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歷史文字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考古】(轉貼)我最早人類巫山人
 瀏覽8,056|回應22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中」法第三次聯合考古活動最近發現,二百多萬年前三峽「巫山人」已產生了文化,比過去被認為中國最早出現的人類、雲南元謀人還早卅萬年。

新華社報導,由中科院古脊椎動物與古人類研究所帶領的中法考古隊,最近在重慶巫山廟宇鎮龍骨坡古人類遺址現場發現大量加工後的石器,已有二百多萬年歷史,證明「巫山人」已開始將石器運用在勞動生產中。

領隊黃萬波教授指出,文化是區別「是人還是猿」的重要標準,「巫山人」會使用有人工打擊痕跡的石器,顯見已有了文化,所以「巫山人」是人而不是猿,比雲南元謀人早卅萬年。

一九八五年,黃萬波在巫山發掘到距今約二百零四萬年的「巫山人」化石,動搖考古界認為直立人源於非洲說法。

【2005/11/14 聯合報】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447119
 回應文章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清代小抄「口袋書」比名片小 毛筆寫近三萬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10.03
清代小抄比名片小 毛筆寫近3萬字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一本比名片還小的「小抄」能寫多少字,正在北京舉辦的中國歷代考試作弊工具大展顯示,作弊在中國由來已久,且功夫日新月異,所謂的「口袋書」竟能用毛筆抄寫近三萬字,而最早的代考「槍手」,南宋時期就已出現。

據《北京青年報》報導,作弊大展呈現的歷朝歷代考試作弊用品,舉凡清代藏在衣袖、鞋襪內夾帶進考場的「口袋書」,乃至現在流行迷你對講機、針孔攝影機等電子設備,均顯示出中國科舉制度的另一層社會意義。

一本清代流傳迄今、比名片還要小的「口袋書」,在先人出神入化的毛筆「刻功」下,竟能夠寫滿二萬九千多字,單是用肉眼就難以辨認,熟知的代考「槍手」一詞,據考證在南宋時期就已出現,而且還是門「職業」。

考試作弊工具反映考生與科舉制度的「大鬥法」,作弊大展展出不少古代嚴懲作弊考生的枷鎖與仗打考生的模擬照片,顯示出作弊被抓的「肉體成本」實在很高,但即時考試前的檢查細緻到脫衣解髮,為求得功名不惜以弊一搏者,還是大有人在。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37335
(轉貼)戰國七雄外 發現中山國長城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戰國七雄外 發現中山國長城

河北省唐縣境內,日前發現一段戰國時期所修建的長城遺址。據推測,興建時間在西元前三百六十九年,距今已兩千三百多年歷史。

新華社報導,為配合保定至阜平的高速公路工程建設,河北文物工作者在對公路沿線區域進行前期調查時,意外發現一段戰國時期中山國修建的一段長城遺址。河北省文物研究所官員說,中山國位於今河北省保定市和石家莊市之間的太行山區域,是「戰國七雄」(齊、楚、燕、韓、趙、魏、秦)之外的一個千乘之國。

中山國長城地處太行山東麓,位於唐縣西北約卅公里的葫蘆山一帶,北起淶源縣,南到順平縣,沿唐河東岸,蜿蜒曲折,修建於低矮的山頂和山坳處,為斜南北走向,全長約九十公里,由多個隘口和關城組成,毀壞嚴重,著名的紫荊關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2007/09/25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25783
(轉貼)堯帝陵遺址 在山東菏澤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冰封萬年 娃娃長毛象出土
迄今發現最完整的長毛象(橫圖直放)。
BBC網站

科學家說,今年五月在西伯利亞西北部永凍層出土的幼長毛象,可能是迄今保存最完好的長毛象屍。

英國廣播公司(BBC)報導,冰凍的長毛象遺體將送往日本研究。

這頭六個月大的母長毛象在俄羅斯的亞馬爾半島出土,一百卅公分高、五十公斤重,據信在一萬年前死亡。牠的鼻子和雙眼仍保持完整,身上還保有一些毛。

長毛象屬於象科,最早在四百八十萬年前出現,上一次冰河時期絕種。成年的長毛象通常有彎曲的長牙和一身長毛。

養鹿人庫迪今年五月時發現這頭長毛象,他在尤里貝河附近被長毛象的屍身絆倒。上周時,一組國際專家在發現地點附近集會,以對這頭長毛象進行初步的檢查。

俄羅斯科學院動物研究所副所長提柯諾夫說:「除了尾巴缺了一小段之外,這頭長毛象幾乎完整無缺。」他說:「以保存的狀態來說,這是全球最有價值的發現。」

美國南達科他州熱泉長毛象遺址研究中心主任艾金布洛德說:「發現幼年時期的長毛象很罕見。」他說,他只知道其他三例。

科學家希望保存完好的精子或其他含有完好DNA的細胞,能讓長毛象復活。儘管十分困難,艾金布洛德對複製的可能性仍保持樂觀。

他說:「一九九七年在西伯利亞發現雅科夫長毛象時,遺傳學家告訴我,如果有完好的DNA,能在廿二個月內生出長毛象。」

但當時那頭長毛象沒有品質完好的DNA。

讓長毛象復活的程序是把長毛象的精子和長毛象的近親如亞洲象的卵子結合,試圖生出混種的長毛象。

另外一個辦法,是把大象卵子細胞的DNA去除後,和長毛象細胞核融合,複製出純種的長毛象。

【2007/07/11 聯合報】

世紀大發現 女法老王木乃伊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報導】 

埃及考古學家廿七日宣布,根據一顆牙齒與一些DNA的線索,他們發現約一百年前出土,現今存放在埃及開羅「埃及博物館」的一具木乃伊,是古埃及最知名女王「哈塞布蘇女法老王」的遺體。

考古學家說,這是一九二二年開啟圖坦卡門法老王古墓至今,第一個身分獲確認的埃及統治者木乃伊,堪稱世紀大發現。

哈塞布蘇女王在古埃及的第十八王朝時代曾掌權廿一年(西元前一五○三到一四八二年),為女法老王中在位最久者。哈塞布蘇女王喜歡穿著男裝,戴假鬍子。她掌權時權力遠大於「埃及豔后」克麗歐佩特拉和曾以皇后身分攝政的「古埃及第一美女」奈芙蒂蒂,但在她結束統治後,與她相關的東西全部神秘失蹤,包括她的木乃伊。

一九○三年時,考古學家在尼羅河西岸、法老王安息之地帝王谷一個不為人知、毫無裝飾的古墓中,發現這具木乃伊,墓穴其後定名為KV60。專家一直以為這個體型顯得肥胖的木乃伊是哈塞布蘇的奶媽「席特拉殷」。幾周前,專家以電腦斷層技術對一個與哈塞布蘇相關的木箱進行掃描時,發現一顆牙齒。其後又發現這顆牙齒與木乃伊的牙槽以及斷裂的齒根「完全吻合」,斷定這個木乃伊不是奶媽,而是哈塞布蘇本人。

哈塞布蘇的父親是法老王圖斯摩西斯一世。其後權力幾經轉移後,哈塞布蘇成為女法老王。哈塞布蘇死後,她的紀念碑與墳墓遭到圖斯摩西斯三世破壞,據信她的木乃伊也從此遺失。

【2007/06/28 聯合報】

漁民抓龍蝦… 驚見明代沉船
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雲澳海域發現一艘明代沉船。廣東省有關專家初步將沉船命名為「南海二號」。圖為發掘出的部分瓷器。
中新社

繼「南海一號」沉船後,廣東省汕頭市南澳縣漁民在潛水打魚時又發現了一艘明代沉船,並從船上打撈出宋、元、明三個朝代的瓷器共一百卅八件,估計船上還有上萬件文物,可望被命名為「南海二號」。考古專家甚至研判,南澳海域還潛藏著其他古沉船。

新華網報導,發現沉船的海域為南澳島雲澳海域,沉船位置位於南澳縣烏嶼與「半潮礁」之間。漁民因為潛入海底捕捉龍蝦,在無意間發現這艘沉船。沉船的發現也證明廣東汕頭南澳海域是當時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通道之一。

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專家尚傑表示,這批查獲的瓷器中有一只醬色龍紋?,是典型的宋元瓷器。廣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水下考古研究中心副主任魏峻也認為,從品相上看,這些醬色、青白釉色的瓷器和那些明代的青花瓷並不是產自同一個年代,它們的工藝是宋、元窯口常見的類型。

尚傑認為,明代的瓷器基本上不可能與這些宋元瓷器共乘一船,這不符合考古推斷。魏峻也表達了類似的看法,他說,「南海二號」上發現大量的明代青花瓷,因此其他零星的宋元瓷器肯定另有來頭。他認為,在「南海二號」沉船附近,極有可能還沉睡著另一艘古沉船。

【2007/06/10 聯合報】

南海一號文物》大手鐲 恐是門環?

廣東陽江外海古沉船「南海一號」打撈作業,目前已進行到沉井靜壓到水底淤泥以下十多公尺的位置。日前從沉船海底出水一對手鐲狀古物,初步判定似為「鎏金龍紋大手鐲」。不過,文物專家在鑑定過後,認為搞不好只是一對大戶人家的門環而已。

這對「手鐲」出水時曾被認定是四兩重的黃金對鐲,但廣州日報報導,中共國家文物局副局長童明康親赴打撈現場鑑定後認為,從「手鐲」的花紋來看,其雕刻線條和圖形較為粗糙,有可能是尚待精細加工的半成品。而且,它們不一定是手鐲,有可能是扣在古代大門上的一對「拉環」或是門箱的把手。

因為,在「手鐲」的兩端的龍頭處,還留出了凹下去的環狀部位,像是為了安在門上之用。

童明康表示,這對「手鐲」的尺寸比一般的手鐲更大,按現代成年男性的手臂粗細,手鐲直徑一般在六至七公分左右,而「鎏金龍紋大手鐲」直徑達十公分,似乎不太可能是手鐲。

不過,也有人持不同意見,原寧夏考古所副所長杜玉冰表示,如果該「手鐲」是門上拉環的話,那它應該與其配件輔首並存。

若今後在南海一號船艙裡發現散落的配套輔首,就能證明它是「門環」。

他說,宋代建築制度是比較嚴格的,如果用這麼貴重的金屬做門環,那麼與之對應的建築必須和這個門環的等級、規模及製造價相匹配。

其次,作為門環,金器相對偏軟,用力扣門時,表面很容易會遭到破壞而留下傷痕,比如在故宮那種大門,用金器來做門環都顯得不太合適。所以綜合分析,從質地到形制來看,它都不適合做門環。

【2007/06/10 聯合報】

堯帝陵遺址 在山東菏澤

山東省考古工作者近日在菏澤市牡丹區胡集鄉轄區內初步探明了古成陽城城牆走向,從而確定成陽城就在菏澤市牡丹區胡集鄉境內,並證實了堯帝陵遺址在山東省菏澤市。

據考古探測,成陽古城北城牆和東城牆非常完整,南城牆也探測到大部分,西面城牆未找到,考古人員懷疑為洪水沖垮。

已探測到的城牆周長為2500米,城牆最淺處僅離地表0.3米,最深處離地表七米到八米,土質清晰,夯層明顯,如此完整的漢代土城牆全國罕見。

【2007/06/09 世界日報】




中國時報 2007.06.10 
又見南海沉船 滿艙宋元明瓷器
林克倫/台北報導

繼南海一號古沉船之後,廣東汕頭當地漁民於五月底在南澳島與半潮礁海域,發現一艘載有大量宋元明三代瓷器的古沉船,文物價值媲美南海一號,現廣東官方已派員在附近海域全天警戒,並考慮將該船名為:南海二號。

據《廣州日報》報導,沉船發現海域為南澳島雲澳海域,位於南澳縣烏嶼跟半潮礁(俗稱三點金)之間,由於潛入海底捉捕龍蝦為當地傳統漁獵方式,古瓷器最先是由當地捕蝦漁民所發現,並引發其他漁民偷偷前往打撈寶物。

報導指出,五月廿五日汕頭邊防警察接獲報案稱,有漁民駕駛漁船在半潮礁附近作業,形跡詭異,疑似在打撈水下物器,後經邊防警察登船查看,果然在船艙角落內發現廿一件剛打撈上船的古代瓷器。

由於這批古瓷器做工細緻,且外觀造型樸素淡雅,加上隨後再查獲的一百一十七件古瓷器,一同於廿九日經國文物出境鑑定廣東站專家鑑定後,確定這批古瓷器最早源自北宋,最晚為明末,時間涵蓋宋元明三代。

據了解,查獲的一百三十八件古瓷器多產自粵東地區,部分來自江西景德鎮,其中十件盤心繪有牡丹、蓮花、麒麟、仕女與漢字等圖繪的青花瓷盤,經鑑定屬中國三級古物,應為明朝萬曆至嘉靖年間所產,歷史價值不斐。

廣東省文化廳已派遣考古專家三度下潛測定方位,現已知沉船約十多公尺長、深度二十多米,從目測判斷船上與四周散落瓷器至少上萬件,而廣東省文物專家也初步考慮,將該沉船命名為「南海二號」。

中國時報 2007.07.06  
挖到恐龍骨 農民當藥熬湯喝
朱建陵/綜合報導


河南農民日前挖出一噸重的恐龍骨頭,但居然把這些珍稀恐龍骨頭當中藥用。或是熬湯喝,或是磨成粉糊狀,用來治療骨折等傷痛。

大陸中科院古脊椎與古人類研究所研究員、恐龍研究專家董枝明對《美聯社》表示,直到去年底為止,這些恐龍骨還被河南當地農民當「龍骨」販賣,每公斤只售四元人民幣。

董枝明說,當這些農民獲知家中的「龍骨」是「恐龍」骨頭,而不是「龍」骨之後,紛紛把剩餘的「龍骨」捐給到場研究的專家,總數達到二百公斤。

據指出,農民相信這些「龍骨」具有神奇療效,含有高鈣成份,因此有時被加入一些配料後熬湯,讓孩童喝來進補,專治精神不濟與骨骼問題。此外,也有農民將這些「龍骨」磨成粉糊狀,直接用來治療骨折及其它傷痛,當地農民如此對待「龍骨」,最少已經有二十年了。

董枝明與大陸專家日前組成一個考察隊,到河南汝陽縣去調查恐龍化石,他們挖掘出一個十八公尺長草食性恐龍的化石,生存年代約在一億年前至八千五百萬年前之間。此外,當地還發現另兩個恐龍化石及許多恐龍蛋。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53130
(轉貼)大陸西北發現八千年前岩畫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歐洲先祖 亞洲人扮要角

六日公布的研究報告表示,針對人類祖先牙齒化石的新分析結果顯示,亞洲人類於數百萬年前在殖民開墾歐洲上,比非洲人扮演更重要角色。

這項發現挑戰傳統理論「出非洲說」,並支持智人從世界各處不同族群演化而來的觀點;傳統理論認為,解剖學上的現代人類發源於非洲一角,向外擴散征服全球。

自一九八七年起學界主要根據繼承自母系祖先的細胞物質粒線體DNA進行基因研究,支持「出非洲說」的理論。

但在新研究中,歐洲研究人員選擇研究現代人類祖先的牙齒化石紀錄,因為牙齒中具有相當重要的基因表現成分。

調查人員檢查五千多顆非洲、亞洲與歐洲人類祖先的牙齒,這些遠古人類的歷史可追溯至數百萬年前。

研究人員發現,歐洲人的牙齒擁有較多亞洲人特徵,多於非洲人特徵。

他們也留意到,從更新世早期至更新世末期尼安德塔人出現,歐亞人齒型發展具有連續性,這顯示歐亞與非洲大陸的演化過程,很長一段時間相對上保持獨立。

研究人員在報告中寫道:「歐亞人類族群的歷史並非起因於幾次來自非洲影響深遠的人類擴散交替浪潮,而是因為一個更複雜的迷團,大陸內外族群間出現擴散與接觸。」

研究報告說:「鑒於這些結果,我們認為亞洲在歐洲殖民開墾上曾扮演重要角色,未來針對此議題的研究應該認真關注這個『未知』的大陸。」

西班牙布哥斯市從事人類演化研究的國立研究中心人員,在「美國國家科學院期刊」發表這篇研究報告。

【2007/08/07 歐洲日報

千年禹王碑 農戶當石砌成牆

一塊疑似「禹王碑」的石頭,上個月驚現湖南省南嶽衡山;專家多次鑑定,初步認定這塊重約十多噸的巨石,是失蹤千年的禹王碑母本。

史料記載,禹王碑是中國最古老的名刻,碑上刻有奇特的古篆文,字分九行,共七十七字。因字體奇古,似蜷身蝌蚪,難以破譯。碑文記述歌頌大禹治水的豐功偉績,在中國文物保護界,禹王碑與黃帝陵、炎帝陵同為中華民族的三大瑰寶,曾是南嶽衡山的「鎮山之寶」。

大陸媒體報導,早在上世紀九十年代初,有人在衡山縣福田鋪鄉雲峰村發現這塊巨石,可惜被農戶砌房時,當成石材砌進了牆。

不久前,北京中央電視台「走遍中國」節目攝製組來衡山尋訪禹王碑,加上南嶽區文物管理處的曠文輝多年考察,才有重大發現。

曠文輝已七十八歲。他說,衡山雲峰寺下的望隱橋側有一巨石,形同一顆大桃,高二公尺,桃右有字五行,每行十三字,桃左上端有十二字,合計七十七個蝌蚪文,與「南嶽志」關於禹碑的記載相符。

他曾多次來此考察,曾聽說村民王代成要在該石頭處建新房,他勸阻沒有成功,王代成把該石頭砌在廚房踏步牆壁下,並將另外一半打碎,做了基石,石碑上其他的字被砌進牆。

據了解,長沙岳麓山的禹王碑,是宋代從衡山拓來的複製品。真正的禹王碑從宋朝後,就謎一般地消失了。

【2007/07/22 聯合報】

比甲骨文早 寧夏岩畫出土

大陸考古界近日有驚人發現,位在西北寧夏回族自治區的大麥地岩畫中,發現圖畫文字,可能是比甲骨文年代更為久遠的原始文字。此一研究成果如果成立,意味人類文字的歷史將提前到距今七千至八千年前左右。

新華網報導,大麥地岩畫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是大陸唯一世界級的「岩畫主要地區」,這個岩畫帶面積約四百五十公里,遺存有史前岩畫一萬幅以上,目前大陸考古專家已發現二千多個圖畫文字。

根據國際上通用的麗石黃衣測年,岩畫專家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距今約八千至七千年左右,中期距今約四千至一千年,最早的岩畫在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之間。而甲骨文作為中國最早的一種成熟文字,形成於西元前十七至十一世紀間,距今約三千六百多年。

很久以來,一直沒有找到甲骨文以前的圖畫文字,而大麥地岩畫在時間段上,正好在甲骨文之前。專家表示,大麥地岩畫不一定是漢文字或甲骨文的前身,但可做為甲骨文發展圖畫階段的參考形式。

國際岩畫委員會委員、北方民族大學岩畫專家李祥石表示,大麥地早期岩畫有許多象形與抽象符號,在大致同時期的陶文符號和後來的甲骨文中,可以找到相近的形象。更關鍵的是,這種象形符號在大麥地岩畫中並非偶然和孤立,而是呈星狀分布。

專家發現,在不同的山梁、不同的地點,岩畫符號表現出來的形狀、大小,及表達的意思是一樣的。

上海古藉出版社古文字專家、甲骨文專家劉景雲指出,在大麥地岩畫已發現的二千多個圖畫文字中,已具備早期文字的特性。

【2007/05/20 聯合報】


2007.05.19
中國歷史推前3千年? 大陸西北發現八千年前岩畫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根據「新華社」報導,位於寧夏回族自治區中衛市的「大麥地」發現八千年前的岩畫,可能是比甲骨文更為年代久遠的原始文字。中國的歷史可能因此延長為八千年。

報導說,大陸考古專經過數年的鑽研,近日宣佈了此一驚人的消息。大麥地岩畫是中國唯一的世界級「岩畫主要地區」。這個岩畫帶面積約四百五十平方公里,遺存有史前岩畫一萬幅以上。

根據國際上通用的麗石黃衣測年,岩畫專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距今八千年到七千年左右,中晚期距今四千年到一千年,最早的岩畫在舊石器時代至新石器時代之間。

「大麥地岩畫中,目前已發現兩千多個圖畫文字。」甲骨文專家劉景雲說,「文字是記錄語言的符號,具有約定俗成、流通、抽象的表意形態,大麥地岩畫具備了這些特性。」

中國目前所發現最古老的一種成熟文字是甲骨文,成形於西元前十七至十一世紀,距今約三千六百多年。「這一研究成果如果成立,意味著人類文字的歷史將提前到距今七千年至八千年左右。」國際岩畫委員會會員李祥石說。

中國岩畫協會主席、中央民族大學岩畫學博師生導師陳兆富認為,岩畫的圖形與後來文字的圖形部分非常接近。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19143
(轉貼)秦始皇生父是呂不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廣角鏡》五千年前開顱術
新華社

山東省博物館首次向大眾展出五千年前的開顱手術實例顱骨。該顱骨於一九九五年在山東省廣饒傅家大汶口文化遺址發掘出土,距今約五千多年。

二○○一年,考古人員整理人骨標本時,發現該顱骨右側頂骨靠後部有一直徑為三乘二公分的近圓形顱骨缺損。經專家學者多年來的研究,認定該顱骨的近圓形缺損應是人工開顱手術所致。

【2007/06/12 聯合報】

秦始皇生父是呂不韋?學者爆爭論

據北京娛樂信報報導,《百家講壇》新書《解讀大秦政壇雙星》6日在京首次發表。主講人、該書作者南開大學孫立群教授,首次回應方舟子等對他提出「秦始皇的生父便是呂不韋」這觀點質疑,孫立群表示,任何說法都是推論,「讀者看了書後,對《史記》產生興趣,而去讀《史記》,這才是更有意義的事。」

據報導,「政壇雙星」主要講述在大秦建立者秦始皇顯赫功績中的兩位歷史人物———呂不韋和李斯,這兩人可稱得上是秦始皇身邊最重要的兩個男人。呂不韋為何棄商從政,又如何一躍成為政治家?而奉行「老鼠哲學」的李斯,又因何由小吏做到大臣?孫立群教授從《史記》出發,為讀者發掘人物背後的歷史。

報導說,孫立群在《百家講壇》中提出秦始皇生父是呂不韋,認為在邯鄲獻姬中,呂不韋進行了一步步的政治投機。在新書中,孫立群仍以專門的章節講述了這段內容。

針對孫立群的觀點,民間學者方舟子卻給予反駁,方舟子認為從懷孕時間就可看出孫立群的說法牽強膚淺,而且沒有科學依據。他認為,「以現代眼光看,《史記》算不上嚴謹的史書。」

報導指出,對此孫立群教授回答:「歷史上很多事情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不是一爭論就能達共識的。」孫立群認為,《史記》不僅是嚴謹的著作,司馬遷的記錄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秦始皇的生父便是呂不韋。

此外,孫立群認為還有很多旁證,比如呂不韋是魏國人,魏國在男女方面比較開化;在當時的歷史背景下,呂不韋為達到自己的政治目的,把趙姬送給異人也很正常。

孫立群強調說,除非可以做DNA鑑定,否則現在任何人的觀點都只能說是推論。

【2007/05/07 世界日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01475
(轉貼)北大教授李零:孔子如喪家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7.04.26 
李零談論語 孔子懷才不遇如喪家狗
白德華/台北報導

在儒傳統薰陶下,過去孔孟學說定於一尊,很少人會去撼動其聖賢地位,不過在現代「語不驚人死不休」的社會中,學者重構歷史聖賢圖像卻成為一種新風潮。近期,北大教授李零出版《喪家狗:我讀論語》,儘管比喻存有爭議,卻引起相當迴響,被人民大學國學院列為必讀書

李零在書中說,「《論語》是部孔門師生一起聊天的書,孔子是『唐吉訶德』,是個懷抱理想,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園的喪家狗」。前年出版的《花間一壺》,李零已展現他快刀解牛式的犀利文字。這也是繼北師大教授于丹的論語新解後再受重視的一本書。

近幾年來,大陸「國學熱」發燒,不止相關書籍不斷出版,各大學院校也廣開國學班、國學進修班,國學經典叢書每每成暢銷書。《論語》這部千年之書,過去錢穆解過,李澤厚解過,南懷瑾也解過,李零在書中也有評論。

李零說,把《論語》當作意識形態,替皇上把思想門,站言論崗,美聖近乎肉麻,這是從前科舉時代或者科舉遺緒的讀法;把孔子當成救世主,把《論語》當成東方主義的救世良方,這是新儒家們的讀法;當然,還有一種更不得人心的讀法,就是把《論語》當成包治百病的心靈雞湯。

《論語》到底講什麼?孔子是個什麼樣的人?花了十年時間撰寫新書的李零說,這是孔門師生會聚一堂,談論理想和現實的熱鬧場景;孔子周遊列國,懷才不遇,累累如喪家狗的一生;老師死後,孔門弟子,各立山頭,爭正統名位,但又齊心協力大樹孔子為聖人的過程。

在作者筆下,孔子就是一條抑鬱不得志的喪家狗,奔波一生而無所得,他是讀書人的宿命的縮影,是所有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者的縮影;孔門就像大幫會,四大堂會,分設掌門人,還有十佳代表等。

去年下半年,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新解《論語》,竟受到大陸民眾熱愛,引起「國學熱」另一場高潮,《于丹論語心得》成為最熱賣的暢銷書,也是繼易中天論三國之後,最被看重的新趨勢。

一般認為,于丹新解兩千五百多年前的經典語錄,主要是運用女性特有的細膩情感,從中國人的宇宙觀、心靈觀、處世之道,結合現代轉型社會民眾內心空虛的新需求,才導致一股熱潮。

將屆六十的李零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除《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外,去年出版《兵以詐立─我讀孫子》,前年出版《花間一壺》,在知識界都頗受好評。

品三國 是時尚史學還是庸俗娛樂?
【文/張作錦】

有一人,在中國大陸各大城市舉行巡迴簽名新書發表會,首站北京,三千人排隊,一百名警察維持秩序,簽到中途,警方顧慮安全,臨時叫停。

在上海和廣州,熱潮依舊。

在成都,作者雖然戴上墨鏡,但過馬路仍被人認出,群眾一擁而上,交通幾至癱瘓。

這人是誰?是周星馳或章子怡吧?都不是,他是廈門大學中文系教授易中天。中央電視台「百家講壇」為他開了一個《易中天品三國》的講座,由他品講《三國》。由於《三國》內容豐富,再加上教授「說書」,又講得明白易讀,生動有趣,故極受群眾歡迎,擁有大批「粉絲」,稱為「易粉」,被視為大陸當前的一種「文化現象」,或曰「易中天現象」。

易中天把講壇的講稿,編印成書,仍以《易中天品三國》為名,僅只是上冊,就為大陸出版界和學術界投下一枚強力炸彈。

先說出版界。《品三國》在網上無底價標售,上海文藝出版社以14%版稅、首印五十五萬冊得標。消息一出,就被預訂了四十五萬冊,顯然要不斷增印。

對於「易中天現象」,學術界有不少議論:

一、易中天把《三國演義》和《三國志》混而為一,但前者重藝術性,後者重真實性,弄成個一「品」鍋,能品出真味道嗎?

二、在易中天口裡、筆下,《三國》成了肥皂劇,不是通俗化,更是庸俗化。譬如他說:「在大家都認為袁紹是績優股時,郭嘉卻看出那是垃圾股;而在大家都以為劉備是垃圾股時,諸葛亮卻把他看作績優股。」這樣講《三國》,把政治運行、英雄事蹟、人生哲學都庸俗化了。

三、易中天創造了史學的「娛樂功能」,使之成為一種「時尚史學」;但學術不是只為娛樂而存在,若只滿足一般人對史學低層次娛樂上的需求,可能就妨阻了他們對史學高層次意義上的探索。大眾對這種娛樂性的誘惑,應培養抵禦的能力。

易中天本人的答辯不多,但「易粉」們紛紛投書或上網還擊。他們指出,在一個思想開放的年代,它呼喚精神吶喊,推崇和而不同,容忍百家爭鳴,有誰規定講述歷史只准一家之言?

他們還說,人從小到大在學校學歷史,都是抽象的歷史,僵硬的歷史。當學者專家把多彩多姿的歷史弄得面目可憎、不堪卒讀時,大家對歷史就敬而遠之。這時易中天的品說歷史來了,他深悉民間草根性的需要,講述內容盡可能平民化、生活化,不避俚語俗語,重新喚起人們對歷史的興趣。易中天使歷史走入群眾,讓「史」與「人」接軌,這是他最不應被忽視的成就與貢獻。

有的學者態度比較「中庸」。他們認為,幫助大眾讀歷史的輔助性書籍也是有用的,但仍應促使讀者讀原著。他舉例說,一著名大學招了一名中國古典文學研究生,導師問他讀過《西遊記》嗎?他說這故事他很熟,周星馳的電影《大話西遊》他看了十二遍。事實上,《三國》、《水滸》、《紅樓》、《西遊》他一本都沒讀過,是靠背中國文學史考進來的。

這位學者憂心的說,在市場經濟的走勢下,暢銷的影視和書籍已不能代表國家的文化水準。應該有些電子和平面媒體,堅持文化至上原則,否則文化基準的提高只是一句空話。

另有人別具意味的指出,環顧當前社會生態,選擇易中天是必然的事。因為除了品歷史,還能品別的嗎?這話就「深」了。

【2006-08-24 聯合報】

講論語爆紅 于丹掀論戰
【聯合報/記者藍孝威/綜合報導】

以廿一世紀的現代語言,詮釋二千五百年前孔子的思想精華,北京師範大學教授于丹去年在中央電視台的「百家講壇」講述「論語」,一砲而紅。今年五月,她將訪問台灣。

登富比世榜 五月訪問台灣

于丹不僅成為電視名嘴,也成為書市新貴。「論語」心得上市一個月即狂銷三百萬冊,奪下書市排行榜冠軍;「莊子」心得上月三日上架,首刷一百萬冊,十三天就賣完,出版社緊急再加印一百萬冊。書暢銷,于丹版稅也扶搖直上,以人民幣二百六十萬元的版稅收入,榮登「富比世」中國名人榜。

不過,大陸學者對于丹的「論語」、「莊子」新解反應兩極,甚至引發博士級學者大打筆仗。

頂著博士頭銜的于丹,今年四十二歲,她以深入淺出的方式,在電視節目中解說「論語」,由於深具個人風格,擄獲廣大粉絲的心,不僅節目收視率飆高,也引發大陸民眾重拾中國古代經典的學習熱,媒體封于丹為「國學超女」。

于丹最近出版的「莊子」心得,上月三日在北京舉辦馬拉松簽書會;粉絲不畏寒風冷雨,排隊苦候,主辦單位出動近七十名保安維持現場秩序。于丹的粉絲有老有少,最年長的高齡八十九歲,家人特地從天津陪同老人趕來北京,就為了得到于丹的簽名。

不過,簽書會上也有民眾鬧場。一名二十多歲的男子進入會場後,脫去外衣,白色T恤上寫了兩行字「孔子很著急,莊子很生氣」,男子大聲嚷嚷「于丹講論語和莊子是垃圾東西,她在誤人子弟!」

批評者罵她:耍嘴皮誤導人
十博士挺她:推動重溫經典

此現象反映了大陸社會對于丹新解中國古典國學的兩極化。就在簽書會前一天,包括清華、北師大、中山大學等校的十位博士聯名,在大陸知名的「天涯論壇」網站上發表批判文章,措辭辛辣,痛批于丹用「心靈雞湯」般的語言猥褻孔子,妄圖以吃快餐的方式去了解傳統文化;譏諷于丹雖貴為影視學博士,但古漢語知識連初中文化水平都不如,僅靠耍嘴皮就得到社會榮譽,卻誤導眾多觀眾。

面對批評于丹的聲浪,重慶大學、西南大學、四川外語學院也有十位博士上網發表擁護聲明支持于丹,認為她促成眾多民眾關注經典、重溫經典,因而在加強自身修養、完善生活方式等方面有所裨益。縱然其心得可能有謬誤,但既然稱之為心得,就不能剝奪她說話的權利。

超會說故事 最愛周杰倫

【聯合報/李春/報導】

「菊花殘,滿地傷,你的笑容已泛黃…」,大陸目前最紅的大眾偶像、「論語」心得講述者于丹,講完「論語」又講「莊子」,翰海國學中,她最喜歡的歌曲,竟是小天王周杰倫的「菊花台」,是周杰倫的超級粉絲。

于丹在大陸究竟有多紅?正月十五元宵節前夕,全北京只有兩列隊排得最長,一隊是買元宵,另一隊是等著于丹「莊子」心得簽書會。那天于丹簽名售書,從下午一點簽到凌晨,簽了一萬五千本書。現在,于丹剛完成大陸各地巡迴簽名售書,每到一個城市,就捲起一陣于丹旋風。

那天好友相約,與于丹餐敘,挑了賣紹興菜的孔巳己餐廳。忙得頭不點地的于丹,坐計程車由西城到東城,堵了近兩小時,落座大呼餓壞了;但吃了一條美味的小黃魚,就被大家逗得講故事。

早聽說于丹會講故事,但沒想到在友人相聚場合,于丹講起故事來,居然把座上幾個飽經風霜的老男人,搞得鼻子有點塞,眼眶有點潤。那天晚上,記得于丹回應大家的問題,講了三個故事。

第一個故事,是說她當偶像的感覺。她說她上了次綜藝節目,是因為一個小女孩得了絕症,在病榻看了于丹講「論語」,下決心活下去,毅然接受不一定能保證活命而殘酷的大手術。手術完成,北京電視台告訴于丹,小女孩的唯一願望是見于丹,告訴她可以活下去了。於是,于丹去了綜藝節目,做了一回神秘嘉賓,感動大家,她自己也感動了一回。

說到簽名售書,于丹講了第二個故事。那天是大雪天,粉絲隊伍排得好長,她簽得昏天黑地,頭都抬不起來。聽工作人員說,有個老人排在後面,有人勸他別排了,老人說是于丹的語文老師。于丹趕快放下筆跑過去,果然是高中教語文的廖老師。老師佝僂著背對于丹說,教物理的某老師不在了,教數學的某老師走了,教過你的老師只剩我了。于丹忍著淚,向廖老師三鞠躬。

那兩天,正好有十位來自清華、北大等名校的博士,聯名向于丹宣戰;朋友們都好奇,于丹這麼活潑的女人,怎麼會與國學拉上關係。于丹又說了第三個故事。

她初中的語文老師,畢業於名校,一輩子在中學教書,唯一願望是自己的學生能上大學中文系。老師喜歡于丹,于丹也自認由老師那裡對古典文學方面獲益良多。那年高考放榜,老師病重,于丹跑到病房對老師說,已考上大學,進了中文系。她本來報了別的專業,最後一刻改成古典文學,可老師已病逝,她只能到老師的墳前燒香告知,而老師留給她一面牆的卡片櫃,成了她後來的精神支柱。

于丹說,她不在意紅不紅,對她來說,這些故事中的主人公,才是她的精神支柱;她要講的是為人之道,講給千千萬萬普通百姓聽。她要遠離政治、傳媒,走進平民。

【2007-04-01 聯合報】

北大教授李零:孔子如喪家狗

近幾年來,大陸「國學熱」發燒,不止相關書籍不斷出版,各大學院校也廣開國學班、國學進修班,國學經典叢書每每成暢銷書。《論語》這部千年之書,過去錢穆解過,李澤厚解過,南懷瑾也解過。近期,北大教授李零出版《喪家狗:我讀論語》,儘管比喻存有爭議,卻引起相當迴響,被人民大學國學院列為必讀書。

據台灣媒體引述,李零說,把《論語》當作意識形態,替皇上把思想門,站言論崗,美聖近乎肉麻,這是從前科舉時代或者科舉遺緒的讀法;把孔子當成救世主,把《論語》當成東方主義的救世良方,這是新儒家們的讀法;還有一種更不得人心的讀法,就是把《論語》當成包治百病的心靈雞湯。

了10年時間撰寫新書的李零說,《論語》是孔門師生會聚一堂,談論理想和現實的熱鬧場景;孔子周遊列國,懷才不遇,累累如喪家狗的一生;老師死後,孔門弟子,各立山頭,爭正統名位,但又齊心協力大樹孔子為聖人的過程。

在李零筆下,孔子就是一條抑鬱不得志的喪家狗,奔波一生而無所得,他是讀書人的宿命的縮影,是所有在現實世界找不到精神家園者的縮影;孔門就像大幫會,四大堂會,分設掌門人,還有十佳代表等。

將屆60的李零是北大中文系教授,除《喪家狗─我讀論語》一書外,去年出版《兵以詐立─我讀孫子》,前年出版《花間一壺酒》,在知識界都頗受好評。

【2007/04/26 世界日報】







中國時報 2007.05.02 
孔子豈是走運而已
許又方

被稱為「國學超女」的中國北京師範大學影視傳媒系主任于丹,日昨挾著其著作《論語心得》在內地暢銷四百萬冊的旋風來台,頗引起此間出版界與讀者的騷動。大家都不免好奇,她的著作有何魅力?為何一本曾在文革時慘遭批判、在台灣被高中生視為老夫子嘮叨總集的二千年古籍,在她的「巧手」詮釋下竟成了暢銷著作?

有人讚譽她「別出心裁」,用現代人最需要的方式重讀《論語》;有人則痛批她「曲解經典」,全然是速食文化的翻版。筆者無意去爬梳她的詮釋得失,只就她能讓記錄孔子畢生思想精華的《論語》在這個真理崩解的世代重新被看到、被重視來說,無疑已是居功厥偉。

從一個研究中國文學與思想多年的學者觀點來看,筆者深深認為孔子的思想之所以能在中國傳承二千餘年,絕非「走運」,也不單單僅是政治力推闡的結果,而是他真正極其睿智地看到人性的缺陷與輝煌。因為缺陷,所以會有動盪與亂世;但也正因人有其輝煌的一面,所以我們總有機會尋得內在那分最純粹的幽光,用來「以正制邪」,創造一個美好平和的世界--儘管這個理想茫昧而遙遠。 換言之,讀《論語》,我們總能在三言兩語間看到自身做為「人」的困惑與匱乏,理解世間的不安乃根源於個人內心自私的慾望;但卻也在極其短暫的片刻間,找到「存在」無可置疑的意義,與夫面對不可能逃避之濁世的道德勇氣,並從中體悟只要發揮「凡事先為人著想」(「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做人最基本「本能」,人人所渴望的安定與繁榮,只在不遠之際。孔子讓我們看見自己的脆弱,同時也鼓舞我們堅強,引領我們希望。

此刻我們似正處於一個價值觀看似多元卻幾已頹圯的年代,必須武裝自己攻擊他人並被他人攻擊才能勉強求得一絲生存的可能,遂令很多人痛苦不堪,希望尋求一個心靈可以安歇之處,神壇、教會、佈道節目、靈修著作等,雖然層次有別、動機良劣不同,卻都能因此乘勢而起,成為風潮,這或正是于丹著作熱銷的主要原因。

我們當然不樂見于丹曲解經典,(然而所謂「經典本義」又當以誰說的算數?)但無疑更無法容忍神棍、舌燦蓮花的騙子藉著人們心靈的坎陷橫行霸道,不是嗎?她讓一般難懂古書的人有機會一窺孔子思想的偉大,並因此而可能感化了些許「戾氣」,是應該贏得一些掌聲的。

「經典」之所以能「萬古」,乃在它能「長新」,亦即適應每個時代需求,調整它啟迪眾生的方式與面向,但內蘊真理總是不變的。《論語》並不是一本只有單一目的的書,宋人趙普說它可以「治天下」,日本經營之神松下幸之助視它為企業管理寶典,西方某位教育心理專家則認定它啟發了父母應該如何教育小孩、小孩應該如何孝順父母。「如人飲水,冷暖自知」,也正因每個世代、每個人對冷暖的要求有別,卻都能從《論語》中求得如水般的滋潤與撫慰,所以它才能成為二千多年中國文化乃至東亞文明基奠的礎石。

如今乘著于丹的熱潮,這個政局混亂、宵小橫行的台灣社會,是否更應及時鼓勵大家重讀《論語》?

(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副教授)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84688
(轉貼)萬年曆公式 可以速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7.03.27 
萬年曆公式 可以速算
本報編輯部

本報於三月二十二日A9版刊登小雨人辜黃煒特殊才能的新聞,旁邊附有一則「萬年曆公式速算星期幾」的小欄,由於該公式複雜,敘述不完整,許多讀者試算後發覺有誤,紛紛來函希望能刊登完整公式。本報特此為讀者刊出該公式完整說明,網路上亦另有其他算法,讀者可以自行上網查看。

該公式是:

(年+年/4+年/400-年/100+月日天數-1)/7=XX……餘。餘數為星期幾。

其中:(年+年/4+年/400-年/100)/7=XX……餘。餘數為該年1月1日星期數。(註:分數和商數均取整數)

但是月日天數有規則:

月日天數: 平年 ——閏年

一月: 0+日數, 0+日數

二月: 3+日數, 3+日數

三月: 3+日數, 4+日數

四月: 6+日數, 0+日數

五月: 1+日數, 2+日數

六月: 4+日數, 5+日數

七月: 6+日數, 0+日數

八月: 2+日數, 3+日數

九月: 5+日數, 6+日數

十月: 0+日數, 1+日數

十一月: 3+日數, 4+日數

十二月: 5+日數, 6+日數

(註:月日天數為前各月累積7餘數+當月天數,可查算,也可心算。)

例:2005年(平年)10月1日星期幾?

(年+年/4+年/400+年/100+月日天數-1)/7

=(2005+2005/4+2005/400-2005/100+(0+1)-1)/7

=(2005+501+5-20+1-1)/7

=2491/7

=XX……6

即該年10月1日為星期六。

中國時報 2007.04.18 
武周李唐夫妻雙帝合葬 乾陵獨一無二
白德華/西安專題報導

「一對夫妻,兩朝皇帝,合葬一室,這在全世界也是極其罕見的」,「如果武則天墓能見天日,財富重量少說超過五百噸!」經過一千三百多年,帶著神秘傳說,被人稱為「考古界三峽工程」的乾陵墓,至今仍封存西安西北邊的梁山主峰上,一旦開挖,其轟動世界是可以想見的。

和風煦煦四月天,記者前往爭論半世紀是否挖掘的乾陵墓,一探究竟。車行一個半小時後,抵達了乾陵的司馬道;遠遠望去,明嘉靖年間的關中大地震導致渭南河口及梁山峰前一道深深裂口,像極台東的花東縱谷。若非乾陵「神道」前的高大石像,還真以為到了東台灣

七百公尺神道 翁仲石雕守墓

「這裡埋葬兩個不同朝代的帝王,一個是李唐王朝,一個是武周王朝,像這種陵墓在全世界都是獨一無二的。」海拔一○四七公尺的山腳下,望著遠峰,唐代以來所有皇陵都倚山而建,但像乾陵這樣的規模相當少見。

乾陵是按照唐代宮殿所修建,分內城、皇城、外城三部分,占地近三十萬畝。據稱,原來地面有很多宮殿,共七百八十多間,還有一百餘件大型石雕,動用了十幾萬民工修建廿八年才完成。但經過一千三百多年的風化,木質宮殿早已全毀。

總長七百公尺的「神道」,從最南端起點處的「華表」一路走來,處處充滿令人遐想的皇朝盛世。

「華表」起源於姚舜,人們叫它「誹謗木」,相當現在的「意見表」,歷代皇宮外都立了華表,此後陵園都按照皇帝生前的格局來修的,所以陵墓前也立了華表。其外表頂部為圓,底部為方,也代表唐代人「天圓地方」的宇宙觀。

在「神道」兩旁樹立了十尊,下側還寫著「翁仲」兩字,這是代表守衛靈墓的將軍。秦始皇身邊有個大將,姓阮名翁仲,相傳身高一丈三尺,相當兩米多,力大無比,在抵抗匈奴中立下大功。

後來翁仲去世後,秦始皇非常痛惜,為紀念翁仲,就把統一六國的兵器鑄成了十二尊翁仲的銅像,立在當時咸陽宮的司馬門外,所以後世皇帝都仿傚秦始皇,給自己陵墓前立了高大的將軍像,後人就把凡是立在陵墓前的將軍像,都叫翁仲。

有字碑風化 無字碑墨客題詩

華表之外,「神道」兩旁還有長著翅膀的「天馬」、一對浮雕的鴕鳥以及石人石馬等石像。據了解,以前中國沒有鴕鳥,最早鴕鳥叫「屠火羅」,是今天的阿富汗國使者向唐朝進貢的。因李治生前非常喜愛鴕鳥,武則天就把鴕鳥雕成石雕立在乾陵,實際上也代表當年中外交往的歷史見證。

一千三百多年前,皇帝大概也很信風水。武則天當年選址,就請了著名的風水師袁天剛和李崇鋒。從遠處看,乾陵像個仰臥天地間的睡美人造形,北鋒最高處像睡美人的頭,南邊兩個山峰東西對峙,稱之為乳峰山,相當睡美人的胸部,再往南是渭河,就像一雙腳,也因此有人說,「武則天是頭枕梁山,腳登渭河」。

「左青龍,右白虎,南朱雀,北玄武」,乾陵的風水布局應驗了一千三百年前活了八十二歲的武則天,的確相信風水運勢。

「無字碑」又是武則天的一絕!位在「神道」北端的「無字碑」高七.五三公尺,重近十噸,是中國古代最大的古碑之一。但為什麼不書寫文字?歷史上有三種說法。一是在武則天之前沒有女人做皇帝的,她認為自己一生高功德大,無法用文字形容,所以不刻任何文字。

第二種說法是,武則天去世後,她的兒子李顯給她豎碑,但李顯對武則天的稱謂一直舉棋不定,因為武則天既是李唐皇朝的皇后,後來又做了武周皇朝的皇帝,這讓她的兒子很為難,不知到底以什麼身分讓武則天和李治合葬?所以乾脆不立文字由後人憑說。第三種說法是,武則天認為自己的功過應留給後人評價。

不管千古之謎最後如何破解,有趣的是,在另一側豎立的「有字碑」,是武則天為紀念李治親書的五千六百字讚誦文。但經過一千三百多年後,無字碑上總共增添了文人墨客的詩四十餘首;反倒是「有字碑」經風化氧化後,如今卻成了「無字碑」。

相傳陪葬豐富 開挖考慮再三

過去史家對武則天總是褒貶不一,大陸文人郭沫若算是第一個給她平反。武則天執政時期可說是唐朝鼎盛階段,國土面積達一千八百萬平方公里,相當於現在中國的兩倍,且經濟非常發達,國力鼎盛。史書曾說當時「夜不閉戶,路不拾遺」,顯示當年生活水準確實很高,法治嚴明。

一千三百多年來,動腦筋想盜武則天和李治合葬墓者不計其數,但至今墓穴仍完好封存,且因擔心風化氧化問題不能解決,還沒計畫開挖。乾陵建好後,唐朝當年在梁山腳下駐紮了一個部隊,部隊將軍也姓武,是武則天的遠房親戚。也因此,如今世代延襲下來的守墓人都親切的叫乾陵為「姑婆陵」,而不叫「女皇陵」。

幾乎所有訪客遊完乾陵後,都帶著連串問號而歸。陵墓裡究竟有些什麼寶貝?武則天、唐高宗的遺體還能不能見到?會不會出現像湖南馬王堆那樣的千年女屍?這其中隱藏的謎團太多了。若能打開陵墓,乾陵將會成為世界上最大、最具歷史意義的博物館。

中國時報 2007.04.18 
歷經三次盜墓 依然無恙
白德華

不知是風水庇蔭,還是形勢使然,唐代十八皇陵中,至今唯有武則天陵墓未被成功盜墓。從一千多年前首次盜墓直到民國時期,盜墓者費盡心思就是無法如願,也顯示乾陵珍藏的寶藏實在令人覬覦!

歷史上,對乾陵大的盜墓行動共有三次。第一次是唐代末年,黃巢帶領他的部隊挖掘過這個墓;第二次是五代十國時陝西耀州的節度使溫韜也盜過墓。

溫韜可以說是出了名的盜墓賊,唐朝十八個皇陵中,十七個都被溫韜盜過。但據記載,當他盜乾陵時,天上烏雲密布雷電交加,每每下起滂沱大雨,每次都是這樣,最終還是沒有成功

第三次大的盜墓行動,是國民政府時期的軍閥孫連仲。孫連仲想學孫殿英炸慈禧和乾隆墓的樣子,在梁山上埋鍋造飯安營紮寨,用軍事演習作幌子,炸開了墓道旁的三層岩石,最後卻也沒能撈得半點好處。

儘管如此,中共建政後的一九六○年,乾縣當地幾個農民放炮炸石頭時,一不小心竟炸開了盜墓賊千年來找不到的武則天墓道口。目前,這個墓道口已成為中共的「國家級機密」。

不過,當記者攀登梁山時,一位當地老嫗為記者明白指出了墓道口的所在地,如今墓道口已植上一棵華山油松。

由於武則天建墓時,是中國經濟最鼎盛時代,按此估計,其陪葬品肯定是無法用數量來計算;加上當時有很多附屬國,附屬國每年都向唐朝進貢各種稀奇珍寶,其陪葬品肯定是很豐富。很多專家認為,王羲之的「蘭亭序」真跡、吳道子的山水畫都在這個乾陵地宮內。

郭沫若曾對周恩來說過,「打開乾陵,說不定武則天的《垂拱集》百卷和《金輪集》十卷可重見天日!也說不定武后的畫像、上官婉兒等人的手跡都能見到!」這也成為乾陵是否挖掘,晚挖是否也無法保存內部文物一個爭論所在。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40941
(轉貼)日本天皇 徐福後裔?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日本是中國一衣帶水的近鄰,在文化上與中國有不少近親的關系。構成日本傳統文化主體的有儒學、神道教和佛教。中國的道教在日本人之間很少有市場,這是由於道教是在中國起源的宗教,將中國人視為支那人的日本人自然也就看不起中國起源的宗教,很少有人信仰中國的道教。但在日本人中間,確實有全真派的弟子,而且也有為數不少的道教徒,也許道教同日本的神道教有一個仿佛之處,理解起來並不困難,所以日本的道教徒,雖然數量不很多,但「有」總聊勝於無,李蓮翠來者不拒,你既有心信仰,我何不耐心教之。

世界各國對日本史的研究,以美國為最盛。美國關於日本的研究與教學,從三十年代就開始了。在美國哥倫比亞大學任教的英國桑瑟姆爵士(1883-1965年),從1931年就出版了他的著作《簡明日本文化史》,几十年曾有多次再版重印。五十年代,他的三卷本《日本通史》(1958-1963年)依次出版。哈佛大學教授賴肖爾(1910-1990年 日音漢字名字是賴世和),曾任美國駐日大使(1961-1966年)。他著有《日本的過去和現在》(1953年)、《日本:一個國家的故事》(1970年),并在與費正清和編的《東亞:偉大的傳統》中撰寫了日本部分,賴肖爾對於日本歷史的頗多獨具只言的見解,他自以為最為得意的的著作《當代日本人——傳統與變革》(1988年)。這兩代學者有一個共同的特征:他們之中大都或是本人出身於駐日本外交官,或是出身與居住日本的傳教士家庭。

二戰結束後,美國學術界加強了對日本及東亞歷史的研究工作,如耶魯大學、普林斯頓大學、密歇根大學、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等等,都成為研究日本歷史的重點。特別值得一提的是約翰.惠特尼.霍爾教授。霍爾1916年出生於東京的傳教士家庭,1939年在安默斯特大學畢業,戰爭期間入海軍,復員後1950年在哈佛大學獲博士學位。他先任教於密歇根大學,1961年以後在耶魯大學任講座教授,兼著一些有關東亞和日本的學術團體的領導職務。

二次大戰之前,美國的日本史研究大多著眼注意於日本的明治以後,而對中古時期的研究很少。近些年來,隨著日本經濟的高速起飛、日本在國際地位的迅速提高、以及日本本國史學界研究事業的蓬勃發展,出現了如安良城盛昭關於太合檢地研究之類使人耳目一新的成果,地方各藩的政治、經濟諸領域大量史料的搜集、整理、研討也廣泛開展。這種情況為美國新一代的日本史研究者提供了條件,從而開廓眼界,把興趣擴展到中古時代的日本。

霍爾的日本史研究正反映這一動向。他的主要著作,除了《日本參考和研究指南》(1954年)這部工具書外,大都集中於中古時期,比如作者的博士論文《田沼意次(1719—1788年);近代日本的先驅者》(1955年),對德川時期有爭議的著名人物田沼從探索的角度進行了研究。另一部著作《500—1700年的日本政府和地方權力:以備前國為根據的研究》(1966年),則充分利用地方史料,以岡山縣為例,探討了1000餘年間中內央與地方的政治。霍爾參加主編的著作,如與詹森共同主編的《早期近代日本制度史研究》(1968年),與馬斯(Jeffrey P.Mass)共同主編的《中古日本制度史論集》(1974年),也都屬中古時期。霍爾還是《劍橋日本史》四位主編之一,另三人為詹森、金井圓、崔杰士(Twitchett)。中古日本卷的室町幕府章和早期近代卷的導論及幕藩體制章由他執筆。霍爾其他論著俱見《劍橋日本史》各卷末所附參考書目。

在美國這個國際大環境來研究日本歷史,提供了比在日本國內更寬鬆的研究立場和觀察角度。許多海外的日本史學者正是看上了這一點,才能夠利用在美國學術界的暢所欲言,大膽對日本史研究提出了同國內不同的研究出發點。中村康平就是這樣的一個日本史學者。

身材高高瘦瘦的中村康平先生,中村的日語讀音是「納卡姆拉」,一股文弱書生的派頭,廣有學識卻顯得死板、有點固執,他最早也是在伯克利大學里進行教學和學術研究活動的,以後應聘在伯克利的東亞研究所,專門從事日本自平安時代至明治維新以前的中世紀史,特別是日本戰國時代安土桃山文化的研究工作。中村康平出身於日本和歌山縣的舊士族家庭,和歌山隸屬於日本古代的紀伊國,紀伊地區又在支持從鐮倉、奈良、到京都的日本天皇朝廷中起到重要的作用,在日本的將軍與大名都照例接受天皇朝廷所賜官號中,將軍為左大臣或右大臣,大名中「三家」的尾張、紀伊兩藩為大納言,從二位,水戶藩為中納言,從三位。可見紀伊在朝廷中的位置十分重要。作為紀伊大名的下層仆從,中村家的祖輩長期居住在京都,他的古老家族中的眾多成員祖輩久居在日本的古城大阪、奈良、鐮倉,有著悠久的日本古典文化氛圍,這對他現身說法,研究遠古時期和中世紀日本民族文化有著得天獨厚的便利條件。

有了這些個日本學生,有了這樣多的對話過程,李蓮翠從四歲到十三歲學到的日語會話技能很快又恢復了起來。最初,吸引中村康平注意的,正是李蓮翠這一口純正的關西京都語言,中村康平不相信操這一口純正京都語言的人,竟然從來沒有去過京都。對李蓮翠來說,她甚至從不知道從前教她九年日語的那位胡玉林道士,教會她的竟然是純粹的日本關西的京都口音。

中村康平後來說,和歌山縣有一座濱海的城市新宮市,據說是中國秦始皇時代徐福來到日本的登陸地點,一百多年前的1834年,許多的日本、韓國、華人在新宮市為徐福立下了一塊墓碑,用來紀念徐福的登陸。在新宮市一帶,還有一處舊城牆的廢墟,長達數十公里,在後來的江戶時期還反復修建,據說最早就是徐福模仿秦長城而修建的。當年,幼小的中村康平居住在和歌山縣的深山村里,那里到處是濃密的深山老林,村子里的老人們對他說,和歌山不少有身份的人家都是徐福帶來的那些三千童男童女的後代,他不知是真是假,把這一切老人們的傳說深深埋在了心里。上學之後,他不止一次來到了海濱的新宮市,站在新宮市的這一片綿長的廢墟前面,產生了好奇心要把這一切都弄清楚,於是他上大學之後選擇了歷史。在二十世紀的七八十年代,思想最解放的年代,不管本國其他持強烈的民族觀點學者的反對,中村康平同一些日本的海外學者和台灣學者一起,形成一個頗受日本民族主義強烈攻擊的學派,因為他們把研究徐福作為解開日本歷史線索、甚至日本天皇線索的鑰匙。

持這種視野開闊的歷史觀點的人,認為以往日本「皇權神授」的觀點、日本人是「神」的子孫的錯誤觀念誤人不淺,應該到了被糾正的時候了。根據對徐福的研究以及對在日本各地徐福有關遺跡的調查了解,徐福來到當時還處在原始蒙昧時期的日本,帶來了中國大陸的最高知識和智慧的文化成果,這其中就包括了先秦道家的思想,所以,徐福不僅對日本的經濟和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歷史貢獻,而且還應該是日本的民族宗教——神道教的真正締造者。

比如,徐福在中國大陸通向日本海路的出發地點是在山東,當時剛被秦始皇大軍征服的齊國。春秋戰國時期的齊國,作為孔孟儒教的重要發源地之一,始終都在嚴格恪守當時流傳在齊地的原始宗教,即道教的前身,當時,每個去道觀的人都要先進行齋戒,那里有專門的房間為這些要齋戒的人提供需要,流傳到今天的日本,在每個神道教神社,都依照歷史上留下來的習慣,保留著這樣的房間,稱作「齊室」,源於齊國的房間。還有,日本人中的「齋藤」一姓,也源自齊姓。在日本的山口縣,1300多年前,還曾經有過一個秦王國,也是徐福這些人的後裔。所以,許多的日本人實際上都有著中國人的血統。

近年來,一部日本的劉邦後裔的家族宗譜《大藏朝臣原田家歷傳》,在中國的上海圖書館被發現。這部家譜是1939年,日本昭和14年由原田芳則篡修,東京奇藤寫真工藝社影印本,內記載有各種詳細的文獻資料,具有充分的說服力,說明漢高祖劉邦的十六傳是東漢獻帝,漢獻帝再傳十三世至阿知王者,阿知王者率二千零四十人東渡日本,至奈良縣高市郡橞會前村,於應神天皇二十年九月五日歸化日本。這部文獻再次証明,有相當一部分日本人的祖先來自中國。

1994年4月,新當選的日本首相羽田孜在上任之前,公開承認他是中國第一個皇帝秦始皇的後裔,祖先姓秦,是以前徐福一個隨員的後代,在200年前剛改姓為羽田。此話一出,在日本社會影響巨大。在大庭廣眾之下公開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後裔的日本前首相羽田先生,卸任後曾經專程去中國國內連云港市贛榆縣金山鎮的徐福村祭奠,他多次表示,羽田家族之根來自中國,祖先是徐福。不管他的話有何矛盾,但作為中國人的後裔是確定無疑的。據日本的新聞媒體介紹,以前日本的徐福熱主要集中在九州的佐賀、本州的太平洋沿岸新宮、熊野、富士吉田一帶,近年也擴大到北海道、青森縣小泊村、京都府伊根町等地。

至於那位台灣的學者衛挺生先生則走得更遠,他在《徐福與日本》一書中,聲稱日本的第一位天皇就是徐福,而非「天照大神」,他的推論就是徐福在日本登陸的時間,與日本第一位天皇的誕生出奇的一致而發現的。當時的日本正處在原始的石器時代,他們對擁有先進銅鐵器文化的徐福一行,怎麼會不表現出神一般的尊崇呢?在日本的某些地區,徐福確實是作為神一樣來對待的,他是掌管知識、醫藥、農業、水利的神,被尊稱為「金立先生」,在日本九州的佐賀,還真有這樣一個與徐福有著密切關系的「金立市」。

當然,日本不像中國,從未有過挖掘皇帝祖先墓葬的考古行為,所以,許多歷史的迷霧,要等到將來才能真正作出有「物証」的結論。明白了中村康平的這個思想背景和知識背景,你就對他如此的尊崇中國文化,尊崇道教文化就不難理解了。只是中村康平這些海外日本歷史學家的觀點在日本的不到支持和重視,看來,也只有「海外學者群體」才能有這樣的思想解放和大膽觀點。回到日本國內,憑著他們這樣的對日本天皇「大不敬」的歷史觀,是絕對在日本國內的各大學找不到教職,只能在自己的古董店裡混飯吃的。

除了上面的觀點,日本史對日本人起源的研究遠遠不是這樣簡單,還有更驚人,也是更大膽的歷史探索。

1979年,日本大阪教育大學人類學名譽教授鳥越憲三郎最早發表了他的新學說---「日本人的發源地在中國雲南省」。此後,在整個八十年代至九十年代,為了探索自己民族的起源,日本列島興起了長久的「雲南熱」,前後十來年時間,非但沒有減弱的意思,反而一年比一年更加的執著。就連大陸這邊的中國人都感到奇怪,雲南這一片偏僻、古老而廣袤的紅土高原上,怎麼竟然變成了孕育日本人祖先的歷史發源地?

  1982年,佐佐木高明、渡部忠世等一批批日本學者帶領著研究人員直奔雲南,他們踏入了滇南的西雙版納密林中,進行了艱苦的實地社會考察。在這批著名的學者中,自然少不了最早提出這一學說的鳥越憲三郎先生。

  1984年2月23日,致力於社會人類文化研究的鳥越憲教授又進一步大膽的宣布:「對被認為是從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岳地帶(泰國北部)的少數民族進行了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所有嬰兒的臀部有胎斑」。鳥越憲教授對這一發現反復解釋說:「日本人在體質上所具有的胎斑淵源是雲南,這是一個旁証,証實這個地區是日本人的發源地。」在這同一年的夏秋時節,鳥越憲教授再次率領考察隊抵達雲南,這一次,隨行考察隊前往雲南的有大約三十餘名日本各界的著名學者。

  1988年9月,日本一批電視工作者同盟抵達雲南,他們的目的就是拍攝一部《日本人的起源》的電視片。緊接著,在日本列島掀起的「雲南熱」風潮也達到了最高潮。受了日本學者的影響,中國也有一些學者先後對日本人提出的「倭人起源於雲南」、「日本的發源地在雲南省」等種種推論進行論証。此後,日本人的推論又由「倭人起源於雲南」,進一步演繹為「倭人的祖先為雲南的少數民族」,其范圍與核心,基本圈定到彝族、哈尼族、傣族(西雙版納)諸族等多種說法,甚而擴展到「佤族說」以及哈尼族支系的「愛尼人說」。

  雲貴高原上居住的這些個少數民族,究竟哪一個才是今天日本大和民族的祖先?

「彝族說」的學者們認為,秦始皇統一六國後,曾命方士徐福率三千童男童女渡大海,以求長生不老之藥。遇大風,幸存者抵澶州(今日本九州)後成家業,由此成為島上最早的日本民族。另據《史記》記載,秦王室的家庭屬羌戎。羌戎經過歷史遷徒,最後抵達西南,又成為今天雲南彝族的祖先。「彝族說」還認為,因為鳥越憲、佐佐木、渡部等專家到雲南考察後發現石林等地撒尼人(彝支系)的「火把節」,類似日本的「孟蘭盆節」,即日本的紀伊半島,同一天也舉行「火把節」,而在日本南部紀伊半島的神戶、京都、大阪、奈良、和歌山等地,正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表現最為集中的地方。羌族是我國最古老的山地民族之一。他們長期居住在青海、西藏的廣大高寒草原地帶,過著游牧的生活。但是,仍然沒有確鑿的証據,在血緣和人種等諸方面,証明彝族曾經是日本的「祖先」。

  在日本列島,被稱為「中國山」的山脈橫貫本州西部,其餘脈延伸到紀伊半島的腹地京都、大阪、神戶和奈良。紀伊半島是中國傳統文化在日本最為集中的地方。半島上每年的同一時節,當地人都與中國西南部的彝族共享著「火把節」的歡樂。從其文化傳播途徑來看,長江上游(金沙江段)和長江支流的清水江,正是從滇川黔等彝族聚居區穿隙而過。那麼,「火把節」習俗的源頭,正好處於金沙江沿岸的雲南北部(含滇東北)、四川南部和貴州西部等三個重要的彝族聚居區,自然,「火把節」習俗也就和長江流域的賽龍舟等等民族傳統節一樣,經由長江沿岸,傳到了日本列島的九州,再經本州或四國,直抵紀伊半島。因為,從長江入海口到九州島前沿的長崎僅460海里,到本州島前沿的下關也僅為550海里。這一傳播途徑,比起黃河流域的中原文化經由朝鮮半島而輾轉日本,都可以稱得上是更加便利快捷。

  由於受南方長江流域文化影響或相處在共同的文化圈內,一部分地域邊緣民族如哈尼族、納西族和白族等,也都有過「火把節」的習俗。如同哈尼、彝、壯、拉祜、朝鮮、日本等民族都有打鞦韆的習俗的一樣。因此,「火把節」、「賽龍舟」、「打鞦韆」乃至任何一種習俗,都不足以成為某一地某一民族「祖先」的起碼旁証。

  另一派學說「哈尼族說」的學者們認為:「在七十年代,日本學者最先提出自己的祖先是哈尼族」。日本驚奇地發現,中國雲南的哈尼族與日本大和民族的信仰都具有相似的「萬物有靈」觀念,特別是在諸神中,日本族最有權威的「日神」和哈尼族的「阿匹梅?(日神)」都為女性;日本崇拜「谷神」并奉櫻花為國花,哈尼族也崇拜「谷神」,并視櫻桃樹、櫻桃花為神花。就「哈尼族說」而言,日本族最早的宗教習俗與哈尼族「萬物有靈」、多神崇拜和祖先崇拜是一樣的。以「萬物有靈」為核心,在日本族稱之為神道,即崇拜自然現象如太陽、山脈、樹木、水、岩石以及生殖的整個過程。這種「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其定義表現為「視自然界的萬物都是神靈的化身」。值得提出的是哈尼族和日本族早期「萬物有靈」的原始宗教信仰,在整個世界和整個中國大陸各民族中都具有普遍性。按照習慣,中國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總是和天上有所聯繫,中國南方部族的靈魂意識,又總是和地下有著聯繫。因此,在南方的農耕社會廣泛流行的是地母信仰和多神教世界。這樣,哈尼族和日本最有權威的日神都同樣為女性就也是一個十分重要的相同點。

  在日本早期社會的重要特徵中,有著以女權(母系)為社會基礎的鮮明特征。日本《古事記》傳說中,日本的皇族祖先就是「太陽女神」。公元三世紀的中國史書《晉書》中記載,日本「女王國」在部落中享有霸權,這種母系制度,應該是日本神話中「皇族是太陽女神的後代」的一種現實的表現。在人類的父系氏族社會尚未從母系氏族社會崛起之前,世界上許多的民族都在崇拜女神,中國道教的神仙當中,女神占有重要的位置,古印度教的諸神,古希腊神話,以及從標志出身血緣關系的姬、姜、贏、姚、晏等中國先秦早期的諸姓氏中,我們都可以看到過去的母系氏族社會具有至高無上的尊嚴,所以,世界上不同民族對「女神」的崇拜是母系社會遺留下來的基本特征。

在「萬物有靈」的多神崇拜中,哈尼族和日本大和族又都在同時崇拜「谷神」。在傳說中,日本的太陽女神曾在天上的稻田中任職播種,并將一些種子給了天皇的後裔去種植,日本神道的第一神社——伊勢神宮,將天照大神和丰收大神在內、外宮集中供奉,說明日本人已經看到了這二位大神的必然聯繫。

  還有一種是「傣族說」,這主要是鳥越憲三郎、佐佐木高明和渡部忠世等學者的見解。他們根據《史記》、《漢書》的記載,以及稻米文化、飲食文化等特點和風俗習慣的共性,提出了「日本人的發源地是雲南」的假說。對於泰國西北部的傣族和雲南西雙版納傣族,鳥越憲教授的新說認為:「對被認為是雲南南下的泰國山岳地帶的少數民族進行實地考察,結果發現了在所有嬰兒的臀部都有胎斑,同時,也在西雙版納傣族中發現了胎斑。」鳥越憲認為:「胎斑說」已從體質方面証明了我的假說,西歐人命名的「胎斑」如果很早就在雲南和泰國內地進行實地調查,那麼也許可以叫做雲南斑。所謂「胎斑」,是指在嬰兒臀部及腰、背和肩等各部分皮膚出現的青色斑紋。原因是在皮膚真皮上有黑色素細胞,它隨著年齡的增長逐漸消失。自然,鑑定某一人種的「根源」,僅從皮膚中的色素細胞定論并不足取。然而,鳥越憲還從血液分析中得出力論:「在西日本(九州、本州地區)有許多人的血型是A型,這一點同雲南和泰國內地相同。」

  我們知道,中國的北方漢人屬於東亞蒙古人種,其體質特征介於北方蒙古人種和南方蒙古人種之間。而屬阿爾泰語系的日本人則是蒙古人種的東西類型,這一人種類型既有蒙古人種胎斑的類似性,又有蒙古人種血型多為A型的特點。早年,鳥越憲也曾根據胎斑,多次強調了日本族和蒙古人種的類似性,并主張大陸北方是日本人的發源地之一。但是,蒙古人雖有胎斑,卻因為是游牧民族而不種植稻谷而成不了日本大和民族的「祖先」。

  近年來,日本的考古學者發現,大和的佐咪田古墳中出土的一件房屋紋飾鏡,畫面上亦有干欄式住宅,而西雙版納傣族的這種干欄式建築,至今仍散見於日本部分地區;此外,日本平安時代盛行贅婚,就是今天的日本現代社會也還遺留有這種上門婚的習俗,這與西雙版納的婚俗,也有驚人的相似之處。在亞熱帶地區,因為炎熱和潮濕多雨,干攔式建築較為普遍。這種建築民居南起菲律賓巴拉干人,泰國泰族,中國雲南的傣、哈尼族,以及海南黎族,多為干欄式高架住房;至於贅婿婚,除西雙版納傣族外,泰國農村社會和中國雲南滇南哈尼族多有贅婚習俗。

  但是,日本著名社會人類學教授荻原秀三郎的觀點更具有合理的遠見性。他認為:「研究日本文化不限於一國的民俗中兜圈子。」因此,他研究的出發點不是為本民族找祖先,而是將研究各種文化現象的出發點,放在了中國沿海和南方一些主體民族各種文化的研究中。早在七十年代「雲南熱」開始之時,荻原秀三郎曾多次從朝鮮半島到泰國西北部乃至印尼的巴厘島各少數民族中進行了調查。八十年代,他開始到中國廣西武鳴縣的壯族聚居區,而後又根據「倭人起源於雲南」新說而到雲貴高原。1981年春,他經海南島後再度進入雲南,到各少數民族村落中進行察訪。「過去一直認為純屬日本固有的民俗,在這些地方卻不乏其例」。如日本在春秋特定的日子里,男女有對歌習俗,特別在日本關東築波山一帶更為明顯。但荻原秀三郎發現,除雲南哈尼、彝、傣、佤、白、納西等族有此習俗外,台灣高山族、海南黎族、廣西壯族、湖南苗族、貴州苗、侗、布依等族,雲南屏邊苗族,都同樣盛行對歌相戀的習俗。這些人類社會中歷史文化的共性,啟發了荻原秀教授:「如果不把周圍民族特別是中國華東到西南地區民族的習俗弄清,對倭人的研究總會使人覺得立論下得不夠。」

日本列島由於其島國所固有的特殊地理位置,外來的海洋文化是構成日本鄉土文化的重要發源,漂洋而來的各種民族的不同風俗與日本當地居民的不斷融合,形成了今天日本列島的人種、風俗和現有的文化。日本民族這種復合文化是從朝鮮半島、東西伯利亞、中國南方以至西南的雲南,再到緬甸、泰國、印度阿薩姆地區、印尼、菲律賓各個周邊國家的各個民族產生和培育起來的,既有以雲南西雙版納傣族為代表的水文化,又有雲南楚雄彝族為代表的火文化的因子,從而成就了十分和諧、相融的「水火文化」。在如此廣大的歷史文化氛圍中,用單一的民族來確定誰是日本人祖先的唯一發源是不恰當的。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97674
(轉貼)貴州最老動物 距今六億年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有虞傳位堯 推翻五帝說

上海學者研究上海博物館收藏的戰國時期楚國竹簡「容成氏」發現,上古時期堯的帝位傳自帝王「有虞」,顯示堯舜之前可能還有新帝王。

據上海新聞晚報報導,上古時期,堯把帝位禪讓給舜,舜禪位於禹,禹的兒子啟即位後,「父歿子繼」的夏代開始。但堯的上一代帝王是誰?中國人的祖先黃帝與堯又是什麼關係?

根據西漢司馬遷「史記」記載,軒轅氏(黃帝號)傳位於孫子顓頊,顓頊傳位於黃帝曾孫帝嚳,帝嚳崩後,其子堯即位,因此黃帝、顓頊、帝嚳、堯、舜形成「五帝」。上海復旦大學出土文獻與古文字研究中心專家郭永秉認為,「司馬遷這一說法所依據的史料,不會早於戰國晚期,而戰國中期的不少文獻資料,漢代已失傳了。」

【2007/04/03 世界日報】

浙江官員:毛澤東祖籍在江山

在中國人的記憶中,毛澤東祖籍是湖南韶山。但是浙江省江山市委宣傳部日前透露,毛澤東祖籍地是浙江省江山市石門鎮清漾村。這一最新結論源自清漾村發現的《清漾毛氏族譜》,使毛澤東的宗族世代又上溯千年。

據東方網報導,在1990年以前,已有詳實的紀錄說明,毛澤東在湖南韶山的祖先從毛太華開始,至毛澤東已有20代。毛太華因戰亂由江西吉水遷至湖南,而毛太華定居江西吉水之前的先祖情況,此前沒有找到記載。

中國人民大學圖書館工作人員在1990年整理館藏中,發現了一部珍貴家譜———《韶山毛氏族譜》。這段歷史才得以明示:毛姓從周朝開始,最早居住長江以北,是為「北毛」。後因戰亂南渡,遷居江南。「南毛」的始祖叫毛寶,是毛氏家族的第52代。毛寶的兒子因戰功受封,居住在信安(即今衢州一帶),從此繁衍生息,稱為「三衢毛氏」。

毛寶的第八代後裔中,有一個叫毛元瓊的,遷至石門清漾,清漾毛氏自此為始。北宋時,時任工部尚書的毛讓從衢州遷至江西吉水。浙江衢州、江西吉水、湖南韶山三點由此聯繫起來。

【2007/03/23 世界日報】

鳳凰衛視:毛澤東次子毛岸青逝世

香港鳳凰衛視今天報導,已故中共領導人毛澤東的次子毛岸青於昨天凌晨四時十八分在北京三零一醫院病逝,終年八十四歲。

毛岸青出生於湖南省長沙市,是毛澤東與第一任妻子楊開慧所生的次子。

據報導,一九三零年十一月十四日楊開慧被湖南軍閥何鍵捕殺後,毛岸青與哥哥毛岸英被保釋出獄,後來寄養在牧師董健吾家中。

一九三三年中共中央遷往江西省瑞金後,由於經濟資助中斷,毛岸青和毛岸英流落街頭,毛岸青曾被上海警員擊傷頭部,造成精神病。

一九三六年,毛岸青與毛岸英被張學良部下李杜帶到巴黎,後來再被帶到莫斯科,進入莫尼諾第二國際兒童院。一九四七年返回中國後,在大連養病。

毛岸青返國後掛階中校,在軍事科學院從事研究工作一九六零年毛岸青和邵華在大連結婚,一九七零年育有兒子毛新宇。

【2007/03/24 中央社】

人類遷徙史 豬知道?

洛杉磯時報十七日報導,豬隻DNA最新研究結果將重寫太平洋地區的人類遷徙史,包括多數太平洋島民的先人來自越南。

以往的陶罐及其他手工藝品研究結果顯示,玻里尼西亞與大洋洲文化源自台灣,並迅速向太平洋各島嶼擴散。

為了解這段時期,一支以英格蘭德漢大學考古學家杜布尼為首的大型國際團隊研究七百八十一頭現代與古代豬隻的粒線體DNA。

研究報告首席執筆人、瑞典烏普薩拉大學考古學家拉森表示:「豬擅長泅水,但還無法游到夏威夷。由於島嶼距離長短不一,先人一定曾經運送過豬,豬因此成為人類遷徙活動的極佳代言人。」研究報告將刊登於廿日出刊的最新一期「美國國家科學院學報」。

研究人員發現,現代越南野豬與蘇門答臘、爪哇、新幾內亞的現代野豬,近大洋洲的古代豬隻,以及幾個太平洋島嶼的古代及現代家豬,都擁有相同的單一遺傳基因。台灣的豬找不到這種基因特徵。

【2007/03/18 聯合報】

中國時報 2007.02.04 
貴州發現最古老動物 距今6億年
徐尚禮/台北報導

中、美古生物專家近日發表聯合研究成果,認為在貴州甕安發現的胚胎化石,可能是迄今發現的最古老動物,距今約六億年前。

二○○七年第二期《Geology》雜誌以封面文章,刊登了由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專家和美國阿莫斯特學院專家共同完成的研究論文:《埃迪卡拉紀動物胚胎已成年?》(埃迪卡拉紀,或稱新遠古紀第三期,一般指六億多到五億多年前)。參與此項研究的中科院南京地質與古生物研究所研究員袁訓來表示,一九九五年,他們在貴州甕安發現了這些球狀化石。根據對化石的研究,發現這些細胞每分裂一次,單個細胞的體積就比母細胞減小一半,而整個細胞聚合體的體積幾乎保持不變,這一特點與動物胚胎的發育過程非常類似,專家認為其是某種「埃迪卡拉紀」不知名動物的胚胎化石。

研究人員還發現,根據化石標本顯示的螺旋狀胚胎展開的跡象,似乎表明這些胚胎化石最終發育成管狀的生物體。研究人員據此認為,這是一類未知而神奇的動物,就目前來看,地球上沒有與它類似的動物類型。為了更好地研究,科學家根據它的「長相」給它起名叫做「裝飾大球」。

袁訓來描述「裝飾大球」是一種螺旋狀的軟體動物,平時就生活在「蛋殼」裏,起初「蛋殼」的表面是光滑的,但隨著它不斷生長,「蛋殼」表面被它鑽出了很多螺旋狀的小孔,只要它在殼裏一動,就會從螺旋排列的小孔中產生水流。

水體螺旋流動能夠使它向某一個方向運動;除了運動,它排泄、取食也要靠這些小孔,一些細菌或細菌大小的有機顆粒就會順著水體的流動被動進入殼體內部,從而被它捕獲,它的排泄物也可以順著水流從小孔中排出殼外。

科學家表示,從「裝飾大球」細胞分裂的過程看,它的成體和胚胎都是一樣大的,它是怎麼「生」出跟自己身體大小差不多的胚胎的呢?它是否消逝於一次失敗的演化?目前為止,對這些問題還沒有肯定的答案。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73112
(轉貼)最古老的幼童化石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1.20
露西的女兒 最古老的幼童化石
新發現的阿法南猿人骨架,再度引發專家辯論:人類的行走姿勢是如何演化的?

文/黃凱特 翻譯/王道還(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科學人》)
孩子臉:這個最近公開的阿法南猿人化石,暱稱「賽蓮」,死的時候只有三歲。賽蓮的骨架比著名的露西還完整,例如露西的頭顱大部分都沒找到,賽蓮的不僅保存下來,而且完整的不得了。(照片:科學人提供)
法(Afar)這片乾旱的不毛之地,位於衣索比亞的偏僻地區,一直是古人類學者最愛去的化石獵場。有一度,許多人族動物都在那兒生活。所謂「人族」(hominin),是指人與黑猩猩的始祖分化之後,人這一支裡的所有物種。阿法這地方很出名,也許是因為「露西」(Lucy)就是在那兒出土的。露西是生活在320萬年前的人類祖先遺骸,屬於南猿人屬阿法種(簡稱阿法南猿人)。現在,學者又在迪奇卡(Dikika)這個地方發現了一具教人驚豔的阿法南猿人骨架標本,距露西出土地點,不過四公里。露西過世時,已經成年,新化石是一個女孩的遺骸,她雖然生活在330萬年前,大家卻叫她「露西的孩子」。

其他那麼古老的人類祖先化石,沒有一具比她更完整;連露西都比不上。此外,迪奇卡出土的化石是最古老的人族兒童骨架,它給了科學家一個空前的機會,研究我們遠古親戚的發育過程。美國亞利桑那州立大學人類起源研究所主任約翰森(Donald C. Johanson)評論道:「要是露西是20世紀最偉大的化石發現,這個孩子就是21世紀到現在為止最偉大的發現。」著名的露西正是約翰森在1974年11月底發現的。

幸運兒

2000年12月10日下午,由阿連塞吉德(Zeresenay Alemseged)率領的化石獵人(搜尋化石的人)發現了那個孩子的化石。當時阿連塞吉德是人類起源研究所的博士後研究員,現在他在德國萊比錫的馬克士普朗克演化人類學研究所服務。一開始,化石的小臉只有一部份露出地面,大部份骨架仍然藏在一個甜瓜大的砂岩中。但是,阿連塞吉德回憶道:「我立刻就知道,那是人的化石。」因為它的眉骨平滑、犬齒小,還有其他類似人的特徵。不過,進一步的鑑定,得等到化石全部取出後才能進行。而從石頭裡取化石,就費勁兒了,必須小心翼翼,以牙醫用的工具將化石周圍混凝土似的石質一點兒一點兒修理掉。

阿連塞吉德花了五年才把這孩子的關鍵形態特徵修理出來;許多骨骼仍在岩石中。儘管如此,這個化石已經提供了寶貴線索,讓專家對阿法南猿人有了新的認識──大部份專家都認為,阿法南猿人是我們這一屬(人屬)的祖先。2006年9月21日,阿連塞吉德與他的團隊在《自然》發表了兩篇報告,描述這個化石,以及遺址的地質、古生物學脈絡。同時,他們在衣索比亞舉行記者會,宣佈這個發現,並為這個孩子取名為「賽蓮」(Selam)──在衣索比亞的幾個原住民語中,「賽蓮」的意思都是「和平」──祈望正在阿法地區交戰的幾個部落,能走向和平。



這副化石人骨,大概是個三歲女童的,包括一個完整的頭骨、整副軀幹骨,只有肢骨不全。連不比夏威夷堅果大的膝蓋骨,也保存下來了。許多骨頭沒有散開,仍然保持原有的關連。這麼完整的人類祖先化石實在很罕見,孩童的化石更罕見,因為孩子的骨頭脆弱多了,不易保存下來。這麼完整的兒童骨架化石,只有距今五萬年前的一個尼安德塔小孩比得上。

走路還是爬樹?

團隊裡的地質學者溫恩(Jonathan G. Wynn)是美國南弗羅里達大學地質系助理教授。賽蓮的保存狀況極好,加上遺址裡出土的其他動物化石,使溫恩相信,賽蓮死了之後很快就遭洪水淹埋。至於她是死於洪水,還是死後落水,不得而知。雖然賽蓮死亡時只有三歲,她已經具備了阿法南猿人的特徵。例如她的口鼻部突出、鼻骨窄,就與南非出土的唐孩兒(Taung child)截然不同──唐孩兒屬於另一個物種:南猿人屬非洲種(簡稱非洲南猿人),生活在250萬年前左右。賽蓮的下顎與哈達(Hadar)出土的人類下顎很像;露西與其他阿法南猿人化石就是在哈達出土的。

專家對阿法南猿人的行動模式很感興趣,但是過去出土的化石都令人困惑,因為他們體骨的形態特徵,是像個拼盤的組合,賽蓮也一樣。學者同意,阿法南猿人能在地面上以兩腿行走。但是,自1980年代起,專家為了他們是否也適應樹上的生活而爆發辯論,因為雖然阿法南猿人的下半身已適應以兩腿行走的行進模式,他們的上半身仍然保留了許多為適應樹棲而演化出來的原始形質,例如長而有曲度的手指(適合抓握樹枝)。一個陣營主張,阿法南猿人完全在地面上生活,他們上半身適於樹棲的形質,不過是樹棲祖先遺傳下來的演化包袱。另一個陣營反駁說,要是阿法南猿人幾十萬年都擺脫不了那些形質,表示那些樹棲形質還很重要;換言之,阿法南猿人還沒有完全在地面上過活。

賽蓮與其他的阿法南猿人一樣,兩腿適於走路,手指適於攀爬。但是她的肩胛骨提供了新資訊──過去沒有發現過阿法南猿人的肩胛骨。根據阿連塞吉德的觀察,賽蓮的肩胛骨與大猩猩的最相似,尤其是肩關節,與猩猩的一樣,都朝上,現代人的肩關節則朝向身體側面,兩者判然有別。阿連塞吉德說,猩猩類型的肩關節,也許適於兩手高舉過頂的姿勢,而猿類在樹上攀爬,兩手必須高舉過頂。(儘管大猩猩成年後就不上樹了,牠們在成年以前,的確會在樹上消磨時光。)

此外,賽蓮的內耳也提供了樹棲傾向的線索。阿連塞吉德的團隊利用電腦斷層造影技術,檢查賽蓮的半規管系統,維持平衡的重要機制就在裡面。研究人員發現,賽蓮的半規管與非洲大猿、非洲南猿人相似。他們推測,這表示阿法南猿人以兩腿在地上走路,但並不像我們現代人一樣迅速、敏捷。我們也可以說,阿法南猿人不擅於分別操控頭與身軀的運動──我們能持續地跑步,訣竅在我們有這種本領。

阿連塞吉德的結論是:阿法南猿人能以兩腿在地上行走,但他的上半身至少有一些特徵是適應樹棲的形質。1983年,美國紐約石溪大學解剖學教授史登(Jack T. Stern, Jr.)與同事,研究露西以及同時代的其他古人類化石,已經得到相同的結論。史登評論道:「我很高興知道,這篇論文表明了我可能是對的。」約翰森同意,現在支持阿法南猿人仍然花部份時間在樹上活動的證據,比過去堅強得多。他說道:「過去,我堅決相信阿法南猿人完全生活在地面上,以兩腿行走。」但是將最近的發現考慮進去後,「阿法南猿人會利用某些樹上棲境,在夜裡睡覺,或是採集熟悉的食物,不是完全不可能的。」

(更多詳細內容,請看本期《科學人》)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47706
頁/共3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