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健康醫療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健康】(轉貼)避開致癌九大因素
 瀏覽22,635|回應102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美國哈佛大學研究發現,「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對癌症來說再恰當不過,專家歸納出九大致癌因素,只要避免這些危險,全球每年死於癌症的七百萬人可以減少三分之一以上。

哈佛公共衛生學院伊薩提博士發表的報告顯示,根據廣泛科學研究和政府報告,二○○一年全球七百萬人死於十二種癌症,其中二四三萬人和這九大因素有關,包括:吸菸、喝酒、肥胖、蔬果攝取不足、不安全性行為、缺乏運動、都市空氣汙染、室內燃燒煤炭、注射針筒汙染。

伊薩提指出:「只要避免這九大因素,有三分之一的癌症可以避免。預防比醫療科技更能減少癌症死亡,只要在生活形態和環境方面多加注意就可奏效。」

而這九大因素中最可怕的殺手首推抽菸,在所有癌症死亡病例中占了廿一%,其次是喝酒和蔬果攝取不足。由於開發中國家的抽菸人口近年來有增加趨勢,預料造成的生命損失會更大。

研究顯示,不論中低所得或高所得國家,菸、酒都是最危險因素,但中低所得國家的第三大殺手是蔬果攝取不足、高所得國家則是肥胖。

【2005/11/18 聯合晚報】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450317
 回應文章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何不晚點上學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洪蘭提倡》做夢也複習…何不晚點上學


愈來愈多腦科學研究證實,長期睡眠不足,學習效果差,美國很多學校已延後一小時上學,洪蘭等學者認為台灣也可研究試辦,配合孩子生理時鐘晚點上學,家長尤其不要放任孩子熬夜。

針對學者建議,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指出,讓孩子睡飽、提升學習效果,教育部絕對贊成,至於國中小要幾點上學,教育部本來就沒統一規定,最好配合當地學生及家長的作息,因地制宜,如很多山區學校下午多霧,延後上學,就要延後放學,學生回家不安全。

陽明大學神經科學研究所教授洪蘭在她的書中舉證,有助記憶的大腦神經傳導物質,都是在睡眠的第四期(熟睡階段)分泌的;且根據正常生理時鐘,九成八的十四歲少年,晚上十一點就想睡了,自然醒來時間是早上八點到八點十五分,讓學生「一覺睡到自然醒」,對學習大有幫助。

洪蘭舉國外學者拉維的研究為例,拉維將士兵調到實驗室,第一組士兵在學完四十個生字後去夜行軍;第二組學了生字後去睡覺,但一做夢便被推醒;第三組則一覺到天亮。

天亮後,三組士兵回憶前一天學的生字,記最多的是一覺到天亮那組;其次是一夜沒睡;最差的是可以睡,但不能做夢那組。這項研究不只證實,睡得好有助學習,做夢還可能有助活化腦神經,將白天所學去蕪存菁。

洪蘭指出,美國已有很多州將學校上學時間延後一小時,發現睡得飽的孩子,不但比較不鬧事、師生及親子衝突減少,學生上課出席率也提高,退學率和中輟率都降低,學習效果顯著提升。若秉持「教育的宗旨在於學習,學習的關鍵在於動機與情緒」的原理,學校可考慮延後作息表,以配合孩子的生理時間。

前教育部長曾志朗認為,小孩睡得飽,精神比較好,學習效果佳,大家都同意,但牽涉到學校作息時間,仍要因地制宜,都市和鄉下的小孩子,生理時鐘和作息是否有差別,還要做更細緻研究;現在很多小孩生活不正常,家長管制小孩不熬夜,更顯得重要。

【2007/10/03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37461
(轉貼)睏飽啦 智力增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睏飽啦! 智力測驗76→98


睡不好、睡不夠,不但影響孩子生長發育,也可能影響智力表現。有一對雙胞胎兄弟,罹患睡眠呼吸中止症的弟弟智力測驗就比哥哥少廿多分,治療改善睡眠障礙後,成績立刻趕上。

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昨天指出,這對雙胞胎兄弟就診時約四歲,哥哥智力測驗有一百分,弟弟卻只有七十六分,而且晚上睡不好,打呼、呼吸聲音大,睡時呼吸一頓一頓的,有中斷現象,診斷發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經過手術治療,弟弟睡眠情況改善,白天精神比較好,再做智力測驗,竟從七十六分進步至九十八分。

黃玉書說明,並不是動手術就改變了弟弟的智商,而是過去弟弟為睡眠不足,精神不易集中,影響智力測驗成積,待他睡飽後,比較可以專心測驗,測出了原本的智商水準。

為雙胞胎弟弟動手術的林口長庚醫院耳鼻喉部一科系主任李學禹指出,過去也有家長原本打算要送孩子去啟智班,結果發現是睡眠呼吸中止症,治療後學習狀況改善,不需要去啟智班。

黃玉書說,從出生嬰兒到青少年,約四分之一有程度不等的睡眠障礙問題,包括說夢話、夢遊、睡眠呼吸中止症等。李學禹說,許多晚上睡不好的小朋友,在白天都有過動或注意力不足等問題,進一步分析發現,睡眠不足和注意力不集中的關連較強,過動受到家人行為模式影響較大。

李學禹說,五至十二歲孩童的睡眠障礙,八成與睡眠時呼吸不順暢有關,近五年來,長庚兒童精神科及耳鼻喉科合作治療的患者人數近千人,平均年齡八歲,男女都有。

李學禹說,幼兒扁桃腺因構造問題或反覆發炎,便可能造成腫脹,在平躺睡覺時影響呼吸,可能造成睡眠呼吸中止症。

【2007/10/03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37455
(轉貼)女孩睡得比男孩少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每天7.5小時 小六到高二 6年都睡不飽

調查發現,小學和中學生的睡眠都不足,有些一天還睡不到七小時,主要還是來自台灣的課業壓力太大。
本報資料照片/記者陳瑞源攝影
「你累了嗎?」這句提神飲料廣告詞或許該問年輕學子。調查顯示,國內小學六年級和國、高中學生每天只睡七個半小時,比國際平均還少半小時。

電影裡常有不讓囚犯睡覺的刑求情節,希望犯人因渴求睡眠而吐露情報,這叫「睡眠剝奪」。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調查發現,國內年輕學子睡眠剝奪情況嚴重,睡眠時數普遍不足,繁重的課業壓力正是剝奪學子睡眠的「劊子手」,她說,長期睡眠不足導致孩子白天嗜睡或過動,也影響生長激素分泌及腦部發育,不利學習。

黃玉書在2005年六月至2006年六月,針對北台灣地區國小六年級學生、國中生及高中一、二年級學生共二千名進行調查,結果發現,小六生平均每天睡七點九個小時,國中生七點五小時,高中生睡眠時數最短,只有六點八小時;平日睡不夠,假日大補眠,平均要睡到九個半小時。


黃玉書將上述數據與其他國家比較,發現同為亞洲國家,也非常重視學生課業的日本和大陸,他們的學生睡眠時數也高於台灣,台灣較國際平均值還少約半個小時。大陸與日本的國中生約七點九小時,高於台灣的七點五小時,高中生部分七點三小時,也高於台灣的六點八小時。

黃玉書說,睡眠不足不僅讓年輕學子白天精神不好,表現出來未必是嗜睡,也可能是過動與煩躁,過去國內調查發現台灣學童情緒困擾比率高於其他國家,可能就與睡眠不足有關。另外,生長激素在深度睡眠時才會分泌,睡眠不足也影響生長激素分泌,不利孩童身長成長,也影響腦部發育。

調查也發現,國、高中生平均每天喝三至四杯含咖啡因飲料,攝取量與睡眠時數呈反比。黃玉書認為,同學可能不自知,但這些飲料有提神效果,請家長留意;調查也發現,女生平均睡眠時數少於男生,但平均差距不到半小時,黃玉書推論,可能和部分女生動作慢、梳裝整理較花時間有關。

黃玉書建議,國小學生睡眠時數至少應有八小時,最好在九個小時以上,國、高中生最好睡足八小時。她建議,國小學生最好晚間十時、國高中生應在晚間十一時以前上床,但以現在課業壓力來看,根本是不可能的任務。

【2007/10/03 聯合報】


中國時報 2007.10.03 
台灣青少年 全球同齡睡最少
黃庭郁/台北報導

 醫界一項針對二千名國小六年級以上、高二以下學生的睡眠調查發現,台灣青少年周間(周一到周五)平均每日睡眠七.五小時,比國際水準少半小時,為全世界同同齡者最低。因為睡不夠,白天容易昏沉,有些國中生一天甚至攝取含咖啡因飲料三、四杯,且睡得越少,喝得越凶。

 主持這項研究的長庚醫院兒童心智科主治醫師黃玉書指出,國內青少年睡眠剝奪最主要原因是課業沈重,與過去研究相較顯示,這一點十年來都沒有改善。

 一般認為,青少年發育期理想睡眠時間為八小時,但黃玉書認為,國內學生如果早上七點半就要到校參加早自習,上午六點半就得起床,若要睡足,得在前一晚十一點前入睡。但很多孩子晚上補習回家後,光是寫作業就得寫到半夜,晚睡卻得早起,很難睡飽。

 長期睡眠不足 影響發育情緒

 醫界早有研究認為,長期睡眠不足可能影響發育、認知功能、情緒與人格,長庚兒童心智科下一步研究希望釐清國內青少年情緒障礙如憂鬱、躁鬱比例增加,是否與長期普遍沒睡飽有關。

 黃玉書從二○○五年六月到二○○六年六月,針對桃竹苗區域二千多名國小六年級以上、高二以下學生進行調查,分析其睡眠狀況。

 結果顯示,國內小六生周間平均每日睡七.九小時,國中生平均睡七.五小時,高中生平均只睡六.八小時。且女孩睡得比男孩少。

 相較其他國家 平均少半小時

 整體而言,國內青少年平均周間每日睡眠七.五小時,少於鄰近亞洲國家如日本、韓國、中國大陸的七.九小時。台灣青少年是世界各國睡最少的,平均各年齡層都比其他國家的人少半小時。

 周間沒睡飽,國內青少年習慣在周末「補眠」。黃玉書的調查顯示,青少年周末平均一天睡九.五小時,又比別人多睡半小時。但逮到機會就狂睡,反而不利維持生理時鐘規律、正常作息。

 而由於長期睡不夠,很多受訪者都有日間疲倦,調查發現,沒睡飽的國中生平均一天要喝三到四杯咖啡、可樂、茶等咖啡因飲料,以幫助提神。

 黃玉書說,分析顯示,青少年睡眠被剝奪與課業壓力、家長作息及夜間使用網路等行為有關。夜間補習、趕作業,父母是夜貓子等都會干擾必須的睡眠。

2007.10.3
中國時報 2007.10.03 
補習、看電視、打電動 想早睡也難
吳于珊、葉志雲、郭良傑、石文南/綜合報導

 台灣中小學生平均睡眠不足,除了放學後要參加各種才藝班之外,還有很多家庭作業要寫,等複習完功課,上床時間都得拖到晚上十一、二時以後,隔天又要趕在七時以前起床,晚睡早起,非常可憐。但也有的情形是父母放縱孩子看電視到深夜,或父母工作時間使然。

 高雄小學二年級的「小維」是個標準的電視兒童,每天放學回家,就守在電視機前,「蠟筆小新」即使看了好幾遍了,他還是要看,沒到晚上十一、二點,他不會甘心上床睡覺。

 「小維」的媽媽說,「小維」不看電視時就拚命玩,放學回家功課若不盯緊,他就隨便寫寫,草率了事,趕著要看電視和玩耍。

 「小維」的父母都要上班,爸爸有時晚上還要加班,無法每天緊盯在他後面。而「小維」的阿公、阿嬤只要聽到他功課寫完,就放任他去玩、看電視,只要大人不注意,他就一定拖到十一點以後才肯上床睡覺。

 家中有兩名小學生的邱爸爸表示,學校功課並不繁重,小孩多能在九點以前完成。但小孩貪看電視、打電動,往往要過了十一點才肯上床休息,孩子晚睡已是常態。

 因此,有的父母為了讓守著電視的孩子早點睡,甚至把第四台停了,全家過著沒有電視的生活。

 家中只有一名小五學生的張媽媽說,為了不讓女兒輸在起跑點,每周除了上課之外,晚上還要補美語、數學,補完習都已經晚上九點,回來寫功課、洗個澡,常常弄到十一、二點才能睡覺。

 台中市國小老師王鶯鶯指出,孩子會晚睡與父母從事的工作有關,學區單親孩子多,家長上夜班工作到晚上十一、二點才回家,孩子自然晚睡。

 曾有個單親孩子母親是檳榔西施,孩子獨自在家不放心,帶在身邊工作,回到家時已半夜一兩點,第二天勉強爬起來上學,到學校上課幾乎都趴著睡覺,日夜顛倒。

 北市古亭國小四年級沈庭蔚的父母親都是北市國中教師,為配合爸媽上班時間,早上六時卅分一定被叫起床,每天一早固定在七時廿分到學校,因為他的父母每天也要準時到校看學生早自習。 建安國小學生家長王玉英表示,她有兩個小孩唸國小高年級,每天學校下午四時下課後就上才藝班,回家已六時。接著要花一個半小時至二小時寫功課。

 王玉英表示,其他的時間孩子會看一下電視,每天約卅分鐘至一小時,每天晚上十時卅分才做完該做的事。另外,她大概要和孩子進行卅分鐘的「親子時間」,聊一聊學校的事,入睡已是十一時。

 小孩唸私立小學六年級的范姜太太表示,小孩平日沒有上才藝班,但學校課業繁重,每天要預習隔天課業,到了周末假日還要交報告、周記、作文等,小孩每天都要弄到晚上十二時以後才能上床睡覺。

 有老師說,要解決國小學童晚睡問題,除了要家長約束家中學生,現在的教育環境,迫使許多學生必須依賴補習來強化競爭力,因此要國小學生早睡,恐怕不容易。

中國時報 2007.10.03 
台灣250萬人長期失眠 半數會打鼾
黃庭郁/台北報導

 你睡得好嗎?醫界最新調查發現,台灣有一成的成年人受慢性失眠所苦,推估有二五○萬人長期失眠,半數晚上睡覺會打鼾,二.六%有睡眠呼吸暫停症狀。打鼾民眾除了有較多的高血壓、糖尿病等心血管疾病,關節炎、背痛情形也較多。

 這份調查是由長庚醫院睡眠醫學團隊在二○○六年十到十一月間,電話訪問全台一萬多名各地十五歲以上、七十歲以下成年人進行電話訪問,完訪共四○一一人,分析其睡眠呼吸疾病的相關症狀與健康狀態。

 結果顯示,十一.五%受訪者一周超過三天、持續一個月有入睡困難、易醒、日間倦怠等慢性失眠症狀。一.五七%有「肢體不寧」(睡前腿部不舒服、得踢腿才能入睡,睡眠中肢體抽搐)。

 長庚醫院睡眠醫學中心胸腔內科主治醫師莊立邦發現,五一.九%成人晚上睡覺都會打鼾,男性打鼾盛行率為六十.八%,女性四二.五%。二.六%受訪者有睡眠呼吸暫停,男性比女性高。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台灣睡眠醫學會理事長陳濘宏指出,西方人因相對肥胖,咽部較窄,以致成人打鼾盛行率可高達七成;東方人因顱底骨較窄、且中臉部位相對扁平,即使體重不像西方人那麼重,打鼾率也不低。

 男性打鼾主要集中在四十歲以上族群,六十歲達到高峰。林口長庚耳鼻喉科部一科系主任李學禹指出,門診因打鼾就醫者中,八個男性有一個女性,女性因體型較男性瘦,加上荷爾蒙對呼吸道有保護功能,女性打鼾多半在更年期後才發生。

 不過,熟女打鼾的頻率、音量未必亞於男性,門診曾有個案「坦承」,先生被她吵得晚上沒法入睡,困擾不少。

中國時報 2007.10.03 
睡眠記錄器 睡多少全都錄
黃庭郁/台北報導

 「醫師,我廿年來都每天都只睡二小時,怎麼辦?」一名五十七歲家庭主婦因為長期失眠到醫院就診,為釐清她的睡眠狀況,醫院讓她配戴「睡眠活動記錄儀」回家。解析婦人二星期的睡眠數據後發現,她其實一天睡足七小時,只是「不自知」。醫生給予睡眠認知行為治療,改善困擾。

 長庚醫院睡眠醫學中心一年前引進新式「睡眠活動記錄儀」。臨床心理師吳家碩說,睡眠活動記錄儀只有手表大小、在家就可以檢查。

 吳家碩指出,很多人以為靜態的看書、聽音樂等於靜止狀態,但進入睡眠狀態時才是真的「沒在動」,記錄儀有辦法清楚分辨這些細微差異。

 長庚醫院睡眠中心主任陳濘宏說,台灣現有卅個睡眠檢查中心,有睡眠困擾的求助個案會請到醫院睡一晚,主要是監測他們的睡眠品質。

 曾有一名上班族老是早上起不來、晚上睡不著,就算勉強午夜上床,總得熬到二、三點才睡著。配戴睡眠活動記錄儀後發現,是「生理時鐘延遲」,透過漸進調整作息與光照治療,睡眠困擾獲得改善。

中國時報 2007.10.03 
小兒過動鼾聲大 原是扁桃腺肥大
黃庭郁/台北報導

 一對三、四歲大的雙胞胎,弟弟過動且晚上睡覺打鼾很大聲,媽媽帶他去看醫生。檢查發現弟弟扁桃腺肥大,有睡眠呼吸中止,轉介外科醫師進行手術後,原本晚上只能淺眠的弟弟,日間過動、注意力不集中的狀況明顯改善,原本遠落後雙胞胎哥哥的學習能力也恢復,智商測驗從七十六分進步到九十八分,追上哥哥的程度。

 小朋友也有睡眠障礙問題,依據長庚睡眠中心統計,門診約六分之一是兒童個案,就醫主因包括打鼾、尿床、說夢話、夢遊。

 長庚醫院耳鼻喉部一科系主任李學禹指出,兒童睡眠呼吸中止問題比想像嚴重,依門診經驗,八十%五到十二歲就診兒童都與扁桃腺、腺樣體肥大而阻塞呼吸道有關。

 他指出,扁桃腺是淋巴組織,具備製造抗體、抵抗病菌侵襲功能,一般到青春期後,扁桃腺的免疫角色消失,漸漸萎縮變小。若有反覆性感染,會導致扁桃腺、腺樣體增生肥厚,就可能阻塞呼吸道,引起打鼾、甚至睡眠呼吸中止。

 扁桃腺肥大導致的睡眠障礙孩童有一些特徵,包括長期鼻塞、常張嘴呼吸,晚上睡覺打鼾、呼吸很大聲、很用力,有時睡到一半會突然被驚醒等,且白天嗜睡、注意力無法集中。

 過去五年與兒童心智科相互轉介病童中發現,四成有睡眠呼吸中止的病童,白天都有過動與精神不集中問題。若未接受睡眠檢查,很可能無法找到真正原因,一直被當成過動症治療。

 李學禹說,扁桃腺手術可改善孩童睡眠、注意力不集中等問題,應把握五歲以上、十二歲以下的智力與學習黃金期間,也提醒臨床醫師給過動症孩童用藥前,先檢查扁桃腺及腺樣體。

中國時報 2007.10.03 
教部:國中小作息 縣市可因地制宜
韓國棟/台北報導

 醫界認為,我國青少年睡眠時間少,可能與晚睡及早自習太早有關。教育部國教司長潘文忠昨天說,國中小作息時間由地方政府因地制宜,在總上課天數、每周上課天數和節數不變的原則下,地方政府可以自己規定各縣市的作息時間。

 潘文忠說,如果縣市政府認為早上到校時間可延後一些,教育部不會干涉。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37439
(轉貼)長期不育或不孕,小心婦女癌症找上門!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長期不育或不孕,小心婦女癌症找上門!

2007-09-29 00:00/臺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
醫藥疾病 晚婚晚育是當代的潮流,目前台灣地區三十至四十歲的婦女,有高達三分之一是未婚狀態,即使已婚婦女,也有不少已經到了卅七、八歲,還打算「再過一、兩年才準備懷孕」,因此不孕症門診目前不但卅五歲以上的求診者越來越多,根據台北醫學大學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設計,已佔了八成左右,四十歲以上的也佔了兩成,這些人即使借助人工生殖科技,懷孕率也是比卅五歲以下的婦女低得多(根據北醫附設醫院生殖醫學中心的統計,不孕病患成功懷孕:年齡卅歲以下50%左右,卅至卅九歲38%,四十歲以上則只有30%),卵巢功能平均在35歲左右,就開始加速老化了,更何況高齡求孕者之中,還有不少人合併了其他的不孕因素或高危險妊娠因素,例如子宮內膜異位症、子宮肌腺症、子宮肌瘤、輸卵管阻塞、糖尿病、高血壓...等;不過,最糟糕的莫過於,本來一直在看不孕症門診,或者本來還不打算懷孕,結果卻長出婦癌,變成婦癌門診的常客了!


胖胖的40歲張小姐和男友愛情長跑了七年,前年已38歲才結婚,婚前避孕多年,婚後一年開始想要生育,卻半年都沒消息,經門診檢查,發現是多囊性卵巢,病患廿多年來月經週期都是四、五十天以上,身體質量指數﹝BMI﹞超過28﹝身高160,體重73﹞,但一直不曾就醫過。

經超音波檢查,發現她的子宮內膜厚度達到25毫米﹝正常的生殖年齡層婦女,即使在黃體期,也很少會超過20毫米﹞,病理檢查證實是細胞分化良好的子宮內膜癌。由於她很想生育,而影像醫學檢查又顯示極可能癌細胞仍只侷限在子宮內膜,沒有侵犯到其他地方去,因此給予黃體素療法六個月,之後證實已經沒有異常細胞,轉介她去看不孕門診,半年中她在某醫院做兩次試管嬰兒都失敗,再回到我的婦癌門診,再安排一次子宮內膜搔刮,發現又是子宮內膜癌了,所幸細胞仍是分化良好的,她仍然極度想再試試懷孕的機會,因此再安排一次影像醫學檢查,結果還是沒有向外轉移的跡象,同時安排一次腹腔鏡檢查,做了骨盆腔淋巴結摘除、腹膜切片及細胞學檢查,都顯示沒有癌症轉移,因此再度開始又一次六個月的黃體素療法,目前她正為了一圓高齡媽媽夢而努力奮鬥中,她很後悔當初不想生育,也沒有針對不正常的月經週期去求醫過。

43歲的李小姐,未婚,1994年即已因嚴重的月經痛就醫,而發現卵巢有巧克力囊腫,但她拒絕手術,因此每年固定回婦產科門診追蹤檢查超音波一、兩次,到了2004年發現那顆卵巢腫瘤內出現了實心的部分﹝巧克力囊腫內原本充滿了月經血,是濃稠的液體﹞,而且血中的CA125指數也比過去上升了一半,因此懷疑已惡性化,乃被轉介到我的婦癌門診,開刀證實是第三期的卵巢癌,因而摘除子宮、兩側卵巢輸卵管以及骨盆腔和主動脈旁的淋巴結,術後並接受化學治療,至今已三年多,沒有復發的跡象。不過她曾說:「如果當年我有男朋友,積極要懷孕,可能會接受手術摘除巧克力囊腫,也許可以減少後來變成卵巢癌的機會,是不是?」

這兩個病例告訴我們:不孕或不育的婦女,就是婦癌的高危險群!事實上生兒育女可以減少罹患子宮內膜癌和卵巢癌的機率,早已經過臨床醫學和流行病學的研究證實。因此婦女朋友們,如果已經有了合適的對象,尤其是已經結了婚的,千萬不要老是想「再過幾年才生」,因為卵巢功能在35歲之後就加速老化了,而長期的不生育,也會提高罹患卵巢癌和子宮內膜癌的機率。至於一直還沒出現「白馬王子」的35歲以上婦女,務必至少每年到婦產科做一次檢查和評估,以免罹患癌症,而喪失了生育能力,甚至切除了雙側卵巢,連維持女性特徵的荷爾蒙也沒有了。



美研究發現女性患不孕症或與基因缺陷相關
DWNEWS.COM-- 2007年9月29日1:20:20(京港臺時間) --多維新聞網
美國得克薩斯大學西南醫學中心的研究者近日發現了近350個與女性生殖有關的基因。這項研究將有助于對目前知之甚少的不育領域進行更廣泛研究﹐同時打開攻克女性不孕症的大門。(chinesenewsnet.com)

  作為治療婦女不孕症和其他相關疾病的專家﹐得克薩斯大學病理學副教授迪格"凱斯瑞林博士在9月份出版的《遺傳學》期刊上表示﹕“這項研究為我們了解女性不孕症的成因提供了一種方法和思路﹐它給我們提供了一份更加完整的基因名單。而在此之前﹐我們甚至

不知道該如何尋找這些基因。”(chinesenewsnet.com)

  約有13%%的婦女患有不孕症﹐最常見原因是卵巢功能紊亂。研究者懷疑這可能和部分基因有關。(chinesenewsnet.com)

  在哺乳動物卵巢發育階段﹐卵細胞最初存在于休眠的原始卵泡﹐原始卵泡發育到一定階段卵泡會活化﹐然後青春期開始分泌卵細胞用于生育﹐正常情況下卵泡活動並非同步﹐這樣卵巢內就有處于不同發育階段的卵泡。(chinesenewsnet.com)

  科學家通過遺傳工程技術去除了實驗母鼠的Foxo3基因﹐發現卵泡在產生時正常﹐但隨後同時被激活﹐這表明控制其活化的基因同時產生作用﹐因而有利于檢測出這些基因。研究者使用基因表達譜方法﹐找出了卵巢裡正在活動的348個基因﹐但其他組織中並沒有發現類似基因﹐表明它們可能是負責卵泡發育的特定基因。(chinesenewsnet.com)

  這些基因中有些已知和不孕有關﹐而大部分是以前不知道的。研究者從中隨意選取了一小部分﹐然後在人類卵巢中尋找同樣基因﹐並證實這些基因在人類卵巢發育早期處于活動狀態。(chinesenewsnet.com)

  這些新基因的發現有可能最終讓臨床醫師診斷出患不孕症婦女是否在某個特定基因上存在缺陷﹐因而可以進行更有針對性和更准確的治療。研究者認為﹐接下來的工作重點是探尋這些基因如何互相作用控制卵泡發育﹐以及研究它們對不孕症的影響。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33669
(轉貼)年輕人老花眼 榜首電腦工程師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年輕人老花眼 榜首電腦工程師

老眼昏花的老花眼,竟出現在30歲年輕人身上!一份針對臨床眼科醫師所進行的「老花眼臨床病例調查」發現,國人老花眼年齡似乎有下降趨勢,一名眼科醫師表示,曾經收治到一名30歲老花眼病患。

該份調查係由眼科醫學會執行,總共收集國內北、中、南三地50名眼科醫師的意見,結果顯示最容易老花眼的職業是電腦工程師,其次為老師及電玩動畫師。

四成五眼科醫生認為,台灣民眾的老花眼年齡有年輕化的趨勢,從以前的平均40歲,下探至35歲,不少醫師都收治過30多歲就老眼昏花的病人。

三軍總醫院眼科主治醫師張雲翔解釋,台灣地區電腦普及,許多民眾長時間上網、打電腦、玩線上遊戲,長時間用眼、且近距離看東西,都可能導致老花眼提早出現。

張雲翔指出,門診曾收治過兩、三名老花眼的飛官,年紀40歲上下,看遠的事物還沒問題,但想看近的,就一片模糊,檢查之後,老花眼度數約一百度。

張雲翔說,視力是飛行員的驕傲,儘管戴上了老花眼鏡之後,就能改善視力問題,但罹患老花眼的飛官根本就無法相信自己居然老眼昏花,心情異常沮喪。

該如何挑選老花眼鏡呢?林口長庚醫院老人眼科主任李建興表示,一旦出現老花,就要及時矯正,應該先接受專業驗光師或眼科醫師的視力檢查及用鏡指導,挑選一副適合自己眼睛狀況的老花眼鏡。

「老花眼是正常生理狀況!」張雲翔指出,年齡越大,眼睛調節能力就會隨之下降,老花眼患者可以選擇配戴多焦鏡片來矯正老花眼,提升生活的便利性。

【2007/09/27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30044
(轉貼)病榻經》淋巴癌 看走眼?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病榻經》淋巴癌 看走眼?

媒體報導,為大家帶來陽光歡笑的藝人比莉,最近因小腸腫瘤開刀,病理切片報告結果驗出有癌細胞,她已接受化療。我以一位病友身分,想告訴大家癌症並不可怕,但也絕非輕症。

癌症的發生絕非一、兩天形成,當身體悄悄地在變化,若自己未察覺,恐怕會拖延治療先機。有人說,每個癌症病患的背後,都有一位「誤診」的醫師,在比莉被疑似「胃痛」折騰得死去活來好幾年,而醫師檢查胃鏡、腸鏡都說沒毛病後,直到今年她做了磁振造影,醫師發現小腸部位長了腫瘤,由於小腸有腫瘤不易被發現,待發現時體積都已很大,幸好這次比莉終於遇到值得信任的醫師。

身為淋巴癌病友,我和比莉有相似的遭遇。去年3、4月,我照鏡子摸到頸部右側長了一塊腫瘤,由於10年前曾因甲狀腺亢進切除頸部兩側的甲狀腺,初期以為是復發了,立刻到醫學中心新陳代謝科求診,但抽血檢查甲狀腺功能數值仍在正常範圍,加上超音波檢查腫瘤不明顯,所以儘管有腫塊,醫師也無法判斷。

後來我陸續掛了別家醫院的家醫科和新陳代謝科,得到的結果不盡相同,有的醫師說是頸部脂肪瘤,裡頭含水所以超音波照不清楚;有的醫師說可能是輕微的甲狀腺機能亢進復發。

這些醫師都覺得沒有大礙,也不能確定診斷,直到半年後頸部腫瘤越來越大,且伴隨偶發的惡心與食欲不振,這次外科醫師判斷可能是之前手術殘留肉芽組織發展出來的腫瘤。但在術前一天,他發現半個月內增長的速度很快,再做一次超音波後決定切片化驗,同時也告訴我是淋巴癌的機率比較高。

我確定自己得的是何杰金氏淋巴癌後,醫師告訴我這種淋巴癌在國內少見,女生的案例更少,所幸治癒率很高,因此我對疾病的治療趨於樂觀。朋友與親人的關懷與鼓勵,給了我很大勇氣,我以意志力克服了治療的副作用,媽媽以高熱量高蛋白飲食,讓我可以在7個月內完成化療和放射治療,終於在幾個月前確定惡性腫瘤消失殆盡。現在的我,又回復健康的身體了。

去年我23歲,雖然正值大好青春的時刻得到癌症,但在病發半年內誤診許多次,最後碰到細心的外科醫師,以及有經驗的血液腫瘤科醫師、放射線醫師,讓我的病症有了紓解的機會。雖然哭過似乎是癌症病人必經的歷程,但哭過之後,是不是可以抬頭望望天空,重拾堅強的力量來面對疾病,這才是最重要的。

比莉,如果妳看到這篇文章,也請妳在大哭之後,收拾妳不穩的情緒吧!現在的妳,要做的就是用意志力戰勝病魔,期待再次在螢光幕前看到妳的表演。

【2007/09/26 聯合報】



專業觀點》淋巴癌躲腸道 不易診斷

淋巴癌在國內10大癌症中,男性排名第8,女性排名第9,顯示並不罕見。淋巴癌也被稱為惡性淋巴瘤,依細胞組織學的變化,分為何杰金氏淋巴瘤和非何杰金氏淋巴瘤,以國內而言,兩者比例約1比4,因此這位讀者所得的何杰金氏淋巴瘤確實較為稀少。

不過,可以慶幸的是,在臨床上,何杰金氏淋巴瘤由於分化比較好,對於化療的反應較佳,預後也相對好,尤其是年齡60歲以下,只要診斷的癌症期別在2期以內,沒有侵犯到別的器官,治癒率可達7、8成以上。

值得一提的是,淋巴癌雖然多數集中於淋巴結一帶,但如果長在非淋巴結,或是隱藏在腸道內,確實有不易診斷之處。例如比莉初期是腹痛來表現,誰會知道她的小腸出現淋巴癌?往往是在出現腸阻塞或已出血,才進一步察覺它的蹤跡。

因此,對於所謂醫師「誤診」,確實有些敏感,但反過來想,有哪一位醫師會故意把病人誤診?基於此,如果對抗難纏的癌症,又何嘗不是需要醫師與病人一起攜手合作呢?(記者詹建富整理)

【2007/09/26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28639
(轉貼)性、病毒、子宮頸癌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性、病毒、子宮頸癌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一代巨星梅艷芳死於子宮頸癌的消息,繼前一年藝人傅娟在夫婿競選台北市議員期間,宣布罹患子宮頸癌前病變第三級(或稱零期癌、原位癌)之後,再度帶動婦女朋友的抹片熱潮,有許多婦女因而積極接受抹片檢查,這是名人現身說法的一大社會貢獻,只可惜梅艷芳不像傅娟一樣,在被診斷出零期癌時,接受一個十分簡單、可以保住生育能力的子宮頸錐狀切片(Conization)或線電圈切術(LEEP),而空留遺憾在人間。

由於社會大眾逐漸了解,子宮頸癌的成因雖然很多,但元兇是人類乳突病毒(HPV),其他相關因素,例如遺傳、缺乏維他命ACE、抽煙、多產、長期(五年以上)使用口服避孕藥等,都只是次要因素。

而子宮頸的HPV幾乎都是經由性行為傳染而來的,這麼一來,很多一輩子只有過一個性伴侶的婦女朋友不禁疑惑,自己怎麼會感染HPV的?研究顯示,這幾乎可以肯定,就是唯一的性伴侶傳染過來的!因為HPV可以在生殖器黏膜上存在數十年,因此丈夫過去從女友或妓女身上感染到的HPV,當然可以再傳染給妻子了。更何況如果他其實在婚後偶爾有艷遇、外遇,或尋花問柳,卻不使用保險套,更有機會感染HPV。

由於HPV與子宮頸癌密不可分,子宮頸癌雖不是性病,卻是性傳染病的後遺症,因此如今有些罹患子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婦女,不免覺得尷尬,因為可能被認為是性生活混亂,尤其是過去醫界一直強調「太早開始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是子宮頸癌的最重要危險因子。然而,這種有色眼光並不正確!

首先,早在將近十年以前,現任的衛生署署長陳建仁院士的研究即已指出,台灣地區的子宮頸癌,男性因素才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亦即男伴的性伴侶人數才是大問題,原因是目前五、六十歲那一輩的婦女,幾乎都是終生單一性伴侶,連離婚再嫁都佔得不多,因此她們既沒有「太早性行為」,也沒有「多重性伴侶」。

其次,即使是現在年輕一輩的五、六、七年級生,感染了HPV,甚至罹患了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也不表示她比別人性生活複雜,因為新的世代終生只有過一個性伴侶的人成為極少數人口,如果一個女孩子只因她換了新的男友,沒有使用保險套,被傳染了HPV,而另一個女孩子放浪形駭,曾和數十個男人上床,但她深知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因此每次都全程使用保險套,而一直未被傳染HPV,誰會認為前者比起後者性生活複雜呢?

同樣地,如果丈夫只因一次逢場作戲,或者過去和女友上床,沒有使用保險套而被傳染HPV,他不會比和成百上千女人上床,卻因一直使用保險套,而沒感染HPV的男人性生活混亂吧?

這種情形,其實和愛滋病的感染是一樣的道理,因此,我們既不能說罹患愛滋病或感染HPV的人是「天譴」,當然也同樣沒必要以道德眼光去看待HPV感染了。

事實上,在歐美國家的研究,一生中曾感染過HPV的婦女佔80-85%,台灣地區估計也在六成以上,不過由於至少百分之七、八十的HPV感染都是暫時性的,免疫力好的人在半年至一年後再測,HPV即有可能已消失了,因而隨意檢測一般婦女的HPV盛行率,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子宮頸帶著HPV。

因此,如果妳做了子宮頸HPV檢測,發現感染了HPV,既不必過度憂心,也不必感到羞恥,更不要因而鬧家庭革命,只需要好好追蹤檢查就可以了,同時,也提醒妳,長期使用保險套,有助於減少被傳染HPV的機會。

陰道時常有白帶,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嗎?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一、為什麼會有白帶?

俗話說「十女九帶」,在一般婦科門診患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白帶太多為主訴症狀。而且,對不少婦女而言,這還是揮之不去,驅之又來的長期煩惱呢!

正常婦女的陰道中本來就有無色透明的分泌物,在排卵期尤其多些,只有當這些分泌物的顏色、流量、味道、形狀有異常時,才是需要治療的,時常還會合併外陰部的搔癢。

不少人誤以為白帶引起發炎,其實正好倒因為果,白帶是外陰陰道炎的症狀。也有許多人不覺白帶增多,只感到外陰部癢,因此要求止癢藥膏即可,其實這樣只是治標,引起癢的根本原因是陰道流出的白帶,必須治療陰道炎才行。

引起白帶的原因很多,例如放置異物、細菌、黴菌、披衣菌、陰道滴蟲……等,許多原因都會造成各式各樣的白帶。治療之道,就是根據不同的病因,而有不同的處置。

二、子宮頸癌的成因是什麼?

如同其他的癌症一樣,子宮頸癌的致病因素和機轉,也是至今尚未完全明瞭!不過,看來似乎不是單一的原因所造成的。

除了家族遺傳因素之外,目前醫學界比較重視與肯定的危險因子包括:

(1) 人類乳突病毒(HPV):

這是近十多年來醫學界最重視的子宮頸癌致病因子,許許多多的研究已指出,無論子宮頸癌或癌前期患者,曾受這種病毒感染之比率,都比一般人高得多。侵襲性子宮頸癌的患者,甚至九成九以上都被證實有過HPV的感染。目前已知的兩百多種HPV中,至少有三十多種可侵犯女性生殖道,尤其以第16、18、31、33、35、39、45、51、52、56、58型特別容易引發子宮頸癌,而這些病毒幾乎都是藉由性行為傳染的。另外,常見的性傳染病--菜花(學名尖形濕疣),其致病原也是這種病毒,只是不同的亞型罷了!因此曾染患菜花者,更應該特別注意每年勿忘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

(2) 女性的性行為方面:

初次性交的年齡和性伴侶的人數,是兩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研究顯示,如以二十三歲以後才初次性交,罹患子宮頸癌之風險為1,則十八至二十三歲之間開始性行為者,風險約為1.6倍,小於十八歲開始性行為者之風險高達五倍以上。其原因可能是由於十八歲以下的少女,子宮頸上皮細胞尚未發育成熟,對外來的致癌物質缺乏抵抗力所致。至於曾經有過的性伴侶數目,二至五位者之風險,為只有單一性伴侶者之1.6倍,六個性伴侶以上者,風險更高達2.2倍。

目前在國內我們臨床上所見到的子宮頸癌病例,四、五十歲以上的大都本身只有單一性伴侶,不過二、三十歲的患者中,為數頗多都是曾經有過兩個以上的性伴侶,有些甚至同一時期內有多重性伴侶,可以預見的是女性性行為因素未來將成為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

(3) 男性的性行為方面:

醫界早已發現,子宮頸癌和陰莖癌的發生率成正比,這不僅有地區性,也有夫妻之間的配對性,足見二者有相關。有研究指出,嫁給一個前妻罹患子宮頸癌的離婚男人或鰥夫,則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會升高一倍。而本身只有單一性伴侶的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也與丈夫的性伴侶人數成正相關。一個西班牙大規模的研究指出,本身只有過一個性伴侶(丈夫)的婦女,其丈夫如果有過二至五個性伴侶,則她的子宮頸癌罹患率為一般婦女的1.5倍。如果她的丈夫有過六至十個性伴侶,她的風險為2倍。如果丈夫有過十一至二十個性伴侶,風險為7.2倍。丈夫有過二十一個以上的性伴侶,風險是9.8倍。而這些婦女的丈夫如果曾經嫖妓九次以下的話,她的子宮頸癌罹患率是一般人的2.2倍。如果嫖妓十次以上的話,她的風險是7.7倍。

根據研究,台灣地區男性性行為因素正是目前中老年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因子。英國有一個研究指出,在所有的行業中,丈夫從事經常更換工作地點的工作,例如長途大貨車司機、船員……等,其妻子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最高,原因可能是容易擁有許多不同的性伴侶,當然,妻子也可能較容易有丈夫以外的床伴。

(4) 其他:

抽菸會降低免疫力,增加子宮頸癌機率;維他命A、C、E等的缺乏,以及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也會增加子宮頸癌的罹患率。這些因素可能使得HPV感染之後的子宮頸,較易衍生癌前病變(CIN),或者癌前病變進展到子宮頸癌。

三、常有陰道炎容易罹患子宮頸癌嗎?

由於子宮頸癌的主要致癌因子是高危險型(高致癌型)的人類乳突病毒(High risk HPV或Oncogenic HPV),因此理論上除非是HPV引起的陰道炎、子宮頸炎,才會造成日後的子宮頸癌,其他的病毒以及細菌、黴菌、滴蟲...等微生物引起的發炎,並不會造成日後的子宮頸癌。

不過,由於子宮頸陰道的感染,致病源常常不只是一種微生物,尤其是性行為傳染的時候,極可能妳被性伴侶傳染了生殖器庖疹病毒(HSV),同時也傳染了HPV,或者被傳染了低致癌性的HPV所引發的菜花(尖形濕疣),同時也被傳染了高致癌性的HPV,或者被傳染了淋病雙球菌,同時也傳染了HPV...,總之,一般高致癌性HPV以外的微生物所引起的子宮頸陰道炎,並不會造成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提高,但如果同時被傳染了高致癌性的HPV,則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話雖如此,只要按時做子宮頸防癌抹片,大都還是可以在變成子宮頸癌之前的癌前病變(CIN)階段即早期偵測出來。

四、有子宮頸糜爛容易罹患子宮頸癌嗎?

大部分的已婚婦女可能都聽過婦產科醫師告訴妳,子宮頸有點糜爛,或說有點破皮,然後妳就很緊張地詢問:是不是惡性的?
其實子宮頸糜爛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良性狀況,指的是原本粉紅色的子宮頸,一部分或全部變成鮮紅而且粗糙的表面,好像脫了一層皮般,所以有些醫師稱之為破皮。

造成子宮頸糜爛的原因,迄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常見的是生產時,子宮頸有裂傷,再進一步受細菌感染所致;而人工流產也同樣被認為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一些細菌、滴蟲、病毒的感染,也是致病因。但是有些婦女光是血中動情激素較高,即可能造成子宮頸糜爛,所以孕婦和正服用避孕藥者,不少人有此狀況。

明白這些,妳就不必太緊張了,因為實在和癌症扯不上關係。只是由於外觀不平滑,需與子宮頸癌區別,所以醫師通常會建議做抹片檢查,以策安全。

子宮頸糜爛需不需要治療,通常視有否症狀而定,如果沒有,可以不予理會。反之,如常有粘稠的膿狀分泌物,甚至腰痠背痛、頻尿等,則宜以冷凍、電燒或鐳射治療之;輕微者,也可以陰道栓劑藥物治療。

總之,不論醫師告訴妳是糜爛,還是破皮,只要快做個抹片檢查,必要時再做進一步的陰道鏡或切片檢查,確定不是癌症,即可不必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了。

五、如何治療白帶的相關困擾?

很多婦女抱怨白帶老是治不好,其中有些是沒有持續用藥,有些則是真實治好了,隔一陣子再重複感染的。也因為時常來犯,有些婦女老懷疑丈夫有問題,不錯,有些是性傳染病引起的白帶,但還有更多不是因尋花問柳帶回家的。
像黴菌引起乳酪狀的白色稠狀分泌物增加,只需潮濕的環境,或身體抵抗力較差的時候,例如月經前後、排卵期、懷孕、服用消炎藥或抗癌藥、糖尿病等症狀,即大有感染的機會。而來自肛門的大腸桿菌或腸球菌,也很容易在如廁、性交、更換衛生棉時,帶向陰道去。
如果是細菌感染,則針對病菌治療。如果是滴蟲感染,性伴侶也要一?治療才不會乒乓傳染。

平常不要沖洗陰道,以免破壞陰道內的酸性環境,而給病菌可趁之機。穿通風吸汗的內褲,注意局部清潔,上大號後衛生紙要由前向後方擦拭,避免濫交,使用保險套,才能預防各種感染。


六、如何預防子宮頸癌病毒的感染?

  1. 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 (尤其18歲以前)。
  2. 避免多重性伴侶。
  3. 了解你的性伴侶,了解他的性行為習慣。
  4. 保持良好的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 (不要抽煙、補充維他命A、C、E等)。
  5. 安全性行為--保險套的使用雖可以預防許多性傳染病,卻無法完全預防HPV感染。不過長期使用保險套仍有助於減少HPV感染的機會。
  6. 打子宮頸癌疫苗--四價子宮頸癌疫苗,經臨床試驗證實,可100%預防第16、18型所引起的高階子宮頸癌前期病變(CIN II/III),而約70%的子宮頸癌是由第16與18型引起的。至於第6與第11型則與90%的生殖器疣病有關。另外還有兩價的子宮頸癌疫苗,預計在2007年也會上市,可以預防第16、18型的HPV感染。

女人別忘三點不漏!新式抹片,精準偵測子宮頸癌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經過十多年的防癌抹片宣導,台灣地區的子宮頸侵襲性癌(第一期以後)已逐漸減少,然而每年仍有近四千位原位癌(零期癌)和數萬例的輕度到重度的細胞病變,隨著社會的性開放,勢必逐年增加並且年輕化,因此如何早期偵測,避免日後演變成侵襲性癌,一直是婦女健康的一大課題。

傳統的子宮頸抹片大約有10-40%,平均至少有15-20%的偽陰性率,也就是說明明有問題,但抹片卻說是正常,這是抹片檢查的最大弱點。過去醫學界認為只要每年做抹片,不大可能年年都碰上偽陰性,而子宮頸癌化的過程又相當緩慢,因此偽陰性不是大問題。一篇2003年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論文指出,一連三年抹片正常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二,另一篇同年刊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雜誌的研究也指出,一次抹片正常者,在九個月之後發現為重度細胞病變以上的問題之機率為0.08%,卅三個月之後為0.39%,如果一次抹片正常,且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測為陰性者,九個月之後發現為重度細胞病變以上的問題的機率只有0.03%,卅三個月以後為0.12%。

問題是:婦女朋友一想到「偽陰性」就心理發麻,根本不想等兩三年都正常才安心多多。所幸近年來由於「薄層抹片」的問世,抹片品質得以改善不少,偽陰性也有機會大幅度下降了。

傳統抹片是把子宮頸上抹下來的細胞直接塗抹在玻璃片上,這有幾個缺點:(1)估計只有20%的細胞被塗在玻璃片上,80%則仍在木片、刷子或棉棒上而被扔進垃圾桶了。(2)容易有多層細胞重疊在玻璃片上的情形,影響判讀。(3)如有白帶、出血、精液等,容易掩蓋了子宮頸上皮細胞,而影響判讀。

薄層抹片則是將採取檢體的的刷子直接放入特殊的溶劑中,因此可以取得較多的子宮頸上皮細胞。在廿世紀末取得美國FDA許可的兩種薄層抹片中,新柏薄層抹片(Thin-prep)是使用過濾膜技術,超柏薄層抹片(Surepath)則用重力自然沉降法及密度梯度分離法,取得較多的細胞。美國FDA在通過這兩種新技術時分別表示,新柏薄層抹片「比傳統抹片可檢測出較多的低階病變和一些更嚴重的病變,且抹片品質也比傳統抹片好」,這種方法已在2006年1月取得衛生署的醫療器材許可証。超柏薄層抹片則是「偵測細胞病變的能力和傳統抹片相似,但比起傳統抹片而言,品質不良的抹片較少得多」。

2004年美國FDA才核准的第二代薄層抹片麗柏薄層抹片(Liqui-PREP)則是在2005年4月即取得台灣醫療器材許可證,成為嘉惠台灣地區婦女的一大福音。這種新一代的薄層抹片和超柏薄層抹片類似,採用離心原理及重力自然沉降法,且可採集更多的細胞,並不需要做檢體的前置處理,又不需如同第一代的兩種方法一樣,另採購兩三百萬的儀器,預料未來可能成為市場的主流。

新一代的薄層抹片可以使抹片上的細胞幾乎都是單層,清晰易判讀,偽陰性率可降到10%以下,乃至5%以下也有可能。美國婦癌醫學界目前的共識已指出:如果使用薄層抹片檢查為正常,且HPV檢查為陰性,可以改為兩、三年做一次抹片了。

 
子宮頸癌的分期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癌症一般在臨床上都有分期,這是為了治療和了解其預後的方便。

子宮頸癌由零期到四期,共分成五個階段:

零期癌又稱原位癌,指的是最早期、最輕度的子宮頸癌,癌細胞僅見於子宮頸的上皮層內,而沒有任何侵犯到間質組織。零期癌是肉眼所看不出來的,需要切片做顯微鏡診斷。嚴格來講,零期癌仍屬癌前病變,還不是真正的子宮頸癌。

第一期到第四期是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所謂侵犯性是相對於原位癌,也就是癌細胞已不限於上皮層內而已了。

第一期癌,癌細胞已穿透上皮層,但仍侷限於子宮頸內。第一期分成Ia和Ib兩個分期,Ia是在臨床上還看不出來是癌症,又分成Ia1和Ia2兩個次分期,需要病理專家用顯微鏡仔細檢查,才有辦法做出正確的診斷。Ia1指侵犯到上皮細胞以下,但深度在3毫米,寬度7毫米以下。Ia2則指侵犯深度3毫米以上,5毫米以下,且寬度7毫米以下。Ib則指的是癌細胞侵犯的範圍已大過Ia2的程度,但仍限於子宮頸內,不論臨床上能否看出來,都屬Ib期。Ib又分Ib1及Ib2,以腫瘤的大小來區分,大於四公分以上直徑的,列入Ib2,否則是Ib1。

第二期癌,指的是癌細胞已不限於子宮頸之內,向外蔓延,但還沒有侵犯到骨盆壁,如已侵犯陰道,則只侷限於陰道內(上)三分之二段,而不到下三分之一段。第二期又分成IIa和IIb兩個分期,IIa是沒有侵犯到子宮頸旁的組織,IIb則已侵犯到子宮旁的軟組織,不過仍未到骨盆壁。

第三期癌,癌細胞已侵犯到骨盆壁、陰道外(下)三分之一段,或者腎臟已有水腎,甚至失去功能的現象了。第三期又分成IIIa和IIIb兩個分期,IIIa是還沒有犯及骨盆壁,IIIb則已侵蝕到骨盆壁,或引起水腎或腎臟無功能。

第四期癌,是最嚴重的狀況,癌組織已蔓延真骨盆腔以外的地方,或者犯及膀胱或直腸的黏膜了。這一期又分成IVa和IVb兩個分期,IVa指的是轉移到附近的器官,IVb則是轉移到遠處的器官,也就是真正的癌症末期了。

子宮頸抹片也可以DIY嗎?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前言

子宮頸抹片也可以DIY?有沒搞錯?難道婦女朋友能檢查自己的子宮頸?恐怕連看見都十分困難吧?那又如何自己採取檢體呢?
事實上回顧醫學文獻,早在1978年日本的Okayama大學便已有學者發表使用陰道沖洗及使用陰道抹片棒去自我檢查並認為效果不錯。近年來則有不少人使用DIY的方法,做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檢查,也都發現有頗高的準確度。

為什麼會研究自我檢查呢?原因是不少婦女仍視抹片檢查為畏途,即便先進國家如美國者,仍發現半數的侵襲性子宮頸癌患者,在三年內都未曾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台灣地區在努力推廣了十多年之後,仍發現三年內至少做過一次抹片的三十歲以上婦女,只佔54%左右!亦即有將近半數的婦女三年內還不曾做過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而這些人也正是使得台灣地區仍然每年有將近兩千個侵襲性癌新個案的主要來源,而三年內做過抹片的婦女,即使有問題,大都只是零期癌,或是輕度、中度、重度細胞病變而已,經過治療與追蹤,她們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已微乎其微了。

為什麼婦女對子宮頸抹片裹足不前呢?原因不外乎:
(一)缺乏認知:以為這病跟她沒關係,有些人認為既沒什麼症狀,何需做抹片?有些人以為自己又沒有「太早性行為」,也沒有「多重性伴侶」,所以不是高危險群,甚至她們以為丈夫一定也是單一性伴侶的,所以自己更不需要抹片!
(二)保守害羞:因為抹片檢查必須寬衣解帶,在陌生人面前脫褲子,覺得不好意思,這是不少東方國家婦女共有的問題。
(三)害怕疼痛:有些婦人怕上內診檯,因為陰道擴張器(鴨嘴)撐開不舒服;有些人把抹片當做切片,以為要割下一塊肉,擔心會很痛。
(四)心存僥倖:有些人總是以為「我不會那麼倒楣吧?」也有些人則是認為「人生海海」,萬一不幸罹癌,就隨它去吧,反正不就是絕症嗎?基本上這些人也一定不做身體健康檢查的,因此抹片這種預防性的手段也不例外。

總之,至今每年做一次抹片的婦女還不到三分之一,三年內做過一次以上的,也不到六成,而其中因為「保守害羞」和「害怕疼痛」而未做抹片的人,如果DIY可以同樣有診斷力的話,顯然可以使她們接受到醫療照顧,因此,自我採檢的方法,就應運而生了。


自我抹片檢查

截至目前為止,婦女自我採取檢體來做子宮頸癌預防的方法,大多數的研究論文是做HPV檢測,用自我採檢做細胞學抹片的研究仍極稀少,原因可想而知:因為子宮頸癌容易長在子宮頸口和內子宮頸管的交接處,亦即所說的T zone(鱗狀上皮細胞和柱狀上皮細胞的轉換區),而自我採檢顯然不大可能把採檢的木片或刷子或棉枝,放進到細小的子宮頸口內。如此ㄧ來,準確度勢必會下降一些。

不過根據1978年日本的研究顯示,在122例子宮頸癌病例中,使用棉棒自我採檢來檢測侵襲性癌的偵測力,和由醫師採檢不相上下,但用陰道沖洗液去檢測則不行。對零期癌及細胞病變,棉棒自我採檢也比陰道沖洗液偵測率高。在多達89206個婦女的大規模篩檢中,該研究認為婦女自我用棉棒採取檢體來的抹片和醫師做的相差不太多。

1993年曼谷的Ramathibodi醫院發表一篇126個婦女自己使用衛生棉條塞在陰道內一個晚上,第二天取出做抹片,和醫院所做的抹片來比較,發現用棉條採取檢體,96.2%可以取得足夠的品質良好的細胞可判讀,不過這個研究並沒有進一步檢視其診斷能力。2004年荷蘭的一篇研究則指出自我採檢用於HPV檢測是沒問題,用來做抹片細胞學檢查並不可行。  

由於HPV被發現是子宮頸癌的最重要致病因子之後,幾乎所有的研究都以HPV為中心,自我採檢也不例外。因此DIY用來採檢抹片準確度的研究論文部分仍極缺乏,殊為可惜。


自我HPV檢測

一項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病理科所發表在2000年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研究針對1415個未曾做過抹片的非洲裔美國人,使用自我採檢來檢測HPV感染情形,其找出35歲以上婦女的子宮頸高階病變(HSIL,即CIN2和CIN3)的敏感度和由醫師所做的抹片一樣好,只是專一性(specificity)差了一些。

2001年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CI)所發表的一篇研究也指出,在268個使用Dacron swab自我採檢,同時也由臨床醫師做外子宮頸口及內子宮頸管分別採檢的比對研究中,自我採檢和醫師採檢的一致性高達88.1%(K=0.73)。臨床醫師採檢的內子宮頸口和內子宮頸管一致性最高,不過自我採檢和外子宮頸口的一致性仍高(K=0.75),和內子宮頸管的一致性也不太差(K=0.67),尤其高危險型(或稱致癌型)病毒的一致性比低危險型的一致性高,而這些一致性並不因年齡、停經與否、個的狀況或檢體來自哪個醫院診所而有所不同。

一篇荷蘭的研究,在2004年也指出,使用陰道沖洗做HPV檢測是相當可行的,但用來做子宮頸細胞抹片則不大可行,因為由婦女做自我陰道沖洗或由醫師做陰道沖洗,和醫師做子宮頸抹片的的一致性分別只有41%(K=0.14)及54%(K=0.28),而由婦女作自我陰道沖洗或由醫師做陰道沖洗,和醫師做子宮頸的HPV檢測,一致性分別高達78%(K=0.53)及93%(K=0.82)。

同一年,在國內由嘉義長庚醫院曾志仁醫師所主導的一篇研究顯示,針對144位自我採檢婦女所做的研究,醫師採檢的HPV敏感度只有79.0%,而婦女採檢的則高達96.3%,不過為何醫師採檢的HPV敏感度會低那麼多,文章中並未提出合理的解釋。


自我性傳染病檢測

使用陰道自我採檢做各種性傳染病的檢測,例如淋病、滴蟲、披衣菌的偵測,在過去十多年中已有不少研究論文,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認為自我檢測是一個可行的方法,2002年發表在Journal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青少女兒童婦科學雜誌)的一篇Ohio 州立大學的研究甚至指出,只有30%的青少女之性傳染病因婦女內診而被找出來,其他的70%若非讓她們做自我採檢會被遺漏掉了。而且這些青少女對自我採檢的接受度高達95%。


自我採檢的接受度

婦女對自我採檢的接受度為何?2002年發表在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and Gander-Based Medicine(婦女健康及以性別為基礎的醫學雜誌)上的一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研究指出,針對1069位墨西哥婦女給予自我採檢及接受傳統的抹片檢查,發現23%認為二者同樣可接受,65.6%比較接受自我採檢,11.3%認為傳統抹片檢查比自我採檢可接受。這個研究也指出,只有30%的婦女認為兩種檢查都不痛,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之中,95%說做抹片時多少會痛,71%說自我採檢會痛,66%覺得兩種檢查都痛,但疼痛程度自我採檢還是輕一些。有24%覺得兩種檢查都沒有不舒服,剩下會感到不舒服的人之中,抹片始終是比自我採檢不舒服些。

針對令人尷尬害羞的感覺而言,24%認為兩種都不會,而剩下的人覺得抹片檢查比自我採檢令人害羞的,不論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或年齡,總是有9至28倍的差別。3%的婦女覺得做抹片時缺乏隱私,而只有0.75%的婦女覺得自我採檢沒有隱私。

有68%的婦女表示比較喜歡自我採檢,32%的婦女則表示比較喜歡抹片檢查,其中家庭收入較低者比較偏好自我採檢。偏好自我採檢的主要理由是(1)比較不令人尷尬害羞(2)比較舒服。偏好抹片檢查的人主要幾乎都是因為認為由醫師做抹片檢查比較可靠、令人有信心。


結語

整體來說,針對子宮頸抹片而言,婦女的自我採檢由於大都沒辦法採集到T zone的細胞,因此準確度必然會打折扣,然有一定的檢出率,對那些始終不肯上醫院診所檢查的婦女而言,「有做總比沒做好」。
針對子宮頸HPV檢測而言,婦女自我檢測的檢出率應該不會比醫師臨床採檢差,則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法。說不定未來有可能由婦女朋友在家中自行採取檢體,如果高危險型HPV陽性,再上醫院診所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HPV檢測年年皆為陰性,則未必需每年做抹片檢查了。不過,這仍然需要大規模的研究來加以證實其可行性。

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婦女朋友對自我採檢的接受度高,醫界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把那些將近半數的連續三年以上都不做抹片的婦女,藉助自我採檢,給予更多的健康照顧。

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未必會罹患子宮頸癌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方法的普及應用,不少婦女朋友發現自己的子宮頸驗出有HPV,不免擔心會不會很快就走上子宮頸癌之路?如何才能治療HPV感染?

研究顯示,其實80%的子宮頸癌HPV感染都是暫時性的,亦即會因為人體的免疫力良好,而在後續的追蹤檢查中,發現HPV已消失了。剩下的五分之一HPV感染者後來也未必會引發子宮頸癌前病變(CIN),然而即使已經變成輕度子宮頸細胞病變(CIN1,或稱第一級子宮頸細胞病變)仍有六成左右在五年內變成正常。

CIN1而言,演變成侵襲性子宮頸癌,亦即第一期以後的機率只有1%,中度細胞病變(CIN2)則有5%會進展到侵襲性癌,重度細胞病變加上零期癌(CIN3)12-15%機率,假設合計20%,則HPV感染者之中,20%會持續存在感染。其中的20%如不予處理,會變成真正的子宮頸癌。如此,則每一百位HPV感染者,即使沒有任何醫療介入,也只有四個人日後會罹患子宮頸癌。更何況,現今的婦癌醫學共識對中重度子宮頸細胞病變(CIN2CIN3),都會用錐形切片或線圈電切術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05172
自體細胞殺死胚胎 婦懷孕9周流產
推薦0


Vi
等級:7
留言加入好友

 
醫定要注意/首例!自體細胞殺死胚胎 婦懷孕9周流產
更新日期:2007/09/10 15:10 記者:記者葉弘傑/台中報導

國內出現首例自體細胞殺死胚胎導致流產的案例!台中一名懷孕9周的婦人不明原因流產,醫師化驗後發現,婦人子宮內有大量「自然殺手細胞」,這種細胞正常作用下,本來會殺死外來的細菌病毒和腫瘤,但婦人子宮內自然殺手細胞過多,把受孕後的胚胎當成外來物攻擊,造成婦人流產。

從4百倍顯微鏡下的子宮組織切片圖,看到大小不一的黑點,就是人體免疫系統的第一道防線「自然殺手細胞」,這種專門對抗外來物的自體細胞,現在居然殺死人體胚胎,導致一名懷孕9周的婦人流產。

台中榮總風濕免疫科醫師陳信華:「CD57的這種自然殺手細胞,理論上平時不應該存在婦人的子宮內,這種細胞主要存在周邊血液裡面,這種細胞跟一般子宮內的自然殺手細胞比較起來,會有比較強的攻擊性。」

醫師表示,自然殺手細胞是骨髓中的造血幹細胞所製造,存在子宮和血液中,只要有外來物入侵,5分鐘內就會釋放穿孔毒素。一般來說,自然殺手細胞不會攻擊胚胎,沒想到這名婦人子宮內的自然殺手細胞竟然高達28個,誤把胚胎當成外來物毒殺。

醫師說,為什麼殺手細胞沒事會跑到子宮內,詳細原因至今還不清楚,還好這名婦人在治療後,子宮內的自然殺手細胞已經減少到一個,並且再度成功受孕醫師表示,這起案例是國內首見也是全球第三例,由於無法經由一般產檢發現,因此提醒如果有經常不明流產的婦人,很可能就是子宮內自體細胞數量太多,必須在懷孕前趕緊接受治療。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05170
(轉貼)專業觀點》消除淋巴水腫 乳癌患者勤復健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專業觀點》消除淋巴水腫 乳癌患者勤復健

乳癌患者要診斷腋下淋巴有否癌細胞轉移,通常會做淋巴腺清除術,即拿掉淋巴結,如再加上腋下淋巴電療,較有機會使淋巴纖維化,影響血液回流,造成上臂水腫麻痛。比起未做電療者,可能多出20%至30%的水腫機會。

如果單做乳房切除,臂部水腫的機會只有5%。但不是所有乳癌患者都必須做腋下淋巴電療,除非有腫瘤比較大,超過5公分;或乳房部分切除;或有4顆以上腋下淋巴轉移等情形,才需考慮腋下淋巴電療。

臨床上,一般會為乳癌患者拿掉12至20多顆淋巴結,最多也有拿掉40顆的,讀者拿24顆,在正常範圍內。

現在有的患者,可透過「前哨淋巴結」檢查,它是一種最可能受癌細胞轉移的指標淋巴結,手術方式是在病灶處,注射顯影劑或同位素,透過淋巴循環及偵測儀協助,確認前哨淋巴結位置,取下淋巴結化驗,如發現有癌細胞轉移,再做淋巴結清除,避免切除不必要的淋巴結。

不過,要提醒的是,前哨淋巴結檢查,仍有5%的偽陰性,可能檢查不出來,另外,也有5%機會可能顯影不出來。

因淋巴腺清除術造成手臂水腫,醫院通常設有按摩機器給患者復健,或請患者多運動,以消除水腫的不適。(記者施靜茹整理)

【2007/09/11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05162
(轉貼)結腸癌口服藥截瘤達 健保給付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結腸癌口服藥截瘤達 健保給付

吃藥比打針好!對於大腸直腸癌患者來說,術後針劑化療相當難熬,副作用相當多,不過,健保局從這個月開始給付口服化療藥物「截瘤達」,作為結腸癌(大腸直腸癌的一種)術後輔助治療,患者需服用半年,即可降低約兩成的死亡率。

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表示,根據衛生署統計,在台灣每年約新增8300名大腸直腸癌患者,其中約三成屬第三期,需要輔助療法,降低復發及死亡率。

傳統的大腸直腸癌術後輔助治療藥物「高劑量5FU/LV」,需裝置人工血管連續注射24小時以上,病患可能產生腹瀉、噁心、嘔吐等副作用,及易引發感染、血栓等風險。

「截瘤達」具有口服用藥的優勢,減少了醫院往返時間,且耐受性、安全性高,免除不適,健保局於今年9月起,給付「截瘤達」使用於結腸癌術後輔助治療,可說是病患的一大福音!與「高劑量5FU/LV」相較,服「截瘤達」的患者約可節省10萬4546元。

【2007/09/10 聯合晚報】




腸癌口服化療 健保有給付了
洪太太(右)獻花給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左),她1年前發現大腸直腸癌第3期,先用傳統化療做為輔助療法,最近健保給付口服新藥,讓她脫離注射藥物的痛苦。
記者林秀明/攝影

台灣每年新增大腸直腸癌病例8000多名,其中3成發現時已是第3期,需要採取輔助性化學治療法。醫師指出,過去化療藥物須經靜脈注射,健保9月起給付口服用藥,預估半年就可以省下醫療成本10萬元。

洪太太42歲,1年前因血便檢出大腸直腸癌3期,接受手術切除腫瘤,為了降低復發機率,台中榮總大腸直腸外科主任王輝明建議她再接受化學治療做為輔助療法。但洪太太對化療反應副作用反應強烈,每次打完針,就難過到無法走動、沒有食欲,只能躺床休息,一連3天身體虛弱、嘔吐、忽冷忽熱。

在接受第18劑後,洪太太的白血球指數已經低到不行,幸運的是,9月健保決定給付口服化療藥物「截瘤達」,雖然洪太太只剩1次治療就完成療程,王輝明還是為她申請健保給付。使用口服化療藥物後,洪太太體能狀況有了改善,不需要跑醫院,最近還能跟著教會傳福音。

馬偕醫院大腸直腸外科主治醫師許自齊說明,相較於針劑治療,口服化療藥物不僅服用較方便,患者比較不會因副作用中斷化療,療效與針劑相當,還省去患者奔波醫院、裝置人工血管等成本。統計顯示,半年療程約能省下醫療費用10萬元,口服化療藥物獲健保給付,估計可嘉惠2000至3000名大腸直腸癌病患,有助降低復發率。

【2007/09/11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05155
頁/共11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