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epochtimes.com)
春秋時代齊國著名的宰相管仲,幫助齊桓公,九次號召天下諸侯,共同抵禦外夷
的侵略,保衛中原文化;率 領諸侯尊崇周王室,匡正天下,完成尊王攘夷的大業
。大家都稱讚管仲的偉大功 績,管仲卻很懇切地說:「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
的人卻是鮑叔牙;我有今天 的成就,完全是鮑叔牙極力推薦,全力支持的結果。」
管仲,字夷吾,別號敬仲,春秋時代齊國潁上地方的人,出身於沒落的貴族
家庭,從小到大,一直是貧困潦倒上三餐不繼;但窮苦的生活,並不能磨損他的
志氣反而激發他更努力向學,又得到好朋友鮑叔牙和召忽的賙濟和鼓勵,管仲不
斷地充實自己,靜等著時機的來臨。
當時齊國的國君是齊襄公,行為淫亂,濫殺無辜;有識之士已警覺到將有亂
事發生,就紛紛逃走避難。管仲對政局的演變有相當敏銳的判斷力,他認為齊國
諸公子中以糾與小白最賢,將來的君位必落在他們之一的身上,於是和鮑叔牙商
量;各自擁護一人,不管誰勝誰負,將來總有執政的機會。公子糾由管仲和召忽
輔佐,逃到他的外婆家魯國,公子小白由鮑叔牙輔佐逃到莒國去避難。不久,齊
國果然爆發內亂,襄公遭到殺害,國政沒人主持;大臣們分成兩派,一派支持糾
,另一派支持小白,雙方爭執不下,最後兩派達成協議,誰先趕回臨淄,誰就是
齊國國君。一聽到這個消息,兩人就帶著隨從人員分別由魯、莒二國拼命往齊國
奔趕。
管仲為了獲得勝利,絕定不擇手段,得到公子糾的同意後,迅速趕往莒國回
齊國的道路上攔截小白。一看到公子小白的車馬人員出現,便將箭頭瞄準小白,
嗖的一聲,一箭射去,小白應弦而倒。太順利了,這下管仲高興極了,趕快奔回
向公子糾覆命。於是他們一行人就志得意滿地緩緩向齊國前進。那知才剛到齊國
,就得到公子小白已搶先到達臨淄城已立為齊軍的消息。原來管仲的一箭,只射
中小白的衣帶鉤,小白應變極快,就順勢倒在車上裝死,瞞過對方的耳目,實際
上卻快馬加鞭地奔向齊國。
公子小白捷足先登,繼位為齊國國君,他就是赫 赫有名,春秋五霸之首的齊桓
公。齊桓公為了消滅政敵及報一箭之仇,於是發兵攻魯,魯國戰敗。齊桓公寫
信要求魯君殺公子糾,召忽自殺殉主,管仲則被解送回國。
鮑叔牙特別向齊桓公推薦管仲,強調管仲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人才。鮑叔牙對
桓公說:「君上如果只想治理齊國就滿足了,那有大夫高溪和臣下就夠了;如果
想稱霸天下,卻非管仲不可。」桓公說:「我差一點就被他射死,怎可以重用他
呢?」鮑叔牙說:「這正是他忠心的表現呀,君上要是任用他,他當然也會對君
上忠心的。」桓公接受鮑叔牙的建議,不但赦免管仲的罪,還以隆重的禮儀接見
他,並立即任命他為齊國的宰相。
為什麼鮑叔牙要極力推薦管仲呢?原來他們從小就是好朋友,鮑叔牙對管仲
的為人和才幹非常了解,兩人曾經合夥做生意,賺了錢,管仲總要多分一些,鮑
叔牙並不責怪他,知道他的家境比較窮困。管仲曾經三次做官,三次被撤職,鮑
叔牙知道他不是沒有才幹,而是沒有遇到賞識他的長官。參加戰役,管仲臨陣脫
逃,鮑叔牙並不認為他膽怯,而是家有高堂老母需要奉養,不能隨便犧牲性命。
公子糾失敗,召忽殉節,管仲卻受囚偷生,鮑叔牙知道他不以小節為恥,而在等
待機會發揮自己的才能。管仲非常感激鮑叔牙的知遇恩情,以後在政壇上的表現
,也絕不令鮑叔牙失望。
管仲做了齊國的宰相以後,推展法制,勵精圖治;內政方面,採取鹽鐵政策
,發展經貿;推行寓兵於農的保甲制度,維護治安及整飭軍備,在短短的數年之
間,把一個混亂的齊國,整頓成一個既富有且強大的國家。對外方面,以「尊王
攘夷」為號召,北伐山戎,救了燕國;驅逐赤狄,恢復衛國;又聯合諸侯,共同
討伐楚國。楚國又稱荊蠻,被視為蠻夷之邦,在長江流域日益強大,有北窺中原
的野心。為了師出有名,管仲責問楚國為什麼目中無人,不守每年進貢包茅(濾
酒用的材料)給周天子的規定?並追究周昭王南征淹死在漢水中,楚國應負的責
任。當時的楚國雖然已相當強大,但面對齊國這樣強勁的敵手,也不免有所害怕
,於是派大夫屈完到齊軍去謝罪,並表示願意接受和解。齊桓公派管仲在召陵(
今河南偃城)和楚國簽訂盟約,這是中原諸侯第一次聯兵抗楚,粉碎了楚國雄霸
華夏的企圖。
周襄王元年,齊桓公又大會諸侯於葵丘(今河南考城),相約共尊周王室。
周天子特派大臣宰孔賜齊桓公祭肉和弓箭等物,並體念他年老不必下拜,齊桓公
接受管仲的建議,還是下拜接受賞賜,這種恭謹敬上的態度,在諸侯間產生表率
的作用,使得各國諸侯都能尊崇周天子。
齊桓公之所以能夠成就了偉大的霸業,管仲的功勞最大。子路曾經問孔子說
:「齊桓公殺公子糾,召忽以死殉節,管仲卻茍且偷生,他怎能算是仁德的人呢
?」孔子卻回答:「齊桓公九次大會天下諸侯,並不是只靠武力而已,努力化解
了多少國際間的糾紛,使天下百姓能夠安居樂業,這都是管仲的功績,有誰比得
上他的仁德呢?」接著,孔子又頌揚管仲說:「要是沒有管仲,中原文化早被摧
殘,今天的我們都要披頭散髮,衣襟開向左邊,成為蠻夷統治下的人民了。」可
見管仲輔佐齊桓公致力於維護華夏文化的貢獻,是值得肯定的。
記載管仲思想的有管子一書,四庫全書把它歸類於法家。其實管仲的治國理
念仍以禮節為本,法制只是輔助的手段而已;所以他說:「食廩實而知禮節,衣
食足而知榮辱。」至於管仲與鮑叔牙的友誼,真令人景仰不已。
管仲助齊桓公稱霸
■ 易俠原
管仲認為,國家富強、社稷安定首先在於得民心。而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而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
故 事
管仲的祖先曾經是名門望族,其父管莊曾作過齊國集團的高管,後來家道中落,到管仲這一代時已經很貧窮。為了謀生,管仲到過許多地方,接觸過各式各樣的人,從而積累了豐富的社會經驗。他幾次想進入齊國的管理層,但都沒有成功。
管仲有位好朋友鮑叔牙,兩人友情很深。他倆一起經商,賺了錢管仲總是多分給自己,少分給鮑叔牙。而鮑叔牙對此從不和管仲計較。對此,人們背地議論說,管仲貪財,不講友誼。鮑叔牙知道後就替管仲解釋,說管仲不是不講友誼,只貪圖金錢。他這樣做,是由於他家貧困。多分給他錢,是我情願的。
管仲三次參加戰鬥,但三次都從陣上逃跑回來。因此,人們譏笑他,說管仲貪生怕死,沒有勇敢犧牲的精神。鮑叔牙聽到這譏笑後,就向人們解釋說,管仲不怕死,因為他家有年邁的母親,全靠他一人供養,所以,他不得不那樣做。
管仲也多次想為鮑叔牙辦些好事,不過都沒有辦成;不但沒有辦成,反給鮑叔牙造成很多新困難,還不如不辦好。因此,人們都認為管仲沒有辦事本領,鮑叔牙卻不這樣看。他認為事情之所以沒有辦成,只是由於機會沒有成熟罷了。在長期交往中,兩人結下了深情厚誼,管仲多次對人講過:生我的是父母,知我的是鮑叔牙。
西元前674年,齊國CEO齊僖公駕崩,留下三個兒子,太子諸兒、公子糾和小白。按照長子繼位的傳統,太子諸兒成為齊國集團新CEO,是為齊襄公。太子諸兒雖然居長即位,但品質卑劣,齊國前途令國中老臣深為憂慮。
當時,管仲和鮑叔牙分別輔佐公子糾和公子小白。一雙好友,給兩個公子當師傅,實為美談。
幾年後,齊國集團內亂終於爆發,齊襄公被殺死。經過激烈的鬥爭,鮑叔牙說服了齊國高管同意護立公子小白為新CEO,這就是歷史上有名的齊桓公。齊桓公即位後,急於擴大齊國集團的實力,因此準備請鮑叔牙出任總經理(齊相)。鮑叔牙卻向他推薦管仲:“管仲有五點比我強。寬以從政,惠以愛民;治理江山,權術安穩;取信於民,深得民心;制訂禮儀,風化天下;整治軍隊,勇敢善戰。” 齊桓公聽從了鮑叔牙的建議。
齊桓公問管仲,“我想使國家富強、社稷安定,要從什么地方做起呢?”
管仲回答說:“必須先得民心。”
“怎樣才能得民心呢?”齊桓公接著問。
管仲回答說:“要得民心,應當先從愛惜百姓做起;國君能夠愛惜百姓,百姓就自然願意為國家出力。而愛惜百姓就得先使百姓富足,百姓富足而後國家得到治理,那是不言而喻的道理。通常講安定的國家常富,混亂的國家常貧,就是這個道理。”
這時齊桓公又問:“百姓已經富足安樂,兵甲不足又該怎么辦呢?”
管仲說:“兵在精不在多,兵的戰鬥力要強,士氣必須旺盛。士氣旺盛,這樣的軍隊還怕訓練不好嗎?”
齊桓公又問:“士兵訓練好了,如果財力不足,又怎么辦呢?”
管仲回答說:“要開發山林、開發鹽業、鐵業、發展漁業,以此增加財源。發展商業,取天下物產,互相交易,從中收稅。這樣財力自然就增多了。軍隊的開支難道不就可以解決了嗎?”
經過這番討論,齊桓公心情興奮,就問管仲:“兵強、民足、國富,就可以爭霸天下了吧?”
但管仲嚴肅地回答說:“不要急,還不可以。爭霸天下是件大事,切不可輕舉妄動。當前迫切的任務是百姓休養生息,讓國家富強,社會安定,不然很難實現稱霸目的。”
由於管仲系統地論述了治國稱霸之道,使齊桓公的全部問題都迎刃而解,不久就正式任命管仲為總經理(相),主持政事,為表示對管仲的尊崇,稱管仲為“仲父”。
經過近30年的苦心經營,齊桓公在管仲的輔佐下成為周王室乃至眾諸侯公認的霸主。管仲雖然為齊桓公創立霸業立下了不朽的功勳,但他仍然謙虛謹慎。
西元前645年管仲病逝。
管仲的一生,不僅建立了彪炳史冊的功勳,還給後世留下了一部以他名字命名的巨著——《管子》。書中記錄了他的治國思想,對後世影響深遠。
評 述
反觀管仲的一生,令我們不由得想起一句老話“一個籬笆三個樁,一個好漢三個幫”。如果沒有鮑叔牙的理解和推薦,也就沒有管仲的豐功偉業。從鮑叔牙在他不得志時的幫助和理解,到向齊桓公推薦為相,再到後來一直默默輔佐管仲,我們能夠看到真正的朋友交往之深之真,朋友不是拉幫結派保護自己的小利益,朋友應該是幫助對方更好地發展。所以孔子說:“友直、友諒、友多聞,益友也”。
應該說,管仲是最早的法家理論的實踐者。他主張法治:全國上下貴賤都要守法,賞罰功過都要依法辦事。他認為國家治理的好與壞,根本在於能否以法治國。
管仲重視發展經濟,他認為“倉廩實而知禮節,衣食足而知榮辱。”也就是國家的安定與不安定,人民的守法與不守法,與經濟發展關係十分密切。
管仲認為,國家富強的基礎首先是得民心,人民願意擁護和服從領導者,領導者的政令才能流暢地施行下去。得民心就是先要愛惜百姓,讓百姓感覺到領導者的寬容大度,感受到尊重和理解,他們自然就願意用同樣的方式來對待領導者。而愛惜百姓的基礎就是大家跟著領導者一起行動,只要聽從領導者的指揮,就能夠吃飽飯、穿好衣、住好房,就能夠讓自己和家人以及子孫後代的生活逐步好起來。所以,管仲富國的辦法,首先是發展農業、手工業和商業。他把做這些工作的人和知識份子並列為四民,他認為“士、農、工、商四民者,國之石民也。”這些人都是國家的支援,沒有什么高低貴賤之分,只是分工不同罷了。他提倡讓這些工作者各有其居住的地方,不相混雜,讓他們專心於自己的職業。只有這樣,根據分工的不同,大家才不會互相攀比和詆毀,每個人各司其職,各負其責,這個組織才能有序地高速運轉。管仲認為,國家富足的同時一定要強兵,兩個方向同時邁進才會保障國家的富足長久持續。他的辦法是“作內政而寄軍令”。就是把政治和軍事統一起來,把政治上的組織和軍事上的組織統一起來。這樣,軍令可以暢通無阻,組織制度可以高度統一。但軍隊的強弱還要靠兵的素質。打仗一定要調動兵的積極性和主動性。
企業的發展也是一樣,銷售隊伍和市場隊伍可以保證公司業績的穩步上升。如何做到這一點,首先,把公司內部的管理和運營部門的管理組織統一起來,這樣大家才能有一榮俱榮,一損俱損的整體意識;其次,一定要調動運營部門人員的積極性和主動性,要透過訓練和培訓不斷提高他們的素質。只有這樣,才能夠形成公司的巨大合力,將公司的產品和形象售賣出去,取得良好的業績。管仲採取的“三選”的人事制度就是他的晚輩韓非所主張的“循名責實”和“綜核名實”。每一次選拔就有一次考核,這就是綜核名實,類似於我們現代管理的面試和績效考核。一個人擔任某項職務,這個職務就是名,擔任這項職務的人就是實。他既然擔任了這個職務,他就應該做出這個職務所要求的成績。如果他做出成績,他就可以得賞,如果他做不出成績,他就要受罰。這就叫循名責實,類似於我們現代管理的年終述職報告,反映出來的是業績和組織管理。
在管仲看來,這樣就可以做到用人唯賢而杜絕用人唯親,就可以區分有才能的人和沒有才能的人,就可以建立一個執行力很強的管理團隊,達到富國強兵的目的。
管仲的管理才能在齊國得到了充分的體現,使齊國很快強盛起來,成為“春秋五霸”之一。孔子就稱讚管仲說:“管仲輔助齊桓公做諸侯霸主,一匡天下。要是沒有管仲,我們都會披散頭髮,左開衣襟,成為蠻人統治下的老百姓了。”這話是有一定道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