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江素惠】 股票照買,樓市照炒;移民回流了,經濟轉好了
10年前,港人心中有種優越感,不接受自己是「中國人」;10年後,香港依然追求自由,經濟上卻又期待北京的支援,如此矛盾的心態交織了回歸頌。香港有難,北京來救,已成了固定模式。
十多年前港人面對回歸充滿惶恐,面對共產政權充滿恐懼,從六○年代的大逃亡,浮屍從中國沿海漂來,到文革肆虐所帶來的香港大暴動,到港英政府對共產黨的敵對,到八九年的天安門事件,中共在香港從沒有得到正面的評價。九四年香港前途談判,引爆了金融風波與移民潮,為的是逃避共產政權,更擔心香港從此成為煉獄,港人以腳投票,表達了他們打從內心的反共情潮。
然而環顧回歸十年之後的今日,移民回流了,香港經濟好了,疑慮消逝了,怨言少了,這十年風雨,讓港人體驗了鄧小平所說的摸著石頭過河的「一國兩制」,在陰霾的天空中透露出一絲曙光。 上街遊行 五十萬人就能撤換特首 十年前在大雨滂沱中,末代港督彭定康依傳統搭乘輪船離開香港,正式結束了百年的香港統治,「淒風苦雨」正是大多數港人的心情寫照,內心有一分面對未來不確定之疑慮,結束殖民回歸中國的懷抱,乃為歷史轉折點,但不知宗主國能帶給香港什麼?共產主義的國度將會如何治理資本主義下自由繁榮的國際都會?香港人內心始終有種優越感,自認為「是香港人而非中國人」,尤其是八九年六四後,許多香港人出遊均否認自己是中國人,面對回歸中國,許多人心理上不願接受自己成為「中國人」。 伴隨著九七回歸的正是亞洲金融風暴、SARS,加上第一任特首董建華的領導班子沒有經驗駕駛這過渡快車,雖然沒有車毀人亡,但在打壓高地價房價的措施下,本已跌落谷底的經濟更雪上加霜。香港人承受了負資產的苦果,怨聲隨之而來。加之強力推銷基本法二十三條,壓縮香港的自由空間,二○○三年七月一日回歸六周年當天,引發了五十萬人上街遊行,民怨沸騰造成了董建華的下台。 經濟回溫 香港就像紐約的曼哈頓 台灣方面主觀認為香港九七回歸就如美國《財富》雜誌預測為「香港之死」,更由於對「一國兩制」的抗拒,台灣的政府或傳媒均以極負面的態度看待香港。香港在台灣人的眼中,已是失去光彩,成為中共主權下的順民。但香港人雖沒有民主之權,五十萬人上街卻可改變香港的統治者,董建華終於稱病請辭。而台灣百萬紅衫軍抗爭活動依然撼動不了被稱為貪腐的領導者時,香港人又如何看待台灣的民主制度呢? 回歸十周年之際,香港的經濟谷底回升,北京一連串的措施提振了香港經濟,由於中國這十年來經濟的蓬勃發展,香港搭著它的羽翼一起起飛。深圳與香港已結合為大香港地區,皇崗口岸的二十四小時通車,兩地一體化,居於深圳的香港人多了,港人視之為在紐約曼哈頓上班,而通車居於城郊。過去看不起中國的低廉工資,現中國企業的興起與發展潛力無窮,重金禮聘百萬年薪,大家爭相前往。而香港的外資及金融企業裡的頂尖人才,許多都是中國的海歸派,港人之優越感受到了挑戰;尤其見到了一擲千金的中國觀光客,內心的不平衡感油然而生。 來港二十多年,見證了香港前途談判的波濤起伏,更見證了回歸的風潮,心中最大的遺憾就是每年雙十節飄揚於街頭的青天白日滿地紅的旗海盛景消逝了。回歸後在「一個中國」原則下不可公開升起國旗慶雙十,但於茶樓酒店的慶祝會中,仍有國旗飄揚,各個僑團社團紛紛慶祝,也彌補了大街小巷旗海不再的遺憾。 九七年我正職掌新聞局駐港機構。國民黨政府時代為拓展海外的文化交流,在巴黎、紐約及香港分別成立了新聞文化中心;我於九一年底受命籌備,九三年成立,當時國民黨政府在港十分低姿態。周旋於港英政府與北京在港的機構新華社,在充分的溝通下才獲成立,其間困難重重。港英政府為擔心台灣在港聲勢過大而招來新華社的抗議而步步為營,過往港英政府打壓台駐港機構不得公開活動,而招致港人以特務機構視之。當時設立光華新聞文化中心,乃取代原先新聞局駐港「自由中國評論社」之招牌,而改以「光華」乃是取「光耀中華」之意,此名稱事先獲得北京同意才得以順利成立。 回歸鐘響 證明事前擔憂都是多餘 當時港英政府顧慮繁多,彼此達成默契裝修好搬進去,先運作一段時間才改名,半年後才正式掛裨。中心的圖書館對外開放,演講廳、展覽廳、電影院展現了台灣光輝形象,也成了台灣在港的櫥窗,運作十年來讓香港人可以對台灣有近距離的認識,對台灣駐港機構不再視為特務機構。當初在探討成立文化中心之所在地||香港頂級商業區金鐘太古廣場頂樓應以租或買時,政府多方探討沒有人敢保證九七的風險不被北京沒收,最後決定以租為主。至今在捱貴租下,祇得愈搬愈小。現回頭視之,乃為失策之舉,全因對共產黨的不信任,國共鬥爭的陰影難消做成了如此的決定。 面對九七的跨越,事前兩年即盡最大努力擴大活動空間,讓中心的活動天天滿檔,對外開放,人流來往,為的是創造既定事實;九七後縱被干擾限制或縮小,總還有運作之空間。其中最擔憂的乃是圖書館內數萬冊來自台灣的書籍,上面均印有「中華民國出版」的字樣,當時甚至有人擔心九七後會否被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而被沒收,中心是兩岸三地交流的平台,但也是宣傳台灣的櫥窗,是否會遭關閉。結果九七平穩過渡,這些擔憂都是多餘的。 事前,陸委會對我駐港單位面對九七因應措施包括全數撤退回台灣,或轉往新加坡辦理相關簽證業務,人員的派駐也於九七前完成部署,擔心九七後再派不進人來,對九七我駐港單位有了最壞的打算與相應的部署。 九七回歸的鐘聲響起,改朝換代之後,整個香港社會祇如同換了一面旗而已,街上見不到解放軍,路上不見五星旗,「皇后大道」、「皇后碼頭」、「彌敦道」、「威爾斯親王醫院」等港英時代的名稱及記號仍然沿襲,特區政府並沒有「去英國化」,讓它存留成為歷史記憶的一部分。台灣駐港機構沒有變,文化中心內各種的文化藝術活動震天價響地舉辦,也沒有人過問;圖書館內的台灣書刊報紙也沒有人干預。甚至許多中資機構的職員、中國觀光客悄悄來到大門敞開的文化中心,一窺台灣駐港機構的光輝形貌。中心和諧的融入香港社會,扮演兩岸三地文化交流的推手,受到了香港社會高度的肯定,台灣在香港也有了正面的評價。 負面態度 造成港台關係日漸疏遠 直到政黨輪替,民進黨政府將之定位於發揚台灣本土文化,將中國文化藝術界之展覽活動排除於外,現過去之盛景已隨政黨輪替而消逝,此情不再,空留回憶。做為曾是政府工作之人士,九七回歸的變數竟抵不過政黨輪替的衝擊,文化工作終究跨越不過政治的鴻溝,不得不退下了付出心血籌設經營的中心,是所遺憾,也是見證回歸十年最深切的感懷。 卸下公職後,筆者成立了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仍繼續兩岸四地的交流。「香江論壇」的創立,成了思想、觀念、政治理念的溝通平台,多年來,「香江論壇」已成了極具號召力的論壇,各種政黨背景的人士都可前來參加,尤其淺綠、深綠也利用這個平台達致溝通的效果。「香江論壇」如彩虹般亮麗,紅、藍、黃、綠的背景共襄盛舉,為回歸後的香港開拓了另一個空間,也為台灣在港的民間活動開創了過往不可能任務的先河。這個突破也是回歸留港後發展無心插柳之結局,或許也承繼了香港的拚搏精神,誰可否定香港的價值與功能? 民進黨政府對香港一直抱著輕蔑仇視的態度,尤其陳水扁每每藉重要場合發表言論詆毀香港,像是譏諷馬英九「香港腳走香港路」,認為「一國兩制」在香港僅是一個空招牌而已,香港失去了自由性及自主性,更遑論民主的發展。由於領導者及政府持如此反面的態度,在政策的執行上也就漸行漸遠,同時香港特區政府為配合中央政策及反獨立場,難免對台灣有所排斥,因之港台之間的關係難以活絡。過去在國民黨執政時代曾有建議要港府在台設立辦事處,以具體處理港台事務,促進港台間的密切交流,可惜至今未能成事。港台之間的協調機制未能配合實際需要,導致兩地日漸疏遠。 但民間往來依然熱絡,台灣商界近年積極進軍香港,紛紛到香港來上市,至今已有五十家,後面尚有一兩百家在排隊等候。台商也以香港為金融運作,法律文件之處理基地。個人現正為台商做融資服務,涵括中國台商,今年接任香港台灣工商協會會長,爭取台商在港應有的權益,台灣工商協會的會員目前有數百家台商。 台灣在一九九二年訂立了港澳關係條例,規劃了香港與台灣的來往規則,九七後並把香港定位為有別於中國大陸的特區,對於成為中國領土主權下的香港仍持積極進取態度,發展港台關係,推動港台關係的發展。不過港台間似有千重山,總難跨越過往在港英政府遺留下來對港台關係的保守與限制。 一國兩制 實行成果連美國都贊同 總結台灣在這十年的對港政策,從國民黨時代以香港為兩岸交流據點,擴大各層面的交流,發揮香港交流平台的功能,到民進黨政府在港的定位為發揚台灣本土文化,而未能對「一國兩制」正面回應,同時在不斷唱衰香港下,對香港的疏離感就表現在政策的執行上。加之台灣的官員不能來港訪問,港台間關係的突破與進展更有待大環境的改變。 民進黨政府的冷漠也造成了兩岸關係在政策上不可大步開放之因由;因之,港台關係一直無法超越兩岸之外,端看曾蔭權的第二任和台灣○八年新的總統是否會有所不同的政策與作為。台港之間似近又遠,台灣觀光客一直占香港旅遊業重要地位,但在政治上的疏隔是歷史因素使然,更是為政者的保守作風所致。 香港回歸十周年之際,各國駐港總領事均讚譽香港的成功,平日對香港政制比較持批判態度的歐美,也轉變態度正面肯定香港的十年回歸。美國駐港總領事郭明瀚在一個午餐會上公開表示美國相信「一國兩制」是成功的,「基本法」的承諾保持了香港高度自治,維持其獨特的經濟、司法和社會制度等,大體都得到了實現。他認為香港市民應根據基本法,決定普選的範圍和達致普選的步伐。就美國的立場而言,香港的「一國兩制」模式成功與否攸關美國利益,因為香港是美國第十五大出口市場,而美國在香港的直接投資高達三八○億美元,香港做為一個開放,充滿生氣,高度發達的社會和國際性城市,香港不僅對中國內地,且對整個世界都做出了很大貢獻。 今後香港應繼續高舉自由經濟,公民自由和尊重人權的明燈,從中西傳統菁華中吸取力量,有自己的聲音及成為中國各方面發展的正面推動力量。香港的角色定位,在回歸十年後明確下來,而港台之間的關係卻在模糊中不進反退! 香港最受外界關注的言論自由方面,董建華時期幾乎各大報章天天都有嘲笑謾罵甚至詆毀的漫畫或文章刊出;各種中國的禁書都在香港發行;法輪功總在各種示威活動中施展法力,特區政府沒有干預禁止這些書刊與活動,香港仍保留了一定的自由,馬照跑、舞照跳。 美中不足的是北京強調政制循序漸進,民主的步伐在蹣跚中緩緩前進。香港人過去歆羡台灣民主的進程,但台灣政治的混沌、執政者的背信、政策的反覆,都成了反面教材,也讓保守人士有了抗拒民主之依據。如今人民幣超越港幣,甚至還在探討今後港幣是否要與人民幣掛鉤。務實的香港人,重估了北京及台灣在心目中的地位,歸根結柢是把經濟看得比政治重要。 港人面對回歸,在政治上的「一國」是無可避免,但在「一國兩制」下期待輕「一國」重「兩制」。北京也在「兩制」上給予尊重,但時時不忘「一國」之提醒,如中共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吳邦國的權力來源論,再度強調香港的權力乃中央給予,「中央給多少,香港就有多少」。這樣的表白又讓香港再起波濤,港人對中央的信任度大減。香港是經濟掛帥的城市,政治承受度卻是如此脆弱,稍有風吹草動即震撼人心,必定會帶來「七.一」遊行以爭取普選的早日到來。 回歸之歌 要北京給自由也給資源 九七後,香港依然享有自由,民主在追求中循序漸進,其實中國應以香港為民主的櫥窗以及中國民主的推動力。港人希望政治上不要北京的干預,但是在經濟上又期待北京的支援,如此矛盾的心態交織了回歸頌。 香港有難,北京來救,已成了固定的模式。港澳辦副主任陳佐洱最近才透露回歸後北京挺港的三大作為:一是保護香港財政儲備,與英方力爭留下了近五千億的財政儲備,讓香港可以順利過渡。二是九八年七月香港新機場剛啟用,電腦貨運系統發生故障,令香港空運一度陷入癱瘓,董建華求助於中共中央政府借用深圳機場,解決香港貨運問題。三是在非典期間香港肆虐,中共中央全力幫助香港抗非典。中共中央對香港的關懷與幫助,讓香港人從務實的態度上接受了回歸的現實。 (本文作者是前駐港新聞文化中心主任,現為香江文化交流基金會主席) 【詳細內容,請見新新聞周報第1060】
‧發表者: 華視記者腦子不清楚 | 2007/07/03 19:08:04 | ‧標題:香港人和中國人當然並行不悖 |
香港是出生地,當然是香港人。 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是所屬國家,當然也是中國人(PRC)。 這有什麼好衝突的?
是台南人就不可以是中國人(ROC)嗎? 是台灣人就不可以是中國人(ROC)嗎? 是馬祖人就不可以是中國人(ROC)嗎?
PRC可以簡稱中國,ROC就不行?誰規定的?民進黨?
有人會說ROC這個國家國際沒人承認,中華民國不存在!
是啊是啊, 國際也不承認臺灣是國, 台灣國又哪理存在了?!
一樣是不被國際承認,怎麼提這個不提那個?
至少中華民國還是憲法明訂的, 台灣國憲法還躺在民進黨文獻裏。 台灣國更加的不存在,怎麼不提?
香港回歸十週年,我看到一堆台灣人在吃味, 自己經濟治安日漸敗壞不去看, 只會挑香港不民主的骨頭。
是啊,是不民主啊! 可是既然不同國,他們不民主干我們啥事? 好好管好自己就好,反省別人作啥?
反省別人如果對自己有所幫助,那請盡量反省。 有嗎?我看不出來。只聞到一股濃濃的醋味。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