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韋麗文∕台北報導】
現代人晚婚,少子化嚴重,平均每對夫妻僅生育一.一八個嬰兒,台灣生育率居全球之末。青年勞動九五聯盟呼喊,不婚不育,卅而不能立,現代年輕人是「青貧族」,不是不為,而是不能。
青年勞動九五聯盟今天針對現代青年不婚、不育現象舉辦座談會,聯盟指出,晚婚與少子化成為台灣年輕世代特徵,時下年輕人已經成為新一代的青貧族。
台大政治系副教授、婦女新知基金會董事長黃長玲指出,早年在工業化過程,當時的青年可以憑藉教育突破階級,獲取財富。但是隨著階級穩定後,大學教育昂貴,文憑又越來越不值錢,貧者已經難再憑藉教育來突破階級。
為何年輕人不結婚、不生子?青年勞動九五聯盟成員莊雅涵認為,助學貸款壓力、畢業等於失業,加上工作不穩定,讓年輕人不敢結婚。就算有工作,薪水低、失業率高,單身比結婚的風險小,成家立業對現在的青貧族而言,只能想不敢做。
青貧族們不肯結婚生子,導致國內生育率直直落。台灣平均每對夫妻僅生育一.一八個嬰兒,生育率赫然居全球最末位。
按此趨勢發展,預計再過十年,到西元二○一六年,台灣人口將呈現負成長;不到半個世紀,至二○五○年,全國人口將不到一千八百萬人。頭重腳輕的人口結構,不但將造成勞動生產力的短缺,國家的社會福利支出也變得沉重。
聯盟指出,法國總生率低也是世界有名,但是在法國政府提供生育家庭住屋、退休等補助、免費的幼教課程、長期產假,甚至還有管家津貼,使婦女總生育率緩步回升。
如何幫助青貧族突破不婚不生的困境?黃長玲說,提供良好的社會制度和養育孩子的環境,讓年輕人擺脫青貧族,年輕人自然願意成家、結婚生子。
【2005/11/20 聯合晚報】
卅年後 台灣每二人養一個老人
| | | | | | | 台灣去年出生的嬰兒僅廿萬五千餘人,從民國卌年統計數字以來,這是最低的出生人數。 記者林俊良∕攝影 | | | | |
| |
【記者徐碧華∕台北報導】新生代已有不可逃避的宿命,注定要努力賺錢扶養老人。去年出生的新生兒長大到卅歲時,台灣的老年人口扶養比約百分之五十,亦即兩個工作人口就要養一個老人,是父母輩的三倍。
嘉嘉去年卅歲,在年底生下小呈,這是她第一個小孩,她很想去幫小呈算命。其實不用算命,單看人口推估統計,就可確定小呈長大後的經濟負擔很重;扶養老人的負擔會透過稅收和健保費率的調高,重重地壓在小呈身上。
台灣剛進入「老化國家」,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只有兩百廿一萬餘人,占總人口百分之九點七。等到小呈卅歲時,按照經建會的人口推估,老年人口將達六百一十三萬餘人,占總人口約三成。
目前台灣老年人口的扶養比是百分之十三點六,亦即約七個十五到六十四歲的工作人口扶養一個老人;小呈的同輩人數較少,當他卅歲時,台灣的工作人口比目前少,老人卻大幅增加,屆時扶養比可能接近百分之五十。
如果延長在學時間遲緩就業趨勢不變,不能期待十五到廿五歲的人投入工作;如果提早退休的趨勢也不變,對五十五到六十四歲的族群也不能寄予期待。扣除這兩類人,小呈要承受的扶養比其實更沈重。
經建會指出,在小呈中年以前,會碰上兩次老人潮,一次在小呈約十歲時,這年台灣第一次的嬰兒潮變成老人,這些嬰兒約在民國卅八年第二次世界大戰後出生,於民國一百○三年進入六十五歲。
當小呈卅六歲時,會碰上第二波老人潮。台灣的第二次嬰兒潮出現在民國六十五年,那一年是龍年,出生人口超過卌二萬,這批六年級生在民國一百卅年剛好六十五歲。於是扶養老人的負擔會一直跟著小呈。小呈卌歲時,老年人口扶養比超過百分之六十,卌五歲時超過百分之七十。
小呈要扶養的老人不只人數比爸媽時代還要多,而且所扶養的老人年紀也大得多。因此,小呈為扶養老人所付出的錢,會高於父母輩。
【2006/02/12 聯合報】
不到十年 年出生人口減少三分之一
記者徐碧華、孫中英∕台北報導
不婚、少子化的情勢嚴峻,去年台灣出生人口只有廿萬五千八百五十四人,再創歷史新低。去年結婚對數仍處低檔,行政院經建會預期今年出生人口也不會太高,估計十年內就會形成人口負成長。
從民國四十年起到八十七年,台灣每年的出生人口都超過卅萬人,九十年以後年年在廿七萬人以下,而且下降速度非常快,去年已跌到廿萬人邊緣。不到十年的時間,年出生人口減幅已達三分之一。
出生人口減少,相對的,扶養小孩的壓力也減輕,九十四年扶幼比降到百分之廿六點一,這是歷史新低,約四個十五到六十四歲的工作人口養一個小孩,民國八十五年時是約三個工作人口養一個小孩。
八十八年出生人口首度跌破卅萬人,這批人已到了小學入學年齡,經建會官員指出,隨著少子化時代的小孩陸續長大,很快的,幼稚園及小學就會面臨學生數大幅減少、師資過剩的問題。
出生人口會在何時止跌?去年結婚對數比前年多一點,前年是十三萬多對,去年是十四萬多對,經建會官員說:「結婚對數多,通常翌年的出生人口也會較多,因此今年出生人口有可能回升。」
但預估也只是小幅回升,因為不管十三萬對或十四萬對,都低於九十二年以前的十七、十八萬對。
不婚的情況也越來越嚴重,很難期待結婚對數顯著攀升。去年廿五到廿九歲的婦女,已婚者只有百分之卅六,比民國九十年降了十個百分點;至於卅到卅四歲,去年的有偶率繼續下降,只有百分之六十五,比九十年約降七個百分點。
經建會原本預估要到民國一百一十年才會形成人口零成長,但出生數比預估值少很多,人口零成長應會提前到來。經建會估計在民國一百○五年之前,就會形成人口零成長,距現在不到十年。
人口零成長後的第二年,經建會預估就會進入人口負成長;人口負成長之後,對住宅、消費的需求應該都會下降,經建會擔心台灣未來還要承受內需不振的衝擊。
人口素質的問題也令經建會擔憂,已經連續數年,台灣的新生兒有一成以上是由外籍媽媽所生。
【2006/02/12 聯合報】
新人口政策 鼓勵優質移入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因應新生兒逐年減少、人口加速老化,台灣人口政策將有重大措施。經建會副主委謝發達指出,各部會將配合增訂「移民法」,將「投資移民及技術移民」納入規範,以鼓勵高科技、優質專業人口移入。
台灣是個人口密度很高的國家,從未考慮過引進移民,這是台灣首度將人口移入納入人口政策。
新的人口政策同意人口「空降」,但並不準備鼓勵「內升」,亦即不準備鼓勵結婚或生育。
取消所得稅懲罰婚姻的設計,以及補貼第二胎或第三胎,過去討論多次,都沒有列入新的人口政策中。
行政院跨部會專案小組研擬兩年的「人口政策綱領」已經完成,經建會及內政部將報行政院核定後,即將推出人口政策白皮書,這也是台灣在民國八十一年宣布「人口寬鬆政策」後的新人口政策。
「人口政策綱領」中,較重要的是制訂台灣的「移民政策」。經建會官員說,如果未來有大量移民進入台灣,人口零成長或負成長的狀況就會延後發生。政府看中創辦廣達電腦的林百里,為移民政策的「最佳代言人」。
經建會主委胡勝正說,台灣目前高科技人才可以分成三類:有土生土長的代表,例如鴻海的郭台銘和宏碁的施振榮;有留學回國人才,例如台積電的張忠謀;還有一種是「留台學生」,例如華僑子弟來台深造,最後在台定居甚至創業,廣達的林百里就是最佳代表。
胡勝正表示,如果在「留台學生」這個基礎上,用移民政策擴大吸引專業優質的年輕人才留台或來台,除可以充實人力外,還可以提高人口素質及競爭力。
在「經濟移民」(或稱投資移民)部分,胡勝正說,政府將規畫提供足夠誘因,吸引願意來台創業及投資的國外人士。
經建會官員說,在人口政策綱領討論之初,曾經提出「生育補貼」政策,但由於政府目前財政負擔大,這個提議未獲各部會共識,再加上社會「不負責任的」生育現象普遍,而婦女學者也反對利用婦女為「生產工具」,這項規畫因而作罷。
【2006/02/12 聯合報】
買保險、買基金 「養老靠自己」
記者林韋任、喻文玟∕台北報導
「養兒防老?我不敢期待!」面對少子化及高齡化的趨勢,多數父母親都規畫買保險、基金,「因為養老要靠自己」。
剛當媽媽的莉莉安表示,雖然生小孩後經濟壓力變重,但她還是參與公司的退休金提撥,也買保險、基金。
莉莉安的兒子誠誠(化名)昨天剛滿三個月,誠誠是大家族裡期待已久的新生代。莉莉安趕緊幫兒子開戶,把數萬元壓歲錢存進去。莉莉安擔心兒子長大後,要面對台灣高齡化社會的負擔,想設法幫他先減輕一點壓力。
莉莉安與先生都在金融界工作,近來部分金融業整併,不少人被迫提早退休,莉莉安算了算,隨著醫藥進步,越活越久,她擔心退休金斷糧,正在充實第二專長,退休後還可另找工作。
另一方面她努力存養老金,她算了算,每個月兩萬元的保母費,上千元的尿布、奶粉錢,還有十八年的房貸要揹…。
面對這些固定支出,什麼時候再生第二胎?莉莉安說:「經濟壓力太大了,留給有錢人去生吧!」
卅七歲的楊老師結婚六年計畫懷孕,她剛懷孕就替孩子「算帳」,女兒一出生就替她買保險。楊老師說,雖然是雙薪家庭,但是等到女兒念大學時,她和先生都已退休,現在幫孩子保險,「孩子有保障,也為自己存錢」。
卌七歲的汪小姐是家庭主婦,育有兩女,一個讀小三、一個念高二。汪小姐從大女兒出生,就開始幫她計算每一筆開支,在小三就累積超過百萬元。
也在金融界服務的高婉菁,即將生第二個小孩。她生第一個兒子是因為夫妻愛小孩,懷第二胎則是怕兒子無聊。重視教育的高婉菁已開始為兒女存學費。
雖然不要子女太早接受制式教育,但高婉菁擔心兒女大學畢業後就業,平均月薪才兩萬多元,怎麼組織家庭?她希望兒女能念到碩士以上,但教育時間拉長,父母負擔也加重,須提早規畫。
【2006/02/12 聯合報】
重視預防 減少醫療支出
記者施靜茹、喻文玟∕台北報導
面對人口高齡化的趨勢,學者建議政府應重視預防醫學,才能減少人口老化造成的醫療支出;另一方面,新生代必須知道怎麼創造自我價值,免於被淘汰成為失業人口。
台大公衛所副教授楊銘欽表示,雖然健保醫療費用成長率控制在一定範圍,但未來老年人口變多,相關醫療支出勢必提升,到時候該縮減哪些疾病的給付,健保資源的分配令人頭痛。
台大社會工作學系教授林萬億認為,新生代要憂心的問題,不只是經濟面和負擔高齡人口結構的社會成本,而是如何提高自己競爭力和產值,年輕人必須知道怎麼創造自我價值,免於被淘汰成為失業人口。
【2006/02/12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