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梅峰臺中市長政見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家國主義失業資料】(轉貼)施洛德即將失業?
 瀏覽35,483|回應183推薦2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早早安(顏俊家)
Vi

失業問題 七年難解 施洛德即將失業?


歐洲特派員 陳玉慧

德國總理施洛德廿二日晚間突然宣布,原訂於二○○六年投票的總理大選將提早於今秋舉行,德國境內政治風向球突然轉向。右派基民黨黨主席梅克爾女士有機會挑戰施洛德,並成為德國有史以來的第一位女總理。

施洛德突兀的決定來自他所領導的社民黨在北萊茵省地方大選大敗,至此,施洛德的社民黨和共同執政的綠黨已在地方政府選舉中全面落敗,意味他如果繼續執政,已得不到任何一個地方政府的支持,跛腳的情況已惡化至全面癱瘓。

德國最近有條社會新聞讓全國深受震撼。一對中年德國夫婦長期失業,一直靠失業金過活,但施洛德政府推出的哈茲失業解決專案申請程序複雜,這對夫婦在仔細讀完哈茲案的申請程序後發現,不但他們未來的工作機會幾乎毫無指望,甚至也不再符合申領失業救濟金資格,在絕望的心情下,這對夫婦當晚留下遺言控訴政府,雙雙自殺身亡。

德國經濟成長率停滯在百分之一不前,失業率居高不下,目前有五百萬德國人失業,在施洛德執政近七年以來,景氣每況愈下,一九九八年選前他信誓旦旦把自己塑造成解決失業問題專家,到了二○○二年大選卻只以八千票險勝連任。七年前,施洛德因失業問題而取代執政十六年的總理柯爾,曾幾何時,他可能也要為失業問題提早下台。

廿二日晚上,當北萊茵省大選選情明朗化後,施洛德在短短一小時內做出令許多人不敢置信的決定,他在決定前並未告知出身綠黨廣受民意愛戴的副總理和外交部長費雪,許多綠黨重要成員由驚訝到失望憤怒,綠黨主席羅絲和費雪隨後表態全力支持重選。

社民黨內對施洛德決定的反應兩極化,但黨主席穆特費辛廿三日再度呼籲黨內團結,以贏得大選。政治觀察家對施洛德的決定並不看好,一般認為,施洛德與其坐以待斃,不如提早重新舉行大選,但民意對施洛德政府相對不滿,施洛德的支持度已降至有史以來最低,重新大選無疑是自殺。

施洛德在六年半年間宣稱走新中間路線,將致力拉進貧富差距,改善社會福利,更倡言解決失業問題;但檢視他過去七年的執政成績,幾乎全不及格,他還公開表示,錯全是過去的執政黨造成,國庫赤字也是過去政府留下,過去的執政黨是黑金黨,他做的已不錯了。談到自己第二屆只以區區幾千票贏得大選,施洛德的反應是,多一票也是贏,「不然要怎樣?」

施洛德的說法令人有似曾相識的感受,不但新中間路線再也不必提起,德國經濟停滯了十年,似乎也與施洛德毫無干係。如果這樣德國選民讓施洛德再當選,那才真讓人跌破眼鏡。

【2005/05/24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8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64496
 回應文章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希特勒「婦女回家」政策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點擊西方紅燈區

● 房思玉

 

德國,八方妓女大“淘金”

自從德國進入世界三大經濟強國行列後,每年800億至1000億馬克的娼妓業消費額,吸引著周邊國家和世界眾多國家的婦女趨之若鶩,使德國的性產業再度出現當年第三帝國百萬婦女“生殖大試驗”時的壯觀場面。

據聯邦德國內務部公佈的資料表明:九十年代後,每年進入德國有賣淫嫌疑的婦女約二十餘萬人,主要來自經濟匱乏的東歐地區。但德國《明星》畫刊披露:官方的統計數字不到實際數字的五分之一,僅每年被德國嫖客僱傭的兒童(15歲以下)性伙伴也不下10萬人,因為大部分暗娼是由黑社會組織操縱和控制的。這家雜誌社的社會調查組坦言,按最保守的數字估計,每年通過各種途徑進入德國賣淫的婦女大致分佈狀況是:東德十四萬餘人,波蘭十二萬餘人,保加利亞六萬餘人,羅馬尼亞五萬餘人,立陶宛四萬餘人,拉脫維亞三萬餘人,丹麥三萬餘人,捷克和斯洛伐克六萬餘人,奧地利四萬餘人,南斯拉伕六萬餘人,土耳其七萬餘人,烏克蘭九萬餘人,白俄羅斯七萬餘人,俄羅斯十二萬餘人,北美地區十萬餘人,泰國、印尼、馬來西亞、越南、菲律賓等東南亞國家二十餘萬人。

今日百萬婦女赴德大“淘金”,已成為舉世公認的不爭事實。

時至今日,談論起德國的性自由、性革命,德國人仍不無自豪地炫耀追憶一番他們的始祖布洛赫和伊斯奇菲爾德醫生--1906年,布洛赫醫生主編出版了《性學手冊大全》,首開德國乃至世界性科學先河;1908年,伊斯奇菲爾德創辦了世界上第一家性學雜誌,引起了世界性轟動,後來他又創建了世界第一家性學研究所,並於1921年組織召開了世界歷史上第一次國際性學會議“性改革國際大會”,等等。

多德國人無不流光溢彩地宣稱:德國,偉大的性科學先驅國!然而,熟知德國今日社會發展真情實況的專家學者則說:促使德國人性開放的真正動因卻是:今日高速現代化的經濟強國,遇上了與當年希特勒第三帝國時代同樣的難題--種族銳減!

1934年,希特勒為圓德意志帝國夢,快速擴充種族人力,在納粹國社黨代會上向全國婦女發布了一項“特別動員令”:凡有生育能力的雅利安女人,必須為帝國作出生育貢獻;對多產多育的母親,帝國將予以巨大表彰和獎勵;對那些應該多育而不育以及為這類女人提供諸如流產、避孕便利的人,政府將從嚴從重懲處。

1935年9月,希特勒在紐倫堡莊嚴宣佈:純潔種族、加速人口生殖以及獎懲條款已載入了國家立法《紐倫堡法律》。這種以“保種保族”為目的的法律規範和道德標準,迅速將第三帝國推向性生活大混亂境地,社會擯棄了“私生子”概念,凡符合帝國“遺傳標準”的德國男人,誰都可以擁有兩個甚至更多的女人,要求是為第三帝國多生快育雅利安的後代。

1942年,德軍在蘇聯戰場上節節敗退,美英法盟軍戰場將德軍推向泥潭,德軍傷亡日益嚴重,到處缺兵員,後備軍來源枯竭,希特勒不得不將“帝國夢”迅速轉向“保種生存”的緊急國策。5月8日,希特勒授命黨衛軍頭目希姆萊緊急創設Lebensborn“婦女中心”,計劃征召百萬婦女到“婦女中心”;加速繁殖雅利安後代。一批批姑娘、少婦乃至半老徐娘在黨衛軍“帝國利益”神聖口號動員和脅迫下,被從工場、商店、街頭乃至家中強行拉到“婦女中心”。如狼似虎的黨衛軍任意強奸蹂躪婦女;而作為黨衛軍洩欲和繁殖工具的婦女們,人人肩負著一個“神聖的使命”:為了帝國利益,快生多育!然而,第一批被征召的四十餘萬婦女生殖的雅利安後代尚在襁褓中,第一大“生殖試驗場”就隨著希特勒帝國夢的破滅永遠被釘在了人類歷史的恥辱柱上。

歲月悠悠。五十多年過去了,德國在二戰慘敗的廢墟上重新崛起並躋身現代化強國之列,許多人雖不敢明說重溫“帝國夢”,但嚴峻的人力資源匱乏的現實,再度把最高當局決策者推向了當年第三帝國魁首面臨的困惑境地--富裕的國民追求享樂逍遙蔚成風氣,86%以上的育齡婦女不願生育,平均每7個人才擁有一個15歲以下的孩子,10年間全國淨減人口一百五十餘萬,成為世界人口出生率最低的國家。巴黎《人口和社會》雜誌以《自殺中的德國》為題如此評說:“德國正以每年15萬至20萬人口遞減,最終將成為‘歐洲消亡’的第一個國家!”

“保種保族”,再度成為當今經濟帝國多數人的夢想,迫使德國當局最高決策層不得不作出了與亞洲各國截然相反的國策--計劃增育。其實,原西德政府從六十年代開始,就已採取種種措施,鼓勵、誘導甚至強制適齡男女多生多育。德國現行法案現定:夫婦同休全薪產假不低於15個月,生育3個以上孩子的母親將獲得政府終生補貼或國家級勞動勳章,政府每年都撥出巨款用以發放懷孕婦女補助金和嬰兒營養費等獎勵性津貼。就婦女兒童的社會經濟保障而言,德國一直名列世界第一。

在“保種保族”、“計劃增育”國策庇護和倡導下,德國人的性生活開放到了遍地都有“紅燈區”的程度:大部分賓館、酒店、酒吧、夜總會、按摩院、鐘點旅館、迪斯科舞廳等消遣娛樂場所,都專門設有為男女幽會、做愛的服務和設施:“私生子”只要與德國人有血緣關係,都將受到社會和法律的保護,任何怠慢兒童和“私生子”的行為都可能受到法律追究。“德國人需要女人,需要孩子”,已成為世界各地“淘金女”們的共識和赴德的惟一理由。連巴黎世界妓女聯合會權益保障部的發言人也坦言道:就嫖客的誠實慷慨和對妓女的需求呵護而言,德國雅利安人堪稱世界第一!

就目前德國人對性自由的態度看,從兩個方面足見其開放和容忍程度。

其一,政府對公務人員無專門懲治措施,公眾輿論尊重個人私生活。各類新聞媒體都不參與報道炒作公務員、政治家的緋聞故事,他們認為,性生活、婚外情純屬個人私生活,只要不妨礙公務違犯現行法條不必干預,不會給社會造成什麼不良影響,這在所有發達資本主義國家,恐怕是絕無僅有的。

以德國總理施羅德為例。1998年初,面臨角逐德國總理大選的施羅德,剛剛拋棄了他第三任妻子,便手挽著比他小一半年紀的女記者多麗斯‧克普出現在宴請新聞界的酒會上,而且毫無顧忌地向社會公開:這是我的準新娘。有趣的是,各大新聞媒體不僅沒報道成重大“緋聞”,反而宣傳成了未來總理的“瀟灑”、“大度”、“現代理念”。在為施羅德競選總理拉選票時,這位準新娘(嚴格地說是婚外情人、第三者,因為當時施羅德還未與第三任妻子希爾特露德辦理離婚手續)竟以未來總理夫人的名義到處演講宣傳,公開表白:施羅德執政後,她將傾“全力支持”,夫妻關係“保持低調”,將與丈夫一同公開露面減少到“最低限度”,努力為丈夫“提供一個和平的家庭”雲雲。這若擱在美國克林頓及其他國家政要身上,豈不讓新聞媒體炒翻了天?相反,這位準新娘不僅沒有影響施羅德的政治前途,反而在為幫助施羅德戰勝對手科爾的競選大戰中立下了汗馬功勞。就在施羅德與48歲的第三任妻子希爾特露德辦理離婚手續剛剛3個星期,他就瀟瀟灑灑地迎娶了第四任妻子多麗斯‧克普。

也因此,當克林頓“性醜聞”從因特網上發布後全世界一片嘩然時,一些德國姑娘竟紛紛給克林頓打電話、寫信聲援,譴責美國政界、新聞界如此“野蠻地干預”總統的“私生活”,“實在讓人噁心!”

其二,黑社會組織趁機大發豔財,社會輿論泰然處之。八十年代前,德國的夜總會、酒吧、俱樂部、按摩院等風月場所,基本上都是由原西德富商大賈與當局串通一氣並僱擁老牌黑社會組織操縱控制著。八十年代末,隨著東歐巨變、柏林牆倒塌,大批東德失業者湧入,迅速膨脹起來的黑社會組織在全德國展開了搶地盤、霸行業、擴充實力爭奪戰,販賣娼妓大發豔財成了各個黑社會組織的主幹業務之一。柏林、漢堡、法蘭克福等各大都市“紅燈區”成了俄羅斯人、庫爾德人、阿爾巴尼亞人、土耳其人、亞美尼亞人等不同種族不同國家爭盤奪地的主戰場,甚至在漢堡市聖保利、新市蘭登、曼海姆市、東布蘭登等市地,都不同規模發生過鎗戰,“黑吃黑”血雨腥風。一些被俄羅斯黑手黨,土耳其、阿爾巴尼亞黑幫控制操縱的風月場所,對國外湧入的大批娼妓極力壓榨盤剝,政府卻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例如,按德國政府現行勞資法條規定:打工者每小時不低於16馬克,通常在20馬克以上,而許多黑社會組織控制的娼妓每天工作十小時以上,還掙不到40馬克!更有甚者,許多娼妓每天被迫接客二十人次以上,受盡了嫖客凌辱,因她們並非地道的德國人,因而社會輿論麻木不仁,僅是譴責一下黑社會組織打打殺殺的暴力行為,甚至抗議一下警方處置不力,卻不提及引起暴力行為的販賣娼妓、虐待淘金女之類不人道的現象!

與此同時,對各種性生活氾濫、性產業畸型發展,從政府到社會公眾輿論,給予的寬容和默許,更是令人難以置信。以日本“人體壽司”為例。“壽司”是日本一種傳統的香豔食物,是妓院專作的小糕點食品,供嫖客狎妓逗樂乃至裸體嬉食之類的風月玩意。大概德國人對世界通行的各種風月把戲玩膩了的緣故,當這種變態玩意一引入,立時吸引了飲食男女極大的興趣,店家也揣摩食客心理加以改造演化,竟成了這般模式:店主事先以每天七八百馬克高價選來一些二十歲上下豔麗美貌皮膚鮮嫩的女大學生,經嚴格衛生檢查、化裝後,裸體躺在吃臺上,迎合著入店男女盡情展示其軀體及各隱秘部位,吸引食客挑選。當食客們選中某位靚妹吃臺後,服務生便按客人點的各類食品有序地向裸女軀體各個部位擺放,讓客人邊飲酒吃食邊欣賞。通常是,裸女雙乳和下陰部、小腹部上放魚子醬類最昂貴的“壽司”,逗引客人吃食這些部位的食物。一旦哪位食客相中了吃臺上裸女,提出做愛的要求,只要付足費用,店家會熱情週到地為客人提供客房、浴室等設施,直到客人滿意而去。

諸如此類變態的畸型性服務項目,幾乎各大風月場所都在絞盡腦汁不斷翻新上演著。政府方面裝聾作啞,而社會公眾輿論也不以為然,有許多人還到處打探:哪家風月場又推出時尚新玩意了?

這就是今天西方畸型的“文明”--人性的墮落!

(連載之四‧全文完)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53803
(轉貼)希特勒獎勵婦女離職專營家務 解決德國失業問題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首先一點,我想如果是國家和政党來進行類比的話,我想可以類比一下二戰以前的德國。因為我們都知道一九二九年到一九三三年的時候全球經濟大蕭條,當時有很多國家的人甚至都餓死了。在一九三三年的時候,希特勒成為德國的元首,成為德國元首之后,以他的經濟政策,就使德國的經濟連續多年以每年百分之百的速度增長,速度非常快。由于這种經濟成長的拉動,使得德國的失業率從百分之三十降到百分之零。等于說每一個德國人都有工作可以做,而且德國當時的國際地位大大提高。因為在一戰以后德國是戰敗國,英法列強對德國是很歧視的,要收它的賠款,但是希特勒當了元首之后,德國成了歐洲的強國,特別是一九三六年成功地在柏林舉辦了奧運會,使得很多國家對它刮目相看。希特勒還有很多很好的經濟政策,比如當時德國高速公路的修建,都是可以起降戰斗机的,非常好的基礎設施建設。當時德國很多地鐵的挖掘都是希特勒完成的,而且希特勒當時說要讓德國的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轎車,這就是德國當時建 Volkswagen,即“德國大眾”,Volks 就是德語的人,Wagen 就是車。它是德國大眾。希特勒要讓每一個家庭都有自己的汽車,所以我們可以看到當時希特勒在對德國經濟的推進速度事實上是非常高的,但是不管他在經濟上做了多大的努力,在軍事上取得多大的成功,有人說他是個軍事家或是經濟學家,這些都不重要了,因為他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造成了全球九千万人的傷亡,造成了四千億美元的損失,同時他在集中營里面對猶太人殘酷的屠殺,有六百万猶太人因為二戰在集中營里失去生命。這些事情就足以給希特勒定性了,所以今天你要是到德國去的話,沒有人說我們要對希特勒進行一分為二,而且包括現在你有納粹的標志,或者對希特勒崇拜都是違法的。


邸文:希特勒與納粹主義
——6月25日邸文在涵芬樓的講演

演講者簡介:

  6月25日演講者:邸文

  恩格斯說得好:“……當你問到反革命成功的原因時,你卻到處聽到一種現成的回答:因為某甲或某乙出賣了人民。從具體情況來看,這種回答也許正確,也許錯誤,但在任何情況下,它卻不能解釋半點東西,甚至不能說明,人民怎麼會讓別人出賣自己。”(《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1頁)

  今年,是世界人民反法西斯戰爭勝利60周年,世界各有關國家和民眾團體紛紛舉行各種紀念活動,揭露法西斯給世界人民造成的戰爭罪行,頌揚世界人民反法西斯的英雄業績,警示人們反對戰爭,珍視和平。

  第一部分:關於希特勒納粹黨四個獨特之點的解釋

  一、德國法西斯的名稱:民族社會主義,即納粹主義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后,法西斯主義最早產生於意大利,隨后向德國和歐洲其他國家漫延。

  德國法西斯主義,叫“民族社會主義”,德文Nationalsozialismus,德文縮寫是Nazismus,故音譯為“納粹主義”,德國希特勒法西斯黨全稱“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德文是die nationalsozialistische deutsche Arbeiterpartei,縮寫NSDAP,故稱納粹黨﹔法西斯分子,也稱Nazi,“納粹”,或納粹分子。1923年納粹黨的機關報《人民觀察家報》發表文章強調,民族社會主義兩個概念不可分割,代表著一種新的社會制度——反對共產主義和資產階級民主主義以及主張對外擴張的一種極權制度。

  納粹黨的元首希特勒,1889年出生於奧地利和德國邊界的布勞瑙城鎮的一個奧地利海官官員家庭,從小受到冷酷剛愎的父親的影響,具有大德意志民族主義情緒。1907年—1914年希特勒在維也納流浪的幾年中,形成了自己的世界觀:種族主義、反猶主義、民族復仇主義和民族沙文主義、社會達爾文主義、專制主義、反馬克思主義和超階級的族民共同體思想。他在第一次世界大戰中參軍,當一名傳令兵。1918年德國戰敗,他痛哭一場決心當一名政治家。1919年參加了一個默默無聞的小黨——德意志工人黨,1920年2月將該黨更名為“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簡稱納粹黨。在1921年7月29日黨的一次特別會議上,希特勒出任黨主席,確立了“元首原則”,獨攬黨內一切大權。1923年11月希特勒發動啤酒館暴動並失敗,不久被關入蘭茨貝格監獄。他在獄中口述《我的奮斗》一書,系統地闡述了他的法西斯主義觀點,要求建立一個強大的極權國家。1924年12月希特勒提前出獄。他吸取以前的教訓,決定改變奪權策略,由武裝暴動改為通過議會合法奪權。1925年2月27日他召開重建納粹黨大會,對納粹黨進行整頓。1929年底—1932年,世界經濟大危機爆發,德國受到極為沉重的打擊。經濟危機引起政治動蕩,內閣更替頻繁。在此期間,納粹黨一方面進行爭取民心的宣傳戰,一方面加強與權勢集團接觸與結盟。1933年1月30日,希特勒由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為總理,納粹黨上台執政。1933—1939年,希特勒納粹黨全面建立了發動爭霸世界戰爭的極權體制,1939年9月—1945年5月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並慘遭失敗。希特勒和納粹黨對人類犯下了史無前例的恐怖的戰爭罪行。

  二、?(萬字)標志

  希特勒在1921年夏天奪取納粹黨的領導權之后,決定為納粹黨制作一面黨旗。經過多方面考慮和對不少圖樣進行比較之后,最后想出了這樣一面旗幟:紅地白圓心,中間嵌著一個黑色的?字。希特勒在《我的奮斗》一書中解釋說:“這是一個真正的象征!”“紅色象征我們這個運動的社會意義,白色象征民族主義思想,?象征爭取雅利安人勝利斗爭的使命。” ?,德文Hackenkreuz,譯意“代鉤的十字”,雖然襲用於古代,卻成了納粹黨黨旗的標志,不久也成了納粹黨錦旗、黨徽、臂章的圖案,成了納粹黨令世人望而生畏的法西斯標志,希特勒納粹黨上台執政后也成了納粹德國恐怖和戰爭暴行的標志。

  三、口呼“萬歲,希特勒!”(Heil Hitler)舉手致意、問候禮

  “萬歲,希特勒!”(Heil Hitler)舉手問候、致意禮,是希特勒納粹黨從墨索裡尼那裡照搬的舉手示意禮。這種舉手示意禮源於古羅馬時代。希特勒納粹黨的舉手示意禮有以下幾層意思:

  其一,表示希特勒擁有至高無尚的權威﹔

  其二,表示納粹黨黨員和民眾對希特勒的無限崇拜和絕對服從﹔

  其三,表示決心沿著希特勒指引的爭取雅利安人勝利斗爭的方向前進!

  四、第三帝國

  希特勒德國通常被稱為“第三帝國”。

  “第三帝國”原出於宗教觀念世界的千年太平說,即世界末日前一千年間,耶穌再來治世之說。12世紀的宗教思想家馮·費奧勒(1130—1202)把歷史解釋為一種上升的、相互銜接的三個國家或三個時代:“聖父帝國”(法律)、“聖子帝國”(福音)、“聖靈帝國”(愛和自由)。這一按順序發展的三個帝國概念,被歐洲的社會神話和歷史哲學逐漸固定下來。魏瑪時代的保守的民族主義作家布魯克(1876—1925)在1923年出版的主要著作《第三帝國》中,把這種“救世說”變成了一種政治口號:他預言在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第一帝國,公元962—1806)和俾斯麥—威廉第二帝國(1871—1918)之后,將從“種族魂靈”中出現一個“第三帝國”。希特勒在上台后不久的一次演說中宣稱,“第三帝國”已經來臨,在“今后一千年內,德國將沒有其他革命”,並標榜第三帝國——納粹德國是中世紀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第一帝國和俾斯麥建立的俾斯麥—威廉第二帝國的歷史延續。希特勒暫時接受這一稱號,從蠱惑宣傳的目的出發,旨在建立納粹的“新秩序”:一個極權主義的“族民共同體”國家。

  但是,“第三帝國”並不是希特勒上台后德國的正式國名,德國仍稱“德意志國”。1938年希特勒佔領了捷克蘇台德區和奧地利后,改國號為“大德意志國”(Groβdeutsches Reich),明令禁止使用“第三帝國”這個稱呼。但人們已習慣於把納粹統治德國的整個時期通稱為“第三帝國”。

  第二部分:探討四個有關問題

  1939年9月1日,希特勒法西斯不宣而戰,突襲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德軍在9月兩周半內,擊潰波蘭﹔1940年4月,3周佔領挪威﹔同年5—6月,5天佔領荷蘭,18天佔領比利時,3周打敗法國,並將英軍趕出歐洲大陸﹔1941年4月,3周佔領巴爾干﹔同年6月,入侵蘇聯,在3個月內,向蘇聯境內推進800—900公裡,逼近列寧格勒,希特勒法西斯軍隊閃擊戰達到高峰,但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宣告破產。

  希特勒法西斯和日本、意大利法西斯的侵略戰爭罪行,激起了全世界人民的極大憤慨。被侵略和受到威脅的國家和人民,結成了以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為首的反法西斯戰爭同盟,調動一切力量,協同作戰,終於打敗了法西斯。1943年7月2日意大利法西斯垮台﹔1945年5月8日德國法西斯投降﹔同年9月2日日本法西斯投降。世界人民取得了反法西斯戰爭的勝利,取得了和平和進步!

  第一個問題,為什麼希特勒納粹黨獲得了德國民眾的選票、並由統治階級權勢集團代表人物扶植上台?

  希特勒法西斯是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罪魁禍首,給世界人民造成了史無前例的恐怖、種族迫害和戰爭災難。希特勒法西斯成為恐怖、暴行和戰爭的同名詞。但是,為什麼希特勒法西斯能夠獲得民眾的選票和支持,並由德國統治階級權勢集團任命上台執政?

  希特勒法西斯上台的原因很多,其中最為重要的原因是,打出一個招牌和兩個旗號。希特勒德國法西斯黨,即納粹黨,全稱“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希特勒法西斯打出的招牌是“德意志工人黨”。在這裡,“工人黨”並不是指無產階級的工人政黨。按照當時黨的領導人的說法,是指技術工人和能上升為小資產階級階層的工人黨,旨在與無產階級工人政黨爭奪部分工人。希特勒法西斯打出的兩個旗號:一個是民族主義,一個是社會主義。關於民族社會主義中的社會主義旗號的有關內容,在其黨的《25點綱領》中明確地提出:“要求參加大企業的分紅”,“要求實現一種適合我國需要的土地改革,要求廢除地租,要求制止土地投機倒把”,“要求建立和維護一個健康的中產階級”,等。這些條文帶有強烈的反對壟斷資本和反對大地主的傾向,但又要求保存私有制,屬於一種帶有封建色彩的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或自耕農式的社會主義的空想,並不是無產階級主張的廢除私有制的社會主義。關於民族社會主義中的民族主義旗號的有關內容,在《25點綱領》中具有兩層含義,其一建立“民族國家”的要求,“隻有本民族同志才能成為公民”,享有決定國家領導和法律的權利,不分職業如何,凡是具有德意志血統的人才能成為本民族同志。其二為打破割地賠款的凡爾賽條約的束縛,要求實行對外擴張。這種民族主義,實際上是民族沙文主義、極端民族主義和極端民族擴張主義。

  希特勒納粹黨打出的“社會主義”即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和極端民族主義的旗號和“工人政黨”的招牌,迎合了戰后經濟危機和社會動蕩期間中下層民眾要求變革社會的願望,因此在國會選舉中獲得了這一階層和部分落后工人的選票。納粹黨1919年初—1929年建黨之后的前10年,一直是一個微不足道的小黨,1928年國會選舉中僅獲選票2.6%(共81萬張),獲國會席位12席。此后兩三年內,納粹黨迅速發展,在1930年9月14日國會選舉中,獲得選票640萬張,佔全部選票的18.3%,獲國會席位107席。1932年7月31日國會選舉中,納粹黨選票又增加一倍,達1,370萬張,佔全部選票的37.3%,國會席位增至230席。納粹黨在1930年和1932年兩次國會選舉中,先后成為國會第二大黨和第一大黨,其勢力和影響超過當時任何一個階級的政黨,成為國家權力分配格局中舉足輕重的政治要素。納粹黨以其獲取的民眾選票,敲開了通往國家權力的大門。

  然而,希特勒納粹上台執政,其關鍵的一步是取決於統治階級權勢集團的支持。希特勒納粹黨宣揚的“極端民族主義”,特別符合戰后金融壟斷資本復仇和對外擴張侵略的欲望。這是二者結盟的共同基礎。但是,統治階級權勢集團對於希特勒納粹黨宣揚的“反大資本”和“社會改革的要求”存有疑慮。希特勒在同金融壟斷資本代表人物接近和爭取支持的過程中,多次進行解釋“維護私有制財產原則”,將“反大資本”解釋為“反對猶太人資本”,保護“創造性工業資本”,“不存在社會和經濟革命”問題。希特勒在1930年將積極宣傳小資產階級社會主義主張的代表人物奧托·施特拉瑟開除出黨,博得了統治階級的青睞。在工人運動高漲(但是,分裂為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而又沒有強大到足以克服統治階級的一切反動企圖,並嚴重威脅資產階級統治、資產階級政黨喪失群眾支持的政治危機情況下,統治階級權勢人物認為,希特勒納粹黨既得到群眾選票支持,有利於穩定統治,同時又主張對外侵略擴張,能夠實現其稱霸歐洲和世界的野心,因此在眾多選擇中,最后決定扶植希特勒納粹黨上台執政。1932年2月25日,容克地主代表阿爾尼姆伯爵寫信給總統興登堡,闡述了希特勒和納粹運動的重要性,表示支持希特勒出任政府總理﹔1932年11月中旬,17名工業界和銀行界巨頭聯合向興登堡總統遞交請願書,要求任命希特勒為總理。與此同時,前皇太子兩次致函興登堡,勸說他立即授權希特勒組閣。1933年1月下旬,國防軍第一軍區司令勃洛姆貝格及其參謀長萊斯瑙受召同總統興登堡協商組閣問題,二人力薦任命希特勒為民族陣線政府總理。1933年1月30日,德國總統興登堡任命第一次世界大戰中的傳令兵、德國法西斯黨的元首希特勒上台組閣,由此掀開了德國歷史上法西斯統治的最黑暗的一頁。

  德國法西斯主義,即民族社會主義或納粹主義,產生於德國特定的社會、歷史環境,產生於一戰后出現的資本主義總危機時期。德國在一戰中遭受失敗,俄國十月社會主義革命對德國的影響很大,德國工人運動蓬勃發展,“社會主義”深入人心。同時,德國的戰敗和割地賠款的凡爾賽條約,使德國套上了“民族恥辱”的枷鎖,民族復仇主義泛起。德國資本主義起步晚而發展迅速,特別是19世紀末20世紀初德國進入壟斷資本主義階段,資本主義排斥前資本主義生產關系、大企業排斥中小企業的過程異常激烈,德國成為一個小資產階級王國,小資產者佔人口的60%左右。在激烈的階級競爭中,夾在壟斷資本與工人階級之間的小資產階層,隻有少數人上升為資產階級,絕大部分被拋進無產階級行列。第一次世界大戰和戰后出現的經濟危機,小資產者深感生存受到嚴重威脅,強烈要求改變現狀和對現實社會進行有利於自身的改革,維護自身階層的利益。正是在戰后經濟、社會和政治危機的形勢之下,德國的各階級和各階層都紛紛行動起來,在政治舞台上形成不同的派別集團,形成對資本主義現存制度的沖擊。當時,除去無產階級的社會主義作為沖擊資本主義的主流之外,也出現了沖擊資本主義社會的各種支流。民族主義和主張對社會進行某種變革的民族社會主義,便是其中的支流之一。德國的納粹黨——“民族社會主義德意志工人黨”,正是在希特勒的操縱之下,由一個小資產階級右翼政黨演變為一個擁有中下層民眾支持的資產階級反動政黨,並被統治階級權勢集團人物推上台執政。

  第二個問題,為什麼希特勒法西斯德國能夠在短短的6年時間之內,具備了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力?

  法西斯就是戰爭!從法西斯主義誕生之日起,就把擴張主義作為其政治綱領的核心,聲稱“擴張是民族生存的基礎”,是“法西斯主義的根本使命”。同時,法西斯分子認為本民族是世界最優秀的民族,有權統治世界。強調優等種族要維護自己的特性,必須不斷地從事爭斗和戰爭。在這裡,戰爭不隻是奪取“生存空間”的手段,也是為了維護優秀種族的優良特性。從某種意義上說,戰爭成了目的本身。希特勒法西斯的戰爭目標是先征服歐洲,然后稱霸世界。

  希特勒法西斯1933年1月30日上台,至1939年9月1日突然進攻波蘭,第二次世界大戰全面爆發,時間隻有短短的6年,卻具備了發動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實力。實力包括經濟和軍事實力,包括民眾盲目和瘋狂地追隨侵略戰爭。對這一問題,應從政治、軍事、經濟、社會和意識形態方面進行探討。

  一、在政治方面,建立一黨專制的極權政治體制。希特勒法西斯上台之后,立即利用恐怖手段和“授法權”,取消資產階級民主自由權利,取締除納粹黨之外的一切政黨,建立納粹黨一黨專制,鎮壓一切政治反對派——共產黨人、民主進步人士,清除異己,德國成了一個蓋世太保(秘密警察)、黨衛軍和集中營國家。1934年8月,希特勒將黨政軍大權據為己有,成為一個大獨裁者。德國按照“領袖”原則,從上至下,層層任命各級“領袖”,完全聽命於立於權力頂端的最高領袖——希特勒。“希特勒就是德國,德國就是希特勒”。德國成為“一個民族、一個政黨、一個領袖”的極權國家。希特勒確立的法西斯極權政治體制,成為發動戰爭的高效力運轉的政治機制。

  二、在軍事方面,擴充軍隊,從各方面建立一支適合於擴張侵略的軍隊。1933—1939年,希特勒在執政6年之內,德國軍費開支增加近9倍,由19億馬克增加到184億馬克。德國陸、海、空軍三軍俱全。陸軍由10萬人增加到370萬人﹔空軍從無到有,達37.3萬人,戰斗機4,093架,比英、美、波三國的戰斗機總數還多﹔海軍艦隻總數由33艘增加到107艘。納粹德國具備了發動戰爭的強大軍事能力。

  三、在經濟方面,希特勒從奪取“生存空間”的戰爭目標出發,建立國家干預的統制經濟體制。根據恢復經濟和戰備經濟需要,國家在經濟領域按行業部門——工業、商業、金融、手工業、保險業、動力和對外貿易7大行業,組成7個經濟組合,下設44個經濟組,350個專業組,640個專業小組,並按地區——省、市、區,將全國經濟從橫、縱兩個方面統制管理起來,控制消費工業生產,使軍工生產惡性膨脹發展。希特勒法西斯用降低民眾生活水平的辦法擴軍備戰、發展軍工生產,推行經濟軍事化,軍備生產大大超過其他任何國家。德國工業發展速度不僅超過美、英、法等國,而且在整個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總產值中,德國居資本主義世界第二位,僅次於美國,而把英、法拋在后面。1939年德國的軍火生產量已是美、英兩國總和的2倍以上。到1939年9月1日戰爭全面爆發時,德國許多最重要的合成產品的生產,如氮、燃料、橡膠和人造纖維等,都遙遙領先,居世界第一位。德國經濟的高速發展,為希特勒法西斯發動侵略戰爭奠定了有力的經濟基礎。

  四、在社會方面,希特勒法西斯實施控制與籠絡的雙重政策。首先,希特勒法西斯在對反對派共產黨人、社會民主黨人和革命民主人士實行恐怖鎮壓的基礎之上,把社會各部門、各行業,不論男女老少,均納入各類行業、各類社團組織。在整個德國,納粹黨建立了一個以該黨為核心,輻射滲透到社會各個領域、機構重疊、組織繁雜的社會組織網絡,其中有希特勒青年團、希特勒少年隊、納粹主義婦女團、納粹主義德意志大學教師聯盟、德意志公務員聯盟、納粹主義德意志醫生聯盟、納粹主義教師聯盟、納粹主義人民福利會,等等。通過上述一整套社會組織網絡,納粹黨對全體德國民眾和整個社會生活的控制,達到了歷史上前所未有的程度。

  納粹黨在暴力、恐怖鎮壓和對社會嚴密控制的基礎上,為擴大其社會基礎,還採取了社會籠絡政策,以增強自身的凝聚力,以此掩蓋其極權獨裁統治的本質,旨在進行對外侵略戰爭。

  1.解決失業問題

  希特勒納粹黨上台之初,德國失業人數高達600萬人,加上400萬臨時工及其家屬,全國幾乎有一半人在貧困、飢餓、死亡線邊緣掙扎。希特勒通過大興急需勞動力的土木建筑工程和國防工程,重建龐大的軍隊和實行勞動義務制度,獎勵婦女離職專營家務,迫害、打擊異己,並對共產黨人、社會民主黨人、民主進步人士、猶太人等實行關押、流放或免除公職等有關措施,到1937年3年多的時間內,德國大體上消除了失業。同一時期,美國失業率為18.9%,英國為8.1%。希特勒法西斯解決失業的這一問題,是使觀察家和德國人自己感受最深的一項政策。

  2.管理工資和物價

  納粹當局盡可能把工資維持在低的水平。工人的總收入雖有一定程度增加,主要是通過廣就業和增加工時。與此同時,確保物價穩定,避免貨幣貶值和通貨膨脹,以此防止引起的各種社會后果。在保持低工資和穩定物價的狀態下,保証民眾的基本生活需求。

  由於納粹黨在軍備工業惡性膨脹、消費工業倍受忽視的情況下,大力推進經濟戰備軍事化,因此,納粹黨的政策在實際生活中並未給德國廣大民眾帶來什麼實際利益。在整個納粹黨統治期間,德國工人的計量名義工資指數始終低於1929年世界經濟爆發前的水平。但是,同1929—1933年經濟大危機時期相比,德國民眾獲得了工作,加上延長工時和同一家庭成員參加工作的人數增加,生活有了一定程度的改善。同時,由於法西斯德國戰爭經濟快速增長,使得從獨立經營者地位中沉淪下去的人和從鄉村流入城市的人員,因戰爭掠奪來的“收入”增加和生活條件得到某種程度的改善,一時使他們個人因經濟結構變化所必須付出的犧牲而減少,因而他們也普遍地變得更加容易理解變化的法西斯社會。

  3.社會福利政策

  擴大保險制范圍

  1929—1932年經濟大危機時期,德國的保險金制化為烏有。希特勒上台后,頒布《維持償付殘疾者、礦工和職員保險法》、頒布新的《社會保險建設法令》、《擴大保險范圍法令》和《關於德國手工業者養老金法令》。同時擴大社會保險的范圍,規定40歲以下的工人和職員全部納入社會保險之列,個體經營者首次獲得社會保險。

  休假、旅游和娛樂

  法西斯德國擴大了職工的有薪休假制度。德國勞工陣線通過與企業主協商,把原來每年3天的帶薪休假日延長至6—12天,15歲以下的少年休假15天,其中參加希特勒青年團組織的活動者休假18天。德國勞工陣線還在療養勝地魯根島等地,修建了一批療養院和旅館,建造“力量來自歡樂”旅游船。1937年一年之內,全國約有1000萬人參加了“力量來自歡樂”的休假旅游。一時間,法西斯報刊、電台和電影廣為宣傳過去隻有資產階級才能享受的休假旅游,現在法西斯德國的工人也擁有了這種權利。實際上,“力量來自歡樂”組織的旅游船隻,都是為考慮到未來戰爭而修建的。在戰爭過程中,3艘船隻連船帶人一起沉沒。“力量來自歡樂”組織還組建交響樂隊,經常組織工人觀看廉價的話劇和歌劇,參觀展覽會,參加文娛體育活動,接受業務進修培訓。

  大眾汽車騙局

  德國大眾汽車(現在奔跑在中國和世界各地),是希特勒首先指令建廠制造的。

  1938年夏天希特勒聲稱,法西斯德國要實現使“每個德國職工擁有一輛小轎車”的夢想,掀起了所謂的生產“大眾汽車”的宣傳活動。為此,他下令生產一種每輛隻售價990馬克的小轎車,要求每個職工通過所謂“先付款、后得貨”的分期購買方式,每星期交付5—15馬克,達到750馬克時可獲得一張沒有定期的大眾汽車訂單號碼。人們經常看到一輛大眾小轎車穿梭在城市鄉村的公路上,停放在城鎮廣場的中心展覽,吸引民眾,引起轟動。可是,這個大眾汽車廠並未出售一輛小轎車給德國民眾。當法西斯當局由此聚集了大量資金,1939年9月歐戰爆發后,該廠全部轉入軍工生產,生產戰地汽車。“大眾汽車”完全成了一個蠱惑民心的大騙局!

  4.“社會心理拉平”蠱惑活動

  民眾共同體

  在希特勒納粹黨實施的蠱惑活動中,首先特別注重大肆進行關於“民眾共同體”的“超階級國家”論的蠱惑宣傳。希特勒和納粹黨對“民眾共同體”這一概念進行了具體解釋:對內方面,把共產黨人、社會民主黨人和一切政治反對派排斥在外,他們屬於被鎮壓的對象。同樣,也將猶太人、吉卜賽人和斯拉夫人等其他種族的人排斥在外,他們屬於“劣等種族”。在對外方面,隻承認本民族,即隻承認德國,而無視其他民族和國家。在承認德國現存社會存在私有制和不同經濟利益集團的前提之下,納粹黨將對社會各階層通過一種持久的教育過程,達到取消現存傳統、等級地位優越感和各種偏見,實現不分階級、不分等級、不分職業、不分性別的一律平等。大家作為一個整體的民眾共同體中的成員,共同為希特勒納粹黨的內外政策和稱霸世界的侵略戰爭服務。希特勒納粹黨關於“民眾共同體”的宣傳,加上誘人的社會籠絡和社會心理拉平的外衣,具有極大的蠱惑性。

  “社會心理拉平”活動

  “社會心理拉平”,即為“社會心理平等”。關於這一問題,希特勒在1933年一次演說中聲稱:“我們努力按照人的內在價值來衡量人。我們不看其外表,不看其表面,努力忘掉區分人的出身、等級、職業、財產、教育、知識、資本等東西。我們要沖破這一切觀念,將人們爭取過來”。

  希特勒法西斯當局努力將這種民眾共同體的幻想,作為一種真正的社會現實進行宣傳。1933年4月希特勒政府作出決定,宣布5月1日定為全民族的勞動慶祝日,表示“尊重勞動,尊重工人”。5月1日這一天,也號召大企業主參加慶祝游行,以示“全民一家”。同時,法西斯當局將10月4日定為農民豐收節,聲稱“農民是德意志人民的生命之源”。他們還大肆頌揚中等階層是“創造性等級”,以此滿足廣大中下層民眾的心理需要。他們舉辦一系列象征性慶典活動和聚餐活動,在社會生活中制造一種德意志民族內部人人“平等”的感覺和印象。甚至規定固定的日子,在城鎮的街道和廣場以及農村,舉行吃“大鍋飯”的聚餐活動。在這一天,大企業主站在工人和職員身邊,地主貴族站在農民身邊,軍官站在士兵身邊,全體德意志人同吃“大鍋飯”,作為形成民眾共同體的象征。在希特勒青年團等一些法西斯組織舉行活動時,也實行富家子弟與工人子弟同穿一樣的制服、同吃一樣飯菜、同樣進行義務勞動和接受軍事訓練。法西斯德國勞工陣線頭目羅伯特·萊伊得意地宣稱:“我們是歐洲第一個克服階級斗爭的國家”。

  希特勒法西斯上台后實行的社會政策產生了重要作用。一方面通過恐怖鎮壓和對社會的全面控制,鎮壓和消滅一切政治反對派和猶太人及其他非德意志種族,並把整個社會控制起來,同時也在此基礎之上,通過實施籠絡蠱惑社會政策,通過大肆宣揚“消滅失業”、“民眾休假”、“大眾旅游”、“大眾汽車”和“社會心裡拉平”等蠱惑活動,無論是在意識中還是在實踐中,對“民眾”、“民族伙伴”角色概念的拔高,都使人們在心理上產生了一種“平等”和社會地位“提高”的錯覺,並未感覺到受到一種殘暴的獨裁政權的統治,而是生活在一個無階級的社會。納粹黨實施的恐怖鎮壓與籠絡蠱惑的社會政策,使民眾對法西斯制度發泄道德憤怒的政治活動余地減少到最低程度。因此,廣大民眾順從和狂熱地支持納粹黨政權對內政策和對外擴張政策,使得納粹黨統治下很難發生大規模的群眾反抗運動。盡管在納粹黨統治的不同時期,發生過以工人階級政黨即德國共產黨和德國社會民主黨為中堅力量的反法西斯抵抗斗爭,波及德國社會各階層,包括知識界、宗教界、軍界等進行的各種抵抗活動,與法西斯獨裁統治進行了形式多樣的斗爭,但是德國的反法西斯抵抗斗爭具有間或性和分散性的特征,在德國並未形成統一的反法西斯抵抗運動。德國人民的最終解放,並不是依靠自身力量,而是依靠外力取得的,這不能不成為德國人民歷史上的一種悲劇。

  五、在意識形態方面,宣揚“種族優越論”,對外奪取生存空間。

  希特勒法西斯宣稱,日耳曼人是上蒼賦予“主宰權力”的種族,是地球上最優秀的人種。德意志人是日耳曼人的種族核心,應該統治世界,“應該主宰世界!”希特勒叫囂:“一個民族的奮斗目標就是統治世界,要准備用暴力和戰爭為德國解決‘生存空間’”。希特勒法西斯通過宣揚“種族優越論”和奪取生存空間,將德國民眾引向盲目地追隨和支持其對外擴張和侵略戰爭。

  簡言之,希特勒納粹德國在短短的6年時間裡,從掠奪“生存空間”和對外擴張及發動侵略戰爭出發,在政治、經濟、軍事、社會和意識形態等方面實施了有關政策,將整個德國和民眾動員起來,發動了第二次世界大戰,在戰爭初期閃擊戰中取得了勝利。但是,法西斯的侵略戰爭必然引起世界上一切愛好和平和民主國家和人民的反抗。當1941年夏天希特勒法西斯轉而進攻蘇聯、戰爭變成曠日持久的消耗戰時,被侵略和受到威脅的國家和人民結成以蘇聯、美國、英國和中國為首的世界反法西斯同盟並進行反法西斯的世界戰爭時,法西斯的戰敗成為歷史的必然!

  第三個問題,希特勒納粹黨為什麼對猶太人實行種族滅絕?

  希特勒法西斯對人類犯下了前所未有的恐怖、殘暴和戰爭罪行,其中之一是在戰爭期間對猶太人的滅絕人種大屠殺。歐洲在戰前有800萬猶太人,在戰爭期間600萬歐洲猶太人慘遭殺害。

  猶太人是一個偉大的民族,有著無比的智慧和適應能力,為世界文明做出了杰出的貢獻。在歐洲的科學和文藝領域,人們可以看到許多猶太人光輝的名字,其中有無產階級革命導師馬克思、工人運動領袖盧森堡,文學藝術界有世界級的詩人海涅、作曲家門德爾鬆和畫家畢加索,在自然科學界有大科學家愛因斯坦等。在諾貝爾經濟獎項的獲得者中,有1/3為猶太人。

  仇視猶太人,在歐洲歷史上由來已久,基本是按宗教—社會—經濟—政治這樣一種軌跡發展和遞進的。

  在各種各樣的原因中,猶太人信仰古老的猶太教是最重要和最直接的原因。古老的猶太教堅決拒絕接受耶穌是救世主和上帝之子的說法,因此從基督教誕生之日起,就指控猶太人猶大出賣和謀害了耶穌,造成基督教與猶太教的世世代代的怨恨。猶太教有自己的獨特的習俗,規定不得食用動物血液,因此宰殺牲畜時必須把血放干淨。這個簡單的民族習慣,自中世紀以來就被其他民族說成是用基督教徒的鮮血祭神。中世紀歐洲流行黑死病時,有人說是猶太人投毒水井所致。因此,仇恨猶太人的社會氛圍就形成了。歐洲猶太人散居在歐洲各個國家,在歐洲基督教反猶排猶的一千多年中,猶太人不能進入各級行政、軍事組織,不准擁有土地,並被排斥在城市手工業之外,他們隻好從事商業,實際上是被推到金融與商業世界。經商使猶太人有了大量財富,使得在第二次世界大戰前夕受到重大經濟危機打擊的歐洲社會公眾心態極度失衡,於是歐洲各國,特別是德國把仇恨的目光集中到了猶太人身上。與此同時,起到推波助瀾作用的,是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出現了一份所謂的猶太人准備征服世界的計劃書,即《錫安長老議定書》。盡管這份文件后來被証明是偽造的,但對當時各地出現的排猶浪潮起了導火線的可怕效應。

  希特勒反猶,首先導源於他的種族優劣論。他認為,雅利安—北歐日耳曼人是文明的創造者和維護者,猶太人是劣等民族、文明的破壞者和人類寄生虫,聲稱地球應該由日耳曼優等種族進行統治。希特勒上台后,反猶又增加了政治和經濟因素。在政治上,宣揚猶太人培植的最壞的禍根是民主主義、馬克思主義和蘇維埃國家。所以,不僅要反對猶太人、反對馬克思主義工人運動,而且要對猶太人加以消滅。在經濟上,通過反猶能夠沒收猶太人資產,反猶能夠穩定國內局勢和轉移國內階級斗爭視線。

  希特勒法西斯迫害猶太人經歷了一個反猶、排猶和滅猶的過程。1933—1935年法西斯當局頒布各種法律,禁止猶太人擔任官吏、教師和軍人,限制其從事自由職業,剝奪猶太人公民權、禁止同雅利安人通婚,禁止書寫德語。1938年11月7日制造“水晶之夜”(全國砸玻璃之夜),搗毀猶太人商店、教堂和住所。隨后希特勒政府決定將猶太人排斥出一切經濟部門,關閉全部猶太人商店,強行對猶太人經營的企業實行“雅利安化”。自1939年起,法西斯當局強迫猶太人大規模移居國外。自1941年7月起,法西斯德國反猶、迫害發展到所謂“最后解決”,即實施種族滅絕階段。“最后滅絕”猶太人並不局限於德國本土,而是涉及被德國佔領的所有國家——波蘭、蘇聯、東南歐、西歐等國的猶太人,約有600萬猶太人在實施最后解決方案中被害,佔戰前歐洲猶太人總數的62%以上。

  吉卜賽人是法西斯當局試圖滅絕的第二群體。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之前,約有52萬吉卜賽人被殺害。同時,黑人和斯拉夫人也被列入被根除和滅絕之列。

  希特勒法西斯政權在排斥和驅逐“劣等種族”的同時,對德意志人內部的所謂“無生存價值者”也實行淘汰,其中包括遺傳病患者和懦弱者、不合群和無能的人。1939年當局又開始實施“兒童行動”計劃,將新生兒中痴呆和畸形的“無生存價值的生命”以“治療”為名殺死。與此同時,為了在數量和質量方面增強“優等種族”的數量,當局鼓勵健康的德意志人多生兒育女,並將黨衛隊列為優等種族中的精英集團,在繁衍后代方面也要承擔更大責任。

  第四個問題,戰后德國人民的歷史反思

  希特勒法西斯的戰敗及其駭人聽聞的真實罪行被陸續揭發出來,在確鑿的人証和物証面前,大多數德國人感到無比震驚和負疚。他們承認希特勒法西斯的罪行,承認希特勒法西斯統治是德國歷史上最黑暗的一頁,告誡人們要牢記歷史的教訓,珍視和平。

  一、承認戰爭罪行,謝罪於世人

  戰后,盡管德國內閣更迭,但是歷屆總統和總理在對待希特勒法西斯戰爭和罪行態度上,都能一以貫之,敢於面對歷史,勇於承擔罪責,表現出一種“道德的勇氣”。

  1970年12月6日,勃蘭特總理訪問波蘭時,在猶太人紀念碑前跪拜,表達對被希特勒法西斯殺害的猶太人的哀悼和悔罪之意。

  1985年5月8日,德國總統魏茨澤克在二戰結束40周年紀念日發表了備受矚目的演說,聲明1945年5月8日是希特勒法西斯的戰敗日,同樣,也是德國人民從法西斯統治之下的“解放日”。

  1995年6月,德國總理科爾在訪問以色列時,在猶太人殉難者紀念碑前鞠躬致哀,重申國家的道歉。

  今年,2005年4月10日,現任總理施羅德在德國布痕瓦特集中營解放60周年紀念儀式上,鞠躬致歉,以示對歷史的反省。

  今年5月8日,德國人在許多城市舉行了追思會和禮拜儀式,紀念60年前的二戰結束日。聯邦總統霍爾斯·科勒(Horst H?hler)在聯邦議院和聯邦參議院在柏林舉行的一次紀念活動上說,德國要感謝那些把它從納粹統治下解放出來的國家。同時,也反對把納粹統治時期犯下的罪行從此畫上句號,不再深究。他說,德國人以震驚和羞愧的心情,回顧這場由德國挑起的戰爭和屠殺。德國將不會忘記在納粹專制下的12年以及德國人給世界帶來的不幸!

  二、賠償

  德國政府不僅在道義上勇於承認歷史罪責,而且積極履行賠償責任。

  1952年9月,在戰后廢墟上恢復經濟極度困難的條件下,德國簽訂了對猶太人以色列國賠償的協定。

  1953年,聯邦德國通過了第一個對戰爭受害者賠償法。根據這項法律,在戰爭中受到政治、種族和宗教迫害的人都可以得到賠償,首先得到賠償的多為猶太人。聯邦德國每年支付數十億馬克的賠償金,到2005年賠償金額約達1250億馬克。

  直到現在,每年聖誕節,全世界受過納粹迫害的幸存者和受迫害的猶太人家屬,都會收到德國政府寄送的一份聖誕節禮品包和一張賀卡,表示慰問。

  三、史鑒

  德國政府十分重視對人民,特別是對青年進行有關二戰的教育,建造博物館、紀念碑。第三帝國作為最黑暗的一頁歷史,已列入歷史教科書,教育人們要牢記希特勒法西斯犯下的戰爭罪行和對猶太人犯下的慘無人道的罪行,以免重蹈覆轍。對於出現的新法西斯主義,1994年9月聯邦議院通過了新的反納粹和反刑事犯罪法案,對新納粹的組織活動進行嚴查和法辦。

  2005年5月10日,“大屠殺紀念碑”(德國稱 “被害歐洲猶太人紀念碑”)在德國首都柏林市中心揭幕。歷史學家弗萊(Norbert,Frei)不久前在《時代》周刊上撰文說:這是有史以來最具有象征性的意義:“一個國家在自己首都的中心坦白了自己最大的歷史罪行”。

  德國之所以戰后謝罪於世人,主要有如下原因:

  一、四D計劃

  反法西斯同盟國推進到德國本土,徹底打敗了希特勒法西斯。依據1945年波茨坦協定,同盟國對德國實行佔領,並推行四D計劃,即非納粹化、非軍事化、非工業化和民主化。關於非納粹化,對納粹戰爭要犯進行了審判,並對納粹戰犯進行了清查和追捕。1945年6月—1947年1月,英佔區被捕人數為64500人,美佔區為95250人,法佔區為18963人。1949年西佔區成立聯邦德國后,到1950年9月30日,德國法庭審查958071人。盡管對納粹戰犯進行的清查和追捕進行得並不徹底,但這一行動對戰后德國廢除專制和實施資產階級議會民主制進程起了重要作用。

  二、道德反思

  希特勒法西斯德國戰敗和戰后的困境使人們對德國的罪責進行了反思。

  面對希特勒法西斯給世界人民帶來的戰爭災難和給德國人民帶來的戰爭廢墟,德國進步民主人士進行了反思。著名的社會學家雅斯貝斯認為,幾乎每個德國人都犯有道德罪行,但對這種罪行的認識需要依靠個人的良心反省。“如果沒有在深刻認識罪行的基礎上經歷一個淨化過程,德國人就不會發現真理”。 在反思中,德意志民族性中的精華因素——理智、務實、自由、民主得到發揚,糟粕因素——盲從、專制、狂想、瘋狂加以棄除。西方國家的“四D計劃”與德國進步民主人士摒棄專制和實行民主自由的意向不謀而合,因此德國人對歷史的反思表現出一種徹底性。

  三.政治考慮

  德國處於歐洲中心,與多國相鄰,兩次世界大戰給歐洲各國人民造成極大恐懼感。戰后德國要想生存發展,隻有選擇理智地反思歷史和承認戰爭罪責,才能得到鄰國的諒解與和解。

  德國向法國謝罪,爭取了德法和解。這一和平舉動帶來了歐洲世紀性的和平,更給德國的發展帶來了歷史性契機。德法和解促進了歐洲一體化,而歐洲一體化又為德國的壯大提供了條件。聯邦德國向蘇聯及東歐國家實現和解,促進了歐洲的大緩和。這種緩和為戰后德國的重新統一(東、西德)奠定了最終統一的基礎。德國正是在與鄰國和解的基礎上,經濟“奇跡”般地發展。德國現已成為歐洲聯盟發展的經濟火車頭,成為維護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

  當今,德國在歐洲和國際事務中,正在發揮一個政治大國的作用。

  (此文由商務印書館提供)

來源:人民網(責任編輯:李靜)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53722
(轉貼)學歷不再等於競爭力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學校沒教的大能力
【文/林宏達】

知識爆炸,學歷不再等於競爭力,未來知識將取代土地、廠房,成為明日的財富源頭,吉米‧威爾斯創造的維基百科,把知識散布的成本降到零,當知識以光速傳布,隨時更新,你的孩子要如何面對知識經濟新時代?

《富比世》(Forbes)二○○七年的全球富豪榜在三月出爐。你有沒有注意到一件事:名列前三十名的富豪,有一大半是放棄文憑的輟學生!

第一名的微軟董事長比爾‧蓋茲(Bill Gates),是個輟學生,第六名的賭場大王艾德森(Sheldon G. Adelson)也是,第十一名的甲骨文總裁艾利森(Larry Ellison)、第十九名的微軟創辦人艾倫(Paul Allen)、第三十名的戴爾電腦董事長麥可‧戴爾(Michael Dell),排行榜上第八名、第九名、第十六名和第二十六名的富豪全都是輟學生。

《商業周刊》本月客座總編輯,維基百科(英文網址http://en.wikipedia.org;台灣網址http://zh.wikipedia.org)創辦人吉米‧威爾斯(Jimmy Wales),也是放棄博士文憑,跳進現實世界找機會,創造出改變世界的網路平台。他創造的維基百科,改變了人類分享知識的方法。

這些人證明,在高度競爭的高科技產業裡,文憑不再是競爭力的保證,有獨特思維的人,才能在知識經濟裡成為佼佼者。

不可不知的未來! 新技術每兩年增加一倍,三年後的熱門行業現在還不存在

在台灣,現在還有利用人類基因解碼技術分析縮短製藥流程的基因藥理學家;以及幫客戶賺取遊戲虛擬寶物,一天要價一萬元以上的「電玩打手」。幾年前,這些工作根本不存在,但新的資訊大量開放,新的知識的增加,讓新的行業,也在以十倍速快速增加。

新知識革命對教育的衝擊,是未來最值得關注的議題之一。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資訊的快速成長,刺激新技術的快速誕生,根據美國暢銷書《寬頻新時代》(Telecosm: The World After Bandwidth Abundanc)的描述,現在每兩年新技術就成長一倍,到二○一○年時,每七十二小時會增加一倍。換句話說,當現在的大學生畢業時,他所學的技術,可能已經是被取代的落伍技術。新的知識革命已經誕生了!

親自見證過這波革命影響力,本月客座總編輯吉米所關心的是,究竟,在知識經濟時代裡,競爭的規則會有何不同?資訊開放的力量將如何讓學習方式改變?

吉米認為,這波新知識革命對教育產生的衝擊,將是未來最值得關注的人類議題之一。美國前教育部長萊禮(Richard Riley)也說,「二○一○年時最熱門的工作,現在根本就還不存在,」這將會是學校最大的挑戰。

不得不面對的衝擊一! 知識分享的成本幾近零,MIT、哈佛開始把教材放上網

學習成本的改變,是吉米提出來的第一個衝擊。

吉米創造的維基百科就是其中的代表。他說,維基百科全書由全球的使用者自己上網參與撰寫,只有四個人負責維護這個系統,知識在這裡累積、複製的成本,幾乎降到零。

大學也開始釋放出他們手上的知識,像麻省理工學院(MIT)的開放課程計畫,就已經釋出五百門課程的教材,免費在網路上供人使用。「我們評估,在數位時代裡,我們該做恐龍,還是先驅?」推動開放計畫的前校長威斯特(Charles Vest)觀察,免費釋出知識,不但有助他們從回饋中創造更進步的教材,還能擴大麻省理工學院的知識影響力。

在麻省理工學院之後,哈佛大學、日本東京大學、京都大學、慶應大學、法國巴黎理工學院,都已經把他們手上的知識免費放進網路世界。

如果連頂尖大學的知識都開始變成免費,如果過去學校的教學方式,已經無法幫學生在知識經濟時代裡塑造競爭力,那下一步將會如何?

著名趨勢大師,《第三波》作者托佛勒(Alvin Toffler)接受本刊專訪時曾指出,「創新能力才是未來創造財富的主要動力。」

不得不面對的衝擊二! 現行教育形式明顯落伍,新複雜時代,要有解決問題的能

他解釋,「我們已經進入了一個超複雜的時代,」在這個時代裡,微軟的Vista作業系統就包括五千五百萬行程式,從醫學、稅率、商業模式、科技服務,無一不在把服務變得更難複製,增加自己的獨特性。他認為,「能解決『複雜』的知識」,就是明日的石油。而且,這些都不是今日既有知識可以以足夠適用的。

換句話說,想要幫孩子挖到明日的石油,就必須幫助他獲得這種用創新腦袋解決問題的能力。

「我們認識的傳統學校,已經存在了一百多年,」吉米觀察,「上學其實浪費在很多跟管理學生有關的事上,學排好隊、不要跟同學講話。」他也認為,最重要的是要讓學生學會連上「世界的大腦」(指豐富的網路資訊世界),運用創意去回答他們自己的疑問。

面對這個新複雜時代,教育方式該有什麼改變?「在資訊超載的時代,學生必須學會分析資料的品質,懂得如何解釋這些資料的意義,」《時代》雜誌(Time)分析。最重要的,是「教學生如何解決問題的能力」。

也因為感覺到現行教育方式不足以應付未來需求,戴爾電腦、蘋果、思科、英特爾等大公司,集合在一起,創辦了一個名為新世紀技能聯盟(Partnership for 21st century skills),他們定義出二十一世紀工作者解決問題必備的幾種基本能力:團隊合作、判斷資訊、運用科技及國際觀,為一個人至少在高中時代就必須具備這些基本能力。

不得不具備的四大能力! 從高中就須養成團隊合作、判斷資訊、運用科技及國際觀

經過十年推廣,美國已經出現一種為適應未來設計的「新科技高中(New Technology High School)」,不給標準答案,專門培養學生獨立思考與解決問題。

在新的要求下,學生交的作業,不再是上網蒐尋就能交差的背誦題,而是運用知識解決各種不同的新挑戰:例如替新創公司制定營運計畫、替太空人設計一種健身活動,學生必須能跨越領域,活用物理和企管知識,才能解決問題。

主持新科技高中計畫的新科技基金會(New Technology Foundation)主席帕爾曼(Bob Pearlman)指出,跨越不同學門的新思考課題,正成為美國高中訓練未來工作者的新方法。

例如,在美國密西根州的亨利福特高中(Henryford Academy),正在實驗一種混合化學、地球科學、企管和設計的新學門。一群十年級學生,在老師帶領下,先讀完一篇描述耐吉(Nike)公司如何讓產品減輕環境污染的文章,接著學生分組,挑選一種消費性產品,分析這種產品對環境的影響,接著要在不影響產品價值的情況下,找出減輕產品對環境影響的新方法。

我覺得在教室裡提供客製化教材的科技,追蹤小孩的學習狀況,是非常大的進步。
(照片提供/商業周刊)
吉米也對這種打破常規的新教育模式充滿興趣,他的女兒卡拉(Kira Wales)才六歲,還在念幼稚園的年紀,閱讀和數學已經有小學六年級和三年級的程度。吉米自己上網替女兒找最適合小朋友自學數學的教材,量身訂做學習方法,讓她自己每天固定上網做幾頁練習,自己找答案,只有女兒想不出來的時候,吉米和太太才會跟女兒討論,刺激她思考。吉米自己在上大學之前,也是在母親辦的、只有一間教室的蒙特梭利學校裡,受這樣的教育,「如果不是讓我有自己學習的習慣,我大概不會創立維基百科。」

要發現「未來的石油」,關鍵在於從小練習獨立解決問題,而非塞進更多資訊,是吉米交給女兒的錦囊妙計。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41156
糟糕高數值 還不知死活(轉貼)我女勞參率超越日韓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台灣女性勞動參與率全球35名 超越日韓

行政院經濟建設委員會表示,在職場就業機會增加下,自2001年台灣「女性占勞動力人口比率」一路提升,至2006年女性勞參率42.45%,世界排名提高至第35名,並超越日本及南韓。

經建會今天公布「台灣婦女人力運用效率逐年提升」分析報告。

經建會表示,台灣女性勞動力參與率在國際比較過去偏低,因此如何創造適合女性就業的職場環境,有效開發並整合婦女能力,以提升婦女人力運用效率,一直是人力發展政策努力的目標。

由於受到低生育率及高齡化的影響,經建會認為,提高女性勞參率來增加勞動力,是較穩定的勞動供給來源,行政院相關部會積極進行各項提升婦女人力運用計畫,包括協助婦女創業的「創業鳳凰─婦女小額創業貸款計畫」及「縮減婦女數位落差試辦計畫」等,對勞動市場發展有所助益。

據瑞士國際管理學院 (IMD)資料顯示,自2001年至今,台灣女性勞參率由40.45%,至2006年提高至42.45%,世界排名自38名提高至35名,在亞洲國家中低於泰國、香港、新加坡,但領先日本及韓國。

一般而言,婚育會影響女性勞動參與意願,使正值婚育年齡的30、40歲女性勞參率下降,但當社會對兩性差別待遇的態度和制度得到改善,有助職業婦女兼顧家庭。

觀察台灣自1936至1980年間每隔5歲組在20歲後的世代勞參率表現,可發現後一世代明顯超越前一世代於同年齡時的勞參率,換句話說女性勞動參與意願是一代高於一代的。

其中觀察1980至2006年台灣有偶婦女子女年齡別勞參率變動趨勢,無論有無子女其勞參率長期均呈上升趨勢,其中有6歲以下小孩的婦女勞參率相較於1980年的26%,至2006年已提高2倍達56%,且多數會在子女進入學校教育後返回職場。

【2007/06/14 中央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62120
(轉貼)財政包袱重 社福萬萬稅
推薦0


aliceta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財政包袱重 社福萬萬稅
【本報記者許玉君】

美國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主席葛林斯班,日前在美國眾議院作證時,發表有關社會安全福利的敏感聲明,直言美國無力負擔目前為嬰兒潮世代提供的保證福利,「除非削減社會福利支出,否則美國難免陷入更嚴重的預算赤字危機」。

根據小布希政府本月公布的最新預測數字顯示,美國今年的年度預算赤字約為5,210億美元,而2005年度的預算赤字依然還有3,640億美元的規模。

美學者抨擊減稅案

早在本月初,逾400名知名經濟學家已在紐約時報刊登全頁廣告,以連署信的方式抨擊布希總統提出的6,740億美元減稅方案,「並非解決我們目前經濟問題之道」。他們認為,減稅對推動成長或就業的效果不大,除了加深預算赤字外,還會導致財政扭曲,進而降低政府對退休金及老人健保等社會福利措施提供資金的能力,長期則會削弱美國經濟。

事實上,美國採行的福利政策對照於其他福利國家,已經算是相對「不福利」。美國社會福利政策自雷根總統以降,逐漸形成所謂「新聯邦主義」 (或稱新自由主義)的社會福利政策風潮,就由政策權力、經費的下放,改由各州自籌主導,來取代聯邦政府角色,並進一步減少支出。

這種強調市場導向的社會保障制度,社會福利對象僅限於社會經濟的低下階層,福利範圍被盡量壓縮到最小,以免福利津貼造成令人「無心工作」的後遺症。美國、加拿大和澳洲便是典型例證。

福利從搖籃到墳墓

至於世界上最「幸福快樂」的人民則生活在歐洲,以歐陸第一大經濟體-德國為例,國民由「從搖籃到墳墓」,皆由國家一手包辦,人民可充分享受國家所提供的一切生活保障。

在這裡,家庭可以領取子女補貼、學生享受免費高等教育,失業者可以領取失業金、低收入者不僅可以不交稅,還能擁有極低費用的醫療保險及其他補貼,生活困難者可以領取社會救濟金,其生活費用包括房租一律由國家負擔。

配鏡可由國家報銷

德國社會福利制度可謂是一個無所不包的「生活安全網」,就連補牙、鑲牙、配眼鏡也都可由國家報銷。

目前,德國每年的社會福利支出佔其GNP的比重已超過33%,財政收支早已出現難以為繼的局面;據德國官方估算,近年來由於經濟成長緩慢,前兩年各級政府稅收將短收314億歐元,社會保險領域的情況更糟,養老保險缺口達60億歐元,醫療保險虧空20億歐元。

工作意願也受影響

而歐洲賦稅負擔最重的國家-瑞典,其社會福利優渥程度甚至影響到人民的工作意願;根據紐約時報報導,瑞典勞工平均每20人中就有1人請病假超過1個星期,而瑞典請病假的受雇勞工人數平均每天高達43萬人,約占全國勞動力的10%。

不過,向來以「福利國家」自居、並引以為傲的歐洲人,近年來也逐漸向美國市場經濟式的社會福利制度靠攏,因為龐大且沉重的社會保障支出,已經讓歐洲各國政府無以為繼。

根據美國富比士雜誌去年發表的各國稅負調查顯示,法國的稅負壓力指數居全球之冠,比利時位居第二,以下依次為中國大陸、瑞典和義大利;美國和英國分居16和18位,稅負最輕的是香港。

稅負指數是根據最高個人所得稅、公司稅、財產稅、增值稅和職工、僱主支付的社會保障稅收等一系列指數綜合計算得出的;一般來說,稅負指數越高,企業主壓力越重,投資意向越低,而這種排名結果,也某種程度解釋了歐盟區經濟表現始終差強人意的趨勢。

高福利政策受質疑

自上個世紀末起,歐盟國家開始衝撞並反思他們的高福利政策;英國首相布萊爾領導下的工黨政府,首先提出在5年內讓英國從高福利國家中脫胎換骨的計劃;義大利在1997年制定了10年計劃,從1998年開始削減福利30億美元、1999年40億美元,自2000年以後每年遞減5%。

西班牙、法國都在制定改革就業市場僵化的政策;連任成功的法國總理席哈克承諾在任期內大幅度降低個人所得稅,實行總額共300億歐元的減稅計劃。

【2004-02-2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85346
(轉貼)歐洲病灶:經濟動脈硬化
推薦0


aliceta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歐洲病灶:經濟動脈硬化
【文/傑克‧威爾許 編譯/謝璦竹】

(密西根州法明頓丘的夏比若)問:大家都在談中國跟印度的發展性,但你對歐洲未來五年的看法如何?

答:從歐洲的經濟、政治、社會與人口統計等趨勢來看,很容易認為歐洲死氣沉沉,更不用說法國上百萬人僅為了勞工法一個小變革就走上街頭,但歐洲沒有玩完,還大有看頭。

三大經濟體 形同癱瘓
抗拒全球化 「福利國制度」絆手絆腳…

毫無疑問,過去十年歐洲在「掙扎」著不滅頂-全球都捲入全球化的浪潮中,努力追求競爭力,惟獨歐洲仍在抗拒。

但並非每個歐洲國家都如此,20年前英國面臨全球市場興起的變局時,就斷然推動經濟自由化以強化本身的競爭力。東歐有些國家,像匈牙利與斯洛伐克,則甩開共產時代的限制,大幅改革,鼓勵企業發展。

然而,這些令人鼓舞的消息中卻摻雜響亮的雜音:歐陸經濟支柱的法、德、意三國一直避免資本投資及隨之而來的風險。實際上,歐陸三大經濟體的福利國家體系有如硬化的動脈,已造成經濟癱瘓。

失業率偏高 集體鬱卒 人口老化
他們感覺深陷泥沼,難逃離…

以下幾個數據值得深思。根據新美國基金會(New American Foundation)的資料,35年來美國經濟共創造5,700萬個工作,整個歐洲的國內生產毛額與美國相近,但同期間僅創造出400萬個新工作。歐洲的失業率一直徘徊在10%左右,足足是美國的兩倍。

歐洲也沒有機會從科學及科技部門的成長獲益。法德意三國的每人研發支出是美國的一半。人口統計資料也不樂觀,三國人口都在萎縮、老化。

最糟的可能是集體情緒低落瀰漫全歐。據哈里斯互動公司(Harris Interactive)調查民眾對人生的滿意度時,法德義三國的抽樣人口中,僅18%回答很滿意,美國則有57%如此回答。更糟的是,他們感覺深陷泥沼,難以逃離。問是否預期未來五年處境可能改變時,僅三分之一認為會改善。反觀美國,有三分之二的人預期未來會更好。

假如歐洲人都早己為自己寫好訃聞,我們有何理由不這樣想呢?我認為有三個原因。

首先,歐洲經濟規模太大、發展成熟,很難發生經濟崩潰。

想想1980年代,美國受日本競爭擠壓,幾乎一蹶不振,失業率幾達10%,通膨飆至14%,銀行基本放款利率超過20%。當時的美國和今天的歐洲情況相同,陷入集體情緒低落,當時的美國總統卡特便說國家萎靡不振。美國人於是選了新的總統,新總統雷根帶給國人樂觀的氣氛,藉著打擊共產主義,他激起國人的自豪,並推動減稅,讓企業精神自由展現,終於使美國經濟恢復生機。

東歐新氣象 讓人驚豔
改革聲浪起 各國正創造新一代企業家…

相同地,歐洲歷史悠久、基礎設施完備,未來仍有大好機會,不可能衰微。例如歐洲勞工是全球教育水準最高的勞動力之一,同時,改變的聲音逐漸出來,德國的準改革派新總理梅克爾(Andrea Merkel)當選就是一個證明。

希望創造就業成長的法國政府也作了努力,試圖修改勞動就業法。

雖然改革受到人民抗議而夭折,但畢竟走出了第一步,必然會有下一步。

第二個原因是歐洲企業領導核心的改革力量,包括雷諾汽車的高恩(Carlos Ghosn)、賓士汽車的柴榷(Dieter Zetsche)及西門子的克萊倫費德(Klaus Kleinfeld)等,許多人都體認到全球競爭環境改變,正努力變革、維持競爭力。

最後是東歐各國帶來的新氣象。東歐各國政府支持企業的態度正在創造新一代企業家,他們發覺遍地都是機會,國界不是問題。

舉例來說,上次我們去華沙見到一位企業人士對300名左右波蘭企業家演講,他說:「這裡企業成本愈來愈高,我希望我的企業成為歐洲的外包商,因此我把新廠設在烏克蘭,你們也應該這樣做!」聽眾的反應是先驚後喜。

這件事對歐洲未來的影響,絕不下於法德意愛發牢騷之徒的意見!所以,五年後歐洲會如何?歐洲不會整個變過來,但會好轉。

新企業領導核心及企業家會領導歐洲,逐漸掃除令經濟動脈硬化的社會主義制度,歐洲將步上坦途,儘管許多歐洲人自己尚未預見此種前景。

(如讀者有疑問想請問威爾許夫婦,意見請寄welch.edn@udngroup.com,本報將代轉。)

【2006-06-05 經濟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85338
(轉貼)高學歷高失業 日趨嚴重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終身雇用制vs.終身受雇能力
【文/柯承恩】

日本從1990年代以來,長達十多年的景氣低迷,近年來終於好轉。2005年的經濟成長是2.8%,打破停滯在零成長的狀態,企業獲利也大有改善,消費者信心也大幅提昇。然而,日本企業在戰後最大特色的終身雇用制度,已經有結構性的改變。許多企業因為競爭的關係,難以給員工終身雇用的保障,甚至就業人口中有四分之一左右,是以短期派遣的方式雇用,明顯地反映出就業市場的改變。

從一般人來說,終身雇用制度即使政府與一些大企業還可以提供,但追求終身雇用制度(lifetime employment),不如建立終身受雇能力來的重要(lifetime employ-ability)。這個趨勢,不只日本,在競爭多變的現代社會都免不了,而如何思考這個問題,已經是個人、企業與政府都要面對的問題。

在傳統社會裡,一個人進入公共或民間機構,他可以慢慢的學習,透過經驗建立自己的專業能力。因為環境變化緩慢,過去經驗與能力可以運用的時間較長,一個人如果工作較久,會比較瞭解組織的需要,發揮更大的功效。所以終身雇用制度不只是提供員工保障,增加員工的忠誠度,它也在工作效率上有相當的貢獻。

但是隨著科技的進步與競爭的加劇,各種組織所面對的環境快速變化。過去的經驗與知識未必都能適用,如果沒有更新與適應,反而會出現僵化的情形。一個組織必須要權衡本身的適應能力,特別是員工如果缺乏學習能力的時候,組織就會逐漸的停滯,終至喪失競爭力。因此終身雇用制度,形成高度的保障,如果組織的成員缺乏學習與適應的動機,在當前劇烈變動的環境中,組織的競爭力不容易提高,也會在競爭中落敗。

終身受雇能力 不敗的競爭優勢

個人來說,如果他的知識能力只能適用在一個特定的企業,他的就業能力最狹窄。如果知識能力可以適用於一個產業,就業機會就會擴大。當然,如果一個人的知識與能力可以適用於不同的行業,那這個人的就業能力最廣。所以,能夠不斷更新充實知識,對於一個人的就業力有直接的幫助。由於經濟產業不斷的變化,能夠持續學習的人,自然就會有更好的就業能力,建立終身受雇的能力。

終身受雇能力的建立要求一個人在知識與技能上的擴張,而缺乏學習的動機或誘因則是知識成長最大的障礙。當知識技能停滯時,結構性的失業隨之增加。因此,社會需要提供誘因讓個人願意不斷的學習。只要一個人願意不斷學習,增加就業能力,政府一方面可以透過稅收,分享個人因為就業所帶來的所得,另一方面,個人持續就業,政府社會福利的負擔也可以降低。

政府企業員工 創造三贏新世界

所以從政府來說,就個人因為學習以提高就業能力的支出給予適度的稅捐抵減,並不是社會福利,而是培養社會長期的就業能力與所得來源的一個重要作法,也等於是社會與個人共同投資知識能量,提升未來創造或增加所得的潛力。

政府長期對於企業投資機械設備等硬體給予投資抵減,目的也是在創造未來的所得。以當前之勢經濟的發展來看,投資於個人知識的增長,尤其是與就業直接有關的知識,就類似於投資設備。既然投資設備給予抵減,投資知識的支出也應該考慮給予類似的抵減。

在去年的一本暢銷書「扁平世界」(The World is Flat)中也強調,從「終身雇用制度」轉型到「終身受雇能力」的經濟體系,需要個人、企業與政府共同的責任。政府提供終身學習的誘因,企業鼓勵員工參與學習,而個人努力積極的自我提升,透過這種合作方式,知識經濟帶來的成果才能社會分享,而減少知識鴻溝帶來的所得落差。

(作者是中華經濟研究院院長,專長公司治理制度、創業行為與管理、策略風險評估。)

【2006-03-22 經濟日報】

高學歷高失業 日趨嚴重

于國欽∕台北報導

政院主計處昨日指出,去年十二月失業率降至三.八六%,為連續第二個月降至四%以下,全年平均失業率四.一三%更創下近五年最低。惟在大學人力供給驟增下,大學程度失業率升至四.廿三%的歷年新高,並且罕見的超過平均失業水準,「高學歷高失業」的情況趨於嚴重。

主計處發布失業統計指出,在製造業景氣回升及農曆年前臨時性就業機會增加下,去年十二月就業人數增加一萬三千人,使得失業率連續第二個月降至四%以下,僅三.八六%。

雖然國內失業率在去年下半年明顯回降,但是具大學學歷以上的失業率不降反升,並且升至四.廿三%,主計處第四局副局長劉北辰表示,去年從國小至專科各學歷的失業率全面回降,只有大學學歷者的失業人數反呈增加,這應該和近年來大學快速擴充,高學歷人力成長過快有關。

依教育部統計,目前國內大學生與研究生一年畢業廿四萬人,比十年前成長兩倍,由於大學畢業生大量進入職場,使得國內具大學學歷的就業者占總就業人數比率十年來也由八.八%倍增至一七.四%,主計處表示,由於大學人力增加的速度遠超過市場能吸收的速度,因此「高學歷高失業」的情況短期間恐怕難以獲改善。

去年失業率四.一三% 五年來新低

彭漣漪∕台北報導

過完年常常是換工作的高峰期,根據主計處最新的統計,去年平均失業率四.一三%,比前一個年度減少○.三一個百分點,是近五年來的新低。不過,比南韓、新加坡來得高。

若以廣業失業率來看,也就是加入「想工作而未找工作者」這類被歸為隱藏性失業的人口,去年平均值是六.○二%,也是創五年來的新低。台灣去年平均失業人數是四十二萬八千人,較前一年減少二萬六千人。

主計處公布,去年十二月的失業率為三.八六%,是從二○○一年三月以來的新低。

台灣經濟研究院第二、三所所長龔明鑫分析,從數字來看,台灣的失業率是減少沒錯,但要注意的是台灣整個就業環境在轉型,所謂「非典型就業」的人口愈來愈多,例如兼差及人力派遣,也將失業率數字往下拉,在先進國家,像這種外包型的工作愈來愈多,工作型態不同於以往「非得在工廠一待八小時才叫正職」的情形。

失業率在二○○一年因經濟負成長創下新高紀錄後,隨著景氣的好轉逐漸降低,不過與之前連續五年低於三%的「美好時代」已不可同日而語。製造業不少工作移去大陸,加上農業因應進入 WTO 逐步縮減等都是結構性因素。

在亞洲四小龍中,二○○五年平均失業率,台灣排名第二,贏過香港(五.六%)、日本(全年度數字未出來,但超過四.三%),小輸韓國(三.七%);比起美國(五.一%)、加拿大(六.七%)等先進國家的高失業率又好看許多。

台灣的失業情形也看不出明顯的南北差異,二○○五年平均失業率,北部地區是四.一%,中部地區四.二%,南部地區四.二%,東部地區四.三%。

回顧去年一整年,製造業就業狀況比服務業好,服務業又比農業好。二○○五年平均就業人數為九九四萬二千人,較前一年增加一.六%。製造業較前一年增加三.二七%,服務業增加一.六六%,農業則減少七.九四%。

各年齡層失業率差很多,年輕、高學歷是高失業一族,這已連續數年都是如此。從最高排到最低為十五至廿四歲(一○.五九%)、廿五至卌四歲(三.七八%)、卌五至六十四歲(二.七九%)。按教育程度來分,高中職(四.五四%)、大專及以上程度者(四.○一%)、國中及以下(三.七六%)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534092
(轉貼)中高齡失業者:我們要工作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高齡促進就業聯盟昨天背著十字架拿著標語,從台北市中山南路基督教長老教會濟南分會步行,前往總統府旁的台北賓館前陳情,要求政府重視中高齡失業問題。
記者曾學仁∕攝影

【記者高泉錫∕報導】

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昨天前往總統府陳情,要求陳水扁總統正視中高齡者失業的問題,他們呼籲短期部分,應在就業服務法第五條加入禁止年齡歧視條款,大幅及長期補助雇主僱用中高齡者,並比照身心障礙者,鼓勵民間團體協助中高齡者就業,建立公、民二元化中高齡就服體系;長期部分,則要推動「失業者工作權保護法」。

中高齡聯盟表示,依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中高齡失業人口數字,從民國八八年的四萬多人飆高一倍以上,創下歷史紀錄,同時在勞退新制通過一年多來,中高齡者失業的人數並未大幅下降,依舊在高檔盤旋,今年六月中高齡失業人數還是九萬五千人上下,顯見中高齡者的就業障礙,絕非是退休金所引起。

不少中高齡者無法在職場上找到工作或低度就業,問題癥點在年齡歧視的老問題,可是勞委會迄今沒有立法禁止年齡歧視的不當勞動行為。

中高齡聯盟指出,勞委會握有八百億元經費,但今年以來始終未見到新創、有效的專案,來迅速解決中高齡者就業障礙與失業的問題。勞委會坐擁一堆現金,卻硬要中高齡國民生活在黑暗的心牢、受盡找不到工作的折磨,已違反陳總統就任後,昭示人權立國的大纛,他們籲請陳總統拿出有效對策,在二年內解決負擔家計中高齡者失業問題。

【2005/08/01 民生報】

2006.02.19  工商時報

李應元點子王 帶動勞委會新氣象

薛孟杰

勞委會在本週密集針對各種勞工推出在職進修方案,新聞曝光密集程度,連勞委會工作人員也直呼「罕見」。事實上,在民進黨內夙有點子王之稱的李應元,轉任勞委會主委後,也不負美名,一直為如何再降低失業率動腦筋,對於一些懸而未決的陳年老案更明快的做出決定,也讓勞委會展現不同以往的氣象。

在中央部會內,勞委會向來被歸類為吃力不討好的部會,面對向來強勢的資方,如果再遇到經濟不景氣,想替勞工爭取較佳的勞動條件難度就會相當高。但如果全然站在資方立場,又可能會引發廣大勞工反彈,如何拿捏讓勞資雙贏,就成為勞委會必須面對的宿命。這也是為何當曾有民進黨點子王美名的李應元臨危授命接任勞委會主委時,民進黨內曾替他叫屈的原因。

但是李應元則甘之如飴,在上任後短暫的瞭解業務後,就接連出招。首先在與經濟部會充分合作、並提出本勞就業的補救措施下,拍版定案讓歷任主委都很頭痛的三 K 外勞引進方案,接著又跨越禁忌紅線、試圖將政府機關的臨時約聘人員列入勞基法保護,雖然行政院方面仍有不同意見、此案暫被打回票,但卻已展現不同於前幾任主委的氣象。

再以此利用一週的時間,密集推出針對年輕失業族群、在職勞工、中高齡失業族群各自設計的在職進修方案為例,勞委會內部曾出現「是否應低調些」的質疑,但是李應元認為,對勞工好的事也會對國家好,依然裁示按照既定時間表推出,儘管勞委會送給在職勞工的兩萬元進修紅包是否能激發勞工求知慾,還是見仁見智,但至少勞工多了一種開創新局的可能性,這份用心還是值得喝采。

2006.02.19  工商時報

勞工進修大學學分班 迴響熱烈

薛孟杰∕台北報導

勞委會在今年西洋情人節當天推出「企業勞動力素質提升計畫」、送給每位勞工兩萬元的「進修大禮」後,引發不小迴響。據了解,這項計畫在勞委會其實已經醞釀一段時間,但由於是首度以「勞工個人」作為補助對象,所以在勞委會內部曾引發不小論辯,直到主委李應元上任後才拍版定案。目前各大學今年度開設課程已公告在職訓局網站上並陸續接受報名,有興趣的勞工可以上網查詢。

這樣的設計,改變了政府以往對勞工在職進修的補助方式,直接對勞工個人提供補助,看似不起眼的改變,卻已經在勞委會內反覆討論過很多次,一直到勞委會主委李應元走馬上任,裁定先從去年十月到今年一月試辦一期,視成效再決定開辦與否。當時當勞委會經常前往開課的大學「無預警抽點名」,結果發現上課勞工幾乎都接近全勤,儘管平日工作十分辛苦,卻仍展現對知識的飢渴,李應元因此深受所感,決定今年全面開辦,第一年暫編一億五千萬的預算。

2006.02.19  工商時報

經建會估計 民國一○三年 碩士畢業年增近十萬人

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昨日表示,由於產業結構的變化,企業在人力僱用上對學歷的要求日高,國內目前一年畢業的碩士以上人力已逾四萬,估計在民國一○三年將逼近十萬人,同時每一百個就業者中就有廿七人具有大學以上學歷,大學以上學歷者幾乎已成為最大的就業族群。

經建會表示,隨著知識經濟政策的發展,國內大學、研究所快速擴增,我國高學歷人口成長極為快速,目前大學的在學人數已達八十四萬人、研究生也達十五萬人,估計在民國一○三年在大學唸書的人口將升至九十四萬人,唸碩、博士的學生更倍增至卅五萬人。

經建會的研究指出,民國八十八年一年畢業的碩、博士僅一萬八千人,但至目前已超過四萬人,預估民國一○三年這一年畢業的碩、博士將達九萬九千人。

目前每百人畢業人口中有近十五人為大學畢業生、四人為研究所畢業生,到民國一○三年,大學畢業生的比例將達二○.七%、研究所畢業生也將升至八.七%。

經建會估計,未來十年國小、國中、高職、專科的畢業生將呈負成長,大學畢業生仍維持三.○%的成長,以研究所畢業生平均年成長七.九%高居第一。

由於受高等教育者日多,職場上具有學士、碩士、博士學歷者也不再稀有,經建會表示,目前國內就業市場每百人僅有約十六人具大學以上學歷,至民國一○四年大學學歷的就業者所占比例將躍升至廿七.三%。

民國一○四年,大學以上就業人口與高職學歷就業人口旗鼓相當,居各學歷之冠,遙遙領先高中、專科、國中等學歷的就業人數。

2006.02.19  工商時報

服務業就業機會 未來十年增逾百萬

于國欽∕台北報導

經建會估計,在全球化生產的影響下,台灣產業結構正迅速調整,影響所及,台灣工業部門的就業人口未來十年的平均年增率僅○.五%,工業部門對勞動力的吸收能力持續減弱,但服務業創造就業的動能快速提升,估計未來十年將創造逾一百萬個就業機會。

經建會指出,九十四年我國工業部門就業人口三百五十五萬人,只比民國八十九年增加兩萬,由於目前產業升級及自動化程度逐漸加深,因此估計至民國一○四年僅能微增至三百六十三萬人,未來十年間難以創造更多的就業機會來吸納失業人口。

至於農業部門的就業人口在農產品市場開放下,近年已呈遞減,去年已降至五十九萬人,預估至一○四年將續降至五十五萬六千人,農業部門也難以再吸納剩餘勞動力。

雖然農、工部門難以創造就業機會,但經建會評估認為至民國一○四年國內失業率仍可望維持在四%,因為服務業部門在政府推動十二項重點服務業發展下,十年內人數將明顯增加,由去年的五百七十九萬人增至六百九十二萬人,十年間增加一百一十三萬個就業機會,平均每年成長二.二%。

經建會估計,到民國一○四年國內服務業部門就業人口比重將升至六二.三%,成為台灣創造就業機會最重要的部門。

這份評估也指出,從職業的結構觀察,未來十年白領工作者(經理人、專業人員、技術員、事務工作人員)將由九十四年的四百廿一萬增至一○四年的五百二十三萬,十年間增逾百萬。相反的藍領工作人員未來十年反而將少十一萬個就業機會。

勞工進修 勞委會補助8成學費


記者陳素玲/台北報導

勞委會今天宣布啟動勞工受僱能力方案,送給勞工兩萬元大禮。勞委會已經號召近百個大學在新學期開設1142個專業課程,供在職勞工進修,勞工只要到這些學校修習學士學分班、碩士學分班,勞委會將補助八成學費,五年內最高補助兩萬元,預估今年將有2萬8000名勞工受惠。

勞委會也正在規劃「個人學習卡」,仿效勞動保障卡概念,未來每個勞工只要參加過任何訓練課程,都可以在學習卡留下紀錄,成為勞工的「終身學習卡」。

勞委會表示,去年試辦在大學開設課程供在職勞工修習,由勞委會補助八成學費,當時合作學校共56所,總計5679人到大學選修課程,順利取得學分證明。

由於成效不錯,勞委會今天宣布正式開辦這項「產學訓」人才投資方案,做為送給全國勞工的大禮,預計今年將花1億5000萬元供勞工在職學習,預估可讓2萬8000名勞工申請補助,強化勞工終身受僱能力。

勞委會表示,只要是年滿15至60歲的本國勞工,具就業保險一年以上資格,就可向指定的大專院校選修學士學分班、碩士學分班,只要修習完成取得學分證明後,勞委會將補助八成學分費用,每位學員最高補助兩萬元,五年內不得重複申請。上課時間大多安排在假日及晚間,方便勞工選修。

開設在職訓練課程的學校分布北、中、南,包括政大、文化大學、東吳、世新、真理大學、長庚大學、交大、清大、大同技術學院、中興、嶺東技術學院等共計95所,開設課程高達一千餘個,內容包括衍生性金融商品、高等財務分析、物流與通路管理、店長實務管理等有助提升職場能力的實務課程。

【2006/02/14 聯合晚報】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27241
男女平權叫囂嚴厲社會之自然結果(轉貼)歐元區失業率 恐創十五年來新高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7.06  工商時報

余慕薌/綜合外電報導

週二華爾街日報報導,歐元區今年就業情況料將進一步惡化,預期可能導致失業率創下自一九九○年底以來最糟紀錄。專家指出,儘管幾乎已可確定歐洲央行在週四決策會議不會降息,不過在歐洲經濟日趨疲弱下,歐洲央行降息可能性已愈來愈高。

歐元區失業率之所以料將進一步惡化,主要因素包括,油價近歷史高峰、企業獲利減少、今年上半年經濟成長大幅走緩,促使企業對聘用新人抱持謹慎態度,以及來自低成本國家的低價競爭壓力,也促使雇主們限制人事成本相關支出。而且,許多企業仍深感有必要精簡人力以提昇企業生產力。

歐元區失業率自二○○一年初期的七.八%至今持續揚升,今年五月份失業率來到八.八%,雖略低於四月份的八.九%,但仍遠高於美國的五.一%和日本的四.四%。

許多經濟學家們預測今年年底前歐元區失業將進一步揚升,其中瑞士信貸第一波士頓(UBS)預測將達九.一%,為自一九九九年八月以來最高紀錄。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也預期,經濟規模佔歐元區約二分之一的德、法兩國,失業率要到明年才會開始下跌。高盛經濟學家舒馬奇爾說,「我們認為經濟成長減緩,並預期勞動市場還會進一步惡化後才會好轉。」

歐洲長期失業問題令政府頭痛不已,特別是德國失業為歐盟國家中最高者,達一一.七%,為爭取選民支持,今秋即將面臨選舉壓力的德國社會民主黨總理施洛德即提出未來施政焦點將在減少失業並創造新的就業機會。法國新任總理維勒平也提出類似計劃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01405
(轉貼)法國人為什麼說不? / 林麗雲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6.02  中國時報

針對法國人民對歐盟憲法條約說「不」的結果,多數評論者和政治人物紛紛將矛頭指向「內政」問題,調查報告也顯示「失業」是導致選民投「不」的主要因素。問題是,一個月來不斷觀察、聆聽大眾媒體討論、爭辯的我,卻始終有個疑惑:為甚麼這一次位處意識形態、政治立場光譜兩端的極右派和極左派,怎麼會在這場戰役上合聲說:「不」呢?

我想,面對這樣詭譎的畫面,或許能夠從全球化這個角度來解讀。

以資本主義為底蘊的現代世界體系始於十六世紀西、荷的大航海時代,歷經十九世紀的英法殖民、二戰後美國霸權的興起,擴張性「流動」也就成了資本主義的重要特質。這種特質在冷戰結束、蘇聯解體後,隨著跨國企業的全球擴張達到了極點。而全球化流動所帶來的其中一個效果就是:現代民族國家的邊界越來越模糊。

十九世紀因應資本主義利益而崛起的現代民族國家,歷時百年好不容易建立起國族認同,然而自由經濟的發展力量卻試圖抹除對資本擴張造成障礙的國家邊界。為了捍衛「國族認同」,極右派人士反對「流動」所帶來的移工,更反對他們最後就地變成了移民。他們憎恨這些移民,指控就是這些移民混雜了他們純種的法蘭西血統,稀釋了他們飽滿的法蘭西文化。因此他們對歐盟憲法條約說「不」。由此,極右派說「不」的基礎是文化認同。

至於極左派說「不」的依據,則是建立在那些無法「流動」的廣大群眾上,這些群眾主要分成兩類:第一類是那些雙腳深深踩入「土地」的農民,對那些一輩子生於斯、長於斯,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勞動農民而言,他們的切身感受是,種出來的東西怎麼越來越不值錢。關於這部分,對於那些到目前為止仍依靠土地為生的台灣農民,想來並不陌生。近日上映的紀錄片「無米樂」說的就是同一種心情。

第二類則是因工廠遷往他國而失業的在地勞工,以及因引進外勞而找不到工作的人。在「好」和「不」一來一往的辯論中,極左派發言人,一再質疑這部憲法只是為了服務那些資本可以在各國間穿梭、挪移的新自由主義者,但對於那些流也流不走、動也動不了的農工勞動階層,只會在新一波的資本流動中再次受害。極左派的疑慮和批評切中了法國目前的經濟現況,這正是全球化所帶來的課題。

這課題也正如華盛頓政策研究所的約翰.卡瓦納所說:「全球化是一大悖論:它對極少數人非常有利的同時,卻冷落了世界上三分之二的人口,或是將他們邊緣化了。」那些同意極左派論調的法國農民和工人,或許不是那麼清楚世界發生了甚麼事,但在現實情境中,卻已經強烈感受到自己的生存已然遭受威脅,我想,這才是他們投下「不」的心理基礎罷。

(作者為法國巴黎高等社會科學院人類學博士候選人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71846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