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歷史文字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轉貼)鄭和下西洋的偉大
 瀏覽9,360|回應13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華歌

鄭和總共下西洋七次、造訪三十七個國家,但在處女航不到三十年後,鄭和與他的寶船隊就突然在海上銷聲匿跡,幾乎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支寶船隊真的存在過。本節目將為您揭開當時的神秘面紗。Think Again!國家地理頻道∕提供

【國家地理頻道】

鏡頭下的鄭和傳奇
國家地理攝影師 六百年後為您真實重現
鄭和下西洋影像紀實特展 台北、台中 同步展開


六百年前,一支規模驚人的中國船隊成為海上的霸主,指揮船隊的元帥就是鄭和。

鄭和下西洋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冒險之旅,這位中國古代航海英雄曾指揮全世界最大的艦隊橫越中國海和印度洋七次,開闢了東西交流的海上「絲綢之路」,創造出人類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冒險之旅。今年適逢鄭和下西洋六百週年,國家地理頻道及台北市文化局、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共同主辦、國泰航空獨家贊助之「鏡頭下的鄭和傳奇 ─ 國家地理麥可.山下影像紀實」特展,並於台北信義華納威秀廣場,與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同步開展,希望所有市民藉此瞭解鄭和下西洋的歷史和時代意義,以及對海洋文明發展的不朽成就。

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鄭和總共下西洋七次、造訪卅七個國家,包括越南、印尼、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肯亞和坦尚尼亞,航程總長超過三萬五千哩。據信有超過三百艘船隻參與了鄭和的航程。船上的人包括將近四萬名水手和海軍、七位欽差正使太監、數百名其他官員、一百八十位醫生、五名陰陽師。一四三三年,其所率領的艦隊於第七次下西洋後返抵中國,此規模龐大的航海壯舉,在歷時廿八年後,終於劃上了句點。這趟歷史性遠航,除了開啟航海時代的新頁,造就鄭和成為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航海家地位外,更為中國走向世界,開啟東西方文化交流的歷史契機。然而,在處女航不到卅年後,鄭和與他的寶船隊就突然在海上銷聲匿跡,幾乎沒有任何證據證明這支寶船隊真的存在過。

二○○五年,響譽國際的國家地理攝影麥可.山下(Michael Yamashita)自中國啟程,追尋鄭和留下的足跡,以影像忠實紀錄一路上的所見所聞。「鏡頭下的鄭和傳奇 ─ 國家地理麥可.山下影像紀實」特展,將展出山下先生六百年後的這趟海上絲路之旅所攝珍貴的五十幀作品,拍攝地點包括中國、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印度、斯里蘭卡、葉門、阿曼和肯亞。國家地理雜誌二○○五年七月號鄭和下西洋的專題中,刊載了數幀山下的作品。

麥可.山下表示:「我是鄭和的超級粉絲,鄭和堪稱是中國的馬可波羅,然而,相較於馬可波羅,在亞洲以外的地區,很少有人聽說過鄭和,更不知道鄭和到世界各地去探險的時間,比歐洲人早了整整九十年。我們必須把他的功績告訴世人。」以和平外交的方式,鄭和促成中國與睦鄰發展出友好關係,並使東西方文化得以互相交流與傳播,麥可.山下指出:「或許因為他原是卑微的回教徒太監,又不是漢人,所以他才會擁有如此開明的世界觀。」

特別參加影像展揭幕式的台北市長馬英九表示:「鄭和下西洋是人類史上最偉大的海洋冒險之旅,鄭和所率領的龐大船鑑,以當時的航海技術與規模可說舉世無敵。歷時廿八載的海洋探險之旅,鄭和最遠曾抵達非洲海岸,若鄭和再繼續往前走,將比哥倫布更早發現美洲新大陸,那紐約時報可能改用中文寫了。」馬英九指出:「鄭和下西洋這段偉大的航海史非常值得我們紀念,希望透過與國家地理頻道共同主辦的鄭和國際影像展,由麥可.山下循著當年鄭和下西洋路線所拍攝一幅幅動人的影像,邀請市民朋友共同追溯鄭和的探險雄心及時代成就。」

「鏡頭下的鄭和傳奇 ─ 國家地理麥可.山下影像紀實」特展,將於十二月五日起則將繼續於台北市府內的台北探索館展出至二○○六年五月五日止。十一月十八日同一天開展的台中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則將展至二○○六年二月廿八日止。

麥可.山下六百年後循著當年鄭和寶船隊前進路線所進行的這段影像紀錄之旅,國家地理頻道將製作成二小時紀錄片『偉大傳奇再現 ─ 鄭和下西洋』,預計於十二月十一日(星期日)晚上九點獨家首播。麥可.山下於影片中提出了幾個十分關鍵的問題:鄭和的寶船隊是真有其事嗎?若此事屬實,那麼又為何有辦法遠渡重洋呢?鄭和下西洋的目的為何?他們在離家千哩遠的地方又有了什麼樣的發現?這個階段的歷史為什麼會嘎然而止?『偉大傳奇再現 ─ 鄭和下西洋』這部充滿神秘、冒險、科學、歷史、社會意涵和爭議的紀錄片會讓觀眾看得瞠目結舌。三百名身著古裝的演員、馬匹、車輛、紫禁城布景和用電腦動畫繪製的鄭和寶船隊,真實重現明朝的真風貌。

以走向海洋的行動紀念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

聯合報社論

中國歷史上第一位「海軍總司令」兼「外交特使」鄭和,率領當時世界上最龐大的「無敵艦隊」七下西洋,首次奉詔出海在明成祖永樂三年六月十五日,亦即西曆一四○五年七月十一日,到今天屆滿六百年,大陸、台港澳和全球各地華人都有紀念活動。

鄭和七下西洋,前後持續廿八年,船隻最多時有三一七艘,人員最眾時達二萬八千人,航程逾三十萬公里,訪問約四十個國家。他的遠航,比發現新大陸的哥倫布早八十七年,比發現好望角的達伽馬早九十三年,比環球航海的麥哲倫早一一六年。

所以說,鄭和是地理大發現的先驅,為近代世界文明拉開序幕。英人李約瑟在其巨著《中國科學技術史》中,形容這是中國人在海上「光輝燦爛的景象」。美國《華盛頓郵報》公元二○○○年元旦出版千禧年特刊,將火藥、印刷術和鄭和遠航列為中國人對世界文明的三大貢獻。

明成祖派遣這支龐大艦隊遠航西洋,目的在宣揚國威,結交友邦。鄭和所到之處,向當地國王或酋長宣讀詔敕,厚予賞賜;為皇家採購珠寶、香料以及奇禽異獸,進行公平貿易。各國感於德義,同表信服。

當時中國是一強國,且自認是文明強國,無意掠奪他國資源或佔其土地。鄭和船隊七下西洋,除了自衛和殲除海盜用兵三次之外,可說秋毫無犯。史家認為鄭和出使是「和平之旅」,是「宣德化而柔遠人」。

除了增進邦誼的使命之外,鄭和還有其他「意料之外」的收穫,那就是拓展了中國的「海上絲路」,對東西文化交流、貿易和交通,影響都至為深遠。而且鄭和遠航也肇始了漢人向外移民,繼踵他的腳步,福建、廣東沿海居民除到南洋外,遷移台灣者也日多,同時也將媽祖的信仰帶到東南亞和台灣。所以,鄭和本人雖未親履台灣,但他與台灣的間接關係,卻非常密切。

鄭和開啟的航海事業,在宣宗時忽焉停止,使中國侷促內向,與世界隔絕數百年,對中國發展的限制與損害,史書已多有評述。今天我們紀念七航六百年,國人固不必過分沉湎於既往的光榮,但也不可妄自菲薄的虛應故事,而應實實在在的面向海洋,尋找我們今後的發展之路。

地球表面的總面積為五點一億平方公里,其中陸地為一點四九億平方公里,佔百分之廿九點二,海洋為三點六一億平方公里,佔百分之七十點八。進入資本主義後期,各國的經濟中心都向沿海移動。據聯合國二○○四年的報告,到二○一○年左右,距海岸線不到一百公里的地區,將集中全世界百分之七十五以上的人口。

另據世界銀行的統計,二○○○年全球國民生產總額前十名的國家都是沿海國家。二○○ 一年到二○○五年全球直接投資走向最強勁、所佔比例最多的前十名國家和地區,仍然全在沿海,中國大陸居第四,香港第九。

專家把海洋資源分為六大類,包括生物資源、礦產資源、化學資源、能源資源、旅遊資源和居住空間資源。對世界各國影響最深遠的,還是未來海底能源的開發。據專家計算,全世界陸地石油,可再開採四十年,最多七十年;如果不開發海底石油,將大大影響生產事業質量,因而降低人類生活水平。

人類生存的空間有三:陸地、太空和海洋。陸地的資源已日漸枯竭,到太空去還缺乏技術能力,未來發展的希望只有走向海洋。當年鄭和七下西洋,目的和手段都是政治的、外交的,經濟的成分不多。今後中國人,包括台灣居民,毫無疑問的,應從經濟層面走向海洋,與各國協力開發、平等享用海洋資源,以提升人類的生活福祉。

尤其是台灣,四面環海,且陸地褊狹,物產不豐,因而對外交往、資源輸入、國際貿易、人口移動等等,無一不唯海洋是賴。就更應該勇敢迎向海洋,積極參與海洋開發。

百年來西方對中華民族的批評是「閉關自守」、「故步自封」,但是中國人曾有光榮的航海成就,對海洋文化、世界文明有卓越貢獻。今天舉世華人紀念鄭和遠航,亟應恢復中國人海上探險的精神和技能,在未來人類共同開發海洋的大業中,擔負起應有的責任。

【2005/07/11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05822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鄭和發現美洲?一枚銅片為證…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鄭和發現美洲?一枚銅片為證…

香港作家李兆良結合科學研究與歷史考證,提出「鄭和部隊開拓美洲」的歷史新論。
記者陳宛茜/攝影
明代鄭和下西洋不只到達非洲,還比哥倫布更早踏上美洲?香港作家李兆良昨天來台發表新書「宣德金牌啟示錄:明代開拓美洲」。他從網路上無意發現的一面銅片著手,花費六年心力考證史料,認為鄭和艦隊曾於美洲屯墾,留下中華文化的足跡。

李兆良一九四三年生於香港,是美國印第安那州普渡大學生物化學博士。二○○六年,他偶然在網路上發現一面刻著「大明宣德委錫」的銅片。他輾轉買下,運用金屬測試加上史料考證,認為這是鄭和下西洋時所帶的「宣德金牌」,也是鄭和艦隊曾踏上美洲的「銅證」。

圖為李兆良在網路上發現的「宣德金牌」。
(圖/聯經出版社提供)
宣德金牌的上一位擁有者名為羅伯森‧辛尼森。李兆良表示,他是位美國業餘尋寶者,一九九四年夏天在北卡羅萊納州阿帕拉契山下的小鎮發現這面銅片。他不清楚這是什麼,直到網路普及,才將照片放上網尋求解答,意外搭起李兆良研究鄭和的因緣。

「宣德」是明宣宗年號,他是繼明成祖朱棣後,派鄭和出海的第二位皇帝。李兆良運用金屬檢測、比對字型,認定這面銅牌是明代產物。他表示,這位尋寶者根本看不懂「宣德金牌」,不可能偽造。

對李兆良而言,「宣德金牌」不僅證明鄭和艦隊曾到美洲,也開啟他研究鄭和的興趣。他到出土地點進行田野調查;宣德金牌在北美洲東部出土,也引發李兆良注意東部印地安人的文化。

他發現,切諾基族擁有許多和明代相似的文化特徵。他們的北斗旗外形類似明朝代表皇帝的旗子,文武官制度也與中國相同。而卡托巴族領地則有類似景德鎮的陶瓷工藝,也擁有新人新婚共飲合巹杯(即交杯酒)習俗,全世界只有中國和美洲原住民有此傳統。

「有人認為我的研究是出於民族主義,這是大錯特錯。這項研究恰恰是要抗拒民族主義干擾歷史!」李兆良說,「哥倫布『發現』新大陸本身就是一種民族主義。」歐美近年許多史料出土,挑戰哥倫布是第一個踏上美洲的歐洲人。

這面改寫歷史的「宣德金牌」,李兆良說它安穩地躺在某個保險箱裡,他希望找到適當時機拍賣,再將所得捐出作為研究歷史基金。

【2013/11/07 聯合報】



全文網址: 鄭和發現美洲?一枚銅片為證… | 綜合 | 國內要聞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5/8279012.shtml#ixzz2jwxFZVV7 
Power By udn.com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025700
(轉貼)明成祖與鄭和下西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明成祖與鄭和下西洋
中國網 china.com.cn  時間: 2008-04-02  發表評論>>

1405年7月11日﹙明永樂三年﹚明成祖命鄭和率領龐大的二百四十多艘海船、二萬七千四百名船員組成的船隊遠航,訪問了30多個在西太平洋和印度洋的國家和地區,加深了中國同東南亞、東非的友好關係。每次都由蘇州劉家港出發,一直到1433年﹙明宣德8年﹚,他一共遠航了有八次之多。最後一次,宣德八年四月回程到古裏時,在船上因病過逝。民間故事《三寶太監西洋記通俗演義》將他的旅行探險稱之為三寶太監下西洋。

鄭和一行歷次出使,每到一地,均首先向當地國王或酋長宣讀詔敕,其次則對其王、妃、臣、僚等加以賞賜,如前述之金幣及錦綺紗羅等物,以後,當地國王或酋長或有所貢納。最後,則為鄭和一行將所帶貨物交換當地土產。

鄭和曾到達過爪哇、蘇門答臘、蘇祿、 彭亨、真臘、古裏、暹羅、阿丹、天方、左法爾、忽魯謨斯、木骨都束等三十多個國家,最遠曾達非洲東岸,紅海、麥加,並有可能到過澳大利亞。

下‘西洋’的定義:明朝初期以婆羅(Borneo)/汶萊為界,以東稱為東洋,以西稱為西洋,故過去所稱南海、西南海之處,明朝稱為東洋、西洋,且暹羅灣之海,稱為漲海。

選擇鄭和一行在出使期間經歷較有意義的重大事件,概述如下。

1、第一次下西洋

(1) 爪哇事件

鄭和第一次出使,首達佔城。自佔城順風南下,二十天即到達爪哇。此地古名闍婆,即今之印度尼西亞之爪哇島,為南洋要衝,商業發達,人口稠密,物產富饒。鄭和等於永樂四年(1406年)六月至其地。據《明史》記載,時該國“西王與東王搆兵,東王戰敗,國被滅。時朝使經東王地,都卒入市,西王國人殺之,凡百七十人。西王懼,遣使謝罪。帝賜敕切責之,命輸黃金六萬兩以贖。六年,再遣鄭和使其國,西王獻黃金萬兩。禮官以輸數不足,請下其使入獄。帝曰‘朕于遠人,欲其畏罪而已,豈利其金耶?’悉捐之。自後,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

第一次下西洋,出師不利,按常情而論,是會引起一場大規模廝殺的。但鄭和頭腦冷靜,訊明情況,知道這是一場誤殺,又鋻於西王惶恐請罪之狀,就毅然強忍悲憤,稟明皇上,化干戈為玉帛,和平處理了此事件,使爪哇西王感恩戴德,年年入貢。

這一事件,充分說明瞭鄭和下西洋所擔負的使命是和平友好、發展中外關係,而鄭和亦不辱命焉。

(2) 古裏建碑

第一次下西洋的終點是古裏,即印度的科澤科德,位於印度半島的西南端。據《明史》稱:“古裏,西洋大國,西濱大海,南距柯枝國(今印度柯欽)……自柯枝舟行三日可至,自錫蘭山十日可至,諸番要會也。”明洪武年間及永樂元年,曾數遣使其國。其王亦曾遣使到中國朝貢。兩國來往不斷,關係密切。

永樂三年,明成祖詔封古裏國王,並賜予印誥、文綺等物。由鄭和捧詔至此,當然是兩國關係中的一個重大事件。為了紀念這件大事,鄭和在此建立了一個碑亭,立石勒碑,文曰:

其國去中國十萬餘裏,民物鹹若,熙皞同風,刻石于茲,永昭萬世。

這是中古兩國人民世代友好的象徵。鄭和等結束了對古裏的訪問後,其王遣使臣隨船至中國答謝。

此後,各次下西洋之寶船,均來此地,並以此為中轉站。甚至亦多次遣使朝貢中國。兩國關係日益發展。

(3) 舊港擒捉海寇,打通交流要道

舊港即今之印度尼西亞,原名三佛齊。《明史》記載:“其地為諸番要會,在爪哇之西,順風八晝夜可至。土沃宜稼,彥曰:‘一年種谷,三年生金’。言收穫而貿金多也。……鄰國畏之。”

元末明初,華人來此定居者頗眾。洪武年間,有廣東潮州人陳祖義者因犯事舉家逃來舊港,投渤林邦國王麻那者巫裏手下為將。國王死後,即糾集一幫海盜,自封為酋長。

據《明實錄》記載:“……鄭和至舊港遇祖義等,遣人招諭之,祖義詐降,而潛謀邀劫官軍。和等覺之,整兵提備,祖義率眾來劫。和出兵與戰,祖義大敗,殺賊黨五千余人,燒戰船十艘,獲其七艘,及偽銅印兩顆,生擒祖義登三人。既至京師,並悉斬之……。”

鄭和為附近各國除了一大害,也為明王朝與西洋各國的友好往來打開了海上通道,“海道由是清寧,番人賴之以安業”,千萬生民,均沾其益。

2、第二次下西洋

(1) 調解鄰國糾紛,促進國際和平與安寧

第二次下西洋時,鄭和一行由佔城來到暹羅。其地,“在佔城西南,順風十晝夜可至。即隋唐赤土國。”今之泰國。

鄭和于永樂六年到暹羅。在此之前,佔城貢使返國,據《明史》記載,“風飄其舟至彭亨(今馬來西亞彭亨),暹羅索取其使,羈留不遣。蘇門答臘及滿剌加又訴暹羅恃強發兵奪天朝所賜印誥。帝降敕責之曰:‘佔城、蘇門答臘、滿剌加、與爾俱受朝命,安能逞威拘其貢使,奪其誥印。天有顯道,善福禍淫,安南黎賊,可為鑒戒。其即返佔城使者、蘇門答臘、滿剌加印誥。自今奉天循理,保境睦鄰,庶共用太平之福。’鄭和奉敕切責,暹羅王自知理虧,除照敕辦理外,並遣使貢方物,謝前罪。”

暹羅原為滿剌加等之宗主國,所恃強淩弱,自此,始改前非,保持了這一地區的和平與安寧。

(2) 佈施錫蘭山佛寺

在第二次下西洋中,鄭和在訪問東南亞一些國家後,自蘇門答臘順風十二晝夜到達錫蘭山,即今之斯里蘭卡。其國崇信佛教,歷史悠久。鄭和,作為一佛家信徒,銜命來使,為了加深與當地人的感情,增進相互了解,當然應有表示。於是對錫蘭山佛寺進行了佈施,並立碑勒文,以垂永久。此碑于1911年在錫蘭山之迦裏(Galle)鎮發現,今保存于錫蘭山博物館中,係用漢文、泰米爾(Tamil)文及波斯文所刻。今漢文尚存,其他二種文字已大半漶漫。此碑不僅為鄭和下西洋此一壯舉之實物見證,且係中斯兩國友好關係史上的一件珍貴之文物。

3、第三次下西洋

(1) 在滿剌加建立官倉

滿剌加即今馬來西亞之馬六甲。鄭和第三次下西洋,特至其國,宣讀中國皇帝詔敕,賜其國王雙臺銀印、冠帶袍服。由於滿剌加地處南洋與印度洋要衝,中滿兩國關係又如此親密,而鄭和一行須遍訪諸國,勢須分宗前往,為此就須建立一個中轉之基地。為此,鄭和一行在滿剌加建立官倉。此地對下西洋之貿易番貨、待時回航等各方面都起了重要作用。

(2)錫蘭山王的廢立

錫蘭山國王阿烈苦奈兒“負固不恭”,“又不輯睦鄰國,屢邀劫其往來使臣,諸番皆苦之”。錫蘭山一帶是鄭和航海西域遠國的要道,地理位置十分重要,所以鄭和第一次下西洋,即曾試圖以和平方式解決錫蘭山問題。鄭和第二次出使,還是未能解決錫蘭問題,覺得這個問題不解決,是難以打通往遠方“西南夷”的海路的。鄭和回國後向明成祖彙報了這一情況,在成祖的支援下,鄭和旋即受命“再往錫蘭山”。在永樂七年三月明成祖朱棣發佈命鄭和第三次出使西洋的命令的同時,授給鄭和敕諭海外諸國的詔書,其中特別強調了“爾等祗順天道,恪守眹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淩弱。”

鄭和直言相陳,再次要求阿烈苦奈兒改邪歸正,而“王益慢不恭”,不僅不接受明朝政府的宣諭,反而“令其子納言,索金銀寶物”,為鄭和所拒絕,於是“阿烈苦奈兒謀劫錢糧船隻”,“欲圖害使者。用兵五萬人,刊本塞道,分兵以劫海舟。會其下預泄其機,鄭和等覺,亟回舟,路已阻絕。”在這種嚴峻的情勢下,“和語其下曰:‘賊大眾既出,國中必虛,且謂我客軍孤怯,不能有為,出其不意攻之,可以得志。’”永樂九年(1411年)六月乙巳(十六日),鄭和由海外返京,獻所俘錫蘭山國王阿烈苦奈兒並其家屬。朱棣對阿烈苦奈兒等被俘人員採取了寬大優待的政策,讓他們暫時住在中國。同時,明成祖朱棣命禮部在阿烈苦奈兒的親屬中選擇比較賢能的人立為錫蘭山國王繼承問題妥善的解決。在永樂十年七月丙申(十三日)明成祖朱棣遣使赍詔及誥印往錫蘭山封耶巴乃那為國王,阿烈苦奈兒亦同時被遣送回國。

這次軍事自衛行動,對於那些恃強淩弱的國家,起了極大的震懾作用。

4、第四次下西洋

(1) 麻林國遣使貢“麒麟”

第四次的任務是通好阿剌伯及非洲東岸各國。鄭和船隊由佔城至爪哇、錫蘭、古裏後,即前往阿剌伯世界的忽魯謨斯。此乃“西洋大國也,自古裏西北行,二十五日可至。”鄭和至其國後,即宣讀詔敕,“賜其王錦綺、綵幣、紗羅,妃及大臣皆有賜。”

永樂十三年(1415年),麻林國因鄭和使團的來訪,遣使來中國貢獻“麒麟”(長頸鹿),當時被認為是體現了明初對外方針已初步實現的重大事件。麻林國遣使來中國貢獻“麒麟”,是鄭和第四次所取得的一個重大成就,顯示出鄭和使團首次對東非沿岸國家所進行的訪問取得了圓滿的成功。

5、第五次下西洋

(1) 在柯枝國封山勒銘

柯枝國東是大山,西臨大海,南北濱海,是古代印度半島重要的商港。永樂年間,中國與柯枝之間的友好關係有較大的發展。永樂十年,“鄭和再使其國,連二歲入貢,其使者請賜印誥,封其國中之山。”於是明成祖趁鄭和第四次出使之際,賜柯枝國王可亦裏印誥,正式封他為柯枝國王,並封其國中之山為鎮國山,命鄭和至柯枝國時封山勒銘,刊碑以志其事。碑文由朱棣親自撰寫。當年的碑刻迄今尚未發現,但碑之文字內容,在多種中國史籍中都有記載,是鄭和第五次下西洋的一份珍貴的歷史文獻。

(2) 蘇祿國王來華訪問

永樂十五年(1417年)八月,蘇祿東國酋長八都葛叭答剌、蘇祿西國王酋長麻哈剌吒葛剌馬丁、故蘇祿峒酋長之妻叭都葛巴剌卜,各率其親屬及隨從頭目,組成多達三百四十余人的使團,奉金鏤表來朝貢,且獻珍珠、玳瑁、寶石等物。這是繼渤泥、滿剌加國王來訪之後,又一個海外國家的首腦人物親自率領使團來中國進行友好訪問;這次訪問,也是蘇祿國對鄭和使團來訪所進行的一次回訪。

6、第六次下西洋

(1) 在阿丹國採辦珍寶

阿丹國即今葉門民主人民共和國之亞丁,正當紅海南口,是古代西亞重要的國際貿易港口,從古裏國西行,順風二十二晝夜可至。永樂十四年(1416年),其國因鄭和船隊來訪,曾遣使奉表來中國貢方物;使者歸國時,明成祖又命鄭和赍敕及彩幣,偕往賞賜。阿丹國氣候溫和宜人,土地肥沃,不但適於多種農副產品的生長,也利於各種珍禽異獸的繁衍,所以其國物資資源頗為豐富。阿丹國的手工業和商業也較發達。鄭和使團對阿丹國進行了友好訪問,對阿丹國的物產、手工業、商業貿易的狀況等,都有了比較詳細的了解,知道這裡是進行國際貿易和採辦珍寶較為理想的場所。永樂十九年鄭和船隊的一支分宗,在內官周某的率領下,到阿丹國對國王及大小頭目開讀詔敕,進行賞賜,然後開展貿易活動。

(2) 與祖法兒國人貿易

位於阿拉伯半島東南海岸的祖法兒國,自古便是著名的商埠,各國商賈雲集。在鄭和前幾次出使其他國家時,曾經到過此國,但不是正式奉使到該國,未能擴大兩國間的貿易往來。在永樂十九年(1421年)祖法兒隨同阿丹、剌撒等國來華入貢,所以明成祖命鄭和正式赍璽書,對祖法兒國王進行宣諭賞賜,以為報答。鄭和船隊和祖法兒人民進行了十分廣泛的貿易活動。鄭和使團同祖法兒國開展交易,主要是著眼于紵絲、瓷器等生活用品,換易乳香、血竭、蘆薈、沒藥之類香料和藥物。

7、第七次下西洋

(1) 整修天妃廟宇

自宋以來,航海者多信奉天妃,蘇、浙、閩、粵、桂直至齊、魯諸省之沿海各地皆立廟供祀。有謂天妃宮,有謂海神廟。自從洪熙元年停止下西洋以來,至宣德五年鄭和再度奉命出使,中間已有五、六年之久,這期間鄭和一直謹守南京,因而一切有關下洋的規程,都已廢弛。這次鄭和得到明宣宗朱瞻基的全力支援,重振旗鼓,再度奉使,有關下洋事宜,實有重新整理的必要。當時,各地為鄭和下西洋而興建的天妃廟宇,隨著鄭和船隊停航而遭到冷落,頹圮荒蕪,難為官軍祈報之所。所以,在這次下西洋出國之前,鄭和使團先對沿途所經天妃廟宇進行修葺,使“弘勝舊規”。鄭和一行于宣德五年閏十二月六日從南京龍江開船,十日到江蘇太倉縣徐山打圍,二十日出太倉西北的附子門,二十一日到劉家港,於此駐留一個多月,在劉家港北漕口修建天妃宮。宣德六年春,天妃宮修成,鄭和撰通番事跡記,刻石刊立於天妃宮內,以為紀念。

(2) 偉大航海家之死

據《前聞記》載,鄭和船隊于宣德七年十二月二十六日至忽魯謨斯,于二月二十八日開船回洋,行二十三日,三月十一日到古裏,二十日回洋。鄭和即在此期中病故。一體由隨船官兵運載回國,葬于南京中華門外牛首山下現此墓尚存,曾有一戶後裔守墳數十年。當為可信。因為南京是歷次下西洋的出發地;其城內白下區馬府街有鄭和的府第;六次下西洋後,鄭和又出任南京守備六年;其時和曾呈請將南京凈覺寺為子孫世守之業,其在南京之子孫,綿延不絕,以迄於今。可見南京已成鄭和之第二故鄉。古代人多鄉里情深。船隊官兵將鄭和遺體載回南京安葬,對皇上,對死者,以至對其子孫,都算有了交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938673
(轉貼)鄭和風兩岸吹 中國搶先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重現600年壯遊 鄭和1號下西洋
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昨天在「鄭和一號」啟航典禮上,宣布要幫鄭和完成第八次下西洋。
記者林承樺/攝影

基隆港的海浪與風在身旁呼嘯,徐海鵬赤著雙腳站在「鄭和一號」的甲板上。他和夥伴合力拉起繩子,張開白色的船帆。這艘載著台灣人探險夢想的「鄭和一號」,將在十月底揚帆,幫明朝老祖先鄭和完成第八次下西洋的夢想!

六百年前,兩百六十艘大小船隻在鄭和的率領下排成雁字型,從江蘇省的太倉劉家港揚帆起航。「鄭和七下西洋」最遠到達非洲東岸,總航程可繞赤道三圈。

長十五點八公尺、寬四公尺,總重近廿噸的「鄭和一號」雖是鄭和八種船艦中最小的一種,卻也要將鄭和足跡重走一遭。「我們要複製重現的不是船,而是鄭和的豪情壯志!」徐海鵬說,此行預計以兩年時間航行廿個國家、四十個港口,總計三萬三千九百海里(相當於赤道一圈半)。

不過,本地帆船玩家和遠洋漁船主都不看好,他們說以鄭和一號的硬體條件,想橫越印度洋,難度很高。而且「鄭和八下西洋」計畫強調是重新航行鄭和下西洋航線,但鄭和一號後甲板上卻放了橘紅色的塑膠大水桶。

在基隆長大的徐海鵬,念的是海洋大學輪機工程學系,曾在大型輪船上擔任助理,跑遍世界各大港口。他也曾組織「環球徒步四壯士」,以兩年時間完成廿二個國家、一萬五千公里的「環球徒步」,也發起「山河探險協會」,找了同好以兩年完成十二國九千公里的壯遊。

為了這次的航海計畫,他先花了五年時間,規畫航程與找到企業家贊助造船,最後在海南島找到八名造船師父,以中國木造古帆船的手工技術打造「鄭和一號」。他表示,中國帆船工法獨特卻瀕臨失傳,這八位老師父幾乎找不到傳人繼承手藝。

徐海鵬說,他曾跟德國漢堡人以西洋仿古帆船「行船」一個月,發現同是「海邊長大」的自己,航海技術「輸人家五十年以上」!因此,這一次的「鄭和八下西洋」,他安排了四十個「體驗名額」做短程航行,歡迎兩岸想要親近海洋的有志之士來試試!

●山河探險協會網站:http://www.zheng-he.org

鄭和 自非洲載回麒麟

●一四○五年到一四三三年,鄭和率領三萬人、兩百六十艘船,展開橫跨亞、非兩洲的七次航行。

當年的鄭和船艦有八種。最大的是擔任指揮任務的寶船,共六十艘,長一百五十一公尺,寬六十一公尺,如今仍是航海史上最大的船。寶船主要運載各國進貢中國的寶物,據說非洲某國進貢了一隻麒麟(即長頸鹿)給明成祖,便是用「寶船」載到中國。(陳宛茜)

【2007/08/16 聯合報】

鄭和風兩岸吹 台灣搶先機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兩岸颳起鄭和風,以仿古船循著鄭和足跡,重演他當年多次遠渡重洋的盛事,而且照行程來看,台灣將搶先完成挑戰活動。
新華社

「三寶太監」鄭和下西洋六百周年,兩岸颳起鄭和風,以仿古船循著鄭和足跡,重演他當年多次遠渡重洋的盛事,而且照行程來看,台灣將搶先完成挑戰活動。

台灣「山河探險協會」徐海鵬訂做的台灣牌「鄭和一號」10 月就要揚帆重現鄭和之行,大陸一樣熱中,已知至少有三艘仿鄭和船。

「綠眉毛」船頭像鳥,航頭船舷兩側鳥眼上的船板漆成綠色,彎曲如眉毛,故名。新華社2005年5月報導,「綠眉毛」完成,先後駛航青島、寧波、溫州、泉州、廈門、深圳、珠海等港,再走二千多浬從浙江到廣州,都是鄭和航海圖上標示的港口。但「綠眉毛」只是船型和鄭和的「小八櫓」類似,並不是真正的鄭和仿古船。

2006年9月,一艘鄭和下西洋仿古寶船在南京寶船廠遺址公園舉行落成典禮(如圖),此船屬於鄭和船隊裡的中型寶船,長63.25公尺,寬13.8 公尺,六桅八帆,排水量約1300噸,只展示,不航海。

手筆最大的,當推南京市鼓樓區政府和馬來西亞金龍集團合資千萬美元打造的鄭和寶船,由福建上游船廠執行,總長71.1公尺,寬14.05公尺,特別從馬來西亞選購巴勞、坤甸、山樟、青皮等上等木材,採用能抗強風大浪的尖底「福」船工藝,2006年10月安放龍骨,全船定2008年6月完成,目前正在爭取成為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運動形象大使。

【2007/08/15 聯合晚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69169
(轉貼)鄭和下西洋 中國版掛牌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重現鄭和的省思 海洋國不見海洋冒險

中國對於海洋是迷惑的,甚至是一個禁忌,遠在春秋時代,孔子說「道不行,乘桴浮于海」,那只是一種自我放逐的意涵,此後,中國對於海洋是畏懼的,歷經了超過千年之久,鄭和出現,七下西洋的紀錄,終於給了中國一個關於海洋的榮耀。

鄭和的出現無疑是個異數,因為明朝當時幾乎同時已在實施將會貫穿整個明代國祚的海禁政策,鄭和幾乎是整個中國唯一的海洋冒險的偉大史詩。海禁政策,讓鄭和之後,再也不曾出現任何的後繼者。

但就是因為海洋在整個中國文化成為一種邊緣,鄭和的歷史地位也就從無被拔高到重要的位階,反而在記述上成為配角。因此哥倫布與麥哲倫反而在其後竄出為人類航海史上的英雄。

但明、清的海禁政策,可以說是為了防禦或是國家安全所實施的,一為倭寇,一為鄭成功的反清勢力,這使得中國有約三、四百年的時間,是處在一種鎖國的狀態,而明代的傾圯,跟這個閉鎖的、畏懼外來文明的國策,事實上是有著某種間接關聯。

如今為海洋所圍繞的婆娑之島台灣,有人仿當年鄭和的方式,製造了寶船,將依當時的航海路線,進行冒險與追尋性的航行,但頗具有諷刺意味的,台灣雖然被海洋所環繞,當政者甚且以海洋國家為台灣定位其文化的內涵,但台灣的冒險精神,卻早已杳無蹤跡。

完全像是歷史複製一般,台灣如今也以國家安全、或說維繫一種自我尊嚴的主題,展開新的鎖國政策,我們的貿易與經濟政策,乃至於我們的政治論述,都是隔絕新的強權的挑戰,這讓包圍著我們的海洋,再次蛻變為一個陸地國家的心靈枷鎖,恐怕,徐海鵬的鄭和之行,是一絲射入我們內心幽暗角落的微光,讓我們再次檢視我們心靈的蠶繭。

【2007/08/15 聯合晚報】

鄭和下西洋 台灣版掛牌
徐海鵬和鄭和1號,目前正停泊在基隆碧沙漁港等待十月出航。
記者邱瑞杰/攝影

籌備了7年多,山河探險協會理事長徐海鵬的「鄭和八下西洋」探險人生大夢,上周終於領到台灣執照,今天終於要開始「掛牌上市」!

有些人的夢想是有一個LV包,一台BMW,一棟好房子,不過徐海鵬的夢想大得多,他想要重溯600年前明朝鄭和七下西洋的豪氣。遠從1985年他和三位探險勇士完成「環球徒步挑戰」開始,徐海鵬的探險夢想逐步擴大,2000年擔任「尋找成吉思汗遠征隊」活動總監,花兩年完成挑戰,在籌畫過程中,徐海鵬同時有了以完全仿古帆船挑戰當年鄭和航海路線的想法。基隆海邊長大,名字帶個「海」字,唸的是海洋大學輪機系,這回終於回到「本業」的徐海鵬笑著說:「之前環球徒步,尋找成吉思汗都算是熱身啦,鄭和是唯一可以和西方航海家平起平坐的東方人,重溯鄭和下西洋,才是我真正最想完成的夢想。」

依造徐海鵬的計畫,探險隊今年十月將完全依造當年鄭和的路線,花兩年航行33900海浬,途經20多國40多個港口,由廣東一路航行遠達東非。現代航海科技發達,各式各樣現代帆船的環球挑戰不算什麼,但要依靠風力以仿古帆船進行挑戰,難度可以想見。

為古船 兩岸往返40次

光是研究古籍找出鄭和當年的船型,尋找還能以古法建造古帆船的老師傅,徐海鵬就吃足苦頭,一路從台灣找到越南,再由大陸東北由北往南找到廣州,光兩岸往返40次以上,沿途得到的答案都是,「現在都是做機器船了啦,誰還在做那種老骨董」,花了上百萬的經費後,徐海鵬一度以為,中國製造古帆船的技術已失傳了。

造船師傅 加起來600歲

但皇天不負苦心人,徐海鵬最後終於在海南島的三亞市,找到了會造古帆船的老師傅,「八個師傅加起來足足有600歲!而且這個船廠已經足足有40年沒做過木造帆船。」在徐海鵬親自「考古」監造下,老師傅們花了兩年一刀一斧,一針一線的完成了古帆船的船體和風帆,這艘以當年鄭和大船隊中最小型船艦「小八櫓」為藍圖建造,船長15.8公尺,寬4公尺,總噸位接近20噸的「鄭和一號」終於完成。船完成了,徐海鵬另有一個重要的想法,雖然追尋的是古代鄭和的路線,船也是大陸師傅做的,挑戰的船員由兩岸組成,但船的執照,一定要掛「台灣籍」,於是徐海鵬又頂著颱風外圍環流花了12天航行1000海哩回到基隆碧沙漁港,花了一番功夫,終於申請到台灣執照,屬於台灣的「鄭和下四洋」挑戰大夢,終於可以掛牌上市。

藉探險 尋回祖先的氣魄

在台灣意識當道的現在,徐海鵬的夢想有點「復古」,鄭和和台灣唯一比較接近的連結,就是當年鄭和船上已安奉媽祖。但徐海鵬卻認為四面環海,先民即流有乘船冒險犯難血液的台灣人,該從海洋中再次尋得祖先的氣魄,為了實現鄭和下西洋的夢想,徐海鵬這幾年經過了許多前期的準備工作,包括跟隨兩位德國人駕著帆船進行遠距的長程航行,徐海鵬感嘆的說:「德國人的航海文化至少領先我們50年,台灣人該勇敢的面對海洋,2300萬人口的台灣人,只要有兩萬人會玩船,就可以稱為真正的海洋國,我們的探險,就是要重新點台灣人的海洋熱情!」懷著大大的海洋夢,從小小的台灣島出發,雖然挑戰行程預估要花費2000多萬,探險船員的組成也還沒完全砥定,但個頭小小,說話聲勢很有大海音量的徐海鵬豪氣的說:「最晚就是十月出發,錢不夠也邊航行邊募款吧!」

【2007/08/15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69168
(轉貼)兵馬俑領路 解秦陵謎團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看兵馬俑 我離老子更近了

日前抽空北上參觀兵馬俑,看見一尊文官俑隨身佩帶小刀和砥石。

導覽人員向一群幼稚園的小朋友解說時,根據導覽資料,提到秦代沒有紙和筆,所以當時的人用小刀在竹簡上刻字,刻錯了再用小刀刮掉重刻。

我立刻雞婆地補充兩點說明:第一、甲骨文中多見「聿」字,從又(右手)執筆,為合體象形,正是「筆」的初文;而且現存少數甲骨片裡,還有用硃砂書寫的紅色字跡,因此學者判斷甲骨文是先寫後刻的———是否全數如此姑且不論,但可確定的是毛筆最遲到商代便有了,並非秦代蒙恬發明的,他可能只是加以改良而已。

第二、古代竹簡上的文字,幾乎都是用毛筆書寫的;倘若寫錯了,才用小刀刮乾淨重寫;小刀常刮容易變鈍,砥石就是為磨刀而備用的。《昭明文選》(《古文觀止》也有)收錄了魏、晉間人偽託的〈李少卿答蘇武書〉,最後李陵申明不打算回漢朝的理由之一,是不願出庭受審,讓「刀筆之吏」舞文弄墨,寫判決書再度羞辱自己。

當然我沒有講得那麼詳細,大約只花了半分鐘,簡單說明商代就有毛筆了,竹簡上的文字不是用刻的,小刀的用途是刮掉寫錯的毛筆字,砥石則是用來磨刀的。由於導覽人員見我態度誠懇,為了讓小朋友接受正確的資訊,所以並不介意,還欣然致謝;倒是帶隊參觀的幼稚園老師不耐煩地表示異議,說他們只安排一個小時來參觀,叫我去看別的展品,不要干擾他們。我除了尊重之外,能說什麼?只好識趣地聽命囉!

俗話說︰「內行人看門道,外行人看熱鬧。」對於被譽為「世界第八大奇觀」的秦兵馬俑,我既非內行人,也不想看熱鬧;「弱水三千,只取一瓢飲」,我只想看看銅馬車的形制。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其中的「輗」和「軏」,我無法從前人的注解獲得明確的認識,如今有仿製的實物可看,自然求之不得。可惜看完後並沒有得到預期的答案(銅馬車的結構和我想像的不太相同)。不過,駕車的人手持六條韁繩來駕馭四匹馬,印證了《詩經.秦風.駟驖篇》說的:「駟驖孔阜,六轡在手。」倒讓我開了眼界。此外,老子《道德經》有「三十輻共一轂」的句子,我數了一下,銅馬車的輪輻恰好是三十根,感覺自己和老子的距離又拉近了些呢!

【2007/07/28 聯合報】

清末骨董股票 盼來台「上市」
羅天生的收藏,包括這張慈禧太后下令成立的京師自來水公司股票。
記者胡明揚/上海攝影
 
羅天生擁有大批清末光緒年間,如獎狀般大的股票,及清廷向國外發行的英文版國家債券。
記者胡明揚/上海攝影

上海有一位中國金融老股票收藏家羅天生,在上海被譽為證券業搶救挖掘、展示傳播中國證券文化第一人。

他擁有從清末洋務運動時,四川民間造鐵路、漢冶萍鐵路、撫順採媒礦公司、上海招商局股票,民國時期上海紡織、交通、四大銀行股票、杜月笙在上海各大事業股票,中共蘇維埃時期債券、江西瑞金、陝北時期發行各種原版債券等,合計一千三百多張。由於蒐藏豐富,他已取得上海大世界金氏紀錄證明。

羅天生九月將屆滿六十歲退休。對他來說,股票是「活」的,他說,每張股票背後都有故事,他收藏的老股票、債券,先後在上海、香港展出。記得一回展覽時,好幾位老先生由子女推著輪椅來看展,看到某一張可能是過去曾經擁有的產業股票,當場激動落淚,希望買下來留作紀念回憶。

羅天生指出,隨著股票走向電子無紙化,這些前人歷經千辛萬苦保存下來的股票、債券,更彌足珍貴。相信這些股票、債券的擁有者或後人,有不少居住在台灣;如果有機會,希望這些東西能在台灣展出,重新連結兩岸共同的歷史記憶。

羅天生表示,中共建政後,歷經反右、大躍進、文革等一連串政治運動,股票是資本主義最具體的代表,大多數的股票、債券在那個時代,人人避之唯恐不及,被大量銷毀,只有極少數難得保存下來,如今已成稀世珍品。從股票裡,可看盡中國近代史的商業、政治發展軌跡。

羅天生四十二歲踏入證券業,上海改革開放後,進入第一批萬國證券股票發行部任職,開始接觸股票、債券,這些過去對大陸人而言,完全是陌生的東西。他在工作之餘,發現股票中蘊藏史蹟文化,於是投下大量金錢、心力,一頭栽進老股票收藏。

【2007/07/22 聯合報】

李鴻章發行 最老股票已失傳

近來兩岸股市都狂飆,股民個個笑開懷;股民是否知道中國最早的股票出自何時?長相如何?老股票收藏家羅天生說來可是如數家珍。

羅天生指出,中國股票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清同治十一年(公元一八七二年),名臣李鴻章在上海成立招商局,為籌募資金所發行的股票,由於年代久遠,目前已找不到。清末流傳下來的老股票,大多在一九○○年之後,光緒、宣統年間所發行。

羅天生說,當時正值清末洋務運動,清廷迫於情勢開放許多產業,並向民間招募資金。例如:光緒廿七年,成立撫順媒礦公司的股票執照;光緒卅四年,因為北京故宮大火,慈禧下令京師設立自來水公司發行股票;光緒卅三年,在川漢興建鐵路發行股票(後來民間股東發生四川保路運動,間接促成武昌起義)等。

民國成立後,國民黨政府需錢孔急,民國元年,由臨時大總統孫中山、副總統黎元洪署名發行中華民國軍需公債;民國二年,由盛懷宣署名發行的漢冶萍媒鐵礦廠有限公司股票;一九一三年,向國外發行的英文版瀧海鐵路債券;民國七年,由詹天佑設計發行的粵漢鐵路股票,上面還有代表漢滿蒙回藏五族共和的五色旗。

蔣介石全面掌握黨政軍大權,許多股票的董事長、董事等署名,開始陸續出現張靜江、宋子文、孔祥熙、俞鴻鈞等國民黨大老的名字,顯示孔宋家族官僚體系與資本家共生的結構。

在上海,許多股票上均可見到杜月笙掛名董事長、董事等頭銜,證實三、四○年代他在上海灘,無人能及。

值得一提的是,當時這些產業發行的股票,許多採銅版印刷精美、用紙講究、圖案美觀,甚至還具有防偽功能,有些如獎狀般大小,比起鈔票完全不遜色;相形之下,還在打游擊的共產黨為求募款,不論是在江西瑞金、陝甘寧邊區、膠東地區發行的中華蘇維埃共和國建設債券,甚至是向農民發行「借穀證」,印刷、圖案都是自己刻的,質量相當粗糙。

【2007/07/22 聯合報】

兵馬俑 到底是誰發現的?

五月卅一日A14版一篇「兵馬俑之謎系列報導」,以不少的文字「說明」了秦始皇帝兵馬俑的「發現」人及始末,為了以正大家的好奇及史實的視聽,我簡要的就這個問題說明一下。

一九七四年三月廿四日,西安市臨潼縣(今為西安市臨潼區)一群「楊家班」農民組成的打井隊開始打井。廿九日,一位農民楊志發首先掘到了一個「瓦頭」,大家後又掘出了其他的殘件、鋪地磚、銅弩機、銅箭簇等,楊志發還興高采烈的說要將青銅弩機及箭簇取回去熔了做旱煙鍋,並將幾板子車的東西賣到了廢品收購站。

之後,消息傳到了縣文化館,主管文物工作的趙康民先生會同其他幹部火速至現場查看,並普查詢問全村,挨家挨戶收回了幾車的文物,也及時的從「廢品收購站」收回了賣掉的青銅文物。此時正是「文革」紅火朝天的時候,「四舊」、「封建」是會要命的,「批林批孔」正方興未艾,趙康民先生極低調但積極地在現場做了初步的發掘,又出土了幾尊已損壞的武士俑,他整日的鑽在文化館裏悶熱的庫房進行修復。

當年五月底,縣文化館一位工作人員的先生從北京休假回來,他是新華社的記者,得知趙康民先生正在修復秦代陶俑,在趙先生處了解了一定程度的狀況,回北京後發表了一篇很生動的五、六百字的「內部參考文件」新聞,這一下引起了老毛主席、周恩來及國家文物局的重視,並派專人飛到西安來深入了解,並做「工作指示」,其中有決定用十來天清理好,並寫個報告,跟著成立了考古隊,杭德州任隊長,柴忠元任副隊長,成員有袁仲一、趙康民、屈鴻鈞等不到十人。

從無意中「挖」到,至北京專人飛來西安,近三個月來的細枝末節,情節的生動曲折,足以寫一本圖文並茂的書了!在此不贅述了。

我們必須提出幾個正確的史實和觀念。從來沒聽說過「官方」認為農民楊志發是「發現」兵馬俑的第一人!這完全是民間商業炒作,把個無知的可憐農民,放在兵馬俑博物館大門外幾百公尺的雜亂攤棚下,賣觀光客紀念品,陪照相,賣書給簽名,給做生意的人利用,賺個小錢,這在幾年前就給取締不准了。

在這之前的兩千多年中,無數次「挖掘」到這些陶俑,但都不知為何物,當然就沒受到重視,也無所謂「發現」這回事。連民國初年都有整身的俑出土。就目前科學發掘不到十座坑,已發現三十多處曾動過的俑坑處,而經過普查鑽探,已知有五百多座坑墓,那還不知歷代以來有多少次的「挖到」,有多少文物毀於無知!

趙康民是第一批考古隊成員,第一位「發現」秦俑的學者,第一位修復秦俑者,第一位鑑定、命名「兵馬俑」的人,也是秦俑發掘的第一人!這才是「官方」的版本。青史不容毀,更不能歪曲!

【2007/06/02 聯合報】

誰發現兵馬俑…挖井農民
大陸官方認定的第一位發現兵馬俑的農民楊志發,在大陸已成名人。
圖/趙進坡提供

一九七四年,嚴重的乾旱威脅著大陸西北的西楊村(今西安市臨潼區),村民集體挖井卻無所獲,及至他們把井址向西移動了十米,這短短十米竟改寫了歷史。

跟著村民一起挖井的農民楊志發,掄起鐵鍬挖到三米多深時,發出咚的一聲,似乎挖到了陶罐般的器物,他和夥伴小心地往下挖,陸續挖出殘破的陶製人頭和斷腳殘臂的陶片,村民鬧哄哄都說挖出了「瓦神爺」,有人視之為神明不停膜拜,也有人認為它為「瘟神」,將它砸得粉碎。

西楊村距離秦始皇陵園有一點五公里遠,地下卻陸續挖出與秦始皇陵園出土的同款秦磚和真人大小的武士俑。這件事傳開來,驚動了上級,進而成立考古隊進駐西楊村。

自然科學博物館人類學組主任何傳坤說,秦始皇陵第一代考古隊原本以為只需十天即可完成任務,沒想到竟會挖出「世界第八大奇蹟」。

如今,第一代考古隊已退休,第二代考古隊也即將退下來,棒子傳到了第三代考古學家手中,他們也年近五十了。

楊志發因掄下關鍵性的一鍬,被大陸官方視為發現兵馬俑的第一人。

一九九八年,美國前總統柯林頓訪問西安時,官方曾安排他會見柯林頓,小柯還曾向他索取簽名,結果不會寫字的楊志發畫了三個圓圈代表,因而聲名大噪。何傳坤說,前來向楊志發索取簽名者累計已逾四千多萬人,官方甚至邀西安著名書法家,教他學會寫自己名字。

嚴格說來,楊志發並非第一。

秦始皇陵考古隊第一代考古隊長袁仲一推測,兩千多年來,人們曾有卅餘次機會看到兵馬俑,因為在一、二、三號兵馬俑坑上曾發現古墓或近現代墓葬近卅座,此外還有古井等,從這些墓葬和井等都挖出了兵馬俑。兵馬俑其實不斷在傳遞著它們存在的資訊,只是每次都和人擦肩而過,直到兩千多年後終於走出黑暗的幽宮,大放異彩。(系列一)

參觀資訊站

展期:即日~7月31日(周一照常開放)

地點:歷史博物館(南海路49號)

參觀時間:10:00~18:00

導覽時間:11:00、15:00各一場

票價:全票200元、軍警學生票150元

(台新卡友可享購票優惠,限全票)

電話:(02)23610270

【2007/05/31 聯合報】

兵馬俑》兵馬俑領路 解秦陵謎團
【聯合報/記者周美惠】

兩千年來,中國史書對秦始皇陵的描述,常引人無限遐想。「史記」記載,地宮「穿三泉…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令匠作機弩矢,有所穿近者輒射之。」至於地宮棺槨,「漢書」描述「被有珠玉,飾以翡翠。」意即秦始皇穿著「金縷玉衣」入殮。

史書記載儘管引人入勝,但以往無從驗證。直到1974年,住在陝西臨潼縣驪山腳下的農民意外因挖井發掘出「兵馬俑以來,隨著181座大小各異、形制不同的陪葬坑相繼出土,秦始皇陵才逐漸有了清楚的面貌。

不過,早在1987年就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的秦始皇陵,最神秘的地宮始終未被發掘。歷史博物館「兵馬俑特展」策展人、考古學家何傳坤表示,因為它太珍貴,基於保護「世界遺產」的原則,多數的國際考古學家不主張發掘地宮,目前科學家和考古學家只能透過局部的試掘以及物理探測,約略推斷地宮可能的樣子。

2003年,秦陵考古被列為大陸國家高新科技「863計畫」,經過中國地質調查局與陝西省考古研究所聯合以物理探測,運用重力法、磁法、電法、放射性法、彈性波法、核磁共振法、地溫法、測汞法等8大類22項物探手段,勘測出地宮建築位置、埋深、大小、形狀的大致狀況,對照史書記載,就如同秦始皇陵的「密碼」般,成為探索地宮的秘密途徑。

延伸閱讀

1.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帝國/潘晟/風景文化
2.秦始皇評傳/張文立/里仁書局
3.秦兵馬俑/袁仲一/瑞昇文化
4.秦始皇/王壽南/台灣商務
5.地下軍團兵馬俑/張振陽、馬雅琳等/大地地理

【2007/05/23 聯合報】



中國時報 2007.07.29 
羅馬剽悍後裔 不怕苦的東鄉人
白德華/甘肅省東鄉報導

周五下午,索南清真寺清脆的鐘聲響起,馬志英帶著小孩馬雲到了索南這個東鄉縣最大的清真寺做禮拜。大淨身後,馬志英和孩子跪在波斯地毯上,聽了阿訇四十分鐘的可蘭經講解,再向真主禱告,隨後和上百位教徒魚貫走出。

對每周前往蘭州工作的馬志英來說,周五回老家是必做功課,因為這是伊斯蘭教教徒、也是東鄉族所有人的分內工作。

民族韌性 環境再苦都能熬

廿八歲的馬志英,六年前和小他五歲的妻子成婚後,現在已有個六歲小孩。兩年前,他和幾個鄉人到蘭州打工,「蘭州的施工隊、拆遷大隊幾乎都是我們東鄉人的天下」,馬志英不無驕傲地說,「全天下不願做的工作,東鄉人願意去做;全天下人不願吃的苦,只有東鄉人願意吃!」

「你說是環境、血緣或傳統都行,總之,東鄉族這民族的特性是韌性特大,再苦的環境他們都能熬」,管轄東鄉縣的臨夏州台辦主任馬耀靈說,「過去,東鄉曾流傳一句話,『聽得見,看不見,走到溝兒水半天』,像東鄉這種落差兩千米的溝壑地形,恐怕世界絕無僅有。」

窮山惡水,造就了東鄉人豁達天命、不屈不撓的精神。臨夏州文聯副主席馬志勇說,東鄉曾被聯合國評為不適合人群居住的地方,「但東鄉人存活下來了,這不僅是與天鬥、與地鬥、不服輸的性格,和東鄉人祖先留下的血脈也有關係。」

「過去,對東鄉族祖先起源有兩種說法。一種是說成吉思汗公元一二二六年征西夏時,兵臨河州、臨洮一帶,將部分蒙古軍留駐當地,這些人後來進入東鄉,形成東鄉族;另一說,成吉思汗西征時,從中亞、波斯擄來大批工匠,一部分被安置東鄉,以後形成為東鄉族」,馬志勇認為後者的可能性多一些。

血統語言 有波斯中亞味道

「羅馬人後裔說法,不逕而走」,馬耀靈說,從面貌特徵、血統、風俗語言及民族性格來看,東鄉人的確有波斯及中亞一帶的味道,「你看一個典型的東鄉人,五官面貌出色,男的長相英挺,鼻樑高,女的眼睛深邃,像兩湖水汪汪的深潭。」

「性格上,東鄉族人相當開朗活潑」,馬志勇說,「的血型分布以B型最多,其次為O、A及AB,這和漢人以A型最多不同。其次,東鄉人給人『強悍』的感覺,民風很悍。」

因過去居住河州(今臨夏州)東向、且自成語言、習俗而被畫規成「東鄉族」的東鄉人,的確有其生命韌性。馬志英前往蘭州工作後,從拆遷工人幹起,如今和幾個鄉人合組拆遷公司,有時生意好,一件拆遷案利潤可有五、六萬人民幣,這對被中共列為「全國扶貧重點區」的東鄉來說,有點天方夜譚。

與天作戰 民風強悍善經商

東鄉縣委宣傳部長馬翠蘭說,「自稱『撒爾塔』的東鄉人,很有經商頭腦,古時稱『東有溫州,西有河州』;撒爾塔東鄉語也是商人的意思,顯示東鄉人有經商頭腦。但處在山坳深溝裡,東鄉人一半人走出去,一半人精力卻耗在與天作戰上了,氣候乾燥讓他們只能看天吃飯。」

位在蘭州東南方約百公里的東鄉,不管從蘭陽山翻山越嶺,或經永靖縣劉家峽輪渡入境,東鄉很明顯受高山阻絕,一山接一山,一溝接一溝,一壑接一壑,不足的降雨量讓溝壑像禿子,更像東鄉老農額上不可逾越的皺紋。生活在半山腰的村民,在山坳挖洞儲存過冬的土豆,就靠一條泥濘路和世界相鄰。

乾旱缺水不止是東鄉人的夢魘,也是全甘肅人的夢魘。十年前,台灣慈濟基金會就在東鄉捐贈「水窖」,至今已近六千眼。今年起,又在廣河、永靖及靖遠三縣捐水窖。八十餘歲的老村民豎起大姆指連聲稱讚說,台灣人真好!

盡管如此,不少外地人對東鄉「民風強悍」還有所誤解。蘭州市民說,東鄉回回曾在六○年代叛亂,並成立共和國,後被剿滅;八○年代後回族也叛亂過,被積石山民警破獲後,回民用炸藥炸了派出所。這都是先前流言,不見得真實,但也說明外界對東鄉人「強悍」的印象。

看著六歲將上小學的孩子,馬志英笑著說,村上就有所小學,走山路半個小時可到。「暑假過後,孩子就要一個人走上坡路上學去」。記者問他「讓孩子一個人走路上學不怕嗎,才小一啊!」馬志英回答,「有啥好怕的!」看來,做為驍勇善戰騎士的後裔,東鄉人血液裡還留著一股驕傲。

中國時報 2007.07.29 
歷史悠久的東鄉族
白德華

東鄉族因居河州(今甘肅臨夏州)東鄉地區而得名。該民族自稱「撒爾塔」,四九年前被稱為「東鄉回回」、「東鄉蒙古」,主要分布臨夏回族自治州東鄉族自治縣境內,少數散居蘭州、廣河及新疆伊犁等地區。目前,東鄉族人口約五十一萬三千人,東鄉縣佔廿二萬人,使用東鄉語,屬阿爾泰語系蒙古語族,沒有本族文字。

東鄉族是十四世紀後由群聚東鄉許多不同民族融合而來,主要構成包括信仰伊斯蘭教的色目人和蒙古人。從十三世紀以來,河州一帶就是包括色目人和蒙古人在內的蒙古軍屯墾駐守之地。

成吉思汗西征後,據傳將當時波斯、羅馬等地軍人擄獲後屯墾此區,再經種族融合成為今天的東鄉族。從東鄉族輪廓及五官看,的確留存西亞人影子,但部分和維吾爾族人也近似。

東鄉族禁忌中,含有強烈伊斯蘭教色彩。日常生活和言談中有些禁忌,例如忌吃豬、狗、馬、驢、騾肉,忌吃自死動物和動物的血。禁菸、禁酒;宰食牛、羊、雞只能說宰,不能說殺。

東鄉族非常好客,但相當講究規矩。例如客人到家一定坐首位,男賓由男主人招待,婦女一概避而不出。男主人陪男客時,一般是站在桌旁為客人端飯倒茶,自己不坐也不吃,以表尊敬。女客則由女主人招待,女客可與客人同坐同吃,女主人不能和男客會面,客人也不能進灶房。

中國時報 2007.07.31 
東鄉族娶親 賓客高唱「哈利」
白德華/甘肅省東鄉報導

穿上族人傳統服飾,馬志祥一早興高采烈偕同族人,一起前往迎娶小他五歲的馬雲。

早上十點,馬志祥和父親及族人前往街邊另一頭女方家下訂。受伊斯蘭教影響,不少婚姻由父母決定,男女青年不得謀面相談,多數由「找赤」(媒人)中間傳話。一般男方請「找赤」到女方家提親,女方允諾後,男方再送「訂茶」做見面禮。但馬志祥說,現在年輕人很多也不這麼做了,先認識再提親的也不少。

通常,「訂茶」是送茶葉和衣服,有時也送金飾。馬志祥說,東鄉族有些山區還有送饅頭的習俗,男方家將當年收割的小麥磨成麵粉,蒸成饅頭,頂部再抹點薑黃,用刀稍切開,蒸熟後雪白的饅頭頂部如開黃花,預示親家來年五穀豐登。

馬志祥一行抵女方家後,在阿訇祝福後,大家相聚唱「哈利」表祝賀。唱「哈利」是有典故的。相傳很早以前,東鄉出了條巨蟒,自稱「王蟒」,食人嗜血。有個叫魯退的獵人想為民除害,但卻一去不返,後來得知是被巨蟒生吞了,獵人妻子決心斬除巨蟒。

行前,她和大家約定,她喊「哈利啊,宏吶!」,眾人就揮刀向前,如果喊「折回阿,宏吶!」眾人就迅速後退。她很快到了巨蟒跟前說,「我是來找丈夫的」,巨蟒驕橫地說,「你丈夫被我吃了,你也別回去了,做我的妻子吧!」

獵人妻子回答,「我願意做你的妻子,但你必須喝下七七四十九杯酒,這才能體現你的誠意。」巨蟒平時就貪杯,加之被獵人妻子姿色所迷,欣然答應。於是,獵人妻子趁巨蟒爛醉如泥時向族人大喊,「哈利啊,宏吶!」這就演變成今天東鄉族結婚,當新娘被迎娶進村時,賓客競相唱和的祝賀詞。

婚禮高潮時,族人還會將新郎父親臉上抹個「大花臉」,反穿羊皮襖,當地稱為「戲公公」。看著馬志祥的父親臉上被抹鞋油,大家就笑成一團。

在東鄉族婚禮中,鬧洞房的「砸枕頭」也十分有趣。洞房前,小夥子手持準備好的枕頭,朝炕上矇著面紗的新娘砸去,護衛新娘的女友們則組成防線,將砸過來的枕頭反砸過去。更重要的是,丈夫的長輩在「砸枕頭」時要數落新娘,讓她知道入門後遵守所有規矩,不得逾越。

臨夏州台辦主任馬耀靈說,現在,東鄉族青年婚禮約要花個三、四萬人民幣,男方給聘金兩、三萬,女方也要嫁妝,視經濟情況而定,「不過,有時嫁女兒是賠錢的,像我就是!」

本文於 修改第 7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27047
(轉貼)稀奇綠面俑 錯過了難再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大韓國史觀 官方是推手

繼豆漿起源、高句麗隸屬、江陵端午祭、漢字起源、印刷術起源、中醫起源之爭後,一部名為「蚩尤天皇」的南韓歷史小說,又惹起中韓人民之間的爭論。

書中把蚩尤封為大韓民族上古時第十四代天皇與軍神,描述「涿鹿之戰」時竟說是蚩尤征服了黃帝,使黃帝在劍下屈膝投降,無疑暗示中國人的祖先向韓國人的祖先臣服。

說韓國人夜郎自大也好,扭曲史實也好,筆者認為,這些都是韓國官方及民間有計畫的行動,配合民族意識的氛圍,以營造新史觀的方式,試圖為韓國在兩韓統一後爭奪新的國際領導地位,尤其利用中日間的矛盾,讓韓國成為東亞新霸權。

韓國除了上述扭曲歷史觀手段,另外也學習日本電視台做法拍攝大型歷史劇,試圖建構新的「大韓國史觀」,燃起國內大韓民族熱情。近年來,以「大長今」大出風頭的MBC文化放送電視台陸續拍攝「朱蒙」及「海神」兩部年部大戲;另兩家電視台KBS及SBS也不甘示弱耗資百億韓元製作「大祚榮」及「淵蓋蘇文」。除了商業收視率的考量外,無非是希望增加韓國人對於高麗歷史的認知與認同,特別是年輕族群。

然而這些「大韓國史觀」,在中日官方及學界看來,幾乎到了嚴重扭曲的地步。

舉例來說,「海神」中描述張保皋把清海鎮建設成東亞貿易的中心地。但當時乃中國國力巔峰時期的盛唐,廣州、泉州、明州(今寧波)和揚州等地為唐朝海上貿易中心,青海鎮有何條件取代上述港口,實在看不出來,充其量只是和唐朝間的貿易窗口。

「朱蒙」也是如此,劇中描述:「朱蒙率領高句麗和扶餘聯軍斬殺遼東太守後,來到遼東太守管轄的地區,然後向將士說出高句麗人民終於可以返回屬於自己國土的地方生活…。」然依「魏書」列傳記載,朱蒙在扶餘飽受追殺威脅,只好逃到紇升骨城,建立高句麗國,如何與仇人合作對抗唐軍?且斬殺唐朝太守是何等大事,亦不見史書有所記載。「大祚榮」及「淵蓋蘇文」更不用多說,連韓國學者都直指劇情嚴重謬誤。

韓國學者的指控只是這些歷史劇謬誤內容的一小部分,卻未涉及官方的關鍵角色。MBC是韓國的公共電視台,KBS是國營電視台,自然必須服膺及呼應官方的政治態度。

中國已經注意到此類扭曲史實的韓劇會對大陸民眾造成不良影響,為阻止南韓的文化攻勢,開始禁止進口。然而在台灣,「朱蒙」卻造成極大轟動,在不了解當時遼東歷史情況下,無形中已接受劇中的史觀,不知道每天收看的韓劇扭曲了許多和中國人有關的史實。

這幾天,「世界新七大奇蹟」的票選運動引起全球關注,中國的萬里長城名列榜首。以南韓官方及民間近來不斷「侵占」中國歷史文化的作風,我們此刻只能慶幸萬里長城離朝鮮半島非常遠,否則南韓怎會放棄宣稱「萬里長城是韓國人蓋的」?

【2007/07/10 聯合報】

韓放眼世界 台只見大陸?

我是個四年級的資深貿易商,常出國旅行、行商兼觀光。見近年來韓國與台灣國力消長,不勝感慨。

在東南亞各國,可看到韓國的影響力無所不在;各國國際機場內外不說,甚至連各商業或娛樂場所,也有很多韓文廣告,卻殊少見到中文。當地人看到我,都問我是不是韓國人。

甚至到了次要都市,我去一些網吧,發覺有的電腦竟然是韓文的作業系統。沿著海邊,很多度假旅館都在外牆以大字韓文歡迎韓人。台灣人在當地,已是稀有動物。

韓國人放眼世界,以世界為舞台。反觀台灣,商人只知大陸的成本低,且同文同種,一味奔向大陸;對世界其餘的部份,欠缺認識,因而隔閡。一般社會大眾,亦只知大陸,而無世界。

商人滿足於大陸的低成本,喪失了在世界洪流中逆境求生的本能。而國人被統獨之爭蒙蔽,只企求三通能帶來轉運新機。但是所謂三通,只是通往大陸;我們欠缺的,是通往世界的三通。我們要和世界在經濟上、文化上、政治上接軌。能夠放眼世界,才能胸懷大陸,才能立足台灣,台灣也才能立足於世界。世界的台灣,是台灣安全的保證。台灣現在所謂鎖國,只是鎖在大陸,是不智之舉,遲早要被世界淘汰,也會被大陸淘汰。

【2007/07/10 聯合報】

顛覆歷史》韓認蚩尤為祖 涿鹿擒殺軒轅

繼豆漿是韓國人「發明」,現在連和黃帝作戰的蚩尤也成了南韓的了。南韓在端午、漢醫、豆漿後,再次因搶奪中國文化,被大陸網友激烈砲轟。

香港文匯報報導,中韓關於「豆漿起源」的爭論尚未平息,近日,一部名為「蚩尤天皇」的南韓歷史小說再次引起大陸網民的關注。該小說不但將中華民族始祖之一的蚩尤追溯為韓國祖先,還在描述爭奪中原的「涿鹿之戰」時,杜撰蚩尤征服軒轅黃帝,使其在劍下屈膝投降。對此,不少大陸網民痛批南韓「顛倒史實」,學者更指其「貽笑大方」。

在不少南韓的圖書網站上,都可看到這本被列入「大韓民族通史」系列的「蚩尤天皇」,全書分為「天地創造」、「炎帝神農氏」、「黃帝公孫軒轅氏」、「蚩尤大帝」、「涿鹿大捷」等十餘章。

作者將蚩尤封為大韓民族上古時第十四代天皇與軍神,其率領的騎兵裝備空前先進,不僅有頭盔、鎧甲、彎刀、弓箭、馬鐙,還有馬拉戰車以及軍犬隊、上古「空軍」鷲鷹隊。與黃帝逐鹿中原時,蚩尤先是攻克空桑城(今山東曲阜一帶),接著更在大戰中擊敗軒轅黃帝。只見一頁插圖裡,一身鎧甲的蚩尤得意洋洋劍指黃帝,逼迫其獻軍旗投降。

但根據中國文獻記載,「涿鹿之戰」是黃帝擒殺蚩尤,與韓國歷史小說描寫相反。「山海經.大荒北經」裡寫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也記載:「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兩者內容都涉及黃帝與蚩尤在冀州之野的戰爭。而「史記.五帝本紀」開篇就寫道:「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大陸媒體還報導,在南韓不僅小說追溯蚩尤為其祖宗,蚩尤圖騰產品還遍及各方,「蚩尤是韓國人」的觀點已深入民心。二○○二年世界杯足球賽韓日兩隊比賽時,南韓足球啦啦隊「紅魔鬼」,就以紅色鬼臉為象徵的戰神蚩尤為其勝戰的法寶。

除了感到憤怒或好笑外,也有網友認為,在批評南韓搶奪中國文化的同時,中國人更應自我反省,「中國自己的一些傳統文化已發生斷裂,中國人應首先反思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尋回自己文化的『魂』,才不會讓韓國人和日本人拿走那些本來屬於自己的榮譽。」

【2007/07/09 聯合報】

稀奇綠面俑 錯過了難再見
兵馬俑特展昨晚在「優人神鼓」表演中拉開序幕,行動藝術家鄭奇昌(右)扮成兵馬俑,冷不防伸手跟參觀民眾打招呼,讓大小朋友又驚又喜。
記者盧振昇/攝影

「兵馬俑特展」,昨晚舉行預展酒會。數百位貴賓及民眾提前目睹珍貴的彩色俑,有人比對照片說,顏色雖然淡了,但姿態很漂亮。看到傳聞中的「LV」米格紋方磚,觀者無不驚呼:「真的很像。」

據了解,大英博物館也想跟大陸商借千年僅見的綠面俑,大陸仍未同意放行,因此綠面俑在結束台北的行程、返回大陸後,極可能被提升為國寶級文物,不能再放行出國。且因它平日不展出,即使到大陸兵馬俑博物館參觀,也見不著。

國立歷史博物館昨晚鼓聲隆隆,相隔七年後,秦俑兵團再度「軍」臨史博館,不少民眾聽到震耳的鼓聲,都擠到史博館庭院,原來,是「兵馬俑特展」再次到史博館展覽。

昨晚的預展酒會,不只國人對兵馬俑好奇,四十多位駐華使節及代表也在外交部安排下,到場欣賞「世界第八大奇蹟」兵馬俑。

史博館館長黃永川指出,七年前,同樣的場地史博館曾辦過兵馬俑展,創下一百零五萬人次參觀紀錄,七年來,因為考古工作持續進行,又有不少新出土文物;因此,這次展覽和上次不一樣,以二號坑為主,其中包括一尊珍貴的綠面俑。還有其他陪葬坑的青銅水禽、百戲俑、樂人俑、石鎧甲、地磚等秦代文物。

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雖因腿傷行動不便,還是到場向參加預展的來賓致意。王效蘭說,這是一個重要的日子,一定要來參加,兵馬俑能夠再度來台,是一項大工程。

故宮副院長林柏亭表示,七年前兵馬俑展創百萬人紀錄,期待這次可再創高峰,因為年代久遠、保存條件不好等因素,出土文物要把彩色留下來很不容易,這次能借到兩尊彩色俑相當難得。

預展酒會結束,不少人顧不得場外的美食,趕緊入場參觀,有人尋覓彩色俑、有人想看那面圖形和LV很像的地磚,一對黃姓小兄弟從台中看到台北,雖是第二次看兵馬俑,還是看得津津有味,哥哥最喜歡陶馬,弟弟則說每件展品都喜歡。

有人看到米格紋方磚,驚嘆工藝太好了。有人和陶俑比高低,直問「兩千年前的人怎麼那麼高?」一位藝術工作的蔡小姐說,這次展覽比上次更豐富,展場布置也更講究,綠面俑雖然顏色淡淡的,但姿態很吸引人。

文建會第一處處長黃才郎也認為,上次兵馬俑展較注重情境展示,這次則讓展品本身說話,因為有適當的看展空間和距離,民眾參觀時可以看到更多細節,讀出更多的意義。

【2007/05/12 聯合報】

中國時報 2007.07.09  
韓人「奪史」又惡搞 遠祖蚩尤大敗黃帝大陸網民討伐
亓樂義/綜合報導


南韓最近有一本小書《蚩尤天皇》,講述一段和中國完全不同的傳說,稱蚩尤是韓國人的祖先,五千年前率大軍與華夏漢族爭霸,一場「涿鹿之戰」,殺得黃帝跪地求饒。小說經網路流傳,引起大陸網民一陣討伐。

大陸媒體為此上網查閱,在南韓一家圖書網站看到,該小說被列為《大韓民族通史》系列,從第一章「天地創造」起,到「炎帝神農氏」、「黃帝公孫軒轅氏」、「蚩尤大帝」、以至「涿鹿大捷」,前後十餘章。

形塑「紅魔」 弘揚大韓精神

大陸網友感嘆,目前大部分的中國人只知炎黃,而不知道蚩尤亦為中華始祖之一。韓國人視蚩尤為遠祖,早已深植人心,包括蚩尤的圖騰產品遍及四處,二○○二年世界杯足球大賽,韓國啦啦隊以蚩尤的「紅魔」造型展現韓國人的強悍,藉以弘揚大韓精神。

據報導,韓國人奉蚩尤為遠祖,主要引述韓國《桓檀古記》等野史所載,稱蚩尤乃朝鮮神話中的「桓雄」,係大韓民族上古第十四代天皇與軍神,其率領的騎兵裝備空前先進,有頭盔、鎧甲、彎刀、弓箭、馬鐙,馬拉戰車和軍犬隊,還有具現代「空軍」性質的鷲鷹隊。

小說稱,蚩尤與黃帝逐鹿中原時,先攻克空桑城(今山東曲阜一帶),後在決戰中擊敗軒轅黃帝。小說並附插圖,畫著一身鎧甲的蚩尤,得意洋洋劍指黃帝,逼其屈膝投降。

不過,根據中國文獻記載,「涿鹿之戰」是黃帝擒殺蚩尤,與韓國歷史小說恰恰相反。《山海經.大荒北經》寫道,「蚩尤作兵伐黃帝,黃帝乃令應龍攻之冀州之野…遂殺蚩尤。」《逸周書.嘗麥解》亦有記載,「黃帝執蚩尤殺之於中冀。」

另據《史記.五帝本紀》開篇有云,「蚩尤作亂,不用帝命。於是黃帝乃征師諸侯,與蚩尤戰於涿鹿之野,遂擒殺蚩尤。而諸侯咸尊軒轅為天子,代神農氏,是為黃帝。」

歪曲史實 學者見仁見智

重慶大學人文與新聞學院教授黃中模說,眾多文獻記載顯示,蚩尤是古代三苗部落的先祖,中國古代的軍神,也是中華民族的偉大始祖之一,說黃帝被蚩尤打敗,讓人發笑,「亂寫歷史的歷史小說不能當真」。

另專家認為,從這件事看出,中韓在歷史上有諸多爭議,顯示兩個民族在歷史上的密切聯繫,正好成為今日中韓加強交流、增進友誼的理由。

大陸一些具有使命感的網友則稱,當批評韓國人搶奪中國文化的同時,國人更應自我反省,說明「中國自己的一些傳統文化已發生斷裂,中國人應首先反思自己對傳統文化的認知,尋回我們文化的『魂』才不會讓韓國人和日本人拿走那些本來屬於自己的榮譽。」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08012
(轉貼)兩千年秘辛 秦俑今起大解密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7.07.09  
大航海時代壯舉 鄭和下西洋 教科書改列世界史
韓國棟/台北報導

 

    鄭和「下西洋」不僅是中國歷史盛事,也是世界史的大事,已有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首度將鄭和下西洋列入世界史教材。教材並比較鄭和和哥倫布,指出鄭和下西洋不但比哥倫布航海早了一百多年,而且鄭和的「寶船」比哥倫布的「聖瑪莉亞號」大了數十倍。

    南一版高中歷史第三冊(世界史)以將近一頁的篇幅敘述鄭和下西洋。

    書中指出,十五世紀是大航海時代的開始,當時,東亞與西歐都有航海家從事航海、探險,他們的努力促成日後世界文明的交匯。在亞洲海域,著名的航海活動是明朝鄭和下西洋。

    政治目的為主 無意發展海權

    十五世紀時,中國造船技術與航海能力可與當世歐洲並駕齊驅。從一四○五年到一四三○年間,鄭和曾七次率領龐大武裝船隊,到南洋一帶宣揚國威,分遣隊最遠到達非洲東岸。

    南一版進一步指出,鄭和下西洋並無稍後歐洲人航海的探險性質,他大都巡弋於古來亞洲商人熟悉的海域與航線,他的主要目的是政治性的,缺乏強烈商業動機。主要因為當時明朝關注的是北方邊患,不注意海權發展,因此鄭和之後,中國的航海事業並未持續。

    與鄭和大約同時,葡萄牙亨利親王(Henerythe Navigator, 1394-1460)大力支持航海探險,他設立航海學校,經常派人出海,沿著西非海岸探險,發現一些島嶼,成為日後歐洲人航海探險的先驅。

    寶船122公尺 哥倫布船遜色

    南一版和龍騰版教科書都將鄭和的「寶船」和哥倫布的「聖瑪莉亞號」以圖文對照說明。南一版指出,鄭和的「寶船」據推測約一二二公尺長、五十二公尺寬;哥倫布的「聖瑪莉亞號」廿三公尺長、五公尺寬。「寶船」比「聖瑪莉亞號」大了許多。

中國時報 2007.07.09  
學者:使中國和世界接軌
韓國棟/台北報導

 

    新版高中歷史教科書審定委員會召集人、台灣師大歷史系教授戴寶村表示,鄭和下西洋的船隊最遠到達東非,是大航海時代中,中國和世界接軌的重要史實,列入高中歷史第三冊世界史中是妥當的。

    他說,在大航海時代,鄭和和哥倫布值得做一番深入的比較。比鄭和下西洋晚了大約一百年的哥倫布憑藉的是一股「愚勇」,他堅信地球是圓的,只要一直向西航行,就能環繞地球一周。

    哥倫布的船不大,又沒有冷凍設施,航行於茫茫大海中,很多船員死於敗血症。一四九二年,哥倫布航行到巴哈馬群島時,還誤以為當地屬於印度

    戴寶村說,鄭和下西洋將唐代以後的海上貿易經驗掌握得很好,而且他沿著海岸走,航行一段時間即可上岸補給。此外,鄭和對季節風的利用也相當成熟,所以船隊可以遠行到東非。

    至於鄭和的「寶船」是否真有那麼大?戴寶村說,有些造船專家認為寶船是木製的,木製的龍骨接到一二○多公尺那麼長,耐受性不夠,可能會折斷,因此質疑寶船不可能像史料記載得那麼長。

    戴寶村指出,寶船的確切長度雖有爭議,但必須承認的是,寶船確實比哥倫布的船大很多;而且寶船是中國歷來最大的木船,即使是後來清代造的木船也比寶船小。

    因此有教科書寫道,寶船長一二二公尺長、寬五十二公尺,審定委員會認為雖有爭議,但這是很多研究採用的數據,沒有必要太計較。

兩千年秘辛 秦俑今起大解密
「兵馬俑特展」今天起在台北市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昨天預展時,華麗雄偉的將軍俑,吸引眾多貴賓駐足欣賞。
記者盧振昇/攝影

兩千年前的秦始皇和他的地下軍團留給世人重重密碼,今天起隱藏在秦俑身上的密碼,將在歷史博物館揭秘。

由歷史博物館、聯合報系、台新金控主辦的「兵馬俑特展」,一一六組文物,以「復原坑」形式模擬兵馬俑在一九七四年出土時的景象,觀眾彷彿進入時空隧道,與秦始皇同遊上林苑、閱兵、觀賞百戲與建築。

昨天的預展會上,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對兵馬俑的造型及他們身上的領巾、腰帶讚不絕口,直誇兵馬俑身上的時尚符號很當代。歷史博物館館長黃永川則提醒來賓,不僅欣賞兵馬俑的外表,更要深入挖掘兵馬俑背後的故事。

舉世無雙的綠面跪射俑是眾多來賓追蹤的第一目標,他身上就有多個密碼。「兵馬俑特展」策展人何傳坤指出,此俑左胸刻有草書「宮丙得」三個字,百戲俑的臂上則刻有「咸陽親」。大陸考古學家最初在部分秦俑身上發現文字的時候,琢磨、揣測這些密碼的意涵百思不解。多年後,考古學家終於證實這些印記應該是工匠的名字,目前已從秦陵陪葬坑發現了八十七個不同人名,這些人都是技術較高的師傅。此外,兵馬俑髮辮上別的髮卡也刻有密碼,但迄今難解。

秦始皇陵一帶目前已發現五百多個陪葬坑,其中有一百八十一坑已經發掘,最著名的首推編號一到四號的兵馬俑坑,這四個坑證實了古書上記載的秦代完整軍陣,但秦始皇為何要用近八千兵馬俑當陪葬?動機成謎。

何傳坤說,外傳有三種可能。其一,是中央集權的象徵。其二,他們是京城外的宿衛軍。其三,這是表彰武功的記功建築。

耐人尋味的是,三號坑雖是指揮總部,但卻不像一、二號坑有發現將軍俑,只有軍吏俑坐鎮,有人認為可能因秦始皇是三軍統帥,所以此坑虛位以待。至於沒有建成的四號坑,可能因秦末戰亂而中途罷建。

兵馬俑號稱是「千人千面」,兵馬俑博物館前館長袁仲一統計,秦俑的臉型,粗分就有七、八種,細分更達四十七種;鬍鬚的款式有廿四種、髮辮的樣式也非常繁複。分辨兵馬俑的官階主要看帽式,低階士兵不戴冠。官階最高的將軍俑,頭載華麗的鶡(音:合,一種好鬥的鳥)冠,其外形像喜鵲的尾巴,又名鵲尾冠。中級軍吏戴雙板長冠,下級軍吏戴單板長冠,兩種長冠的差別是雙板冠的中間多了一條縱行線。即連髮辮,也是愈複雜的軍階愈高,在階級分明的秦代,阿兵哥留什麼髮型、戴什麼帽,每樣都得照著規矩來。

兵馬俑特展將在史博館展至七月卅一日。

【2007/05/12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08010
(轉貼)兵馬俑特展揭幕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7.05.19
三百年物換星移 傳說中 鄭成功妹婿古墓 6月開挖
陳易志/南縣報導
 傳說逾三百年的鄭成功妹婿楊瑞璉墳墓,即將開挖揭開謎底。位在新營市姑爺里的一筆農地上,有塊約兩百坪的不毛之地,跟周遭雜草叢生截然有別,地主林慶長說,卅年來這塊地沒長出什麼植物來,懷疑就是楊瑞璉墓地所在。

相傳鄭成功的妹妹鄭婉,下嫁新營市姑爺里楊瑞璉,楊氏後代子孫開枝散葉,多數搬離這個沒落的農業部落,楊古厝歷大火翻修,門牌號碼編為卅三號,仍屹立在村落內。

古厝大廳內仍供奉「楊瑞璉、鄭婉」名字並列的神主牌,但除了此處香火外,其餘房間空蕩蕩。姑爺里長黃朝錶說,楊家子孫逢年過節都會回來拜拜。

傳說中的楊瑞璉墓地,坐落在古厝東側的一筆農地上,村內耆老相傳,楊氏墓園不小,墓前有石頭雕刻的十二生肖,種植參天巨木,曾經是村內小孩玩耍的場所。

這些口耳相傳的故事場景,距今約三百四十年,歷經滄海桑田,如今只看到廣袤農地,現在的地主林慶長於卅年前從他人手中購買這筆農地,栽種甘蔗、稻子、番薯等農作物,紛紛枯萎,存活率等於零。

目前這片農地處於休耕狀態,周遭叢生的雜草包圍其中一塊不毛之地,格外顯眼,估算這塊長不出植物的土地面積約兩百坪,也是地方人士推敲楊瑞璉墓地所在位置。

黃朝錶指出,疑為楊瑞璉墓地的農地,在遠古時代為急水溪河床,地貌隨著時代更迭而改變,墳地是否也因而異動移位,仍不無疑問,只是不長草的異相,與傳說中的墳墓位置吻合,值得探究。

地方人士決定依社區營造方式,企畫開鑿工程,新營市長李宗智支持開挖作業,預計最早於六月動工,挖掘開來如果真的發現墳墓,而且碑石上刻的是楊瑞璉,就可印證傳說不假。

一旦開挖成功,將進一步掘開墓穴找出陪葬飾物等,新營市所將呈報文建會,作更細膩的規畫,以免文物遭破壞。

2007.05.19
打撈宋代沉船南海一號 沉箱罩古船 護千億美元寶物
彭志平/綜合報導
共建政以來最大型的海洋考古項目「南海一號」整體打撈工程,已從前(十七)日開始啟動。第一作業就已將重達五百三十噸的沉箱順利沉入海中,預計還要花上至少四天的時間,沉箱才能完全罩住八百多年前沉沒的南宋商船,打撈作業預計要到七月份才能全部完成。

「南海一號」長三○.四公尺,寬九.八公尺,船艙內保存六到八萬件文物,價值高達千億美元,早就引起海盜覬覦。為了保護這艘八百多年前沉沒在廣東珠江口以西、距陽江海陵島三十多海里海水下二十八公尺深的沉船,中共武警陽江邊防支隊、廣東海事局等派出多艘船隻在附近海面巡邏。

 武警海事局陸海巡邏

為打撈「南海一號」而特製的巨型沉箱比沉船的長寬都多了約五公尺,十六日已抵達打撈現場進行前置作業,並且等待適當海象。由於此一沉箱重達五百三十噸,打撈單位調來可起吊一千噸的「南天龍」吊船。另一艘作業船隻「南天柱」則有考古和潛水人員。

天下午一點多,工作人員終於等到了五月份以來還算是風平浪靜的好天氣,立即由「南天龍」從運載沉箱的「重任二○一」船上將沉箱吊起,總共花了一個小時又五分鐘才將整個沉箱沒入水中,過程中數位潛水人員在水中不斷的調整下沉位置。而此一沉箱就在「南海一號」正上方。

 衛星定位沉箱罩得住

沉箱完全「滅頂」之後,前天下午六點多,沉箱壓入了海底淤泥二.八公尺。根據潛水人員檢查,下沉的位置非常準確。

工作人員透露,沉箱進入水中之後將即時透過衛星定位系統調整下降位置,預計要花上一整天的時間才能沉入二十八米深的海底。接下來沉箱壓入海底淤泥罩住沉船的程序最為關鍵,必須相當緩慢的進行,估計至少要四天的時間。

為保護沉箱,沉箱外壁有許多管子,待沉箱到達預訂位置後,將由外壁的管子內注入遇水立即凝固的藥劑,等於在沉箱外圍多加一道保護圈。沉箱下壓完畢之後,還得由潛水人員在水中穿上三十六根底樑,這是打撈作業中相當困難的一個環節,也必須花上較多時間

注入凝固劑加保護圈

包括中央電視台等大陸媒體都希望實地採訪置入沉箱的整體打撈作業啟動畫面,也運用關係搭乘公安邊防船隻前往現場,但都遭到打撈單位拒絕採訪。都廣東省委所屬媒體都無法登上打撈船隻。

南海一號 金銀載滿船

彭志平

「南海一號」是在一九八七年發現沉沒於廣東陽江海域的南宋沈船,是迄今發現的最大型宋代船隻。據檢測,儘管她已沉入海中八百多年,但船隻的木質部分仍然艱硬,敲打起來還噹噹做響。

根據廣東省文化廳推估,南海一號在宋代算是大型船隻。一般宋代船隻船體是兩頭窄、中間寬,南海一號寬近十米,指的是最寬的部分,船高三米則比一般一層樓還高。而這艘船應該是屬於尖底船,利於遠洋航行。

至於南海一號推測是「貿易船」,在於試掘中已發現四千多件金、銀、銅、鐵、磁類文物,而且十分罕見。同時,船中還有從阿拉伯運回的器物,證明南海一號確實是一艘貿易船。

據說南海一號的文物價值高達千億美元;不過,中國博物館水下考古專張威認為,此一估計太為誇張。張威也不認為南海一號的價值可與兵馬俑相提並論。

無論如何,南海一號還是具有相當高的學術研究價值。已故中國歷史博物館館長俞偉超認為,南海一號沉船處正位於「海上絲綢之路」航道上,研究南海一號可望填補、復原古代海上絲路的一段歷史空白,甚至帶動「海上絲綢之陸學」的興起,另外還能了解中國古代造船技術。對廣東當局而言,最大價值應是可觀的觀光收入。

兵馬俑特展揭幕 台新金贊助
台新金控總經理林克孝(左)昨(11)日出席兵馬俑特展開幕儀式,歷史博物館館長王永川(中)和聯合報發行人王效蘭(右)昨天也出席。
記者盧振昇/攝影

由國立歷史博物館和聯合報系等單位主辦的「兵馬俑特展」,今(12)日起到7月31日在國立歷史博物館展出。主要贊助單位台新金控的總經林克孝表示,近距離細看兵馬俑,讓人忍不住佩服2,000多年前的工藝水準,雖然文化常不受到重視,但他相信觀看兵馬俑,可以更讓人了解文化的重要。

兵馬俑2000年第一次來台展出時,吸引了165萬人次參觀,創造了同一時間、同一展覽最多人參觀的世界紀錄。

本次展覽與2000年的兵馬俑展最大的不同,是多了最新發現的彩繪俑,包括「綠面跪射俑」、「彩繪跪射俑」等,彩俑平常不對外公開展出,即使特地到西安兵馬俑博物館也看不到。這次展出品包括將軍俑、軍吏俑、武士俑、騎兵俑、跪射俑及御手俑、文官俑等,還有秦代出土的貨幣、青銅器、陶製食器、地磚、瓦當、玉器、予、鏃、弩機等。

【2007/05/12 經濟日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08009
(轉貼)秦人義務役 吃穿靠自己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秦人義務役 吃穿靠自己

咦,兵馬俑穿的衣服樣式怎麼都不一樣?根據學者考證,原來秦兵上戰場得自備戰袍、自費當兵。為了建軍功,秦代軍人還經常為了爭奪敵人首級相互殘殺。

「兵馬俑特展」策展人何傳坤指出,秦俑身上的服裝樣式不統一,是因只有鎧甲及將軍袍由軍方提供,他們得自費當兵。

秦代全民皆兵,平均每五個人之中就有一個是阿兵哥。大陸學者潘晟在「秦始皇和他的地下帝國」一書指出,秦始皇在進行統一戰爭期間,調動秦國大約一百萬士兵,當時秦國人口大約是五百多萬人。秦朝規定十七歲到六十歲男子都要奔赴戰場,並要求老百姓自費當兵。

當兵雖是無餉的義務役,秦人卻以善戰揚名。因商鞅規定,秦兵斬獲一名穿鎧甲的敵人首級,可獲爵士一級、田百畝、宅九畝,並可役使一個奴僕。兩千多年前的封建社會,是個按出身和血統分配權力和財富的時代,商鞅發明的廿級軍功爵制度,顛覆舊社會的秩序,改變平民的一生。

【2007/05/12 聯合報】



始皇愛玩樂 觀戲養奇獸
 
 

窮兵黷武的秦始皇,也有放輕鬆的娛樂時光。他最愛上林苑的奇珍異獸、百戲雜耍,如今栩栩如生在史博館重現。

二○○年七月,大陸考古隊從秦始皇陵封土的北面,挖掘出水禽陪葬坑,陸續出土的青銅仙鶴、天鵝、鴻雁等,讓人得以一窺秦始皇娛樂生活點滴。經史博館副館長高玉珍、著名燈光設計師林克華等人的精心設計,「兵馬俑特展」以圓型展櫃模擬仙鶴、天鵝、鴻雁優遊御池的場景,再經大型鏡面的反射,彷若仙境般引人入勝,也讓人領略到秦始皇柔性的一面。

百戲俑是秦王娛樂的另一重點,大陸目前已出土六件雜耍戲俑,此次來台一件,史博館在其旁另以等比例輸出圖呈現其他百戲俑,他們或扛鼎、或角力,讓人得以見識秦代宮廷遊樂的百戲全貌。

【2007/05/12 聯合報】@ http://udn.com/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08008
(轉貼)宋代古船寶物逾六萬件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浙蒼南河底 發現千年寶船

舉世矚目的廣東陽江海域南宋沉船「南海一號」正在緊鑼密鼓地打撈中,然而在浙江溫州蒼南縣新安鄉大樹下村的河中,也沉沒著一艘千年寶船,同樣也是運載瓷器,其年代之久、船體之大、保存之好堪比「南海一號」。

據香港文匯報報導,大樹下村的七旬老人陳芝成、陳定鳳站在村裡瑞應古橋上說,這艘船早些年船艏還翹在河這頭,另一頭深埋在遠處稻田的泥土下面,估計這船很大,長有七、八十米,寬有十多米。隨後過來的村支書陳志更也證實這裡沉著一艘古船。而資料顯示,「南海一號」長30.4米、寬9.8米。相比之下,蒼南的沉船估計是「南海一號」的兩倍大。

報導指出,陳芝成、陳定鳳回憶,1957年、1958年時溫州大旱,瑞應古橋下的河水急劇下降,露出沉船船艏。

村民們反映,這艘船是用樟木打造的,船板聞起來有股樟木香,船板之間不是用鐵釘、銅釘聯接,而是用木榫頭,船板約有10公分厚。當時,村民李某曾走進船艙,發現許多顏色各異的瓷器,便拿一個碗狀的瓷器回家。李母認為拿沉船裡的瓷器不吉利,又讓李某送回沉船。

【2007/05/30 世界日報】

宋代古船端坐海底 寶物逾六萬件

八百年前,一艘漂亮堅固的宋代遠洋貨船駛過廣東陽江川山群島海域時意外沉船;八百年後,這艘沉睡在廿五公尺水下的古船被發現,潛水員發現這艘船裝載大批珍貴文物,並且保存良好,這艘船被命名「南海一號」。

從「南海一號」初步打撈出的瓷器、銀錠、銅錢、錫器、鍍金器等共兩百多件珍貴文物,經鑑定來自福建、浙江、江西等地的宋代文物,其中一條銅鎏金帶,形狀和紋飾都不是中國製,說明此船可能與海上絲綢之路有關。

「南海一號」船長卅公尺、寬十公尺,是目前發現最大的宋代沉船。更驚奇的是,整艘船端坐海底,木質堅硬如新,敲起來鐺鐺作響。

「南海一號」在發現後的十多年間一直受到保護,直到二○○○年才組成考古隊開始調查,前兩次下水打撈,共撈出文物四千多件,粗估船體出水後,全船還有六至八萬件文物,依其數量和價值計算,將是全廣東省博物館藏文物的總和。

考古專家表示,「南海一號」的瓷器更是天價,以相同年代、工藝水平的一個瓷碗,在美國就賣出十萬美元高價,這裡卻是整船、成批的出現,價值難以估計。

【2007/05/07 聯合報】

宋代古船打撈 七月整船吊起

被形容為「滿船盡帶黃金甲」、身價逾千億美元的廣東海底沉船「南海一號」,今年七月可望重見天日。「南海一號」打撈行動已正式展開,明天將把沉箱放入打撈海域,把沉船整船從海底吊起。這在世界考古和打撈屬首創,整個打撈過程預計費一億人民幣(約台幣四億三千萬)。

「南海一號」古沉船是一九八七年八月由大陸廣州救撈局與英國打撈公司在廣東海域發現,是一艘距今超過八百年的宋代木質沉船,沉船地點在廣東珠江口以西、距陽江海陵島卅浬約水下廿五公尺處。

大陸考古專家認為,「南海一號」的價值不亞於西安秦始皇兵馬俑。初步估計,古船的文物價值超過一千億美元。古船上岸後,不僅可解開許多考古謎團,也將為中國古代「海上絲綢之路」、航海史、造船史、陶瓷史等提供重要實物依據。

「南海一號」將採用古船整體打撈模式,這在世界考古和打撈界都是首創。「南海一號」在水中的重量為兩千八百噸,水面重量達四千八百噸,為吊起這艘價值連城的古沉船,大陸特別打造「亞洲第一吊」的四千噸全回轉起重船「華天龍」號。此外,還設計製造一個重達五百卅噸的「南海一號」考古打撈沉箱。

前天上午,「南海一號」考古打撈沉箱裝船出運,共有十三艘各類船舶參與其中。沉箱預計明天抵達打撈海域,再由起吊船「華天龍」安裝定位樁。

沉箱頂部將放置多塊巨大混凝土塊讓沉箱下沉。沉箱安放完畢後,作業人員將清挖沉箱兩側淤泥,打撈人員表示,打撈工程的難點在於鋼沉箱的沉放和底托梁的穿引、鋼沉箱起吊等幾個步驟。

「南海一號」即將移至廣東海陵島「海上絲綢之路博物館」水晶宮。

【2007/05/07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01506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