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對夫妻,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罕見的」,「如果武則天墓能見天日,財富重量少說超過五百噸!」經過一千三百多年,帶著神秘傳說,被人稱為「考古界三峽工程」的乾陵墓,至今仍封存西安西北邊的梁山主峰上,一旦開挖,其轟動世界是可以想見的。
和風煦煦四月天,記者前往爭論半世紀是否挖掘的乾陵墓,一探究竟。車行一個半小時後,抵達了乾陵的司馬道;遠遠望去,明嘉靖年間的關中大地震導致渭南河口及梁山峰前一道深深裂口,像極台東的花東縱谷。若非乾陵「神道」前的高大石像,還真以為到了東台灣。
七百公尺神道 翁仲石雕守墓
「這裡埋葬兩個不同朝代的帝王,一個是李唐王朝,一個是武周王朝,像這種陵墓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海拔一○四七公尺的山腳下,望著遠峰,唐代以來所有皇陵都倚山而建,但像乾陵這樣的規模相當少見。
乾陵是按照唐代宮殿所修建,分內城、皇城、外城三部分,占地近三十萬畝。據稱,原來地面有很多宮殿,共七百八十多間,還有一百餘件大型石雕,動用了十幾萬民工修建廿八年才完成。但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風化,木質宮殿早已全毀。
總長七百公尺的「神道」,從最南端起點處的「華表」一路走來,處處充滿令人遐想的皇朝盛世。
「華表」起源於姚舜,人們叫它「誹謗木」,相當現在的「意見表」,歷代皇宮外都立了華表,此後陵園都按照皇帝生前的格局來修的,所以陵墓前也立了華表。其外表頂部為圓,底部為方,也代表唐代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在「神道」兩旁樹立了十尊,下側還寫著「翁仲」兩字,這是代表守衛靈墓的將軍。秦始皇身邊有個大將,姓阮名翁仲,相傳身高一丈三尺,相當兩米多,力大無比,在抵抗匈奴中立下大功。
後來翁仲去世後,秦始皇非常痛惜,為紀念翁仲,就把統一六國的兵器鑄成了十二尊翁仲的銅像,立在當時咸陽宮的司馬門外,所以後世皇帝都仿傚秦始皇,給自己陵墓前立了高大的將軍像,後人就把凡是立在陵墓前的將軍像,都叫翁仲。
有字碑風化 無字碑墨客題詩
華表之外,「神道」兩旁還有長著翅膀的「天馬」、一對浮雕的鴕鳥以及石人石馬等石像。據了解,以前中國沒有鴕鳥,最早鴕鳥叫「屠火羅」,是今天的阿富汗國使者向唐朝進貢的。因李治生前非常喜愛鴕鳥,武則天就把鴕鳥雕成石雕立在乾陵,實際上也代表當年中外交往的歷史見證。
一千三百多年前,皇帝大概也很信風水。武則天當年選址,就請了著名的風水師袁天剛和李崇鋒。從遠處看,乾陵像個仰臥天地間的睡美人造形,北鋒最高處像睡美人的頭,南邊兩個山峰東西對峙,稱之為乳峰山,相當睡美人的胸部,再往南是渭河,就像一雙腳,也因此有人說,「武則天是頭枕梁山,腳登渭河」。
「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乾陵的風水布局應驗了一千三百年前活了八十二歲的武則天,的確相信風水運勢。
「無字碑」又是武則天的一絕!位在「神道」北端的「無字碑」高七.五三公尺,重近十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古碑之一。但為什麼不書寫文字?歷史上有三種說法。一是在武則天之前沒有女人做皇帝的,她認為自己一生高功德大,無法用文字形容,所以不刻任何文字。
第二種說法是,武則天去世後,她的兒子李顯給她豎碑,但李顯對武則天的稱謂一直舉棋不定,因為武則天既是李唐皇朝的皇后,後來又做了武周皇朝的皇帝,這讓她的兒子很為難,不知到底以什麼身分讓武則天和李治合葬?所以乾脆不立文字由後人憑說。第三種說法是,武則天認為自己的功過應留給後人評價。
不管千古之謎最後如何破解,有趣的是,在另一側豎立的「有字碑」,是武則天為紀念李治親書的五千六百字讚誦文。但經過一千三百多年後,無字碑上總共增添了文人墨客的詩四十餘首;反倒是「有字碑」經風化氧化後,如今卻成了「無字碑」。
相傳陪葬豐富 開挖考慮再三
過去史家對武則天總是褒貶不一,大陸文人郭沫若算是第一個給她平反。武則天執政時期可說是唐朝鼎盛階段,國土面積達一千八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現在中國的兩倍,且經濟非常發達,國力鼎盛。史書曾說當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顯示當年生活水準確實很高,法治嚴明。
一千三百多年來,動腦筋想盜武則天和李治合葬墓者不計其數,但至今墓穴仍完好封存,且因擔心風化氧化問題不能解決,還沒計畫開挖。乾陵建好後,唐朝當年在梁山腳下駐紮了一個部隊,部隊將軍也姓武,是武則天的遠房親戚。也因此,如今世代延襲下來的守墓人都親切的叫乾陵為「姑婆陵」,而不叫「女皇陵」。
幾乎所有訪客遊完乾陵後,都帶著連串問號而歸。陵墓裡究竟有些什麼寶貝?武則天、唐高宗的遺體還能不能見到?會不會出現像湖南馬王堆那樣的千年女屍?這其中隱藏的謎團太多了。若能打開陵墓,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具歷史意義的博物館。
中國時報 2007.04.18
歷經三次盜墓 依然無恙
白德華 不知是風水庇蔭,還是形勢使然,唐代十八皇陵中,至今唯有武則天陵墓未被成功盜墓。從一千多年前首次盜墓直到民國時期,盜墓者費盡心思就是無法如願,也顯示乾陵珍藏的寶藏實在令人覬覦!
歷史上,對乾陵大的盜墓行動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代末年,黃巢帶領他的部隊挖掘過這個墓;第二次是五代十國時陝西耀州的節度使溫韜也盜過墓。
溫韜可以說是出了名的盜墓賊,唐朝十八個皇陵中,十七個都被溫韜盜過。但據記載,當他盜乾陵時,天上烏雲密布雷電交加,每每下起滂沱大雨,每次都是這樣,最終還是沒有成功。
第三次大的盜墓行動,是國民政府時期的軍閥孫連仲。孫連仲想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營紮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最後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
儘管如此,中共建政後的一九六○年,乾縣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頭時,一不小心竟炸開了盜墓賊千年來找不到的武則天墓道口。目前,這個墓道口已成為中共的「國家級機密」。
不過,當記者攀登梁山時,一位當地老嫗為記者明白指出了墓道口的所在地,如今墓道口已植上一棵華山油松。
由於武則天建墓時,是中國經濟最鼎盛時代,按此估計,其陪葬品肯定是無法用數量來計算;加上當時有很多附屬國,附屬國每年都向唐朝進貢各種稀奇珍寶,其陪葬品肯定是很豐富。很多專家認為,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吳道子的山水畫都在這個乾陵地宮內。
郭沫若曾對周恩來說過,「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這也成為乾陵是否挖掘,晚挖是否也無法保存內部文物一個爭論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