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賭布魯塞爾:英國脫歐的半輸棋局
2016/03/03 17:09:00 The Glocal
文/尹子軒(香港The Glocal副總編輯)
日前英國首相在歐盟高峰會 (European Council)與其他歐盟會員國簽下了號稱「無法反悔」、兼具「法律約束力」的國際協定——歐盟以給予英國諸如能夠對歐盟勞工及移民在英福利踩煞車的權力等若干優惠,來換取英國公投留在歐盟。這份協定事實上座落於歐盟法以外的灰色地帶,在實際實行層面,並不一定如歐盟高峰會主席圖斯克(Donald Tusk)跟卡麥隆所稱的「無法被駁回」,但若暫且先撇開這一點不談,這場拖棚已久的脫歐歹戲,似乎終於要在六月二十三日的公投時閉幕了。
如筆者在《英國的脫歐懸崖:冀望民粹,低估風險》一文中指出,英國實際上脫歐的益處和籌碼都不多,而脫歐面臨的中長期後果已在前文有較爲細緻的描述,便不在此贅述。這場鬧劇,最有討論價值的不在於英國「可能」脫歐,有趣的反而是此次脫歐協議裡,英國和歐盟各層次政府之間的博弈。
從紙面上看,這一次的協定是無比優渥的待遇,英國看似不費吹灰之力便從歐盟獲得相當可觀的回報。就算是希臘那般鬧得轟轟烈烈的歐債問題,歐盟也僅是私下討論,投票暫停其歐盟會員資格。比起先前希臘瀕臨債務違約引起的脫歐討論,英國脫歐不但成功地讓歐盟讓步,在英國國內,則一方面削弱了保守黨內與卡麥隆打對台的勢力,另一方面亦保障了國內民族主義者,覺得英國應該有的帝國顏面。
某些過分簡單的評論,必定會將上述的結果,視為是卡麥隆對陣歐盟各國的大獲全勝,以及英國不論脫歐與否都穩操勝卷的根據。然而若從歐盟的框架來看,他會員國在歐盟高峰會承諾的條件,雖然看似優渥,但仍未經歐盟最重要的民主機關歐洲議會通過,而且在主張平等的歐盟法制內,此協議亦很有可能在落實後被挑戰。在政客們無權操控歐洲法院(European Court of Justice) 的情況下,卡麥隆獲得的協定,不過是歐盟塞給英國——那些還活在帝國夢裡的政治嬰兒——一個搪塞的奶嘴罷了。
現在英國不論公投結果為何,都已經因為勉強與歐洲劃清界線,而失去了本來和德法兩國共同領導歐盟的主導權。反過來,歐盟卻獲得了短暫的喘息機會——內在化國家主權以及超國主權衝突本來就是歐盟一貫的處理手法,自法國戴高樂將軍以來便如是。堅持脫歐的民族主義者,其嚴格定義的絕對國家主權,在現代歐洲不但是一個落後的理念,更是阻礙國家得益於歐盟的高牆。
身為歐盟大國,英國與德、法並列歐盟三巨頭,手握話語權與影響力。現在英國不論公投結果為何,都已經因為勉強與歐洲劃清界線,而失去了本來和德法兩國共同領導歐盟的主導權。 圖/歐新社
分享
▎「百般禮讓」的歐盟協議
英國和歐盟高峰會各歐洲元首日前的協議,實際上確實超出了歐盟預期的許多底線,可以說是歐盟政治上可以割捨的最大數。其中最爲歐洲人側目的,莫過於協議中擬定,如英國將在公投決議「不脫歐」之後,可讓歐盟執委會(European Commission)向歐洲議會提出,暫停其他歐盟會員國移民福利的機制。如果歐洲議會授權通過這項限制,未來在英國工作、來自其他會員國的勞工,將會被英國的福利網摒除在外,無法在工作的頭四到七年内和英國勞工享有同樣福利。
該機制中,保守黨著墨最多的,莫過於在英國工作的歐盟會員國公民,他們在母國的子女,也將無法享有和英國勞工子女同等的福利。換言之,在英國工作的歐盟勞工,將在收入和英國公民差不多(更少的情況占多數)的同時,僅能讓在母國的子女享有和母國一樣的福利。此機制不只適用於新抵英國的勞工,更將在2020年時套用到已經領取類似福利的勞工,他們在母國的子女身上。
歐盟一向期許在會員國間保有持平立場,因此給予如英國這樣的發達國家,如此特殊的待遇,實在是前所未有。歐洲其他的右翼政黨,尤其是西歐發達國家的黨派在看到協議後,想必已蠢蠢欲動了(如果脫離歐元區對他們的經濟是一個可以承受的代價的話)。但是,這個機制恰好是協議中,最無法受歐盟高峰會會所保障的——在歐盟架構内,任何法案都必須經由歐盟執委會,歐盟高峰會以及越趨重要的歐洲議會這三個立法機關通過,而後的實行亦將受到歐盟執委會的監督以及受歐洲法院的判決影響。
現在的協議已有高峰會會跟執委會,兩個歐盟機構的同意,這也是卡麥隆以及圖斯克口中,所謂「無法反悔」、兼具「法律約束力」協定的由來。但是,此協定也和任何歐盟法案一樣,在歐洲議會内以及實行後,都有被立法推翻的機會。在歐盟勞工法的平等原則下,如果英國不脫歐而該議案又被通過的話,會有不符原則的爭議出現。另外,由於歐盟實行的是判例法,意即凡有勞工提出抗議,且歐盟法庭被國家法庭邀請釋法,該法案便有被更改的可能。
我們將永不加入歐元區,也不會加入歐元紓困、申根區、歐洲軍隊,或是歐盟超級國家——卡麥隆
正如卡麥隆對内的聲明所指,英國將「永不加入」歐元區、維持在申根公約以外,以及將「不會」投入到歐盟近年對會員國團結的倡議(ever closer union)中。雖然這些表態對歐盟會員國來説都不意外,也不新鮮——但從歐盟的角度來看,這等於是為歐盟成立的基石開了個特例。當然,除了英國以外,歐盟有其他八個會員國亦不使用歐元作為法定貨幣,但是這些國家,從瑞典到捷克的入歐協議(Accession Treaty)裡,都明確指出將在未來某時點加入歐元區。這次協議中明確表示一個國家無需加入歐元區,代表著歐盟爲英國另開先例。
不同於上述福利機制有被歐洲法院擊墜的機會,「永不加入」歐元區屬於政治表態,故此將只可以被歐洲議會否決。事實上,歐盟跟英國在此條款上,是各取所需——卡麥隆獲得了投票給他的 「小英國人」(Little Englander)和黨内中間派的支持;而歐盟,則因現有投票制度為豁免者無投票權例,從此可以在如經濟與財政等較敏感的議題上,無視英國的訴求。
而不論脫歐與否,歐洲統合的進程都將不會被英國阻擾——這則是歐盟和英國在本次協議上最大的共識。
馬拉松式的談判從2月18日下午開始,持續到20日的周末。圖為卡麥隆(右)與歐盟高峰會主席圖斯克(左前)、歐盟執委會主席容克(左後)的會晤。 圖/路透社
分享
▎缺少盟友的英國 加速被邊緣化
英國保守黨在歐洲議會以及整個歐盟架構内勢孤力弱,已不是新聞。和七、八十年代柴契爾夫憑藉高超外交手腕,將單一市場的規劃帶往更具自由主義色彩方向的能力相比,保守黨在這次的脫歐協議裡,不僅未能引領政治風向,更可能進一步拖累其歐洲的盟友。而英國進一步的被邊緣化,也很有可能反成爲這次協議被推翻的契機。縱使協議通過了,也只是英國在其原本可以插手的歐洲事務上,從此更爲被孤立的前奏。
先來看看在通過協議上,扮演最重要角色的歐洲議會。在歐洲議會裡,由保守黨自己的21位歐洲議員,加上波蘭右翼公義法治黨(Law & Justice)為主要成員的《歐洲保守派及改革派黨團》 (European Conservatives and Reformists Group),共有82席,僅佔歐洲議會751名議員席次裡一成多 。反觀已經由義大利籍黨魁皮迪拉(Gianni Pittella)明確提出反對移民福利機制的《社會主義者和民主人士進步聯盟》(Socialists and Democrats),則有193名歐洲議員,為歐洲議會第二大黨團。
儘管公義法治黨是保守黨在歐洲議會的盟友,但其在脫歐協議的立場也有待商榷。公義法治黨本身頗具具爭議性,其創始人兼黨主席卡卓斯基(Jarosław Kaczyński)在之前的一次訪談中,論及波蘭海外僑民對該黨的非議,他直指這些僑民「有叛國的遺傳因子」。公義法治黨對移民歐洲他國的僑民的敵意,顯而易見。但在這次的脫歐協議上,波蘭卻透過與捷克共和國,匈牙利,以及斯洛伐克組成的維謝格拉德集團(V4)向英國的「福利刹車權」提出異議。波蘭首相亦早早於二月初表示,不能接受英國刪減已經在英國的波蘭勞工的福利。
在脫歐協議的商討上,公義法治黨提出了以「加強北約在中歐駐軍」,作爲支持英國脫歐協議的交換條件。姑且不論英國在北約内的叫價能力有多強,在英國有為數可觀的波蘭人民,而公義法治黨雖然可能對境外僑民存無好感,但如果華沙政局有所變化的話,難保在歐洲層面上波蘭不會和英國出現「路線衝突」。
另一方面,英國本想藉由在歐盟高峰會上,引導脫歐派爲此協議背書,但卡麥隆本人在峰會上的影響力十分微薄,這從先前任命執委會主席容克時,只有他跟匈牙利極右派總統投下反對票,便可見一班。如今的脫歐協議,等於是英國將自己在歐洲的底牌亮出。
卡麥隆曾表示英國可以做到「best of both worlds」,意即,英國在與歐盟保持距離之餘,又可以左右歐洲事務,但從脫歐協議在歐盟内引起的反對聲音來看,似乎誰也無法保證這種好事真的會發生。
2月20日當天,許多在英國工作的波蘭人民聚集在西敏寺外抗議卡麥隆的「福利刹車」提案;有人甚至發動捐血給英國健保(NHS)的活動,藉以表示英國已與他們日常生活密不可分。 圖/歐新社
分享
▎歐盟成功「内在化」英國脫歐問題
民粹右翼主義在歐洲的廣泛興起,是卡麥隆縱使在歐盟架構内如此弱勢,還依然能夠從歐盟獲得如此一個相對優渥方案的最大原因。畢竟,英國在歐盟内的地位,雖然遠不及部分保守派英國選民所預期的強勢,但今日的歐盟內憂外患,若讓英國輕鬆地脫歐,將只可能導致雙輸的局面。
從卡麥隆倉促地選擇在100日内的六月二十三日舉行公投,而非外界估計的2017年,便可見端倪。歐盟釋出最大善意的同時,其實所打的如意算盤,不過是再一次的嘗試將歐洲改革的呼聲,重新引導回歐盟架構内,而非由各個會員國在國際間各說各話;或更甚者,聯結外力向歐盟施壓——比如和歐盟在能源問題上有爭議,又因經濟問題漸趨躁進的俄羅斯——避免讓本來已經複雜的歐洲局勢,節外生枝。
歷史上靠逼宮手段向歐盟「勒索」協議的,還有英國的老對頭法國,其在1966年玩的那齣戲——「空椅危機」(empty chair crisis)。當年戴高樂認爲歐盟執委會權力過大,將會威脅法國從歐盟獲得的農業補貼,於是便杯葛所有歐洲經濟共同體(European Economic Community, 歐盟前身)的會議,時間長達近一年。比起今日卡麥隆還會好好坐下和歐盟對話,法國當年手段更爲強硬,所提出的條件也更爲大膽,最終成功憑籍其戰後歐洲大國的身份,得到了歐洲其他國家的讓步。在各國讓步下,「盧森堡協議」(Luxembourg Accord)出爐,共同體會員同意將歐洲市場整合的計劃,伴隨著的經濟統理權交由會員國間制定,而非超國組織負責。
但事實上,這種互動長遠得益者其實是歐盟,因為博弈後的結果是屬於歐盟整體的,而非單一國家的。首先,當時法國的短期得益,是建立在其他歐洲國家的退讓:當法國要得益於更多的農業補貼,以及其他歐盟提供的經濟效益,她就必須要繼續留在在歐洲與其他國家合作,而不是單方面表示脫歐。故此,會員國在歐盟内的得益,建立於合作,而得益與「鬧事」的成本相等的——所謂的 「winning a battle, lost the war」,這正是歐盟今日對英國打的如意算盤。
歐盟與單一市場發展多年,目前使用的資格多數表決制(QMV)將會員國人口加入表決因素,任何議案需要有55%的會員國(28國中的16國),加上65%的歐盟公民人口數的支持,才能通過。而歐洲議會在里斯本條約(Treaty of Lisbon)後也已獲得決議法案的實權。這兩個脫歐程序必經關卡,再加上脫歐候的經濟代價,早已讓「脫歐成本」遠遠高於「脫歐得益」了。脫歐協議進行到這一步,實際上主導權一直牢牢地抓在歐盟手裡。
根據近期的民調,多數的英國國民是反對脫歐的。所以接下來就等六月的公投,在這一百天裡,除非脫歐陣營能提出特大的經濟或政治誘因,讓英國人的偏離理性,不然英國脫歐應該只是虛驚一場。但是,這次公投的結果之於英國在歐洲前景的霧霾,可能是薄暮前的一線餘暉。
事實上「脫歐成本」遠遠高於「脫歐得益」了;談判進行到這一步,實際上主導權一直牢牢地抓在歐盟手裡。 圖/路透社
分享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財經分析,英國脫歐利大於弊
2016/04/25 17:04:43 Joe
倫敦為英國金融重鎮,其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公開支持英國脫歐,成為英國「Leave陣營」最代表性政治人物。 圖/路透社
分享
英國在20世紀曾經是世界第一強權,但兩次世界大戰後美國崛起,英國的國力和經濟影響力下滑,英國將在今年的6月23日公投決定是否退出歐盟,而這次的公投也將再次考驗英國的國力。
歐盟是一個由歐洲28個國家組成的政治經濟聯盟,其貿易核心——歐元區——英國本身並沒有加入;對英國來說,繼續使用英鎊更能保有自己貨幣政策的獨立性。未加入歐元區的歐盟會員國還有瑞典、丹麥、保加利亞、羅馬尼亞、波蘭、捷克、匈牙利、克羅埃西亞等國家。2011年歐債危機過後,越來越多歐盟或歐元區的會員國開始反思,是否應該退出歐元區,抑或退出歐盟,因為把國家的貨幣和經濟主權交出去,要負擔的風險越來越大、越來越明顯——幾次債務危機的震撼教育後,會員國的人民信念動搖了。在這些民主國家裡,只要經過公投同意,或許政府真的會順應民意退出歐盟這個組織。
英國自工業革命以來,一直是個盛行資本主義的經濟體,倚賴海權和貿易。而英國鄰近歐洲市場,長期以來都擔心,歐洲大陸被一個強權完全統治。
從拿破崙時代開始,到二戰時期的德國以及冷戰時期的蘇聯等政權,只要哪股勢力可能一統歐洲大陸,英國就會去支持能抵抗這股勢力的陣營。對英國來說,歐洲大陸一旦出現霸權,歐洲經濟貿易系統的運作將在沒有英國的情況下,依然運作得相當理想,如此一來,英國的貿易和海權就會受到極大的挑戰,例如19世紀初的「大陸封鎖令(Continental System)」,在歐陸築起貿易關稅的高牆,對英國的經濟傷害非常大。
然而,歐債危機過後的歐洲大陸,由於德國所佔的經濟比重最大(雖然德國扛起的經濟責任也越來越大),在歐元區的政策主導力量亦更為強勢。舉凡「穩定與成長公約(the 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財政條約」以及「撙節政策」,這些為解決歐洲債務危機進一步對金融和經濟造成傷害所制定的政策,皆是歐盟採納德國的建議的實證。德國認為長遠來看,透過平衡預算和國家財務整頓可以提升歐元區的競爭力,但這麼作卻也同時削弱了其他會員國的經濟成長效益,不管是歐元匯率貶值還是歐元區經濟成長,德國都是最大獲利者,呈現強者恆強的趨勢。德國的出口業更是明顯受惠。自歐元開始使用以來,許多經濟數據都顯示,歐元區經濟一體化跟單一貨幣,對德國是利遠大於幣。
但是經濟和政治逐漸被德國控制的歐洲大陸,卻是英國所不樂見的,在歐盟體系下,英國要遵守相關規範,承擔義務,從移民政策、貨幣、產業、稅法、公司法、公共事務等歐盟協議,英國損失了原本許多國家事務的自主權。但是衡量英國是歐盟的第二大經濟體,英國的經濟和貿易勢力影響力深遠,所以歐盟也給了英國的一些特殊待遇,例如保留英鎊的匯率自主權,英國沒有加入歐元區,這樣反而不用承擔貨幣使用的相關義務,貨幣自主權獲得更高自由度。英國也沒有類似其他成員國的邊界控管,2016年還新增限制歐洲新移民享受英國福利,算是非常special的成員。
然而,英國仍然擔心,在德國主導下的歐盟和歐元區底下,英國未來可能還得遵守額外規範,例如歐債危機時期德國主導的撙節措施,歐盟其他會員國反對也無效,但英國當年要加入歐盟時可沒有這規範,如果未來又有新的規範,英國既然是會員,又得被迫遵守,畢竟政治總是充滿意外,誰也說不準潛在風險有多大。
而且維持在歐盟勢力底下,歐洲大陸德國化的結果,歐盟其他會員國一樣拚經濟,變相增強德國的經濟獨強優勢,自己獲得的利益卻縮水了,就像員工和老闆一起為公司打拼,但員工的獲利比例,肯定比不上老闆的獲利。德國的經濟體規模大約是英國的1.3倍,但德國從歐盟中獲得的經濟成長收益肯定超過1.3倍,不管哪個國家成為歐洲大陸的核心政治系統,其實都不利於英國,英國要得是一個無核心化的歐盟,甚至是一個解體的歐盟。
法國極右派近年來亦主張脫離歐盟,好讓法國在政府預算、貨幣政策、邊境管制等方面有更大的自主權。世界報(Le Monde)在2016年2月的民調顯示,53%的法國人也希望舉行法國是否要續留歐盟的公投,49%的瑞典人、47%的西班牙人也都希望自己國家能舉行類似公投,越來越多歐洲國家認為,脫離歐元區或歐盟,未必對自己不利。
最近半年以來,英國可能脫離歐盟的市場預期,已經讓英鎊匯率下跌到1988年以來的相對低點,但事實上,英鎊大貶對於英國來說反而能讓製造業受惠,對英國工業更為有利。英國企業在海外也能因此產生龐大的匯兌優勢,雖然英國與歐元區之間的貿易成本可能會因為脫離歐盟而增加,但英國是貿易逆差國,所以歐元區肯定更不利。從許多經濟和貿易條件來看,考量脫離歐盟後,英鎊如果大幅貶值,其實對英國反而有利。
首先,英國的產業主軸是金融業,這和其他已開發國家的展業主軸大不同,金融業是英國最重要的核心產業。美國次級房貸引爆全球金融危機後,英國央行長期實施量化寬鬆(QE),並且維持利率0.5%直到現今,為的就是確保金融業的資金流動性和營運狀況。
持續性地提供金流和維持金融業的獲利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因為金融業的特性,國際市場對英國金融業的影響力,遠遠大於英國國內市場對英國金融業的影響力,當英鎊能夠大幅貶值時,英國金融海外套利的效益才能大幅提升,英國央行也不擔心大量印鈔會造成惡性通貨膨脹,因為這些龐大資金在套利誘因機制下,自然會往國外流出,英國國內因而不容易產生通貨膨脹。只要通貨膨脹仍然維持低水平,英國央行就能繼續維持寬鬆貨幣政策,來維持金融業的最佳生存環境。只有金融業好轉,英國經濟成長才能較高效率的提升。
市場大多認為,英鎊近年來對美元的貶值幅度相當大,但事實上,英國最大的貿易夥伴是歐盟,英國出口到歐盟產生的就業機會超過340萬個,對英國來說,英鎊兌歐元的匯率,比英鎊對美元的匯率還更重要。匯率是相對的,如果考量歐元兌英鎊的匯率走勢,不難發現,2009年以來歐元比英鎊貶值更多,市場擔心英鎊重貶根本是多慮了。當歐元兌英鎊升值時,英國才更有機會改善經常帳逆差惡化的情況(2007-2009年英國進入高通貨膨脹環境除外),經濟成長年率也更有機會維持5%以上的水平。2014年下半年以來,歐元兌英鎊貶到近年低點,英國經濟成長年率從5%又跌到2.5%,對英國來說,英鎊貶不贏歐元,才是真正要擔心的問題。
近年來,匯率競貶是許多國家刺激出口產業的重要手段,但是透過脫離歐盟而讓英鎊走貶,還會造成其他問題,並不單單只是匯率問題。歐盟會員國之間有密集的長短期投資,如果貿然脫離歐盟,恐怕會讓中斷一些雙方的投資項目。歐盟國家投資英國的資金額高達4900億英鎊以上,大約是外國人投資英國資金總額的半數,許多跨國企業也可能因為英國脫離歐盟而導致投資計畫生變,所以英國脫離歐盟,短期內的經濟與投資衝擊仍然不小。
不過,歐盟和中國近年進入英國炒作房地產的熱錢也不少,英國房地產價格甚至已經飆升超過2007年高點,如果能夠藉此迫使一些短期炒作的熱錢退出英國,讓房地產泡沫降溫,對英國人民也未必是壞事。
英國脫離歐盟,長遠來看,對英國整體較為有利,但是脫離歐盟的短期數年內陣痛期也不小,對於善於算計的英國人來說,這次應該碰到頭痛的難題了。
長遠來看,脫歐對英國整體較為有利,但是陣痛期也不小。 圖/路透社
分享
收看更多文章,請訂閱轉角國際facebook專頁:
Joe
台灣最大國際金融投資部落格主編。曾任經濟日報、北美智權、商業週刊、Yahoo 財經專欄作家 壹電視、東森、三立、非凡電視台、香港鳳凰財經來賓、MoneyDJ 網路電視主持人。先後在澳洲、新加坡、中國歷經約4年的海外工作或生活經驗。▎FB:外匯是穩定投資的天堂 ▎Blog:Joe的部落格
帝國前途宣傳戰:英國脫歐公投的紙上對決
2016/06/20 17:25:55 李筱雯
6月16日,國會議員寇克斯(Joe Cox)遭槍擊身亡,讓留歐與脫歐兩陣營原本尖銳對立、互不相讓的爭辯急踩煞車...。 圖/路透社
分享
英國脫歐公投前一週,工黨國會議員寇克斯(Joe Cox)遭槍擊身亡,讓留歐與脫歐兩陣營原本尖銳對立、互不相讓的爭辯急踩煞車;公投激辯獲得短暫休息的空間,新聞媒體標題轉向肅穆的哀悼:
她到了一個更好的世界,希望我們能團結一致,消弭仇恨
英國最後一次發生國會議員被殺身亡的政治悲劇距今已26年。1990年7月,保守黨國會議員伊恩高(Ian Gow)因座車被愛爾蘭共和軍放置炸彈而身亡。然而,彼時肅殺的政治氣氛與今日截然不同,難道今日的英國還有這麼大的仇恨,要置人於死地?寇克斯事件裡,警方初步調查指向與極右翼團體有關;不過,這種激化對立與仇恨的威力,媒體報導與政治人物的口水戰, 恐怕也脫不了關係。
這種激化對立與仇恨的威力,媒體報導與政治人物的口水戰, 恐怕也脫不了關係。 圖/歐新社
分享
脫歐公投是個老掉牙的議題,但近幾個月來主要的爭辯都集中在經濟、移民跟公投宣傳的策略;公投效應也帶動了三位重量級政治人物的高曝光量——首相卡麥隆(David Cameron),財長奧斯本(George Osborn),以及前倫敦市長強森(Boris Johnson)。前面兩位力主留歐,聲稱留歐才能讓英國的經濟持續發展,否則將陷入衰退、英鎊貶值、房地產崩盤、倫敦金融中心地位不保等等;強森則主張脫歐且善用淺顯易懂的庶民語言,像是:
在英國製造的法國襯褲(French Knickers),就算脫歐,難道法國要跟我們課法國襯褲的關稅嗎?當然不會!
歐盟根本是垃圾(pants),不合身的內褲(badly-designed undergarment),唯有脫歐才能重獲自由!英國才能真正獨立!
另一位力挺脫歐的英國獨立黨(UKIP)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則常站在一大群長長的排隊人籠前,呼籲斷絕大批歐洲人與難民所帶來的衝擊;慣於使用極具爭議、被批評為種族歧視的反移民海報的法拉吉,將整場公投的焦點都環繞在移民爭議上。
但除了表面上這些宣傳戰術,各式的陰謀論也接踵而來——有一說是因為卡麥隆政府大刪社福預算,引發民怨,所以投票脫歐是為了懲罰他;也有一說是,如果脫歐成功,支持留歐的首相卡麥隆將會在30秒內宣布辭官,外傳覬覦首相大位已久的強森是否會想取而代之?
保守黨的留歐派主力:首相卡麥隆(左)與財相奧斯本(右),兩人皆力主留歐,聲稱留歐才能讓英國的經濟持續發展。 圖/路透社
分享
保守黨的脫歐派旗幟:前倫敦市長強生,則主張「是時候和歐盟說Bye bye了!」 圖/路透社
分享
慣於使用極具爭議、被批評為種族歧視的反移民海報的法拉吉(圖前),將整場公投的焦點都環繞在移民爭議上。 圖/美聯社
分享
英國羅浮堡大學從5月23日投票前一個月開始到投票這一週,針對平面與電子媒體的脫歐公投報導,進行了一系列的內容分析,總共發表四次的分析報告。報告中採樣的電子媒體為五家電視台的新聞台(BBC1、 ITV、C4、 C5、 Sky),平面媒體則是全國性發行的十家報紙;主要測量的指標是議題平衡、曝光量平衡、以及報導方向平衡。
第一階段的報導分析顯示,曝光量最大的是焦點人物是強森,其次是卡麥隆;報導大量集中在保守黨,其他政黨(包括工黨)皆被邊緣化,而女性的聲音幾乎全無。該報告顯示,公投辯論所觸及的議題非常狹窄,集中在公投的宣傳策略與過程,鮮少觸及環境、旅行、社會權利與憲政等更廣泛的面向 。換言之,脫歐公投好像變成保守黨內三個大男孩的口角與家務事。
第二階段的報告時間已落在六月的公投月,但此時媒體所專注的仍集中在宣傳策略,公投辯論也還是經濟與移民的老調重彈。在人物曝光量上,雖然漸漸有公民的聲音進入、首相卡麥隆進一步取代強森成為曝光最多的政治人物,但整題而言,脫歐陣營博得更多的媒體版面。支持脫歐的《太陽報》以發行量計算,聲稱超過八成主張脫歐,只有兩成支持留歐。總體而言,在報導平衡方面,脫歐與留歐的主張呈現五五波。此時,工黨持續被邊緣化,幾乎成為隱形人;也由於保守黨掌握公投議題風向的主導權,讓脫歐公投儼然成為該黨爭奪首相寶座的前哨戰。
《太陽報》(左)6月14日大動作地以頭版頭條,宣示對「脫歐」的支持。 圖/《太陽報》
分享
第三階段的報告來到公投的前兩週,儘管郵遞投票已經開始,議題火力繼續集中在宣傳策略、移民與經濟上。三個保守黨大男孩依舊贏得最多媒體曝光量,但英國獨立黨的法拉吉終於爬到第四名的位置。以平面媒體的報導數量來看,脫歐與留歐的新聞數量是六比四,若以報紙發行量來看,脫歐與留歐的閱聽人比率則是八比二。就報導平衡的指標而言,強烈主張脫歐的《每日快報》,《每日郵報》與《每日電訊報》,毫不意外地,是最未呈現平衡報導的媒體;強烈主張留歐的《衛報》、《金融時報》保持著平衡報導原則,而此時的《泰晤士報》未有明顯政治取向,維持微弱地留歐立場與分裂報導。
然而,隨著公投時程逼近,力主脫歐的大眾化小報開始大肆報導脫歐,脫歐的聲浪遠大於留歐,為回應脫歐媒體製造的脫歐時代,《衛報》與《金融時報》也跟進大篇幅地宣傳留歐,媒體戰此時已進入白熱化階段。
投票前一週的第四階段,工黨及其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終於獲得媒體的關注,成為曝光量第三名的政治人物;儘管如此,英國獨立黨的法拉吉還是擠下工黨,成為保守黨以外最主要的媒體消息來源。傳統平面媒體方面,支持脫歐者用大量的篇幅與分析,說明脫歐的好處,而反之亦然,支持留歐的媒體也一樣;但電子媒體無論脫歐或留歐,兩陣營的曝光量與論點都被赤裸裸地呈現,沒有偏袒的情況。在議題設定上,縱使脫歐辯論已進入最後一周的決戰階段,但不管是平面或電子媒體在處理議題時,還是狹窄且破碎地集中在經濟與移民兩個面向。
綜觀連續四周的媒體報導分析,無論消息來源與議題設定,都顯得片面且狹隘。雖然電子媒體呈現了平衡報導,平面媒體卻激烈對立;尤其大眾化小報,不顧平衡,大量地報導脫歐的必要性與好處,再加上其發行量與閱報率,影響大眾甚鉅。
6月21日的《每日電訊報》(左)再次表態脫歐:「如果周四的公投是在恐懼與希望之間的抉擇,那麼,我們選擇希望。」;同一日的《衛報》頭版(右)則反對鎖國,支持留歐。
分享
除了媒體在公投之前扮演的宣傳與辯論的場域之外, 如何才能讓投票公眾獲得充分的資訊,而不是被片斷與偏頗的資訊所誤導?政府中立的資訊政策,也是舉行公投前,很重要的一環。英國上一次舉行的入歐公投(加入「歐洲經濟共同體」)是在1975年威爾森政府(Harold Wilson)時期,有67%支持入歐。
當年政府的資訊政策是由內閣負責,準備了15頁的「英國新政」(Britain's New Deal in Europe),說明政府主張入歐的理由,總共印製兩千一百六十五萬份。為避免政府不被指責企圖引導公投結果,威爾森政府選擇低調不張揚,但事實上,政府的說明與溝通常對民意影響甚鉅,威爾森政府雖然試圖低調處理,但文宣卻只強調不加入經濟共同體的風險(如:失業率攀升跟通膨),也說不上入歐會帶來什麼好處;換言之,政府的資訊過於簡化,並沒有將入歐的利弊與細節等資訊充分揭露,未盡充分告知責任。
此番脫歐公投,有所謂的「簾幕」(Purdah)時期,也就是從投票日(6月23日)往回推四週(5月27日)的敏感時期。這段時間裡,中央與地方政府需遵行「政黨、選舉與公投法」(the Political Parties, Elections and Referendums Act 2000),禁止印製宣傳材料,避免影響民意;公務員也必須保持中立,不能參與宣傳。但從首相、財相到英格蘭銀行總裁,每個人在這段時間裡積極地為留歐辯護,顯然沒人把該法條放在眼裡。
從首相、財相到英格蘭銀行總裁,每個人在這段時間裡積極地為留歐辯護,顯然沒人把該法條放在眼裡。圖為6月6日,公投前兩周出席倫敦留歐造勢的首相卡麥隆。 圖/美聯社
分享
「不想下周五一起床就與法拉吉『混逗陣』嗎」公投前夕,英國街頭仍是脫歐、留歐兩邊宣傳的角力場。 圖/歐新社
分享
另一引發爭議的問題在於宣傳經費的支出。四月初,卡麥隆政府花費了九百卅萬英鎊的公款,印製16頁的宣傳手冊,呼籲留歐。政府這樣的舉措自然會被疑歐派大做文章,逮到機會的法拉吉就說,政府不顧人民感受,大手筆地花了納稅人近千萬英鎊,此番公投根本就是一場人民對抗政治菁英的戰役!卡麥隆陣營的說詞則是,逾85%民眾要求政府提供更多資訊以協助他們做決定,而依過往公投的慣例,政府都會印製說帖,這次也一樣,並無不法。然而,反對陣營抨擊,這份說帖花費納稅人的錢,卻只強調留歐,並沒有把利弊得失向大眾解釋清楚,也沒有留餘地給主張脫歐陣營申張的機會,完全是不公平競爭。
原本因為議員寇克斯槍殺悲劇而緊急暫停所有宣傳活動的留、脫歐兩陣營,在昨日(6月20日)重返辯論舞台,繼續倒數一周的最後衝刺。面對一連串脫歐陣營的抨擊,BBC特別在投票前最後一個週日,為首相制作「卡麥隆對歐盟的問答時間」(David Cameron EU Question Time )的辯論特輯。
「問答時間」(Question Time)是BBC歷史悠久的招牌政論節目,每週四晚上輪流在英國各地現場直播,邀約的來賓通常是不同黨派的政治人物、專欄作家或是記者,而現場觀眾亦可提問;由於主題牽動時事跟社會議題,常常引發激烈的辯論。但這次的首相問答為卡麥隆量身打造,選擇在周末開播,且未邀請脫歐陣營的人士與其辯論,只有卡麥隆站在台上,面對數十名觀眾措詞尖銳的提問 。整晚的問答過程,幾度激烈交鋒,卡麥隆急切的語氣似乎透露出其政治生涯的危機,或許從另一個層面來說,這場公投不單單只是場公投而已,似乎也是對卡麥隆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這場公投不單單只是場公投而已,似乎也是對卡麥隆政府的不信任投票。 圖/路透社
Brexit:大英帝國,留下或離開的政治姿態
2016/06/21 17:51:12 張福昌
面對脫歐陣營幾個月來猛烈攻擊,英國首相卡麥隆日前搬出英國前首相邱吉爾於二戰時期,與歐陸盟友力抗希特勒的精神——「當年邱吉爾沒有放棄,今天我們也不該放棄」——呼籲英國留在歐盟。 圖/路透社
分享
上面這個英文字,是最近幾個月網路最頻繁搜尋的文字之一,足見這個議題已經全球發酵,引起各界關注。脫歐公投是英國首相卡麥隆於2015年競選連任的選舉承諾,原先預計在2017年舉行,但因應保守黨內日益升高的脫歐聲浪,以及在上次歐洲議會選舉得票第一的疑歐右翼政黨「英國獨立黨」(UKIP)的脫歐訴求,卡麥隆於是決定提前於今年6月23日舉辦公投,讓英國人民「自己的未來自己決定」。
誰可以投票?根據BBC詳細的指南,所有定居於英國、年齡18歲以上的英國、愛爾蘭與大英國協公民皆有投票權;而旅居海外未超過15年的英國公民、以及居住在直布羅陀(Gibraltar)的英國上議院成員與大英國協公民亦可參與投票;其餘國家的歐盟公民,除了愛爾蘭、馬爾他與賽普勒斯外,則皆無投票權。
許多人或許不知道,脫歐公投並非史無前例。事實上,這次的公投是英國自1973年加入歐盟以來,第二次的「任性之舉」。回顧歷史,1975年英國面臨是否參與歐洲共同市場(EEC)的抉擇,當時執政的工黨舉行了第一次的公投,結果67%的民眾支持繼續歐洲共同市場。43年後的今天,英國又再次舉行公投,頻率之高位居歐盟之冠,充分反映了英國與歐盟之間「若即若離」的特殊關係。英國留與不留歐盟,不僅是英國問題,也是歐洲問題,其影響範圍不囿於大不列顛島,整個歐洲都將受到影響。
2016年6月23日對英國跟歐盟來說都是歷史性的一刻——英國會自此在歐洲統合史上缺席?還是如首相卡麥隆所呼籲的,英國「never quits」? 圖/路透社
分享
為了不讓自己成為「脫歐首相」,在英國歷史上留下「惡名」,也深怕英國內部再起分裂危機(蘇格蘭揚言,若英國脫歐,那蘇格蘭就要脫離英國,獨自加入歐盟),危害英國統一,卡麥隆因此竭盡全力鼓吹繼續留歐。然而,就民調的結果來看,前幾月以來,留歐雖然微幅領先,雙方差距卻始終都不是很明顯。而就在六月初,脫歐陣營首次「逆轉勝」,然後在公投前的兩周,脫歐持續十個百分點領先留歐陣營。士氣大振的脫歐派於是卯起勁來,在最後決戰幾周內祭出「移民牌」,猛烈的攻勢讓留歐陣營幾乎難以招架。
幾個月來近似五五波的投票趨勢,讓「疑歐派」與「統合派」競爭激烈,這股繃緊神經的緊張感蔓延、籠罩於整個不列顛島,直到上周四(6月16日),一名工黨籍國會議員喬.考克斯(Jo Cox)在選區遭到刺殺,雖然高喊「英國優先」(Britain First)的兇手的行兇動機仍待調查,突如其來悲劇讓留脫兩陣營在第一時間宣布停止一切宣傳活動。舉國震驚,先前兩陣營的隔空叫囂嘎然而止。而在經過兩天的短暫「熄火」後,拉票活動再次於周日(6月19日)啟動,考克斯悲劇後首次民調,卻又顯示留歐陣營民調回升,一切的變動發展極速又讓人有如霧裡看花。
究竟,這是個什麼樣的脫歐公投?各陣營裡面又都是什麼樣的人?而老調重彈的「脫歐」,對英國、對歐盟,存在著什麼樣的弦外之音?
英國與歐盟之間始終存有著「若即若離」的特殊關係,而老調重彈的「脫歐」,對英國、對歐盟,究竟存在著什麼樣的弦外之音? 圖/路透社
分享
▎脫歐?留歐?不同調的英國政黨們
保守黨與英國獨立黨是兩個主要支持脫歐的政黨。然而相較於脫歐意向明確的獨立黨,保守黨內的脫歐意願有如英國整體民調的縮影——49%支持脫歐、41%支持留歐、10%尚未表態。保守黨是英國疑歐派大本營,也是推動脫離歐盟的主要政治力量,前保守黨首相柴契爾就是保守黨疑歐派最具代表的人物。在英國下議院坐擁330席、作為議會最大黨的保守黨,現今已有九成議員表態各自選邊站;根據今年一月英國《衛報》的調查,支持脫歐的保守黨議員有110人、支持留歐的有128人、91人尚未表態、1人選擇中立;而在卡麥隆政府的22位部長中,只有司法、勞工、就業、文化與北愛爾蘭部長支持脫歐,其他17位部長皆支持留歐。然而就目前趨勢看來,支持脫歐的議員與選民數量明顯增加。
而在英國政治光譜中脫歐意識最強的政黨——英國獨立黨——有91%支持脫歐、6%支持留歐、3%尚未表態。該黨在去年國會大選中,獲得12.6%的選票,成為得票率僅次於保守黨與工黨的一匹黑馬,該黨的脫歐聲量因此不容小覷。英國獨立黨的主要訴求就是「反移民」,順著歐洲難民危機的發展,英國獨立黨輕易地獲得九成以上選民支持脫歐。黨魁法拉吉(Nigel Farage)認為,大量移民已對英國造成嚴重影響,破壞社會與人民和諧;只要英國仍是歐盟會員國,就得接受歐陸移民、只要英國一日不離開歐盟,英國移民問題就會越來越嚴重。除此之外,法拉吉還希望英國政府能保護人民免於類似巴黎恐攻的威脅,解決之道便是離開歐盟,並恢復邊境管制。
英國獨立黨黨魁法拉吉與其脫歐陣營的核心訴求,就是「反移民」;他認為,大量移民已對英國造成嚴重影響,破壞社會與人民和諧。 圖/路透社
分享
除了保守黨與英國獨立黨之外,民主統一黨(Democratic Unionist Party; DUP)亦是一個旗幟鮮明的疑歐政黨。在西敏寺代表北爾蘭的民主統一黨,在下議院擁有八個席位,該黨於今年二月中表態支持脫歐;而同屬代表北愛爾蘭的阿爾斯特統一黨(Ulister Unionist),卻發表留歐聲明。從保守黨到北愛爾蘭,這次的公投讓許多昔日老戰友與老盟友,分道揚鑣。
黨內不同調的情況也同樣發生在支持留歐的政黨裡。作為英國最大在野黨的工黨,在下議院擁有230席,傳統上是一個親歐政黨,前首相布萊爾執政期間積極推動歐洲軍事合作與加入歐元區等親歐政策就是最佳寫照;因此,不足為奇地,有六成五的工黨選民支持留歐。該黨黨魁柯賓(Jeremy Corbyn)在四月接受專訪時表示,工黨內部是以壓倒性多數支持英國留歐,因為他們相信,歐盟28會員國可以相互幫助,並透過集體行動來解決跨國問題;若英國繼續留歐,那麼就可以利用歐盟集體力量,共同打擊恐怖主義與氣候變遷等問題。除此之外,工黨也相信,歐盟可以透過集體力量妥善處理投資、就業、勞工、消費者保護與環境問題。
然而,工黨內表態脫歐的雖然還不及四分之一(24%),卻也非小數目。工黨內疑歐聲量最大的莫過於議員斯圖爾特(Gisela Stuart)。本月初當保守黨脫歐代表人、同時也是前倫敦市長的強森(Boris Johnson)提出脫歐後英國移民政策白皮書時,斯圖爾特甚至與強森一搭一唱,在該政策願景的聯合聲明上署名背書。
脫歐陣營內與前倫敦市長強森一搭一唱的工黨議員斯圖爾特(Gisela Stuart)。 圖/路透社
分享
工黨之外,留歐陣營另一個支持者便是自由民主黨(Liberal Democrats, LibDem),與民主統一黨同樣擁有八個席位的LibDem,在歐盟議題上傾向支持留歐(60%);相較於工黨,其支持脫歐比例高出四個百分點(34%;13%尚未表態)。自由民主黨將焦點放在「國民健保」(National Health Service; NHS)上,黨魁法倫(Tim Farron)認為「勞工自由流通」(Free Movement of Workers)對英國經濟相當重要,若英國脫歐,經濟將受到嚴重打擊,進而影響已負債三兆英鎊(相當於138兆台幣),屆時NHS有可能無法負擔部份醫療開銷,民眾自付額度將因此提高。
然而,曾於2010年-2015年間與保守黨共組聯合政府的自由民主黨,在去年的大選遭逢前所未有的潰敗,在下議院一口氣失去48席,2014年的歐洲議會大選更是全面失守,原本的11席如今只剩孤零零的一席,政治顛峰已逝的自由民主黨,如今成為留歐陣營內的單薄勢力。
然而,除了工黨與自由民主黨外,英國還有一股支持歐盟的強大政治勢力不容忽視,那就是蘇格蘭民族黨(Scottish National Party; SNP)。該黨為英國下議院第三大黨,佔有54席位;在Brexit過程中,蘇格蘭民族黨強調如果英國決定脫歐的話,那麼蘇格蘭將立刻舉行第二次脫離英國公投,不惜任何代價要獨立於英國之外,然後申請加入歐盟。
對一向親歐的蘇格蘭來說,英格蘭的人口數量優勢恐怕將淹蓋蘇格蘭渴求留歐的聲音,若公投結果令人失望,蘇格蘭民族黨也不諱言表示,或許會再賭一把獨立公投。 圖/美聯社
分享
▎致歐盟:消逝的國家主權
脫歐公投雖是老調重彈,但是魅力仍在;這場公投不僅是英歐關係的決鬥,也是歐盟制度的體檢。先不論英國若脫歐成功所帶來的衝擊會有多大,脫歐公投本身即可作為歐洲邁向下一步統合,一個適時的「停看聽」的機會。其中有三個政治面向值得我們細細觀察:
首先,從歐盟既存的制度與機構設計來看,歐洲統合有明顯邁向聯邦體系的趨勢,也就是說,布魯塞爾逐漸發展成為掌控全局的中央政府,而歐盟會員國則漸漸流失主權而被矮化成為歐盟體系下的次級政府。這種發展會出現兩個問題:第一,當權力過度集中布魯塞爾,主權國家便會失去彈性的應變能力。歐債危機就是最佳寫照:當歐洲央行掌控歐元區共同貨幣政策時,歐元區會員國就無法彈性使用貨幣政策(例如:幣值升貶)來解決國內經濟問題。從英國不願使用單一貨幣即可看出,英國對於保有與捍衛國家主權的意識,比願意進一步統和的國家來得強烈;不願讓渡的主權,當然也就不只侷限在貨幣政策上。
其次,歐盟雖是全世界最大且最完整的區域組織,其治理能力卻也是有限的,不能解決共同問題。按照歐洲統合的遊戲規則,歐盟會員國讓渡主權給歐盟,由歐盟制訂對會員國具有約束力的共同政策,來解決共同問題;但在難民問題上,歐洲邊境管理署(Frontex)完全失靈,根本無法防堵中東與北非難民入境,最後迫使會員國關閉邊境「自救」。因此,歐盟會員國是否應繼續讓渡主權或授權歐盟,受到相當程度的質疑。
英國留與不留歐盟,不僅是英國問題,也是歐洲問題。德國《明鏡周刊》最新一期大篇幅分析脫歐風險,甚至在封面呼籲英國:「拜託,別走!」。 圖/歐新社
分享
呼籲留歐的還有希臘人,日前(6月16日)雅典一場抗議政府的示威遊行中,亦出現民眾舉牌,向Brexit說不。 圖/路透社
分享
再來,德國霸權是個問題。上述聯邦模式的統合方向,很明顯是德國霸權的結果。德國總理梅克爾自2007年執政以來,已經進入第三次任期;在第一與第三次任期期間,梅克爾成功組成「大聯合政府」,與過去最大敵對政黨「社民黨」(SPD)合作無間,使梅克爾在國內的地位穩若泰山。而在歐洲層面,梅克爾挾其大國優勢,再加上財政部長秀伊伯樂(Wolfgang Schäuble)的大力支持,使德國成功主導歐債危機的發展,舉凡「穩定與成長公約」(Stability and Growth Pact; SGP)、撙節政策、財政聯盟等措施皆出自德國之手。
除此之外,梅克爾的難民政策亦主導歐洲難民問題的發展。「21世紀的歐盟,是梅克爾的時代」,這種事實使英國難以接受,畢竟英國是個有光榮傳統的國家,亦是歐盟三大領導國之一,怎能屈就德國,任憑「梅克爾中心主義」在歐盟體系內無止境蔓延呢?因此,「如何平衡德國,找回英國地位」,成為英國疑歐派的心理難題。
英國是歐盟第二大經濟體,因此,如果英國真的脫離歐盟,那對歐盟整體經濟發展肯定是弊大於利,所有歐盟會員國經濟都將受到負面影響。有鑒於此,歐盟與歐盟會員國皆想盡辦法要讓英國留在歐盟,因此才會出現今年二月底的「妥協文件」,讓英國享受特殊地位待遇。
不過,這種特殊化英國的作法對歐盟是一種傷害。英國限制「歐盟移民」的社福權益,等於將中東歐國家的人民視為二等公民,引起中東歐會員國強烈不滿。而歐盟允許英國不參與歐元區、不參加政治統合等妥協方案,等於是為「點餐式統合模式」(Europe à la carte Modell)背書,歐盟會員國得以國家利益為依歸,選擇性參加歐盟政策,這勢必是歐洲統合運動的倒退。最後,卡麥隆看準歐盟會全力挽留英國的心理,強迫歐盟接受有利英國的特殊條款,這無非是一種勒索行為,實不足取;況且,其他歐盟國家(例如:法國、西班牙、瑞典等)亦將起而效尤,訴諸脫歐公投,來保護國家利益;這種「假脫歐之名,行勒索之實」的風氣,將影響歐洲政治統合的發展。
不論是難民還是歐盟移民,脫歐陣營都存有疑慮。英國獨立黨最新的反移民文宣(如圖),引發留歐陣營的一陣砲轟,將之指責為「種族歧視」。 圖/路透社
分享
▎「再見歐盟」的弦外之音
英國人如果選擇脫歐的話,那麼就是歐盟統合史上,第一個終止會員國地位的國家,在程序上,應按照歐盟條約第50條「退出條款」的規定,由英國政府向歐盟理事會(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提出退出申請,然後進行停止條約義務的談判後,正式退出歐盟。
英國退出歐盟的負面影響很大。對歐盟來說,英國脫歐後,歐盟經濟將會規模變小(英國是歐盟經濟大國)、政治影響力減弱(英國是聯合國安理會常任理事國)、軍事行動能力下降(英國是歐盟國家中最有軍事行動能力與經驗的國家);對德國而言,就如梅克爾常說的:「少了英國,歐盟就不完整」,況且德英貿易量可能下滑,讓德國企業愁眉苦臉;對法國來說,歐盟體系中「法德英三駕馬車」的結構將因少了英國而崩潰,更糟糕的是,法國「聯英制德」的統合戰略亦將瓦解;對美國來說,「英美特殊關係」讓英國成為美國在歐利益的捍衛者,少了英國,美國在歐之政、經、軍戰略的推行將面臨更多障礙。
其實,英國脫歐對英國本身的影響才是最劇烈的。原先暢通無阻的對歐貿易,此後將恢復關稅制度,使英國商品處於劣勢;而在停止適用歐洲單一市場「人員、商品、勞務、資金」四大自由流通後,英國失業人口將暴增300萬。再者,倫敦金融龍頭地位,將因歐盟大金融機構的撤離,而拱手讓給巴黎或法蘭克福,也因此專家預測,脫歐後的英國國內的生產毛額(GDP)將在2030年萎縮20%。這些深遠的影響,是卡麥隆主張留歐的主要考慮。
疑歐派人士然也知道這些負面影響,但是,脫歐陣營的想法也不是沒有道理,更不是完全錯誤。英國脫歐派最耿耿於懷的點就是「太強大的歐盟,壓縮了國家主權」;在最近的難民危機中,歐盟機構的強勢作為更讓英國疑歐派感到不悅——例如:歐洲執行委員會容克所提的「難民分配制度」(2015年5月13日提議:按人口數、經濟力、失業率與已收難民數等四大標準分配難民)、「難民專款」(2016年3月1日提議:調撥七億歐元專款處理難民問題)與「拒收難民處罰辦法」(2016年5月4日提議:拒絕一個難民處罰25萬歐元)等——這些都是毫無考慮各會員國立場、歐盟一意孤行的強制措施。由此可見,在這波脫歐浪潮下,歐盟應該要了解其弦外之音與言外之意,好好思考與調整其決策模式、好好重建超國家組織與主權國家新關係,那麼歐洲統合才有美好的未來。
在這波脫歐浪潮下,歐盟應該要了解其弦外之音與言外之意,好好思考與調整其決策模式、好好重建超國家組織與主權國家新關係,那麼歐洲統合才有美好的未來。 圖/路透社
李筱雯
政大新聞所碩士, 英國西敏寺大學新聞與大眾傳播博士, 倫敦城市大學法律專業文憑。研究興趣:媒體與文化政策,媒體產製研究,新聞與人權。譯作:《隱形性產業:英國移民性工作者》。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