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病毒、子宮頸癌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一代巨星梅艷芳死於子宮頸癌的消息,繼前一年藝人傅娟在夫婿競選台北市議員期間,宣布罹患子宮頸癌前病變第三級(或稱零期癌、原位癌)之後,再度帶動婦女朋友的抹片熱潮,有許多婦女因而積極接受抹片檢查,這是名人現身說法的一大社會貢獻,只可惜梅艷芳不像傅娟一樣,在被診斷出零期癌時,接受一個十分簡單、可以保住生育能力的子宮頸錐狀切片(Conization)或線電圈切術(LEEP),而空留遺憾在人間。
由於社會大眾逐漸了解,子宮頸癌的成因雖然很多,但元兇是人類乳突病毒(HPV),其他相關因素,例如遺傳、缺乏維他命ACE、抽煙、多產、長期(五年以上)使用口服避孕藥等,都只是次要因素。
而子宮頸的HPV幾乎都是經由性行為傳染而來的,這麼一來,很多一輩子只有過一個性伴侶的婦女朋友不禁疑惑,自己怎麼會感染HPV的?研究顯示,這幾乎可以肯定,就是唯一的性伴侶傳染過來的!因為HPV可以在生殖器黏膜上存在數十年,因此丈夫過去從女友或妓女身上感染到的HPV,當然可以再傳染給妻子了。更何況如果他其實在婚後偶爾有艷遇、外遇,或尋花問柳,卻不使用保險套,更有機會感染HPV。
由於HPV與子宮頸癌密不可分,子宮頸癌雖不是性病,卻是性傳染病的後遺症,因此如今有些罹患子宮頸癌和癌前病變的婦女,不免覺得尷尬,因為可能被認為是性生活混亂,尤其是過去醫界一直強調「太早開始性行為」、「多重性伴侶」是子宮頸癌的最重要危險因子。然而,這種有色眼光並不正確!
首先,早在將近十年以前,現任的衛生署署長陳建仁院士的研究即已指出,台灣地區的子宮頸癌,男性因素才是最主要的危險因子,亦即男伴的性伴侶人數才是大問題,原因是目前五、六十歲那一輩的婦女,幾乎都是終生單一性伴侶,連離婚再嫁都佔得不多,因此她們既沒有「太早性行為」,也沒有「多重性伴侶」。
其次,即使是現在年輕一輩的五、六、七年級生,感染了HPV,甚至罹患了子宮頸癌或癌前病變,也不表示她比別人性生活複雜,因為新的世代終生只有過一個性伴侶的人成為極少數人口,如果一個女孩子只因她換了新的男友,沒有使用保險套,被傳染了HPV,而另一個女孩子放浪形駭,曾和數十個男人上床,但她深知安全性行為的重要性,因此每次都全程使用保險套,而一直未被傳染HPV,誰會認為前者比起後者性生活複雜呢?
同樣地,如果丈夫只因一次逢場作戲,或者過去和女友上床,沒有使用保險套而被傳染HPV,他不會比和成百上千女人上床,卻因一直使用保險套,而沒感染HPV的男人性生活混亂吧?
這種情形,其實和愛滋病的感染是一樣的道理,因此,我們既不能說罹患愛滋病或感染HPV的人是「天譴」,當然也同樣沒必要以道德眼光去看待HPV感染了。
事實上,在歐美國家的研究,一生中曾感染過HPV的婦女佔80-85%,台灣地區估計也在六成以上,不過由於至少百分之七、八十的HPV感染都是暫時性的,免疫力好的人在半年至一年後再測,HPV即有可能已消失了,因而隨意檢測一般婦女的HPV盛行率,大約五分之一的人子宮頸帶著HPV。
因此,如果妳做了子宮頸HPV檢測,發現感染了HPV,既不必過度憂心,也不必感到羞恥,更不要因而鬧家庭革命,只需要好好追蹤檢查就可以了,同時,也提醒妳,長期使用保險套,有助於減少被傳染HPV的機會。
|
陰道時常有白帶,會容易罹患子宮頸癌嗎? 【鄭丞傑 醫師】【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一、為什麼會有白帶? 俗話說「十女九帶」,在一般婦科門診患者中,至少有三分之一以白帶太多為主訴症狀。而且,對不少婦女而言,這還是揮之不去,驅之又來的長期煩惱呢! 正常婦女的陰道中本來就有無色透明的分泌物,在排卵期尤其多些,只有當這些分泌物的顏色、流量、味道、形狀有異常時,才是需要治療的,時常還會合併外陰部的搔癢。 不少人誤以為白帶引起發炎,其實正好倒因為果,白帶是外陰陰道炎的症狀。也有許多人不覺白帶增多,只感到外陰部癢,因此要求止癢藥膏即可,其實這樣只是治標,引起癢的根本原因是陰道流出的白帶,必須治療陰道炎才行。 引起白帶的原因很多,例如放置異物、細菌、黴菌、披衣菌、陰道滴蟲……等,許多原因都會造成各式各樣的白帶。治療之道,就是根據不同的病因,而有不同的處置。 二、子宮頸癌的成因是什麼? 如同其他的癌症一樣,子宮頸癌的致病因素和機轉,也是至今尚未完全明瞭!不過,看來似乎不是單一的原因所造成的。 除了家族遺傳因素之外,目前醫學界比較重視與肯定的危險因子包括: (1) 人類乳突病毒(HPV): 這是近十多年來醫學界最重視的子宮頸癌致病因子,許許多多的研究已指出,無論子宮頸癌或癌前期患者,曾受這種病毒感染之比率,都比一般人高得多。侵襲性子宮頸癌的患者,甚至九成九以上都被證實有過HPV的感染。目前已知的兩百多種HPV中,至少有三十多種可侵犯女性生殖道,尤其以第16、18、31、33、35、39、45、51、52、56、58型特別容易引發子宮頸癌,而這些病毒幾乎都是藉由性行為傳染的。另外,常見的性傳染病--菜花(學名尖形濕疣),其致病原也是這種病毒,只是不同的亞型罷了!因此曾染患菜花者,更應該特別注意每年勿忘子宮頸防癌抹片檢查。 (2) 女性的性行為方面: 初次性交的年齡和性伴侶的人數,是兩個最重要的關鍵因素。研究顯示,如以二十三歲以後才初次性交,罹患子宮頸癌之風險為1,則十八至二十三歲之間開始性行為者,風險約為1.6倍,小於十八歲開始性行為者之風險高達五倍以上。其原因可能是由於十八歲以下的少女,子宮頸上皮細胞尚未發育成熟,對外來的致癌物質缺乏抵抗力所致。至於曾經有過的性伴侶數目,二至五位者之風險,為只有單一性伴侶者之1.6倍,六個性伴侶以上者,風險更高達2.2倍。 目前在國內我們臨床上所見到的子宮頸癌病例,四、五十歲以上的大都本身只有單一性伴侶,不過二、三十歲的患者中,為數頗多都是曾經有過兩個以上的性伴侶,有些甚至同一時期內有多重性伴侶,可以預見的是女性性行為因素未來將成為主要的危險因子之一。 (3) 男性的性行為方面: 醫界早已發現,子宮頸癌和陰莖癌的發生率成正比,這不僅有地區性,也有夫妻之間的配對性,足見二者有相關。有研究指出,嫁給一個前妻罹患子宮頸癌的離婚男人或鰥夫,則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會升高一倍。而本身只有單一性伴侶的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機會,也與丈夫的性伴侶人數成正相關。一個西班牙大規模的研究指出,本身只有過一個性伴侶(丈夫)的婦女,其丈夫如果有過二至五個性伴侶,則她的子宮頸癌罹患率為一般婦女的1.5倍。如果她的丈夫有過六至十個性伴侶,她的風險為2倍。如果丈夫有過十一至二十個性伴侶,風險為7.2倍。丈夫有過二十一個以上的性伴侶,風險是9.8倍。而這些婦女的丈夫如果曾經嫖妓九次以下的話,她的子宮頸癌罹患率是一般人的2.2倍。如果嫖妓十次以上的話,她的風險是7.7倍。 根據研究,台灣地區男性性行為因素正是目前中老年婦女罹患子宮頸癌的主要因子。英國有一個研究指出,在所有的行業中,丈夫從事經常更換工作地點的工作,例如長途大貨車司機、船員……等,其妻子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最高,原因可能是容易擁有許多不同的性伴侶,當然,妻子也可能較容易有丈夫以外的床伴。 (4) 其他: 抽菸會降低免疫力,增加子宮頸癌機率;維他命A、C、E等的缺乏,以及長期使用口服避孕藥,也會增加子宮頸癌的罹患率。這些因素可能使得HPV感染之後的子宮頸,較易衍生癌前病變(CIN),或者癌前病變進展到子宮頸癌。 三、常有陰道炎容易罹患子宮頸癌嗎? 由於子宮頸癌的主要致癌因子是高危險型(高致癌型)的人類乳突病毒(High risk HPV或Oncogenic HPV),因此理論上除非是HPV引起的陰道炎、子宮頸炎,才會造成日後的子宮頸癌,其他的病毒以及細菌、黴菌、滴蟲...等微生物引起的發炎,並不會造成日後的子宮頸癌。 不過,由於子宮頸陰道的感染,致病源常常不只是一種微生物,尤其是性行為傳染的時候,極可能妳被性伴侶傳染了生殖器庖疹病毒(HSV),同時也傳染了HPV,或者被傳染了低致癌性的HPV所引發的菜花(尖形濕疣),同時也被傳染了高致癌性的HPV,或者被傳染了淋病雙球菌,同時也傳染了HPV...,總之,一般高致癌性HPV以外的微生物所引起的子宮頸陰道炎,並不會造成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提高,但如果同時被傳染了高致癌性的HPV,則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會比一般人高。話雖如此,只要按時做子宮頸防癌抹片,大都還是可以在變成子宮頸癌之前的癌前病變(CIN)階段即早期偵測出來。 四、有子宮頸糜爛容易罹患子宮頸癌嗎? 大部分的已婚婦女可能都聽過婦產科醫師告訴妳,子宮頸有點糜爛,或說有點破皮,然後妳就很緊張地詢問:是不是惡性的? 其實子宮頸糜爛是一種相當常見的良性狀況,指的是原本粉紅色的子宮頸,一部分或全部變成鮮紅而且粗糙的表面,好像脫了一層皮般,所以有些醫師稱之為破皮。 造成子宮頸糜爛的原因,迄今仍眾說紛紜,莫衷一是,最常見的是生產時,子宮頸有裂傷,再進一步受細菌感染所致;而人工流產也同樣被認為是可能的原因之一。一些細菌、滴蟲、病毒的感染,也是致病因。但是有些婦女光是血中動情激素較高,即可能造成子宮頸糜爛,所以孕婦和正服用避孕藥者,不少人有此狀況。 明白這些,妳就不必太緊張了,因為實在和癌症扯不上關係。只是由於外觀不平滑,需與子宮頸癌區別,所以醫師通常會建議做抹片檢查,以策安全。 子宮頸糜爛需不需要治療,通常視有否症狀而定,如果沒有,可以不予理會。反之,如常有粘稠的膿狀分泌物,甚至腰痠背痛、頻尿等,則宜以冷凍、電燒或鐳射治療之;輕微者,也可以陰道栓劑藥物治療。 總之,不論醫師告訴妳是糜爛,還是破皮,只要快做個抹片檢查,必要時再做進一步的陰道鏡或切片檢查,確定不是癌症,即可不必七上八下忐忑不安了。 五、如何治療白帶的相關困擾? 很多婦女抱怨白帶老是治不好,其中有些是沒有持續用藥,有些則是真實治好了,隔一陣子再重複感染的。也因為時常來犯,有些婦女老懷疑丈夫有問題,不錯,有些是性傳染病引起的白帶,但還有更多不是因尋花問柳帶回家的。 像黴菌引起乳酪狀的白色稠狀分泌物增加,只需潮濕的環境,或身體抵抗力較差的時候,例如月經前後、排卵期、懷孕、服用消炎藥或抗癌藥、糖尿病等症狀,即大有感染的機會。而來自肛門的大腸桿菌或腸球菌,也很容易在如廁、性交、更換衛生棉時,帶向陰道去。 如果是細菌感染,則針對病菌治療。如果是滴蟲感染,性伴侶也要一?治療才不會乒乓傳染。 平常不要沖洗陰道,以免破壞陰道內的酸性環境,而給病菌可趁之機。穿通風吸汗的內褲,注意局部清潔,上大號後衛生紙要由前向後方擦拭,避免濫交,使用保險套,才能預防各種感染。 六、如何預防子宮頸癌病毒的感染?
- 避免過早發生性行為 (尤其18歲以前)。
- 避免多重性伴侶。
- 了解你的性伴侶,了解他的性行為習慣。
- 保持良好的健康飲食和生活習慣 (不要抽煙、補充維他命A、C、E等)。
- 安全性行為--保險套的使用雖可以預防許多性傳染病,卻無法完全預防HPV感染。不過長期使用保險套仍有助於減少HPV感染的機會。
- 打子宮頸癌疫苗--四價子宮頸癌疫苗,經臨床試驗證實,可100%預防第16、18型所引起的高階子宮頸癌前期病變(CIN II/III),而約70%的子宮頸癌是由第16與18型引起的。至於第6與第11型則與90%的生殖器疣病有關。另外還有兩價的子宮頸癌疫苗,預計在2007年也會上市,可以預防第16、18型的HPV感染。
|
女人別忘三點不漏!新式抹片,精準偵測子宮頸癌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經過十多年的防癌抹片宣導,台灣地區的子宮頸侵襲性癌(第一期以後)已逐漸減少,然而每年仍有近四千位原位癌(零期癌)和數萬例的輕度到重度的細胞病變,隨著社會的性開放,勢必逐年增加並且年輕化,因此如何早期偵測,避免日後演變成侵襲性癌,一直是婦女健康的一大課題。 傳統的子宮頸抹片大約有10-40%,平均至少有15-20%的偽陰性率,也就是說明明有問題,但抹片卻說是正常,這是抹片檢查的最大弱點。過去醫學界認為只要每年做抹片,不大可能年年都碰上偽陰性,而子宮頸癌化的過程又相當緩慢,因此偽陰性不是大問題。一篇2003年刊在新英格蘭醫學雜誌的論文指出,一連三年抹片正常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只有十萬分之一、二,另一篇同年刊在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雜誌的研究也指出,一次抹片正常者,在九個月之後發現為重度細胞病變以上的問題之機率為0.08%,卅三個月之後為0.39%,如果一次抹片正常,且HPV(人類乳突病毒)檢測為陰性者,九個月之後發現為重度細胞病變以上的問題的機率只有0.03%,卅三個月以後為0.12%。 問題是:婦女朋友一想到「偽陰性」就心理發麻,根本不想等兩三年都正常才安心多多。所幸近年來由於「薄層抹片」的問世,抹片品質得以改善不少,偽陰性也有機會大幅度下降了。 傳統抹片是把子宮頸上抹下來的細胞直接塗抹在玻璃片上,這有幾個缺點:(1)估計只有20%的細胞被塗在玻璃片上,80%則仍在木片、刷子或棉棒上而被扔進垃圾桶了。(2)容易有多層細胞重疊在玻璃片上的情形,影響判讀。(3)如有白帶、出血、精液等,容易掩蓋了子宮頸上皮細胞,而影響判讀。 薄層抹片則是將採取檢體的的刷子直接放入特殊的溶劑中,因此可以取得較多的子宮頸上皮細胞。在廿世紀末取得美國FDA許可的兩種薄層抹片中,新柏薄層抹片(Thin-prep)是使用過濾膜技術,超柏薄層抹片(Surepath)則用重力自然沉降法及密度梯度分離法,取得較多的細胞。美國FDA在通過這兩種新技術時分別表示,新柏薄層抹片「比傳統抹片可檢測出較多的低階病變和一些更嚴重的病變,且抹片品質也比傳統抹片好」,這種方法已在2006年1月取得衛生署的醫療器材許可証。超柏薄層抹片則是「偵測細胞病變的能力和傳統抹片相似,但比起傳統抹片而言,品質不良的抹片較少得多」。 2004年美國FDA才核准的第二代薄層抹片麗柏薄層抹片(Liqui-PREP)則是在2005年4月即取得台灣醫療器材許可證,成為嘉惠台灣地區婦女的一大福音。這種新一代的薄層抹片和超柏薄層抹片類似,採用離心原理及重力自然沉降法,且可採集更多的細胞,並不需要做檢體的前置處理,又不需如同第一代的兩種方法一樣,另採購兩三百萬的儀器,預料未來可能成為市場的主流。 新一代的薄層抹片可以使抹片上的細胞幾乎都是單層,清晰易判讀,偽陰性率可降到10%以下,乃至5%以下也有可能。美國婦癌醫學界目前的共識已指出:如果使用薄層抹片檢查為正常,且HPV檢查為陰性,可以改為兩、三年做一次抹片了。
|
|
子宮頸癌的分期
【鄭丞傑 醫師】【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癌症一般在臨床上都有分期,這是為了治療和了解其預後的方便。
子宮頸癌由零期到四期,共分成五個階段:
零期癌又稱原位癌,指的是最早期、最輕度的子宮頸癌,癌細胞僅見於子宮頸的上皮層內,而沒有任何侵犯到間質組織。零期癌是肉眼所看不出來的,需要切片做顯微鏡診斷。嚴格來講,零期癌仍屬癌前病變,還不是真正的子宮頸癌。
第一期到第四期是侵犯性的子宮頸癌,所謂侵犯性是相對於原位癌,也就是癌細胞已不限於上皮層內而已了。
第一期癌,癌細胞已穿透上皮層,但仍侷限於子宮頸內。第一期分成Ia和Ib兩個分期,Ia是在臨床上還看不出來是癌症,又分成Ia1和Ia2兩個次分期,需要病理專家用顯微鏡仔細檢查,才有辦法做出正確的診斷。Ia1指侵犯到上皮細胞以下,但深度在3毫米,寬度7毫米以下。Ia2則指侵犯深度3毫米以上,5毫米以下,且寬度7毫米以下。Ib則指的是癌細胞侵犯的範圍已大過Ia2的程度,但仍限於子宮頸內,不論臨床上能否看出來,都屬Ib期。Ib又分Ib1及Ib2,以腫瘤的大小來區分,大於四公分以上直徑的,列入Ib2,否則是Ib1。
第二期癌,指的是癌細胞已不限於子宮頸之內,向外蔓延,但還沒有侵犯到骨盆壁,如已侵犯陰道,則只侷限於陰道內(上)三分之二段,而不到下三分之一段。第二期又分成IIa和IIb兩個分期,IIa是沒有侵犯到子宮頸旁的組織,IIb則已侵犯到子宮旁的軟組織,不過仍未到骨盆壁。
第三期癌,癌細胞已侵犯到骨盆壁、陰道外(下)三分之一段,或者腎臟已有水腎,甚至失去功能的現象了。第三期又分成IIIa和IIIb兩個分期,IIIa是還沒有犯及骨盆壁,IIIb則已侵蝕到骨盆壁,或引起水腎或腎臟無功能。
第四期癌,是最嚴重的狀況,癌組織已蔓延真骨盆腔以外的地方,或者犯及膀胱或直腸的黏膜了。這一期又分成IVa和IVb兩個分期,IVa指的是轉移到附近的器官,IVb則是轉移到遠處的器官,也就是真正的癌症末期了。
子宮頸抹片也可以DIY嗎?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前言
子宮頸抹片也可以DIY?有沒搞錯?難道婦女朋友能檢查自己的子宮頸?恐怕連看見都十分困難吧?那又如何自己採取檢體呢?
事實上回顧醫學文獻,早在1978年日本的Okayama大學便已有學者發表使用陰道沖洗及使用陰道抹片棒去自我檢查並認為效果不錯。近年來則有不少人使用DIY的方法,做HPV(人類乳突病毒)感染的檢查,也都發現有頗高的準確度。
為什麼會研究自我檢查呢?原因是不少婦女仍視抹片檢查為畏途,即便先進國家如美國者,仍發現半數的侵襲性子宮頸癌患者,在三年內都未曾做過子宮頸抹片檢查。台灣地區在努力推廣了十多年之後,仍發現三年內至少做過一次抹片的三十歲以上婦女,只佔54%左右!亦即有將近半數的婦女三年內還不曾做過一次子宮頸抹片檢查,而這些人也正是使得台灣地區仍然每年有將近兩千個侵襲性癌新個案的主要來源,而三年內做過抹片的婦女,即使有問題,大都只是零期癌,或是輕度、中度、重度細胞病變而已,經過治療與追蹤,她們日後罹患子宮頸癌的機率已微乎其微了。
為什麼婦女對子宮頸抹片裹足不前呢?原因不外乎:
(一)缺乏認知:以為這病跟她沒關係,有些人認為既沒什麼症狀,何需做抹片?有些人以為自己又沒有「太早性行為」,也沒有「多重性伴侶」,所以不是高危險群,甚至她們以為丈夫一定也是單一性伴侶的,所以自己更不需要抹片!
(二)保守害羞:因為抹片檢查必須寬衣解帶,在陌生人面前脫褲子,覺得不好意思,這是不少東方國家婦女共有的問題。
(三)害怕疼痛:有些婦人怕上內診檯,因為陰道擴張器(鴨嘴)撐開不舒服;有些人把抹片當做切片,以為要割下一塊肉,擔心會很痛。
(四)心存僥倖:有些人總是以為「我不會那麼倒楣吧?」也有些人則是認為「人生海海」,萬一不幸罹癌,就隨它去吧,反正不就是絕症嗎?基本上這些人也一定不做身體健康檢查的,因此抹片這種預防性的手段也不例外。
總之,至今每年做一次抹片的婦女還不到三分之一,三年內做過一次以上的,也不到六成,而其中因為「保守害羞」和「害怕疼痛」而未做抹片的人,如果DIY可以同樣有診斷力的話,顯然可以使她們接受到醫療照顧,因此,自我採檢的方法,就應運而生了。
自我抹片檢查
截至目前為止,婦女自我採取檢體來做子宮頸癌預防的方法,大多數的研究論文是做HPV檢測,用自我採檢做細胞學抹片的研究仍極稀少,原因可想而知:因為子宮頸癌容易長在子宮頸口和內子宮頸管的交接處,亦即所說的T zone(鱗狀上皮細胞和柱狀上皮細胞的轉換區),而自我採檢顯然不大可能把採檢的木片或刷子或棉枝,放進到細小的子宮頸口內。如此ㄧ來,準確度勢必會下降一些。
不過根據1978年日本的研究顯示,在122例子宮頸癌病例中,使用棉棒自我採檢來檢測侵襲性癌的偵測力,和由醫師採檢不相上下,但用陰道沖洗液去檢測則不行。對零期癌及細胞病變,棉棒自我採檢也比陰道沖洗液偵測率高。在多達89206個婦女的大規模篩檢中,該研究認為婦女自我用棉棒採取檢體來的抹片和醫師做的相差不太多。
1993年曼谷的Ramathibodi醫院發表一篇126個婦女自己使用衛生棉條塞在陰道內一個晚上,第二天取出做抹片,和醫院所做的抹片來比較,發現用棉條採取檢體,96.2%可以取得足夠的品質良好的細胞可判讀,不過這個研究並沒有進一步檢視其診斷能力。2004年荷蘭的一篇研究則指出自我採檢用於HPV檢測是沒問題,用來做抹片細胞學檢查並不可行。
由於HPV被發現是子宮頸癌的最重要致病因子之後,幾乎所有的研究都以HPV為中心,自我採檢也不例外。因此DIY用來採檢抹片準確度的研究論文部分仍極缺乏,殊為可惜。
自我HPV檢測
一項由美國哥倫比亞大學病理科所發表在2000年JAMA(美國醫學會雜誌)上的研究針對1415個未曾做過抹片的非洲裔美國人,使用自我採檢來檢測HPV感染情形,其找出35歲以上婦女的子宮頸高階病變(HSIL,即CIN2和CIN3)的敏感度和由醫師所做的抹片一樣好,只是專一性(specificity)差了一些。
2001年由美國國家癌症研究院(NCI)所發表的一篇研究也指出,在268個使用Dacron swab自我採檢,同時也由臨床醫師做外子宮頸口及內子宮頸管分別採檢的比對研究中,自我採檢和醫師採檢的一致性高達88.1%(K=0.73)。臨床醫師採檢的內子宮頸口和內子宮頸管一致性最高,不過自我採檢和外子宮頸口的一致性仍高(K=0.75),和內子宮頸管的一致性也不太差(K=0.67),尤其高危險型(或稱致癌型)病毒的一致性比低危險型的一致性高,而這些一致性並不因年齡、停經與否、個的狀況或檢體來自哪個醫院診所而有所不同。
一篇荷蘭的研究,在2004年也指出,使用陰道沖洗做HPV檢測是相當可行的,但用來做子宮頸細胞抹片則不大可行,因為由婦女做自我陰道沖洗或由醫師做陰道沖洗,和醫師做子宮頸抹片的的一致性分別只有41%(K=0.14)及54%(K=0.28),而由婦女作自我陰道沖洗或由醫師做陰道沖洗,和醫師做子宮頸的HPV檢測,一致性分別高達78%(K=0.53)及93%(K=0.82)。
同一年,在國內由嘉義長庚醫院曾志仁醫師所主導的一篇研究顯示,針對144位自我採檢婦女所做的研究,醫師採檢的HPV敏感度只有79.0%,而婦女採檢的則高達96.3%,不過為何醫師採檢的HPV敏感度會低那麼多,文章中並未提出合理的解釋。
自我性傳染病檢測
使用陰道自我採檢做各種性傳染病的檢測,例如淋病、滴蟲、披衣菌的偵測,在過去十多年中已有不少研究論文,幾乎所有的研究都認為自我檢測是一個可行的方法,2002年發表在Journal of Pediatrics and Adolescent Gynecology(青少女兒童婦科學雜誌)的一篇Ohio 州立大學的研究甚至指出,只有30%的青少女之性傳染病因婦女內診而被找出來,其他的70%若非讓她們做自我採檢會被遺漏掉了。而且這些青少女對自我採檢的接受度高達95%。
自我採檢的接受度
婦女對自我採檢的接受度為何?2002年發表在Journal of Women's Health and Gander-Based Medicine(婦女健康及以性別為基礎的醫學雜誌)上的一篇哈佛大學公共衛生學系研究指出,針對1069位墨西哥婦女給予自我採檢及接受傳統的抹片檢查,發現23%認為二者同樣可接受,65.6%比較接受自我採檢,11.3%認為傳統抹片檢查比自我採檢可接受。這個研究也指出,只有30%的婦女認為兩種檢查都不痛,剩下的百分之七十之中,95%說做抹片時多少會痛,71%說自我採檢會痛,66%覺得兩種檢查都痛,但疼痛程度自我採檢還是輕一些。有24%覺得兩種檢查都沒有不舒服,剩下會感到不舒服的人之中,抹片始終是比自我採檢不舒服些。
針對令人尷尬害羞的感覺而言,24%認為兩種都不會,而剩下的人覺得抹片檢查比自我採檢令人害羞的,不論家庭收入、教育程度、婚姻狀況或年齡,總是有9至28倍的差別。3%的婦女覺得做抹片時缺乏隱私,而只有0.75%的婦女覺得自我採檢沒有隱私。
有68%的婦女表示比較喜歡自我採檢,32%的婦女則表示比較喜歡抹片檢查,其中家庭收入較低者比較偏好自我採檢。偏好自我採檢的主要理由是(1)比較不令人尷尬害羞(2)比較舒服。偏好抹片檢查的人主要幾乎都是因為認為由醫師做抹片檢查比較可靠、令人有信心。
結語
整體來說,針對子宮頸抹片而言,婦女的自我採檢由於大都沒辦法採集到T zone的細胞,因此準確度必然會打折扣,然有一定的檢出率,對那些始終不肯上醫院診所檢查的婦女而言,「有做總比沒做好」。
針對子宮頸HPV檢測而言,婦女自我檢測的檢出率應該不會比醫師臨床採檢差,則不失為一個可行的替代方法。說不定未來有可能由婦女朋友在家中自行採取檢體,如果高危險型HPV陽性,再上醫院診所做子宮頸抹片檢查。如果HPV檢測年年皆為陰性,則未必需每年做抹片檢查了。不過,這仍然需要大規模的研究來加以證實其可行性。
至少,可以確定的是,婦女朋友對自我採檢的接受度高,醫界應朝這個方向去努力,把那些將近半數的連續三年以上都不做抹片的婦女,藉助自我採檢,給予更多的健康照顧。
感染人類乳突病毒,未必會罹患子宮頸癌
【鄭丞傑 醫師】
【文章出處】www.womenclinic.com.tw
由於人類乳突病毒(HPV)檢測方法的普及應用,不少婦女朋友發現自己的子宮頸驗出有HPV,不免擔心會不會很快就走上子宮頸癌之路?如何才能治療HPV感染?
研究顯示,其實80%的子宮頸癌HPV感染都是暫時性的,亦即會因為人體的免疫力良好,而在後續的追蹤檢查中,發現HPV已消失了。剩下的五分之一HPV感染者後來也未必會引發子宮頸癌前病變(CIN),然而即使已經變成輕度子宮頸細胞病變(CIN1,或稱第一級子宮頸細胞病變)仍有六成左右在五年內變成正常。
以CIN1而言,演變成侵襲性子宮頸癌,亦即第一期以後的機率只有1%,中度細胞病變(CIN2)則有5%會進展到侵襲性癌,重度細胞病變加上零期癌(CIN3)有12-15%機率,假設合計20%,則HPV感染者之中,20%會持續存在感染。其中的20%如不予處理,會變成真正的子宮頸癌。如此,則每一百位HPV感染者,即使沒有任何醫療介入,也只有四個人日後會罹患子宮頸癌。更何況,現今的婦癌醫學共識對中重度子宮頸細胞病變(CIN2、CIN3),都會用錐形切片或線圈電切術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