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光復大陸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漢疆兩中】一個中華疆域 兩個主權中國
 瀏覽73,072|回應243推薦8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8)

Abr
早早安(顏俊家)
中華民族的端午節
貪汙無罪嫖妓有理(一邊一咯,叫雞聯盟)
sunism
天煞孤星
久遠
曾太公


 「一疆兩中」與「中國台北」


梅峰/罷免護扁立委行動聯盟召集人


2007/04/28


民進黨以對岸用「中國台北」,而非奧運正式的「中華台北」名稱,來矮化我國,且未「國進國出」,因而拒絕聖火入境,筆者為陳水扁政權的睜眼說瞎話,忘記以小事大需用智慧,且嚴重輕忽參與奧運對兩岸和平與選手志業之重要性,感到極端遺憾!


其實,老以為自己是「台灣國」而自稱「台灣」,並以「中國」稱呼對岸之民進黨,至今仍活在虛幻與謊言中,才是真正的中共同路人,因中共始終以我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一部份,是臣屬於他們的地方政府,故絕不會稱呼我為「中華民國」,而永遠以「台灣省」之「台灣」稱之,而民進黨更以避免混淆當藉口,為了去中國化,而樂得與對岸唱和,結果吃虧上當,還自以為聰明,其實「行不更姓,坐不改名」,怕混淆為何不讓中共去變,而多數百姓只是不願「被」併吞,失去我國得來不易之民主政體,且對到底應稱呼為台灣國或中華民國,並不那麼計較,也都承認自己是炎黃子孫,是台灣省人,更是中(華民)國人。


顧名思義,國家即代表「國」是「家」的組合,再由「國」是「囗」、「口」、「一」與「戈」四個部件組成可知,國家之要素為疆域、家口、一統政權及國防武力,而自簡體字「國」之組成部件是「囗」與「王」亦可看出,對中共專制國家來說,其最根本要素僅需疆域與獨裁者,其他都是次要。而除非填海造陸或地層下陷,否則疆域應是最神聖,且無法分離拆分或更改的,領土分佔更是國與國間之最大分別,國旗與國號甚至可說是象徵性的,國防武力則基本上附隨於政權,至於政權更是會政變、流亡或改選的,而家口也是會生離死別、投誠或移民的。


首先,岩里正男的「特殊國與國關係」,綠軍的「兩國論」與「一中一臺」,都無法明確呈現當前兩岸憲法,均相互強調原始疆域包含對方管轄領域之現實,也才因此衍生綠軍「正常國家」之「正名」及「制憲」要求,與當前兩岸政治與軍事之對峙困境,這相對於世界上多數國家,應該都是大不相同的,所以三者都是綠軍未來之終極願景,而絕非政治現實!


再者,黃光國的「一中兩憲」、張亞中的「一中兩國」、國民黨的「一中各表」、宋楚瑜的「兩岸一中」、馬英九的「一國兩區」,與新黨的「一國兩治」,亦都絕非實況,因為「一中」或「一國」均指「一個中國」,但「中國」是啥?到底是「文化中國」?「歷史中國」?或者我方所說的「中華民國」?還是中共所稱之「中華人民共和國」?相信言人人殊,莫衷一是,但兩國憲法卻率皆強調具對方轄區之所有權,所以「一個中華疆域」之「一疆」,確為雙方憲法與多數人民之認知共識,因為現實是最重要與再清楚不過的。


而「兩憲」、「兩國」、「兩岸」、「兩區」、「兩治」與「各表」之定義,基本上都模糊不清,全是單方面欲讓仗勢欺人之中共接受,逃避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皆具備各自不同體制之國家要素,因而「兩個中國」之「兩中」才是真正現況,且其代表性更是全面的,此即「兩個中國政府」,「兩個中國人民」,「兩個中國轄區」,「兩個中國憲法」,及「兩個中國主權」等等,全都說得通!是故筆者以為「一個中華疆域,兩個主權中國」,所謂之「一疆兩中」,方為無人敢否定的兩岸政治現實,與我國不畏強權並維護雙方立場的最真確描述!


更有甚者,「一疆」符合藍軍期望,「兩中」掌握綠軍立場,「一疆兩中」綜合藍綠雙方原則,是終結我國兩岸問題無休止爭戰的萬靈丹,如此團結一致,矛頭向外,方能終止多頭馬車之無效統獨口水,以致力於人民福祉之牛肉政策研討,至於中共是否枉顧現實,繼續穿著「一個中國」之「國王新衣」,此時就全看其自信心足夠否,否則如果連現狀都不敢承認,又將如何擴及兩岸之中程協議與未來目標呢!


至於各種不同之終極政治主張,如臺獨、獨臺、左統、右統甚至中華家國等等,都只是各方期望而尚未達成的不同「理想」;而政治是要進步的,所以中華民國不可能屈服於一個政經,尤其是政治,現皆落後之不文明政府,甚且中國大陸是中共政權竊據自中華民國,我們怎可枉自菲薄,自願做敗家子呢!


總之,奧運只有明年是中共辦,下一次不知又要隔幾年,因此嘴長在他的臉上,我們人在屋檐下,就暫時低個頭,不如隨他去亂報他的,我們就自家報自個正確的,且奧委會是大家的,我們只要照著奧運「中華台北」之規章行事,公道自在人心,何必去理睬他的瘋人哮語;因此他喊他以為的「(紅色)中國台北」,我有我認定的「(自由)中國台北」;他說他的「越南進,中國入」,我有我的「越南進,中國出」;大人們彼此各說各話,睜隻眼,閉隻眼,滿足對方難解之政治面子,但卻務必讓子弟快快樂樂,安安心心的比賽競技,國人輕輕鬆鬆,興高採烈的加油觀戰,這才是政府家長的莫大功德,何苦搞得風聲鶴唳,雞飛狗跳,甚至斷送先前好不容易爭取到的奧運國際舞臺呢!


「一個中華疆域,兩個主權中國」之「一疆兩中」


2005/07/15 04:47


立梧先生! 謝謝您的回應!


小弟很不喜歡花太多時間討論這個令人生厭之問題,但今天既然是小弟激起先生對此事之興趣,小弟就勉為其難花點時間就教於先生吧!因為有些似是而非之言論是很容易誤導讀者的,尤其是邏輯之錯亂。


若有「正名」之議即可否定「名正言順」,這個邏輯如果成立的話,則任何辯論都可免了,因為先生之邏輯即是說,只要有人質疑,則所質疑之事必定正確,而不必再講道理,不必再去辯論,來求得正確之結論了。


中華民國憲法是客觀存在之事實,不是嗎!小弟有以個人之好惡否定此事實嗎? 「中(華民)國」不代表「中國」,那代表什麼?今天不能因為「中(華人民共和)國」亦代表「中國」,就否定「中(華民)國」代表「中國」的事實吧!這不但不可恥,更是鐵的事實。小弟想請教的是,「南朝鮮 (ROK - Republic of Korea)」有因為「大韓(人民民主共和)國(DPRK - Democratic People's Republic of Korea)」代表「韓國」,而沒出息的說自己不代表「韓國」嗎?因此重點是旁人如何區分它們,而非自己自甘墮落吧!


「中華民國」如果是「台灣」,那先生何不說「秋海棠」是「香蕉」,或「日本 」是「北海道 」呢?現在之事實是,「中華民國」之控制區域僅及臺澎金馬,但依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更改之。」,兄台想當敗家子,將自己的領土丟掉嗎?兄台能夠因為強盜以武力強佔自己的家園,就說那些家園不是自己的嗎?小弟說得不是事實嗎?


中華民國並未消失,只要一氣尚存,就不能放棄自己的權利,否則就是敗家子。


大陸朋友稱您是台灣人,而自稱是中國人,如果您接受的話,您就是上了他的當的敗家子。您必須正色的告訴他:「我是中國人,您是大陸人」,這是要讓他知道,大陸是「中華民國」的,我們終有收回的一天,否則您就是在自取其辱,自願做敗家子。


所以「兩個國家,兩個主體」是錯誤的,「一個中華疆域,兩個主權中國」才是正確的現實。至於未來兩岸欲如何發展,各種之不同政治主張,如臺獨(台灣共和國)、獨臺(中華民國放棄大陸領土)、左統(解放台灣)、右統(收復大陸)甚至中華家國(以家主政治統一中國)等等,都只是各方期望而尚未達成的不同「理想」,又如何能說是現實呢?


至於『同為華人族裔,何不順其自然,不搞政治統戰,我們可以在現實的基礎上,促進民主化的發展,促進彼此間的協作,拉進彼此的距離』之說法,小弟同意,因為發動戰爭是罪惡,而統獨是為達到人民幸福目的之手段罷了!而「距離」與「炎黃子孫」、「國家」甚或「政治」之相關性,小弟不予置評,因為是第一次聽到,實在不知有何相關。


小弟粗淺見解,就教於先生!


梅峰 敬草


若名正言順何以有正名之議?


立梧 letwo


2005/07/14 01:19


我們要以客觀來面對事實,而不以自己心中的好惡來面對事實,否則事實將會走樣,走樣的事實會影響我們判斷的基準,最後得到萬劫不復的結論,將有損我們的共和國,有損人民福址。


世界華人本是系出同源,無論身在何處,我們有宗親會,我們情感相通,互助提攜,就算遠在印尼的華人受難,我們感同身受,政府相挺,民間出錢出力。我們也都會希望華人同胞族裔都過得光榮、有尊嚴與幸福的日子。


但是,中華民國如何能代表中國?中華民國就是台灣,這沒有什麼好可恥的,這只是事實而已,有位大陸朋友,也許這樣的大陸朋友很少,他稱我台灣人,而自稱中國人,並把台灣與中國完完全全的分開,這令我突兀,因為這樣強調有點作做,但我可以感到他是為了向我釋放善意,他認同中華人民共和國,卻又必需尊重我們中華民國與他的國家是對等的兩個國家、兩個主體,我很感謝他的善意,這很難得,雖然就算他把台灣當做中國不可拆分的一部份,我也不會跟他生氣,但這件事給了我感想,同為華人族裔,何不順其自然,不搞政治統戰,我們可以在現實的基礎上,促進民主化的發展,促進彼此間的協作,拉進彼此的距離,我們只是國家不同而已,沒什麼大不了的,也沒什麼多大的差異,華人的特性就是很重宗族觀念,無論美籍、日籍、印籍、德籍、大陸、台灣的華人族裔,從來都是有出自本能的向心力。


印尼暴動期間,一位印尼華僑同學跟我說過,同為華人,他很羨慕中國和台灣的同胞,因為中國的華人與台灣的華人都有自己的國家,這是印尼患難的華人所缺乏的。 我想,炎黃子孫,國家不是距離,「政治」才是距離。 「政治」的距離,才是造成今日兩岸問題的根源。



附註:以上五位推薦人與痞瘋修正後加入之文章與圖說無關,很抱歉!



由以上所列舉的史實可知,領土的獲得依賴實力,翻開古今中外的史冊,各民族為了爭取領土,亦即生存空間(Lebens Raum)莫不奮戰不懈,血跡斑斑。中國武俠小說中常出現「土地寶劍,有德者居之」這句話,意即無德之人是保不住土地或寶劍的。至於這「德」字應作何解釋,常可因人而異。現代國際通行的「主權」(Sovereignty)這名詞所代表的觀念是一種舶來品,它是西洋各國在相互爭戰之間,為了休養生息,維持勢力平衡,由妥協而形成的產品,即互相承認權力範圍,起初是默認(Understanding),後來演變為承認(Recognition)。它的重點是「國際承認」,但承認與否還是要看實力。



姚立明也是留德的:他的一中兩國論就是一個中華民族 兩個獨立國家(中華民國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加坡? 三個中國:中非共和國、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 一疆兩韓、一疆兩中、一疆兩德、一疆兩越。 一疆兩中一蒙。 新加坡?

本文於 修改第 3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10566
引用者清單(2)
2008/09/07 12:35 【不平則鳴】 看豬走路和吃豬肉的差別: 以馬總統兩岸發言, 請教尋王爽城巧克力!
2007/07/30 03:48 【曾太公落美洲】 本主欄﹐原為梅峰答立梧文﹐現經增加二三文﹐已失原旨﹐太公撤銷原推薦﹗
 回應文章 頁/共2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兩岸應承認客觀現狀 主觀意念可附帶示之(轉貼)中共應該正視現實承認中華民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必也正名乎--中共應該正視現實承認中華民國(2011/02/12 00:30)

阮大方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總統在農曆新正之際,正式告誡全國公務員,在公文書上必須以「中國大陸」稱呼對岸,糾正近年來媒體以「中國」與「臺灣」作為區分兩岸報導的稱謂!他並指出這是回歸憲政架構的必要的分際!

反馬與反中的政客,立即為反對而反對,紛紛表態,評擊馬英九「承認中共政權為中國」、「自我矮化」、「反對一中」……各種說法不一而足!

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在大陸地區實施治權己超過六十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國」,與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建立了相互承認的外交関係,「反中」者矇住眼睛、捂住耳朶否認它的存在,反對它被稱為「中國」,與中共不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其鄉愿與無知; 追求滿足自我意滛的心態如出一轍,成為建構臺灣海峽兩岸和平發展的最大障碍!

「中國」一詞,自1949年10月1日中共建政成立「中华人民共和國」起,就成了與中華民國爭奪的「錦標」!自此,在國際政治語言上,有了「大陸中國」、「共產中國」與「自由中國」的區分,直到中華民國在聯合國的席位被中华人民共和國取代、並申稱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之後,各種國際組織紛紛步其後塵,迫使中華民國政府為了不致在國際上被孤立、遭淘汰而不得不使用如「中華臺北」等等名詞厠身其間,爭取生存及表現的空間,也由於知恥近乎勇的自身的努力,不但創造了「臺灣奇蹟」,也實踐了國父孫中山先生首倡的民主、法治、自由的政制。「臺灣經驗」成為在「中國大陸」推行改革開放師法的對象,「臺灣資金」成為「中國大陸」經濟建設發展的墊脚石,也是兩岸自敵視、對峙而走向和平發展的引路樹!

兩岸和平發展的走向,起自2008年馬英九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始,在過去的ニ年多時間內,已經有了足以為將來「中國人」在全球經濟發展的持續成長中,奠定兩岸朝野携手合作共創雙嬴的基礎!但是,政治方面,在雙方「擱置爭議」的默契下,並無寸進,中共官員在各種國際場合中,對「中華民國」的打壓一仍舊貫,甚至在與政治無関的影藝、運動、發明等國際活動中,都絕不鬆口; 也絕不手軟,貫徹追求「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的「最高國策」,而事實上這一條「最高國策」却是另一條「最高國策」-「統一臺灣」的最大障碍!

因為為了要「統一臺灣」,所以絕對不能讓臺灣成為一個「獨立的國家」,所以反對「臺獨」運動,但從事臺獨運動者,却以「中華民國」在國際上難獲承認而主張成立「台灣共和國」,並在臺灣獲得若干反中群衆的支持,是造成今日國內有統、獨分岐;藍、綠對峙政爭紛擾的根源,也造成臺獨運動的支持者,在全球各地憑藉經商的関係,組成反對兩岸統一的「臺獨聯盟」、親獨的「世界臺商會」、遍及各國各地的「臺灣同鄉會」!

這些組織在世界各國宣揚反中反共,與「疆獨」、「藏獨」雖未結合,都是中共政權必欲去之而後快的「主要敵人」!而要去「臺獨」,最能收效的辦法,就是承認統治「臺、澎、金、馬」地區的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己經立國百年的中華民國在這塊土地上行使主權,己超過六十年,從未因中共政權之不承認而發生是否存在的問題!却因此而成為支持「臺灣獨立」者振振有詞的基本理論!

中共自「小米加步槍」的土八路,進步到可以自製殲20隱形戰鬥機;從一窮二白發展到全世界第ニ大經濟體,在在顯示它各方面現代化的成就!唯獨在處理政治綱領議題方面,却是「纒着老祖宗的裹脚布」放不開!所謂「全世界只有一個中國,臺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份」之說,是可以用政治手段作分階段完成的エ作!絕不是一昧持强打壓就可以達成的,坦白說,在中華民國像我這類「死不屆從」的愚忠者不是少數,我們認為除非兩岸在相互承認的平等談判後完成的「統合」外,無論是武力佔領、金錢購置都不能被視為「中华人民共和國」統一了臺灣!

馬英九總統在促進兩岸建立和平發展関係的努力,有目共睹,他面對反對者的攻訐,羞辱毫不畏縮退讓,今天更以告誡公務員必須在公文書上指明「中國大陸」的談話,是「正視現實」的態度,展現了他在這方面勇往直前的魄力與勇氣!

寄語口口聲聲追求兩岸和平而不敢承認中華民國事實存在的中共領導階層,解决兩岸爭端的第一步,就是承認中華民國的存在。只有在雙方相互承認的情况下,才能建構兩岸和平發展的基礎!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阮大方,資深媒體人,名政論家,原任美國加州論壇報社長。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原文網址: 必也正名乎--中共應該正視現實承認中華民國 | 論壇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11/02/12/142-2687891.htm#ixzz1DgSjxVLs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501665
兩岸應承認客觀現狀 主觀意念可附帶示之(轉貼)中共應該正視現實承認中華民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必也正名乎--中共應該正視現實承認中華民國(2011/02/12 00:30)
Ads by Yahoo!
‧康健人壽保證承保www.cigna.com.tw
保障升級150%,意外離開最高領回250%!

(●作者阮大方,資深媒體人,名政論家,原任美國加州論壇報社長。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阮大方

中華民國總統馬英九總統在農曆新正之際,正式告誡全國公務員,在公文書上必須以「中國大陸」稱呼對岸,糾正近年來媒體以「中國」與「臺灣」作為區分兩岸報導的稱謂!他並指出這是回歸憲政架構的必要的分際!

反馬與反中的政客,立即為反對而反對,紛紛表態,評擊馬英九「承認中共政權為中國」、「自我矮化」、「反對一中」……各種說法不一而足!

由中國共產黨一黨專政、在大陸地區實施治權己超過六十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國」,與全球一百多個國家建立了相互承認的外交関係,「反中」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501664
(轉貼)林志昇:台獨是假議題 台灣絕非美第五十一州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11-2-11 字型: ∣看推薦∣發言∣列印∣轉寄∣分享:
馬政府祭憲法一中 法界批脫離國際現實
法務部指我有司法管轄權

〔記者范正祥、項程鎮/台北報導〕菲律賓將涉嫌電信詐欺的十四名台籍嫌犯遣送中國,該案犯罪結果地在對岸,我國是否有司法管轄權?法務部次長陳守煌昨於行政院院會後記者會說,在對岸犯罪,依照最高法院七十一年八一二九號判例,視為在中華民國領域內犯罪,所以我們一定有審判權和管轄權。

對此,法界人士指出,台人在菲犯案,馬政府卻以憲法一中和最高法院判例為由,認為我方對中國有司法管轄權,凸顯憲法和判例不切實際,已脫離國際現實,目前各國都認為中國和台灣是一邊一國,只有馬政府還活在虛幻的大中國法統。

行政院長吳敦義昨於院會聽取外交部「菲律賓政府將十四名我國籍詐欺嫌犯遣送大陸受審案」報告後裁示,為因應未來跨國犯罪情勢,維護國人應有權益,相關部會應重新檢討「海峽兩岸共同打擊犯罪及司法互助協議」,納入周延規範並建立仲裁機制,作為爾後發生類似案件的處理依據,以給予犯罪者應有的懲罰,受害者能有伸張正義的公道,這也是兩岸司法互助的目標。

學者:一中一台是國際常識

行政院並於院會之後大陣仗召開記者會,安排外交部、陸委會、勞委會、法務部等單位主管共同列席,向國人說明交涉處理經過,極力撇清絕無所謂「放年假」的情事。

文大法律系副教授許惠峰指出,從菲律賓認為涉案台人應遣返中國,可證明一中一台是國際常識,目前憲法認為我方仍擁有全中國主權,已脫離國際現實,但馬政府卻不願正視這個事實。

民間司改會執行委員高涌誠認為,兩岸關係條例已區隔中國及台灣分屬不同治權,憲法和判例不該硬要主張我方對中國有管轄權,但涉案台人仍應要求遣返回台受審。

蒼生尋岸:大海航行靠舵手或民意?

【聯合報╱社論】
2010.09.27 03:15 am

本報《元旦六論》及《兩岸解藥:從統一論到連結論》系列社論,討論兩岸議題,在兩岸皆見回響。其中有一種來自台灣內部的說法是:在兩岸局勢中,台灣像是一條船在大海中航行,船長須當舵手,豈可隨波逐流?

「大海航行靠舵手」是文革口號,也是專政圖騰。將主政者與人民的關係,比喻成舵手與乘客的關係;這是封建政治文學,但未必是民主政治的生理。

「舵手論」認為,在兩岸政策上,「由於馬政府的思維是跟著民意走,而非引導民意」,因而認定馬英九是「一個沒有方向的舵手」。「舵手論」者也反對「台灣前途應由二千三百萬人決定」的說法,認為馬政府在兩岸政策上應有「引導民意」的作為,當一個主導方向的「舵手」。

其實,在民主政治中,「主政者的意念」與「民意」,二者並非分割與對立的概念。主政者從民意中提煉政策,及民眾受到主政者情操的感召,二者相激相盪,皆是民主政治的正常生理。據此以論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在扁政府八年的動亂之後,標舉「不統/不獨/不武」,完成了三通直航、簽訂了ECFA;這恐怕不能說馬政府「沒有方向」,亦好像不能說馬政府「隨波逐流」,也似乎不能說馬英九有虧於「舵手」的角色。我們認為,現階段馬政府的兩岸政策,大致反映出主政者意念與主流民意在此階段的最佳交集。

說到「舵手論」,陳水扁應是最鮮明的例證。他有最堅定的「方向」,硬是主張台獨;他也絕不回應民意希望兩岸和解的願望,非要主張台獨。這種「引導民意」的意志,正是「大海航行靠舵手」的典範。然而,最後陳水扁這位「舵手」並未能宰制台灣的「方向」,反而是「民意」帶領了台灣走出「陳水扁的夢魘」(美國的評論)。可見,在民主政治中,將「舵手」與「民意」視為分割與對立的概念,極易出錯。何況,連北京也說,「寄希望於台灣人民」,則為何說在台灣民意中提煉政策即是「隨波逐流」?更為何認為民意的「方向」就一定不是正確的「方向」?

在這個連一家釘子戶的「民意」都要仔細斟酌的兩岸情境中,為何會在兩岸蒼生怒海尋岸的苦難中,假定「舵手」的意志縱然不符「民意」,卻仍應凌越民意?

在台灣,不論就政治觀點或政治價值言,民主問題都超越兩岸問題;若是反對台獨,要用民主方式達成,並要相信民主體制有能力處理這個問題(否則陳水扁為何有此下場?);倘是主張兩岸「統一」、「統合」或「連結」,也要以民主方式進行(看看這兩年進度神速)。民主是台灣的堅持,也是北京的追求。兩岸問題豈可由一名假設與「民意」背離的「舵手」決定?不論這名「舵手」是在台北或北京。否則,何必談什麼「寄希望於台灣人民」?

至於「舵手論」為何扯上本報社論?「舵手論」者認為,馬英九的「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中華民國」、「不統/不獨/不武」,不是假的、騙人的,就是沒有方向、沒有效用;且不啻就等同於「與陳水扁一樣」的台獨或獨台。接下來,這些人就不斷明示或暗示,本報系列社論是在為馬政府放話,於是就將本報社論,也說成是台獨、獨台、兩國論、假中華民國、沒有方向、隨波逐流。這種荒謬離奇的場景,豈不是廿一世紀的文字獄與火刑柱?

我們早已聲明,系列社論與馬政府「完全無關」;現在可以再鄭重說一次,系列社論與馬政府的關係是「零」。這種扣帽子的手段,竟然出現在自命為學者之輩,實在令人駭異。若為了樹立自己的「學說」,將馬英九說成「台獨」,我們頗不以為然,但爾我皆「子非馬英九也」,這畢竟只是雙方對第三者見仁見智的評價;不過,若說聯合報社論是主張台獨、獨台、兩國論,是假中華民國,這種誅心之論則恐怕會令人有「此人究竟有無認知能力」的質疑。

兩岸議題,議論紛紜;一得之愚固可貴,千慮一失亦瑕不掩瑜,原可相激相盪,截長補短。但若恣意將他人誣為「台獨」或「沒有方向」,以自我抬舉,豈是自立為「理論舵手」的正途?

※延伸閱讀》
‧『從「統一論」到「連結論」』系列社論

【2010/09/27 聯合報】

石之瑜:外省第二代的最後掙扎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9-23 00:25:41


  中評社台北9月23日電(特約作者 石之瑜)聯合報以社論連篇累牘鼓吹和平至上,並提醒統獨雙方,追求統一會造成分裂,追求台獨會造成戰爭,只有放棄目的與承諾,接受“中華民國”在台灣的現狀,大家都不統不獨不武,如此最符合台灣民意,也最能讓北京有台階可下,然後兩岸可以攜手發展謀福。這一系列看似合情合理的現代戰國策,邏輯嚴謹,面面顧到,但是因為缺乏歷史深度與思想高度,極可能弄巧成拙,反而造成兩岸關係出現大波動。

  聯合報社論的基調與馬英九兩岸政策的原則相呼應,也與親國民黨智庫亞太和平基金會策士們近日的言論同步,共同出自於主要是外省第二代作家的手筆,應該是反映了他們之間所分享的歷史脈絡,故這也就說明其中的盲點恰恰在於,他們無法體會經歷皇民化而反華仇華的台獨核心勢力情之所欲,更無法掌握經歷百年帝國主義壓迫而終於走進民族振興契機的統一意志。簡言之,他們所思考的,是一種最適合外省第二代政治人物在台灣生存的政治狀態,他們於是發動對第一代人光復大陸情操的轉向,這種轉向,矛盾地酷似戰前日本左翼對軍國主義臣服後的思想轉向。

  經歷皇民化的社會世代及其後人是台獨勢力的主力,從“中央研究院”台灣史研究所對台籍日本兵的口述歷史看來,自始參與二二八事變的,就是事變前一年大量返台的、效忠天皇的台籍日本兵與愛(日本)國青年,他們撲殺清國奴與支那豬的動機明確。至今,追悼先人的三立電視台大話新聞節目,仍播放天皇玉音,放言日本種族高等而中國人的種族低等云云。長期追蹤閱讀自由時報便可知,聯合報提倡的和平至上與馬英九政府的不統不獨不武立場一樣,必被視為是向中國投降的陰謀。可見,替外省第二代設想的這一套政治邏輯,不但不會有吸引力,而且令人恐懼。
另一方面,受到帝國主義壓迫百餘年的中國,自甲午戰爭割台以降,不斷面對日本侵華戰爭的威脅,至今,大陸的反日情緒澎湃激盪,台北“國安局”甚至曾試圖煽動這種情緒,製造中日衝突。台灣之割讓是帝國主義帶給中國最大的歷史創傷,統一台灣是當代中國最大的民族道德,扭轉台灣人民以日本為文化母國的歷史認識,更是中國崛起過程中最大的挑戰。若不能統一台灣,任何大陸領導人不能面對良心譴責,即使走在所謂和平發展機遇期,也是如此。和平發展是短期的物質目標,斷無為了短期目標放棄歷史責任的道理,但是,自外於中國崛起的外省第二代豈能憑空理解?

  外省第二代的表面自信,來自於兩方面,一方面是北京為抓住了發展機遇而在外交與經濟上不斷讓步的表現,二是 2008 年國民黨的勝選。根據他們的判斷,北京能接受馬英九是因為他承諾不台獨,而本省選民能夠接受馬英九,乃是因為他承諾不統一,故能深獲人心。適逢全球化潮流湧至東亞地區,和平與發展似乎確實是大勢所趨。民族主義是台獨與北京之所本與之所衝突,全球化則是另一種意識形態。照外省第二代的邏輯(或願望),全球化是新興的、前延的,終將淘汰民族主義。

  實際上,民族主義與全球化之間未必是相互取代的關係,民進黨夥同台獨勢力繼續以統獨問題牽制馬英九,正是聯合報被迫發表棄統社論的政治背景,顯見台獨的動員力量絲毫未減,而選民的正面回應也說明何以國民黨在自己執政的台北市與新北市陷於苦戰的現實。台獨勢力之前受到國民黨教育三十年,仍無法改變其皇民史觀,而在李登輝執政後竟一夕恢復,進而台獨得以發展成為在台灣不可抗拒的政治立場。同理,改革開放三十年的大陸,必然也極其容易因為台獨勢力不減,中日衝突加劇,和平分裂勢頭難遏,而能迅速重燃對統一大業的急迫感。


全球化固然可能已經帶來深入人心的影響,所以民進黨挾台獨自重,行貪瀆之實遭到揭發後,反統的馬英九暫時得到青睞,然而這樣的青睞不具有思想性與歷史性。相對於全球化是在個人利害的層面觸動人心,民族主義論述則是在群體的層面動員情感。外省第二代企圖靠全球化潮流當掩護,並不能讓台獨勢力反省自己認侵略者作祖國,或讓大陸民眾撕開歷史傷疤而談笑自若。在兩岸間,擺脫民族主義猶如緣木求魚。當反彈從兩面夾攻而至,聯合報的社論等於是自我揭穿那個本來想要隱瞞的身分,甚至讓讀者看到第二代對其創辦人王惕五堅守統一的尷尬轉向。

  (中評社特約作者石之瑜,台灣大學政治學系教授)

創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crn-webapp/search/allDetail.jsp?id=101305726&sw=%E7%AB%A0%E5%BF%B5%E9%A9%B0


  中評社香港5月16日電/上海的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中國評論》月刊五月號發表專文《中國必將走向最終統一--評曹興誠的<兩岸和平共處法>》。作者認為:“在共同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兩岸關係如解放了的纏足,再塞回以前的鞋里已辦不到了。在這種情況下,給我們從容面對‘中華民國’問題創造了條件。”“‘中華民國’是我們未來兩岸關係中必須面對的問題,面對這問題是需要條件的,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就會給雙方創造這樣的條件。”並提出兩岸的出路就是兩岸的眼界與思路問題,“什麼主權觀念等等問題,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意識,而意識取決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需要。”文章內容如下:

   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就是最好的和平共處

  台灣著名企業家--聯電名譽董事長曹興誠先生先後五次在台灣自費登報,闡述了他關於簽署《兩岸和平共處法》的建議,他前四次登報時間在2007年陳水扁執政期間,當時陳水扁正極力推動“入聯公投”,“台獨”的氣焰正處登峰造極地步,而他公然倡言反對“入聯公投”,提出“統一公投”,呼籲兩岸簽署《兩岸和平共處法》,可稱有驚世駭俗之大勇。陳水扁對此火冒三丈,稱曹在鼓吹“反獨促統法案”,是台灣版的《反分裂國家法》,也是台灣投降法,大有興師問罪之勢。因為曹興誠先生擊中了陳水扁一夥的要害,稱陳水扁之流是“真神棍假台獨”,是以“台獨”為手段而騙取選票為目的,稱“假台獨”以弄鬼裝神欺騙選民,其實色厲內荏,“假台獨仇中、反中、‘去中國化’的政策,將讓台灣失去全球華人之同情和支持,讓台灣處境日益危險和孤單”。曹興誠先生這些諤諤之言,在當時“台獨”執政高壓統治下,是很了不起的,其勇可嘉,其言可佩。

  我有兩度與曹興誠先生暢談之緣。他自稱自己是“台灣的老小麻雀”,在沙漠中,這只麻雀仰面躺在地上,欲以自己的兩腳去托住欲墮天空。他說“本人相信,今天兩岸的統獨問題,將隨時間而消逝”。我很欣賞他的深遠。他指出“大陸應該為台灣量身打造一套‘理想’的制度,來爭取台灣百姓的認同”,而目前大陸仍然只強調台灣自古是中國領土,沒有跳出陳舊的“地權”意識,也沒有跳出傳統的“內戰遺留的問題”意識,“至今一個多世紀過去,大陸強調‘地權’時,仍只想對台灣人民進行‘招安納降’,卻未認真徵詢台灣2300萬人的想法。滿清政府當時對台灣居民是‘揮之即去’,今日大陸對台灣居民又打算‘招之即來’”,“大陸把台灣問題解釋‘中國內戰的遺留問題’,可以‘逕行平亂’的思維,台灣老百姓也難以接受”,大陸反對“台獨”,但又不承認“中華民國”,“把‘中華民國幽靈化’,遲早終將逼出‘台灣共和國’,相信許多台灣百姓會予支持,甚至不惜一戰”。他爽直地指出了大陸對台工作中的盲點,不能不說批評得有一定道理,值得我們反思。他對兩岸均敢直抒己見,真有敢於說破皇帝新衣的勇氣。

  馬英九執政後,2009年曹興誠先生又發表五論《兩岸和平共處法》,對馬英九也多有批評。他認為馬英九“扁規馬隨”,沒有跳出陳水扁“愛台--賣台”的邏輯,沒有建立新的“台灣論述”。他認為與其簽署《和平協定》,不如制訂《兩岸和平共處法》。他一如以往,不改直言無忌的個性,煞是可愛。在眾多商人與企業家中,如此關心國事,用心闡述己見,敢於為黎民百姓講話,為蒼生請命,為兩岸前途祈福,對兩岸諸多敏感問題能提出系統己見,體現了“國家興亡,匹夫有責”的情懷,是不可多見的,也是值得贊許的。

  但是,曹興誠先生在方法論上採用的是民進黨《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本思路:“台灣(即‘中華民國’)是一‘主權獨立的國家’,任何有關獨立現狀的更動,必須由台灣全體住民以公民投票的方式決定”。也許他認為用民進黨的理論與邏輯“以其之矛攻其之盾”,在台灣會有更多的認同,有更大的說服力。確實,經過李登輝、陳水扁二十年的“主體意識”的強化,台灣大多數民眾認為台灣是一個事實“獨立”國家的意識已廣泛建立,所以曹興誠先生認為台灣沒有“獨立公投”的必要,只有“統一公投”的需要。

  曹興誠先生這樣的邏輯是不妥當的,儘管他否定了“獨立公投”,拆除了引發台海衝突的某種危險,但“統獨”問題是可以通過簡單的“公投”方式解決的嗎?也許他過於樂觀,一廂情願了。台灣與大陸同屬一個中國現狀從來沒有改變過,台灣的“憲法”與大陸的憲法都將整個中國作為自己的領土範圍,只是“主權”暫不及對方範圍,因此涉及“統獨”問題應由兩岸民眾的意志共同決定,而不應單方面決定“統獨”,無論以大壓小,還是以小欺大,都有違平等原則,是不民主的。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的謬誤即在此,這是危險的一廂情願。

  曹先生否定“台獨”的必要性是很明智的,但理由是錯誤的,台灣是真正的已經事實獨立了嗎?如果是的,又如何解釋台灣的“憲法”?從法制法治的角度講,這是違憲之論。儘管台灣修憲六七次,“中華民國憲法”與當年形成的憲法有了許多不同,但基本法統依然維持著領土範圍為“台澎金馬與整個大陸”;如果這一點改變了,兩岸和平也沒有了,這種“法理台獨”國際社會與大陸十三億同胞及全球五千萬華人都不會允許,所以台灣不論國民黨或民進黨都不敢逾越這條紅線。的確,“台獨”是行不通的,它作為特定歷史產物是可以理解的。正如台灣最激烈的“台獨”追求者辜寬敏最近所言,他說“兩國論”與“一邊一國”論都走不通,兩岸是“兄弟之邦”,同種同文,他只希望大的一方多給小的一方一點空間。辜先生在他的最後歲月有這樣明智之論,是有悟性的,足見“台獨”之路是走不通的。正如曹興誠先生所言,“台獨”是個“偽命題”,是“假台獨”騙真選票。

  至於統一則是一個複雜而漫長的融合過程,簡單的“公投”無以解決問題。兩岸分離已超百年,中間只有短暫的五年統一,這就決定了各走各的路,形成了不同的生活方式和社會制度,也形成不同的價值觀和意識形態,合起來需要經歷從廣泛交流--共同發展--共創雙贏--共同締造的一個過程。而兩岸近六十年又基本處於對抗與隔絕狀態,直到2008年馬英九上台後,才止住了“去中國化”,確認了“九二共識”,恢復了“兩會”,使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期”,使兩岸有了全面“三通”,真正開啟了全面交流、對話、談判。這個歷史階段的開啟,意味著兩岸進入了歷史的新階段,走向中國最終統一的大門已打開,只是如今還處於低級的初級階段,沒有人再能讓我們走回頭路了!中國的統一是通過相互融合逐步化解矛盾的漸進式統一,而東西德統一雖很迅速,但統而不合,因為他們在統一前沒有這麼多的交流合作,而兩岸關係完全不是這樣的。中國的最終統一是不可抗拒的。曹興誠先生倘若能支持兩岸全面三通,支持兩岸的和平發展,這就是最好的支持兩岸和平共處了,不需要再用一部分人的“公投”來決定《兩岸和平共處法》了。



曹興誠先生對兩岸均敢直抒己見,有敢於説破皇帝新衣的勇氣。

  如何看待“中華民國”問題

  曹興誠先生在他的《兩岸和平共處法》中強調“兩岸要和平統一,必須由尊重‘中華民國’開始”。這樣想法也不僅僅是曹興誠先生一人之見,在台灣即使贊成統一的台灣民眾,其中相當多的人也認同“中華民國”,他們認為統一是“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統一,“中華民國”是他們統一前國號,也是他們身份的代表,他們是“中華民國”的國民,尊重“中華民國”就是尊重他們統一前的地位,否則統一無從談起。大多數台灣同胞很計較自己的這個身份,在統一前他們強調自己是“中華民國”國民,希望我們尊重他們這身份,他們說,不承認“中華民國”,好比砍了他們的頭,那麼留下四肢五臟還有甚麼用?具有這樣想法的人未必是支持“台獨”。

  而大陸認為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代表十三億大陸民眾的唯一合法政府,“中華民國”的國民黨政權在與中國共產黨的內戰中徹底打敗了,從960萬平方公里的中國大地上趕到了3.6萬平方公里的一個小島上,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了“中華民國”在大陸的一切權力,包括在國際上的合法權力,建立了一個新中國。作為兩個敵對政權,從1949年至2008年,針鋒相對鬥了半個多世紀,相互稱匪,採取漢賊不兩立做法,有你無我,不承認“中華民國”由來已久,大陸至今沒有承認“中華民國”,成了兩岸關係中一個敏感的禁區,不是說承認就可以承認的。

  1949年,毛澤東在籌建新政權時,召開了政治協商會議,在討論新政權的國號時,毛澤東主席本無意改變“中華民國”國號,因為新民主主義革命,本是對舊民主主義革命的繼承和發展,承認共產黨是辛亥革命和孫中山的繼承人,而不是建立一個新國家,是對“中華民國”的繼承,包括對“中華民國”在國際權力與義務的繼承。可惜,當年參加政治協商的民主人士建議以新國號為好,致使毛澤東構想無法實現。倘若當時沒改國號,今天也就不存在該不該承認“中華民國”之爭,也許兩岸只有正統與非正統之爭了。

  1949年後,大陸不承認“中華民國”,是不想承認“中華民國”在台灣是另一個“國家”,兩岸關係不是“兩國關係”,更不是“一中一台”關係,而是一個中國尚未統一的關係;在沒有統一情況下,大陸不能承認“中華民國”,承認“中華民國”是需要一定條件的。而六十年來雙方敵對狀態未除,雙方沒有交流交往,沒有對話與談判,加上李登輝的“兩國論”和陳水扁的“一邊一國論”,讓兩岸反目為仇,當然不能承認“中華民國”,大陸所持立場理所當然。




  如今這樣的關係發生了很大變化,尤其2008年後的兩岸關係更是發生了根本性變化,兩岸實現了全面三通,兩岸推動了雙向交流交往,建立了機制化經濟合作關係,建立了“兩會”交流機制,建立了國共合作平台,實行了外交休兵,降低了軍事對抗……,雙方都確認了“和平發展”的目標,短短一年多達成協定十二項、共識一項,而大陸一年多釋放善舉超過了以往六十年,開始形成一個命運共同體,開始建立一個新的民族認同,兩岸正共同走向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在共同發展的歷史新時期,兩岸關係如解放了的纏足,再塞回以前的鞋里已辦不到了。在這種情況下,給我們從容面對“中華民國”問題創造了條件。

  近些年關於“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關係論述有許許多多,如大屋頂理論,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比作一個大中國下的兩個政府或兩個區域或者兩個政治實體;也有杯子理論,把“中華民國”比作杯子,台灣人民比作杯子中的水,兩岸關係如不要杯子,水焉能存;也有球體理論,把“中華民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看成一球兩面,這個球就是中國,它們是這球的兩面而已;也有一體兩面理論,稱“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一體兩面,從倫理上說,縱的關係如父子,橫的關係如兄弟,都是一家人,從1912年至1949年,“中華民國”曾是這個家的大家長,它曾是亞洲第一個民主國家,取得過抗戰勝利,又成為聯合國安理會五個常任理事國之一,1949年後它在大陸的權力被中華人民共和國取代,“中華民國”到台灣後取得了亞洲“四小龍”成就,而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大陸取得了改革開放巨大成就,兩岸憲法、人民、主權、領土都是重疊的,這在歷史上與世界上是少有的。事實證明,兩岸可以共用一個中國的尊嚴與榮譽。這些理論大體符合“兩岸同屬一個中國”之說,也符合“共同締造一個更加美好的新中國”之說。

  當然還有“國中之國”論等,即承認“中華民國”為統一後的中國的一部分,台灣退讓一步承認統一後的中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可以享有二級外交權,好比唐朝西北有高昌、車師,東北有渤海;西南有南詔;宋朝有西遼、西夏;明朝有後金;清朝有南明……,西方也有這樣先例,這種“國中之國”不是邦聯或聯邦。類似這種觀點還有許多例子,在統一前不妨讓大家多多討論。

  兩岸進入了和平發展期,開始改變挑戰“一個中國”行為,開始止住了“去中國化”行為,未來兩岸更是需要簽ECFA協定與和平協定,相互正視政治現實一定會浮到談判桌上,兩岸問題是必須對話與談判才會解決。很多問題都是一念之間的問題。鄭必堅先生率團訪台,提出“眼界決定境界,思路決定出路”,兩岸的出路不就是我們的眼界與思路問題嗎?甚麼主權觀念等等問題,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意識,而意識取決於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的需要。曹興誠先生所說的“尊重中華民國”問題,不僅是大陸的過錯,台灣六十年的“三不”政策和“一邊一國”論,以及拒絕對話與談判也應負相當責任。但是,可幸的是這一切正在變成過去,兩岸正呈現出各種機遇,我們有望迎來一個健康的兩岸關係。“中華民國”問題是我們未來兩岸關係中必須面對的影響,面對這問題是需要條件的,支持兩岸和平發展,就會給雙方創造這樣的條件。

  作者為《中國評論》月刊學術顧問

兩岸三論:巧屋頂下的杯子與筷子

【聯合報╱社論】
2010.07.05 01:53 am

後ECFA的兩岸新情勢,若用本報長期對兩岸關係的評論體系來說,可謂是又向「屋頂理論」、「杯子理論」與「筷子理論」更加趨近一大步。若作成口訣,可以說成:巧屋頂下的一只杯子與一雙筷子。

先談筷子理論。這是十餘年前在李登輝政府對兩岸政策擺盪不定之際,我們所提出的建言。大陸與台灣像一雙筷子,不能綁在一起(統一),也不能切分兩處(獨立);應當像我們平常使用的一雙筷子那般,有些地方「合」,有些地方「分」,才能挾菜扒飯,發揮筷子正常操作的功效。在那個時候,北京方面的主調是「和平統一/一國兩制」,加上「文攻武嚇」;台灣方面則是「戒急用忍」,且逐漸進入李登輝政府後期及陳水扁政府的台獨路線。北京想把這雙筷子綁在一起,李扁則欲將之拆成兩邊;這兩種辦法,皆使這雙筷子無法正常操作。如今,進入後ECFA時代,改以「和平發展」為主調;這雙筷子,因法制化的兩岸協議,在經濟互動上更密切(合),又因「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亦在政治區隔上更穩定(分);也就使得兩岸關係更像我們平常使用的一雙筷子,有分有合,靈動自如。

筷子理論需以杯子理論為前提。杯子理論的大意是:「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子;杯在水在,杯破水覆。過去,北京欲消滅中華民國,台獨也要顛覆中華民國;而台獨主張顛覆中華民國的主要理由,是因為北京不容中華民國存在。台獨的說法是,中華民國這只杯子既然保不住,就另換一只「台灣國」的杯子。如今,進入後ECFA時代,兩岸關係的最大變化,就是北京的政策從「消滅中華民國」,逐漸轉變成「不否認中華民國」;顯已認知,沒有「中華民國」這只杯子,就保不住「台灣」,兩岸情勢也必失控。北京從否認到接受「九二共識」,且未公開否定台北宣示的「一中各表」;這些皆可視為「杯子理論」的重要進展。有了杯子理論,台灣的主體性得以維護,然後始可言筷子理論。

最後談屋頂理論。就筷子理論的「有分/有合」而言,杯子理論傾向「分」,在維護中華民國的主體性;屋頂理論則傾向「合」,在主張兩岸的聯結性。我們曾說,「屋頂」有三種:一、硬屋頂,是政治性的屋頂,如「統一」或「中華邦聯」。二、軟屋頂,如「中華民族」、「兩岸都是一家人」。三、巧屋頂,不像硬屋頂那麼硬,也不像軟屋頂那麼軟,而是不硬不軟、軟硬適中;這個巧屋頂,就是ECFA。亦即,ECFA在法制上加強了兩岸的「硬聯結」,但台灣的主體性不因此受傷(杯子仍在),且又大幅提升了兩岸的「軟互動」(筷子的功效更佳);這誠然是比硬屋頂、軟屋頂都好的巧屋頂。

後ECFA時代的兩岸主題是「和平發展」,這是2005年「連胡會」定的調。若再用本報對兩岸關係的評論體系來說,後ECFA時代,也應當是一個「目的論」(強調統獨)下降,「過程論」(強調互動雙贏)上升的時代;兩岸共同努力的目標應當是:經由「合理的過程」,邁向「改善之目的」。

ECFA是一座「巧屋頂」,使兩岸的「政治解決」降低了緊迫性;其關鍵因素,則是因「杯子理論」成為兩岸默契,北京已從「中華民國已經滅亡」的論調,轉向「雖然尚未統一,仍是一個中國」,亦即以另一種修辭表達「一中各表」;亦因此,兩岸互動得以在法制化上順利邁進,有可能自此變成一雙靈動自如、共生雙贏的筷子。

相對而言,「杯子理論」是核心概念。「杯子」在「屋頂理論」中,就是有主體性的「一間房間」,在「筷子理論」中就是具主體性的「一隻筷子」。沒有「杯子理論」,也就沒有「屋頂理論」或「筷子理論」可言。

現今的兩岸關係,猶如在「巧屋頂」下的一只「杯子」與一雙「筷子」。兩岸當局及兩岸人民皆當珍惜這個後ECFA時代的兩岸新機遇,為世界文明、人類歷史及兩岸關係創造「和平發展」的典範,由「合理的過程」,通向「改善之目的」。

【2010/07/05 聯合報】

統一的程序與實質正義

http://www.chinareviewnews.com 2010-05-19 09:59:14




  
中評社台北5月19日電/聯電榮譽董事長曹興誠今天在旺報發表文章說,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先生在5月號《中國評論》上發表《中國必將走向最後統一》一文,對本人提議的《兩岸和平共處法》有所評論。章先生雖過獎本人“對兩岸均敢直抒己見,有敢於說破皇帝新衣的勇氣”,但反對本人“統一公投”的理念;此顯示章先生對本人思維尚缺乏全面的了解。

  兩岸問題思維需要邏輯

  曹興誠文章說,本人對兩岸問題的思維,與兩岸政治學者主要的不同,在於本人是“邏輯導向”,而非“政治導向”。搞理工、做生意,需要尊重邏輯,否則馬上失敗。但“政治是管理眾人之事”,而“眾人”往往情緒勝過理智;因此政治搞久了,可能覺得邏輯不重要。我觀察過最近幾次大規模的兩岸政治學者會談,發覺其中許多言論,仔細邏輯推理下,會導致很有趣的結果。

  文章稱,譬如,章先生大作提到:“什麼主權問題等等,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意識,而意識取決於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我們如果講邏輯,這裡馬上就要問,“民族復興”該如何定義?“偉大”該如何定義?依據這些定義,是否就一定能推論出“統一是民族大業”?把“中華民國”從地球上抹去,是否真的符合“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需要”?

  2009年11月,中國戰略與管理研究學會會長鄭必堅先生在台北演講時說,“以‘對外求和平、對內求和諧、兩岸求和解’為特徵的和平發展道路,才是通往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必由之路”。我們知道,任何爭議要和平解決,首先要建立“程序正義”。而“程序正義”,就是爭議雙方都可以接受的、都認為是公平合理的“解決爭議的方法”。

  曹興誠文章說,本人提議的《兩岸和平共處法》,即希望能建立這種“程序正義”。

  統獨皆需訴求程序正義

  如果我們把“統”或“獨”視為兩個對立的“實質正義”,那麼不經過“程序正義”來追求實質正義,就只能訴諸戰爭,是無法和平解決的。《兩岸和平共處法》追求“程序正義”,即是追求“和平、和諧、和解”,依鄭必堅先生的邏輯,即是追求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曹興誠文章稱,我在《和處法》論述里已說明,台灣如果要取得“和平獨立”,需要經過大陸人民公投同意;而大陸要取得“和平統一”,則需要經過台灣人民公投同意,這就是“程序正義”。

  《和處法》主張建立“程序正義”,對爭議雙方保持尊重;所以我既尊重大陸的《反分裂國家法》,也尊重民進黨的《台灣前途決議文》,並努力找出交集。章先生批評我“在方法論上採用的是《台灣前途決議文》的基本思路”,是還不能體會我試圖建立“程序正義”的苦心。

  曹興誠文章說,中國國際問題研究所郭震遠先生,在5月分《中國評論》指出,“必須有效消除大陸和台灣各自對於對方的不信任,才能建立兩岸之間的政治互信;即大陸方面須有效消除台灣方面對於被‘矮化’、‘吞併’的恐懼;台灣則需有效消除大陸方面對於‘台獨’的擔心。”我認為由台灣制定《兩岸和平共處法》,就可達到郭先生期待的兩岸互信狀態。

  因為篇幅所限,這次只談到:追求程序正義,即是追求民族復興。下次有機會,希望能就“民族復興”與“偉大”如何定義問題,再就教於章念馳先生。


大前研一:兩岸市場經濟已「兩國一制」

【聯合報╱東京特派員陳世昌】
2010.06.18 05:12 am


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
陳世昌/攝影日本趨勢大師大前研一應我國工商事業協進會與聯合報系邀請,廿二日將在台北舉行一場專題演講,對世界的金融危機局勢及兩岸關係提出見解。

台灣企業須升級

大前研一接受本報記者專訪時說,他非常支持兩岸簽署ECFA,而且「愈快愈好」。他說,現在台海兩岸都是市場經濟制度,已是「兩國一制」,兩岸的合作讓南韓非常擔心在中國市場輸給台灣。但他也提醒台灣,最近鴻海在中國發生的事件,反映出製造業在中國逐漸面臨瓶頸,台灣企業必須升級,提供更高階層的專業服務,取代現在由香港在中國獨占的地位。

大前表示,以後的世界是國家領導人帶頭進行市場開拓的世界,中國現在的地方市長就扮演這樣的角色。中國有兩百多位市長,有如一個大企業下面有兩百個事業部,兩百個主管在全世界招商,這是中國近年發展迅速的原因之一。

南韓已有危機感

他說,現在大家都不太會去注意中國的共產主義了,現在完全是市場經濟,所以台灣與中國的關係已不是「一國兩制」的時代了,兩邊都是市場經濟制度。

南韓對台海兩岸「兩國一制」這個情況最有危機感。大前指出,現在看南韓的新聞,幾乎每天都有「Chi Wan(中國加台灣)」的名詞出現,認為中國有今天的繁榮,是託台灣之福,Chi Wan在電子業的優勢,南韓是趕不上的,台灣擁有中文、英文與日文的優勢。

莫放棄中國市場

不過在中國很成功的富士康最近發生了問題,大前認為富士康的員工跳樓風波和大幅加薪是「鴻海衝擊」,對所有企業都造成了影響。中國政府現在偏偏又打出「所得倍增論」,一下子漲一倍對外國企業來說壓力很大,所以現在很多企業都開始到東南亞另尋生路,中國的勞工薪資,已逐漸達到泰國、印尼的兩倍了。泰印現在的工資大約每月兩百美金,中國南方都已超過這個數目,現在還要談所得倍增,月薪若達到四百美元,企業都要出走到東南亞了。

大前說,台灣企業當然不能到越南、印尼去設廠,那就失去了在中國市場的競爭優勢。台灣要繼續耕耘中國市場,應該要放在專業項目的服務業上。中國市場這類專業服務(professioal service)項目,包括金融服務、法律律師服務、工學技術系統設計等,現在都是香港在做,但是人數不夠。

籲快點簽ECFA

對兩岸簽署ECFA,大前表示他向來都贊同,而且愈快愈好。他說,雖然號稱有四成台灣人反對ECFA,但實際上贊成的企業居多,反對的只占百分之二。台灣政府也應該打出更鮮明的開放政策,幫助還有能力的企業到中國去打拚,不然許多企業都私下出走,像頂新、旺旺就到中國另外成立公司,台灣什麼好處都沒有。

【2010/06/18 聯合報】

林志昇:台獨是假議題 台灣絕非美第51州
2010-06-15 新聞速報 【中評社/康子仁專訪】
羈押中的陳水扁去年委託福爾摩沙法理建國會秘書長林志昇,向美國軍事法庭控告奧巴馬總統和國防部長蓋茲,成為媒體矚目的焦點。林志昇接受中評社專訪時透露,這起官司絕對不是一場鬧劇,近期內將會有意想不到的判決結果,足以改變陳水扁的命運,外界拭目以待。

1950年出生的林志昇,建中畢業後考取高雄醫學院藥學系,畢業後到日本明成大學拿到法學碩士,並取得論文博士,專研戰爭法,28歲就自己當老闆經營補習班,也曾投資建築和證券業,累積相當多的財富,妻子過世後移民美國,轉為投資銀行,曾任國大代表,也參選過高雄市長,1989年前進大陸,在成都與上海辦學校,從幼兒園到大學都有。

陳水扁去年以「前中華民國流亡政府總統」身分,委託林志昇控告美國總統奧巴馬,未依舊金山合約軍事占領台灣,並依據戰爭法,向美國軍事法庭提出訴訟,希望美國發佈緊急命令,讓陳水扁去美國出庭作證。林志昇強調,這絕非一場政治鬧劇,未來將會有相當重大的結果出爐,絕對會讓大家驚訝不已。

談到與李登輝之間的關係,林志昇說,他至今仍是台灣李登輝之友會全國總會的秘書長,前司法院長城仲模還是會長,先前一陣子他與城仲模請辭,是因為要經營福爾摩沙法理建國會,主張台灣地位未定,依舊在美國軍事政府佔領下,李登輝也依照他的研究結果,2004年數度在媒體發表文章,並且給他加油打氣,希望繼續努力。

林志昇表示,李登輝2004年希望他研究台灣的地位,並且向國際間提出控告,2006年10月24日他開始具狀控告美國違反人權,相關的論述李登輝都知道,所有進度也都知情,一句反對的話都沒有,甚至在扶輪社演說時,還曾經三度提及「台灣依舊在美國軍事政府佔領下」。

林志昇也舉去年88水災,美國特別派直升機到台灣為例,就是要宣示主權,「老子要來就來,美國就是帝國主義,我們雖然痛恨,但也無可奈何」。

林志昇說,2009年4月7日美國高等法院和地方法院都判決「台灣人沒有國籍」、「台灣人沒有國際承認的政府」、「台灣人生活在政治煉獄」,所以美國最高法院判決暫時不受理,媒體報導指官司遭到駁回,其實並不正確。

對於台灣的定位,林志昇強調,台灣並非美國的屬地,也不是託管,目前是由美國佔領的狀態。他雖然提倡台灣地位未定論,台灣絕對不是美國的第51州,未來也不會變成美國第51州。林志昇表示,今年7月4日他將在華府成立"台灣平民政府",9月8日在華府四季飯店舉行成立酒會。「我並非藍,也不是綠,我堅持台灣本土」,林志昇說,他不是獨派,堅決反對台獨,包括獨立和統一都是假議題,他主張台灣應該「自治」,採取自己管理自己的方式,讓台灣成為東方的瑞士,與日本、美國和中國等距交往,才是對台灣未來發展最有利的方式。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013089
拿破崙法國領袖 加拿大法人當家 中華家國統一後 且待台灣人領導(轉貼)德國將全面由東德人統治?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德國將全面由東德人統治?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2010.06.15 04:00 am

德國前總統柯勒上月31日突然召開記者會,宣布因個人發言失當即日起辭職,從那天起,德國總理梅克爾便陷入了一個大難題。

德國是內閣制,總統並不需要處理日常政務,只是對外代表德國國家形象,因此具有崇高地位。

這也是為什麼柯勒在一次失言風波後便會引退,何況他引發爭議的話是關於德軍派駐海外問題,在輿論疲勞轟炸下,他也不可能有臉再待下去。

月底選總統 兩人機會大

6月30日德國國會將選出新總統,有二人可能勝出,一是基民黨的渥夫,一是無黨籍的高克。這讓梅克爾陷入兩難,她理應支持黨內同志渥夫,但她與高克是多年好友,兩人關係非常密切。

如果德國總統由民眾票選的話,高克極可能當選。因為高克的清新形象頗得人心。但德國總統是由國會議員投票決定,國會黨團的操作才是關鍵。

保守渥夫 梅克爾不敢不挺

目前德國執政內閣由基民黨和自民黨組成,是中間偏右的路線,推出的總統人選渥夫與剛下台的柯勒都是出身基民黨,柯勒的保守言論一向不得輿論欣賞,偏偏渥夫也如出一轍。保守的渥夫2年前卻鬧出桃色新聞,放棄髮妻與年輕貌美的外遇結婚,被媒體抓住機會狠狠的嘲笑了一番。

比較起來,渥夫的資歷完整,今年50歲,在單親家庭長大,母親一直臥病在床,從小便學會照顧一家人,學生時代便從政,雖不是特別平順,但他是黨內實力派,連梅克爾都不敢得罪他,明知他不受歡迎,還是得推他出來選總統。

清新高克 東德良心人氣高

高克(Joachim Gauck)這個名字,每個德國人聽了都肅然起敬。70歲的他在共產東德時代是知名的人權運動者,堪稱東德的良心,當年他因拒絕加入東德青年共產黨,曾被罰不淮就學,爾後他父親也遭秘警監禁,高克本人神學院畢業,最後走上牧師一職。他雖無具體從政經驗,但形象清新,品德兼具,比渥夫更勝任總統一職。

基民、基社黨和自民黨目前在國會的席次,多過推派高克的在野社民黨和綠黨。如果議員不跑票,渥夫一定會勝選,但高克卻是個大變數,因為不但左派黨團挺他,右派黨團也不乏支持他的議員,何況他又是梅克爾的密友,連德國極具影響力的明鏡周刊和第一大報「畫報」都在封面報導和頭版公開支持高克。

梅克爾的難題在於,她明明希望高克當總統,又不敢明說,萬一高克當選了,等於是在野陣營打敗執政黨,又會使她面子難看。

不過,高克若真在月底當選德國總統,倒真是一件大事,也不妨說是美事,這將是兩德統一後首度由前東德人同時出任總統與總理,德國將全面由東德人統治。

【2010/06/15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012693
整個中國,討好中共;中國疆域,尊重兩岸!一國兩「體」,自貶「國」價;一疆兩中,才是現實!(轉貼)評析張亞中的《兩岸統合論》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評析張亞中的《兩岸統合論》

左言



針對當前的兩岸關係,台灣資產階級陣營浮現了兩條不同的路線。

其一為民進黨利用兩岸的對峙僵局,來強化台獨現實、刻意炒作民粹對立,以獲取其 一黨之私的統治利益。其二為,以泛藍政黨為代表,以兩岸和平、兩岸資產階級共同經濟利益為目標,從兩岸密切的經貿現實為基礎,來逐步發展兩岸一中的政治和解。這路線的具體政治表態,在台灣內部民粹意識高漲的氣氛裡,長期壓抑直到最近的連宋訪中後,才真正明朗化。

張亞中雖是獨立的知識分子,與泛藍集團並無深厚的政黨關係,但其對於兩岸關係的視野,乃是屬於上述泛藍路線大方向下的論述。雖然泛藍領袖們早已提出「中華邦聯」(連戰)、「一中屋頂」(宋楚瑜),甚至早年國民黨李登輝時代的「民主統一」(國統綱領)等訴求,但泛藍這些提法僅止於膚淺的口號標籤、或極粗糙的綱領表面,不僅沒有足以說服人的論證、解釋,更沒有具體可行的階段運作機制的設計。

相對的,張亞中近年來的相關論著,尤其是《兩岸統合論》(台北︰生智,2000),可說是泛藍兩岸統合路線的最佳論述。此書,從嚴謹的學術論述層次全面地分析兩岸長期政治衝突的癥結,參照戰後五十年來歐盟統合歷程的經驗與模式,務實地承認兩岸分治、兩個獨立政治體的客觀現實,從而提出實際可行的兩岸如何逐步邁向統合終局的具體運作機制。

張亞中的基本論點是︰(1)當前兩岸的政治現實,乃是兩個獨立政治實體的分治。台灣與大陸長期以來彼此在各自的政經體制、民主生活經驗,有著顯著差異與衝突。兩岸關係的癥結,在於如何處理、化解這長期的矛盾。而當前兩岸各政治陣營,中共、泛藍與泛綠,對於兩岸矛盾所提出的方案,卻無能解決問題。

(2)首先,大陸中共當局訴諸於民族、歷史文化情感,所提出的「一國兩制」,乃是「機械式的重建國家認同」。這是因為兩岸現實的矛盾,不是訴諸於過去歷史文化、民族認同就能即時化解的。兩岸社會的整合,必須建立在共同制度的全面深入而長期的運作上,而非僅從高高在上的國家體制來進行。更何況,中共的「一國」指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台灣在這一國兩制下僅是地方區域,被矮化了目前已擁有的主權,這是台灣早已有豐富民主經驗的大多數人民,無法接受的(頁132-136)。

(3)其次,過去國民黨的國統綱領雖然提出了「民主統一」,但這僅著眼於有限功能性的運作,消極性地局限於經貿、文化交流的整合功能,而非積極地建立兩岸政治統合機制、尋求兩岸政治僵局的化解。所以,國統綱領僅揭示了兩岸統合的抽象目標,而非實際可行的解決方案(頁136-140)。

(4)最後,民進黨解決兩岸問題的手段,乃是不斷強化兩岸分治、對立現實,以兩岸互不隸屬的兩國國際關係來處理。這對台灣安全、兩岸經濟利益來說來說,都是毀滅性戰禍後果(頁72與第三章)。

(5)此外,民進黨訴諸於台灣人民自決來決定兩岸關係走向,則充滿了民族主義(我族排外的族群意識)意識形態、以「集體合法暴力」壓制了個人主義的個人選擇權益(頁332)等。況且,在今日政局下,冒然地進行二選一的統獨公投,只會引發兩岸激烈衝突而不是真正解決複雜的問題,所以目前台灣民主自決不應成為決定兩岸關係的唯一、最高準據或手段。相反的, 若以歐盟為借鏡,兩岸理想模式的提出與建構,是必須依賴菁英們的努力。

在上述的檢討下,張亞中參照了歐盟模式提出了他自己的統合方案,即(6)“「兩岸有三個主體」的概念。一個是中華民國、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個是「整個中國(第三主體)。台灣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整個中國」的主權是兩岸中國人所共有的中國,不能為哪一方所獨佔”。

換言之,在一中的架構下,兩岸是平等的政治實體、擁有各自獨立的主權,從而平等協商、互動發展。但這不是一般的兩國論,而是在一中統合終局目標下的尊重當前兩岸現實的一國兩體之運作設計。

(7)這第三主體,「整個中國」,固然還未完全落實為一國體制,並但它並非是全然是虛擬架構,而是有其實際運作機制,涵蓋了兩岸當前可操作的共同利益事務的處理,如兩岸農業商品往來、海洋漁獲、兩岸部份經貿往來等等。在這第三主體機制內,共同參與的兩岸相關人員都是獨立負責、執行其對「整個中國」兩岸共同利益事務。不僅彼此能在這實際運作過程中,培養平等協商、共同分擔的信賴經驗,還能在這兩岸共同利益的視野下,擺脫各自大陸/台灣獨立體的特殊利益牽制。

在這第三主體架構下,兩岸各自分離的特殊事務、利益,有了彼此統合一體的實際運作過程。這第三主體涵蓋的範圍越廣泛、越深入,就是兩岸統合的落實越成熟。到最後,就是水倒渠成、完成兩岸統一。

那麼,張亞中的統合論有何優劣點呢?

在優點方面,首先,相對於中共的一國兩制,張亞中的方案避開了既定的、僵硬的國家統一體制,擺脫了台灣現有主權矮化的顧慮,從承認兩岸實質兩國現實出發,務實地提出一套逐步解決方案。

其次,相對於國民黨過去空洞的民主統一,張亞中的方案乃是積極而具體的政治操作設計,來逐步落實兩岸統一目標。由當前最直接而可行的兩岸重疊利益事務為基礎,交付兩岸平等共組的第三主體來統籌運作,這就是兩岸統一運作的第一步。其後,依此平等協商原則,逐步擴展,不斷整合兩岸各自特殊利益為共同利益處理,終至於完成統一。

綜而言之,張亞中的方案以其特有的設計、概念、與論證,重新解釋了過去片面的一國兩制(兩岸三體)與抽象的統一目標(第三主體的不斷擴展的實際運作)。就此來說,張亞中的統合論不愧是泛藍統合路線的最高層次的傑出論述。

然而,從兩岸勞動人民的利益角度來說,張亞中方案完全出自於資產階級視野、以兩岸資產階級利益為依歸。張氏的階級思維決定了他統合方案的侷限性。

在張氏統合論論證裡,兩岸的統一乃是由兩岸資產階級菁英主導,以符合兩岸資本主義大力發展為依歸的發展趨向。因此,張氏的兩岸統合是徹底服務於兩岸資產階級的階級統治與經濟利益,而兩岸資產階級與兩岸勞動人民有著本質性利益矛盾。

張氏一方面強調,兩岸資本主義經濟必須充分統合,才能在全球化激烈競爭下有一席之地(215-220頁),另一方面,他又格外恐懼台灣勞動人民的自決權利的實踐,而主張兩岸模式應如歐盟模式,由兩岸菁英們積極規劃較適宜(259、312、349頁)。

在張氏兩岸三主體的運作設計下,最後完成的乃是兩岸政治統一、兩岸資本主義大力的發展、兩岸資產階級在政治與經濟上統治地位的全面穩固。所以在張氏的論述裡,兩岸社會體制的統合其實是不以兩岸共同一致的民主為前提、為根本目標的,而是以兩岸共同的資本主義(即資產階級)經濟利益為基礎來進行後續的統合過程。

張亞中批判了國民黨國統綱領中民主統一的抽象性、批判了民進黨以民主體制為兩岸統合障礙的藉口,但他卻從未明言兩岸統合的目標與前提在於兩岸民主體制。

在他提議的第三主體運作設計裡,從未討論(甚至體認)兩岸如何克服當前民主/專制、多黨/一黨的落差現實。似乎在張氏的認知裡,兩岸可藉著經濟或其他現實利益事務的平等協商,就能逐步解決了兩岸政治生活中最根本民主與專制的差異!

如果不能面對兩岸民主的根本要求,則張亞中所提議的第三主體的運作架構,就不過是兩岸資產階級、統治菁英們如何相互分贓現實利益、解決彼此利益矛盾的程序而已,但絕非是兩岸勞動人民如何共創、共享兩岸民主的理想制度。

事實上,張亞中漠視兩岸民主需求、排斥兩岸勞動大眾政治權利的菁英心態,充分表現在他對台灣人民民主自決的疑懼、否定上(見上述張氏論點的第五點)。

民粹的激情固然不等同於理性的大眾民主政治,台灣的民粹現象當然需要嚴厲批判與檢討,但如果因為當前台灣民粹現象而反對以台灣人民自決來決定台灣政治命運,則無異是因噎廢食。民主的弊病必須以更深入的民主運動實踐來克服,而非以畏懼群眾、崇拜菁英來取代。

放棄了兩岸勞動人民的積極參與、主導與認同兩岸未來的統合發展,而代之以兩岸資產階級菁英們基於其階級利益所規劃的兩岸統合藍圖,到後來必然會失去兩岸人民的認同(因為兩岸資本主義越是統合發展,兩岸勞動人民與統治階層的矛盾就越加激化,如兩岸社會內部的貧富不均、兩岸人民的大量失業、環保惡化等等)。這點,在最近歐盟憲法在各國人民(目前是法、荷)公投複決中慘遭失敗,就是明證。

唯有兩岸勞動人民才能決定兩岸的未來,唯有兩岸勞動大眾才是自己命運的主宰者,在這了解下,兩岸關係的未來遠景,還有待兩岸勞動人民提出自己的最佳方案。

張銘清呼應張亞中兩岸統合論
來源 中央社 2010-06-08 00:16:05 兩岸傳真 | 大 | 中 | 小 回前一頁

(中央社記者黃季寬北京7日電)大陸海峽兩岸關係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中國評論」6月號發表文章指出,張亞中教授提出的「兩岸統合」不失為發展兩岸關係的一個途徑。

這篇文章題為「尋求兩岸和平發展路徑之我見」,指出:「既然兩岸統一不涉及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問題,就應當按照結束兩岸的政治對立的定位,思考破解政治難題的方向,解決兩岸問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

「只有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識和一致立場,才能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從而為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

文章說,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在今年初提出以「兩岸統合」的方式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此一思路「不失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徑之一」。

張銘清指出,促進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是一個複雜的系統工程,應根據客觀規律,綜合考慮各種因素,對各個領域的事項,通過兩岸溝通做出輕重緩急的安排。

至於如何突破政治難題?張銘清表示,首先,兩岸要為共同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兩岸專家學者責無旁貸進行務實研討。

此外,張銘清還表示,破解政治難題,首要問題是明確政治難題的性質。990607

來源 中央社 2010-06-08 00:16:05 回前一頁


張亞中統合論 張銘清:一條途徑


【聯合報╱記者賴錦宏/台北報導】
2010.06.08 03:52 am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 張銘清在「中國評論」六月號發表文章指出,台大教授 張亞中提出的「兩岸統合」不失為發展兩岸關係的一個途徑。
張亞中的統合論,參照了歐盟模式並提出他自己的統合方案,即「兩岸有三個主體」的概念。一個是中華民國、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個是「整個中國(第三主體)。台灣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整個中國」的主權是兩岸中國人所共有的中國,不能為哪一方所獨佔。換言之,在「一中」架構下,兩岸是平等的政治實體、擁有各自獨立的主權,從而平等協商、互動發展。但這不是一般的兩國論,而是在「一中統合」終局目標下尊重當前兩岸現實的一國兩體的運作設計。
張銘清這篇文章題為「尋求兩岸和平發展路徑之我見」指出,既然兩岸統一不涉及中國領土和主權的問題,就應當按照結束兩岸的政治對立的定位,思考破解政治難題的方向,解決兩岸問題。維護國家主權和領土完整,事關一個國家的核心利益。「只有兩岸在事關維護一個中國框架這一原則問題上形成共識和一致立場,才能構築政治互信的基石,從而為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
文章說,兩岸統合學會理事長張亞中在年初提出以「兩岸統合」的方式推動兩岸和平發展,此一思路「不失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徑之一」。
張亞中昨晚表示,「兩岸統合」得到對岸學者呼應是好事。兩岸學者要為共同破解政治難題創造條件先進行務實研討。今年四月,兩岸學者在日本本棲會談,當時張銘清在座,對台灣學者提出「一中三憲」和「兩岸統合」,大陸學者也覺得有道理。
【2010/06/08 聯合報】

繫鈴是北京 解鈴亦在北京

http://udn.com/NEWS/OPINION/OPI1/5652338.shtml
【聯合報╱社論】
2010.06.09 02:04 am

大陸海協會副會長張銘清,在《中國評論》六月號發表文章指出,台大張亞中教授提出的「兩岸統合」,不失為開創兩岸關係和平發展新局面的重要途徑之一。這是繼《中國評論》五月號刊出上海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所撰〈創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的文章後,大陸方面對破解兩岸政治僵局,又一更具官方色彩的指標性論述。
張亞中教授「統合論」的主要觀點是:「兩岸有三個主體」,一個是「中華民國」,一個是「中華人民共和國」,另一個是「整個中國(第三主體)」。台灣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大陸也是「整個中國」的一部分。張亞中解釋,這不是「兩國論」,而是在「一中統合」的終局目標下,尊重當前兩岸現實的一國兩體的運作設計。
「統合論」是張亞中等人倡議多年的理論,甚至陳水扁總統於二○○○年除夕談話也呼應指出,「從兩岸經貿與文化統合開始著手」,進而共同尋求「政治統合的新架構」。
章念馳呼籲面對「中華民國」,張銘清回應「統合論」,顯示北京正在嘗試調整其兩岸政策。主要的方向是:一、似乎已經接受「一個中國(整個中國)」是超越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第三主體或第三概念。二、顯然已經認知,在張銘清所說的「尊重歷史/尊重現實/以人為本」的前提下,「中華民國」是北京必須面對的課題。
本報在今年元旦發表〈元旦六論〉系列社論時,張亞中教授等曾提出不同見解。我們當時即指出,兩方的觀點並無絕對的歧異。最大的交集有二:一、皆是「泛屋頂理論」,將「一個中國(整個中國)」定位為第三主體或第三概念。二、亦皆是「泛杯子理論」(台灣是水,中華民國是杯子;杯在水在,杯破水覆)。我們認為,若要維持兩岸「和平發展」的進程,以上兩點是主要支柱,非此不成。
其實,十餘年來,北京方面也一直有此類思考,只是進進退退,迄無突破。例如:一九九七年,海協會長汪道涵即指出,「一個中國不等於中華人民共和國,也不等於中華民國,而是兩岸同胞共同締造統一的中國」,並提出「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的概念。再如,一九九八年,上海國際關係學會會長陳啟懋又指出,北京希望台灣回到「一個中國」的政策,就是回歸到台灣憲法及國統綱領中的「一個中國」。又如,二○○○年五月,陳水扁當選中華民國總統,北京智囊辛旗再度指出,希望見到台灣新的領導人能夠回到「在中華民國憲法及國統綱領定義下的一個中國」。尤其,近來,大陸方面更透過不同管道,包括張銘清此次,屢屢強調胡錦濤所說:「大陸和台灣雖尚未統一……這(並)沒有改變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我們認為,這些論述皆必須以「泛屋頂理論」及「泛杯子理論」為支柱,非此不成。
我們曾經指出,北京當局應當從「中華民國消滅」的「舊版一個中國」;改版到「中華民國存在」的「新版一個中國」。在各種兩岸解決方案中,有些強調「目的」,有些強調「過程」;我們認為,「屋頂理論」不失為「目的方案」,但更重要的是須以「杯子理論」為「過程方案」。沒有「杯子理論」,就不會有「屋頂理論」。
若要體現「杯子理論」,北京當局能為應為之事很多。行遠自邇,登高自卑,北京何妨先從幾件「小事」做起;小至將新聞報導中「立法委員」、「總統」的引號取消,再至大陸訪台賓客不避忌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及政府官銜,再至不阻撓台灣與他國簽FTA……。如果連這些「小事」都做不到,遑論其他?
值此省思時刻,何妨回味本報曾經提出的「新新三句」:「世界上只有一個中國,中華民國與中華人民共和國都是一部分的中國,中國的主權和領土不容分割。」
張銘清的文章應予肯定,但繫鈴是北京,解鈴也要看北京!
【2010/06/09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010699
(轉貼)關於中華民國的三個問題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大陸海西模式應有的對策思維

【經濟日報╱社論】
2010.06.05 02:53 am

行政院公投審議委員會3日駁回台聯所提兩岸經濟協議(ECFA)公民投票案,ECFA在本月簽署的目標可望加速達成,後ECFA的兩岸經貿互動新局即將展開,多項議題將因此浮現;其中,大陸積極推動的海峽西岸經濟區(海西區)在兩岸經濟交流合作中的角色定位問題,正是最具時效性的議題之一,政府應有基本策略。

福建省長黃小晶上月率團來訪才剛結束,由國台辦主導在福建舉辦的海峽論壇,本月中旬登場。另據報導,中共中央計劃在福建成立「對台工作委員會」,直接推動以福建為試點的「海西模式」。此一模式會引起注意,主因其打破過去兩岸交流合作的既有框架,採取兩岸「共同規劃、共同開發、共同管理、共同經營、共同受益」的新模式。更重要的是,大陸國務院在去年5月間頒布新的文件,賦予福建對台經貿交流合作的先行先試權與特殊政策,試圖將海西區發展戰略與兩岸ECFA連接。

事實上,海西區計畫早在2004年底即由福建省提出,但一直到2006年被納入「十一五規劃」、成為大陸國家發展戰略的一部分後,才受到關注。大陸國務院重視海西區,除基於平衡區域經濟發展,最重要的是在促進兩岸經濟整合,為兩岸和平統一進程創造條件。隨著兩岸即將簽署ECFA、進入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互動的新階段,面對大陸中央給予福建對台經貿特殊政策的不斷加碼,我們必須深入思考應對之策。

台灣民間企業對「海西模式」的反應相當熱絡,但政府對大陸促銷海西區則是「冷處理」,形成對比。我們可以理解,政府的冷漠以對,主因該計畫的政治意味濃厚。表面上,「海西模式」回應了台灣業界期待ECFA談判「多拿少給」、並在大陸獨享超WTO待遇的需求,但骨子裡仍有政治考量。事實上,大陸亦未避諱海西區是「推進祖國和平統一大業」的重大戰略部署,我政府若正面回應,將面臨政治風險,負面回應則不符目前兩岸氛圍,確有動輒得咎之難。

針對大陸倡議的「海西模式」,我們認為不需隨之起舞,但政府仍應從積極面思考;例如運用海西區的特殊政策,借力使力發展成為進入大陸內需市場的重要基地;另方面,縣市政府與海西區開展城市交流,也可多加鼓勵。我們亦可借鏡「海西模式」的發展理念,結合台灣規劃發展的經貿特區,以策進後ECFA時代兩岸產業合作新模式的建立。

後ECFA時代,兩岸經貿關係將朝正常化發展,台灣在東亞區域的區位優勢將更加凸顯,也將帶來新的發展契機。另方面,近來大陸投資環境發生變化,現有產業格局可能受到衝擊,產業聚落間將面臨有機的調整與消長;相對的,兩岸關係發展愈趨平穩,跨國企業在東亞區域,特別是兩岸間的產業布局策略或將有所調整。凡此,均是我們應善加運用的有利條件。

ECFA採「小而必要」的架構、漸進推動兩岸經濟交流與合作的策略,我們固然支持,但漸進政策若過於保守,將坐失後ECFA發展契機的時機。因此,政府應加速經貿特區的落實,一方面進行經貿全面自由開放的實驗,另方面可掌握ECFA生效後的立即商機,為台灣創造最大利益。須強調的是,經貿特區是基於台灣本身整體發展需求,以特區對應大陸主要經濟區塊,應避免以整個台灣應對海西區,損及兩岸對等及台灣的主權獨立地位。經貿特區賦予租稅、勞工、金融、海關等特殊政策,或採境內關外營運模式,是台灣迎向後ECFA時代兩岸互動新局的最佳選擇之一。

【2010/06/05 經濟日報】

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 首見訪港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台北報導】
2010.06.05 03:00 am


賴幸媛在港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中)前晚赴香港訪問,成為陸委會成立以來,首位訪港的主委。她昨天宴請台灣駐港機構代表和員工,陸委會港澳處處長朱曦(右)、新聞局駐港代表羅智成(左)在座。
(中央社)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前晚赴香港訪問,成為陸委會成立以來,首位訪問香港的主委。據了解,賴幸媛是以「中華民國陸委會主委」身分訪港,並得以視察陸委會在港派駐機構,這一趟「破冰之旅」,象徵意義不可小覷。

賴幸媛昨天在香港表示,歡迎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訪問台灣,她也期待自己能訪問大陸。她說,「在兩岸兩會的制度化協商架構下,陸委會主委到大陸去是可以期待的,或國台辦主任到台灣」。

賴幸媛前天晚間由陸委會港澳處長朱曦陪同前往香港,預定停留兩天兩夜,今天中午返國。據指出,由於兩岸關係回暖,香港政府對經營台灣關係也變得比較積極,使賴幸媛得以訪問香港。

陸委會高層官員透露,賴幸媛是以正式官職訪港,享有一定程度的通關及接待禮遇,申請訪港的事由之一,是帶有官方色彩的「視察業務」。此外,同行的港澳處長朱曦,雖然兼有台港經文策進會秘書長的身分,但這次也是用官方身分「港澳處長」同行。

陸委會副主委劉德勳表示,賴幸媛此行只是單純的視察業務,慰勞在港工作的同仁。並利用機會與台商團體負責人、台商同鄉會代表等僑胞餐敘。

劉德勳表示,此行沒有安排與港府的官式會見,更不會和大陸駐香港機構「中聯辦」官員會晤。至於賴幸媛有沒有私下會見港府主管台灣事務的政制事務局長林瑞麟,或者剛成立的「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榮譽主席、香港財政司長曾俊華,陸委會高層不願進一步說明。

在李登輝執政後期及民進黨執政期間,兩岸關係緊張,連帶影響台港關係,當時連我駐港代表的工作簽證,也要拖上半年、甚至一年才獲核發。據透露,賴幸媛的港簽,從申請到取得,「和一般民眾申請時間差不多」。

【2010/06/05 聯合報】

賴幸媛訪港 下一步…盼登陸

【經濟日報╱記者林海/台北報導】
2010.06.05 03:00 am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前排中)4日視察香港事務局,並與局長楊家駿(前排右二)及其他駐港人員合影,這是首位訪港的現任陸委會主委。
(中央社)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3日悄然抵達香港展開為期三天的訪問行程,成為首位訪港的陸委會現任主委。她以「破冰之旅」形容此行,並希望未來能有機會訪問大陸,也歡迎大陸國台辦主任王毅訪台。

賴幸媛此次是在港澳處處長,同時也是甫於日前成立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秘書長朱曦陪同下來到香港。

陸委會高層表示,賴幸媛此行目的相當單純,主要是到中華旅行社(陸委會香港事務局)進行業務視察,並為駐港員工長期的努力和貢獻打氣。陸委會強調,賴幸媛不會與港府或中共中聯辦官員會面,此行也沒有安排與「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接觸。

陸委會高層稱,賴幸媛就任以來一直想到香港訪問,但由於公務繁忙無法成行,近日正逢立法院及行政院會空檔,終能順利成行。

陸委會高層強調,賴幸媛能踏上香港土地,成為首位以現職身分訪港的陸委會主委,就是一大突破,「意義相當重大」。

賴幸媛在香港表示,非常歡迎國台辦主任王毅到台灣,兩岸在海基會、海協會制度化協商架構下,陸委會主委到大陸或者國台辦主任到台灣訪問,都是可以期待的。

賴幸媛指出,台港已各自成立「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及「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兩地官方互訪今後將會愈來愈多,她此次能夠訪問香港正是台港關係升溫的體現。

據了解,賴幸媛此行將會見台灣各駐港機構,並拜會台灣在香港的同鄉會、台僑和相關社團。賴幸媛預定今(5)日中午返國。

【2010/06/05 經濟日報】

賴幸媛訪港 兩岸三地互動新思維

【經濟日報╱記者/林海】
2010.06.05 03:00 am

賴幸媛以現任陸委會主委的身分訪港,雖然她強調此行純粹是陸委會內部業務視察,但相較於過去台灣各級官員要到香港總不得其門而入,賴幸媛此行絕對是兩岸關係改善大背景下,台港關係的一次重大突破。

儘管賴幸媛訪港期間並未會見港府或大陸駐港官員,但能頂著其陸委會主委官銜到訪,已經體現出北京對當前台港及兩岸關係的新思維。

賴幸媛得以踏上大陸控制下的土地,也透露未來台灣現職官員赴大陸訪問的可能性將會提高。

尤其台港早前各自成立的「台港經濟文化合作策進會」與「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雙方對口成員都具官方身分。從賴幸媛在香港公開表示,歡迎香港財政司長,同時也是「港台經濟文化合作協進會」榮譽主席曾俊華訪台,可以預期未來台港官員互訪有望逐漸成為常態。

台港官員得以透過「策進會」與「協進會」這個新平台直接對口,協商彼此關切的公共事務。此種由雙方官員直接接觸的模式,也將成為兩岸日後更進一步互動的新參考。

【2010/06/05 經濟日報】

大陸學者:賴幸媛考察港FTA?

【聯合報╱特派記者陳東旭/北京報導】
2010.06.05 03:00 am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到香港視察業務,這是台灣陸委會第一位主委到香港,象徵意義重大。

北京涉台學者表示,賴幸媛能以公開身分到香港,代表兩岸與台港關係更進一步。

這名涉台學者也指出,賴幸媛在兩岸簽ECFA前夕到港,不排除有考察香港與其他國家簽訂FTA(自由貿易協定)的可能。他說,香港能與外國簽訂FTA,主要是香港的地位已定。他還認為,賴幸媛也有可能會見香港中聯辦官員,或在香港與北京來的官員碰面通氣。

【2010/06/05 聯合報】

尊重中華民國 化解大國爭霸(2010/05/25 00:22)

Ads by Google
台北天使日租套房 限量優惠
twangel101.pixnet.net/blog
天阿!住房全面調降,每日限量十名, 最低799,公館捷運站旁經典主題套房。

(●作者阿修伯,北市人,建國中學、台大森林系畢業,1970年來美從事印刷業30餘年,長期鼓吹良性台獨。業餘喜讀雜書,寫評論雜文,關心故鄉及台海局勢。2007年退休。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阿修伯

地球上的天災愈來愈頻繁,佛經說的「地、水、火、風」四大災難接三連四而來,死人毀屋慘烈無比。這些災難也不完全是大自然不可抗力或者上帝、神明要施懲罰,降禍於人間。其中許多都是源於人類自身的貪、嗔、癡三毒,損人利己,對環境的破壞污染,資源的浪費毀損。許多各宗教的先知聖者和科學家、人道主義者已經提出了嚴厲警告,這樣下去將不免人類的滅亡,可惜效果並不好,情勢仍然繼續惡化中。

在這樣危急存亡之際,人類正應該攜手合作放棄私利私仇私怨,集中全力整修自然環境,自救救人才對,不幸,地球上有力的大國還都在盤算自己的私利,逞強爭霸損人利己,把資源財力人力用在發展軍備武器互相對抗上。我們華人台人最關心的還是台海兩岸關係和中美台互動情勢。

美國眼見中國改革開放之後經濟高速發展國力增強,勢必向外擴張,第一步就是倂吞臺灣,進入西太平洋與美國爭霸威脅世界。除非中國能脫胎換骨成為文明民主國家,與世界各國友好互助和平相處,這樣美好的發展在可見的將來,似乎可能性不大。

隨著兩岸ECFA的簽訂,臺灣對大陸經濟上更加依賴,利害關係更加密切,美國也就更加擔心,圍堵大陸的第一島鏈臺灣可能不保。美國在財政嚴重困難情況下,仍然在加強第二島鏈關島的防務。當然,美國也不會輕易放棄臺灣這艘「不沉的航空母艦」,最近訣定賣給臺灣64億美元的武器,包括愛國者飛彈及多種軍事通訊系統。
中美對抗的僵局至今難解,一旦擦槍走火爆發全面戰爭,那比一切地水火風的自然災害都要嚴重得多,夾在中美之間的臺灣,首先會灰飛煙滅。

臺灣島內籃、綠也正為此形成對抗僵局,馬英九過份親中傾中自我矮化,將使臺灣淪為一國兩制的「特區」,是變相投降。他一句NEVER需要美國為臺灣而戰就引起綠營大張撻伐,甚至美國也在猜疑。他本意只是說台海不會發生戰爭,因此不需美國助戰而被人誤解。

為了慶祝明年中華民國建國百年,總統府公佈了「百年標誌」宣傳影片,以國旗歌代替國歌配音,不提「建國」兩字。有中共官員來訪則把青天白日滿地紅的國旗收起,被綠營民進黨痛批。而大陸中共對中華民國也太不尊重,恣意封殺打壓。要知道,如果否定中華民國,就是否定臺灣和大陸本為一體,中華人民共和國就沒有理由統一臺灣。尊重維護中華民國才能穩定臺灣內外。中華民國的臺灣要在中美之間發揮和解共存的作用。我們需要春秋時代肆應晉楚兩大國的鄭子產那樣的大政治家兼大外交家,能調合各方利益勢力維持和平,以保護自身安全。

臺灣的現狀是事實獨立,是良性獨立,法理名義並不重要。何況皇民台獨的「法理」是要做美日的兒國奴國,大陸中國絕對不會容忍,災禍立刻降臨。反之,如果立刻要兩岸統一,美國認為傷害了它的利益,也不會容忍,二者皆有不測之險,因此維持中華民國的現狀才是上上之策也。

人類已經發生過兩次世界大戰,幸虧那時的武器還不夠犀利,人類才倖免於滅亡。如果再發生第三次世界大戰或大國間大戰,以今日武器之犀利,足以彼此毀滅多次而有餘,台海千萬不可再啟大戰了。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阿修伯,北市人,建國中學、台大森林系畢業,1970年來美從事印刷業30餘年,長期鼓吹良性台獨。業餘喜讀雜書,寫評論雜文,關心故鄉及台海局勢。2007年退休。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面對中華民國 北京應檢討「砍頭論」

上海的東亞研究所所長章念馳,在五月號《中國評論》發表專文,該文在網站上的標題是:〈創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

我們不知這篇文字是否反映了中共決策圈的思考,但北京方面若想打造一把解開兩岸難題的鑰匙,該文所述可謂即是一張珍貴的草圖。

章念馳在文中引述他與一名「台灣民眾」的談話。那位台灣民眾對章說:「(北京)不承認『中華民國』,好比砍了我們的頭,那麼留下四肢五臟還有什麼用?」章念馳說,具有這樣想法的人未必是支持「台獨」。

其實,具有這樣想法的「台灣民眾」本就不會支持「台獨」。因為,台獨的目標就是要否定中華民國,要「換」掉中華民國的「頭」;至於「借殼上市」,謂「現在的名字叫中華民國」云云,那則是政治操作的手法,另當別論。中共當局應知:台獨得以滋長的根本原因,就是北京不承認中華民國,要砍掉中華民國這一顆「頭」;正因北京的「砍頭論」,所以造成了台獨的「換頭論」。

北京當然知道:有了「中華民國」這顆「頭」,是使台獨縮小操作空間的最佳對策。但是,就解決兩岸難題言,這猶只是消極的目標;至於積極的目標,未來無論是維持現狀、簽訂ECFA、簽訂和平協議、走向歐盟模式、建構邦聯,甚或統一,台灣皆須以中華民國為憑託,若砍掉了這顆「頭」,還有什麼可談?

其實,中共當局深知此理,亦即,沒有中華民國就沒有兩岸關係的「和平發展」可言;但是,北京方面在實際操作上,卻一直陷於嚴重的自我矛盾。例如,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也說過:「儘管兩岸尚未統一,大陸和台灣同屬一個中國的事實從未改變。這不僅是我們的立場,也見之於台灣現有的規定和文件。」此處所指的「規定和文件」,其實主要是指「中華民國憲法」。胡錦濤發表這段談話,是在《反分裂國家法》立法時際;其意是說,中華民國憲法也是「一中憲法」,台獨豈可「違憲」?但此說的嚴重矛盾顯而易見:北京既否認中華民國,要「砍」中華民國的「頭」,如何又要台灣民眾遵奉信守中華民國憲法?支持中華民國?

章念馳在文中論及多種關於兩岸關係的學說理論,其中亦提到本報主張的「杯子理論」。章對「杯子理論」的引述是:把「中華民國」比作杯子,台灣人民比作杯子裡面的水;兩岸關係如果不要杯子,水焉能存?章念馳的引述說「台灣人民是杯子裡面的水」,與本報主張「台灣是杯子裡面的水」,稍有出入,因為「台灣」不止有人民,還包括了自由民主的政經體制及其他。而以「杯子理論」為喻,北京當局豈能一方面不承認中華民國憲法,又另一方面竟要台灣遵行「一中憲法」?這豈不亦與「杯在水在/杯破水覆」是同一道理?

更深層次的思考是:中華民國已然是一直選總統的自由民主政體,北京除非採取軍事暴力手段處理台灣問題,將如何可能迴避中華民國?而若北京以非和平手段吞滅了中華民國這個「中國的/非台獨的」自由民主政體,在人類文明及中國文化上又將是何等罪孽?兩岸問題的層次,如今絕非只是「國共內戰」的層次,而是世界文明應當如何面對中華民國這個自由民主政體的問題;亦是中國的永世子孫,應當如何面對這個「中國的/非台獨」的自由民主的中華民國的問題?試問:「砍頭論」或「砸杯論」,如何能與「和平發展」相容不悖?

章念馳是一位對中國文明深具懷抱,且對台灣底蘊感觸敏銳的北京智囊。若以本報所舉「過程論/目的論」的光譜言,他應是偏向「過程論」;倘若對他的文章解讀無誤,他如今主張〈創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似乎也能從「杯子理論」來看待中華民國。章念馳的文章點出了兩岸真正的「難題」,在於北京必須面對中華民國,這堪謂是極具創意及實際功能意義的兩岸方案。

中共當局必須承認,台獨大半是北京逼出來的。即使李登輝、陳水扁走向台獨,也主要是因北京不容他們走「中華民國」這一條路。北京如今既知「一中憲法」是兩岸的「法理維繫」,即應從「杯子理論」來理解中華民國;縱使未來要談「屋頂理論」,或和平協議或邦聯或統一,如果不使台灣人民感受到「中華民國是一部分的中國」,即無可能使台灣人民認同自己是「中國人」,也就無可能使兩岸關係有更高層次的「和平發展」。總之,要抵拒「台獨」,不可砍掉中華民國這顆「頭」;要「融和」兩岸,更不能砸破中華民國這只「杯子」。這也是本報自〈元旦六論〉以來,對兩岸議題所表達的基本觀點。

章念馳是汪道涵的左右手。汪道涵在一九九七年就提出了「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本報曾將此種思維解讀為「一個中國」的大改版,亦即從「中華民國消滅的一個中國」,改版為「中華民國存在的一個中國」。章念馳如今倡議〈創條件解「中華民國」難題〉,應可視為仍屬「現在進行式的一個中國」的折射。他在文中的論述雖諸多保留,但仍見「什麼主權觀念等等問題,都是取決於我們的意識」之類的大膽創見,其勇可嘉,其言可佩。

如何面對中華民國?依據我們自〈元旦六論〉以來的建議:只要愈向「九二共識/一中各表」靠攏,就愈能使兩岸關係「和平發展」,亦即愈能從「合理的過程」,通向「改善之目的」。

「砍頭論」與「和平發展」是相互矛盾的。若能盡量體現「一中各表」,現在就是「一個中國」;就可使現狀不致倒退,而只會提升,只會改善,何必將「一個中國」推拒於變幻莫測的未來?

【2010/05/18 聯合報】

關於中華民國的三個問題

(2010/05/13 00:23)

(●作者成笑倫,北京人,留美學生,現居新澤西州。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版權為作者所有。)

成笑倫 

我有這樣一個觀點:只有法治社會,才有資格自稱民主;空有法律,沒有法治,如何有民主?臺灣說北韓是這樣的,中共是這樣的;很不幸,臺灣自己也是這樣的。 

是的,臺灣並不是個法治的社會。所謂的法律,終於只是政治鬥爭的工具和武器。 

為什麼這麼說? 

先舉一個例子,說明什麼是法治社會。看一看臺灣人經常掛在嘴中的民主國家,美國是怎麼對待自己的法律的。 

美國憲法(Constitution)其實並沒有保護言論自由、新聞自由、集會自由等等的條文——這些條文,在其修正案(Amendments)中的前十條中,也被稱為權利法案(Bill of Rights)。而關於人民自由的條文,則主要集中在第一修正案中,摘錄如下:國會不得制定關於下列事項的法律:確立國教或禁止信教自由;剝奪言論自由或出版自由;或剝奪人民和平集會和向政府請願伸冤的權利。請注意,第一修正案的前兩個中文字是國會(Congress),而非州或州議會。換言之,第一修正案只對聯邦的國會做出了限制,要求其不能限制美國公民的上述權利,而對於美國聯邦體制的另一個組成部分,州(States),沒有做出任何限制。而美國內戰後,憲法修正案第十四條規定,非經正當法律程式(due process of law),任何州不得剝奪公民的生命、自由、或財產。請注意,這裏的主體是州而非聯邦。 

於是乎,產生了一個問題:在第十四修正案中所說的自由是什麼?最高法院的大法官將其解釋為了聯邦憲法權利法案中所列舉出的自由,並創立了合併原則(Incorporation doctrine),利用對於「正當法律程式」的解釋,將權利法案列舉出來的大部分公民自由的保護主體,由只有聯邦政府推廣到了各州。 

看看,這是人家美國人對待自己法律的態度,一個字一個字地看,一個字一個字地解釋。 

而臺灣呢?我們看看臺灣目前使用的《中華民國憲法》。 

首先,根據司法院網站,憲法名稱為《中華民國憲法》(The Constitution of the Republic of China),規定了國名為中華民國。這就產生了一個問題:我們臺灣屬於中華民國,可中華民國是不是中國?我們臺灣屬於Republic of China,可Republic of China是不是China?這個問題似乎不是很好回答,那我們換個問題:法蘭西共和國(Republic of France)是不是法國(France)?美利堅合眾國(United States of America)是不是美國(America)?答案很顯然。那麼,中華民國是不是中國?按照我們憲法規定的國名,中華民國就是中國。順便提一句,臺灣似乎有些朋友為了Chinese Taipei的翻譯很不安。大陸曾經翻譯為中國臺北,而臺灣喜歡使用的說法是中華臺北。其實有什麼區別,British Virgin Island,英屬維珍群島或英國維珍群島,British的意思就是英國的,同樣Chinese的意思就是中國的——當然,不喜歡可以不用,奧運會不是沒臺灣不可,WHA亦然,WTO亦然。 

其次,中華民國有多大?中華民國是不是就是臺灣?根據《中華民國憲法》第四條: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之疆域,非經國民大會之決議,不得變更之。根據增修條文,修正過的相關條文為:中華民國領土,依其固有疆域,非經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一之提議,全體立法委員四分之三之出席,及出席委員四分之三隻決議,提出領土變更案,並與公告半年後,經中華民國自由地區選舉人投票複決,有效同意票過選舉人總額之半數,不得變更之。 

什麼是中華民國固有之疆域?自然是1946年制憲國民大會制定憲法時候的疆域。那時候臺灣是中華民國一部分麼?是的,臺灣於1945年回歸中國,或者說中華民國光復臺灣,並作為國家一部分參與了《中華民國憲法》制定。那時候大陸、外蒙、西藏是中華民國一部分麼?毫無疑問,是的。那麼,《中華民國憲法》及其增修條文,關於領土的條文,是否曾經被使用過?換句話說,中華民國領土是否依法變更過?從來沒有,從來沒有。 

憲法增修條文,為了適應兩岸所謂特殊現狀,明確將中華民國劃分為自由地區和大陸地區,並設立下位法《臺灣地區與大陸地區人民關係條例》(簡稱《兩岸人民關係條例》),規定大陸地區為臺灣地區之外之中華民國領土,從這個角度講,大陸亦是中華民國一部分,或是臺灣亦只是中華民國一部分這個論點,又一次得到了證實。中華民國是不是就是臺灣?不是的。拋開《中華民國憲法》和《兩岸人民關係條例》不談,澎湖、金門、馬祖,哪一個是臺灣?都是福建轄地,中華民國福建省。 

最後一個問題,儘管明確了大陸和臺灣同屬一個國家,即中華民國,但基於兩岸的特殊現狀,將來要怎麼辦?根據《中華民國憲法》增修條文前言,兩岸應走向統一。維持現狀行不行?沒有說明。臺灣獨立行不行?根據現有法律,有以下幾個可能性:一、按照現有憲法程式,做出領土變更案,並表決通過,如有必要,修改國名;二、制定新憲法,明確領土限於台澎金馬(更像是專制國家喜歡做的事情);三、修改憲法,制定地方獨立之程式;四、暴力推翻現有政府。 

有些臺灣朋友會說,你這些論述完全罔顧現實。 

我的回應是,我這些論述完全來源於中華民國現行憲法法律規定。如果不滿意這樣的法律規定,覺得臺灣不是中國一部分,覺得中華民國不是中國,覺得中華民國就等於臺灣,覺得大陸和臺灣不要統一,覺得臺灣應該獨立,如果大多數臺灣民眾自認為臺灣是個法治社會,請要求你們的立法委員,按照中華民國憲法完成必要的修改程式。在此之前,中華民國是中國,包含但不等於臺灣,大陸和臺灣應該走向統一,臺灣不能獨立。 

同樣的,在此之前,任何公務人員與憲法相悖的行為,都應該予以追究,尤其是上層領導人——一國之元首遵守其宣誓效忠的憲法及法律,是最基本的要求吧。政府也應該理直氣壯地按照憲法所指明的方向,反去中國化,進行正統中國歷史教育,堂堂正正承認自己是中國人,在「國家統一前」的特殊情況恢復國統會運作和國統綱領適用,與大陸協商統一。 

與法治社會相對的,是人治社會。領導人一言九鼎,說了比法律還算數。臺灣是這樣的社會麼? 

怎麼不是,所謂兩國論,所謂一邊一國論,哪一個不是領導人說出來就想蒙混過關當法律來執行的?所謂臺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名字叫中華民國,沒必要獨立,請對照憲法仔細看看?所謂臺灣要堅決反對中國併吞,請看看你們的憲法增修條文前言——不滿意都可以依法改掉啊,不喜歡的統統可以讓立法委員拿掉啊!特殊情況不是置憲法法律於不顧的理由,憲法增修條文就是為了適應這個特殊情況而制定的。 

有趣的是,從領導人到民眾,都只敢說自稱臺灣不敢說中國,卻又不敢把憲法改掉,讓自己的臺灣情結名正言順。寧可于衛生間黑燈瞎火地邊偷情邊說自己和原配早離婚了,卻又不敢扔掉那一紙結婚證書——何苦呢?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成笑倫,北京人,留美學生,現居新澤西州。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版權為作者所有。)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972321
(轉貼)邦聯最適合兩岸嗎?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經濟學人:台灣是國家 且很重要

全世界究竟有多少國家,是一個很難找到正確答案的問題,最新一期經濟學人雜誌報導,這是因現今國家定義極其模糊混亂。文中以台灣為例,指出台灣不但是個國家,且是重要國家,儘管台灣在外交承認上明顯居於劣勢。

上網申請美國免簽證入境,填寫居住國家選項時,美國國土安全部提供的選擇有251個,但網民登錄Hotmail時,「國家/地區」的選擇有242個,顯然政府與民間的國家定義有別,才會出現不同數字。

國土安全部列出的選擇,有些明顯不是國家,比較像國家的反倒付之闕如,例如隸屬挪威、位於南大西洋的波維特島被列為國家,而宣布脫離喬治亞獨立的南奧塞梯亞、阿布哈西亞卻不見於清單,獲得65國承認的科索伏及80餘國承認的西撒哈拉也沒被單獨列出。

報導說,在替國家下定義時,常出現例外、破格的例子,讓定義難以成立,如「外交承認」這個定義就不適用於台灣。冷戰初期,多數國家承認台灣(自由中國),孤立大陸政權(赤色中國),現今則是完全相反。

經濟學人說,儘管承認台灣的國家減為23國,且多數是貧窮小國,但台灣「不僅是一個國家,且是相當重要的一個」。台灣使用令中國滿意的「中華台北」名稱,成為「亞洲開發銀行」與「世界貿易組織」的一員,且是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一些小組的觀察員,且台灣於全球設有近100個「貿易代表處」。

若是外交承認無法成為一國的定義,以發護照的能力或是領土的實質控制為定義,能成為國家定義嗎?問題在於正當性、領土的實質控制、簽發文件能力不一定並存。不願承認科索伏為獨立國家的許多國家,並不反對持科索伏護照的人民前往旅遊,即是一例。

德國思想家韋伯將國家定義為「擁有合法使用暴力的壟斷地位」的實體,還是無法解決問題。東非索馬利亞亂成一團,不符合這個定義,但被視為一個主權國家。索馬利亞北部的索馬利蘭1991年宣布獨立,情勢相對穩定,擁有自己的貨幣、護照等,較符這個定義,但連非洲聯盟都不承認索馬利蘭是國家。

聯合國會員國的地位也無法成為一國的定義。以色列1949年入會,但聯合國192個成員國有19國並不承認以色列,稱它是「猶太實體」。聯合國有三分之一會員國承認科索伏,但聯合國本身並不承認。

經濟學人再以台灣為例,指出科索伏因未被聯合國承認,因此仍在等待擁有自己的網域名、國際電話國碼、參與國際足球賽的機會,而台灣三者皆有,卻非聯合國會員。這無礙台灣積極參與國際社會,台灣不但提供海地援助,歐洲議會且在三月表決通過,「強烈支持」台灣以觀察員身分參與ICAO與UNFCCC兩個國際組織。這顯示加入聯合國並非行使國家功能的必要條件。

※延伸閱讀》 
‧blog/相關台灣的國家問題和知識 
‧blog/奮鬥的骨本 面對美國台灣非主權國家論 
‧blog/開放優質的國家認同:法國能!台灣不能? 
‧blog/意外地在英文課與學生討論台灣是不是一個國家

【2010/04/15 聯合報】

邦聯最適合兩岸嗎?

(2010/04/07 00:54)

(●作者傅雲欽,律師,建國廣場負責人。簡介表示,建國廣場創立於1995年7月,以台灣建國理念的宣揚與實踐為宗旨。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傅雲欽 

中興大學卓慧菀教授近日發表「既獨又統的邦聯最適合兩岸」一文,提出邦聯論,以解決台灣在「事實獨立,法理一中」現狀下,統乎獨乎的難題。 

傳統獨派還陷在「一邊一國」的幻覺中。作者已認識到台灣的現狀只是「事實獨立,法理一中」,可說腦筋比傳統獨派清楚。「事實獨立,法理一中」就像一對分居的夫妻,事實上獨立自主,但法理上還是夫妻關係。台灣邁向台獨,像分居的夫妻離婚。台灣邁向統一,則像分居的夫妻團圓。 

作者說邦聯是從「不統不獨」變成「既獨又統」。這「既獨又統」四個字不適當。這會讓人誤認為邦聯是從「事實獨立,法理一中」變成「法理獨立,事實一中」,如同原分居的夫妻辦理離婚後,又同居在一起。其實,邦聯的「統」只是一種鬆散的「統」,偏向精神面、文化面,應不是「事實上統一」的意思,不像男女同居的情形。 

作者說在中國武力威脅下,完全獨立不可得,因此主張台灣獨立為一個新國家,但同時與中國締約成為邦聯。可見這也是一種避免與中國對決的較溫和的台獨主張,也是一種「台獨(指完全台獨)無望論」。這種論調可能適合膽小、投機、充滿奴性的台灣人民的胃口。但這種溫合的台獨主張,早有人提倡,中國從未同意。顯然中國方面認為並不適合。作者說邦聯最適合兩岸,可說一廂情願。 

作者說邦聯只是願景,達成的時機尚未成熟。何時才能成熟呢?作者說是「中國的中央與地方分權成為中國的共識」的時候。這似乎是一種「中國分裂論」,即中國大陸分裂成數塊,構成邦聯,台灣才順勢獨立並加入邦聯。在中國分裂之前,作者說:「目前能做的就是確保台灣的事實獨立不受侵蝕,不追求法理獨立,並傾全力於發展經濟、強化民主,直到邦聯的時機成熟。」 

這種消極等待外在局勢變化,然後混水摸魚的論調,就像被莽夫欺凌的婦女逃家在外,不敢挑戰丈夫訴請離婚,只是等待丈夫另結新歡後,有一天找她辦離婚,以便能迎娶新歡一樣。我不以為然。台灣人民如果一直那麼膽小、投機、充滿奴性,只看天吃飯,不敢冒險,如何取得國格,走出國際社會?台灣人民如平常不培養台灣民族意識,累積獨立建國的能量,恐怕人家大陸要變成七塊,台灣還不敢成為第八塊呢! 

如果中國一直不同意邦聯這種溫和的安排,而中國大陸又不分裂,甚至越來越團結時,台灣終究要如何?繼續維持現狀等待下去嗎? 

等待不是解決台灣「事實獨立,法理一中」的辦法。台灣應要朝獨立建國方向努力。莫等待,否則,「紅」了美麗島,空悲切。 

何況,在與中國談判的策略上,台灣也應以台獨為目標。邦聯充其量只是台灣讓步的底線,不是談判的目標。以邦聯當目標,台灣還有讓步的空間嗎?可見由談判的策略上看,主張邦聯論也不適當。 

邦聯是否最適合台灣,我不知道,我只知道邦聯論不適合台灣獨立運動。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傅雲欽,律師,建國廣場負責人。簡介表示,建國廣場創立於1995年7月,以台灣建國理念的宣揚與實踐為宗旨。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觀念平台-既獨又統的邦聯 最適合兩岸

  • 2010-03-16
  •  
  • 中國時報
  •  
  • 【卓慧菀】

     溫家寶說台灣同胞是我們的兄弟,兩岸簽ECFA,大陸可以讓利。中國和平統一的目標明確,因此知道要做什麼。台灣呢?「事實獨立,法理一中」的現狀使朝野內耗在統獨爭議中,不論國家治理或兩岸關係都缺乏長期的規劃,因此日趨劣勢。筆者主張「不獨不統,直到既獨又統的邦聯成為可能」以結束現狀中事實與法理的衝突,終結內鬥,期使全國朝清晰的目標努力。

     馬總統主張不獨、不統、不武,此政策固然務實卻未能停止爭議。因為統獨之爭爭的是台灣終極的國家定位,而不獨不統並未提出未來目標。

     「邦聯」主張並非新論,連戰即曾提出,宋楚瑜的「一中屋頂」也類似,但邦聯被簡化為聯,一中屋頂則與一中混淆。筆者以「既獨又統」說明,希望清楚解析邦聯為何優於統、獨、一中三憲等主張,也勝過僅維持現狀。

     邦聯係由主權國家透過條約設立共同機構,以協調共同政策的安排。邦聯尊重成員國的主權;非經一致決,不得變更邦聯條約。

     筆者的邦聯主張因此包含「台灣獨立為一個新國家,同時與中國締約成為邦聯」。為提高其可行性,此既獨又統的安排必須「前後接連、同時發生」。中國承認台灣獨立的同時,與台灣締結邦聯;各國則同時承認台灣的獨立及兩岸的邦聯。獨與統不但同時成為事實,也同時為法律所確立。

     「既獨又統」的願景與「事實獨立,法理一中」的現狀大不同。兩者皆有獨有統,但在邦聯中統與獨皆為事實,也皆為法理,兩者一致;而現狀中的事實與法理則相衝突,而此衝突正是一切爭端的源頭。台獨主張者企圖「使獨立的事實成為法理」;中國則從不隱瞞其「將一中的法理變成事實」的企圖。

     邦聯優於統或獨,因為國人不願意接受統一,而在中國武力威脅下,獨立實不可得。邦聯也優於一中三憲,因為類似歐盟的第三憲雖與邦聯雷同,但前二憲即目前領土重疊的兩岸憲法,與第三憲間仍存在法理的矛盾。

     目前邦聯完全不可行。但筆者並不主張明天就尋求與中國締結邦聯,而是以此為台灣長期的願景,並且主張「不獨不統直到既獨又統」。此願景與現行不獨不統的政策一致,並且完全符合民眾「維持現狀、以後再說;中華民國是一個主權獨立國家;反對一國兩制;反對中國武力犯台;兩岸和平、共創雙贏」的主張。

     證諸中國國土之廣,區域差異之鉅、及各地方政府經濟自主權日增等事實,由目前中央集權制的憲政安排演進成邦聯制並非不可能。一旦中央與地方分權成為中國國內共識,其與政治差異更大的台灣締結邦聯的可能性也就提高。

     而且邦聯不必是兩岸政治安排的唯一終點,國際政治有邦聯進而組成聯邦,也有邦聯分解的前例。只要有共識,邦聯可進而一統,但也可協議分手,全視人民對邦聯安排的滿意程度,因此提供良性的競爭環境。

     邦聯願景足以團結國人,因為台灣為使此願景在未來成為可能,目前能做的就是確保台灣的事實獨立不受侵蝕,不追求法理獨立,並傾全力於發展經濟、強化民主,直到邦聯的時機成熟。

     胡錦濤說:只要是有利於祖國和平統一的事都要盡力做好。台灣如能以「不獨不統直到既獨又統」為全民共同的願景,將與對岸進行一場「盡一切努力,和平爭取人民選擇一己目標」的良性競爭,為兩岸人民謀得最大幸福。

     (作者為中興大學國際政治研究所教授)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929641
(轉貼)新年新希望:大家都是「台灣中華民國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不養不套也能殺

(2010/04/05 00:48)

(●作者葛壽農為北市人,哥倫比亞大學工程科學博士,主修作業研究學。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現為獨立管理科學顧問。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葛壽農特區)

葛壽農 

ECFA當然藏有以商促統的意圖,但它的作用在於促進臺灣人對大陸的情感,並希望將來有一天,臺灣人會贊成統一。它並非民進黨前立委郭正亮說的「養、套、殺」。臺灣不是豬,不必養大了才殺,臺灣不是船,不套住也跑不了。大陸要「殺」臺灣,無論是用武力或用經濟,動手就是,不必套住,也不必養大。因此,以商促統的統,必是爭取臺灣民心的和平統一,而非郭正亮的「殺」。 

筆者提過,法理台獨的前提是「不惜一戰」,但該前提過不了臺灣的選舉,事實是,到目前為止,連類似的選舉口號都沒聽說過。堅決主張法理台獨的人,在未來的諸多選舉中應該參選,並提出「不惜一戰」口號,若能選上,法理台獨才有希望。 

但現在的情勢是──臺灣人並沒有「不惜一戰」的決心。加上馬克思認為經濟決定政治,還有句諺語:「有奶便是娘。」,所以大陸才有「以商促統」的策略。 

筆者不知道大陸的策略是否有效。臺灣有很多哈日老人,這些人在日據時代成長,大概是受了些日本人的好處,就忘了日本人屠殺臺灣人的歷史,所以臺灣人若因經濟利益而變了心,並不令人意外。不過這些哈日老人,也可能是滯台的日本人,果若如此,那就另當別論了。 

兩岸的不同,在於民主制度,制度不同而統一,是很難理解的。因此筆者以為,關於促統,ECFA的效用或許遠不如大陸本身的政制改革。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葛壽農為北市人,哥倫比亞大學工程科學博士,主修作業研究學。曾任教於哥倫比亞大學、香港城市大學等,現為獨立管理科學顧問。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葛壽農特區)

維持和平現狀,就是 一國兩制!

(2010/01/06 00:33)

(●作者阿修伯,北市人,建國中學、台大森林系畢業,1970年來美從事印刷業30餘年,長期鼓吹良性台獨。業餘喜讀雜書,寫評論雜文,關心故鄉及台海局勢。2007年退休。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阿修伯 

12月初,韓國釜山科羅大學有臺灣女留學生演講介紹臺灣,拿出了中華民國青天白日滿地紅國旗,引起該校大陸留學生憤怒,包圍該女生辱駡並腳踹。更早時在國際競技體育比賽等場合也發生過多次大陸人憤青欺辱中華民國國旗之事,真令人遺憾!有一年臺灣惡性台獨建國党黨魁許文杞到紐約參加臺灣人入聯合國逰行,看到青天白日旗就把它扯下腳踏,其行徑與大陸憤青一模一樣。 

經30年改革開放修正錯誤,大陸在硬體經濟建設上確有相當成就,然而在人民素質幹部水準等軟體建設上還遠遠落後於世。加上貪官汙吏、弄虛做假、不公不義、無法無天、風氣敗壞、環境污染、貧富懸殊、暴富者窮奢極欲,貧困者生不如死,諸多問題令人憂心忡忡,憤青們實不應對臺灣如此驕狂也。 

在未統一前,中華民國要求「互不否認」,其實質就是「互相承認」,保持對等尊嚴。如果今日否定中華民國,那就是肯定臺灣國!統一也就名不正言不順了。我們臺灣人對五星紅旗並沒有深惡痛絕(惡性台獨例外),為何大陸人如此仇恨青天白日旗?為何不能互相尊重以兄弟相待?請大陸人戒驕戒躁,勿存大欺小之心,統一並沒有那麼急迫性。大陸人要謙虛要自信、有耐心有善心,只要大陸搞得好,臺灣自然主動要求統一,趕都趕不走!目前時機尚未成熟,以威脅打壓手段強迫急統,只會給大陸添亂,惡化甚至引爆現存諸多問題,有害無益。 

大陸前國家主席楊尚昆先生說:「統一後國號國旗國歌都可以商量」如此開明寬容真令人敬佩。無疑「中華民國」比「中華人民共和國」要清晰簡潔得多。當年中共內戰勝利頭腦發熱,又向蘇聯一邊倒,把原來國號加上「人共和」三個贅字廢字,甘做蘇聯兒國附庸國,今日應該恢復「正名」中華民國了。如能如此正顯示大陸的泱泱大度,和平統一指日可待也。 

現實形勢十分嚴酷,臺灣如果拒絕與大陸合作,拒簽兩岸經濟合作架構ECFA,本身又欠缺資本、資源、勞力、市場、及貿易菅道,無疑會被邊緣化,成為國際孤兒。綠營台獨民進党以一付「餓死事小失節事大」的姿態抗拒大陸,蠻勇硬拚實乃不智之極。兩岸交往和解互助、互補不足是大勢所趨,應力求維持現狀各自努力和平發展。兩個中華的現狀就是一國兩制,是良性台獨,是台人華人之福。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阿修伯,北市人,建國中學、台大森林系畢業,1970年來美從事印刷業30餘年,長期鼓吹良性台獨。業餘喜讀雜書,寫評論雜文,關心故鄉及台海局勢。2007年退休。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馬英九真要和談,就不能再「挾外拒統」!

(2010/01/05 00:26)

(●作者洪誌良,台中市,日本法政大學畢,法務顧問。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洪誌良 

儘管國台辦發言人範麗青12月30日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國共平臺在過去和現在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都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希望國共平臺進一步保持良性互動,而且進一步發揮它的積極作用。」 

然而,國民黨《中央日報》31日卻同時報導了三則看來並不怎麼和「和平發展」相對應的新聞。 

一則以題為「馬籲大陸撤彈:臺灣堅持主權,兩岸對等談判」叫嚷稱:「『總統』馬英九接受德國媒體專訪時表示,中國大陸部署1300枚飛彈對準臺灣,而且不論立法或政治主張都不放棄使用武力,在這樣的情況下,他不相信兩岸能簽署和平協定。」、「馬『總統』認為,兩岸交往的正確之道應該是累積互信,並在對等和尊嚴的基礎上,以民主的方式解決問題;早日建立架構,創造可長可久的和平,是雙方的重大任務,不過『條件還不成熟』」、「馬『總統』強調,臺灣政府堅持國家的主權地位,願意與大陸就相關議題展開協商,『但惟有大陸政府尊重臺灣的民主體制、不否認臺灣的政治現實、放棄預設的政治前提以及撤除針對臺灣的飛彈,談判才有可能在對等、尊嚴和互惠的原則下進行』」 

概括其要旨,便是執意要「和平」的落實:「臺灣政府堅持國家的主權地位」、「大陸政府尊重臺灣的民主體制、不否認臺灣的政治現實」、「 放棄預設的政治前提以及撤除針對臺灣的飛彈,談判才有可能對等、尊嚴和互惠」的所謂「主權獨立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的「兩國論」。 

同日,再一則卻又以題為「張榮恭:2012前兩岸有機會協商軍事互信」稱:「旺報31日新聞報導,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30日在中常會上正面回應胡錦濤六點意見,強調國民黨首重臺灣的安全、繁榮、尊嚴,在臺灣擴大國際空間、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等議題上,未曾鬆懈,『胡總書記對此有正面回應,我們樂見承諾』」、「胡錦濤在一年前講話中提出的六點意見是:一、恪守一個中國,增進政治互信;二、推進經濟合作,促進共同發展;三、弘揚中華文化,加強精神紐帶;四、加強人員往來,擴大各界交流;五、維護國家主權,協商對外事務;六、結束敵對狀態,達成和平協定」、「中央社29日發文指出,這六點意見中有的已在這一年中獲得進展,包括:兩岸可以簽定綜合性經濟合作協定;只要民進黨改變台獨分裂立場,大陸方面願意作出正面回應;對於臺灣參與國際組織活動問題,在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的前提下,可以通過兩岸務實協商作出合情合理安排;兩岸可以就在國家尚未統一的特殊情況下的政治關係展開務實探討;兩岸可以適時就軍事問題進行接觸交流,探討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問題等。」 

概括其要旨,即在於「中國國民黨榮譽主席吳伯雄30日在中常會上正面回應胡錦濤六點意見,強調國民黨首重臺灣的安全、繁榮、尊嚴,在臺灣擴大國際空間、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等議題上,未曾鬆懈,『胡總書記對此有正面回應,我們樂見承諾』」言下之意,似乎胡總書記已不在意「主權獨立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的「兩國論」,而只一心一意在照顧「臺灣擴大國際空間、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等議題」。 

第三則以轉摘臺灣《聯合報》社論題為「中華民國主論述:辛亥革命或二二八」稱:「聯合報31日社論指出,明天是中華民國九十九年元旦,就此邁向中華民國一百年」、「兩岸分治也從『解放臺灣/反攻大陸』,轉變到『維持現狀』、『和平發展』。時至今日,中華民國已然進入九十九年,在臺灣的中華民國是新興國家經濟發展與民主政治的範例,在大陸的中華人民共和國也從卅年浩劫的血淵骨嶽中轉變為舉世議論的『和平崛起』的話題。准此以觀,中華民國之例是古今中外絕無僅有,中華人民共和國之例亦然,臺灣海峽雙邊的競合關係之例亦是」、「中華民國已經邁向一百年,卻在國家意識上仍是一個羸弱與分裂的國家。國家不怕小,國勢不怕艱難,只要國家意識鞏固,就會有認同感、使命感與光榮感。然而,現今國人共同的感受卻是,內部的撕裂敵對,遠比外部的侵淩更傷害國家。中華民國立國已經九十九年,在臺灣也已逾一甲子,我們還要繼續作一個認同分裂的國家嗎?」又稱:「若依本文的題旨而言,我們認為,中華民國國家認同的分裂,是緣自『辛亥革命論述』與『二二八論述』的分裂。辛亥革命論述認為:中華民國是中國的傳承,三民主義所主張的『民族/民權/民生』是中國政治經濟的願景與策略,臺灣的命運及使命是在導正中國的發展方向。化約而言,就是欲以臺灣為杠杆來導正中國,而臺灣亦以杠杆的功能來維持兩岸和平。二二八論述則認為:中華民國是臺灣的政治負債,中華人民共和國的卅年浩劫更使得『中國』成為政治災難的同義詞,臺灣不要中華民國,更不要中華人民共和國。化約而言,就這是台獨主張的『臺灣中國/一邊一國』」 

概括其要旨,即在於:臺灣的國民黨所謂的「中華民國」才是正統的中國。而台獨主張的則是「臺灣中國/一邊一國」。可國民黨包括馬英九、吳敦義等一貫常說的「臺灣是個『主權獨立的國家』叫做『中華民國』」的獨立於中國大陸之外,又盤據在中國領土臺灣之上,難道不仍與台獨主張的「臺灣中國/一邊一國」雷同? 

再者,所謂:「海峽兩岸若能在辛亥革命精神與孫中山志業中找到更多交集點」這個交集點,不正就是將中國建設成為一個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新中國?不正就是共產黨人為實現孫中山先生革命三民主義性質的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中國而奮鬥了二十四年(參《毛澤東選集》第三卷1059頁),亦即中國共產黨人是革命三民主義的最忠誠最徹底的實現者(參《毛澤東選集》第三卷1061頁)。不是嗎? 

《毛澤東選集》第三卷1061頁:「有些人懷疑共產黨人承認『三民主義為中國今日之必需,本黨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鬥』,似乎不是忠誠的。這是由於不瞭解我們所承認的孫中山先生在一九二四年《中國國民黨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宣言》裏所解釋的三民主義的基本原則,同我黨在現階段的綱領即最低綱領裏的若干基本原則,是互相一致的。應當指出,孫先生的這種三民主義,和我黨在現階段上的綱領,只是在若干基本原則上是一致的東西,並不是完全一致的東西。我黨的新民主主義綱領,比之孫先生的,當然要完備得多;特別是孫先生死後這二十年中中國革命的發展,使我黨新民主主義的理論、綱領及其實踐,有了一個極大的發展,今後還將有更大的發展。但是,孫先生的這種三民主義,按其基本性質說來,是一個和在此以前的舊三民主義相區別的新民主主義的綱領,當然這是『中國今日之必需』,當然『本黨願為其徹底實現而奮鬥』。對於中國共產黨人,為本黨的最低綱領而奮鬥和為孫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即新三民主義而奮鬥,在基本上(不是在一切方面)是一件事情,並不是兩件事情。因此,不但在過去和現在已經證明,而且在將來還要證明:中國共產黨人是革命三民主義的最忠誠最徹底的實現者。

則孫中山先生融入「聯俄、聯共、扶助農工的三大政策」的新三民主義即革命三民主義,和取孫中山先生的「一黨治國」模式:「一切軍國庶政,悉歸本党負完全責任」之優,去「非本黨不得干涉政權,不得有選舉權」之劣的不僅已然實現孫中山先生臨終遺囑之所願,且更由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已建成今日「強盛獨立之中國」。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還寬大為懷的不計前嫌的以高規格接待國民黨前主席連戰等的訪問大陸,期望的自然是希望兩岸的「複歸統一,結束政治對立」的實行「一國兩制」的實現祖國統一大業,共謀中華民族復興的偉大事業。 

而今甭說是孫中山先生的革命三民主義即新三民主義,甚至孫先生的舊三民主義都早已離開臺灣民眾的視聽範圍。又既知曰:「辛亥革命其實是人類歷史上最壯烈的民主革命」,難道辛亥革命英雄志士,能是為苟且偷安、苟延殘喘的「主權獨立在臺灣的『中華民國』」乎?是為臺灣學西方式而不民主的民主壯烈犧牲乎?能說是為抗拒由中國共產黨人通過「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已建成今日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的「強盛獨立之中國」而壯烈犧牲乎? 

至「一九四九年,中華人民共和國襲奪了辛亥革命,中華民國被驅逐到臺灣;辛亥革命遂在國共內戰中,被貶抑甚至被塗抹掉了」之說,誰又能襲奪了辛亥革命?中華民國焉是「被驅逐到臺灣」?!而是被「最忠誠最徹底的革命三民主義實現者」的中國共產黨執政的新中國中華人民共和國繼承取代。「被驅逐到臺灣」的是曾殘害不同政治信仰的共產黨人百餘萬、致千千萬萬同胞死于戰亂,和使全中國捲入經濟浩劫,置數萬萬民眾陷入肌寒交迫困難的中國國民黨。易言之,國民黨置「數萬萬民眾陷入肌寒交迫的困難地位的時候」,是靠共產黨「才能挽救全國人民出於空前的浩劫」。 

如此的中國國民黨和其曾經創立的已成中國歷史的中華民國,又焉能以「臺灣政府堅持國家的主權地位」、「大陸政府尊重臺灣的民主體制、不否認臺灣的政治現實」、「放棄預設的政治前提以及撤除針對臺灣的飛彈,談判才有可能對等、尊嚴和互惠」的實質以「兩國論」、以不民主的民主、以對抗分裂和外敵的導彈做為抗拒和平的政治對話?甚至豈又可以「預祝中華民國百歲生日快樂。但願國人能在辛亥革命論述與二二八論述的糾纏中,找到立國的智慧與力量,使我們能夠成為一個有理想、有尊嚴、有使命感的快樂國家」的妄圖落實「兩國論」之說,竟驕矜自滿的,無視曾經被國民黨和中華民國置「數萬萬民眾陷入肌寒交迫的困難地位的時候」是靠共產黨「才能挽救全國人民出於空前的浩劫」的為共產黨人實現孫中山先生和辛亥革命英雄志士的理想通過「喚起民眾,及聯合世界上以平等待我之民族,共同奮鬥」已建成今日獨立、自由、民主、統一和富強之新中國? 

綜觀從臺灣的媒體報導可知,臺灣地方當局政客們的如此前後矛盾,罔顧新中國已繼承取代舊中國的現實,和不誠實面對不可逆轉的〈臺灣已歸屬中國的歷史事實與其法的規範效力〉,國民黨和馬英九的一再企圖「挾外拒統」,首先就已陷臺灣人民於不義;且真要和談,就不能再「挾外拒統」。你臺灣地方當局不明確的遵守「一個中國」原則,並以此正確方向做為臺灣民眾的響導,卻老是聲明「主權獨立在臺灣的中華民國」的獨立於中國之外,卻又是盤據在中國領土臺灣之上的儼然是妄圖大陸能割讓臺灣,落實「兩國論」罷了。又豈能有「在臺灣擴大國際空間、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等議題上,未曾鬆懈,『胡總書記對此有正面回應,我們樂見承諾』」的承諾乎?難道胡總書記是如你臺灣地方當局及臺灣媒體自說自話的承諾臺灣地方當局就是可以「主權獨立在臺灣的中華民國」談臺灣的「擴大國際空間、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機制、達成和平協議」等議題?國民黨可真是白活了百餘年啊! 

筆者認為,首先國民黨應該是自問臺灣地方當局是否在「恪守一個中國」上履行了義務。並且不要再企圖「挾外拒統」的傷害兩岸同胞最起碼的民族自尊心。此由國台辦發言人一再在例行記者會上表示:「國共平臺在過去和現在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都發揮了非常積極的促進作用。我們希望國共平臺進一步保持良性互動,而且進一步發揮它的積極作用」可以確知,國民黨的封建思維和作風,永遠趕不上共產黨幹實事和執行意志力的決心與自信。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洪誌良,台中市,日本法政大學畢,法務顧問。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新年新希望:大家都是「台灣中華民國人」

(2010/01/06 00:33)

(●作者綠點,現居美國德州奧斯汀,大畢,服務業。簡介表示,他是永遠的「臺毒」,也強調最大最臭最硬的石頭是中國。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綠點 

數學說, 1 加 1 等於 2。但是,很多人希望 1 加 1 大於 2。的確, 1 加 1 大於 2 也是數學運算,只要改變「加」的定義就是了。 

既然 1 加 1 可以大於 2, 1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78239
(轉貼)國民黨隱性台獨思潮正逐步表面化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國民黨隱性台獨思潮正逐步表面化

(2009/11/23 00:30)

(●作者王丰,台北,媒體工作者,政大東亞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新新聞》、《TVBS週刊》等,著有《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宋美齡--美麗與哀傷》。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言論不代表NOWnews「今日論壇」立場。)

王丰 

種種跡象顯示,長期以來存在國民黨內的隱性台獨思潮,正在悄悄抬頭。隱性台獨的檯面化,是國民黨為了因應未來的選戰而作的一種思維戰略調整。可以預期的是,隨著國民黨與民進黨選舉鬥爭日趨艱困的情勢下,這股隱性台獨思潮,將朝向檯面化的方向發展。它更有可能形成國民黨未來的論述基礎,如果這套論述一旦成形,那麼,國民黨便如假包換的成了民進黨的「兄弟黨」了! 

日前,一場名為「兩岸一甲子」的學術研討會中,文化大學楊姓教授說,臺灣政治情勢轉變了,用「一中」框架,很難得到選民支持。淡江大學陳姓教授說,如果大陸把「一中」原則當成談判前提,臺灣不會接受,也很難接受。中研院吳姓研究員說,談兩岸統一,無法繞過中華民國。八年來中華民國受到大陸與綠營夾殺,逐漸消亡,如果中華民國消失,就表示臺灣與大陸的聯結也消失。鼓勵或加強臺灣民眾重新認同中華民國,才能增加「兩岸一中」的認同。台大某位教授表示,一個中國必須要有彈性解釋空間,兩岸才有政治談判的可能性。 

綜合臺灣學者的觀點,不外乎兩點,第一是強調不能用「一中」原則當成談判前提;第二是主張不能讓「中華民國」消失,不能繞過「中華民國」。這些學者均是臺灣具有代表性的權威專家,他們的上述論點,是否意味著國民黨正透過這些學者,正在「微調」該黨的論述,頗值得關注。 

令人困惑的是,「九二共識」一中各表,不正是國民黨當局早先也強調過的原則嗎?如果,「九二共識」一中各表是臺灣方面認同過的「一中」概念,那麼如今又為何不能拿來作為談判前提了呢?這一點,讓我這小老百姓真的搞不懂。國民黨自己說過的話,什麼時候人間蒸發了?為政者沒有誠信,如何取信於人? 

再說說中華民國好了,何謂中華民國?如何定義中華民國?如果今天的中華民國是兩蔣時代的中華民國,是認同中國、認同中華民族的中華民國,是孫中山先生締造的那個中華民國,那麼學者所說的「不能讓中華民國消失,不能繞過中華民國」,則是有道理的。如果學者認知的中華民國只不過是用來遮蔽實質獨立的外衣,或者只是邁向獨立的一張通行證,那麼,人家憑什麼要跟你虛情假義?人家幹嘛跟你浪費時間假戲真做呢?

事實上,兩蔣過世之後,李登輝、陳水扁早就讓正統的中華民國消失了!今天的中華民國除了年號是真的,其內涵有多少成份是原汁原味的中華民國?有多少成份是孫中山締造的那個中華民國?又有多少不是李登輝、陳水扁胡整瞎搞的成份? 

問任何一個老百姓都懂的問題:臺灣朋友看看你的新版護照,上頭是不是印著「中華民國(臺灣)」,為什麼多了一個括弧臺灣,大家應該明白今天的這個中華民國,和孫先生、蔣先生的中華民國是大異其趣了,是大不相同了,根本是兩家店面兩個老闆,產品也不一樣了!孫先生的中華民國會來這麼一個「中華民國(廣東)」嗎?蔣先生的中華民國會來一個什麼「中華民國(浙江)」嗎? 

大家不妨拭目以待,等著看國民黨如何露出他們的尾巴!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王丰,台北,媒體工作者,政大東亞研究所畢業,曾任職於《新新聞》、《TVBS週刊》等,著有《我在蔣介石父子身邊的日子》、《宋美齡--美麗與哀傷》。本文版權為作者所有,言論不代表NOWnews「今日論壇」立場。)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01955
(轉貼)國民黨淡化一中 陸學者驚訝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李際均建議:兩岸共同協防南海

  • 2009-11-15
  •  
  • 中國時報
  •  
  • 【亓樂義/台北報導】

     大陸退役中將、軍事科學院原副院長李際均昨在台北指出,在「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的基礎上,大陸撤離對台導彈部署可以商量,不過它是兩岸協商的結果而非前提。在當前的形勢下,他看到兩岸存在以「非戰爭手段」解決爭端的可能性,他建議在南海開發問題上,兩岸不妨先協防,共同維護中華民族的固有疆域。這是迄今大陸軍方對建立兩岸軍事互信最具權威的說法,引起全場矚目。

     曾任中共中央軍委辦公廳主任的李際均,自稱一輩子研究戰爭,今以學術交流方式「登陸」台灣,實屬難料,說明兩岸關係的大幅改善。他和潘振強(大陸退役少將、國防大學原戰研所所長)隨鄭必堅一行獲邀訪台,如融冰之旅,為兩岸軍事交流邁出第一步。由於身分特殊,他們的發言格外受到我方與會人員的關注。

     李際均說,兩岸建立軍事互信要有政治共識,其核心為「九二共識」和「反對台獨」,在此基礎上,確定兩岸的政治定位,同時明確統一的方向和步驟,就目前條件看「尚未成熟」,但這不妨礙民間先行交流,對兩岸建立軍事互信機制進行探討。他說,承認一中原則,比建立五十萬大軍都管用。

     對於大陸撤離導彈問題,李際均認為,這件事兩岸「可以商量」,但不能視為前提,而是兩岸協商的結果。他幾度重申,大陸部署導彈是整體國防上的需要,因中國周邊地區潛在威脅未除,需要全面部署不能留白,導彈即便針對台海,也是為防範台獨和外國勢力介入台海而設。

     面對美日在台海地區的角色扮演,李際均以強硬口吻指出,「不容美日等外國第三勢力介入兩岸建立軍事安全互信機制的任何環節」,因其侵犯中國的主權。如果美國執意介入,「就等著瞧!」中國導彈能打一千公里,美軍就得後退一千二百公里,他多次在二軌和美方人員論及於此,對方「一言未發」。其立場之強硬,溢於言表。

     潘振強亦稱,兩岸建立軍事互信不需要美、日介入,但可以釋出消息,知會對方,以示尊重其在該地區的合法利益;在兩岸進行二軌交流時,亦可邀請美、日專家與會,但在「一軌」正式協商時,絕對不容外力介入。

     盡管兩岸關係出現積極進展,包括李際均在內的大陸與會人士,對台海局勢仍心存三大隱憂:擔心台灣的政策不連貫;不排除台獨捲土重來;外力干預使台政策搖擺不定等。為此,大陸不能不有所準備。言談間,大陸代表對綠營重新執政最感棘手,也最難預料,情急之下一度讓潘振強脫口而出,「希望藍營內部不要再內鬥了!」

     既然形勢看好,李際均建議兩岸在南海開發問題上,不妨先共同協防,然後共同開發,兩岸攜手維護中華民族的固有疆域「有什麼問題呢!」豈容外人置喙。

     潘振強建議,兩岸何不共同編寫抗日戰爭史,以凝聚共識。他說,來台之前海軍友人託他提出,兩岸可否在海峽「分道航行」問題上進行合作,以減少海上意外事故發生。大陸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說,據他多年的外事經驗,事情成敗的關鍵往往在「點子好不好」,有好點子,多半能成事。

大陸學者論文 首見中華民國

  • 2009-11-15
  •  
  • 中國時報
  •  
  • 【王銘義/台北報導】

     兩岸政治學者昨天在台北研討增進政治互信議題時,因台大教授張亞中提出「一中三憲.兩岸統合」主張,與廈大台研院長劉國深自創提出的「國家球體」論述,係由中華人民共和國與中華民國,兩個競爭中的政權所構成,引發熱烈議論;文大教授邵宗海認為,大陸學者論文已能公開講述中華民國,這是一項進步!

     言論具有政策指標的社科院台研所所長余克禮,對背景大都是藍營的學者,對一中原則發表異議,當場提出關切,並表示吃驚。余克禮說,兩岸如何處理中華民國問題,態度是一貫的,就是什麼都可以談,包括中華民國的地位問題都可談,但目前兩岸決定「擱置爭議」;解決敏感問題,最好辦法就是坐下來談。

     「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討論政治互信議題。張亞中說,北京獨佔一中論述權,使得台北逐漸偏離一中。他建議,應以「一中三憲」明確界定兩岸的政治定位關係,也清楚指出兩岸應將「第三憲」做為兩岸政治合作的目標。

     劉國深則自創「國家球體」論述,以「國家球體」涵蓋兩岸現有兩個政權,做為處理兩岸政治關係依據。

     他認為,無論大陸如何定位台灣,台灣所堅持的「中華民國政府」在特定場合,事實上依然行使著代表中國的政治功能。

     中研院政研所籌備處研究員吳玉山隨即回應說,大陸學者過去在談統一問題時,都會繞過中華民國,他認為,如果把中華民國這套法統繞過去,兩岸談統一問題是沒有根的。

     吳玉山指出,台灣內有獨派,外有中國的內外夾殺,都希望中華民國消失。中國與其要求台灣承認一中,不如鼓勵台灣人民認同中華民國,畢竟這是第一代共產黨人都曾效忠過的;愈打壓中華民國,只會有更多的台獨聲浪。

     文化教授楊泰順說,大陸處理一中內外有別,如果一中即中華人民共和國的說法無法克服,不論「一中三憲」,或先經後政,都很難突破;亞太和平基金會副執行長陳一新說,一中原則如擺在前面,兩岸什麼都談不下去了。

     台大教授兼副校長包宗和也說,兩岸談判和平協議,一中問題恐怕仍需面對,這是無可奈何的事,然而,對於中華民國存在的現實,大陸不能像「國王新衣」的故事一樣,對中華民國存在的事實,視而不見。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則說,「到別人家裡作客,還要討論人家的姓氏,這是不禮貌的。」至於內外夾殺中華民國的說法,他則說,大陸也有保護中華民國的作法,如陳水扁上台時,大陸也曾逼著扁宣布「四不一沒有」。

     黃嘉樹並說:「法理上,不能相互承認,否則變成兩國論;現實上,兩岸互不否認。」不過,他補充說:「這完全是個人看法。」

     銘傳大學教授楊開煌則反對把「中華民國定位」問題都列為兩岸談判議題。他強調,中華民國不應成為兩岸談判的標的,但雙方可以談判「兩岸定位」問題。

賴幸媛:堅持主體 追求有尊嚴和平

  • 2009-11-15
  •  
  • 中國時報
  •  
  • 【王銘義/台北報導】

     兩岸軍政學界參與的「兩岸一甲子」研討會昨天在台北閉幕。陸委會主委賴幸媛昨晚宴請中共中央黨校前常務副校長鄭必堅和與會大陸學者。據轉述,賴幸媛藉由餐宴場合說明馬政府的大陸政策理念,並強調台灣將在堅持主體性的前提下,追求有尊嚴的和平;同時,兩岸的和解也不可能在軍事威脅的陰影下完成。

     據了解,這是陸委會主委賴幸媛首度會見具有大陸黨政軍外交背景的重量級學者,陪同晚宴的太平洋文化基金會副執行長吳建國形容,這是一次文情並茂的談話。與會人士轉述,鄭必堅曾表示,賴的談話具有開創性,頗為生動,並具有宏觀視野。

     鄭必堅稍早在閉幕式致詞時強調,去年五月以來,兩岸關係新形勢呈現的歷史性轉折,得來不易,希望兩岸加倍珍惜維護,並確實抓住兩岸歷史的機遇;他期待今後有更多民進黨的朋友參與促進兩岸關係交流與溝通對話。

     這項綜合性研討會,因有鄭必堅親自率團訪台,並有解放軍退役將領、中國退休大使參與兩岸軍事外交議題討論,受到外界普遍關注。鄭必堅在致詞時說,研討會開放媒體採訪,友好坦誠,各抒己見,百家爭鳴,台灣輿論高度關注,反映台灣社會各界對兩岸問題的關切。

     解放軍退役少將、中國國際問題研究基金會副理事長潘振強在自由發言時指出,目前是兩岸關係最好的時機,「不要把形勢大好的棋,走成一盤死棋!」對於台灣提出參與聯合國等問題,大陸會表示最大善意,只要不造成兩個中國、一中一台,但這需要智慧與時間。

     不過,潘振強擔心說,台灣參與國際活動是很好的構想,但民進黨如再度執政,是否給台獨提供機會?他說,台灣藍營應要多做綠營的工作,不要被自已的民意所綁架。他還盼望藍營人士要團結,不要再分化,他並祝願馬英九政府的兩岸政策、民生政策都能有進步。

     中國資深外交官、北京外交學院前院長吳建民則表示,他在抵台廿四小時期間,參與了兩岸涉外議題的討論,感慨良多。他並對著台下多位台灣退休外交官說,他一輩子從事中國的外交工作,過去都是「把你們趕跑了,我們才去」,現在竟能在台北坐在一起研討問題,他期待兩岸抓住好時機,共同研商合作之道。

     社科院台研所長余克禮,在代表政治組總結報告時說,學者認為,兩岸應可就和平協議進行研究討論,為正式協商做準備。

對歷史曲線該有敬畏

  • 2009-11-15
  •  
  • 中國時報
  •  
  • 【王文進】

     中共戰略與管理研究會會長鄭必堅先生在「兩岸一甲子」研討會的演講中,試圖提出三大保證來消解世人對中共崛起疑慮:不走近代西方殖民「掠奪主義」、不走當年德、日「軍國主義」、不走前蘇聯「霸權主義」。表面上看來,中國對世界史的災難癥結似乎有較寬闊的史觀與警惕,但唯獨對台灣與大陸近六十年的曲折起伏,仍然只站在大陸一邊的詮釋觀點。

     中共的史觀當然對公元一九五○年未能一舉解決台灣問題而感到挫折。但若能從中華民族大歷史的發展來看,台灣在國際潮流中所打開的格局,反而成為保護中華文化的最後堡壘,未嘗不是一件歷史的機遇。試想一九五○年若讓中共的勢力順利席捲台灣,爾後三十年台灣必然同時捲入中共大躍進、人民公社、與十年文革的腥風血雨。當中共在一九七九年覺醒,決定邁向為人民追求福利的經濟發展時,若無台灣與香港國際經驗,與各項資源挹注,如何得以催化改革的火種與奧援?

     此次會議雖然藉「一甲子」為題來拉開時間的長度,但六十年在這一代的人看起來似乎很長,若一旦置於歷史長河之中,其實還是容易見樹不見林,所以提出議題的語氣難免窘迫與侷促。凡研究中國三千年歷史的學者都知道,中國歷史上分裂與統一的年代幾乎各居其半(分裂時期約一三○○年,統一時期約一七○○年),整部中國歷史本來就是統一與分裂的循環更迭,而每次分裂若能歷經時間的醞釀與沉澱才能促進另一次統一的大局面。反之若各項條件尚未成熟,而倉卒統一,則必然帶來更大的災難與動亂。以兩岸近來最熱衷的「三國歷史」為例:當公元一八四年黃巾之亂,導致漢代帝國崩毀而揭起三國百年爭霸之史,當時司馬氏雖然乘機入蜀平吳,但歷史證明西晉本身並未真正消融當時北方留下的歷史難題,就在公元二八○年倉卒統一,熟悉歷史的人都知道:西晉統一不到十年隨即爆發「八王之亂」,旋又導致五胡亂華,使統一的王朝不到四十年,於公元三一七年再度分裂三百年。可見如沒有通過真正經濟、文化、社會的融合,即使號稱「天下一統」也只是「假象的統一」。當著名文學家左思,一方面在顧盼自雄地寫下洛陽紙貴的《三都賦》,誇示北方如何如何時,西晉帝國卻已再度危機四伏,崩解在即。

     所以從諸多歷史教訓中,我們必須對歷史曲折的發展,具有史家的審慎與敬畏。今天若用宏觀視野來看待海峽六十年的分裂,必須正視台灣在中共和平崛起中所注入的正面基因。換句話說,六十年的分裂,對兩岸政黨的「政權」而言,或許有些難堪與挫折,但對兩岸人民的福祉與能量的激盪蓄積,其實是正面的。正因兩岸的人民各自以其滄桑命運去探觸摸索中華民族的未來。職是之故,雙方的經驗都是極其珍貴的,只有勇敢地面對歷史曲折處所提供的玄機與不可抗拒的進程,兩岸一甲子的論述才有可以開展出積極方向。

     當今我們對大陸最感憂慮者:是在經濟改革過程中,一邊享受西方資本主義的果實,一邊又無法擺脫百年前中國由屈辱所帶來以民粹主義為底色對西方的激烈反應,而將台灣衝擊歷史困境的生命力,解釋成與西方假想敵糾結在一起的歷史包袱,若不能放棄百年前的陰影與心理障礙,中國將無法心平氣和地成為一個氣度恢弘、重新崛起的大國,也無法公平對待兩岸一甲子的苦難迸濺出來的資產。(作者為東華大學中文系教授)

國民黨淡化一中 陸學者驚訝

  • 2009-11-15
  •  
  • 旺報
  •  
  • 【本報訊】

     「兩岸一甲子學術研討會」昨日進入最後一天議程。兩岸學者對於「一中原則」再次激辯。台灣學者主張只談「九二共識」淡化一中;但大陸學者立場堅硬表示,一中原則是對話基礎,台灣不應再提要大陸淡化一中或有所退讓。

     在昨日研討會上的「政治組」會議中,兩岸學者就「一個中國」原則議題深入探討。淡江大學美國研究所教授陳一新表示,大陸老把「一中原則」擺在前頭,也不提「各表」;未來兩岸最好只談「九二共識」並淡化一中。

     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泰順指出,國民黨在戒嚴時期為維持政權合法性,主張一中是可以理解的。但如今台灣政治情勢已經轉變,一中框架很難得到選民支持。

     金門技術學院大陸所教授高輝認為,台灣有國家統一綱領、國家統一委員會的時候,大陸錯過「機會之窗」;現在對國民黨來說,統一只是選項。

     對於台灣學者連番要求大陸淡化、甚至對一中原則退讓,中國社會科學院台灣研究所長余克禮驚訝表示,怎麼連國民黨都對「一中」有所疑慮?「民進黨反對一中,結果現在連國民黨朋友都提出異議,我有點吃驚!」

     余克禮強調,「一中原則」是國共兩黨共同反對外國勢力及「台獨勢力」把台灣從中國分裂出去而提出的原則。大陸講「九二共識」沒有等同「一中各表」,「九二共識」是今後兩岸談判對話的基礎,立場不會有任何改變。

     中國人民大學教授黃嘉樹表示,兩岸重新展開對話的前提是贊成九二共識、一中原則的國民黨在台灣重新執政,如果國民黨立場變得和民進黨一樣,就不可能和國民黨談。

     銘傳大學公共事務學系教授楊開煌則建議國民黨,要把中華民族的復興當作遠景,兩岸互信才有基礎、才談得起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690544
頁/共2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