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梅峰臺中市長政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農漁業與食品衛生資料】
 瀏覽19,116|回應39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絕食楊儒門 沒有農業政策人才


雷立芬∕台大農業經濟系教授(台北市)

WTO 部長會議日昨在香港開幕。會前就傳出將有兩千南韓農民抗議,果然抗議遊行中與警察發生衝突的以南韓人居多。台灣雖也有工運、社運人士前往遊行,但更引人注意的卻是楊儒門在獄中絕食。

農政機關沒有人回應楊儒門的絕食行動,原因之一可能是執政黨(以及立委)覺得已為農民爭取到,自明年一月起老農津貼調高一千元,為此政府必須增加八十六億元預算。對比南韓農民兩年前在墨西哥自焚的激烈手段,楊儒門絕食或許不算什麼,但是與美、加、歐盟、日本等國政府想盡辦法挹注農業的作法,調高老農津貼也不算什麼。

真正令人憂心的是,政府心中有沒有農業?全球化是趨勢,台灣島國經濟規模很難不順勢而為,儘管如此,農業也不是全然沒有發展契機。

其實發展台灣農業並不困難,只要先找出台灣農業的優勢,聚集並投入所有可用資源,一定可以看到成果。譬如,台灣是研發、生產熱帶水果的高手,但台灣地狹人稠,絕無可能低成本、大量生產。如果要以生產最終農產品為核心產業,一定要生產高品質產品,才能與其他熱帶地區產品作區隔。

即使不在國內生產最終產品,也可選擇生產優良品種的種子或種苗輸出,因為體積小,運輸成本相對低,獲利空間隨之增加。若要以出口最終產品為生產目標,就要考慮水果不耐運輸以及體積龐大所增加的運輸成本。

核心產業與經營策略決定後,再來是解決「什麼人」生產的問題。過去農業生產者只會生產,不知運銷;農民則將生產與生活結為一體,只知「務農為生」而不知「以農致富」。發展農業需要的是農業經營者或農商,是具有經營管理觀念並且懂得財務金融的專業人士。政府必須用政策吸引大量菁英與資金投入農業,創造群聚效應,才能有效提高農業從業人員素質,並且累積足夠資本發展農業科技。

貧困老農是社會問題,應該視為低收入戶照顧,而不是繼續用老農津貼將他們留在農業,甚至讓他們期待有一天可以從農地變更中獲取巨大利益。試想每位老農每月增加一千元的生活津貼,能為他們創造多少福利?八十六億若全數投入研發,可以創造的效益更難以估計。要發展農業不是照顧既有農業從業人員,而是要營造合理的經營環境、不斷引進新血與新技術。

過去台灣農業出口所賺取的外匯奠定了台灣經濟奇蹟的基礎。現在,農業只有在蔥價高過肉價才會吸引大眾的目光。為什麼?因為當年是由宏觀、具格局的人才規畫農業政策,現在除了懂補貼的行政官員,根本缺乏規畫人才。楊儒門不需要再作任何犧牲來期望政府作什麼,應該早日出獄,在農業漫長供應鏈中找尋有利的契機,等到以農致富之後,才有能力為更多弱勢族群謀福利。 

2005/12/15 聯合報】

2005.12.23  中國時報

傳統農漁業 一去不返

徐偉晉∕北市(大學生)

看過紀錄片《無米樂》的人,相信都會對台灣農民處境的悽慘與樂天性格動容不已。前此縣市長選舉,農民年金提高為五千元,然而這區區一千元對農民有多大的幫助呢?廣大農民們最需要的,其實是有遠見的農業發展政策。

台灣農民的處境艱苦早已不是一朝一夕之事,當彰化鴨農成了戴奧辛的受害者、當遠洋鮪釣配額在大西洋海域被大幅限制時,政府究竟做了什麼?

其實台灣產業技術西進最嚴重的不是高科技,而是傳統農漁業。隨著環保意識抬頭、人力成本提高等因素,曾是鰻魚王國的台灣,如今光環卻漸漸被中國奪去,他們的鰻魚養殖技術從哪裡來的?當然是台灣帶過去的!不只鰻魚,遼寧興城有一座亞洲最大的海蔘養殖基地,創辦人、資本以及技術,都是從台灣過去的。

台灣在農漁改良技術層面上的卓越領先一向是有口皆碑,曾經創造了把吳郭魚當成台灣鯛,大量外銷日本的奇蹟,但是沒有有效控管加上政府也不重視扶植,一項項曾經傲人的技術都流到對岸去了。高科技的交流目前我們至少還看的見、管的著,然而這些傳統產業可是一去不返啊!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484345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蛋雞擠小格子籠 大學生上街喊解放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蛋雞擠小格子籠 大學生上街喊解放  

一群學生昨天身著雞裝,模擬養在格子籠中的產蛋母雞,呼籲政府重視蛋雞的動物福利。
記者侯永全/攝影
豔陽下,三位穿著一身鮮黃母雞裝的大學生,蹲擠在不到一立方公尺的鐵絲籠裡,動彈不得;昨天一群中原大學的學生,昨天以「模擬蛋雞活在格子籠擁擠難受」的行動劇,前往農委會陳情要求「解放蛋雞」。

昨天也參與陳情的動物社會研究會主任陳玉敏說,台灣人一年吃六十多億顆蛋,負責下蛋的三千多萬隻蛋雞,卻三、四隻一起終生囚禁在「比A4紙大不了多少」的格子籠中,「連轉頭整理羽毛的空間都沒有。」

「那裡像工廠,只要接近,母雞就驚慌地拍翅尖叫!」中原大學企管系大三學生戴莉雯描述他們目睹格子籠蛋雞景象,「相較下,放牧雞很快樂,牠們會圍著陌生人玩,也會跟在主人屁股後亂跑。」

陳玉敏說,雞隻不快樂不僅產蛋品質差,身體也不健康,像日前蛋價上漲和茶葉蛋驗出抗生素等事件,就是因為雞隻生病,雞農只好施用抗生素。

陳玉敏強調,放牧、室內平面飼養等友善飼養方式,雖然成本較高,「但每個月多花一杯咖啡的錢,就可換到善待動物且更安全的雞蛋」。

她說,歐盟自兩千年決定廢除格子籠後,積極擬定配套、轉型措施,當中雖也曾遭農民反彈、蛋價波動,但各國仍為動物福利和食安,二○一二年起,歐盟全面禁止使用格子籠飼養法。

她呼籲,除農委會明令禁止新設格子籠、制定「動物福利雞蛋」生產政策和輔導雞農轉型外,消費者也能重視此價值。

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朱慶誠表示,目前已有七家業者申請友善飼養的驗證,今年也將持續輔導雞農轉型。

但他也說,但台灣地小、友善飼養卻占地大,成本、蛋價勢必提高,消費者是否願意多花些錢?飼養轉型絕對要靠消費端拉力,生產、消費理念一致,政策才有辦法推動。


【2014/04/1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蛋雞擠小格子籠 大學生上街喊解放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617892.shtml#104#ixzz2z9k4b3Dv 
Power By udn.com 
邁向強大農業!日本展開60年來規模最大的農業改革

 2015年04月05日 18:00

日本NHK於今年1月底推出短篇劇集《限界集落株式會社》,此劇改編自小說家黑野伸一(Kurono Shinichi)的作品,劇情描述一個因人口不斷外移導致生產力降低的農村,是如何透過一連串大膽的創新與嘗試,以尋求出路的故事。

NHK特意選在此時播映似乎別有用意,無獨有偶,此劇推出的同時,戰後60年來最大的農業改革也正如火如荼地展開。安倍政府針對農業協同組合 (Japan Agricultural Cooperatives,JA,以下稱農協)的組織改革政策,農協改革關連法案骨幹方針於今年1月大致底定。

自民黨與農協的長期關係

農業協同組合為日本戰後最大的民間農業組織,1948年基於農業協同組合法所設立,為盟軍最高司令官總司令部(General Headquarters,GHQ)針對戰後日本農業改革的一環。與台灣土地改革類似,GHQ對日本的農業改革帶來巨大的成功。

在農地重劃及耕者有其田的政策下,當時擁有1750公頃農地的山形縣第一大地主只剩4公頃,而許多小農也成為擁有平均1公頃農地的地主。戰後農業改革的結果不僅創造了許多小農地主的誕生,而這些小農也透過農協的上達下意,支持著自民黨戰後長期安定的政權。

戰後幾十年來農協透過全國廣大農民的支持,成為戰後最大的政治壓力團體,也成為自民黨長期政權的票倉來源。究竟是什麼原因,使得安倍政府敢於拿長期支持自民黨的農協開刀,也敢於冒著燒掉自己票倉的危險進行改革?

農政改革的契機

安倍政府認為農政改革時機已經成熟的緣由歸因為兩大點,在民間上,農業人口不斷地減少;在政界中,農林族議員的政治力已漸衰落,而其又互為一體交叉 影響。根據農林水產省的統計,1960年的農業人口約1454萬人,至2014年只剩約227萬人,當中的稻農人數從1965年的448萬戶減至2010 年的115萬戶。

農業人口的減少直接反映在農協成員的組成上,農協成員包括專職農業的正組合員與地域住民的准組合員,正組合員由專職從事農業生產的農戶所構成,准組 和員則多為兼職農戶或出資者為主,2009年隨著農業人口的減少,准組合員正式超過正組合員,使得農協成為非農成員佔多數的農業組織,而此現象也為日後的 大選變動埋下伏筆。

戰後農協長期支持著自民黨,每逢眾參兩院大選,自民黨在中選區的候選人至少就有一人是靠著農協票而當選。然而隨著小選區制度的改革,議席分配由人口流失的農村向人口數多的都市靠攏,自民黨議員不再能只單靠農協票而當選。

另一方面,正組合員的減少也導致農協的動員力不再如以往般強勁,2007年參院選中,自民黨推出山田俊男(Yamada Toshio)競選比例代表,在農協的全力支持下以44.9萬多票當選,然而2013年參院選在農協的動員下,只獲得33.8萬多票當選。

農協動員能力的衰落還不僅於此,2009年的眾議院大選,自民黨的前農林水產大臣谷津義男(Yatsu Yoshio)於長野縣首次落選,而此時正是農協的准組合員超過正組合員的那年。2012年眾議院選舉中,前自民黨幹事長加藤紘一(Kato Koichi)也在山形縣敗陣。

曾與商工族及建設族並列戰後族議員御三家的農林族,如今接連於農林族重鎮落馬隱退,使得農林族的政治影響力大不如以往。許多人認為安倍首相執意進行改革的動機是在報復當時因實施補助金而傾向民主黨政權的農協,然而對安倍首相來說,更大的原因恐怕是因農協票已不足為懼。

農政改革的內容及目的

農協組織架構(圖/洞見)
農協組織架構(圖/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安倍政府的農政改革著眼於農協的組織改造,主要共可分為四大項目。第一項為廢除全國農業協同組合中央會(JA全中)的會計監察權,JA全中為農協的 中樞組織,長期以來以龐大預算挾持全國七百多家地區農協,監察部門移行一般監察法人後,將弱化JA全中對地區農協的指導權。此外,修正後的農協法使得JA 全中的地位不再受到農林水產省的庇蔭,將由特別民間法人轉變成一般社團法人。

第二項為將全國農業協同組合連合會(JA全農)轉為股份化,JA全農主要掌握農協的經濟事業,負責農產物販賣及生產資材的購買等業務。日本戰後為控制米價的穩定,長期以來實施「減反政策」,以生產調整的方式要求米農減少其耕作面積,並以補貼的方式賠償米農損失的產量。

根據統計,1971年至2012年的42年間,政府在減反政策投入的稅金補貼高達八兆兩千億日圓。安倍政府於2013年宣佈「減反政策」將於 2018年廢止,此政策的廢止標誌著農協不再能透過因生產調整而抬高的米價賺取利潤,而少了產量限制的因素,也為許多企業投入農業市場開闢了道路。未來 JA全農將面對來自各大企業的競爭,而安倍政府也相信市場競爭將為日本農業帶來新契機。

第三項為廢止JA全中對全國各地區農協徵收的賦課金制度,根據統計,2014年JA全中從農林中金、縣中央會及各地區農協徵收的賦課金達77億日圓,此制度不僅是小農財務壓力的一大來源,也被視為地區農協無法蓬勃發展的一大因素。對於強調地區農協激發創意使地方農業再生的安倍政府來說,此制度無疑 是一大阻礙。

最後,安倍政府也要求農協進行組合員制度的檢討,並針對組織成員的構成進行改造。2012年全國地區農協共約21萬名職員,然而當中真正對農戶提出 建議的農營指導員只佔全體的約14%,相對主要負責金融信用事業的JA Bank(JAバンク)及保險事業的JA共濟連,其職員合計共9萬6千多名,已接近總職員的半數,這些人數多代表兼職農戶准組合員的利益,並無法真正反映 專職農戶正組合員的聲音。

(本文作者製表)
(本文作者製表)

邁向強大農業的第一步

內閣官房長官菅義偉(Suga Yoshihide)曾經表示,農政改革是以農民與地區農協為主角,目的並非要將農協擊潰,而是為了能夠吸引年輕人投入並創造出具有魅力農業的改革。然而 儘管如此,目前改革最被人質疑的是農民所得提升與農協組織改造的關聯性,安倍政府至今也未能保證少了JA全中的掣肘,地區農協就真能發展創意活化地方農業。

事實上,安倍政府也面臨內外交迫的壓力。在內政上,自民黨內部也有不小的聲音認為現在改革時機過早,畢竟自民黨農林族在農村依然具有一定的票源,此 次改革失去的農協票恐怕將導致農林族議員在下次選舉的全面潰敗。在外交上,「先改革,後開放」是安倍政府早先定下的策略,而面對美國領導的跨太平洋戰略經 濟夥伴關係協議(Trans-Pacific Strategic Economic Partnership Agreement,TPP)談判時程的壓力,農政改革勢必得盡早執行。

長期以來農協透過生產調整與賦課金制度等方式,使得地區農協與小農無法有餘裕的財源發揮創意,而種植的高額成本也使其無法達到規模生產的穩定供給, 導致小農難以與農協以外的中間商進行長期的交易。超過半世紀以來的農政改革,成為安倍政府最大的革新措施,若改革順利成功,日本農業將脫離JA全中一直以 來掌控的小農經濟,在企業的投入競爭與地區農協的合作之下,將邁向安倍政府力求品牌化與海外擴展的強大農業。

文/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作者 郭哲嘉 /本文經授權轉載自洞見國際事務評論網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079056
(轉貼)前農委會主委:農地像長滿雀斑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前農委會主委:農地像長滿雀斑

前農委會主委彭作奎今天呼籲政府,立即凍結農地興建農宅,防止農地炒作,請領老農津貼投保年資須超過15年。

台東大學今天舉辦「台東綠色旅遊論述會議」,邀請彭作奎演講「農發條例農地興建農舍之回顧與展望」。

「台灣農地像長滿雀斑」,彭作奎說,他不反對農地買賣,但堅持一定要農地農用,許多民眾購買農地是為了要興建農宅,導致農地商品化,價格不斷炒高,真正想務農民眾反而買不起農地,衝擊台灣農業及糧食自給率。

彭作奎強調,不務農的民眾購買農地後,興建農宅排水污染灌溉溝渠,或是放著請領休耕補助,加入農保每年政府還補助保費,不符公平正義原則。

彭作奎憂心,明年度花東鐵路電氣化,普悠瑪到台東後,將是台東農地炒作的高峰,台東縣政府應提早因應,透過整體的規劃,避免炒作。

【2013/11/07 中央社】



全文網址: 前農委會主委:農地像長滿雀斑 | 要聞 | 即時新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BREAKINGNEWS/BREAKINGNEWS1/8280796.shtml?instant#ixzz2jy8VnMEa 
Power By 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025757
(轉貼)全球反孟山都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018659
(轉貼)北台灣農地 早就回不去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0年來…1770座大安公園耕地蒸發了

中研院建議政府修正「農發條例」,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圖為蘭陽平原水田中常見的豪華農宅。
記者林錫銘/攝影

豪華農舍成為變相「別墅」侵占農地、農地「商品化」;老農津貼請領資格寬鬆、一年耗費國庫五百億元...,這些都是存在多年的台灣農業怪象。中研院昨天公布「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首度針對農業政策做全面性建議,由廿六位專家為農業把脈,開出停止農宅興建辦法、訂定老農津貼落日條款等「藥方」。

去年二月,中研院長翁啟惠指示院士廖一久、周昌弘召集農業專家研議農業議題,當中包括兩位農委會前主委彭作奎、陳希煌,去年底完成「農業議題建議書」,並在二周前送至總統府及行政院。

建議書點出,台灣優良農田快速流失、糧食自給率低、長期稻田休耕影響生產、老農津貼淪為政治籌碼等結構性問題。

建議書中直指,二○○○年「農業發展條例」修正放寬農地分割限制與農宅興建資格後,十年來,台灣已有相當一千七百七十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消失,其中有相當十五個台北市信義區的面積,被拿去蓋住宅或農舍。中研院表示,去年總統候選人辯論時,總統候選人宋楚瑜提及「現在看到土地分割嚴重性,五年之內台灣宜蘭可能沒有完整耕地,十年之內北台灣將沒有完整耕地」,絕非危言聳聽。

中研院指出,有些人不經營農業,卻到都市近郊購買農地、登記為農民,在水田中大興土木蓋農舍,自住或轉售獲取利潤。中研院建議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買農地未依規定使用者,應抽取農地占用稅,並提議凍結新購農地興建農宅三至五年,讓政府研修農發條例。同時增加限制條款,限制農舍興建面積、農地及農舍所有權轉移期限等,杜絕購買農地卻不事生產的情形。

建議書也直指「老農津貼」淪為「選舉時的政治籌碼」,建議應設落日條款,或將老農津貼請領資格、對象限制在「農業發展條例」通過前原有農民,也就是民國六十二年前登記在案農民,讓老農福利暫行條例因老農人數逐年減少而終止;或設定適當的期限為分割點,以符合公平正義原則。

【2013/02/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10年來…1770座大安公園耕地蒸發了 | 專家為農業把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709122.shtml#ixzz2LUtVEiOJ 
Power By udn.com 


觀察站/北台灣農地 早就回不去了

中研院建議政府修正「農發條例」,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圖為蘭陽平原水田中,還可看到小坪數「農舍」。
記者林錫銘/攝影

北台灣農地早就「回不去了」。

狗籠農舍、豪華農舍等農宅問題非一日之寒,造成台灣農地「回不去」的原因,除了政府二○○○年開放農地自由買賣,一般民眾可以輕易「變身」農民行列,但在農地上不種田,而是「種房子」;加上中央、地方主管機關長期「睜一隻眼閉一隻眼」,讓北台灣「消失的農地」愈來愈多。

中研院建議書點出北台灣多年來,假農舍之名行興建豪宅之實的「潛規則」,這樣的情況幾乎遍布全台,但為何從地方政府到中央主管機關農委會、內政部,十三年來放任問題持續惡化?

答案再簡單不過。因為既得利益者太多,從地方樁腳、建商、財團等「有力人士」,誰不想取得便宜的農地「開發」,等到地目變更,農地變建地,土地價格立刻翻倍漲,一轉手賺了好幾億;有錢人或公眾人物,也把宜蘭當作台北後花園,買一塊地,順勢取得農民身分,蓋「別墅」農舍,假日開車到別墅度假,當當假日農夫,輕鬆愜意。

農委會兩、三年前就發現「狗籠農舍」等農舍變豪宅亂象問題,為了整頓農地亂象,回歸「農地農用」,農委會決定修法,但遭遇到很大的壓力和阻力;直到前年聯合報披露,政府「借力使力」,內政部和農委會終於完成修法,但草案進度仍比預期慢。這一回,政府應趁著中研院「再推一把」、加緊腳步,救回台灣逐年流失的優良農地。

農地是農業重大命脈,但台灣一直缺乏完整的農地政策,開放「農地農用」的「農發條例」早已背離農業發展本意,甚至成了回頭吞噬台灣農地的大怪獸,政府不能再放任綠油油的農地,變成一棟棟的水泥農舍。

【2013/02/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觀察站/北台灣農地 早就回不去了 | 專家為農業把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709080.shtml#ixzz2LUtcvOMk 
Power By udn.com 


農委會:不能有人違法 就把農舍全砍了

二○○七年時任農委會主委的蘇嘉全,在屏東縣長治鄉的豪華農舍遭檢舉為違建,引發外界要求檢討農舍政策的聲浪。
本報資料照片
中研院建議政府修正「農發條例」,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農委會表示,中研院建議「一針見血」,不過政府很難一步到位,立即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這對農民衝擊太大,不能因有人違法,就要農民統統不能蓋農舍,那農民農機具要放哪裡?

現行法規,農地主過戶農地後,新地主要兩年後才能蓋農舍;在「上有政策、下有對策」下,在宜蘭地區就出現有地主先申請一坪小農舍,也就是「狗籠農舍」,好增加農地「賣相」;新地主購入後再行擴建,成為規避兩年條款的巧門。

農委會水保局表示,自從媒體踢爆宜蘭「狗籠農舍」及農委會前主委蘇嘉全「豪華農舍」爭議後,農委會已和內政部會商完成「農業用地興建農舍辦法」修正草案,新制規定農舍最小面積為十三坪,不得有一坪的「狗籠農舍」,農地主想擴建還要經過嚴格審核許可;且申請個別農舍,一輩子以「一人一戶」為原則,避免有人申請興建狗籠農舍後,隨即轉手他人。

此外,現行規定「農舍面積不得超過農地面積十分之一」,也修法賦予地方政府主動聯合稽查機制,杜絕非農民將農舍充當豪宅。行政院拍板核定後,最快三月就能上路。

水保局說,政府二○○○年修正農發條例,開放一般民眾可自由買賣農地後,翌年四月通過「農業用地興建農舍管理辦法」,規定二點五分地(七百五十六坪)農地,才可以蓋農舍,且農舍面積也有上限,不得超過農地十分之一;重點是另外十分之九農地,一定要農用,不得種草皮「裝模作樣」。

對於中研院建議廢止農舍興建,農委會表示,中研院建議很好,但衝擊面太大,雖說已合法取得農舍的農民不受影響,但對農地市場絕對會有影響,衝擊「無法評估」;農委會說,全台目前約有三百萬農民,不能因為非農民違法使用農舍,就要把農舍「統統砍掉」,對真農民不公平。

【2013/02/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農委會:不能有人違法 就把農舍全砍了 | 專家為農業把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709086.shtml#ixzz2LUtj7NC0 
Power By udn.com 


宜縣遏炒地皮 既存農舍13坪才能擴建

宜蘭縣近年來出現大量「狗籠農舍」,為杜絕建商投機歪風,縣府前年頒布行政命令,規定既存農舍若要擴建,原有地上建物必須超過四十五平方公尺(約十三坪多)才行。

縣府建設處長李兆峰表示,這項命令頒布前,宜蘭約有近九百間狗籠農舍,頒布後,建商沒辦法再用這種方式投機炒地皮,農委會研擬修正中的「農業用地興建農舍管理辦法」草案,已納入這項標準。

縣府農業處長賴錫祿說,農發條例修正後,中央法規太寬鬆,對農地非農用情形,只能以區域計畫法管理,地方無能為力,縣府只能提高抽查密度,違規農舍加強開鍘。

【2013/02/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宜縣遏炒地皮 既存農舍13坪才能擴建 | 專家為農業把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709081.shtml#ixzz2LUtnagLW 
Power By udn.com 

中研院:年耗百億、破壞景觀 休耕「不幸」

中研院「農業政策與科技研究建議書」提到,休耕制度沒有任何生產力、也未提供就業機會,卻因政府提不出替代方案,持續實施廿八年;不僅政府目前每年要支付約一百億元補助稻田休耕,更造成耕作環境惡化、破壞農村景觀,中研院在建議書中用「不幸」形容這個狀況,建議應修正休耕制度,將休耕農地活化復耕。

二○一一年舉行的全國糧食安全會議決議,二○二○年時我國糧食自給率從百分之廿二提高到百分之四十。但台灣長期以來「稻米過剩與雜糧不足」並存的低糧食自主率問題嚴重,目前台灣休耕農地面積已接近水稻種植面積廿六萬公頃;中研院建議全面檢討休耕政策。

建議書指出,長期稻田休耕政策影響生產環境,一九八四年起,政府輔導農田休耕轉作,現有休耕地兩期作面積共廿萬三千公頃,其中甚至有五萬公頃農地全年兩期休耕。

中研院建議,政府應檢討休耕農地及現行耕作制度,建立整體配套措施。例如鼓勵生產進口替代或具競爭力的作物;結合地方政府,推動地區特產作物等。也可與農地銀行、農民學院合作,整合農地租賃,培訓農業核心的年輕農民,並配合規畫水資源調配,讓農業用水更具效益。


圖/聯合報提供

【2013/02/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中研院:年耗百億、破壞景觀 休耕「不幸」 | 專家為農業把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709106.shtml#ixzz2LUtunQYY 
Power By udn.com 


活化休耕 農委會啟動做一休一

中研院也建議農委會要加強休耕活化,設立農科院。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農委會今年已啟動「做一休一」(耕作一期休耕一期)活化休耕地政策,可望活化四點五萬公頃農地,藉此提高我國糧食自給率達百分之卅五,至少創造十萬個工作機會,產值估計達八十八億元。

陳保基表示,活化休耕地政策一直是他上任一年多來,最重要的改革重點;他指出,中研院列出的問題,農委會早就想到,也要把政府每年花一百億元補助休耕,改拿來獎勵生產;舉例來說,台灣茶具外銷潛力,活化休耕地計畫日前也將把茶葉納入「地方特產」,要讓原本種茶的桃竹苗、南投等休耕地,不種水稻改種茶葉,收益比休耕、種稻還好。

【2013/02/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活化休耕 農委會啟動做一休一 | 專家為農業把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709108.shtml#ixzz2LUu0Yx00 
Power By udn.com 

農委會:老農津貼 自然落日

中研院建議老農津貼設落日條款,農委會表示,已著手規畫農保改革,除了和經建部門就「老農津貼」展開檢討;也將優先規畫農保落日、或延長請領老農津貼的農保資格年限,讓老農津貼轉型為「離農年金」,和國民年金或勞保整合,讓老農津貼自然落日。

根據農委會統計資料顯示,一九九五年通過「老年農民福利津貼暫行條例」後,截至二○○九年,政府已核發超過四千兩百多億元的老農津貼,目前老農津貼一年預算至少花掉政府五百億元。農委會表示,配合年金改革,檢討農保及老農津貼,已是刻不容緩。

「老農津貼不能再加碼了!」農委會官員表示,老農津貼從一九九五年開辦,約卅二萬人領取每月三千元的老農津貼,但隨著二○○四、二○○六及二○○七年三次選舉「加碼」,老農津貼已飆漲至每月七千元,領取人數也已突破七十萬人;即使今年起實施排富,由於不溯及既往,依舊造成沉重財政負擔。

農委會輔導處處長曹紹徽表示,老農津貼請領門檻過低,只要年滿六十五歲、投保農保年資滿六個月,即可請領,曾遭監察院以「發放浮濫」為由糾正;農委會主委陳保基去年在立院也允諾,要將請領門檻,從六個月延長至六年,避免假農民「魚目混珠」。

曹紹徽也說,由於農保給付只有「生育」、「殘廢」及「喪葬」三項給付,跟勞保有職災、老年給付比起來「差很多」;未來農委會研議輔導年輕農民加入農業職業工會,改保勞保,只要投保廿年,退休後領的錢就比每個月七千元老農津貼還多,讓農保退場、老農津貼慢慢轉型,改由社會福利制度接軌。

【2013/02/2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農委會:老農津貼 自然落日 | 專家為農業把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4/7709098.shtml#ixzz2LUu76mf5 
Power By 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927731
(轉貼)揪出補貼政策裡的魔鬼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德政瘦身:揪出補貼政策裡的魔鬼

本報近日推出農地休耕問題調查報導,發現休耕政策實施廿八年來,政府耗費了一千三百億元經費補助休耕,台灣休耕農地暴增卅五倍,良田荒廢,而大地主坐領鉅額補貼,國內糧食自給率則節節下降。

這個例子,若還不足以說明一樁「德政」如何變成了「窳政」,我們可以再看一個和它「輝映」的政策──老農津貼。近十七年,政府總計發出八千億元老農津貼,領取老農津貼的人數從當初的卅一萬人暴增至今天的六十八萬人;由於經費過度膨脹,逼得農委會必須祭出「排富條款」,以濾除「假老農」。

稍有點想像力的人馬上會想到其中含意:上述的休耕補助和老農津貼兩大政策,合計每年耗費掉台灣六、七成的農業預算,幾百億元全是花在補貼「不耕種的農田」和「不耕作的農夫」身上。試問,這樣的農業政策究竟是在「扶農」還是「滅農」?如此一來,政府還剩多少資源可協助那些還在辛勤耕種、為農業努力的人?

政府推出休耕補助和老農津貼時,應該都是從「德政」的動機出發,想要照顧弱勢農民;但不過一、二十年光景,政策卻完全變形走樣,成了反噬農業的錢坑。主要癥結,在這兩項政策幾乎沒有門檻限制、沒有落日設計,更沒有任何檢討或反省的機制;以致閘門一開,就再也關不上。也因此,才有坐擁近卅公頃土地的大地主五年領走一千三百萬的休耕補助,竟還能大言不慚地宣稱自己只是「照規定領錢」。

鼓勵休耕卻不針對面積或對象設置門檻,不僅鼓勵了資本家炒作及農地廢耕,更形同政府在倒貼投機客。同樣的弊端,也發生在老農津貼政策。依現行規定,只要擁有農地零點一公頃,投保農保超過半年,滿六十五歲即可以領取老農津貼。這麼低的門檻,當然造成大量「假農民」競相請領。

試想,李登輝當年在省主席任內曾誓言要為台灣建立「八萬農業大軍」,最後卻連「八千農業小軍」的影子都看不到;而如今,只因可以請領津貼,全台突然一下子冒出近七十萬老農,豈非咄咄怪事?更別說,如果朝野對老農津貼的加碼戰再繼續下去,未來幾年台灣要出現「八十萬老農大軍」,恐怕也不是不可能的事。果真出現那樣的景象,台灣農業還要奢談什麼願景和前途?

休耕補助和老農津貼政策如今顯得如此荒謬,除了將大量資源投擲在消極、沒有產值的領域,並導致農地的荒廢和自然環境的破壞;此外,另一個極重要的理由,是阻擋了「新農民」的加入和新農業的開展。休耕和老農津貼政策都是出於「農業是弱勢部門」的思維,也因此政策全著眼在救濟和補助,缺乏積極開展的意圖;事實上,這些年台灣出現一批批新世代農民,他們帶著技術、新觀念和行銷知識進入農業,其中許多人未必是農民之子、之孫,而是出於對土地及環境的關懷而走進農地,卻每每受制休耕政策,無法承租到足夠面積的農田從事規模經營。休耕及補貼政策到底便宜了誰、造就了什麼,至此顯然必須全盤重新思考,堵住缺口,而不能僅做些枝節的修飾工作。

台灣加入WTO已經十年,台灣農業也已走出一番新的風景,不再是當初執政者想像的那樣一片悲情。因此,當年以照顧弱勢老農為發想的補貼「德政」,除須注入積極的發展思維,更必須揪出那些藏在使政策腐化的細節裡的魔鬼,才不會使這廿年的氾濫補貼演變成敗毀農業根基的政策,或阻滯了新一代農民的崛起。

任何不知節制的德政,都可能演成拖垮財政的窳政,從休耕補助和老農津貼可見一斑。包括健保無度的免費醫療,乃至軍公教或國營事業員工的優遇,其理亦然。德政必須適時適度減肥,才能保持制度的健康長久。對農業部門而言,除應透過立法重設門檻,更需逐年更新檢討;否則,光憑這種「政府貼錢讓農民不耕種」的邏輯,農業要怎麼發展?

【2013/01/03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德政瘦身:揪出補貼政策裡的魔鬼 | 社論 | 意見評論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7606564.shtml#ixzz2GrVHNvSu 
Power By 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908912
(轉貼)休耕補助肥了誰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老農:耕不動、地租不出去 怎麼活

嘉義縣黃姓老農民擔心往後無力耕種時,休耕補助減半恐生活無著。
記者謝恩得/攝影
休耕補助減半新制明天上路,老農心中充滿怨與憂,怨自己成為「管地不管人」政策「補破網的陪祭者」;憂自己不懂行銷,農地若租不出去,少了一期補助,下半年生活怎麼辦?這股不安正在農村蔓延。

農委會推動休耕補助近卅年,以往每年補助二期,明天起只補助一期,對農村的衝擊可以想見;本報記者花半個月走訪有台灣穀倉之稱的雲嘉南,發現當地農村對新制瀰漫著不安。

「要活化土地,先針對坐領休耕補助養地大戶!」雲林水林鄉李姓老農抱怨,休耕補助肥了休耕大戶,是「管地不管人」政策造成;政府不檢討制度、不問對象,就將補助減半,對無力耕作老農「是全面性的懲罰」。

嘉義民雄八十四歲蕭姓農民夫婦愁眉深鎖,「我們連行動都有問題怎麼耕種?」「減半只能吃上半年,下半年怎麼辦?」

雲林斗六市八十三歲農婦謝來好,老伴躺在安養院,被問起新制,她滿臉無奈說,子女在外工作,農地無人接手,夫妻一老一病,現在補助要減半,「根本不管老農死活」。

雲林縣十大經典好米得主張清松認為,新制對坐領補助的休耕大戶沒差,「這些人又不是靠農業維生」,但對靠補助過活的老農關係重大,「少一期差很大」。

老農為何擔憂?務農四十多年的嘉義東石鄉老農謝茂鎮說,自己除了種田什麼都不懂,「政府叫阮怎麼做,阮就怎麼做」,萬一以後農地租不出去或租金被佃農壓太低,怎麼辦?

「政府講什麼會有農地銀行幫忙,阮也不知道怎麼做,聽人家說是在電腦上交易,阮不懂電腦,怎會不煩惱?」

「阮就是租不出去才會休耕」,年近八十的嘉義縣民雄鄉林姓老農說,自己農地排水差,想租也租不出去,如果一定要有一期復耕,「那就放給政府來租、來種」。

「政府應訂租金標準!」嘉義老農黃文龍憂心租金被壓低,他說,義竹租金行情每公頃為四萬五千元,但政府說帖行情只有三萬,「再過幾年,不能耕種的老農更多,釋出的農地大增,屆時不要說三萬,兩萬元都有問題。」

(記者黃煌權、蔡維斌、姜宜菁、陳信利、謝恩得、陳永順、姜宜菁、梁雅雯、柯永輝採訪)

【2012/12/31 聯合報】

大佃農:政策三年一變 哪敢再投資?

農委會希望休耕補助減半能活化農地,讓休耕地釋出,三年前加入「小地主大佃農」大量租地的農友,這次已不敢再貿然跟進,「誰曉得政策又會變成什麼樣!」

「小地主大佃農」鼓勵返鄉務農,但政策一變再變,讓許多配合政策的大佃農,對即將上路的補助新制不敢再抱希望。
記者張裕珍/攝影
「政策大轉彎,已經回不去了…」後龍鎮農民解文斌家族世代務農,專科畢業後回來種田,但農地僅一甲多,收入不夠養家餬口,只好一邊下田一邊做工,有時當鐵工,有時當雜工幫忙邊坡植草。

二○一○年農委會為活化休耕地,推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解文斌以為是個契機,「搞個十年沒問題」,打算階段性擴充,向附近地主租地再貸款近百萬,添購三輛插秧、噴藥和曳引機,還有多種二手小型農機具。

「沒想到才三年政策就轉彎」,解文斌臉上全是無奈,表示自己學農出身,從小就認定「農業是長期投資」,沒想到政策三年一變,已經讓他不敢再投資。

解文斌說,務農勞力性高,利潤低,如果政策不確定性變高,真的很難做,「現在只想要政策穩定持久,就算利潤低,還是能以大面積耕作來克服。」

頭份鎮大佃農林昌煌,兩年前辭去科技廠月薪近七萬的工作,與堂兄承租近十甲農地,他表示「休耕政策是小地主大佃農最大的絆腳石」,對大佃農來說,取得的耕作面積越大收入才會越多,高額的休耕補助,阻止農民出租意願。

林昌煌強調,農業政策最大問題就是「朝令夕改」,永遠摸不透農委會下一步的是什麼,讓原本就「靠天吃飯」的農民更徬徨。



全文網址: 大佃農:政策三年一變 哪敢再投資?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601060.shtml#ixzz2Gci3lKww 
Power By udn.com 


全文網址: 老農:耕不動、地租不出去 怎麼活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601065.shtml#ixzz2Gchw925Z 
Power By udn.com 

新農民:租地易 擴大規模才有競爭力

人力老化的農村,因休耕補助減半瀰漫著不安,但新世代的農友則對新制活化農地,可能刺激農地釋出充滿期待,「日後想要擴大規模,不會再四處碰壁了吧?」

廿五歲綽號「小路」的新生代農友,明道大學精緻農業系畢業,今年十月退伍後,受雇宜蘭一間碾米廠月薪三萬,與其他兩名雇工,一起照顧老闆廿公頃的有機稻作。

「誰說年輕人務農沒前途?」每天在田裡打滾,小路的臉上總是沾著泥巴,認為種稻也可以走出一條活路,因為同事中有人除幫老闆顧田,自己也種了三公頃稻作,扣除成本,四個半月淨賺廿五萬,讓他稱羨不已。

雇主與同事例子,讓小路也萌生租地種稻的念頭,詢問多名休耕地主卻租不到地,「他們寧願休耕領錢,也不願意出租。」因為每年九萬元補助比出租划算。

廿七歲的簡姓農民,退伍回就回宜蘭員山故鄉傳承家業,租來的農地只有五分地大小,「我一直想擴大到二甲」,去年他問遍附近休耕戶,沒人願意出租。

他和小路感慨,老一輩地主多半經歷過「三七五減租」與「耕者有其田」,仍停留田地租人可能變成別人的舊觀念,加上休耕補助九萬,所以多半不願意租給陌生的年輕人,形成土地利用停滯的惡性循環。

「我支持休耕補助改革。」兩人看良田休耕,不事生產還能領補助,都搖頭「這很奇怪耶!」對新制釋出農地的效應充滿期待。

「那有那麼多年輕人回來種田?」許多老農心中都有這個疑惑,卅七歲「新農」江志堅樂觀看待,認為景氣差,「好農地大家都搶著租!」

江志堅原任食品工廠廠長,十年前回家鄉嘉義大林接手農田,這幾年加上租來的稻田,目前約種四、五公頃水稻,他說如果有好的農地釋出,會考慮再租更多田,並鼓勵其他離鄉遊子回來加入,擴大經營規模。

「農田規模愈大,才有競爭力!」嘉義新港鄉種稻達人楊宗耀,經營家族農田約六公頃,他說「十公頃是最理想的規模」,若有好農地釋出,他會考慮承租,不過他也承認,兒子並不願意接手農務。



全文網址: 新農民:租地易 擴大規模才有競爭力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601055.shtml#ixzz2GciC7AH3 
Power By udn.com 

農委會:成立代耕隊、媒合租地


圖/聯合報提供
休耕補助新制明天上路,許多中南部老農擔心農地租不出去,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農委會將出動復耕團、代耕隊等幫忙耕種,農會也透過「農地銀行」媒合土地出租;前兩年有緩衝期,如果真的租不出去,第二期休耕時,政府仍補貼兩萬元。

陳保基說,全台七個農業改良場已成立「休耕地復耕技術服務團」,認養復耕作物,農糧署已補助十四台飼料玉米收穫機、大豆採收機及烘乾設備,並籌組代耕隊,讓農民一通電話,就能找到代耕。

「老農沒有能力復耕沒關係,我們有代耕隊幫忙」,陳保基說,只要老農有意願出租農地,農委會會讓代耕隊、產銷班進駐,老農不用自己耕種,同樣可以一期領休耕、一期領租金和津貼,政府提供各種「套餐」供老農選擇。

六十五歲以上老農,若將休耕地透過「農地銀行」出租給大佃農,政府也有獎勵,每公頃地可領兩千元「離農津貼」,上限六千元。

但不少農民因三七五減租陰影,擔心土地租出去要不回來,陳保基說,「政府掛保證,出租農地絕對不會收不回來」,兩千年後農地租約,早已不適用三七五減租,農委會已在書面契約第一條加註說明,讓老農安心。

至於老農擔心出租農地恐影響農保資格,農委會說,依現行農保條例規定,年滿六十五歲且農保累計達十五年者,將名下農地出租,農保資格不受影響,一樣可領老農、離農津貼。

台灣農業需要交棒傳承,對有意加入的新農民,陳保基說,「農民學院」是年輕人進入農業的敲門磚,除加值耕作技術,明年將選出一百名優秀農民,幫他們「請家教」兩年,前十名頒發廿、卅萬創業基金,培養新一代農業CEO,鼓勵「還鄉幸福」。

農委會說,農民若有任何疑問,可撥打免費服務專線○八○○─○一五一五八,由專人解說。



全文網址: 農委會:成立代耕隊、媒合租地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601046.shtml#ixzz2GciK32Nv 
Power By udn.com 

轉作達人:千萬機具 又有用武之地了

農委會鼓勵休耕地轉作黃豆、玉米、小麥或草等,桃園轉作牧草曾火紅,但成也休耕敗也休耕,因補助不斷提高,造成「寧願領補助拒轉作」反淘汰現象;花蓮推展轉作中藥,因通路問題出現停種聲浪。

黃學楸在桃園觀音鄉富源村種植牧草,被稱為牧草達人,種植面積上百公頃,因反淘汰現象,如今只剩卅公頃。「明年種植牧草被列為獎勵作物」,黃學楸說,這是他「起死回生」的機會。

「我盼望農民像以前一樣把農田租給我」,黃學楸原本種稻,當年看到政府推廣轉作牧草,一頭栽進;早期很多農民願意把田租給他,種植面積急遽增加。「沒想到休耕補助越來越高」,農民寧願休耕不願出租,面積滑落只剩約卅公頃。

黃學楸表示,牧草必須大面積種植才會有利潤,現在收支無法平衡,有如「作白工」,他一度不想玩了,去領休耕補助,但多年來投資機器、設備上千萬,「回不去了」,只好勉為其難作下去。

花蓮農改場近年也輔導農民轉作,在花蓮等地推展中藥作物雖有市場「需求」,因中藥作物被列為食品,銷售通路不如預期,陸續傳出停種聲浪。

三星鄉蔥農林東海在農改場輔導下,有機栽種丹蔘和當歸,試種一期收成後,面臨收購太低價不符成本,得自己試著尋找通路,他認為政府推動轉作,相關通路配套也應建立,否則只是把農民引進另條死路。

嘉義民雄約有一千公頃鳳梨田,鳳梨農蔡豐文直言,現在種鳳梨還可維持收益,若列為地區特產輔導轉作卻無配套,大量鳳梨湧進一定崩盤;稻農江志堅也說,「農民很厲害,轉作栽種不是問題!」農民在意的是轉作後的配套,是否讓農民放心轉作。


全文網址: 轉作達人:千萬機具 又有用武之地了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601053.shtml#ixzz2GciRJij7 
Power By udn.com 

農會:開放外勞採收

休耕補助減半新政要上路,農民疑慮仍多,認為農政單位應提出更完善配套,由農會成立代耕中心、開放外勞協助下田採收,解決人力老化問題,尤其要有機制「管控」休耕轉作後的作物產銷,避免價格崩盤。

雲林縣府副縣長施克和、農業處副處長許永瑜、立法委員劉建國都指出,有些農地休耕太久,期間雖有翻耕,但是重新耕作還是需要清理,機具也要修理,應該分階段實施,有利接軌並可評估轉作是否造成產銷失衡。

雲林縣莿桐鄉農會總幹事張鈺萱也主張分階段實施,並制訂相關配套措施降低衝擊,建議政府可透過農會向地主承租休耕地,由農會成立代耕中心,優先轉租給年輕新農耕作,鼓勵漂鳥返鄉。

張鈺萱說,老一輩農民對「耕者有其田」政策留有陰影,如能由政府出面作東,並提供誘因老農會較有意願配合。

雲林西螺鎮農會總幹事廖錦富建議開放外勞下田協助採收,由農會任管理者,農民有需要可向農會申請,不用負擔大筆薪資,農作物又能順利採收,一舉數得。

(記者黃煌權、謝恩得、姜宜菁、陳永順、梁雅雯、蔡維斌、陳信利、劉金清採訪)


全文網址: 農會:開放外勞採收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601051.shtml#ixzz2GcibL5E1 
Power By udn.com 

活化休耕農地…中央請客 地方埋單

政府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計畫明天起跑,苗栗縣重要作物草莓、契作紅棗,提報入列為22種地區特產。
記者胡蓬生、范榮達/攝影

政府從明年起,每年僅補助1期休耕,苗栗縣並將補貼草莓等22種地特區特產轉作,縣府認為有助於提升農民意願,活化休耕農地使用5到6成;只是2014年起,縣府必須負擔每公頃2000元的補貼,中央請客、地方埋單,加重財政負擔。

政府活化休耕農地,希望提高糧食自給率,明年起4年啟動「調整耕作制度活化農地中程計畫」,每年補助1期休耕,以鼓勵地主復耕1期作,或出租給有耕作意願與能力農友種植,明天起1個月受理休耕轉作申請。

政府放寬轉作種類,苗栗縣提報中央的地區特產,有芋頭、食用玉米、草莓、落花生、甘藷、杭菊、藺草、番茄、食用甘蔗、蓮藕、仙草等22種。

農政官員說,活化休耕農地是對的方向,否則農地不僅沒有生產價值,有時還雜草叢生,成了病蟲害的源頭,此外,由下而上提報,寬列22種地區特產,符合苗栗縣的土質、氣候,農民技術沒有問題,政府又有補貼,意願應會大幅提升。

此外,「小地主大佃農」從原設定2006或2007年連續休耕農地,放寬到1994年到2003年種過水稻有案農地,政府輔導透過農會「農地銀行」媒合出租,以利大佃農擴大規模經營。

符合農保年資滿5年,且年滿65歲的資深農友,將農地出租給大佃農,除有租金收入,另可領取老農年金與離農獎勵,仍可安享退休生活,有新制問題可洽詢(037)559782。

不過,農政官員指出,新制22種地區特產部分,2013年每公頃轉作補貼2萬4千元,全由農糧署負擔,但2014到2016年,農糧署補貼2萬2千元,差額2000元必須由縣市政府吸收,推估苗栗縣1年必須因此多支出1000萬元,財政負擔更沉重。

【2012/12/31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活化休耕農地…中央請客 地方埋單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600921.shtml#ixzz2Gcin9mMA 
Power By udn.com 

管地不管人 休耕補助肥了誰

前言

台灣從一九八四年推動休耕政策,近卅年來,休耕土地面積成長了卅五倍,被領走的休耕補助高達一千三百多億元。台灣休耕補貼政策,不僅讓良田荒廢,「認地不認人」的制度更是一大漏洞,造就了「合法」的休耕大戶。聯合報今起一連兩天刊出調查採訪,從制度面與實務面探討台灣扭曲的休耕政策,提醒政府正視並解決這個有違社會公平正義的問題,為台灣的農地保留活力與生機。

桃園縣臨近沿海鄉鎮的台十五號公路上,沿途樹立了許多農地買賣看牌。
記者盧振昇/攝影

台灣實施近卅年的農地休耕補助制度,目前因「管地不管人」,只要持有農地,不管是否為農民都可領取補助,結果讓沒耕種意願的大戶,一年坐領數百萬元,形同變相補助「養地」。

休耕獎勵減半新制元旦上路,鼓勵農民至少「做一期休一期」,不要讓土地荒廢;土地仲介業者指出,如果現行補助政策不改,即使補助款減半,養地「合法」領取補助的不合理現象恐難絕跡,農委會希望新制活化農地的效果,勢必打折。

農委會一年花逾一百億元補助休耕,卻肥到非農民。立委丁守中日前指出,全台休耕大戶第一名在台東(土地所在、非戶籍),休耕面積達廿九公頃,以每公頃一年九萬元補助計算,每年可領兩百六十一萬元,五年領走一三○五萬元。

本報追蹤調查,除這名林姓大戶外,桃園縣還有一名土地開發公司負責人,申請休耕逾廿公頃,五年領走九九○萬元,但他受訪強調,「我是合法領取」。

二○○○年政府修改農業發展條例,不具農民身分也可買賣農地,大批非農民進入農地買賣市場;因此,養地者可以「不合理但合法」領取休耕補助金。

而且補助標準「管地不管人」,持有農地者不管是否為農民,只要農地符合以下條件之一,包括一九九四至二○○三年間曾種稻一年以上;曾休耕、轉作;或曾契作甘蔗,都可領取。

不合理的補助,除了造就千萬養地大戶的亂象外,宜蘭地區許多農地待價而沽,在還沒有蓋豪宅前,先建面積狹小的「狗農舍」,依法一樣可領取獎勵。「沒辦法,公務員只能依法行政」,宜蘭縣政府農業處副處長康立和無奈表示。

「以前管地管人,現在管地不管人」,桃園縣農業局長曾榮鑑說,管地不管人遇上不守法或投機者,農地問題就會層出不窮;他認為農地應嚴格限制做農業使用,休耕補助減半新制上路,管地不管人的政策也應同步檢討。

【2012/12/30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管地不管人 休耕補助肥了誰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599694.shtml#ixzz2Gcj3szmE 
Power By udn.com 

直言集/逼「休耕老虎」交地 農地回復農用

台灣以農立國,近十多年來,為了降低加入世貿組織(WTO)的衝擊,休耕補助措施竟成為台灣長期農業政策;隨著政府陸續放寬農地用途及農地買賣,全台休耕農地不到卅年間暴增了卅多倍,十五年來,政府就花了一千三百多億補助休耕,形成財政大黑洞,休耕可「休矣」。

早年政府「以糧為綱」,外銷米糧賺取外匯,但因應加入WTO,政府從一九九七年開始鼓勵稻田休耕,並編列大筆預算補助;二○○○年總統大選前,政府還修正「農發條例」,開放農地自由買賣,非農民也可買農地,但未一併檢討休耕補助政策,讓休耕補貼成了怪獸。

當年農發條例修法,把農地政策從「農有農用」放寬為「農地農用」,但休耕補助卻毫無門檻限制,非農民也可合法領取;隨著都市計畫、工業區林立,農地相對低價,不少人買農地的目的變成「養地」,而非農用,這麼大的政策疏漏,十多年來,政府卻仍「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農發條例修法後短短四年間,全台休耕地逐年倍增,到了二○○四年,休耕地面積竟超過種稻面積。但這記警鐘非但沒有敲醒政府,反而每逢選舉持續加碼;同年總統大選前,休耕補助從一期四萬一千元漲至四萬五千元,休耕補助儼然已成台灣選舉制度下的「人質」,變成政客討好選民的「福利政策」,更埋下對台灣農地不可回復的傷害。

面對長期累積的休耕補助沉痾,農委會願意正視,值得肯定;但是農委會主委陳保基不能光要老農將農地交出來,更要積極設法讓這些手上握有大筆休耕地的「老虎」也把土地交出來,否則光是在縮減休耕期數上打轉,消極地讓休耕大戶少領一點錢,讓改革立意打了不少折扣。農委會還得要訂出更妥善、周延的配套,讓農地能夠真正回復農用。

【2012/12/30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直言集/逼「休耕老虎」交地 農地回復農用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599634.shtml#ixzz2GcjQl58T 
Power By udn.com 

學者觀點/設「排富條款」治本

政府現行休耕補貼政策,讓休耕大戶可以合法坐領高額補助,形成雙重浪費。該如何杜絕這種不公不義的情況,學者建議,在現行請領休耕補助規定內增設「排富條款」,從源頭排除非農民,才是治本之道。

中興大學應用經濟系教授陳吉仲說,休耕補助「認地不認人」,凡符合民國八十三至九十二年基期年間,任一年種稻、契作蔗作、保價雜糧或參加稻田轉作休耕有案田區,農地主都可申請休耕補助;加上民國八十九年開放農地自由買賣,一般人也可以買農地,導致假農民有機可趁。

陳吉仲指出,休耕補助也應設定「排富條款」,在上述領取休耕補助的規定增訂「實際耕作事實」或「農保資格」等條款,排除非農民。此外,地方鄉鎮公所稽查人員也要多用心,確實訪查休耕期間,休耕戶是否落實翻土、種綠肥作物,多面向把關,政府想處理休耕大戶難題並不難。

「休耕一期對農地算健康,但連休兩期就算奢侈」,台大農藝系教授盧虎生表示,台灣耕作面積小,相對國外,資源有限。但「台灣自己不是沒有地」,他說,國際都感受氣候變遷對糧食危機的衝擊,接連取消休耕補助,像歐盟、大陸也紛紛取消休耕補助,改成發放友善土地的環境補貼(類似濕地生態營造)。

【2012/12/30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學者觀點/設「排富條款」治本 | 休耕補助肥了誰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6/7599631.shtml#ixzz2GcjYqKuX 
Power By udn.com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908032
(轉貼)歐盟九成雞舍 改人道飼養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歐盟九成雞舍 改人道飼養

動保團體近來呼籲,「善待雞,才有好蛋」。歐盟從兩千年立法逐年淘汰格子籠,訂了十二年緩衝期,也就是說,今年歐盟境內不能有格子籠,若販售將開罰。經過十二年宣導,歐盟已高達九成雞舍都改成人道飼養,只有東歐少部分國家還存有格子籠蛋雞。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院主任陳玉敏指出,石安牧場福利籠,只是歐盟人道飼養的「入門款」。歐盟規定四個系統,第一級就是改用福利籠,第二級是「平飼」,也就是室內放養,第三級是「放牧」,一半室內房舍、一半戶外空間,第四級則是有機放牧。

動保團體呼籲農委會比照歐盟逐步廢止傳統格子籠,農委會則說,台灣要緩推跟進,將請畜產試驗所研究相關設備在台灣是否適用。

陳玉敏說,全台超過九成九都是格子籠,蛋雞都淪為產蛋機器,「過勞死」慘狀屢見不顯,所幸目前全台已有超過十家小農轉型人道飼養蛋雞,值得鼓勵。

陳玉敏說,歐盟發展蛋雞人道飼養廿年,最早也是由動保團體倡議,後來消費者的食物倫理意識抬頭,認為人類吃食物,不該造成動物痛苦。

另外,歐盟發現,對動物不人道的集約飼養,會增加人畜共通疾病風險,如禽流感等,「雞不快樂,生下來的蛋也不會健康」。

她指出,因為雞不健康,飼主一直打抗生素,但雞蛋是給人吃的,人吃了不健康或含大量抗生素的雞蛋,更容易生病。

台灣的格子籠蛋雞,二至四隻擠在A4大小的格子籠裡,吃喝拉撒都在籠裡,不僅互相踩踏,甚至一輩子不曾走踏地面,更無法張開翅膀梳理羽翼,飼主怕產蛋率下降,就用「禁食」手段逼雞換羽、代謝,繼續產蛋,相當殘忍。

陳玉敏說,農政單位應該先立法,用五到十年時間,逐步淘汰格子籠雞飼養,並一邊輔導養雞場「轉型」人道飼養,且強制標示「生產系統」,是福利籠、平飼或自由放牧。

【2012/07/0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歐盟九成雞舍 改人道飼養 | 蛋雞場人道養雞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0/7204414.shtml#ixzz1zj4SKMF9 
Power By udn.com 

石安牧場蛋領到「身分證」 貴照樣熱賣

國內牧場昨天舉行蛋雞人道及友善飼養設備發表會,會中展示蛋雞住在較人道的環境生產的領鮮蛋(圖右),打開後層次分明,蛋黃的色澤漂亮,圖左是一般蛋。
記者徐兆玄/攝影
歐盟今年實施動物福利法,主張人道飼養,高雄市石安牧場在國內搶先引入人道飼養設備,以「動物福利籠」飼養蛋雞,為了生產具品牌的雞蛋,牧場主人謝石泉耗盡心思,終於為他的蛋領到「身分證」。

石安牧場董事長謝石泉是高雄市阿蓮人,民國六十五年就在目前的場址設傳統雞場,原本只是幾排雞舍,如今擴充到占地近六萬三千平方公尺,全場八座雞舍及三座小雞舍,滿載飼養量有七十二萬多隻雞,目前養近卅萬隻雞,以「領鮮蛋」品牌上市。

石安牧場場長謝宗翰是謝石泉的侄子,他說,伯父從請人幫忙養雞,自己也得跟著推飼料養雞、清雞屎、撿雞蛋,後來為了要擴充雞場,全家族的人都跟著動起來!

謝宗翰說,民國七十幾年,牧場生產的蛋量充足,伯父更積極自動化,聽到有新養雞設備就想嘗試,雞舍要求恆溫控制,後來從歐洲引進洗蛋機,還是亞洲第一台洗蛋機,以十二道洗、選蛋嚴格流程,到現在飼料仍一再要求合作的卜蜂飼料廠繼續研究調配。

為了產出不同的雞蛋,謝石泉對現代化的方向沒停步,獲知一九九九年歐盟就已推動人道飼養,去年才自德國引入「動物福利籠」更新雞舍,全心全意要跟上世界潮流。

謝石泉的用心和努力,因通路不佳一再受挫,謝宗翰說,當時嚴格管控的雞蛋,成本高,售價也比一般雞蛋高,沒人買,也沒人要賣,只好跟著蛋商或報紙價銷售,但伯父堅持「養雞是長長久久的路」,後來獲得許多認證,市場逐漸受到認同。

「呷好就要付高一點的價格。」高雄市養雞協會理事長唐龍勝說,石安牧場因取得CAS等多項認證,生產的雞蛋必須通過檢驗,單價比傳統雞舍的雞蛋高,傳統雞舍生產的雞蛋,目前零售價每台斤約卅一元,但石安牧場的雞蛋八十元左右,仍受許多消費者青睞。

【2012/07/0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石安牧場蛋領到「身分證」 貴照樣熱賣 | 蛋雞場人道養雞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0/7204409.shtml#ixzz1zj4pIn3X 
Power By udn.com 

石安牧場打造人道養雞場 亞洲第一

歐盟今年起禁止格子籠飼養蛋雞方式,而台灣的石安牧場斥資十幾億,打造亞洲第一座符合歐盟人道飼養規範的大型蛋雞場,五星級雞舍內有遊戲間、產蛋巢及磨爪區,母雞彷彿住在坐月子中心產蛋。

石安牧場昨天獲台灣農業標準學會授證「人道飼養」及「SGS國際認證」。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說,國際飼養在轉型,畜產業也必須改變,與國際接軌。這是台灣邁入人道飼養的重要里程碑。

聯合報記者一進石安牧場,就看到一道主題牆,牆上布幕印著一張身分證,稱為「石安牧場產銷身分證」,姓名叫「領鮮蛋」,有出生年月日。

牧場經理謝文峰說,石安牧場去年起改用符合歐盟標準的福利籠,長寬約兩個榻榻米大,籠裡有遊戲區、產蛋房、磨爪區及棲架等;一組福利籠約住卅至四十隻母雞,每隻雞平均有七百五十平方公分的空間,比格子籠雞多出三至四倍。

牧場場長謝宗翰說,「我們不是雞,不知道牠們快不快樂,可是大家都希望有更大的活動空間吧。」

遊戲區約占福利籠四分之一大,裡面有一片約卅公分見方的鋸齒狀遊戲墊,將飼料打進地墊,母雞可尋找、啄食、磨爪;產蛋房就像人類「產房」,外頭有簾幕遮光。母雞待在產房,飼料也會添加人參、靈芝等「坐月子餐」。

這群雞常到墊上走走,累了還能站上棲架上休息。謝宗翰說,籠裡面不能有強光,工作人員也不能大聲叫,否則雞會生出「軟殼蛋」。石安牧場有兩座已「轉型」為歐盟福利籠雞舍,預計明年底八座雞舍全數更新,總計能飼養五十萬隻蛋雞,雞蛋產量一年超過一億顆。

福利籠生產雞蛋,一顆約十到十二元,通路現有好市多,七月下旬,統一超商也將加入販售。

高雄石安牧場斥資十幾億元,打造「五星級」雞舍,圖1為蛋雞在飼料槽前覓食畫面,業者強調雞舍內一點臭味也沒有。圖2為「雞隻休憩棲架」,母雞可以在棲架上休息、睡覺。圖3「遊戲區」,鋪上鋸齒狀地墊,裡頭打入飼料,讓母雞可以尋找啄食、磨爪或躺在上頭休憩。圖4為自動供水飲水系統,想喝水時就可喝水。
圖/石安牧場提供

【2012/07/0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石安牧場打造人道養雞場 亞洲第一 | 蛋雞場人道養雞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10/7204479.shtml#ixzz1zj5UApGa 
Power By 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43088
(轉貼)食品添加物潛藏的安全危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食品添加物潛藏的安全危機

行政院消保處抽驗市售包裝果汁後,發現多家老字號的蘆筍汁標示不實,產品中所含原汁的比率遠不及包裝上標示的比率,已要求廠商回收並銷毀。標示不實固然違法,必須立即處理,但在查驗的過程中,消費者或許更想知道:原汁含有率從百分之廿降為百分之四以後,竟仍能維持原汁的口感,廠商究竟在果汁中摻加了什麼?

近幾年來,各式飲品在連鎖茶飲店、便利商店及賣場大行其道,頗受年輕一代喜好,且用來當成補充身體所需的水分;但仔細了解這類飲品的成分,除了部分含有少量的特殊抽出物或原汁外,副原料幾乎大同小異,不外乎水、砂糖、果糖、果酸、抗氧化劑及香料等,大多是一般消費者並不了解的食品添加物。尤有甚者,不少飲品根本就是直接用食品添加物調製而成的。

飲品如此,食品幾乎也不例外;走進便利商店,可能除了礦泉水外,冷凍櫃中陳列的飲品,及開架陳售的零食、糕餅點心、三明治及飯糰等,已很難找到沒有大量添加物的食品或飲品。

且不談這些食品及飲品是否無益健康,值得推敲的是:那麼多種類各異的食品及飲品使用了五花八門的添加物,全都是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嗎?去年爆發的塑化劑事件是個很嚴重的警訊,工業用的塑化劑竟然大規模出現在各類加工食品及飲品中,並且持續用了多年,最後還是在偶然情況下才被踢爆;三聚氰胺毒奶粉事件則是另一個令人髮指的食品安全警訊。市售加工食品及飲品中使用的添加物已達浮濫的程度了,誰來保證其中沒有違法的添加物呢?

塑化劑本來就不應出現在食品中,三聚氰胺也不應該出現在奶粉中,這些或許可以視為特殊事例,但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就安全嗎?目前,世界各國的食品添加物均採正向表列方式,亦即法令中未列舉的即非合法;縱使如此,合法的食品添加物並不代表安全。過去已有不少食品添加物原本准許合法使用,後來科學家才發現有問題,因而遭到禁用,最著名的是人工色素紅色四號。

合法的食品添加物只是不會產生急性毒性,但如人工色素紅色三號雖仍允許合法使用,食品科學家已知道它有間接致癌性,並不適宜長期大量使用;糖精也是經常引起爭議的食品添加物。另外,還有一些食品添加物已知不利於某些人的健康,仍被多數國家列為合法的食品添加物,譬如黃色五號。

更值得正視的是,食品科學家經常強調,任何添加物經長時間持續食用,都有可能變為有毒,這才是食品添加物過度浮濫使用需要認真考量的問題。食品添加物畢竟不是食物,本來不是供人類大量長期食用的;根據食品衛生管理法,它是用來幫食品著色、調味、防腐、漂白、乳化、增加香味、安定品質、促進發酵、增加稠度、增加營養、防止氧化等用途而添加的。現在,這些輔佐食物增添風味或保鮮的物質,卻逐漸搖身變為食物的主體,亦即進入人體的機會和分量都大幅增加了,豈能不令人憂心。

人類很早就開始在食物中添加其他東西,傳統製作豆腐、香腸時都需要額外用到添加物;進入現代以後,由於添加物可以使加工食品及飲品變得更便宜、簡單、方便,更切合現代人生活的需求,因而使用得越來越頻繁,慢慢形成高度商業化社會的特徵之一。可是,食品添加物變身為食品畢竟不是正常現象,值得各界深思與討論。

當食品添加物使用日趨浮濫之際,非法添加物渾水摸魚的機會難免隨之大增,而衛生機關在這方面一向缺乏管理的機制與人力;塑化劑風暴發生後各界建議的食品產業全面登錄制度、食品履歷及追溯系統,都遲未起步,強化市場監測與稽查的作業更付之闕如;這般情況下,食品添加物已隱然成為下一個食品安全危機的未爆彈。

【2012/05/27 聯合報】

稻穀倒伏 過度施肥也是原因

台中區農業改良場場長張致盛昨天說,經農改場專家勘查一期稻作倒伏現象,發現許多倒伏的稻株太高、稻欉太大、稻葉太茂盛,顯然除了風雨影響,部分農民過度施用氮肥,也是造成大面積倒伏的原因。

昨天天氣放晴,各鄉鎮農民紛紛搶收倒伏發芽的稻穀,並運交當地農會。社頭、溪州鄉農會連續兩天收購發芽穀數量約10萬、3萬公噸,農會都集中運往秀水、鹿港農會烘乾。

中區分署副分署長陳新立說,北彰化一期稻作最快還要一星期後才收割,目前指定秀水、鹿港、福興等農會幫忙代烘。農民不必心慌,一期稻發芽穀會全面收購,如果倒伏發芽太嚴重,根本無法收割,農糧署將補助農民耕鋤費用,每公頃4萬5000元。

張致盛表示,連日梅雨加上泰利颱風,彰化縣一期稻作受損,除農田積水不退外,水稻專家勘查發現,許多同一區域的農田,稻穀的成熟度一樣,有的依然挺立,有的倒伏一大片,研判是部分農民為追求收穫,過度施用氮肥。

「稻株長得太高、稻欉太大、稻葉也太茂盛,這都是施用過多氮肥而造成,導致無法承受風雨而倒伏。」

張場長指出,近年來,台中區農改場積極宣導合理使用肥料,已請專家把倒伏的稻穀拍照,將來會在辦理合理使用肥料的座談會,向農民說明過度使用肥料的後遺症。

【2012/06/25 聯合報】

活化休耕地政策 最快11月初拍板

農委會活化休耕地政策今天將送進行政院二度審查,最快十一月初拍板,明年上路。農委會主委陳保基表示,活化休耕地政策勢在必行,明年台灣沒有選舉,是最好的時機,農政改革一定要做。

陳保基表示,台灣稻作面積從卅年前近六十萬公頃,降至廿五萬多公頃,不到原本的一半。但休耕面積從加入WTO後逐年攀升,迄今逾廿萬公頃,其中兩期連續休耕地約五萬公頃。

陳保基指出,這五萬公頃休耕地中,以台南市一萬兩千多公頃居冠,其次是桃園縣近七千、雲林縣五千多公頃,嘉義、彰化及花蓮也都超過三千公頃,這些農地不生產、不利用,卻可領補助,不符公平正義原則。

他說,未來休耕補助從一年兩期的九萬元,下修至限領一期四萬五千元,鼓勵活化農地,每年至少種植一期作物,地主若無力復耕,明年至一○三年為「緩衝期」,有意出租農地者,可委託農地銀行媒合,未能出租前,第二期仍給兩萬元「農田維護補助」。

不適合種植作物的淹水區、鹽分地及特並生態維護田區(水梯田),農委會也將給每期作三萬四千元補助,並另規畫改作其他用途。

農糧署署長李蒼郎表示,此計畫預算跟原本舊的休耕補助一樣,一年須一百一十億元,不同的是,過去是將錢拿來補助沒有生產力的休耕,如今是獎勵增加產值。

農委會表示,這項計畫案由行政院跨部會審查,若今天下午審查會無異議,將報請行政院長陳冲簽核,據了解,陳冲對此計畫很認同。

李蒼郎表示,方向確定後,將下鄉辦百場說明會,有不少立委及地方首長反對取消一期休耕補助,但農委會強調,「對的方向」一定要做。農委會預估,四年後可活化四點五萬公頃休耕地。

【2012/10/29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活化休耕地政策 最快11月初拍板 | 活化休耕地政策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461414.shtml#ixzz2AdbHu4Rg 
Power By udn.com 

政策轉彎…血本無歸 農民嘆被政府騙了

「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轉彎,還在償還機具貸款的農民解文斌質疑「被政府騙了!」
記者蘇木春/攝影
為活化休耕地,農委會曾力推「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不少佃農因此承租休耕地,採購機具擴大耕種規模,如今還在償還機具貸款,政策卻已轉彎,農民嘆血本無歸,質疑「被政府騙了!」

後龍鎮的農民解文斌家裡世代務農,響應政策把原本兩公頃的田地,兩年前擴增至六公頃。他說,為整理荒廢十年的承租地,每天花八千元租怪手整地,還陸續採購插秧機、噴藥機、施肥機等機具,貸款金額高達七百多萬。

「投資農業機具,是迫不得已」,解文斌表示,農村人力不足,不靠機器無法耕作,但近年盜賊猖狂,光是失竊的農機就數不清,為防竊又花不少錢設防盜系統,他感嘆:「我這麼努力,就是盼望苦盡甘來,現在看來,好像被政府騙了」。

去年剛加入大佃農的張順友,在大陸投資失利,四十歲回鄉務農。「我信任政府會照顧農民,把資金投入農業機具全心種稻。」他說,想藉政府的幫助重新站起來,為此還要求有穩定工作的弟弟,也辭掉工作回鄉幫忙種田,沒想到政策說變就變。

他嘆氣說,簽約的土地只能種水稻不能轉作,新政策讓他慌了手腳,「跟農委會反映心聲,又沒有下文」,頓時心灰意冷,「想到日後就睡不著!」

農委會鼓勵大佃農轉作經濟作物,解文斌說,小麥採收要有專業的收穫機,機具價格高昂,全新的就要八百萬,比買一棟房子還貴,若無補助,沒人負擔得起。

農委會表示,水稻除插秧機、收穫機和一般作物不同,曳引機是所有作物皆可使用。政府針對專業農民農機具補助三至五成,剩下金額可申請低利貸款,年息僅百分之一。

【2012/10/29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政策轉彎…血本無歸 農民嘆被政府騙了 | 活化休耕地政策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461424.shtml#ixzz2AdbWu4Zx 
Power By udn.com 

政策轉彎…年賺百萬 農二代挺活化政策

台南年輕農民蘇建鈞,返鄉務農三年,已成年薪百萬「科技農夫」,他力挺休耕活化政策。
圖/蘇建鈞提供
「休耕沒有錯,但休耕領補助真的錯了!」鮭魚返鄉青年蘇建鈞,力挺農委會活化休耕地政策。

蘇建鈞表示,立委、民代常打著「維護老農權益」口號,阻撓取消休耕補助,但休耕補助政府一年花費破百億;但許多並未擁有休耕地的老農,再怎麼辛苦工作也領不到補助。

廿六歲的蘇建鈞,從不愛農業的理工生,三年前一頭栽入台灣農業,融合承續父執輩代耕經驗和本身所學的半導體科技,目前管理八十五公頃農地,種植黃豆、玉米、水稻、毛豆、紅豆、落花生等,成為名副其實年薪百萬的「農二代」。

蘇建鈞說,他在農業第一線看到「場景」,有綠肥、雜草比人高的休耕田,一年一公頃可領九萬元,換算廿二K薪資,可賺逾四個月。

蘇建鈞說,休耕補助每年燒掉國庫一百多億元,比勞保「黑洞」還恐怖,但地方首長卻說,「老農很可憐,把休耕補助拿掉的話,他們生活會很難過」。

蘇建鈞指出,有不少農業縣的立委,本身就擁有一百多公頃的農地,其中不乏是休耕地。

歐盟將在二○一五年取消實施近廿年的休耕制度,蘇建鈞說,「休耕,在歐洲,是涵養地力;在台灣,是選舉工具」。他不懂,為何目的在調節生產的休耕,一碰到選舉,就變成老農領補助款的民粹問題。

【2012/10/29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政策轉彎…年賺百萬 農二代挺活化政策 | 活化休耕地政策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461427.shtml#ixzz2AdbenNCq 
Power By udn.com 

農民:北部不適合種玉米

農委會「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最近轉彎,為活化休耕地,鼓勵轉種玉米、小麥,如執意種稻,將取消每年兩期的租地補助,苗栗、桃園等縣市農民反映,北部氣候、土壤不適合種玉米、小麥,新政策應考量因地制宜。

農委會農糧署糧食生產科組長蘇宗振表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推廣至今,全台公糧從廿幾萬公頓「暴增」逼近七十萬公噸,已無糧倉可放,農民搶種水稻繳公糧,並非政策本意,政策勢必調整。

蘇宗振指出,農民反映轉作玉米等作物並非所有地方都適種,農委會並未限制種代作物,甘藷或在地作物每個縣市都可「選擇」適地作物,農委會也會補助。

農委會七月函文各縣市政府,小地主大佃農政策與執行方式要檢討,七月五日起,暫停種稻案申請,如果執意種稻,將取消每年(兩期)二萬元的租地補助。

苗栗縣府農業處表示,小地主大佃農政策一轉彎,馬上衝擊佃農生計。不少農民追問:「不種稻?要種什麼?」他們只能委婉解釋,農委會盼農民改種替代作物,如仰賴進口的小麥、玉米、大豆等。

桃園縣農業發展局科長陳嘉燁坦言,五年前曾推廣休耕農地轉作玉米,但桃園氣候不適合種玉米,玉米收割機和水稻的機具也不相同,成本高,後來就沒有再推廣;苗栗縣農民劉展維也反映,「玉米採收前要先烘乾,北部天氣潮濕不易辦到。」

立委蕭美琴指出,花蓮的氣候不適合種玉米,強硬執行只會造成高成本、低收成。至於黃豆,花蓮最適合播種的季節在二月,但農改場明年預計生產的黃豆種子,卻趕不上播種期。

蕭美琴表示,農委會要活化農地大家都贊成,問題是活化後,農民要種什麼?政府的規劃在哪裡?要讓農民知道。農委會應預先規劃產銷配套措施。

【2012/10/29 聯合報】



全文網址: 農民:北部不適合種玉米 | 活化休耕地政策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S2/7461431.shtml#ixzz2AdbktBNd 
Power By udn.com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828707
(轉貼)全球糧食危機 浮現警訊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主題: 農民心有「千」千結 -- 李武忠
丘延亮 Jul 30 02:24PM +0800 ^

農民心有「千」千結
李武忠
2011年 07月30日 近來農業議題佔盡媒體版面成為選戰熱門話題。藍綠政黨繼香蕉、木瓜大戰之後又再度聚焦老農津貼的調漲。民進黨立法院黨團提案將老農津貼從現在的6千元調高到7千元,並列為下會期優先法案;執政黨雖宣稱必須考慮財源,但最後迫於選票壓力應該也會支持。只是每次提出加碼的時機,幾乎都和立委或總統選舉有關,不免讓外界質疑又是選舉操作。


目前國內農家年所得(87.3萬元)不僅低於全國平均每戶所得(112.8萬元),其中農業所得還不到20萬元,加以近年來國內農民所支付的生產費用和生活費用增加幅度遠高於農民銷售農產品收入的增加。基於農業對糧食安全和生態環境維護長期貢獻考量,適時調高老農津貼確有其正當性與必要性。只是該津貼補助沒有排富條款,目前確實存在一些出入以高級轎車代步、住豪宅的「假」農民,除了養地等待地目變更外還坐享農保、老農津貼、休耕補貼、免稅等福利並不符合社會公平正義原則。政府主管機關對於老農資格認定、津貼申領資格等都應該要有嚴謹的規範,避免這類的不公。而國內長期實施農業補貼(佔農業總預算7成以上)已經造成財政龐大負擔、農地利用效率偏低、大批農地閒置荒廢、排擠農業建設與科技研發經費等缺失,也到了該全面檢 討修正的時刻。


政治考量凌駕專業
農業處境艱困,農民所得偏低,行之多年,政治人物若真的關心老農民生計,平日就該提出農業改革方案,讓農民可以依靠農業的老本行生活,而不是等選舉到了才提出調高津貼來討好農民,選後又任令農民持續受苦,甚至拿農業最高行政職位當做政治酬庸或政黨利益交換籌碼。在政治凌駕專業的考量下農業政策一夕數變,不僅農民無所適從,也讓企業望之卻步,造成農業結構與體質無法升級,畢竟再好的政策還是要人去執行才會發揮效用。尤其基於選舉考量,農業施政多偏重在短期效果,不斷透過加碼補貼、放寬救助範疇企圖討好選民,不敢進行改革,也讓農民長期依附在政府保護下,失去自我應變的能力,這才是台灣農業問題的根源。


農業施政主要目標在於提高農民所得,繁榮農村經濟。目前兩黨候選人都強調未來台灣農業應朝精緻化、高價值的方向轉型,卻未見具體可行方案。台灣農業要升級,要強化國際競爭力,靠的是農業科技不斷創新。問題是對於目前農業試驗研究機構老化,研究方向偏誤;農業科技、品種保密有瑕疵,導致大量流向中國;大批研究人員離退隱現人才斷層;農業科技成果浮誇歪風;農業科技對產業貢獻率降低;農業科技不再無償提供農民等等缺失,該如何解決都隻字未提。還有如何讓年輕人願意回鄉耕種,讓農村擁有更多的活力;如何健全產銷機制,穩定農產價格;如何推動綠色低碳農業,讓農業永續經營;如何拓展農產品外銷增加農民收入等等,也都只是口頭宣示,不免讓人有「口號治國」的感觸。


隨著經濟結構轉變,農村與都市經濟差距持續擴大。單憑農業補貼不可能達到縮短城鄉收入差距的目標,反製造更大錢坑。而農民要的是自食其力能靠農耕來養活自己,讓生活過得有尊嚴。政客們請停止對農業的操弄!


作者為農業經濟學家


不吃狗,卻吃其他動物的理由何在?

‧薩法蘭.佛耳 2011/07/15
將狗肉從菜單上剔除的原因為何?根據肉食者篩選的建議:別吃寵物。但狗兒並非在各地被視為寵物。不飼養寵物的鄰居呢? 如果他們將狗肉當作晚餐,我們有權抗議嗎?


【前言】
好萊塢女星娜塔莉.波曼(Natalie Portman)公開表示,閱讀這本書後,她開始吃素:「讓我從20年葷食者一舉轉成積極的素食主義者。」
在知名節目艾莉脫口秀(The Ellen DeGeneres Show)上,作者針對提問寫書是不是要改變別人,作出回答:「我不是要嘩眾取寵,我是從自己開始改變。」他自認身為家長有責任教導孩子如何選擇食物,因為改變世界的開始,就是改變自己。

不吃狗,卻吃其他動物的理由何在?

我不會將喬治烹煮了吃,因為牠是我的寵物。但我為何不吃其他的狗? 更確切來說,我不吃狗,但卻吃其他動物的理由何在?

以吃狗為例

吃「人類最忠實的朋友」在美國四十四州完全合法,但說起人類要吃掉自己的摯友可是個禁忌。就連野蠻的食肉動物也不吃狗肉。身兼廚師與藝人身份的戈登‧拉姆齊(Gordon Ramsay)會在小動物面前磨刀霍霍展現男子氣概,但你絕對見不到鍋子裡出現小狗探出頭來的畫面。雖然戈登曾說過要是他的孩子們吃素,他肯定會電死他們,如果他的孩子將家裡的狗給水煮了,不知他作何反應。

狗兒忠心,在許多方面都是如此獨特,但牠們在智力與經驗學習方面並沒有特出表現。據說豬比較聰明,感知能力強,雖然不能跳進富豪汽車後座,但若想抓牠們,牠們會頑皮地跑給人追,與人交流情感。這麼說來,牠們為什麼不能蜷縮著趴在火堆邊取暖? 何以不能被赦免架在火堆上燒烤的對待?

人們觸犯吃狗肉的禁忌,說明了狗與人不為人知的一面。

法國人愛狗,偶爾吃馬。

西班牙人愛馬,偶爾吃牛。

印度人愛牛,偶爾吃狗。

在另一個文本中,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的《動物農莊》(Animal Farm)如此寫道:「所有動物皆平等,有些動物相較之下享有更多平等的對待。」這類強調並非自然法則,而來自於我們所講述與自然有關的故事。

孰是孰非?將狗肉從菜單上剔除的原因為何?根據肉食者篩選的建議: 別吃寵物。但狗兒並非在各地被視為寵物。不飼養寵物的鄰居呢? 如果他們將狗肉當作晚餐,我們有權抗議嗎?

好,接下來是:

別吃有顯著思考力的動物。如果我們將狗視為具有「顯著思考力」,的確該饒過牠們一命。但這樣的定義同樣含括豬、牛、雞與其他海生動物,失去意識的人類卻不在此範圍內。

然後:

永恆不變的禁忌──別把玩屎尿、亂倫、或是吃掉夥伴,這些之所以被視為禁忌有其充分的理由。就進化論來說,這些事情對人類有弊無利。然而吃狗這件事在許多地方並非禁忌,也並非對人類有害。烹調得當的話,狗肉並不會較其他肉類更加危害人體健康,人類的基因也不會排斥這類具營養價值的肉類。

吃狗肉的歷史其來有自。四世紀的碑碣曾描繪狗兒與其他作為食物的動物遭到屠殺;語言也透露出端倪,韓文「妍」(yeon)有「美好適切」之意,解讀為「如同烹煮的狗肉般美味」;希波克拉底(Hippocrates)盛讚狗肉為力量的來源。羅馬人吃「哺育中的幼犬」;達科塔印第安人喜歡吃狗的內臟;近代夏威夷人吃狗腦與狗血;墨西哥的無毛犬為阿茲特克人的主食;庫克船長(James Cook)吃狗;羅爾德·亞孟森(Roald Amundsen)因吃下替他拉雪橇的狗而受到世人注目(前提是他真的餓壞了);菲律賓依舊存在狗肉能驅趕厄運的說法;在中國與朝鮮皆視狗肉為良藥;狗肉在奈及利亞被認為能夠壯大心智;在世界各地與各大洲間都是因為狗肉鮮美而吃。幾世紀來,中國培育特殊品種的黑鼻狗供食用,歐洲許多國家則明文規定,經過驗屍的狗才能被人類食用。

當然,各地因風俗民情不同採取各種措施,現在沒理由不這麼做。不同於畜牧場出產的食用禽畜需要仰仗照料,狗兒實際上也可以吃。每年約有三、四百萬隻貓狗被安樂死。這意謂著每年得因此丟棄數百萬磅的肉。處置遭安樂死的狗兒耗費高昂的生態與經濟成本。狗主人捨不得吃自己飼養的寵物,但食用流浪狗、遭人棄養、不討喜與行為乖舛的狗不啻為一石二鳥之計。

就某方面來說,我們已經採取這一方式。將不適於人類食用的動物性蛋白質轉變為適合家畜與寵物的食物來源,廢棄無用的死狗與植物相互作用,轉變為食物鏈的一環。在美國,動物收容所每年得替數以百萬貓狗進行安樂死,最後都成為我們的盤中飧。(貓狗慘遭安樂死的數目較領養的動物數字多出兩倍。)讓我們直接刪去不具效率的中間過程吧。

這麼做並不是要挑戰人類文明。我們不會讓動物們多受折磨。嗜吃狗肉的地區普遍相信腎上腺素會令狗肉更加美味,因此傳統宰殺動物的方式為活生生將牠們吊死、用滾水燙死或亂棒打死,但我們都同意,如果要吃動物,應該利用快速、不具痛苦的方式奪取牠們的性命,對吧?舉例來說,夏威夷人的傳統做法是掐住狗鼻令其窒息而死,為此保存血液,此舉就法律與社會風俗來說皆被視為禁忌。或許我們應該把狗納入「人道屠殺法案」(Humane Methods of Slaughter Act)。儘管無法保障牠們是否在生前遭受虐待,或有效受到任何照管,但肯定能藉此要求屠宰業「自律」,就像我們對待其他食用動物那般。

全世界有數十億雜食動物者需要肉類來佐馬鈴薯,只有少數人能體會這項艱鉅的任務。有些人口高度密集區經由倡導食用在地食物有不錯的成效─沒將狗兒做出最有效的利用,任何一個優秀的生態學家皆應感到慚愧。許多「人道」團體打著虛偽的旗幟,耗費大筆金錢與力氣,試圖降低流浪狗的數量卻徒勞無功,另一方面卻倡導狗肉不該被端上餐桌,這是十分不負責任的做法。如果對於狗的飼養不加干預,我們毋須耗費太多成本便能創造一定數量的在地肉品供應,就連效率極佳、以基本牧草飼養的農場也要感到慚愧。以生態學的角度思考,講究實際的環保人士不得不坦承狗肉是最實際的肉品來源。

試著拋開人類的多愁善感。狗兒為數眾多、對身體有益、容易烹煮、味道鮮美,相較於將狗肉變成其他動物的飼料來源這樣繁複的程序,最後我們再將這些吃了狗肉的動物們吃下肚,沒有比直接食用狗肉更合理的了。 以下是一道傳統菲律賓食譜,提供給接受這番論點的讀者。我自己尚未親自嘗過,但從食譜看來肯定美味。

燉狗肉(宴客風格)

首先宰殺一隻中等大小的狗,在大火中將狗毛燒融。趁熱小心剔除毛皮,放在一旁備用(或在另一道食譜中派上用場)。將狗肉切成一吋大小,把肉浸泡在以醋、乾胡椒、鹽和大蒜混合的醬汁中兩個鐘頭。以大火在鍋中翻炒肉塊,然後加進洋蔥與切塊的鳳梨,直到鍋中的肉變得軟嫩。接著倒進番茄醬汁、熱水,加進青椒、桂葉與辣椒。蓋上鍋蓋,以小火燉煮,直到肉變得軟嫩。最後,加上煮爛的內臟,再多煮五至七分鐘便大功告成。

後院天文學家觀星小常識:倘若看不清楚稍遠距離物體,眼睛的感光部分(我們藉此觀看暗處物體)則處於正常聚焦的區域。

吃動物就像那看不清的部分。想想狗兒與我們吃下肚的動物之間的關係,儘管可疑、帶著不確定,卻能令看不見的事物浮上檯面。

(本文轉載強納森.薩法蘭.佛耳之書《吃動物》,由臺灣商務印書館出版發行)



全文網址: 不吃狗,卻吃其他動物的理由何在? - 吃動物 - 全球書選 - udn全球觀察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330910#ixzz1SCS9mfSb
Power By udn.com

台灣要有新農業政策
a.. 2011-05-18
b.. 中國時報
c.. 【彭作奎】
 為確保國內糧食穩定供應,馬英九總統最近呼籲國人大口吃米穀粉麵包,積極推廣米食,活化國內休耕農地,並研議在海外開闢糧倉,種植六大進口糧食作物。希望在二○二○年把我國糧食自給率從目前的三二%提高到四○%。事實上,台灣農業部門出現糧食結構性「過剩與不足」並存的現象是台灣的宿命。因為以台灣自然賦予的資源,並不具備生產已開發國家高品質糧食消費的條件,必須仰賴進口。

 隨著國民所得提高,消費者的糧食消費結構與習慣都在改變。據統計,台灣每人每年米麵消費總量,由民國六十年的一六五公斤下降至目前的八十九公斤;換言之,穀類「直接消費量」減幅達百分之四十六,在WTO規範下,原有的稻田須以休耕方式因應,因台灣地處亞熱帶季節風地區,不適合種植玉米、大豆、高粱等穀物,須進口用來製造漁牧食品所需的飼料,穀物「間接消費量」的增加是糧食自給率下降的原因。

 近年來因職業婦女增加,家庭人口數減少,家庭外食比例增加,速食店林立,且麵食準備較方便下,更是造成米食大幅減少的原因。近年來在農政與相關食品研發單位及業者的努力下,除了加強米食消費的促銷活動外,也已開發出許多以白米為原料的速食及加工品,如御飯糰、米漢堡及微波速食產品等,使台灣白米消費量已穩定在四十八公斤,麵粉則維持在三十七公斤。要提高澱粉類食品的消費量並不容易,稻米增產是必造成政府收購及倉儲的壓力。

 綜上所述,政府必須在供給面及需求面創造提高糧食自給率的條件。就供給面言,台灣需要強而有效維持優良農地面積的政策與決心。因為台灣十年來,在帳面上已有相當於約一千七百七十座大安森林公園的耕地消失。其中有相當於十五個台北市信義區的面積,拿去蓋住宅與農舍,多為都市人買地蓋別墅,造成農田減少,農業生產力下降。而依據現行辦法用來蓋豪華別墅與狗籠住宅的農地,還算是農地,致登記為農民的人數持續增加的怪現象。

 換言之,台灣的農地一直被蠶食減少而不自覺,嚴重影響農作生產數量與質量。因此,為維護優良農田,政府應立即停止或廢止現行農宅興建辦法的實施,對購買農地未依規定使用者抽取農地占用稅,並凍結新購農地興建農宅三至五年,讓政府妥切研修農業發展條例,以維護農業生產環境。就需求面言,台灣需要更積極的兩岸農業政策,開拓台灣農產品的國外需求,促使休耕土地活化,改善台灣農產品生產結構。未來台灣的兩岸農業合作策略應有產業觀,全面性戰略,使台灣農業優勢最大化。

 因為台灣農產品在大陸銷售尚處於培育和發展階段,要形成穩定行銷管道和消費群體,還需相當長時間。因此,如何加速克服台灣農產品銷售至大陸的瓶頸,逐步探索建立更加符合兩岸特點、符合兩岸利益的合作機制與模式,從現在滯銷採購轉變為常態性的直接採購,讓與大陸的貿易合作產生提升台灣產業升級與生產結構的改善至為重要。因此,農業部門也應建立常態化互助和協商機制,促進兩岸農產品貿易機制化。

 至於開闢海外糧倉方面,依日本的經驗,不宜由政府主導。政府應以全球布局及開闢海外糧倉的觀點,輔導獎勵籌設民間成立具國際市場影響力的農產公司,運用台灣的技術、資金與品種,建立台灣品牌,利用大陸及全球適當緯度開發中國家為生產基地,種植糧食及優勢農產品,把台灣農業成為全球性的企業,擴大台灣農產品的需求,更能如國際知名的四大穀物公司,掌握世界糧源。

 (作者為亞洲大學講座教授,台灣農村發展規劃學會理事長)

如何有效穩定國內糧食供需(2011/03/08 00:30)
Ads by Yahoo!
‧新的一年投資自己 美日語一起學www.gvo.com.tw
地球村美日語認證、會話37種課程任你選上!立即洽詢,送你限量美日語主題叢書!

(●作者李武忠,北縣人,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李武忠特區)

李武忠

根據IMF(國際貨幣基金組織)公佈的數據顯示,全球小麥價格從去年6月到今年1月份上漲幅度超過100%;同期玉米價格上漲超過七成;大豆價格漲幅近五成,稻米漲幅較小約15%。聯合國世界糧農組織(FAO)檢測每月全球糧食價格變動也發現,全球糧價指數(Food Price Index)已經達到從1990開始監測的最高點,引起全球關注。

而引發這一波國際糧價大幅波動的原因很多,最主要是因為糧食供需吃緊的關係。近來受到極端氣候影響,主要糧食生產國家如俄羅斯、澳洲、美國、巴西、中國等糧食歉收。預估2010年全球穀物產量為22.29億公噸,全球穀物需求(利用)量將達22.60億噸。

由於穀物供需關係緊張跟庫存量下滑,導致這幾個月主要穀物國際價格的大幅上揚。其他原因還包括:新興經濟體如中國、印度等崛起,當地民眾消費能力轉強,對肉類需求增加,須要耗掉更大量的穀物飼料(平均生產1公斤肉需要10公斤穀物);人為炒作如熱錢投機;隨著油價高漲拿玉米、甘蔗、黃豆等經濟作物作為生質能源材料;民眾漲價預期心理造成搶購,囤積等行為多少影響到這一波糧價上揚。

以目前資料看來短時間內國際農產品價格上漲壓力還是存在。尤其極端氣候持續,造成若干穀物的供應將更為吃緊。世界糧農組織(FAO)及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也認為未來10年國際主要農產品價格雖低於上次糧食危機時(2007~08年)的價格高峰期,但仍將高於過去10年(1997~2006)平均價格。民眾要有心理準備。尤其對低所得族群影響更大,政府應該更加重視。

目前國內的糧食總自給率為32%。其中稻米自給率高達97%;蔬菜水果肉類等自給率均在80%以上;問題出在台灣玉米、黃豆、小麥等作物有超過九成須仰賴進口,自然會受到國際價格波動的影響。由於台灣主要糧食並非如香港新加坡需完全依賴進口,民眾無需過度恐慌。唯,為減少對進口飼料玉米的依賴,日本政府早在2000年即開始從事飼料用稻米品種暨生產技術研發,迄今已獲得相當的進展,台灣在這方面的起步太晚應加快研發腳步。

為提高國內糧食自給率政府採取措施包括:將大批休耕地(約21萬公頃)活化,鼓勵農民種植雜糧等經濟作物降低對國外糧食依賴;推廣米食文化鼓勵國人多吃米;提高國內安全存糧(從目前47萬公噸增加到67萬公噸)等方向大致正確,但多數屬短期效果。

有鑑於全球暖化情況未見有效的舒解,極端氣候發生頻度將會增強,未來糧食價格波動恐成為常態,我們應該要有長遠的規畫。首先政府應該要有完整的糧食安全預警機制及因應方案,畢竟這種問題不是農業單一機構就可以來解決的。

有了一套標準危機處理流程,平常還要不斷模擬演練,才不會遇到問題又是急救章,頭痛醫頭腳痛,也才能穩定民心。其次對於糧食定義不要太狹隘,應該將水產品納入,因為海洋是全球也是台灣重要糧倉。目前全球水產品捕獲量為1.45億公噸,每人每年平均供給量為17公斤,提供全球超過30億人至少15%的動物性蛋白質來源。尤其隨著經濟成長人類對水產品需求及花費相對增加,例如,工業化國家水產品需求平均每人每年28.7公斤,最不發達國家只有9.5公斤,開發中國家為16.1公斤。

還有為了因應氣候及環境變遷,應該改變傳統室外農耕模式,推動智能型農業像植物工廠,室內超集約養殖模式。再者,建構有效的社會安全網,確保低所得族群之基本糧食需求。此外,如何有效保護優良農地,如何提高農民轉作雜糧作物誘因也很重要(可參考日本對轉作雜糧給予直接給付方式即當農民所販售的農產品價格比生產成本低時,得對農民提供生產成本與販售價格之間價差給予必要的補貼)。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李武忠,北縣人,博,經濟系教授。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李武忠特區)


原文網址: 如何有效穩定國內糧食供需 | 論壇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3/08/142-2694297.htm#ixzz1Gm3VzrtC

全球糧食危機 浮現警訊
2011-02-18 中國時報 【雷立芬】
 農曆春節過後重大新聞之一是糖、沙拉油等民生物資價格上揚;尤其極端氣候肆虐,全球糧食危機的警訊開始出現。在這樣的趨勢下,農委會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若能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未嘗不是合理的政策方向。

 糧食價格上漲的原因從基本面分析,不外乎需求增加或是供給量減少。需求增加的原因多半是國民所得提高;供給減少主要肇因氣候因素。譬如中國大陸與印度經濟快速成長,人民所得提高後,對於肉品需求大幅增長,成為二○○八年玉米、黃豆等飼料榖物價格上漲的主要原因之一。二○一○年俄羅斯及其周邊國家降雨不足,加拿大水患,雙雙造成全球小麥欠收以致價格上揚。

 糧食問題的根本是供應量是否充足,只要能維持合理產量,政府通常適度干預價格,以維持民生需求。我國人民主食之白米,透過保價收購制度以及安全存糧等措施,國內未曾發生缺糧,也無價格過度飆漲的現象。但是,糧食多元化以致過度依賴進口農產品之後,國人必然要受到國際價格左右,甚至面對可能發生之糧食通膨。

 由此觀之,避免糧食危機的主軸應該是提高國產糧食比率,國內糧食除了稻米、蔬果可以達到自給自足外,肉類因為依賴進口飼料榖物而不能視為自給自足。農委會曾精算國人每人每年多增加一公斤白米消費,可增加使用五六七六公頃耕地,提昇農業產值約六.八七億元。一公斤白米相當十二碗飯,亦即每人每天只要多吃一口,不但可以提昇糧食自給率,還可以適度防禦國際間小麥可能發生的欠收危機,因為消費者胃納有限,增加白米可以替代麵食。

 依此類推,多食蔬果、減少肉食,應該可以降低對進口玉米、黃豆的需求。近來農委會推動「在地生產、在地消費」,若能獲得社會大眾的支持,未嘗不是合理的政策方向。然而食的習慣由小養成,一時間要改變並不容易,應該加強輔導學童飲食習慣,包括開發早餐食用米食製品、營養午餐多用良質米,以提高幼童對米食的喜愛。

 曾有識者建議利用期貨商品規避糧價或糧荒風險,筆者以為絕對不可行。由於期貨所能規避者為「價格風險」,即價格之不確定性,對於規避「數量風險」則功能有限。農產品期貨市場充斥之投資客遠多於避險者,導致期貨交易量遠遠高於實際產量,尤其榖物青黃不接之際,稍有不利收成的消息傳出,資金炒作現象必然發生,對糧食價格上升產生推波助瀾的效果,因此德國農業部長呼籲「糧食不能成為賭徒追逐的目標」。

 唯有掌握在手中的糧食,才能填飽肚子,請多支持國產糧食與各類農產品。

 (作者為台灣大學農業經濟系教授)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518755
(轉貼)基改食品美味的代價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基改食品美味的代價【聯合報╱韓良露】

        美國在金融海嘯後為解決其低迷的經濟復甦問題,聯準會連續實施了二次量化寬鬆政策,大量印製美鈔灑向全世界,欲藉美元貶值迫使世界各國貨幣升值以挽救其國內通貨緊縮,造成世界各國尤其亞洲新興市場熱錢湧入 ,產生通貨膨脹,甚至資產泡沫化的危險,各國為力抗貨幣升值採取諸般手段,儼然是一場貨幣戰爭!

  由於美元貶值,更造成石油黃金及原物料價格飆漲,特別是黃小玉(黃豆,小麥及玉米)等原物料關乎基礎民生,加上地球暖化問題氣候異常致使原物料短缺益形嚴重,未來人類生存問題--糧食戰爭早已默默開打!

  美國基改食品大企業孟山都(Monsanto),這家邪惡萬惡的企業,在這場糧食戰爭中又要大撈特撈了,有一本書”糧食戰爭”(中譯本2009年由英屬維京群島商高寶國際台灣分公司出版),大家看過之後就知道孟山都這家企業如何壓榨傳統農民,可惡莫此為甚!

 

基改食品美味的代價【聯合報╱韓良露】      

        近日即將在台北CNEX影展放映的紀錄片「美味的代價」,是一部探討美國基因改造食品的內幕影片。基改食品早已經成為美國食品企業界的龍頭老大,但許多消費者卻根本不知道基改食品的真相,西方有句諺語:You are what you eat,如果民眾根本不知道自己吃進了什麼,恐怕就會對自己會變成什麼都無法知道了。

        前不久國內也有新聞報導,美國食品暨藥物管理局開始考慮同意基因改造鮭魚販售,基改鮭魚是在大西洋鮭魚中植入賀爾蒙基因,讓鮭魚縮短成長的時間。

        但此項實驗,引起美國環境與安全團體的強烈反對,因為基改鮭魚不僅造成食用安全顧慮,還可能危害野生鮭魚的基因。

        在紀錄片中,揭示了美國食品環保人士向農業部請願,請企業在食品上標示是否為基改食品卻遭拒絕,為什麼?因為標明了就可能有人會拒買,基改食品牽涉到巨大的利益團體,在利益團體的施壓與關說下,知的權利就遭犧牲了。

        基改食品從一九九六年時,就已經悄悄地進入了美國大眾食品消費市場,如今已有兩成五的美國玉米,四成五的美國黃豆(百分之八十的食用油來自這些黃豆),一半的棉花及芥子油是基因改造的農作物,還有更多的牛奶、牛肉、雞肉都在成長過程中,使用基因改造的賀爾蒙刺激生長。

        基因改造動植物的危險,在於有可能傳播具有對抗抗生素的人工基因,讓動植物產生新的過敏原和毒素,並造成除草劑等用量的倍數增加,並因人工基因的傳佈,影響到動植物自然生態的平衡。

        在紀錄片中,看到美國基改食品大企業Monsanto,在販賣由其生產的基改種籽的同時,還大肆控告不肯使用Monsanto種籽,卻遭其人工基因汙染的使用祖傳基因的農家侵權,每每造成這些小農的生計困頓。而這種基改種籽的野蠻傳佈,毀掉了人類上萬年來人工揀選育種的傳統,但奇怪的是,Monsanto會為自己的人工基因序列申請專利,卻是最強烈反對消費市場為基改食品訂定標籤。

        一般消費者可能不知道食品市場上,有多少和基改食品有關,因為基改食品下手的對象,都是大宗農作物,黃豆、玉米、菜籽是最主要的三項基改食品。美國生產的基改食品中,有九成九來自這三項,這三項作物的衍生食品與相關食品更是包羅萬象,例如黃豆做成的豆腐、豆餅、玉米做成的玉米糖漿、玉米糊、玉米片,以及用基改玉米飼養的牛隻等等。

        在片中,看到美國牛隻食用基改玉米而不吃牧草,也造成牛隻的胃部病菌孳生的問題,本來恢復吃草即可解決,但為了讓牛繼續吃玉米,改以施打抗生素;同樣的道理,大量種植基改玉米、黃豆、菜籽的農田,因人工基因不畏除草劑,而可以大量施放除草劑,造成對人類、自然、土地的汙染。

        今年九月中,奧地利政府才公佈了,基改玉米造成白老鼠繁殖能力的下降,美國化學學會也發表論文,證實基改玉米對白老鼠免疫系統的威脅,消費者是否要接受基改食品,在做出選擇之前,至少先要有知的權利,政府有關部門也應負起告知的責任。(作者為南村落總監、生活美食家)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400730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