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生愛念書、求上進,但工作職場上,似乎得不到「同等」回饋,女性在權力、決策及影響力層面,還有進步空間。一○四人力銀行表示,近三年來,整體女性主管占比從二十七%提升至二十九%,若將產業初分十六個類別,僅文教業、媒體業女性主管過半,其餘產業皆由男性「當家做主」。
不僅男女主管佔比大不同,薪資報酬也呈現「男女有別」。一一一一人力銀行根據統計指出,男性出社會起薪就高於女性,隨工作年資增加,兩性薪資差距更為加劇,以七至九年資歷為例,兩性平均薪資差距高達三成,透露出女性在職場上不僅輸在起跑點,加薪、升遷皆較男性侷限。
一一一一人力銀行總監何啟聖分析,男性從事行業以理工類、核心職務居多,女性多以服務或支援性工作為主,因而產生平均薪資的落差,另外,女性婚後又背負兼顧家庭、扮演母親角色,在職場發展現實下,兩性薪資差距隨著年資增加而加劇。
一○四人力銀行行銷處協理陳力孑建議,女性若能跳脫產業、職務對性別的限制,職場升遷路將更寬廣;若企業能提供女性更公平、暢通的升遷管道吸引「優質女性」,這對企業、產業都是正面幫助。
以職務細項來看,陳力孑表示,女性主管占比最高的是品牌宣傳及媒體公關,其次是財務或會計部門,女性占七十四%與七十%,其他如行政、客戶服務、人力資源以及廣告企劃等部門,女性主管則微幅領先男性,占比從五十一%至五十六%不等。
六、七年級年輕世代,女性比男性「愛」念書。據主計總處三月國情統計通報指出,台灣三十九歲以下女性受高等教育程度的比重已超越男性,且愈年輕、兩性受高等教育的差距有擴大的趨勢。
以二十五至二十九歲的女性族群為例,受高等教育比例高達六十七.五%,主計總處官員指出,該年齡層平均每一百名女性中,有六十七.五名已完成或正在接受高等教育;同年齡男性比重則為五十九.六%,兩性相差七.九個百分點,是女性遙遙領先男性最鮮明的年齡層。
反觀六十五歲以上的族群,在當時重男輕女時空背景下,全台女性受過高等教育的總人口數僅四.七萬人,男性則高達十六.一萬人。官員指出,六十五歲以上女性受高等教育的人數,不及同齡男性的三分之一,顯現性別平權在教育制度中逐漸發揮成效。這份調查對高等教育的定義,是指專科以上畢業者,包含大學、研究所。
Yahoo!奇摩資深行銷經理宋汝萍表示,女性不僅在學業上力求上進,工作也常展現積極面。剛出社會的女性新鮮人,下班後相較男性較少應酬、娛樂,願意在職進修、攻讀更高學位的比例也較男性高。
住商不動產企研室主任徐佳馨指出,五、六年前各區選出的超級業務員,男性都逾六成以上,今年男女比已轉為一比一,其中,中南部女性業務員竄升速度非常快,與女性心思細膩、親和力十足的特質有關。
東海大學社工系副教授彭懷真指出,女性教育程度提升影響社會各個環節,最明顯的是女性對婚姻態度改變,包括初婚年齡遞延至廿九.六歲,因為結婚「高峰期」在完成學業四、五年後才會出現,延後結婚進而壓縮女性生育時間與意願,另外,經濟逐漸獨立下,結婚已非女性的唯一選擇。
不過,研究所以上學歷仍是男性佔盡優勢。主計總處統計顯示,二十五至三十四歲、具研究所以上學歷的男性總計十九.六萬人,高於女性的十三.七萬人,但同年齡女性擁有大學、專科學歷的總人數達一○六萬人,遠高於男性九十.三萬人。
女性攻讀研究所以上學歷不及男性,彭懷真認為,與國家近年產業發展有關,近年理工學院開設研究所容易,且科系名額開放動輒五十、六十名,大幅提升理工研究所錄取率,反觀女性比例較高的社會科學、商學院等,研究所名額申請受限。擁有碩士學歷的徐佳馨說,研究所女性同學中,不乏家長擔心女生攻讀到博士班,因課業耽誤到婚姻而作罷。
對中學男女生分校“因性施教” 是拯救還是桎梏(圖)
对中
2012-04-26 09:31:21 來源: 華聲在線(長沙) 有0人參與 手機看新聞 轉發到微博(0)
【核心提示】近日,上海八中獲批成立男子高中班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因性施教”的觀點在教育界再度升溫。是否應該恢復男校女校?過於強調性別差異教育是否會影響學生們將來融入社會?(04月24日《京華時報(微博)》)
近日,上海市教委批准上海市第八中學開設“上海市男子高中基地實驗班”,期望培養“浩然正氣、樂學善思”的男生,面向全市招收60名學生。該校校長盧起升表示,“男子中學”旨在應對“男孩危機”,以解決學校“陰盛陽衰”、“男孩女性化”等問題。筆者在這則新聞《恢復男校女校引熱議因性施教是否大勢所趨》中看到這樣的報道,有幾個問題想問問:難道男生的“浩然正氣”、“樂學善思”只有這樣才能培養?難道“男生危機”、“偽娘現象”只有這樣才能解決?這男生、女生分開“因性施教”到底是拯救還是桎梏?
說實話,所謂“因性施教”,其實並不是甚麼新鮮名詞。只是過去沒有這樣歸納而已。在舊中國很長的一段歷史時期,形形色色的學堂裡都是清一色的男子,女子並沒有接受教育的權利。上世紀初開始創辦的女校,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更多地是為了釋放一種爭取婦女權利解放的信號。隨著時代的發展以及觀念的進步,男女之間在一起學習工作已經沒有那種所謂的“授受不親”,男女混合編組教學的優勢也日益顯現。不僅便於男女生之間溝通交流,而且促進了相互之間的和諧交往。如今像上海八中成立“男子中學”這樣的做法,用性別標準是否會桎梏學生的個性發展呢?
學校是教育公民維護秩序的社會機構,學校培養學生就是讓學生在有秩序,合法的條件下在社會中活動。而學校教育不僅是為了傳授知識,同時也要致力於培養孩子健全的情感以及生活能力。讓男女生公開近距離接觸,遠比“畫地為牢”更為明智和科學。換句話說,如果從小就刻意製造男女生之間的神秘與距離,是不是反而更容易“出事”呢?弄不好還會在這種社會的集體“暗示中”扼殺了孩子們的天分?讓一些男孩女孩在全面發展的過程中“缺胳膊斷腿”呢?作為教育主管部門也應該有所關注!
還有一個很現實的問題不能不說。如今的孩子,哪一個不是從出生後,在母親、奶奶、外婆們的“呵護”下長大,從入托入園開始,幾乎清一色是在女教師的“熏陶”下走進小學的校門,爾後又是在十之八九的女教師的“領教”下走到中學,在一些中學即便是碰上幾個男教師上課,又弄不好會面對十之八九的“娘娘腔”十足的男老師“澆灌”。如今出現“陰盛陽衰”、“偽娘現象”的男學生能全怪學生自己?要知道,學生對老師的崇拜是發自心底的,是其他人無法代替的。因為“一日為師,終身為父”啊!學生的“偽娘現象”我們的老師難道不該反思?
男女有別是所有人都無法回避的現實。男人的傳統形象應該是勇敢、有膽識、敢做敢為,富有進攻性,是一種強者的形象,在某些時候具有保護女人的責任;女人傳統的形象呢?是溫柔、賢惠、體貼等以家庭為主,是淑女的形象。傳統上男人就應該比女人更能,現在好像這樣的形象正在被顛覆,“陰盛陽衰”了,於是許多人開始痛心疾首!特別是最近幾年,關於“偽娘現象”被爭論得熱火朝天。但也別忘了,時下的社會環境和娛樂傳媒也是一大推上。如今,“偽娘”現象的出現也是迎合市場“需求”而被動讓學生們“選擇”成了“偽娘”,因為是有人在“分享”消費著這種“偽娘”現象。這能怪學生嗎?
話說回來,學校也是一個小社會,除了學習知識,學習為人處事也同樣重要。男和女除了愛情還有友情,不能指望周圍除了媽媽、奶奶就很少和其他異性接觸的男孩會處理好男女之間的友情。也許有人說,出了校門與異性的接觸機會和時間應該還是正常擁有的。我不敢苟同!現在的孩子大多是獨生子女,他們的朋友大多是同學,出了校門還真沒有甚麼與異性接觸的機會了。看看如今很多做父母的幫兒女相親的事就知道了!說白了“男孩危機”、“偽娘現象”還是獨生子女惹的禍。
最後,筆者想說的是,初高中生正處於青春發育期,都渴望瞭解異性,並在異性面前表現自己,這也是人的本性。上海八中搞這樣的“男子學校”作為試點也未嘗不可,但千萬別整成了是“桎梏”!要知道,人類在原始生活中,都是男女一起群居生活的,男人的鬥志是如何來的?想必大家都知道吧!做教育的人更要清楚,男生與女生最終都要走入由男人、女人組成的社會。如今一些人主張男女分校“因性施教”來應對“男孩危機”,以解決學校“陰盛陽衰”、“男孩女性化”等問題。這究竟是拯救還是桎梏?(古月軒主)
下一頁:拿“因性施教”說事 是不懂性別教育
拿“因性施教”說事 是不懂性別教育
本報訊(記者李佳)昨日,聞聽上海籌建男子中學及男女分校的網上熱議,獲知“因性施教”因此再度升溫,我國著名性學及性教育專家、華中師範大學教授彭曉輝明確表示,如果有人借“因性施教”來說事,那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或是為了其中的商機,或是只為實現一己教育理想,但這樣是犧牲了兩性共同受教育的權利,他(她)不懂得甚麼是真正的性別教育。
“男女分校斷斷使不得。”彭曉輝說,“男校、女校最早要溯源於上世紀。在“女子無才便是德”的年代,學校只對男子敞開知識大門。五四運動後,倡導男女平等,女校作為一個過渡應運而生。當時要保障女子受教育的權利,但“男女授受不親”的封建思想還是主流,於是男子進男校,女子進女校。改革開放後,我國有多個省市先後恢復了女子中學。經歷一段時期的發展、變化後,全國絕大多數學校都實行了男女合校,單性學校寥寥無幾。”
彭曉輝表示,從性生理和性心理角度來看,男生和女生必須在一起。只有學會交往,才有利於兩性生理和心理的健康發育及發展。他介紹說,有調查顯示,女子學校女生的痛經率和月經不調發生率比混合學校的女生高。這足以證明,僅從生理方面講,男女分校就不利於正值青春期的兩性成長。
彭曉輝介紹,“因性施教”的教育觀點主要聚焦在心理層面。學界有人認為男女分校更能培養性別認同感,讓女子更像女子、男子更像男子。還有人列舉英國伊頓公學等貴族男校,認為分開培養能塑造“男子漢氣概”。彭曉輝則認為,性別分隔的教育,培養出的所謂男子漢一定會有性格缺陷。他進而反問:“這種男子漢是我們社會需要的嗎?”
他認為,男子漢的果敢剛毅、進取心是一方面,而關愛、親和、溫柔等性格特質也應是男子漢性格養成中的重要品質。(李佳)
作者:李佳
男女分校不是一劑良方
作者:鄭渝川 標簽:時評男女分校2012-04-25 08:25 星期三 晴
男女分校不是一劑良方
文/鄭渝川
近日,上海八中獲批成立男子高中班的消息引發廣泛關注,“因性施教”的觀點在教育界再度升溫。這個實驗班舉辦的目的,就是為了培養“浩然正氣、樂學善思”的男生,以應對缺乏“陽剛之氣”的“男生危機”、“偽娘現象”。還有許多地方打算復建女子中學,專家稱女校可以培養獨立自信的女性,女生家長認為女校更安全。(《京華時報》4月24日)
男女分校,當然更有利於學校及教育部門管理,特別在中學階段,立竿見影的阻斷了同校學生戀愛的可能,理論上來講,學生將更容易集中精力學習。但青少年萌生性別意識和對異性的好奇好感,不會因為學校裡沒有異性同學而消失,沒能在校園裡形成正常的交往,難道不可以在走出校園後再結識嗎?從某種意義上來說,男女混校,學生之間基於長期相處更容易瞭解彼此情況,可以認識一些靠得住的異性朋友;而在分校狀態下,學生不能通過與異性同學的日常相處來提升社會交往經驗,反而可能降低其他環境下與陌生異性交往的警惕防備能力。
互聯網時代的青少年,長期依賴於電視、互聯網傳媒和交互工具,閉門不出,儼然與社會隔離,對世態萬象的理解淺層化;而從長期來看,絕大多數人的生存和發展又不能真正離開社會,影像認知、媒體介紹根本無法替代“行萬里路”。兩相對照,就造成互聯網一代的思辨水平、交往能力、執行能力和應對挫折的能力下降。為了安全、讓女生安靜的讀書學習,國內目前僅有的幾個女校都實行取全封閉的全寄宿管理模式,這會否加劇此番隔離與漠視?
如果說現有男女混校、同班狀態下,出現了一些問題,包括男生危機、偽娘現象、早戀低齡化等,這些實際上都另有源頭。以所謂的偽娘現象為例,一方面,社會人群中非主流性選擇從來就存在,只是在過去很多年內不被容許,當事人要受到嚴酷打壓,在政治和文化氛圍更趨開放的近些年,這類人群存在的權利才得到了基本承認,這跟混校模式有甚麼關係呢?另一方面,文化氣質上的男生危機,這跟應試教育、教育行政化管理的高壓體系有關,。我們的教育環境客觀上不允許男生流露和培養“陽剛之氣”,而是強調服從,按性別分班、分校,只會進一步促成男生的服從,哪裡能培育甚麼陽剛之氣?
再來看目前一些女校、男校(班)提供的“因性施教”內容,你就會發現這些“分校教育”有多麼不靠譜。北京某女中設立管樂、茶藝、溝通的藝術、DIY包裝、民族舞蹈等選修課程,無錫某女中,學校要求學生必修女子禮儀課和形體課,並對坐立走都有標準……說白了,這就是專司製造貴族化、全能才藝型淑女的一種模式,能具有多少科學性和普遍意義呢?而在上海八中推行的“讓男生的特長和潛能得到充分發揮”教育,即加大男生擅長課程的難度、開設生存體驗課等內容,有些純屬現行應試教育的升級版,還有些在現在的混校模式下完全也可以實行,並無必要只在男性試水。
相關鏈接:http://society.people.com.cn/GB/177281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