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健康醫療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糖尿病】大魚大肉 淺嘗輒止
2006/02/05 06:18 瀏覽14,770|回應28推薦2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呵呵呵
Vi

 作家
 
昌衝衝
糖尿病飲食原則
瀏覽47|回應0|推薦12
2007/06/22 22:45:12

糖尿病飲食原則

  糖尿病飲食是以均衡飲食為基礎,藉由均衡的熱量、蛋白質、脂肪及醣類攝取,達到控制血糖,延緩併發症發生的目的,所以需要的基本營養成分與健康人是一樣的,所以一般人也可以此原則攝取均衡營養。

   糖尿病患者如果不注意控制飲食,容易引發急性或慢性併發症,使病情惡化。急性併發症包括低血糖症及高血糖症,嚴重會致命。慢性併發症則包含視網膜病變、腎臟病變、神經病變、心血管疾病等慢性疾病。

 糖尿病的飲食原則為何?

v      飲食控制的目的在有效控制血糖,血脂及血壓,並維持理想體重。患者應遵循與營養師共同協商的飲食計畫,養成定時定量的飲食習慣。


v     維持理想體重,理想體重計算方式:22×身高(公尺)×身高(公尺)=理想體重(公斤),若目前體重在理想體重±10%內稱為理想範圍, >10~20%稱為體重過重,>20%以上稱為肥胖。體重過重或肥胖者,減輕體重應是首要目標,通常減輕5~10%的體重就可以改善葡萄糖的利用,達到降低血糖,控制病情的效果。患者應和醫師或營養師共同協商一個容易執行,亦可長期維持的飲食計劃,以達到合理的體重。


v     均衡的攝取六大類食物。依據飲食計畫適量攝取主食類、蔬菜類、水果類、油脂類、奶類、肉魚豆蛋類等六大類食物。並多瞭解各項食物分類與善用食物代換表


v     澱粉豐富的食物(如薏仁、紅豆、山藥、甘藷、馬鈴薯、芋頭、玉米等)若有食用應列入飲食計劃,並列入主食類代換成可食用的量;過度限制或完全不食用澱粉類食品的攝取是不正確的觀念


v     節慶應景食品及各式點心(如肉粽、年糕、燒賣、壽司、咖哩餃等),應經由營養師指導食用;甜食應先瞭解糖份含量,並限量攝取,必要時可使用代糖來取代一般用糖。


v     糖尿病人宜攝取充足的膳食纖維以維持血糖平穩。食用未加工的豆類、水果、蔬菜、全穀類等食物可增加膳食纖維的攝取量。


v     過度的油脂攝取會造成血糖及血脂肪的上升,宜避免攝取過量油脂與膽固醇。避免攝取油炸、油煎、油炒和油酥等烹調方式,以及豬皮、雞皮等含油脂高的食物。可多採用燉、烤、燒、清蒸、水煮、涼拌等較不用油脂的方式烹調食物。 


v     最新的研究顯示,單元不飽和脂肪酸有利心臟血管的保護,故烹調用油可選購含單元不飽和脂肪酸含量高的油類(如橄欖油、芥花油等)來使用。


v     避免飲酒:即使無法避免,也須適量【適量指每週1~2次,每次可飲份量:例如,啤酒為250~500c.c.,白蘭地則是40~80c.c.】並且切記,不可空腹喝酒,以免低血糖發生。


v     糖尿病人應控制鈉的(食鹽與味精)攝取,血壓宜控制在130/85 mmHg以下為佳。

v     赴宴應酬時,應注意選擇食物的質與量,並依飲食計劃來進餐。

v     維生素與礦物質和需求量一般人相同,從飲食充足攝取,並遵照指示攝取營養補充劑。應注意維生素B群、抗氧化營養素(如維生素C,E等)及鉻、鎂、鉀等礦物質的充足攝取。攝取全穀類食品,充足的深綠深黃色蔬菜,乳品中添加4公克的酵母,都有助於這些營養素的攝取充足。


【自我治療小妙方】


【糖尿病】

一、攝取碳水化合物,應有五十%~六十%的熱量
 來自碳水化合物
二、攝取適量蛋白質,應佔總熱量的十二%~
 廿%以上
tr.gif (1970 個位元組)
三、減少脂肪攝取量
四、多吃纖維食物
五、減少膽固醇量
六、使用代糖
七、謹慎使用果糖
八、提防甜味劑中的熱量
九、少量多餐
十、限制酒精用量,每週不喝超過六十西西的烈酒;九十西西的蒸餾飲料;
  二百卌西西的葡萄酒或七百廿西西的啤酒。低熱 量啤酒及不甜的葡萄酒較
  適合糖尿病患者
十一、將酒精視為脂肪
十二、減重
十三、定期運動。特別是運用大肌肉,如手臂及腿,重複地做有規律
 的移動最適合糖尿病患的運動
十四、快速步行
十五、勿從事舉重或需要用力推拉的運動
十六、照顧牙齒,維護口腔清潔,定期檢查牙齒,使用牙線
十七、配戴咬合適當的假牙
十八、減輕生活壓力
十九、放鬆身體
廿、定期驗血
廿一、使用成藥應請教醫生
廿二、血糖過低或太高都要請教醫生
廿三、受傷時必須送醫治療
廿四、嘔吐或腹痛、尿液含大量糖分及丙酮、血糖濃度超過二百毫克
 、體溫為卅八度或更高時,請立即就醫
廿五、注意足部的情況,由於糖尿病會減低疼痛的感覺,所以可能未
  察覺足部已受傷,而導致嚴重的後果,甚至遭 到截肢的命運
廿六、定期檢查足部,保持乾淨清爽,將指甲修短,儘速治療香港腳
  等疾病,冷天保暖,穿著舒適的鞋子,一定要 穿襪子
廿七、適度補充菸鹼酸、肌醇、花青酸、維他命 C、鋅、鎂、維他命 B
 、維他命 B1、蒜頭及嗜酸菌等營養品。



健康小叮嚀》糖尿病:大魚大肉 淺嘗輒止

【記者楊清雄∕報導】

就要過年了,未來幾天勢必餐餐大魚大肉,可是,年節可以放假,糖尿病患的飲食控制可沒有假期;醫師提醒患者,務必注意熱量的總量管制,同時早晚各做一次血糖檢測。

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新陳代謝科醫師黃千玲表示,糖尿病患除要注重均衡飲食、定時服藥外,更重要的是務必做好血糖自我監測,隨時掌握血糖狀態。

黃千玲說,包括油膩的魚肉、年糕、糖果等,都是高熱量、高蛋白質的來源,只要多吃一口,都有可能造成血糖飆高,影響病情。為此,黃千玲建議糖尿病患,謹記「淺嘗輒止」的原則,所有的美味只要吃幾口、過過癮即可;而每一餐都要切實遵守「七分飽」原則,否則就會過量。

書田診所家庭醫學科醫師何一成表示,除了控制食量以外,按時服用藥物也很重要;他說,許多老一輩的人,總認為年節期間不宜吃藥,以免觸楣頭,其實是錯誤觀念。

何一成指出,糖尿病患最重要的工作,就是控制血糖,每天早上起床時、晚飯前,各量一次。自我血糖監測能讓人了解飲食、藥物配合是否得當,可做為醫師調整藥物的依據,協助患者做到血糖控制,避免急性高、低血糖併發症發生。

倘若血糖不穩定,建議每天應測試空腹、飯前、睡前、深夜血糖,隨時調整;空腹血糖值應在 80~140mg/dl,飯後兩小時血糖值應在 100~180mg/dl。

要注意的是,量血糖時,務必先用酒精棉消毒指尖,且須等酒精風乾後才能採血;採血量要足夠,試紙不可過期、不可受潮。

【2006/01/27 民生報】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2007/07/01 02:40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545788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糖尿病人宜多吃堅果豆類扁豆意粉
2009/02/03 05:52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國衛院:糖尿病罹患率有提高之勢

國家衛生研究院11日表示,國內65歲以上男性,每四人即有一人罹糖尿病,國衛院將在12日召開記者會公布最新研究成果。

國衛院群體健康科學研究所副研究院張新儀,根據衛生署最新出爐的「國民營養健康狀況變遷調查」研究指出,國內糖尿病盛行率已達9.2%,幾乎每十名台灣人就有一人罹病,而65歲以上男性更是四人便有一人罹病,最為嚴重。

【2009/06/11 經濟日報】

糖尿病人宜多吃堅果豆類扁豆意粉

(加拿大‧倫多)研究人員週二(1216日)指出,二型糖尿病人多吃需要較長時間消化的食物,例如堅果、豆類、扁豆和意大利粉,能調節血糖,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

多倫多大學研究210個二型糖尿病人,患者一半採用血糖指數餐單,偏重豆莢、豌豆、扁豆、堅果、意大利粉、蒸穀米、需要較長時間消化的麵包,例如黑麥麵包,以及穀類食物,比如大片燕麥。

研究人員建議另一半病人食健康的“粗糙”飲食,依照國糖尿病協會的指引,吃全穀類麵包、全穀類早餐穀片、糙米、帶皮馬鈴薯,及全麥麵包及餅乾。

病人在試用兩種餐單的期間繼續服藥,以降低血糖,研究人員也鼓勵他們每日要吃3份瓜果和5份的蔬菜。

6個月後,研究人員測試病人紅血球的某種物質,發現血糖指數飲食組病人的血糖有調節,情況比粗糙飲食組的好。

研究報告的主筆詹金斯醫生指出,血糖飲食組改善整體膽固醇水平,有更多好的膽固醇。

多倫多聖米高醫院臨床營養學家詹金斯:“認為,病人改變血糖水平,十分明顯,因為這些糖尿病人已有一兩種,甚至3種降血糖藥物。”他補充說,其中一些病人也因低糖指數飲食而減輕體重﹐有些人可以減少降血糖藥劑量。

《美國醫學協會期刊》今日(週三,12月17日)刊出此項研究,也說血糖指數飲食餐單降低膽固醇,糖尿病人減少心血管疾病風險,因減少心臟病發及中風機率。

報告合撰人肯德爾醫生指出,“意大利粉過去幾年名聲不好”,但它有穩定血糖水平的作用,“意大利粉是絕佳食物”。

糖尿病人理想飲食:豆子意粉湯

詹金斯醫生建議,用豆子和意大利粉煮成的意粉湯,是糖尿病人的理想飲食。(多倫多明報)

星洲互動‧2008.12.17


本文於 2009/06/12 01:18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249532
(轉貼)印度老醫師 放血治血糖過高
2009/01/29 07:39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印度老醫師行醫25年 專為人放血治病

在新德里北區的賈瑪清真寺(Jama Masjid),71歲的老人吉亞斯,以放血治病的祖傳方法,至今行醫25年,據說治癒了無數來自國內外罹患各種疾病或病痛的患者。

中國以及西方自古也有放血治病的說法,至於療效則是眾說紛紜。但記者曾在中東地區採訪,見狂熱回教徒每在宗教節慶時,常以刀劍或帶刺鍊條自虐式的鞭笞全身,直至出血為止,事後卻表示感到舒服、暢快。

頭戴回教白色小帽的吉亞斯(Mohd. Gyas),在印度最大清真寺賈瑪清真寺的庭園裡,設立了一個露天診療站,兩張長型鐵製行人座椅就是病人候診的地方。他唯一的行醫工具也就只有一包用後即丟的男性刮鬍刀片,銳利無比。

當病人上門時,吉亞斯因罹患帕金森症(Parkinson)而無法動手時,由一旁已盡得真傳的兒子巴伊代勞,先要病人在太陽下曬個約20分鐘,等到病人覺得暖和後,再由巴伊在病人的左腿,從大腿到下肢,都纏上布條,顯然旨在壓迫血管。

然後,只見巴伊拿出一枚新的刀片,在病人的左腳掌背面劃上數道輕淺的傷口,立即鮮血流出,如果流得不夠,巴伊還使勁在病腿部捏壓一番。稍後,吉亞斯要病人回去,第二天早上再來。

第二天早上,病人報到後,也是先曬20分鐘的太陽。巴伊表示這會讓血液流得順暢。隨後巴伊改換在病人的左手臂上綁上布條,用刀片在手臂上劃下幾道傷口,讓血液流出,然後又要病人隔天再來。

隔天病人再來,換上了右腿,也是從大腿到下肢綁上布條後,由巴伊在病人腳背上劃開幾道傷口,讓血液流出。下一次換上右手臂。在露天診療站的藥箱裡,除了幾包刮鬍刀片和消炎片之外,沒有其他任何藥物。

就這樣,據說一個月裡只要來幾回,四肢輪番放血,接受幾次割割劃劃的「手術」後,病人的疼痛和疾病就可痊癒。

居住德里附近阿姆羅赫(Amroha)小鎮的回教婦女卡米妮(Kamini)表示,她原本全身疼痛多年,遍訪群醫,試過所謂的對抗療法、順勢療法甚至宗教音樂療法都無效,最後聽從友人的建議,接受吉亞斯的放血治療。

卡米妮盛讚說,吉亞斯的放血療法果然名不虛傳,經過幾回放血手術後,僅約一個月時間,她全身多年的疼痛已經完全消失。

最初從事汽車零件買賣的吉亞斯表示,過去25年來,他已不知為多少人進行過放血治療,從來就沒有出過問題。他拿出一封據說是一名加拿大婦女的感謝函,感謝吉亞斯治癒了她的血癌。

據吉亞斯表示,治療病理其實很簡單,無論是頭痛、血糖過高、關節炎等疼痛或疾病,都是源於血液有問題、不純潔,只要放血流出不潔的血液,再讓身體產生新鮮的血液,病痛自然就能痊癒。

【2009/01/28 中央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240216
(轉貼)為甚麼會有蛋白尿?
2009/01/26 07:46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蛋白尿的原因及診斷

 

遠東聯合診所

腎臟科  張弘偉醫師

前言:                                            

在無症狀的病人發現蛋白尿可能代表某種嚴重腎臟病的早期表現,但它也可能只是一種暫時性的或無進展性的腎臟異常。對於成人而言,蛋白尿是指每一天尿中的蛋白量超過150毫克;對於兒童而言,尿中蛋白的排出量與年齡及體重有關,一般來說嬰兒(一歲以下)及小孩(一歲以上到十歲大)的蛋白尿定義分別是每天尿蛋白排出大於110mg/m285mg/m2,新生兒(30天以內)則是要大於145 mg/m2才算是有蛋白尿。蛋白尿的發生可是暫時的或持續的,嚴重且持續的蛋白尿反應了臨床上腎功能惡化的危險性。許多在體檢中發現的輕微蛋白尿大多不會造成腎功能的惡化,我們稱之為良性的蛋白尿。正常尿蛋白的組成中約20%為低分子量的蛋白質,如某些免疫球蛋白,40%為白蛋白,剩下40%則是一種遠端腎小管分泌的蛋白叫Tamm-Horsfall黏蛋白。

 

蛋白尿的發生機轉

過多的尿蛋白排出可能的原因主要有四大類:

一、腎絲球通透性改變使正常的血漿蛋白被濾出(如腎病症候群)。

二、腎小管無法回吸收正常濾出的少量蛋白質(如Fanconi症候群)。

三、腎絲球濾出大量的異常血漿蛋白,超過腎小管回吸收的極限(如多發性骨髓瘤分泌免疫球蛋白之輕鏈)。

四、在發炎或腫瘤的存在下增加組織蛋白的分泌(如腎盂腎炎時Tamm-Horsfall黏蛋白分泌增加)。

 

蛋白尿的分類

蛋白尿分類方式眾多,比較簡單而實用的分類方式是依照蛋白尿之量,持續性以及是否與其他疾病相關等來分類。另外也有人依尿蛋白的來源做分類。首先談到單純的蛋白尿,也就是指無其他腎臟病,全身性疾病或尿液沈渣異常的蛋白尿,這類蛋白尿又可區分為良性單純性蛋白尿以及持續性單純性蛋白尿,前者的原因可能是功能性,如發燒、劇烈運動、寒冷、情緒壓力、以及懷孕;另外一些是與姿勢有關,這類患者有80%是以暫時性的蛋白尿表現,其餘的20%表現持續性蛋白尿者可能會有腎功能的惡化。然而仍有許多良性單純性蛋白尿的原因不明。以持續性單純性蛋白尿表現的病人由於可能的原因很多,預後也不一樣,部分病人會發生腎功能惡化的情形。其次我們談到與疾病相關的蛋白尿,這類蛋白尿又可依尿蛋白的多寡大略區分尿蛋白的起源;每天尿蛋白量少於2克者通常是腎小管及間質病變、血管性腎病變、部分腎絲球病變以及一些全身性疾病如高血壓等,而每日蛋白尿大於3.5克者多半是有腎絲球的疾病,它可源因於全身性疾病或是腎病本身。常見的蛋白尿原因如表一。

 

蛋白尿的測定

試紙分析的方式是門診時最常使用來判定量尿蛋白的方法。在無尿蛋白存在之下呈現黃色,尿液中的蛋白質會干擾染劑與緩衝液的結合,使黃色轉為綠色。在某些情形下可能會出現偽陽性的結果,例如尿液過於鹼性(PH值大於7.5),試紙浸入過久,尿液濃度太高,大量血尿,某些藥物影響(如盤尼西林及磺胺類藥物),膿尿、以及精液或陰道分泌物等。相對的,偽陰性尿液則可能發生於尿液過稀(比重小於1.015)以及此尿蛋白非白蛋白或分子量很低時。以此方法測定對白蛋白較敏感,而對球蛋白及輕鏈蛋白就較差了。而以SSASalfosalicylic acid)濁度測試的方法也可定性地篩檢尿蛋白,這種方式對測定輕鏈蛋白上較試紙敏感,敏感度可達4mg/dl,偽陽性可來自三天內服用的盤尼西林或磺胺類的藥物以及注射放射顯影劑。偽陰性的原因多半是尿液太稀。以上二種方式均為半定量或定性的測量,多數有持續性蛋白尿的患者應測定24小時尿蛋白的流失量,在測定蛋白的同時也應測定肌酸酐的量以確定尿液是否收集完全,一般成年男子每天每公斤肌酸酐排出量約為1626毫克,女子則為1224毫克。年紀大及及營養不良的患者每日肌酸酐排出量可能會減少。

 

蛋白尿原因的診斷

一旦確定患者有持續性的蛋白尿,我們應該進一步地探討蛋白尿的成因。首先要做的是病史的詢問以及理學檢查:前者包括是否有其他已存在的疾病,特別是糖尿病、紅斑性狼瘡、高血壓以及某些會造成腎絲球病變的感染症,如病毒性肝炎、梅毒以及感染性心內膜炎。藥物使用的情形也很重要;靜脈藥物成癮者常有類似局部腎絲球硬化症的病變;大量使用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者可能導致大量蛋白尿;有紅斑或關節炎可能暗示有血管炎或其他全身性疾病;懷孕時出現尿蛋白可能暗示有子癇前症發生;如有明顯的體重下降,要懷疑惡性腫瘤的可能;愛滋病患者會有快速的腎功能惡化及蛋白尿,另有一些稀有的家族性遺傳腎病也會引起蛋白尿。

理學檢查方面要特別注意血壓以及眼底的變化。其他也要注意的部分包括心臟大小、皮膚病變等。如有突起的紅斑要想到是否有血管炎或間質性腎炎,眼框週圍變暗,則可能有類澱粉沈積,視網膜的檢查可發現早期糖尿病的變化;紅疹的存在可能是藥物過敏、紅斑性狼瘡、血管炎;冷凝球蛋白血症。淋巴結或肝脾腫大暗示有淋巴瘤存在;許多惡性腫瘤如肺癌、大腸癌,也會有蛋白尿的產生。

此外,尿液沈渣分析也很重要,伴隨有血尿、膿尿、紅血球圓柱體存在的尿白尿通常是腎絲球或間質的發炎所引起,此時較易有腎功能的惡化,因此需更積極地追蹤腎功能的變化及蛋白排出量的改變。臨床上評估腎功能變化最好的指標是肌酸肝清除率。某些特定的病患血清學方面的檢查及蛋白電泳對蛋白尿的病因診斷會有幫助;當然常見的病毒性肝炎以及梅毒的可能應儘早排除。

如有大量的蛋白尿通常代表有顯著的腎絲球病變,若以上方式仍不足以下診斷時,就應該建議腎臟切片的檢查。一般而言,只有當患者有明顯持續蛋白尿且有異常尿液沈渣存在伴隨進行性腎功能惡化時,我們才建議腎臟切片檢查。

 

蛋白尿的治療

治療方面基本上取決於正確的診斷,不同疾病的治療也不相同。兒童的腎病症候群因多數為微小病變腎絲球病變,可以類固醇治療,若不幸失敗才考慮腎臟切片。而成人若有腎病症候群發生,因多數會伴隨有進行性的腎功能惡化,切片檢查是確定病因與及早治療最好的方式。對於血壓偏高的患者,不論其蛋白尿的成因為何,嚴格的血壓控制對蛋白尿及腎功能均有幫助;在這方面使用血管張力素轉化梅抑制劑於糖尿病患者似乎能減緩腎功能的惡化並減少蛋白尿,但對於腎功能已相當不好的病人,此藥因為會降低尿腎絲球過濾率故有引起高血鉀症的危險。至於血管張力素受器的抑制劑則長期研究較少,但也可能有類似的效果。低鹽飲食有助於減少水腫的症狀,利尿劑對消除水腫也有幫助,但使用於白蛋白過低的患者則要小心過度脫水反而造成腎功能加速惡化。


 

表一     常見良性蛋白尿的原因

脫水

情緒壓力

發燒

熱中暑

發炎

劇烈運動

部分急性病症

姿勢性蛋白尿

 

表二     依傷害部分分類蛋白尿的原因

腎絲球

原發性腎絲球疾病

微小變化腎病變

不明原因性膜性腎病變

局部小節性腎絲球腎炎

膜增生性腎絲球腎炎

免疫球蛋白A腎病變

次發性腎絲球疾病

糖尿病

紅斑性狼瘡

類澱粉沈積

子癇前症

感染症(如受滋病、B型或C型肝炎、鏈球菌感染、梅毒、虐疾、心內膜炎等)

腸胃道及肺部癌症

淋巴瘤

移植腎排斥

藥物引起的腎絲球病變

海洛因

非類固醇消炎藥

金的衍生物

鋰鹽

重金屬

Penicillamine

腎小管

高血壓腎絲球硬化症

腎小管及間質疾病

尿酸腎病變

急性過敏性間質腎炎

Fanconi症候群

重金屬中毒

鎌刀形細胞貧血

非類固醇類消炎止痛藥

某些抗生素

蛋白濾出量太大

血紅蛋白尿

肌球蛋白尿

多發性骨髓瘤

類澱粉沈積

 

為甚麼會有蛋白尿?

文/葉秋虹醫師(健檢科兼家醫科)

 常有病人帶著健檢報告來門診諮詢,有些病人因被檢查出「尿蛋白陽性」而擔心自己的腎臟功能有問題,進而要求檢驗腎功能,結果常是正常的。為什麼會有蛋白尿呢?那些疾病會引起蛋白尿呢?

 正常健康的人每天排泄到尿中的蛋白約100-150mg,若超過150 mg以上就是異常。而尿蛋白的檢查方法分為定性和定量兩種,定性是用試紙放入尿中,結果分為 negative陰性(表尿蛋白少於10mg/dl);trace微量(10-20 mg/dl);1+(30 mg/dl, 每天約流失300-400mg蛋白質); 2+( 100mg/dl); 3+(300mg/dl); 或4+(表尿蛋白1000mg/dl以上) 。

 一般說來,定性檢查若是trace 到2+,必須於次月再複檢兩次到三次,最好是早晨起床第一次解的尿,倘若複檢結果是陰性,可能只是暫時性的蛋白尿,若定性檢查是3+或4+,或複檢仍是陽性,則需做定量檢查(收集24小時尿液),才能進一步診斷。

 蛋白尿的原因很多,臨床可區分為良性蛋白尿(即暫時性、姿勢性),和病理性蛋白尿(持續性)。

(1)暫時性蛋白尿:當病人有脫水,發燒,天氣太冷,激烈運動,服用止痛藥,或高熱,急性疾病,懷孕,高血壓等情況下,即可能出現短暫性的蛋白尿。

(2)姿勢性蛋白尿:與病人身體的位置改變有著密切的關係。姿勢性蛋白尿常在年輕人身上發現。一般病人在早上的小便缺乏蛋白質,但經過長時間活動、走路、劇烈運動、站立後、或前屈,蛋白尿便會出現,當病人平躺時測量,就會消失。一般,小於三十歲的患者,尿蛋白每天小於2克,而Ccr(肌酸酐清除率)正常,只要定期量血壓並每年追蹤即可;若大於三十歲,則需定期量血壓,每六個月檢查尿液及腎功能。

(3)間歇性蛋白尿:反覆感染的膀胱炎,腎盂腎炎,會出現尿蛋白,一旦感染受到控制,蛋白尿就會消失;而高血壓,心衰竭等疾病會隨病情的好壞而出現間歇性尿蛋。

(4)持續性(病理性)蛋白尿:通常當腎絲球或腎小管發生不可逆的破壞時,就會有持續性的蛋白尿。腎小球疾病是最常見的病理性蛋白尿的原因,大致可分為兩大類:

●原發性腎小球疾病包括急性腎小球腎炎(急性腎炎)、慢性腎小球腎炎。

●繼發性腎小球疾病:由身體其他疾病所引起的腎小球疾病,便稱為繼發性腎小球疾病,例如紅斑性狼瘡、硬皮病所引起的腎病等。

 另外,常見的.糖尿病引起的腎病,稱之為糖尿病腎病變。大部分受糖尿病影響而引起腎病的病人,都會排出蛋白尿;即使每天只是排出微量的蛋白質,病人的腎臟已經受到糖尿病影響,日後可能會受到更嚴重的破壞,所以當糖尿病病人發現自己有微量的蛋白尿時,便應該及早求診,以便接受適當的治療。

(5)肥胖:若病人過度肥胖,體重超重會增加腎臟的負荷,將導致蛋白尿。

 健檢報告有尿蛋白先不要慌,因為可能是偽陽性,或只是暫時性蛋白尿。鹼性尿(pH>7.5),濃縮尿液,血尿,服用PENICILLIN, SULFONAMIDES 等藥物,或尿中混有精液,陰道分泌物,會呈偽陽性反應。相反的,稀釋尿液(尿液比重大於1.015),或尿蛋白為非白蛋白,或低分子量時,則會呈偽陰性反應。

 因此尿蛋白陽性,最好請你的家庭醫師先排除偽陽性的可能,再進一步追究病因,畢竟大部分尿蛋白陽性反應是良性,不必過度緊張。一旦有持續性蛋白尿,且排除良性蛋白尿的可能,則需做進一步的檢查,如24小時尿液收集,其他抽血檢查,腎臟超音波或腎臟切片加以確認。



本文於 2009/01/26 08:16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235906
(轉貼)糖尿病腎病變 儘早治療避免洗腎
2009/01/25 07:31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糖尿病腎病變 儘早治療避免洗腎

陳先生現年六十歲,患糖尿病已有十多年,三年前檢查時醫師告訴他有「蛋白尿」的現象,但他不以為意,也未去找腎臟專科醫師治療,結果兩年來水腫日增,胃口也下降,最近實在受不了了才來看門診,發現尿素氮超過一百mg/dl,肌酸酐也超過十二mg/dl,我們建議他開始洗腎治療,經過透析之後,他的症狀明顯改善,但是因腎臟已硬化,功能也跌到谷底,所以要開始長期的洗腎生涯。

糖尿病腎病變在臨床上是一個常見而且不易治療的疾病,據統計,國內洗腎病人中糖尿病腎病變的比率已升到四分之一以上,在美國甚至已達到三分之一,現在比例還在繼續不斷的提高。而在主要的二大類糖尿病中,患者於罹病若干年後,三十%至四十%的胰島素依賴型患者及三%至八%的非胰島素依賴型患者會進行到尿毒症,在台灣,九十八%的患者屬於後者,而且常有其他併發症如視力減退、足部病變和心臟病等。

糖尿病在中老年人是一種非常普遍的慢性病,但一般人多只注重血糖的控制,而忽略了糖尿病的併發症更可怕。糖尿病的併發症主要包括腎病變、視網膜病變、神經病變以及血管病變。這些併發症早期常只有輕微的症狀,可是大多會持續進行,等到症狀明顯時常已不可收拾,而且常是多種症狀齊發,增加處理的困難。

糖尿病腎病變既然如此可怕,所以最好防微杜漸,在病變初期便予以控制,一般我們將糖尿病腎病變分為六期:

1.      第一期(功能改變):腎臟肥大,濾過率增加,自糖尿病發病時即會出現。

2.      第二期(結構改變):腎小球基底膜變厚,有可逆性蛋白尿,自發病第二至五年起,可持續十年。

3.      第三期(微蛋白尿):典型約在七年後發生,有持續性白蛋白尿排出,但小於每天零點三克,同時血壓也容易上升。

4.      第四期(蛋白尿):白蛋白尿每天大於零點三克,在發病十一至二十三年後出現,到此階段後腎功能會加速惡化,在幾年內可到達末期腎衰竭的地步。

5.      第五期(腎功能不全):血中肌酸酐上升,貧血、高血壓、高鉀血症等尿毒症狀逐漸出現。

6.      第六期(末期腎衰竭):腎功能幾已完全喪失,病人需要洗腎或換腎才能保住生命。

要如何治療可怕的腎病變呢?最好的方式是早期預防,因為一旦臨床蛋白尿出現,則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已是勢在必行,但在微蛋白尿(第三期)以前,治療則可使病變復元。一般治療的原則如下:

長期嚴格控制血糖;低蛋白飲食,減輕腎臟負擔;控制血壓,血管張力素轉化抑制劑是目前最有效的藥物,而最近發展出來的血管張力素,受體拮抗劑也有類似的效果;定期追蹤眼睛、心臟及四肢的狀況;洗腎或換腎,對糖尿病腎病變末期的病人,接受透析治療或腎臟移植仍可使病人擁有第二春。(本文作者為新光醫院腎臟科醫師)(89.03.18

糖尿病腎病變


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戴在松

一、前言
       去年(2003年)在巴黎舉行的國際糖尿病聯盟大會中,多位專家提出警告,糖尿病已對全人類的健康造成重大威脅。世界衛生組織也預測二十年後全世界糖尿病人數將增加為現今的兩倍。糖尿病的增加趨勢已是全球性的,特別是亞洲地區為世界增加速度最快的地區。1997年亞洲地區糖尿病人數約1億2仟萬人,到了2001年,糖尿病人數已增加到1億7,600多萬人,增加的幅度在四年內達到40%。據推估台灣地區約有120多萬人口有糖尿病,65歲以上的老年人,每4名就有一位是糖尿病患。
在已過二十年裡,我國糖尿病死亡率的增加速度是各種疾病之冠。根據衛生署的報告,台灣地區國民十大死亡原因中,糖尿病在民國70年是第12位,到民國72年竄升至第8位,民國76年是第5位,至民國91年又晉升至第4位。糖尿病之許多併發症死因,也都林列於十大死因之中,例如第2位的腦血管疾病,第3位的心血管疾病,及第8位的腎臟疾病。全民健保每年花費在糖尿病的費用超過新台幣350億元,約佔總醫療支出的八分之一,其中約有75%是支付於合併症上,特別是洗腎的費用。根據健保局於民國90年的統計,洗腎(血液透析或腹膜透析)的花費佔該年全民健保醫療總支出的7.16%。因此,糖尿病及其相關併發症的防治刻不容緩。

二、糖尿病腎病變的流行病學
       糖尿病腎病變是糖尿病患臨床上出現白蛋白尿的腎臟疾病,此時期常合併有血壓昇高、眼底病變、及漸進性腎功能衰竭。根據許多的流行病學調查,糖尿病腎病變的盛行率約在10%至42%之間,隨取樣的族群和種族而異。在台灣,根據糖尿病衛教學會於2002年所完成的糖尿病全程照護品管調查報告指出,糖尿病合併有腎病變者為26.6%。若糖尿病合併高血壓者,其腎病變的盛行率更高,根據2003亞洲(10個亞洲國家,包括台灣在內)第2型糖尿病腎病變盛行率的研究調查,對象是糖尿病合併高血壓的病人,結果顯示,微量白蛋白尿者佔39.8%,明顯白蛋白尿者佔18.8%,兩者合計近60%。
在美國和歐洲的先進國家,接受洗腎的病人中,糖尿病引起的腎衰竭者佔第一位。在台灣,於西元2000年以前,洗腎病人中以腎小球腎炎者佔第一位。但是,在西元2001年糖尿病腎病變所致的腎衰竭已超越了腎小球腎炎,在接受洗腎的病人中,糖尿病併發腎衰竭者佔35.3%居首位,且有逐年增加的趨勢,腎小球腎炎居次佔32.3%。
根據2002年美國腎臟病登錄系統的資料顯示,台灣的末期腎病變之發生率是全世界第2位,僅次於美國。台灣的末期腎病變之盛行率也是全世界第二高,僅次於日本。

三、糖尿病腎病變的分期與自然病程 
        糖尿病腎病變最早的臨床證據是尿中出現白蛋白。第2型糖尿病人腎病變可以分為四期:
(1)正常白蛋白尿期:即每天從尿液中流失的白蛋白小於30毫克。
(2)微量白蛋白尿期:即每日白蛋白的流失量在30至299毫克之間。
(3)臨床白蛋白尿期,又稱明顯白蛋白尿期:每天白蛋白的流失量大於或等於300毫克。
(4)末期腎臟疾病,又稱腎衰竭期或尿毒期:此時期的患者必須接受洗腎才能維持生命。
    第1型糖尿病患者,若沒有積極治療,10至15年後約有80%的病人產生微量白蛋白尿,這些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病人每年約有10至20%的人會發展成臨床白蛋白尿。而有臨床白蛋白尿的病人10年內約有50%會發展成末期腎臟疾病,20年內有75%惡化至末期腎臟疾病。

第2型糖尿病患者,若沒有積極處置,大約有20至40%的微量白蛋白尿病人會惡化至臨床白蛋白尿期,但是臨床白蛋白尿的病人20年後,只有約20%的人會發展成末期腎臟疾病。在末期腎臟疾病的預後方面,最近的國內調查報告指出,糖尿病腎衰竭病人接受洗腎後的5年存活率是34%,而非糖尿病腎衰竭病人洗腎後的5年存活率是61%。反過來說,糖尿病人開始洗腎後5年有66%病人死亡,而非糖尿病的洗腎病人5年後有39%的病人死亡。糖尿病腎衰竭者的5年死亡率是非糖尿病腎衰竭者的1.7倍。由此可知,即使同樣是腎衰竭的洗腎病人,糖尿病腎衰竭者比非糖尿病者預後明顯較差。

四、血糖和血壓控制對糖尿病腎病變的重要性
       以下介紹其中幾篇有關糖尿病腎病變的大型臨床研究試驗結果。
(一)、血糖控制的臨床研究:
         根據一針對第1型糖尿病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叫"糖尿病控制與併發症研究試驗",共收集1,441位第1型糖尿病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積極胰島素治療組,每天皮下注射3至4次胰島素。另一組是傳統治療組,每天皮下注射1至2次胰島素。積極治療組的糖化血色素HbA1c控制在7.0%,而傳統治療組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9.1%。經6.5年的追蹤結果,積極治療組的微量白蛋白尿比傳統治療組減少39%;而臨床白蛋白尿積極治療組比傳統治療組減少54%。
另一針對第2型糖尿病的大規模臨床研究叫"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共有23個醫學中心參與研究,收集5,102位新診斷的第2型糖尿病人,年齡25至63歲,平均年齡53歲。追蹤長達15年。此研究將病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樍極治療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0%。另一組是傳統治療組,糖化血色素控制在7.9%。相對於傳統治療組,積極治療組的微量白蛋白尿在第9年時減少24%;第12年時減少33%;在第15年時減少30%。
(二)血壓控制的臨床研究:
      首先是英國糖尿病前瞻性研究,將病人隨機分成兩組,一組是積極血壓控制,平均血壓控制在144/82毫米汞柱。另一組的平均血壓控制在154/87毫米汞柱。歷經6年的追蹤結果顯示,積極血壓控制組比另一組的微量白蛋白尿減少29%。 另一個大規模的臨床研究是MICRO-HOPE研究,在歐美加19個國家進行,267所醫學中心參與,總計有3,577位55歲以上,先前有心血管疾病,或至少有一個以上危險因子,臨床上無蛋白尿及心衰竭的糖尿病患者。隨機分成兩組,一組給予抗高血壓藥物Ramipril治療。另一組為對照組,給予安慰劑。經4.5年的追蹤結果,在臨床白蛋白尿的發生上,治療組比對照組減少24%。

五、糖尿病腎病變的防治
       過去有許多前瞻性大型和小型的臨床研究發現,糖尿病腎病變最有意義的危險因子是高血糖和高血壓,其次是吸煙、高蛋白質攝取、和高膽固醇血症。這些危險因子是可以經由生活型態的改變、飲食、和藥物治療和控制。此外,也有許多的研究證實,具有腎臟病變家族史和高血壓家族史的糖尿病人比較容易罹患糖尿病腎病變。這些因子主要是由基因決定,無法治療。

建議糖尿病腎病變的防治如下:
1、理想的血糖控制:
      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已如前所述。另有研究指出,糖化血色素每降低1%,可降低20-40%微量白蛋白尿的發生率。建議糖化血色  素控制在7.0%以下。
2、理想的血壓控制:
     糖尿病的血壓應控制在130/80毫米汞柱以下。若每天的白蛋白尿大於或等於1公克,則血壓應控制在125/75毫米汞柱以下。
3、鹽分攝取的限制:
     建議鹽分攝取量每日小於6公克。若有腎病症候群,則每日2至3公克。
4、蛋白質攝取的限制:
     正常和有微量白蛋白尿的病人,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是0.7-1.0公克/每公斤體重。有白蛋白尿和末期腎臟疾病者,每日的蛋白質攝取量是0.6公克/每公斤體重。
5、戒煙:
      已有許多強烈的臨床研究證據顯示,抽煙是心血管疾病和腎病變的危險因子。戒煙對糖尿病腎病變有絕對的好處。
6、血脂異常的治療:
      許多動物實驗證實,高血脂症會導致腎小球硬化,或是使原來的腎小球疾病惡化。在糖尿病人的研究也證實,血脂異常者腎小球過濾率也較快速下降,和較高的機會發生腎功能異常或衰退。應避免高脂肪飲食。建議低密度膽固醇控制在100毫克/百毫升以下。
7、避免腎毒性的藥物和不必要的藥物。
8、肥胖者減肥:
      肥胖是得第2型糖尿病、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的獨立危險因子。肥胖與糖尿病的大血管併發症和小血管併發症的罹病與惡化有密切關係。

六結語 

糖尿病腎病變已成為國人洗腎的首要原因,且仍快速增加中。許多前瞻性大型臨床研究試驗已證實,嚴格的血糖和血壓控制能逆轉微量白蛋白尿或延緩白蛋白尿期進行到末期腎臟疾病。也有許多的研究指出,生活型態的改變,如吸煙、高蛋白質攝取、高脂肪飲食、及高血脂症等,是導致糖尿病腎病變持續惡化的危險因子。嚴格控制這些危險因子不只能降低糖尿病人心血管疾病的發生率,也對糖尿病腎病變的進展有緩和的效果。建議所有糖尿病人都應該定期做蛋白尿的檢查和追蹤,至少每年要檢查一次。以期早期發現,早期治療。
醫師小檔案戴在松
■ 高雄醫學大學醫學士公職醫師
■ 高等考試及格曾任成大醫學中心神經內科醫師
■ 曾任台中榮總醫學中心內分泌暨新陳代謝科主治醫師 
■ 曾任國防醫學院醫學系臨床兼任講師
■ 現任嘉義大學體育與健康休閒研究所兼任教師
■ 中華民國糖尿病衛教學會衛教師
■ 台灣內科醫學會內科專科醫師
■ 中華民國內分泌暨糖尿病醫學會專科醫師
■ 台灣老年醫學會老年醫學專科醫師
專長:糖尿病、甲狀腺疾病、高血脂、高血壓、內分泌疾病、痛風、老年醫學、運動醫學

健康小百科:控制糖尿病腎病變四要法

作者﹕洪士元(高雄義大醫院腎臟科醫師)


【大紀元4月3日報導】(據中廣新聞報導)根據台灣腎臟醫學會的統計資料,目前全台約四萬名洗腎患者中,糖尿病幾乎是最大的禍首,約有15000名病人因糖尿病而需終生洗腎,而且可以預期的是,這個比例只會增加不會減少。

糖尿病對腎臟的影響,依嚴重度可分為五期。前兩期病人並沒有症狀,腎功能檢查正常,臨床上除非做腎臟切片檢查,否則醫師也無法判斷。第三期稱為微量白蛋白尿期,這時腎功能檢查仍正常,也無明顯症狀,只有部份病人血壓升高,可是尿液中的白蛋白排出量卻增加。但此階段卻是治療的黃金時期,一旦治療失敗,隨即進入第四期蛋白尿期。小便泡沫明顯增多、逐漸下肢水腫、腎功能衰退,此時雖全力治療,也難以讓腎功能恢復正常,只能盡力讓腎功能惡化速度減緩。如果治療效果不佳,終將進入第五期尿毒症,必須長期洗腎以維生。

依據上述的統計資料,台灣地區糖尿病患者,約28%處於微量白蛋白尿第三期,約17%為第四期,呈現蛋白尿,而這兩類患者正是可能終生洗腎的高危險病人。當患者發現罹患糖尿病的同時,腎功能的篩檢就有絕對的必要性,目的在找出是否為容易惡化的高危險患者。就算是初次檢查結果正常,每隔六個月定期的追蹤檢查也不可忽略。想要控制糖尿病腎病變有四要法。

第一要先控制血糖,不管是使用藥物或注射胰島素,最起碼空腹血糖不可超過140mg/dl。

第二是控制血壓,目標是收縮壓低於130、舒張壓低於80毫米汞柱。

第三個則是低蛋白飲食,每天每公斤體重只能食用0.6至0.8公克的蛋白質,但不可控制過頭,以免造成營養不良。

最後,當然也是最重要的,就是與腎臟科醫師合作,不隨意服用來路不明的成藥或草藥,相信一定可以打贏這場仗。

4/4/2005 1:35:18 P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234478
糖尿病
2008/12/31 10:33 推薦0


asdfghjj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糖尿病確是最普遍但又非常令人害怕的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181195
(轉貼) 糖尿病吃火鍋 少肉多蔬菜
2008/12/30 02:38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糖尿病吃火鍋 少肉多蔬菜

很多糖尿病友擔心寒冬吃火鍋影響健康,羅東博愛醫院營養科昨天和糖尿病友分享冬令火鍋烹煮秘訣,建議火鍋的主食、肉類各2到3份,並多選擇青菜及蒟蒻絲、牛蒡等低熱量食材,搭配自製的「養生輕味香橙醬」,可以吃得健康又開心。

羅東博愛醫院舉辦「糖尿病友健康飲食教育講座」,現場端出豐富的菜色。營養師李秀利表示,糖尿病友的飲食要注意糖類及肥肉的攝取量,火鍋高湯建議採用小排骨熬煮後冷藏,撈起油脂再煮湯,或加入洋蔥、白蘿蔔、番茄,使高湯低脂又健康。

主食部分建議肉類部分多選脊肉,若怕口感太老,把肉沾上蛋清下鍋燙熟,依舊可口,另低脂的海鮮也不錯,仍須注意不可過量,至於魚餃、燕餃等加工食品少吃為妙。

蔬菜部分,如白菜、高麗菜、蘿蔔、茼蒿、玉米筍、金針菇可以多選幾樣,蒟蒻絲、牛蒡等低熱量食材也可選用。

活動現場教導自製「養生輕味香橙醬」,營養師準備一顆金棗及檸檬、柳丁各半顆,先將半顆檸檬、柳丁擠汁,再將金棗切末,並添加醬油、代糖、薑末各少許,沾醬即完成,有疑問可洽營養科(03)9543131轉5280。

【2008/12/27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178670
(轉貼)食用豆類堅果 有益糖尿病患
2008/12/20 09:20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醫學會期刊》研究 食用豆類堅果 有益糖尿病患

  • 2008-12-20
  •  
  • 中國時報
  •  
  • 【黃文正/紐約時報十九日報導】

     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刊載的一篇研究報告指出,採用高纖低脂飲食法的第二型(成年型)糖尿病患者,在控制血糖濃度方面,食用豆類和堅果類食物,會比醫界習慣推薦的全穀類飲食法,效果更佳。

     研究人員表示,豆類與堅果類食物因血糖指數較低,僅會適度增加血糖濃度。研究發現,接受低血糖飲食法的參與者,在半年之後,可明顯增加體內的HDL膽固醇(高密度脂蛋白),即俗稱的「好膽固醇」,對降低罹患心臟病的風險頗有助益。

     「這是非常重大的發現,因為罹患糖尿病堪稱雙重打擊,」這篇研究報告的主撰人加拿大多倫多大學營養科學系教授傑金斯說,「如果是男性患者,他再罹患心臟病的機率,是一般人的兩倍;女性更高達四倍之多。」

     「截至目前,用來控制第二型糖尿病的藥物,在降低心血管疾病方面並未達到預期的效果。」他說,這項研究對容易罹患心臟病的糖尿病患者應有不小幫助。

     此項研究將二百廿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隨機抽樣分成兩組,一組採行低血糖飲食法,另一組採用高纖維穀物飲食法。兩組採行的飲食中,飽和脂肪和反式脂肪都很低。

     高纖維穀物飲食法強調「棕色食物」,例如全麥麵包、早餐麥片、糙米和連皮的馬鈴薯。低血糖飲食法則包括豆類、豌豆、扁豆、麵糰、快煮米飯(quickly boiled rice)以及黑麵包、裸麥麵包、燕麥粥和燕麥麩等。

     經過半年後,低血糖飲食法這一組,糖化血色素(hemoglobin A1c)濃度平均微降○.五%,但對促進HDL膽固醇卻成效顯著,每公合血液平均可增加一.七毫克。

     至於高纖維穀物飲食法那一組,糖化血色素濃度降低較少,而HDL膽固醇甚至輕微下降。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157144
(轉貼)生理時鐘異常導致糖尿病和高血糖
2008/12/17 12:14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跨國研究:生理時鐘異常導致糖尿病和高血糖

一項多國學者進行的最新研究發現,由於具有相互關聯的基因發生變異,證明糖尿病和高血糖病患比起一般人,更易出現睡眠失調的問題,反之亦然。

目前已有研究證明,睡眠品質不佳的人,愈容易體重超重。這項刊登在「自然遺傳學(Nature Genetics)」雜誌上的研究論文則進一步指出,生理時鐘和睡眠模式異常,與第二型糖尿病發生的風險有相互的關係。

這項研究以1萬5464 名法國、丹麥和芬蘭三國不同人群為研究對象,證明基因rs1387153 發生變異時,會使罹患第二型糖尿病的風險,增加達兩成。rs1387153靠近MTNR1B基因,MTNR1B正是具有控制褪黑激素訊號通路的基因。

研究指出,褪黑激素扮演著控制生理時鐘的角色,它可調解人體的睡眠、飲食,以便適應晝夜的節奏;而血糖則是受胰島素控制,胰腺在24小時身體自然週期的不同時段,分泌不同量的胰島素。其中,胰島素分泌在白天達到高峰,以便處理攝入食物中的糖,並在夜間降至最低點;相反的,褪黑激素在白天分泌少,而夜間最多。

據稱,當影響褪黑激素和睡眠模式的基因出現異常時,血液中的胰島素也會受到干擾,血糖也就無法控制。

這項由英國、加拿大、丹麥等跨國際研究單位的學者進行的研究聲稱,過去已有研究證明,睡眠失調和肥胖有一定的關聯性,而現在更證明了睡眠失調、肥胖,都與糖尿病有關。

研究團隊表示,他們的新研究證明了生理時鐘異常,將會導致糖尿病和高血糖,因此希望研究結果未來可為糖尿病的治療,提供新的治療方法。

【2008/12/17 中央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151055
(轉貼)二型糖尿病并发症
2008/09/30 17:36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睡少又品質差 增加罹糖尿病風險

人體內掌管生理時鐘的基因,也同時可以控制血糖高低,對第二型糖尿病也有決定性影響。英國醫學研究顯示,肥胖、生理時鐘失調與第二型糖尿病之間似乎有密不可分的關係,這些似乎都和一種叫MTNR1B的基因有關;而睡得少、睡得差會提高罹患糖尿病風險。研究人員希望醫界利用這項研究發展出新的糖尿病防治策略。

一般人生理時鐘大約為廿四小時,晚上睡覺,白天工作,身體在白天也會比較活躍,這都是靠體內分泌荷爾蒙控制,尤其是大腦松果體分泌的褪黑激素,更具關鍵角色。褪黑激素控制睡意,當人體睡覺時,體溫會慢慢下降,這也是由褪黑激素操控、調節。

世界各地的醫學、科學家檢視數千人的基因組,結果發現,當某一個基因產生變異時,特別容易產生糖尿病。英國倫敦帝國大學研究發現,當這個基因出現變異,罹患第二型糖尿病風險會提升20%。

另一項牛津、劍橋大學研究顯示,當這基因出現另一種變異時,人體血糖值會比較高。研究人員表示,這些基因變異現象都與MT-NR1B基因有關,而MTNR1B基因正可以幫助控制體內各部位的褪黑激素多寡。

英國帝國大學菲利浦‧佛洛格(PhilippeFroguel)教授表示,過去研究顯示,睡眠問題會導致肥胖,也會增加罹患第二型糖尿病機率,這項研究的結果與過去的研究似乎吻合。菲利浦‧佛洛格表示,若睡眠不足,更可能有肥胖問題,而這項最新研究顯示,生理時鐘異常可能引發糖尿病,並提高體內血糖值,希望治療糖尿病時,這項發現可以為醫界提供新的治療契機。

不過,也有學者針對這項研究持保留態度,專研睡眠、生理時鐘的英國學者吉姆‧霍恩(JimHorne)表示,生理時鐘失調可能真的和肥胖、糖尿病有關,但人們也有可能因為吃太多而干擾睡眠,肥胖的人可能患有睡眠呼吸中止症,而睡眠呼吸中止症也會影響睡眠品質,這些因果關係都需要更多研究才能釐清。

【更多精采內容,詳見新生報之《養生文化報》】

【2008/12/09 台灣新生報】

Type 2 Diabetes Complications

Heart Disease and Stroke

People with diabetes have extra reason to be mindful of heart and blood vessel disease. Diabetes carries an increased risk for heart attack, stroke, and complications related to poor circulation.

二型糖尿病并发症

心脏病及中风

糖尿病患者有需额外留意心脏病及血管疾病的原因。糖尿病增加心脏病、中风及其它血管并发症的风险。

Kidney Disease

Diabetes can damage the kidneys, which not only can cause them to fail, but can also make them lose their ability to filter out waste products.

肾病

糖尿病可损害肾脏。它不单可引起肾衰竭,还可导致肾脏失去过滤垃圾的能力。

Eye Complications

Diabetes can cause eye problems and may lead to blindness. People with diabetes do have a higher risk of blindness than people without diabetes. Early detection and treatment of eye problems can save your sight.

眼睛并发症

糖尿病可引致眼睛问题及导致失明。糖尿病患者的失明机会比没有糖尿病人士高。及早发现及治疗眼疾可保全你的眼觉。

Diabetic Neuropathy and Nerve Damage

One of the most common complications of diabetes is diabetic neuropathy. Neuropathy means damage to the nerves that run throughout the body, connecting the spinal cord to muscles, skin, blood vessels, and other organs.

糖尿病性神经病变及神经损坏

其中一种最常见的糖尿病并发症是糖尿病神经病变。神经腺从脊髓连接到肌肉、皮肤、血管及其他器官。神经病变是指对全身神经腺的损害。

Foot Complications

People with diabetes can develop many different foot problems. Foot problems most often happen when there is nerve damage in the feet or when blood flow is poor. Learn how to protect your feet by following some basic guidelines.

脚部并发症

糖尿病患者可患上很多不同的脚部问题。脚部问题多数由于患有神经病变或患有血管问题引起。学习如何透过以下一些基本指引去保护你双脚。

Skin Complications

As many as one-third of people with diabetes will have a skin disorder caused or affected by diabetes at some time in their lives. In fact, such problems are sometimes the first sign that a person has diabetes. Luckily, most skin conditions can be prevented or easily treated if caught early.

皮肤并发症

多达三分一糖尿病患者会在不同的阶段患上糖尿病性的皮肤毛病。 其实,这些问题有时是糖尿病的第一个征兆。幸运的是, 大部份的皮肤症状,如及早发现, 都是可避免或容易治疗的。

Gastroparesis and Diabetes

Gastroparesis is a disorder that affects people with both type 1 and type 2 diabetes.

胃轻瘫与糖尿病

胃轻瘫是一种影响一型及二型糖尿病;患者的疾病。

Depression

Feeling down once in a while is normal. But some people feel a sadness that just won't go away. Life seems hopeless. Feeling this way most of the day for two weeks or more is a sign of serious depression.

抑郁症

间中感到些消沉是正常的。但有些人感到的悲哀,聚久不散,生命仿似没有希望般。如果多过两个星期整天有这些感觉,便是有严重抑郁病的症状。



本文於 2008/12/09 19:59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047648
(轉貼)每天多走45分鐘 可控制糖尿病
2008/07/30 04:10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塑膠容器雙酚A 罹糖尿病機率高

一項最新公布的報告中指出,廣泛用於塑膠材質飲食容器的化學物雙酚A(Bisphenol A,簡稱BPA)與糖尿病、心血管疾病、肝功能異常有關。

美國與英國的研究人員在最新一期「美國醫學會期刊」發表的研究報告中指出,在對1455名美國成人做的檢驗中顯示,尿液中BPA濃度最高者罹患心血管疾病的機率,約是濃度最低者的3倍,罹患糖尿病機率也將近2.5倍。

研究人員指出,這是歷來首見追蹤調查BPA在人體內普遍程度的大規模調查,不過仍有待後續研究。參與這項研究的英國半島醫學院研究員梅爾瑟表示,研究結果並未證明BPA足以引起疾病。他說:「學術界必須儘快從事同樣的研究,我們必須掌握其中的原理。」

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曾一再表示,廣泛用於塑膠嬰兒奶瓶、食品容器、餐具、罐頭內襯的BPA安全無虞。不過有鑑於BPA的安全性引起熱烈討論,FDA已經開始檢討,預定下個月公布最新指南。加拿大政府以有害人體健康及生態環境為由,禁止製造業者使用BPA。美國「全國毒物計畫」認為,BPA可能導致兒童的大腦及荷爾蒙系統出現發育上的問題。

逾90%的美國人體內可驗出BPA,滲入的管道包括食物、飲水、牙科密封劑、皮膚曝置、吸入居家塵埃等。2003年的全球BPA產量超過200萬公噸。

【2008/09/18 聯合報】

每天多走45分鐘 可控制糖尿病

英國新堡大學科學家研究發現,糖尿病患者要控制血糖含量有個很簡單的方法:每天多走四十五分鐘。

研究團隊挑選二十位志願者,其中十位患有第二型糖尿病,在為期八週的實驗中,研究人員給他們一個計步器,要求他們每天走超過一萬步(一般人每天的活動量約是六千步),之後研究人員測試後發現,志願者平均多燃燒了兩成的熱量,肌肉內也儲存了更多的糖分。肌肉是糖分主要的儲放倉庫,一旦它們無法好好吸收糖分,糖就會釋放到血液中。

研究人員表示,此法對第二型糖尿病患者相當有效,簡單、不用吃藥、也不需上健身房,只要幾週,症狀就能減輕。(記者王萱儀)



本文於 2008/09/18 09:46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963585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