僑胞回台「看健保」一事引起議論,本地納稅人頗感不平。但也有人為僑胞叫屈,認為只要在台設戶籍、領身分證、繳健保費,為何不能看健保?
這問題非三言兩語能說清楚。如果儘量簡單說:台灣的健保費,是依所得高低而計算繳交的;如果源頭的所得稅制不公平,就會讓健保費制不公平。
話說健保費,衛生署長楊志良才上任就說要漲,新方案是先漲高所得者的費率。從「肥鵝」身上先拔毛,民意壓力會小一點。問題是,台灣所得稅制的問題人盡皆知,受薪階級一毛都跑不掉,而真正有錢人未必課得到稅。近幾年實施「最低稅負」制,才稍稍綁住了一些有錢的漏網之魚。而稅制不公的問題擴散到健保費上面,就產生了當年的「林志玲現象」,但這種「高收入、低健保費」問題豈止發生在藝人身上?這是稅制和費率不公的「基本面」問題。
僑胞問題又複雜得多了。過去不論從海外所得或居住天數來說,僑胞都不必繳稅。但明年開始要針對國民的海外所得課稅,僑胞這一塊成了「敏感地帶」。這幾天,僑委會官員才正率著台商、僑界代表赴財政部「溝通」此一議題,反映「僑民心理恐懼」、「影響回國投資意願」等等。
這件事要正本清源,其實僑民本有權利選擇不當中華民國的納稅人。只不過,納稅的義務和權利應該是相連結的。僑胞能坐飛機回台看病的,大概不會是低收入者;如果只繳最低標準的健保費,就看病「看到飽」,甚至出境後輕易就可停保,則國人怎能服氣?
我國向來對僑民強調「血濃於水」的聯繫,從海外僑教到僑生返國就學都儘量照顧,確也具有歷史和文化意義。現在「看健保」一事鬧成這樣,實在傷感情,其實也不該責人貪便宜或鑽漏洞,畢竟過去乃制度「開大門」所允許。但現在問題一層一層疊上來,從海外所得課稅、是否採最低稅負、到健保費率問題,最好攤開來一併檢討。否則,單靠僑委會赴海外向僑民宣導「納稅是一種榮譽」,想就此解決問題,豈不笑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