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 |  | | | 「獨苗」的未來 一胎化政策下,城市每個獨生子女都是父母的心肝寶貝,父母竭盡所能給子女最好的教育。圖為在海口舉行的童子軍訓練營,參加孩童中,絕對找不出來自農村的孩子。 新華社 | |  | |  |
| |
【記者林奇伯∕綜合報導】中共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主任張維慶宣布,大陸將在五年內出現第四次人口高峰,必須穩定和完善現行生育政策,堅持穩定低生育水平,堅決糾正「放開二胎」傳聞及傳媒不實報導。
中共官方計畫到二○一○年,將人口數控制在十三億七千萬人。
張維慶說法顯示,即使大陸目前面臨「一胎化」帶來城市與農村人口比例嚴重失調,以及城市獨生子女問題,但中共官方仍將繼續實行「一胎化」政策。生育政策調整須經中共國務院批准,地方不能自行決定。
綜合中新社、北京青年報報導,中共中央將直接插手整頓一胎化所帶來的性別比例失衡問題,建立跨省協作機制,將性別比率嚴重失衡地區「集中治理」。
雖然大陸各省份人口陸續「破億」,但一胎化實施多年,教育、性別比例、人口老化、貧困人口增加等問題逐漸浮上抬面,大陸學界與地方政府出現要求重新檢討人口政策的聲浪,甚至傳出中央將「放開二胎」,在媒體熱烈討論下,聲勢頗大。大陸學界提出,按現行規定,部分具有優生優育條件的家庭不能生育第二胎,但農村困難家庭卻可生育第二胎,並不合理,建議放開生育二胎政策。張維慶特別公開駁斥,認為討論已產生不良影響,對計劃畫生育造成衝擊。他也向地方喊話,要各級人口計畫生育部門提出完善生育政策方案,供中央決策參考。
但中共也意識到新興人口問題的嚴重性,張維慶在日前召開的全國人口和計畫生育工作會議上坦承,大陸人口問題趨於複雜,除了人口數爆量困境外,人口素質、結構、分布等問題正加速成為影響大陸人口安全的重要因素。
張維慶也表示,大陸人口老齡化已提早到來,愛滋病等傳染病蔓延、流動人口規模龐大、失業與貧困人口眾多、人口與環境資源的矛盾日益尖銳等,都已成為重要人口議題。
【2006/01/08 聯合報】
一胎化廿六年 大陸未富先老

聯合報記者林奇伯

中共「一胎化」實施二十六年,以政策強行規範生育率的「後遺症」逐漸浮上抬面,人口老化、性別失衡、階級差距等問題為國家競爭力投下結構性的變數。
以往關注「小皇帝」、「小公主」的話題,總是放在教育與人格養成上;但隨著獨生子女進入婚育期,「獨苗」撼動下的特殊人口結構已隱然成形,最明顯的問題是社會「未富先老」。
獨生子女在成長期間揣著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的「六個口袋」,備受寵愛,但也意味著長成後必須撫養六位老人;若結婚成家,則老人負擔人數就要乘以二,變成十二人。
若從整體社會結構來看,老人贍養負擔、勞動人口比率降低,對於經濟發展的影響更不容小覷。根據中共官方公布數字顯示,目前大陸社會養老經費缺口高達二點五兆人民幣,幾乎是政府一年財政收入。未來大陸養老資源需求只會不斷增加,背著老人的年輕人要怎麼往前衝,也衝不了太快,經濟發展的後續能量將大打折扣。
人口老化還只是時間變數,「一胎化」的效應卻有直接激化社會原有階級與性別結構的趨勢。
中產階級集中資源養育獨生子女,將階級更往上推擠,而勞力需求量大的農村地區卻「超標生產」,人口成長減緩比率遠低於都市;生養資源分散的結果,藍領階層農工流動人口劇增,「金字塔」貧富差距上下的兩端越拉越遠。
「一胎化」除了將人口「金字塔」上下拉長,也出現左右失衡,往男性一端傾斜;在「只有一次中獎」的客觀情勢下,重男輕女的觀念加重,農村甚至出現溺殺女嬰,墮胎率提高等現象。
已開發國家的「一胎化」,是因為年輕人想要維持生活品質,選擇不生小孩,生育率自然降低;「一胎化」政策讓大陸尚未邁入已開發國家,就提早背起人口老化的包袱,在階級與性別差距上更激化出色彩分明的樣貌。
人口是國力的直接展現,「一胎化」不只提供一個奇異的人口結構觀察樣本,極端人口政策會將這個國家帶到什麼的境地,也值得持續觀察。
【2006/01/08 聯合報】
別再生了! 大陸官方送特殊內褲

大陸新聞中心∕綜合報導

前天,在蘭州大學第二醫院建築工地的農民工,每人收到一份甘肅人口和計畫生育委員會送的特別禮物——「內褲」(保險套)。
香港中通社報導,「內褲」特殊之處,在精心設計的防盜內置式口袋,可裝面值一百元人民幣的鈔票兩百張;打開口袋拉鏈,除了能看到一包保險套外,口袋內面還有一行紅色小字:外出打工不忘到鄉鎮計生免費辦理流動人口婚育證明,回家不忘計畫生育。
去年甘肅流動時間在三個月以上的人口流量超過百萬人,其中已婚、處在生育旺盛期的人口占大多數;這些以農民工為主的流動人口為該省計畫生育工作帶來前所未有的困難。甘肅省人口計委副主任曹正民表示,目前的政策外生育中,流動人口生育占到政策外生育總數的大部分,已成為該省計畫生育工作的重點和難點。
為宣傳計畫生育,甘肅想出送農民工特殊「內褲」的點子,真是用心良苦。姑且不說效果如何,農民工對防盜口袋倒是讚不絕口,一名小伙子說:「這次回家坐火車時,就不擔心辛辛苦苦掙來的錢會丟了」。
【2006/01/08 聯合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