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家庭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不孕難產資料】(轉貼)
 瀏覽42,678|回應188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4.10.22 中國時報

王晴怡∕北市(大學生)

據報導台北市因為出生率逐年下降,市府研擬免費補助「第三胎寶寶」一年的奶粉及尿布錢。此一鼓勵生產政策,看似誘因頗高,對於生產第三胎的家庭似乎也不無小補,然而以台北市的家庭生態,以及整個大環境是否提供了良好的生產環境而言,這項政策的效果恐怕值得商榷。

一般而言,傳統重男輕女觀念較重的家庭,生了兩胎都是女生常會「再接再厲」繼續期待第三胎;或仍有追求子孫滿堂的「使命感」的家庭,其生產意願本來就較高。而那些只生一胎或兩胎,甚至沒有小孩的家庭,通常是因為多方考量子女未來的扶養、教育費用以及照顧子女所花的心力,尤其都會區競爭激烈,孩子小小年紀上語文補習班或才藝班已是家常便飯,奶粉、尿布錢比上這筆花費,還是小事一樁呢!加上台北市職業婦女或雙薪家庭日增,在沒有時間照顧小孩的情況下,工作場所又未能提供完善的托育制度,大環境也沒有良好又足夠的育嬰處所,孩子的照護環境差,當然這些婦女多胎生產的意願便越來越低了,是故這項政策的影響,恐怕不及這些真正要鼓勵生產的對象吧!

人口數減少,根本原因在於現代緊湊的工作環境下,整個社會並沒有良好的托育政策,是故改善嬰幼兒的照護環境才是長遠因應之道。

本文於 修改第 2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7327
 回應文章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歪招 機器人可以解決家庭問題?(轉貼)日本提高生育率 全力研發機械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1.07  工商時報
法寶 提高生育率,解決國力低落隱憂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生育率降低,已成為其經濟未來成長的阻礙,而為鼓勵民眾增產報國以振興經濟成長,日本企業提供的創意無所不有,其中日本最大行動電話系統業者NTT DoCoMo推出的手機最新服務,就是通知使用者趕緊回家做愛做的事。

根據彭博社報導指出,手機主宰現代人的生活已是不爭事實,然而NTT DoCoMo的服務範圍更是深入到前所未有境界-臥室。該公司利用手機通知想要當媽媽的婦女何時是每個月最佳受孕時機,而且是付諸行動的時候到了!

生育似乎已成為日本政府最關心的話題。去年是日本自第二次世界大戰後首次出現人口萎縮。二○○五年日本生育率掉到每位婦女生產一.二五人的歷史低點。日本政府表示至少需要二.一人的生育率才能維持今日一.二七億的人口。

生育率跌落的趨勢對經濟影響深遠。儘管人口統計學很少納入投資決策,但在一九七○年與索羅斯共同創辦量子對沖基金的羅傑斯在今年強調「如果日本生育率低落的趨勢持續下去,日本將後繼無人」,他質問「誰來支付這龐大的債務?」。

這也是羅傑斯一月分解釋不會增加日本持股的原因。因為人口愈少,日本國力也將益趨低落,更是難以支付估計占每年國內生產毛額一七○%的國債。

儘管日本經濟已經重回軌道,但隨著人口老化,勞工數目萎縮但依賴社會福利的人口卻增加下,日本政府正面臨財政窘迫的不定時炸彈。

想解決這項難題有賴兩個解決方案,擴大移民與提高生育率。但由於日本文化向來排外,也讓鼓勵生育的責任加重。

只不過對政府而言,想要說服民眾增產報國實在是艱鉅任務。像是新加坡成立的「我愛紅娘」計畫與澳洲鼓勵國民「為國家生第三個小孩」,都引來強烈批評。因為對民眾而言,要生幾個小孩「干卿底事」?能否創造有助於養育更多小孩的經濟環境,才是他們應該努力的目標。

2006.11.07  工商時報
日本出招 法寶全力研發機械人
蕭麗君/綜合外電報導

日本人口老化問題日益嚴重,為避免社會高齡化將對勞動競爭力造成嚴重衝擊,日本人把腦筋動到機械人身上,認為他們有助於振興日本經濟,並能拯救勞動力不足與成本高昂的問題。

日本福島會津中央醫院在上月首度引進三個機械人,分別是藍色的接待員與兩個專門引導民眾到電梯口與協助運送行李的綠色機械人。

負責開發上述機械人的日本公司Tmsuk,希望製造出能夠更貼近消費者心中期望的機械人。他們先前推出有如足球大小的透明球型機械人Roboria,就可用於照顧獨居老人,或主人在出外工作時,藉由該機械人與寵物說話。

日本人對機械人的狂熱舉世皆知,至於他們製造的技術更是獨步全球。像是專門生產工業用機械人的安川機器人公司,他們在半導體產業以外的全球機械人市場,就高占二四%市占率。上個月該公司還指出,在因應市場的需求下,將增加機器臂生產五成達到一萬兩千隻。

這股追求先進自動化的趨勢是在一九八○年代泡沫經濟時起飛,當時的資金充沛,於是這些多餘金錢不僅用於擁抱生產線的機械人文化,而且也拿來研發類人型的機械人,企圖能在產業以外的市場找到新的利基。

如今在日本社會面臨高齡化的危機下,這波機械人熱潮更成為拯救經濟的新藥方。

目前在全球八十萬個工業機械人中,有高達四三.五%為日本所使用,大幅高出英國的一.八%與美國的一四%。

安川機器人公司董事長飛驒在一本討論機械人科技將成為日本主要競爭優勢的著作時宣稱,「機械人將會拯救日本」。他指出手工自動化或代替人類從事危險任務的機械人,將有助於解決日本多個經濟問題,其中也包括得以讓日本能與外國廉價勞工競爭,並且彌補日漸萎縮的勞動力。

手機催生新功能 挽救日本出生率

如果你以為行動電話已占據你的日常生活,看看日本電信電話公司移動通信網(NTT DoCoMo)最新推出的服務:提醒用戶趕快回家做愛。

沒錯,這家日本最大的行動電話公司正在跨入臥房這個以前沒有業者入侵的領域。該公司提供一項服務,告知想當媽媽者每月受孕的最佳時間,以便她們增產報國。

這並非不登大雅或愚蠢的行銷,而且以後在日本可能會看到更多這類創新。

日本去年的人口出現二次大戰以來首見的萎縮,減少逾200萬人。若不考慮戰爭時期,日本自1899年開始統計人口以來,從未出現人口衰減的情況。生育率從2004年的每名婦女生產1.29名嬰兒降至2005年的1.25名。日本政府說,如果要維持目前1.27億的人口數,這個數字必須達到2.1名。

這種人口趨勢對日本經濟有深遠影響。人口統計學很少納入投資決定,但1970年與索羅斯(George Soros)共創量子基金的羅傑斯(Jim Rogers)認為,投資人應在意人口數。他在今年稍早說:「如果日本目前的出生率(在主要已開發國家中最低)持續下去,日本人將逐漸消失…誰來支付龐大的債務?」

這是羅傑斯1月表示不會加碼日股的原因。人口愈少,日本將愈難支付經濟合作發展組織(OECD)估計占年國內生產毛額(GDP)170%的國債。

很難想像其他國家的業者會提供這種追蹤排卵周期的手機服務。這種服務的存在凸顯出日本多麼重視生育率,只是關心並非來自最該關心的日本政府。

日本的經濟正在重振雄風,成長率超過2%,銀行體質健全,企業財務狀況轉強並恢復徵人,而且新首相安倍晉三也宣示當務之急是減少公共債務。

奇怪的是,很少人考慮債務與人口的關係。日本的問題遠超過估計約9兆美元公共債務;隨著人口老化,勞動人數萎縮,依賴社會福利的人數增加,日本猶如抱著一顆財政定時炸彈。簡單地說,人口減少意味勞動力與稅收減少,日本將更難降低債務。

眼前日本有兩個選擇:增加外來移民,或生更多寶寶。雙管齊下當然最好,但由於文化上排斥讓更多外國人移入,增加人口的重責大任就落在出生率上。

只是這種事知易行難,政府很難說服民眾增產報國。政府應該做的不是宣導民眾多生小孩,而是創造有利的經濟環境,幫助想要更多小孩的民眾生育。

【2006/11/07 經濟日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33147
(轉貼)人口結構問題迎面逼來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人口結構問題迎面逼來
【民生報社評】

行政院經建會在經濟永續發展會議前,公布了最新的台灣人口推計報告初稿,顯示兩年前推估民國110年才會發生的人口零成長現象,將會提前到民國107年屆臨。老人比例持續攀高,新生人口卻不再成長,將使人口結構失衡更形惡化,衍生更多難以解決的社會與經濟問題,實在不能不令人為我們的未來憂心!

台灣人口結構失衡的速度太快,全世界少見。這種現象,主要導因於新生人口逐年遞減得太快,而年輕一代少子化、有偶率降低和遲婚都是重要因素;就現況而言,這些因素顯然又和台灣近年來政局動亂不安、社會彌漫無奈與消極的氣氛、經濟環境每況愈下有關。在這種氛圍中,多少年輕人還有生養下一代的勇氣?

更不幸的是,除了經建會不時發布人口結構警訊,內政部曾提出一些設法提高生育率的餿主意外,政府似乎並不在意這個問題,至少不曾看過有誰認真檢討,並拿出可行的解決方案。人口問題到最後雖然會影響國家與社會的存亡,但在目前,由於它和選票、權力或個人利益關連太少,以致得不到應有的關注。

當一個社會的人口呈現倒金字塔結構時,勞動人口的生產不敷非勞動人口的需求,現行福利、保險、醫療及退休制度等都將遭到強烈衝擊,政府財政更形困難,受害更大的是目前兢兢業業的勞動人口。屆時,養育下一代成為更艱難的工作,多數人必須終身工作才能糊口;算算時間,能不從現在就開始未雨綢繆嗎?

面對少子化的社會趨勢,日本政府已經設置了部級的專屬機構,專責處理可能衍生的亂象並規畫因應措施。但在台灣,除了經建會的警訊外,政府拿出過什麼具體的對策呢?問題的關鍵是,政治亂象何時才能紓解,政府何時才能關注與民眾更切身相關的議題?

【2006/11/06 民生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31048
靠移民維持成長會完蛋(轉貼)美國人口快速破3億 世界各國褒貶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人口快速破3億 世界各國褒貶不一
2006年10月15日 12:53:05  來源:環球時報
【字型大小  我要列印 我要糾錯
免費訂手機版

美國人口將突破3億!一個新的人口大國在世界矚目中冉冉上升。英國《獨立報》10月11日預計說,這一歷史性時刻將於本周到來。截至本報星期四晚上截稿時,美國人口調查局網站上公佈的數位距3億大關只剩37235人。雖然美國人口與中印人口還有差距,但它的“老三”地位空前鞏固,比第四名印度尼西亞的約2.2億人跨上一個大臺階。這值得慶祝還是值得焦慮呢?無論在美國還是在世界上,說什么的都有。

美國的人口增長出乎很多國家的意料。圖為10月9日,一些婦女推著孩子走在洛杉磯街頭。

美國各界心情複雜

“我小的時候,這裏什么房子也沒有。”亞利桑那州馬里科帕市市長凱利·安德森說。短短3年,這個城市的人口已從1500增加到2.5萬,估計到2010年,該市人口會超過10萬。安德森說:“我們估計了一下,這個城市的人口每小時會增加3人,這的確很驚人。”

這是美國人口不斷增長的一個縮影。過去100年裏,除一些小波動外,美國的人口幾乎以每10秒鐘新增一人的速度穩定增加。美國人口調查局估計,10月16日,美國人口將突破3億。《華盛頓郵報》12日發表文章指出,在世界人口發展史上,美國是一個值得研究的案例。從1776年開始,美國人口增長到1億用了139年的時間,超過2億用了52年,達到3億卻只用了39年。如果繼續這樣發展下去,再過37年,美國人口就會突破4億。

美國皮尤拉美裔研究中心一位人口統計學家估計,新增1億人口中的一半是移民或是他們在美國出生的子女。如果沒有這些人,美國人口將是2.47億,拉美裔人口將是1600萬而不是現在的4400萬,亞裔人口也將只有200萬,而不是現在的1300萬。雖然美國的第2億個人是華裔,但美國布魯克林學院的人口統計學家威廉預言,第3億個美國人是拉丁裔。也有專家認為,第3億個美國公民可能是在美國中西部郊區出生的白人婦女的小孩,還有2/5的概率並不是新生兒,而是新移民。

1967年,當美國人口達到2億時,美國總統約翰遜專門發表了賀詞,其間多次被人們的掌聲打斷。如今,當美國人口即將突破3億時,美國人卻似乎不再像以前那樣自豪地挺起胸膛,而更多的被一種喜憂參半的複雜情緒所籠罩,白宮也不會舉辦任何官方的慶祝活動。南加州大學城市建設與人口統計學教授梅爾斯說:“當年人口超過1億時,舉國上下都在慶祝美國國力的強大。後來人口突破2億,人人都為美國實力和國際地位的鞏固歡欣鼓舞。而現在,我們卻開始感受到人口增加帶來的生活質量下降等一系列壓力。”此外,每年約100萬的移民將改變美國的種族結構,重塑其政治和文化。到2050年,拉丁裔美國人將佔總人口的25%,比例是2000年的兩倍,亞裔美國人也會達到8%,而非拉丁裔白人預計將降到50%,黑人將徘徊在13%到14%之間。

但也有許多美國學者認為,為人口突破3億憂心忡忡是目光短淺的表現。他們認為,美國人口積極增長的勢頭,與西歐、日本等發達國家出現的人口衰退狀況形成了鮮明對比,這表明美國在國際形象下降的情況下仍對外國人具有充分的吸引力。此外,強勁的經濟發展需要持續的人口增長。美國目前超過65歲的人口大概超過13%,即使保持較高的移民接受率,這個比率也會在2020年達到17%。如果停止移民,這個比率會變成20%,而後將急速上升到30%。美國《洛杉磯時報》稱,美國有廣闊的土地和豐富的資源來容納更多的人口,目前沒有任何重要資源面臨枯竭。美國是世界上人口密度最小的國家之一,只有英國的1/8。在美國,用掉的土地所佔的比例比大多數人想像的少得多。美國大概只有7%的土地用於城市建設、道路和其他類似用途。把農業用地也算進來,也只有大概1/4的土地被使用。即便不算那些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美國仍有足夠土地應付將來的人口增長。《紐約時報》指出,在美國,“人口增長和經濟活力有著共通之處”。但美國《新聞周刊》指出,美國人如何能更快接納大量沒有受過教育、沒有技能的移民仍是個問題。“多樣性是我們聲稱所珍惜的,但多樣性也是很難被接受的。”



日本富裕層人口數,佔了亞洲近六成 ( 2006-10-12 11:19:40 )稿件來源: 新華每日電訊6版

新華社東京10月11日專電日本三菱UFJ美林PB證券公司10日發表的調查結果顯示,日本的富裕層人口數和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相比遙遙領先。

調查顯示,日本共有富裕層人口141萬人,佔亞洲富裕層人口的59.3%,遠遠超過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排列在第二至第四名的依次是中國、韓國和印度。

調查結果稱,儘管日本的富裕層人口數遙遙領先於亞洲其他國家和地區,但是平均每人擁有的個人純金融資產卻相對較少。並且,在被調查的8個國家和地區中,日本的富裕層人口數增長速度是最慢的。

本次調查將富裕層人口定義為擁有個人純金融資產100萬美元以上。調查從去年年底開始進行,由日本三菱UFJ美林PB證券公司委託美林證券等金融機構實施。

日本三菱UFJ美林PB證券公司是今年5月1日正式開業的新型金融機構,主要營業方式是向顧客提供一對一的私密性金融服務,由美林日本證券公司和三菱東京UFJ銀行、三菱UFJ證券公司共同出資建成。

美國人口將達3億 可持續發展成疑
2006年10月12日 08:38:42  來源:經濟參考報
【字型大小  我要列印 我要糾錯

美國人口普查局預計,美國人口10月中旬將突破3億大關。而英國《獨立報》11日預測,這一歷史性時刻將於本周到來。屆時,美國將成為世界人口第三多的國家。

經濟參考報資料圖片

在這一時刻到來前,許多專家質疑美國社會是否能夠可持續發展,他們認為,美國應警惕巨大的人口數量和增長率並重新審視其遠超全球平均水準的資源消耗率。

被譽為“文化熔爐”的美國,近百年來見證了人口從不到1億增長至3億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每增長1億人口所需時間不斷變短。

美國1915年人口突破1億。那時,電影中擠滿乘客的輪船沉沒的場面讓許多美國人大吃一驚,同時也引發了美國人對移民問題的關注和討論。但不管他們願不願意,每年都有100萬歐洲移民湧入美國。針對這一現象,時任美國總統的伍德羅·威爾遜感言:“這裏有一個巨大的熔爐。在這個熔爐裏,我們必須融合成一種珍貴的金屬。”

美國人口1967年比52年前增加一倍,達到2億。然而,從2億到3億,所耗費時間卻明顯縮短,從1967年的2億到2006年的3億,美國只花費39年時間。

眼下,美國人口增長量中近1/3源自移民。

美國是一個工業高度發達的國家,人均資源消耗巨大。這種“消費”地球資源的能力也絕非其他國家(地區)可比。

美國年人均能源消耗量是世界年人均能源消耗量的4倍多,年人均耗水量約為世界年人均耗水量的3倍。同時,每年人均製造垃圾量比世界平均水準高2倍,人均二氧化碳排放量比世界平均水準高4倍。

如果拿美國和發展中國家相比,差距將更加明顯。例如,發展中國家人均每年排放1.8噸二氧化碳,而美國人均每年排放19.8噸這種溫室氣體。

“美國是世界上惟一經歷著人口顯著增長的工業化國家,”美國環境和人口中心負責人維多利亞·馬卡姆在一份最新報告中寫道,“這個國家的相對高人口增長率、自然資源消耗情況和污染情況組合起來,構成了對環境的最大衝擊,美國和世界上其他國家都能感受到這種衝擊。”

她說:“美國已成為‘超大號’國家,人們生活方式中有著超大的食欲、住房欲、占地欲和資源消耗欲。‘更多中的更多’似乎構成當代美國的特徵,即比先前任何一代更多的人在這裏生活著,更多的自然資源被美國人消耗以維繫他們的日常生活,同時對地球生物賴以生存的自然系統造成更嚴重衝擊。” 

美國地球政策研究所所長萊斯特·布朗認為,爭取獲得日益減少的自然資源的欲求使美國外交政策受到影響,美國正在給發展中國家樹立一個不可持續發展的“壞榜樣”。“我們過去常認為,發展中國家消耗資源不是很多……但情況正在發生變化。這些國家正在效仿我們的做法,而它們的收入水準也正在和我們的接近”。

布朗認為,西方發達國家的經濟發展模式不僅對許多發展中國家不適用,長遠看來,對美國也不適用。“過去,達到人口統計學上里程碑似的人口數量值得慶祝,但在2006年,情況卻不是這樣。人口增長是永遠膨脹的分母,使每個人分得的資源不斷縮小。由於人口增長,產生了種種惡果:水資源匱乏、農業用地改為非農業用途、交通阻塞、更多垃圾、過度捕撈、國家公園擁擠,以及對進口原油和其他物質條件的依賴。這些都使我們的生活水準降低”。(劉鵬 新華社特稿)

多國憂慮少子化衝擊 美國人口卻持續成長


少子化是許多國家的憂慮,日本政府為了籌措因應高齡化、少子化的社會保障費的財源,正考慮在2015年度將消費稅從現在的5%再提高3.9%。(AFP/Getty Images)

【大紀元訊】當不少國家開始憂慮人口成長趨緩,「少子化」逐漸帶來種種影響時,美國卻是一個例外,這個建國未滿3百年的國家,一直擁有持續成長的人口。

據中央社報導,根據聯邦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估計,今年10月,美國總人口將突破3億,如果回首1967年時它首次跨越兩億人口大關,恰好是40年增加1億人。

美國銷量最大的報紙《今日美國》(USA Today)更是大膽預測,第三億名美國人的母親是年齡28到29歲間的非西裔白種人,她住在美國南部。上述這段話顯示美國社會的主流─白種人,依然是生育主力。

不過,人口調查與統計局也指出,自1967年以來,全美人口的結構也出現相當的變化,包括拉丁裔、亞裔人口都迅速增加,而非洲裔則是微幅上揚。

洛杉磯人口破千萬
有族裔大熔爐稱譽

位於美國西岸的洛杉磯市,雖然排名東岸紐約之後,位居全美第二大城,可是它結合附近數十個衛星城市組成的「大洛杉磯地區」,總人口超過1千萬,名列美國第一大縣,並且被譽為「族裔的大熔爐」,具體而微的反映了美國社會的人口結構,因此謹以它為例來深入說明。

在洛杉磯,主流社會的白種人大多居住在西邊靠海的社區,譬如好萊塢、比佛利山莊、聖塔蒙尼卡海灘等;來自亞洲的移民多數集中於東邊的聖蓋博山谷地區;拉丁裔是散居於工廠、農牧場、以至商店集中區的附近容易覓得工作的環境;非洲裔則是選擇南方工業區和碼頭外圍一帶。

在好萊塢,這個一向引領社會流行時尚的地方,居民主要是年輕夫妻,受過良好教育,平均收入超過10萬美元年薪,可以充分享受生活樂趣,這就形成了近年被社會學家描述的「頂客族」。

頂客族講究生活品味
不願生兒育女

「頂客族」的特色是他們講究生活品味,喜歡泡夜店、學瑜珈、結伴出遊,過著無憂無慮和沒有負擔的生活,一旦感到孤獨時,寧可豢養小貓、小狗為伴,也不願生兒育女。

頂客族雖然與「少子化」關係密切,但是尚不足以影響白種人的生育率。一般標準美國家庭的成員,多是「生兒生女樣樣好,兩個最適當」。

在這以外的亞裔、拉丁裔、非洲裔的家庭則有80%以上是維持一家親子四口、五口,但是不時也會出現一家七口、八口的驚人之舉。

這也就是為什麼許多先進國家都在為「少子化」逐漸帶來的種種教育、福利、經濟問題煩惱時,美國的出生率依然穩定地成長。

女兒成群猶缺壯丁
夫妻還要努力做人

這裡有一個例子,5年前從墨西哥跨越邊境進入美國的珍妮佛.安吉拉,歷經千辛萬苦來到洛杉磯後不久,即嫁給在雞肉加工廠結識的拉丁裔同事,第一胎生了一名女兒,第二年迎接來一對雙胞胎,去年又再接再厲「做人」,結果產下罕有的三胞胎,對於家中女兒成群、卻沒有一名壯丁,夫妻倆都表示來年還要繼續努力。

洛杉磯在過去20年的發展速度驚人,主要也就是拉丁裔移民提供了廉價的勞力資源,而拉丁婦女更是樂於在美國這個鼓勵生兒育女的社會過著兒女成群的美滿家庭生活,因為在她們原來生長的拉丁美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資料也透露,包括新移民在內的亞裔人口,其中間年齡為32.2歲。這些來自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亞裔特色是任勞任怨,希望能在美國實現夢想,因此除了自己辛勤工作外,更是以培養傑出的下一代為努力的目標。

亞裔人口任勞任怨
努力培養傑出下一代

在總數達3千6百80多萬的亞裔人口中,有3百零5萬人低於18歲未成年,1百14萬人是65歲以上老人,其餘都是介於有生產力的青壯有為之年,當中更是不乏在美國社會表現卓越的科學家、企業家、醫師、教授等。

談到非洲裔,在美國社會約有3千9百50萬人,他們的表現因人而異,有些躋身國會殿堂,有些倡議民權,為種族權益奔波,也有人則是甘願停留在社會下層,例如生活在洛杉磯南邊非洲裔社區的一群,或者是就近到長堤港區的碼頭出賣勞力、或是在街頭結眾吆喝、成為游手好閒的一群。

在美國政府諸多社會救濟中的殘障給付,如背疼、行動遲緩、心臟功能不佳、精神問題等,每一項都可以讓這些不願自食其力的人符合「殘障條件」,從而獲得賴以維生的補助,遠離他們口裡所稱的「勞、苦、愁、煩」。

非洲裔的這種現象由於多屬個案,至於整體的美國勞動力仍是相當可觀的,尤其是美國社會並不鼓勵60歲以上的勞工退出工作場所,相反的是由企業想盡辦法協助他們繼續貢獻具有豐富經驗的「優質」服務。

社會福利配套制度
鼓勵勞工盡量延退

以美國的「社會福利」配套制度為例,它鼓勵勞工盡量延退,譬如一名勞工55歲退休時,依照他過去納稅的紀錄,現在每月可以領取1千美元,但是如果他願意繼續工作到60歲,則屆時每月可以領取1千3百美元,到了65歲更是提高到1千7百美元,接近70大關就可以獲得更多。

總結來說,當美國目前尚未面臨「少子化」問題時,「頂客族」的影響有限,大批移民的全力以赴,尤其是拉丁裔的廉價勞力支出,來自亞洲社會的留學生、持有H1B簽證的高科技移民,前仆後繼的加入龐大生產力的行列,為這個世界經濟的火車頭添加向前推動的燃料,再配合企業本身留住優質勞工的作法、聯邦政府鼓勵延退的福利措施,仔細觀察美國社會的現況與經濟的榮景,可以說都是其來有自,也是得天獨厚的,更是它始終朝氣蓬勃、欣欣向榮的原因所在。

──轉載自《中央社》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08120
看美國還敢不敢接受移民!(轉貼)美白人人口降至六四趴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國人口普查局宣布﹕17日美國人口將超過三億
DWNEWS.COM-- 2006年10月14日16:35:0(京港台時間) --多維新聞
推薦網站
Scottrade-The Best Online Brokage House. Sign up for Free Information.

 來源﹕(chinesenewsnet.com)

美國人口普查局于十二日對外宣布﹐按照淨增人口每十一秒一人的速度﹐美國將于本月十七日早上七點四十六分誕生第三億個公民。(chinesenewsnet.com)

這一數據基于全美每七秒鐘降生一名嬰兒﹐每十三秒有一人死亡以及每三十一秒有一位新移民而計算得出。就在人口專家為此展開相關討論研究﹐眾多移民以及移民權益保護團體強調移民對美國經濟貢獻的同時﹐美國上下對這一歷史時刻到來的態度也是迥異。(chinesenewsnet.com)

美國《新聞周刊》撰文開篇稱﹕“就在美國人口即將破三億之際﹐這個國家似乎並沒有興致為此慶賀。”(chinesenewsnet.com)

歷史上美國人口于一九六七年的十一月二十日突破兩億。當年《新聞周刊》撰文的報道筆調完全秉承著“(人口)越多越好”的信條。文章回憶說﹐聚集在首府華盛頓商務部大廳內聽取演講的人群更激動地數次鼓掌打斷時任總統林德約翰遜就此發表的“偉大的美利堅民族”的演說。(chinesenewsnet.com)

當天出生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華裔嬰兒羅伯特吳幸運地成為美國第二億個公民﹐現年三十九歲的他是當地一名律師。也在這一年美國首次成功進行人類心臟移植手術﹐彩色電視機開始風靡全國﹐油價僅為每加侖三十三美分。(chinesenewsnet.com)

而在美國人口突破三億的歷史時刻即將來臨之際﹐該雜志卻稱白宮這一次並沒有計劃任何隆重的官方慶祝儀式。兩相對照﹐意味深長。(chinesenewsnet.com)

《新聞周刊》指出﹐目前美國一半的人口增長來自于移民。當下入境美國的一千五百萬移民中大約一半都為非法﹐而非法移民在美所生子女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為美國公民﹐這便成為美國人口四十年增長近一億人的原因之一。顯然布什政府不願意將民眾的注意力轉移到政府邊境管制失控的議題上。(chinesenewsnet.com)

《紐約時報》對此沒有發表評論﹐卻在文末引用一句第二億個美國公民羅伯特吳的話“四十年足矣”作為結語﹐耐人尋味。(chinesenewsnet.com)

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CNN)從社會人口結構的角度分析說﹐隨著美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現有工作人口的工齡將延長﹐繳納稅收以及福利的開支也會相應增加。因此移民對緩和人口結構的矛盾有所幫助。(chinesenewsnet.com)

不管如何﹐下周即將發生的這一歷史時刻﹐將把美國這個全球經濟超級大國推上僅此于中國﹑印度的人口超級大國寶座。(中新網紐約10月13日電 鄧悅)
( 新華網 )




今年10月美國人口預計達到三億
【大紀元8月28日訊】(美國之音記者:阿克爾2006年8月27日華盛頓報導)美國全國的人口預計將在今年10月達到3億,成為世界上僅次於中國和印度的第3人口大國。不過,分析人士指出,與中國和印度不同的是,美國人口增長的主要因素是外來移民,而且外來移民的增加將改變美國的面貌。
根據
美國人口普查局的報告,美國人口過去6年中,在自然增長和外來移民的雙重推動下增加了2000萬人,其中60%是美國土生土長的,其餘的40%來自移民。

*美發展史上一個里程碑*

華盛頓布魯金斯學會的人口統計學家弗萊說,目前的人口增長可以說是美國發展史上的一個里程碑。

他說:「不僅是因為人多使我們躋身世界人口大國之列,而且因為導致我們擁有3億人口的因素,還是來自世界各地的人們,他們來自拉美或者亞洲。如果沒有這些移民從世界各地來到美國,我們就不可能這麼快達到人口大國的目標。」

美國人口中約三分之二是白人,低於本世紀初70%的比例。弗萊等許多專家說,非拉美裔白人在美國人口中的比例還會繼續降低,因為越來越多的移民來美,以及二戰後嬰兒潮一代人逐漸老化。

*人口結構將發生巨大變化*

非拉美裔白人的平均生育率是每名婦女平均約兩個孩子,而相比之下,美國拉美裔白人婦女卻幾乎平均生育3個孩子。設在華盛頓的美國人口諮詢局的人口統計學家馬瑟說,這些趨向將導致人口結構的重大變化。

他說:「據我所知,任何其他國家都不像我們那樣經歷這麼重大的人口族裔成份變化。所以,很多人口學家認為到2050年人種和族裔的類別將不再那麼具有意義,因為我們將成為如此融合一體的社會 ,所以這些類別甚至會不再出現在人口統計表上。」

*分析:應對移民進行合理限制*

許多分析人士對於目前的人口發展趨向抱有疑慮。他們質疑美國經濟體系是否能創造足夠的就業機會,他們爭辯說,若不對移民加以限制,將會造成城市過度擴張和自然資源緊缺。還有人說,進入美國的移民有太多人尚未融入主流社會。

約翰遜在華盛頓的國際教育團體人口學會工作。他說,移民如果控制在可行範圍內能強化美國

他說:「美國有史以來一直在進化,而移民一向是件好事,因為有吸收同化作用。我們的一代又一代人匯聚到這裡,對自己重新定義,這正是我們國家的力量所在。但是,如果你不融入美國文化、反而保持文化隔閡,如果來美國的移民首先認定原籍國家為盟友,並首先認同原籍國家的話,那麼移民的意義就貶值了。究竟移民在未來有何等程度的益處,或者會起甚麼樣的隔離作用,現在還不得而知。」

美國人口統計局最近發表的報告顯示,少數族裔目前占美國人口的三分之一,而在10年後將占美國人口的40%。非拉美裔白種人目前在夏威夷、新墨西哥、德州、加州和華盛頓市區是少數族裔。

*眾多移民無法融入主流社會*

總部設在維吉尼亞州的人口研究學會的人口統計學家達戈斯蒂諾說,人們對美國人口結構和文化組合產生憂慮是合乎情理的。

他說:「許多人覺得移民來美的速度過快,或者他們的同化速度不夠快。許多美國人親身經歷城市裡大片區域的居民不會講英文。如果我們作為美國人不能以共同的語言英語一起進行交流的話,那麼從長遠來看,就難以想像我們怎麼會有協調一致的社會。那是個重要問題,因為它久而久之可能會使美國成為巴爾幹半島式種族隔離的地方。」

達戈斯蒂諾說,根據目前趨勢會出現以下兩種情況之一。他說:「如果到 2050年人口中有三分之一的人第一語言為西班牙語,如果屆時有人還沒認同美國的法治、民主等理念,美國就確實會面臨某些巨大問題。另一方面要是我們嚴格限制移民、但出生率不上升的話,那麼我們將面臨更為嚴重的問題,因為人口老化,而缺乏工作人員。

「因此我們必須判斷甚麼是正確的平衡點。一個重要的積極步驟是消除多元文化,也就是防止族裔社區堅持與美國主流文化和經濟隔離。然後再把重點放在移民的同化上。」

*預防移民成為二等公民*

但是許多分析人士說,這種憂慮沒有理論依據。他們爭辯說,美國過去曾經同化吸收移民,如今也能再次這樣做。

布魯金斯學會的人口統計學家弗萊說,成功的要素是通過認真規劃來保證移民得到所需的服務,並預防他們成為永久性的二等公民。

他說:「我們務必關注的是可能發生的社會不平等。我們希望確保,如果我們讓人們進入美國,他們必須有得到工作並享有美好生活方式的公平機會。這對於我們說來是一大難題。」

今天美國接納兩種移民。第一種是受過良好教育並基本上最終會從事高科技工作的人;另一種是教育程度有限,大半會從事低工資的體力勞動或者服務性行業的人。

人口統計預測,到2050年美國人口將達到4億。大多數分析人士一致認為,如果目前的人口發展趨勢繼續下去的話,那麼屆時美國將變成一個在族裔結構方面與目前不同的國家。

(http://www.dajiyuan.com)

8/29/2006


下周美國人口將超過三億
2006-10-14

【大公網訊】美國人口普查局於十二日對外宣佈,按照凈增人口每十一秒一人的速度,美國將於本月十七日早上七點四十六分誕生第三億個公民。

這一數據基於全美每七秒鐘降生一名嬰兒,每十三秒有一人死亡以及每三十一秒有一位新移民而計算得出。就在人口專家為此展開相關討論研究,眾多移民以及移民權益保護團體強調移民對美國經濟貢獻的同時,美國上下對這一歷史時刻到來的態度也是迥異。

美國《新聞週刊》撰文開篇稱:「就在美國人口即將破三億之際,這個國家似乎並沒有興致為此慶賀。」

歷史上美國人口於一九六七年的十一月二十日突破兩億。當年《新聞週刊》撰文的報道筆調完全秉承著「(人口)越多越好」的信條。文章回憶說,聚集在首府華盛頓商務部大廳內聽取演講的人群更激動地數次鼓掌打斷時任總統林德約翰遜就此發表的「偉大的美利堅民族」的演說。

當天出生在喬治亞州亞特蘭大市的華裔嬰兒羅伯特吳幸運地成為美國第二億個公民,現年三十九歲的他是當地一名律師。也在這一年美國首次成功進行人類心臟移植手術,彩色電視機開始風靡全國,油價僅為每加侖三十三美分。

而在美國人口突破三億的歷史時刻即將來臨之際,該雜誌卻稱白宮這一次並沒有計劃任何隆重的官方慶祝儀式。兩相對照,意味深長。

《新聞週刊》指出,目前美國一半的人口增長來自於移民。當下入境美國的一千五百萬移民中大約一半都為非法,而非法移民在美所生子女根據美國憲法規定為美國公民,這便成為美國人口四十年增長近一億人的原因之一。顯然布什政府不願意將民眾的注意力轉移到政府邊境管制失控的議題上。

《紐約時報》對此沒有發表評論,卻在文末引用一句第二億個美國公民羅伯特吳的話「四十年足矣」作為結語,耐人尋味。

美國有線新聞電視網(CNN)從社會人口結構的角度分析說,隨著美國人口老齡化的加劇,現有工作人口的工齡將延長,繳納稅收以及福利的開支也會相應增加。因此移民對緩和人口結構的矛盾有所幫助。

不管如何,下周即將發生的這一歷史時刻,將把美國這個全球經濟超級大國推上僅此於中國、印度的人口超級大國寶座。

中新社紐約10月13日電

美國人口突破三億 移民聯盟促控制非法移民
2006-10-20 07:48:44
轉寄 列印

  【本報記者夏曉明紐約報道】10月17日﹐聯邦人口普查局的「人口時鐘」顯示美國人口已達3億。反非法移民團體「移民改革聯盟」(FAIR) 為此發表聲明﹐稱不受控制的人口增加將對環境和資源產生巨大影響﹐要求府會控制非法移民。而移民倡導團體則加強造勢﹐以期在期中選舉前促使國會達成有利于移民利益的法案。

  「移民改革聯盟」在聲明中表示﹐聯邦參議院完全忽視人口無限制增加對環境保護﹑自然資源和社會結構產生影響的警告﹐繼續要求行政當局增加移民﹐但美國多數民意則不希望未來過快增加人口。

  該聯盟主席史登(Dan Stein) 說﹕「3億人口是一個里程碑﹐政府鼓勵人口的政策與公眾利益背道而馳」。他認為﹐政府應該審慎評估人口對公共環境和自然資源的影響﹐以及移民這一導致人口劇增的因素。

  與此同時﹐以紐約移民聯盟(NYIC)﹑亞美法律援助處(AALDEF)﹑移民社區聯盟(CICNY) 等60多個組織組成的移民權益聯盟(NYUIR)﹐準備在本周六下午1點開始﹐在曼哈頓聯合廣場和時報廣場舉行盛大游行示威。移民推動組織提出「Full Legalization Now」等口號﹐要求政府全面大赦非法移民。

  在游行集會上﹐移民權益組織將讓非法移民以現身說法﹐控訴政府的反移民政策對他們生活的影響﹐反對國會中的所有反移民法案。

  雖然紐約﹑芝加哥等各大城市促進移民的運動高漲﹐但根據華府的「移民研究中心」(CIS)10月16日公布的最新調查報告稱,過半受訪者認為移民正在成為美國最大的問題之一﹐而7成受訪者表示﹐他們在中期選舉中不會將票投給支持移民的候選人。

  這項報告稱﹐多數人既不贊成大規模遣返非法移民﹐也不贊成非法移民合法化,他們希望選擇加強執法的第三條道路﹐迫使非法移民回祖國。

  因今年春天非法移民大示威而成立的「選舉非裔美國人」(CBA)組織﹐則對移民權益促進組織將大赦非法移民和非裔爭取民權相提並論感到反感。該組織副主席海亞斯(Ted Hayes) 說﹕「我們不能﹐也不允許令爭取平權的斗爭﹐被那些逃避移民法律者所誤導」。

美國人口下周將達到三億
2006年10月15日10:58【字號   】【留言】【論壇】【打印】【關閉

  新華網洛杉磯10月14日電(記者於大波)據美國媒體14日報道,美國人口普查局預計,美國人口將在17日達到三億,而第三億名美國人可能是拉美裔。

  根據美國人口普查局的統計,美國人口每11秒鐘就增加一個。按此增長速度,美國的第三億個人將誕生在美國東部時間17日上午7點46分。

  美國布魯金斯學會人口學家威廉·弗雷說,這個具有“裡程碑意義”的嬰兒“將出生在洛杉磯郡的一個拉美裔家庭,他(她)的母親可能來自墨西哥”。

  與弗雷看法一致的還有其他一些人口學家。他們之所以認為第三億名美國人將是拉美裔,是因為在去年增長的美國人口中,拉美裔佔了近50%,其增長率超過任何其他族裔。

  美國人口在1967年達到兩億,從兩億到三億用了39年時間。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08108
(轉貼)德國生育新法 產假1年多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德國生育新法 產假1年多
德國國會通過鼓勵生育新法,生兒育女的父母可享受長達14個月的生育期,讓他們可安心在家帶孩子。這項新措施明年元旦生效,估計德國政府每年將增加39億歐元(約台幣1636億)支出。

家有新生兒的人如果選擇想留職全心照顧寶寶,可以請一年長假,期間支領三分之二的薪水,但以每月1800歐元(約台幣7萬5000元)為上限,這項權益父親或母親都可申請。如果父親承擔至少兩個月的育兒職責,有薪假期可延至14個月,父母若想同時請長假,可享受各七個月帶薪假期。

若想公私兼顧,也可選擇減少工時,如果每周工時減少到30小時以下,可享受加薪優惠,家中每增一名6歲以下的幼兒,父母可加薪10%。

德國生育率已滑落至二次世界大戰以來最低,婦女平均生育子女數是1.36個,在歐洲可說吊車尾,專家警告,長此以往將造成經濟衰退。為了鼓勵生育,政府已提供保母費用減稅、增設托兒中心的措施。

有七名子女的家庭部長馮德雷恩女士全力推動育兒假,她表示,這項新措施將為父母和兒童帶來劃時代的改變,預料未來願意暫時放下工作在家帶孩子的男性,將由目前的5%增至25%。

【2006/10/01 聯合晚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78651
(轉貼)螳螂性食同類 雄性捨身為香火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09.06  中國時報
螳螂性食同類 雄性捨身為香火
閻紀宇/紐約時報特稿

每年到了這個時候,美國東部田野四處可見激情又殘酷的場景,中華大刀螳螂和歐洲薄翅螳螂進入交配季節。公螳螂振翅鼓腹,向母螳螂靠近,一等時機成熟,就跳上對方的背部開始交配。然而公螳螂完事之後很少能揚長而去,牠的下場多半是腦袋先被咬掉,然後全身被吃個精光,只剩兩片翅膀;將牠當成大餐的饕客正是母螳螂。

這種習性稱之為「性食同類」(sexual cannibalism),除了螳螂之外,多種蜘蛛、搖蚊與一種海蛞蝓,也都有這種雌性吃雄性的特殊習性。達爾文以降的生物學家對此興味盎然且爭議不休:這種看似違背情理的習性到底是如何演化而來的?

有人認為雌性只是單純地把雄性當成食物;有人懷疑沒有這麼單純,藉由性食同類,雌性可選擇最佳的雄性來繁衍後代。在雄性方面,有些會在溫存前後步步為營,設法保住小命;有些卻視死如歸,甘之如飴,原因似乎是要儘可能增加交配的成功率,死而無悔。

近年來的研究顯示,上述這些理論其實可以並行不悖,不同物種承受的演化壓力也各有千秋,因此發展出不同型態的性食同類行為。

一九八四年,康乃爾大學與德州大學奧斯丁分校的學者指出,某些物種的雄性雖然慘遭吞噬,但卻因此得到演化優勢,牠們以身體滋養剛交配過的雌性,提高下一代孵化與成長的機率,從而讓自身的基因流傳下去。

澳洲紅背蜘蛛(學名哈氏寇蛛)正是如此。公蜘蛛有兩根交配器,有些在交配時會先插入一根,倒轉身體,翻個跟斗,把腹部送到愛侶嘴邊,讓牠大快朵頤。第一輪交配結束,公蜘蛛如果餘息尚存,會設法拔出第一根交配器,插入第二根,在壯烈犧牲前再戰一回。

加拿大多倫多大學安德瑞德博士研究發現,死於性食同類的公蜘蛛,其交配時間是苟且逃生者的兩倍以上,生出的子女也是後者的兩倍。她推測其中玄機可能在於,公蜘蛛利用較長的交配時間,以斷裂的交配器塞住母蜘蛛的貯精器,阻斷其他競爭者的求歡之路,保障自己升格當爸爸

不過公螳螂似乎就沒有這麼心甘情願。紐約州立大學的布朗博士進行實驗,將公螳螂與飢飽程度不一的母螳螂配對,發現公螳螂並不會色令智昏。遇到肚子飽飽的佳人,牠們很快就會提槍上陣;可是如果對方飢腸轆轆,牠們可是小心翼翼,逡巡觀望,儘量避免自己成為今日特餐。

布朗博士也發現母螳螂會散發費洛蒙,讓公螳螂聞香而至。目前他正在研究,雌螳螂運用這種方法的動機,到底是要吸引配偶,還是要誘捕獵物?他說:「最有意思的情形是交配過後仍然飢餓的母螳螂,牠如果繼續散發費洛蒙,為的是精子還是食物?」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40519
家國主義之重要可想而知(轉貼)小孩快成稀有動物?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小孩快成稀有動物?
近年來,「少子化」成為一種熟悉的憂慮。在高度工業化國家,愈來愈多人少生孩子或根本不生孩子。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擔心,隨著出生率降低,將造成勞動人口減少、國家總產能降低、工作人口負擔加重、公共財政負擔增加…等問題。
【撰文/禾楓云、林育立、姜遠珍、唐秉鈞、張芳明、黃貞貞、黃礦春、褚盧生;編輯整理/周盈成】

近年來,「少子化」成為一種熟悉的憂慮。在高度工業化國家,愈來愈多人少生孩子或根本不生孩子。許多國家的政府都擔心,隨著出生率降低,將造成勞動人口減少、國家總產能降低、工作人口負擔加重、公共財政負擔增加、以至老人福利占用大部分社會福利資源及產生排擠效應,造成不同年齡層之間的利益衝突。

以生活品質令人豔羨的歐洲來說,歐盟國家目前普遍出現少子化現象,預期將使歐盟整體競爭力、經濟力及社會福利發展在未來數十年受到重大衝擊。

先進國家普遍困擾

根據歐盟執委會資料,如未來要想維持目前的生活水準、經濟發展與社會福利制度,歐盟國家每一名婦女必須要生2.1個小孩,才能達到人口結構替代率的標準。然而,目前歐盟的育齡婦女總生育率(total fertility rate)僅達1.5個小孩,即使是生育率較高的法國與愛爾蘭,這個數字也只有1.9。換言之,如今沒有一個歐盟國家的出生率足以維持歐盟未來人口結構的穩定與平衡。

另據歐盟統計局資料,未來25年歐盟將減少2080萬工作年齡人口(15至64歲),相對地,老年工作人口(55至64歲)將增加2400萬,80歲以上的老年人也將從目前的1810萬上升至3470萬。

歐盟執委會預期,目前歐盟平均約四名年輕勞動人口負擔一名65歲以上退休老人養老及醫療社會福利支出的比例,將在2050年時變為每兩名年輕勞動人口支持一名退休老人。

對於像德國這樣高福利的國家來說,少子化導致人口結構改變,首當其衝的就是老人年金制度。光去年,德國政府補貼年金的金額已經高達780億歐元(約新台幣3兆3000萬元),成為年度預算中支出最多的項目。少子化現象令德國政府憂心如焚。

在北美洲的加拿大,則預計十年後就會面臨市場勞動力嚴重短缺。有些專家警告,如果不設法提高生產力來加以彌補,屆時全國總產值甚至會出現負成長,影響國民生活品質;而在稅基流失後,加拿大最為人稱羨的全民健保、退休金計畫等社會福利制度,都可能無以為繼。

南韓政府則估計,該國人口在2020年以4996萬人達到顛峰就將逐漸走下坡,至2050年時,65歲以上的人口將占37.3%,居世界最高。另一方面,因勞動力不足而造成的經濟衰退,將迫使GDP成長率每年減少0.25至0.75個百分點,至2020年時,經濟生產可能人口中每五人得奉養一名老人,至2040年時,更是兩人就要奉養一名老人。

出生兒數直直落

據統計,德國去年每名婦女僅生育1.36個寶寶,出生率千分之8.5,不僅是全歐最低,也比台灣的千分之9.06還要低。

2004年英國女性生育第一胎的平均年齡為27.1歲,較1971年增加3.4歲。目前每五位女性就有一位將超過生育年齡,但仍「膝下猶虛」;1940年代中的比例是每十位中有一位。

根據加拿大統計署公布的2004年度人口統計,1979年時,加拿大已生育婦女中,有40.7%年齡在24歲以下,但到2004年,這一年齡組比率只剩20.6%;另一方面,35歲以上年齡組所占比率則是上個世代的四倍。該項統計也指出,加國嬰兒出生率持續下降,婦女生育率未變,但距離維持人口平衡更替所需的生育率仍有頗大差距。

無怪乎今年5月間,教宗在梵蒂岡接見數名加拿大主教時,也直言加拿大應設法提高生育率。

日本的每名婦女生育率過去30年來一直減少,去年跌到只有1.25名,而且總人口自戰後首次出現「自然減」的現象,顯示日本社會步入人口減少的時代。

日本於1997年步入「少子高齡化社會」,亦即15歲以下人口低於65歲以上人口。總務省今年6月底發表的最新調查報告更指出,日本65歲以上高齡者占總人口的21%,居全球之冠,未滿15歲人口跌至13.6%,創全世界最低紀錄,成為全球最少子高齡化的國家。

南韓保健福祉部統計顯示,15至49歲的「可妊娠婦女群」每人一生平均生產的孩子數,在1985年為1.76人,過了20年,到2005年時已滑落至1.08人,不但遠低於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國家平均值1.56人,也比日本還低,堪稱世界最低生育率。少子化加上高齡化,被稱為「國家性災殃」,迫使當局跨部會積極研擬對策。

社會環境阻卻生育意願

德國畢勒斐德大學知名的人口學家畢爾克(Herwig Birg)認為,德國少子化現象的原因包括經濟因素、追求個人享樂、不願承擔責任、不重視家庭價值等。

對日本人而言,結婚育兒在人生的優先順位走低,背後一大重要原因是社會環境使得婦女難以兼顧工作和育兒。高學歷化之下養育教育小孩的負擔沈重,加上泡沫經濟崩潰之後,就業環境惡化,企業在政府放寬限制之下減少雇用正式員工,收入不安定使得更多人對結婚生子保持距離。

在英國,專家估計,一名24歲的職業婦女生下一名子女後,與沒有生育的女同事相比,終生收入將減少56萬4000英鎊,錯失升遷的機會也是風險之一。

生不生本來就是個人的決定,國家最多只能被動鼓勵。不過,真的有那麼多年輕人不願生小孩嗎?倒也未必。德國的波希基金會去年普查全國1萬人後發現,儘管德國男人平均只想要1.59個、女人想要1.75個寶寶,比任何一個歐洲國家都要低;不過事實上,只有四分之一的男人和七分之一的女人下定決心一輩子都不願有小孩,可見大部分的人還是希望有孩子;80%想要有孩子的婦女甚至同意,好的家庭政策的確會增加她們生育的意願。

當不少國家開始憂慮人口成長趨緩,「少子化」逐漸帶來種種影響時,美國卻是一個例外,這個建國200多年的國家,一直擁有持續成長的人口。

根據美國聯邦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估計,今年10月,美國總人口將突破3億,如果回首1967年時它首次跨越兩億人口大關,恰好是40年增加了1億人。

美國銷量最大的報紙《今日美國報》(USA Today)更是大膽預測,第3億名美國人的母親是年齡28到29歲間的非西裔白種人,住在美國南部。上述這段話顯示美國社會的主流----白種人,依然是生育主力。

不過,人口調查與統計局也指出,自1967年以來,全美人口的結構也出現相當的變化,包括拉丁裔、亞裔人口都迅速增加,非洲裔則是微幅上揚。

移民對美國人口貢獻大

以美國西岸大城洛杉磯為例,過去20年,這裡的發展速度十分驚人,主要也就是拉丁裔移民提供了廉價的勞力資源,而拉丁婦女更是樂於在美國這個鼓勵生兒育女的社會過著兒女成群的美滿家庭生活,因為在她們原來生長的拉丁美洲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

美國人口調查與統計局的資料也透露,包括新移民在內的亞裔人口,其中間年齡為32.2歲。這些來自亞洲太平洋地區的亞裔特色是任勞任怨,希望能在美國實現夢想,因此除了自己辛勤工作外,更是以培養傑出的下一代為努力的目標。

在總數達3680多萬的亞裔人口中,有305萬人低於18歲,114萬人是65歲以上老人,其餘都是有生產力的青壯有為之年,當中更是不乏在美國社會表現卓越的科學家、企業家、醫師、教授等。

對比之下,加拿大人口逐漸老化、醫療需求持續擴張,嬰兒潮世代也陸續跨入退休年齡,醫衛領域正陸續出現空缺,但矛盾的是,許多在他國接受醫護訓練的專業移民,由於海外學經歷無法獲得加國當地專業團體承認,始終無法進入本行工作。

醫衛界如此,其他許多專業領域亦復如此,醫師、工程師或博士專業人才移民加國後卻只能開計程車、當超市店員或在工廠從事勞動工作等事例時有所聞。在移民社區呼籲下,加國產官學界已注意到這一問題,並正設法協助掃除這些障礙。

英國也有大量外國移民湧入,據該國統計局調查發現,這些社經地位與教育程度都較低的移民,生育率高於原有國民,如果主流族裔不提高生育率,未來英國社會將是由印度、巴基斯坦、非洲裔等成為主要族群。這固然一方面填補了勞動力的不足,但在社會、文化方面也有其他問題要面對。

【本文摘自九月號新聞大舞台】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37701
(轉貼)「孝子兵團」 擠爆大陸校園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孝子兵團」 擠爆大陸校園
林克倫/上海二日電

順是中國傳統美德,但今日中國孝順的主體與客體卻出現大逆轉。每近九月開學潮,大陸各大學幾乎都是「孝子」遠比報到新生多,諸多孝順兒子、女兒成習的雙親們,不僅老遠舟車勞頓陪孩子報到,更慘者晚上還因無宿舍可住,必須露宿校園。

不親眼目睹,簡直難以想像「孝子兵團」的人海威力。據《今日早報》報導,浙江大學紫金港校區昨日開學報到,今年新生約五千五百多人,結果竟有二萬多名家長扶老攜幼陪同報到。

有鑑於上周北京清華大學因宿舍、招待所不足,導致不少「孝子兵團」成員乾脆在校內安營紮寨,沒得住的雙親們只好拿紙箱鋪在校園草坪上,像個流浪漢般露宿學校,照片傳到網路上散播,結果引發外界大肆抨擊,浙江大學此次特地調集校內、校外所有可用資源,好讓孝子親友能賓至如歸。

校方原依據家長需求不同安排三種價位型式宿舍,但開放登記才半天,已全部預定一空,為應付還有大批家長無處可住,學校只好再開放尚未報到的研究生宿舍一千五百個床位,學校餐廳、劇場及場內空調全都通宵開放,辦教育變成搞旅遊接待。

吃飯是一大問題。浙江大學因是數校合併,本就師生人數眾多,再加上「孝子兵團」參戰,就連素有「亞洲最大學生食堂」之譽的校內餐廳都吃不消。食堂老闆指著一次能煮五十人份米飯的超級大鍋說:「平日只要燒七十鍋,今天都燒一百鍋飯了,居然還不夠!」

據食堂老闆粗略統計,開學報到日單是休閒區的午餐用餐人次就超過六千人,比往常高出四成,食堂採買的蔬菜量多了二百五十公斤,午餐結束時間還特地延長半小時,單日營業額更創下五萬五千元人民幣紀錄。

除人滿為患外,車輛之多也讓校方頭疼。其實五千多名新生中約有六成是本地學生,親友團成員多能當日來回,但不少經濟條件較佳的家長,開著私家轎車全家現身校園。

新生報到非要家長陪同,關鍵在於這批一九八○年後出生的獨生子女是計畫生育產物,父母親早已習慣對小孩呵護備至的「孝子生活」,況且考取大學是光耀門楣之事,全家出動理所當然。

「孝子兵團」進入校園陪報到,最近開始引發外界討論。有學者指出,「進」校園固然可喜可賀,但能功德圓滿畢業「出」校門並謀得一職才真值得高興,家長們大可忍到畢業典禮再來,且為小孩「全包辦」到底,也不利於培養孩子獨立自主能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36093
(轉貼)招生惡形惡狀 私校染黑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招生惡形惡狀 私校染黑


涂順振/私立美和高中校長(屏縣內埔)

新學期開始了!漫天烽火的招生爭奪戰終於暫時停歇,身為最南端的鄉村私立高中,雖然還不至於傷痕累累,但已是筋疲力盡。這種年復一年的招生噩夢,尤其猶如黑道介入的霸凌招生手段,如不速謀防範遏止,勢將燎原而嚴重危及校園安全。

最近有一位新生家長兩度向筆者談述,她的兒子在某國中畢業典禮結束,和幾位同學一起走回教室取物,正要轉赴班上舉辦的謝師宴,有一位自稱某高職的老師,帶著一群學生圍了過來,由其中一位該校「大姊頭」的女生出面,強索剛發下的畢業證書,她的兒子不願從命,在拉扯之間把畢業證書搓成一團,有的同學火速呼叫同學解圍,形成兩軍對峙的局勢,雖然未發生衝突火併事端,但有幾位同學的畢業證書已被強勢取走。

筆者以為,「少子化」現象雖是勢之所趨,少數學校為圖生機,以減薪甚或解聘手段,限令教職員招生人數,卻是有以致之,而政府長期以來,忽視城鄉差距,並且盲目增設新校,更是始作俑者。

今年東部及偏遠地區的公立高中職招生缺額已比往年嚴重,而苟延殘喘的私立高中職校,為圖生存更是無所不用其極,那還顧慮到師道尊嚴?

尤其這種「強凌弱、眾暴寡」的霸凌招生方式,只不過是冰山一角,當局如不謀求對策補救,還坐視任其蔓延,教育部所謂「一四一?陽光專案」,「改善校園治安酖倡導友善校園,啟動校園掃黑」,只不過是教育政客與一些學閥們響徹雲霄的口號罷了!

【2006/09/03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36000
(轉貼)一胎化新服務》「溫馨離婚」乏人問津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一胎化新服務》「溫馨離婚」乏人問津

  
 
大陸80年代開始的獨生世代進入婚姻年齡,兩人世界背負著雙方父母的關懷與期望,甜蜜中潛藏隱憂。
(新華社)
 
 
【綜合外電報導】

「好聚好散」說來容易做來難。大陸媒體報導,上海一些從事離婚服務的機構表示,不少夫妻勞燕分飛時已形同陌路。今年2月,曾有公司推出「溫馨離婚」服務,但開張近4個月來乏人問津。

今年情人節,上海曾有機構推出一項特別服務,願為離婚人士特別策畫,以晚宴、郊遊等方式緩解離婚帶來的緊張和苦澀,希望做到「快樂離婚」。可是根據勞動報記者瞭解,迄今還沒有一對夫妻願意嘗試這項服務。

「溫馨離婚」與國外流行的「離婚慶典」形式大同小異,對離婚的人來說有所幫助,但畢竟形式比較新穎,多數人可能還是難以接受。

婚姻問題專家舒心說,「離婚只是一段婚姻關係的結束,並非說明做不成夫妻就是仇人。」

根據稍早的一項統計,上海市離婚率激增在20年內增加20倍,是中國大陸離婚率最高的城市。2002年上海市離婚率上升為0.49%,是中國平均離婚率的2.5倍。(中央社)

【2006/08/30 民生報】

一胎化新職業》家庭指導師 拯救婚姻


台北訊

地處內陸的西安,近年來「曇一現」式的婚姻增多,持續走高的離婚率不僅催生離婚調查等「離婚經濟」,還催生新銳職業:婚姻家庭指導師,目的為拯救婚姻。

西安市民政局工作人員指出,2004年該市有9259對夫妻離婚,增加約45%。中國國際婚姻家庭協會最新統計,近年來70%的家庭存在婚姻問題。

接受過專業訓練的婚姻家庭指導師不僅以「勸合不勸離」為唯一目標,他們會通過人格確定、焦慮測試、婚姻關係測試等專業指標,運用專業諮詢,找到癥結的根源,提出指導意見。

2006年初開始,中國婦聯人才開發中心、中國國際婚姻家庭協會聯合啟動中國婚姻家庭指導師資格研修、國際註冊認證培訓計畫,並已在十多個省市相繼開展培訓。學員完成學業並通過考試後,可獲頒證書,並可在心理諮詢中心、交友會所、社區等機構任職,提供婚姻指導服務。(中通社)

【2006/08/30 民生報】

台灣一胎化現象 獨生子女學獨處


記者梁欣怡/報導

學者觀察發現,十多年前開始,台灣社會自然出現選擇性的「一胎化」現象,平均每位育齡婦女生育不到2個寶寶,去年平均每位婦女只生1.12個寶寶,獨生子女世代正式宣告來臨。

觀察這群獨生子女,分享、競爭、合作仍是需要克服的議題。靖娟兒童安全文教基金會執行長林月琴就說,近幾年接獲的兒童安全案例大部分的原因都是出現在這裡;「在家裡,所有玩具都是孩子一人的,來到幼稚園、托兒所,連溜滑梯也不讓別的小朋友靠近。」

「父母通常很難意識到這個問題!」林月琴說,獨生子女從小在大人圈裡長大,很懂得與大人相處,即使是專業人員採取個別式會談,也不見得能看出問題所在,但一旦將獨生子女放進團體裡,問題會自動浮現。

台北大學社工系教授張紉則認為獨生子女的問題還在「可控制範圍」。她說,養育獨生子女的父母這一代,是在自由意志下選擇只生一個小孩,所以完全或至少部分意識到獨生子女可能帶來教養上的難題,提早預防。而且,這一代父母是在富裕的台灣社會長大,面對經濟環境大不如前選擇少生,寵壞獨生子女的機會不大。

張紉觀察到進入青春期的獨生子女,絕大多數都能和父母發展成為最親密、重要的對話伙伴,要不然也會和同儕發展出一定的關係,孤僻、自私倒不見得會是獨生子女的專屬標籤。

「孩子比你想像中更懂得獨處。」張紉說,獨生子女懂得獨處、也享受獨處,更重要的是,父母覺得只生一個孩子是好事,也會透過潛移默化將觀念傳遞給下一代,獨生子女不見得會羨慕別人家的手足多。

至於獨生子女不懂得分享,張紉表示,大人的分享概念也是在社會化過程中學習而來,不見得所有事物都肯與人分享,獨生子女從小顯現出獨立個體的自主性,所以很小就看得出界線在哪裡。

張紉相信,中國大陸的小皇帝現象是受到放大鏡檢視,在西方國家個人主義興盛,獨生子女從來不會是議題,反倒在強調家庭主義的東方社會,還在摸索獨生子女可能帶來的衝擊。

【2006/08/30 民生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829517
頁/共19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