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歷史文字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漢字 語言 方言 文字 資料區】(轉貼)大麥地岩畫 似漢字源頭
 瀏覽15,469|回應67推薦3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久遠
OKjack

自成一格大麥地岩畫 似漢字源頭

2005.10.06  中國時報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大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束錫紅經多年研究發現,寧夏中衛大麥地出土的岩畫圖畫以及符號,大體呈方圓形,筆鋒鈍圓,與世界上其他古文字之間區別懸殊,不存在繼承關係,從此打破統治學術界已久的中國文字「西來說」。

報導說,漢字「西來說」盛行已久。英國思想家培根就認為漢字是拉丁文衍生而來,此後數百年間西方傳教士從未中斷過對於漢字的研究。一六二五年發現的一塊聶斯托裏教石碑,其上刻有敘利亞與漢字的混合體,這一發現被稱為漢字是由中東傳入的證據,由此推斷中國商代的甲骨文也是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起源,後來擴散到中國。從此中國文字「西來說」一直統治著學術界,直到一九八九年,漢字起源的絕對年代仍然被認為至少晚於幾種已發現的古文字,如南美索不達米亞複雜刻畫(西元前三三五○年)、蘇美尼亞楔形文字(西元前三二○○年)、埃及象形文字(西元前三○五○年)。而中國的甲骨文字在西元前一二○○年,因此,漢字起源長久以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爭議的問題。

距今萬餘年 有活動遺跡

報導說,中國文字的產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的產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有一個繼承發展的過程。根據考證,中國在夏代就已經有了文字。考古工作者在江蘇高郵市龍虯莊發現的一塊龍山文化晚期的陶片,上面刻有兩排豎行文字,右行字體大,似魚、獸象形字,左側字體小,與甲骨文相似,從出土的龍山文化晚期陶片上就可以看到,至少在夏以及夏以前,在黃河流域就已經有了規範的文字。大麥地岩畫區及其毗鄰地區,還遺存有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這說明,原始社會時期的大麥地,是古代人類居住、活動的聚集地區,是他們舉行祭祀儀式的朝拜聖地。

用麗石黃衣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文字符號至少在西元前一萬一千兩百四十年至西元前八八六四年,大麥地岩畫圖畫文字極有可能是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

2005.10.06  中國時報

文字或符號 仍需史料證實

陳希林∕台北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大陸寧夏發見距今萬餘年前的岩畫符號,有些已具有基本的文字要素,可能改寫中國文字歷史。國內學者則指出,要待更多研究資料出現後才能定論。

以古文字學為專長領域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宗焜說,甲骨文當然不是中國大陸最早的語文,這點學界已有定論。近年來在山東、西安等地發見的丁公陶文、半坡的陶符等,都具有語文的特徵。其中丁公陶文更像句子。

問題是在今人的眼中,這些符號已經失去了文字的功能。李宗焜說,文字基本的功能是記錄語言,使用者看了這些符號之後產生共同的認知,如此才能起到「文字」的功用。

他舉例,岩壁上一隻鹿的圖案,今人看起來可能指的是「鹿」這種東西,可能指的是「一隻鹿」這個數量,也可能純粹就是一幅畫。

李宗焜在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他說中國大陸各地都有岩畫的發見,多年來也陸續有考古史料出土,證明甲骨文並非中國最早的文字。

他指出,文字表達的是大家共同理解的意義,今日對於西安半波陶符等符號究竟能不能稱為「文字」,學界仍在爭辯中。因此萬餘年前人類表意的符號,與現時漢字之間的牽連,依然需要更多史料來加以證實。

(向推薦的前六位朋友致歉,原主題文搬家)


本文於 修改第 1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82762
 回應文章 頁/共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巴國小六必修中文 英媒:全球都想學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巴基斯坦信德省政府計畫自2013年起讓中文成為小六以上的必修科目。此舉雖可增加競爭力,但是學生負擔更重,又牽扯到巴基斯坦與印度的心結,備受矚目。但英國媒體說,巴國這項作法,只是反映現在全球都想學中文的趨勢。


巴信德省首席部長奎姆4日在與教育部官員會面後宣布,計畫從2013年起讓中文成為該省所有學校六年級以上學生的必修課程。奎姆說:「因為中國是我們巨大的鄰居,其巨大的經濟規模帶給我們巨大的機遇。」


媒體報導,在信德省學校開設中文課是巴國總統札達里去年訪大陸時提議的,一名同行的官員說,學中文將讓巴基斯坦人受益,下一代人應掌握中文。


問題是,信德省的學生已經必修烏爾都語(巴國國語)、英語和信德語(方言),將中文列為必修不僅加重學生的負擔,也會加重家長的經濟負擔,信德省也沒有這麼多符合資格的中文教師。


巴國媒體認為此舉尚有印巴競賽的味道。中共總理溫家寶去年訪問印度一家國際學校時,印度兒童能用中文問候他,不久後,印度中等教育中央委員會宣布將從今年4月起將中文課程納入該委員會所屬1萬多所學校課程。


巴國媒體認為,信德省推動教授中文,目的是為了不要落後印度人太遠。


此事還引發英國媒體關注,英國獨立報網站以「中文是全球都想學的語言」為題報導這個訊息。報導中說,雖然巴國強制學生學中文引起爭議,但此事凸顯中文已迅速成為全球廣泛使用的語言。大陸有13億7千萬人說中文,已讓中文成為全球最多人使用的語言,超過講英文的13億2百萬人。


在網路上,中文也迅速崛起。至去年底,網路上有5.4億人使用英文,4.4億人用中文,排名第二,遙遙領先排第三的西班牙文(1.5億人)。過去11年,網路上的中文使用者成長近15倍。


獨立報說,全球都想學中文,主要是經濟因素,目前中國大陸已超越日本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估計可能在2020年追過美國成為全球第一。


因此,想學中文的不只巴基斯坦人,瑞典教育部今年7月已宣布,10年內所有瑞典小學都將開設中文課,美國開設中文課的學校,也從10年前的300所增加到目前的1600所。



【2011/09/09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巴國小六必修中文 英媒:全球都想學 | 國際焦點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3/6579958.shtml#ixzz1XTCxz3tT 
Power By udn.com 









漢語…列入英小學必選外語




























英國教育大臣高夫10日宣布大幅修改英國教學大綱,漢語將列入英國小學三年級開始可選的必修外語。


在他本周稍後的演講中,高夫也可能宣布,剛入學的五歲兒童要開始學習和背誦詩歌。新修的教育計畫將在2014年9月實施,新計畫還包括提高學生拼字和語法的水平。


上屆政府(工黨)在2004年取消14歲以上學生必修外語的規定。今年5月,蘇格蘭政府委托的一項研究報告說,蘇格蘭兒童應該在五歲上學後開始學第二語言。今年稍早,英國國會上院一個委員會說,英國所有小學都應該開外語必修課。


依照英國政府的新計畫,2014年起,必修外語可以選漢語、拉丁和希臘文,以及法語、德語和西班牙語。將外語列入小學生必修,有人贊同,認為能提高英國小學教育水平,有人則認對兒童太苛。


英國兒童作家兼詩人羅森對新計畫表示懷疑,認為這做法是「發號施令」。他認為,叫七歲孩子學外語,五歲兒童背詩,對學生和老師都沒有好處,因為不是他們自願選擇的。


英國教育部發言人說,新案目的是使五到11歲的孩子學到更多知識,提高小學教育品質。也有人批評新修教學大綱太草率:「哪兒去找這麼多合格的外語老師?」





【2012/06/11 聯合晚報】





全文網址: 漢語…列入英小學必選外語 | 國際萬象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4/7152221.shtml#ixzz1xYsXl5gX 
Power By udn.com 


























法國人的新愛好:學中文


【美國之音中文網/布賴恩特/巴黎】

就在不久前,在法國大筆花錢的兩大群體還是美國和日本遊客。這種情景正在改變。今年暑期,法國旅遊業正在討好購買力旺盛的新主顧-中國人。法國人還開始返回課堂,學習中文。


了解中國 和中國做生意


陳美芬(譯音)老師說,中文並不難學。也許她說的不錯,不過,到她的班上一看,還是讓人生畏。



















中文教師陳美芬(譯音)和她的法國學生


她的一名學生是記者。另一名學生只是對中國感到好奇。


第三名學生是經常去中國做生意的老闆朱莉‧安東內洛。她說,她學中文是為了保證能談成好交易。


「除此之外,我還想了解文化,」她說,「因為我真的是常去中國。我想聽懂語言,靠自己就能叫出租或者買咖啡。」


富裕起來的中國人到法國旅遊


不僅法國人到中國去做生意,中國的生意也到了法國。目前,每年有大約50萬中國人訪問法國。旅遊業者預計,到2020年,中國訪客人數每年可達兩百萬。


隨著中國人收入的提高,中國的中産階級也有能力到國外消費了。這組教師從中國來到巴黎旅遊。一位起了個Chester的西方名字的英語教師說,他欣賞巴黎風光,而且沒有語言障礙。


他說,「我們走到哪都看到一些中文標記,酒店、商店、餐館,到處都是。」


原因之一是,中國遊客熱衷逛商場。即使不是揮金如土的遊客,比如大學生王頤(譯音)也喜歡購物。


她說:「我要去香榭麗舍大道看看有沒有自己喜歡的東西。」


中國遊客愛購物


根據購物集團「環球藍聯」(Global Blue)的說法,中國人是法國最大的外國購物群體,佔所有免稅商品業務的四分之一。被中國人俗稱「老佛爺百貨商店」的名店Galeries Lafayette專門雇用了說中文的店員。


專營豪華遊的安妮‧基弗的客戶包括富裕的中國商人和政府官員。


她說:「當中國人來巴黎的時候,他們的個人預算超過60%用於購物。所以,購物是他們旅遊的重要一部分。」


學習迎合中國人的需求


基弗還與巴黎最高檔的酒店合作,幫助酒店員工了解中國顧客的需求。


她說:「我還教酒店了解精神、思維方式和文化,了解中國人的行為方式以及中國人預期酒店應該提供什麼樣的服務。」


中文熱與日俱增


法國人對中文的興趣也與日俱增。目前有大約3萬名法國在校生學習中文普通話,熱度已超過了俄語和葡萄牙語。一些法國商校把中文普通話列為必修課。


獨立教師陳美芬說,她的學生人數在近年來激增。


「興趣非常大。中國如今變得很開放了,是第二大經濟體,」她說,「在這種背景下,學習中文變得至關重要了。在商業界,在旅遊的時候,會說中文能讓西方人更容易和中國人交朋友。」


陳美芬說,她的課並不是那麼難。她說,她的每一位學生都變成了如癡如醉的中文愛好者,沒有一個是例外。


【2012/08/06 美國之音中文網】






全文網址: 法國人的新愛好:學中文 - 華文熱 - 更多專題 - udn全球觀察 http://mag.udn.com/mag/world/storypage.jsp?f_ART_ID=406065#ixzz22yousiVV 
Power By udn.com 









中國崛起 全美學中文當投資





























鑑於中國在全球的影響力與日俱增,近年美國已掀起一股學習中文的熱潮,許多學生並把中國普通話視為未來生涯的資產。



全美外語教學學會(ACTFL)執行主任瑪蒂‧艾伯特(Marty Abbott)表示:「許多人把中國視為美國的經濟競爭對手,因此學習中文的興趣也逐漸增加。我們在全美各地均已見到這種現象。」許多專家也同意,如果能通曉全球數十億人使用的語言,對美國學生來說,未來在全球經濟競爭中,將具備優勢。



該學會最新統計指出,目前全美公校系統7至12年級學生學習中文的人數,在三年內成長了兩倍,從2004-05學年的2萬人,增加到6萬人。艾伯特估計,若包括公校和私校在內,全美約有10萬名學生學習中文。


艾伯特指出,美國政府已把中文列為「關鍵需要」的語文,並為教師提供專業發展計畫。她說:「政府想為國家安全和經濟競爭力,增強我們的語言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政府則透過在許多州設置的孔子學院,大力推廣中文和中國文化。以達拉斯德州大學2007年成立的孔子學院為例,至今已在當地11所公校和私校贊助中文課程,提供逾700名學生學習中文。


據達拉斯晨報報導,德州路易斯維爾(Lewisville)希布倫高中學生契塔姆(Thomas Cheatham)在入校第二年原本想選修拉丁文,但在獲知學校將推出中文課程後,馬上改變心意。已研習中文兩年的契塔姆,已可在中餐館使用中文點菜,並在「臉書」(Facebook)閱讀中文的貼文。他說:「我認為普通話將會比拉丁語更有助益。」


達拉斯市私立西木學校(Westwood School)也鼓勵學生學習普通話,讓學生具備普通話的技能,該校283名學生中,就有240人在學說普通話。


儘管中文是不容易精通的語文,已計畫在大學攻讀電腦工程的契塔姆仍認為,中文可成為其未來職業生涯的一項資產。他說:「中文是可學習的優美語文,尤其中國已逐漸成為強權。」



【2012/11/28 世界日報】





全文網址: 中國崛起 全美學中文當投資 | 美國新聞 | 全球觀察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WORLD/WOR6/7529655.shtml#ixzz2DdVvF0qG 
Power By udn.com 








嚇死倉頡:回到造字之前當代書法的新方向






























游於藝


當代書法,以抒發獨到創見為主,從內容到形式,或辭必己出,或借古喻今,無不以展現時代之精神與一己之妙悟為要旨……
















羅青書法作品〈流星雨〉。
圖/羅青


中國書法,源自中國語文。近年來,中國書法通過當代書法家與藝術家之手,以各種變化多端的形式,在國際藝壇大放異彩,引人注目,惹人深思。


關於中國語文,最早在《周禮·地官》中有「六書」之說。到了西漢,劉歆於《七略》才進一步詳解為:「古者八歲入小學,故周官保氏掌養國子,教之六書,謂象形、象事、象意、象聲、轉注、假借,造字之本也。」指出文字符號與自然形象之間,有千絲萬縷、不可分割的關係,為後來「書畫同源」的美學理論,奠定了基礎。


東漢許慎在〈說文解字序〉中分析道:「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其後形聲相益,即謂之字。」此論把書畫同源的看法,進一步推向文字聲音「四聲、五聲」與視覺顏色「五色相生、墨分五色」的對照呼應之上。


之後,唐朝的徐堅在《初學記·卷二十一》中,為中國文字的發展整理出比較完整簡易的說法:「《易》曰『上古結繩以治,後世聖人易之以書契』。」點出中國語文的表現形式,是一種由立體到平面的過程,於是中國語文的形式精義,盡在其中。


「六書」中前三項,與語文之「視覺藝術形式」有關,而語文的內容意義,與其書寫形式,則有辯證性的「結構」與「解構」關係,此乃中國美學之核心,於食、衣、住、行、詩、畫、文章,無所不通。


《韓非子·五蠹》云:「昔者倉頡之作書也,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謂之公。」自環就是結構,可以造出一「私」字,背環自然就解構了,可以造出一「公」字。此乃中文造字的重要原則之一,也是中國書法的美學要義,千古不廢。


這也就是說,中國語文書法可以,歷史與非歷史並行,並時(synchronic)與貫時(diachronic)並進,實用與藝術並存,結構與解構並立,有意義與無意義並構,敘事與抒情聯璧,有形象與無形象同體,對稱與不對稱並列,平面與立體並現。


難怪傳說中的倉頡,生有「雙瞳四目」,證之他所創造的文字特性,可謂有先見之明。緯書《春秋元命苞》記載倉頡「龍顏侈侈,四目靈光,實有睿德,生而能書。於是窮天地之變,仰觀奎星圓曲之勢,俯察龜文鳥羽山川,指掌而創文字」。


因此,中國書法,在語構學上,其形式「基因」,也就是自然界各式各樣平面或立體「點、線、面」的排列組合。在語意學上,中國書法是各個時代個人心聲的反映。在語用學上,中國書法,可與各式各樣的時代精神與姊妹藝術,雜交混種。在書寫工具上,則可指掌、筆墨、非筆墨,共存並榮。在書寫形式上,可以立體、平面交錯共存。在書寫內容上,可以古、今、中、外同時並列。


中國語文中的任何一個字,譬如「樂」字,在藝術書寫形式上,可以平面也可以立體,可以結構式的,以輕快的筆法反映樂的內容,讓內容與形式,合而為一;但也可以解構式的,以痛苦的筆調,或任何不相干的筆法,來書寫樂字。只要書寫結果,能夠通過形式與內容辯證關係,呈現自給自足、隨機應變的多層次生命力,就是書法藝術品的完成。


由是觀之,中國書法可以貫時性的反映中國文字從結繩紀事、龜骨契刻符號、陶文、甲骨文到篆、隸、草、楷的發展,讓形式與內容,大我生活與小我生命,與時代精神,不斷對話俱進。


當然,中國書法也可以並時性的完全抽象,由藝術家開發完全自我私密性的記號系統,與各種時代生活對話。


《淮南子·本經》中記載:「昔者倉頡作書,而天雨粟,鬼夜哭。」《春秋元命苞》亦云「天為雨粟,鬼為夜哭,龍乃潛藏」。張彥遠在《歷代名畫記·敘畫之源流》中解釋說:「頡有四目,仰觀天象。因儷烏龜之跡,遂定書字之形。造化不能藏其祕,故天雨粟;靈怪不能遁其形,故鬼夜哭。是時也,書畫同體而未分,象制肇創而猶略。無以傳其意故有書,無以見其形故有畫,天地聖人之意也。」


是的,文字一出,祖宗經驗可以詳細記錄,後人一看就懂,可承可傳,不必自己從頭摸索,能力與生產力大增,有如天降「餡餅」一般。是的,文字一出,各種混世魔王,在歷史記載的照妖鏡下,紛紛現出原形,無法再欺世盜名,只能自哀。是的!是的!文字一出,蒼龍不必再忙於白日飛天,弘法說教,可以靜靜歸潛,藏於深淵,以象徵記號,默示世人,有待古今智者澄懷觀象,文而明之。


努力於當代書法創作的諸君子,當貫時並時同體,具象抽象聯臂,結構解構並行,成為當代澄懷觀象的智。觀象有得,忽然完完全全回到造字之初,驚見闢地開天之景,於是拔地而起,振臂作書,抒一己之胸臆,與時代對話,滿手煙雲夢幻,牢籠古今中外,一洗萬古長長遠遠荒荒渺渺之晴空。


可以愁煞羅青,嚇死倉頡!




當代書法,以抒發獨到創見為主,從內容到形式,或辭必己出,或借古喻今,無不以展現時代之精神與一己之妙悟為要旨。


徒知抄書或只知抄古書者,謂之「抄書家」或「抄死書家」,此等抄書,無代無之,與當代書法無涉。


徒知寫大字者,謂之「大字報書」、「廣告看板書」、「政治標語書」,數位放大,可以立馬取代,或商業、或裝飾、或布景、或自娛,隨處印製,唾手可得。


不過,若書家所書之大字,筆法堅實,結構精當,墨韻生動,布局奇警,辭意翻新,反映時代,亦有可觀之處,不可偏廢。近人時有以大字炫奇者,內容貧乏因襲,形式掙扎畸形,腕弱氣殭腫脹,破綻敗筆處處,是徒知皮毛模仿日本「墨象大字書」,可謂「字大抄書家」,足供好事家弄筆娛樂,圍觀者捧場熱鬧,有識者齒冷絕倒而已。


殊不知,無論當代或古代書法之創作,首重時代精神之探索與開發,與尺寸大小關係不大,尤其值此任意放大縮小之數位時代,作品之尺寸與展出距離,早已不再是問題。


自鴉片戰爭以來,文化中國,從農業過渡進入工業及後工業社會,約有一百五十年之久,反映前期「自強運動」者,有「碑版雄強」一派;反映中後期「國民革命」及「新生活運動」者,有「標準草書」一派。楷、草之間,能夠自言自立創作書家,亦復代有其人。馬宗霍《書林藻鑑》、劉正成《中國書法全集》,皆可參考。


二次世界大戰之後至今,已逾甲子有餘。六十年間,誰能以書法領導一時之風騷,尚有待「慧眼家」(serendipper),承先啟後,區分珍珠魚目,排比暫定次序也。



【2013/01/15 聯合報】





全文網址: 嚇死倉頡:回到造字之前當代書法的新方向 | 聯副‧創作 | 閱讀藝文 | 聯合新聞網 http://udn.com/NEWS/READING/X5/7636255.shtml#ixzz2I36xj0CN 
Power By udn.com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709362
(轉貼)老外如何學漢文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什麼簡體字?中國只有殘廢字!
2009年6月12日 00:06


分享
分享|

(●作者陸念慈,碩畢,商,北縣。個人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ntlutw。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陸念慈

馬英九的腦殘症頭又發作了,為了達成他將台灣「中奴化」的夢想,現在竟然提出可笑又腦殘的「識正書簡」?馬英九不但只想當中奴,還想拋棄他的漢人祖先,這種東西,除了「數典忘祖」無法形容!

每次一提到漢字的問題,很多腦殘的「中奴」就會跳起來說,你們台獨不是去中國化,為何還用「中文」?其實這種幼稚的問題異常可笑!台灣現在用的文字,是幾千年前的「漢字」。幾千年前,根本沒有中國存在,哪來的「中文」?更何況,現在中國用的文字,是文化大革命搞出來的笑話,這些字與漢字造字的六書毫無關係,充其量就是一些斷手缺腦的「殘廢字」,中國連漢文化都「數典忘祖」地革命掉了,馬英九還要台灣人去書寫這種「殘廢字」,難道不是馬英九急著想當中奴的腦殘反應?

如果使用漢字就要當中國人,馬英九與中奴們為何不要求新加坡與日本回歸中國?而又為了將使用漢字的文化統一,馬英九為何不推動「識漢書殘書平書片」?日本不但使用漢字,還有平假名與片假名,馬英九要不要腦殘地一起來「書」一「書」呢?既然馬英九那麼喜歡終極統一,是否應該有志氣一點,將當年秦帝國徐福建立的,也使用漢字的日本,一起來個統一?為何馬英九只會惡整台灣,看到日本新加坡就裝死裝瞎,難道是中奴欺善怕惡的本質做祟?

更好笑的是,聽、說、讀、寫本為一體,馬英九竟然異想天開以為讀跟寫可以拆開?試問如此,老師如何教授,學生又如何學習?更別提是書寫那種與漢字天差地遠的殘廢字!馬英九為了中奴化,竟然不惜混亂台灣人的頭腦?馬英九愚蠢地以為,中國人用殘體字似乎可以看得懂漢文,因此反過來一樣可行?可笑的是,一個殘廢的人,將其加上好手好腳,當然還可認出,但一個好好的人,突然缺眼斷手面目全非,誰認得出來!馬英九居然要使用漢字的台灣人,去書寫面目全非的殘廢字,不但莫名其妙,也證明馬英九為了中奴化而不擇手段,其腦之殘其心之鄙,不問可知!

所謂必也正名乎,中國哪來的簡體字?中國現在使用的文字,應該正名為殘廢字,或是殘體字,才是名符其實!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陸念慈,碩畢,商,北縣。個人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ntlutw。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原文網址: 什麼簡體字?中國只有殘廢字! | 論壇新聞 | NOWnews 今日新聞網 http://www.nownews.com/2009/06/12/142-2463447.htm#ixzz1PvmHKxYu

「魯」本義食魚 與滷肉飯無涉

【聯合報╱鄭國成/台中技術學院應用中文系講師】
2011.06.21 02:33 am

東漢許慎《說文解字》載有「魯、鹵」二字,據此可以推斷當時尚未出現「滷」字,是為後起之字。若欲知「鹵」字,必先識其「去掉四點」之「卤 」(音ㄒㄧ,即今「西」字之古文)字。「卤 」字依形求義,本義為「鳥在巢上」,後人觀察鳥類其「夕陽西下,倦鳥歸巢」習性,進而引申為方位之「西」義。後人再據此「方位之西」概念,附加「鹽粒」之不成文圖象,創造「鹵」字,故「鹵」字本義是「西方鹹地」,意指山西產池鹽,特以區別山東所產之海鹽。

既知「鹵」字本義是「西方鹹地」,則不難悉知後人加「水」造「滷」字本義為「含鹽之水」。即醬油、滷汁之類物品,依照台灣小吃店對肉燥製作方法,可判定「滷肉飯」才是正確寫法。

至於「魯」字,許慎無緣親睹甲骨文字,故其《說文》所載「魯」字:「鈍詞(遲鈍不慧敏之詞)也。從白魚聲。」恐非本義。依據甲骨文「魯」字,則是「從魚入口」,故其本義為「食魚」。故與「滷肉飯」無涉。

台灣會將滷肉飯寫成魯肉飯,屬於同音借用之假借字,嚴格說來是錯別字。

【2011/06/21 聯合報】

南韓學者:漢字是我們的文字

【聯合新聞網╱綜合報導】
2011.04.22 04:36 pm

韓國繼主張活字印刷、豆漿、圍棋、端午等文化遺產都是「韓國的」之後,近日又語出驚人的聲稱「漢字並非中國文字,而是我們的文字,連中國學界都承認」。此言論一出馬上在網路上發酵,引發網友猛烈抨擊。

據報導,日前南韓語言學權威陳泰夏教授在媒體發表文章指出,漢字根本不是中國漢族所創,漢朝時也沒有「漢字」一詞,真正的漢字其實是韓人祖先東夷族以甲骨文為基礎發展出來的文字,是東夷人的文化遺產,這點連中國學者林語堂、王玉哲的研究也都如此認為,只有韓國人自己不知道,同時也強調,就連孔子也是東夷族的後裔。

陳泰夏向來積極推動韓國漢字教育,過去曾主張「圍棋發源於韓國」的論調,引起中韓激烈論戰。這次他發表「漢字源於韓國」的論調,又在網路上引發熱烈討論。他說:「韓國人將漢字當作外語簡直是無知,漢字與最科學的韓文就像是韓語的兩個翅膀,兩者其實是同體的語言,全世界能有如此理想的語言結構者只有韓國。」

南韓自2005年成功向聯合國申請端午節為該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後,陸續有韓國學者指稱神農氏、西施、孔子、李時珍和朱元璋都是韓國人,甚至還有人主張豆漿、中醫、風水等文物都是「韓國的」,令人啼笑皆非。

【2011/04/22 聯合新聞網】

2011-01-13 第10001期
老外如何學漢文
文 編輯部 作者:愚庵

耶穌會傳教士的神奇記憶法


(蘇力卡繪圖)

我有不少外國友人,有時候我喜歡調侃他們「中文學得如何了?」得到的答案總是「漢字太難學了。」這個答案很普遍,歐美人習慣於拼音文字,而目前僅存於世、「一音一義」的也只有漢字和藏字。

但我大學時代的恩師羅四維神父卻是一個異類。記得大一時,他上課時全部用英文;到了大二,他卻已經可以用中文和我們溝通了。除了普通話,他還會說台語,這令我感到訝異。有時候我追問他是如何辦到的?他總是笑而不答。後來我發現不只他有本事,所有耶穌會來台的傳教士都有這樣的本事,學習中文的速度驚人。畢業後,我在他的部落格看到他發表的中文文章,幾乎和本地人沒有兩樣了。最近,這個隱藏在我心中的疑問終於解開了。

替我解開疑問的,是史景遷所寫的《利瑪竇的記憶宮殿》。這本書描述了十六世紀耶穌會傳教士學習漢文的過程,和流傳中古歐洲社會的「形象記憶術」。這種記憶術把大腦當成一座很大的宮殿,把萬物萬字以形象方式存入,聽起來和目前的電腦功能一樣,且很契合漢字來自象形居多的基本原則。

利瑪竇是我的恩師羅四維神父的前輩。利瑪竇在一五八三年抵達中國,比恩師羅四維神父早了三百多年,但他們同屬耶穌會,對海外的傳道、教育充滿熱情。最近羅四維神父退而不休組成「國際學習夥伴」,把教育推廣到中南半島等貧困國家,精神感人。

耶穌會的創會人羅耀拉本來是一位西班牙軍人,在歷經殺戮的世界後回歸天主,成為修士,一五三四年成立耶穌會,成為天主教在面對新教挑戰時的改革先鋒;羅耀拉的朋友沙勿略是第一位到中國傳教的耶穌會神父,一五五三年死於中國的川上島。三十年後,利瑪竇也來到中國,耶穌會在當時的改革起先被教廷認可,但是後來也不見容於歐洲社會,常遭迫害驅離。

耶穌會被驅離歐洲教會,可能和他們特殊的靈修方式有關,其中尤其以「神操」最為神祕。「神操」包含一種奇異的記憶術,後來利瑪竇稱之為「西國記法」,相傳有一個義大利人帕尼加羅拉佛蘭契斯卡,可以一次記住十萬個字或物件,當時教廷還以他施巫術為異端,而在十字架上燒了他,這樣的巫術,後來卻成了耶穌會的靈修項目之一,成就了不少傳教士的志業。

一五七七年,利瑪竇離開戰亂的葡萄牙,先到達印度的果阿,當時天主教東渡的傳教士把印度視為最大的挑戰。利瑪竇在果阿待了兩年,然後又隨著貿易船南下,到達麻六甲附近繼續航程,想必這趟旅程讓利瑪竇在船上學習到不少做生意的方式,以致日後在中國傳教時,利瑪竇還和日本人進行生絲的交易,為教會增加收入。十六世紀的遠東貿易對歐洲仍只是啟蒙而已,比歐洲更早的阿拉伯人和被歐洲羅馬教會所迫害的猶太人,早在這條海上絲路做貿易了。利瑪竇到中國的時間是萬曆年間,在此之前明朝還為是否要宣布海禁,引發朝廷辯論。事實上,明朝知道貿易不能禁止,卻又不願看著沿海海盜肆虐,政策搖擺兩難之間,而在這樣的時空下,利瑪竇於一五八三年抵達廣東,並在肇慶城落腳,根據利瑪竇寫回教會的書信內容所描述,利瑪竇從一個漢字都不認識開始,過了一年,他已經可以用漢字與人溝通,並且用漢字傳教,這樣的速度實在驚人,異國生活總是忙碌,所以他也抱怨,沒有太多的時間精進學習。

但是,儘管如此,再過十年後,利瑪竇完成了把《四書》翻譯成拉丁文的偉業,成為西方第一人;他對中國最大的貢獻,則是把歐基理德的《幾何原理》翻成中文,為中國的科學埋下種子。

利瑪竇在南方待了十年,才有機會上京。有一位受洗的澳門教友回憶,利瑪竇學了漢字一年後,你只要隨意把五百個漢字擺在一起,讓利瑪竇過目一次,他可以一字不差地念出來,這樣神奇的記憶令人驚訝。

後來的人已經可以從他寫回教會的通信中了解,所謂快速記憶就是形象記憶而已,今天有不少小學生都會用之於學字了,例如「官字兩個口」,因為當官的人都比較會說話,這是嘲諷當官的人,或者「色字頭上一把刀」,因為色慾會引來殺機,所以稱為頭上一把刀。在史景遷的書中,也引用了四個漢字,說明形象記憶術的法則。

第一個字是「武」,這個字由戈的武器和止所形成,武器是用來停止戰爭的,這是以戰止戰的意思,也暗示有武力的人應該以和平為最高的信念。利瑪竇因為厭惡戰爭和暴力才進入教會,他對當時歐洲的基回兩教的殺伐感受深刻。

第二個字是「要」,當時南方的廣東是貿易大門,猶太人和阿拉伯人雲集,這些商人還帶著家人在廣福一帶定居,而且多半是信回教的女人,出門蒙著臉,貿易的東方貨品都是大家需要的,而由這個字聯想西方的女人,所以要此字是西方和女人的連結。

第三個字是「利」,持刀割稻的人是農夫,這些稻賣了,可以獲利,所以曰利,中國以農建國,田上的收入是所有的收入,但是對失去田利的猶太人而言,只有經商和從事高利貸一途,羅馬教會禁止猶太人擁有土地,也禁止基督徒從事高利貸,結果反而為猶太人開了另一扇獲利之窗。

第四個字是「好」,女人懷裏有一個小孩曰好,在中國多子多孫是一件幸福美好的事,因為農業社會首重人力,有好幫手就增加財富,所以都是好事。

列舉四個字說明了利瑪竇的記憶法,就是把漢字形而化之而已,五百年前耶穌會的傳教士,到今日我的恩師羅四維神父,都用來學習漢字,但是,我卻在三十年後才發現這個祕密,算來也是愚蠢的人了。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541186
(轉貼)你會寫「龜」嗎? 鍵盤文化殺了漢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你會寫「龜」嗎? 鍵盤文化殺了漢字

【聯合報╱記者林琮盛/台北報導】
2010.10.30 03:14 am


現代人習慣使用電腦,鍵盤時代讓許多人都忘了「中文」字如何寫,觸控面板手寫輸入法讓部分不常寫字的民眾感到困擾,但也重新喚起民眾對寫字的記憶。
記者曾學仁/攝影「龜」字,若要用手寫,你寫得出來嗎?隨著電腦日益普及,鍵盤取代書寫,大陸民眾赫然發現,「提筆忘字」成為家常便飯。當不少人寫不出「尷尬」二字時,中國人的漢字書寫能力也變得很「尷尬」。

「噴嚏、饕餮、鰥寡、沆瀣一氣」這些詞句,一般人敲幾下鍵盤就可以出現,但是要書寫,可能有八成以上的人會傻眼。「中國青年報」調查顯示,八成三的大陸民眾承認自己有「提筆忘字」的經歷;七成四的人表示,在平時的工作和生活中手寫機會不多。

英國「衛報」也指稱,許多中國年輕網民出現忘記如何寫字的現象。主因是過度依賴電腦和手機中以字母為基礎的輸入法。這種被稱為「字體失憶症」的問題在中國非常普遍,導致中國學者和專家對中國古老書寫系統的前景,感到擔憂。

世界漢語教學學會會長許嘉璐、台灣文化總會副會長林谷芳等學者就對漢字發展憂心忡忡。他們認為,隨著鍵盤時代的來臨,中國書法在新一代書寫中的邊緣化現象日益嚴重。

其中,「火星文」就是鍵盤文化的產物。例如「3Q到Orz」即代表「感謝得五體投地」,網路上還「貼心」推出「火星字輸入器」,只需像平時一樣輸入漢語拼音,就能打出一篇「火星文」。種種「殺死漢字」的現象,讓漢字學家眉頭更緊縮了。

北京十一中語文特級教師郭鐵良就指出,目前不少中小學生漢字書寫能力很差,錯別字連篇,或把字寫得像「鬼畫符」。

他說,不少學生為了避免老師看出自己的字體差,往往以特別小的字來遮醜。原來一般女生的字比較娟秀,男生的字相對粗獷,但現在已到了男女生無差別的地步。

郭鐵良以親身經歷說,在一次畢業典禮中,高三班的女生演出節目,歌頌班導師,主題竟是:「我們的老師就是『屌』」,令他哭笑不得。

面對漢字書寫危機,中國教育報等大陸媒體就齊聲呼籲,應重視「漢字書寫文化沒落」的現象,及時制定相關政策,加強中小學漢字教學。同時,學校應重視寫字和練字的教育,尤其是大學生,無論是作業或筆記都應該手寫,少用電腦。

【2010/10/30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4247775
(轉貼)印度五.五億人講印地語 英語人口一.二億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蔣勳看繁簡之爭 贊成一種包容

台灣知名畫家也是聯合文學社長蔣勳經常到泰國旅行,今天受世華婦女協會邀請演講「漢字之美」。僑界對繁簡字體的衝突與傳承有所疑問,蔣勳表示,他贊成一種包容。

蔣勳說,其實行書、草書中已存在簡體字,就像身體的「體」平常書寫會寫成「体」,繁簡體就像是正俗體,俗體字就是民間會用的俗字,他曾經在陜西客棧看到店家寫的招牌,「酒」字寫成三點水加上九。

繁簡之爭或是年輕一輩故意亂用同音字表達,對這樣的現象,蔣勳說,他沒有那麼悲觀,繁體簡體可能在下一代更自由地發展。

蔣勳表示,有些簡體字他無法理解,像幹部的「幹」簡體字寫成「干」,讀古詩詞也會讓他有所干擾,但有些字,例如「塵」,簡體字是用「小土」來表達,他便覺得這未嘗不可。

繁簡之爭,蔣勳表示,他贊成一種包容,語言文字是在實驗中演變,不是為少部分人存在,古代也有錯的誤用後來也成了正體字,例如「射」指的是「一寸身」,矮的意思,但後來就成了射箭的射。

蔣勳認為,遭遇幾次外族滅亡,但漢字始終沒有消失,這是一個大秘密,西方也無法理解,雖然政治上淪亡更替,但漢字卻有更強的發展。

蔣勳說,漢字是否有何魔咒,可以通過歷史上多次劫難,因此他不感到絕望悲觀,5000年的浩劫都經歷過了,漢字面臨小小的改革,不算什麼。

蔣勳演講後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表示,他也曾跟大陸有影響力的朋友提過,他認為姓名不能簡體,那是屬於自己的記憶,就像是品牌的logo,所以他經常建議姓氏姓名不要改,而古書唐詩改了也就讀不下去。

所以蔣勳告訴他們說,唐詩不過才二十個字,有機會認識點繁體也很好,不影響平常寫簡體。

經常到泰國旅遊或特地到這裡書寫的蔣勳,就經常注意到泰國有些商號、堂號或門聯等過年祝福的東西,是台灣已經流失,但老的華僑社會還存在的事物,對他來說,這是非常有趣的現象。

將於月底卸任離泰的台灣駐泰國代表烏元彥與夫人黃鴻端,今天也到場聆聽。黃鴻端是促成蔣勳到泰國演講的重要人物,她今天上台引言時說,蔣勳非常有說故事的才能,無論圖畫、文物,梵谷、吳哥窟、白居易或唐三彩,蔣勳都能結合史學與美學藝術,帶領聽眾穿越歷史,進入作品的當代現場。

演講結束後,許多台商與華僑紛紛與蔣勳合影,並請他在書上簽名。

【2010/09/26 中央社】


親不見、愛無心 馮小剛籲「亲爱」恢復正體

【聯合報╱記者李志德/綜合報導】
2010.07.16 05:07 am



以「集結號」、「非誠勿擾」聞名華人世界的大陸導演馮小剛,日前在個人的「微網誌」上,主張大陸應將「親」、「愛」兩個字恢復為正體字,否則「『亲』不『見』,『爱』無『心』」。這是繼去年大陸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建議恢復正體字以來,再度有知名人士挑戰簡體字。

剛拍完電影「唐山大地震」的馮小剛,日前在新浪網微網誌上寫道:「繁體字『親』的右邊有『見』,『愛』的中間有『心』。後來經過簡化,『親愛』二字變成現在的『親不見』,『愛無心』。然後就發生了文化大革命和唐山大地震。」

馮小剛說:「這不是文化的災難,是民族的災難。別的字都可以簡化,唯獨『親愛』兩字萬不該缺見少心。請上級領導批准親相見愛有心,行嗎?」截至昨晚為止,這段文字已經有超過五千人轉載,近三千條的評論。

在去年三月,大陸召開「全國人大」及「政協」的兩會期間,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偕同大陸知名歌手宋祖英等人共同提案,要求以十年為期,逐步恢復使用正體字。

潘慶林主張的理由之一,一九五○ 年代簡化漢字時做法太粗糙,違背了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比如「愛字」,正體字裡有個「心」,簡化後,造成「無心之愛」。第二,以前認為繁體字太繁瑣,難學難寫,但是現在很多人都是用電腦輸入,再繁瑣的字打起來也一樣,所以這個問題已漸漸不存在。

潘慶林認為,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況且現在台灣依然用繁體字,並稱為「正體字」,還要為「正體字」向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申請「非物質文化遺產」,給大陸方面造成了壓力。

潘慶林的主張,引發一陣熱烈討論,但去年八月中,大陸教育部出面表態:為了維護社會用字的穩定,原則上不恢復繁體字。

【2010/07/16 聯合報】

愛無心、郎不歸鄉… 還是正體字好

【聯合報╱夏進興/前總統府首席參事(台北市)】
2010.07.06 01:43 am

筆者兩度赴大陸旅遊,對簡體字頗不習慣,也深覺不以為然,例如:一個「干」字,既可以作「乾」,也可以作「幹」,實在教人困惑!返台時,便以簡體字的缺陷,略帶詼諧語調,作對聯一則。

上聯曰:「麵無麥、愛無心、單翅能飛」;

下聯曰:「餘不食、親不見、無門可開」。

「麵無麥」,大陸的「麵」字,就用「面」字來代替,沒有左邊的「麥」字;「愛無心」,大陸的「愛」字當中沒有「心」字;「單翅能飛」,大陸的「飛」字,只有一個翅膀,且底下沒有「升」字,戲稱為「單翅能飛」。

「餘不食」,大陸的「餘」字,就是一個「余」字,沒有左邊的「食」字,若銜接上聯,就是沒有「麥」的「麵」,我不吃;「親不見」,大陸的「親」字,右邊沒有「見」字,若銜接上聯,就是沒有心的「愛」,親情不見了;「無門可開」,大陸的「開」字,沒有上頭的「門」字,既然單翅都能飛翔,無門可以開啟,也就不足為奇了!

退休後,每周擇一日擔任導覽志工,常為大陸同胞介紹總統府的歷史文物,也傳述馬總統「識正書簡」的主張,特別引用上述對聯,來說明正體字的優越性;有時觀眾興致之餘,提問「那橫批呢?」我說:有人給我「不生而產」的橫批,因為大陸的「產」字,下頭沒有「生」字;又有人給我「死無全屍」為橫批,因為大陸的「屍」字,就用「尸」字來代替。

筆者認為最好的橫批,就是「郎不歸鄉」,因為大陸的「鄉」字,右邊沒有一個「郎」字。有位大陸女性觀眾聽我講述之後,說:「不行!我們的情郎要歸鄉。」我說:「若要情郎歸鄉,就請你們改用正體字吧!」

在台灣,不是只有馬總統那麼熱愛正體字,筆者也很熱愛正體字。

【2010/07/06 聯合報】

手機、電影 全球語擴散推手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10.06.21 03:54 am

「全球語」深具感染力,這意味它是一種自下而上而不是自上而下變化的語言。美國詩人惠特曼曾經表示,英語的基礎極其廣闊,而且「貼近地面」。

當今的英語已經不再仰賴英國或美國。曾經拿下8項奧斯卡獎的好萊塢電影《貧民百萬富翁》等影片加速全球語的擴散,其共同的特點包括網羅多語言、文化背景出身的卡司及製作陣容,最後完成的影片可看出語言及文化碰撞的過程及結果。工作人員使用的語言可能包括英語、印度語及阿拉伯語,但最終總是回到全球語。

全球語已經開始在許多方面影響全球各地的事件。以去年的伊朗總統大選為例,反對派利用全球語及可即時傳訊的手機、推特等工具向國際社會表達它們的訴求。

展望未來,全球語只會繼續成長。全球約70%到80%的網路首頁以英語建構,遠高於德文的4.5%與日文的3.1%。英國文化協會估計,至2030年時,各國同時學習英語的人口總和將占全球人口的三分之一。這意味屆時將有更多的人利用英語滿足個人的需求,並以全球語為共同語言。

這個世界越來越扁平,而且更像地球村,不過仍然以大約5000種不同語言共同構成。不以英語為第一母語的族群仍將堅定守護個別母語,然而當一群來自不同語言及文化背景的人共事時,他們最後採用的共同語言一定是全球語。

【2010/06/21 聯合報】

英語變種「全球語」崛起 字少易溝通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2010.06.21 05:27 am


用簡化的英語「全球語」和國際社會溝通,已成為各種國際場合甚至示威遊行常見現象。圖為本月初黎巴嫩首都貝魯特一名女子抗議以色列突襲人道援助船,標語上用英語指控以色列是搞恐怖主義的國家。
(美聯社)最新一期新聞周刊報導,在網路、全球化媒體、跨國商業往來的推動下,英語已出現質變,許多母語不是英語的人,在國際場合說的是一種不講究文法、使用字彙極少的簡化版英語,卻能毫無障礙的溝通。有人認為這種英語已是一種新的國際性語言,可稱為「全球語(Globish)」,就是Global(全球的)和English(英語)組合成的新字。

全球能說某種程度英語的人口將近40億,占全球總人口三分之二,而其中以英語為母語只有4億人。在經濟及文化迅速全球化的時代,跨國來往頻繁,加上無遠弗屆的網路聊天室、手機等,都讓需要與外國人溝通、英語卻沒有那麼流利的人開始逐漸發展出「全球語」。

全球語崛起的趨勢首次於2005年鮮明呈現。當時,丹麥「日德蘭郵報」連載拿伊斯蘭先知穆罕默德開玩笑的漫畫,引起穆斯林世界強烈撻伐。大批穆斯林聚集在丹麥駐倫敦大使館外,舉著英文抗議標語,包括「BUTCHER THOSE WHO MOCK ISLAM (宰了那些嘲弄伊斯蘭的人)」、「FREEDOM OF EXPRESSION GO TO HELL(言論自由去死)」等等。這些標語文法可能有些問題,在英美人士眼中也不夠道地,但稍懂英文的人都能了解,也透過媒體讓示威者理念傳遍全球。

這種全球化趨勢下出現的「全球語」不講究文法或結構,通用字彙約僅1500字,對話雙方絕對可以溝通,而且不會產生誤會。

以法語為母語的IBM公司退休主管內希耶赫說,他在許多國際場合發現,不以英語為母語的遠東各國人民,如南韓人和日本人,彼此用簡化版的全球語可以非常順利的溝通,反而是英國或美國籍主管,講得一口太道地或含有俚語的英語,和遠東客戶溝通時有些困難。

在國際場合,這種「低咖啡因英語」已成普遍現象,不會說「nephew(姪子)」沒關係,可以用「the son of my brother(我兄弟的兒子)」代替。

報導中說,英國和美國過去藉著強勢文化力量將英語推展到全球後,如今英語似乎已經脫離他們的掌控,隨著愈來愈多國家將英語列為學校必教的第二外國語,難怪有人說全球語會是人類「新千禧年的全球性方言」。



【2010/06/21 聯合報】

孔老夫子「大舉入侵」 美國喜憂參半

由中國政府支持興辦的海外孔子學院在美國如雨後春筍般興盛,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全美國的孔子學院已超過60所。這種發展態勢引起美國社會兩極反應,有人歡迎,有人則認為是宗教入侵。

英國廣播公司 (BBC)中文網今天引用美國媒體的文章表示,美國大部分地區都對這種由「中國對外漢語教學辦公室」 (漢辦)出資,在美國中學興辦的孔子課堂表示歡迎,但也有不少美國人對此表示擔憂。

例如中國漢辦開設孔子文化課堂的建議,在南加州一些地區就遭到抵制。當地居民投書媒體質疑,中國的資本已經改變了當地的商業,「難道中國還要改變美國的孩子?」

文章引用的數字顯示,南加州一些地區的華裔人口在1970年代僅佔當地人口的2%。但隨著過去30年的移民,那裏的華裔人口已經超過1/3。

當地以白人為主的美國人對於不斷增加的華裔人口和不斷湧入美國社會的中國文化表示排斥,他們認為開設孔子文化課堂是一種宗教入侵。

但中國駐洛杉磯領事館官員解釋,把孔子思想當作宗教是缺乏對中國歷史與文化的理解。孔子是一位哲學家和教育家。

支持開設孔子學院的美國人則認為,這是進行文化和語言交流的好機會,是幫助美國孩子了解世界其他文化的窗口。

根據中國漢辦統計,目前在美國的孔子課堂和大學一級的孔子學院已經達到60多所,而總部設在紐約的亞洲協會(Asia Society)計劃未來2年增設另外80所孔子課堂。

【2010/04/26 中央社】

印度5.5億人講印地語 英語人口1.2億人

一份普查統計結果顯示,印度最多人使用的語言是印地語,逾5億5000萬人使用;其次是英語,使用人口達1億2500萬人。

「印度時報」(The Times of India)根據一份剛公佈的普查結果報導指出,印地語(Hindi)是印度使用最普遍的語言,共有5億5140萬人使用。其中,有4億2200萬人以印地語為主要語言;視其為第二、第三語言的印度人分別有9820萬、3120萬人。

另外,使用英語的印度人共有1億2500萬人,其中僅23萬人以英語為主要語言;8600萬人將英語視為第二語言,3900萬人視為第三語言。

孟加拉語(Bengali)為印度第三大語言,使用人口達9110萬;泰盧固語(Telugu)、馬拉地語(Marathi)分別以8500萬、8420萬使用人口居第四、第五。

接下來依序是卡納達語(Kannada)5080萬人、古茶拉底語(Gujarati)5030萬人、奧里亞語(Oriya)3660萬人、馬拉雅拉姆語(Malayalam)3380萬人、旁遮普語(Punjabi)3140萬人、阿薩姆語(Assamese)1890萬人。

上述數據是依據印度2001年人口普查資料為背景進行統計。至少同時使用兩種語言的印度人共2億5500萬人;有8750萬人甚至可說三種以上語言。

【2010/03/27 中央社】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919072
(轉貼)李光耀為何向「Singlish」發難?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李光耀為何向「Singlish」發難?
【朝鮮日報/記者鄭昺善/朝鮮日報中文網提供】

被推崇為新加坡國父的前總理李光耀在公開場合承認「新加坡的雙重語言教育政策失敗了」(本報11月20日報導)

對不起(I am sorry)在新加坡通行的英語說法是「Sorry lah」。 「lah」是漢語中「啦」的意思。如果在新加坡為求得對方同意而使用「is it?」這個詞,就會被認為是帶有諷刺語氣,人們會立刻皺起眉頭。在新加坡「Yes」被說成「Yar」。疑問句中有「ka?」,它的語源是漢語的「了」。把「r」發成「l」音,very就變成了vely,already變成了oreddy。這些就是新加坡英語,即「Singlish」的典型表現。

中國也有類似問題。中國式英語也叫作「Chinglish」。告別時的「good-bye」變成了「bai bai」,而大城市的多處加油站(gas station)則用不明國籍的英文「oil gate」來替代。

印度式英語「Hinglish」就「更勝一籌」。延遲、推遲的(postpone)的反義詞就用了在英語詞典裏找不到的「prepone」。airdash(乘飛機急趕)、eve-teasing(性騷擾)等,如果不是印度人就很難聽得懂。此外,「chugger」是 「charity」與 「mugger」的合成語,是指在街頭上募集善款的人。「rock up」是到達;「hoover」是快吃的動作;「ruby murray」是咖喱的俗稱。

日本人也沒有落伍,他們把個人用電腦(personal computer)稱作「pasocon」。因為與正宗英語距離甚遠,也就把日本式英語稱作「Janglish」或者「Japlish」。

這樣的怪現象之所以出現,就要歸咎於使用雙重語言。特別是像新加坡這樣由多民族、多語言、多文化構成的國家更為嚴重。在全世界裏使用雙重語言的國家究竟有多少呢?

據美國中央情報局(CIA)介紹,以英語為第一語言的國家有20個,其他還有第一語言或通用語言(38個)、通用語言(14個)、第二語言(47個)、第三語言(6個)等。使用英語的國家有125個,超過了全世界國家數(243個)的一半。

那麼,難道要禁止雙語政策嗎?韓國駐新加坡大使館秘書Park Yu-dong說:「李光耀沒有說雙語政策有問題,而是說英語與中文混雜在一起的Singlish有問題。」

雖然新加坡開展了正確使用英語的運動,但Singlish仍像病毒一樣大範圍地擴散了,就連知識份子也在使用Singlish。當然,這不僅是僅新加坡的問題。Tagalish(菲律賓的塔加路語加英語)、Hinglish、Chinglish、Konglish(韓語式英語)等已氾濫成災。即使有這種副作用,各國仍在擴大雙語政策。

法國總統沙克吉上月在師生面前演講時強調了外語教育,他說:「學生最少要掌握2種語言。」目前,非洲國家也積極參與其中。

【2009-12-03/朝鮮日報中文網】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722659
(轉貼)韓實施小學漢字教育 九成國會議員贊成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南韓的一項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在南韓第18屆全體國會議員299 人中,九成贊成有必要在小學實施漢字教育。

南韓成均館大學今天宣佈,執政大國家黨國會議員金世淵和成均館大學師範學院院長李明學,針對第18屆國會議員299 人共同進行「有關實行小學漢字教育」的問卷調查,共有161人作答,獲得了上述的結果。

南韓「聯合新聞通訊社」今天引述這項調查結果報導,對「是否有必要在小學進行漢字教育?」的提問,有90.1% 的受訪者回答「有必要」;回答「沒有必要」的僅佔9.9%。

在需要實施漢字教育的理由方面,33.2% 的受訪者表示「有助於提高詞彙的表達能力」;18.5% 的受訪者認為「有利於促進東亞各國家間的交流」;16.8% 的受訪者則表示「有助於理解韓國的傳統文化」。

相反的,持反對意見的國會議員則認為:「將加重學生的負擔」,有11人;「即使不學漢字也沒問題」(四人)等。

另外,認為在小學應學到的漢字字數方面:47.5%表示「1000字」、22%答以「600字」、17%回答「1800字」。

據悉,南韓教育部曾規定高中學校漢文教育基礎漢字以900 字為中心,以提高日常生活常用的漢文能力,並透過學習漢字成語、格言、名言名句等,將學習的漢字水準提升為1800字。

【2009/09/07 中央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604216
讀漢寫簡 才是正道(轉貼)讓韓國人臉紅的事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聯合筆記/讓韓國人臉紅的事

大陸中央電視台新聞頻道每周日晚間播出的談話性節目「小崔說事」,日前以是否恢復使用繁體字為主題,邀請專家辯論。

曾發表「五十年內廢除簡體字如何」和「簡體字是山寨版漢字」等文章的《中華文學選刊》主編王干認為,簡體漢字失去原來漢字作為表意文字的形狀和意義,沒有資格被稱為文化。

旁聽席上的女中學生舉手反駁:「如果現在恢復使用繁體字,那我們這一代就都成了文盲,誰為我們負責?如果你要恢復中華民族文化,那咱們還是恢復到以前的甲骨文得了。」

主持人崔永元打趣表示:「恢復到甲骨文我同意,因為都不認識了,咱一塊兒再來。」經過一個多小時的辯論,與會者得出「識繁書簡」的結論,就是說,可以透過簡體字來溝通,但必須認識繁體字。

漢字的使用不只是關係到兩岸。以日本來說,去年就有二百八十九萬人參加漢字檢定考試,比同時期考托福的人還多。日本許多大企業徵才時會考慮漢字能力,四百九十二所大學、一千所大專和三百九十九所中學將漢字列為入學考試科目。日本學者認為從唐朝時期傳入的漢字是「正政之始」,是統治國家和個人修養的根本哲學。

南韓的國家級漢字檢定考試始於二○○四年,每年約數萬人報考,百分之八十的中學每周漢字課程不超過兩小時。漢字研究名家蕭啟宏表示:「如果學生現在不學習繁體字,數年後就只能到韓國去尋找中國文化的影子了。」

南韓中央日報駐香港記者崔熒奎聽了以後覺得「雙頰發熱,很慚愧」。近年來不時將中華文化特產列為己有的韓國人,竟然臉紅了。台灣雖用繁體字,但論及中華文化的水平,能否不臉紅呢?

【2009/07/24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540390
應改為書繁識簡
推薦0


otahsk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馬總統的政治語言用錯了

正好相反 書簡  在他現在的位置的用法說出來  會被解讀為平日書寫已檢體字為主 也就是對岸的字體  而不是方便使用的少數我們常在使用的簡體字

識正  護正體字的力道不足  令人憂心是否再而起三而竭氣弱式的影響到文字文化保存

這下倒好了!因為這樣的用詞方式  說不定哪天  就會走向繁體字必須跟聯合國要求保存文化遺產  也就是快要絕跡的文字  實際上也已經快要變成這樣  台灣的下一代也快被火星文攻占了  這現象也因電腦網路普及化及學習狀態與世代影響到對岸 

這篇我要推薦 請多多力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508331
(轉貼)馬護正體字 「怕韓國來搶」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馬護正體字 「怕韓國來搶」

馬英九總統昨天參訪日星鑄字行,強調支持正體漢字是「一路走來、一往情深」;總統還說,台灣要積極推動正體字,甚至要加速申請列入世界遺產,「(否則)等一下韓國人又把它申請走了」。

馬總統日前拋出「識正書簡」引發議論,府方多次澄清,官員私下解釋「推動此事有文化與政治雙重意涵」;據透露,馬總統透過多次解釋「識正書簡」,目的在於說明正體字具正統意涵。

馬總統表示,六月世衛組織公布中藥術中翻英譯名,漢字部分全部使用正體字,代表正體字有一貫性與歷史價值。總統還說,最近大陸許多學者呼籲恢復正體漢字,因為有些字太過簡化,引發許多問題。

總統認為,如果不保存正體漢字,會跟過去斷層、出現空窗現象,大陸年輕人不認識正體字,與過去的文化也出現脫節。

總統強調,倘若政府沒有遷台,台灣也沒有辦法維持正體漢字,全世界將會通用簡化字,「台灣所做的每一件事,歷史都會記載。」

據指出,日星鑄字行是台灣僅存仍在營業的鑄字行,存有超過百萬個鉛字,老闆張介冠解釋,最常使用字體約三千多字,印刷使用頻率最高的是「中華民國」。

文化工作者楊中銘解釋,以往排版工人一小時約可排一千五到兩千字,跟電腦輸入速度差不多;他還說,活體印刷不僅是文化更是藝術,「不是電腦可取代」。

【2009/06/29 聯合報】

行動釐爭議 馬捐10萬護「正體字」
推薦︰0
瀏覽數︰418
來源: tvbs
發表日期︰2009-06-28
Tags︰ 馬總統  正體字  鑄字行  
摘要︰

「識正書簡」的爭議,馬總統真的很在意!趕在明天出訪中美洲前,馬總統在今天特別造訪目前全台保存「正體鉛字」最完整的鑄字行,表達對正體字的重視,由於目前這家鑄字行正在推動「復刻計畫」,要把30萬個字數位化,馬總統特別捐了10萬元,支持這個計畫!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504437
(轉貼)建立機制 影響大陸漢字政策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正體簡體 與國文程度無關

馬英九總統忽然提出「識正書簡」的建議,且要與大陸「達成協議」,使人感到有點突兀。

「識正書簡」,至少在台灣,誰不這樣做了?用不著提倡,也無人可以阻攔。漢字經過篆隸行草,簡化符合自然法則和歷史規律,如大江之東去。譬如我寫這篇小文,排出來的印刷字是「識正書簡」,但我寫稿時則是「湾」。我相信,生活在台灣的人,很少人會寫「臺灣」,而是寫「台湾」。

我們有兩個心結先要解開:第一、台灣避用「繁體」而用「正體」,這是偏安年代「正統論」心理作祟。其實「繁體」才與「簡體」對稱;而且我們也必須承認,正體字的確有點繁─我寫正「体」而非正「體」。當字「繁」時,心能不「煩」嗎?

第二、很多人認為簡體字是共產黨製造的,台灣「反共」幾十年,怎麼能跟共產黨「隔海唱和」。其實這是冤枉共產黨,中國還沒有共產黨時就有簡體字了。中央政府遷台未久,曾任國民黨黨史會主委和國史館館長的羅家倫,就曾在《中央日報》撰文,公開提倡簡體字,後因政治因素考量,未形成一項社會運動。不過,共產黨在「整理」簡體字時,太不用心,太隨便,硬編出一些不美觀、不合理、不實用的字,造成漢字的混亂,這項歷史責任是要由他們來負的。如果他們有擔當、有勇氣,就應盡快改正過來。

不過無論如何,文字只是一項工具,我們學習中國文化,用正體字還是用簡體字,差別應該不大。有人說,錢穆、胡適、林語堂當年都用正體字讀書,所以成了大學問家。但也可反過來問:台灣一直使用正體字,六十年來,怎麼不見錢、胡、林這樣的知識分子了?目前兩岸教育界都嘆學生國文程度低落,可見其中另有原因,雙方朝野都別在正體、簡體字中兜圈子,趕快找出真正原因,另想補救辦法。

提到國文程度,想起一樁「去古未遠」的事,玄奘人文社會學院教授沈謙二○○六年辭世,前任教育部長杜正勝送一輓聯:「沈府謙/音容苑在/杜正勝敬輓」,一時傳為笑談,在媒體熱鬧了好一陣子。

無獨有偶,副總統蕭萬長因病住院,馬英九總統送花籃致意,上書「蕭副總統/早日康復/英九敬祈」。字都是正體,每個字都沒有寫錯,但人際稱謂、用字遣詞,都不無可議。

當然,以杜正勝和馬英九的職務,紅白之事必多,那些應酬文字他們自無法一一過目。但教育部和總統府是何等機構?執掌文牘的人豈能不「粗通文墨」?由此可證「國文低落」之說非為誇大之詞,這比正體簡體之別嚴重多了。

對馬英九的倡議,民進黨人士「照例」批其「賣台」。請這些人士拿出他們的演講稿、質詢稿和私人書信看看,有誰沒寫簡體字?有幾個民進黨人寫「黨」時不寫成「党」?這個以革命、創新為號召、且又自詡「進步」的政黨,怎麼思想「简」到這般地步了?

【2009/06/13 聯合報】

識正工作應由下而上

(2009/06/13 00:25)

(●作者陳正騰,北市,北京大學博士候選人, 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副理事長。NOWnews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陳正騰 

馬總統日前接見僑界代表時提出兩岸「識正書簡」的提議,立刻引來政敵「書同文」、「為統一鋪路」的攻訐,而教育界多位學者也認為,正體字為中華文化正統,「書簡」形同文化切割。這項提議究竟是對僑界休兵的建言、是一時口誤、還是總統府幕僚政治評估的疏失?各方多有評議。但筆者認為,此番談話雖飽受批評,但還是可以從中找到一些正面的意義。 

「書簡」著重的是生活的便利性、實用性,台灣民間早已大量使用,除非是正式文書或考試,否則誰會刻意寫繁體字?這種基本的社會現象也要拿來政治糾葛一番,就由政客們去鬥嘴鼓吧。 
「識正」則是一個比較嚴肅的課題,而且是對大陸地區文字簡化後所產生的文化斷層的一個反思。這是一個文化議題、一個教育議題,有很大的討論、辯駁空間,被泛政治化,就很可惜了。 

中文字體的複雜,造成辨識、學習不易,早在20世紀初期,就有學者倡議簡化。我在北大認識的外國留學生,就常常跟我抱怨,中文字怎麼那麼難寫?我都笑著告訴他們,你們還沒去過台灣學咧。 

中共建國之後,為掃除文盲及與封建舊時代作切割的政治目的,大力推動簡化字。就大陸的文盲人口比率來看,1949年超過八成,到了2000年(國家統計局第5次人口普查)已經降到6.7%,這13億人口的大國,五十年來的掃盲工作無疑有了巨大的成就;同為人口大國的印度,至今文盲比率近四成。而大陸預計在2010年,青壯文盲率將低於2%,成年文盲率在5%以下。 

隨著大陸教育普及和經濟迅速發展,文盲問題可說是基本解決。在此前提下,讓大陸人民提高「識正」的能力,以彌補文字過度簡化產生的文化斷層,是有可行性和現實基礎的;而且,從文化傳承的角度來看,或許也有其必要性。 

所以,大陸地區的「識正」工作,只差大陸政府是否以政策工具來推動而已,而這一點,正是馬總統向對岸提出此項建議的政治高度。此刻雖然一時被誤解,但未來總會慢慢被理解。 

筆者認為,在大陸「由上而下」推動「識正」工作,有其困難:一來這並非大陸政府的施政目標,二來「由繁入簡易、由簡入繁難」。 

但從另一個角度看,隨著多年來兩岸交流的擴大,識正工作早已「由下而上」、潛移默化地在運行之中。不管是台灣的影音產品、出版品在大陸的暢銷,或是台灣人在大陸工作、學習時與本地人的互動,都大大提高了正體字在大陸的曝光率和使用率。光是瓊瑤的正體字小說,就已經提昇數百萬大陸讀者對正體字的閱讀興趣和能力;而兩岸學術交流的頻繁,也使得正體文本成了大陸高校師生的參考資料來源之一,識正,早已是基本能力。 

可以說,識正工作並非由兩岸政府推動,而是經由文化交流與人們的生活互動中所累積出來的。這樣的工作,沒有誰去刻意主導,自然而然就會發生,因為文化是活的、文字也是活的,今日簡體/正體的相互滲透與再融合,也不過是幾千年來中文字體的演變過程的一小段,它一直都在「發生中」。 

此次爭議的另一個小收穫,則是台灣許多過去反中華文化的朋友,也出來珍惜「正體」在中華文化的傳承意義、拒絕「書簡」,這一部分,我們倒是很樂見的。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陳正騰,北市,北京大學博士候選人, 台灣留學大陸青年學生發展協會副理事長。NOWnews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書簡:輸誠

(2009/06/13 00:24)

(●作者伍忠信,資深媒體人。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伍忠信 

總統府說馬英九總統的「識正書簡」是對中國人的建議,並不適用台灣。這是馬英九提兩岸文字統一化 ,引起國內極大疑慮後,總統府的「修正」,但聽來難免覺得牽強。 
  
馬英九上任後積極進行兩岸和平接軌,經貿部分大體上利於台商,以及國內企業發展,儘管綠營處心積慮想踩煞車,但終究形勢比人強,尤其世界金融海嘯的強襲狂捲,原已崛起的中國更見中流砥柱,綠營的反對力道相形之下簡直不如螞蟻撼樹。 

兩岸經貿發展縱有冒進,但逼於現實,仍能獲得相當支持;但汲汲於「書同文」的兩岸「書簡」,則大大有違分際,更是文化繳械的輸誠行逕。馬英九有外省人的原罪,他的兩岸政策因此必須格外大費周章解釋釐清,以免戴上「賣台」紅帽,未料卻燥進地要兩岸「識正書簡」,簡直是自搶賣台紅帽來戴。 

中國文字的簡體化效率驚人,因為採的是秦始皇式的高壓極權手段。台灣過去也有學者以便捷為由力主簡體字,包括已過世的柏楊先生就曾再三在他的專欄中呼籲簡體字化,但隨著電腦時代來臨,所有繁體字的缺點完全消失,文化傳承的優點反而彰顯,台灣內部的繁簡之爭因此走入歷史,反而中國方面體會到繁體字的文化優勢,欲走回頭路,但整個情勢已不允許說變就變,力主化簡為繁人士也承認「非兩三代不為功」。 

台灣的情勢更複雜,繁體字不僅具文化功能,更是政治圖騰,是與中國各自為政,意即台灣獨立自主的重要標識;馬英九汲汲於提兩岸「識正書簡」,不止白目落人口實,甚至連中間主流系統都會覺得不安!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伍忠信,資深媒體人。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識正書簡 以學者倡文史哲識正理工識簡 【6/11 15:05】 

〔中央社〕總統馬英九倡兩岸共議漢字「識正書簡」,以色列漢學學者建議,有關中國文史哲範疇的書籍,印刷仍應維持正體字,至於理工類叢書可採簡體字發行。

耶路撒冷希伯來大學(Hebrew University ofJerusalem)漢學教授尤銳(Yuri Pines)接受中央社記者訪問時說,他上課時正體與簡體字都會教,最後由學生自主決定要學寫正體或簡體,「一般來說,多數學生都挑筆畫不是那麼複雜的簡體字。」

對於馬總統的主張,尤銳建議,因正體字為中華文化的根基,有關中國文史哲領域的書籍,應維持以正體字印刷,至於其他學術領域例如理工方面的教科書等著作,比較適合以簡體字出版。

尤銳表示,不論如何,他樂見類似議題被提出討論,期許各方對識正書簡所提的建議,能有助於回復正體字在有關傳統中華文化教育領域中的主要地位。

尤銳15歲時與家人自烏克蘭遷居以色列,即廣泛涉獵各國的歷史文化專書,因細讀由俄文翻譯、介紹中國諸子百家的書籍,產生深究中華文化的濃厚興趣。

上了大學,尤銳首選志願即為東亞系,1985年開始學習中文與中國歷史,如今為以色列鑽研中國現代史、中國政治思想史與中國政治文化的知名學者,目前暫居北京從事學術研究。(本文附照片)


建立機制 影響大陸漢字政策

  • 2009-06-12
  •  
  • 中國時報
  •  
  • 【廖咸浩】

     馬總統關於「識正書簡」的一番話,或因為未被完全引用,而招致了極大的誤解,甚至惹來「向中國交心」的質疑。但其實「識正書簡」本來就是傳統中國人的漢字使用方式,其意義約指「正式學習的對象是正體字,但在私人書寫時不拘正體或簡體,但為求書寫迅捷時,一般常會局部、甚至大量的使用簡字」。根據台灣政府從來沒有禁止在私領域使用簡字(包括草字、俗字、異體字、簡化字)的事實即可知,台灣基本上是延續了傳統上中國人的漢字使用方式,也是漢字最合理的使用方式。

     在這種情況下,台灣人認簡字並不困難,因為我們在生活中已經一定程度在使用。但大陸人因為在生活中鮮少使用正體字,故需要學習才能認得。由此邏輯可知,馬總統這一個呼籲,應是針對大陸人,而非針對台灣人。至於大陸是否可能改變,則繫乎兩點:一是兩岸文字政策差異並不會大到沒有交集,其二是必須把若干關鍵性的迷思,透過學術研究的方式祛除。

     相當於台灣「識正書簡」的政策,大陸則是以簡化字為正式學習的對象,而將正體字局限在古典文學與文化的相關領域。由此可知,兩岸在政策上真正的差異在於,對正簡二體的分工關係認知不同,並無正簡勢不兩立的必要。既然在使用簡字書寫上,在兩岸只是程度的差別,那麼,關鍵的差異便是在正式學習的對象上:即台灣學童在校學正體,大陸學童在校學簡體。如何在這個議題上能趨近,才是雙方學術討論的核心。大陸方面所持理由當然是「簡化字」較容易學習的論據,日前廈大教授指稱台灣農民識字率不如大陸農民的荒謬說法,便是未經過任何實證研究、據此所做的想像。而台灣方面堅守正體,歷來都強調與傳統接軌及書法之美,並不敢正面應戰「學習效率」這個議題。

     實則,簡化字使得常用字中的形聲字從超過八○%的比例下降到了四○%以下,而致學童藉由「形聲」(即「有邊讀邊,沒邊讀中間」)這個簡單原則學習漢字的可能性,不復存在(此原則雖時有例外,但並不會影響到以此學習的可行性,一如英語發音也時有例外,但並不會影響到英文拼字可賴phonics原則學習的可行性)。於是大陸的學童在漢字的音與形不再有關係之後,儘管筆劃再簡單,每個字的字形都必須死背!

     大陸知名語言學者王寧日前曾指出,大陸未來不會改以正體字為學習對象,但卻又很關鍵性的指出,會考慮將不合理的簡化字恢復,她所謂的「不合理」的例子就是形聲字被破壞的例子,如「邓」(鄧)、「灯」(燈)。王教授的發言意味著大陸內部已意識到「簡化字」反而可能阻滯學習,而思改善。而且,更重要的是,如果所有形聲規則遭破壞的漢字都加以恢復,那麼大陸學童與台灣學童所學習的漢字,差距便會大幅縮小,兩岸的文字政策與日常應用也會大幅趨近。

     因此,為讓馬總統的呼籲能對大陸產生實質的影響,政府應該主動盡速建立機制,以利兩岸定期進行語文相關學術研討,從學術開始慢慢建立共識,馴至大陸內部對漢字政策進行調整。其實,此類機制在世界各地不乏先例,如馬來西亞與印尼、法國與魁北克(加拿大的一省)。從文化的角度出發,政府大可就此勇往直前。

     (作者為台灣大學外文系教授)

學界:台灣應推動「識簡書正」

〔記者胡清暉、林曉雲、范正祥、黃以敬、洪臣宏/綜合報導〕總統馬英九建議兩岸協議採取「識正書簡」,搶救國文聯盟副召集人、作家張曉風認為,「識正」即可,至於「書簡」沒有必要規定或全面開放,她支持台灣維持正體字教育,比較能夠保有中國文字的本意及美感。

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表示,中國目前使用簡體字,有中國學者曾提出「識正書簡」的想法,但台灣應是推動「識簡書正」,書寫更應該使用正體字,但也去認識簡體字。如要推動「識正書簡」,會對目前中小學的國語文教學造成負擔;況且,究竟是「識正書簡」還是「識簡書正」影響比較大?需要科學分析及理性辯論。

全國家長團體聯盟副理事長林文虎也反對簡體字教育,認為此舉會徒增學生負擔。

事實上,國內已有大學在推動簡體字教學;高雄和春技術學院三年前就已將簡體字列為大一通識課程,和春主任秘書呂琦修表示,所有學生都得學習,至少要學會辨識。

校長鄭利榮表示,主要是考量學生在畢業後可能會去中國工作,基於未來就業考量,所以先讓他們認識簡體字。他估計,馬英九提出「識正書簡」的開放政策後,一定會有愈來愈多的大學開設簡體字課程。

國內大學的華語文教學目前均採取正體字教學。銘傳大學華語文教學系主任楊小定分析,採取正體字教學,對學生而言,由繁入簡比較容易,且學會正體字就多了一種優勢。至於是否要採取「識正書簡」?楊小定認為,沒有必要統一兩岸的文字使用習慣。

台師大國語中心主任周中天指出,台師大堅持正體字教學,因為會來台灣學中文的外國學生,多半是為了學習正體字而選擇來台灣,況且用電腦打字比寫字的機會多,使用電腦就很容易切換正體字、簡體字,沒有必要「書簡」。

昨日曾陪同馬總統會見僑胞的僑委會委員長吳英毅表示,馬總統的意思,應是要鼓勵學「正體字」。但吳英毅坦承,受到中國在世界各地廣設「孔子學院」教授中文「簡體字」等影響,海外確實有很多人學習並使用中文「簡體字」,馬總統很重視。

目前全球海外僑校和規模不等的海外中文學校,總數約有二千所,過去提供的華語教材,都是用「正體字」,從沒用過「簡體字」,這項政策目前不會改變。

對於馬總統提出「識正書簡」,管轄五所海外台灣學校和三所中國台商學校的教育部表示,目前學的都是正體字,未來若需要開放海外中文教學可書寫簡體字等「重大改變突破」,必須充分討論,因還涉及電腦輸入法等問題。

識正書簡 以色列中文學校已推行 【6/11 07:55】 

〔中央社〕總統馬英九盼兩岸共議漢字識正書簡,以色列中文學校校長徐秀珍表示,為確保中華文化內涵得以完整傳承不被簡體字支解,學校自創校起,課程設計即採識正書簡為導向。

徐秀珍投入僑界中文教學已有20餘年經驗,去年隨夫婿自美國新澤西州定居以色列後,因她的全力以赴與中華民國駐以色列代表處的支持,中文教育在猶太人國度開始發芽。

她接受記者電話訪問時表示,父親的書法功力深厚,尤其草書堪稱一絕,耳濡目染加上自幼學習中文即接受正體字教育,不論書寫或閱讀,正、簡體字的轉換對她而言不是問題,「我就是接受識正書簡薰陶的最佳例證」。

徐秀珍說,之後投入僑界中文教學乃至今年元月以色列中文學校開課,課程設計都以自己過去所受的薰陶為準據,也就是教導學生從認識正體字著手,另配合簡體字的對照表。

儘管聯合國已全面使用中文簡體字,但她仍堅持,學習中文一定要從正體字入門,因為不同於拼音組合的英文字彙,構成中國字形體的任何一筆一劃,都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與深意,「正體字才是中華文化的根」,包括日、韓的官方正式文件,至今仍可見正體字。

徐秀珍表示,只要根基穩固了,就算沒學過簡體字,前後文對照仍能猜出大致文意,但單學簡體字再看正體文章,「絕對會傻眼」。

徐秀珍表示,目前以色列中文學校招收的學生,不分來自台灣與中國大陸的僑胞下一代,都是學習她所設計的識正書簡課程,來自大陸的學生家長都非常羨慕台灣人認得正體字,「他們認為正體字的文化內涵較高」。

她說,近年來已有不少大陸學者撰文並疾呼,正視簡體字不利中華文化傳承的嚴重性,且目前大陸還能認得正體字者多屬老一輩,若他們凋零後,新一代對正體字的認識將出現明顯斷層,更不利文史研究的延續與累積。

徐秀珍表示,「能說、能寫中文是一種天賦,多少外國人努力學都無法上手」,若兩岸能以超越主權、意識形態糾葛的文化高度共議識正書簡,不僅有利於中文教育的推廣,更有利於中華文化的紮根與發揚。(本文附有照片)

識正書正是尊重自己文字 識簡書簡是尊重中共文字

(2009/06/14 00:16)

(●作者高達宏,碩畢,商,目前旅居美國。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高達宏特區)

高達宏 

摘要: 
˙基本上,「正體字」和「簡體字」是兩組字: 
一組是「正體字」(法定ˋ正式)和「正體字的手寫簡寫字」(個人ˋ非正式)。 
一組是「簡體字」(法定ˋ正式)和「簡體字的手寫簡寫字」(個人ˋ非正式)。 
所以很清楚的可以分辨出「簡體字」和「簡寫字」根本是不相干的兩個方向。 
想想看,認識「台灣的法定文字」,書寫「中共的法定文字」,這通嗎? 
「識正書簡」就是根本搞不清楚簡寫字和簡體字的不同,所以狗屁不通。 

˙所以當我們談論兩岸文字的時候,應該有個很清楚的概念,就是,雙方各有自己的文字體系,沒有那一方比較好,或是那一方比較差,對於對方的法定文字唯有尊重而已。因此,識正書正是對的,這是尊重自己的文字﹔識簡書簡也是對的,這是尊重中共的文字。至於「識正書簡」,在語意上根本是對中共文字的輕視,而就台灣國內則是「壓正揚簡」的反文化操弄。 

前奏曲:馬英九以「識正書簡」轉移毀諾參選國民黨主席焦點 
主調: 
一˙馬英九搞不清楚「簡寫字」和「簡體字」的不同:「識正書簡」狗屁不通 
二˙識正書正是尊重自己文字 識簡書簡是尊重中共文字: 
殿樂:「簡體字」和「簡寫字」對比的一個實例 


本文: 

前奏曲:馬英九以「識正書簡」轉移毀諾參選國民黨主席焦點 
就在馬英九毀諾宣佈參選國民黨主席而被諸方圍剿的時候,突然間馬英九放出了一個「識正書簡」的話題,成功的轉移了焦點。 

如若不是這樣的話,馬英九毀棄自己當時「絕不參選黨主席」的承諾,違背自己當初堅持「黨政分離」的理念,將會成為他百口莫辯的焦點,事實上,馬英九也一直在迴避這種讓他尷尬難堪的質問。 

所以「識正書簡」純粹是一個馬英九用來紓解困境的操作政治的議題。 

不過,「識正書簡」既然提出來了,而且是一個錯誤的觀點和說法,所以必須予以辯正。 

主調: 

一˙馬英九搞不清楚「簡寫字」和「簡體字」的不同:「識正書簡」狗屁不通 

當馬英九提出「識正書簡」的時候,大部分的人都不以為然,反對的聲浪遠大於贊成的聲音。 

贊成的人說,我們寫字的時候經常會使用「簡體字」,這是大家早已經習以為常的事情。 

有些媒體甚至還「搬出」民進黨主席才英文08年寫給當時在押的陳明文一封公開信,這封信被大陸媒體形容「通篇簡體字」,短短一百六十個字裡就有十九個簡體字,還被指出有錯別字。以此宣稱蔡英文就是簡體字的愛用者。 

其實這些人和馬英九一樣都搞錯了。 

我國手寫的簡寫字和中共使用的簡體字,完全是兩碼子事。 

正體字是以楷書為根本,是國家的正式文字,一般稱之為印刷體,所有的正式文件ˋ公文書都必須使用使用這樣的文字。 

而手寫的簡寫字則是私人之間使用的文字,非常的具有個人的「獨特性」,並沒有一定的規格可循,也就是每個人簡省的筆劃都不一樣,或是偏向行書,或是偏向草書,甚至,有時候同一個人寫同一個字,往往也會出現不同筆劃的字出來。 

所以簡寫字不但無法制式化ˋ規格化,而且看起來很是個性化ˋ藝術化。 

而簡體字則是一種制式化ˋ規格化的正式文字,具有國家文字的功能,使用於正式文件,等同於正體字的印刷體。 

實際上,簡體字也有印刷體簡體字和手寫體簡寫字的區別,如同正體字一樣。 

也就是,簡體字也有手寫的簡寫字。 

因此每個人的手寫的簡體字的簡寫字會有所不同,也會呈現出個人的風格出來。 

因為正體字的手寫簡體字和簡體字同樣的採用了行書或草書的筆劃,所以會有部分相同的字型,但是個人化文字和正式文字之間的差距仍然是很清楚的,這二個「簡」並不相同。 

基本上,正體字和簡體字是兩組字: 

一組是「正體字」(法定ˋ正式)和「正體字的手寫簡寫字」(個人ˋ非正式)。 

一組是「簡體字」(法定ˋ正式)和「簡體字的手寫簡寫字」(個人ˋ非正式)。 

所以很清楚的可以分辨出「簡體字」和「簡寫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480623
頁/共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