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他山之石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歐洲】(轉貼)荷蘭簡介
 瀏覽39,110|回應17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荷蘭人口是台灣的四分之三,土地面積是台灣的四分之 五,國民所得大約是台灣兩倍
三分之一的家庭沒有小孩
三分之一的家庭是單親家庭
九分之二的家庭有兩個小孩
剩下的是一個小孩或三個以上
百分之五十的婦女在家中生小孩
產假有十六周
結婚與同居的權利義務相同
六五歲以上老人每個月政府發兩萬兩千一百元
很喜歡旅遊,平均每天有三百萬人出國!「台幣計算」
看病至少要等 三至七天,要先預約排時間,不是隨到隨看
很喜歡旅遊,平均每天有三百萬人出國!「除非很緊急」
沒有醫師處方,在藥房只能買到維他命及止痛藥
到餐廳用餐是最近幾十年才流行的,而且有段時間餐館都是中國人開的
用餐很悠閒,一桌一個晚上通常只做一個桌次的生意,不趕時間(當然也不趕客人)
用餐堅守「各付各的(go dutch)」的原則
送禮一定附發票,不是要讓你知道花多少錢,是讓你不滿意可以去更換,或方便維修
流行二手商店,一年還有幾次節慶會有全國性跳蚤市場
在荷蘭買房子貸款可以貸百分之一二○,因為裝璜也要花錢
發生車禍,通常雙方車主下來握個手,換個名片就走了,因為吵架不能解決問題,保險公司會處理
荷蘭女王的公務車是福特,私家車是富豪,不浪費公帑
荷蘭主流媒體有不成文規定,不報醜聞 ...
地方報不用錢 全國性大報紙星期日不出刊,讓大家休息
大學畢業的人都可以得到一份免費週報(intermediair)每年填一次問卷就可以一直看,這份報紙份量跟雜誌差不多,內容精彩,水準很高,是靠廣告收入維持的
工作者不論年資都有廿三天的年假,部份人因縮短工時代替加薪,可有卅六天年假
六月份會發度假費一個月,因為怕員工沒錢度假會影響工作情緒
很喜歡旅遊,平均每天有三百萬人出國!「二○○一年時全國才 一、六○○萬人」
無法承受工作壓力也算公傷,許多人(將近一百萬)因此在家休養
荷蘭人相當幽默,從小學低年級開始,在學校就要輪流講笑話
荷蘭人基本上不加班,該度假就度假,商店早上十點開門,下午六點關門,只在八個小時工作時間內工作,經濟力還是排在世界的前端
荷蘭人不相信權威,彼此以平輩相處,老闆也是直呼其名
荷蘭人少有貪污,因為沒有人送賄
荷蘭人會四種語言很普遍
九成的荷蘭人覺得自己很幸福,八成六覺得自己很健康很喜歡旅遊,平均每天有三百萬人出國!「這才是政府的目標嘛!!」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82999
 回應文章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Brexit:大英帝國,留下或離開的政治姿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對賭布魯塞爾:英國脫歐的半輸棋局

2016/03/03 17:09:00 The Glocal

文/尹子軒(香港The Glocal副總編輯)

日前英國首相在歐盟高峰會 (European Council)與其他歐盟會員國簽下了號稱「無法反悔」、兼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歐盟以給予英國諸如能夠對歐盟勞工及移民在英福利踩煞車的權力等若干優惠,來換取英國公投留在歐盟。這份協定事實上座落於歐盟法以外的灰色地帶,在實際實行層面,並不一定如歐盟高峰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跟卡麥隆所稱的「無法被駁回」,但若暫且先撇開這一點不談,這場拖棚已久的脫歐歹戲,似乎終於要在六月二十三日的公投時閉幕了。 

如筆者在《英國的脫歐懸崖:冀望民粹,低估風險》一文中指出,英國實際上脫歐的益處和籌碼都不多,而脫歐面臨的中長期後果已在前文有較爲細緻的描述,便不在此贅述。這場鬧劇,最有討論價值的不在於英國「可能」脫歐,有趣的反而是此次脫歐協議裡,英國和歐盟各層次政府之間的博弈。

從紙面上看,這一次的協定是無比優渥的待遇,英國看似不費吹灰之力便從歐盟獲得相當可觀的回報。就算是希臘那般鬧得轟轟烈烈的歐債問題,歐盟也僅是私下討論,投票暫停其歐盟會員資格。比起先前希臘瀕臨債務違約引起的脫歐討論,英國脫歐不但成功地讓歐盟讓步,在英國國內,則一方面削弱了保守黨內與卡麥隆打對台的勢力,另一方面亦保障了國內民族主義者,覺得英國應該有的帝國顏面。

某些過分簡單的評論,必定會將上述的結果,視為是卡麥隆對陣歐盟各國的大獲全勝,以及英國不論脫歐與否都穩操勝卷的根據。然而若從歐盟的框架來看,他會員國在歐盟高峰會承諾的條件,雖然看似優渥,但仍未經歐盟最重要的民主機關歐洲議會通過,而且在主張平等的歐盟法制內,此協議亦很有可能在落實後被挑戰。在政客們無權操控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的情況下,卡麥隆獲得的協定,不過是歐盟塞給英國——那些還活在帝國夢裡的政治嬰兒——一個搪塞的奶嘴罷了。

現在英國不論公投結果為何,都已經因為勉強與歐洲劃清界線,而失去了本來和德法兩國共同領導歐盟的主導權。反過來,歐盟卻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內在化國家主權以及超國主權衝突本來就是歐盟一貫的處理手法,自法國戴高樂將軍以來便如是。堅持脫歐的民族主義者,其嚴格定義的絕對國家主權,在現代歐洲不但是一個落後的理念,更是阻礙國家得益於歐盟的高牆。

   

身為歐盟大國,英國與德、法並列歐盟三巨頭,手握話語權與影響力。現在英國不論公投結果為何,都已經因為勉強與歐洲劃清界線,而失去了本來和德法兩國共同領導歐盟的主導權。 圖/歐新社

分享

▎「百般禮讓」的歐盟協議

英國和歐盟高峰會各歐洲元首日前的協議,實際上確實超出了歐盟預期的許多底線,可以說是歐盟政治上可以割捨的最大數。其中最爲歐洲人側目的,莫過於協議中擬定,如英國將在公投決議「不脫歐」之後,可讓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向歐洲議會提出,暫停其他歐盟會員國移民福利的機制。如果歐洲議會授權通過這項限制,未來在英國工作、來自其他會員國的勞工,將會被英國的福利網摒除在外,無法在工作的頭四到七年内和英國勞工享有同樣福利。

該機制中,保守黨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在英國工作的歐盟會員國公民,他們在母國的子女,也將無法享有和英國勞工子女同等的福利。換言之,在英國工作的歐盟勞工,將在收入和英國公民差不多(更少的情況占多數)的同時,僅能讓在母國的子女享有和母國一樣的福利。此機制不只適用於新抵英國的勞工,更將在2020年時套用到已經領取類似福利的勞工,他們在母國的子女身上。

歐盟一向期許在會員國間保有持平立場,因此給予如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如此特殊的待遇,實在是前所未有。歐洲其他的右翼政黨,尤其是西歐發達國家的黨派在看到協議後,想必已蠢蠢欲動了(如果脫離歐元區對他們的經濟是一個可以承受的代價的話)。但是,這個機制恰好是協議中,最無法受歐盟高峰會會所保障的——在歐盟架構内,任何法案都必須經由歐盟執委會,歐盟高峰會以及越趨重要的歐洲議會這三個立法機關通過,而後的實行亦將受到歐盟執委會的監督以及受歐洲法院的判決影響。

現在的協議已有高峰會會跟執委會,兩個歐盟機構的同意,這也是卡麥隆以及圖斯克口中,所謂「無法反悔」、兼具「法律約束力」協定的由來。但是,此協定也和任何歐盟法案一樣,在歐洲議會内以及實行後,都有被立法推翻的機會。在歐盟勞工法的平等原則下,如果英國不脫歐而該議案又被通過的話,會有不符原則的爭議出現。另外,由於歐盟實行的是判例法,意即凡有勞工提出抗議,且歐盟法庭被國家法庭邀請釋法,該法案便有被更改的可能。 

我們將永不加入歐元區,也不會加入歐元紓困、申根區、歐洲軍隊,或是歐盟超級國家——卡麥隆

正如卡麥隆對内的聲明所指,英國將「永不加入」歐元區、維持在申根公約以外,以及將「不會」投入到歐盟近年對會員國團結的倡議(ever closer union)中。雖然這些表態對歐盟會員國來説都不意外,也不新鮮——但從歐盟的角度來看,這等於是為歐盟成立的基石開了個特例。當然,除了英國以外,歐盟有其他八個會員國亦不使用歐元作為法定貨幣,但是這些國家,從瑞典到捷克的入歐協議(Accession Treaty)裡,都明確指出將在未來某時點加入歐元區。這次協議中明確表示一個國家無需加入歐元區,代表著歐盟爲英國另開先例。

不同於上述福利機制有被歐洲法院擊墜的機會,「永不加入」歐元區屬於政治表態,故此將只可以被歐洲議會否決。事實上,歐盟跟英國在此條款上,是各取所需——卡麥隆獲得了投票給他的 「小英國人」(Little Englander)和黨内中間派的支持;而歐盟,則因現有投票制度為豁免者無投票權例,從此可以在如經濟與財政等較敏感的議題上,無視英國的訴求。

而不論脫歐與否,歐洲統合的進程都將不會被英國阻擾——這則是歐盟和英國在本次協議上最大的共識。

馬拉松式的談判從2月18日下午開始,持續到20日的周末。圖為卡麥隆(右)與歐盟高峰會主席圖斯克(左前)、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左後)的會晤。 圖/路透社

分享

▎缺少盟友的英國 加速被邊緣化

英國保守黨在歐洲議會以及整個歐盟架構内勢孤力弱,已不是新聞。和七、八十年代柴契爾夫憑藉高超外交手腕,將單一市場的規劃帶往更具自由主義色彩方向的能力相比,保守黨在這次的脫歐協議裡,不僅未能引領政治風向,更可能進一步拖累其歐洲的盟友。而英國進一步的被邊緣化,也很有可能反成爲這次協議被推翻的契機。縱使協議通過了,也只是英國在其原本可以插手的歐洲事務上,從此更爲被孤立的前奏。

先來看看在通過協議上,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歐洲議會。在歐洲議會裡,由保守黨自己的21位歐洲議員,加上波蘭右翼公義法治黨(Law & Justice)為主要成員的《歐洲保守派及改革派黨團》 (European Conservatives and Reformists Group),共有82席,僅佔歐洲議會751名議員席次裡一成多 。反觀已經由義大利籍黨魁皮迪拉(Gianni Pittella)明確提出反對移民福利機制的《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Socialists and Democrats),則有193名歐洲議員,為歐洲議會第二大黨團。

儘管公義法治黨是保守黨在歐洲議會的盟友,但其在脫歐協議的立場也有待商榷。公義法治黨本身頗具具爭議性,其創始人兼黨主席卡卓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在之前的一次訪談中,論及波蘭海外僑民對該黨的非議,他直指這些僑民「有叛國的遺傳因子」。公義法治黨對移民歐洲他國的僑民的敵意,顯而易見。但在這次的脫歐協議上,波蘭卻透過與捷克共和國,匈牙利,以及斯洛伐克組成的維謝格拉德集團(V4)向英國的「福利刹車權」提出異議。波蘭首相亦早早於二月初表示,不能接受英國刪減已經在英國的波蘭勞工的福利。

在脫歐協議的商討上,公義法治黨提出了以「加強北約在中歐駐軍」,作爲支持英國脫歐協議的交換條件。姑且不論英國在北約内的叫價能力有多強,在英國有為數可觀的波蘭人民,而公義法治黨雖然可能對境外僑民存無好感,但如果華沙政局有所變化的話,難保在歐洲層面上波蘭不會和英國出現「路線衝突」。

另一方面,英國本想藉由在歐盟高峰會上,引導脫歐派爲此協議背書,但卡麥隆本人在峰會上的影響力十分微薄,這從先前任命執委會主席容克時,只有他跟匈牙利極右派總統投下反對票,便可見一班。如今的脫歐協議,等於是英國將自己在歐洲的底牌亮出。

卡麥隆曾表示英國可以做到「best of both worlds」,意即,英國在與歐盟保持距離之餘,又可以左右歐洲事務,但從脫歐協議在歐盟内引起的反對聲音來看,似乎誰也無法保證這種好事真的會發生。

   

2月20日當天,許多在英國工作的波蘭人民聚集在西敏寺外抗議卡麥隆的「福利刹車」提案;有人甚至發動捐血給英國健保(NHS)的活動,藉以表示英國已與他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圖/歐新社

分享

▎歐盟成功「内在化」英國脫歐問題

民粹右翼主義在歐洲的廣泛興起,是卡麥隆縱使在歐盟架構内如此弱勢,還依然能夠從歐盟獲得如此一個相對優渥方案的最大原因。畢竟,英國在歐盟内的地位,雖然遠不及部分保守派英國選民所預期的強勢,但今日的歐盟內憂外患,若讓英國輕鬆地脫歐,將只可能導致雙輸的局面。

從卡麥隆倉促地選擇在100日内的六月二十三日舉行公投,而非外界估計的2017年,便可見端倪。歐盟釋出最大善意的同時,其實所打的如意算盤,不過是再一次的嘗試將歐洲改革的呼聲,重新引導回歐盟架構内,而非由各個會員國在國際間各說各話;或更甚者,聯結外力向歐盟施壓——比如和歐盟在能源問題上有爭議,又因經濟問題漸趨躁進的俄羅斯——避免讓本來已經複雜的歐洲局勢,節外生枝。

歷史上靠逼宮手段向歐盟「勒索」協議的,還有英國的老對頭法國,其在1966年玩的那齣戲——「空椅危機」(empty chair crisis)。當年戴高樂認爲歐盟執委會權力過大,將會威脅法國從歐盟獲得的農業補貼,於是便杯葛所有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歐盟前身)的會議,時間長達近一年。比起今日卡麥隆還會好好坐下和歐盟對話,法國當年手段更爲強硬,所提出的條件也更爲大膽,最終成功憑籍其戰後歐洲大國的身份,得到了歐洲其他國家的讓步。在各國讓步下,「盧森堡協議」(Luxembourg Accord)出爐,共同體會員同意將歐洲市場整合的計劃,伴隨著的經濟統理權交由會員國間制定,而非超國組織負責。 

但事實上,這種互動長遠得益者其實是歐盟,因為博弈後的結果是屬於歐盟整體的,而非單一國家的。首先,當時法國的短期得益,是建立在其他歐洲國家的退讓:當法國要得益於更多的農業補貼,以及其他歐盟提供的經濟效益,她就必須要繼續留在在歐洲與其他國家合作,而不是單方面表示脫歐。故此,會員國在歐盟内的得益,建立於合作,而得益與「鬧事」的成本相等的——所謂的 「winning a battle, lost the war」,這正是歐盟今日對英國打的如意算盤。

歐盟與單一市場發展多年,目前使用的資格多數表決制(QMV)將會員國人口加入表決因素,任何議案需要有55%的會員國(28國中的16國),加上65%的歐盟公民人口數的支持,才能通過。而歐洲議會在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後也已獲得決議法案的實權。這兩個脫歐程序必經關卡,再加上脫歐候的經濟代價,早已讓「脫歐成本」遠遠高於「脫歐得益」了。脫歐協議進行到這一步,實際上主導權一直牢牢地抓在歐盟手裡。

根據近期的民調,多數的英國國民是反對脫歐的。所以接下來就等六月的公投,在這一百天裡,除非脫歐陣營能提出特大的經濟或政治誘因,讓英國人的偏離理性,不然英國脫歐應該只是虛驚一場。但是,這次公投的結果之於英國在歐洲前景的霧霾,可能是薄暮前的一線餘暉。

  

事實上「脫歐成本」遠遠高於「脫歐得益」了;談判進行到這一步,實際上主導權一直牢牢地抓在歐盟手裡。 圖/路透社

分享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財經分析,英國脫歐利大於弊

2016/04/25 17:04:43 Joe

倫敦為英國金融重鎮,其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公開支持英國脫歐,成為英國「Leave陣營」最代表性政治人物。 圖/路透社

分享

英國在20世紀曾經是世界第一強權,但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崛起,英國的國力和經濟影響力下滑,英國將在今年的6月23日公投決定是否退出歐盟,而這次的公投也將再次考驗英國的國力。

歐盟是一個由歐洲28個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聯盟,其貿易核心——歐元區——英國本身並沒有加入;對英國來說,繼續使用英鎊更能保有自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未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會員國還有瑞典、丹麥、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捷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等國家。2011年歐債危機過後,越來越多歐盟或歐元區的會員國開始反思,是否應該退出歐元區,抑或退出歐盟,因為把國家的貨幣和經濟主權交出去,要負擔的風險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幾次債務危機的震撼教育後,會員國的人民信念動搖了。在這些民主國家裡,只要經過公投同意,或許政府真的會順應民意退出歐盟這個組織。

資料來源/What UK Thinks

分享

英國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是個盛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倚賴海權和貿易。而英國鄰近歐洲市場,長期以來都擔心,歐洲大陸被一個強權完全統治。

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到二戰時期的德國以及冷戰時期的蘇聯等政權,只要哪股勢力可能一統歐洲大陸,英國就會去支持能抵抗這股勢力的陣營。對英國來說,歐洲大陸一旦出現霸權,歐洲經濟貿易系統的運作將在沒有英國的情況下,依然運作得相當理想,如此一來,英國的貿易和海權就會受到極大的挑戰,例如19世紀初的「大陸封鎖令(Continental System)」,在歐陸築起貿易關稅的高牆,對英國的經濟傷害非常大。

然而,歐債危機過後的歐洲大陸,由於德國所佔的經濟比重最大(雖然德國扛起的經濟責任也越來越大),在歐元區的政策主導力量亦更為強勢。舉凡「穩定與成長公約(the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財政條約」以及「撙節政策」,這些為解決歐洲債務危機進一步對金融和經濟造成傷害所制定的政策,皆是歐盟採納德國的建議的實證。德國認為長遠來看,透過平衡預算和國家財務整頓可以提升歐元區的競爭力,但這麼作卻也同時削弱了其他會員國的經濟成長效益,不管是歐元匯率貶值還是歐元區經濟成長,德國都是最大獲利者,呈現強者恆強的趨勢。德國的出口業更是明顯受惠。自歐元開始使用以來,許多經濟數據都顯示,歐元區經濟一體化跟單一貨幣,對德國是利遠大於幣。

圖/摩根大通

分享

但是經濟和政治逐漸被德國控制的歐洲大陸,卻是英國所不樂見的,在歐盟體系下,英國要遵守相關規範,承擔義務,從移民政策、貨幣、產業、稅法、公司法、公共事務等歐盟協議,英國損失了原本許多國家事務的自主權。但是衡量英國是歐盟的第二大經濟體,英國的經濟和貿易勢力影響力深遠,所以歐盟也給了英國的一些特殊待遇,例如保留英鎊的匯率自主權,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這樣反而不用承擔貨幣使用的相關義務,貨幣自主權獲得更高自由度。英國也沒有類似其他成員國的邊界控管,2016年還新增限制歐洲新移民享受英國福利,算是非常special的成員。

然而,英國仍然擔心,在德國主導下的歐盟和歐元區底下,英國未來可能還得遵守額外規範,例如歐債危機時期德國主導的撙節措施,歐盟其他會員國反對也無效,但英國當年要加入歐盟時可沒有這規範,如果未來又有新的規範,英國既然是會員,又得被迫遵守,畢竟政治總是充滿意外,誰也說不準潛在風險有多大。

而且維持在歐盟勢力底下,歐洲大陸德國化的結果,歐盟其他會員國一樣拚經濟,變相增強德國的經濟獨強優勢,自己獲得的利益卻縮水了,就像員工和老闆一起為公司打拼,但員工的獲利比例,肯定比不上老闆的獲利。德國的經濟體規模大約是英國的1.3倍,但德國從歐盟中獲得的經濟成長收益肯定超過1.3倍,不管哪個國家成為歐洲大陸的核心政治系統,其實都不利於英國,英國要得是一個無核心化的歐盟,甚至是一個解體的歐盟。

法國極右派近年來亦主張脫離歐盟,好讓法國在政府預算、貨幣政策、邊境管制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權。世界報(Le Monde)在2016年2月的民調顯示,53%的法國人也希望舉行法國是否要續留歐盟的公投,49%的瑞典人、47%的西班牙人也都希望自己國家能舉行類似公投,越來越多歐洲國家認為,脫離歐元區或歐盟,未必對自己不利。

圖/作者提供

分享

資料來源/TradingEconomics

分享

最近半年以來,英國可能脫離歐盟的市場預期,已經讓英鎊匯率下跌到1988年以來的相對低點,但事實上,英鎊大貶對於英國來說反而能讓製造業受惠,對英國工業更為有利。英國企業在海外也能因此產生龐大的匯兌優勢,雖然英國與歐元區之間的貿易成本可能會因為脫離歐盟而增加,但英國是貿易逆差國,所以歐元區肯定更不利。從許多經濟和貿易條件來看,考量脫離歐盟後,英鎊如果大幅貶值,其實對英國反而有利。

資料來源/TradingEconomics

分享

首先,英國的產業主軸是金融業,這和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展業主軸大不同,金融業是英國最重要的核心產業。美國次級房貸引爆全球金融危機後,英國央行長期實施量化寬鬆(QE),並且維持利率0.5%直到現今,為的就是確保金融業的資金流動性和營運狀況。

持續性地提供金流和維持金融業的獲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金融業的特性,國際市場對英國金融業的影響力,遠遠大於英國國內市場對英國金融業的影響力,當英鎊能夠大幅貶值時,英國金融海外套利的效益才能大幅提升,英國央行也不擔心大量印鈔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因為這些龐大資金在套利誘因機制下,自然會往國外流出,英國國內因而不容易產生通貨膨脹。只要通貨膨脹仍然維持低水平,英國央行就能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來維持金融業的最佳生存環境。只有金融業好轉,英國經濟成長才能較高效率的提升。

圖/作者提供

分享

圖/作者提供

分享

市場大多認為,英鎊近年來對美元的貶值幅度相當大,但事實上,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歐盟,英國出口到歐盟產生的就業機會超過340萬個,對英國來說,英鎊兌歐元的匯率,比英鎊對美元的匯率還更重要。匯率是相對的,如果考量歐元兌英鎊的匯率走勢,不難發現,2009年以來歐元比英鎊貶值更多,市場擔心英鎊重貶根本是多慮了。當歐元兌英鎊升值時,英國才更有機會改善經常帳逆差惡化的情況(2007-2009年英國進入高通貨膨脹環境除外),經濟成長年率也更有機會維持5%以上的水平。2014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兌英鎊貶到近年低點,英國經濟成長年率從5%又跌到2.5%,對英國來說,英鎊貶不贏歐元,才是真正要擔心的問題。

資料來源/TradingEconomics

分享

近年來,匯率競貶是許多國家刺激出口產業的重要手段,但是透過脫離歐盟而讓英鎊走貶,還會造成其他問題,並不單單只是匯率問題。歐盟會員國之間有密集的長短期投資,如果貿然脫離歐盟,恐怕會讓中斷一些雙方的投資項目。歐盟國家投資英國的資金額高達4900億英鎊以上,大約是外國人投資英國資金總額的半數,許多跨國企業也可能因為英國脫離歐盟而導致投資計畫生變,所以英國脫離歐盟,短期內的經濟與投資衝擊仍然不小。

不過,歐盟和中國近年進入英國炒作房地產的熱錢也不少,英國房地產價格甚至已經飆升超過2007年高點,如果能夠藉此迫使一些短期炒作的熱錢退出英國,讓房地產泡沫降溫,對英國人民也未必是壞事。

英國脫離歐盟,長遠來看,對英國整體較為有利,但是脫離歐盟的短期數年內陣痛期也不小,對於善於算計的英國人來說,這次應該碰到頭痛的難題了。

長遠來看,脫歐對英國整體較為有利,但是陣痛期也不小。 圖/路透社

分享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Joe

台灣最大國際金融投資部落格主編。曾任經濟日報、北美智權、商業週刊、Yahoo 財經專欄作家 壹電視、東森、三立、非凡電視台、香港鳳凰財經來賓、MoneyDJ 網路電視主持人。先後在澳洲、新加坡、中國歷經約4年的海外工作或生活經驗。▎FB: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Blog:Joe的部落格

帝國前途宣傳戰:英國脫歐公投的紙上對決

2016/06/20 17:25:55 李筱雯

6月16日,國會議員寇克斯(Joe Cox)遭槍擊身亡,讓留歐與脫歐兩陣營原本尖銳對立、互不相讓的爭辯急踩煞車...。 圖/路透社

分享

英國脫歐公投前一週,工黨國會議員寇克斯(Joe Cox)遭槍擊身亡,讓留歐與脫歐兩陣營原本尖銳對立、互不相讓的爭辯急踩煞車;公投激辯獲得短暫休息的空間,新聞媒體標題轉向肅穆的哀悼:

她到了一個更好的世界,希望我們能團結一致,消弭仇恨

英國最後一次發生國會議員被殺身亡的政治悲劇距今已26年。1990年7月,保守黨國會議員伊恩高(Ian Gow)因座車被愛爾蘭共和軍放置炸彈而身亡。然而,彼時肅殺的政治氣氛與今日截然不同,難道今日的英國還有這麼大的仇恨,要置人於死地?寇克斯事件裡,警方初步調查指向與極右翼團體有關;不過,這種激化對立與仇恨的威力,媒體報導與政治人物的口水戰, 恐怕也脫不了關係。

這種激化對立與仇恨的威力,媒體報導與政治人物的口水戰, 恐怕也脫不了關係。 圖/歐新社

分享

脫歐公投是個老掉牙的議題,但近幾個月來主要的爭辯都集中在經濟、移民跟公投宣傳的策略;公投效應也帶動了三位重量級政治人物的高曝光量——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財長奧斯本(George Osborn),以及前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前面兩位力主留歐,聲稱留歐才能讓英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否則將陷入衰退、英鎊貶值、房地產崩盤、倫敦金融中心地位不保等等;強森則主張脫歐且善用淺顯易懂的庶民語言,像是:

在英國製造的法國襯褲(French Knickers),就算脫歐,難道法國要跟我們課法國襯褲的關稅嗎?當然不會!

歐盟根本是垃圾(pants),不合身的內褲(badly-designed undergarment),唯有脫歐才能重獲自由!英國才能真正獨立!

另一位力挺脫歐的英國獨立黨(UKIP)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則常站在一大群長長的排隊人籠前,呼籲斷絕大批歐洲人與難民所帶來的衝擊;慣於使用極具爭議、被批評為種族歧視的反移民海報的法拉吉,將整場公投的焦點都環繞在移民爭議上。

但除了表面上這些宣傳戰術,各式的陰謀論也接踵而來——有一說是因為卡麥隆政府大刪社福預算,引發民怨,所以投票脫歐是為了懲罰他;也有一說是,如果脫歐成功,支持留歐的首相卡麥隆將會在30秒內宣布辭官,外傳覬覦首相大位已久的強森是否會想取而代之?

保守黨的留歐派主力:首相卡麥隆(左)與財相奧斯本(右),兩人皆力主留歐,聲稱留歐才能讓英國的經濟持續發展。 圖/路透社

分享

保守黨的脫歐派旗幟:前倫敦市長強生,則主張「是時候和歐盟說Bye bye了!」 圖/路透社

分享

慣於使用極具爭議、被批評為種族歧視的反移民海報的法拉吉(圖前),將整場公投的焦點都環繞在移民爭議上。 圖/美聯社

分享

英國羅浮堡大學從5月23日投票前一個月開始到投票這一週,針對平面與電子媒體的脫歐公投報導,進行了一系列的內容分析,總共發表四次的分析報告。報告中採樣的電子媒體為五家電視台的新聞台(BBC1、 ITV、C4、 C5、 Sky),平面媒體則是全國性發行的十家報紙;主要測量的指標是議題平衡、曝光量平衡、以及報導方向平衡。

第一階段的報導分析顯示,曝光量最大的是焦點人物是強森,其次是卡麥隆;報導大量集中在保守黨,其他政黨(包括工黨)皆被邊緣化,而女性的聲音幾乎全無。該報告顯示,公投辯論所觸及的議題非常狹窄,集中在公投的宣傳策略與過程,鮮少觸及環境、旅行、社會權利與憲政等更廣泛的面向 。換言之,脫歐公投好像變成保守黨內三個大男孩的口角與家務事。

第二階段的報告時間已落在六月的公投月,但此時媒體所專注的仍集中在宣傳策略,公投辯論也還是經濟與移民的老調重彈。在人物曝光量上,雖然漸漸有公民的聲音進入、首相卡麥隆進一步取代強森成為曝光最多的政治人物,但整題而言,脫歐陣營博得更多的媒體版面。支持脫歐的《太陽報》以發行量計算,聲稱超過八成主張脫歐,只有兩成支持留歐。總體而言,在報導平衡方面,脫歐與留歐的主張呈現五五波。此時,工黨持續被邊緣化,幾乎成為隱形人;也由於保守黨掌握公投議題風向的主導權,讓脫歐公投儼然成為該黨爭奪首相寶座的前哨戰。

《太陽報》(左)6月14日大動作地以頭版頭條,宣示對「脫歐」的支持。 圖/《太陽報》

分享

第三階段的報告來到公投的前兩週,儘管郵遞投票已經開始,議題火力繼續集中在宣傳策略、移民與經濟上。三個保守黨大男孩依舊贏得最多媒體曝光量,但英國獨立黨的法拉吉終於爬到第四名的位置。以平面媒體的報導數量來看,脫歐與留歐的新聞數量是六比四,若以報紙發行量來看,脫歐與留歐的閱聽人比率則是八比二。就報導平衡的指標而言,強烈主張脫歐的《每日快報》,《每日郵報》與《每日電訊報》,毫不意外地,是最未呈現平衡報導的媒體;強烈主張留歐的《衛報》、《金融時報》保持著平衡報導原則,而此時的《泰晤士報》未有明顯政治取向,維持微弱地留歐立場與分裂報導。

然而,隨著公投時程逼近,力主脫歐的大眾化小報開始大肆報導脫歐,脫歐的聲浪遠大於留歐,為回應脫歐媒體製造的脫歐時代,《衛報》與《金融時報》也跟進大篇幅地宣傳留歐,媒體戰此時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投票前一週的第四階段,工黨及其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終於獲得媒體的關注,成為曝光量第三名的政治人物;儘管如此,英國獨立黨的法拉吉還是擠下工黨,成為保守黨以外最主要的媒體消息來源。傳統平面媒體方面,支持脫歐者用大量的篇幅與分析,說明脫歐的好處,而反之亦然,支持留歐的媒體也一樣;但電子媒體無論脫歐或留歐,兩陣營的曝光量與論點都被赤裸裸地呈現,沒有偏袒的情況。在議題設定上,縱使脫歐辯論已進入最後一周的決戰階段,但不管是平面或電子媒體在處理議題時,還是狹窄且破碎地集中在經濟與移民兩個面向。 

綜觀連續四周的媒體報導分析,無論消息來源與議題設定,都顯得片面且狹隘。雖然電子媒體呈現了平衡報導,平面媒體卻激烈對立;尤其大眾化小報,不顧平衡,大量地報導脫歐的必要性與好處,再加上其發行量與閱報率,影響大眾甚鉅。

6月21日的《每日電訊報》(左)再次表態脫歐:「如果周四的公投是在恐懼與希望之間的抉擇,那麼,我們選擇希望。」;同一日的《衛報》頭版(右)則反對鎖國,支持留歐。

分享

除了媒體在公投之前扮演的宣傳與辯論的場域之外, 如何才能讓投票公眾獲得充分的資訊,而不是被片斷與偏頗的資訊所誤導?政府中立的資訊政策,也是舉行公投前,很重要的一環。英國上一次舉行的入歐公投(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在1975年威爾森政府(Harold Wilson)時期,有67%支持入歐。

當年政府的資訊政策是由內閣負責,準備了15頁的「英國新政」(Britain's New Deal in Europe),說明政府主張入歐的理由,總共印製兩千一百六十五萬份。為避免政府不被指責企圖引導公投結果,威爾森政府選擇低調不張揚,但事實上,政府的說明與溝通常對民意影響甚鉅,威爾森政府雖然試圖低調處理,但文宣卻只強調不加入經濟共同體的風險(如:失業率攀升跟通膨),也說不上入歐會帶來什麼好處;換言之,政府的資訊過於簡化,並沒有將入歐的利弊與細節等資訊充分揭露,未盡充分告知責任。

此番脫歐公投,有所謂的「簾幕」(Purdah)時期,也就是從投票日(6月23日)往回推四週(5月27日)的敏感時期。這段時間裡,中央與地方政府需遵行「政黨、選舉與公投法」(the Political Parties, Elections and Referendums Act 2000),禁止印製宣傳材料,避免影響民意;公務員也必須保持中立,不能參與宣傳。但從首相、財相到英格蘭銀行總裁,每個人在這段時間裡積極地為留歐辯護,顯然沒人把該法條放在眼裡。

從首相、財相到英格蘭銀行總裁,每個人在這段時間裡積極地為留歐辯護,顯然沒人把該法條放在眼裡。圖為6月6日,公投前兩周出席倫敦留歐造勢的首相卡麥隆。 圖/美聯社

分享

「不想下周五一起床就與法拉吉『混逗陣』嗎」公投前夕,英國街頭仍是脫歐、留歐兩邊宣傳的角力場。 圖/歐新社

分享

另一引發爭議的問題在於宣傳經費的支出。四月初,卡麥隆政府花費了九百卅萬英鎊的公款,印製16頁的宣傳手冊,呼籲留歐。政府這樣的舉措自然會被疑歐派大做文章,逮到機會的法拉吉就說,政府不顧人民感受,大手筆地花了納稅人近千萬英鎊,此番公投根本就是一場人民對抗政治菁英的戰役!卡麥隆陣營的說詞則是,逾85%民眾要求政府提供更多資訊以協助他們做決定,而依過往公投的慣例,政府都會印製說帖,這次也一樣,並無不法。然而,反對陣營抨擊,這份說帖花費納稅人的錢,卻只強調留歐,並沒有把利弊得失向大眾解釋清楚,也沒有留餘地給主張脫歐陣營申張的機會,完全是不公平競爭

原本因為議員寇克斯槍殺悲劇而緊急暫停所有宣傳活動的留、脫歐兩陣營,在昨日(6月20日)重返辯論舞台,繼續倒數一周的最後衝刺。面對一連串脫歐陣營的抨擊,BBC特別在投票前最後一個週日,為首相制作「卡麥隆對歐盟的問答時間」(David Cameron EU Question Time )的辯論特輯

「問答時間」(Question Time)是BBC歷史悠久的招牌政論節目,每週四晚上輪流在英國各地現場直播,邀約的來賓通常是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專欄作家或是記者,而現場觀眾亦可提問;由於主題牽動時事跟社會議題,常常引發激烈的辯論。但這次的首相問答為卡麥隆量身打造,選擇在周末開播,且未邀請脫歐陣營的人士與其辯論,只有卡麥隆站在台上,面對數十名觀眾措詞尖銳的提問 。整晚的問答過程,幾度激烈交鋒,卡麥隆急切的語氣似乎透露出其政治生涯的危機,或許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場公投不單單只是場公投而已,似乎也是對卡麥隆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這場公投不單單只是場公投而已,似乎也是對卡麥隆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圖/路透社

Brexit:大英帝國,留下或離開的政治姿態

2016/06/21 17:51:12 張福昌

面對脫歐陣營幾個月來猛烈攻擊,英國首相卡麥隆日前搬出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於二戰時期,與歐陸盟友力抗希特勒的精神——「當年邱吉爾沒有放棄,今天我們也不該放棄」——呼籲英國留在歐盟。 圖/路透社

分享

Brexit(英國脫歐)

上面這個英文字,是最近幾個月網路最頻繁搜尋的文字之一,足見這個議題已經全球發酵,引起各界關注。脫歐公投是英國首相卡麥隆於2015年競選連任的選舉承諾,原先預計在2017年舉行,但因應保守黨內日益升高的脫歐聲浪,以及在上次歐洲議會選舉得票第一的疑歐右翼政黨「英國獨立黨」(UKIP)的脫歐訴求,卡麥隆於是決定提前於今年6月23日舉辦公投,讓英國人民「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

誰可以投票?根據BBC詳細的指南,所有定居於英國、年齡18歲以上的英國、愛爾蘭與大英國協公民皆有投票權;而旅居海外未超過15年的英國公民、以及居住在直布羅陀(Gibraltar)的英國上議院成員與大英國協公民亦可參與投票;其餘國家的歐盟公民,除了愛爾蘭、馬爾他與賽普勒斯外,則皆無投票權。

許多人或許不知道,脫歐公投並非史無前例。事實上,這次的公投是英國自1973年加入歐盟以來,第二次的「任性之舉」。回顧歷史,1975年英國面臨是否參與歐洲共同市場(EEC)的抉擇,當時執政的工黨舉行了第一次的公投,結果67%的民眾支持繼續歐洲共同市場。43年後的今天,英國又再次舉行公投,頻率之高位居歐盟之冠,充分反映了英國與歐盟之間「若即若離」的特殊關係。英國留與不留歐盟,不僅是英國問題,也是歐洲問題,其影響範圍不囿於大不列顛島,整個歐洲都將受到影響。

   

2016年6月23日對英國跟歐盟來說都是歷史性的一刻——英國會自此在歐洲統合史上缺席?還是如首相卡麥隆所呼籲的,英國「never quits」? 圖/路透社

分享

為了不讓自己成為「脫歐首相」,在英國歷史上留下「惡名」,也深怕英國內部再起分裂危機(蘇格蘭揚言,若英國脫歐,那蘇格蘭就要脫離英國,獨自加入歐盟),危害英國統一,卡麥隆因此竭盡全力鼓吹繼續留歐。然而,就民調的結果來看,前幾月以來,留歐雖然微幅領先,雙方差距卻始終都不是很明顯。而就在六月初,脫歐陣營首次「逆轉勝」,然後在公投前的兩周,脫歐持續十個百分點領先留歐陣營。士氣大振的脫歐派於是卯起勁來,在最後決戰幾周內祭出「移民牌」,猛烈的攻勢讓留歐陣營幾乎難以招架。

幾個月來近似五五波的投票趨勢,讓「疑歐派」與「統合派」競爭激烈,這股繃緊神經的緊張感蔓延、籠罩於整個不列顛島,直到上周四(6月16日),一名工黨籍國會議員喬.考克斯(Jo Cox)在選區遭到刺殺,雖然高喊「英國優先」(Britain First)的兇手的行兇動機仍待調查,突如其來悲劇讓留脫兩陣營在第一時間宣布停止一切宣傳活動。舉國震驚,先前兩陣營的隔空叫囂嘎然而止。而在經過兩天的短暫「熄火」後,拉票活動再次於周日(6月19日)啟動,考克斯悲劇後首次民調,卻又顯示留歐陣營民調回升,一切的變動發展極速又讓人有如霧裡看花。

究竟,這是個什麼樣的脫歐公投?各陣營裡面又都是什麼樣的人?而老調重彈的「脫歐」,對英國、對歐盟,存在著什麼樣的弦外之音?

  

英國與歐盟之間始終存有著「若即若離」的特殊關係,而老調重彈的「脫歐」,對英國、對歐盟,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弦外之音? 圖/路透社

分享

▎脫歐?留歐?不同調的英國政黨們

保守黨與英國獨立黨是兩個主要支持脫歐的政黨。然而相較於脫歐意向明確的獨立黨,保守黨內的脫歐意願有如英國整體民調的縮影——49%支持脫歐、41%支持留歐、10%尚未表態。保守黨是英國疑歐派大本營,也是推動脫離歐盟的主要政治力量,前保守黨首相柴契爾就是保守黨疑歐派最具代表的人物。在英國下議院坐擁330席、作為議會最大黨的保守黨,現今已有九成議員表態各自選邊站;根據今年一月英國《衛報》的調查,支持脫歐的保守黨議員有110人、支持留歐的有128人、91人尚未表態、1人選擇中立;而在卡麥隆政府的22位部長中,只有司法、勞工、就業、文化與北愛爾蘭部長支持脫歐,其他17位部長皆支持留歐。然而就目前趨勢看來,支持脫歐的議員與選民數量明顯增加。

而在英國政治光譜中脫歐意識最強的政黨——英國獨立黨——有91%支持脫歐、6%支持留歐、3%尚未表態。該黨在去年國會大選中,獲得12.6%的選票,成為得票率僅次於保守黨與工黨的一匹黑馬,該黨的脫歐聲量因此不容小覷。英國獨立黨的主要訴求就是「反移民」,順著歐洲難民危機的發展,英國獨立黨輕易地獲得九成以上選民支持脫歐。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認為,大量移民已對英國造成嚴重影響,破壞社會與人民和諧;只要英國仍是歐盟會員國,就得接受歐陸移民、只要英國一日不離開歐盟,英國移民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除此之外,法拉吉還希望英國政府能保護人民免於類似巴黎恐攻的威脅,解決之道便是離開歐盟,並恢復邊境管制。

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與其脫歐陣營的核心訴求,就是「反移民」;他認為,大量移民已對英國造成嚴重影響,破壞社會與人民和諧。 圖/路透社

分享

除了保守黨與英國獨立黨之外,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DUP)亦是一個旗幟鮮明的疑歐政黨。在西敏寺代表北爾蘭的民主統一黨,在下議院擁有八個席位,該黨於今年二月中表態支持脫歐;而同屬代表北愛爾蘭的阿爾斯特統一黨(Ulister Unionist),卻發表留歐聲明。從保守黨到北愛爾蘭,這次的公投讓許多昔日老戰友與老盟友,分道揚鑣。

黨內不同調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支持留歐的政黨裡。作為英國最大在野黨的工黨,在下議院擁有230席,傳統上是一個親歐政黨,前首相布萊爾執政期間積極推動歐洲軍事合作與加入歐元區等親歐政策就是最佳寫照;因此,不足為奇地,有六成五的工黨選民支持留歐。該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在四月接受專訪時表示,工黨內部是以壓倒性多數支持英國留歐,因為他們相信,歐盟28會員國可以相互幫助,並透過集體行動來解決跨國問題;若英國繼續留歐,那麼就可以利用歐盟集體力量,共同打擊恐怖主義與氣候變遷等問題。除此之外,工黨也相信,歐盟可以透過集體力量妥善處理投資、就業、勞工、消費者保護與環境問題。

然而,工黨內表態脫歐的雖然還不及四分之一(24%),卻也非小數目。工黨內疑歐聲量最大的莫過於議員斯圖爾特(Gisela Stuart)。本月初當保守黨脫歐代表人、同時也是前倫敦市長的強森(Boris Johnson)提出脫歐後英國移民政策白皮書時,斯圖爾特甚至與強森一搭一唱,在該政策願景的聯合聲明上署名背書

脫歐陣營內與前倫敦市長強森一搭一唱的工黨議員斯圖爾特(Gisela Stuart)。 圖/路透社

分享

工黨之外,留歐陣營另一個支持者便是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s, LibDem),與民主統一黨同樣擁有八個席位的LibDem,在歐盟議題上傾向支持留歐(60%);相較於工黨,其支持脫歐比例高出四個百分點(34%;13%尚未表態)。自由民主黨將焦點放在「國民健保」(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上,黨魁法倫(Tim Farron)認為「勞工自由流通」(Free Movement of Workers)對英國經濟相當重要,若英國脫歐,經濟將受到嚴重打擊,進而影響已負債三兆英鎊(相當於138兆台幣),屆時NHS有可能無法負擔部份醫療開銷,民眾自付額度將因此提高。

然而,曾於2010年-2015年間與保守黨共組聯合政府的自由民主黨,在去年的大選遭逢前所未有的潰敗,在下議院一口氣失去48席,2014年的歐洲議會大選更是全面失守,原本的11席如今只剩孤零零的一席,政治顛峰已逝的自由民主黨,如今成為留歐陣營內的單薄勢力。

然而,除了工黨與自由民主黨外,英國還有一股支持歐盟的強大政治勢力不容忽視,那就是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 SNP)。該黨為英國下議院第三大黨,佔有54席位;在Brexit過程中,蘇格蘭民族黨強調如果英國決定脫歐的話,那麼蘇格蘭將立刻舉行第二次脫離英國公投,不惜任何代價要獨立於英國之外,然後申請加入歐盟。

   

對一向親歐的蘇格蘭來說,英格蘭的人口數量優勢恐怕將淹蓋蘇格蘭渴求留歐的聲音,若公投結果令人失望,蘇格蘭民族黨也不諱言表示,或許會再賭一把獨立公投。 圖/美聯社

分享

▎致歐盟:消逝的國家主權

脫歐公投雖是老調重彈,但是魅力仍在;這場公投不僅是英歐關係的決鬥,也是歐盟制度的體檢。先不論英國若脫歐成功所帶來的衝擊會有多大,脫歐公投本身即可作為歐洲邁向下一步統合,一個適時的「停看聽」的機會。其中有三個政治面向值得我們細細觀察:

首先,從歐盟既存的制度與機構設計來看,歐洲統合有明顯邁向聯邦體系的趨勢,也就是說,布魯塞爾逐漸發展成為掌控全局的中央政府,而歐盟會員國則漸漸流失主權而被矮化成為歐盟體系下的次級政府。這種發展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當權力過度集中布魯塞爾,主權國家便會失去彈性的應變能力。歐債危機就是最佳寫照:當歐洲央行掌控歐元區共同貨幣政策時,歐元區會員國就無法彈性使用貨幣政策(例如:幣值升貶)來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從英國不願使用單一貨幣即可看出,英國對於保有與捍衛國家主權的意識,比願意進一步統和的國家來得強烈;不願讓渡的主權,當然也就不只侷限在貨幣政策上。

其次,歐盟雖是全世界最大且最完整的區域組織,其治理能力卻也是有限的,不能解決共同問題。按照歐洲統合的遊戲規則,歐盟會員國讓渡主權給歐盟,由歐盟制訂對會員國具有約束力的共同政策,來解決共同問題;但在難民問題上,歐洲邊境管理署(Frontex)完全失靈,根本無法防堵中東與北非難民入境,最後迫使會員國關閉邊境「自救」。因此,歐盟會員國是否應繼續讓渡主權或授權歐盟,受到相當程度的質疑。

英國留與不留歐盟,不僅是英國問題,也是歐洲問題。德國《明鏡周刊》最新一期大篇幅分析脫歐風險,甚至在封面呼籲英國:「拜託,別走!」。 圖/歐新社

分享

呼籲留歐的還有希臘人,日前(6月16日)雅典一場抗議政府的示威遊行中,亦出現民眾舉牌,向Brexit說不。 圖/路透社

分享

再來,德國霸權是個問題。上述聯邦模式的統合方向,很明顯是德國霸權的結果。德國總理梅克爾自2007年執政以來,已經進入第三次任期;在第一與第三次任期期間,梅克爾成功組成「大聯合政府」,與過去最大敵對政黨「社民黨」(SPD)合作無間,使梅克爾在國內的地位穩若泰山。而在歐洲層面,梅克爾挾其大國優勢,再加上財政部長秀伊伯樂(Wolfgang Schäuble)的大力支持,使德國成功主導歐債危機的發展,舉凡「穩定與成長公約」(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 SGP)、撙節政策、財政聯盟等措施皆出自德國之手。

除此之外,梅克爾的難民政策亦主導歐洲難民問題的發展。「21世紀的歐盟,是梅克爾的時代」,這種事實使英國難以接受,畢竟英國是個有光榮傳統的國家,亦是歐盟三大領導國之一,怎能屈就德國,任憑「梅克爾中心主義」在歐盟體系內無止境蔓延呢?因此,「如何平衡德國,找回英國地位」,成為英國疑歐派的心理難題。

英國是歐盟第二大經濟體,因此,如果英國真的脫離歐盟,那對歐盟整體經濟發展肯定是弊大於利,所有歐盟會員國經濟都將受到負面影響。有鑒於此,歐盟與歐盟會員國皆想盡辦法要讓英國留在歐盟,因此才會出現今年二月底的「妥協文件」,讓英國享受特殊地位待遇。

不過,這種特殊化英國的作法對歐盟是一種傷害。英國限制「歐盟移民」的社福權益,等於將中東歐國家的人民視為二等公民,引起中東歐會員國強烈不滿。而歐盟允許英國不參與歐元區、不參加政治統合等妥協方案,等於是為「點餐式統合模式」(Europe à la carte Modell)背書,歐盟會員國得以國家利益為依歸,選擇性參加歐盟政策,這勢必是歐洲統合運動的倒退。最後,卡麥隆看準歐盟會全力挽留英國的心理,強迫歐盟接受有利英國的特殊條款,這無非是一種勒索行為,實不足取;況且,其他歐盟國家(例如:法國、西班牙、瑞典等)亦將起而效尤,訴諸脫歐公投,來保護國家利益;這種「假脫歐之名,行勒索之實」的風氣,將影響歐洲政治統合的發展。

不論是難民還是歐盟移民,脫歐陣營都存有疑慮。英國獨立黨最新的反移民文宣(如圖),引發留歐陣營的一陣砲轟,將之指責為「種族歧視」。 圖/路透社

分享

▎「再見歐盟」的弦外之音

英國人如果選擇脫歐的話,那麼就是歐盟統合史上,第一個終止會員國地位的國家,在程序上,應按照歐盟條約第50條「退出條款」的規定,由英國政府向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提出退出申請,然後進行停止條約義務的談判後,正式退出歐盟。

英國退出歐盟的負面影響很大。對歐盟來說,英國脫歐後,歐盟經濟將會規模變小(英國是歐盟經濟大國)、政治影響力減弱(英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軍事行動能力下降(英國是歐盟國家中最有軍事行動能力與經驗的國家);對德國而言,就如梅克爾常說的:「少了英國,歐盟就不完整」,況且德英貿易量可能下滑,讓德國企業愁眉苦臉;對法國來說,歐盟體系中「法德英三駕馬車」的結構將因少了英國而崩潰,更糟糕的是,法國「聯英制德」的統合戰略亦將瓦解;對美國來說,「英美特殊關係」讓英國成為美國在歐利益的捍衛者,少了英國,美國在歐之政、經、軍戰略的推行將面臨更多障礙。

其實,英國脫歐對英國本身的影響才是最劇烈的。原先暢通無阻的對歐貿易,此後將恢復關稅制度,使英國商品處於劣勢;而在停止適用歐洲單一市場「人員、商品、勞務、資金」四大自由流通後,英國失業人口將暴增300萬。再者,倫敦金融龍頭地位,將因歐盟大金融機構的撤離,而拱手讓給巴黎或法蘭克福,也因此專家預測,脫歐後的英國國內的生產毛額(GDP)將在2030年萎縮20%。這些深遠的影響,是卡麥隆主張留歐的主要考慮。

疑歐派人士然也知道這些負面影響,但是,脫歐陣營的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更不是完全錯誤。英國脫歐派最耿耿於懷的點就是「太強大的歐盟,壓縮了國家主權」;在最近的難民危機中,歐盟機構的強勢作為更讓英國疑歐派感到不悅——例如:歐洲執行委員會容克所提的「難民分配制度」(2015年5月13日提議:按人口數、經濟力、失業率與已收難民數等四大標準分配難民)、「難民專款」(2016年3月1日提議:調撥七億歐元專款處理難民問題)與「拒收難民處罰辦法」(2016年5月4日提議:拒絕一個難民處罰25萬歐元)等——這些都是毫無考慮各會員國立場、歐盟一意孤行的強制措施。由此可見,在這波脫歐浪潮下,歐盟應該要了解其弦外之音與言外之意,好好思考與調整其決策模式、好好重建超國家組織與主權國家新關係,那麼歐洲統合才有美好的未來。

在這波脫歐浪潮下,歐盟應該要了解其弦外之音與言外之意,好好思考與調整其決策模式、好好重建超國家組織與主權國家新關係,那麼歐洲統合才有美好的未來。 圖/路透社

李筱雯

政大新聞所碩士, 英國西敏寺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 倫敦城市大學法律專業文憑。研究興趣:媒體與文化政策,媒體產製研究,新聞與人權。譯作:《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5495420
(轉貼)消費化的德國 早忘了統一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歐洲之狐 - 好色背後的真象
2011/06/27

放眼今日歐洲,重量級的領導人,有花花公子、有蛋頭學者、有歐巴桑、有色老頭,真的是八仙過海、神相各異。其中,神通最廣大,而又深藏不露的,莫過於義大利總理,貝雷斯柯尼,堪稱是當今的歐洲之狐。

世人皆知,貝大仙最喜歡在重要場合,搞一些奇言怪行,又不時東爆一個緋聞,西露一個醜態,甚至搬出貝老婆,大鬧一場。這一切,無非是要塑造一個〝貝雷斯柯尼,只是個好色老頭〞的形象。

好色,等於用下半身思考,等於每個男人都會犯的錯。因此,最無害社會,也最容易被原諒。好色老頭當總理,更是媒體最喜炒作的題材,炒作成巨大的異色雲霧,正好遮掩深藏其中,最黑暗的政治分贓,最蠻橫的違背民意。

貝大仙的家族企業Fininvest掌控了Mediaset。而Mediaset是歐洲的媒體大亨,旗下除了義大利及西班牙的主要電視媒體之外,其它地區性的小台,更是多如繁星。有此背景,就算把自已炒作成凱撒再生,亦非難事。貝大仙偏偏把自己搞成色老頭,其居心之曲拐,可見一斑。

暗樹生黑鳥,怪林長狐狸。義大利政壇,就是那座怪林,算算,二戰之後的六十多年間,跑馬燈似的,出了八十一任總理。其中貝大仙做了三任,總共執政八年多。

怪林之怪,主要來自它的選舉制度 - 比例代表制,選黨不選人。凡政黨得票率過4%,就可以派人進入國會,當議員。更怪的是,政黨如參加政黨聯盟,得票率打折優待,只要2%,就可以進國會。

如此一來,張三李四都出來組黨,搞得小黨小山頭一大片,每次國會大選,都有四、五十個政黨投入參選。小黨參選必須投靠政黨聯盟,才能享有得票率折半的優待。於是,兩個政黨聯盟應運而生,一個是中間偏右的自由聯盟,一個是中間偏左的橄欖樹聯盟。

自由聯盟的老大就是貝大仙,他自己的前進黨,得票率20幾%,是義大利第一大黨。貝大仙一手掌媒體,一手握金錢,隨便拉攏一個10幾%的中黨,再加上七、八個2%小黨,bingo,一個堅強的奪權分贓機器,於焉誕生。

這個制度存在已久,造成小黨林立,正是義大利政局不穩的主因。因此,在1993年,舉辦了全民公投,把比例代表制改為混合制,單一選區和政黨比例制並存。一時之間,小黨消失,逐漸形成四、五個中黨,頗合乎歐洲各國的潮流。

不料,到了2005年,貝大仙發現小嘍嘍少了,很糟糕,還是舊制好。於是,趁著在國會掌握過半數的時機,一舉投票通過,又將混合制改回完全比例代表制,除新佈舊,終點又回到起點。

由此可見,這隻狐狸,可不是孤假虎威。這隻狐狸,是新品種的虎狐,有孤之狡滑,又有虎之兇狠,預計將繼續肆虐義大利政壇,至死方休



出處: 歐洲之狐 - 好色背後的真象 - 北萊茵堂部落格 - udn部落格 http://blog.udn.com/NRTaiker/5369593#ixzz1RLQCEnu4

歐盟最窮國 誰搞垮希臘?

【聯合報╱柏林特派員陳玉慧/雅典報導】
2011.07.06 08:41 am


憲法廣場上的漫畫家吊掛出希臘政治人物的嘲諷漫畫。
柏林特派員陳玉慧/攝影
希臘兩年前爆發債務危機後,雖經歐盟與國際貨幣基金(IMF)挹注上千億歐元紓困,仍難挽希臘陷入舉國破產的絕境,甚至可能引發另一波全球金融危機。希臘政府為換取歐盟繼續金援而提出的緊縮財政計畫,讓希臘人尊嚴掃地,抗議政府無能的街頭示威不斷。為探討希臘債務危機的現象及影響,本報柏林特派員陳玉慧前往希臘,廣泛訪問官員、專家與一般民眾,探討這個曾經極度輝煌的世界文明古國,為何走到如今幾乎無法期待未來的境地。

一位站在街邊的婦人一面拭淚,一面遞來紙巾並苦笑說:「歡迎來到希臘!」


希臘民眾聚集在國會前高舉雙手抗議。
柏林特派員陳玉慧/攝影女人流的是黑色淚水。晚上十時半,憲法廣場(Syntagma)數百人全轉到街頭,催淚瓦斯的味道瀰漫,廣場周邊所有旅館和店家全部快速關下大門,廣場上有許多不肯離開現場的人,直到深夜二時,擴音機仍在吶喊。
一個月以來,幾百位來自不同領域和團體組織的人來到這裡,共同點是對現況不滿。有誰會對現況滿意?幾年前國民收入還遠遠超過波蘭,去年起,希臘已成為歐盟中最窮的國家之一。

幾十個攤位在憲法廣場落腳,他們稱為新民主聯盟。這群年輕人在廣場設論壇,架設網站,現場實況轉播。群眾自告奮勇,拿起麥克風便滔滔不絕。

二政黨貪汙「希臘民主已死」


憲法廣場上的新民主論壇很多人演講,聚集很多民眾聆聽。
柏林特派員陳玉慧/攝影「希臘民主已死,我們要為希臘的未來尋找方向。」包利斯(K.Poulis)在論壇上說,「我們的國家長期被二個政黨綁架,二黨扯爛又貪汙,輪流執政,已把希臘搞垮。」
希臘總理帕本德里歐的頭像被製成一面大型海報,架在國會醒目之處,上面寫著「世銀年度最佳員工」 ,嘲諷總理聽命於國際力量。

帕本德里歐上周三在國會投票通過撙節案前,呼籲希臘人要拿出良心團結一致,但包利斯說,「要拿出良心的,是他自己和他的政黨吧?」

按照希臘議會通過的撙節案,未來幾年內希臘必須節約七百八十億歐元。希臘人口約為一千一百萬,每人平均要節約七千歐元。

債務越來越高 危機越陷越深

包利斯說:「政府只會要我們節省,一年半來,我們不停在省省省,如果節省後情況變好也罷,事實卻完全相反,債務越來越高,危機越陷越深。現在我們不能再聽從政府那一套了。」

歐盟和希臘政府都同意,希臘捨此已無其他選擇。周日,歐盟財長同意撥下貸款,財長維尼澤洛斯立刻表示,「我們將重建金融市場對希臘的信任,最困難的時刻即將過去。」

希臘整體經濟疲軟,除了觀光業,幾乎什麼都沒有,失業率飆升,收入平均減少二至三成,所得稅不斷加重,最看不到希望的是年輕人。

現在國家將徵收團結稅,月收入一千歐元以下免交,一千歐元以上則要繳納最低百分之一、最高百分之四的團結稅。高收入及公務員則交納百分之五。車稅增加百分之十,油價每公升漲五歐分,自由業者每年增加約三百歐元稅款,大家都受不了,一位男士在廣場伸手向人要菸,他說:「現在菸草稅漲到百分之七十了,抽不起。」

增值稅23 % 出外用餐是奢侈

對一般中下階級而言,出外用餐已是奢侈。增值稅不再是百分之十三,而是百分之廿三。在憲法廣場的一家平凡無奇四處吊掛中國燈籠的餐館裡,一盤炒飯要價廿六歐元(一千二百台幣),中午只有二位客人,餐館老闆說,要不是他自行負擔了一小部份增值稅,「根本就沒人來吃飯了,因為客人也都沒錢了。」

未來四年,這些新增稅目將帶來兩百八十億歐元收入。剩餘五百億歐元則要通過國營企業私有化取得。國家鐵路局、塞薩洛尼基市自來水廠、天然氣公司、雅典機場還有電力公司的國有股分全將出售。大批雇員因此將被裁員,這些人也在廣場上抗議。工會發言人稍早已在廣場上宣布,將一直抗議到政府收回決定為止。

【2011/07/06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歐盟最窮國 誰搞垮希臘? | 國際財經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2/6441135.shtml#ixzz1RIENj8FT
Power By udn.com

德國趁勢重組世界經濟版圖/紀碩鳴

2011-05-05 20:47

日本核災衝擊全球產業鏈,以精密科技為核心國力的德國趁勢,率先告別核能,成為太陽能等再生能源的領軍國家;德國汽車、機械設備、電子通訊、化工製藥等高端產業,重組全球供應鏈。 中國和德國聯手,開啟德國科技結合中國市場的合作模式。 華為、寶鋼、上工申貝、三一重工等中國領軍企業通過併購或建廠,進入德國工業經濟核心地帶,為全球經濟整合開闢新路徑。
日本核災的「蝴蝶效應」衝擊全球產業鏈,卻意外的給具有科技優勢的德國帶來了拓展市場的機遇,成為全球產業鏈的新動力。 德國趁勢再起,彌補了日本核災受挫帶來的全球影響,也讓世界經濟版圖重組。

長期為德國汽車業龍頭企業奔馳(平治、奔馳、BENZ)、寶馬(BMW)等著名企業提供汽車零配件的中國江陰模塑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剛與德國德哈克鑄件控股有限公司合資組建了江陰德哈克鑄造有限公司,一期投資一千五百萬美元,準備專業生產兆瓦級風力發電零部件。 企業尚在建設期,日本遭遇了核災,因為江陰德哈克鑄造有限公司引入德國技術,涉足可再生能源,自然讓市場多了一份關注。 中方投資者、模塑科技總經理曹克波最近時常接到「何時投產的詢問」,還有要參觀企業、洽談生意的。 他說:「風能及德國兩大因素,讓我們被關注。」

曹克波在德國杜塞爾多夫設立的「中國中心」從事文化諮詢業務,致力為中國企業尋找德國合作夥伴,日本災難引起全球產業鏈斷裂危機,多了中國的企業經營者找上門來,尋問萬一工廠庫存清倉,日本貨又供應不上,德國是否可以及時支持中國企業? 這當中有做汽車零部件,有做電器、半導體的,還有從事太陽能的企業。 大家「充滿著重新找尋全球產業鏈接口的期待」。

日本還在核災之中,核輻射漂洋過海、核廢水傾倒海中,不少國家敬而遠之。 地球另一端比日本更以科技為核心競爭力的德國即被視為救星。 台灣電機電子工業同業公會副秘書長、大陸首席代表莊秉鈞告訴亞洲周刊,旗下有會員企業從事太陽能產品生產,日本是這些太陽能企業的主要材料來源地,因地震、核災後供應鏈受損,他們正轉向德國採購。 莊秉鈞說:「我參觀過不少台資企業,他們的設備大多購自德國。無論是設備還是材料,德國太陽能產業全球處領先地位,相信台商轉購德國材料會增多。」

德國可再生能源優勢

日本核電事故令德國關閉核電站和不再延長服役期、中國暫停審批新核電廠,同時隨著歐洲及世界上其他國家重新考慮他們的核電戰略,商人們把資金轉投可再生能源,特別是太陽能、風能。 德國太陽能世界股份公司成為最大的受益者,自從政府宣布關閉七座核反應堆並且重新評估其長期的核電戰略後,該公司的股票飆升了三十個百分點。

由於德國實施了良好的上網電價政策,太陽能的發展在德國非常迅速,德國是全球太陽能光伏市場的領航者。 目前太陽能裝機容量達到十七GW,僅二零一零年就增加了七GW。 然而,德國多陰天,政府也看到風電的巨大潛力。 在二零零九年年末,德國有二萬一千一百六十四個風電站,裝機容量達到二十五點七GW。 到二零一五年,風電將占到整個國家發電量的二十五個百分點。 大約有四十個海上風電場正在北海岸線的建設計劃中,裝機容量能夠達到二十五GW。

德國以其雄厚的科技實力,要告別核能,支撐起再生能源平台,令不少國家嚮往。 著名經濟評論人葉檀向亞洲周刊表示:歐元區經濟火車頭是德國,德國財政部在其月度報告中表示,德國經濟在今年年初繼續增長,並且在二零一一年其餘時間的增速將再次加快。 報告顯示,德國經濟正在向著本國政府的官方預期年增長百分之二點三的目標邁進。 葉檀認為:「去年德國出口形勢大好,如果日本高端製造無法恢復,德國將是較大的受益者。可再生能源、汽車、機械設備、電子等產業將受惠。德國出口加大,將成為新的全球供貨商。」

日本發生核電事故,德國受惠的還有綠黨。 日本福島核災讓全球民眾重新檢視核能安全問題,反核訴求也隨之成為政治人物的選舉利器。 德國綠黨在近日巴登符騰堡邦的大選中,得到比以往多出一倍的票數,可望與社民黨合作,共同取得該邦政權;而這也是德國政治史上,第一次由綠黨執政一個邦。 社民黨領導人加布里爾(Sigmar Gabriel)表示,選舉結果代表德國核能發電終將結束。 而綠黨領導人羅斯(Claudia Roth)則說,「新的德國政治浪潮已經成形,綠黨時代來臨了」。

全球產業鏈的變化更意味著影響全球經濟的一個新德國將到來。 全球金融危機下,二零一零年德國GDP增長達到百分之三點六,創下東西德統一以來最高水平,而二零零九年曾經大幅下挫百分之四點七。 據德國聯邦統計局二月九日公佈的統計數據顯示,去年度德國進出口總額分別為七千九百七十六億歐元(約合一點一五萬億美元)和九千五百十九億歐元,同比分別增長百分之二十和十八點五。

根據德國機械設備製造業聯合會(VDMA)的統計,二零一零年德國的塑料與橡膠機械出口額比上一年增長百分之二十五,達到三十三億歐元,其中出口中國的金額更大增六成四,達到五點八億歐元。 沿續去年的增長,德國二月份工業訂單又升了百分之二點四。 這一高於預期的增幅再度證明,歐洲最大經濟體二零一一年開局表現強勁。 而一月份工業訂單環比增加百分之三點一。 最新數據還表明,德國經濟正實現再平衡,減少向快速增長的亞洲經濟體出口優質工程產品的依賴。 大量的出口訂單,給德國企業在金融危機中走出困境輸血,德國再次向全球展示其製造業的科技優勢。

德國是世界第四大經濟體,也是歐洲的經濟引擎,八千萬人口的國家,卻是全球曾經連續六年的出口冠軍,二零零九年被中國趕上,仍保持著世界第二大出口國。 德國總理安格拉·默克爾說:「德國的國際競爭實力並非偶然,而是由我國的教育、研究和創新這些顯著的積極因素所促成的。」「我們是機器製造及汽車工業的領導者。德國公司在面向未來的領域,比如激光、醫療和納米技術,也有卓越的定位。他們得益於傑出的研究氛圍、科學與工業的密切合作、以及積極且高素質的德國勞動力。探索的喜悅、創業精神和對質量的關注共同塑造了『德國製造』的產品品牌。」

德國北威州投資促進署署長瓦斯娜告訴亞洲周刊,德國有超過一千五百個專業技術全世界領先。 如專門的郵票印刷機,德國控制了全球九成五市場。 不久前,非洲一小國的通貨膨脹令印鈔紙用光,也要向德國求救。 自然,德國的汽車、機械製造、化工、製藥等產業全球領先也是家喻戶曉的。 德國也是世界上最大的信息與通訊技術產品出口國之一。

二次世界大戰中,德國和日本一樣成為戰敗國,遭遇毀滅性的打擊並不亞於日本。 根據德方資料,二次大戰的空襲中四十八萬五千棟建築被完全摧毀,四十一萬五千棟建築嚴重損壞。 作為空襲主要目標的五十個德國城市內,被摧毀或者嚴重損壞的建築比例大約為四成,使得七百五十萬德國人無家可歸。

不過,戰爭無法摧毀的是德國精神和德國的傳統科技。 二零零七年Eurostat的一份報告顯示,德國有六個地區名列歐洲二十個最佳高科技地區,零八年歐洲專利局統計顯示超過一萬三千個專利來自德國。

德國卡爾斯特市議員張逸訥作為第一批中國公派留德人員之一,他在上海同濟大學讀書時來到德國,在德國生活了三十多年,從創立企業、搞教育,到參與社會活動。 接受亞洲周刊訪問,張逸訥表示,德國民族很認真,注定其工業精細、製造業發達,「勤奮、嚴謹、組織力強的特點,讓他可以安心紮紮實實做好一件事。更深層的是,德國文化復興後,人文、教育、哲學方面的根基很深,康德、馬克思的哲學精神給德國的文化、人文留下烙印很深,並導致德國人科學專注及規則嚴謹。讓德國即使遭遇重創,依然能保持那一份領先」。

中小企僱七成勞動力

張逸訥的生意,三成和德國汽車製造業有關,他平時出差都開車而不乘坐飛機,因為很多有聯繫的中小企業都在山溝裡。 「黑森林有發達的鐘錶業,巴伐利亞州有很大一片精密儀器製造業。德國保留著中國改革開放之初的中小企業,但都有數十、上百年的歷史,往往就是一個產品、一項技術做到極致。」

誕生於德國Soligen小鎮的傘具品牌Kobold在製傘業一直處於領先地位,從最初的傘骨架手工製造開始,逐步衍生出了著名的傘具品牌。 一八九七年,創造出世界上第一把可伸縮的自動傘,擁有著全世界最多的雨傘設計專利,以及監測抗水性、抗退色度、抗風性的等檢測設備,通過不斷地壓力測驗,確保產品的持久與耐用。 Kobold始終堅持使用最精湛的工藝,不隨波逐流,無論從選擇材料還是製作與設計上,竭盡所能為顧客創造最高質量的產品。

早些年,張逸訥曾陪同中國一家上市企業購買德國精密小部件。 在巴格伐亞州有一家二十多人的小工廠專門生產一種精密轉台,世界上能提供這種產品的企業也就三四家。 而這家企業在山溝裡已經有七十多年的歷史了,靠的就是獨一無二的技術,以及不斷的創新。

生意談成了,中國朋友趁勢想把德國企業收購了,張逸訥勸他別這樣做。 德國中小企業的科技發展,原動力來自主人的親力親為,他既是老闆,又是科技人員,才去不斷追踪國際先進技術。 張逸訥認為,你收購了這家高附加值的小企業,再派人管理,搞得不好就失去活力了。 「現階段,中國和德國的合作,實際上就是高科技和市場的嫁接。」

講起德國,人們往往會想到拜爾、西門子、巴斯夫、德國啤酒、德國咸豬腳、SAP、BENZ、BMW、BOSCH等這些工業和世界著名的品牌。 但是,德國真正的經濟實力來自中小企業(SMEs)。 成千上萬的中小企業僱用了德國幾乎百分之七十的勞動力,以全球獨一無二的科技領先使德國在許多領域成為經濟強國,包括機械工程、可再生能源、納米及生物技術。

ASIS GmbH是距離慕尼黑七十多公里的一個小鎮上的一家小企業,一九九八年由二個工程師創立,為奔馳、寶馬等大企業提供噴塗油漆技術,公司四十多人,全部都是工程師,每個人都必須獨當一面去接項目,做工程。 四川姑娘魏麗在中國學的是機械,到德國讀電子自動化研究生。 加盟ASIS後,成為公司拓展中國業務的主力。 她剛從瀋陽、上海出差回來,老闆Hans-juergn很期待中國業務可以不斷增長。 Hans-juergn告訴亞洲周刊,ASIS去年的業務量達七百萬歐元,中國所佔的比重還不大,公司不斷有新產品推出,需要不斷向客戶推廣。 最近研發的「火焰機械手」運用噴塗新技術,附加值很高,期望可以打入中國市場。

高度專業化精神

基於小企業的經濟體使得小企業更容易進入經營領域,並能更快地推出產品。 而且,這種環境在公司間創造了高度的專業化,從而使得它們在市場中佔據最適當的位置。 德國漢堡大學信息學系多模式系統技術研究所所長張建偉從北京清華大學計算器系畢業,一九八九年到德國讀博士後留在德國,在計算器領域的突出貢獻,令他拿到了德國最高榮譽的教授稱號。 張建偉對亞洲周刊表示,德國的中小企業有傳承性,可以做到二三代。 張建偉曾帶中國的朋友去德國的山溝參觀一家德國家族企業,這個二百多人的企業就做一把食品加工的刀,在全世界占同類產品四成市場。 「德國不少數十年的企業,同一企業,做的就是同一產品,往往就是父輩獲得專利,開廠生產。保持一定的規模,並不急於擴張,追求精益求精。」

週末,德國街頭很少見到人,張建偉說,去過德國朋友的家,都可以看到德國男性都會在休息日在家的地窖折騰模型、電動火車、複雜的建築等,喜歡在家做手工。 「男人對汽車配製都有興趣,能把創新、工作和生活結合起來。」

至今,張建偉已在德國培養了二十多個博士、百多個碩士。 他告訴亞洲周刊,這些學生基本上都在企業工作,更注重在實踐中謀得成就。 「有一次,我致電一位畢業的德國學生,結果他遠在非洲撒哈拉沙漠測車。汽車公司出了一款新車,要在最高或最低溫下各跑一個月。德國的產品和人一樣,都要在現實中接受實實在在的考驗。而中國,讀了博士一般選擇是當官或者到大學。」

德國人二戰時期給人留下的印像是強硬和傲慢,但無論是在工作還是生活中,現在更多的是被「執著」和「守則」所替代。 張建偉說,通常認為,德國的人文精神表現有三個特點﹕一是徹底或者執著,不會淺嚐輒止,堅持尋根問底;二是整潔,無論是在家中還是在企業都可以看到窗戶、陽台擺著鮮花,玻璃一塵不染,物件堆放整齊;三是德國人守時是出了名的,體現的是遵守規則。 「德國製造」就是這種精神下的產物。

細細品味,德國這個古老與現代、思想與行為相結合的國家,展現給全世界的絕不僅僅是近乎苛刻的認真態度,還有與這種態度並存的創新力量,以及努力為消費者創造最高質量產品的核心精神,體現的是一種最高追求。

日本核災後,前往日本的飛機空蕩盪,而上海、北京等地去德國的航班來回都爆滿。 中國國際航空服務員告訴亞洲周刊,這種狀況從今年春節後就​​開始了。 去德國的中國人,有加入旅行社的遊客、參加展覽的企業員工和不斷增加的投資者。

中國五礦一九八零年在德國設立中國首家辦事處,德總裁韓剛告訴亞洲周刊,投資、併購德國企業成為趨勢。 華為、寶鋼、上工申貝、三一重工等領軍企業陸續通過併購或者建廠等方式,進入德國工業經濟的核心地帶。 他們的目光,更多地瞄向「德國製造」這一世界卷標以及它背後一整套研發、生產和管理體系。 去年,中國機械業巨頭三一重工投資一億歐元在德國建立一個佔地三百七十五畝的歐洲生產基地和研發中心,成為中國企業投資實業的新標誌。

中國與德國同屬製造業大國,相互間沒有大的矛盾和衝突。 韓剛認為,中德連手合作有廣泛空間。 中冶集團曾與德國西馬克合作投標俄羅斯鋼廠的改造項目,總投資數億歐元,德國西馬克有全世界一流的冶金設備,中國提供的輔助設施,總額也達二億美元。 中德聯手賺世界的錢。 去年德國增加的大量訂單中,中國的訂單約佔三成。 中德聯手,開啟了德國科技結合中國市場的合作模式,也開闢了全球經濟整合的新路徑。

比利時選舉 恐釀國家分裂

【聯合報╱編譯田思怡/報導】
2010.06.14 03:42 am

比利時13日舉行國會選舉,由於主張較富有的荷語區脫離較貧窮的法語區獨立的政黨勝算大,選後可能使比利時走上和平分裂道路。

根據選前民調,主張獨立的新法蘭德斯聯盟(NVA)可望拿下北部說荷語的法蘭德斯區(Flanders)25%選票,加上其他分離主義政黨的選票,分離派可望贏得該區40%選票,這令主張維持聯邦的南部說法語的瓦隆尼亞區(Wallonia)政治人物寢食難安。較貧窮的法語區十分依賴荷語區的稅收。

這是主張獨立的政黨首度成為荷語區的最大黨,過去只有激進分子才談獨立。新法蘭德斯聯盟幾年前還只是個小黨,但比利時聯邦政府近年為了由布魯塞爾和周圍35個法蘭德斯城鎮組成的雙語選區爭吵不休,總理雷德姆領導的5黨聯合政府在今年4月瓦解,提前一年國會選舉。

可望成為新總理的新法蘭德斯聯盟黨魁德韋佛(Bart De Wever)主張與法語區斷絕不愉快的關係,讓比利時循序漸進地分家,把聯邦政府僅存的少數權力,包括司法、衛生和國家安全權力轉移到荷語區和法語區,讓實施自治30年的兩區完全分離。屆時荷語區將擺脫法語區,以獨立國家身分加入歐盟。

比利時荷語區人口約650萬,法語區400萬,兩區幾乎各自為政,從政黨、廣播、童子軍,甚至紅十字會等慈善團體都分成荷語區和法語區。荷語區在政治上較保守,支持自由貿易。法語區長期由有貪腐紀錄的社會黨把持。荷語區的失業率只有法語區的一半,個人收入高出25%,荷語區早就抱怨必須補貼他們的窮鄰居,法語區則深恐荷語區脫離比利時。

但德韋佛即便贏得高票,依據現行選舉制度,荷語區與法語區分開選舉,至少由4個黨組成聯合政府,法語區的社會黨可能拿下法語區至少30%選票,社會黨黨魁狄魯波(Elio Di Rupo)也有機會出任總理。德韋佛表示,如果荷語區能取得更大的自治權,他不排除讓狄魯波出任總理,成為36年來的第一位社會黨總理。

比利時債務嚴重,赤字占GDP比率今年將高到100%以上,是歐元區第三高國家,僅次於希臘和義大利,但赤字問題在這次選舉不如國家分裂議題那麼受到重視。

【2010/06/14 聯合報】

英國意外的革命

‧THE ECONOMIST 2010/06/04
英國兩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65年來第一個聯合政府;有史以來第一個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共治的政府:出於意外,這個禮拜英國在各方面都創造了歷史。


【撰文/台灣英文雜誌社】
大衛‧卡麥隆的新聯合政府是一場賭博。不過它可能會意外成功。

英國兩百年來最年輕的首相;65年來第一個聯合政府;有史以來第一個保守黨與自由民主黨共治的政府:出於意外,這個禮拜英國在各方面都創造了歷史。

由大衛‧卡麥隆領導的新政府馬上就面臨兩大挑戰。首先是財政方面。兩週內,新政府就要向議會提出聯合立法案,而在兩個月不到的時間裡,新的緊急預算就要排進議程。

新政府的政策輪廓清楚,也令人叫好。教育改革是保守黨最重要的政治主張,馬上就要進行;自由民主黨則添加額外經費來進行貧童的教育工作。降低社會福利加提高就業補助,也要繼續。工黨力推的身份證與希斯洛機場的第三跑道計畫取消。英國將繼續保有獨立的核子遏阻能力。非歐裔移民的年度上限得到保留;對已定居在英國者的大赦則未獲採納。

財政上的取捨也很有道理。雙方已經同意打算今年刪減60億鎊(90億美元)的政府預算。儘管這只是一小步,卻是重要的一步。在金融市場正為希臘債信風暴神經過敏之際,要讓市場相信英國會降低赤字的最好方法,就是劍及履及地執行。保守黨已經放棄了提高遺產稅門檻,並採納自民黨所希望的為中低收入者降稅而非提高補助的政策。

更大的分歧將會出現在新政府的第二項挑戰上;政治改革。這場大選中最驚人的是出現了英國第一個固定任期的議會。這屆國會將運作5年,除非有足夠的國會議員同意解散。更重要、也更引起爭議的則是如何改革目前選制上的簡單多數當選制。這種選制使得自由民主黨與其他小黨無法依照其得票率取得相對應的國會席次。卡麥隆不顧黨內的高聲反對,已承諾進行公投,引進替代性的制度。這就是聯盟的代價。

有人說這個新聯合政府是中間偏右的。其實未必如此:工黨勢力猶在,而許多自民黨人仍對左翼的「進步聯盟」有所期待。雖然57席的自民黨議員都支持新政府,但卻可能在個別議題上投反對票或棄權,甚至有些議題還可能集體倒戈。在保守黨這邊,右翼份子會對每個妥協都抵制到底。

不過,這個安排其實還是大有可為。在不受歡迎的削減赤字政策上,兩黨得分攤責任;兩黨共同得到59%選票的事實,也可以說服選民接受痛苦的削減支出。兩人都明智且務實;要是有人能達成這種協議,自非他們莫屬。

新政權帶來的是新希望:一個由兩黨精銳與理念所組成的聯合政府。對保守黨、對自民黨,以及對英國,這都是件好事。

【本文譯自《THE ECONOMIST》MAY15-21/2010,由台灣英文雜誌社授權刊載,未經同意禁止轉載】

消費化的德國 早忘了統一
【聯合報╱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德國統一轉眼將20年,早些年德國境內常有人抱怨統一或期待統一,近來,這個題目早已被丟到九霄雲外,難怪近日德國權威媒體時代周刊發文痛批:德國人也未免過於健忘了。

一位前東德作家史諾茲是在柏林圍牆倒塌後開始寫作,幾年前出版一本「簡單的故事」,被譽為德國有史以來以統一為題材的最佳小說,他再接再厲,最近又出版了一本「亞當和伊芙林」,是以八九年圍牆倒塌為題,以愛情喜劇為骨架的小說,被認為是當代傑作之一。

史諾茲說,並非每個德國人都是健忘,每個人記憶歷史的角度和立場都不一樣,但他在小說中批判統一後的德國政府有意抹去前東德的歷史,一些史達林相關建築或列寧雕像都被拆除,這並不尊重前東德的歷史記憶。

二年前,史諾茲回到他出生的城市德列斯登,他受到極大的震驚。

不但德列斯登的女人教堂被裝修得像狄士尼樂園,完全失去當年的巴洛克色彩,整個德列斯登公共場合全被商業用途占據。史諾茲表示,「民主便是將公共空間讓給民眾」,但統一後的德國並非是民主的德國,反而是完全消費化的德國。

史諾茲說,大家都認為前東德的消失是可惜的事,他倒認為前西德消失才是更嚴重的大事,他說,他所認識的西德是統一後的樣子,而依據那些年他們在東德時的想像和閱讀,七十年代或八十年代的西德社會充滿了社會正義感,知識分子對社會的不公常有警惕之語,但反觀今日,一切商業化,一切消費取向,非常乏味。統一後的德國變成不西也不東。

史諾茲說,如果德國注重社會公平,那麼,首先國營鐵路便該民營化,而不是以賺錢為目的,二德至今的城鄉差距原因全出在此。

史諾茲的新作亞當與伊芙林一書已入圍德國最高書籍獎。

【2009/01/12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209396
(轉貼)七十年前西班牙與俄羅斯的政治迫害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爬高跌得快 愛爾蘭奇蹟幻滅




  • 2009-01-05

  •  
  • 【江靜玲/特稿】




年前,如果你跟新加入歐盟的國家政治人物聊天的話,一定會聽到相同的句子:「要變成愛爾蘭。」

然而,受到金融風暴的影響,如今愛爾蘭卻已經成為歐盟國家中,經濟滑落得最快的國家。「爬得高跌得快」成了愛爾蘭如今的寫照。


從去年夏天以來,愛爾蘭的房價下跌五十%,銀行股下跌九十%,失業率高達十%。愛爾蘭首都都柏林之外的其他城鎮,像是傳統上始終貧困的林梅瑞克(Limerick),失業率則已超過十四%。


衝擊較他國深 最早宣布衰退


回顧這次金融危機,愛爾蘭是歐盟中第一個宣布正式進入經濟衰退的國家,愛爾蘭也是歐盟各國中第一個宣布在兩年期限內,保證愛爾蘭銀行存款百分之百安全的政府,在在說明,愛爾蘭在這次全球金融危機中,受到的衝擊比其他歐洲國家更早更深,迫使愛爾蘭政府不得不採取比其他國家更快速的反應。


自一九七三年以低度農業開發國加入歐盟以來,愛爾蘭有效運用歐盟補助管道,國家發展經濟的策略,乃至成為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第四大具影響力國家的過程,一直為歐洲和世界其他國家稱慕。


如今,「愛爾蘭奇蹟」是否幻滅?大家嚮往的「塞爾克之虎」是否已死了呢?


根據紐約時報一項生動的描述指出,愛爾蘭房地產大亨、億萬富豪史恩唐恩(SeanDunne)最近在都柏林的一家名流出入的酒吧裡,被人看到,凌晨三點時,彎腰撿起別人遺失在地上的一塊錢。「我不為自己撿到地上的一塊錢,感到驕傲。」唐恩坦承。但是,一塊錢也是錢。


五十二歲的唐恩是典型在這一波愛爾蘭經濟奇蹟中致富的代表。


一九七○年代,他在愛爾蘭完成教育後,與當時絕大多數的愛爾蘭人一樣,到海外找工作。繼紐約和加拿大後,唐恩於一九八○年在倫敦從事房屋仲介工作,一九九○年,愛爾蘭經濟起飛,他加入返鄉潮,回到都柏林,投入營造業。


學者提警告 政府未及時處理




愛爾蘭經濟,尤其是房地產起飛的速度,令人咋舌。全盛時期,都柏林住家房價與加州比佛利山莊相同。二○○五年七月,唐恩以三億七千九百萬歐元買下位於都柏林市中心的七英畝土地,計畫建造住辦兩用建築。這項交易,創全歐最昂貴的土地價格紀錄。


如今,都地方政府尚未批評新建築計畫。只有三五%資金的唐恩,是否可在信貸緊縮之際,找到其餘的資金也是問號,儘管他堅稱,失敗不是選項,建造計畫一定會完成。外界還是十分質疑,此刻,他到哪裡去找錢?


愛爾蘭是歐洲各國中過去十年裡房地產升值最快的國家,房地產股在股市比例中由五%升到十四%,為歐洲之最。


位於都柏林的愛爾蘭智庫「經濟社會研究中心」經濟學家費茲格瑞德指出,經濟學家早就針對愛爾蘭這種不正常的房市成長,提出警告,可是政府未能及時處理,才造成今天的慘痛局面。


經歷八百年的貧困和受統治後,愛爾蘭好不容易在二十世紀末從陰霾中走出,創造自己的經濟奇蹟。這次金融風暴,讓人意識到,雖然愛爾蘭人亟欲追尋富裕,但富裕似乎不夠填滿一切。


從地上檢起一塊錢的大亨說唐恩說,「我原來就是個窮小子,如果真的失去一切,至少我還有妻子和子女,謝天謝地。」



中國時報 2007.11.06  
70年前西班牙與俄羅斯的政治迫害
郭崇倫



     七十年前,在歐洲大陸東西兩端,正發生著兩場規模空前的政治迫害:1937年史達林藉口消滅內部間諜與破壞分子,開始了大整肅(great purge或稱大清洗);而前一年,西班牙的佛郎哥將軍發動政變,推翻共和政府,此刻內戰正如火如荼進行中。


     西班牙內戰長達四年,五十萬人喪生,最後取得絕對權力的佛朗哥,也取得了歷史的解釋權,估計多達十五萬共和軍與知識分子處決後,則被草草葬在無名墓中,遍布西班牙全境。


     佛朗哥雖然在1975年去世,但是隨後而來的西班牙民主化,卻是有交換條件的,1977年的特赦法確保佛朗哥徒眾交出權力後,不受法律追訴,而過去獨裁政權的種種,就像掃到地毯下面的灰塵,沒有人願意去理它,不僅右派如此,左派也如此。


     「遺忘的約定」(pact of forgetting)直到2000年第一個無名墓挖開後,終於被打破了,自此之後,接二連三的亂葬墓被人發掘出來,剛開始尋墓是社會運動,左派社會黨隨後察覺人心思變,於是才突然「覺醒」,提出並在31日國會通過《歷史記憶法》,平反受害者、補償家屬,以及展開全面「去佛朗哥」運動,包括要求地方政府拆除所有佛朗哥政權的象徵雕像、紀念碑。


     其中禁令之一是,不准在英靈谷(Valley of the Fallen)舉辦紀念佛朗哥的遊行集會,「英靈谷」是1940年由佛朗哥下令開闢完成,安葬內戰死亡英靈,墓道深入岩壁260公尺,15000名政治犯耗費18年時間才完成。


     平反是應該的,但並不代表問題的結束,每年的11月20日,佛朗哥忌日,都會有大批內戰另外一邊的存活者與家屬前來「英靈谷」致意,因為這裡不僅僅埋有獨裁者,還有自己的祖父、同僚、師長,屆時禁還是不禁,都是難題。


     就在西班牙通過《歷史記憶法》的前一天,俄羅斯總統普丁來到了莫斯科南邊的普托沃,這裡曾是秘密警察在1937─38年使用的眾多刑場之一,單單此處就埋葬了兩萬人,在大整肅期間,上至政治局委員,紅軍將領、知識分子,無一倖免,第17次蘇共代表大會的1966名代表中,有1108名死於獄中,史達林單單在一年中就簽署了68萬1692人的死亡令。


     普丁是在全俄羅斯紀念史達林政治大整肅70周年的當天,來到普特沃參加東正教的安魂彌撒,新建的教堂裡有著從索洛維茲島運來的巨型十字架。


     當天也同時是「政治壓迫受難者日」,俄羅斯民主派政黨與人權團體則在紅場旁的前格別烏總部所在地盧比楊卡廣場舉行紀念儀式,廣場上原來擺放格別烏創建人傑爾任斯基銅像的位置,現在換成了也從索洛維茲島運來的一塊石頭,他們在石頭旁點燃蠟燭,接力宣讀當時被處決的名單。


     為什麼索洛維茲島這麼重要?因為它是蘇聯第一個勞改營,在史達林時代,有超過千萬人被流放到勞改營,勞改營環境惡劣,加上強迫勞動,去了就等於被判死刑,這是索忍尼辛筆下的「古拉格群島」。


     與英靈谷相呼應的,則是「白海─波羅的海運河」,這項史達林引以為傲的第一個五年計畫建設,就是索洛維茲勞改營的產物,據估計有超過十萬政治犯死在工地,總長227公里的運河現在已經因為太淺,失去經濟價值


     普丁在徘徊墓地、參加過追思禮拜後,鄭重表示:政治辯論、甚至鬥爭,對國家發展都是有益的,但必須是建設性,而非破壞性的,「許許多多的國家菁英在此,不懼怕表示自己的不同意見」,「史達林發動的大整肅,對俄羅斯來說是場大悲劇,我們絕不能忘記」。


     普丁的口吻儼然是人權鬥士、民主捍衛者,但是他才涉及英國前KGB特工被毒殺案,敢對抗他的商業鉅子下獄,國內媒體噤聲不敢批評,甚至不久前,他還公開稱讚史達林領導戰勝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及讓蘇聯步上工業化。


     這當然是為了選票,俄羅斯議會十二月改選,已經不能再連任總統的普丁,若要領導統一俄羅斯黨取得多數優勢,以實權總理的身分,繼續執政,就必須以大整肅議題來攻擊第二大黨共產黨;無獨有偶的,西班牙執政的社會黨也希望在明年大選中,藉著去佛朗哥的議題,打擊保守黨,贏得選戰


     雖然政治會有挑撥運用,但是不必因噎廢食,無論是西班牙或是俄羅斯,長存七十年的歷史傷痛,必須要攤在陽光下,只有經過辯論、達成共識,民主轉型的國家才能繼續前進。








解德國人最窮之謎

2013/05/17 15:04:14瀏覽243|回應2|推薦6前陣子,歐洲央行破天荒首次公布了一個怪怪的歐元區民間財富報告,結論居然是,德國人最窮,比那些嗷嗷待其紓困的希臘人塞浦路斯人更窮。 

該報告早經德國報紙披露,當時,本堂主一見標題,大吃一驚,趕忙詳讀內容,讀完,大笑三聲,略過不表 - 未達本堂評論標準。不料,昨日才見udn舊聞新炒,且語焉不詳易生誤解,特此補而充之、澄而清之。 

歐洲央行之統計,以家庭資產為指標,包含房地產、存款、投資、企業養老金等等。樣本在家庭總數中選取,萬中取一,以德國為例,取樣4000戶,有效樣本3565戶。 

樣本選定之後,先按家庭資產多少排列成表,取中位數。德國家庭在此項目中,僅得五萬一千歐元,的確是歐元區最低,希臘的一半,塞浦路斯的1/5。這就是〝德國人最窮〞的新聞炒作根源。 

另一項目是取平均值,德國家庭得19萬5千歐,屬中段班,低於西班牙義大利,高於荷蘭芬蘭葡萄牙希臘。在炒作的新聞中,往往只取前半,不提後半。 

實際上,歐洲央行此項研究報告一出爐,就引起廣大的迴響,有加油爆炒,有冷淡以待,也有無情批判。以本堂觀之,最中肯的評論是將此研究報告,列為〝蘋果比梨子〞的代表作。 

理由很多,茲舉其犖犖大者,供眾格友自行判斷: 

一,此報告以家庭為單位,但各國的家庭平均人口差距甚大,其中以德國為最低,每戶2人,有一千六百多萬戶是獨自一人居住。 

二,各國的房屋政策大不同,在德國租屋比買房有利,因此住屋自有率僅44%,相較之下,法國58%,義大利68%,西班牙82%。 

三,各國社福政策大不同,德國人的收入有相當部份直接進入社保基金,在此項統計中除外不計入家庭資產。

四,各國數據來源的基期不同,德國的數字來自2010年及2011年,西班牙的數字取自2008年,房市泡沫大破滅之前。 

五,德國分裂多年,至今東西貧富差三、四倍,如果按地區取樣,所有取自東德的樣本必然壂底,因此造成中位數大幅失準。 

夠了,不用統計學者算,也不必水果專家看,蘋果和梨子,的確大不同,更何況還有香蕉、芭樂等等,這簡直是花果山12種水果大車拼。

那麼,歐洲央行為何在此時公布此一前所未有的拼布式研究報告? 

以本堂猜之,此研究原本著重於調查歐元區各國國內貧富不均的現象,後來,某一有心人見獵心喜,將其併湊成表,製造出德國人最窮的假象。 

其目的很司馬昭,無非是放話告訴希臘人西班牙人塞普路斯人:看吧!德國人比你們都窮,如今拿出大把白花花銀子紓你們的困,你們不思感恩,竟還上街遊行示威搞反德,你們還是人嗎?


�X�B:解德國人最窮之謎 - 北萊茵堂部落格 - udn部落格http://blog.udn.com/NRTaiker/7634495#ixzz2TXVoj2lN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90235
(轉貼) 西班牙要 「去佛朗哥」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憋了32年 西班牙開始「去佛朗哥」
【聯合報╱編譯張佑生/報導】

西班牙國會卅一日通過「歷史記憶」法,朝面對歷史跨出重大的一步。此案正式譴責獨裁者佛朗哥將軍,給予他執政四十年間的受害者平反及賠償,同時展開全面性「去佛朗哥」運動,規定所有紀念佛朗哥的雕像、碑匾等標記均須移除。



法案在國會已經激辯一年多。反對的保守派質疑立法將重新剝開歷史傷口,某些受害者和遺屬則嫌平反不夠徹底。佛朗哥過世已卅二年,西班牙近年來掀起全面檢視這段歷史的風潮,新書、研討會、藝術展覽陸續登場,包括電影「羊男的迷宮」。



根據法案內容,佛朗哥執政期間的政治法庭及其判決均屬違法,因此受刑的異議人士和反抗的游擊隊員名譽都可獲得平反,並可提出賠償申請。社會黨籍總理薩帕特羅的祖父,當年就是被佛朗哥的手下處死。法案內容在國會表決前仍可能修改。



佛朗哥在七十一年前發動政變,欲推翻民選的左派共和政府,引發了1936至1939年著名的西班牙內戰,估計共有五十萬人在內戰期間喪生。這場內戰被視為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奏:佛朗哥獲得希特勒、墨索里尼支持,被推翻的左派政府則有蘇聯撐腰。


佛朗哥自任攝政王,在國內實施軍事統治,鎮壓共產黨和其他政黨的反對運動。第二次世界大戰後,他被各國孤立,但和美國保持親密盟友關係。因為有美國金援,西班牙躋身已開發工業國家。



佛朗哥在1975年過世後,為了確定政權和平轉移,西班牙朝野同意放下過去恩怨(許多人曾是佛朗哥的黨羽)。因此,當時並未成立任何真相調查委員會。保守派據此認為,現在翻舊帳,只會破壞和解精神。



最大反對黨國會議員狄亞茲表示:「這並非匡正不公不義,而是以薩帕特羅認為適合的方式重新書寫歷史。」



【2007/11/01 聯合報】










新書痛批:梅克爾戀權專制 是女版「教父」





























「柏林圍牆倒塌當晚,她還跑去洗三溫暖;對東德共黨政權最大的不滿,大概就是買不到好優格」。英國獨立報報導,新出版的「教母:梅克爾如何重建德國?」一書,指梅克爾迷戀權力,還把她與電影「教父」中的黑手黨老爺子柯里昂相提並論,說她是女版的「柯里昂」,這本書已在德國政壇攪亂了一池春水。


這本新書是由基民黨內71歲的重要女幹部荷勒(Gertrud Hohler)所著,她與梅克爾都當過前總理柯爾的幕僚。她在書中嚴厲評擊梅克爾如何操弄歐元,迷戀政治權位,並建立一個近乎獨裁的專制政權。


荷勒強調,梅克爾是在共產統治下的東德成長,相信唯有保住權力才最重要,因此梅克爾封鎖一切批評,並無情地排除政敵。


書中指出,梅克爾去年看到民眾普遍擔心日本福島核災,便決定終結德國的核電計畫,這就是她施政缺乏原則的明證,因為之前核電一直是她的主要政策目標之一。


歐元問題上,荷勒指梅克爾為保住權力,再次討好德國選民,對希臘等國設定嚴苛且不可思議的紓困條件。她雖以「歐洲女皇」自居,但其實是在毀滅歐元;「強迫性的節省並不符合市場經濟原則。經濟想成長,也需要所得及消費者。」


「教母」出版的時機,也正是其他基民黨重要成員對梅克爾展開攻擊之際,顯示作者的說法並非空穴來風。上個月基民黨內深具影響力的一位企業專家,便曾公開痛批梅克爾說:「黨內的每一件事,在提出時根本就沒有替代方案。就像在學生餐廳,每天只有一盤菜。」


儘管對梅克爾的批評聲浪日益升高,但據最新民調顯示,她仍是德國最受歡迎的政治人物;她所領導的保守派執政聯盟,支持度也從谷底回升,現在已有機會一拚明年舉行的國會大選。至少目前而言,不管她有多專制,顯然還沒有人打算要取代這位「教母」。





【2012/09/10 聯合報】





全文網址: 新書痛批:梅克爾戀權專制 是女版「教父」 | 國際焦點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3/7352203.shtml#ixzz261UJ6oER 
Power By udn.com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84378
(轉貼)愛爾蘭的經濟奇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凱爾特之虎 愛爾蘭的經濟奇蹟
2006年春天,曾經是「拒絕聯考小子」的吳祥輝,出版《芬蘭驚豔》,全方位導覽舉世矚目的北歐經驗。今年五月,吳祥輝又將推出新著《驚嘆愛爾蘭》(遠流出版),深度探視愛爾蘭這個和台灣命運有諸多雷同的國度。《讀書人》選刊新書精華,看愛爾蘭如何造就經濟奇蹟。

 

【文/吳祥輝】

在二十世紀的末十年開始力爭上游,愛爾蘭一躍成為歐盟二十五國中的第二名富翁。她的致富奇蹟引起許多台灣人的好奇。愛爾蘭的經濟奇蹟被稱為「凱爾特之虎」(Celtic Tiger),這隻老虎還能虎嘯多久?

 

外資搶進,愛爾蘭是個正在趕進度的國家

 

跨國公司帶給愛爾蘭人就業機會和財富;資金、人才、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房地產飆漲……現在活著的愛爾蘭人,從來沒看過這樣的經濟榮景。

 

愛爾蘭全國都在大施工,拓寬道路,蓋住宅或廠房。施工告示的圓錐樁一步數支,排得遠遠的一路,好不壯觀。我問Catherine:「你會怎麼形容愛爾蘭?」

 

「愛爾蘭是個正在趕進度的國家。」她說。

 

愛爾蘭經濟起飛的帶頭雁是「外資」。跨國公司在愛爾蘭的生產總值,約佔全國生產總額的百分之七十五。出口總額中,外資企業更高佔約百分之八十五,並繼續往百分之九十衝刺。美國跨國公司約佔其中的百分之八十。光是美國戴爾(Dell)電腦,就佔愛爾蘭出口總值的百分之五點五。換句話說,十八家像戴爾這樣的高經濟貢獻度的公司,就足以說完愛爾蘭的經濟奇蹟故事。

 

到2006年,全世界十大軟體公司都在愛爾蘭設分公司。全球百分之五十銷往歐洲的軟體,在愛爾蘭產出。愛爾蘭現在已經成為全球最大的軟體出口國,超越印度。全球十大藥廠,有九家在愛爾蘭設廠。二十大醫療器材製造商,有十六家進入。愛爾蘭也是全球前十大藥品輸出國。

 

跨國公司帶給愛爾蘭人就業機會和財富,雇用的勞力人數,從總勞力市場的三分之一,邁向百分之五十。

 

房地產飆漲,到2006年漲了百分之兩百七十

 

資金、人才和大量的就業機會,帶動房地產飆漲。蓋住宅、大小旅館,整修老房子或建工廠。1996至2005的十年間,房價平均每年漲接近百分之十五,到2006年,已漲了百分之兩百七十。根據愛爾蘭「中央統計辦公室」(Central Statistics Office )的調查報告指出,過去五年,愛爾蘭的房屋供給量增加百分之八十。到2016年,營建部門將釋出十萬個工作機會,據稱,這只是保守的預估。

 

愛爾蘭吸引世人矚目,觀光旅遊休閒產業大展宏圖。每年觀光收入已突破五十億歐元,相當於二千一百億新台幣。換個說法也許台灣人更能感受這個經濟貢獻度。如果,分配成愛爾蘭四百零六萬人的平均所得,換算台灣兩千三百萬人,就是超過一兆新台幣的價值。

 

愛爾蘭旅遊產業是現在全球第三大,佔全球旅遊市場的百分之一。

 

外資如此一柱擎天,也實在罕見。供需失調下,都柏林的相對房價,目前已經高居全球首位。一間相同類型的都柏林房子,可以在美國休士頓買九間,在荷蘭阿姆斯特丹買三間,澳洲雪梨買兩間。日本首都東京房價最貴,也可以買到將近兩間。

 

還能再漲嗎?還會再漲嗎?會的。樂觀的人說。不管會不會,都顯示出這隻愛爾蘭經濟老虎,威力十足。

 

歐盟,讓「歐洲的乞丐」變成「歐洲之光」模範生

 

經濟論證見仁見智。但是,「歐盟」是造成愛爾蘭經濟奇蹟的前提,則是共識。沒有歐盟,就沒有愛爾蘭今天的經濟。

 

愛爾蘭在1973年,和丹麥、英國一起加入歐盟,成為歐盟九國之一。當時的愛爾蘭是最窮的歐盟國家。

 

1988年,英國的《經濟學人》雜誌,以愛爾蘭做為封面故事,送給愛爾蘭這樣的封面頭銜:「歐洲的乞丐」。

 

1997年,一樣的《經濟學人》,一樣的封面故事,標題是「歐洲之光」。愛爾蘭成為歐盟模範生,從當年約只有歐盟平均GDP的三分之二,到今天超過歐盟平均值百分之四十。

 

歐盟扮演愛爾蘭三種主要經濟性角色。第一種是諮詢和援助。歐盟的主要宗旨之一就是拉近歐盟中富國和窮國的差距。「本計畫由歐盟完全資助」、「本計畫由歐盟資助百分之八十資金」這樣的大告示牌,散見愛爾蘭全國的大馬路邊。

 

「歐援」只是愛爾蘭取得資金和推動經濟計畫的開始。歐盟最大的角色是市場吸引力。歐盟諸國互相免關稅,這就是外資蜂擁而入愛爾蘭的最重要理由。換句話說,外資投資的不是愛爾蘭市場,而是「歐盟市場」,愛爾蘭只是生產基地。

 

作為歐盟中的窮國,愛爾蘭的劣勢,變成優勢。土地取得容易,勞力便宜,人口密度低,環境影響評估標準相對不高。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前,愛爾蘭完全沒有化學工業。現在,已經成為全球製藥大國。

 

歐盟的第三個角色,是成為愛爾蘭勞力市場的供應方。愛爾蘭的勞動薪資,過去曾是歐盟中的最低。現在不同了,已經名列前茅。經濟尚未繁榮的東歐國家,勞力輸往愛爾蘭。愛爾蘭人有些像十到十五年前的台灣人,勞力工作越來越沒人要做,只好引進外勞。

 

愛爾蘭現在就是如此大受歡迎,外資搶進,外勞搶著去賺錢。愛爾蘭的最低工資,每小時約新台幣三百元。據說,不分種族,一視同仁。

 

招商宛如全民運動:不怕你來賺,只怕你不來

 

創造愛爾蘭經濟奇蹟的內部條件,常被談到的有幾個:愛爾蘭投資發展局(Irish Development Authority)招商效率高、跨國公司在愛爾蘭有高額政府基金贊助和補助、營業稅率很低、勞力素質好。

 

至於,愛爾蘭的物價、人力和土地取得成本還算低,這類優勢已經成為過去。台灣比愛爾蘭更早走過這一段路,沒甚麼好再提。基金投資或補助、員工訓練費用可以獲得最高上限的全額補助、長期低利貸款、利率固定以及優惠稅率措施,台灣也是箇中能手。三十年經濟奇蹟累積的運作經驗,台灣政府有能力做技術指導。

 

愛爾蘭官方最津津樂道的是「效率」。據稱,平均每一周都有一個「取經團」到都柏林。獲得的答案中,「效率」總是令人印象最深刻。

 

愛爾蘭吸引外資的手法全面而大膽。傳統而笨重的工業,不是重點。輕便的工業,如電腦、軟體、製藥、金融服務成為爭取的主要目標。招商單位,人人都是獨當一面的業務員。企業最重效率,深深被愛爾蘭的效率所吸引。

 

愛爾蘭投資發展局負責外商投資談判。談完,案子就到企業貿易部部長手上,一周內定奪。外商有困難,部長的電話隨時等著外商。

 

廠房政府蓋好,再出售或出租。還沒蓋客戶就先找好,量身訂作。包括硬體和軟體:如何節稅、招募人才、廠房大小設備等等,都有專門窗口和專人,提供所有的資訊服務和顧問服務。

 

如果是大型投資案,企業貿易部還可以協調其他部會進行。這個措施最值得現在台灣參考。愛爾蘭還保證,跨國公司發現不利競爭因素產生時,生產設備得以優惠迅速輸出。

 

台灣的國際政治環境,和政府決策的穩定性、效率和品質,已讓國外投資者普遍喪失投資信心。如果能從建廠的制高點下手,也許會是「對症下藥」。這得行政和立法部門充分快速合作。

 

總而言之,「招商」對愛爾蘭而言,宛如全民運動。不怕你來賺,只怕你不來。千方百計要讓鎖定的投資對象,先進場再說。這種生意手法,現在的台灣人已經不是對手。台灣人要做生意,又怕被賺太多。想給人好條件,又怕被說話。典型的「捏驚死,放驚飛」,一事無成。

 

台灣的經濟發展是穩紮穩打,一步一腳印。愛爾蘭比較像暴發戶。發展階段不同,各憑本事。但是,突破困境的必要條件都一樣:一種擔當,幾個硬肩膀。這已經不是經濟問題,而是哲學問題。

 

 

 

 

【2007-04-15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09745
(轉貼)歐盟五十 天命何在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愛爾蘭總理 順利三連任

愛爾蘭議會選舉結果廿七日凌晨揭曉,現任總理艾恆領導的共和黨以七十八席勝出,但未贏得超過半數的議席,需要同其他政黨聯合組閣執政。

在一百六十六個議席中,反對黨聯盟中的統一黨獲五十一席,工黨獲二十席。曾與共和黨一起執政的進步民主黨僅獲兩席。進步民主黨領導人、聯合政府副總理麥克道爾落選後宣佈退出政壇。

目前,艾恆面臨的難題如何組建聯合政府。有消息說,他有意與獨立人士和進步民主黨組成聯合政府。也有消息說,他將同工黨商談聯合執政問題。

艾恆廿六日對愛爾蘭電台說,在組成聯合政府的問題上,他的政黨可有許多選擇,但最重要的是保持國家穩定和經濟發展。

艾恆一九九七年以來一直領導愛爾蘭聯合政府。在他的領導下,愛爾蘭經歷了一個經濟持續發展的階段。這將是他第三次出任總理。

國家領袖能長期保持穩固地位,實在是一項難得的成就,究竟艾恆有甚麼本領?

位處西歐邊緣的愛爾蘭,自九十年代開始一改灰暗寒冷兼貧窮的形象,蛻變成歐盟中經濟發展最快速也最耀眼的國家。該國的股市指數在艾恆執政的十年內上揚了一點八倍,今天的物業價格是十年前的四倍,年度經濟增長是整體歐元地區的兩倍有多,失業率則較十年前減半。加上微軟、戴爾等美國資訊科技公司在愛爾蘭設立基地,作為踏足英國以至歐洲的跳板,這些都是刺激愛爾蘭經濟的因素,這要歸功於艾恆及其政黨的減稅和有利商界的政策。

友善的艾恆已成歐洲在任最久的國家領袖之一。今年將滿五十六歲的艾恆原是律師出身,但很快發現對政治的興趣,廿六歲已進身國會,四十三歲更成為共和黨歷來最年輕的黨魁。他是出色的斡旋者,善於促成各方達成協議,從愛爾蘭的工會糾紛,以至複雜的北愛和平進程,艾恆都能發揮他的談判和游說技巧。在愛爾蘭,艾恆還有「易潔鍋總理」之稱,就是指政治及個人醜聞總是不能「黏」他。三屆愛爾蘭總理,果然不是浪得虛名。

【2007/05/28 歐洲日報】

土耳其三度政變 都為去伊斯蘭
捍衛政教分離 土耳其百萬人示威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綜合二十九日外電報導】

至少卅萬名擁護世俗化(政教分離)的土耳其人廿九日湧入伊斯坦堡市中心,要求土國內閣總辭,示威者指稱執政黨推出伊斯蘭色彩濃厚的候選人競選總統,可能將土國帶向伊斯蘭統治。有媒體估計,參加示威的民眾多達一百萬人。

土耳其國會廿七日進行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反對黨指控執政黨正義發展黨的總統候選人古爾是保守派伊斯蘭教人士,若當選將危及土國民主和政教分離立國精神,因此反對黨杯葛投票,古爾未能出線。第二回合投票將於五月二日進行。

握有實權且擁護世俗化的軍方自稱「堅決捍衛世俗化」,對政局發展深表關切,並揚言於必要時介入。部分人士認為,這是軍方對厄多岡總理發出的最後通牒,要他約束部分倡議伊斯蘭化的官員。一九六○年至今,軍方發動過三次政變。

現任外長的古爾稍早表示,儘管面對軍方及反對者的強烈批評,他決不退選。他曾在接受提名後表示:「總統必須效忠世俗化原則。如果當選,我會嚴守分際。」但部分觀察家認為,古爾個人仍然忠於伊斯蘭傳統,其妻並經常穿戴傳統穆斯林頭巾。古爾若當選,土國可能首度出現戴頭巾的第一夫人,世俗派和軍方絕對無法容忍。

軍方指控政府縱容鼓勵激進伊斯蘭分子,並針對引起爭議的總統大選提出警告,政府則反指軍方干政,無法見容於民主社會。

在雙方對峙惡化後,群眾終於走上街頭。示威者邊揮舞國旗,邊高呼「土耳其是世俗化國家,往後亦然」,指總理厄多岡是「叛徒」,並要求內閣總辭。

一名退休公務員表示:「這個政府是凱末爾(現代土耳其的創建者)的敵人。它企圖使土耳其退回黑暗時代。」一名學生說:「他們企圖愚弄土耳其人,情勢幾年內即會一發不可收拾。」許多民眾表示,參加示威是義務,也是愛國的表現。有人表示,執政黨得票率約僅百分之卅,卻因不合理的選制而握有逾六成的國會席次,不容他們為所欲為。

兩個星期前也有逾卅萬人在首都安卡拉進行類似的大規模示威,提出相同的訴求。

土耳其三度政變 都為去伊斯蘭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報導】

十年前,土耳其軍方為迫使崇尚伊斯蘭教義的總理辭職,把戰車開上街頭。如今,親伊斯蘭的土耳其政府與主張政教分離的集團的權力鬥爭白熱化,軍方會有什麼動作,備受矚目。

為何土耳其軍方始終高舉政教分離主義,不樂見親伊斯蘭的政治人物執政?

一九二三年,「土耳其國父」凱末爾將軍成為土耳其共和國首任總統,他決心把這個穆斯林人口占大宗的國家建設成政教分離的現代化國家,他推動婦女解放運動、引進西方國家的服裝、法規與字母系統,也廢除了許多伊斯蘭傳統。

從此以後,土耳其的統治菁英與軍方將領,就把延續凱末爾倡導的政教分離制度視為重要使命。土耳其軍方曾三度發起政變,要求親伊斯蘭教的民選政府領導人下台。

十年前,福利黨成為第一個執政的親伊斯蘭政黨,後來卻因軍事政變下台,該黨甚至遭法院公告查禁。軍方雖然持續壓制,親伊斯蘭政黨在土耳其仍有眾多支持者。

二○○二年,「正義發展黨」在大選中贏得壓倒性勝利,軍方極力容忍這個親伊斯蘭政黨,但是對於該黨成員可能當選總統的政情發展,仍持反對態度。支持政教分離的土耳其政治菁英表示,如果一位戴伊斯蘭頭巾的女性成為土國第一夫人,凱末爾肯定無法安眠墓中。

【2007/04/30 聯合報】

李紀珠:兩岸政策 愛爾蘭經驗可供借鏡
立委李紀珠昨天在國際扶輪社演講時表示,兩岸政策定位不明,缺乏一致性,消耗廠商在全球的競爭力。
記者高彬原/攝影

國民黨立法委員李紀珠昨(22)日表示,近幾年來,台灣經濟表現欠佳,原因是兩岸政策定位不明,政策缺乏一致性,消耗掉廠商在全球的競爭力。

李紀珠是應邀至國際扶輪社2006至2007年度第20屆地區年會演講時,作出上述表示。

對於席德蘭所指政策一致性,及兩岸經貿交流不應存在限制,李紀珠深表認同。她表示,政府開放高科技產業登陸的政策並不明確,商人最怕政策變來變去,難以進行投資評估。

她舉愛爾蘭原本怕被邊緣化,重新檢視定位後,找出明確政策而一舉崛起,國民所得甚至超出長期依賴的英國,她強調,政府不應從敏感的兩岸關係看台灣,而應從全球來思考。

李紀珠表示,1998年經濟學人封面以「富人中的乞丐」來比喻愛爾蘭,短短十年間,「乞丐」搖身一變,當愛爾蘭1997年重登經濟學人封面時,這本英國知名財經雜誌竟以「歐洲之光」來比喻。

為什麼愛爾蘭有如此大轉變?曾經深入愛爾蘭訪問的李紀珠說,愛爾蘭是歐洲邊緣的一個小國,歐盟整合時,愛爾蘭擔心被邊緣化,一度拉高貿易壁壘,提高關稅,以致惡性循環。

但愛爾蘭檢討後發現,過去以「歐洲看愛爾蘭」的想法不對時,立即重新定位,明確採取若干政策措施,將營業稅降到12.5%,把稅率降到歐盟最低,拚命吸引外資,也看準世界最大經濟體在美國,定位為美國與歐盟兩大經濟區塊間的平台,成功地從經濟衰退陰霾中走出來。

李紀珠說,愛爾蘭成功吸引外資,卻不會因為國民所得成長、外資持續湧入,就變動原來的低稅率政策。

「沒有經濟實力,爭取國際地位很辛苦。」李紀珠強調,政府應該重新定位自己,讓台灣這個小國也能擺脫兩岸政治敏感性的牽制,走出不同的未來。

李紀珠說,即使是小國,仍大有可為,去年亞太經合會(APEC)倡議成立的亞太自由貿易區,便是台灣「走出去」的大好機會。

她提醒政府,日前美國與韓國完成自由貿易協定(FTA)談判的連鎖效應、台灣因全球區域經貿整合趨勢所面臨的經濟邊緣化壓力,政府應予以高度重視。

李紀珠說,經貿官員再三強調,美韓FTA對我出口美國影響相當有限,但從大陸急著要與韓國簽FTA ,日本原本暫停與韓國洽簽FTA,也馬上恢復協商,連歐盟這個大經濟體也找韓國談,韓國是我們主要競爭對手國,這些動作後續效應很值得觀察。

【2007/04/23 經濟日報】


中國時報 2007.03.27 
羅馬條約半世紀
張福昌(作者為淡江大學歐洲研究所助理教授)

最近,幾乎所有的歐洲聯盟國家都很慎重地籌劃慶祝「羅馬條約簽訂五十年」。一九五七年三月廿五日德、法、義、荷、比、盧六個國家在義大利首都羅馬簽訂「羅馬條約」,建立「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迄今該好屆滿五十年。「羅馬條約」的簽署象徵歐洲國家系統建設歐洲的開始,也意味著歐洲統合運動從此擴大到所有的經濟層面,而不再侷限於煤礦與鋼鐵工業的合作。同時,「羅馬條約」也奠定了歐洲聯盟超國家組織的基本型態,睽諸目前歐洲聯盟的組織機構、決策模式、法律架構與對外關係,大致上都是源自於「羅馬條約」的設計。

「羅馬條約」二四八條條文清楚揭櫫了建立「共同市場」所需的配套經濟合作措施,並詳細勾劃了歐洲超國家機構的運作模式。這些於「羅馬條約」中所設計的政策結構與組織機構,一直是這五十年來歐洲經濟統合的基礎。就功能面而言,「羅馬條約」是一部具有前瞻性的統合文件。

照著「羅馬條約」所鋪設的道路走,歐洲國家於一九六八年建立了「關稅聯盟」,對內廢除所有的關稅障礙,對外採取一致的共同關稅,歐洲國家的經濟力量開始有系統的結合在一起。八五年歐洲執行委員會提出「完成內部市場白皮書」之後,再度掀起歐洲經濟統合運動的高潮,以達成「單一市場」為目標。

一九九三年歐洲國家如願地建立了單一內部市場,使人員、商品、勞務與資金可以在歐洲聯盟內自由流通。九九年歐洲國家再建立了「經濟與貨幣聯盟」,使歐洲經濟統合運動達到最高峰。座落於德國法蘭克福的「歐洲中央銀行」全權負責制定共同的貨幣政策,並且統籌發行「歐元」。「歐元」的誕生說明了歐洲國家高度的統合意願,目前十三個「歐元」會員國將其貨幣主權轉讓給歐洲機構,這意味著,歐洲國家化零為整,而要以一個堅實的歐洲力量,在國際經濟與金融市場上發揮其影響力的決心。

誠然,歐洲統合也是一個富有政治意圖的發展過程。歐洲國家在經歷一九五四年「歐洲防衛共同體」與「歐洲政治共同體」挫敗之後,深感要會員國讓渡軍事與政治主權的時機尚未成熟,因此,乃改絃易轍將歐洲合作的領域轉向經濟方面。然而,九九年歐洲國家不能獨自平息科索沃戰爭的經驗,明白顯現了歐洲聯盟軍事上的弱點,所以歐洲聯盟會員國乃積極地於隨後的幾個重要會議中,熱烈討論增強其軍事能力的辦法。

在歐洲聯盟「共同外交與安全政策」的架構下,歐洲聯盟推展所謂的「歐洲安全與防衛政策」作為其建立自主軍事能力的核心計畫。而自從「尼斯條約」建立三個軍事機構之後,許多有助於提升歐盟整體軍事行動能力的輔助機構也相繼建立,例如:「歐洲防衛總署」、「歐洲聯盟衛星中心」等。在參與解決國際爭端方面,歐洲聯盟這幾年來總共執行了十七項行動,其中四項為軍事行動,十三項為非軍事行動。雖然,歐洲聯盟目前的自主軍事能力仍然有限,但是,就其積極擴建相關軍事機構與整合會員國軍事資源的角度觀之,未來歐洲聯盟勢必可以在國際安全上扮演一個具有影響力的角色。

總而言之,歐洲統合運動是一種「先經濟,再政治,後軍事」的演進過程。經過五十年的努力,歐洲聯盟的會員結構已經從草創時期的六國,增加到目前的廿七國;歐洲統合的「廣化」指數節節升高,「深化」指數也頻頻上升,這使得「歐洲的歐洲化」程度慢慢提高。歷經半世紀的前仆後繼,一個全方位的歐洲強權正慢慢地崛起。

前歐洲執行委員會主席戴洛爾(Jacques Delors)曾經說過:「歐洲是經濟的巨人,政治的侏儒,軍事的幼蟲。」。但歐洲聯盟無止息的統合動力,未來的歐洲聯盟將積極地從「政治侏儒」轉變為「政治巨人」,並將「軍事幼蟲」轉變成五色斑斕的彩蝶。

歐盟50 天命何在

歐盟昨天度過50大壽;對一個以和平方式,撮合27個各形各色的國家,走過半個世紀仍然充滿活力的「超國家」結構而言,這50大壽真是難能可貴。但對這歷經50年、牽涉數億人的生活、幸福,在人類社會空前未有的一項超大型實驗而言,還有更值得我們關心的事。

在華人社會中,我們常愛引用孔子的說法:50而知天命。對50歲的歐盟而言,其天命何在?

這要從兩個角度去觀察:其一是,在過往的50年裡,歐洲諸國從法、德、義、荷、比、盧這六國簽署歐洲煤鋼聯營條約而逐步組成歐洲共同市場,到今天發展成為27個會員國在各方面都高度相互開放、整合,甚至大多數會員國共同採用歐元為其共同貨幣;這一個漫長的過程,對會員國產生了什麼影響,對美、亞、非各大洲又有何種啟發?其二是,高度整合至此一地步,歐盟在50歲之後又將何趨何從?要為超國家結構進行何種實驗、帶來何種啟示?

就50年的發展歷程而言,歐盟在幾個方面解答了人類社會過去懸疑甚久的重大問題:

第一,歐盟以具體的實踐,證明國與國之間消除貿易壁壘會為每一個參與的國家都帶來實質的利益。從成立歐洲共同市場以來,這就是其會員國共同努力的首要目標;而且成果十分豐碩,因而不但從美洲到亞洲,紛紛向它看齊,追隨其腳步,建立北美、東協加3或加6的自由貿易區,同時歐盟本身也近悅遠來,會員國快速膨脹。

這一個從歐洲到美洲到亞洲的沛然莫之能禦的自由貿易潮流,證明了從亞當斯密以來,200多年傳承不絕的自由經濟思緒,果然絲毫不謬。可惜的是人類執迷不悟的無知如此頑強,到今天大多數國家之間仍然貿易壁壘聳立,即使在高舉自由貿易大纛的歐、美、亞區域組織之間,也以種種方式箝制貿易。不過,只要歐盟開啟的這一個正確方向可以繼續堅持,蓬勃發展,則再過半個乃至一個世紀,人類社會之間的貿易壁壘終將泰半乃至完全去除。

第二,歐洲諸國向全人類證明另一個重要的事實:人類社會可以透過經濟的高度互動,形成互利共榮的群體,不但完全消弭數百年的新仇舊恨、相互屠戮,甚至能夠在政治上高度相互包容乃至認同,走到幾乎形成一個堅實的政治共同體的地步。

在人類5000年的歷史中,這是非同小可的大成就。在有史可稽的年代裡,世界各個角落的大小國家幾乎永遠處在相互爭戰的可怕狀態下。歐盟創始的法、德兩國,就是經歷無數次殘酷戰爭的宿敵。但50年來,這兩個國家以完全和平、民主的方式進行溝通、互動,形成共識,共同推動,在過去簡直是不可想像的事情。如果受此感召,世界上每一個國家不管有沒有深仇大恨,都能同樣在經濟相互扶持、共榮互利的同時,消弭嫌隙攜手同行,這個世界就從地獄變成了天堂。

不過,經濟整合上的成功,乃至政治整合上的成就,卻使歐盟諸國又陷入「天下大一統」的窠臼;這是歐盟50年大實驗中一個值得深入探究的陰暗面。幾乎完全自由的貿易,50年來歐盟的會員國深受其惠;這也是美、亞等洲亟欲踵武其後的方向。但當歐盟跨越此一境界,進一步走向資金、人員的自由往來,貨幣的統一,各國貨幣與財政政策的中央極權化,甚至要走向終極歐洲憲章,歐盟固然更像是一個超大型的國家,但歐盟的人民卻可能因此而受害。

從歐元一開始實施,我們就強調;將歐盟各會員國的貨幣都廢除,同時也消除了各國貨幣與財政政策的自主性,則這27個國家將會如同兩人三腳遊戲一樣,其匯率、利率、價格等都被綁在一起。但各國發展階段差距甚大、地理與人文條件大不相同,硬將腳步齊一,反而會使彼此相互牽掣羈絆而受害。

同時,硬將國情、經濟條件各異的國家放在同一個籃子裡,資金、人才都會向高度繁榮、人文薈萃的小區域集中,而使交通、位置、發展程度相對較差的區域發生偏枯的現象。遠不如保持原先的小國寡民、各自發展其強項的相互獨立自主。當許多成員國公開表示拒簽歐洲憲章,或正是深入省思是否走向超大型國家的契機。

在50大壽前夕,媒體的民意調查顯示,近五成歐盟人民覺得生活比加入歐盟前更糟;只有西班牙人民逾五成覺得更好。這是不是給了我們什麼啟示?

【2007/03/27 經濟日報】



本文於 修改第 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40795
(轉貼)捍衛政教分離 土百萬人示威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捍衛政教分離 土耳其百萬人示威






































支持政教分離的土耳其民眾,廿九日在伊斯坦堡聚集,對親伊斯蘭的總統候選人古爾表達抗議。
美聯社


至少卅萬名擁護世俗化(政教分離)的土耳其人廿九日湧入伊斯坦堡市中心,要求土國內閣總辭,示威者指稱執政黨推出伊斯蘭色彩濃厚的候選人競選總統,可能將土國帶向伊斯蘭統治。有媒體估計,參加示威的民眾多達一百萬人。


土耳其國會廿七日進行總統選舉第一輪投票,反對黨指控執政黨正義發展黨的總統候選人古爾是保守派伊斯蘭教人士,若當選將危及土國民主和政教分離立國精神,因此反對黨杯葛投票,古爾未能出線。第二回合投票將於五月二日進行。


握有實權且擁護世俗化的軍方自稱「堅決捍衛世俗化」,對政局發展深表關切,並揚言於必要時介入。部分人士認為,這是軍方對厄多岡總理發出的最後通牒,要他約束部分倡議伊斯蘭化的官員。一九六○年至今,軍方發動過三次政變。


現任外長的古爾稍早表示,儘管面對軍方及反對者的強烈批評,他決不退選。他曾在接受提名後表示:「總統必須效忠世俗化原則。如果當選,我會嚴守分際。」但部分觀察家認為,古爾個人仍然忠於伊斯蘭傳統,其妻並經常穿戴傳統穆斯林頭巾。古爾若當選,土國可能首度出現戴頭巾的第一夫人,世俗派和軍方絕對無法容忍。


軍方指控政府縱容鼓勵激進伊斯蘭分子,並針對引起爭議的總統大選提出警告,政府則反指軍方干政,無法見容於民主社會。


在雙方對峙惡化後,群眾終於走上街頭。示威者邊揮舞國旗,邊高呼「土耳其是世俗化國家,往後亦然」,指總理厄多岡是「叛徒」,並要求內閣總辭。


一名退休公務員表示:「這個政府是凱末爾(現代土耳其的創建者)的敵人。它企圖使土耳其退回黑暗時代。」一名學生說:「他們企圖愚弄土耳其人,情勢幾年內即會一發不可收拾。」許多民眾表示,參加示威是義務,也是愛國的表現。有人表示,執政黨得票率約僅百分之卅,卻因不合理的選制而握有逾六成的國會席次,不容他們為所欲為。


兩個星期前也有逾卅萬人在首都安卡拉進行類似的大規模示威,提出相同的訴求。



【2007/04/30 聯合報】










歐盟慶50年 認同危機四伏




























歐洲聯盟成員國領袖廿五日齊聚柏林慶祝結盟半個世紀,但在貝多芬第九交響樂歡慶聲中,歐盟的認同危機依然隨處可見。


在歐盟輪值主席國德國總理梅克爾、歐盟執行委員會主席巴洛索、以及歐洲議會主席波特林代表簽署下,歐盟廿七國領袖發表「柏林宣言」,慶祝「羅馬條約」簽訂五十周年。歐盟前身歐洲共同體是根據一九五七年三月二十五日簽訂的「羅馬條約」成立。


宣言盛讚歐盟維繫和平、民主、繁榮的歷史成就,且誓言在二○○九年通過歐盟新條約。歐盟制憲宣告失敗,梅克爾呼籲成員國支持新條約說:「停滯不前代表退步。我們必須一再更新歐洲的政治形態,以求與時俱進。」


宣言不具約束力,且無具體內容,其他領袖雖在場,卻未簽署宣言,而是由三人代表簽署,說明歐盟會員國的認同危機仍未消逝。


會員國的分裂,還可從宣言避用「憲法」字眼,以免引起法國與荷蘭反對看出。法國與荷蘭選民二○○五年於投票否決歐洲憲法草案。


歐盟的生日宣言幾個月來一直難產,外交官為一些陳腔濫調的字眼爭執不休,且一再避談目標。波蘭對宣言不提歐洲的基督教傳統不滿;英國則對宣言僅讚揚歐元,忽視英鎊有意見。若非梅克爾於最後關頭施壓,宣言難以拍板定案。



【2007/03/26 聯合報】















歐盟50歲 近五成民眾生活變差
【經濟日報/編譯郭瑋瑋/本報倫敦十九日電】

歐洲聯盟(EU)25日歡慶成立50周年,但最新的調查顯示,近五成民眾認為加入歐盟並沒有過得更好,生活反而比以前更糟,且一提起歐盟,多數民眾只聯想到「官僚」。


法、西德、義、荷、比、盧六國1957年3月25日在羅馬簽訂歐洲煤鋼聯營條約(即羅馬條約),是現今歐盟的濫觴,本周即將屆滿50年。


不過,金融時報與哈里斯公司聯合進行的調查顯示,官僚已成為歐盟的一大特點。在歐洲民眾的心目中,歐盟成立50年來的貢獻,除了促進區域和平、推廣民主政治,還造就出一批新的歐洲官僚(eurocrats)。


受訪民眾對歐盟最大的聯想,依序是單一市場(31%)、官僚(20%)、民主成就(9%)及其他(26%)。英國民眾聯想到官僚的比率高達38%,其次是德國民眾的33%。


歐盟執委會主席巴洛索為降低行政作業對民眾日常生活的干擾,特別推出新計畫,但至今成效有限。


對於現在的生活是否比以前好,25%的受訪者表示肯定,44%認為更差,但各成員國之間出現極大的差異,英國民眾逾五成覺得更糟,西班牙逾五成受訪者卻覺得現在過得更好。


同時,歐洲民眾也希望今後歐盟能在一些公共議題上多盡一份心力,逾七成受訪者認為歐盟應該加強環保,上周歐盟高峰會已承諾要針對全球氣候變遷問題採取積極行動。其他被民眾點名的施政優先要務還包括能源(69%)、打擊犯罪(67%)和加強安全(64%),其次才是社會政策(58%)、經濟(54%)與外交政策(49%)。


歐盟是否該合組軍隊的問題,贊成與反對的比率不相上下,38%表示支持,39%表示反對。


歐洲民眾逾半數希望,歐盟的金融與貿易法規應該和美國一致,美國民眾也有半數持相同看法。


歐洲民眾逾四成認為英國是最有世界影響力的歐洲國家,超過德國的25%和法國的15%,就連美國民眾也有五成認為英國最具影響力。


上述調查的訪問人數共計6,772人,調查時間從2月28日到3月12日,對象包括法、德、英、義、西班牙和美國的成年人。


【2007/03/20 經濟日報】
















歐元美夢碎?歐人懷念國幣
【聯合晚報/國際新聞組彭淮棟/綜合報導】

歐元2002年1月1日盛大推出,說是單一貨幣將能促進歐洲政治整合,各國經濟成長率將能不斷升高,歐洲從此不受通貨危機威脅,歐元將和美元抗衡。三億歐洲人張臂歡迎,從北大西洋到太平洋,也有數十國和歐元掛鉤。


但整整五年後的今天,歐洲政治統合的希望漸行漸遠,各國經濟成長率未見提高。德國、法國兩個龍頭,以及荷蘭,人民愈來愈懷念國幣,義大利甚至興起反歐元浪潮,政壇已有人呼籲丟掉歐元,恢復國幣,挽救義大利一年不如一年的競爭力。


斯洛維尼亞1月1日成為「歐元區」第13國,但斯洛維尼亞加入歐元區,主要不是為了不太可期的經濟利益,而是象徵這個國家真的揮別共產主義。


開門七件事最能看出人民不滿何在。原有歐盟區12國的人民說,他們國家放棄國幣改行歐元以來,生活成本增加了。啡和啤酒價格走高,最令人火大,能源支出也增加了,尤其無法接受。真是無商不奸,許多店家利用換制造成的混亂,以成本提高為由,在所有物價上加碼。


國幣和歐元之間互兌,零頭小數煩死人,斯洛維尼亞政府為了幫助人民算帳,免費贈送全國76萬戶計算機,但一位蔬菜店老闆說,一定有許多柴米油鹽會漲價。


發行歐元的歐洲中央銀行說,物價上漲都是假相,其實歐元實行五年以來,通膨一直維持只比2%多一點的水平,十分穩定,至於能源成本、房地產價格上升,和歐元了不相干,而且包括高科技在內,許多物價還下降。


再說,歐洲中央銀行公信力夠,使歐元區國家有信心以較低利率發行債券,也就是政府能以較低利息借錢,從而導至長期利率降低,由此又導至短期利率降低,終端受惠的就是消費者。但這是專家才懂的邏輯,拿來向芸芸眾生推銷,很多人鴨子聽雷。


不少專家承認,歐元國享受到什麼好處,真看不出來。倒是英國不用歐元,其經濟成績在歐元存在的七年裡,有五年優於歐元區 (歐元1999年開始作為會計貨幣,2002年開始發行銅板和紙幣)。


難怪許多人對國幣不勝懷念,最新民調顯示,58%德國人寧用馬克,不要歐元,四分之三德國人至今繼續用馬克計算物價。法國最新民調也顯示,52%民眾說,當初放棄法郎「非常笨」。


歐元想使歐洲從經濟統一邁向政治統一,看來路還長著。


【2007-02-21 聯合晚報】

















歐憲再出發 梅克爾的沈重任務
【歐洲日報社論】

德國總理梅克爾日前以歐盟輪值主席國的身分,向歐洲議會闡述施政重點。她強調,德國在半年的輪值主席期間,將以重新啟動「歐洲憲法」草案談判為首要任務,將採取突破性做法,使歐洲憲法草案在二○○八年法國擔任輪值主席時,得到適當解決,期在二○○九年歐洲議會選舉之前,各國達成共識,順利將歐洲憲法付諸實施。


今年元旦,歐盟正式納入羅馬尼亞及保加利亞兩個東歐國家,完成歐盟發展史上的第六次擴張,成為涵蓋歐洲廿七國的政治與經濟實體。不過歐洲一體化的進程,卻因為法國與荷蘭於兩年前相繼以公民投票方式,否決了歐洲憲法草案,而面臨重大障礙。儘管目前已有超過半數以上的會員國,先後完成批准程序;然而,法國及荷蘭的否決,及英國、捷克、丹麥、愛爾蘭、波蘭、葡萄牙、瑞典等國尚未表態,其中並有四個以上「疑歐情結」較深的國家,將用公民投票方式決定,益發增加了通過的困難度。如何化解這個僵局,只能寄希望於今年上半年接任輪值主席的德國身上。


歐洲之所以對德國有如此強烈的期待,有許多因素。首先,擴張為廿七國的歐盟,內部運作的複雜,已到了外界難以想像的程度。惟有像德國這種政經實力雄厚,且得地緣之利、舉足輕重的大國,才能勝任。


其次,今年年中,歐盟大國法國將舉行總統大選,英國首相也將換人,政權交替,必然有一段政治的空窗期。種種情況,使歐盟的運作必須有能夠登高一呼的領導人出面,才能應付艱鉅。德國在此一時刻接任輪值主席,因緣際會,使人寄予厚望。


再者,今年三月廿五日是法國、西德、義大利、荷蘭、比利時、廬森堡等六國簽訂「羅馬條約」五十週年紀念日;當年這六個西歐國家依據「羅馬條約」,建立了歐盟的前身歐洲經濟與原子能共同體,現在,半個世紀過去了,歐盟的擴大、發展及重要性,已受世人肯定。德國適逢其會,以輪值主席國地位,在首都柏林舉行慶典,預訂發表「柏林宣言」,將五十年來歐洲形勢、歐盟的重大成就作一總結,再就歐盟未來的願景及歐憲危機提出解決方案;一般咸信,該宣言意義之重大,可與當年的「羅馬條約」相媲美。


根據德國總理梅克爾的計劃,德國解決歐憲僵局的方案,除了將以積極有效的行動向歐盟各國民眾說明歐憲的重要性、溝通歐盟會員國對解決歐憲僵局的立場外,並將在六月底交卸輪值主席的會員國領袖高峰會議中,提出對於目前歐憲危機的評估文件及進程選擇建議,期望歐盟國家在二○○九年歐洲議會改選,及組成歐盟新一屆執行委員會時,完成歐洲憲法的法定程序。


德國對於化解歐憲僵局雖有雄心壯志;然而,能否圓滿達成任務,仍在未定之天。如所週知,法國及荷蘭公民兩年前之所以否決歐憲草案,除了藉此表達民眾對政府施政不滿的情緒外,更重要的因素是民眾對於歐盟政策欠缺了解,更對其執行能力信心不足。尤其對於歐盟為援助東歐新入會國家,老會員國的負擔不斷加重,致使民眾稅負增加,深感不滿。歸根究柢,他們對歐洲統合的大道理雖有興趣,但更關心的是生活是否獲得改善;否則,要爭取他們的支持,仍有困難。


因此,德國計劃在半年時間內,改變民眾對歐盟的認識與了解,進而支持歐洲憲法草案,難度之大,可以想見。況且,法國五月大選後,新政府的歐盟政策,及執政表現是否令民眾滿意,也影響對於歐洲憲法草案的支持度。


時隔兩年,歐憲草案是否符合當前情況,有無需要修正之處,已呈意見分歧狀態。有些會員國希望大幅修正,更新草案內容;也有會員國認為,可以保留草案的重要內容,只就有爭議的部份加以修正即可。如何決定,可能曠日廢時進行協調。德國所定時程,能否如期完成,許多歐盟國家都心存疑慮。


除了法國及荷蘭已經否決了歐憲草案,其他還未決定國家中,英國、捷克及匈牙利等三國的情況複雜,是歐憲草案通過與否的三塊大石頭。英國布萊爾首相將於年中下台,工黨是否繼續執政關係選民對歐憲的態度至鉅;而捷克及匈牙利都有難解的國內政治困局。凡此,均將使解決歐憲僵局,出現更多的不確定性。


德國外長史坦麥爾曾明確表示,德國明瞭歐盟執委會及各會員國對德國的熱切期望;但是,德國不可能創造奇蹟。看來,歐憲僵局能否解決,還要進一步觀察。


【2007-01-24 歐洲日報】

















斯洛維尼亞大步西進 不回頭
【聯合報/編譯王麗娟】

斯洛維尼亞盧布亞納唯一放映藝術電影的「基諾德瓦戲院」,是那種在歐洲任何首府都可一眼認出的地方:規模小、「菸」霧繚繞、貼滿海報,常客文化素養很高,這些觀眾,在政治光譜上傾向世界主義左派。


同時,從最近某天有人在戲院發表的言論看來,這群人對斯洛維尼亞目前的右派政府一再升高對媒體與國營企業的控制不表苟同。


一名觀眾向記者耳語:「這是走極權主義的回頭路。」


但在比較廣泛的社會圈裡,人們對這個國家寬容得多。在南斯拉夫聯邦緩慢且充滿暴力的崩解過程中,斯洛維尼亞是第一個贏得獨立的國家。


現在斯洛維尼亞屬於一個全然不同的聯邦:歐洲聯盟。斯國兩年前入會,似乎從此欣欣向榮,反觀歐盟其他新成員國,不僅為了可能喪失國家認同而發愁,還走向器度狹小的民族主義政治。


一些歐洲專家認為,斯洛維尼亞堪稱歐盟模範新成員。明年一月,該國將成為2004年入會10國中頭一個加入歐元區者。斯國並將在2008年擔任人人渴望的歐盟輪值主席半年,也是新會員國中第一個。斯洛維尼亞每年人均國內生產毛額已成長到歐洲平均的81%。斯國人口很少,不到兩百萬,但已有近八成人民使用網路。


總理楊薩在位於盧布亞納的辦公室接受訪問時說:「我們一開始就致力轉型,現在差異開始顯現。」他是指斯洛維尼亞1991年脫離南斯拉夫獨立後,隨即轉型投入市場經濟變革。


相對於巴爾幹與東歐其他共產國家,斯洛維尼亞一向享有特定優勢。尤其斯國與義大利、奧地利為鄰,且有一小段(約16公里)亞得里亞海海岸線,斯洛維尼亞因此比大多數東歐國家更方便接近西方。


此外,斯國九成人口為斯洛維尼亞人,大抵同種,又率先脫離南斯拉夫聯邦,因此有幸逃過其後南國分裂掀起的連天烽火。


但斯洛維尼亞的政治並非完全沒有問題。誠如基諾德瓦戲院觀眾對他的批判,楊薩並未普獲全民擁戴。當初從掌權十年的社民黨政府接掌政權時,楊薩承諾加快民營化腳步,降低官方色彩。


但批評者指出,楊薩使政府的權力不減反增,例如頒布媒體法,使他得以安插黨內死忠分子掌控國營廣播和電視台委員會。楊薩還撤換多家全國大報的資金人事,從而影響這些報紙的言論。


當過總理的楊薩政敵羅普說:「最大報紙、最大電台、最大公共電視台全在他們掌控中。」羅普指出,這些都是修改媒體法的後果。


不過,波蘭逐漸倒向宗教民族主義;斯洛伐克接受的執政聯盟包含一個右派民族主義政黨;法國和荷蘭憂心東歐廉價勞工競爭而對歐盟產生深度幻滅,相形之下,小國寡民的斯洛維尼亞都沒有這些現象。


羅普在一項聲明中說:「老百姓對經濟發展情況感到滿意。」歐洲政治人物很少能理直氣壯這樣說。


斯洛維尼亞的景象:盧布亞納市內林立的露天咖啡館,小小首都內一個美如寶石的古城,令人發思古幽情的奧匈帝國歷史,亞得里亞海濱,以及海濱連到首都的世界級高速公路,歐洲各國觀光客摩肩接踵,在在證實羅普之見。


當然,斯洛維尼亞也有尺寸不足的地方。盧布亞納機場極小,全國僅有一個足球場可以舉辦國際賽事。不過,斯國大致上很樂觀。


楊薩說:「我們首度能自己掌握命運,這是一項歷史性成就。鄰國、整個地區與歐洲,從未如此善待小國。我們心裏有數,而且我們要善用這個機會。」


(來源:紐時週報)


【2006-08-07 聯合報】

















歐元推升物價,歐洲人有怨言…
【歐洲日報/編譯張興合、經濟日報/編譯楊嘉凱】

甫加入歐元區的斯洛維尼亞,不到一周,全國就因為物價飛漲搞得天怒人怨。位於阿爾卑斯群山環繞的小國斯洛維尼亞,人口才2百萬,1991年自前南斯拉夫聯邦獨立出來後,採用托拉爾為國幣,今年元旦開始以歐元取代托拉爾,成為歐元區第13個會員國。


消費者協會會長古婷指出,該國自元旦加入歐元區後,全國各地的咖啡廳和餐館物價普遍上揚,而協會不斷接到各地消費者打來抱怨咖啡廳或餐廳趁機漲價的電話,除了餐廳之外,部分溫泉勝地泡溫泉、停車費都跟著漲價,首都盧布拉納的停車費漲得更凶。


古婷認為,歐元取代托拉爾,並不會增加人民收入,因此漲價是不合理的,而且就長期來說,也不利於國內經濟發展。財長巴烏克則表示,更換貨幣未來可能還會有更多問題,「我們可能面臨的最大問題是物價迂迴上揚。」


物價迂迴上揚並非斯洛維尼亞的特有現象,歐元區許多國家採用歐元為國幣之初,也都曾發生這種情形。斯洛維尼亞政府有鑑於此,事先就採取防範措施,去年3月下令全國商店商品一律實施歐元和托拉爾雙標價,而且繼續實施到今年6月底。不過,已經預備將近一年的政策,此時顯然還是力有未逮。


歐元使用已經5年,斯洛維尼亞的問題,在歐盟其他國家的民眾心中也存在。許多歐洲民眾抱怨歐元除了提高生活成本之外,並未帶來實質的經濟好處。許多商家還會趁著轉換歐元之便,紛紛調漲商品價格,咖啡和啤酒價格最明顯。


德國民眾就經常抱怨餐廳和咖啡廳用1比1的比率,直接把德國馬克標價轉換成歐元計價,造成咖啡或啤酒售價實質提高了一倍。根據歐洲央行(ECB)央行2002年訂定的匯價,1歐元可兌1.96德國馬克。


但從所有官方統計的消費者物價指標看來,歐元紙幣與硬幣自2002年1月1日起正式在市面上流通後,並無證據顯示歐元區通貨膨脹有上升趨勢。


另一方面,比利時永續發展機構(IDD)經濟學家德菲特最近的調查發現,歐元區各國官方通膨數字與民眾對生活費上升的感受落差極大。這種落差可能造成嚴重的經濟後果,因為當民眾覺得物價上升而減少消費時,就會衝擊一國的整體經濟表現。另外,這樣的落差也會打擊民眾對歐元的信心,以及對歐元區貨幣管理當局的信心。


德國一份問卷調查就顯示,多數德國人在消費時,仍習慣把歐元轉換為馬克計算,顯示民眾對歐元的接受度和信心不足。


德國科隆市場研究單位IFAV表示,官方通膨數據和民眾感受有落差,主要是官方消費者物價指數涵蓋的商品較廣,但家庭每個月所採買的商品項目較少且比較固定,因此民眾對日常生活用品漲價的感受深刻。


德菲特也注意到,歐元鈔幣開始在市面流通時,蔬果和石油兩大民生必需品價格正好大幅攀升,讓民眾誤把物價上漲歸咎於歐元。咖啡廳和餐廳為反應成本而漲價時,又加深民眾對歐元推升物價上揚的認知,但同時電視和音響設備等產品的價格卻已大幅下降。再加上過去幾年民眾薪資並未調升,可支配所得不增反降,以致歐元更難擺脫助漲物價的惡名。


【2007-01-05 歐洲日報、2006-12-11 經濟日報】

















走過50年 歐盟正面臨考驗
【聯合新聞網/陳心怡/綜合報導】

今年一開始,歐盟又多了保加利亞和羅馬尼亞兩國加入,使得歐盟成員已達27個國家之多,總人口則直逼5億,遠遠超過美國的3億人口,位居世界第三(次於中國與印度)。而在2004年加入的斯洛維尼亞,也同樣在元旦之日開始改用歐元,成為第一個採用歐元的前共黨國家。


今年3月25日,歐盟即將邁入50歲生日,這個充滿政經實力、聲勢日益壯大的組織,一方面滿足了歐洲人亟欲在戰後重建的渴望,一方面也得以逐漸消除歐洲再度陷入戰爭的憂慮。保加利亞人集中在首都索非亞慶賀正式加入歐盟這一天,羅馬尼亞總理塔里塞紐則用「期盼已久、值得慶祝」形容舉國入盟的喜悅。


羅保入盟 問題重重


「東擴」是歐盟這幾年來的方向。最早,歐盟看好東歐不外乎幾個理由:推銷民主自由、帶來新市場、歐洲終於可以進一步融合之類的理念。其中,市場大餅當然還是歐盟東擴根本的誘因。


歐盟執委會因為2006年上半年歐元區經濟意外表現強勁,執委會決定調高2007年的預測,從1.8上修到2.1%,而歐盟27國的經濟成長率預測將達2.4%。歐元區13國除了新加入的斯洛維尼亞之外,其他多半都是較為政經地位較為強勢的西歐國家。從歐元區與歐盟這兩個經濟成長的預測數字來看,歐盟經濟成長率還高於歐元區,顯然「東擴」的這些國家,經濟前景是被看好的。因此,不僅元旦入盟的羅、保兩國歡慶,歐盟會員國多半也因為成員國增多而表示喜悅。


然而,「歐盟」這塊招牌真是如此正面、加入後等於事事美好?


羅馬尼亞與保加利亞兩國人民的平均國民所得不到4千美元,遠不及歐盟的七分之一,相較之下,之前加入歐盟的東歐國家,國民所得都還有超過8千美元,羅、保兩成了歐盟最貧窮的會員國。兩國入盟以後,勢必引發通膨,這兩個國家能否安然渡過這段時間,尚難定論,如果通膨引發經濟惡化,將會使得人口外移,這對歐盟整體來說,當然不是好事。


除此之外,羅、保兩國還有貪腐黑金情形嚴重、司法不公、毒品中轉、組織犯罪、農業、食品安全等問題,婦女大量「出口」到西歐賣淫,人口販賣嚴重也屢遭聯合國點名。歐盟最後雖然決定接納新成員,但也破天荒地對這兩國訂下嚴苛但書,未來3年將是嚴格的觀察期,如有狀況,將會受到歐盟制裁。羅、保兩國能否安然渡過這段時間以及各項政策能否和歐盟同步,還需要觀察。


歐憲難產 面臨考驗


除了新成員的問題,西方德、法、英等主要大國,也好不到哪裡去,不僅飽受不景氣之苦,而且還要概括承受東擴後的負擔。為了應付經濟衰退的問題,德國計劃增加預算來控制赤字,法國想用減稅刺激景氣,義大利則想增加公共支出來刺激經濟。各國用盡各種方式,為的就是提升經濟,但這些方式有效與否,外界大多存疑。


除了財政負擔,會員國之間的人民可以自由來去,可想而知的是,東歐各種犯罪集團當然也就可以長驅直入西歐境內,這也是為什麼羅、保的治安問題,被歐盟緊盯。老會員國,不盡然只享受分食市場大餅的滋味,新成員國也得面臨加入後的轉變陣痛期,因此歐盟才會正式宣佈暫緩接受新的會員國加入。這也凸顯了,以歐盟目前的架構,擴張能力正面臨極限。


目前歐盟是根據2000年所簽訂的尼斯條約內容運作,這項條約已不敷目前27國組織的運作,然而歐盟新憲卻又在2005年遭到法國與荷蘭相繼否決,使得歐盟25個會員國陷入信心危機。歐盟此刻正面臨的對內統合不足、對外也呈現多頭馬車的分裂情形。


歐盟會員國之間的統合問題,從小地方就可看出。目前有27個會員國,但歐盟官方語言就有23種,因為使用的官方語言太多,歐盟在語言翻譯上承受龐大開銷,光是2005年的翻譯支出就已高達1億9千萬歐元(超過新台幣80億8千2百萬元)。儘管歐盟執委會強調,這不過占每年預算的1%,但歐盟不是沒有試著想把官方語言減少,只是提出建議採用英、德、法語為官方語言時,卻被小國以文化歧視、沙文主義為由反對,提議只好作罷。


歐盟目前把解決統合僵局寄託在今年擔任上半年輪值主席的德國總理梅克爾身上,在加上法國即將大選、英國首相布來爾將卸任,這些都是新憲能否突破僵局的關鍵。這一步若能順利跨過,解除尚未批准歐憲會員國的信心與認同危機,這對即將邁入50週年慶的歐盟,或許才是一份實質的賀禮。


歐盟小檔案


追溯歐盟前身,最早在1946年時英國首相邱吉爾便倡議建立「歐洲合眾國」,於是在1948年時,荷蘭、比利時、盧森堡三國首先組成關稅聯盟,1951年再加上法國、義大利和德國,這六個國家組成歐洲煤鋼共同體,接著1957年3月25日這天,六國在羅馬簽署《羅馬條約》,成立了歐洲經濟共同體與歐洲原子能共同體,希望透過取消會員國之間的關稅,以求彼此的間的貿易可自由流通,這也是被認為是歐盟的起始。


1965年簽訂《布魯塞爾條約》,合併歐洲經濟共同體、歐洲原子能共同體與歐洲煤鋼共同體三個組織,歐洲共同體(簡稱歐共體)正式成立。1973年,愛爾蘭、英國、丹麥、希臘、葡萄牙及西班牙先後加入歐洲共同體,會員國達12個國家。這12個國家創立歐洲貨幣體系、統一預算和政治合作制度。1991年12月11日,歐共體訂立《馬斯垂克條約》,1993年生效,歐共體正式更名為歐洲聯盟(簡稱歐盟),這一步,代表著歐盟從經濟實體邁向政治實體。1999年推出共同貨幣「歐元」,2002年1月1日正式啟用。


【2007-01-12 聯合新聞網】

















為了伏特加 歐盟兄弟鬩牆
【聯合報/編譯王先棠】

歐洲爆發了伏特加大戰。一方是崇尚傳統的波蘭、芬蘭、瑞典與波羅的海諸國,他們認為,只有用穀物、馬鈴薯、甜菜糖漿製成的烈酒才是名副其實的伏特加。戰線另一邊,義大利、法國、英國與荷蘭的酒商,卻想盡辦法把伏特加的定義放寬。他們堅稱伏特加的原料不會影響它的風味。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130813
(轉貼)莎士比亞 可能是女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莎士比亞 可能是女人?
【聯合報/編譯朱邦賢/報導】

最新一期新聞周刊報導,一百五十多年來,許多人都懷疑充其量只有中學畢業的莎士比亞,不可能寫下這麼多璀璨的名劇。倫敦環球劇院的莎劇名角兼藝術指導李蘭斯說:「天生睿智或有可能;天生學識淵博,則聞所未聞。」

如果說這些名劇不是出自莎士比亞之手,那到底是誰寫的?不管是張三還是李四,全是男性,但下周倫敦莎士比亞作者信託基金會將舉行會議,美國女作家羅嬪.威廉斯將提出一項獨特的論點。她認為,莎士比亞根本就是女人:潘布魯克女伯爵瑪麗.西德尼。

這項猜測十分合理。瑪麗.西德尼是英國詩人菲立普.西德尼爵士的妹妹,她本身也是詩人,更是英國教育水準最高的女人之一,可以和英國女王伊麗莎白一世相提並論。

其實很早前就有人懷疑,莎士比亞的作品可能有一部分出自她手筆;懷疑全是她嘔心瀝血之作,則是最近的事。學界一時恐怕難以照單全收。艾文河畔史特拉福特莎士比亞出生地信託基金會會長威爾斯說:「正因為有太多人疑是莎士比亞名著的作者,正足以證明其中沒有任何一人可能是真正的作者。」

瑪麗.西德尼有的是動機、時間和機會去寫莎士比亞流傳後世的劇本。她當年住在威特夏時,就搞一個文藝圈子,以提升英國文學為己任。紐約帕切斯學院專研瑪麗.西德尼的專家華勒稱她的文藝沙龍是「文學革命的溫床」,瑪麗.西德尼本人則是「英國第一位重量級文壇女健將」。瑪麗.西德尼的圖書館藏書無數,本身教育水平奇高,又精通數種外語,撰寫莎翁作品的條件一一具備。瑪麗.西德尼和文壇關係良好,寫好劇本,偷偷給劇院演出有的是機會。

威廉斯說,如果莎士比亞就是瑪麗.西德尼,許多謎團將迎刃而解。謎團一,為什麼莎士比亞總是寫十四行詩給年輕男子(原來瑪麗.西德尼和比她年輕的李斯特爵士搞姐弟戀);謎團二,為什麼一六二三年推出的莎士比亞第一批劇本要獻給潘布魯克和蒙哥馬利伯爵(原來兩人都是瑪麗.西德尼的兒子);謎團三,為什麼班強生(Ben Jonson)要在第一批劇本頌辭中表示,「獻給艾文河甜美的天鵝」(原來瑪麗.西德尼在艾文河畔擁有房地產,她本人的標記就是天鵝)。威廉斯特別指出,在瑪麗.西德尼最後的畫像中,領口和袖口蕾絲上都有天鵝圖案。

【2004-06-25 聯合報】



當莎士比亞遇上電影
【聯合新聞網/許惠雯/台北報導】
莎士比亞肖像。聯經提供
講到莎士比亞(William Shakespeare,1564-1616),你總是覺得跟他距離很大?如果告訴你,《羅密歐與茱麗葉》是莎翁最廣為人知的作品,你大概會說:「喔,我知道啊。」腦子裡順便想到李奧納多狄卡皮歐飾演的羅密歐。那如果再跟你說,《夜宴》、《獅子王》、《足球尤物》等電影,都是改編自他的劇本,你大概會「咦」的一聲吧。沒錯,其實莎翁無所不在,其文學透過電影不斷地改拍而呈現新面貌,並且悄悄成了你我之間共同的記憶呢!

莎士比亞 最偉大的劇作家

在莎士比亞52年的生命中,黃金創作期為1585年至1610年,一生至少留下38齣戲劇、2篇長詩(合計4,000餘行)、2篇短詩(合計近400行)、154首14行詩。莎士比亞不但是劇作家,同時也兼具詩人、作家身分,雖曾被同代作家羅勃谷林酸溜溜地形容成一隻「一夕成名的烏鴉」,但仍被公認是最偉大的劇作家。

電影「掛勾」不斷 莎翁與你同在

莎翁的作品透視人性,在假假真真的醞釀鋪陳中,個性與命運的衝突高潮便蹦跳而出;在時間的長流中淘洗後,更受歡迎。從有電影工業開始,搬上大銀幕的莎劇便開啟了莎士比亞文學視覺化、普及化的新頁;莎翁的作品除了是文學的經典之外,更成為每個世代的人們極力挖掘的題材、費心創作的根基。就是因為有這些電影工作者,前仆後繼地用自己的方式詮釋莎劇,創造出數不盡的「變體」,才能讓早已作古的莎翁,至今仍能與螢幕前的我們同在。

《足球尤物》 從《第十二夜》脫胎換骨

《第十二夜》是莎翁的「四大喜劇」之一(其他為《仲夏夜之夢》、《威尼斯商人》、《皆大歡喜》),女主角薇奧拉(Viola)化身成男子到奧西諾公爵(Duke Orsino)家當僕人,沒想到公爵的喜歡對象卻愛上了她,整個故事便在女扮男裝、錯愛、陰錯陽差等情節下開展,令人歡笑連連。《足球尤物》將其改編成現代版,舊瓶裝了新酒後,也一樣討喜。

《羅密歐與茱麗葉》 謳歌愛情的悲劇經典

《羅密歐與茱麗葉》的故事,大家應該是耳熟能詳:一對理應歡欣的戀人,雙方的家族卻水火不容,兩人在命運捉弄下,為愛殉情……這不就是八點檔連續劇的劇情嗎?它之所以受歡迎,跟劇情的通俗、直接有很大的關係。男女主角守護愛情的勇氣,讓人們的美夢成真了;最後的死亡,卻又狠狠扯傷了人們脆弱的心靈,從此為它念念不忘。不管是哪個年代,《羅密歐與茱麗葉》都是電影翻拍的焦點,你心中最喜歡的版本,又是哪個呢?

《夜宴》跟《獅子王》 同樣來自《哈姆雷特》

悲劇結尾令人痛苦,卻比喜劇的餘韻更為豐厚。莎翁悲劇作品除了《羅密歐與茱麗葉》外,一般所稱的「四大悲劇」,則包括《哈姆雷特》、《奧塞羅》、《李爾王》和《馬克白》。其中《哈姆雷特》搬上電影的次數,大概居莎翁著作之冠,像是電影《夜宴》跟《獅子王》都是改編自它。丹麥王子哈姆雷特所說的名句:「To be or not to be---that is the question.」(活下去或一死了之─這才是問題所在),則道出了本劇的精髓:該不該復仇,生命又應如何往前走?

莎翁遺囑盼留名 願望果真實現

1616年3月25日,莎士比亞用鵝毛筆沾墨水寫下遺囑,遺囑上一開頭就表示,希望自己死後能因「曾來人世間走一遭而永垂不朽」。廿世紀快過完之前,英國人票選最近一千年來最有代表性的英國人,結果選出了莎士比亞。拜電影之賜,莎翁走出英國,魅力更加無遠弗屆;他希望在歷史上「留名」的遺願,如今看來,可真如願以償了呢!

【2007-01-12 聯合新聞網】

原來早遇見過莎士比亞
【聯合新聞網/許惠雯/製表】

改編自莎士比亞的電影,多不勝數,或許你看過下表列出的部分電影,也可能你還想到沒列在其上的其他作品。無論如何,讓我們藉由電影,一起來品嚐莎翁筆下的縱情人生吧!

改編自莎士比亞作品的電影列表
(僅列出部分)
莎士比亞寫作劇本,目的在於搬演。近年來的莎學日益注重劇場的演出,「從書面到台面」(from page to stage)的研究越來越多。自從有了電影媒體,莎劇立即成為銀幕寵兒。如今,莎士比亞所有劇作都有了電影版,而且多半不只一種、不限一國。
        (虛實真假:揭開莎士比亞的面紗,彭鏡禧,聯合報,2001-10-27)
作品名稱
改編電影
簡介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致命羅密歐
(Romeo Must Die)
2000年,李連杰主演,Andrzej Bartkowiak導演。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 Juliet)
1996年,李奧納多狄卡皮歐、克萊兒丹妮絲主演,Baz Luhrmann導演。
殉情記
(Romeo and Juliet)
1968年,李昂納懷汀、奧莉薇亞荷西主演,Franco Zeffirelli導演。
西城故事
(West Side Story)
1961年,李察貝瑪、娜妲麗華主演,Jerome Robbins、Robert Wise導演。
羅密歐與茱麗葉
(Romeo and Juliet)
1936年,李斯利霍華、諾瑪雪洛主演,George Cukor導演。
哈姆雷特
(Hamlet)
四大悲劇之一
夜宴
(The Banquet)
2006年,葛優、章子怡、吳彥祖、周迅主演,馮小剛導演。
哈姆雷特
(Hamlet)
2000年,伊森霍克主演,Michael Almereyda導演。
哈姆雷特
(Hamlet)
1996年,羅賓威廉斯、茱蒂丹奇、凱特溫斯蕾、傑哈德巴狄厄主演,Kenneth Branagh既是主角,也是導演。
獅子王
(The Lion King)
1994年,迪士尼卡通片,Roger Allers、Rob Minkoff導演。
哈姆雷特
(Hamlet)
1990年,梅爾吉勃遜主演,Franco Zeffirelli導演。
惡漢好眠
(The Bad Sleep Well)
1960年,三船敏郎主演,黑澤明導演。
王子復仇記
(Hamlet)
1948年,Laurence Olivier既是主角,也是導演。
奧塞羅
(Othello)
四大悲劇之一
2001年,喬許哈奈特、茱莉亞史黛爾、莫基菲佛主演,Tim Blake Nelson導演。
李爾王
(King Lear)
四大悲劇之一

(Ran)
1985年,仲代達矢、原田美枝子、宮崎美子主演,黑澤明導演。
馬克白
(Macbeth)
四大悲劇之一
黑幫大老
(Men of Respect)
1991年,約翰特魯洛、丹尼斯法瑞納主演,William Reilly導演。
蜘蛛巢城
(The Throne Of Blood)
1957年,三船敏郎主演,黑澤明導演。
第十二夜
(Twelfth Night)
(又名What You Will)
四大喜劇之一
足球尤物
(she's the man)
2006年,亞曼達拜恩斯主演,Andy Fickman導演。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四大喜劇之一
威尼斯商人
(The Merchant of Venice)
2004年,艾爾帕西諾、傑諾米艾朗、約瑟夫范恩斯主演,Michael Radford導演。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四大喜劇之一
仲夏夜之夢
(A Midsummer Night's Dream)
1999年,蜜雪兒菲佛、凱文克萊、蘇菲瑪索、魯伯特艾瑞特主演,Michael Hoffman導演。
皆大歡喜
(As You Like It)
四大喜劇之一
皆大歡喜
(As You Like It)
2006年,凱文克萊主演,Kenneth Branagh導演。
馴悍記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對面的惡女看過來
(10 Things I Hate About You)
1999年,茱莉亞史緹爾、希斯萊傑主演,Gil Junger導演。
馴悍記
(The Taming of the Shrew)
1967年,伊麗莎白泰勒、李察波頓主演,Franco Zeffirelli導演。
李察三世
(RichardⅢ)
尋找李察
(Looking for Richard)
1996年,艾爾帕西諾既是主角,也是導演。
血海殲仇記
(Titus Andronicus)
戰士終結者
(Titus)
1999年,安東尼霍普金斯、潔西卡蘭芝主演,Julie Taymor導演。
庸人自擾
(Much Ado About Nothing)
都是男人惹的禍
(Much Ado About Nothing)
1993年,艾瑪湯普遜、米高基頓、基努李維、丹佐華盛頓主演,Kenneth Branagh導演。
暴風雨
(The Tempest)
魔法師的寶典
(Prospero's Books)
1991年,約翰吉爾格主演,Peter Greenaway導演。
其他相關
莎翁情史
(Shakespeare In Love)
1998年,葛妮絲派楚、約瑟夫范恩斯主演,John Madden導演。
資料來源:聯合知識庫IMDB

【2007/01/12/聯合新聞網】

桂文亞談莎士比亞
【文/桂文亞】

一談到英國文學,當然不能不提英國最偉大的文學家莎士比亞,所以這次到英國,我的心願之一,除了參觀莎士比亞故居,也很想觀賞幾齣莎士比亞的戲劇演出。

我為什麼對莎士比亞這麼感興趣呢?首先,不免要提一提大約九年前,我曾經為小朋友改寫過十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而我為什麼會改寫莎士比亞戲劇故事呢?這又得追溯到小學時讀過的一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威尼斯商人」,這個故事給我的印象太深刻了,雖然,那時候我並不認識莎士比亞,也不知道他有多「偉大」。

西元一五六四年四月二十六日,莎士比亞生於英國倫敦西北的佛利克郡斯特拉福鎮,西元一六一六年四月二十三日,莎士比亞五十二歲那年,據說是在跟酒友--劇作家彭.詹森一面飲酒,一邊比賽機智的時候,突然倒地去世。

莎士比亞一生寫了三十七齣戲劇,兩篇長詩和許多十四行詩,其中的代表作包括了「哈姆雷特」(王子復仇記)、「奧賽羅」、「馬克白」、「李爾王」、「羅蜜歐與茱麗葉」、「馴悍記」、「仲夏夜之夢」和「威尼斯商人」等,而除了「暴風雨」是他創作的劇本外,其他三十六本戲劇,都改寫自前輩作家馬羅威的作品。

莎士比亞的作品,完成於四百多年前,由於文字用語高達一萬五千字(一般人常用字為四千字上下),即使是大學畢業生,也不容易讀得懂,所以早在一八○六年,英國著名的散文家查理.蘭姆,便在出版兒童文學叢書的小說家高德溫的鼓勵下,和她的姊姊梅麗,合力把其中二十個莎士比亞戲劇故事改寫成少年兒童讀物,書名就叫做「莎士比亞的故事」。

由於蘭姆在改寫成散文體故事時,仍儘可能保留莎士比亞原著風格,所以這本書不僅成為大受歡迎的少年兒童讀物,對於一般成人讀者而言,也具有相當高的評價。

至於我閱讀莎士比亞劇本,大約是到了中學時期吧!那時候,我迷上了西洋文學作品,而且也不管懂不懂,是不是真的有興趣,好像就在一種「不看就不配稱得上愛好文藝」的心理下,分別啃完了由朱生豪和梁實秋先生譯的「莎士比亞戲劇全集」,而且大凡有關改編自莎士比亞作品的電影、舞蹈,也儘可能去「湊熱鬧」,見識一番。

一般來說,英國劇作家一向很重視鋒利的文采,馬永的對白,特別是那些咬著舌頭打轉的機智妙語,更常成為全劇的靈魂。我的一位住在劍橋的中國作家朋友游復熙先生,就曾經在與他太太季光容女士合作的著作「這些英國人」裡寫過:大凡英國的文學家們,不管專長是什麼,都會寫幾個劇本,例如大文豪勞倫斯、哈代;小說家毛姆、格林;偵探作家克麗絲蒂;詩人葉慈、奧登、湯瑪士,或多或少都寫過劇本。但無論劇作家的作品有多少,莎士比亞戲劇始終是一枝獨秀,排名第一。

所以到了英國,我當然興致勃勃地向朋友打聽,那兒可以看到莎翁劇戲。

我的朋友回答:「你來得正好,劍橋的藝術劇場,現在正在搬演一系列的莎劇;而在斯特拉福莎士比亞故居,也有劇院長期演出傳統的莎劇!不過,」,他頓了一頓,不懷好意的奸笑起來:「我懷疑你聽得懂他們在說些什麼!」

八月的一個週日,我如願參加了學校安排的課外活動,參觀斯特拉福鎮的莎翁故居。

英國人的確會做「文化生意」,在這兒,幾乎每件與莎士比亞有關的東西,都保存得仔仔細細,尤其是莎士比亞戲劇館裡展出的許多戲服,精巧極了,也美麗極了!

這些衣服一件件穿在玻璃櫥裡模特兒的身上,我一邊欣賞,一邊想像著李爾王如何被兩個狠心腸的女兒遺棄,如何孤獨的徬徨荒野,最後發狂而死;我也同時想像著莎士比亞時代的八角形的露天劇場,那時的觀眾都沒有座椅,只能站著看,彼此互相推擠,扒手也大肆活動,如果扒手被抓住,就被綁在舞台的柱子上,直到劇終。

除了演戲,劇場有時也用來鬥狗熊,就是把熊腳綁緊,讓牠跟狗打架,觀眾也同是看戲的那一群人,莎士比亞就是在這種情況下寫劇本的……。

參觀莎士比亞故居回來後,我的朋友問我:「看了戲劇表演了嗎?」

我點點頭。

「演什麼來著?」

「無事生非!」我笑著回答。我相信沒「猜」錯,因為從整齣戲的演出過程看來,說的就是兩對情侶的愛情喜劇,其中一個女主角壁垂阿斯和另一個男主角班耐底克,都是舌尖嘴利的人,因此每次見面,都會彼此挖苦譏笑,分手的時候總是氣呼呼的,所以整齣戲中,最逗趣的莫過於這兩個人的唇槍舌戰啦!

「你看得懂嗎?」

「我讀過原劇本,可以發揮最高想像力,所以就懂了!」我厚著臉皮,大言不慚。

【1991-12-26 民生報】

到英國史特拉福尋找莎士比亞
【民生報/特派記者陸兆佑/報導】

讀過一些莎士比亞的劇本,也看過好多部名導演改自他劇作的電影,甚至見識過以原文演出的舞台表演,到了英國卻不曾去探訪莎翁的故鄉──史特拉福,終究是個不小的遺憾。

在重遊倫敦時,我便下定決心一定要去那位於艾文河上的史特拉福,而它也沒叫我失望,而且超乎我原先的所想像的美。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35774
(轉貼)一個人 對抗整個英國政府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1.19  中國時報
一個人 對抗整個英國政府
江靜玲/倫敦

外交官在政府官僚體系中是一個很奇特的行業,以國家之名撒謊,往往可以找到正當的理由。而一個過於誠實的職業外交官,如果不是個異數,鐵定是個麻煩製造者。英國駐中亞細亞烏茲別克前大使克芮格.莫瑞(Craig Murray) 就是這麼一號令英國政府一個頭兩個大的人物。

故事從二○○二年夏天開始。當時四十三歲的莫瑞初抵中亞烏茲別克,他是大英聯合王國伊莉莎白二世女王在這個中亞古國的全權代表─英國派駐烏茲別克的新任大使。

儘管有著近二十年的職業外交官資歷,莫瑞以四十三歲之齡登上大使銜,在人才濟濟、競爭激烈的英國外交系統中,仍屬「快軌」(fast lane)派。

蘇格蘭工業城鄧地大學畢業後,莫瑞隨在一九八四年加入外交部展開他的職業外交官生涯。期間曾派駐奈及利亞、波蘭,並曾負責英國外交部在塞浦路斯、非洲的事務,並主導分析過哈珊政時代的伊拉克局勢,以及與賴比瑞亞軍頭泰勒協商和平協議,莫瑞是個企圖心強旺的職業外交官。

絲路之行 改變人生方向

可是,誰都未料到,在塔什干這個古絲路通道上最大的城市裡,前後二年二個月,顛覆了莫瑞二十年的外交生涯,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方向。

莫瑞抵達塔什干不久,在旁聽一項異議人士審判後,發現了由前蘇共產書記卡瑞莫夫領導的烏茲別克政府是一個缺乏人權的國家。稍後,他帶著前往烏茲別克考察的英國外交部東方部主任巴特,到反對黨人士莫沙道夫教授家拜訪。第二天,莫沙道夫孫子的屍體,被拋棄在這位接待兩位英國外交官員反對派知識分子的門外。

莫瑞同時收到一只信封,裡面是這名十八歲年輕人的屍體照片。莫瑞把照片寄回蘇格蘭格拉斯哥大學檢驗,報告顯示死者生前曾遭重毆,指甲全被拔除,最後則被放置熱水中,活活燙死。

烏茲別克下馬威血腥殘忍

這是莫瑞初抵烏茲別克收到的第一份「歡迎禮」。面對這份來自烏茲別克政府的下馬威,莫瑞在二○○二年十月,應邀與美國大使哈伯斯特相偕前往烏茲別克自由之家演講時,與哈伯斯的觀點全然不同調。莫瑞陳述卡瑞莫夫政權對政治犯的酷刑,指稱烏茲別克是個欠缺人權的國家。

美國大使當然不敢批評烏茲別克,九一一事件後,美國在中亞設立了兩個軍事基地,一個在吉爾吉斯,一個就是在烏茲別克的代號K2的基地。藉著這個位於烏茲別克南部、接近阿富汗邊境沙漠裡的美軍基地,烏茲別克已成為美國在中亞投射自己軍力的跳板。

無法沈默 被迫離開公職

從來沒有一位駐烏茲別克的大使像莫瑞這麼直接了當的批評當局。演說後,莫瑞接到發自倫敦英國外交部的電文,訓斥他「過度強調人權」,並指示,英國大使在塔什干的工作是「與美國大使並肩,支持英美的烏茲別克盟友。」

身為一名表現優秀的英國資深外交官,莫瑞當然了解英國政府的指示。但他仍不放棄在發回給倫敦的公文中,持續報告並爭論以烏茲別克公民的人權和酷刑換取情報與軍事合作,不論在道德上、法律上都是錯誤的。

英國外交部無法讓莫瑞保持沈默,終把莫瑞召回倫敦。上級擺在莫瑞面前的選擇是:離開塔什干,外交部會安排他到哥本哈根,依然維持大使銜;否則,外交部相關部門列出了十八項質疑,將對他展開特別調查,其中包括酗酒、以性交易換取簽證等。

「我簡直不敢相信,自己竟然會受到如此威脅。」,莫瑞回憶,在紅蘿蔔與棒子間,他當下拒絕了到哥本哈根的安排。

絕不妥協 一度精神崩潰

堅持回到塔什干,莫瑞更直言無諱,毫不妥協。他的呼籲與發言,反映出英國外交政策裡的諸多尷尬。然而,一個人和整個政府的搏鬥,畢竟是超乎想像的,二○○四年十月被迫離開外交公職生涯前,莫瑞一度曾精神崩潰。

離開政府後,莫瑞除了講演、敦促反戰外,並把自己在烏茲別克的經歷撰寫成書,「撒馬爾干的謀殺」(Murder in Samarkand)詳盡細述了一名資深英國職業外交官,在本世紀美國主導的反恐戰爭中與自我基本價值的掙扎。

電影編劇大衛希爾(D Hare)和英國導演溫特巴頓(M Wenter-Botton)決定聯手把莫瑞的故事搬上銀幕,預定明年夏天上演。

我與莫瑞約在倫敦見面訪問,已經是二○○六年十月深秋。莫瑞看來已逐漸步向自己的新生涯規畫,但言談裡,仍可感覺到某些支離破碎的情緒衝擊仍停留在他的身上。「我仍然覺得憤怒,不是為我自己,而是為事實與真相不彰。」

莫瑞雖然離開了烏茲別克,烏茲別克卻永遠離不開他的記憶。

莎士比亞文化的誕生
【文/張惠鍞】

莎士比亞地下有知的話,對當今的蓬勃場面,一定十分慨嘆。
想當年他搜索枯腸,按契約一年擠出兩齣戲,所得大概是二十五鎊……

對大部分念過一點書的大人或小孩,不管學或沒學過英文,大都知道《王子復仇記》、《凱薩大帝》、《李爾王》、《羅密歐和朱麗葉》等故事;而英文字典和書冊裡,莎士比亞的文句,歷來高居「最常被引用」榜的榜首。如果你看過《馴悍記》、《威尼斯的商人》、《馬克白》等電影、劇本或舞台演出,你可能因此知道莎士比亞原來是英國的老牌劇作家。

如果你曾走訪英倫,行旅之際,曾特意前往參觀泰晤士河岸重新翻修的「環球劇場」,一則瞻仰仿古劇場的精緻,再則挑選諸如莎劇海報、莎翁撲克牌、恤衫、文具等紀念品,和許許多多仰慕莎翁才華或莎氏名牌者,共同擁有莎士比亞的榮耀;或者你直奔史特拉福鎮,瞻仰莎士比亞的家鄉和出生的居所,參觀雅芳河畔的劇場,甚至留宿一兩夜,充分呼吸莎士比亞曾經呼吸過的空氣,則你說不定是莎翁粉絲或莎學信徒,至少你肯定是莎士比亞產業鎖定的行銷對象。

總之,這年頭,不論你閱讀童書、世界文庫、翻譯或原文莎士比亞劇本,從事休閒旅遊、文化觀光、追逐文化美味,或者把莎士比亞當作事業或思辯議題,莎士比亞可以說無所不在。

莎士比亞28歲時 在倫敦戲班圈嶄露頭角

莎士比亞地下有知的話,對當今的蓬勃場面,一定十分慨嘆。想當年他搜索枯腸,按契約一年擠出兩齣戲,所得大概是二十五鎊,頂多於戲院演出時得到市井觀眾歡迎,劇班按例加賞一日門票收入。可恨的是,劇本一經交易,就喪失個人著作權,想想這四百年來,多少人利用他的著作,發跡致富或聲名大噪,更有許多人利用他的作品和名字當商標,版權和代言費可是天文數字。雖然莎士比亞說過人生起落如夢,今日聲名遍布全球,成為文化群眾的偶像,文化品質的正字標記,文化產業的資財,這樣的發展絕對不是他或他那個時代的人,作夢可能架構出來的景觀。

威廉莎士比亞(1564-1616),於1582年娶大他8歲的安哈塔薇為妻。莎士比亞的家境大約還不錯,曾上過中學,沒有像當時期望晉升菁英之流的同儕一般,繼續到牛津或劍橋進修。他的學歷成為學士級劇作同行的挖苦標靶,也引起歷代許多莎學專家,懷疑莎士比亞名下的劇本,是不是作者另有其人。

雖然猜疑不斷,至今沒有人能確切證明,正牌作者不是莎士比亞。傳說因為偷了一頭鹿,莎士比亞畏罪逃離家鄉;比較可信的說法是,他被流動戲班吸引,前往倫敦找出頭機會。於1592年,大約28歲,莎士比亞在倫敦戲班圈嶄露頭角,1594年加入新組成的「宮廷娛樂大臣戲班」,擔任編劇和演員。

莎士比亞生前劇本 只有「海盜本」出版

莎士比亞生前曾刊印詩作,劇本則不然。劇本屬於劇班,劇班靠演出營生,刊印劇本可能被其他戲班抄襲,或分散客源。不過出版業的生意人,想出辦法分享商機。通常業者收集演出的提辭本以及角色的分部腳本,或者找人於演出時臥底,私下逐句聽寫,事後加以潤飾。如此便出現了那年頭的「海盜本」,或四開本。直到莎士比亞身後,於1623年,他生前劇班合夥人,才刊印第一部莎士比亞全集,就是所謂的第一版對開本。那年頭對莎士比亞和他的戲班來說,舞台才是生意和名聲的中心。莎士比亞時代的劇作同行,為數眾多;當時生產的劇本,粗估有六百部之多,可見劇場是當年筆墨營生的熱門管道,或者說劇場是市井生活的主要娛樂場所。

英國17世紀清教徒起戈,劇場被迫停業,莎士比亞劇場也走完其繁榮的第一個時段。復辟時代劇場禁令解除,劇場增加了歐陸時新的歌舞、服飾頗為養眼的女演員、奇巧的道具和布景。莎士比亞時代的劇場成為過去,他的故事被認為笨重而累贅,他的愛情場面簡直平淡古板。根據十七世紀劇場的風格評斷,莎士比亞不過是備用的舊存貨,新貨欠缺時方便應急,實在看不到日後將大發的「天才和不朽」運勢。

18世紀初 好運開始照耀莎士比亞

大約18世紀初,好運開始照耀莎士比亞。莎士比亞再度發跡,名氣跟隨日益壯大的出版業水漲船高。17世紀末,有資財又有商業頭腦的湯生家族,買斷第四版對開本《莎士比亞劇集》,到了傑可布湯生(Jacob Tonson)帶領家族事業時,大力出版整部劇集。1709年「安妮女王版權法」,容許版權的擁有者保有21年權益,新購版權持有14年,經申請可延續14年。湯生充分利用莎士比亞版權,於1709年起,每間隔幾年,即新覓具賣點的文人擔綱,推出新校版本。湯生此舉引起同行效法,莎士比亞版本(正版或盜版)如雨後春筍;也激發文人競相以莎士比亞當作個人學問的正字標記。

莎士比亞熱在出版界延燒,也提供咖啡館、酒店和雜誌版面上,辯論和相互攻擊的話題。再者,這個風潮也和較大的文化走向相關:英國國家主體意識,隨殖民版圖和商機擴展而升高,出版界藉行銷通路向外推廣本國文化產品,同時藉校訂文本,將本土文本抬舉到和古典希臘羅馬典籍並列的地位。莎士比亞正是此經典製作的受益者。書冊的莎士比亞,於1748年登上劍橋大學的圖書館,展開學府的生涯;一旦和荷馬或維吉爾排排坐,莎士比亞也戴上「詩人」的桂冠,成為醞釀中所謂「詩人崇拜」(bardolatry)的偶像。莎士比亞紀念碑終於在1740年,進駐西敏寺的詩人聖地(poets' corner)。

姜生博士編校的《莎士比亞劇集》 樹立莎士比亞文化工程的里程碑

當然,莎士比亞本身「有料」,所以機緣來到,即順勢發達。莎士比亞成為英國文人雅士的偶像之際,歐陸人士並不很瞧得起他。比如伏爾泰和法國古典主義的服膺者,指稱莎士比亞雜蕪野蠻,劇中羅馬人和埃及人無所分別,讓國王酗酒如庶民,行止不倫不類,一齣戲裡又悲又喜,毫無章法,而且事件也沒有時間和地點的一致性。

英國評論界,對這類負面評價,很不以為然。湯生的主編之一,姜生博士(Dr. Samuel Johnson,從前比照德文翻譯的《新約聖經》,將Johnson翻譯為「約翰生」,但其英文發音譯成「姜生」比較近似)運用對策,將列舉的缺點,倒轉為展現「獨創力」的特點。他為劇集所作的序論,一則強調莎士比亞的戲,不局限於區域性,而著重普世人性,所以地域、時間、階級地位等,不干緊要;二則推崇莎士比亞為天才,不被書策條列規條所捆綁,情節忠於實際人生,呈現悲喜參和、酸甜雜混的真實經驗。日後「英國的莎士比亞」,變成「全人類的莎士比亞」,部分應歸功於姜生博士之輩的辯護。歷來許多傳統派的莎士比亞學者,都追隨這個路線。

姜生博士編校的《莎士比亞劇集》,出版於1765年。除了編校莎劇,姜生博士還在他的傑出字典和許多雜誌專刊,從事引述、分析、評判、導讀莎劇的角色和語言。因為姜生博士當年在平面媒體具有超人氣的分量,故他的用心,樹立了十八世紀莎士比亞文化工程的里程碑。再者,印刷工業、文字創作版權、書籍報章雜誌等持續擴張、資本經濟落實、閱讀文化普及等,都是支撐這個文化工程的力量。換句話說,這些制度面和文化氣候的發展,把莎士比亞重新包裝;新包裝的莎士比亞,被尊奉為英國國家集體意識的核心和國家文化的資產。

蓋瑞克是莎劇現代化的指標、莎士比亞商品化的領導

十八世紀的舞台,也配合當時的文化工程。蓋瑞克(David Garrick)就是歷史上莎士比亞劇場的革新巨擘。蓋瑞克是十八世紀的名演員和劇場經營人。他擅長的悲、喜角色眾多,他的演藝生涯,因為呼應當時的「莎士比亞復興」,留名歷史。

首先,蓋瑞克革除舞蹈、雜耍等穿插,讓觀眾重新見識不經刪減的莎劇;進而,他採用生活化的角色設計,降低依賴語言的程度,提高表情、舉止的扮作表演;然後,他把觀眾席全部挪下舞台,加強舞台照明和布景,增加舞台的劇情真實感。他的莎士比亞演出,提供角色造型和心理刻畫,樹立舞台詮釋莎劇的範式。據載,他以扮演理查三世、哈姆雷特、李爾王、羅密歐、班尼狄克等最叫座。最重要者,他的舞台詮釋,消除觀眾對莎劇的時代隔閡,不但使莎士比亞在眾多時新劇本的競爭下,重新盤據「固定劇目」的排行榜,莎士比亞的名號也提升蓋瑞克的社會地位。他不但劇場生意興隆,也成為達官貴族的座上客,文人墨客聚會的成員。更有進者,因為他的「莎士比亞」成就,終於贏得安葬於西敏寺的國寶級榮耀。有了他的先例,演員的地位和形象大幅提升,替後繼莎劇演員開闢封爵的「光榮之路」。

蓋瑞克不僅是莎劇現代化的指標,更是莎士比亞商品化的領導。1769年蓋瑞克在史特拉福鎮,製作一場持續三日的莎士比亞慶典。他籌募巨資,在雅芳河邊蓋慶典「巨蛋」,節目包括崇拜儀式、祝詞朗誦、餐會、化妝舞會、放煙火、莎劇角色大遊行等。慶典不但賣門票,還大賣紀念品。這個嘉年華會,開創了莎士比亞商機,也使莎士比亞成為文化商品的品牌。蓋瑞克可以說提供了結合莎士比亞和資本主義的示範。

歷經18世紀的物質和制度沿革,莎士比亞不再單單指伊莉莎白時代十分賣座的編劇;他被抬舉為超時段、超地域的詩人之際,也同時被賦予指標的特性,比如充當學問、地位、品味和各式各樣商品的促銷標記。換句話說,真正讀過莎士比亞劇本和詩行的人,或許日益增加;更可以確定的是,隨著商品化和全球化,沒看過和讀過莎劇的莎士比亞迷,已經遍布全球開發中和已開發的地區。

四百多年來,莎士比亞幾經裁減、翻修、詮釋、弘揚和促銷,尤其是18世紀,把莎士比亞文本化、偶像化、生活化、國家化、商品化和全球化。促成這等轉機,乃許多熱心人士的集體貢獻,姜生博士和蓋瑞克,無疑的是促成這歷史走向的大力推手。

【2006-10-26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52281
(轉貼)愛爾蘭奇蹟∕李紀珠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02.07  中國時報

國土沒變 國際分量倍增…積極結盟 愛爾蘭走出孤絕

江靜玲∕都柏林報導

在愛爾蘭總統府後花園,也就是都柏林鳳凰公園,公元二○○四年五月一日這天,成為全世界的焦點。歐洲歷史上最盛大的一項版圖重劃儀式,當天下午,在此舉行。

不同於過去經由戰爭暴力,歐盟和平擴大是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歐洲政治工程藍圖的一部分,愛爾蘭因為恰好為歐盟輪值主席國,擴大典禮因此在都柏林舉行。但是,把歐洲廿五國領袖和全球政要一起聚集在愛爾蘭首府,對長期遭到隔絕,飽受國際孤立的愛爾蘭,不是一個「恰好」,或「好」字可以形容。愛爾蘭,這個歐洲歷史上的灰姑娘,總算有出頭的一天了。

刻意表現 提升國際能見度

愛爾蘭的孤絕,與愛爾蘭和英國間的歷史有無法脫離的關係。面對英國,愛爾蘭人在心理情緒上更有糾結不清的一環。經濟上的愛爾蘭依靠英國,政治上的愛爾蘭則受英國阻絕於與歐洲大陸接觸之外,在英國之下,愛爾蘭是歐洲永遠的次等公民。

早期愛爾蘭除了傳教士外,在國際社會,幾乎無聲無息。二戰的戰火,甚至未波及到愛爾蘭島,雖然這是愛爾蘭在大戰中維持中立之故,從另一個角度,也可以很嘲諷地說,窮而小的愛爾蘭根本被遺忘在二戰之外。

位於歐洲邊陲的愛爾蘭,戰後依然被排擠在聯合國之外。聯合國成立十年後,愛爾蘭在美俄兩大列強協商下,才得以在一九五五年參與國際社會。

加入歐盟 政經最大轉捩點

聯合國是愛爾蘭第一個可以在國際外交上表現的舞台。愛爾蘭沒有放棄這個機會。愛爾蘭是全球反核武擴張條約的起草國家之一,愛爾蘭是人權無國界的倡議國,愛爾蘭是聯合國中最積極參與維和行動的國家。

從邊陲走向國際,聯合國雖然使刻意表現的愛爾蘭增加國際能見度,但北愛問題使愛爾蘭成為一個暴動不安的島嶼,對愛爾蘭政府與國際的關係,產生很大的負面影響。

愛爾蘭國際政經真正的轉捩點,在於加入歐盟。歐盟對愛爾蘭不僅有經濟上的意義,同時墊高了愛爾蘭國際政治的新基礎。愛爾蘭在歐盟內充分展現了政治折衝長才,建立愛爾蘭在區域政治和國際外交的影響力。

愛爾蘭在歐盟擔任輪值主席國的表現,每每令人刮目相看。一九七五年,愛爾蘭首次擔任歐盟主席時,不僅歐洲各國等著看,愛爾蘭自己也如履薄冰,成功完成任期後,愛爾蘭全國信心大增。當時擔任愛爾蘭外長的費茲傑羅記得,很多時候,人們告訴他不可能達成的協議,愛爾蘭總有辦法讓各方都接受。

斡旋高手 贏得夥伴國信賴

的確,如今愛爾蘭在歐盟裡已成為各方仰仗的斡旋高手。最近的一個例子是歐盟對中國的武器禁運案。這個案子在中國全力推動下,二○○三年底歐盟面臨前所未有的壓力,德法兩國領袖甚至公開表態支持歐盟解除對中國武器禁運,美國隨後介入,更加大了這個案子的緊張弔詭。這個時候,令歐盟外交圈感到寬心的是,「至少愛爾蘭是二○○四年的歐盟輪值主席」,足見大家對愛爾蘭協商手腕的信任。

愛爾蘭更是小國外交和中立政策的典範。愛爾蘭雖參加北大西洋公約組織(NATO)的「和平伙伴關係」計畫,但再三重申無意成為 NATO 會員國。愛爾蘭是歐盟最忠實的會員國,不但以歐盟為外交中心,重大議題多與歐盟站在同一線上,愛爾蘭更全力支持歐盟擴大,因為愛爾蘭相信,小國家在大結盟中,可以獲得更多的利益。

歐盟擴大後,愛爾蘭更成為歐盟十個新加入成員國的典範。愛爾蘭也毫不吝嗇的以自己的經驗,協助歐盟內的中東歐和波羅的海國家。都柏林歐洲事務研究所所長杜克斯認為,愛爾蘭從歐盟中獲得利益的經驗,願意主動和歐盟這些新會員分享,更重要的是,愛爾蘭同時可以從這些新會員國家中建立新的合作機會。

擺脫英國 自己開啟一扇窗

能夠繞過英國,直接與歐洲其他國家接觸,是建立愛爾蘭國際地位和信心不可忽略的一大步,歐盟為愛爾蘭開啟了一扇前所以未有的窗口。都柏林大學社會學家桂克里說,現在愛爾蘭的世界不再只是英國,不再只是倫敦。愛爾蘭的世界裡,還有布魯塞爾、有柏林、有華沙…,有太多其他的選擇。歐盟擴大了愛爾蘭的視野,愛爾蘭則充分利用了這一次機會,建立自己所在的新地位。

愛爾蘭的國土沒有變大,愛爾蘭在國際社會上卻變大了。

2006.02.07  中國時報

從貧窮翻身靠的是靈活 歐盟當金庫 長袖又善舞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如果你跟新歐盟十國的政治人物聊天,只會得到一個句子,大家都要變成愛爾蘭,」《經濟學人》報導中說。

歐陸之緣,歐盟之星。由貧窮農業國轉型成功,愛爾蘭是公認最會利用歐盟體制的國家,從金援、制度到市場,愛爾蘭各面向都受惠於歐盟,更擅長在體制中尋找靈活的出路。

一九七三年,愛爾蘭以低度開發農業國身分,被歐洲共同體接受入會,為彌平區域發展落差。歐洲共同體巴黎高峰會議通過,在一九七五年成立歐洲區域發展基金,資金規模是歐體會員國經濟體的一%。愛爾蘭兼具農業為主、發展落後、工業衰退等理由,成為區域政策首要資助國家。

雖然愛爾蘭受惠於此,「但成為歐盟會員國不一定代表會變富有,」《經濟學人》輕而易舉舉出反例,希臘一九八一年加入歐盟,但現在每人國民所得還是只有歐盟平均所得的七成。

歐盟成立迄今已超過半世紀,為什麼只成就了一個愛爾蘭?愛爾蘭前財政部長,歐盟事務基金會主席艾倫.杜克斯(Alan Dukes)認為,關鍵在一開始加入歐盟的態度。二次世界大戰獨立後,愛爾蘭也一度鎖國向內看,但結果是經濟一塌糊塗,更沒有搭上戰後歐洲經濟復甦的便車,愛爾蘭各政黨對此都有深切的反省,不能再鎖國。六十年代開始,就對外資改採歡迎態度。因為心態的不同,愛爾蘭成為最善用歐盟金援的國家。

不僅是錢,工業發展程度落後的愛爾蘭,更善用歐盟制度,跳躍式成長。以資產管理中心為例,愛爾蘭目前所管理的共同基金資產,在歐洲僅次於盧森堡、英國。

 當取直取,能用則用,當示弱則示弱,「精明」是愛爾蘭人最佳的寫照。

2006.02.07  中國時報

不做井底蛙努力抓機會 小國不小器 自信不自大

江靜玲、陳一姍∕特稿

在愛爾蘭,幾乎所有的人談到加入歐盟對愛爾蘭的影響,最終一個字就是「超越」:超越緊挨在自己身邊的英國,眼光放到遼闊的歐洲大陸;外交的定義由華盛頓、梵蒂崗與倫敦,東擴到布達佩斯、華沙,甚至將是伊斯坦堡。經濟的腹地也跟著東進。

愛爾蘭其實是一個很看重自己的民族。在傳教士盛行的年代裡,愛爾蘭心理學家葛佛妮認為,愛爾蘭人向來揹負來自上帝的使命和榮耀。

可是,肩負著傳教使命的愛爾蘭,一直過的很愁苦,在別人都不重視,甚至輕視下的情況下,如何從壓抑的國際邊陲,走向舞台中心?葛佛妮認為,樂觀的天性是愛爾蘭最大的特質之一,樂觀使愛爾蘭在困頓孤絕的環境裡,仍未失去與生俱來的責任感,而這份認為「自己很重要」的潛在信心,則醞釀了愛爾蘭超越的爆發力。

另一方面,愛爾蘭在壓迫中,學會生存與等待。愛爾蘭人總被認為過於聒噪,可是,這個愛說話的民族,在受迫和困苦中,逐漸練成了高段的周旋功夫。

愛爾蘭深諳小國生存之道,總是與人為善,不強出頭。愛爾蘭也懂得在機會來臨時,抓住機會,善用機會。愛爾蘭精明的周旋於英美間,美國的甘乃迪、雷根和柯林頓三位總統均為愛爾蘭裔,都柏林運用這層關係,充分的操作周旋,終能完成英愛北愛和平協定的簽署。

愛爾蘭承認自己很小,所以很小心,不當一隻坐井觀天的井底蛙。他們格外留意張開眼睛看,伸長耳朵聽。

不像台灣、韓國等亞洲政府,老愛把金融中心掛在嘴上。已經成為歐洲基金管理與交易處理中心的愛爾蘭,在二○○四的金融產業未來計畫中,只形容自己是「國際金融服務的一個地點(location)」。真相是,這個地點已成為花旗等美國大銀行,進軍歐洲市場的後勤總部。

今天的愛爾蘭,從個人到國家都充滿了前所未有的信心,愛爾蘭受到壓迫的潛在自信,逐漸在得以發揮。這樣的信心,不僅表現在愛爾蘭島上的和平政治和建立南北經濟共榮上,在國際事務上愛爾蘭也清楚的有著自己的主張。

愛爾蘭人或許有點愛說話,但他們至少不高聲敲鑼打鼓,耐心在歐洲列強間周旋,直到有一天時機成熟,藉著歐盟,找到自己的國際地位。台灣人其實也頂有嘰哩哇啦的熱情,但在國際和兩岸間週旋的方式卻很獨特,往往未竟其事,自己人已經先被搞的團團轉,遑論竟其功了。

台灣也很小,也很自信,可是,台灣人老是忘了世界很大,總是由台灣觀點看國際,忘了從國際觀點看台灣。還記得新加坡總理李顯龍前次訪問台灣批評台灣不重視國際新聞嗎?而李顯龍治理的國家,只有大台北那麼小呀!

愛爾蘭人自信不自大,因為人家真的有信心。台灣人自信自大,但是,因為我們有時不太確定自己是不是有信心,所以,一不小心,就變成了自卑的自大。

超越自己才能超越別人。看看愛爾蘭,想想台灣,我們該加緊腳步的應是先超越自己。

2006.02.08  中國時報

人均 GDP 所得 遠高於英國 抓準利基 外資生根 愛爾蘭寫傳奇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對應於台灣、韓國、新加坡、香港的亞洲四小龍,在歐洲,被譽為凱爾特虎(Celtic Tiger)的愛爾蘭經濟奇蹟是個傳奇。不像亞洲有四個,愛爾蘭是歐洲唯一的傳奇。

她的傳奇,在於短短廿年間每人國內所得超越愛恨糾葛的世仇—英國。二○○四年愛爾蘭每人 GDP 四萬四千九百廿三美元,遠高於英國三萬五千五百六十六美元。更難的是,當成本推升,她仍讓外資生根,從低成本優勢轉型到研發、服務業重鎮。在洛桑管理學院針對六十個國家競爭力評比上,愛爾蘭吸引外人投資持續保持在前三名;在卡內基梅隆大學編制的創新力指標上,自一九九五以來愛爾蘭的人才與科技技術成長率得分○.八九,遠高於第二名芬蘭○.六,甚至美國○.卅三、英國○.一五,爆發力驚人。

比起深受大陸磁吸效應所苦的台灣,一樣受東歐、印度威脅的愛爾蘭,成績卻令人驚艷。台北市長馬英九歐洲招商,惟獨十五日到愛爾蘭,定位為「學習之旅」。

利用外資 促成現代化

利用跨國企業促成國家現代化,是凱爾特虎不變的策略。只是過去靠的是低成本、歐洲市場,未來要靠高附加價值與生產力。

分析凱爾特虎奇蹟的研究,通常會以一九八七年,愛爾蘭以十%超優惠稅率,建立金融、外商租稅特區為轉捩點。但愛爾蘭人認為,最大轉捩點是一九七三年獲准加入歐盟前身—歐洲共同市場。在那之前,愛爾蘭八成出口到英國,加入歐盟後,市場大上了十倍。加上,許多美國企業認為歐盟成形後,區內貿易會取代區外貿易,因此積極到歐洲布點。愛爾蘭定位自己是外商前進歐洲市場的跳板,加上當時每人國民所得只有歐盟平均七成,愛爾蘭低成本,加上英語優勢,吸引了不少美商,如:戴爾、IBM、HP 等資訊科技公司,來設組裝中心。

在九十年代,搭上科技產業高成長便車,愛爾蘭經濟成長率趁勢而起。「當時吸引外資首要目標是創造工作。」愛爾蘭投資與發展局(IDA)金融業事業部負責人萊恩斯(Deirdre Lyons)說。IDA 是愛爾蘭負責招商的半政府機構。

清楚定位 衝高競爭力

愛爾蘭政策都有其目標,一些看似僥倖的隨意,其實背後都有規畫的邏輯。萊恩斯說,愛爾蘭很清楚,未來高成長的行業是科技、生技與金融。愛爾蘭小,要參與高成長產業,一定得選利基產品、利基機會。以位在都柏林港區,一九八九年設立的國際金融服務業中心(IFSC)為例,愛爾蘭不跟英國、紐約爭金融中心,卻定為跨國銀行進軍歐陸的後勤中心。以花旗為例,十二年前在都柏林只有八十人,如今卻在都柏林建立後勤中心,負責全集團十大業務,員工超過一千一百人。而競爭基礎平等的新興領域—如資產管理,愛爾蘭則以低稅率,讓許多公司願意把基金登記在愛爾蘭名下。洛桑國家競爭力評比中,愛爾蘭管理資產金額全球第一。

愛爾蘭人才的品質與態度,更深化跨國企業對愛爾蘭的依賴。在還很窮的六十年代,在愛爾蘭念高中就免學費,九十年代更擴大,念大學也免費。六成愛爾蘭孩子,擁有大專以上學歷,使得愛爾蘭人力素質高。IBM 一位資深副總裁就說,印度客服中心只能處理照表操課的簡單服務,比起來,愛爾蘭客服人員就很靈活,能夠處理比較複雜的難題。

配合外商需要與經濟定位,愛爾蘭對移民採取比歐盟各國更開放的態度。能說廿二種語言的 IBM 歐洲銷售與客服中心,就設在愛爾蘭。

「我們愛爾蘭人普遍有一種確信能夠做到(you can do)的工作態度。」一九九四年,花旗在愛爾蘭第一位本地雇用的研究所畢業生,現任信託事業後勤主管萊特(Browyn Wright)說。她舉花旗愛爾蘭產品研發中心為例,這是花旗美國境外唯一的研發中心,負責投資管理業務的電子交易研發,花旗看上就是愛爾蘭人自動自發的態度。

自信積極 人力素質高

除了確信自己能做到,在愛爾蘭採訪,另一個常常聽到的詞是「問題總要解決」。這種解決問題的態度,讓小國愛爾蘭快速回應外商的需求,形塑一種開放討論的傳統。以資產管理業為例,愛爾蘭是歐洲第一個採用準則制,而非法規制的國家,讓法規對於創新、交易的阻礙降到最低。「愛爾蘭政府有許多非正式的溝通管道。」美國籍的愛爾蘭科學基金會負責人哈里斯說,以 IDA 為例,雖然是一個半官方組織,但若是外商遭遇問題,招商局總經理可以一通電話打給愛爾蘭經濟部長。外人投資的大案子,IDA 談完補貼、條件,直接送部長室,時間不拖過一周。「我們是個很小的社區」所有愛爾蘭人都一再強調。

從低成本組裝中心,到現在研發、服務業中心,愛爾蘭顛覆了外資逐低成本水草而居的想像,漸漸在小島上生根。「很多事都不是計畫好的,而是一種意外。」在法國長大的愛爾蘭裔,歐盟駐台北經貿辦事處代表麥百賢說。而愛爾蘭時報執行副總編輯馬塔(Peter Matargh)則形容:「是一種累積到一個量後的 tipping point。」

低稅政策 成洗稅天堂

愛爾蘭成功利用外資現代化,原本落後的農業經濟,升級到服務業經濟。但低稅率政策,也在歐盟引起許多爭議。「愛爾蘭可能變成『洗稅天堂』。」愛爾蘭聯合工會遊說團體經濟顧問保羅.史維尼(Paul Sweeney)就批評。

史維尼認為,因為愛爾蘭稅率低,許多跨國公司會把利潤放在這裡,政府稅收其實是超徵。去年底,辜狗決定在愛爾蘭設歐洲總部,《華爾街日報》就報導,這樣的決策,可能與辜狗節稅有關。因為愛爾蘭對專利交易免交易稅。

大量 GDP 由外商創造,外界也質疑,愛爾蘭人是否真的那麼有錢?長久以來,愛爾蘭 GDP 與 GNP 間就有一定差距。GDP 代表在愛爾蘭境內的經濟產值,包含外商在內;GNP 則是以國民為單位,才是愛爾蘭人創造的產值。二○○四年,這兩個數字差了近兩成。包括前愛爾蘭總理費茲傑羅都指出,愛爾蘭經濟奇蹟的挑戰,在於是否能讓更多愛爾蘭人受惠。根據聯合國人類發展報告,愛爾蘭所得不均度,屬於全球偏高的國家。

愛爾蘭人是有自己的問題待解,但是沒有人能夠否認現存的經濟奇蹟。

2006.02.08  中國時報

勞、資、政府 共體時艱 社會契約 終止苦日子 締造高成長

陳一姍∕都柏林報導

比起減稅、補貼,這些可以量化、容易模仿的經濟政策,締造愛爾蘭經濟奇蹟的還有一個看不見的優勢,那就是自一九八七年以來,由工會、政府與資方簽訂的社會契約。

不同於歐洲工會給外界,總是與資方、政府對立的強勢形象,在愛爾蘭,社會契約中止了愛爾蘭高負債、高通膨、高失業率的苦日子,締造了近廿年的高成長。

愛爾蘭工會聯合遊說團體經濟顧問保羅.史威尼(Paul Sweeney)指出,石油危機時期,愛爾蘭執政黨錯誤地以減免財產稅、增加公共建設的方式,企圖挽救經濟,結果造成政府財政債台高築,利息負擔越來越重。為了解決財政問題,政府企圖加稅。對企業而言,工資隨著物價飛漲,成本不堪承受,只得裁員,導致失業率高達 廿%。對勞工而言,失業陰影籠罩,即使是幸運保有工作,名目薪水成長,但扣掉稅、物價後的實質工資有一年反而下降四%。

長達十年的時間,愛爾蘭陷入了惡性循環,甚至有兩年經濟負成長。「情況真的非常、非常糟。」愛爾蘭最大工會 SIPTU 首席經濟學家歐爾登(Manus O’Riodan)說。

但是愛爾蘭各界並沒有陷入互相譴責的毀滅循環中,苦日子反而把工會、政府與資方三方,逼上了談判桌。長達一年的時間,三方持續對話,凝聚了「搶救工作」與「維持實質所得」兩大焦點,簽下了長達三年的「經濟復甦專案」。專案包含,政府必須縮減公共建設支出,讓利率與物價回穩,承諾降低個人所得稅。工會承諾三年內,如果減稅,實質薪資維持,名目薪資可縮水。在經濟復甦專案三年期間,勞工名目薪資每年僅成長一%,但因減稅,實質所得反而增加。

社會契約締造三贏的對話模式,已成為愛爾蘭最大的穩定力量。原本只計畫實施三年的社會契約,分別於一九九○、一九九五、二千年再度續約。據統計,前三次分別讓愛爾蘭勞工實質薪資增加了八%、六%與五.六%。

為什麼愛爾蘭工會不採取對峙態度?歐爾登,這位愛爾蘭工會史上首位經濟學家認為,是因為現實。不像德國、英國,工黨擁有強大的政治勢力,愛爾蘭在工業革命中缺席,長久以來就是農業國,勞動黨從來就是得票率不超過一O%的小黨。「很早我們就決定走另一條路,不能依附政治,去爭取勞工的權益。」他說。

愛爾蘭工會史上最重要的領袖小拉爾金(James Larkin Junior),很早就定位愛爾蘭工會必須要「理性而有智慧的運動」。譬如:在上周二新一輪社會契約談判中,工會就主張不要再減稅,而是把稅收用在勞工再訓練、兒童照顧上,以因應產業轉型與婦女投入就業的新問題。

愛爾蘭證明,苦日子的經驗是有價值的。

2006.02.08  中國時報

專訪科學基金會負責人哈里斯 「人才、速度 產業升級關鍵」

陳一姍∕專訪

成立於一九九九年的科學基金會是公認愛爾蘭由低成本製造中心,向上升級的關鍵機構。五年掌握著七百億歐元,約台幣二.八兆的預算,主導愛爾蘭科技政策。過去五年,這個基金會吸引了貝爾實驗室、IBM 軟體中心、英特爾、輝瑞藥廠等,在愛爾蘭設立研發中心。「愛爾蘭起碼站上了全球研發地圖,」科學基金會負責人威廉.哈里斯(William C. Harris)說。

身為基金會關鍵人物,哈里斯其實是美國人。一九五○年代,哈里斯父母就離開這個小島,在美國出生長大的哈里斯走過許多國家,甚至台灣,卻從沒回過愛爾蘭。八年前,愛爾蘭政府透過獵人頭公司找到他,希望曾在柏克萊教書、在美國科學基金會工作的哈里斯能回國。「我對這個國家一點都沒有概念。」剛剛從中國、印度回來的他說,談了幾次,甚至連愛爾蘭副總理到華盛頓都特別與他面談,才讓他簽下五年約。

哈里斯說,愛爾蘭很清楚自己很小,沒有太多的人力與資源,因此一開始就決定資源要集中在科技與生技產業,其餘產業只好先犧牲。「小國必須找到一種聰明的方式。」他認為,最聰明的方式,就是設計一套制度讓學校與產業成為伙伴,以累積足夠的資源(critical mass)。

超過九成資金贊助產學合作,科學基金會的政策非常清楚。哈里斯說,社會支持科學研究是有目的的,對於小國,大部分資金,還是應該用在與產業有關聯。「也許不是今天、明天產業的需要,但起碼未來五年產業必須要有興趣。」他定義。

因為合作的對象都是跨國企業,科學基金會審查企畫案的委員會也均由國際知名學者組成,以確定錢花在刀口上。為什麼能夠吸引這麼多企業,來愛爾蘭作研發?哈里斯說,重點就是人才與速度。「我們極端重視速度。」他說。

哈里斯說,官僚體系最容易折損研究人員的興致,愛爾蘭國家小,溝通時間可以縮短,就可以用這點優勢,吸引最好的企畫案。在美國要拖半年的申請案,在愛爾蘭三個月內一定有結果。

與中研院院長李遠哲曾是同事的哈里斯說,在研發上,台灣優秀的工程師佔有絕對優勢。他開玩笑說,台灣人是最好的工程師,愛爾蘭人是最好的生意人,如果能複製這兩個民族優秀基因,一定能創造超強種族。「台灣的挑戰是如何擅用這些人才,與大陸的低成本優勢競爭。」他說,而愛爾蘭也面對相同挑戰。

清楚的焦點,以國際標準,快速吸引人才,是愛爾蘭科學基金會成功的不二法門。

2006.02.08  中國時報

「擁抱」改變 泰然面對未來

陳一姍∕特稿

「如果只能用一個形容現在的愛爾蘭,你覺得是什麼?」在愛爾蘭的每個採訪,記者都會問這樣一個古怪問題。

「一個字啊?」受訪者通常這樣反應。

在堅持遊戲規則之後,只見受訪的愛爾蘭社會菁英,一個個橫眉子豎眼睛,搜索枯腸,最後才慎重決定。最後我們得到的答案有「現代化」、「自信」、「希望」…,其中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擁抱(embracing)」。

回答這個字的,是花旗銀行愛爾蘭總部後勤部門主管萊特(Browyn Wright)。卅多歲的她,是花旗第一位本土雇用的研究所菁英,由愛爾蘭相當於台灣大學的三一學院畢業,她的同學、學長畢業後一個個都離開了祖國,到外地討生活,只有她留下。十二年間,她結了婚,生了一個小孩,先生常常出差到亞洲,一個典型新愛爾蘭中產階級的代表。她回答擁抱,因為愛爾蘭人擁抱改變,擁抱多國籍,擁抱創新,擁抱成長。她回答擁抱,因為她對愛爾蘭的現在與未來言談間充滿了自信。

事實上,從客觀數字來看,台灣經濟表現並不比愛爾蘭差。儘管二○○五年經濟成長率愛爾蘭五.八%,比台灣三.八%來得高。但洛桑管理學院所做國家競爭力評比,台灣排名十一,再度超前愛爾蘭的排名十二。

愛爾蘭人對於未來的樂觀,在於這個島國已發展出一套自己的經濟哲學。創造三贏的社會契約制度、自我定位為跨國企業前進歐洲大陸的跳板,在英特爾、貝爾實驗室、微軟、雅虎研發中心競相進駐後,產業升級與轉型已見眉目。儘管,因為之前縮減公共建設支出的關係,這個小島的基礎建設全球排名卅、卌(台灣廿幾),實在很差。他們的網路寬頻系統,跟亞洲國家比,更是落後的不得了。但愛爾蘭人並不慌張,新一代愛爾蘭人已經找到擁抱改變的自信。

台灣呢?如果,要你用一個字形容台灣呢?

2006.02.10  中國時報

從愛爾蘭看台灣政經突圍

李紀珠

馬市長歐洲招商之餘,特別選定愛爾蘭為其學習之旅的一站。記得三年前受馬市長之邀,在台北市政府經濟發展委員會作專題演講,當時即以愛爾蘭為例,以對比的方式談台灣經濟遭遇的挑戰及因應方式,原因即在於愛爾蘭不論在經濟及外交上的成功突圍,對面臨政、經雙困的台灣,皆具啟發。

一九八八年英國經濟學人雜誌以「富人中最窮的國家」為標題,搭配乞丐蹲在地上討錢的畫面,作為對愛爾蘭之描述及封面故事;這略帶羞辱且長達十八頁的專題報導,引起我對這個國家的注意,而經濟凋蔽及恐於經濟的邊緣化,是我對該篇報導最深的印象。然一九九七年經濟學人雜誌又再以「閃耀愛爾蘭」作為封面故事;看著愛爾蘭由備受嘲諷到極盡推崇,引發我深究其轉換過程的興趣。

台灣與愛爾蘭無論在政治或經濟上都有許多相似之處。先天上,兩國皆為人口、領土定義上的小國;而在政經挑戰上,愛爾蘭亦曾經歷像台灣現今所面臨的困境。政治上,愛爾蘭向來與英國及北愛爾蘭不睦,特別是英國曾處處掣肘愛爾蘭在國際社會的參與。而經濟上,愛爾蘭貿易曾高度倚賴單一市場-英國,八○年代初期與英國貿易仍占其總貿易近百分之五十。此外,其雖是最早加入歐盟的成員,但因處於歐陸之外,故面對歐盟的興起,認為有被邊緣化的壓力。

然不到十年,愛爾蘭政治及經濟上的成就,卻令人印象深刻。政治方面,該國成功扮演歐盟輪值主席的角色,並積極參與歐盟事務。經濟方面,近十年平均經濟成長率居歐盟會員國之冠,每人 GDP 亦已超過其長期依賴之英國,甚至德、法。失業率從一九九一年的一四.七%降到二○○三年的四.六%。積極開放自己,形成高度國際化的產業結構,外資對該國在製造及出口產值的貢獻,皆超過七○%。

愛爾蘭並非沒有走錯路的經驗。由於擔心在歐盟興起中可能被邊緣化,在缺乏自信下,對外曾採取保護措施限制外來競爭,對內則以不斷擴張的財政政策刺激景氣。結果,該國經濟停滯的狀況不但沒有改善,國家財政也幾近破產,企業競爭力更是每下愈況,白領階級不斷外流。

愛爾蘭能有今日的成就,原因很多。包含歐盟的補助及其在教育、租稅、勞工、財政、貨幣等政策上所進行的系列調整與改革。但我認為,驅動其全面政策調整及改革之動力,在於其認清所處的狀態及其優劣勢,極力走向國際化,重新在全球而非侷限在歐洲經濟體中找新的定位,並運用語言上的優勢,積極扮演歐、美兩大經濟區塊的平台,而不自限於作歐洲邊緣的哀怨者;不但以歐盟最低稅率積極爭取外國投資,應用英語優勢,扮演美洲及歐盟的中介角色。該國政府謹守財政健全,並協助勞資雙方建立共識,提供免費且普及的高等教育;尤其是,在歷史教訓中,學會「去政治化的經濟發展」,力求國家經濟轉型。

令人遺憾的是,台灣似乎正走在愛爾蘭昔日的錯誤道路上。我們一直無法以全球的視野來定位兩岸關係,反以兩岸的角度來看兩岸,結果是自限於兩岸間的小國角色。面對大陸的崛起,政府設下層層障礙讓經濟失去動力。為救經濟,不斷的擴大財政支出,不但效果不彰,反加速財政惡化。不思運用先天在語言與文化上之優勢,卻致力於去中國化;想轉型成知識經濟為主的經濟體,卻不斷調高學費,政治思維指導經濟政策的例子更屢見不鮮,與愛爾蘭去政治化的經濟發展,形成強烈對比。

對於愛爾蘭的政經成就,在政治上,該國前總理費茲傑羅認為:「作為小國更須『主動』了解大國,並尋求與其相處之道」。而在經濟上,該國前副總理哈尼則表示:「愛爾蘭的發展並非奇蹟,關鍵在於正確的國內政策,以及積極融入全球化」。清楚認識自我處境,找出正確的定位,正確的突圍方法自然應運而生,不是嗎?

自一九九八年起,我便不斷提請政府財經部門研究愛爾蘭經驗,並多次為文「小國大經濟」、「愛爾蘭經濟發展的啟示」等,也在演講中分享愛爾蘭政經轉型的經驗;雖然愛爾蘭今日的成就,不能保障明日的成功,兩國境遇亦非完全相同,但其走過的成功歷程,對陷於政經雙困的我國,仍有相當的啟發。

(作者為國民黨籍立法委員,政大經濟政策中心主任)

2006.02.10  中國時報

以胸襟放下悲情 以勇氣擁抱世界

中時社論

連日來,本報刊出一系列的愛爾蘭專題報導,分別從政治、外交、經濟、社會各層面,詳實呈現「凱爾特虎」的成功經驗。固然,成功的模式不只一種,每個國家都有不同的成長歷史與資源力量,但愛爾蘭的例子,仍可為台灣帶來一些啟發。

修改第 8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550431
頁/共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