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歷史文字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漢字 語言 方言 文字 資料區】(轉貼)大麥地岩畫 似漢字源頭
 瀏覽15,470|回應67推薦3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3)

Oskar--耶和華是我牧者
久遠
OKjack

自成一格大麥地岩畫 似漢字源頭

2005.10.06  中國時報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大陸西北第二民族學院岩畫研究中心研究員李祥石、束錫紅經多年研究發現,寧夏中衛大麥地出土的岩畫圖畫以及符號,大體呈方圓形,筆鋒鈍圓,與世界上其他古文字之間區別懸殊,不存在繼承關係,從此打破統治學術界已久的中國文字「西來說」。

報導說,漢字「西來說」盛行已久。英國思想家培根就認為漢字是拉丁文衍生而來,此後數百年間西方傳教士從未中斷過對於漢字的研究。一六二五年發現的一塊聶斯托裏教石碑,其上刻有敘利亞與漢字的混合體,這一發現被稱為漢字是由中東傳入的證據,由此推斷中國商代的甲骨文也是在中國以外的地方起源,後來擴散到中國。從此中國文字「西來說」一直統治著學術界,直到一九八九年,漢字起源的絕對年代仍然被認為至少晚於幾種已發現的古文字,如南美索不達米亞複雜刻畫(西元前三三五○年)、蘇美尼亞楔形文字(西元前三二○○年)、埃及象形文字(西元前三○五○年)。而中國的甲骨文字在西元前一二○○年,因此,漢字起源長久以來一直是國際學術界爭議的問題。

距今萬餘年 有活動遺跡

報導說,中國文字的產生、發展,是一個漫長的過程,甲骨文是中國最古老最成熟的文字,但甲骨文的產生不是憑空而來的,也有一個繼承發展的過程。根據考證,中國在夏代就已經有了文字。考古工作者在江蘇高郵市龍虯莊發現的一塊龍山文化晚期的陶片,上面刻有兩排豎行文字,右行字體大,似魚、獸象形字,左側字體小,與甲骨文相似,從出土的龍山文化晚期陶片上就可以看到,至少在夏以及夏以前,在黃河流域就已經有了規範的文字。大麥地岩畫區及其毗鄰地區,還遺存有石器時代的石器、陶片。這說明,原始社會時期的大麥地,是古代人類居住、活動的聚集地區,是他們舉行祭祀儀式的朝拜聖地。

用麗石黃衣測得大麥地岩畫早期文字符號至少在西元前一萬一千兩百四十年至西元前八八六四年,大麥地岩畫圖畫文字極有可能是漢字的源頭活水之一。

2005.10.06  中國時報

文字或符號 仍需史料證實

陳希林∕台北報導

據新華社報導,大陸寧夏發見距今萬餘年前的岩畫符號,有些已具有基本的文字要素,可能改寫中國文字歷史。國內學者則指出,要待更多研究資料出現後才能定論。

以古文字學為專長領域的中央研究院史語所副研究員李宗焜說,甲骨文當然不是中國大陸最早的語文,這點學界已有定論。近年來在山東、西安等地發見的丁公陶文、半坡的陶符等,都具有語文的特徵。其中丁公陶文更像句子。

問題是在今人的眼中,這些符號已經失去了文字的功能。李宗焜說,文字基本的功能是記錄語言,使用者看了這些符號之後產生共同的認知,如此才能起到「文字」的功用。

他舉例,岩壁上一隻鹿的圖案,今人看起來可能指的是「鹿」這種東西,可能指的是「一隻鹿」這個數量,也可能純粹就是一幅畫。

李宗焜在北京大學古文獻研究所獲得博士學位。他說中國大陸各地都有岩畫的發見,多年來也陸續有考古史料出土,證明甲骨文並非中國最早的文字。

他指出,文字表達的是大家共同理解的意義,今日對於西安半波陶符等符號究竟能不能稱為「文字」,學界仍在爭辯中。因此萬餘年前人類表意的符號,與現時漢字之間的牽連,依然需要更多史料來加以證實。

(向推薦的前六位朋友致歉,原主題文搬家)


本文於 修改第 15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82762
 回應文章 頁/共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識正書簡」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識正書簡」應從大陸地區開始

(2009/06/12 00:07)

(●作者劉競明,現任林口長庚醫院總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高階醫管師認證及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劉競明特區)

劉競明 

筆者認為:文字為一民族心靈溝通與文化傳承之工具,中國歷史從秦始皇統一中國, 即是採取「書同文,車同軌」。在數千年以前, 雖然各地語言不同, 但仍可一統大中華民族的文化,就是文字的功能;筆者認為多用繁體字或可加強並凝聚全球華人之向心力。日昨馬總統的宣示,對大陸地區人民應提倡多用繁(正)體字,並能閱讀繁體字;書寫時再使用簡體字。 

筆者建議:中共中南海當局不妨考慮恢復於中共中央文件中使用繁體字;或者考慮重新在大陸地區的小學課程裏,教導繁體字之寫法與鼓勵用學習正體書法習字。以提振並收攬海外華人及台灣民眾對中華文化整合的向心力,以做為兩岸心靈契合之第一步。中華文化的博大精深與中國文字之優美,有其承先啟後的力量。有些文字,若簡化太過,不僅一般華人看不懂;謙讓的「讓」,其簡體呈現出『让』字,也不易表現中華文字之優美。 

何況,現今資訊科技、軟體發達,繁體字的使用並不會過度耗費時間;重以中華文化五千年來,一脈相傳的悠久歷史,筆者謹呼籲:中共當局應慎重考慮恢復中文繁體字之可行性,可以先從文字與文化交流層次來破除兩岸長久以來之藩籬,才有未來進一步和諧發展與心靈交流之可能。 

從台灣的觀點「識簡書正」應是全民的共識與趨勢,否則從國中基測開始的國文作文寫「簡體字」就不應該扣分;從大陸地區人民觀點,現階段既然已經使用簡體字多年,也不容易在一夜之間就完全改變,不如於公文書中先「兩型俱陳」,讓兩岸人民習慣繁(簡)體字的對照閱讀,替未來兩岸中華文化的整合貢獻力量。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劉競明,現任林口長庚醫院總院婦產部主治醫師,台灣醫務管理學會高階醫管師認證及格,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公共衛生碩士。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劉競明特區)

為何不學簡體字

(2009/06/12 00:07)

(●作者banqiao,北縣板橋,資訊業。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banqiao 

我們臺灣人學簡體字,比起外國人來說其實是最簡單的,看久了習慣就好,如今都是電腦化了,真正用筆書寫的機會少之又少了,文字本來就是一件工具,多一件工具在身上,何嘗不好? 

個人認為,這不是簡體要消滅繁體的事實,這兩種文字是可以同時存在的,就跟我們學習英文、日文一樣,我們會因此把中文忘記嗎?難道學習英文日文就是賣台,不認同臺灣,不是臺灣人嗎? 

更何況,中國大陸的經濟發展已不可同日而語,是世界的工廠也是世界的市場,綜觀全球各地前往中國念書就業經商已是前仆後繼,絡繹不絕,同文同種的臺灣人面對大陸有更多其他外國人所沒有的優勢,我們卻還不好好把握,整天泛政治化,無法接受大勢所趨之事實,如此臺灣是不會進步,何以有百姓之福? 

話說回來,反對簡體字的人,很多都是「逢中必反」的獨派人士,殊不知繁體字也是中國豐富的文化之一,也想要反對嗎?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banqiao,北縣板橋,資訊業。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學簡體字還不如做好鄉土教學

(2009/06/12 00:02)

(●作者琮愷,桃園人,男,研究所學生,台灣青年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青年火大聯盟總召,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william8850。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曾琮愷 

當年共產黨取得政權後,有鑒於中國文盲問題嚴重,教育停擺,所以才簡化繁體字,讓中國人可以快速的學習認字減少文盲,結果沒想到馬英九卻要我們卻學習落後國家的文字,中國要教農民或文盲的文字,竟然要台灣人學,這簡直是荒謬。 

馬英九想要跟中國統一的決心,從貨幣的流通到教育的整合,現在連文字都要被要求與中國相符,但是國民黨1949年來台灣後,就極力摧毀本土文化,當時中國有文化大革命,台灣有政府推動的國語政策(北京話),結果只要在學校講北京話以外的語言就被處罰,講河洛話或者客家話等等,都被視為沒水準,即便是我年輕的一代(1980年代),在國小都還有講母語被處罰的例子,當國民黨在台灣獨裁統治下,母語文化被打壓,這些受國民黨摧毀本土文化最好的證明,現在台灣主權意識抬頭,馬英九還公然要我們學習他的祖國「中國」的文字,這無疑是另一個新的文化大革命活動。 

馬英九擔任台北市長任內,因為余光中等人把當前青年學子國文能力的低落,歸咎於文言文教育的不足,馬英九就提倡要加強中文能力進而壓縮了鄉土教學的課程,劉兆玄在2009年3月6日總質詢時表示,他更脫口說出,母語教學應該在家裡學,不應該「佔用」學校太多時間,劉兆玄身為行政院長居然在鄉土教學貧乏的現在還說母語只要在家學,這突顯了,馬英九劉兆玄的大中國主義思想作祟,現在馬英九又要提倡學會讀簡體字,這不又在討好中國,去台灣化,所以筆者呼籲,馬英九暨然在選前拼命學台語、客語等,現在就更應該提倡鄉土教學,而不是又要摧毀台灣文化,去學中國的爛文字。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琮愷,桃園人,男,研究所學生,台灣青年公共事務協會理事長,青年火大聯盟總召,網址:http://www.wretch.cc/blog/william8850。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

馬英九的語言政策--「識正書簡」反映出「屬國」心態

(2009/06/12 00:05)

(●作者悠然,高雄,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本文為NOWnews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作者有個人部落格http://blog.nownews.com/santafair/。※→去逛逛《悠然集》

悠然 

書同文、車同軌、統一度量衡,是秦始皇滅六國後所執行的政策,也是馬英九在台灣推行的政策! 

繼堅持採用中國所使用的「漢語拼音」取代台灣自己創造的「通用拼音」,並美其名曰「與國際接軌」後,馬氏進而鼓勵僑校教導簡體字,美其名曰「識正書簡」: 

「馬總統表示,在國外有許多中文學校,教台灣來的學生正體字,碰到大陸來的學生,就教簡體字。他認為正體字代表中華文化的特色,但大陸因為採用簡體字,有些正體字看不懂,因此他希望兩岸在這方面未來也能達成協議,採用『識正書簡』方式。 他說,『識正』就是認識正體字,但要書寫的話可以寫簡體字,印刷體則盡量用正體字,這樣才能跟中華文化的古籍接軌。」(「識正書簡」 馬建議書寫可用簡體字,《聯合報》即時新聞2009.06.09. 03:29pm http://udn.com/NEWS/NATIONAL/BREAKINGNEWS1/4952312.shtml) 

簡體字有很多不符合漢字造字法的地方,就像「漢語拼音」有很多不合理之處一樣。當然,馬大神一說話,總是會有很多泛藍教徒起乩替他講經說法。我倒要看看他們這次要拿什麼理由來說服台灣人民。 

上個月初,余光中跟黃光國等人出面幹過教育部。余光中舉景美女中為例談認同問題的報導來自這則新聞:〈學者痛心:馬上任周年 台灣教育仍沒靈魂〉,《聯合報》2009年5月3日(http://udn.com/NEWS/NATIONAL/NAT1/4883257.shtml):「『台灣教育沒有靈魂的一年!』新政府上台將滿一年,國內教改團體今天提出教育政策總體檢。學者直言,原以為馬英九總統是『教育總統』,但一年過去,扁政府的錯誤教育政策仍延續。中華語文促進協會理事長余光中也發表書面文章,呼籲馬政府重視國語文教育、歷史觀,否則就等同將中華文化詮釋權拱手送給對岸。...日前北市景美女中考歷史『井田制度』是否為我國古代制度,結果竟有八成學生認為不是,『因為那是中國的』。余光中憂心呼籲政府,應重視國語文與儒家思想,力爭中華文化詮釋權。」 

景美女中有八成學生不把周代制度視為我國古代制度,會讓余光中跳腳,這不是什麼意外之事。余光中在陳前總統任內與杜正勝針對教科書中的中國認同vs.台灣認同與古文比例問題相持不下,早就自認也被公認是中國認同基本教義派的號角手(或許他自認為是執牛耳者)。景女學生在考試中反映出這樣高的台灣認同,毋寧可以說是杜前部長的成績斐然,這豈能不引起余光中等人鳴鼓攻之,設法重新改造青年學子的思想? 

余光中希望馬政府「力爭中華文化詮釋權」,這怕是緣木求魚的!以中華文化正統自居,來虛構「周雖舊邦,其命唯新」(國民政府雖然比人民政府老,但卻是天命之所在)、「天休於寧王,興我小邦周」(上天喜悅兩蔣,所以台灣雖小卻能像周武王消滅商紂王一樣,統一中國),是兩蔣時期的思維,如今的馬政府根本沒有這種爭霸的心志。說起來,馬英九對中國,還比較像李後主事奉宋太祖一樣,處處退讓、唯恐什麼地方得罪了天朝。 

蔣政權以儒家的「正統」觀來虛構其統治台灣的正當性,以遮掩其未經被統治者同意(consent by the ruled)卻遂行統治的不正當行為。因此中國推動「文化大革命」時,蔣政權就推動全然相反的「中華文化復興運動」,以爭取華人世界的認同,並藉此將「君為臣綱、父為子綱」的觀念灌輸到全台灣,以利統治(至於「夫為妻綱」則似乎沒有什麼人接受,台灣社會沒有「妻為夫綱」就很不錯了)。 

馬英九上台後,這套以「正統」觀來爭天下的思維似乎也沒有必要恢復!首先,馬政權是經過選舉出來的,不需要搞這套「正統」觀的神話。其次,馬政權也沒有在國際社會中與中國爭「正統」的意願,他們的思維毋寧是「屬國」的概念。「屬國」沒有必要跟「母國」爭「正統」,君不見馬英九假「與國際接軌」的名義,強迫國人使用中國的漢語拼音系統,又鼓勵大家「識正書簡」嗎? 

馬政府是不會「力爭中華文化詮釋權」的,但在「力爭台灣文化詮釋權」一事上卻不遺餘力(重新定義二二八事件、重新定義本土、重新定義中日和約對台灣主權歸屬的意義)。有鑑於此,我們更應盡心「力爭台灣文化詮釋權」。景女同學有八成的比例自認為是台灣人,這是民進黨政府執政八年的成績,但八年之後會如何?我們肩頭上的責任不輕!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悠然,高雄,台灣大學政治學博士。本文為NOWnews網友提供,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作者有個人部落格http://blog.nownews.com/santafair/。※→去逛逛《悠然集》

什麼簡體字?中國只有殘廢字!





(2009/06/12 00:06)

(●作者陸念慈,碩畢,商,北縣。個人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ntlutw。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陸念慈 

馬英九的腦殘症頭又發作了,為了達成他將台灣「中奴化」的夢想,現在竟然提出可笑又腦殘的「識正書簡」?馬英九不但只想當中奴,還想拋棄他的漢人祖先,這種東西,除了「數典忘祖」無法形容! 

每次一提到漢字的問題,很多腦殘的「中奴」就會跳起來說,你們台獨不是去中國化,為何還用「中文」?其實這種幼稚的問題異常可笑!台灣現在用的文字,是幾千年前的「漢字」。幾千年前,根本沒有中國存在,哪來的「中文」?更何況,現在中國用的文字,是文化大革命搞出來的笑話,這些字與漢字造字的六書毫無關係,充其量就是一些斷手缺腦的「殘廢字」,中國連漢文化都「數典忘祖」地革命掉了,馬英九還要台灣人去書寫這種「殘廢字」,難道不是馬英九急著想當中奴的腦殘反應? 

如果使用漢字就要當中國人,馬英九與中奴們為何不要求新加坡與日本回歸中國?而又為了將使用漢字的文化統一,馬英九為何不推動「識漢書殘書平書片」?日本不但使用漢字,還有平假名與片假名,馬英九要不要腦殘地一起來「書」一「書」呢?既然馬英九那麼喜歡終極統一,是否應該有志氣一點,將當年秦帝國徐福建立的,也使用漢字的日本,一起來個統一?為何馬英九只會惡整台灣,看到日本新加坡就裝死裝瞎,難道是中奴欺善怕惡的本質做祟? 

更好笑的是,聽、說、讀、寫本為一體,馬英九竟然異想天開以為讀跟寫可以拆開?試問如此,老師如何教授,學生又如何學習?更別提是書寫那種與漢字天差地遠的殘廢字!馬英九為了中奴化,竟然不惜混亂台灣人的頭腦?馬英九愚蠢地以為,中國人用殘體字似乎可以看得懂漢文,因此反過來一樣可行?可笑的是,一個殘廢的人,將其加上好手好腳,當然還可認出,但一個好好的人,突然缺眼斷手面目全非,誰認得出來!馬英九居然要使用漢字的台灣人,去書寫面目全非的殘廢字,不但莫名其妙,也證明馬英九為了中奴化而不擇手段,其腦之殘其心之鄙,不問可知! 

所謂必也正名乎,中國哪來的簡體字?中國現在使用的文字,應該正名為殘廢字,或是殘體字,才是名符其實!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陸念慈,碩畢,商,北縣。個人部落格http://www.wretch.cc/blog/ntlutw。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提供,版權為作者所有,請勿隨意轉載。)

民調:7成6反對識正書簡 6成5民眾認馬將走向統一

(2009/06/11 15:53)

兩岸文化休兵?馬總統:識正書簡。

記者康仁俊/台北報導 

針對馬英九總統提出為了加速兩岸文化交流打算推動「識正書簡」,民進黨中央今(11)日公佈一份民調,民調結果顯示有75.6%的民眾表示反對馬總統的說法,至於泛藍支持者也有高達6成7的比例反對書寫使用簡體字。 

民調顯示,有51.2%的民眾認為推動「識正書簡」是馬英九總統想要為兩岸統一做準備,有32.1%的民眾不這麼認為。其中,泛綠支持者認為書寫使用簡體字是為兩岸統一做準備的比例有76%;泛藍支持者認為不是為統一做準備的比例居多(50%>37%);中間選民則認為是為兩岸統一做準備的比例較高(48%>30%)。 

民調中也發現,有64.9%的民眾認為馬英九總統會帶領台灣走向統一,僅6.3%的民眾認為是走向獨立,無意見的比例有28.8%。即便是泛藍支持者與中間選民也各有5成7的比例認為馬英九總統會帶領台灣走向統一。 

這份民調是由民進黨中央在6月10日晚間進行,完成數為708份,在95%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約為±3.76%。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480548
(轉貼)繁與簡之間 文字有生命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熱門話題-識正書簡 確實失言

  • 2009-06-11
  •  
  • 中國時報
  •  
  • 【?張茲/高雄市(退休人士)】

     馬總統日昨接見僑界代表時,提出「識正書簡」主張─印刷體使用正體漢字,書寫上可寫簡體字,引發各方議論。總統府事後說明,識正書簡是針對中國大陸十三億簡體字使用者的建議,台灣沒有提倡「識正書簡」的必要。

     但還原當時部分的言論,其中馬總統提到大陸因為採用簡體字,有些正體字看不懂,希望兩岸未來在能識正書簡上達成協議,馬總統識正書簡的主張顯然不只是針對中國大陸,包括台灣也一體適用。或許馬總統一時口快並非原意,但不夠謹慎造成失言是不容否認的,否則不會引發誤解。

     此外,識正書簡是針對中國大陸之說,似乎也不甚合宜。如果是單方面給大陸方面的建議,前提必須是大陸內部普遍已經成形的共識,不然台灣提議大陸識正書簡,而大陸相對提出台灣應該中文簡體化以抗衡,豈不是無事惹塵埃,徒增衝突。或許馬總統有自己的理念和想法,但必須考慮內容與時機是否適當成熟,公諸於外就覆水難收了。

我們真的「識正」了嗎?

  • 2009-06-11
  •  
  • 中國時報
  •  
  • 【林國卿】

     正當今年三月大陸政協委員潘慶林提案「用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化漢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引起大陸火紅爭論的此刻,馬總統卻突然說出「書簡」主張,不得不讓人迷惑。馬總統變了嗎?他妥協於兩岸政治現實嗎?疑慮的恐怕不是漢字前途,而是我們的總統到底在想什麼,他要帶我們去哪?

     總統府事後澄清,強調馬總統說的「識正書簡」是建議大陸民眾要「識正」,臺灣沒有提倡「書簡」的必要。馬總統這四字主張,既然與臺灣無關,也打不到對岸民眾心坎,那麼這只是放空炮彈?我看絕對不是。

     說話看場合,馬總統這句話是對海外僑胞說的。也許在台灣感受不到「正簡漢字」需要攤牌的急迫性,但是在海外面對教學,面對公文書卻是急迫問題。

     中央社在發布這則新聞時,清楚的寫著「盼兩岸達成協議」,這問題就不單純,如果只是勸導對岸同胞「識正書簡」,兩岸有必要達成什麼協議?這其中必然有奧妙。總統府在發布澄清稿時,明顯的避開了「達成協議」這字眼。中央社與總統府的新聞稿,差異就在這關鍵點。這個關鍵點正可以預測,「簡體字」將可能出現在台灣的公文書上,如有必要的話。果真這一天到來,這場漢字正簡爭奪戰,臺灣就輸了嗎?漢字文化就消失殆盡了嗎?

     關於漢字的生死存亡,要先問全球中國人真的「識正」了嗎?比起日、韓或國際漢學家,我們真的懂「漢字」?

     臺灣一談到漢字,關心的只是兩岸關係,那無關漢字學習與認識。而大陸在議論「繁簡」時,則已經試圖擺脫政治層面,開始自問,「我們真的懂漢字的傳統文化嗎?」大陸最近一期出版的《新周刊》,就以專輯討論了繁簡漢字問題。首篇名為《繁簡之爭是個偽命題》,主要精神在於自問,現代人真的認識漢字?它最後一段說:「漢字實在有點冤枉:其實只是一種工具,但卻被附著關於政治、經濟、社會問題的不同立場和見解。」

     這個專輯的第二篇文章,是一個中醫理論學者所寫的《認繁識簡》,作者問,「牙痛」與「牙疼」有什麼差異?字面上沒大差別,但是在中醫理論裡,差別大了。文章結論是「若能恢復繁體字的合法地位,由認字而推動識字,則是民族大幸!」

     第三篇則是專訪曾經努力要讓民眾認識漢字的一個人物,他編導拍攝電視影片《漢字五千年》,介紹了漢字的種種指事與藝術內涵。專輯最有意思的是第四篇,小小的一篇,談論臺灣的繁體字欲漢語拼音。此篇文章藉臺灣學生之口,指出繁體字「每一部分都有其作用」,而簡體字往往「不知其實指。」這最短,字體也最小的一篇,似乎在那裡隱隱發光,引導著簡體字大軍望何處奔去。

     回到臺灣,回到馬總統,我們不得不問,「我們真的『識正』了嗎?」兩岸目前共同的問題在這裡是一致的。但是,我們有誰去拍攝《漢字五千年》?有誰去整理《說文解字集注》?與對岸比較,臺灣有足可炫耀世界的寶貴文化資產,其中繁體漢字與故宮文物最有可觀,可惜的是,它們被限在校園文史系,被鎖在故宮庫房,其知識與趣味完全不普及。

     馬總統的文化政績被評為低分,因此正在努力提倡「文化創意產業」,但是,一個地區的民眾不能認識文化資產,缺乏情愫怎可能有創意?即使菁英群有文化創意,卻無基層民眾基礎,又如何變成產業?

     建議馬政府不妨在其中挪出一些經費,仿照曾經嘉惠年輕學子甚多的「科學知識普及」活動,開始樸素的推廣「文化知識普及」,鼓勵學者講民眾懂的話,鼓勵故宮說文物的故事。如此長遠走下去,文化創意產業就在民間扎根,不像現在需要政府來揮汗提倡,這才是站在總統高度所必有的提綱挈領使命。

     (作者為文字工作者)

識正書簡/中共國台辦:兩岸學者可探討

對於馬英九總統提出兩岸漢字逐步「識正書簡」,中共國台辦發言人范麗青謹慎回應說,專家學者可探討論證。

范麗青昨天在例行記者會上說,關於繁體字、簡體字的問題,兩岸同文同種,講的是相同的語言,使用的是相同的文字。繁體字、簡體字都是漢字體系文字,都根植於中華文化傳統,都是傳承、弘揚中華文化的重要載體,所不同的,只是大陸對部分文字進行整理和簡化。

她說,隨著兩岸交流和人員往來日益頻繁,如何使兩岸民眾在文字使用上更方便交流,兩岸專家學者可以探討,充分論證。

【2009/06/11 聯合報】

識正書簡--這也要總統管?

(2009/06/11 00:13)

(●作者平凡的人,台北人,大學畢業,自稱是努力讓下一代活得更好的平凡人。有個人部落格http://blog.yam.com/ziphere。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平凡的人特區)

平凡的人 

總統馬英九接見僑界代表時指出,台灣使用的正體字代表中華文化,但大陸則使用簡體字,他建議可採「識正書簡」方式,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面也能達成協議。 坦白說,我還覺得馬總統管到這事上,代表公務員集體的恥辱啊! 

基本上,我個人絕對贊成印刷用繁體字(其實哪裡有啥正體中文啊?中文一直在簡化當中,用簡繁來對比,才比較恰當!),因為又不是讓你寫字,印多少都不累。如果說你要九把刀寫稿用手寫,我想他很難一天都寫5000字,所以用接近草書的簡體字有啥不好?像「体」也是通用的簡體字,沒什麼不可使用,之前還有位前朝公務員名字就專用這字。 

至於像是「滷」,其實也是簡化後的字,之前的「滷」,不好意思,電腦沒有,你去看一些印刷版的水滸傳,找找魯智深吃的麻辣滷豆腐,就會看到!但是你說中文沒有變繁的時候?也有的,像「辟」字,古時可作六用!「避」、「僻」、「癖」等等都是從它被演化出來的。 

中文本來就會增增減減,一直都在變化,教育部今天大筆一揮,啥子都有標準模樣,坦白說,那許多書法大師還寫得真都該打屁股了!于右任的草書不知道怎麼可以賣那麼貴,依照教育部的標準,不僅該免費奉送,還該打屁股以示警惕,是吧?! 

坦白說,今天許多人的字寫起來,還真是「不堪入目」,我真的建議,總統,你要管,至少是讓教育部把學生教好,把字寫好,至於認不認得簡體繁體,那看個人需要。像我沒學過,大概也可以看懂八成簡體字,因為我父親的字完全是草書,而簡體字幾乎都是依照草書的原則在簡化,不難懂。 

至於現在很多人不會寫草書,該怪電腦,因為現在大多數的老爸老媽都只會用電腦,不會用毛筆了。如果讓這些人拿筆,可能寫出來的字還沒人看得懂呢!至於兩岸來往,各自用簡繁寫完,了不起多用一份法文版確認內容,不就好了?!怕啥?! 

至於為啥要用法文多寫一版,就請大家想想囉! 

●NOWnews「今日論壇」徵稿區→http://www.nownews.com/write/ 

●來稿或參與討論的文章也可寄至public@nownews.com 

(●作者平凡的人,台北人,大學畢業,自稱是努力讓下一代活得更好的平凡人。有個人部落格http://blog.yam.com/ziphere。本文為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平凡的人特區)

繁與簡之間 文字有生命

拜讀昨日「識正書簡,正體字會漸忘掉 」一文,筆者深以為馬總統此舉不失為一權衡之計。以現階段國人文字的使用習慣來說,雖實有因方便而簡寫,但仍以繁體居多,教育部的語文教學政策仍以繁體字為主,所以沒有「乾、干」不分的現象。

至於繁簡字的爭端,也不必上綱至中國文化的爭奪戰,就中國文字的演變來說,簡筆的演進過程所在多有,今日之字比照小篆不知簡化多少。難道使用簡化字的我們,就是背離中華文化嗎?「識正書簡」不可以本末倒置,識正的目的正是文化傳承,書簡乃是個人選擇。筆者深信,大部分人應該不會在國家考試時全部以簡體字書寫,國文課本也不會出現簡體版吧。

所謂「牛B」、「軟件」之語,乃是其文化的約定俗成,「識正書簡」倒也不至於會回過頭來影響國語;若以此種論點,為何社會上就不會有習稱「良人」、「娘子」之語。以上所述,不過闡明一理:文字自有生命周期,只要對於文化的立場不變,「識正書簡」只是多一種選擇。

【2009/06/11 聯合報】

漢字簡過頭 念奴嬌走味

馬英九總統提出「識正書簡」的建議,這固然可視為是當前兩岸文字現象突破性的一步,但我們認為這尚未觸及問題核心。

因為,傳統漢字已是一個受聯合國人類文化遺產保護的珍品,其在歷史之影響遍及亞洲各國,這已不單是中國及台灣的問題;何況,完全相同的一種語言容許兩種書寫方式是不可能的!我們反對中共簡化字,不只是筆畫多寡而已,而是它破壞、混淆了一套已經定型數千年的文字書寫系統。

中共將許多被視為冷僻的傳統人名、地名字淘汰,任意將意義不相干的字,以一個音近的同一符號來替代,如「干」可代替「乾」、「幹」、「榦」等字,如「葉」、「蕭」等字消失,姓「葉」的改姓「←」(「押韻」同義),姓「蕭」的改姓為「肖」等不合理現象,且中共自創的兩百多個簡化「訛字」,完全破壞了漢字語文系統,這才是我們必須要正視、改善的問題癥結!

例如蘇東坡的名作《念奴嬌》,在中共的簡化字筆下,「雄姿英發」與「早生華髮」的「發」與「髮」居然是同一字!蘇軾的弟弟蘇轍,在中共的簡化字筆下,成了蘇「撤」, 因為中共簡化字中的「轍」字已消失!不僅全球孔子學院的華語文教師煩惱,即使是兩岸、港、澳的國語文教師也非常煩惱!

除了對下一代傳統文化教育及語文教學上產生負面的影響外,其實更值得關心的是,資訊發達的未來社會,兩套文字間的轉換,既勞民傷財,又妨礙交流溝通,兩岸學者的來往電子郵件,常有一片亂碼的問題,會議刊物互相投稿的文件,常常浪費很多不必要的訂正時間。而中共今天耗費大量人力、財力將古籍電子化,原是美事,而為了便利只認識簡化字的讀者,卻造成更多辨識及詮釋的問題,令人深感可惜!難道這些問題不該正視嗎?

【2009/06/11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479109
(轉貼)馬推「識正書簡」 大陸已先實施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識正書簡/賴幸媛:無關大陸學歷採認

馬總統主張「識正書簡」引發爭議,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蔡仲澧上午強調,馬總統的建議是針對大陸使用簡體字的13億人,希望大陸民眾認識代表中華文化特色的正體字,台灣一直在使用正體字,當然不必也不會改變現狀改寫簡體字。

兩岸協商此議題?賴:無關

此議題上午也在立院延燒,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上午在立法院答詢,一再被問到馬英九昨天的「識正書簡」的議題,甚至被民進黨立委邱議瑩辱罵是沒格、沒品,「狗官」,但賴幸媛一再強調,馬的那番話是對大陸講的,並不是我們要改成簡體字。

賴幸媛表示,兩岸正式協商沒有這個議題,總統非常重視文字,昨提到「識正書簡」,用意是希對岸能認識正體字,而不是我們在台灣要開始用簡體字,這是向對岸喊話。

陸委會主委賴幸媛上午在立法院被追問這個議題是否應進行兩岸協商,她即表示,根據她的了解,馬總統的意思是希望未來對岸推動正體字,認識正體字,台灣還是看正體字、讀正體字、寫正體字,「這個跟江陳會與兩岸協商無關」。

被進一步問馬如此提法是否為了即將採認大陸學歷?她即表示,這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

邱毅:相互認識文字 無不妥

對此爭議,立委邱毅認為,華人社會未來是世界經濟的重心,相互認識文字,沒什麼不妥;立委洪秀柱也認為,馬總統原意是要呼籲外國人學中文時,也要能看得懂正體字,並非是針對台灣人。

【2009/06/10 聯合晚報】

府網站簡體版「89年就有」

馬總統建議「識正書簡」,總統府網站馬上設置「簡化字版」,民進黨立法院黨團表示,馬英九靠攏中國效率無人可比,預計所有部會機關將馬首是瞻,立即跟上腳步,實現終極統一目標。

立委翁金珠指出,馬英九開放陸生、允許中資投資文創產業,並提倡識正書簡,文化防線失守,在在以文化促統。

立委邱議瑩指出,目前除了蒙藏委員會外,其他部會只列「英文版」與「中文版」,總統府首開先例,增列「簡化字版」,以其他部會拍馬屁的功力,預計不久的將來將全面跟進,台灣也馬上滅亡。

立委蔡同榮則指出,當年秦始皇統一六國,就是強力執行「車同軌、書同文」策略,徹底瓦解六國文化與特色,馬政府則是透過網路宣傳方式,向全民洗腦使用簡體字的伎倆,企圖建立一個大統一的中國。

對民進黨質疑總統府網站因此出現簡化字版,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蔡仲澧澄清,總統府網站在89年10月改版時,已有簡化字版,當時是民進黨政府執政時期。

【2009/06/10 聯合晚報】

中華語文教育促進協會:現階段應識簡用正

馬英九推「識正書簡」 中國已先實施
2009-06-10 13:55:00 台灣醒報 胡幼鳳
 
 
【記者胡幼鳳報導】馬英九總統昨天在接見僑界代表時,建議未來兩岸推動「識正書簡」的協議,其實馬英九早在今年元旦就已提出此議,但一直止於說法,反倒是對岸的中國教育部今年6月1日已早一步,開始實施類似的「用簡識繁」的活動,強化初、高中教育的繁體字教育,讓青少年繁簡體字都通,步伐明顯比我們快一步。
 
儘管有反對者對馬英九「識正書簡」的主張,大罵是接受文化統戰,但也有支持者表示這是與中國古籍文化接軌,又務實的作法。總統府幕僚則解釋,馬強調的是希望在全世界華人地區推動認識正體字、印刷體用正體字,並不是要在台灣全面推動「書簡」,只是可用簡體字讓書寫多一選項。 
 
馬總統早在今年元旦出席漢字文化節活動時,就已提出「識正書簡」,他表示,正體漢字是人類最古老的文字,並以詩人李白為例,說明來自西域吉爾吉斯的李白所流傳下來的詩詞,直到現在都還可以辨識,全球很少有文化能讀二、三千年前的文字,但中華文化做到了,希望大陸民眾都能認識正體字,可以瞭解中華文化及古籍經典,以縮短兩岸之間的差距。
 
馬英九也曾指出,包括台灣、香港、海外地區使用正體字的人,雖然沒有超過5千萬人,而中國使用簡體字的人卻高達13億,台灣與大陸人口相差56倍,可是雙方每年的正體及簡體漢書出版物,卻只差5、6倍,他倡言保存正體漢字是人類最珍貴的文化,政府還將漢字正體字申請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綜合大陸媒體報導,包括中國語言學會副會長、北京師範大學教授王寧,中國社科院語言研究所研究員董琨等在內,許多大陸語言學家也都積極主張「識繁寫簡」,與馬英九的主張不謀而合。
 
6月1 日起中國的教育部已搶先開始推動「由簡識繁」,認為不學習繁體字將影響文化傳承,在書法課上教繁體字。大陸網友對於馬英九的「識正書簡」基本上75%以上的回應,都是積極正面的。
 
台灣的華語文教學學者則認為對學生而言,由繁入簡較容易,但是「識正書簡」的政策一出,一定會有更多的大學開設簡體字課程。
 
作家張曉風認為可以認識簡體字,但不必推廣簡體字。曾任教育部對外華語教學小組執秘的台灣華語社社長余伯泉也指出,台灣應該推的是「識簡書正」,簡體字可認識,但書寫絕對應是正體字。

搶先報╱「識正書簡」被罵翻!府滅火:是建議中國

2009年06月10日 搶先報

針對馬英九拋出「識正書簡」的議題,藍委羅淑蕾認為不妥,她說馬到一個場合就講一種政策,會讓人感覺見人說人話、見鬼說鬼話,藍委李慶華表示:「庸人自擾」 ,高志鵬則指出面對中國像兒皇帝、有史以來最大恥辱!管碧玲則說:「特首競爭這麼激烈嗎?」柯建銘痛斥:「嚴重的親中行為,造成兩岸文字統一。」


呂秀蓮則表示,文字統一就是台灣要被中國統一,蔡同榮:「總統府網站剛推出『簡化字版』,這是馬政府朝向終極統一。」邱議瑩:「馬靠攏中國效率一級棒,真的是混蛋加三級。」總統府則表示,馬總統是針對中國13億使用簡體字的人而建議的。賴幸媛:「馬的用意是希望中國也推動正體字。」新聞局長蘇俊賓:「沒有聽說有任何調整、說書寫要改成簡體,並沒有這樣的政策。」

馬推「書寫簡體字」 遭轟搞統一

府稱「識正書簡」兩岸接軌 教師批本末倒置

2009年06月10日蘋果日報
【綜合報導】台灣和中國各自使用正體字(繁體字)、簡體字的作法是否要統一成「書同文」?馬英九總統昨在接見僑社負責人時表示,可採「識正書簡」方式,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面能達成協議,也就是要認識正體字,但書寫可以寫簡體字,印刷體盡量用正體字,這樣才能與中華文化的古籍接軌。此說立即引起在野黨與民眾質疑馬在推「文化統一」,台灣要施行簡體字書寫。 

爭議頗大

搶救國文聯盟執行秘書、中山女高國文教師李素真強調,不贊成馬英九此議,中國許多學者已鼓吹恢復正體字,簡體字久看就會懂,「不需要本末倒置!」成功高中黃姓學生說,無法想像馬用簡體字寫書法、批公文;北一女中陳姓學生認為,沒必要為了政治而學寫簡體字。
民進黨立委蔡同榮痛批,這是馬英九執行其配合中國對台「漸進式文字統一」的「文教統戰首部曲」。綠委潘孟安也痛斥,馬是開始進行「文化統一」,「馬英九要台灣人漸漸變中國人!」 

我仍採正體字教學

總統府公共事務室主任蔡仲禮解釋,馬英九的意思是希望「兩岸未來可以朝協議的方向建立共識」,就是兩岸官方都在印刷、報紙、公文書、文件上使用正體字,但是民間在書寫時可選用簡體字或正體字,重點在「識正」,「希望將來有機會的話,兩岸可以談一談,不是說現在兩岸馬上就要對此議題進行協商統一文書。」蔡強調,不可能強迫大家改成用簡體字,而是「各取所需,個人喜歡用就用」。 
教育部國語推行委員會官員昨表示,現無任何官方交流及研議「識正書簡」方向。官員指出,正簡體字交錯使用「工程浩大」,因涉及電腦輸入方式等,現以正體字教學的教育立場不變。 
台藝大應用媒體藝術研究所副教授賴祥蔚質疑,馬英九是否要推動兩岸文字統一,但這樣重要的政策應說清楚,以免引起不必要的疑慮。文化大學政治系教授楊泰順說,兩岸現在分別用正體字、簡體字,並未造成溝通障礙,而且很多人為了方便早就用簡體字書寫,馬不必強調「識正書簡」;他認為,馬是想對中國營造友善訊息。 

中國曾喊廢簡體字


中國曾有「廢除簡體字」呼聲。今年三月中國召開人大政協兩會期間,中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就曾提案建議以十年時間逐步廢除簡體字,改回繁體字。政協委員宋祖英也曾與二十多名政協委員提案,建議在小學階段增加繁體字教育。

北京聯合大學台研院徐博東教授肯定馬此議,但也認為:「要達成這樣的目標,需要至少一至兩代人的過程才有可能。」

馬英九希望兩岸未來能達成協議,書寫可以寫簡體字,印刷體盡量用正體字,引起爭議。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478581
(轉貼)漢字「識正書簡」 馬盼兩岸共識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識正書簡挽救《千字文》

(2009/06/23 00:14)

孫亨利 

古今中外還沒有像《千字文》這樣全篇用一千個不同的字組成,音韻調諧得很美,四字一句,隔句押韻的長詩。不要說講究音韻的長詩,就一千個不同字組成的普通文章恐怕都不可能有。 

相傳在公元五百多年間南北朝時代,梁朝的梁武帝命大臣從碑石上拓下王羲之的字跡,一千個不重複的字用來教育子姪,粱武帝又命官拜員外散騎侍郎的周興嗣把這一千個字編成一篇韻文,以便朗誦記憶。周興嗣於一夜之間絞盡腦汁,鬢髮由烏黑變為霜白,完成了這篇不朽之作。 

這篇無一字重複的千字長詩,不但文句優美,每句都有引經據典,它的含義之廣更是作為兒童啟蒙的最好教材,從天地宇宙運行,自然現象,到人文、歷史、地理、博物、政治、社會、家庭,以及民生衣、食、住、行、育、樂等,無所不包。在民國以前上學的小孩六、七歲就能朗朗上口,現在恐怕只有專門研究中國文學或文字的學者才會去讀,當今讀《千字文》的人口比率,韓國人可能比中國人還高。 

最近從韓國書店裡買了一大張精美彩色的《千字文》,我用尺量了一下,大約有77公分寬,54公分高,雙面印刷,用透明塑膠(塑料)封製成薄片(laminated) 保護,正面刊頭左邊四分之一的版面用6公分見方的正楷從左至右寫著「千字文」三字的標題,還附若干小字體韓文,刊頭右邊四分之三的版面畫著古雅教室的內景,一個著韓國古裝的老夫子,在教幾個小孩唸書。刊頭下面一行行、一列列,每邊長2.2公分的正方格內,每格一字用黑色正楷印著千字文,每字的方格下有0.7公分高2.2公分寬的格子,內印小字體韓文解釋。每四字一句成組,從左到右橫排,每句第一字的左上角都用小的紅色阿拉伯數字標示該句在《千字文》中的次序,前後兩面,前面從第1句「天地玄黃」到第114句「鼓瑟吹笙」;後面從第115句「陞階納陛」到第250句「焉哉乎也」。 

從他們書店供應《千字文》上就可知道韓國人是多麼注重中文字的學習,並且學的是傳統的楷書正體字。韓國古時文字都用中文,語言和文字分離,士大夫閱讀書寫都用中文,一般老百姓多為文盲。公元1440年世宗王(King Sejong) 訓令其學者大巨,要集合一切資料組成韓國自已的拼音式的文字,學者們用了三年時間於1444年初宣告完成了韓國獨特的單音節方塊拼音字,稱之謂「訓民正音」,於1446年正式公布啟用,今稱「韓古爾」(Hangul)。 

雖然韓古爾早已啟用,但人們到20世紀初期還是以使用中國文字為主,因為韓古爾中約60%的字彙都源於中文。在這種情況下《千字文》也早就傳到韓國,用為學中文字的教材。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韓古爾」才慢慢取代了中文字,但韓古爾把同音字合而為一,不夠精細,所以最近他們又要重視學習漢字了,而且要學中文的正體字。 

中國大陸自從用政治力量把正體字硬改用當今的簡體字之後,《千字文》已不再是不重複的一千字了,等於是把周興嗣的《千字文》破了功。曾見簡體字文章說《千字文》如何了不起之餘,還說:美中不足的是雖然號稱一千字都不重複,但實際上是有重複的。並舉出如下: 

‧第9 句:云腾致雨,和第156句:禅主云亭,有兩云字重複。 

‧第12句:玉出昆冈,和第159句:昆池碣石,有兩昆字重複。 

‧第13句:剑号巨阙,和第160句:巨野洞庭,有兩巨字重複。 

‧第26句:周发殷汤,和第37句:盖此身发,有兩发字重複。 

‧第188句:戚谢欢招,和第205句:亲戚故旧,有兩戚字重複。 

‧第61句:资父事君,和第164句:务资稼穑,有兩資字重複。 

我初次見到這種說法時覺得很奇怪,其實把上面各句都恢復成如下的正體字就沒有重複的字了,最末這組並非簡體字問題而是錯別字問題: 

‧雲騰致雨/禪主云亭;玉出崑岡/昆池碣石; 

‧劍號巨闕/鉅野洞庭;周發殷湯/蓋此身髮; 

‧慼謝歡招/親戚故舊;資父事君/務茲稼穡。 

發表這類文章的人必對中國文字多少有些研究,大陸上雖推行簡體字,但能談古文的人必認識正體字,尤其是遇到上述問題時必會再往深一層發掘,怎可妄下判斷為「美中不足」? 

後來我見多了,覺得大陸學者一般都隱惡揚善,不願意指出這是簡體字的毛病,甚至如上述指出五處或六處相同字的文章也不多見。 

從古以來,甲骨文之後,中國文字雖有篆、隸、楷、行、草之變化,但都是隨大眾潮流長時期在合理的演變,在演變中大致不脫離創造原文字的精神所在,經由象形、會意、指事、形聲、轉注、假借,這「六書」的來源,一脈相傳而來,所以這《千字文》經過一千四百多年的文字變化後,仍舊是字字不同的一千字。可是今天卻被政治權威力量規定出來的簡體字毀於一旦。 

中國的簡體字並非現在才有的,歷代通俗社會裡各行各業都有簡體字,例如飯館跑堂和廚師間早就把豆乾寫成豆干,蝦字寫成虫字旁一個下字,蛋寫成旦,麵寫成面等。筆者求學時寫的筆記也常用簡體字,例如體寫成人旁一個本字,雲寫成云等,不但筆劃減少,又只注重六書中的「形聲」,同音字都可合併。 

很多老早就有的簡體字,後來被中共納入體系,不是中共建國後才有的。所不同的是,以往那些簡體字一向只能給寫的人自已用,出版物上絕對不用(台灣的台字例外) ,在小範圍內使用還不傷大雅,若要大範圍合法使用,就等於降低了中國文字的品質,一個品質高的文字,每字都有它專一的意義,名詞有主、受、陰、陽之別,動詞除各種時態外也有陰、陽之別,連冠詞都分陰、陽,只有將字細分,避免將字合併,所以我們常聽說國際間簽條約的文字都要以某種文字為準。 

而中國大陸卻把一套降低品質的簡體字扶上了檯面,成為正式的官方文字,所有出版物、法定公文書狀都用簡體字,不用正體字,今天木已成舟,有幾億人口只識簡體字,中共若警覺回頭是岸,像韓國一樣重拾中國的正體字還來得及,至少在先天條伴上要比韓國容易得多。 

馬英九總統最近提倡的「識正書簡」,並非新創,基本上是台灣向來一貫的做法,那就是出版物、公文書等都用正體,手寫字可隨意用簡體(手寫用正體當然悉聽尊便) 。我們希望大陸也這樣做,但需要像馬英九這樣有號召力的人來提倡才能推展。民進黨台獨對「識正書簡」竟也出來反對,創下了極端盲目為反對而反對的惡例,他們似乎缺少了些政策方針和戰略領導,任由小嘍囉喚打喚殺,只知道藉醜化和漫罵之能事,將事情弄垮為目的。台灣本來一直都在「識正書簡」,馬英九呼籲大陸改為像台灣一樣做法,怎能說是向大陸投降? 

今天若有人從來不寫簡體字,從未把「體」字寫成人旁一個本,也從未把「臺」寫成「台」的人,可稱是「正體字聖人」,他們仍舊可以保持這個習慣,任何書寫習慣都不會受「書簡」影響。推行「識正」後,可使今日的出版物與前人著作或古籍所寫人名地名等用字準確統一,因為一個簡體字往往同為幾個正體字的化身,「識正」對歷史、地理的查考都有幫助。「識正」後中文的出版物、正式文書,不論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場合、任何機構(如聯合國),都用大大方方的正體字。「識正」最大的好處是可以挽救《千字文》於不被破功。 

(●作者孫亨利,電腦程式師,曾在台灣任教於大學,赴美後從海運船務主管退休,現居加州。作者有個人部落格http://sunhenry.blogspot.com/。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版權為作者所有。※→孫亨利特區



「識正書簡」推動兩岸文化融合

(2009/06/20 00:05)

阮永松 

日本漢學大師、中國文學專家、日本「斯文會」會長石川忠久先生說,繁體漢字是幾千年前中國古人絞盡腦汁發明的文字,絕非隨意編造的產物,繁體字形優美成為藝術,因而有書道(書法),它是全人類的寶貝。 

作為一個中國人,聽到外國人如此讚美中國文字,筆者深感自豪。不過,從1956年開始,中國大陸開始在日常生活中禁止使用繁體字,推廣簡化字。在當時文盲眾多、教育落後的背景下,簡化字的確起到了掃盲的作用。但是,今天我們發現有些簡體字顯然被過度簡化了。比如,爱(愛),「心」不在焉,愛從何來?亲(親),沒了「見」,親人不見面,感情自會疏遠,說文解字曰:親,近也,就是這個道理。又如「厂(廠)」挖掉「尚、文」,工廠不崇尚文化,企業沒有理念,等於人失去了靈魂。(沒有靈魂的中國大陸奶粉行業集體偷用三聚氰胺,最後全軍覆沒,就像「厂」字那樣只剩空殼。) 

※ 兩岸一起研究繁簡共存 

再看「圣(聖)」字,說文解字曰:聖,通也,從耳。後人注:圣(聖)從耳者,謂其耳順。「王」者管好「耳」與「口」,兼聽則明,謹言慎行,方有「圣(聖)人」。 

中國文字的博大精深真是妙不可言,先人的天才智慧令人歎為觀止。可惜,簡體的「圣」字沒有了「王」,也不含「耳」、「口」,一個「又」和「土」結合起來,普通人大概難以聯想到聖(圣)人? 

簡體字最大的優點就是書寫方便,比如「臺灣」二字的簡體字就是「臺灣」;「憂鬱」就是「忧郁」,「呼籲」就是「呼吁」,書寫筆劃大大減少了。當然,也有一些字簡化的也不錯,如「體」簡化成「体」,「塵」簡化成「尘」,也可以會意傳神。 

最近臺灣領導人馬英九表示,希望大陸考慮「識正(繁)書簡」,認識繁體字,書寫時使用簡體字,印刷時儘量使用繁體字。馬英九近年來稱繁體字是「正體字」,可能與其本身對於傳統文化的特殊熱愛有關。他曾自豪地表示,臺灣有人能讀懂長沙馬王堆的甲骨文。他在臺北市長任內,還設立了漢字文化節。大陸有人可能會認為與「正體」相對的簡體是不是「異體或者邪體」?站在民族文化融合的高度,筆者希望大陸方面跳開政治、放大格局,委託兩岸專家一起研究未來繁簡共存的合作領域,研究大陸中小學生以繁體字學習古典詩文和書法的可行性、最終討論兩岸文字統一。繁體字和簡體字都是中國文字,它們之間最終是否可以取長補短,合二為一? 

胡錦濤說:中華文化在臺灣根深葉茂,臺灣文化豐富了中華文化的內涵。兩岸同胞要共同繼承和弘揚中華文化優秀傳統,開展各種形式的合作交流,增強民族聯繫的紐帶。 
以復興中華文化連接兩岸 

臺灣的確保存了許多優秀的中國傳統文化:中國八大菜系在臺灣發揚光大;京劇、布袋戲各領風騷。臺灣民間崇拜關公、媽祖,官方年年祭拜孔子、黃帝。佛教、道教、伊斯蘭教、基督教在臺灣和平共處,各種宗教之間從未發生過暴力攻擊、互相殘殺的情況。佛光山的星雲大師曾經遠渡重洋與各國基督教團體之間親密互動、友善交流。經由胡適、傅斯年、蔣夢麟、林語堂、錢穆等大師的辛勤播種,臺灣保存了中華文化的香火。這是中華民族之大幸。 

兩岸經歷長達六十的政治對抗,臺灣經歷二十年文化「去中國化」的掙扎,今天海峽兩岸之間達成外交休兵、經濟互惠的局面,實在來之不易。尤其在朝鮮半島南北之間劍拔弩張之際,兩岸的和平更值得所有中國人一起珍惜。 

臺灣一位本土詩人打電話給筆者:沒有想到我們中華民族民族有如此高深的智慧,可以化險為夷、化干戈為玉帛,我真是漫捲詩書喜欲狂,兄弟,我願意做一頭牛,為民族的和平融合辛勤耕耘。兩岸的交流可以多一些文化,少一些政治。兩岸民間以後是否可以一起推廣孔子學院? 

另一方面,在臺灣宗教信仰已經是人民文化生活的一部分。筆者接觸一些臺灣朋友,無論商人、學者、白領、建築師、醫生,很多人都是媽祖的信徒,或者慈濟、佛光山的志工,做義工是其精神生活的一部分。 

大陸宗教自由方面比起過去無疑有了長足進步,許多廟宇都在恢復重建。但是大陸的宗教自由其實只有一半,許多宗教團體實際上只能困在廟堂接受信眾的朝拜和捐贈,卻不能獲准進入民間社會傳播大愛、濟世救民。臺灣的慈濟、佛光山可以發行報紙,創辦電視臺、醫院和大學,項目領頭人多是政治、文化、企業方面的成功人士,佛教都實現了人間化。全球各地發生自然災害,都可以看到臺灣宗教團體的足跡。佛光山創辦人星雲大師、法鼓山創辦人聖嚴法師都是來自大陸,與台獨無緣,也不涉及政治,只求普渡眾生。 

大陸可以鼓勵慈濟、佛光山這些和平、成熟的宗教團體進入大陸自由發展。(中國大陸過去發生過一些邪教事件,世界各國其實都發生過類似事件。今天對邪教只要依法處理即可,不應因噎廢食。)這對中國大陸建設和諧社會、提高軟實力有百利而無一害。兩岸經濟聯繫日趨密切,現在就是開始文化整合的時機,只有培養兩岸的文化認同,提高大陸的文明程度,兩岸的政治融合才會水到渠成。 

(●作者阮永松,安徽人,上海某企業總經理。簡介表示,他出身貧寒,憐憫蒼生,多次撰文爲大陸的文明法治和台海和平呼籲,期待有一天開放觀光後能親自踏上美麗的寶島,觀賞日月潭和阿里山,親身感受臺灣人民的進步和成就!有個人部落格http://blog.sina.com.cn/dabieshanjushi。本文為NOWnews.com網友投稿,言論不代表本報立場。※永松特區)

漢字「識正書簡」 馬盼兩岸共識
馬英九總統昨天接見僑社時拋出「識正書簡」概念,強調印刷體儘量採正體字,一般書寫可用簡體字,希望兩岸達成共識。
本報資料照片

馬英九總統推廣正體漢字,昨天接見僑社時再度拋出「識正書簡」概念,強調印刷體儘量採正體字,一般書寫可用簡體字,才能與中華文化的古籍接軌,也希望兩岸就此達成共識。

對於「識正書簡」遭在野黨質疑,府方解釋,馬總統理念是推廣正體字,希望兩岸在官方文件上使用正體字,一般書寫可繁可簡,「簡體字只是多一種選項。」

府方人士強調,對岸使用簡體字多年,我方不能強迫對岸全數改採正體字,馬總統推動「識正書簡」,是希望對岸多認識正體字,絕非是在台灣內部推廣簡體字。

馬總統昨天接見「駐美中華總會館暨北加州中華會館負責人回國訪問團」時表示,台灣使用的正體字代表中華文化,但大陸使用簡體字,他建議可採「識正書簡」。他解釋,「識正」就是認識正體字,但書寫可用簡體字,印刷體則儘量用正體字。

總統表示,國外許多中文學校教台灣學生正體字,碰到大陸學生卻改教簡體字。正體字代表中華文化的特色,但大陸因為採用簡體字,有些正體字看不懂,希望兩岸就「識正書簡」達成共識。

據指出,馬總統推廣「識正書簡」概念多時,今年元旦出席漢字文化節活動時,也強調兩岸多認識正體字,可縮短彼此差距。

總統昨天接見僑團時強調,他過去幾年一直努力發揚正體字,也希望有一天正體字成為世界遺產,全球很少有能讀到兩、三千年前的文字,中華文化就做得到。

【記者林河名、林政忠/台北報導】馬英九總統建議兩岸推動「識正書簡」,綠營強烈撻伐。民進黨立委管碧玲大罵馬英九是「賣國賊」;立委蔡同榮也指馬英九學秦始皇搞「書同文」,是配合中國的「文教統戰首部曲」。

民進黨發言人鄭文燦痛斥,現在不只是「一中市場」,書寫簡體字等於文化也向中國輸誠,把中國當成台灣的宗主國。繁體字是台灣書寫的習慣,馬政府沒有必要把台灣改成和中國「車同軌、書同文」,馬政府對台灣文化主體性毫無戰略觀。

管碧玲表示,文字是國家的「神主牌」,馬英九想把祖先牌位都丟掉,說他是「賣國賊」並不為過。她很驚訝,馬英九想跟中國統一的感情已經深到骨子裡。

蔡同榮表示,當年秦始皇強力執行「車同軌、書同文」策略,徹底瓦解六國的文化與特色,建立大一統的中國。

他痛批,馬英九鼓勵大家書寫簡體字,不但否定正體字的代表性,也否定台灣與中國是不同國家,更是配合中國對台「漸進式文字統一」的文教統戰行為。

【2009/06/10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477687
(轉貼)漢字文化節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盼兩岸文字協商 「識正書簡」時間空間接軌

中廣新聞

馬英九總統今天表示,他不但希望兩岸能「外交休兵」,也希望這休兵能延伸到僑界,大家不要爭得你死我活。針對海外中文教育,總統建議兩岸協議推動「識正書簡」,認識正體字,但可以書寫簡體字,這樣才可以和中華文化古籍接軌。

總統表示,政府改善兩岸關係,把台灣海峽的和解延伸到國際社會,「外交休兵」不是「外交休息」,也不是「外交休克」,而是不跟中共在國際上為了爭取邦交國進行惡鬥,大家維持現狀,雖然到目前為止,兩岸並沒有針對此事進行協商,但這應該是雙方未來在國際社會相處的基本原則。

總統並希望僑界也能休兵,不需要像過去一樣,爭得你死我活。總統以華僑學校的中文教育為例指出,正體字代表中華文化的特色,他希望兩岸能在這方面達成共識,朝「識正書簡」的方向推動,也就是大家都要認識正體字

『但是你要書寫的話,可以寫簡體字,也就是說,印刷體儘量用正體字,這樣才能與中華文化的古籍,古典的書籍接軌,我覺得這點是非常重要的,這也是我過去幾年一直在努力的,就是發揚正體字,而且希望有一天能夠成為聯合國的世界遺產......』

此外,總統表示,台灣過去的情況的確不很好,但從3月開始已經有轉變的跡象,對外貿易雖然還是呈現負成長,但衰退幅度已在減少,雖然不敢說景氣開始回春,但最壞的情況已經告一段落。總統強調,台灣的經濟本質不差,我們要對自己有信心。

識正書簡 正體字會漸忘掉

馬英九昨日接見僑界代表時,建議兩岸未來能達成「識正書簡」的協議,認識正體字,但可以書寫簡體字,印刷體則盡量用正體字。

個人以為不妥,因為文化是隨著使用的狀況去演進。如果大家都變成知道正體字(繁體字),但使用時都用簡體字,假以時日,勢必變成大家都只會用簡體字,正體字慢慢被淡忘掉,這是極有可能發生的,目前大陸人在辨識正體字上有困難,而台灣人卻大致看得懂簡體字。

既然馬英九認為正體字代表中華文化,他自己也一直在發揚正體字,那麼應該做的就是把正體字的美宣揚開來,把正體字的發展保存下來,而不是認同簡體字的方便,反而把正體字的應用給放棄了。

事實上,就算在台灣,也有非常多人在書寫時,習慣把某些字用簡體字取代,例如體育的「体」,這些字慢慢的變成通用字;但是簡體字卻有非常大的缺點,就是明明兩個不同的字,會被當成同一個字去用,例如乾杯的「干」,幹什麼的「干」,就連網頁上要把它簡繁翻譯都會無法判斷,如果在書寫時遇到這種狀況,試問我們該如何處理?

大陸有大陸的文化發展,他們內部也有學者在討論要回歸正體字,但代表我政府的馬英九總統,卻先一步在正體字上的堅持作出讓步,讓人不解。兩岸的一些用語,本來就有很大的不同,難道也要弄成一樣嗎?我並不想聽到台灣有人開口牛B閉口軟件的。

馬總統該做的是發揚台灣保存下來的中華文化,而不是向文革後的中國文化靠攏。

【2009/06/10 聯合報】

漢字文化節
 2006/12/25【陳怡妏】 
  「在天雨粟,鬼夜哭的異常天象中,倉頡完成了漢字的鑄造。它有如一把雕工精美的多齒鑰匙,自無垠的史前荒野中倏地立起……」第三屆漢字文化節昨日開幕,並首次在孔廟舉行莊重的「祭文祖倉頡」儀式;「入泮」、「祭祀倉頡」等儀式全依古禮進行,並以優美的祝文重現倉頡造字的神話傳說。 
  台北市長馬英九昨日擔任獻祭官,台北縣長周錫瑋、台北市文化局長廖咸浩及教育局長吳清基等人也都著傳統服飾出席,整個儀式進行約一個多小時。 
  由於昨日是馬英九市長任內的最後一天,馬英九表示,能主持祭倉頡儀式讓他感到別具意義,漢字文化節已舉行一段時間,保存和發揚漢字的同時,也能追思先賢在長遠歷史過程中努力保存漢字的辛苦,這是身為炎黃子孫仍應扮演的歷史角色。 
  馬英九表示,「祭文祖倉頡」的儀式在台灣或全世界是有史以來第一次,所祭拜的倉頡的年代較孔子早兩千多年,是否真有其人並不重要,重要的是要彰顯先人將山川鳥樹的觀察化成象形文字並逐步演化成漢字的重要性。 
  馬英九指出,保存漢字就是保存「正體中文」,正體字代表的意義非簡體字可取代,而捍衛保存正體中文並非考量政治因素,而是為了文化傳承,因此也積極與大陸學者交流溝通形成「識正書簡」的共識;此外,馬英九說,他也指示交通局未來在觀光地圖上的標示仍要維持正體中文,不可因大陸客來台觀光人次增加而改變。 
  台北市文化局表示,為依古禮舉辦祭倉頡儀式,活動前特別委託學者考據史料,古禮的「入泮」衍至明清縣學新進生員,必須行入泮儀式拜謁孔子,才能入宮學;而入泮所指的泮池是文廟特有的建築,呈半月形上有泮橋,為官學的標誌。 
  入泮後接著祭倉頡儀式,過程莊嚴隆重,儀式結束後,由地方耆老以古詩吟誦「梅花湖」、「春望」,搭配咸和樂團的南管雅樂,為活動增添典雅氣息。 
  古禮隆重揭開序幕後,繼之登場的是漢字文化節的重頭戲「漢字小神通」比賽,即日起開放大台北地區國小學生報名,初賽將在明年1 月16日開始舉行,首獎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477647
馬桶難得做對事,家國連線嘉勉之!(轉貼)「識漢書簡」 馬建議書寫可用簡體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馬倡書寫簡體字 民進黨:文化輸誠

對於馬英九總統建議書寫可用簡體字,民進黨文宣部主任鄭文燦傍晚痛斥,現在不只是「一中市場」,書寫簡體字等於文化也向中國輸誠,把中國當成台灣的宗主國;繁體字是台灣書寫的習慣,馬政府沒有必要把台灣改成和中國「車同軌、書同文」,這種心態顯示出,馬政府對台灣文化主體性毫無戰略觀。

【2009/06/09 聯合報】

「識正書簡」 馬建議書寫可用簡體字

總統馬英九今天接見僑界代表時指出,台灣使用的正體字代表中華文化,但大陸則使用簡體字,他建議可採「識正書簡」方式,希望兩岸未來在這方面也能達成協議。

馬總統上午接見「駐美中華總會館暨北加州中華會館負責人回國訪問團」,做上述表示。

他說,過去因為兩岸對立,也反映到海外僑社,現在希望大家不必像過去爭得你死我活,僑界也能休兵。

馬總統表示,在國外有許多中文學校,教台灣來的學生正體字,碰到大陸來的學生,就教簡體字。他認為正體字代表中華文化的特色,但大陸因為採用簡體字,有些正體字看不懂,因此他希望兩岸在這方面未來也能達成協議,採用「識正書簡」方式。

他說,「識正」就是認識正體字,但要書寫的話可以寫簡體字,印刷體則盡量用正體字,這樣才能跟中華文化的古籍接軌。

馬總統指出,他過去幾年一直努力發揚正體字,也希望有一天正體字能成為世界遺產,因為全球很少有文化能讀2000、3000年前的文字,但中華文化就做得到。

【2009/06/09 中央社】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477045
(轉貼)亞洲大學舉辦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亞洲大學舉辦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

中央社 (2009-05-01 11:50)

(中央社訊息服務20090501 10:44:00)亞洲大學(Asia University,Taiwan)昨日(30日)舉辦「2009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邀請美國、日本、香港等地知名設計師發表專題演講,旅美台灣設計師李根在、日本名設計師杉崎真之助等人強調,設計的本質,不是在作表面的形與色、裝飾,設計之中,包含了感動和傳達訊息;其中,英文字形結構簡潔,僅由26個字母所構成的語言,在設計上的便利是其他文字所不能及的。 

亞洲大學校長張紘炬在開幕中表達歡迎之意,創意設計學院院長陳俊宏說,昨日所辦的研討會,邀請美國、日本、香港等具影響力設計師與會、交流,頗具意義;字體和圖像的設計與探索是每位優秀視覺設計師重要的養成與訓練,不論是平面媒體或電子數位媒體,其內容不外以「字體」與「圖像」的相互結合與運用,來達到資訊的傳遞,也提供設計界或學生更深層的思維與設計能量。 台灣旅美設計家李根在以「字體與圖像─個人創作與現代設計風潮」為題演講指出,設計是一種溝通、一種交流。設計,其實是空洞的東西,設計師本身必須透過對社會的了解,熟悉歷史、地理甚至人文,所設計出來的東西才會有內涵,而設計本身,是與人群與社會生活緊密在一起,一旦脫離就不會被重視。

應邀擔任主持人的高師範大學視覺設計學系主任姚村雄及雲科大視覺傳達研究所學生施建安提問說,像李根在設計師隻身到紐約打拚,設計的作品中若出現中文字體,是否經常引起國外業者興趣?李根在回應說,使用中文字體設計時,的確會常受到外國人的青睞,但中文字型繁復,不像英文字母那麼簡潔,有創作上的受限,倒是可以思考能否為中文字體創作獨特的設計風格。 日本的設計師杉崎真之助以「柔軟的文字編排」為題演講說,就設計而言,文字與圖像各有其價值,很多文字被堆砌、編排在一起,早已是文字圖像化、圖像文字化,究竟是文字或圖像有時還滿難分辨的。此外,中文字體雖繁複、屬於方塊字,但仍有其獨特的質感,他建議台灣設計系同學不妨多運用中文字體創作。 「如果使用圖像,能夠做到完全說明了人們心裡想說的,就算成功了!」香港設計師區德誠說,當文字走在一起,結合成句子,就成為 一種訊息,設計就是這訊息的發現、接收及整理,透過不同媒介及製作技術來呈現設計師個人風格的視覺語言。 

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New York Type Directors Club)2008年度得獎作品展覽,即日起到5月31日已在亞洲大學藝術中心展出,展覽作品涵蓋海報、月曆、書籍、卡片、包裝等共246件。紐約字體藝術指導俱樂部(NY TDC),是全世界第一個以字體設計為主的設計競賽、更是最重要的國際平面設計競賽之一。亞洲大學今天舉行的設計國際研討會,就是配合這項國際展覽而辦的,極為用心,師生收獲特別多。

圖說:亞洲大學舉辦字體.圖像與傳達設計國際研討會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475004
(轉貼)學語言最重要的就是靠聽力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IT王樂仁 精通11種語言

美國在台協會新聞科長王樂仁通過國務院外交人員十一種外語檢定考試,他說,學語言最重要的就是靠聽力。
記者潘俊宏/攝影
「學語言最重要的就是靠聽力」,通過美國國務院外交人員十一種外語檢定考試的美國在台協會(AIT)新聞科長王樂仁(Lawrence A. Walker)說:「聽到煩了再看書,每天同一時間聽半小時,把短期記憶變成長期記憶」,學語言其實很簡單。

說王樂仁是語言天才一點也不誇張。除了母語英文,他還精通德文、中文、法文、西班牙文、義大利文、葡萄牙文、荷蘭文、廣東話、奈及利亞的豪薩語(Hausa)、丹麥文和日文。其中最厲害的是德語,八月即將派駐柏林的王樂仁,口音道地到「很多人不知道我不是德國人」。

自認在各國語文中,最難學的是日文,因為語法自成一格。即使如此,王樂仁的日文還是有「可以被派去買三明治、坐計程車也不會迷路」的程度,生活對話沒有問題。

他的豪薩語也很厲害,和奈及利亞人交談時,對方直張望他背後是不是站一個奈及利亞人,不然怎會講這麼流利。

王樂仁說,學語言「決心很重要」,重點在「自修」。他學語言的第一個標準動作,就是去買三份附聽力教材的入門教科書,從最簡單的日常生活對話開始,「先聽,聽到不耐煩了,才去翻書找答案」。等到三份教科書都學會了,再去找老師教或進階教材自修。

聯合報/提供
王樂仁認為,一周二次、一次三小時的學習,還不如每天同一時間聽半小時。他都利用上下班開車或運動,戴耳機邊聽邊練,勇於和人交談。他笑著說,很多台灣人雖然不會講ABC,但「F…」卻說得很標準,「就是靠聽力去學」。

王樂仁建議,找些有趣的事,會更有印象,更想學習。以豪薩語為例,「你好嗎」是「Ina kwaanaa」,意思是「昨晚過得如何」,第一次聽到可能覺得很唐突,怎麼初次見面就問昨天晚上在幹嘛,但奈及利亞人認為「昨晚過得好,今天就會好過」,所以直接問候你昨晚好不好。

王樂仁現在最想精進的還是中文,「我想再幫太太翻譯小說」(王樂仁太太是著名的小說家嚴歌苓,她的《白蛇》英文版就是王樂仁翻譯)。最近他開始看唐詩、論語、孟子,希望中文造詣再提升,更能體會太太文字的奧妙。

【2009/05/30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459764
(轉貼)一千五百字簡化版英文 菜英文救星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英文即將滿百萬字 還背字典嗎?

  • 2009-05-07
  •  
  • 【中廣新聞/郭希誠】

有人說學英文要背字典,不妨叫他自己慢慢背,因為英文即將要有一百萬個字了。美國有一群人從六年前起,每天到處搜尋新出現的英文字,然後把這些字放進他們的資料庫裏。據他們估算,英文每天會有十四點七個字加入,現在有九十多萬字,到下個月十號就會出現第一百萬字。

他們現在已經收集了一些字,只不過還不知道,到時候是哪個字會以第一百萬字的順序進入資料庫。現在有可能成為第一百萬字的有defriend(去友),把某人從自己的朋友名單中踢除,greenwashing(漂綠),經過包裝看起來環保,noob(菜鳥),一種新網路遊戲。

莎士比亞時代,也就是三百多年前,英文只有十萬字。莎士比亞覺得不夠用,自己創造了大約一千七百個新字。這一陣子,造字的名人是美國前總統布希。他常因為不小心說錯話,而創造新字。例如「錯誤低估」(misunderestimate)就是他的傑作。

1500字簡化版英文 菜英文救星

有「菜英文」焦慮症的人,如果只求溝通無礙,不在意英文考試成績,不妨學習一種稱為「全球英文」的簡化版英文。

「全球英文」(Globish)是法國人奈希耶結合Global(全球)與English(英文)兩個字後自造的新字,用來描述世界各角落、英文非母語的人使用簡化版英文溝通的現象。

奈希耶20年前擔任IBM全球行銷副總裁時,經常與各國同事開會,他注意到一個現象:這些來自不同國家的同事們,講的都是扭曲、變形、不正確的英文,但卻溝通順暢,相反的,會議桌上的英國人與美國人往往是最沉默的一群,因為他們一開口就是太複雜的英文,沒人可以完全理解。

奈希耶退休後,開始推廣這種簡化版英文,並且出版了兩本法文書介紹這種工具,他的初衷是讓英文不太行的法國同胞在商場上能比較有信心運用英文。沒想到簡化版英文大受歡迎,他的書不僅在法國成為暢銷書,西班牙、義大利、南韓、日本也都有譯本,甚至連以英語為官方語言的加拿大都翻譯了他的書。

奈希耶說,學習全球英文只需要六個月就可以,因為這不是學習一種語言,而只是在學習一種工具。他開發了一套學習「全球英文」的軟體,可以透過網際網路教學,一開始從350個單字學習起,以後每星期增加35個單字。此外,奈希耶也開始替「全球英文」制訂一些規則,學習與使用更容易。

【2009/03/16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334022
瞎扯淡!(轉貼)中共校長批繁體字 造成台灣文盲多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校長批繁體字 造成台灣文盲多 【3/13 19:01】

  〔本報訊〕被外國學者稱之為藝術的繁體字,其實是造成台灣文盲比例增高的主因!?日前中國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在出席一場會議時,痛批台灣使用繁體字,造成台灣的基層人民、農民文盲比例大增,更讚揚簡體字好記好學習,引起農民強烈不滿,直說「我連英文也懂」。

根據媒體報導,日前中國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在出席一場會議時,大批繁體字的壞、歌頌簡體字的好,讓不少台灣人民氣的牙癢癢。朱崇實表示,台灣的基層人員、農民,識字率不如中國人民,因為台灣使用的繁體字,加大人民認知難度」、「因為有了簡體字,使的中國文盲人數迅速下降,因為簡體字讓人民認字方便許多」。

對照2007年的聯合國資料指出,台灣的識字率高達97.3%,排名全球第54名,而中國的識字率僅有90.9%,排名全球第86名。似乎和中國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的繁體字、簡體字帶來益處,有所出入。

漢語教學專家:推廣簡體字有利于社會進步
2009年03月12日 16:17 來源:新華網
新華網北京3月12日電(記者常璐 桂濤 王昊)對于兩會上有委員提出恢復繁體字的建議,漢語教學專家、教育部官員12日在十一屆全國人大二次會議新聞中心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推廣簡體字有利于社會進步,教育部將依法行政。

   全國人大代表、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表示,簡化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進步,它對社會經濟的發展、全民素質的提高發揮了巨大的作用。繁體字是一種歷史,現實中它起到一定的作用。在某些專業研究上,比如研究中國古代史、古代文學和傳統文化等確實需要懂得繁體字,但是從象牙塔走到市場的時候,簡體字要方便得多。所以,中國應該繼續依法推廣使用簡體字。

   “繁體字和簡體字的選擇,可能最重要的是要從它是不是有利于社會發展、有利于人民幸福的角度考慮問題。”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說。他表示,簡體字的推廣可以說是中國社會發展最大的進步之一。因為有了簡體字,使得中國文盲的人數迅速下降;因為簡體字,讓人們識字、認字方便了許多。推廣簡體字能夠幫助不識字或識字不多的人更快地掌握語言文字,對社會進步有好處。

   全國政協委員、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表示,使用簡體字是根據法律的規定,教育部會依法行政。


繁簡之爭

【雲上風】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在會議上提出以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字,逐步恢復繁體字。此議引起會內相當爭議,因此事還可波及到兩岸之間,影響到海外華人華僑,甚至影響到新加坡等也使用漢字的國家,主管的教育部立即出來表態,稱在法律未修改下,暫無恢復繁體字的計畫。

去年的政協會議,也有政協委員出來提議,以在小學增設繁體字教育為由,來要求恢復繁體字。那次教育部長周濟立即回應,基本國策是使用簡體字,講普通話。

事實上,繁體字和簡體字之爭,已經爭了50來年。回想當年,毛澤東力主漢字簡化,曾提出要求,「漢字數量也必須大大減縮,只有從形體上和數量上同時精簡,才算得上簡體」。自1952年設文字改革研究委員會,1956年開始推行漢字簡化政策,簡體字由515個增加到2236個後,多年來繁簡之爭一直未有平息。

而近年繁簡之爭,也由大陸文化教育界內部爭論,燃燒到兩岸之間,也擴展到國際漢學界,現在這個話題,已不止是文字話題,關聯到兩岸的文化統一,國際間的漢字同文。

從教育部的回應口徑看去,好像沒有以前那麼強硬,不是國策,而是以法律來回應。有關簡體字的法律,就是2001年公佈實施的「國家通用語文字法」。看來繁簡之爭,稍後會演變為是否修法之爭了。

說官方的口徑有點鬆動,是有一個特殊的背景,那就是專家提出要制定國家語言戰略。教育部下面機構國家語言文字工作委員會,今年也提出,要利用語言維護國家文化安全,對內消除社會矛盾,對外傳播國家理念。既有大戰略的考量,就不能不重新思量,是繁是簡,誰利誰弊。

(北京觀察)

2009-03-12

繁簡字體的存廢爭議
by 本報訊
大陸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3月3日趁著兩會提案之便,公開建議以十年為期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引發海內外廣泛討論。潘慶林所持理由包括1950年代簡化漢字時太粗糙,違背漢字的藝術和科學性,以至「愛」字失心成「」;此外還加上一個政治理由,即恢復使用繁體字有利於兩岸統一。

對此,大陸主管單位官員以不具名的方式表示反對,指稱簡化字破壞中國傳統文化傳承的觀點,過於誇大了負面影響,並以個人看法表示不贊成恢復繁體字。

他說,目前簡化字並沒有變得面目全非,從繁體字轉化到簡化字的文字數量並不多,而且從文字發展來看,由繁到簡是文字發展的規律,如果越老的越好,為什麼不用甲骨文?再就現實言,簡化字是規範文字,在未修法前仍得依循國家通用語言文字法的規定。

從建議廢除簡體字到官方作出回應,前後拖了七天之久,可以推想潘慶林的建議確實存在討論空間,即在繁簡字體之間,是否已接近必要重新思考倚輕倚重的地步。單從這些天各界熱烈反應看來,持正反意見者皆有,唯主張維持現狀者多;不過在這些反對意見中隱隱然可以感受到:這好像是在打一場「保衛簡體字」的論爭。火力集中於簡體字應否廢除,反向襯出繁體字的優勢,官方的回應也有意無意地表態說,沒有反對使用繁體字,目前也僅僅是依法用字而已。

另外一個很有趣的現象是今年二月初有一篇網路文章引述歷史語言學者季羨林的說法: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祖先用了幾千年都沒感到不方便,為何到我們手裡就拋棄了?追求效率也不能成為簡化字的理由,從而主張要恢復繁體字的教學。此論一出,據報導轉載已超過25萬人次。是以潘慶林的提法,原即就是很有輿論基礎的,不宜輕忽。所異者潘慶林不以保存繁體字為滿足,而是集矢於簡體字,非僅設定十年廢除的時程,並認定此舉有利兩岸統一,更是政治味十足。若以論述戰略設定言,由迂迴而直搗黃龍,形勢為之丕變。

或謂簡體字推行有年不可輕言廢棄者,很大一部分的理由著眼於教育普及和推廣,其次是遵循歷史發展趨勢,以為化繁為簡符合科學精神;然而以海外特別是台灣為例,堅持使用繁體字,不僅未見影響基礎教育,衡諸全世界人民識字率台灣地區也居於領先地位,證明文字繁簡與否與教育普及或有利於掃盲,兩者不必然相關,端視執政者是否看重教育,並能具體顯現在投資力度上。

再就化繁為簡的歷史趨勢言,誠然這是一個立論向度,但簡體字該簡到什麼程度,今天的簡體字是否走過頭了,以致強行割裂了和傳統文化的聯繫。當初所以推行簡體字者,著眼於革命帶來的工農兵氛圍者多,也是中國近現代以來長期處於貧窮和內亂不斷之下的產物,是急於求成的因陋就簡。

再者,簡體字還有辨識率降低的問題,把「髮」、「發」兩字簡成「」字,詞義表達功能降低;把「襲」簡成「」,和「裘」字趨於混同。在兩岸交流大開的今天,更衍生很多繁簡之間的轉化問題,屢出笑話。繁體字本是一自然發展、負擔功能最強的字體,相對而言,簡體字只能負擔較低階的文化、社會功能。繁簡之間若要作出取捨,何去何從當然也就很清楚了。

廈大校長:台灣使用繁體字 農村文盲較多

  • 2009-03-13
  •  
  • 中國時報
  •  
  • 【黃淑嫆、白德華/北京報導】

     繁體字好?還是簡體字好?意外成為今年兩會的另一焦點。中國人民大學校長紀寶成十二日表示,繁體字是種歷史,簡體字才代表文化的進步。廈門大學校長朱崇實則說,簡體字有助於掃除文盲,台灣因使用繁體字,所以農村識字率不如大陸

     前不久,台灣傳出要為繁體字申請世界文化遺產的消息。而後大陸著名學者季羨林一番「漢字簡化及拼音化是歧途」的談話,更是一石激起千層浪,再度引起大陸的繁簡體存廢之爭。在今年兩會間,全國政協委員潘慶林則提出了以十年時間,分批廢除簡體字,恢復使用繁體字的建議,認為這有助於兩岸統一。

     對此,在十二日有關「孔子學院」發展情況的記者會上,大陸教育部副部長章新勝以「教育部得依法行政,語言文字有法」做為回應,表示簡體字是合法使用的文字。而人大校長紀寶成則說,「簡化字是中國文化的一個進步」,「孔子學院的教學中當然要使用簡化字」。

     紀寶成說,「繁體字是一種歷史」,在書法、藝術以及中國古代史、古文學等專業研究上,確實是需要的。在國外,漢學家也是一樣,如果研究漢文化的,肯定要懂得繁體字。但是,「從象牙塔走到市場的時候,簡化字要方便得多、好得多。所以還應該繼續推廣使用簡化字,依法推廣使用簡化字。」

     另外,廈大校長朱崇實則表示,「因為有了簡體字,使得中國文盲的人數迅速下降,讓人們識字、認字方便了許多」。他並以和台灣交流的經驗說,「在認字這方面,在最偏僻的農村,我們在掃盲方面的工作做的比台灣還要好」,「在台灣南部一些偏僻的鄉村裡面,我們到那邊去,感覺到他們那裡的一些農民、一些底層的人士識字還不如大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3328434
頁/共7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