語出無奈表示:「尊重黨的決議。」但言談之間仍流露出不滿。一位南部的立委就說:「以前的民進黨不是這樣的,在林義雄做主席的時代,都會尊重各方不同的意見;任意批評、辱罵別人,還會接到主席電話要求道歉,現在是有不同聲音就被圍剿、鬥爭,這是扼殺異己的表現。」
一向大鳴大放的民進黨,成為一言堂,貪瀆的人沒事,批評貪瀆的人反而要被移送中評會,民進黨到底為什麼變成這樣?又怎麼連反都不敢反?有人說,「黨沒有分裂本錢、天王間的恐怖平衡,保住了扁的地位。最佳切割點應在年底北高選舉後。」立委黃偉哲表示:「病人在病重時,是否適合再做大手術?」
深綠支持者,決定民調的主力
但其實,追根究柢起來,明年的「立委初選」就是他們自我閹割的癥結。一位同樣不願具名的南部立委不諱言地表示:「黨內各個有意參選的人,為了順利爭取提名出線,現在的『不語』是理所當然的。因為他必須考慮到後果,如果得罪了深綠選民,絕對在初選中討不到便宜。」民進黨的初選制度,是採三○%的黨內黨員投票;加上七○%的民調為基礎來決定候選人。
黨員投票這部分絕對是由深綠選民為主導,這一年多以來民進黨弊案纏身,要拿到淺綠或中間一點的黨員票相對不易。
以今年市議員初選來說,據瞭解,民進黨進行民意調查時,拒答率相當高,原本兩個多小時就可以做完的民調,有些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