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政策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家國主義與言論自由資料】(轉貼)
2005/12/21 15:42 瀏覽40,910|回應30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12.23  中國時報

總統沒有言論自由嗎?

楊智傑

判決陳水扁敗訴的法官,對外說因為「人權」是人民拿來對抗政府管制,而總統代表政府,所以沒有言論自由可言。這樣的邏輯是非常詭異的,看得出法官的憲法學可能有待加強。故有必要好好分析一下,以正視聽。

且別說總統代表政府。立法委員也是五權政府中一份子,但立法委員在院內享有「言論免責權」,享受比一般人民更多的言論自由。所以,光說政府不同於人民,所以政府沒有言論自由,這點是說不過去的。

美國也有學者將「政府對人民言論的管制」,看待為一種「政府的言論」。例如,政府對衛星電視頻道的管制,其實也是表達出政府的立場、政府的言論。就這種情況,其實所謂的政府言論,就是政府的管制,這種情況當然不可以讓政府再主張什麼言論自由,反而應該受到憲法的控制。

甚至,政府在很多時候,就資訊的公布與否,要受到更多的限制,而沒有言論自由中的「不說話的權利」。例如,輔通過的政府資訊公開法,就規定了在很多條件下,政府資訊必須被強迫公開。就以上兩點來看,政府本身就是管制者與資訊掌有者,的確是沒有所謂的言論自由可言。

但是陳水扁總統對連宋的誹謗發言,並非政府決策或政府的管制,只代表他個人,且無拘束力。若就他個人的言論,他當然享有言論自由。試想,若總統沒有說話的權利,那總統要怎麼過活呢?他又怎麼能競選連任呢?

其實要判決陳水扁總統敗訴的理由很簡單。陳水扁也有言論自由,但是言論自由不是無限上綱,一樣有所限制。其中一項限制就是,人民沒有任意誹謗、抹黑他人的自由。人民沒有誹謗的自由,總統也沒有這項特權。大法官雖然在釋字五○九號解釋中放寬了誹謗罪的要件,但要求在說人長短前必須作基本的查證,若未經過基本查證,就說人是非、隨意批評,仍然構成誹謗。所以,法官只要將總統當做一般人,一樣能判陳水扁敗訴。

不過在這份判決中,法官卻清楚地指出政府沒有言論自由可言。政府就資訊公開與否,不得任意決定。法官要求陳水扁這一方舉證說明到底有哪些證據可以證明當時確實有「柔性政變」,陳水扁這一方說事涉國家機密,不願公開。法官卻數落了陳水扁這一方一頓。因為,雖然哪些東西算是國家機密是由政府來決定,但政府不得為了隱藏自己的犯罪意圖而任意將資訊定為國家機密(國家機密保護法第五條),而且就算是國家機密,法官在審案時也可以採審判不公開的方式來審查。但陳水扁這一方只用國家機密作為搪塞,因而也舉不出到底有什麼證據、或作了怎樣的查證可以支持柔性政變的說法。所以法官當然可以判陳水扁敗訴。

筆者僅援引提出上述部分協同意見,供大眾指教。

(作者為台灣大學國家發展所博士候選人)

 

周玉蔻、楊憲宏 痛批台視華視

林淑玲、朱梅芳∕台北報導

政軍退出無線電視的釋股大限前夕,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楊憲宏訂今日召開記者會大 爆料,要求扁政府廿六日釋股大限一到,就應該把台視董事長賴國洲及總經理鄭優、華視董事長周榕生、總經理江霞等人全部換掉。周玉蔻更預告,她今天會公布綠營各路人馬為二○○八政治利益,控制媒體的醜態。

周玉蔻表示,她已經向立法院各黨團遊說,台視未來應該全民釋股,每個股東持股不能超過五%。華視也應該全民釋股。 楊憲宏也批評,陳總統的媒體改革已經走到死胡同,必須要壯士斷腕了。

對新聞局計畫把台視、華視官股信託,周玉蔻也直接點出,這是行政院長謝長廷要跟賴國洲聯手,繼續控制台視的做法,賴甚至透過管道暗示她,如果她挺官股信託的案子,她的「新台灣高峰會」的節目就可以恢復,要跟她交換條件。新聞局的信託模式,根本是在替賴國洲護航!

選後被台視把「新台灣高峰會」節目停掉的周玉蔻挑明說,她選後做了一集節目,邀請楊憲宏、黃光芹等人,談「第一家庭」形象、清君側等。楊憲宏還在節目裡爆了一個獨家新聞,說陳致中婚禮當天,因為時間拖得太長,呂秀蓮席間還去拉一拉陳水扁總統的袖子,說「已經四小時了,可以結束了。」結果第二天就被警告,說總統官邸、行政院都來關切,還有人告訴她「妳擋得住,賴國洲擋不住」。

周玉蔻說,鄭優跟賴國洲說,總統夫人吳淑珍來關切,她不相信,就自己打電話去查證。她先打給官邸總管陳慧文,陳否認吳淑珍打電話施壓。後來她又打給時任總統府秘書長的游錫?、副秘書長黃志芳、總統辦公室主任林德訓,電話打了一輪,所有人都說沒有到台視施壓。其中分明有「黑手」!

周玉蔻說,她跑了卅多年新聞,藍綠執政時代都經歷過,國民黨執政時操控媒體,至少還是為了政治意識形態。到民進黨執政時,簡直一團亂,有人不但不准你罵特定的人,還不要你讚美特定的人,根本不是為了黨。像她和楊憲宏的節目,就一直被謝長廷那邊質疑,對呂秀蓮太好。

周玉蔻認為,她無法接受綠營裡面那種為個人利益,控制媒體的做法。行政院平常口口聲聲說台視是行政院的,但討論到這些棘手的事,行政院又馬上推給陳總統。但據她了解,這些事陳總統根本是不管的。

她認為,國民黨執政時,頂多是來告你;但綠營很多人都很會搞小動作,甚至用錢去收買談話性節目和主持人,非常粗暴。她已經忍無可忍,一定要講出來。

她還舉華視的江霞為例,指江不但新聞要介入,談話性節目要邀請什麼來賓,也要她通過。來賓講的話讓她不滿,她的特助一個電話馬上打進來。江霞還曾親口告訴她,如果遇到可以「拍馬屁」的內容,她都會將節目內容燒成光碟,送進官邸去。

楊憲宏也強調,陳總統高舉黨政軍退出媒體的改革大旗,但如果用的人是江霞、鄭優,如何向人民交代?媒體應該回到專業,還給人民潔淨的空間。

周玉蔻:扁請吃牛肉麵 說要換賴國洲


記者高凌雲∕台北報導

資深媒體人周玉蔻、楊憲宏上午舉行記者會,質疑台視董事長賴國洲、總經理鄭優、華視總經理江霞欠缺專業能力,不適任,是政治黑手的執行者,政治干預的屈服者。周說,陳水扁請她吃牛肉麵時提到,他打算換掉賴國洲,他已經很久沒有看台視與華視的節目。

周玉蔻表示,她與楊憲宏都在台視主持節目,現在的台視被鄭優弄成跟廢墟一樣,室內走廊像是走過內湖垃圾山,化妝室也無人清潔,地上的泥厚厚一層。

周、楊兩人都說,台視、華視兩台加起來的收視率,還不及中視,晚上九時卅分到十時卅分的黃金時段播中國劇,收視率僅百分之○.一九,沒有任何人負責。周玉蔻表示,鄭優還在同類性質的公司任董事,違反利益迴避原則,觸犯競業條款。

她在華視主持節目,向來賓陳明通提問題,被江霞認為是羞辱到陳明通,江霞就很不高興,江霞還要指定邀訪的來賓,還要節目配合拍馬屁。

周玉蔻表示,賴國洲要她支持擔任台視董事長,節目就可以恢復,她沒有接受。陳總統請她吃麵時,向她提到考慮換掉賴國洲,但沒有提到江霞的問題,陳總統也告訴她,很久沒有看台視與華視的節目。

【記者李濠仲∕台北報導】

總統府上午無人證實是否真有這場「牛肉麵會」,但幕僚表示,陳總統會向各界徵詢很多意見,周也許是其中之一,但若說「總統當面跟她說要換掉賴國洲」,這種講法很奇怪。

總統府幕僚表示,台視要走向民營化,是政府改革的目標,現在民營化遇到障礙,重點在「法規」的問題,這個時候去談「人」,坦白講有點不切實際。

【2005/12/21 聯合晚報】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2009/03/31 22:04 修改第 10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491531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馬白臉 將學習?(轉貼)未獲准證公開演講 星反對黨領袖被法官判罪
2008/05/22 08:39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非法電台取締小組 位階升至政院級

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今天通過「取締非法廣播電台作業方案」修正草案,將聯合取締小組提升到行政院層級,以發揮跨部會協調統合綜效,並將由NCC擔任執行秘書。

NCC發言人李大嵩指出,未來非法廣播電台聯合取締小組將對竊電、用電裝置不合規定,或用戶拒絕用電檢查者,依電業法等相關規定查處或停止供電,切斷非法電台賴以運作的電力。

此外,修正的作業方案還將節目或廣告提供給非法廣播電台播放、播送的業者增列為取締對象,依廣播電視法等相關規定查處。

NCC指出,現行非法廣播電台聯合取締小組在2002年1月9日成立,原由交通部電信總局和新聞局主導,2006年2月22日NCC成立後,改由NCC召集。

今天NCC開會討論修正「取締非法廣播電台作業方案」,提升聯合取締小組位階,將由政務委員出任召集人,NCC擔任執行秘書。

NCC說,由於非法電台不只非法使用電波,還涉及賣藥,以及發射台或天線占據國有地或原住民保留區域,所播節目有無執照等問題,所牽涉的部會多達11 個,因此有必要成立跨部會取締小組,讓各部會本於權責查處。

NCC北區監理處處長鄭泉泙指出,今年10月以前,全台約有170個非法電台,經過大力取締後,目前仍約有100個;期盼未來取締小組位階提升後,能發揮更大績效。作業方案將在報行政院核定後施行。

NCC表示,在取締地下電台之餘,為了讓未立案的電台有公平競爭的機會,行政院已核定第11次調頻廣播執照開放案,現正由NCC規劃中。

【2008/12/03 中央社】

政府濫權比民眾脫序危險

  • 2008-11-08
  •  
  • 中國時報
  •  
  • 【陳嘉銘】

     十一月六日,陳雲林離台前一天,馬總統會見陳雲林的重頭戲登場。數日來馬總統親自主持內政部維安輿情匯報,警政單位已經累積了極大的心理壓力;部分執法人員幾日來濫權執法,所引起的人民積怨也累積到了最高點。當天晚上,終於發生了台灣廿年來最嚴重的警民肢體衝突。

     做為十一月六日「圍城」的主辦單位,蔡主席對於示威隊伍的邊緣衝突和遊行後不願散去的民眾行為,難辭其咎。要鼓動人民上街頭,就必須推演所有可能發生的狀況,對自己掌控局面的能力負責,不是聲稱群眾不配合指揮和解散可以帶過。

     另一方面,台灣有些人斥責,示威民眾脫序的暴力行為是民主倒退的象徵。我必須說,這些斥責是對民主嚴重的認知錯誤。警民衝突,是成熟的自由民主社會從來不可避免的常態。舉例來說,二○○六年三月,法國百萬人民上街頭抗議新青年勞工法,引發大規模警民肢體衝突,遠勝這次圓山事件。其中數百名示威群眾,向警察丟擲炮竹和汽油彈,警方報以瓦斯槍和塑膠子彈,一天內逮捕了三百多人。如此嚴重的警民衝突暴力,事後沒有一個法國媒體、法國政府人員和國際媒體,評論法國民主倒退。斥責遊行中民眾的脫序行為是民主倒退,是對自由民主社會各種價值權重評估失當。

     反倒是部分執法人員濫權執法,才是台灣將在各國際民主自由評等大幅降級的指標。這幾天陳雲林到訪,維安執勤濫權行為不斷。諸多濫權中的指標事件,短短時間內引起台權會、司改會等民間社團大規模串聯抗議,當屬「上揚音樂」唱片行事件。十一月四日「江陳會」當晚,員警衝入鄰近國賓飯店的「上揚音樂」,強行阻止〈台灣之歌〉播放,拉下唱片行鐵門,引起在場群眾譁然,也成為十一月六日強烈衝突的導火線。

     我們必須認識到政府濫權遠比民眾脫序行為帶來的威脅更為可怕。政府的權力行使,具有官僚性、不透明性、計畫性和暴力性等特徵。因為官僚性,濫權者可以躲在上級命令和似是而非的合法性保護傘下恣意任行。政府行動的意圖必然是不透明,人民的監督必然是遲到的,這個落差一向是濫權者的溫床。

     又,政府具有計畫性,高層可以用目標管理的方式,給予基層執法人員「必須濫權才能完成任務」的強烈績效和懲戒壓力。政府執法仰賴暴力性,因此濫權者對人民能輕易造成無法彌補的強制性傷害。

     除此之外,政府濫權的可怕,還有一個更重要的政治心理因素。人民常常需要相信自己活在一個起碼公正的社會,所以人民傾向希望相信政府說辭,這導致濫權者有先天優勢,取得多數信任,區隔、鎖定少數,對反對者個個擊破。在政府濫權的社會中,人民只有兩個選擇,一是祈禱自己永遠不會是反對者,二是永遠不做反對者。

     這次維安濫權直接威脅的是人民政治參與表達意見的自由。人民在政治參與過程中的違法脫序行為和政府濫權相比較,前者一向被高度成熟的民主社會所容忍,後者才是民主社會必須嚴格防範的關鍵大節。這是因為政治參與是確保政府不可侵犯人民所有權利的第一權利,能夠有效制衡政府濫權執法的只有政治參與。

     成熟的民主社會更認知到政治參與和合法性(legality)具有不可避免的緊張關係。在多數民主社會,重要進步的法律和政府作為,幾乎都是靠著衝擊合法性的政治參與衝撞出來的。我們確實需要有效的執法,社會才能安定,但是我們也需要無可避免會衝擊合法秩序的政治參與,社會才能進步,也才能防範濫權者躲在似是而非的合法性保護傘下恣意任行。

     做為一個邁向成熟的民主社會,我們需要成熟地處理「可能衝擊合法性的政治參與」和「合法性」的辯證關係,而不是只批評政治參與中群眾違法脫序的行為,卻對政府濫權輕輕放過。

     (作者為芝加哥大學政治系博士班候選人)

未獲准證公開演講 星反對黨領袖被法官判罪

新加坡反對黨領袖、民主黨秘書長徐順全因為在販賣黨報時公開演講,遭新加坡法官判決有罪。法官將在三十日對徐順全做出裁決。

新加坡政府控告徐順全,於二零零六年新加坡大選期間販賣民主黨黨報「民主報」時,在沒有拿到官方發給的准證就公開演講,觸犯公共娛樂與集會法令,今天遭法官判決有罪。

這是徐順全面對八項控告罪名中第二項被定罪的罪名。

另一項罪名,也同樣是在二零零六年新加坡大選期間,徐順全在義順區販售黨報時和民眾交談,而被檢方指控在沒有准證下發表公開演說,違反公共娛樂與集會法令,在同一年遭法官判罰款五千新元(新台幣十一萬二千元)或坐牢三個星期。

徐順全拒絕支付罰款,因而被送入女皇鎮居留監獄服刑,期間還鬧出徐順全絕食抗議,最後送醫強灌食物的事件。這項罪名,徐順全已經服刑屆滿出獄。

新加坡經常被國際組織抨擊人權與政治自由狀況不佳,迄今仍限制人民自由在戶外演說或集會。世界銀行最近勸告新加坡,應適度放鬆管制,才能讓創意等產業發展,協助經濟再成長。

徐順全是新加坡反對黨人中,目前唯一採取體制外抗爭手段的反對黨人,經常勇於突破禁令,試圖在戶外舉行集會和遊行活動,因而常遭政府控告。

此外,徐順全也因黨報刊載文章指新加坡總理李顯龍領導的內閣早知道新加坡全國腎臟基金會醜聞,卻為了內閣形象而不予揭發,遭到內閣資政李光耀、李顯龍父子控告誹謗,案件也正在纏訟當中。

【2008/05/21 中央社】



本文於 2008/12/04 05:14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872580
聯合報 一言堂 真羞矣(轉貼)網友爭議與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
2008/05/05 03:28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論壇筆記/網友爭議與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

2006/08/23 00:36
譚Sir 

最近論壇的火氣似乎比較大,有幾名寫手因為觀點不同而筆戰,甚至準備對簿公堂。對於網友的內部矛盾,其實可以從毛主席的智慧找到答案,他曾經在「文化工作中的統一戰線」一文中告訴我們,「統一戰線的原則有兩個:第一個是團結,第二個是教育、批評和改造。在統一戰線中,投降主義是錯誤的,對別人採取排斥和鄙棄態度的宗派主義也是錯的。」雖然隔了60多年,他老人家的觀點還是很值得我親愛的網友體會。 

言歸正傳。對於部分網友爭論的白熱化,我因無法制止,在此先向各位致歉,也想順便說一下自己的看法。 

很多人會認為,「你們為什麼要貼這些具有爭議性的文章?」,「你們為什麼不制止?」,這些問題其實都不是問題,如果曾經看過在下寫的論壇筆記,大概都可知道我的想法。 

我承認,所有的言論都必須有一定限制,都必須符合法律的規範;可是我也認為,網路是自由的,是「大鳴大放」的聖殿,必要時最好能「衝擊網羅」,才能讓僵硬的制度或法律適度修正。因此,儘管有時我也對某些文章「深覺不安」,但最後還是「寧左勿右」而張貼,其中,也包括批評我們的文章。 

我也必須說明,網路因為很自由,遊戲規則還沒完全建立,所以就算編輯室攔截部分稿件,可是寫手還是可以在其他網站繼續發聲,此時,另一方就陷入「敵暗我明」的被動窘境,且追查更加困難,考慮到此,我常常又忍不住張貼了。 

在這裡,我也想說明一下有關在下與寫手聯絡的方式。基本上,絕大部分的網友,我們都是透過電話聯絡、確認(海外的視情形),絕少會聯絡兩次以上;如有,我們都是說明某些政策方針,而最常的說明就是希望這些寫手「寫自己的觀點」。 

也就是說,我們會勸說如果看不慣某些人的文章,那就不要看,否則,你寫了批判的文章後,對方再還擊,試問,編輯室該貼或不貼?貼了,助長對立氣氛,製造彼此矛盾;不貼,說我打壓言論,偏頗某一言論。除了這些之外,我至多打過幾通電話給幾名年輕學生,希望如果他們如果要繼續寫稿,最好能「幽默一點」,不要把文章寫成「檄文」,棍子,是服不了人。 

對於論壇的文章,我一向希望能儘量多元,多元的目的不是製造衝突,而是希望能容忍「異見」,能與對立觀點「和平共存」。如果只有希望我們只刊登某一言論,那麼直接去看聯合或自由也就可以了,那裡有您所需要的特定養分,何必還來這裡,還越看越氣?(註) 

其實,不止政治文章有此傾向,包括體育評論也是。最近因為王建民熱,每天都有網友投寄相關評論,我這才知道,原來我們的網友還有這麼多是如此關心體育。 

可能就是太關心了,有些人也同樣無法接受其他人的觀點。例如,22日刊登了網友「平凡的人」評王建民的文章---今天,有兩人來信批評,文章很短,一篇名為「請不要刊登沒深度的文章(如王建民的價值一文) 」,一篇名為「給東森的忠告」,都是譴責「平凡的人」,內容就不多說了。 

在這裡,我誠摯的希望親愛的寫手,如果可以--就算不能化解恩怨,就算不能接受對方,過去的也就算了。如果可以--是否能「向前看」,雙方從此互不相看。另外,為了論壇的和氣,日後也希望遇到類似爭議,雙方至多交手兩次,如果還意猶未盡,請至您或對方的部落格或網站繼續交手。當然,倘若寫了其他好文章,我們還是會立刻刊出。 

善哉!善哉!請體諒我們的為難之處。 

註:細心的網友應該會發現,東森論壇紅藍綠都呈現,連新聞也公平呈現--施明德推動的百萬人倒扁運動,我們不管正反新聞,一概都會是重要與否做頭。例如,施明德的求饒信、房產問題、前妻的批判等等,我們都會拉出當頭。另一方面,倒扁募款節節升高、各方響應等等,我們也完整呈現,同樣拉出當頭。這點完全可以禁得起檢驗,如果有心檢驗,可從首頁的「更多頭條」去查看過去的紀錄。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論壇筆記/正反合與正反和--反正不過就是這樣

2005/07/17 00:24
譚Sir 

我那快滿4歲的女兒是個小造反派。 

她很晚才開口,兩歲多的時候,只會(肯)說「狗狗」等十來個簡單的單字,要她叫爸爸媽媽就抿著嘴,害得為人父的我買了好些《孩子,你為何不說話》之類的書研讀,同時還帶她北上去台大檢查,因為覺得醫生太忙,問診匆匆,去了一次就作罷。 

總算在看過醫生後的兩、三個月,我女兒比較願意開口說話,接著就聽見她常常跟大人唱反調,充分展現人生第一個叛逆期的本色。例如,她看到紅綠燈,一定如念咒般的說「看到紅燈可以過,綠燈不可以過」;晚上睡覺笑盈盈的拋出「早安」,清晨起來堅持講「晚安」;拿到餅乾,就作勢說「餅餅先丟到地上再撿起來吃,這樣才不會肚子痛。」至於唱歌嘛,也要把兒歌改動幾個字才肯唱。 

對於這樣「明辨是非」卻偏偏反其道而行的小孩,雖說有點煩惱,可是仍覺得是件好事--至少她不是人云亦云,照單全收,且還體會到「唱反調」的樂趣,進而意識到自我;因此,當她就讀的幼稚園聯絡簿上寫著「有時聽到音樂會不按照老師教的跳舞,常常跳自創的舞步」,我還特別請老師「尊重」她的搞怪動作(如果大家一起上台表演就另當別論),千萬不要斥責或阻止。 

有網友私下問,每天處理網友捉對廝殺、你來我往的筆戰文章,有何感覺?我不免想起我那個愛「唱反調」的女兒,她的功力還處於「初級階段」,是「為反對而反對」的層次,可是她畢竟只是個小孩,未來我樂見她能「發展、提高、創新」,就像是我們論壇的寫手一樣,能在唱反調的過程中自我成長,順便「開示」他人。 

答案給了。 

黑格爾提出「正反合」的辯證法,很好。但是正、反為什麼一定要「合」?「正反和」也是不錯啊。只要正、反可以「和」平共處,各唱各的調,看似吵雜卻也有不和諧之美,「反正」不過就是那回事! 

論壇筆記/發揚「不信邪精神」

2006/09/14 00:39
譚Sir 

台灣現在最需要的應該就是「不信邪精神」。倒扁,高級知識份子祝禱秋決;挺扁,黨政高層說出天雨助扁的鬼話。明明是政治鬥爭,是拚人頭的「人海戰術」,卻都要扯到「天意」,說得連自己都心虛,這也難怪台灣政治老是「百年魔怪舞翩躚」,弄得「萬戶蕭疏鬼唱歌」。 

對於鬼神,我一向很「儒家」,也就是「敬而遠之」且「存而不論」。因此我最欣賞宋朝的王安石的名言:「天變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900多年前,這位一代大儒就有如此進步思想,難怪能以無比魄力推動改革,破舊立新,當然他的智慧也反襯出當今政治人物的愚昧與反動。 

在很多台灣人心中,本身就是「魔頭」的毛澤東在1959年曾指示編印一本《不怕鬼的故事》,以提倡「不怕鬼的精神」(註1)。他說「難道我們越怕鬼,鬼就越喜歡我們,發出慈悲心,不害我們,而我們的事業就會忽然變得順利起來,一起光昌流麗、春暖花開了嗎?」,讀之真是令人擊掌。 

不怕鬼的背後,就是「不信邪」,擁有自主意識的鬥士,才能憑藉主觀意志去迎戰所有橫逆挑戰,包括「牛鬼蛇神」。因為不信邪,所以當年施明德等人才會搞黨外,才有美麗島事件,最終國民黨也交出政權;因為不信邪,所以現今施明德才會發動百萬倒扁,讓陳水扁政權坐困愁城。 

兩千年前的荀子曾經說過「天行有常,不為堯存,不為紂亡」(註2),同理,天不會助扁滅馬,也不會亡扁幫馬,這才是天理。扁倒不倒台,不在官田家鄉媽祖廟的神威,不在冥冥天意,只在基層民意,還有危機處理是否能作到「多謀而善斷」。子曰「天何言哉」,沒事,少學短命的太平天國高層。 

註一:「不怕鬼的精神」發揚到最後,當然就是國台辦之前警告台獨的名言--中國人民不怕鬼,不信邪。 

註二:胡適認為荀子的思想中,有很濃厚的「戡天主義」,不過在中國思想史中始終處於非主流。我一直覺得,李敖為他的兒子取了一個很特殊的單名,其意來自於此。 

關於這點,李敖去大陸時曾接受央視訪問,主持人問他那兒女命名的原因,他說:「這是個是一個典故,就是過去趙氏孤兒那個典故,他有仇恨,要報仇。所以生男是武,生女是文,有那個隱含的一個典故在內。今天我第一次告訴你,別人說我也沒提過,就今天告訴你真相。」 

●編按:這篇文章寫給永松先生、不肖生,還有「毛主席每天吃一隻雞」的澳洲青年僑領黃文毅兄。而不肖生之前寫了一篇文章,我完全贊同,本想找最適當時間刊出,未料「人算不如天算」(天意?一笑),迄今沒有刊出。等倒扁風潮稍過會另行貼出。 

●東森論壇徵稿區→http://www.ettoday.com/write/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847407
(轉貼)德國電視與網路即時監看 問政全攤在陽光下
2008/02/15 09:00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報導連家未查證 壹週刊判賠

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的女兒連惠心前年與壹週刊簽下協議,約定報導連家新聞須先向連家查證,否則須賠償;壹週刊去年未經查證就報導連勝文在夏威夷辦豪奢婚禮,台北地方法院認為違反協議,判決壹週刊及社長裴偉須賠償連惠心二百萬元。

壹週刊在九十三年曾報導「連惠心私密信件驚爆連戰打老婆」為標題的新聞,連惠心對壹週刊分別提起民刑事訴訟,後來壹週刊與連惠心達成和解簽定協議書,約定壹週刊日後如有報導連戰夫婦、連惠心及其兄弟姊妹的新聞時,須先向他們求證,倘若違約,願意付二百萬元的懲罰性違約金。

去年一月四日,壹週刊報導連勝文在夏威夷舉辦豪奢婚禮,「踢爆簡樸假象」、「全套婚禮花上千萬元」,連勝文認為報導不實,而連惠心也不滿壹週刊未向連家查證,就胡亂報導,誣指連勝文言行「豪奢虛偽」,壹週刊違反協議,因而告上法院。

壹週刊辯稱,曾向連勝文查證,但他的手機已更換,無法連絡到連勝文,只好訪問連勝文的朋友李德維,協議書並未限制求證方式,他們訪問李德維代連勝文回應,不算違約。

李德維證稱,他雖和連勝文是好友,但連勝文從未授權他發言,壹週刊記者是以探口風的方式,並非正式要他向連勝文轉達或求證。連勝文也作證指出,他沒有授權任何人向壹週刊說明或解釋。法官因此認定壹週刊違約。

【2008/03/11 聯合報】

德國電視與網路即時監看 問政全攤在陽光下
為了加強監督朝野問政,彌補一般電視頻道斷章取義和誇大扭曲的缺失,在前總理柯爾的倡議下,德國的公共廣電集團ARD和ZDF在1997年合資成立了鳳凰頻道(Phoenix),專門播放國會實況、新聞、談話性節目和紀錄片,成為關心時事的人每天必看的電視頻道…
【文/林育立】

為了加強監督朝野問政,彌補一般電視頻道斷章取義和誇大扭曲的缺失,在前總理柯爾的倡議下,德國的公共廣電集團ARD和ZDF在1997年合資成立了鳳凰頻道(Phoenix),專門播放國會實況、新聞、談話性節目和紀錄片,成為關心時事的人每天必看的電視頻道。

德國的鳳凰頻道號稱是「新聞事件與紀錄片的頻道」,簡單說就是公共的新聞專業台,主體是國會問政實況、新聞播報和分析以及談話性節目。還原沒有經過剪接和扭曲的真相,是該台成立到現在堅持的理念,因此不論是香港主權移交給中國、九一一事件、或教宗若望保祿二世去世等重大新聞,鳳凰頻道都能充分掌握新聞台的優勢,連續幾天從早到晚不間斷地密集報導,十年來終於奠定了該台的專業口碑,至今仍是德國收視率最高的新聞台。

預算不多 堅持真相

重大事件完整播出是鳳凰頻道的特色。除了國會辯論儘可能完整呈現外,公聽會、朝野的黨代表大會、總理等國家領袖的公開致詞、重要人物的演講、甚至來訪外國元首的記者會,也一樣立即實況轉播,除非必要絕不中斷,大幅提高了民眾對公共議題的關心。每晚11點播出的節目《今天》(der TAG),回顧當天重要事件,分析來龍去脈,更是該台最受歡迎的節目之一。

德國公共廣電集團ARD和ZDF旗下的頻道立場中立,提倡報導的專業性,儘管商業媒體近年來大幅擴張,公廣集團十多個電視頻道加起來還是能維持50%的高收視率,普遍受到民眾的喜愛和信任。鳳凰頻道每年預算3,500萬歐元(約合新台幣16億5,000萬元),僅占公共廣電集團總預算的0.5%,但它可充分利用公廣集團的資源,在國會休會期間播放紀錄片和談話性節目,題材從政治、歷史、文化到自然科學都有,範圍極廣。

公廣集團普受喜愛、信任

除了公共的鳳凰電視頻道,德國的國會也主動利用網路科技,實現議員職權行使透明化的理想。全體大會、各委員會的小組會議和公聽會的實況影音,全都透過網路現場轉播,而且民眾在當天、最慢第二天,就可在網站直接下載會議紀錄的文字檔。黨團「密室協商」對德國人來講,簡直匪夷所思。

國會網站還設置影音資料庫,存放過去十年的問政紀錄,只需鍵入姓名、時間和內容等關鍵字,就可檢索所有議員的公開發言。除了政黨和議員等基本背景資料外,各黨團的質詢和提案、各政黨的資金來源、立法進度等資訊,也全都在網站上公布,攤在陽光下供全民監督。

【本文摘自新聞大舞台2月號】



本文於 2008/03/11 09:43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724069
聯合報要自重!(轉貼)媒體公信力 聯合報蟬聯第一?
2007/03/09 06:01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電視亂「颱」槓 誰還敢信

雙眼颱風聖帕登台,十七級強風的震撼,透過電視的預告與教育,讓大家都緊張,沒想到災情不若預期重大,雖然災情少是大家的福報,但電子媒體的報導方式又受到大家質疑。

兩個月前的英國,遇到了百年來的大雨,英格蘭北邊與威爾斯等,許多郡都泡在洪水中,各電視台都派出主播與現場記者到災區報導新聞。只是這樣大的災情新聞,以BBC新聞台來說,只佔一小時新聞的四分之一,其餘綜合頻道都只在三餐重點時段才會報導災情新聞。

台灣的幅員比英國小,但有超過七台以上全時的新聞頻道,每每遇到重大新聞時,各電視台往往撒下天羅地網,我們得到大大小小的各式新聞,但當過多同質新聞傳布時,往往產生資訊超載的問題,甚至產生資訊焦慮。

從新聞的量談起,當連線到當地,卻沒重大災情時,為了畫面好看,記者很容易重播之前最嚴重的那段新聞,加上每小時都可能要連線一次以上,記者往往必須加入許多精彩的「情境」,如記者泡在水中、被風吹倒等。有時這種情境雖為真實,但媒體為了競爭,有樣沒樣的模仿,災害的感受就有可能被擴大。

從質的方面看,為了讓觀眾知道颱風可能有多大,資料畫面又成為佐證的證明,雖然每個颱風不盡類似,但當每家電視台都把之前恐怖災情的畫面重播時,觀眾往往會融入情境而緊張。加上新聞台獨有電視畫面呈現方式,除了聳動的大標題外,畫面下方與左側還有跑馬字幕、有時還會在大標題上加入小標題以及氣溫或股市等小資訊,這種想把最多資訊一起呈現在同一個畫面上的作法,更容易讓人產生焦慮與不安。

台灣高佔有率的有線電視成為大家獲得資訊主要來源,但如果不在質與量上多下點功夫,這類颱風報導失衡新聞,有可能造成反效果,大家不再相信電視報導,那不就是電視台與觀眾的雙輸嗎?

【2007/08/20 聯合報】

Yahoo調查》媒體公信力 聯合報蟬聯第一

Yahoo!奇摩昨天公布理想媒體大調查,聯合報在「公信力」、「教育功能」、「內容深度」指標連續兩年被網友票選為第一。

Yahoo!奇摩針對台灣本島廿二縣市、十二至六十五歲Yahoo!奇摩會員,以分層比例隨機抽樣法抽出樣本後,寄送電子問卷,並以抽獎活動鼓勵填答,調查期間為一月廿五日至二月七日,共回收五千五百九十九份問卷。

調查發現三立電視、蘋果日報為網友心目中理想的綜合性媒體,大愛台得到公信力、正確性、教育功能、地方結合、內容深度等五項指標第一,TVBS則在立即性、影響力上領先;聯合報在公信力、教育功能、內容深度等第一,專業性、正確性、與地方結合等指標第二。

Yahoo!奇摩經理杜長嶸說,網友認定理想報紙與電視媒體的前四大指標為公信力、正確性、專業性與教育功能,矛盾的是,獲得理想媒體的蘋果日報與三立電視是在娛樂性獲高分,在重要四大指標的得分並不顯著,顯示網友對理想媒體的定義與實際狀況有落差。

台大社會系助理教授李明璁認為,網友閱聽行為與對媒體態度落差,凸顯大眾在媒體消費上的自我矛盾,很多人一面罵卻一面看,或讚賞卻又不接觸;關於怎樣的媒體才是既有趣好看,卻又合乎專業倫理,社會仍缺乏更具前瞻性的思維。

【2007/03/09 聯合報】



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中華民國分會第六屆理監事名單

職稱

姓名

現職/經歷/E-MAIL

備註

理事長

沈春華

中視新聞主播
chshen@cwant.com.tw

副理事長

丘秀芷

前新聞局顧問

常務理事

傅依萍

聯合晚報總編輯
flora.fu@udngroup.com

常務理事

趙鏡涓

警察廣播電台總台長
helen@mail.prs.gov.tw

常務理事

王力行

天下遠見出版公司發行人
corawang@cwgv.com.tw

常務理事

葉樹姍

大愛電視新聞部經理
susannews2003@yahoo.com.tw

常務理事

李艷秋

TVBS執行董事
lee0806@ms10.hinet.net

理事

汪季蘭

前中視總經理辦公室副總管理師
wangchilan@msn.com

理事

蘇玉珍

前新生報社長

理事

陳藹玲

富邦文教基金會執行長
irene@fubon.com.tw

理事

梁丹丰

銘傳大學設計學院副教授

理事

蔡文怡

前正中書局總編輯
wenyee_tsai@hotmail.com

理事

官麗嘉

大官文化工作坊負責人
lisa.lujia@msa.hinet.net

理事

高惠宇

東森新聞副總
alicekao88@yahoo.com

理事

熊旅揚

節目主持人

理事

陳月卿

新月媒體公司負責人
grace.roc@msa.hinet.net

理事

李慶安

立法委員
lym031a@ly.gov.tw

理事

田新彬

世新大學世界華文文學資料典藏中心顧問
sinbin2134@yahoo.com.tw

理事

李宜涯

中原大學華語文教學研究中心主任
leah001@ms21.hinet.net

理事

徐卉卉

吾愛吾家總編輯
jessel65@ms75.hinet.net

理事

吳鈴嬌

前時報周刊副總編輯
sandia509@yahoo.com.tw

理事

汪用和

年代新聞主播
jania0011@yahoo.com.tw

常務監事

姚宜瑛

作家

監事

封德屏

文訊雜誌總編輯
fdpkimo@yahoo.com.tw

監事

夏龢

前中視新聞部企劃師

監事

劉靜娟

作家
ycj69@ms24.hinet.net

監事

歐陽元美

前聯合報總編輯辦公室主任、記者
民聲文化公司顧問
agnesouyang@hotmail.com

監事

靳佩芬

作家

監事

陳揚琳

前歐洲日報副總編輯

paulina.liang@msa.hinet.net

世界女記者與作家協會-中華民國分會
TEL: 886-2-27838308EXT.683 
FAX: 886-2-27836611
ADDR: 台北市南港區重陽路120號6樓

中國時報 2007.07.30 
美國總統叫林伯
顧爾德

一九九四年,共和黨贏得國會大選,同時掌握參眾兩院。為了表彰這次重大勝利的功臣,新科議員們把「榮譽國會議員」頭銜頒發給林伯(Rush Limbaugh)。

林伯是美國最紅的電台名嘴。當時全美有超過六百五十家電台播放他的新聞談話節目。他是美國的空中教主,直接影響著上千萬美國人的政治判斷。兩年前一項閱聽率調查顯示,他每周有超過一千三百五十萬聽眾。林伯左右著美國庶民大眾的政治觀點,影響力不下於美國總統。

當然,他是個保守派,和美國絕大多數廣電名嘴一樣。林伯等保守派名嘴成了二十世紀末至今,美國共和黨政權最有力的捍衛者。最近,這批保守派戰將又有一項顯赫的戰績──透過頻繁的空中轟炸,反對放寬移民限制。這股強大的民意壓力,逼著保守派共和黨參議員不敢支持布希提出的移民法修正案。

這群盤旋在美利堅上空的保守派「佈道家」,他們凌人的盛氣也引發了反彈力量。移民法修正案夭折後,連保守派重量級參議員洛特(Trent Lott)都感慨道:「談話廣播節目正在統治這個國家,我們必須處理這個問題。」而民主黨議員則揚言要讓美國聯邦通訊委員會(FCC)在一九八七年取消的媒體範政策──「公平原則」(fairness doctrine)──復活。

什麼是公平原則?原本FCC認為,廣播電視是受公眾信託的稀少資源,他們在公共議題上,必須自由而公平地讓不同觀點表達出來。因此,在一九四九年立下一些規範來體現此原則,簡單地說,這是一種平衡媒體輿論的規範機制。到六○年代末,美國聯邦最高法院肯定這個原則符合憲法精神。

不過,一九八○年代共和黨雷根主政時期,FCC卻以有線電視普及讓廣電資源稀少性的問題不再那麼嚴重,以及「公平原則」不利於媒體自由表達主張等理由,廢止這項規範。絕大多數廣電談話性節目都是主持人一言堂的說教,這些「空中佈道家」也因此得到解放。

一九八○年代末正值電子媒體傳播革命開始,傳播科技的進步、成本降低,讓廣電力量更無遠弗界。也剛好在「公平原則」廢除之際,林伯從地區性電台主持人一躍為全國明星。九○年代後,電視、廣播新聞談話性節目,成了主導美國民意的重大力量。這些名嘴成了貨真價實的「民粹煽動家」。

美國自由派智庫美國進步中心(Center forAmerican Progress)也在六月底發表一分報告指出,九成以上的廣播新聞談話性節目都是保守的。報告指出,全美有超過一千七百的電台,他們播放的新聞談話性節目每周受眾達五千萬人。這分報告認為,媒體的集團化,是造成保守言論當道的主因。

除了廣播電台,在一九九○年代大幅擴張的辛克萊(Sinclair)媒體集團,用「中央廚房」方式,在旗下全國各電視台傳播同一套保守觀點的新聞,也是近十年來美國保守勢力一大旗手。而一向保守的媒體大亨梅鐸,最近想買下華爾街日報,也引起美國輿論界憂心。

這些保守言論力量已扭曲了民主政治中正常的政策辯論與民意討論。林伯們讓自由派不奈不安,但能否激起有效的反制力量仍待觀察。國會真會讓「公平原則」翻案成功?即使成功,能否有效平衡保守言論?這些都是問號。「名嘴治國」扭曲了美國政治,連理性的保守派都承認必須從這個困境脫身。而台灣不也陷在同樣的困境中嗎?

本文於 2007/08/26 04:45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14054
(轉貼)孫文雄已下令 謝金河歸本業
2007/01/31 01:05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財訊文化集團為台灣最大的財經專業媒體,其在財經平面刊物市佔率位居榜首,財訊集團除提供專業且權威的股市投資資訊外,財訊各媒體一向秉持超越黨派、獨立自主的編輯政策,不但準確掌握社會脈動,新聞敏感度高,尤其擅長於鎖定議題調查追蹤,深入報導,探索真相,是許多社會菁英份子必讀的財經刊物,堪稱全台灣最具影響力的財經媒體之一。

財訊文化集團總資本額超過新台幣2億元,旗下子公司以發行財經報紙期刊以及發展電子商務為主要業務,目前員工人數達三百人,總公司位於台北市,中部及南部各設管理處,歷任執行長自邱永漢先生、孫文雄社長、以及謝金河社長皆為財經界素有卓越聲譽之專業人士。

財訊集團旗下平面刊物之一,財訊月刊(Wealth Magazine)於1974年為邱永漢先生創刊,邱永漢先生1955年以小說《香港》一書榮獲日本第三十四屆直木賞,之後即以作家、經濟評論家、經濟顧問等身分活躍於日本,被媒體譽為「賺錢之神」;邱永漢先生所撰寫「邱永漢專欄」,目前仍為財訊月刊主要重要專欄之一。

財訊文化集團發行的平面財經刊物包括:財訊快報(每日)、先探週刊(每週)、今週刊(每週)、財訊月刊(每月)、股市總覽(每季),及眾多財經專業書籍,此外並經常舉辦專業投資講座活動,集團並製作有電子理財新聞,與國內主要資訊廠商(精業、倚天)合作傳送即時專業投資資訊,為目前市場上第一品牌的即時新聞(real-time news)。



2007.01.30

東森告財訊 「老謝看世界」掛點
【中時電子報林淑玲/台北報導】
森媒體集團槓上財訊月刊!東森媒體集團今(三十)日發表公開聲明指出,由於最新一期的「財訊月刊」,刊出多篇有關力霸事件的報導,其中多處內容報導不實,而且有有誇大不實、危言聳聽的敘述,已嚴重影響與東森往來之片商、銀行、加盟店和廣告客戶的信心。因此,已委託律師正式控告財訊月刊負責人孫文雄、總編輯曾嬿卿和執筆記者蔡靚萱等,涉嫌觸犯刑法妨害信用和誹謗罪,並要求民事賠償。

至於與東森電視台有合作關係的財訊集團執行長謝金河,據了解,因為他在財訊月刊掛名執行長,並非實際負責人,因此可能不在提告名單上。但是,由於財訊集團內部對於謝金河在東森S台所開設的「老謝看世界」節目,從開播以來一直頗有意見,因此也於東森提告前,決定於農曆年後喊停。

最新一期出刊的財訊月刊,有不少篇幅均與力霸事件有關,不過,東森媒體科技集團指出,其中多處涉及東森媒體集團部份,並非事實,嚴重損害東森關係企業和負責人的商譽,並有誇大不實、危言聳聽的敘述,已嚴重影響與東森往來之片商、銀行、加盟店和廣告客戶的信心。因此,才委託律師提告。

之前,東森媒體集團也曾因為認定內容報導不實,而對壹週刊提告。

不過,與壹週刊不同的是,東森S台自從去年邀請謝金河開設「老謝看世界」節目後,由於謝金河節目頗受歡迎,整體收視率提升不少,老謝節目更在短短一個月內便竄升為東森電視台的招牌節目。加上,謝金河的專業財經形象,為東森加分不少,而謝金河聲望亦因節目受歡迎而更加扶搖直上,兩者關係可說是魚幫水,水幫魚,合作還算愉快。

如今,東森媒體集團決定對財訊集團提告,不免令外界大感突兀。不過,東森內部解釋,月刊歸月刊,合作歸合作,只要任何媒體報導不實,東森都會提告,不然不實報導又經引用,最後會變成謠言滿天飛,集團受到的傷害會更大,因此以提告來「提醒媒體」,是當下一致的標準,不會因人而異,「如果老謝在被告名單上,而他也願意繼續合作,我們當然歡迎。」

不過,根據瞭解,財訊集團內部已於東森提告之前,決定讓「老謝看世界」節目喊卡,預計到二月底就會停播。主要原因在於,為了支持謝金河這個帶狀節目,集團幾乎動用所有資源,包括財訊月刊、今週刊、財訊快報、先探週刊等刊物主管及員工,幫忙擬議題、寫腳本、邀來賓,耗時又耗力。可是,對於財訊集團的刊物銷售,以及整體形象,並無太大加分效果,因此集團大老闆孫文雄已經下令,要求謝金河農曆年後要停掉節目,專心回歸本業。



本文於 2007/01/31 01:09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65062
(轉貼)《中時》與《自由》荒謬惡鬥
2007/01/24 14:58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時》與《自由》荒謬惡鬥
廣告

預定三月初釋出官股的台視,傳出官方屬意而可能由《自由時報》入主的消息。若此事成真,加上去年初國民黨將中視經營權轉賣給《中國時報》,台灣三家商營電視台當中,就有兩家由報團所掌控。這不但將代表跨媒體壟斷時代的來臨,更殘酷地摧毀了國人希望「黨政軍退出三台政策」帶來媒體民主化的契機。
NCC必須主動執法 
要讓無線電視能服務觀眾權益與發揮民主功能,就不能前門送走黨政軍,後門迎來跨媒體財團。因此我們呼籲,一方面,主導台視釋股的行政院釋股小組與新聞局,應落實廣電法規中限制報紙與無線電視跨媒體壟斷的立法精神,勿讓財團取得台視經營權;另一方面,主管廣電事業的國家通訊傳播委員會(NCC),須積極主動執法,並就當前法律疏漏之處提出有效修法方案,以防止包括台視、中視、乃至中廣落入跨媒體財團手中。
由黨政勢力控制的老三台,其表現一直受到國人詬病,立法院於2003年底修正《廣電法》,規定政黨與政府不得投資與經營廣播電視,並要求既有黨政持股限期退出,無線電視民主化才往前一步。但是,掌握中視經營權的國民黨營事業,卻把股權轉賣給被認為政治言論「偏藍」的《中國時報》。《中時》以余建新所投資設立的榮麗投資公司接手中視股權,以規避廣電法令中「防跨媒體壟斷」規定。惑於這種國內業者習以為常的轉投資與大鑽法律縫隙的手法,主管的NCC在去年三月間的決議中幾乎是雙手一攤,做成「在形式外觀上雖無違反現行廣電法令,但此議題深值委員會未來加以重視」的特殊決議。眾人皆知中視已變成中時集團成員,NCC卻無法可辦、無力可管?主管機關消極行事令人興嘆。

壟斷恐成一言堂 
因為主管機關如此無能為力,也難怪中視轉手風波剛過,台視股權爭議又起。三月間將進行公開標售程序的台視,雖然尚未確定最後買家,但行政院有意引入被認為政治言論「偏綠」的《自由時報》的傳聞,卻始終未曾間斷。一旦這個跨媒體集團形成,當前黨派媒體互擁其主、相互砍殺的非理性報導與評論,情況恐將更為惡化。遠的不說,近月來,《中國時報》與《自由時報》彼此攻訐,而以大篇幅的報導空間來攻擊對方、而非專注公共事務理性討論的作法,未來若延燒至中視與台視的新聞與節目,並不是觀眾之福。
跨媒體壟斷的形成,勢必造成比政治控制更可怕的一言堂現象。經濟學家克魯曼(Paul Krugman)也認為,如果人民的資訊來源被少數財團所壟斷,將對民主發展帶來災難。因此,面對跨媒體巨獸逐漸現形,NCC須拿出有效對策,而非自我侷限於法規、遭財團玩弄股掌之間。主導釋股的行政院,更應謹記過去反對運動的民主媒體理念,在台視釋股過程不能為一黨之私而開門揖盜、引入既有媒體財團勢力,否則將傷害全民利益。
劉昌德為中正大學傳播系助理教授、洪貞玲為台灣大學新聞所助理教授,兩人皆為媒改社執委

劉昌德、洪貞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53978
(轉貼)政府助自由時報入主台視?
2007/01/19 12:02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1.19
親李人士證實 官方介入釋股 圖逼退李系勢力
黃菁菁、高有智/東京─台北連線報導
聞局局長鄭文燦為了傳達NCC的決議,以及安排由特定對象吃下日方股份,特別邀請富士電視台高階主管訪台,並於十七日中午在吉林路四十五號原味餐廳宴請富士高層,席上還有經濟部長、與扁政府屬意的《自由時報》社長、董事長作陪。

台視股權爭奪戰悄悄開打,原本李登輝人馬有意角逐台視經營權,前台聯立委吳東昇已取得十%的股份,原擬和台泥系統股份合作,甚至利用官股釋股時機,一舉取得過半股權,奪下經營權。

不過,親李人士氣憤指出,行政院竟介入協調,要求日方股權出售給自由時報,挫敗李登輝人馬的勢力。

熟悉內情人士說,目前台視股權中,日方公司包括NEC、東芝和富士電視公司各有五%股份,加上土銀、台銀、華銀、合作金庫和彰銀等官股達四十幾%,未來幾乎可篤定左右台視經營權,其中日方公司的十五%股份,更是經營權爭奪的關鍵。

親李人士證實,行政院系統積極穿梭疏通日方人士,連經濟部官員都出面,甚至放出消息暗示政府單位希望自由時報能接手台視經營權。

親李人士也證實,新聞局出面邀請日本富士公司的高層來台洽談的餐宴,席間自由時報高層也都在場,洽談台視股權交易問題。

與會日方人士則透露,鄭文燦在席間先說明他是代表政府傳達NCC要求外資退出台視的決議,並介紹有意接手的媒體人士,他雖然再三表示,這不是政府在釋股案上有意施加日方壓力,但卻又強調「這樣的安排對政府、台視、富士電視台及台灣第一大報都是最好的」,讓日方人士感到意外且不舒服。

鄭文燦主動與日方接觸事實上並不只十七日的餐會,早在十六日傍晚,他就已經在新聞局會客室接見兩位搭機剛抵達的富士電視台人員,並在會談中提出十七日的餐會邀約,並說明將有幾位私交甚篤的友人同席,「介紹大家認識」。

要求日資讓股 政府助自由時報入主台視?

黃菁菁/東京十五日電

2007.01.19
親李人士證實 官方介入釋股 圖逼退李系勢力

台視民營化目前爭奪進入白熱化,傳扁政府為特定對象介入外資釋股案。日方消息人士指出,新聞局和經濟部透過各種管道代傳扁政府旨意,要求日資轉售手上股權給《自由時報》。

事實上,富士電視台、NEC、東芝(持股均為百分之四點八四)等台視原始股東的總公司,在新年前後已陸續有神秘訪客到訪,有意入主台視的各方人馬早已暗地較勁。

激烈爭奪戰 從台灣打到日本

國家傳播通訊委員會(NCC)去年十一月底做成決議,台視日資原始股東必須限期退出,三月初公股即將進行標售。在台視股權爭奪戰中,日方原始股東持股雖然只占約十五%,但是卻扮演著經營權誰屬的關鍵角色。

台視董事長賴國洲為了保住經營權,曾於去年多次赴日與日本股東溝通,沒想到激烈的攻防戰早已從台灣打到日本,覬覦台視官股的人馬,去年就開始默默與日方接觸,有的甚至表明要以超出台視淨值以上的股價收購,但是都遭到拒絕。

日商惜售台視股權事實上是有一些患難與共的歷史情結。富士電視台不願具名的高層人士表示,「富士目前持有虧損連連的台視股權並沒有任何實質意義,但是四十多年前台視創台之初富士受邀出資,當年在三台居龍頭地位的台視,每年配給股東的高額紅利,對艱苦經營的富士有很大幫助,富士只比台視大一歲,與台視一起成長,實在不願背離台視」。

動用公權力 日商感受到壓力

日方消息人士透露,有人暗地動用政府公權力,欲逼使日資退出台視股東陣營。NCC決議發表後,經濟部高層分別約談NEC和東芝台灣公司日籍負責人,代表政府傳達要求日資退出的決議,參與約談的人士透露,台灣這位高官甚至明確指出有意承購的對象。

東芝日籍高層人士在接受記者電話採訪時表示,目前已接獲台灣政府的告知,但是不方便發表意見,東芝內部已在討論此事,最後決定權是在日本總公司。但東芝這位人士個人的看法指出,「東芝投資台視是在四十五年前台視創台之初,更在廣播電視法成立以前,現在突然要求追溯立法前的事實,在法律上和國際常識上是不可能的,此作法讓人感到意外且無法想像」,如果硬要逼迫,日方不排除訴諸世界貿易組織仲裁。

2007.01.19
親李人士證實 官方介入釋股 圖逼退李系勢力

據了解,駐日代表處經濟組在去年底便得到經濟部高層的指示,主動接觸東芝和NEC總社說明政府的「政策」,東芝負責海外市場的部長去年底就被召到代表處,一月初經濟組組長也親自拜會位於府中市的NEC總公司高層,說明政府的態度。

指定釋股對象 不怕遭非議?

富士電視台方面,去年底也曾接獲聯絡,新聞局長鄭文燦有意親訪富士會長日枝久,代表政府說明NCC的決議,但由於雙方時間安排與陳水扁總統出訪行程衝突而作罷。富士高層已於本月十七日在台北接受新聞局局長鄭文燦的召見餐敘,席上還有經濟部長和扁政府屬意的報社社長、董事長作陪。

富士電視台、東芝和NEC對於政府官員強調「非施壓」「非正式」的接觸倍感壓力。據了解,有人打著執政黨背書的招牌,一付勢在必得的姿態,新聞局和經濟部積極與日方三家公司「接觸」「引見」的作法已相當露骨,無非是想為特定對象爭取入主台視的機會。

鄭文燦強烈否認:公開招標 政府無法介入

吳典蓉/台北報導

針對日本傳出我政府介入協助台視釋股一事,行政院新聞局長鄭文燦強烈否認指出,台視公股釋出必須經由公開招標程序,行政院無法介入。

至於日本電視台是否賣出股分,鄭文燦表示,由於是商業交易,政院不但不可能介入,甚至也不了解這些電視台是否賣出股份。

鄭文燦表示,有關台視經營權一事,目前傳言實在太多,前一陣子傳出政府支持東森、後來又說是三立,事後證明都不是事實。

他表示,針對台視釋股一事,行政院完全沒有預設立場,不管將來有幾家,政府對每一家都是態度中立的。

據了解,雖然台視經營權之爭,目前都聚焦於日本電視台是否賣股,但是行政院人士表示,公開釋股的百分之二十七點五,才是重點,鄭文燦強調,這一部分是公開招標,他們無法介入。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44885
請別自滿 缺點尚多(轉貼)聯合新聞網最熱
2007/01/04 20:12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最HOT的新聞網站 還是聯合新聞網

2006年,聯合新聞網 udn.com再度蟬聯台灣最熱門的新聞網站,同時也是傳播科系新生最常瀏覽的新聞網站。

「數位時代」雜誌引用美國Alexa的網路調查,列出2006年台灣百大網站,聯合新聞網的流量排名第21,在新聞網站類排名第1。同時也是前十大台灣網友最愛逛的網站(近三月到達率)中,唯一列名的新聞網站。依Alexa 最新資料顯示,聯合新聞網的流量是世界第375名,排名在後的新聞網站,東森新聞報名列715、中時電子報為782名、台灣蘋果日報為956名,未被列入台灣百大網站的自由時報電子報,排名則為3869。

Alexa在1966年成立,隸屬於Amazon.com,利用安裝工具列來蒐集網友連線資料,由到達率與瀏覽頁面兩項指標,計算出流量排名,是目前全球網際網路排名的重要參考指標之一。

另外,最新一期的銘報新聞報導,銘傳大學所做的「傳播科系新生網路習慣調查」,也顯示類似的結果。在最常瀏覽的新聞網站中,「聯合新聞網」為24.1%的受訪者最佳選擇,排名第1。跟94學年度的調查比較,除了蟬聯榜首,人數也增加了5.5個百分點。排名在後的的依序是:中時電子報 16.6%、台灣蘋果日報 10.8%、東森新聞報 10.4%。

銘傳大學這份調查,時間是2006年9月至10月,調查對象是國內20個傳播相關科系的新生,總共發出1015份問卷,回收966份。

在創市際市場研究顧問公司,連續40個月的ARO(台灣網路市場調查)報告中,聯合新聞網一直是排名第一的新聞網站。2006年11月,聯合新聞網委托市調公司做的調查發現,國內要聞、影視娛樂、生活健康和旅遊類的新聞、專題最受網友歡迎。4174個參與調查的使用者中,約半數「每天」會瀏覽聯合新聞網,相當程度反應聯合新聞網是高黏度型的網站。

【2007/01/04 聯合新聞網】




奇摩巨人主導全民生活(上)
它幾乎已經是生活的一部份, 看新聞透過它、交友透過它、甚至小學生查資料也找它, 不知不覺籠罩著大家的生活,它將是你我的大幫手, 還是主導一切的大巨人?
【文/王曉玟;攝影/楊煥世】

十二月十三日,Yahoo!奇摩宣布併購站無名小站,讓它朝「全民媒體」(Social Media)的方向又邁進一步。業界估計,這宗購併案的金額大約是二千二百萬美元,約七億一千五百萬台幣。

自從網路興起個人網誌(Blog)及相簿服務網站,鋒頭最健的就屬無名小站。創辦人是六位台灣六年級生,有的靦腆、有的耍酷,利用交大學校網路成立的網站,一個月造訪人次竟超過六五○萬人,衝上全球前三十名,眾所注目,成了Google、中華電信等急於收購的對象

Yahoo!奇摩又贏了。

當無名小站終被台灣最大的入口網站Yahoo!奇摩納入麾下,許多人討論的是Yahoo!奇摩在虛擬世界的影響力,成為台灣網路界的新帝國。大家沒注意的是,它可能是許多實體企業的直接競爭對手,悄悄偷走你的客戶,而渾然不知。

上半年廣告量逼近蘋果日報

外界預估Yahoo!奇摩今年上半年的廣告量接近十億元,逼近《蘋果日報》十二億、《聯合報》十五億、《中國時報》十六億的廣告量。當《中時》、《聯合》和去年同期比較,成長率低於二%,Yahoo!奇摩卻是以二○%的成長速度向前衝。「時間是站在網路媒體這邊的,現在才只是起點,」一位廣告公司媒體購買表示。

當網路已成長為僅次於電視的第二大媒體,Yahoo!奇摩當然又是最大的贏家。今年台灣三七.四億的網路廣告市場,Yahoo!奇摩就囊括近七成。

以ING安泰人壽為例,「明年我們會縮減平面媒體的預算,挪到網路媒體,」負責ING安泰人壽預算的達一廣告董事長徐一鳴指出。

Yahoo!奇摩搶走的,不只是媒體廣告。網路購物也侵蝕百貨公司的業績。今年百貨公司一檔一檔的週年慶,猛下促銷費,整體營業額比去年仍衰退二.三%。百貨公司怪罪於卡債風暴造成消費市場衰退,卻不知與Yahoo!奇摩合作的興奇科技(Yahoo!奇摩購物2),今年營業額預估五十億,直追實體百貨公司微風廣場的營業額。去年興奇科技的營業額才二七億,成長幾乎一倍。

自從六年前美國Yahoo!購併台灣奇摩之後,大家很習慣Yahoo!奇摩最大、幾乎樣樣第一,似乎不再深究Yahoo!奇摩到底多大?它的規模到底有什麼影響?什麼又是全民媒體?

其實,Yahoo!奇摩成長的軌跡,正是學習第二波網路經濟成長方程式的最好示範。

Yahoo!奇摩很大,大到幾乎就是台灣網路市場的代名詞。

在台灣,每一百個上網人口,就有九十七人造訪Yahoo!奇摩,每天,進出Yahoo!奇摩一方網頁的人次高達七百萬,上班族瀏覽新聞、青少年交友、甚至小學生查資料,問吃的、找樂的,都上Yahoo!奇摩。未來大家要建部落格,又是進入Yahoo!奇摩。

「(美國總部)老闆問台灣市場成長率多少?」Yahoo!奇摩董事總經理鄒開蓮充滿自信地說,「那就看我們(Yahoo!奇摩)成長多少,市場就成長多少!」

「這聽起來很自大,」鄒開蓮很了解自己的地位,更清楚台灣網路的生態,「可是這就是(台灣市場)痛苦的事實(painful fact)。」

「網路,是需要人頭的生意,」網路觀察家黃彥達分析,台灣僅僅一千兩百六十萬的上網人口,註定了獨佔網路公司的出現。「台灣是島嶼型經濟體,贏者通吃的畸形生態反而是自然現象,」他指出,在大陸型經濟體如美國、中國,就不會有寡佔。

難怪一個數位學習公司經理、Yahoo!的廣告主會說,「我不喜歡Yahoo!奇摩,但是得學會與怪獸相處。」

只做規模經濟的生意

如果只用台灣的眼光來Yahoo!奇摩的成績,恐怕還是小看了它。

業界估計, Yahoo!奇摩總營收約三十億,蕞爾台灣成為Yahoo!全球版圖上的第三名,僅次於總部美國與海外第一大市場英國。但是美國人口三億、每人GDP超過四萬美元,英國也有六千萬人口、每人GDP三萬美元的實力。

不論是數人頭、還是算消費,Yahoo!奇摩都不佔優勢,能做出遠超過台灣市場規模的成績,是因為它穩穩抓住網路商業模式的核心,完全專注、不斷創新,就是要做到最好。

「我(Yahoo!奇摩)只做規模經濟(scalable business)的生意,」鄒開蓮掌舵Yahoo!奇摩七年,把網路經濟、尤其是入口網站的商業模式看得清清楚楚。網路(network)就應該發揮network的效應,要做能相互連結、向外擴張、倍數成長的生意。

讓Yahoo!奇摩一戰成名的網路拍賣,就是最好的例子。

Yahoo!奇摩的網路拍賣不但是台灣市場第一,一年成交金額超過兩百億台幣,台灣五分之一的人口都在Yahoo!奇摩拍賣網上進行交易,讓全球最大的拍賣網路公司eBay在台灣毫無招架之力,退出市場。鄒開蓮還因此跟美國總部的最高經營團隊同台,向幾百位華爾街分析師介紹台灣的網路拍賣市場。

「拍賣就是規模經濟,」鄒開蓮解釋,只要建好平台,上來賣女裝、賣手機都一樣、吃的賣完還可以賣家電,同樣的平台、卻可以不斷複製、外擴,「不會因為開新的category(種類),又要多掛一缸子人在身上。這就是scalable business(規模經濟)。」

只要平台作好,買賣間相互連結、交流,人潮牽錢潮,自己長出規模。

到今天,Yahoo!拍賣就像經營擁有三六○萬件商品的不收攤夜市,每月吸引了五百萬以上的網友在此血拼。「這是聚沙成塔的規模經濟,我還看不到網拍成長的極限,」Yahoo!奇摩電子商務事業部副總經理洪小玲開心地說。

Yahoo!奇摩在台灣快速崛起的過程,靠的是不斷地收編網路各領域剛剛發芽的第一名,納為己有。

從六年前Yahoo購併入口網站流量最大的奇摩,三年前和興奇科技合作Yahoo!奇摩購物2(這個團隊曾經創造過台灣最大的拍賣購物網站,賣給了ebay),今年又再度購併最大的網誌無名小站。

「一個蘿蔔一個坑的生意我不做,」鄒開蓮說得明白,「不做什麼很重要。」

抓穩規模經濟做為發展核心,鄒開蓮甚至比美國總部還要堅定不移。當Yahoo!總部要開企業解決方案業務,鄒開蓮就認為不可行,因為每個方案都要量身訂製,完全不能用規模經濟的方式,所以她在台灣只「意思意思」的擺個人。後來,果然美國這項業務不了了之,鄒開蓮也慶幸自己沒有投入。

光有買賣交易,不足以讓流量不斷成長,必須要有內容,才能不斷吸引網友。Yahoo!奇摩也是用同樣的模式發展內容,而且創意更多。

【天下雜誌362期 Yahoo搶走了你的顧客】

奇摩巨人主導全民生活(下)
入口網站的人潮,加上經濟規模累積的流量,是每個媒體渴望而不可得的眼球,讓Yahoo!奇摩一次可以與四十多家媒體合作,把傳統媒體都變成內容供應商。
【文/王曉玟】

很難想像,每天處理一千三百條新聞、影響台灣七百多萬網友的Yahoo!奇摩新聞,靠的竟只有六個新聞編輯。

入口網站的人潮,加上經濟規模累積的流量,是每個媒體渴望而不可得的眼球,讓Yahoo!奇摩一次可以與四十多家媒體合作,把傳統媒體都變成內容供應商。

「Yahoo!奇摩編輯不必生產內容、只需要做新聞判斷,」負責新聞的Yahoo!奇摩媒體資訊服務事業部總監邱瀅憓很清楚,Yahoo!奇摩建好平台,就用眼球換內容,用內容吸引人潮,用更輕巧的人力、發揮更大的經濟效益。

不只如此,Yahoo!奇摩還進一步將全民都網羅成它的內容創造者。

發展公民媒體

日受歡迎的知識+、生活+、和Yahoo!奇摩交友,就是靠使用者自己生產的內容,牢牢黏住網友,點點滴滴形塑網友的生活方式。

尤其是推出兩年多、問答形式的知識+,是Yahoo!奇摩學習韓國的Yahoo!Answers、從台灣開發出來的創新服務。打破機器運算的關鍵字搜尋模式,不管是問「哪裡有黯然銷魂的鰻魚飯?」還是「我家附近哪有水電工可修馬桶?」,再模糊的問題、再籠統的搜尋,都有網友勤丟解答。

與陌生人分享,已是成熟網友行為。有時,分享的熱情、對網路的依賴,連Yahoo!奇摩搜尋暨社群服務事業部總監鄭雅仁自己都覺得匪夷所思,「有一次吃喜酒,聽到朋友說他太太羊水破了,竟不是先送醫院,卻是先去Yahoo!知識+發問羊水破了怎麼辦!」

不過兩年的時間,知識+已經累積八百多萬筆知識,這個台灣市場開發出來的創新服務,已經外銷到Yahoo!的其他國家市場。

併購之後,最大的部落格網站無名小站進入Yahoo!奇摩,又將為它內容網絡帶來新的可能。鄒開蓮已經開始想像,無名小站的創意怎麼變大,再一次創造台灣經驗外銷。

不管無名小站未來的發展如何,一定是讓Yahoo!奇摩在台灣網路的根扎得更深、更廣。大家都在Yahoo!奇摩上貢獻眼球、提供內容、產生交易。轉來轉去,都在Yahoo!奇摩圈。

難怪,網路已暗暗引發一股「反Yahoo!奇摩」的情緒。

反 Yahoo! 奇摩帝國

在虛擬世界市佔率高達九成的Yahoo!奇摩拍賣,幾乎形成壟斷,開始向賣家收取三%手續費後,反彈聲浪不斷,賣家紛紛出走。「每一個網拍創業家,最大通路成本都在Yahoo!奇摩身上,」網路自創保養品牌UTN負責人簡士傑語帶無奈。

「廣告費、商品刊登費、交易手續費的定價都被同一家公司控制,這是不利創業的產業環境,」簡士傑說。現在,簡士傑已經移出Yahoo! 奇摩拍賣,將業務轉移到自己的網站,年營業額仍有幾千萬之譜。

而對於相信創新的網路族來說,大家更擔心的是Yahoo!奇摩的規模,已經形成一座難以超越的創新障礙。「因為它獨大,所有嘗試創新的網路小公司都幾乎活不下去,」網路市調機構創市際執行長江義宇直言不諱,只要一有創新,就會被它收編旗下。

外資掌控的「 全民媒體」,也讓人擔心本土文化是否自主性不再。「Yahoo!奇摩是台灣的文化危機,」蕃薯藤數位科技執行長陳正然憂心忡忡。

Yahoo!奇摩雖然勢大,在競爭對手眼裡,卻非無堅不摧。「它不會是永遠的第一名,如果Yahoo!奇摩是這麼努力、認真的公司,無名小站為什麼可以打敗它,」鼓吹Web2.0的PChome網路家庭董事長詹宏志認為,冒出芽的Web 2.0力量,將是改變網路市場態勢的契機。

水能載舟、亦能覆舟。台灣網民目前選擇了Yahoo!奇摩,但只要服務沒有提升,今日帝國的擁護者很快會變成明日的革命家。

【天下雜誌362期 Yahoo搶走了你的顧客】



本文於 2007/01/04 20:18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23500
(轉貼)媒體反智 毛骨悚然
2007/01/01 22:41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1.01  中國時報
那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反智的傢伙
南方朔

今天是二○○七年第一天。過完騷亂鬱卒的二○○六,人們都希望新的一年能撥雲見日,還我青天。但其實大家心裡都知道這是不切實際的幻想,在一切皆政治化的台灣,由於還有立委及總統兩大選舉在前,另外則是一堆貪腐弊案有待到法庭糾纏,二○○七只會更政治,更讓人疲倦不堪,甚至還可能更加騷亂。

而二○○六年年底一連串的動作,不就是二○○七年的預演;一堆保皇黨立委加上綠色媒體,硬是用紅帽子把國務機要費案的公訴檢察官張熙懷搞到抓狂的臨界點;民進黨黨主席游錫?也一仍舊慣的在扣非我族類的媒體紅帽子;綠色的所謂名嘴則在綠色媒體,特別是遍及全島的地下電台發動內部整肅式的批鬥「十一寇」運動,所有的這些事情,稍有是非廉恥之心的,當然都會覺得不齒。但如果我們真的認為這些人是喪心病狂,那可就錯了,因為這都是精打細算的煽動,而且屢試不爽。因此當我們為這些言行搖頭歎息之際,更重要的或許是支持並鼓勵出這種言行的背後因素。有怎樣的群眾就會有怎樣的政治人物;有怎樣的政治人物,就會有怎樣的群眾,這是個自我支持,自我複製的循環圈,政治人物甘冒大不諱,當然有他們的理由。

研究當代政治的,都從美國二○○四年大選看到了一個重要警訊,該次大選,在大學教職員階層,支持共和民主兩黨的比例為七對二,到了讀報階層則變為二比一,然而投票結果呢?卻是共和黨以○點五強的微小領先勝出。除此之外,當時全球所有美國以外的國家,絕大多數人都知道美國以大規模毀滅性武器為理由是在說謊炮製,但美國選民仍有高達六成相信,二○○四年的美國大選顯露出了當代政治的「反智性」。

而這種「反智性」的形成,其實是有原因的,早在一九八○年代中後期,哈佛教授薩洛瑪三世(John S. SalomaⅢ)等少數敏銳人士就已提出了警告,只是未被人理會而已。他們指出,在這個媒體時代,極右保守主義者已深體「話說一千遍就成真理」,「大家統一口徑,口徑就會變成標準」,於是他們大量設置廣播網與電視網。他們的廣播網有一千三百家電台,他們的兩大電視網PTC和CBN,已取得了和傳統中道電視網ABC、CBS、NBC同樣的實力。傳統的中道媒體儘管仍有立場偏好,但中道的專業紀律卻使它們在報導分析時懂得堅守原則。而這些新的廣播電台和電視則純屬黨派性媒體,只問立場不管是非,意識型態先行。再加上後來他們更懂得運用網路等更新的媒介,專門供給「符合你需要的資訊」,而不是「你應當知道的訊息」,當這些好鬥喜戰的媒體掌控了資訊平台,美國政治氣象又怎能不澈底改觀?七比二的大學教職員階層,他們的影響力當然被澈底的邊緣化,抵不上黨派媒體的那些脫口秀主持人。如果不是多名極右保守派多位頭頭及媒體明星在二○○五及○六年間鬧出醜聞,自砸招牌,○六年期中選舉還真的未必會變天。

今天的美國,已在對這種「反智性」的結構進行反省,而在台灣,這種「反智性」卻正方興未艾。就這麼一個島嶼,我們居然有一百多家可以不受任何法律管轄,但卻被政治豢養的地下電台,而另外則是有權力者也可藉著政府公告、補助及活動委辦等名目收編媒體。當然更別說當今台灣盛行西瓜隈大邊的投機潮。多少人都在這個時代看情況在藍橘綠間搖擺,於是一堆奇怪的名嘴即昔藍今綠的粉墨登場,為了搶功而格外擅於黨同伐異。他們把「敵-我」、「統-獨」、「賣台-愛台」這一套意識型態切割術運用得極為純熟。人只要敢撕破面皮,其實是甚麼事都可做的。他們在台灣製造假記憶,似乎每個人都成了二二八受害人家屬,每個人在唸小學時都因為沒說國語而受到懲罰,而台灣就在這樣的過程中被重新改造。

而這當然是有用的,而且屢試不爽。一句「統派媒體」、「幫助中國人欺侮台灣總統」,貪腐就變成了不是貪腐;。一頂紅帽子,國務機要費案的起訴就變成了欺侮;一句「統派媒體」和「中國九報」,所有的批評就全都簡化成了藍綠問題,而這種技倆當然有用,它可以煽起同仇,讓可討論的是非問題變成沒得選擇的立場問題,他們無論做了甚麼事,也就穩賺不賠,他們所擁有的媒體、地下電台,以及永遠不慮缺乏的名嘴,人人統一口徑的結果,最後就會成為標準。內部的反省?說你們是「十一寇」,在立委減半的這個時刻,你們的舞台就要被拆掉了。連過去的黨主席施明德都可變成「中共同路人」和「流浪狗」,寇還算很客氣了,七八四個檢察官連署挺張熙懷,乍看很悲壯,但在排山倒海地下電台的聲浪裡,其實根本就沒有意義。台灣的政治反智結構,它的威力早已在歷次選舉中得到證明。只要這個結構在,它就會生產出需要的群眾。

二○○六年底的「統派媒體」、「中國九報」、「十一寇」、「統派檢察官」,以及為了開放晶圓廠投資限制和人民幣兌換而有人揚言要發起街頭運動。這都是會延續到二○○七年的預備動作。游錫?要搶急獨資源以爭位,而那些保皇黨則要藉著整肅「十一寇」來替立委減半的新情勢鋪路;台聯則要用打蘇來避免被邊緣化。而這些玩了之後,就會有更密集的打馬。一亂亂到二○○八年!

近年來,美國經歷了罕見的政治反智現象,已經針對反智的媒體本質、政治人物的言行、知識份子的邊緣化、自鳴正義的仇恨政治學者展開省思。我特別喜歡有一本書在分析這些問題時所講的一則故事:十九世紀歐洲反智煽動家當道,總是在搞著敵我的遊戲,當時的瑞士哲學家布克哈特(Jacob Burckhart)感歎的說道:「這些令人毛骨悚然的、只會把問題簡化的可惡傢伙!」



本文於 2007/01/04 20:09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19433
(轉貼)王:媒體常斷章取義
2006/12/29 09:13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2.29  中國時報
王金平:採訪與受訪者相互尊重 關係就會和諧
中央社

 立法院長王金平今天說,對民主進步黨主席游錫(方方土)拒絕中國時報採訪一事,不便評論。但他認為,採訪者與受訪者雙方應相互尊重,兼顧言論自由、採訪自由與尊重人權,大家關係就會很和諧。

 王金平上午在立法院議場外受訪時說,因不清楚內情,也無法了解游錫(方方土)的感受,所以不便評論中國時報與游錫(方方土)之間的問題,「但他一定有相當的感受才會這樣」。

 媒體記者詢問若換成王金平,會不會採取與游錫(方方土)一樣的作法,即拒絕媒體採訪?王金平表示,「我如果都講話等於像是在批評別人一樣」;不過,他認為,採訪者應報導事實、受訪者接受訪問,把事實情況呈現出來給社會大眾所了解。

 他笑說,他受訪時常發生媒體只截取一段話就大作文章,「你們也經常這樣子」;但他選擇「算了」,也不會追究什麼。

接受納稅人補助 無權拒訪
蕭旭岑/特稿

進黨主席游錫?悍然剝奪《中國時報》記者採訪權,不禁讓人想起兩千年大選時,民進黨重砲抨擊宋楚瑜在新聞局長任內,將報導陳文成命案的美聯社記者周清月取消採訪權並驅逐出境那段往事。誰也沒想到,周清月事件屆滿廿五年後,民進黨竟然將歷史重演了一次。

看到嚴格監督自己的報導,沒有幾個政治人物會高興,但是演變成要阻斷媒體採訪,卻更沒有幾個政治人物做得出來。 游錫?若是自己拒絕受訪,那是他個人政治價值與風度的抉擇。但他以民進黨主席身分,「下令」黨中央不接受特定媒體採訪,卻是違反法制的可議之舉。

第一,民進黨每年接受納稅人一億七千餘萬元補助,三年可得五億一千餘萬元,所作所為必須對社會交代,不是關起門來自己當皇帝,拒絕任何媒體代表民眾接近採訪。

第二,游錫?未經中執會、中評會決議,個人凌駕整個黨,也違反了民進黨合議制精神

民進黨黨綱特別提及新聞自由,強調「報社、電視及廣播事業不應受黨派把持並避免寡頭壟斷,其工作人員之獨立自主,也應以法律明確保障。」莫非,游主席詮釋黨綱的方式和其他黨員不同?

遑論游錫?即使是黨主席,也不能超越中央執行委員會議;民進黨黨章第八條規定:「組織決議以多數決為原則,但重大事項須經出席人數三分之二通過。」對民進黨與媒體的關係,游主席沒有決定權,命令甚至也不能及於他任命的秘書長與黨務主管。

在民主國家裡,政治人物對媒體報導真實性有意見,可以透過司法途徑表達,或舉行記者會公開澄清。游錫?兩者都做了,但是當他進一步要擴大到民進黨中央黨部時,已經超過事理的界線。

民進黨屬於中華民國全體國民的公共財,不是游錫?的私產,他可以暢所欲言,但不能代民進黨做任何決定。

游錫?:民進黨中央黨部即起拒絕中時採訪

陳志賢/台北報導

民進黨主席游錫?九月間控告《中國時報》誹謗,昨日首次出庭。他在台北地檢署前當眾宣示,「即日起,民進黨中央黨部拒絕接受《中國時報》採訪。」

游錫?表示,民進黨中央黨部以後不接受中時採訪,對於中時記者到中央黨部來也不接受,「有關中時日後對民進黨的報導,民進黨不予背書也不予證實。」

民進黨主席游錫?不滿中時九月廿五日有關「中國豬」的報導,指責中時在報導前未向他查證、平衡報導。翌日中時在第二版,以《中國時報》編輯部名義,針對「中國豬」風波,特別提出澄清,並向民進黨主席游錫?和讀者道歉。不過,游錫?仍堅持控告中時總編輯王健壯、記者林淑玲、蔡慧貞誹謗。

台北地檢署昨天首度傳喚游錫?。游錫?強調,他本人從未講過「中國豬」的話,也不知道中時對「中國豬」言論報導來源及依據。

檢察官日前已經先行傳喚過記者林淑玲、蔡慧貞說明。林、蔡兩人均表示,「中國豬」是記者一時誤引當時紅衫軍發言人王麗萍的說法,而且僅是形容民進黨內對相關言論的氛圍。當日新聞處理既未見大標題亦未見小標題,而且隔日曾刊出編輯部澄清並致歉的聲明,對游錫?不滿中時的講話也完整報導,顯見並無誹謗犯意。

游錫?批評,中時長期對民進黨不友善,已從時報變成「九報」,也淪為國民黨黨報,「九報有兩個意義,一個是國民黨主席馬英九的報紙,一個是『十』少掉了一個報格」。游錫?並說,未來中國時報的記者只能到黨部旁聽,所有提問民進黨一概不予回應,也不會再發新聞稿給中國時報,只要王健壯在位一天,抵制動作還會持續下去。

各媒體記者連署 捍衛工作

林修卉/台北報導

民進黨主席游錫?昨日宣布黨中央不再接受《中國時報》記者採訪,主跑及代班民進黨中央的各媒體記者已展開連署,聲明民進黨中央拒絕特定媒體記者採訪,已侵犯各媒體記者的新聞工作權,更傷害時報讀者知的權利,而民進黨應貫徹黨綱主張,提供各媒體平等採訪權利,反對片面取消特定媒體採訪權利的決定。

以下是聲明內容:

針對貴黨主席游錫?,二十八日上午在為民進黨控告《中國時報》報導案出庭時,痛批該報,並宣示將拒絕該報記者採訪一事,身為主跑及代班民進黨中央的各媒體記者,特聲明如下:

對貴黨與《中國時報》因該報報導而起的控告爭論,我們認為兩造均有司法訴訟,確保自身權益,釐清真相的權利,對此我們予以尊重。我們也認為,在當前政治、媒體環境下,媒體扮演第四權角色,任何一家媒體及所有媒體工作者,確也應時時自自我惕勵,力求報導精確,立論公允。

不過,對貴黨主席在司法機關前,宣布民進黨中央將拒絕《中國時報》記者的採訪,還在未告知該報主跑民進黨路線記者情況下,片面中斷與該報記者的新聞互動聯繫(新聞稿寄發、新聞簡訊通知),這樣的作為,身為媒體同業,我們至感遺憾。

我們認為,貴黨如對媒體的報導有疑義,循正常新聞管道,要求澄清、更正,如認為還不能挽回自身權益,也可循司法途徑進行處理。

尤其貴黨身為執政黨,貴黨主席卻宣布,要拒絕特定媒體記者採訪,這已嚴重侵犯到主跑民進黨中央各媒體記者的新聞工作權,更嚴重傷害到時報讀者知的權利。

「報紙雜誌及廣播電視應肩負公共任務,充分提供資訊並反映多元公論。報社、電視及廣播事業不應受黨派把持並避免寡頭壟斷,其工作人員之獨立自主,也應以法律明確保障…」

這是貴黨黨綱中明載的文字,我們認為,不論各媒體立場,各媒體都應享有貴黨中央提供的平等採訪權利,我們要求貴黨中央應貫徹自己黨綱主張的內容,堅決反對這項片面取消特定媒體採訪權利的決定。



本文於 2006/12/29 10:13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14304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