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家庭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不孕難產資料】(轉貼)
 瀏覽42,684|回應188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4.10.22 中國時報

王晴怡∕北市(大學生)

據報導台北市因為出生率逐年下降,市府研擬免費補助「第三胎寶寶」一年的奶粉及尿布錢。此一鼓勵生產政策,看似誘因頗高,對於生產第三胎的家庭似乎也不無小補,然而以台北市的家庭生態,以及整個大環境是否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環境而言,這項政策的效果恐怕值得商榷。

一般而言,傳統重男輕女觀念較重的家庭,生了兩胎都是女生常會「再接再厲」繼續期待第三胎;或仍有追求子孫滿堂的「使命感」的家庭,其生產意願本來就較高。而那些只生一胎或兩胎,甚至沒有小孩的家庭,通常是因為多方考量子女未來的扶養、教育費用以及照顧子女所花的心力,尤其都會區競爭激烈,孩子小小年紀上語文補習班或才藝班已是家常便飯,奶粉、尿布錢比上這筆花費,還是小事一樁呢!加上台北市職業婦女或雙薪家庭日增,在沒有時間照顧小孩的情況下,工作場所又未能提供完善的托育制度,大環境也沒有良好又足夠的育嬰處所,孩子的照護環境差,當然這些婦女多胎生產的意願便越來越低了,是故這項政策的影響,恐怕不及這些真正要鼓勵生產的對象吧!

人口數減少,根本原因在於現代緊湊的工作環境下,整個社會並沒有良好的托育政策,是故改善嬰幼兒的照護環境才是長遠因應之道。

本文於 修改第 2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7327
 回應文章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一胎化新問題》中國小皇帝 婚姻低能?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胎化新問題》中國小皇帝 婚姻低能?

  
 
大陸一胎化政策下的獨生子女,是備受父母寵愛的「小皇帝」。
(法新社)
 
 
【綜合外電報導】

陳小姐和劉先生婚後與公婆同住,小夫妻倆經常會為一些小事鬧意見;一有爭執,公婆就幫著兒子數落。陳小姐的父母怕女兒吃虧,三番兩次跑去和親家理論。結果,雙方父母鬧得不可開交,陳小姐要求和公婆分開住,卻遭丈夫拒絕,理由是離開了母親,他什麼都不會做。不久後兩人離婚,陳小姐要求男方賠償。

潘先生和女友相愛多年,準備年內完婚,不料卻被一場「寶寶姓氏爭奪戰」攪亂計畫。原來,女友是獨生女,準岳父大人以潘家有兄弟二人,不用擔心沒人延續香火為由,要求「以後小孩跟女方姓」,遭到潘先生父母強烈反對,認為不僅會讓他們家顏面喪失,還可能會讓已過門的大媳婦有樣學樣。

中國大陸從80年代開始執行一胎化政策,形成9000萬人獨生子女世代。嬌生慣養的「小皇帝」們,即使踏入婚姻、為人父母,社會角色轉變,但優越感沒變,引發種種問題,甚至掀起下一代「冠姓權」爭奪戰。

許小姐和朱先生結婚證已領,就在婚禮前一個月,雙方父母第一次見面,結果不歡而散,朱先生當即決定取消婚禮。數日後辦理離婚手續。沒多久,許小姐檢查得知自己懷孕,很想復婚,沒想到朱先生卻一口拒絕,理由是他不能違背父母意願。

隨著中國第一代獨生子女生育高峰的到來,「冠姓權」爭奪戰逐漸多起來,子隨父姓的傳統逐漸被打破,孩子有的隨母姓,甚至也有將父母姓氏組合成「複姓」,一家三口三個姓的現象,在很多城市出現。

浙江省舟山市公務員柳女士自述的故事很有代表性:「說來湊巧,先生姓楊,我姓柳,所以女兒的名字就比較好取:楊柳依依,怎麼樣?不錯吧!」

「我們兩家的父母都比較開明,香火意識不是太重。懷孕時,因為害喜得厲害,我半賭氣半開玩笑地說了句:『女人懷孩子這麼辛苦,生下來卻要跟你們男人的姓,這不公平,咱的孩子得跟我姓!』沒想到,先生很大度地說:『那也沒關係呀!』這樣一來,我倒不好意思了。兩人商量後,覺得不如組合一個新的姓,以示孩子是我們夫妻愛情的結晶。」

【2006/08/30 民生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29513
(轉貼)生育問題》生幾個孩子才夠?
推薦0


aliceta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生育問題》生幾個孩子才夠?

【秦維芬(新竹竹北)】

同事小琪育有一子,今年已五歲,日前與她閒聊,問她是否想再生第二胎?

她回答:「很矛盾,有時想生,有時又不想。」但婆婆、媽媽及好友都勸她再生。我問她不想再生的原因,她回答:「感覺有一個孩子就夠了,生子容易,養子難!」

好友小亭又是另一種想法,她已育有二子,今年已屆四十一歲的她,還想再生第三胎。她的理由是:「感覺二個小孩太少,若自己年老時,怕二子互相推卸照顧父母的責任,若有三個孩子共同分擔,責任不會太重。」但老公不支持她,因為她老公在外地工作,平日無法幫忙照顧孩子,而且,若有三個孩子,經濟壓力會更沉重。

而我的情況又與她們不同,結婚七年才得一子,當時興奮的心情,筆墨難以形容。在兒子五歲前,皆沉浸在育子的快樂當中,不會想要再生。

常聽到有人抱怨育子的辛勞,私下會想,真是人在福中不知福,「孩子是上天給我們最珍貴的禮物。」也有人問我為何不再生?我回答:「生子靠緣分,強求不得。」

兒子今年已十歲,聰明、可愛又健康,認識他的人,都說他沒有獨生子的驕氣,人緣非常好,朋友也很多,而且他並不感到孤獨。

【2006/08/28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27225
(轉貼)少子化效應》小兒、婦產科住院醫師 等嘸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少子化效應》小兒、婦產科住院醫師 等嘸人


在少子化的社會中,寵物似乎已漸漸取代了孩子的地位。
記者潘俊宏/攝影
【記者胡恩蕙、楊清雄/綜合報導】

出生率下降,除了影響教育的供需,也連帶影響小兒科、婦產科的住院醫師招收。不過醫師認為,經濟、教育水準的改善,未來婦產科、小兒科仍有需求,呼籲有興趣的醫學生加入。

出生率下降,小兒科住院醫師人數,從5年前每年約250人,到近2、3年每年約120人,少了一半以上。以台大醫院為例,過去每年有90幾人應徵兒科住院醫師,現在只剩40幾人,今年台大醫院兒科第一年住院醫師招收18人滿額,情況算相當好的。不過,全台灣約三分之一兒科住院醫師都集中在台大、馬偕,其他像榮總、國泰等醫學中心都面臨住院醫師收不滿的情況,更遑論其他中小型醫院了。

台大醫院小兒部主任江伯倫表示,媒體報導出生率下降,讓實習醫師覺得小兒科將愈來愈沒有前途。兒科如此,婦產科則被認為是高風險、高工時且相對給付低的科別,情況更是慘澹。婦產科醫學會每年開出約80名住院醫師名額,90到92年各收到50人,93及94年只收到30、40人。

雖然如此,並不意謂未來婦產科、兒科需求減少,婦產科醫學會理事長楊友仕指出,現代人教育水準高又晚婚,未來生殖醫學將更發達;婦女愈來愈重視生活品質,泌尿婦科也是發展方向,協助婦女改善頻尿問題。此外,婦產科將朝乳房醫學發展,幫助外科醫師做乳癌篩檢。

江伯倫對兒科發展也表示樂觀。他認為,現在孩子生得少,父母反而更重視健康,稍有一點病痛便相當注意。他指出,現在兒科住院醫師人少,未來競爭少,要升上醫院主治醫師、出去開業都比較有機會,呼籲有興趣的醫學生不要放棄。

【2006/08/28 民生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26123
(轉貼)未婚生子 未來可能合法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口政策》未婚生子 未來可能合法

  
 
新生兒出生率逐年下降,醫院嬰兒室迎接誕生的喜氣場景,恐將愈來愈難見到。
記者王慧瑛/攝影
 
 
【記者陳民峰/報導】

近年來知名人物未婚生子的新聞充斥,社會逐漸見怪不怪,現在迫於生育率嚴重降低的壓力,政府考慮承認未婚生子、未成年家庭的合法性,亦即只要年輕人願意「增產報國」,未來各種獎勵、補貼、減稅等制度將一視同仁。內政部次長簡太郎解釋,這叫做「承認多元家庭」。

簡太郎以法國為例,未婚生子比率超過40%,法國將這些未婚男女生育的子女一視同仁,多年來各種鼓勵生育的制度、措施都可享受;也因此,法國的總生育率(每位婦女一生生育子女的總平均數)已從早期的1.5人提高到1.9人。台灣地區婦女總生育率,由民國60年的3.71人,降為70年的2.46人,80年1.72人,到去年已經降為1.12人,今年將更低。

內政部新訂的人口政策實施計畫,實施期間從96年至105年,主要內容是普設公私立幼稚園、辦理社區保母支持系統、發放托育補助、幼兒教育券、醫療補助等,甚至包括購買國宅的資格、所得稅免稅額的提高等。總之,要讓年輕男女對生養小孩「感興趣」──不管是否已婚。

【2006/08/28 民生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26120
(轉貼)減班減師關校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減班減師關校 社會教育大衝擊


新生入學人數逐年下降,校園迎新活動勢必越來越冷清。
記者翁禎霞/攝影
【記者梁欣怡、唐惠彥、林上玉、沈尚良、李友煌/連線報導】

◎再過幾天,新學年國小新生就要報到了。在出生率往下降的曲線中,新生人數逐年下降,帶來減班、減師,甚至幾年以後高中職、大學都可能出現關校的問題,對教育及社會將造成甚麼樣的影響?政府及教育單位又做了怎麼樣的因應計畫?

●據統計,今年國小六年級畢業生有31萬多人,但小一新生入學人數約28萬人,因為是龍子龍女入學,各縣市國小減班情形趨緩,但接下來減幅擴大,到100學年度時,新生入學人數約僅21萬。

以高雄市為例,95學年度(龍年)實際新生入學人數約17000人,較94學年度新生人數相差無幾,96學年度則預計減少1200人、97學年度再減2700人、98學年度減860人、99學年度會再少1236人,100學年度更少320人,然後學齡人口減少情形才會趨於緩和。

台南市政府教育局因應教育部要求,曾經完成到民國100年的國小班級數預估。以民國100年的國小6個年級預估班級數,與95學年度做比較,減少了將近一成五,大約是250個班級,這是以每班35位學生所做的估算。因此,在5年後,大約是減掉目前一個年級的學生人數──8000多人。

根據這樣的清形,台南市國小班級數在未來2年是以近4%的速度下降,再下去的3年也有將近3%的幅度。

台中市的小一新生也是逐年下滑,92學年度有15995人,93學年度14684人、94年學度14213人,今年則因龍年生入學而小幅增加為14360人。

教部擬策 減生不減師

面對這種學生人數下滑的減班壓力,目前流浪教師的問題只會越來越嚴重,甚至連現任教師都有遭到解聘的可能。像台南市今年就未再招考國小老師,缺額等著明、後年減班時能自動填掉,也免了將來超額教師太多還得解聘,惹來更多的問題。

不過,據指出,教育部已經大略有了方向,希望朝「減生不減師」方向去做,以降低對教師的衝擊,也能提升教育品質。但若趨勢無法反轉,難保不會有走向減師、關校的一天。

像台北市額滿學校每班編35名學生,若一般學校則僅編30人,就是要減緩減班衝擊,但即使如此,今年仍可能縮減100多班,到99學年度將再減250班。台北縣則趕在教育部政策之前,從今年起國小每30人編一班。

高雄市的對策是採逐年減少1人的編班方式,減少的班級數可降低至以35人編班方式的一半左右。此外,為保障超額教師權益,高雄市也將控管新進教師員額於每年3%到5%的成長範圍內。

台中縣則是雙管齊下,一是將國小原本每班35人減為34人,二是落實特教法規定,每班如有1名特教學生,可折抵1~3名學生名額,讓今年的班級還從去年的660班小增為676班,避免教師超額的問題。

都會學校 壓力相對小

超額教師的問題在都會區不算太嚴重,台中市近兩年內還不至於出現,這是因為鄰近鄉鎮會跨區或設籍大都會區入學,學生相對還是較多。台中市今年還是舉辦了國中、國小教師甄試,國小甄試名額多達68人、國中的缺額達187人,今年將全部補齊。

至於國中部分,台中縣每班從40人降為38人,再降到35人,這2年非但不受影響,且因所有國中都達編班標準,相對產生教師缺額,還有能力辦國中教師甄試,但從後年開始入學新生不增反減,勢必會有減班情形。

不過,國中生有升學壓力,都市的國中占有優勢,容易吸引鄰近鄉鎮學生,像台南市,就有隔鄰的台南縣與高雄縣學生會進來,實際報到新生人數都略高於預估數。

技專院校 推動產學合作

學生愈來愈少,首當其衝的國民中小學,教育部將班級學生人數降至每班35人以下,高中職則著力提升公立學校辦學品質、解決私校經營困境,同時推動技能檢定機制,加強推動學校與企業界的產學及建教合作,鼓勵學校利用研發產生的智慧資產獲取收益。

技專校院部分,教育部持續推動產學合作機制,並調整技專校院進退場結構,鼓勵開辦回流教育,並推動技專校院的國際合作與交流,吸引外國學生來台攻讀學位,大學方面則將朝質、量邁向國際化努力,加強控管高等教育數量的發展,落實進退場機制,促進高等教育國際化並與國際接軌,推動擴大招收外國學生。

【2006/08/28 民生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26117
(轉貼)少子化》一個人的童年 到哪去學搶玩具?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少子化》一個人的童年 到哪去學搶玩具?
【本報記者梁玉芳、魏忻忻】
「給孩子一個伴」是鼓勵多生的新口號。當孩子生得少,小孩得習慣一個人長大、一人份的快樂。 記者陳柏亨/攝影
在少子化浪潮之下,「台獨」勢力日漸坐大。「台獨」指的是「台灣獨生子女」。

「請問有沒有獨生女媽媽?我女兒三歲半,但我打算只生一個,又擔心她會孤單,以後她會怪我嗎?大家有何建議?」一位媽媽上網丟出疑慮,許多人回應她,有支持不生、有鼓勵再生的;更實際的是,許多只生一個小孩的媽媽,決定仿國外成立「play group」,讓一群一歲多到四歲的孩子定期網聚,滿地撒歡。

「連搶玩具都是家裡學不到的技能,」職業婦女的「小樹媽」說,小孩跟小孩玩才自然,就算只是偶爾見面的「虛擬手足」,她也覺得心安多啦。原本覺得只生一個,對孩子有些虧欠的,現在發現「獨生子女」不在少數。

「獨生子女愈來愈多了,」全國教師會理事長吳忠泰指出,身在第一線的小學教師感受最深。他曾在台北縣三所小學對四十二個班級進行調查,最高比率是全班卅五人中,有十五人是獨生子女。雖然小一新生未來還是有機會擁有弟妹,但是根據人口趨勢,愈來愈多獨生子女已是定局。

國民健康局的生育意願調查也顯示,七成受訪者認為生兩個孩子最理想,但實際結婚後,卻有五成的人說一個就好,再來受不了,「養不起」是主要考量。

少子化浪潮席捲,獨生子女家庭也全球化了,在許多國家成為主流。除中國大陸是「一胎化」政策外,德國、西班牙等國一半以上的家庭都是獨生子女家庭;義大利學者憂心大家族傳統就要消失;美國、日本為獨生子女出版的書及網站更不在少數。

當愈多父母只生一個時,「一個人長大」的經驗將變得普遍,但獨生子女並不好當,刻板印象是其一。

「為什麼每次(和朋友)吵架,就要說:獨生子女最難搞?」在全台最大的bbS站「批踢踢」上,獨生子女在「獨生子女板」上相濡以沫,這群「台灣獨生子女聯盟」成員最想甩開的標籤是隨著「獨生」而來的臆測,包括驕縱、依賴、獨享家產等;外人卻看不見他們獨自長大的孤單,和父母緊密的牽絆負擔。

六十七年次的林子珣記得,小學時導師還跟班上同學說,「她是獨生女喔,各位同學要多體諒」,那時她覺得好慚愧,「到底慚愧什麼呀,好像我個性就會有缺陷似的」,讓她到現在耿耿於懷。

聽多了諸如「為什麼你爸媽只生一個?」「好好喔,以後你家財產都是你的」之類的言辭,「台獨」網友忍不住搞笑:當獨生變成主流,「非獨生」才是少數時,學者就會開始研究「非獨生子女的人格特質/適應問題」,人家就會問:「為什麼你爸媽要生那麼多小孩?哦,他們一定很不愛你喔!」玩笑背後是長期被「問題化」、「特殊化」的不耐。

獨生女李韋姍由己身經驗出發,完成以獨生子女對自身生命經驗主觀感受及看法為主題的碩士論文。訪談十一位成年獨生子女後,她指出,「孤獨」是獨生子女很小就必學習面對的,因為沒有手足,所以因應人際衝突能力比較弱、更渴望融入團體;父母完全的愛讓他們有自信,但未來也須承擔照顧父母的責任。

她說,歷來對獨生子女表現的研究結果十分分歧,原因就在於決定性格的不是獨生、非獨生,而是家長生育獨生子女的原因、看法、教養態度和方式。

愛與責任,是一體的兩面。六十三年次的獨生女「小古」說,父親四十歲才生她,父女感情極好;如今父親七十多歲了,日漸老去,「光看他駝背的背影,我就會掉淚」,她放棄出國留學的計畫,因為「很怕半夜會接到電話,趕不回來」。

老年乏人照顧,也是政府鼓勵人民多生的說詞之一:「給自己的未來一個機會」。以對岸為例,大陸「一胎化」的第一代獨生子女已到適婚年齡,獨生子和獨生女結婚被稱為「獨苗合盆」。小時他們是「四二一」世代,四個祖父母加兩個爸媽,六個大人照顧一個小孩;如今,獨生子女夫妻肩上扛十二個老人,不禁感嘆「小皇帝已成最辛苦的一代」。

前台北縣勞工局長曹愛蘭和台大教授施信民從不給他們卅歲的獨子「養兩老」的壓力,因她深信「老年照護不該家庭個人化,而是社區公共化」,她努力推動照護體系,準備要在老人機構終老;政府要說服人民「手足是父母給的最佳禮物」,還得有更好理由才行。

【2006/08/28 聯合報】



少子化》醫師怎麼說?姊們手捧的么弟 最驕
【記者魏忻忻】

多年來,社會對獨生子女總存有疑慮,以為會養出一些驕縱怪物。

馬偕醫院精神科主治醫師臧汝芬指出,這由父母態度決定,「過度保護」是最常見的狀況,緊迫盯人,讓孩子喘不過氣來。

比如,孩子要和同學出去,爸媽就是不准,除非「爸媽跟你一起去」;去遊樂園,孩子說要玩這個遊戲,爸媽認為飛太高,不行;那玩另一個,轉太快了,「你頭會暈」,也不行。

臧汝芬說,成長許多事情必須自己探索,父母的過度保護,讓孩子失去自我磨練的機會。

太寶貝孩子,父母變得神經質。孩子跌倒了,媽媽到學校請老師注意,還要對其他同學耳提面命,「你們不能再讓某某人跌倒!」讓孩子變成瓷娃娃,沒人敢接近。

臧汝芬說,父母的表現反映了他們的焦慮,因為只有一個孩子,深怕有個閃失。

有人批評獨生子女比較自我,臧汝芬認為,獨生女子獨享家中資源,分享是必須學習的,但不能一概而論。

其實,臨床上常見有適應因難的孩子,並不是獨生女子,而是父母生了幾個女兒之後,好不容易盼來的獨子,這種有很多姊姊的么弟,比獨生子女更容易受到溺愛,出現適應困難的比率也更高。

臧汝芬認為,重點不是獨生子女,而是父母的態度。

其實現在很多年輕父母也體認到,要讓自己的獨生子女有更多機會和同齡孩子互動,所以會讓孩子上遊戲班、定期聚會等;多和表兄妹、堂兄妹相處,也是好方法,爸媽應恩威並施,教導分享、尊重與獨立。

【2006/08/28 聯合報】

少子化》爸媽若走了 連商量的人都沒有
【記者梁玉芳】

六十四年次的獨生女「銅豌豆」小時候滿羨慕別人有兄弟姊妹的,她算過如果這些手足稱謂都齊全,那爸媽得生五個小孩,她剛好排中間才行。

年紀漸長,朋友告訴她:「妳知道世界上有比星期一更令人討厭的東西嗎?是妹妹!」或「哥哥其實是最會欺負你的人」,她逐漸接受「爸媽就是我的全部,我也是他們的全部」。

她從小在大人堆裡長大,行為模仿對象是大人而非同儕,「一直到高中以前都很老氣橫秋」。

她愛熱鬧、愛朋友,獨生子女耍孤僻、驕縱等等印象,都不適合她,有人知道她是獨生女,會說:「看不出來耶!」「什麼意思?」銅豌豆說,哼。

對「獨生子女」這個身分,大學畢業那年,她有了深刻的體會,因為疼她的外婆過世了,在家族哀傷中,她看到媽媽和舅舅相互扶持、處理繁雜後事,「如果我的爸媽走了,到時我連商量的人都沒有。」

銅豌豆說,那一刻她非常真實地感受「總有一天,我就是一個人」。

她很難像同學想去哪國,拎了包包就走,「理智上很想,心理上不忍」,「爸媽就只有我」的想法一直拉著她。當年她試著到北京遊學,計畫考當地研究所,媽媽跟著去,在宿舍裡開伙,「宿舍裡外國學生都是她養的,她是人氣王」;第二個月,連爸爸都來了,一家三口居然一起留學!

獨生子女和父母緊密相連,依賴又想脫離的心情,外人難以體會。銅豌豆說,她大學沒參加社團,因為「我有門禁」,九點得回到家,同學聚會,她永遠是掃興說「我要回家了」的那個人。

去年,她決定「衝」了,爭自由。和朋友聚會,媽媽問她幾點回家,她說不知道,後來把手機關了,痛快聊到天亮。回到家,媽媽一夜沒睡,哭說再也不要管她了。銅豌豆很難過,但不後悔。

她跟媽媽保證,她一定會報告跟誰在哪裡,一定安全回家。經過幾個月的拉扯,現在就算她晚回家,「媽媽都可以自己睡得很好」。

銅豌豆決心赴美念書,就算擔心兩老,「總不能一輩子一起綁在這裡吧。」

爸媽答應她,會勤運動、吃得好,讓自己很健康,「多給我一點自由時間」,等他們真的老得動不了,爸媽說要去住老人公寓。

「他們想怎樣都好,只要他們快樂。」爸媽對她的愛有多深,她的責任就有多重,「這就是我的命運吧」。

【2006/08/28 聯合報】

少子化》當兵才知道 不狼吞虎嚥就挨餓
【記者魏忻忻】

作為一個「資深獨生子」,台大醫院復健部兼任主治醫師藍青常是朋友猶豫「要不要再生一個」時的諮詢對象。藍青一貫態度是大力鼓吹「行有餘力,再生一個」,因為依他成長經驗,「沒有手足,孩子好孤單」。

四十四年次的藍青是獨子,自稱少子化先鋒。他最近投稿本報,用自身經驗鼓勵父母「還是多生一個吧!」他說,少子化討論都針對社會生產力;可是「多數父母才不會去管國家的競爭力」,但如告訴他們,有手足對小孩較好,他們可能會多生一個。

以孩子立場出發,果然打中父母心,好些人對藍青說:「如果早幾年看到你的文章就好了,現在想生第二個,已經太老了。」

藍青說小時候和鄰居小孩玩在一起,不會太無聊,但是在家時還是會寂寞,所以「自己說故事給自己聽」。此外,缺乏手足競爭的操練,當兵時吃了大虧,「當兵之後才知道競爭的重要,不狼吞虎嚥就會挨餓。」

藍青的太太恰是對照組,她是老么,上有七兄姊,加上嫂嫂、姊夫,龐大親屬網絡,不但容易獲得人生經驗,有困難也容易解決。不像他成長過程中,從國小學注音符號,到考大學如何選系,都得自己摸索。藍青婚後,當然生了不只一個。

藍青強調,生兩個對父母也省力,孩子大一點就會一起玩,小的搞鬼,大的會告狀,父母不需要亦步亦趨。

藍青坦白說年輕時只想發展自我,覺得小孩可有可無。但中年以後,才發現小孩帶來的快樂,遠超過名利爭逐。他覺得「還好當初奉太座之命,多生一個,不然現在一定會後悔!」

他認為,孩子對維繫父母感情很重要此外,生兩個不但可傳下較多基因,也比較「保險」。

他以名片「亂世佳人」為例,白瑞德對女兒百般疼愛,後來女兒不幸墜馬死了,白瑞德悲痛欲絕,離郝思嘉而去,他對郝說,如果女兒還在,他也許不會走。藍青說:「你看,如果他們當初生了兩胎,結局就可能不一樣了。」

【2006/08/28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26103
(轉貼)十年後 勞動人口將負成長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10年後 勞動人口將負成長


■ 記者孫中英/台北報導

經建會推計,台灣十五歲到六十四歲的勞動人力,將從十年後開始下降,到二?四九年,勞動人口將只剩五成五左右。學者說,除非現在開始增產報國或有大量移民湧入,否則台灣勞力市場未來將出現供需失衡。

台灣生育率不斷下降,人口結構已開始失衡。根據經建會的人口「中推計」,台灣十五到六十四歲的可就業勞動人力,會在二○一五年達到高峰,約有一千七百二十四萬人左右,占人口總數的百分之七十四點三五,但此後,勞動人力即開始減少。

經建會表示,台灣勞動人口會從二○一六年開始出現負成長。在二○四九年,台灣的勞動人力約一千零六十五萬人,占當時人口總數、一千九百零八萬人的百分之五十五左右。

勞動人口減少,首當其衝的就是「經濟成長將急速下滑」。但經續會結論中並沒有推出具體因應人口老化政策,反倒提出台灣在二○一五年,國民所得要達到三萬美元的經建目標。學者預測,台灣勞動人力出現負成長後,每年經濟成長大概只剩百分之二。經建會主委胡勝正則認為,勞動人口成長趨緩,可能會影響國力,但如果能以質代量,國家總體生產力不一定會降低。

前經建會副主委、金融研訓院院長薛琦指出,台灣去年國民所得平均是一萬五千多美元,十年後要達到三萬美元,前提是經濟成長率也要翻一倍。但目前勞動人口仍占全國人力七成的狀態下,台灣今年經濟成長能否「保四」,都有問題,未來勞動人力下滑後,經濟成長率要怎麼拉高?

【2006/08/28 聯合報】

學者:10年後 工作機會恐也減少

■ 記者許韶芹/台北報導

經建會預估,十年後台灣勞動力將減少,出現勞動供需失衡。中央大學人力資源管理研究所所長林文政則大膽說,按照目前經濟情況來看,十年後台灣工作機會也會同步減少,「說不定到時候還供需平衡咧!」

林文政分析,十年後要勞動供需不平衡,必須建立在每年經濟都穩定成長,企業持續擴張的情況下。

但目前看來,台灣很多產業,尤其高科技業,都已過了快速成長期,邁向穩定成長,甚至有些進入衰退期,十年後廠商能否找出新的利基市場發展,並維持先前成長力道,進而釋出大量工作機會,令人擔憂。

林文政預估,十年後的工作職缺,會漸轉為內需型的服務業如金融、百貨零售、餐飲等,但內需型產業人力需求有限,需求增加的速度,將跟不上產業外移的速度。

台灣經濟研究院研究二所副所長張建一則認為,目前製造業一年釋出的職缺兩百二十萬個,若每年台灣「名目」經濟成長率,維持百分之七的成長力道,到二○一五年,製造業的職缺將會較十年前成長一成左右,達兩百四十萬人。

【2006/08/28 聯合報】

新聞眼》日本有老本可吃 台灣呢…

■ 記者 孫中英

台灣生育率年年降低,人口結構日益老化,政府拿不出具體的人口政策,產業界卻已面臨人力短缺兩極化的問題。

經建會推計,台灣勞動人口會在十年後開始「負成長」。產業界本來預期,七月底的經續會,政府應該提出確切有效的人力政策,例如放寬外籍白領工作人士來台的限制、或端出有牛肉的招攬經濟移民政策,但是這些大家都沒看到。

經建會人力規畫處官員指出,台灣勞動人力,是光譜的兩端「最缺」。即低階藍領和高階白領工作。人力市場業者指出,「三低(3D)」工作,幾乎沒有台灣人要做,所謂3D,即「危險dangerous、困難difficult和骯髒dirty」等低階勞力,願意從事這些工作的台灣人,越來越少。

高階白領人士也短缺。有一家外商銀行,前陣子在找衍生性金融產品的產品開發人才,想跟區域總部申請調兩名老外來,但申請幾個月後,還是沒有人要來。

這家外銀的高層說,他本來很納悶,為什麼台灣對一流人才的吸引力不夠?後來想想,外籍人士來這邊發展,生活水準與各種配套制度沒辦法跟新加坡、香港比,物價又高,大陸市場吸引力更大,誰還要來台灣?

經續會的結論,僅對外勞數目做總量管制並逐年降低引進外勞人數,卻沒有看到其他配套的人力規畫建議,經續會對人力政策「繳白卷」,業者其實相當失望。

經建會還預測,台灣二十年後的人口老化狀況,會跟目前的日本類似,因此有官員稱,日本現在都沒有喪失國力,台灣怕什麼?但日本是全球排前五大經濟體,即使人口老化,仍有豐厚的「老本」可以吃,台灣現在的經濟成長,已每下愈況,若找不到未來定位,只有坐看人力和國力流失。

【2006/08/28 聯合報】

洪門三口組》長再大都沒鑰匙 媽咪等門

  
 
「洪門三口組」的洪紹凡(左)和爸媽洪三雄及陳玲玉,今年到上海玩。
圖/洪紹凡提供
 
 
【本報記者羅嘉薇】

「可以生一個哥哥給我嗎?」雙清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洪紹凡小時候常這樣問爸媽。六十六年次的她,是台灣金融服務公司董事長洪三雄與國際通商法律事務所主持律師陳玲玉的獨生女,一家戲稱「洪門三口組」。

洪紹凡說,爸媽本來希望有四個小孩,結果事業太忙,只生了她一個。為了給她找伴,「爸媽會挨家挨戶向鄰居借小朋友來我家玩,如果我不乖,他們就恐嚇說不讓我去上課,因為我特別喜歡上幼稚園,那裡有很多小朋友。」

六歲時,洪紹凡由外婆接手帶,身邊多了表兄弟姊妹,脫離「扮家家酒,一人飾兩角」光景。

「很多人長大後不跟父母出國玩,但對我來說,很習慣,我們三個還擠一個房間。」獨生子女與父母關係通常更緊密,洪紹凡也不例外,她沒有家裡的鑰匙,媽媽會等門,否則睡不安穩,「現在好些,如果我會晚回家,就先跟媽媽拿鑰匙。」

爸媽也身兼她的手足和益友,洪紹凡認為,將來她人生路上碰到任何困難,一定有爸媽可商量。有時候,她覺得自己又要當兒子,又要當女兒;得學著獨力承擔,又被要求結婚後不要住太遠。

但洪紹凡一向樂觀看待:「我享受特別的待遇、特別的愛,也獨占所有資源。」

【2006/08/28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26005
(轉貼)國人生育態度:卅二歲想婚卅五歲才生
推薦1


alicetay
等級: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國人生育態度:卅二歲想婚卅五歲才生

【記者施靜茹/台北報導】

一項訪問台灣民眾生育態度的調查顯示,民眾最想結婚的平均年齡是卅二歲,而且希望結婚兩年半後才生小孩,剛好接近女性不易受孕的年齡,專家研判這或許是國人生育率逐漸下降的原因之一。

成大公衛系與附設醫院婦產科今年六月進行的「二○○六台灣民眾生育態度調查」,訪問廿五歲至四十四歲民眾,有效樣本共一千零卅三份,一探育齡民眾的生育想法。

成大公衛系助理教授許甘霖說,內政部統計九十二年台灣每位婦女平均生育數只有一點二四人,到了一百年,台灣夫妻可能都只生一胎。值得注意的是,受訪民眾想生孩子的兩大理由,一為有小孩比較像個家,二為能促進夫妻感情,有別於以往為了傳宗接代的責任。

生殖醫學會理事長劉志鴻說,不少夫妻對生育年齡缺乏警覺性,不知女性過了卅五歲,生育能力下降,四十歲以後更只有卅五歲的一半。有婦女看到名女人在四、五十歲生小孩「輕而易舉」,殊不知有些人可能借卵才生下小孩。

不少受訪者不願生小孩,原因依序是擔心經濟負擔、教育及生活品質惡劣;他們認為有效鼓勵生育的方法,依序是改善教育制度和降低教育費用、改善治安和經濟狀況、提供生產補助與托育服務。

【2006/08/27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24192
個人主義才是問題關鍵(轉貼)日本經濟好轉 出生率見起色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日本經濟好轉 出生率見起色
黃菁菁/東京廿二日電

日本人晚婚、不婚現象普遍,許多人結了婚也不想生小孩,使得出生率連年降低,去年死亡人口還超過出生人口,人口逐年減少的現象讓日本政府頭痛不已。

不過,最新的人口統計資料顯示,日本今年上半年嬰兒出生數略有起色,厚勞省推測,這應該拜經濟好轉、景氣復甦之賜。 日本厚生勞動省發表的最新人口動態統計速報指出,今年一到六月日本的嬰兒出生人數為五十四萬九千二百五十五人,比去年增加一萬一千六百一十八人,這是六年來首度超越前一年。此外,今年一到六月共有卅六萬七千九百六十五對新人結婚,比前一年增加一萬零九百三十六對。

厚勞省分析指出,出生率降低主要是因為現代人晚婚、不婚,而今年廿到廿九歲的年輕男女初婚率已止滑回升。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18736
先進國家在解決何種問題?經濟絕非提高生育率關鍵! (轉貼)提高生育率 李顯龍喊話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提高生育率 李顯龍喊話


編譯朱小明/綜合報導

新加坡總理李顯龍20日呼籲民眾生兒育女,政府會致力吸引更多移民,人民也應以寬廣的胸懷歡迎新移民,以避免人口嚴重短缺。保障經濟持續增長。

李顯龍在電視直播的國慶大會發表政策性演講,說明國家發展方向,他強調,為了維持國家的經濟發展和繁榮,新加坡需要足夠的勞動人口。因此必須鼓勵國民生育更多子女,也需要吸引更多外來人口移民當地。

新加坡政府為了鼓勵國民生兒育女,過去兩年推出退稅、生育獎勵、產假延長等多項鼓勵措施。但無助扭轉出生率減少的趨勢,新加坡要維持人口,每名新加坡婦女平均必須生育2.1個子女,但去年僅達1.24,比起1950年代的六名子女相差將近五倍。

李顯龍指出,新加坡的長遠目標是打造一個活力充沛的多元經濟體,總理公署將設立「國籍與人口策劃署」,有系統的引進外來人才,吸引他們成為公民。

【2006/08/21 聯合晚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15795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