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旅遊北歐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旅遊】(轉貼)比薩斜塔 將蓋「分身」
2005/03/29 09:23 瀏覽7,304|回應30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編譯陳世欽/美聯社義大利比薩二十八日電

米蘭晚郵報廿七日報導,比薩市政府準備在比薩斜塔東南方大約五公里處興建一棟現代化辦公大樓,並以燈光製造大樓傾斜的視覺效果。

晚郵報報導,這棟鋼骨大樓由名建築師貝尼尼設計,預定今年夏末動工,四年後竣工,總工程費約六千五百萬美元,內有公寓與店面。

部分比薩市民認為,這項計畫令人極度反感。綠黨籍區議會議員羅吉歐拉尼說:「七十五公尺高的鋼骨玻璃帷幕大樓只會破壞景觀。」比薩市城市規畫官員沙杜表示,這棟大樓一定可以吸引觀光客。他接受晚郵報訪問時指出:「這項計畫是美麗與機能的典範。新大樓與廣場將吸引觀光客。」根據目前的設計方案,新大樓將位於一處廣場內,附帶另外兩棟比較低的建築物,使人聯想到比薩的大教堂與洗禮堂。

貝尼尼表示,站在新大樓樓頂可將比薩斜塔盡覽無遺。他指出:「比薩斜塔與新大樓將相互凝望。」

公元一一七三年,比薩斜塔開始興建,以烘托當時身為富裕海運城邦比薩的榮耀。不料在工人完成第三層樓前,斜塔地基的土壤開始下沈,從此展開長達數百年的著名傾斜過程。

【2005/03/29 聯合報】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健保免費連線《梅峰》


本文於 2005/08/22 09:07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182677
 回應文章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大陸冰川 逐漸縮小
2007/09/25 03:56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廣角鏡》中國冰川 逐漸縮小

(新華社)

西藏林芝地區波密縣境內發現青藏高原最大的冰川群,大大小小冰川共計四十二個。專家預測,如果到二十一世紀末氣溫升高攝氏二點一度至四度,中國冰川面積將比現在縮小四成五。

【2007/09/25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25785
(轉貼)騎馬三年 蒙古到匈牙利
2007/09/24 06:20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騎馬3年 蒙古到匈牙利

澳洲男子柯普。
美聯社
澳洲男子柯普三年前由蒙古出發,騎馬重踏成吉思汗西征路線,以表達對蒙古民族西征的敬意,一萬公里旅程終於完成,他已於22日晚間抵達目的地匈牙利的歐普斯塔塞爾。

這趟萬里長征歷盡艱辛危險,但體會了遊牧民族的好客熱誠,他在中亞大草原經歷過攝氏54度高溫到零下52的低溫,還得用鞭炮嚇退想拿他當晚餐的狼群。

28歲的柯普2004年6月從蒙古出發,經過哈薩克、俄羅斯南部和烏克蘭,兩個月前入境匈牙利,他有三匹馬和一條狗隨行,一匹用來代步、另兩匹用來運載補給品,黑色哈薩克獵犬「疾風」則是途經哈薩克時當地人的禮物。不過,由於旅途艱難,他總共用了13匹馬,途中還有駱駝「參一腳」。

柯普一路上把旅程所見所聞放在網上timcopejourneys.com,吸引許多人在網上追隨他的腳步。柯普愛冒險的柯普曾在北極和芬蘭擔任過嚮導、騎單車橫越俄羅斯和蒙古、划木船經西伯利亞到北極海,去年他曾獲澳洲地理雜誌選為「年度冒險家」,並被美國雜誌「Outside」列為全球25位年輕冒險家之一。這趟旅程完結後,柯普計畫把經歷寫成書、拍成電影。

柯普有一半旅程踏過哈薩克大草原,在那兒最能體驗遊牧民族的生活。一望無際的草原環境惡劣,溫度高時只能日伏夜行,最冷的時候連牲畜都受不了。幸好柯普能說俄文,途中能夠和當地人溝通,他說草原民族熱情好客,這三年他只有一半時間睡自己帳篷,其他時間他都有當地人招待。柯普感激的說,打開大門招待他和隨行動物的人,才是這次行程中「真正的英雄」。

【2007/09/23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424540
(轉貼)加勒比海「明珠」知多少
2007/01/29 00:37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搶救威尼斯 擋水牆阻沉沒

水都威尼斯不會沉沒了!建築師四年前在義大利水都威尼斯展開耗費巨資卻引起爭議的防洪工程,泰晤士報四日引述建築師的話表示,他們就要打贏阻止威尼斯沉沒的這一仗。

施工人員正在狹窄的威尼斯沿海地帶築起一道全長四十六公里的擋水牆。擋水牆興建工程稱為「摩西計畫」,預計耗資四十二億歐元(台幣一千九百億元),重點包括舖設多數時間位於水下的八萬噸加鏈鋼板。漲潮警報響起,鋼板就會充氣,封住前述三個缺口,工程預定二○一二年完工。

威尼斯位於潟湖與亞得里亞海之間,海水一上升,就自三處缺口長驅直入聖馬可廣場。擋水牆可阻止水患。

海水近年平均每年為患威尼斯一百多次,遠高於一百年前的七次。這是因為海平面上升與威尼斯地盤下沈所致,馬傑拉與梅斯垂工業區抽取地下水使問題更嚴重。

一九六六年,威尼斯發生大水災,市區水深達到一百九十四公分,海水、油汙與爛泥對市區的歷史遺跡與藝術作品造成嚴重破壞,由於擔心舊事重演,國際間曾發起搶救行動。部分人士認為,威尼斯可能百年內就會完全沒入水中。

反對者認為,目前僅完成全部工程的預備部分,這正是計畫的主要弱點所在。二○○三年元月,有關當局批准工程計畫,之後就因環保人士抗議,歐盟委員會調查與義大利環境部質疑而停頓。反對者指出,除使私人財團得利,這項計畫將危及潟湖生態平衡。義大利環保聯盟的拉薩洛表示:「擋水牆已開始破壞歐盟明令保護的物種及其棲息地。」

【2007/08/05 聯合報】

中國時報 2007.07.27  
別具風情比美長江三峽 黃河三峽 世外桃源寧靜明珠
白德華/甘肅劉家峽水庫報導

    蘭州西南邊的永靖縣一帶,流傳一個古老傳說:黃河、洮河、大夏河在此交匯化為三條孽龍,掀起滾滾濁浪,蕩平四野村莊,造成連年災禍。明洪武年間,劉伯溫率領兩萬人西征永靖一帶,見此情景,就在臨津渡口設立法壇,施展法術,踏星步斗,揮劍斬龍脈。隨後又建造一座白塔以鎮三龍,並預言將來龍吐明珠。傳說與現實竟若合符節,六百年後,鹽鍋峽、劉家峽、八盤峽水電站被視為三顆明珠,鑲嵌在隴原峽谷之中。

    從蘭州市區驅車前往劉家峽約要一個半小時車程,這座水庫著名,不止因中共在五、六○年代兵荒馬亂時期建成這座當時全球第三大、亞洲第一大發電站,也因中共總書記胡錦濤一九六五年清華大學畢業後,文革期間的一九六八至六九年被「發配」到這荒山野嶺窩居兩年。

    踏上劉家峽水利樞紐站,想當年這位中等身材、斯文有禮戴著安全帽的工程師,大概沒人想到,卅多年後他竟成為中國領導人。

    劉家峽 黃河最大水電站

    很多人只聽說「長江三峽」,但大概很少人聽過「黃河三峽」。踏上黃河三峽,完全感受不到黃河中上游的水流湍急,反而因水庫的興建,讓這裡宛如世外桃源,格外寧靜。

    黃河三峽因永靖縣境內黃河之上的炳靈峽、劉家峽、鹽鍋峽得名。其中,劉家峽第一個建起水利樞紐發電站,對缺水嚴重的陝、甘、寧夏大西北地區,影響深遠。隨後,中共又在鹽鍋峽及八盤峽各建一座發電站。

    劉家峽左岸為永靖縣,右岸為東鄉縣,一分為二,兩地都屬臨夏州。如果不是兩側略禿的高山提醒,單看清徹見底的湖水,實在難以想像這裡曾是黃沙滾滾的黃河中上游。

    劉家峽水壩是一九五五年勘測,一九五八年動工興建的,中間遭逢三年大飢荒及「文革」,廠房第一座機組直到一九六九年才發電,整座大壩完工是在一九七四,算是中國首座自己施工設計、安裝管理的水利發電站,水庫庫容五七億立方米,總發電量一百廿五萬千瓦,發電量五七億度,在當時算是亞洲最大水電站。

    電梯總高度一百公尺

    距蘭州七十公里的劉家峽,特別之處在它興建於半山腰之處,從地面走進山腰下的電廠內,有一座很特別的電梯,電梯內雖只有地下一樓及二樓的按鈕,但總高度卻接近一百公尺,相當於三十幾層樓高。

    當地導遊表示,這一黃河首座大壩除了發電外,還兼具防洪、防汛、灌溉、航運等功能,當時共投資六.三八億人民幣,利用水位落差超過一百公尺來發電防洪。七、八月是黃河汛期,對下游水位的調節起很大作用。

    早在一九五八年,毛澤東有次巡視黃河時來到劉家峽,他當時看著滾滾黃河,即要求中共水利部治理黃河,當時他寫下了幾個大字「要把黃河的事辦好」,在此要求下,水利部陸續決定興建三門峽、鹽鍋峽等水利發電站。

中國時報 2007.01.25 

《老人與海》小說場景 到小漁村科席碼 憑弔老爹
本報特約撰述林葦芸/哈瓦那報導

一生遊歷世界多國的美國知名作家海明威,二○年代浪跡巴黎,三○年代來到古巴首都哈瓦那。

當時的哈瓦那是人間樂土,遍地歌舞,嗅不到一絲戰爭烽火。頗好杯中物的海明威是當地酒館的常客,他最常流連的酒館首推舊城區的波帝奇他(La Bodequita del Medio)與佛羅里提他(El Floridita),它們也因緣際會成為後世海明威迷必到朝聖的地點。

兩個世界旅館 敲響《戰地鐘聲》

在佛羅里提他喝得微醺的海明威,只消走上九個街口就能夠回到窩居的「兩個世界旅館」(Hotel Ambos Mundos)。這裡是海明威追星團的第三站。自1938年離開西班牙內戰烽火之後,海明威就到哈瓦那這間旅館住下。他的511號房擁有全旅館最棒的窗外景色,他也在這裡寫下《戰地鐘聲》。

據說卡斯楚在馬埃斯特拉山區(Sierra Maestra)策動革命時就帶著這本描述西班牙內戰的名著,藉以參照揣想游擊戰的樣貌。海明威粉絲們千萬別費心去訂這間房,因為這兒早已改建為海明威博物館,裡面展示著他的打字機、卡賓槍、以及家人寄給他的信件。

久居在這狹小的空間一、兩年後,海明威第三任妻子潔爾虹(Martha Gellhorn)大呼受不了,決定在離哈瓦那十公里之外的芬卡維吉雅(Finca Vigia)買屋定居。如今那裡也變成海明威博物館,裡頭有九千多本藏書,兩個世界旅館內展示的打字機與書籍都是從該處移過去的,屋外還可以見到海明威的愛艇。重度症狀的海明威迷不妨前往一探。

至於描述一古巴漁夫與馬林魚生死搏鬥的名著《老人與海》,小說場景則是設在哈瓦那以東的小漁村科席碼(Cojimar),這裡也是海明威鍾愛海釣的地點。當時經常與海明威一同出海釣魚的佛恩提斯(Gregorio Fuentes),正是書中漁夫主角的本尊。村內至今還矗立一座用船隻推進器雕製而成的海明威銅像,供後人憑弔。

一九五四年海明威以《老人與海》獲得諾貝爾文學獎,把獎章給古巴聖地牙哥市的可伯勒大教堂(Basilica del Cobre),這個教堂也是書中男主角承諾在釣到馬林魚之後要參拜的地方。海明威對古巴的鍾愛,不言可喻。

美國與古巴關係低盪的時候,作為美國重要作家,海明威理所當然成為古巴當局對抗美國宣傳戰的反擊工具。不管是兩個世界旅館或是佛羅里提他酒館,海明威與卡斯楚的合照都被有意地放在極醒目的位置。

不過照片中的場景其實是一九六○年海明威盃釣魚比賽,跟政治一點關係也沒有。當時古巴革命剛成功,運動細胞極好的卡斯楚在當年贏得大獎,從海明威手中接過獎盃,兩人微笑交談間留下了那幅照片

與卡斯楚合影 被當宣傳工具

至於海明威對古巴革命的看法究竟如何?深具素樸正義感的海明威在寫給友人的信上提到:「這是場好的革命,是場誠實的革命」。不過,他對古巴革命的同情態度,卻也為他招來美國情治單位的監控。幸亦不幸,海明威沒有機會見證卡斯楚後來發動的社會主義運動,以及隨之而來的均貧困境與人權迫害,不然他肯定會有不同意見。

暱稱「老爹」(Papa)的海明威執著於記錄生命的殘酷,他的作品常環繞著暴力與死亡。相較之下,古巴的悠閒、迷人的酒館、以及不時躍水而出的馬林魚或許提供他一絲喘息的空間以及身心安適的所在。一九六一年當海明威受不了身心疾病之苦在美國愛達荷州扣下扳機自盡時,或許哈瓦那的光影、氣味、風景再度電光石火地閃過,永遠停駐在他腦波靜止的瞬間。

中國時報 2007.01.25 
點杯Mojito 遙敬海明威
本報特約撰述林葦芸/特稿

在海明威踏進波帝奇他之前,這家酒館就是當地詩人與作家混跡的地方,也是哈瓦那波西米亞社群的中心,古巴名小說家卡本迪爾(Alejo Carpentier)正是常客之一。

不過對於西方觀光客而言,海明威的號召力顯然更勝一籌。招牌調酒Mojito的遠近馳名,這種以萊姆酒加上蘇打水與薄荷葉的調酒,是海明威的最愛。酒吧一樓處還留著一幅據稱是海明威親筆寫下的手稿:「我的Mojito酒在波帝奇他,我的Daiquiri酒在佛羅里提他」(MyMojito in La Bodequita, My Daiquiri inEl Floridita)。因此,點杯Mojito遙敬海明威,就成了到該店巡禮時不可少的儀式。

至於曾經在海明威小說《海流中的島嶼》中現身的佛羅里提他,則是Daiquiri調酒的誕生地。不過患有糖尿病的海明威可不堪Daiquiri的芳甜,不得不要求酒保少放些糖,因而傳下海明威專屬特製調酒。酒單上的「海明威老爹調酒」(Papa Hemingway)受歡迎的程度,絕對不亞於招牌Daiquiri。

吧台最左邊有一尊海明威的雕像,標誌著他當年最愛的座位。店內牆上盡是海明威的照片,還有印上他頭像的T-shirt供觀光客挑選,算是把海明威的名人光環消費到極致的代表作。

不獨為海明威所厚愛,佛羅里提他在五○年代也受好萊塢明星如法蘭克辛那屈等的青睞。一九五三年君子雜誌(Esquire)將這間酒館與紐約的二十一俱樂部(21 Club)以及巴黎的麗池(Ritz)並列世界最佳酒館,不難想像當時的盛況。(本系列全文完)

中國時報 2007.01.23 
全球僅存的社會主義孤島 革命遠颺 古巴渴望改變
黃清龍/哈瓦那報導

前言:從去年下半年起,國際媒體的焦點集中在哈瓦那,大家急著想要知道卡斯楚的病情,一旦他逝世會不會是古巴轉變的開始?這個加勒比海的島國,標榜著革命夢想,與超強美國的五十七年對峙,是否終於將畫上句點?本報特派記者黃清龍與郭篤為,親自走訪這個島國,他們發現古巴經濟凋蔽,人心早已思變,但仍然感念卡斯楚的革命恩情,日子只能得過且過。「後卡斯楚時代」即將來臨,面對未知變局的此時,古巴陷於懸宕、不安與期待中。古巴待變,將變,中美洲一個新的局面,正悄然逼近。本報今起推出古巴國家專題報導,與讀者分享古巴的實況與前景。

「古巴人都很尊敬卡斯楚,是他把我們從巴蒂斯達手上解放出來的;但是古巴需要改變,將近五十年的一套做法已經不合時代潮流!」國營旅遊公司一位幹部語氣堅定地告訴我們。

來到這個全球僅存的社會主義國度的首都哈瓦那,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棟棟西班牙老式建築。這些昔日豪宅被政府沒收後,如今成了平民房舍,許多都已斑駁剝落。街頭隨處可見各式車齡超過半世紀的古董車。時間在這個裡近乎停頓,彷彿回到黑白影片的年代。

哈瓦那的街道還算乾淨,但路面破損得厲害。駱駝巴士擠滿了人,街上年輕人三三兩兩走過,巷口男女老少或站或坐地聊天、玩耍,看起來很優閒。他們對觀光客還算和善,有些人會抬起頭看你一下,但不會盯著猛瞧。即使推銷東西的小販也落落大方,絕不會勉強糾纏。在他們身上有一份古巴人獨有的從容自在。

從容自在 均貧社會少見乞丐

光從外表,很難看出它是個貧窮的國家。然而古巴人的日子確實過得很苦。哈瓦那大學法律系教授賈西亞說,他月薪五百比索,約合廿五美元,日常所需靠配給,薪水勉強夠用。想吃多一點或好一點,就得到自由市場買,但價錢高得嚇人,一磅豬肉最便宜十六比索,教授一天的薪水就只夠買這一點肉。

領公家薪水的收入都少得可憐,一個機械工程師月薪四百比索,即使部長也只有五、六百元。相較之下,可賺外匯的旅遊車司機、導遊、翻譯,就成了人人欽羨的肥缺,收入比領政府薪水的多出兩三倍,所以據說連卡斯楚的中文翻譯官也轉行當起了專職導遊。

古巴雖然貧窮,卻社會安定。除了政府嚴密控制之外,社會的公正平等、人人享有保障也是一個重要原因。革命後,古巴實行免費全民教育和醫療,人民只需繳很低的房屋租金,食品和基本生活所需全部低價定量供應。就連蘇聯解體、外援停止,國家經濟最困難的時期,古巴政府咬緊牙關也要保證人民的最低生活條件。因此,哈瓦那街頭很少看到有人乞討。

然而再密實的窗戶也會透風,古巴人不可能永遠與世隔絕。一九九四年古巴政府決定把觀光勝地瓦拉德羅(Varadero)對外開放,從此一波波從歐洲、加拿大、墨西哥湧來的遊客,開始為這片遺世獨立的土地塗抹上顏色。

開放觀光 活化經濟擴大視野

目前一年有兩百萬外國遊客,旅遊收入已超越蔗糖成為最重要的經濟來源,海外遊客也成了古巴人民與外面世界接觸的最重要管道。

在國營旅遊公司擔任二把手的伊凡就說,他進入旅遊業後才知道世界已經變成什麼樣子。他認為古巴不能再故步自封,需要合理的經濟政策。他相信等卡斯楚弟弟勞爾實際掌權後,情況會有所改變。賈西亞教授也指出,大家都希望政府鬆綁國內經濟管制,允許更多的私人經濟活動。他們對勞爾寄望很深,希望古巴能走向改革開放的路。

過去卡斯楚領導的國家方向是錯誤的嗎?現在古巴人還尊敬卡斯楚嗎?伊凡說,所有古巴人都很尊敬他。如果不是費德爾(古巴人對卡斯楚的暱稱),不知還要被巴蒂斯達政權及背後的美帝蹂躪多久。賈西亞教授也說,古巴人生活雖然很苦,但這是革命的代價。

美古較勁 兩國關係醞釀變化

確實,如果跟巴蒂斯達政權相比較,現在的政權也許還是進步的。至少多數古巴人的生活水平大致相等,人均壽命提高,教育完全免費,享有公費醫療保險。當然,像所有極權國家領袖一樣,經過近半個世紀的統治,很多古巴人都把卡斯楚當成國家民族的化身。這種領袖崇拜不會輕易消失,更何況還有一個頭號敵人─美國,隨時提醒古巴人他們需要卡斯楚的領導。

美古兩國的文宣戰即使在哈瓦那都嗅得到火味,但又帶有那麼點黑色幽默。先是「美國利益代表處」別出心裁,利用大樓玻璃帷幕播出批評卡斯楚和古巴人權的消息。古巴政府乾脆釜底抽薪,在大樓前連夜樹立上百根旗杆,懸掛象徵古巴恥辱的黑色旗幟,就把這些反動消息給擋住了。

然而隨著卡斯楚的健康每況愈下,以及去年年底美國民主黨贏得期中選舉,美古關係似乎也在醞釀新的變化。幾個月前,暫代領導權的勞爾曾表示願與美國接觸消除兩國的分歧。上月中美國國會議員團前往哈瓦那拜會高層官員,雖然未能見到勞爾,但這是自一九五九年古巴革命勝利以來,來訪規模最大的美國國會代表團。

儘管美國政府仍強調除非古巴實施開放的民主制度,否則無意與古巴磋商。但在民主黨重新掌控國會後,美國國內希望美古關係改善的力量無疑正在增強。外界都預期,卡斯楚去見馬克斯的那天,將是美古關係解凍的開始。而這對古巴而言,就等於是幾十年封閉的結束。屆時,大量的外資、更多的遊客湧入之後,哈瓦那這個加勒比海明珠,是否還能保有目前的古樸,思之不免叫人低迴再三、五味雜陳。

中國時報 2007.01.23 
後卡斯楚時代 老招牌下 集體領導邁向務實政策
郭篤為/哈瓦那報導

海濤輕拂,加勒比海明珠古巴迎來二○○七年的朝曦,拉丁美洲碩果僅存的社會主義革命踏入第四十八周年。手術後年邁的老家長卡斯楚,打破兩個多月的沈寂,透過官方媒體向古巴民眾發表新年賀詞,並首度坦承復原將遠較預期的緩慢。

執政將近半世紀的卡斯楚在六個月前緊急手術時,將職務移交其弟勞爾為首的執政班底,他起起伏伏的健康狀況在手術後一直是國際關注焦點。

卡斯楚在兩個月期間沒有公開接見拉丁美洲左派的老朋友,他的近照甚至沒有在黨報《格拉瑪》或「古巴電視」的螢光幕上出現,再度說明了一個事實:革命鬥士也無法抗拒老化的自然規律,更何況他已是一名經歷大手術的八十老翁。

卡斯楚從歷史舞台退下已經是不爭的事實,在哈瓦那街頭,民眾對新領導層的關心,遠遠超過對老卡健康的關切。從開車的司機到大學教授,普遍的共識是老卡斯楚應該休息頤養天年了,不需要再大小事一把抓。街頭遍佈要求國際聲援釋放五名在美國被判刑古巴間諜英雄的大幅海報,卻比不過國營冰淇淋店價格上漲和國營配給站內貨架空蕩更讓古巴人關心。

習於國家配給和醫療保健社會福利的古巴民眾,從藥房內藥品供應短缺體會到殘酷的事實:多想辦法賺點錢才可以享有更好的生活,這要比政治口號來得重要。悄悄打開一條門縫的經濟改革,已經是大勢所趨。

國際媒體所樂用的「後卡斯楚時代」一詞隱喻權力鬥爭後的新時代,但這在古巴沒有太大意義。卡斯楚之弟副總統勞爾、人民議會主席阿拉孔和主管經濟的另一位副總統拉赫形成的第一和第二代混合領導,早已接下卡斯楚的職務,較為務實的對內政策也逐步顯現。

公路旁出現違法售賣農產品甚至豬肉和大蝦的個體戶,沒有被抓進牢裡。○六年聖誕節前夕古巴政府破例在革命廣場舉行「為慶祝而慶祝」的歌舞表演大會讓民眾狂歡,更沒有出現傳統的政治口號和演說。

老卡斯楚之弟勞爾繼承了「卡斯楚時代」的老招牌,但在古巴街頭見不到勞爾的海報和文宣。一般認為不論卡斯楚是否存在,新領導班子會避免讓他過快的從歷史舞台退下,集體領導還將奉他為精神領袖,直到延宕多年的古巴共產黨大會推出正式接班人為止。

卡斯楚即使仍然存活,改革已無法阻擋,這正是大多數古巴民眾在慶祝革命四十八周年時所關心的大事。「卡斯楚時代」或「後卡斯楚時代」,已經無關緊要。

中國時報 2007.01.23 
聯中制美 北京低調
郭篤為/哈瓦那報導

二○○七年元旦倒數不到四十小時,兩個多月未公開露面的卡斯楚還沒向全國人民發表新年賀詞,就先向中共國家主席胡錦濤和中國人民賀年,但北京卻低調處理,以避免外界誤解,影響中共與美國的緊密關係。

以戰略地理位置來看,位於美國南方佛羅里達州八十海里外的古巴,在五九年卡斯楚革命成功後的三十年間,一直是前蘇聯直接威脅美國咽喉的要衝。親蘇時期由於中蘇意識形態的對峙,卡斯楚曾公開譴責鄧小平修正主義路線。十五年前蘇聯撤走所有顧問並中止經援,古巴隨即與正崛起的中國修補關係。北京也投桃報李提供大米、腳踏車、家電和衣物,填補蘇聯離去後的真空。

過去六年中共逐漸增加在古巴的投資,無償援助也直線上升。中資企業對通訊、公路、鐵路、電力、石油開採的投入,使古巴的基礎設施完全改觀,這變化影響到美國以經濟制裁迫使古巴放棄社會主義與仇美立場的策略。中、古合作著重於經濟範疇,包括開放中國公民前往古巴旅遊。但以中國在古巴舉足輕重的地位,與前蘇聯當年相比,姿態之低也頗為少見。

哈瓦那一位中方人士表示,古巴在美國關切下急於提升與中國的關係,但中方一再強調以經濟為主,沒有當年蘇聯在美國後院搶佔戰略位置的野心,絕不會為了聲援古巴而犧牲和美國的緊密關係。

中國時報 2007.01.23 
加勒比海「明珠」知多少
郭篤為/哈瓦那報導

從地理位置上來看,面積十一萬餘平方公里、人口一千一百萬的古巴,位於美國邁阿密南方的加勒比海中,首都哈瓦那市近郊瑪里耶(Mariel)海灘與佛羅里達洲尖端西岬(Key West)距離僅八十海里。也就因為兩地如此之近,美國雖然只在一八九八年美西戰爭後統治古巴三年,但一九○二年獨立的古巴,事實上從未脫離美國的勢力範圍。

古巴獨立後的五十餘年,成為美國人度假和冒險的樂園,黑手黨和親美政客聯手建立了這商業、色情與賭博業的中心。一九五九年卡斯楚革命成功,推翻親美的巴蒂斯達政權後,沒收所有美國企業的資產,導致美國對古巴全面經濟制裁封鎖。

古巴加入蘇聯集團的計畫經濟後,基本上鎖國。九○年代局部開放觀光後,早已成為古巴代名詞的游擊英雄切.格瓦拉、諾貝爾得主海明威故居都搖身成為旅遊聖地,雪茄和五○年代建築也吸引不少遊客。

少有人知的是古巴的保健醫療水平在拉丁美洲首屈一指,大量拉美和歐洲遊客到古巴從事健康檢查和治療。○五年有超過二百萬旅客到古巴旅遊,○六年預計將創下新紀錄。

台灣和古巴沒有任何官方聯繫,到古巴旅遊僅需國外購買觀光卡即可入境,出境後收回不會在護照上留下紀錄。由於古巴承認一個中國台灣被列為中國的一部份,入境填寫資料時較敏感

美對古巴禁運多年,除了古巴僑民和國際媒體可搭乘邁阿密和哈瓦那間包機,其餘旅客都須經第三國前往。美國結帳和發行的信用卡在古巴無法使用,兩年前禁用的美元兌換外匯券有二○%懲罰性兌差。台灣旅客前往古巴最近的路線,是經加拿大溫哥華或多倫多直飛哈瓦那,也可從墨西哥及中美洲前往,巴拿馬每天有兩個航班中轉較為方便。



本文於 2007/08/09 06:07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61638
(轉貼)古巴社會主義配給制
2007/01/25 14:48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7.01.24 
每人月配 白米6磅雞蛋8個 食衣住行 皆具社會主義特色
黃清龍/哈瓦那報導

在全世界僅存的四個號稱社會主義的國家,中國和越南實質上已經資本主義化了,北韓與其說是個社會主義國家,不如說是個閉鎖的封建國家,只有古巴迄今仍然對社會主義懷抱著理想色彩,並且落實在每個人的日常生活上。

就拿吃的方面來說,古巴人的基本生活物資全部靠配給,以一個家庭每個月的供應為例,食用油、咖啡和糖都是一瓶或一袋,除此之外,白米每月每人六磅,麵包八十克,雞蛋八個,黑豆兩磅,雞肉兩磅,白糖兩磅,咖啡每兩個星期一小袋,肥皂、香皂、火柴都是一塊或一盒。

想多買點 得到自由市場

這些配給品價格都很低,哈瓦那街頭常可看到民眾排隊,手上拿著各種票券等著購買生活物資,像是雞蛋、牛奶、白米等。一般來說,供給站的貨品質地較差,種類也少,想買多一點或好一點的人,就得到自由市場。

自由市場是古巴近年才開始有的,還不是很普遍。在哈瓦那市區貝達多Vedado區第十九號自由市場裡頭,貨品很充足,質地也相當好,但價錢實在高得嚇人。

一磅普通豬肉要十六比索、西瓜一磅六比索、番茄一磅五比索,而一般人每月薪水不過三百七十比索。載我們的計程車司機語氣透著不滿地說,這些賣東西的攤商都不是農民,但賺的比農民還要多,「他們其實也是剝削者,所以我從不去自由市場買東西!」

但攤商也是一肚子苦水,他們要交很高的稅給政府,除非賠錢否則價格壓不下來。反正羊毛出在羊身上,一個願打一個願挨,就在這種民眾有需求,但政府不太樂見的曖昧情況下,古巴的自由經濟正以緩慢的速度成長中。

再怎麼窮 穿著依舊體面

古巴人很窮,但從外表的穿著是看不出來的。

在哈瓦那街頭一望,來來往往的行人多的是時髦的打扮,短裙、長靴、加上玲瓏有致的腰身,古巴女性的裝扮常能叫人驚喜。男性穿西裝的雖不多,但襯衫、長褲整整齊齊,很有白領階級的氣質。路上隨處可見的警察,一身標準制服,配上新穎的摩托車,看起來架式十足;旅館裡頭無所不在的便衣,個個都是筆挺的西裝打扮,不經提醒,還以為是某些高級官員來開會。連開車的司機都穿著裁切合宜的藍色制服,專業自然流露。

到哈瓦那大學校園走一遭,學生穿著襯衫、T恤、牛仔褲、窄裙、洋裝,款式多樣、顏色鮮豔,若說和其他國家有何不同,大概就是很少有人帶著ipod,這種玩意兒太昂貴,他們買不起。但除此之外,譬如到海邊,古巴人想怎麼穿就怎麼穿,完全沒有禁忌。古巴女人性感的曲線尤其叫人很難不多看幾眼。有人說古巴有四寶,即雪茄煙、蘭姆酒、瓦拉德羅海灘以及古巴美眉。漂亮大方的古巴女人,為這個貧窮的社會主義國家增添了許多色彩。

建築老舊 隱現歷史風采

而哈瓦那的房子,要這麼形容呢?這琴是好琴,但有些舊了,琴況也不是頂佳,拉出來的音色就像哈瓦那的房子,美麗但不夠精緻

哈瓦那城內迄今仍保有四千餘座殖民時期充滿西班牙式風格的建築,其中有八十八座被聯合國列為人類文化遺產,包括著名的天主教大教堂、市政廳、哈瓦那大劇院等等。許多當年的豪宅被沒收後,如今成了政府辦公大樓,外觀莊嚴而古舊,內部沒有什麼裝修,簡單中也透著歷史的陳舊和灰暗。也有不少古建築變成平民房舍,好多是幾家人共同住在一個大房子,巷道燈光昏暗,只能憑想像去追憶昔日的風采。

這些老建築,不管如今是住宅、教堂、小廣場、咖啡屋、劇場、噴泉還是城堡和要塞,無一不是由石頭砌成的,有著殖民時代的拱形屋頂、扶手欄杆及風格迥異的陽台。可以想見,重新翻修後,必然十分堂皇壯觀。但古巴政府寧可把錢拿去農村修路、搞水利建設,要不是這幾年越來越依賴觀光收入,加上外國政府提供援助,還不可能有現在的修復規模。

在古巴,一般人的住房都是向政府承租,不能自由買賣,因此即使有錢也買不到房子。有些房子因為是過去繼承下來的,屬於私有財產,如果想賣,根據法律政府可以優先承購,但價錢當然不好。所以要換屋的人就會想辦法和別人交換,屋價低的一方再私下給一筆錢。

能源短缺 電價貴水免費

古巴人的開門七件事,最大的負擔莫過於電費了。由於能源短缺,古巴的電很貴,家裡如果電視、電冰箱、洗衣機、冷氣空調都有,一個月的電費就要花掉四百比索(約二十美元),相當於半個月的薪水,至於水,政府認為這是民生必需品,所以免費

哈瓦那街頭給人印象最深刻的莫過於滿街的古董車,包括從三○年代年至五○年代生產的雪佛萊、福特、凱迪拉克、奧斯莫比和賓士系列等各式汽車,應有盡有。這些老車都是在卡斯楚革命勝利以前,從歐美國家進口的,可以想見當年的豪奢景象。目前古巴全國各地迄今仍然有數萬輛這類老式汽車

由於政府限制人民購買新車(事實上也很少人買得起),古巴人為了讓這些車齡半世紀以上的老車能夠繼續上路,他們充分發揮機械維修的本領,不論是車子外觀、車廂或配件,都保養得好好地。有的車子引擎壞了,車主就改裝上俄羅斯的「拉達」發動機照樣奔馳。

古巴的古董車絕不只是觀賞,而是實實在在的交通工具,近年更已成為古巴文化象徵之一,也是旅遊業的重要資產,可以滿足觀光客的懷舊需求。

公共運輸闕如 自求多福

古巴人最重要的大眾交通工具是駱駝巴士Camello,這是古巴自己開發的公共汽車,有兩節車廂,最多可容納兩百人,車內沒有冷氣,票價是四毛五分比索,約合新台幣八毛。這種車子外觀像拼裝的大貨車,看起來很笨拙,猜想這是當地人叫它駱駝巴士的原因。

古巴的公共運輸並不發達,哈瓦那既沒捷運也無地鐵,鄉間公路雖然普及,但運輸工具極端短缺,如何克服行的問題,仍是古巴人日常生活很大的挑戰。

特別是上個世紀九○年代,由於「蘇東波」劇變,古巴經濟跌入低谷,汽油嚴重短缺,國家進入「特殊時期」。古巴政府為了紓解民怨,因此從那時起就規定公職人員外出時,路上如遇有要求搭車的群眾,只要有空位,不得拒載。我們在哈瓦那時,常會在街頭看到一群人對著路過的車招手,一開始還莫名所以,後來才弄清楚是這麼回事。說起來這也是社會主義國家才有的特色。

中國時報 2007.01.24 
仰賴國際支援 期待改革 盼天天有肉吃
郭篤為/哈瓦那報導

懷著朝聖心情到加勒比海社會主義天堂古巴的旅客,如果沒有行前的惡補,很難面對殘酷的現實。前蘇聯解體十五年後長期艱難狀況緩解遙遙無期,經濟上採行「一國兩制」靠僑匯和外匯支撐社會主義制度,難敵兩制平行下貧富差距日益擴大的現實。

面積有台灣三倍大的這個加勒比海島國歷經美國經濟封鎖四十五年後,經濟支柱除了蔗糖、雪茄、鎳礦和海鮮外,每年超過二百萬外國遊客和眾多前來治療疑難雜症的醫療旅遊外匯收入更是可觀。在距離哈瓦納兩小時半車程風光明媚的瓦拉德羅十五公里海灘,古巴政府畫出限制古巴人進出的旅遊特區,還設有國際機場方便加拿大和歐洲旅遊包機直接起降不需經哈瓦納機場,大量的撈取旅遊外匯。

看看外匯券經濟圈外的古巴經濟,十二月底全國人民大會公布二○○六年經濟成長一二.五%,遠較前一年的八%為高。但由於基數較低,些微成長也能成為魔術般的亮麗數字。就如同○六年蔗糖生產提高三二%,主要因為○五年受創於多個颶風生產下滑。主管經濟的第一副總統拉赫也在人大會上坦承,「困難時期」的特別措施還將繼續,其實他不說也可以很容易的從配給點和供應站的空貨架上看出。

古巴個人年均生產值三千五百美元,比拉丁美洲貧困國家高出甚多。問題是農民在大鍋飯的制度下無法提高積極性,落後的農業生產更無法擺脫蘇聯解體後必須靠硬外匯進口的現實,過去兩年間糧食進口增加了三成五,就是殘酷現實的一面。

提到生產呆滯,當地民眾的說詞很有意思,「這都是美帝國主義經濟封鎖古巴的結果!」至於種樹薯或養豬和經濟封鎖有多少關連,還真值得探討。半世紀來仰賴國際支援的歷史背景,才是問題的關鍵。

靠旅遊和醫療旅行的外匯收入變數不少,直接影響一切由國家提供的社會主義福利制度,古巴正千方百計開源節流節省寶貴的外匯,去年卡斯楚親手抓的「能源革命」就是很好的例子。

中國半買半友誼相挺下,古巴逐步以節能日光燈替換四千萬個傳統的白熱燈泡,當年蘇聯的電爐換成了中國製造的電鍋。卡斯楚還曾經花上三個小時在電視上教導民眾用壓力鍋烹飪省電,同時計算能源革命的經濟效益,省下購買石油的外匯著實可觀。

古巴每天生產十萬桶原油,和二十萬五千桶的需求有相當的差距,雖然委內瑞拉供應低於國際價格和分期償付優惠的石油,卻沒有白吃的午餐。哈瓦納省和瑪坦薩斯省公路沿途,插著中國五星旗和古巴兩國國旗的大型新石油鑽台,讓鄰近的老鑽台彷彿博物館裏的展品。

除了「中石化」之外,加拿大和西班牙石油公司在外海鑽探並已部分投產。替換老舊和效率極低的發電機改以氣電共生,初步解決了十餘年來分區停電的窘境,但不定時跳電仍然是家常便飯。

新的一年來臨,和古巴人的對話中可以感受到期盼經濟改變的願望。執政四十七年的老卡斯楚在五個多月前將政權移交給親弟勞爾,但民眾更關心的是新的領導人是否能端出真正的牛肉,一個星期吃上一次肉到底比不上天天有肉吃。耶誕前夕和大年夜在哈瓦納革命廣場的全民同樂活動,多少顯示了近半世紀來首次出現改革的蛛絲馬跡。至於是不是玩真的,還有待觀察。

中國時報 2007.01.24 
外匯商店只能遠觀 民眾很嘔
郭篤為、黃清龍/特稿

抵達古巴的遊客感受到的第一波震撼教育,就在兌換外幣櫃臺的窗口。

如果你使用的是美元,兌換時先要扣除一○%的懲罰性愛國捐,這是卡斯楚對兩年前布希政府加緊限制旅遊古巴匯兌和古巴移民僑匯的回敬。古巴外匯券和美元的兌換率竟然是十比九,一百美元在兌換窗口一個來回,就只剩八、九十元。如果持美國信用卡集團在各國發行的信用卡,更只有望卡興嘆,完全無法使用。

十五年前脫離前蘇聯計畫經濟供應圈後開始的「困難時期」,讓原先享受廉價進口生活必需品甚至「拉達」轎車的古巴人嚐到苦頭。卡斯楚訪問中國後仿效當年外匯券的模式,提供手中握有僑匯美元的古巴人和外國旅客方便,從而進入比索與外匯券並存的雙軌經濟模式。

持有外匯的人可以在特定商店裏買到生活必需品,不受供應短缺的影響;諸如一包五元外匯券或六美元等值的萬寶路香菸,或一餐等同當地工人一個月基礎工資的餐點。

外匯券市價可以換到廿四個古巴比索,和官價的一比一有著嚴重的差距。難怪古巴人只能遠觀的外匯商店、餐館和涉外單位日益增多,而國家配給供應日益短缺,自由農貿市場物價飛漲,一千一百餘萬民眾中大多數每月只賺三百七十到五百比索的公務員,生活壓力和心理的不平衡可想而知。

以國立大學教授來說,一個月薪水五百老比索,約合廿五美元。給旅館服務生或計程車司機小費時,一個新比索(約一點一美元)就已是很大的數目,大學教授一天還賺不到這麼多呢!而外匯券僅限觀光客消費,「古、外有別」,並且限定地點消費,這些地方是當地人消費不起的。

我們在前往度假勝地瓦拉德羅海灘途中,於哈瓦那和瑪坦薩斯省交界一座大橋的山上休息站用餐,點了三明治、熱狗以及揚名於世的PinaColada飲料。

開車的司機是位年約五十餘中年人,原是機械工程師,曾留學前蘇聯,並在明斯克認識了現在的太太。當天他的太太也同行,夫婦倆就坐在一旁看著我們用餐。我們請他們一道吃,他們說不必,他們不餓。但後來看到司機悄悄到櫃台填單子想買一個漢堡,我們連忙把三明治送過去,並要司機把漢堡退掉。上車前,司機一再感謝我們的三明治,一個才外匯券三元(台幣一百二十元),弄得我們食不下嚥。

中國時報 2007.01.27 
別忘了古巴生技產業
馮建三

台灣人對於古巴的認知,大概多數集中於雪茄、蔗糖、棒球、威權政治,以及,卡斯楚、格瓦拉、革命與社會主義。雖然不少人在提及後面這四個語詞之時,不免帶著諷刺、時代錯置、事不關己的口吻,更糟一些者則有誤認與犬儒的心聲。

不過,中時近日連續三天對古巴所作的大幅報導,以及工商時報整版對於中央研究院院長翁啟惠的專訪,倒是讓人想起,其實,古巴還有一項重大科研成就,國人應該會有興趣知道。

翁啟惠說,台灣的「政府管太多」,以致於我們雖然擁有這麼多生化科技公司,卻「無法發展」。

怎麼會這樣呢?太奇怪了。第一,很多台人自誇的資訊科技產業,能有今日的規模,剛好是起源於政府策劃。那麼,何以昔日湊效的政策導引,於今失敗?

第二,全球有四五○○家生物科技公司,其中四十%在美國,但美國一九八○年代以來創設的這些公司,至今半數以上毫無利潤,其餘還能苟延殘喘者,大多從沒有出路於是胡亂投入的風險基金取得資本,而僅有二十%得以自足。據說美國政府管的比較少,那麼,管少美國及管多的台灣通通失敗,也許管不是問題,怎麼管才是關鍵。第三,這裡,古巴就提供了有用的對比。

一年多前,望重士林的《自然》(Nature)雜誌說,「古巴業已取得比所有其他發展中國家更可觀的(生化產業的)研發能力…,古巴是怎麼辦到的?」

不僅具有研發能力,在旅遊、海外古巴人匯款等收入之後,古巴最大的進帳,就是各種生化藥物、疫苗等產品。所以,「古巴是怎麼辦到的?」

關鍵之一顯然是古巴的生化科技政策,獨樹一幟。哈瓦那有四十家生化機構、雇用將近兩萬人(包括七千多位科學家與工程師),數量不多,但其研究、生產與市場行銷等各個中心,整合完善,與西方常見的各自壁壘的作風,完全迥異。科研機構與工廠的界線撤除了,資訊流通更見豐富,分享而不是專利獨吞的意識,得以滋潤。

其次,為了支應古巴公衛體系的需要,古巴的生化產品除了忍受現有體制的不平等貿易,也必須重視利潤而對外商業行銷。雖然如此,古巴往往同時以國際主義的認知與實作,將研發果實「拓展於其他第三世界國家」,包括派遣數萬人次的醫護人員,攜帶藥品而馳援非洲、中南美洲的窮鄉僻壤,以及災區(如前年底巴基斯坦大地震之後)。

甚至,對於嚴密封鎖古巴經濟四十多年的美國,古巴也在公元兩千年提供五百個獎學金,培訓非裔二五○位、拉美裔與印地安美國人二五○位至哈瓦那接受醫生養成教育,(唯一條件是接受獎助的人,學成後必須返國至貧窮社區服務五年以上)。

古巴隔洋與美國對峙,經濟上被美國封殺,但無礙於聲援古巴的國際聲浪,年年高漲。一九九二年聯合國有五十九個國家首度決議,要求美國解除對古巴禁運,至去年已經增加至一八三國。

言論與新聞自由是基本人權,並無疑問,但開口閉口以政治公民權(也許還加上物質生活不豐裕),否定卡斯楚或古巴人的集體努力與成績,減少不了古巴長存的豐富意義,只能讓發言者自暴其短,重則與某些古巴裔美國人的反動沆瀣一氣,輕則顯示了人文想像的薄弱與奮進意志的衰竭。

(作者為台社成員、英國古巴後援會會員)

中國時報 2007.01.25 
革命不死 只是被卡斯楚背叛
本報特約撰述張鐵志/哈瓦那報導

每個國家都有自己的建國神話,尤其是一個從革命起家的政權,都有一段苦難而偉大的歷史來感召人們,以維持革命的永久神聖性,以及政治權力的不可侵蝕性。

中國共產黨有長征的苦難故事,古巴的卡斯楚革命則有小艇搶灘和山中游擊的戲劇化情節。原本一九五七年之前還是總統府的哈瓦那革命博物館中,就展示著這麼一部偉大而傳奇的歷史。

放逐墨國 遇見了格瓦拉

一九五三年七月二十六日,二十六歲的律師卡斯楚率領一百五十人攻擊古巴聖地牙哥市附近的軍事基地。攻堅失敗,七十多人死亡,卡斯楚及其弟勞爾.卡斯楚被捕入獄。在審判庭上,律師出身的卡斯楚激昂陳詞說明古巴需要進行一場徹底的政治及社會變革。在他的辯護詞最後,他說,「譴責我吧,沒有關係。因為歷史將會赦免我」。他的預言是對的。

不到兩年後,他被獨裁者巴蒂斯達大赦釋放,放逐到墨西哥。在這裡,他遇到一個來自阿根廷、對革命充滿熱情的醫學院畢業生。他的名字是切.格瓦拉。

一九五六年,他們率領八十人擠上一艘小艇,秘密從古巴東方的海灘上岸,又被殲滅大半。剩下來的幾十人帶著七把步槍,開始進行艱苦的山中游擊。

但三年後,他們日益強大,越來越多人加入他們的行列。一九五九年底,革命終於成功,美國扶持多年的統治者巴蒂斯達被迫流亡。

這艘承載革命傳奇的小艇名稱葛藍瑪(Granma),後來成為古巴共產黨黨報名稱。而小艇本身則是在革命博物館後面的公園中,被一個玻璃建築包起來,人們無法靠近觸摸,只能隔著不乾淨的玻璃觀看。

是的,革命的偉大永遠只能在朦朧中被遠遠地膜拜,不能靠近仔細檢視,否則一切爛瘡醜惡都會逐漸浮現。

對於卡斯楚和格瓦拉,我的心情總是矛盾的。尤其是來到哈瓦那這個他們倆被大量符號化的世界。

山中游擊 打垮巴蒂斯達

卡斯楚無疑是二十世紀的革命英雄。讀著他的傳奇故事,看著他在山中打游擊的豐富影像,你知道,這是真正革命者該有的形像。

那個時代,卡斯楚是所有理想主義者的英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從沙特、海明威到馬奎斯都是他的座上賓或好友。

但一九七一年,曾經高度讚揚古巴革命的沙特和一票西方和拉丁美洲的左翼知識分子發表一封「給卡斯楚的公開信」,抨擊他鎮壓異議人士。在對蘇聯的幻滅之後,他們知道不能停留在另一個自我的社會主義幻想中。

的確,卡斯楚是二十世紀革命英雄萬神殿中最閃亮的星星,卻也是二十世紀在位最久的獨裁領袖。

雖然古巴遠遠比不上蘇聯和中國所戕害的生命,也比不上智利或阿根廷獨裁政權的殘暴,但這仍然是一個沒有人權,不容許批評政府的國家。

左派的進步分子們對於古巴,對於卡斯楚,還能毫不批評的擁抱嗎?

或許,我們能做的,就是從這個光明和幻滅交錯的歷史中,提煉出那最原初、最純粹的屬於革命開頭的理想主義。

還好格瓦拉離開得早─不是說他離開人間得早(雖然也是),而是他很早就離開古巴的新政府。取得政權之後,他看到了革命者不適於坐在辦公室研究貨幣政策(他是中央銀行總裁),他看到了革命終將被官僚體制邏輯吞噬並逐漸自我背叛,於是他重新走上革命之路,去了非洲剛果,去了玻利維亞。

一九六七年,他在玻利維亞山區被美國CIA逮捕,並於翌日立即處死。

肉身雖死,但他的形像卻成為二十世紀最著名的人像照片。當代思想家蘇珊.桑塔格(Susan Sontag)曾說,格瓦拉是「當今世界上革命性戰鬥中最清晰的人類形象」。冷戰結束後,他的照片似乎隨著全球化的列車,更全面地出現在各種商品上。

革命英雄 變成獨裁與商品

這是資本主義徹底顛覆掉共產主義的激進精神,還是反叛火滲透入了資本主義,而能讓年輕人在尋求「酷」的過程中,在各式商品中接收到了秘密的政治訊息─一如月餅中的殺韃子紙條,只要革命時刻一來,大家就會揭竿起義、推翻資本主義?

如今在哈瓦那,他的頭像更無所不在:路旁的政治標語,牆上的塗鴉,公安部
本文於 2007/01/29 00:36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55863
(轉貼)西班牙人午休三小時
2006/12/16 18:00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生產力不佳 西班牙人作息該改了!

西班牙一商業壓力團體十四日說,西班牙人必須放棄其竟日在外流連、午餐過長、與晚下班習慣,以配合歐洲一般作息。

西班牙人的生活品質舉世聞名,地中海陽光幾乎終年普照;夜晚在綠蔭滿佈的廣場喝點小酒,宴會通宵達旦。商人布吉拉領導的團體希望,促使西班牙人的工作時間與歐洲人配合。他說,西班牙人長長的午睡習慣與宴會文化必須改變,以提高生產力。西班牙是歐盟第四大經濟體。

布吉拉說:「一般人印象是:西班牙充滿佛朗明哥舞與嘉年華的國度。我們人口四千四百萬,能維持長午睡習慣的目前只有少數人。」

西班牙去年經濟成長強勁,但生產力改進有限。國際貨幣基金認為其生產力極不佳。

布吉拉說,西班牙人工作文化就是「懶懶散散到班,然後在辦公室混到很晚。不講求效率」。

布吉拉的組織最近在馬德里開兩天會,會中說,西班牙百分之八十應可改變,與歐洲人作息一致,早上九時工作到晚上六時,午餐一小時。

但絕大多數西班牙人上早九點上班,晚上八點才回家,午休三個小時。

西班牙國會已接受布吉拉陳情,將成立小組委員會,就工時擬定報告。

【2006/12/15 歐洲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95164
(轉貼)羅馬尼亞入歐盟 衝擊吉普賽文化
2006/12/04 05:44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羅馬尼亞入歐盟 衝擊吉普賽文化
【歐洲日報/本報綜合報導】

東歐的羅馬尼亞預定在明年一月一號正式加入歐盟,這對境內的吉普賽人來說,一則以憂,一則以喜。喜的是,他們可望獲得歐盟的資源,改善困頓的生活;憂的是,門戶開放後,可能會對他們的傳統文化造成衝擊。

羅馬尼亞擁有歐洲最多的吉普賽族群,分布在特朗西爾凡尼亞省南部布拉帖村的吉普賽人,至今仍過著傳統生活,從婦女們的花長裙,和男士的黑圓帽,可以嗅出濃濃的民俗氣息,聽說明年羅馬尼亞即將加入歐盟,他們心中浮現了許多夢想:「我們希望加入歐盟,跟其他人一樣變成文明人」、「我希望能得到歐盟的補助款,改善村人的用水和瓦斯供應」。

吉普賽人占羅馬尼亞總人口的百分之五,在這個窮困的國家,他們的地位更加弱勢,以布拉帖村為例,他們居住的區域集中在偏遠的郊區,跟一般的羅馬尼亞人社區有所區隔,而且沒有自來水跟瓦斯。除了資源少得可憐,吉普賽人也少有接受教育的機會,使得他們的失業率偏高,有時甚至會遭到種族歧視的異樣眼光。

吉普賽人現在最大的期盼,就是羅馬尼亞加入歐盟後,能獲得歐盟補助,改善他們的生活。不過以傳統自豪的吉普賽人,也希望文化能傳承下去。

吉普賽人常常就在路邊賣起他們特有的銅器工藝創作, 他們喜愛流浪的生活型態,是否會因為加入歐盟而改變, 現在誰也不敢說。

【2006-11-29 歐洲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74146
(轉貼)英業者推環遊世界23天 台幣28萬搞定
2006/10/22 02:07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佛羅倫斯 獲票選為世界最佳旅遊城市

世界上哪些城市最值得一遊?根據「Travel + Leisure」旅遊雜誌今天公布最新一項讀者票選年度統計,義大利佛羅倫斯今年蟬聯世界最佳旅遊城市排行榜榜首,第二名則是布宜諾斯艾利斯,曼谷排名第三。

暑假向來是旅遊旺季,「Travel + Leisure」旅遊雜誌每年選在這個時候公布世界最佳旅遊城市排行榜,提供讀者規劃觀光旅遊的行程參考。這項票選活動只限曾親自造訪過這些城市的讀者參加。

義大利的佛羅倫斯去年拿下這項票選活動第一名,今年再度蟬聯榜首。「Travel + Leisure」推出世界最佳旅遊城市排行榜十二年來,佛羅倫斯今年已經是第三次上榜。

「Travel + Leisure」編輯部表示,佛羅倫斯受到廣大遊客喜愛,最主要原因在於當地充滿文化特色,藝術活動豐富且多元,而且對於喜歡購物的觀光客來說也能滿載而歸。

布宜諾斯艾利斯去年在這項票選排行榜中排名第七,今年上升到第二名。名次進步的原因則在於前往當地旅遊可謂物超所值,而且有許多美食讓饕客大飽口福。

曼谷今年排名第三,主要原因在於「物美價廉」以及東方文化色彩令西方遊客大開眼界。第四名與第五名分別為羅馬、雪梨。

第六名至第十名依序為:紐約、印度烏達坡(Udaipur)、伊斯坦堡、舊金山、開普敦。

 

 

【2007/07/11 中央社】

富比世推薦 世界10大購物天堂

正值暑假旅遊旺季,出國旅遊,難免要買些精品服飾或紀念品,富比世推薦10個購物天堂,可供讀者出國購物參考。

丹麥哥本哈根 買前衛設計

想買設計前衛的物品,到哥本哈根市中心就對了。許多服裝設計名師進軍國際前,都先在此地生根,他們作品創意十足,但仍適合平時穿著。哥本哈根每年舉辦設計展,今年活動在8月9日登場、12日結束。

布宜諾斯艾利斯 買男裝、皮製品

因匯率關係,購物不心疼,是採購男裝和皮製品的好地方。女性常往Recoleta區跑,不過要尋找國際名牌之外的特殊服飾,就要逛Palermo Soho區,大街上有些精品店,可是逛小巷中的商店更有樂趣。

曼谷 買小飾品、手工藝

想買個夠,就到購物就是全民運動的泰國。不論是精品店還是市場,都不難發現吸引人的小飾品、手工藝品、珠寶。體力好的人,Chatuchak周末市集有九千個攤位,絕對逛到腳軟。Siam區購物中心、小型服飾店林立,這裡的丹寧牛仔褲店可現場定做。

東京澀谷 享尋寶探險之喜

街道有如迷宮且標示欠佳,在這裡逛街會迷路,但有尋寶探險的驚喜。推薦東急手百貨、Beams連鎖店,以及個人設計師、品牌駐點的Parco購物中心。在這裡買衣服要注意尺寸,L可能等於美國的S。

摩洛哥 秀殺價好身手

Marrakech市場有如迷宮,要請嚮導帶路,但可充分接觸伊斯蘭文化,購物過程本身充滿樂趣。面對小販三寸不爛之舌要保持冷靜,用力殺價,會有豐富收穫。精緻的手工珠寶、地毯、手編袋值得購買。

聖巴特島 買巴黎名家作品

加勒比海聖巴特島是典型的熱帶島嶼,不過商店除了販賣海洋風味服飾、傳統的紀念品,也賣國際名設計師服飾。它是法國屬地,所以有很多巴黎名家作品。

巴黎 去周末市集尋寶

要在巴黎買高檔精品,當然不愁找不到,但荷包會大出血。美元對歐元匯率持續走低,現在用美元在巴黎買名牌服飾、包包不划算,Gucci、Prada、Chanel看看就好,逛周末市集比較適合。

倫敦 看自有品牌、名家設計

英鎊匯率遠高於歐元,名牌售價更高於巴黎。不過,有些英國連鎖精品店委託名家設計,以自有品牌行銷,相對上比較划算。牛津街的Self-riges商場匯集許多品牌,創意十足的櫥窗設計值得一看。

紐約 去第五大道走一趟

在大蘋果買精品,一定要到第五大道走一趟。在這裡購物,要講求戰術,如果時間有限,可到Bergdorf Goodman繞繞,一家店就可看到幾個品牌。

洛杉磯 去比佛利山朝聖

精品迷不到比佛利山朝聖,就枉走洛杉磯。Prada、Versace、Gucci、Ferragamo等諸多名牌,可輕易讓人刷爆卡。比佛利山精品店比第五大道分散,可把重點放在Roberston大道的Lisa Kline、Madison等明星名流最愛的精品店。

【2007/07/11 聯合晚報】

泰晤士報評選全球10大建築 北京占3
被稱作「鳥巢」的2008年北京奧運會場主體館造型別緻,獲得泰晤士報極高評價。
報系資料照片

各國陷入一片營建熱潮,英國泰晤士報評選出十項進行中規模最大、最雄心萬丈的建設計畫,中國就有三項建設上榜,全部位於北京,分別是戲稱為「鳥巢」的2008年奧運主場館、北京首都機場3號航站大廈以及中央電視台新大樓。入選建築還包括座落埃及吉薩、華裔美籍建築師彭士佛參與設計的大埃及博物館。

泰晤士報對這足以改變建築面貌的十大建設褒貶不一,闢有「美女或野獸」的評議項目。外觀如巨型鳥巢的北京奧運主場館獲評為「美觀」,該報指設計的瑞士建築業者Herzog &De Meuron拿「鳥巢」實驗無數新技術,25萬平方公尺大、可容10萬人的「鳥巢」十分完善,唯一要擔心的是洗手間不知是否足夠。

樓高7層、面積達100萬平方公尺的北京首都機場大量採用紅、金兩種傳統中國色彩,與建築師福斯特以往的設計風格大相逕庭,3.9公里長的大廈呈一條龍走勢,也十分中國。

中央電視台新大樓外觀如同3個巨型L相互嵌合但建築物中間空空如也,被評為令人聯想電影「星際大戰」中的醜怪角色赫特族賈霸,「讓摩天大樓如同畸形秀(freak show)」。

由華裔建築師彭士佛共同設計的大埃及博物館將是全球最大的考古博物館,著名的吉薩金字塔群就在附近。泰晤士報指出,真正的建築就該像這座博物館般對所在地點敏感而令人振奮。

中東杜拜的杜拜塔積極搶下世界最高樓頭銜,樓層數與樓高都諱莫如深,目前已有484.1公尺高,很快就會凌駕目前全球最高樓、508公尺的台北101大樓。泰晤士報對杜拜塔的評語是「簡直像紀念碑」。

紀念納粹大屠殺受害者的以色列耶路撒冷「西門威森塔寬容博物館」未經詳查就開工,結果蓋在穆斯林古墓上,建築師的猶太裔身分進一步引發風波與官司。這座引起種族宗教衝突的博物館被評為「洗衣機」。

美國紐約世貿大樓原址重建工程主建築「自由塔」總高度為具高度象徵意義的541公尺 (1776呎),這棟意義非凡的建築竣工後將「改變世界建築面貌」。

英國倫敦有兩項建設入選,分別是被評為未來數十年內倫敦最前衛建築物的泰特現代藝術館玻璃擴建工程,以及座落市中心、外觀有如捲筒的Bishopsgate塔。後者被泰晤士報嫌棄「醜斃了,足以讓倫敦市容失色」。

義大利羅馬「國立當代藝術博物館」(Museo Nazionale Delle Arti Del XXI Secolo)形式誇張,迴廊交織糾結有如迷宮,讓這棟建築不像藝術館,倒像藝術裝置品。

【2007/07/11 聯合晚報】

英業者推環遊世界23天 台幣28萬搞定

想環遊世界?只要二十三天,準備好四千五百英鎊(約新台幣二十八萬元)就可以辦得到。由英國旅遊業者Airtours設計的環遊世界旅程,將於明年二月二十七日自曼徹斯特起飛,全程三萬二千二百十三哩,涵蓋南北半球、四個洲及十個國家,行程緊湊。

一九七二年十月二日英國第一次推出的環遊世界八十天旅行,至今一百三十四年,當年的交通工具包括火車、蒸氣船。隨著科技進步,Airtours為三百名旅客安排搭乘空中巴士330型客機,全部旅程搭機時間共七十四小時,足跡踏遍主要重點旅遊城市。

Airtours公司總經理巴拉斯(Steve Barrass)告訴「每日郵報」,「四千五百英鎊包含機票、交通、食宿及當地導覽等全套行程的費用,絕對物超所值,相同行程其它業者收費要五倍,我們希望旅客能以合理的價格,暢遊全世界」。

根據Airtours公司設計的行程,明年二月二十七日曼徹斯特啟程後首站到美國紐約,停留二晚,參觀包括中央公園、第五大道、百老匯、中國城、小義大利等;之後轉往賭城拉斯維加斯,不想賭兩把的旅客可以安排前往大峽谷;之後再轉往夏威夷,參觀知名的威基基海灘、火奴魯魯火山,也可以安排參觀珍珠港。

結束美國七天之行後,旅客轉往澳洲雪梨,參觀歌劇院及港灣大橋,安排遊艇欣賞知名的達令港灣(darling harbour)。三天行程結束後,轉往馬來西亞婆羅州、再陸續訪問中國北京、印度新德里、阿拉伯聯合大公國的杜拜、南非開普敦、埃及開羅等城市的主要景點。

【2006/10/21 中央社】



本文於 2007/07/11 17:00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06625
(轉貼)西班牙》巴塞隆納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2005/12/17 17:16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西班牙》巴塞隆納 一生一定要去一次
【文∕王慧馨】
冬日是歐洲旅遊的淡季,但也是悠然漫步西班牙街頭的最好時節。(圖∕王慧馨、黃秀義)
什麼是一生中一定要去一次的城市?有不少人的答案會是巴塞隆納。依山傍水、浪漫又悠閒的巴塞隆納,以它古老又現代的獨特風貌,深深擄獲不少遊客的心。

冬日是歐洲旅遊的淡季,但也是悠然漫步西班牙街頭的最好時節。即使是十一月,巴塞隆納仍以燦爛的陽光、十幾度的宜人氣候,對旅人張開熱情的雙臂。

伊比利耀眼明珠

具有二千年歷史的巴塞隆納,是西班牙的第二大城市,也是世界著名的港口及藝術之城。一八六二年安徒生造訪巴塞隆納時,便曾稱之為「西班牙的巴黎」。地處南歐、緊臨地中海的巴城,由於孕育出畢卡索、米羅、高第等知名藝術家,因而成為伊比利半島上,最耀眼的一顆明珠。

高第最後也是終身的代表作聖家堂,是到巴塞隆納必到之處。(圖∕王慧馨、黃秀義)
經過近十八個小時的長途跋涉,終於從台灣經巴黎,抵達巴塞隆納。首先映入眼簾的,不是高聳入雲霄的摩天大樓,卻是一座座保留哥德式風格的古老建築,不時地與新興的賣場和大樓交錯呼應。西班牙的街道和人一樣,處處散發隨和及容易親近的氣息。

如果第一次造訪西班牙,不妨先走一趟西班牙村,位在奧運會場附近的西班牙村,簡直就是西班牙的縮影,不但可輕易看遍省內各種不同的建築風格,像是代表安達魯西亞、加泰隆尼亞各地的建築複製品。

西班牙村是因應一九二九年在巴城舉行的萬國博覽會而興建的,雖不是古建築物,但也有八十年的歷史。如今,村內的商店販賣各式西班牙風味的手工藝術品,就像是藝術村。巴塞隆納老城區中蜿蜒的古老巷弄,在這都能親身體驗。

【經濟日報】

西班牙》西班牙村 邂逅在地美食
【文∕王慧馨】
西班牙村內可看到西國各地的代表性建築物風格。(圖∕王慧馨、黃秀義)
我則在此展開與西班牙美食的第一場邂逅。番茄及大蒜是西班牙人用餐不可少的良伴,侍者在餐前先送上大盤的烤麵包,但可別急著吃,道地的吃法是將番茄切開、大蒜切片,一一塗抹在烤過的麵包表面,直到麵包沾滿茄汁跟蒜泥,搭配土產的橄欖油、醋,才準備大快朵頤。這種吃法,一路陪著我們在西班牙的每一餐,可說餐餐都從這開始。

主菜則是搭配黑棗、杏乾的加泰隆尼亞雞,又甜又香的滋味令人忘不了。

西班牙人的生活步調悠閒,用餐時間也跟我們不同,通常午餐是下午二時開始,從前菜到甜點一道道慢慢地吃,一頓飯也得吃上一、兩個小時;晚餐則從八時開始,因此太早走進餐廳,會發現店內一個客人也沒有。

【經濟日報】

西班牙》夜生活 全歐洲最迷人
【文∕王慧馨】
聖家堂內的樑柱設計靈感取自樹木,由下往上,彷彿漫步森林內。(圖∕王慧馨、黃秀義)
巴塞隆納也有全歐洲最迷人的夜生活,據在當地生活的地陪說,巴城的夜生活過了午夜才開始,不到半夜兩點,舞廳、俱樂部裡不會擠滿人潮,狂歡作樂往往要到清晨才會結束。有趣的是,警察收工也收得晚,深夜裡還有警察在開罰單。

遇上贏得足球賽這種大事,球迷們更會徹夜慶祝,常常耽誤了隔天正常的作息,但隨性、慵懶正是西班牙人的特色。

熱愛足球運動的西班牙人,在巴塞隆納不僅有全歐洲最大、世界第二大的足球場,三層樓高、可容納十萬個觀眾,也有專屬的足球學校,培育中小學生從小練習踢足球,足球真可說是西班牙的全民運動了。

另外,歐洲人特別注重生活品質,如果遇上星期天,城裡除了餐廳外,所有的店都不開門,因此周末最好不要安排採買行程,否則可能會大失所望。

一九九二年奧運在巴塞隆納舉辦,如今除了仍然看得見蒙吉利山區的聖火塔,當時供運動員住宿的奧運村也已搖身一變成為旅館及辦公大樓,卌五層的高度更是全城中數一數二的高樓。

此外,為了舉辦海上運動項目所修建的奧運港,則是一道人工海灣,至今仍常見桅杆林立、一艘艘白色的遊艇排滿海灣。沿岸有不少海鮮餐廳,其中絕不能錯過的,就是著名的西班牙海鮮飯。

走在巴塞隆納的街頭,不時會發現牆上塗鴉寫著「加泰隆尼亞,國家?」的字眼,位在西班牙東北部的加泰隆尼亞是一個自治區,實行加泰蘭語及西班牙文兩種官方語言,巴塞隆納則是該區的首府。由於生活水準較富裕,西班牙國會日前才通過給予加泰隆尼亞區更多自治權,當地有不少人甚至會自稱為加泰隆尼亞人,而非西班牙人。

巴塞隆納是個處處充滿驚奇的城市,有充沛的藝術、人文資源,值得讓人一再回味。

【經濟日報】

西班牙》高第建築 巴城的靈魂
【文∕王慧馨】
米拉之家屋頂上的通氣管,高第巧妙地設計成戴了盔甲的戰士,居高坐鎮保平安。同樣地,每個盔甲的形狀大同中還是有小異。(圖∕王慧馨、黃秀義)
來到巴塞隆納,會發現整個城市隨處可見高第的影子,列入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的奎爾公園、米拉之家,是高第設計的;歷經百年仍未竣工的地標聖家堂,更是高第的未完成的遺世之作;熱情奔放的巴特約之家,還是出自高第的手筆。

高第造就了今日的巴塞隆納,如果沒有他,巴賽隆納不但少了數以百萬計的觀光客,肯定也會失色不少。

高第(Antoni Gaudi)是現代主義建築師,一生與巴塞隆納緊緊相連。作品靈感主要來自大自然的他,年輕時就展露才華,並受到奎爾公爵賞識,受雇設計佔地十五公頃的奎爾公園。

今天已成為公共公園的奎爾公園,有仿造大海波浪的迴廊、細高的螺旋形塔樓及十字架,以回收玻璃、陶瓷做成的彩色馬賽克裝飾更是隨處可見。

高第認為,自然是最偉大的藝術家,自然中沒有直線,因此彎曲的波浪型設計便成了高第作品的共同特色,包括米拉之家、巴特約之家,整棟房子裡都找不到一條直線、也看不見直角;除此之外,動物、人體、骨骼等意象,都曾出現在高第的作品裡。

色彩繽紛、深具律動感的高第作品,今日被奉為大師的傑作,當時卻因過於前衛,讓一般人感到震驚。

像是如童話般的奎爾公園,原本要給十五戶有錢人居住,但因為高第的設計風格令他們卻步,甚至將高第視為瘋子,把居住在內當成奇恥大辱。諷刺的是,近百年後,公園卻成了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指定為世界文化遺產。

至於高第一生中最偉大的作品,則非聖家堂(Sagrada Familia )莫屬。這個他投注超過卌年心血的作品,也是生平最後一個作品,從一八八三年開始動工,至今仍未完成。

高聳的尖塔、壯觀的設計,不但在城內各處都能看見,牆上巨細靡遺的裝飾、雕塑,更忍不住讓人對這位一代大師肅然起敬。

沿著教堂的周圍走一圈,就能清楚的看見聖經上的故事,從耶穌誕生開始到耶穌受難、最後的晚餐,參觀者只要看著牆面,就能輕易的看圖說話。

與一般教堂不同的是,聖家堂處處可見高第取材自然的用心,像是象徵善果的水果,代表聽道群眾的樹上小鳥等等。人物的表情、圖案,都成了高第設計時的重點。

聖家堂內可容納一千二百人的唱詩班,還有兒童唱詩班數十人的空間,儘管目前包括中央塔樓都仍在施工,但完工後肯定是巴塞隆納最大的教堂,也是全歐洲最大的教堂之一。

聖家堂百分之八十的建築費用來自參觀遊客的門票,百分之廿來自各界捐獻,但依目前的進度來看,是否能在二○三○年完工,誰也不能保證。

【經濟日報】

西班牙》佛朗明哥舞 不可錯過
【文∕王慧馨】
在洞穴般的小劇場內觀舞,舞者的踢踏聲、吉他撥弦聲和歌者的吟唱,聲聲直震心肺,另般感動。(圖∕王慧馨、黃秀義)
到西班牙,如果沒有看過佛朗明哥舞,大概很難領略西班牙文化裡,隨性、熱情的那一面。

當音樂響起、燈光轉暗,舞者專注地踏起鏗鏘有力的舞步,隨著歌者悲切高亢的曲調,那一刻,任誰都能跨過語言的藩籬,與台上的表演融為一體。

去過許多國家,看過不少表演,卻沒有一種能像佛朗明哥舞一樣,帶給觀眾身心靈的巨大衝擊。據說佛朗明哥舞最早是由吉普賽人帶入西班牙南部。有趣的是,僅由簡單地樂器伴奏,像是魯特琴、吉他、響板等,伴隨著歌者的拍手、踱步及歌聲,就能與舞者即興搭配演出,帶給觀眾莫大的感官歡愉。

所有的佛朗明哥舞都在類似的場地上演,洞穴般、小劇場的設計,讓歌者不必透過麥克風,嗓音仍能清朗,舞者的腳步聲也能像在耳邊一樣清晰。懷著既期待又興奮的心情,我緊張地準備迎接生命中第一場佛朗明哥。

所有人都就座後,燈光全暗,首先登場的是兩個吉他手,背後站著四位歌者及伴奏的人。典型西班牙男子的相貌,及肩略帶捲曲的髮型,清一色的黑衣裝扮,彷彿預告故事情節的悲傷。突然,其中一位男子開始引吭高歌,內容是什麼並不清楚,但從他面容糾結的神情、悲傷的聲韻或可窺知一二。

隨後,在伴奏者拍手襯著吉他單音的節奏中,第一位舞者登場了,她一定是故事的女主角,漂亮地如雕塑般的容貌,神情肅穆,雙手高舉的擺出了開舞的姿勢,然後,隨著節奏越來越快,她翩然起舞。

佛朗明哥舞是一種即興演出,舞者及歌者邊表演時也會邊交換意見,溝通要演出的節目,也因而讓觀眾感受到現場互動的樂趣。

演出時,歌者會專注的看著舞者的腳步、神情,隨時調整拍手或歌唱的速度,舞者也會隨之加快或放慢步伐。因為場地如洞穴般的空間,觀眾或感覺與他們的距離好近,歌舞都近在眼前。

看佛朗明哥舞舞者的演出,是一種極大的享受,由於舞蹈的一舉一動都充滿力量,可以清楚看見舞者手臂、身體的肌肉線條,節奏快時,激動的舞步讓他們的表情跟著扭曲,也讓觀眾忍不住隨之拍手,跟著全心投入。

【經濟日報】



本文於 2005/12/18 06:57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487375
(轉貼)翡冷翠的啟示 / 林中斌
2005/04/26 09:07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likolalo 2005/04/26 05:13

2005.04.26  中國時報

十五世紀的翡冷翠(即佛羅倫斯)像今日台灣:新興小國、文化邊陲、靠製造和貿易致富。當時的羅馬像今天中國(大陸):古老大國、文化中心、兵強勢盛。

一四七八年羅馬聯軍壓境。翡冷翠屢戰屢敗,面臨亡國的絕境。

翌年底,翡冷翠君主羅倫佐(Lorenzo de Medici 一四四九─九二)簡從厚禮前赴拿坡里。花三個月成功說服其國王費蘭德(Ferrante 一四二三─九四)退出羅馬聯盟,並造成骨牌效應。一四八○年,羅馬撤兵。

一五一三年,羅倫佐之子入主羅馬,當選為教皇里奧十世(Leo X)。

翡冷翠以小搏大成功的原因有三:

一,懷舊與創新:歐洲十四世紀經歷黑死病後,經濟蕭條。翡冷翠商人必須遠航中東尋找市場,帶回了歐洲失傳的古希臘經典。羅倫佐大力提倡舊有文化。古典學者頻頻出入宮廷。每年十一月七日柏拉圖生日都有盛會慶祝。他也鼓勵新穎的科學發明。一四七七年,他在宮廷花園裡設工作室給二十五歲的發明家達文西(Leonardo da Vinci 一四五二─一五一九)。新舊相遇,撞擊出火花。之後,文藝復興由翡冷翠四向傳播,帶動人類進步而改變了世界。古書新知互相激盪,也提供了羅倫佐處理危機的智慧。

二,鬥智不鬥力:翡冷翠以商立國,全靠傭兵,戰力有限。羅倫佐必須以智取勝,用外交折衝補強軍事之不足。他對費蘭德的訴求是:如果翡冷翠戰敗,讓羅馬坐大,對拿坡里不利。一四八四年八月十一日,羅倫佐甚至以盟主的姿態糾合義大利各邦簽訂和平條約(The Peace of Bagnolo),抵制羅馬(完成了「結多制少」的戰略)。教皇西釋圖四世(Sixtus IV 一四一四─一四八四) 本想消滅羅倫佐,卻造就了後者尊榮的國際地位。次日,他活活氣死。

三,文武並重:羅倫佐勇敢而細膩。他十九歲獲騎馬刺矛比武冠軍。一四七八年在百花大教堂(Duomo)遭刺客襲擊受傷,但立刻拔劍自衛。他也傾向哲學沉思並有詩集傳世。他重振比薩大學為義大利頂尖的學府,並成立翡冷翠大學。他設立雕刻學校,請米基蘭基羅(Michelangelo Buonarrot i一四七五─一五六四)像乾兒子般住在宮裡。

費蘭德殘暴出名,曾殺來使並製成木乃伊點綴餐廳。羅倫佐前往求見,展現出過人的膽識。三個月的談判不能只談政治。羅倫佐以文藝、哲學、表現品味和魅力,終於打動了費蘭德及皇后的心(運用「謙和制敵」的戰略)。赴拿坡里之前,他要求國民把他送交羅馬以保翡冷翠,未果。他毅然上路後,送信回國:「解決我國的困境需要行動而不是言詞。到目前為止,所有的努力都失敗了。我決定寧可自己冒險而不要陷國家於災難。因為我是敵方最痛恨的人,我把自己交給他們以換取對我國的和平。我比任何國民都位高權重,因此更有責任為國奉獻我的一切,包括我的生命。我熱切的希望,無論我的生命或我的死亡都能增益國家的福祉。」

以古為鑑,可以知得失。祝福台灣安度困境,找到小而美的定位,開展光明的未來。

(作者為淡江大學國際事務與戰略研究所教授)

本文於 2005/08/22 09:08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07166
女性主義侵蝕家庭基礎,模糊兩性天然分際(轉貼)本篤十六世 外表溫良 思想嚴謹 走保守路線
2005/04/20 06:04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本篤十六世 外表溫良 思想嚴謹 走保守路線



這是拉辛格一九八二年二月廿八日在慕尼黑向德國巴伐利亞省天主教徒告別的檔案照片,背景為慕尼黑大教堂。
美聯社



這是一九四三年的檔案照片,拉辛格穿著德軍防空部隊軍服。
美聯社

【編譯蔡繼光/路透十九日電】

德國樞機主教拉辛格生於一九二七年四月十六日,他剛滿七十八歲,一九八一年進入教廷服務,一直扮演教義守護者的角色。他當選代表若望保祿二世的路線不變,也代表教廷保守派勢力抬頭。

拉辛格外表溫良,其實思想嚴謹,不但隨時準備檢視神學論述是否偏離純正教條,也不畏和異議分子激辯論戰。他堅守傳統的言行深得教內保守派歡心,卻也開罪自由派和其他宗教人士。

拉辛格來自德國巴伐利亞省,第二屆梵蒂岡大公會議於一九六二年到六五年召開時,他以自由派神學顧問受到重視。一九六八年,歐洲爆發推崇馬克斯主義和無神論的左派學生抗議風潮,拉辛格被迫挺身捍衛傳統教義,抵抗世俗主義風潮,從此言行日趨保守。

拉辛格當過神學教授,慕尼黑樞機主教,一九八一年被任命為教廷信理部部長。任內,他先拉攏在拉丁美洲極為風行的「解放神學」,平息該派神學教士雜音。

一九八六年,他頒布教廷堅定譴責同性戀及同性結婚通告。於一九九○年代向以亞洲為主的神學教士施壓,因為他們認為非信仰基督之宗教,應被視為上帝在人間的意旨之一。

二○○四年,拉辛格再度發表措辭嚴峻的譴責「激進女性主義」通告,認為這種意識形態會侵蝕家庭基礎,模糊男女兩性的天然分際。

二○○○年,信理部向全球主教發出一份名為《主耶穌:有關耶穌基督和教會的唯一性及救贖的普世性》(簡稱:Dominus Iesus)文件,內容主要否定其他基督教分支,引來世界各地不同的新教教會及組織紛紛強烈反應。這個事件充凸顯出他不畏戰鬥的性格。

若望保祿二世教宗去世前不久,拉辛格代教宗主持耶穌受難日彌撒,嚴辭批判教會內部藏汙納垢,令人印象深刻。

他是若望保祿二世最親信的顧問,在教廷權力可謂只在一人之下。將成為一個多世紀來就位年紀最大的教宗。

【2005/04/20 聯合報】

德國拉辛格 當選新教宗



德國樞機主教拉辛格十九日當選第兩百六十五任教宗後,在聖伯多祿大教堂陽台向守在廣場上的無數信徒發表談話。新教宗名號為本篤十六世。
法新社



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屋頂煙囪在十九日下午五點五十分(台北時間晚上十一點五十分)冒出白煙,向世人宣告天主教樞機主教已選出新教宗。選教宗的秘密會議僅花了廿四小時即選出新教宗。
法新社

【編譯蔡繼光/綜合梵蒂岡十九日外電報導】

新千禧年的首位教宗已選出。梵蒂岡聖伯多祿大教堂十九日傍晚鐘聲大鳴,向世人宣布,德國樞機主教拉辛格當選新教宗。拉辛格自選的名號是「本篤十六世」。

拉辛格原任教廷信理部長,現年七十八歲,他是將近一千年來第一位德國籍教宗。

教廷副主祭艾斯提維茲樞機主教十九日在聖伯多祿教堂陽台宣布新教宗後,滿頭白髮的新教宗本篤十六世隨即在教廷官員的簇擁下,在陽台現身,接受信眾歡呼慶祝,並以教宗身分為信眾祈福並發表首次演說。其他樞機主教則披著紅袍,站在其他陽台上向新教宗行注目禮。

教宗本篤十六世說:「親愛的主內兄弟姊妹,繼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之後,樞機主教團已選舉我,一位主的葡萄園內的單純、卑微的工人。」他說:「我把自己交付給大家的祈禱。」

新教宗經廿四小時多就順利選出,出乎大家意料,這是一世紀以來最快選出的教宗之一。

在聖伯多祿廣場耐心等待的數以萬計群眾,先是看到西斯汀教堂煙囪冒出白煙,但是由於較預定宣布時間提前,大家只是屏息等待,頂多是揮舞手上的旗子,接著教堂鐘聲鳴起,廣場上同時爆出如雷的鼓掌聲和歡呼聲。

群眾開始擁向聖伯多祿教堂面向廣場的陽台。這時,窗台的簾幕已經放下,好像也迫不及待地在等候新教宗第一次和世人的見面。

當鐘聲噹噹鳴起,許多群眾情緒激動地高唱「我們有了新教宗!」,「教宗萬歲!」。

教宗本篤十六世是在第四回合投票中,便獲得一百一十五位樞機主教當中的逾三分之二多數選票,與媒體先前的預測相去不遠。

他是天主教兩千年來選出的第二百六十五位教宗,必須肩負起領導全球十一億天主教徒的重責大任。

【2005/04/20 聯合報】

白煙冒出 鐘聲齊鳴 新教宗誕生



西斯汀教堂煙囪冒出白煙後,教堂隨即鳴鐘,確認已選出新教宗。
法新社



在梵蒂岡聖伯多祿廣場守候的群眾十九日下午五時五十分(台北時間晚上十一點五十分)看到西斯汀教堂屋頂煙囪的白煙冉冉升起,興奮地鼓掌歡呼。
美聯社

【國外新聞組/綜合外電報導】

梵蒂岡西斯汀教堂煙囪19日冒出白煙,聖伯多祿大教堂鐘聲響起,象徵新教宗已選出,德國主教拉辛格獲選,在聖伯多祿廣場上的10萬信徒聞訊大喊:「教宗萬歲! 」

在前一天未竟全功之後,來自52國、115名樞機主教組成的樞機主教團,19日繼續在西斯汀教堂進行秘密會議,任何人必須贏得至少三分之二出席樞機主教的支持 (77票)才能當選教宗,終在當地時間下午5:49(台北時間19日晚上11:49)傳出好消息,西斯汀教堂煙囪冒出一陣陣煙,起初無法證實是黑或白,之後證實是白煙,聖伯多祿大教堂鐘聲亦響起,雙重證實了新教宗已選出,聖伯多祿廣場上立即歡聲雷動,搖旗吶喊,慶祝第265任教宗誕生。

梵蒂岡電台說,才24小時而已,就選出新教宗,速度快得驚人。這是一世紀以來僅有第三次,樞機主教團祕密會議在第二天就選出新教宗,堪稱最快速之一。

拉辛格稍後出現在聖伯多祿大教堂陽台上,向天主教與全世界發表祈福文。

拉辛格將面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留下的許多未竟之業。幾個大項包括:優先要務是,收拾教士的性虐待醜聞;神職人員嚴重不足;世俗天主教徒加速脫離教會,北美洲與西歐地區尤其嚴重;回教在歐洲、中東、亞洲崛起形成的挑戰;改革教廷(含天主教各中樞機構)及遴選主教的程序;處置部分重要教徒因為教廷部分內部措施而深感困擾或民心士氣低落的問題。

【2005/04/20 民生報】

六要務 考驗新教宗

編譯陳世欽/今日美國報十九日電

一百一十五位樞機主教順利選出新教宗。

新教宗將面對教宗若望保祿二世留下的許多未竟之業。幾個大項包括:

‧優先要務是,收拾教士的性虐待醜聞。

‧神職人員嚴重不足。

‧世俗天主教徒加速脫離教會,北美洲與西歐地區尤其嚴重。

‧回教在歐洲、中東、亞洲崛起形成的挑戰。

‧改革教廷(含天主教各中樞機構)及遴選主教的程序。

‧處置部分重要教徒因為教廷部分內部措施而深感困擾或民心士氣低落的問題。這些措施包括任命立場極端保守的主教,未能明快處理教會的性虐醜聞,以及對人類的「性」、「生殖」等切身問題仍採取一貫的僵硬立場。

保守與極端保守的天主教徒當然希望樞機主教選出一位能夠賡續若望保祿二世重要政策的新教宗,他們不斷主張為他封聖。除了宗教意義,其中當然也不乏政治動機。

保守派天主教徒決心盡其所能確保新任教宗不會偏離若望保祿二世的教誨、政策、任命高階神職人員的方式。

至於改革派天主教徒期待的是,新任教宗在面對戰爭與和平、社會正義、人類的普世權益、移民政策及對非基督徒伸出和平之手的課題時,能表現近似若望保祿二世的開明作風。

若望保祿二世的任內成績很難一概而論。新任教宗可能蕭規曹隨,不過他也可能以微妙、甚至公然的方式放棄若望保祿二世處理教廷涉外事務時所秉持的自由態度。若望保祿二世曾向非基督教世界伸出友誼之手,向曾受到教會迫害的族群懇求寬恕,極力反對伊拉克戰爭,並全力為第三世界的弱勢族群代言。

如果新任教宗在這方面走一條完全不同的道路,許多活躍的天主教徒,很可能重新評估他們與教會的關係。有些人則可能皈依其他教派門下,有些人甚至可能不再參加教會的例行活動,當然也不會在乎教會的管理方式。

【2005/04/20 聯合報】

打擊貧窮 開發中國家對新教宗的期許

編譯董更生/綜合二十日外電報導

當天主教一百一十五位教宗選出德國樞機主教拉辛格為第兩百六十五位教宗時,開發中國家的天主教徒要什麼樣的新教宗呢?

在有一億三千五百萬教徒的非洲,天主教因幫助窮人而迅速壯大。許多非洲教徒希望教堂能繼續這種精神。

喀麥隆一千五百萬人民中有約六百萬天主教徒,是最大的宗教。天主教福利機構主任黛莎曼加蘇說:「人民追隨提供教育和發展中心的天主教。」他說若望保祿二世「在打擊貧窮、恢復人權和良好統治」等方面貢獻良多,他希望「新教宗能注意這些」。

奈及利亞天主教堂是非洲最大的,全國一億人口中有兩千萬天主教徒。神父阿佳凱耶說:「天主教很注意社會問題,是沒有聲音的人的聲音,若望保祿二世是和平和生活的信徒,是全球的教宗,新教宗必須能繼續這些工作。」

墨西哥天主教徒對若望保祿二世逝世很傷心,一般人的看法是他們還希望選出一個像若望保祿二世的教宗。墨西哥市清潔工瑪莉斯拉斯說:「新教宗從那裡來和想什麼對我並不重要,只要像舊的就好。」

世界最大的天主教社區是巴西,巴西的天主教徒希望新教宗瞭解社會現實。社會學家諾瓦說,最近調查顯示巴西年輕人相信,天主教人數在銳減。非組織性的信仰在增加。

聖保羅前主教亞恩斯說,樞機主教會議一定要選出知道教會如何適應新時代的教宗。一個對七百位教士所做的調查顯示,其中百分之四十希望可以選擇結婚,而且三分之二認為同性戀是可以接受的,不是一種罪惡。

【2005/04/20 聯合報】

三件新法袍 讓新教宗選穿

編譯曹國維/今日美國報十九日電

從一八四六年教宗庇護四世以來,羅馬加馬瑞利裁縫舖已為七位教宗縫製法袍。如今這家老牌裁縫舖再事先做好大中小三件新法袍,不論新教宗是誰,都能穿得合身。

教廷樞機主教團廿日已選出新教宗拉辛格,他選了最合身的法袍,站上俯瞰聖伯多祿廣場的陽台。

羅馬米內瓦廣場的聖母教堂是全城唯一的歌德式教堂,附近兩條街聚集了幾十家專賣神職人員衣物的服裝店,加馬瑞利裁縫舖是其中之一。這一區的商店櫥窗充斥全新的法袍、金色聖餐杯和各種基督教圖像。

這裡的裁縫都有一身祖傳手藝,法袍上的一針一線,到絲綢包覆的鈕釦,全都是手工精製。

一八二五年開業的「巴比康尼」原本專做神職人員的帽子,現在也兼賣聖餐杯、宗教紀念章和法袍。繼承這家店的第四代老闆班芬努提說:「我們的產品銷往全世界。雖然我們有網站,不過顧客多半是常客,他們打電話來訂貨。」

他表示:「我們和一般商店完全不同。其他服裝店在耶誕節前後最忙,我們不會,也沒有大拍賣。我們的價格本來就便宜,而且全年不變,賣的東西也都一樣,不會退流行。」

話雖如此,天主教神職人員的衣飾還是有所改變,例如以往大主教、樞機主教和教宗常穿的大法袍,衣裾長到需要侍童在後面牽著,這種法袍已不復見。

某些顏色也已不再使用,例如玫瑰紅。教廷將神職人員衣物的顏色減到只剩五種:紫、紅、黑、綠和白。

雖然衣物顏色有明文規定,但還是有個人發揮的空間。班芬努提說,他們的紅布料有不同的花樣,墨西哥和拉丁美洲的神父喜歡有金線裝飾的紅布,美國和英國神父卻比較喜歡花樣簡單、絲質內裡的法袍。

在對街的加馬瑞利裁縫舖,牆上掛著不同色澤的布料。紫色調布料專做樞機主教的法袍,紅色調是主教,黑色是一般神父教士。每種色調都有不同重量之分,讓教士們隨季節和氣溫替換。

一件有卅三顆釦子的基本款法袍售價從四百五十美元(約台幣一萬四千元)到九百美元(約台幣兩萬八千元),但重要儀式時穿著的禮袍隨便一件都要數千美元,是一般法袍的十倍價錢。

這家裁縫店在一七九八年創業時,原本製作一般衣服,十九世紀中葉才變成專做天主教神職人員衣物。

【2005/04/20 聯合報】

台梵關係 短期不至改變

歐洲特派員陳玉慧

梵蒂岡西斯汀教堂冒白煙了,對台灣政界而言,最關切的無非是新任教宗會不會改變梵蒂岡和台灣的邦交,但現況看來,短期內不會改變。

教廷是個中央極權的古老機構,目前一百餘位樞機主教幾乎都教宗若望保祿二世一手提拔,思維和路線不可能相去太遠,尤其在新教宗剛上任第一年,要務是安定人心及解決教廷財政赤字,尚不至於在外交政策上做大幅變動。

已故的若望保祿二世堅決反共,因此他雖熱愛出國布道,卻從未去過中國大陸,這也成為他一生最大的遺憾。新教宗不可能不理睬中國大陸,和中共的關係一定會逐漸改變。

其實,教廷是否和中共建交答案非常清楚,只是時間問題;但決定是否建交的關鍵繫於中共。教廷過去曾在不同場合強調,只要中國大陸改善宗教自由,包括對主教任命權放手,及釋放大陸一些被關的地下教會神父等,教廷隨時可以將對口單位從台北轉移至北京。

球在中共手上,中共卻常放話表示,中共和教廷遲未建交,是因教廷不肯和台灣斷交,及教廷干預主教任命,也就是干預中國內政。其實教廷並非不肯斷交,而是中共尚未對主教任命權讓步,建交一事還不成熟,沒必要和台灣斷交。

由於中共必須修憲才可能在宗教問題上改革,短期內不可能說變就變,也就是說,為了讓教廷和台灣斷交,中共必須在宗教上做出更大的變動,需以開放宗教自由交換與教廷建交。

不過胡溫上台後,一些政策上不再像過去那麼緊繃,應有能力安撫教廷,以釋出一些宗教改革的善意,譬如在主教任命權上做出表面讓步,以求教廷和台灣斷交,屆時得看新任教宗對中梵關係積不積極。

這些交涉需要時間,中梵建交也是大勢所趨,但只是時間早晚,大陸十幾億人口,近千萬天主教徒,新任教宗不可能忽略這個廣大的疆域。

台灣在宗教和民主自由的表現當然遠優於大陸,在台梵關係上,我們的處境雖有利,但對情勢的掌握並沒有主導權,台灣唯一可以強調的是在宗教與民主上與中共不同。如果在未來,中共做了宗教和民主改革,那台灣便沒有籌碼了,教廷會毫不猶豫地與中共建交,但那一天暫時還沒來臨。

【2005/04/20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202324
頁/共4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