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歧視/沈富雄日跑萬步 健身房拒收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專訪
|
前立委沈富雄是「活力老年」代表,神采奕奕;卻曾被健身房以年事已高拒收。 記者曾吉松/攝影 |
|
前立委沈富雄今年七十四歲。每天早上五點五十分,他先在戶外慢跑;等健身房七點開門後,再到健身房跑步。受訪時,他得意臉上找不到老人斑,邀記者「你可以再靠近一點」。
兩年前,政論節目上威風凜凜的沈富雄,遭台北小巨蛋健身房以「超過七十歲」為由拒絕續約,震驚一時。市議員劉耀仁到健身房抗議歧視長者。
「我是為所有老人家出一口氣!」沈富雄說,該健身房並未針對他,而是他發現契約上載有年齡限制,才會主動為銀髮族發聲。
「社會大眾總認為所有老人都體弱多病、需要照顧。」但他指出,年齡不見得與健康成反比;有人年過七十精神奕奕,有人不到六十就有心臟病。健身房不應以年齡為界設定關卡,更不該將銀髮族列為拒絕往來戶。他建議,可改跟家屬簽「不要求賠償」的切結書。
沈富雄很晚才開始「認老」。某一天他讀報讀到「花甲老翁」的標題時,愣了一下…「花甲」是幾歲?一查是六十歲,他才發現「原來我是老翁了」。那年他已快七十歲。
沈富雄曾接到里長打來「問安」的電話。里長說,政府要求里長必須定期追蹤「獨居老人」,怕他們在家中往生沒人知道。「我告訴他,打開電視就知道我『在』不在啦!」
「台灣是M型社會,但老人的『M型化』更嚴重。」沈富雄說,金字塔頂端的銀髮族領豐厚的退休金、周遊世界,而底端的找不到工作、貧無立錐之地。但政府忽略了銀髮族的多樣化、全部一視同仁,「應該集中有限財源照顧真正的弱勢。」
沈富雄這一代,面對社會結構與價值觀的急速轉變。上一代,五、六十歲時掌握家中大權,子孫殷勤服侍、畢恭畢敬;這一代到了同樣年紀,卻被社會視為負擔。「能怎麼辦?要看開!」
對於養老院,沈富雄有個「隔代同堂」的妙想。他說,少子化讓居住需求面積減少,正好可將閒置空間改造為養老院;銀髮族選擇住家附近的養老院入住,既不必重新適應新環境,也方便家人隨時來探望。
此外,長者跟小孩混居還可以「復甦生命、得到青春的力量」。他愈講愈開心:「台灣如果把養老院搞好,可以名揚國際!」
老年歧視/李烈素顏演媽 不遮歲月送的禮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專訪
|
在銀幕上由年輕演到老的李烈,一點不忌諱臉上的皺紋,那是人生的累積。 記者蘇健忠/攝影 |
|
「對我來說,『美貌』的定義是紀錄、累積生命歷程的轉變。」在電影「逆光飛翔」裡,李烈演男主角裕翔的媽媽。這角色和李烈的實際年齡差不多。她幾乎是素妝上陣、鏡頭前毫不掩飾「歲月送給她的禮物」。
李烈是一九八○年代當紅的青春玉女,跟她同期的玉女幾乎都消失了,只有她還站在舞台上。「這行就是吃青春飯,誰要看你雞皮鶴髮啊。」
演過「英倫情人」的英國女演員克莉絲汀‧史考特‧湯瑪斯,跟李烈差不多歲數。她曾說過,女演員的壽命在美國,三十五到四十歲就結束了;英國好一點,卻喜歡讓她演憑弔青春的憂鬱中年女子。但在法國,她可以演到更好、更多元的角色。
台灣女演員所受的「年齡歧視」跟好萊塢差不多,到了四十歲還想挑大梁,得有「美魔女」的魔法。「不老娃娃」潘迎紫是箇中翹楚,四十歲演出金庸筆下的十八歲小龍女。
四十歲「逆齡」演十八歲角色是「佳話」,但要一個四十歲的資深玉女「適齡」演出四十歲角色,在鏡頭前展現自己老去的身體,那簡直是「神話」。
「若有好的角色,只要是演員都願意演。」從演員到製片,李烈看透這一行。她說,女明星不肯演熟齡角色,不是虛榮、愛美,而是「找不到飽滿的角色」。
美國一項研究指出,黃金時段的電視節目,六十歲以上的角色只占百分之五點四。這些銀髮角色一成不變,不是慈祥的鄰居、小心眼的長舌婦,便是可笑的壞脾氣老傢伙。戲劇塑造熟齡角色的貧乏,反映社會對老人的刻板印象。
今年,銀髮電影「桃姐」、「鐵娘子」得意中西影壇。但李烈說,像「桃姐」這樣豐富飽滿的銀髮角色,幾十年才出現一個。「娛樂事業是夢幻產業,跟現實有落差。」她說,就算觀眾不再年輕,也不愛看老演員;許多對銀髮族的歧視,其實來自銀髮族自己。
李烈可理解「美魔女」現象。她說,在「討厭老相」的社會,「拒絕老化」未必是虛榮、膚淺,而是競爭與生存。
但李烈擔任製片的戲,絕不會用「凍齡」凍到「動」不了的臉孔。「臉也得演戲!」她說,一個好演員,臉上每一塊肌肉都必須會演戲,「臉上肌肉不會動的演員,我不會用」。
老年歧視/老少同陣線 全美銀髮力量大
聯合報/記者林以君/舊金山報導
七十四歲的全美退休人員加州分會會長南恩‧布瑞絲摩掄起自己的枴杖當成議事槌;她敲著主席檯,要禮堂內百來位灰髮老人家別再吵。她叨念著,「都多大年紀了,怎麼像一班小學生遠足般鬧哄哄」。
灰髮老人討論的熱門議題之一,是如何不被政府半強迫地送進安養院;如何不被政府當成「問題」處理。黃色資料袋上印了斗大幾個字:「老得夠獨立、老得有尊嚴。」不用老花眼鏡就一清二楚。
這些退休老人家一上台就滔滔不絕,在美國總統大選緊要關頭,抓著麥克風,大聲疾呼:「讓我們幫助下一代,教教他們什麼是選票的力量。」
薑是老的辣。當「銀髮公民」成了「社會運動」成員,看得遠、想得深;不論是與自身權益有關的安養議題,或是聲援年輕人的世代正義議題,在舊金山都可以看見活躍的銀髮公民身影。老人家認為,凝聚發聲,才是破除刻板印象、終結年齡歧視的有力策略。
布瑞絲摩說:「老人,本來就應該有選擇權。」但全世界的老人,常被年輕子女、社工員「安排來、安排去」。眼前就是個例子,加州州政府計畫三年內把老人家集中於「機構」,布瑞絲摩瞪大了眼說:「你(政府)應該先問老人家,他們要的是什麼?」
|
舊金山這群「銀髮公民」勇於對公共議題發聲,身上別滿口號與徽章,聲援年輕人,展現世代連結。 記者林澔一/舊金山攝影 |
|
老歸老,像布瑞絲摩這群嬰兒潮世代,上街頭喊口號,還有當年六○年代參與民運、婦運時,放火燒自己胸罩的嗆辣衝勁。擔心被貼上「老弱殘兵」標籤,有人走路不穩,卻連枴杖都不想拿,「他們不想讓人看到自己軟弱、需要幫助的一面」。
「不尊重」來自於刻板印象。他們是年輕人眼中拖垮財政負擔、等待救濟的一群人。但世代之間,不必然如此對立。
在金山市地標聯合廣場,多個和老人社運團體大集結,是來聲援年輕世代,為移工爭取移民資格及合理工資、工時。移工看護可以協助老人在家獨立生活,合力推動法案,一旦過關就是雙贏。
銀髮族和年輕移工一起在街頭抗議的畫面,模糊了世代的界線,也讓不同世代的力量合而為一。
銀髮族的「經驗值」是社運的加分強項。老牌運動團體「灰豹」以反種群歧視起家,現在已是無役不與,包括協助年輕人、與年輕人聯合陣線,反抗一切不公。
「灰豹」聯絡人麥可‧萊恩說,政客對老年人說,削減社福預算最快也是十五年後的事,要老人別擔心;對年輕人卻說,都是這些老傢伙吃掉年輕人的福利大餅。
布瑞絲摩說:「其實,現在我們爭取的法案,到實施的時候,我們可能已經躺在 棺材裡了。」
「灰豹」創會會長瑪姬曾說:「『老』,不是個骯髒字。」「正義、和平與公正,不能因年齡而有差別待遇。」
老年歧視/經驗變金磚 英倫人老而不退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倫敦報導
|
國際助老會總監史蒂芬諾妮說,「讓老人繼續留在職場」是解決各國財政赤字的好方法。 記者陳柏亨/倫敦攝影 |
|
在倫敦街頭,經常可見滿頭華髮的計程車司機。銀髮司機手腳麻利、開車平穩,與年輕人沒什麼差別。
英國對計程車司機不設年齡上限,僅要求六十歲以上的司機,須每年體檢取得健康證明,才能繼續申領營業執照。倫敦最高齡的計程車司機是艾佛烈德‧柯林斯(Alfred Collins),他於二○○七年以九十二歲高齡退休,獲倫敦交通局褒揚。
去年,英國進一步取消所有行業的強制退休年齡。退休與否成為個人選擇,而非法律規定。
總部設於倫敦的國際助老會(Help Age International),發表研究報告指出,隨全球人口老化,符合工作年齡的人口急遽減少,而最好的解決之道是「讓老人繼續留在職場」;近五年來,全球採「強制退休年齡」的國家共一百六十四個,其中四十三個提高了退休年齡。
「老人是這個世紀最窮、最被忽視、邊緣化的一個族群。」國際助老會國際事務部總監施薇亞‧史蒂芬諾妮(Slvia Stefanoni)指出,全球有五分之一的老人拿不到養老金;超過一億名老人一天的生活費不到一美元;許多國家面臨財政赤字,與其開「養老金」空頭支票,還不如讓老人繼續工作。
五年前,國際助老會串連全球廿六個國家,成立ADA(Age Demand Action,意為「老人要求行動」)組織,向各國政府爭取老人權利,「工作權」是最重要的訴求。如今ADA成員已擴大至六十國。
「世界正在急速老化,年齡歧視卻隨老化的速度增加。」史蒂芬諾妮說,英國一項對五十歲以上勞工的調查,二成一的受訪者曾因「年紀太大」遭歧視。職場上的年齡歧視包括:嫌老人生產力不足、學新技能和適應職場變動的速度比年輕人慢、體力下降等。
但史蒂芬諾妮指出,這些偏見缺乏數據支持;相反的,「紐約人口機構」二○○八年調查卻顯示:愈有工作經驗的人,生產能力越強。
「世代衝突」可能是職場「年齡歧視」的關鍵因素。史蒂芬諾妮指出,經濟衰退時,年輕人找不到工作,便怪罪老人霸占工作;就連政府也以「讓老人提早退休」做為「給年輕人工作機會」的替代政策。
英國最近興起「銀髮企業家」的風潮。年過五十的勞工,在金融海嘯時遭辭退,只好自行創業。助老會估計,這波「銀髮力量」為英國創造了幾十億英磅的產值。
老年歧視/打造老人友善城市 全球都會課題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林以君/倫敦、舊金山報導
|
低底盤公車,老人上下車更方便、安全。 記者陳柏亨/倫敦攝影 |
|
海德公園銀髮遊樂場,是倫敦首個為六十歲以上運動人口打造的戶外健身房。這個花費僅五萬英磅(約新台幣兩百五十萬)的小投資,前年開幕時造成轟動,還躍上國際媒體。
倫敦雙層巴士「路主(Routemaster)」,風光逾半世紀。五年前,這款被視為倫敦象徵的經典交通工具,因「底盤過高、不適合老人與身障人士」,退出馬路。新型紅色雙層巴士由七十七歲建築師諾曼福斯特操刀設計──低底盤、底部可伸出板子協助輪椅進入、博愛座就在車門口。
人口老化,是全球大趨勢。但城市是否跟著她的住民一起「友善老人」,是全世界都市都面臨的大課題。
在美國,舊金山老人及殘障行動聯盟工作人員貝蒂說:「當嬰兒潮世代進入六十五歲後,不可避免地,老人越來越多。」但城市來不及跟著「以老人使用者」為觀點而改變。例如,舊金山市區的綠燈秒數,是依照大學生行進速度而設,老人不敢在綠燈中間過馬路,「根本來不及走完一個路口」。這城市對老人尊重程度,小地方就看得出來。
每個人都會變老,但如何讓年輕人提早體會老人的感覺,進而體貼、尊重長者?英國銀髮族協會去年發明推出「時光寶盒」,打開這個神奇箱子,年輕人的感官將迅速「老去」,提早體會銀髮族的滋味。
時光寶盒其實名為「同理心箱子」。箱裡有護目鏡、耳塞、手套、腿部加重袋,和一組迷你MP3播放器。這些都是讓人體驗老化過程的仿老設計。
「長者之友」組織去年展開社會實驗「孤獨一周」。十位志願者皆收到一個「同理心箱子」,他們得在家中閉關一周,每天戴上仿老道具八小時,記錄感想以供研究。來自布里斯托的雷‧安德魯完成實驗後表示,他對「每天必須如此生活」的老人深感敬佩。
※延伸閱讀》
民調/我怕老年歧視 但我歧視老人
聯合報系民意調查中心╱電話調查報導
|
圖/聯合報提供 |
|
聯合報系願景工程今天推出「老年歧視」議題。本報民調發現,台灣對老人並不友善,三成八民眾不肯把房子租給年紀超過七十歲的老年人,三成八贊成不讓逾七旬的老人投保。
調查發現,若遭健身房以年紀過大為由拒絕加入會員,有六成四民眾會覺得受到不公平對待,僅三成二不這樣認為。可見多數國人已略具老年歧視意識。
只是,不希望自己遭遇老年歧視的民眾,當角色對調,卻可能助長了老年歧視。
調查發現,如果自己是保險公司老闆,三成八坦承不願讓超過七十歲的老人加保;若身為房東,同樣也有三成八民眾不肯把房子租給年紀超過七十歲的老年人,五成七認為無所謂。
進一步分析,會因年長遭健身房拒絕而感到被歧視的人,雖有較高比率可以接受老年人投保與租屋,但仍有三成五坦承不會讓七十歲以上老人投保、三成三無法接受老年房客。
此外,六十歲以上民眾並沒有因為感同身受而對於高齡者有較佳對待;反倒是三十歲以下年輕人有七成八可接受七十歲以上老人投保、八成九願租屋給老年人,年輕人比老年人不會歧視老人。
這次調查於九月廿日至廿六日晚間進行,成功訪問了一千零八十四位十八歲以上民眾,另五百七十二人拒訪;在百分之九十五的信心水準下,抽樣誤差在正負三點零個百分點以內。
「長青族的笑容」教案大綱
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教案大綱下載:
「長青族的笑容」教案大綱下載(*.pdf) 「老人大不同」學習單下載(*.pdf)
◎ 教案編寫人:台北市萬芳國小鄭智仁老師
◎ 教學時數:80分鐘
◎ 適用年級:國小六年級
◎ 主題:老年歧視
◎ 教學目標:
一、發覺個人對老人既有的刻板印象。
二、知曉刻板印象與真實的差異。
三、發現媒體訊息中的老年刻板印象。
四、搜尋打破老年刻板印象的媒體內容範例。
◎ 教學重點建議:
一、教學準備
1.表演提示卡:分別用紙卡寫下以下情境----買菜的老人、公園裡的老人、獨居老人、去醫院看病的老人、接孫子下課的老人、坐大眾運輸工具的老人。
2.影印「老人大不同」學習單,每人一份。
3.開啟或下載「囂張!撞人不滿遭糾正 壯男怒罵老人」影片。
4.開啟或下載「什麼!陽婆婆又重出江湖了!(上篇)」影片。
5.開啟或下載「循利寧-火災篇05192011」影片。
6.開啟或下載「【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正式預告」影片。
7.影印「老人大不同」學習單,每人一份。
8.聯合報101.12.10老年歧視專題報導。
9.電腦、投影機與投影幕。
二、課程實施 【導入活動】(15分鐘)
1.最佳男/女主角:
邀請若干自願學生上台,抽表演提示卡。 ?上台學生分別演出買菜的老人、公園裡的老人、獨居老人、去醫院看病的老人、接孫子下課的老人、坐大眾運輸工具的老人。 ?每表演完一種,就由台下同學猜他在演什麼,老師記錄在黑板上,但老師暫且先不公布答案。 ?所有人表演及猜測完後公布答案,並評比表演者的演技。 【發展活動】(25+20分鐘) 1.老師提問:表演題的情境,不單只有老人發生,其他年齡層的人也會,為什麼猜對的人會看出他是在演「老人」呢?
2.老師說明:
表演者呈現出的老人特色,其實就是一種刻板印象,我們因為也認同這樣的形象,所以才會猜得出來、覺得演得像。
3.老師提問:
回想一下你日常生活中接觸到的老人(家裡的祖父母或鄰居的長者),他們也都是像演技大考驗中表演的那樣嗎?相符的比例有多高?
4.老師說明:
現實生活中的老人,當然不乏有像上台者表演的那樣,但這些人佔所有老人的比例高不高呢?只是少部分人的情況還是大多數人的呢?如果只是少數人的情況,我們卻把它當成是銀髮族群共同的特質,就會造成對老人的誤解,形成負面的刻板印象。
5.老師提問:
如果相符的比例不高,你為什麼會對老人有這樣的印象呢?
6.老師開啟「Google新聞」
在關鍵字鍵入「老人」,瀏覽第1~5頁與老人有關的新聞,並請學生將報導重點做歸類。例如:急難救助、養生保健、老人照顧、社會福利、退休制度、疾病醫療、身心狀態、人際互動…等。
7.老師提問:
除了這些新聞之外,你還有沒有看過與老人有關的其他新聞?有的話請說說看。
8.觀賞「囂張!撞人不滿遭糾正 壯男怒罵老人」影片。
9.老師提問:
你覺得以上這些媒體訊息所塑造的老人給你什麼形象?
10.老師說明:
如果你生活中接觸到的老人跟刻板印象的不同,但你卻還是能認同表演者所表演的老人形象,這時就要回頭想想,是不是受到媒體的影響。媒體可能藉由新聞、戲劇、綜藝節目、廣告等等,形塑出老年的刻板印象。假如我們常常接觸媒體的內容,久而久之我們對老人的想像也會和媒體所形塑的刻板印象愈來愈接近。
~~第一節課結束~~
11.老師以聯合報「年齡歧視的謬誤與解答」表格,說明常見的老年迷思。
12.老師提問:
媒體塑造刻板印象的目的是什麼?是刻意的嗎?能因此獲得好處嗎? 13.老師說明:媒體習慣使用刻板印象,原因在於──
因為節目時間有限,連結觀眾的印象,可讓觀眾迅速融入節目內容。 ?誇張刻板印象製造衝突點,才能有戲劇張力。
觀賞「什麼!陽婆婆又重出江湖了!(上篇)」影片片段(0’00”~6’30”)做範例說明。 ?製作人不願思考創新的方法詮釋角色,直接複製刻板印象省時省力。 ?某些老人形象的塑造來自於商業動機,例如為了販售保健食品、醫療保單。觀賞「循利寧-火災篇05192011」影片做範例說明。
【綜合活動】(20分鐘)
1.觀賞「【不老騎士-歐兜邁環台日記】正式預告」影片,並介紹該紀錄片的故事背景與人物組成。
2.老師提問:
看完影片你有什麼感覺?影片中的老人跟一般媒體內容中的老人有什麼不同?
3.老師說明:
老年或許在生理上無法和盛年時相提並論,但人生的經驗與智慧卻是與日遽增。不論是什麼年齡,都應該保有多元的生活方式,一樣可以有夢想,一樣可以去追夢,並且受到同等的尊重,而不是簡化成「老人」一種單一、片面的形象,甚至被刻板印象侷限。
4.老師發下「老人大不同」學習單,並以「不老騎士」為例,指導學生搜尋打破老年刻板印象的媒體內容範例,並記錄在學習單中。
~~第二節課結束~~
老年歧視/不瘋逆齡 我要優雅老去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
人人都會老,社會卻視老人為「問題」、「負擔」;進而「恐老」、「厭老」,讓「青春崇拜」成為現代人新的宗教。 記者林錫銘/攝影 |
|
今年八月,一名男子怒罵四十七歲護理長「老女人」,遭法院判「公然侮辱」。法官指出,「老女人」一詞扭曲、貶低「足以表彰護理長人格尊嚴的外貌」,有羞辱惡意。
這則法庭新聞,饒富深意─曾幾何時,「老女人」已成罵人的語彙,而且連法官都如此認定?
老女人 三個字雙重歧視
「『老女人』是當前社會年齡與性別雙重歧視的符號,無論罵人或被罵的人,都認為『老女人』是一種汙名。」世新大學社會心理學系教授邱天助說,「老女人」在台灣成為罵人辭彙,「反映個人和集體對『老』的厭惡、偏見和貶抑。」
這是個不能忍受皺紋的時代,就連馬總統也被放大鏡檢視臉上皺紋。八卦雜誌以年齡區分人的優勝劣敗,年輕就是「勝」、年長便是「敗」。
台灣六十五歲以上人口占總人口數百分之十一,預計民國一○七年達百分之十四、邁入高齡社會;一一五年達百分之廿成為超高齡社會。但台灣人口老化愈迅速,對老年的歧視卻愈嚴重。
租屋苦 九成房東怕老客
崔媽媽租屋網調查指出,高達九成房東,不願租屋給單身老人,擔心他們在家中發生意外。而當政府打算為老人興建銀髮住宅,也遭居民反對,憂心拉低房價。台灣以繼承儒家文化自許,然而儒家「敬老」的核心價值,幾乎蕩然無存。
「老人被視為負擔,是這廿年才形成的現象。」政大社會學系副教授王增勇從社會轉型解讀台灣的老人文化。他指出,工業社會,經濟收入來自年輕人,傳統知識遭網路取代。長者同時失去生產力與「智慧傳承」角色,在社會結構中淪為「沒有角色的角色」,備受歧視。
就連官方調查,對老人也充滿歧視。王增勇指出,台灣各種「扶養比」、人口老化調查,都假定六十五歲以上銀髮族「無生產能力」、「需年輕人扶養」。但看看周遭,多少年輕人房貸靠父母供款?多少孫子女是讓祖父母「隔代教養」?
求職痛 老來是草不是寶
職場更歧視銀髮族。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理事長蕭宗漢說,「就業服務法」明令禁止年齡歧視,但企業招聘仍大剌剌寫上「限XX歲以下」。
五十五歲以上的勞工想二度就業,多數只能做保全、清潔業等粗活。不但工時長、無勞健保,但他們自認「這年齡能找到工作就很感恩了」。
中高齡就業促進聯盟祕書長蘇諍說,銀髮族不受歡迎無關能力,而是「老相」,許多銀髮族面試時染髮、想辦法讓自己看來年輕。
這一兩年,台灣興起「美魔女」與「不老騎士」風潮,他們無視生理時鐘、勇敢打破年齡界線追求青春。「美魔女」與「不老騎士」,乍看是對「老女人」和「老男人」價值的肯定;但「不老」的表皮下,可能潛藏另一種「恐老症」。
美魔女 潛藏恐老與厭老
邱天助說,「美魔女」證明女人的身體不可用年齡估量,「不老騎士」讓社會大眾看到不同的老年面貌,體驗老年的潛力和可能性。但老化是自然的生物過程,強調「不老」背後往往隱藏「恐老」、「厭老」、「棄老」的心態。
王增勇表示,台灣「銀髮文化」正慢慢演進。這階段的「逆齡」潮藉重返青春,讓社會看見銀髮族的多樣性。下個階段,銀髮族將學會坦然面對老化身體。最後,社會形成尊重長者、欣賞老年的共識,讓每個人都能「從容優雅地老去」。
老年歧視/不甩凍齡 她為皺紋而戰告贏BBC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倫敦報導
|
皺紋讓半百歐雷莉丟了BBC的電視主持工作,因她拒絕雷射、施打肉毒桿菌。她一狀告上法院,贏了。 記者 陳柏亨/倫敦攝影 |
|
「有皺紋並不可恥,每個人都會變老」、「我喜歡我的皺紋,它們展現我的生命經驗。」米莉安‧歐雷莉(Miriam O'Reilly)笑起來時,臉上出現很深的法令紋,眼角魚尾紋也「跳」了出來。
這位BBC前電視主持人,吃「電視飯」廿五年,清楚臉上任何一條皺紋都會被攝影機放大,笑容卻自然燦爛。
魅力影響力 這張臉世界百大
這張因自信充滿光彩的臉龐,去年獲英國「衛報」選為影響世界的一百個女人,斗大照片登上國家藝廊。
二○○九年,五十三歲的歐雷莉被BBC從主持十一年的電視節目「鄉村檔案(Country file)」拉下,換上卅出頭的女主持人。同時遭解聘的還有另兩位分別為四十四歲和五十二歲的女性助理主持人。
歐雷莉具狀控告BBC年齡歧視與性別歧視。去年勝訴,為她贏得一紙三年合約與十五萬英磅(約新台幣七百五十萬)的賠償。
男人老來俏 卻不許紅顏白頭
「為什麼電視上的男人可以變老,女人卻不可以?」歐雷莉質疑,和他同齡的「老男人」被BBC送上黃金時段播新聞、事業攀上頂峰,為什麼「老女人」卻遭推落谷底?五十歲起,歐雷莉被製作單位警告「小心皺紋」,「他們提醒我,高清技術引進電視後,皺紋將無所遁形」。BBC建議她施打肉毒桿菌、雷射美容,錄製節目時「貼心」為她準備黑色噴髮劑。但歐雷莉拒絕成為「人工美魔女」,遭消遣為「罕見物種」。
她決定「為皺紋而戰」,而不是「戰勝皺紋」。
主播主持人 老女人被踢下台
歐雷莉不是第一個遭年齡歧視的女性電視工作者。同年,BBC選秀節目「舞動奇蹟」剛趕走六十六歲的舞蹈家亞琳,換上卅歲的歌手艾莉莎當主持人。之前,一群四、五十歲的女性節目主持人遭BBC以「年紀太大」為由陸續遭辭退。
歐雷莉說,歧視「老女人」一直是電視界「默許的荒謬文化」,有許多受害者,卻沒人敢挺身而出,「我們必須挑戰它,否則事情永遠不會改變。」
許多人警告歐雷莉:「你不可能贏!這可是電視媒體。」官司勝訴後,知名演員「豆豆先生」羅恩‧艾金森投書媒體,批評「年齡歧視不適合創意產業」,引來撻伐。
創意不會老 姊妹們找回戰場
歐雷莉辯護律師卡蜜拉‧帕瑪說,創意產業和其他產業一樣,皆受「平等法」規範、不得有年齡歧視。「所有產業都知道,只有這個產業的人不知道!」
小蝦米成功對抗大鯨魚,但也無法再回到大海。歐雷莉雖勝訴,卻無法在BBC找到理想工作。她選擇離開,和帕瑪共同創立公益組織「婦女平等網路」,結合「老女人」力量,爭取她們在職場、媒體上的權益。
接受採訪時,歐雷莉剛完成一場關於「年齡歧視」的演講,帕瑪在台下陪伴。這兩位相知相惜的「老女人」戰友,將繼續並肩作戰,為「老女人」找回屬於她們的戰場。
老年歧視/友善設計+態度 銀髮族不當宅老人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專題報導
前立委沈富雄形容台灣銀髮族是「宅老人」:「城市讓他們飽受歧視與威脅,只能『宅』在家裡。」他舉例,許多公車司機看到銀髮族招手便過站不停,嫌他們動作慢、容易滑倒。銀髮族不敢搭公車,被迫待在家中當「獨居老人」。
邱天助也指出,公車司機常對持有老人優待票的老者冷嘲熱諷,甚至故意急煞急停;計程車司機也常拒載短程銀髮族。此外,台灣紅燈秒數過短、地面高高低低,讓銀髮族不敢過馬路;缺乏低底盤公車,博愛座設在後半部,影響銀髮族出門搭車的意願。
「台灣人漸漸老去,但台灣城市依然年輕。」建築師潘冀舉台北為例,其都市發展奠基在一九八○年代,興建許多公寓。當年的屋主如今滿頭白髮,房內設計卻不曾改變。台北這一波都市更新,最初動機只是要在公寓裡加蓋電梯、適應屋主老化需求,可惜最後偏離方向。
潘冀今年七十二歲,剛完成建築生涯代表作─台中市立圖書館。他特別在館內設計一間銀髮族閱讀室,書架高度專為銀髮族打造、讓他們不必彎腰找書。潘冀指出,美國圖書館讀者多為銀髮族,他預測台灣也會出現這一波銀髮潮,即早未雨綢繆。
潘冀說,前幾年引進台灣的設計概念「通用設計」,便可符合銀髮族的需求。這種設計不必花大錢,「只要在設計的源頭加入銀髮族觀點」,便能打造「老人友善城市」。可惜,台灣的建築教育漠視「通用設計」這塊領域,設計核心建構在「年輕觀點」之上。
城市空間的「友善設計」外,市民的「友善態度」更是關鍵。「當公車停下,讓銀髮族慢步上車,其他乘客是否也能耐心等待?」潘冀說,市民對長者的友善態度,才是讓銀髮族不當「宅老人」的關鍵。
|
「活力老年」是趨勢,為銀髮族營造友善空間,讓他們不再只能宅在家。 本報資料照片 |
|
年齡歧視 謬誤與解答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避免年齡歧視 你可以這樣說‧這樣做
聯合報/記者陳宛茜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