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時報【陳可文╱澎湖報導】
民風純樸的離島澎湖,爆發了有史以來最大起的外籍漁工械鬥。廿五日晚間有上百名外籍漁工在街頭械鬥,路人紛紛閃避,留下滿地玻璃瓶、棍棒,一人頭部重傷緊急送醫,警方據報總動員趕到現場,共押回六十三人,初步調查原因,是同屬印尼籍的兩幫人馬,為女人爭風吃醋聚眾衝突。
昨晚八時許,馬公第三漁港鄰近同和路、新店路一帶陸續聚集了上百名印尼籍、越南籍等外籍漁工,咆哮街頭、棍棒齊飛、玻璃瓶亂砸、碎片滿地,彷彿電影古惑仔大械鬥。路人驚慌躲避,緊急報警處理,警方趕至現場,一群人鳥獸散,馬公警分局當場押回六十三人,其餘鬥毆漁工們趁隙跳船逃離現場。
警方漏夜偵訊,調派外事科、移民署及社會處等翻譯人員支援協助,初步調查了解就為了女人爭風吃醋大打出手。
據漁工們敘述,隸屬西嶼鄉船籍的印尼幫某一成員的女友,疑似移情別戀偷偷與馬公市船籍的印尼幫成員暗通款曲,事態爆發後,面子掛不住,於是藉口談判。
西嶼幫集結了近五十名漁工,分批搭車來馬公市挑釁,馬公幫不甘示弱呼朋引伴也找來了近五十人助陣,大夥當場一言不合、挑動情緒,就拿起預藏的棍棒互相毆打起來。
警方昨晚總動員緊急勤務大掃蕩,希望及時遏止歪風繼續猖狂,並表示,近年來澎湖外籍漁工持續增加,以印尼籍最多,也因為分別來自印尼不同地方而分不同派系,平日就有幫派的衝突。
增加外勞 善用之善待之
陳冲內閣決定大幅增加引進外勞,只要確對我國勞工及產業發展有利,無可厚非,也希望其能達成預期效果。不過,還是要提醒政府,增加引進外勞後,除所謂「外勞與本勞基本工資脫鉤」不應採行外,更應特別注意下列兩點:
一、補充性原則等政策底線不可放棄:當初開放引進外勞,決定了遵循「外勞引進不得有礙產業的升級」、「不得使外勞成為變相的移民」、「不使外勞引進帶來治安和衛生保健問題」,暨「引進外勞應採補充性原則」等基本政策底線。這些底線,旨在防止引進外勞所可能造成的不良社會後遺症(例如破壞社會治安與和諧、帶來傳染病等);也在維護我們產業的健全發展與勞工的就業權益,依然切合當前國情需求和社經情勢發展,請陳冲內閣一定要守住。
所謂補充性,即引進外勞,應純在於填補國內勞動力的不足,而非用以取代本國勞工,也就是有本勞可用時就要優先雇用本勞。這個補充性政策,從同意開放引進外勞的俞國華開始,迄吳敦義院長為止,歷經國民黨和民進黨前後十二位院長,從未鬆動,即使其間我國經濟也有過類似目前的不振、不景氣的遭遇。希望陳冲內閣也要能加以固守。
二、對外勞既應「慎用之」、「善用之」,也應「善待之」:台灣引進外勞已有二十多年歷史,但國人仍有人於潛意識裡總認為外勞薪資拿得太多,總以為外勞憑什麼也要受基本工資保障?總不願意給予外勞較公平合理的待遇。須知,外勞來台工作,必須離鄉背景,也很可能要面對不肖仲介的居中剝削,付出的代價實在不小。再說,遠離家鄉去容易賺更多錢的地方工作,是經濟較不發達國家的人民所不得不承受的命運。當年台灣在民國七十年代以前,不是很多人到美國去打工、到德國去當護士、到中東去築橋修路嗎?我們應將心比心去想一想。
外勞來台幫我們解決了家中長輩的照顧問題,所以,他們是我們的幫手(Helpers),而不是乞討者。對他們應心存感謝,不要有占便宜或剝削的心理。所謂「外勞與本勞基本工資脫鉤」的想法,是否有此種占便宜心理的反映,值得大家深思。
至盼政府在增加外勞引進名額之同時,應特別強化對外勞的服務、協助、輔導和管理;也不可為了救經濟,棄守應有的外勞政策底線;尤其要做到增加開放外勞確能促進高附加價值產業之引入和回流。(作者為前勞委會主委,目前於大學任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