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人皆以為抗戰時期的國軍裝備低落而不堪一擊,固然人數眾多到戰鬥序列上擁有三百萬大軍,可是每每與日軍會戰時總以失利收場,從淞滬會戰以來直到民國33年才有改觀。
但是回顧抗戰剛開始時,其實國軍仍是有部分準備的,甚至意欲集結當時國軍最精銳的部隊要跟日軍一決高下。國軍自從民國23年提出全國陸軍整編計畫以來已經將轄下部隊逐一接受德式編裝與訓練,也同時接受德式配備以逐漸符合現代化陸軍的要求。首期接受整編的中央直屬部隊後來均稱做調整師,即由原本步兵三旅六團調整成為二旅四團制,多出來的則與其他部隊新編成同樣調整師編制,預計自24年起分三四年將直屬60個師調整完畢,而當中未經整理的步兵師則先將編制調整成二旅四團後在分期接受德式編裝裝備和訓練,故抗戰初期有所謂的調整師和整理師之區別。
在德國顧問的建議下,調整師採用二旅四團的步兵編制,並且逐步加強其他特科兵種的編制如通信、砲兵、工兵等等。如無法成立砲兵團則應當先有一砲兵營,若無法成立工兵營或者通信營則也應成立連編制。武器方面則逐漸統一輕兵器的規格,並還成立軍械造修單位等等。
截至抗戰爆發直前,國軍總共完成了35個調整師和24個整編師的編成,並且調整東北軍19個師,整理廣東部隊10個師,川康部隊26個師及九個獨立旅。其中完成調整的30個師中央直屬部隊,部分完全接受德式訓練和裝備,其他亦或多或少接受德式裝備訓練,故此為抗戰前國軍能堪重任的新式中央軍。
抗戰直前,陸軍已經依照24年整編計畫完成第一和第二期各十個步兵師的整編,而這些單位中德國顧問實際參與訓練者為以下單位:教導總隊、第三師、第六師、第九師、第十四師、第三十六師、第八十七師、第八十八師,另有隸屬於財政部的稅警總團,總數約十八萬人之眾。又因各師接受整編時間長短不一,而當中接受德式訓練編裝最為徹底的則以第三十六、八十七、八十八師等三個單位。
此三個單位中的87,88師前身乃為國府警衛師,也是駐紮在南京周遭的衛戍部隊,故為第一批接受德式訓練裝備的部隊之一,而36師則於22年抽調87和88師等部隊的補充旅另外編成,同樣駐在南京周遭並一同接受德式訓練編裝。這三個單位在整編之後就是僅次於教導總隊最為整齊的德制新式中央軍。
此三個部隊之編裝如下:
師司令部
轄步兵旅二:旅部
轄步兵團二:團部
每團各轄三步兵營
團直屬部隊-步兵砲連(原應配屬德製75mm步兵砲,但因裝備未到而從缺),小砲連(蘇羅通20mm機砲六門),通信連
步兵營-三個步兵連,一個機槍連,一個迫砲排
師直屬部隊-
砲兵營-三個克魯伯七五野砲或普福斯七五山砲連共12門,通訊排
工兵營-三個工兵連,通訊排
輜重營-兩個輜重連
通信營-兩個有線通信連,無線電排
戰車防禦砲連-四門Pak 35 三七公厘戰防砲
衛生隊(平時為師醫院)
由以上可以看得出來既使經過整編之後國軍步兵師仍較當時德國步兵師標準編裝落後一大截,當時教導總隊乃為唯一按照德式編裝的國軍部隊,其編裝應為三個步兵團、砲兵團、工兵營、通信營、後勤縱列等,尤其在砲兵部分就相差很多,德制步兵師內的砲兵團乃有三到四個砲兵營,二到三個105mm野戰榴彈砲兵營,一個155重榴彈砲營,而各步兵團內均有步兵砲連、高砲連、戰房砲連、工兵連等等。故在當時國軍環境惡劣之情況下,還能整編有這樣的一批新式部隊,就可知道國軍並不是不願意抗戰,而是忍耐等著國軍整編完畢後擁有充足戰力再行抗戰,不然與當時日軍相較實在相差太遠。
68年過去了,那些烈士們如今安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