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家國主義家庭資料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老吾老資料】
2004/10/25 15:08 瀏覽66,361|回應309推薦5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5)

藍海翔
芸芸公主
子鳴
Vi
faith信心

誰來照顧老人

2004.10.22 中國時報

林萬億

生育率的下降,使得我國幼年與青壯人口數急遽下降。近二十多年來,出生人口從四十二萬三千人下降到去年的二十二萬六千人。再加上壽命已延長到去年男性平均的七十三.四歲,女性七十九.一歲,使得我國老人人口比從一九八一年的四.四%,升高到一九九一年的六.五%,一九九三年跨過聯合國所定義的老年國門檻的七%,去年達到九.二%。

一旦戰後嬰兒潮的世代開始進入老年的二○一四年起,我國的老人人口比將從十一.六%,快速上升到二○二六年的二○.四%。那時,滿街都是白髮蒼蒼的長者,穿梭其間,此情此景,非今人所能體會。

依經建會(二○○四)的推估,約在二○一七年時,我國的老人與十五歲以下幼年人口的比率相近。此後,老年人口將超過幼年人口數,人口加速老化,扶老比也跟者上升,從二○○三年的十三%,上升到二○一一年的十四.三五%,再爬升到二○二一年的二十三.四五%。亦即,從現在每七.七個青壯人口扶養一個老人,十七年後,每四.二六個青壯人口就得養一個老人。如果情勢不變,到了二○三一年,每二.六五個青壯人口要養一個老人了。那時,除非老年的定義從現在的六十五歲提高到六十七歲或更老,或是社會福利完善,否則,青壯人口的老人扶養負擔將非常沈重。

人口老化將使社會福利支出大幅增加。主要是因為老人經濟安全、健康照護、社會照顧的三大需求增加。老人一旦退休,其所得中斷,如果事先沒有做好財務規劃,老來貧窮是常見的。一般說來老人的經濟安全準備主要靠儲蓄、投資、利息收入、土地與房租收入、公共年金、私人保險年金、子女奉養等。對高所得家庭來說,養老不成問題,比較不需要公共介入。

但是,對中、低所得家庭來說,薪資低、儲蓄少,活得越久,窮得越苦。而未來的中、低所得家庭在台灣不會是少數。因此,公共年金(國民基礎年金與所得相關年金),對這些人來說是救命錢。政府應為老人籌辦可分攤風險,共度晚年的全民年金保險;而人民也要有相互扶持的心理準備。

其次,健康照護也是老人所需。老人的慢性疾病普及率高,我國六十歲以上的人,八十九%有一種以上的慢性疾病,七十二%的人則有兩種以上。活得越老,病得越多。失能的老人需要長期照護。依推估,目前我國老人中需要不同程度的長期照護的至少有十七萬二千餘人,占老人的八.二%,其中有半數是需要密集的長期保健醫療照護,包括機構式照護、居家護理、到宅醫療、營養指導、復健等。過去我們太依賴機構化的照護與外籍照護工。護理之家每月收費動輒四、五萬元,根本不是一般中下階層家庭能負擔得起。今後如何提供更多的社區化服務,才是正途。

第三,老人也需要各種社會照顧,如老人住宅、到宅服務、家事協助、餐飲服務、交通接送服務、休閒娛樂安排、心理諮商、居家安全、財務管理、法律協助等。以前這些事都是子女在做,目前老人與子女同住的比率已下降到五四.九%,與配偶同住的比率升高到二一.六%,獨居的占九%,亦即,沒有子女服侍的老人已達三成。

其實,即使與子女同住的老人,或因子女均在工作,或因家庭照顧的密集度高,也需要不同形式的協助。長期照顧是勞心勞力的密集工作,歐洲先進國家,一向主張自己國家的老人自己照顧,絕不假手外國人,多麼有擔當的政府。我們不能再貪圖便利,將照顧老人的工作交給外籍女傭,或是交由市場去競逐利潤,這不只會將老人照顧商品化,也會加速折損已經快要消失的鄰里互助,沒了鄰里互助,這個社會將是什麼樣呢?。

(作者為台灣大學社會工作學系教授)

(向推薦的前六位朋友致歉,原主題文搬家)


本文於 2008/09/25 14:18 修改第 19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7324
引用者清單(2)
2010/04/18 16:15 【老魚頭的格老子廢話】 誰來照顧老人
2010/04/18 16:14 【老魚頭的格老子廢話】 誰來照顧老人
 回應文章 頁/共3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遺棄老人也將罰
2006/12/29 07:52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遺棄老人 留置不理也將罰

立院昨天初審通過老人福利法修正草案,未來「遺棄」老人罪的範圍將擴大;將老人留置於老人機構後「棄之不理」,即使如期付費,但無正當理由「不聞不問」,也可能觸法,將罰三至十五萬元。

民進黨立委王榮璋表示,現行老人福利法已有對老人「遺棄」的處罰,但這部分要「當事人提出告訴」,要老人提告家屬一般不太可能。比較常見的反而是把老人安置老人機構後,家屬就不再聞問,這種形態的「遺棄」,有必要加以防制處罰。

初審修正通過的老人福利法,在遺棄罪外,增訂「留置老人於機構後棄之不理,經機構通知限期,無正當理由仍不處理者」,處三至十五萬元罰鍰,並公告姓名。

王榮璋表示,「棄之不理」的具體認定範圍,還需要由內政部於老人福利法施行細則訂定標準,並給行政機關執行的彈性衡量。

此外,家屬安置老人於老人機構,賴帳不付費,縣市政府代墊追討的程序也將簡化。現行規定需經訴訟程序,才能取得強制執行,曠日廢時;修法後代墊付的機關可通知家屬在卅日內償還,逾期未償還,得移送法院強制執行,不須提起訴訟。

初審通過的條文也擴大對老人照顧的範圍,修正草案第十五條,明定未來不僅中低收入戶老人,一般失能需要長期照顧的老人,政府也要提供補助。

【2006/12/29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14231
(轉貼)戰後嬰兒潮退休生活新型態
2006/12/26 23:38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戰後嬰兒潮 尋找另一種退休生活型態

上了年紀的老人,理當喜歡清幽環境,郊區房子一向是他們的首選,但對戰後嬰兒潮、年屆空巢期六十歲的「年輕老人」而言,卻反其道而行,開始尋找另一種生活型態,捨郊區就市區,而紐約市則是他們找尋退休生涯落腳地之一。

一般而言,這批老人遠比他們上一代擁有較強的經濟能力,孩子們也大多長大成人,不在身邊,雖然紐約曼哈頓中央公園附近是富有人的天堂,但對這些空巢期的中產階級「新老人」,紐約市布魯克林區及皇后區倒成為不少剛退休、尋求新生活的首選地區之一。

  紐約時報報導,紐約市吸引這些新老人定居的原因很多,包括文化環境豐富、房屋稅較低、較佳的大眾捷運系統、較好的醫療體系以及距離孩子住處也較近等好處。

  報導還舉例而言,住在紐約上州橘郡(Orange)每天需要來回通勤二、三小時的一對夫婦,在厭煩長期通勤族生活,加上房屋稅日增等雙重因素下,慎重考慮退休後搬到市區。

他們的小孩都已長大,學區已經不是考慮的主要因素,因此決定放棄高房屋稅、多達六英畝的上州獨立五房大宅,改而在布魯克林區找尋六十萬美金以下的獨立標準一房或八十萬美金以下的雙家庭房子。

布魯金斯學院人口統計學家佛萊爾 (William H.Frey)指出,一般而言,一九四六年到一九六四年間出生者被稱戰後嬰兒潮族,尤其是那些五十歲至五十五歲所謂即將邁入老人的族群,未來會有愈來愈多人選擇紐約等大城市做為退休落腳之地。

  根據佛萊爾與美國抵押銀行協會(Mortgage Bankers Association of America,MBAA)統計調查指出,這些即將步入退休的嬰兒潮族,不像其上一代大都選擇移往陽光地區,他們更可能被大城市所吸引。主要是嬰兒潮自命不老,也擁有較高的教育水平及文化素養,喜歡大城市的程度大過於上一代的老人。

  雖然調查同時發現,迄今,選擇城市退休的人還是較移往佛羅里達州及亞利桑那州的人少,但包括人口統計學者、經濟學家以及老年學研究者皆相信,隨著嬰兒潮人口數增加,選擇移居的人一定會愈來愈多。

  主要研究戰後嬰兒潮退休生活的Age Wave咨詢公司負責人戴克華(Ken Dychtwald)分析,這類族群不見得喜歡擁有高爾夫球場的五星級退休度假聖地的生活型態,反倒喜歡選擇大城市及大學城。

他還說,休閒娛樂不見得是這些退休族群要的生活模式,反倒喜歡生活在書局、咖啡店、藝廊之中,或是到紐約大學修課,或者參加在曼哈頓中城麥迪森園廣場的社團活動。總之,他們的生活型態跟上一代不一樣,充滿自我特色。

【2006/12/26 中央社】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09978
(轉貼)一胎化後遺症 老有所養成口號
2006/12/26 00:30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2.25  中國時報
一胎化後遺症 老有所養成口號
林克倫/台北報導

一胎化正開始侵蝕中國傳統儒家孝道傳統,由於子女們的價值觀轉向功利主義,一切向錢看令傳統家庭觀念遭遺棄,導致一億多大陸老齡人口未能老有所養,成為中國未來三十年最嚴峻的社會問題。

據《華盛頓郵報》報導,中國官方統計顯示,截至二○○五年底中國年齡超過六十歲的老年人口高達一億四千四百萬人,然而,目前具備老年居家安養照護的床位數,每千人僅有十床、才占一%。

老年安養院成為許多中國老年人口的最終歸宿。今年五十八歲的田德瑞因視力不佳,加上女婿需工作無法長時間隨侍在側,被送到私人開設的安養院頤養天年,由女婿付錢請院方代為照顧老丈人。

安養院凸顯出中國傳統儒家孝道,正面臨金錢主義社會的侵蝕。昔日國有企業從出生照顧到臨終的社會福利政策已成昨日黃花,而八○年代開始實施的「一胎化」計畫生育政策,則讓獨生子女必須獨自扛起照顧雙親的重擔。

田德瑞的女兒本身健康不佳加上需照顧四歲小孩,且平日還忙於化妝品生意,田德瑞感慨地指出,「我了解孩子為何父母到安養院,讓陌生人照顧父母不再是恥辱,這真是個巨大轉變!」

中國快速現代化導致社會傳統觀念瓦解,衝擊著五千年儒家家庭觀念。中國老齡科學研究中心主任張愷悌指出,中國人對家庭與孝道的重視遠較西方社會高,但時下年輕人「重金錢遠甚於家庭」。

一胎化讓父母親將所有時間、金錢、精力與希望全投入在獨生子女身上,父母親也期望年老時能從子女身上獲得回報,張愷悌主任指出,「但社會快速發展,早已改變了傳統施與受的家庭社會契約觀念」。專家警告,意志消沈的中國年長公民數量正急遽攀升,特別是曾受子女所託照顧孫子女的老人,在孫子女長大離開後易生失落感,甚至是自殺

退休政策也讓老年照護問題在中國變得更嚴峻。政府規定退休年齡為男性六十歲、女性五十歲,部分企業為獲取年輕新血,更要求老員工儘早退休好空出職缺,退休年齡遠比政府規定要早。

不似西方國家的均富,中國城鄉老年照護資源差距甚高,中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指出,現每年有三百萬職工退休,其中僅一五%職工擁有退休養老金,在農村享有退休金的比例更是低的離譜。

讓全中國老齡人口享有基本退休生活品質的代價十分高昂。據官方測算,中國將在二○三五至二○四○年間出現老齡人口高峰期,屆時政府所需承擔的退休社會福利赤字每年高達一千二百八十億元人民幣、折合五千二百億台幣。

住安養院真能老有所養嗎,安養院對田德瑞照顧有加,甚至會帶他去聽音樂會,這些都是田德瑞的女兒無法做到的,但夜深人靜時,田德瑞仍不免覺得孤單,因為安養院裡的畢竟不是親人。



本文於 2006/12/26 23:36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08781
(轉貼)「虛擬共餐」 家人團圓
2006/12/25 01:04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安盛科技顧問公司研究員萬大東(譯音,右)與皮隆,透過安裝在安盛芝加哥實驗室兩個不同房間的影音系統,有如面對面一起用餐。萬大東希望這種虛擬共餐系統,能夠讓分處各地的家人得以經常虛擬互動,特別是讓獨居的老年人得到親情安慰。【美聯社】

「虛擬共餐」 家人隨時團圓

在飛機、火車和汽車把許多人送回家團圓之時,數以百萬計老年人卻只能孤孤單單的過節。安盛(Accenture)科技顧問公司為此發展「虛擬共餐」系統,讓家人隨時能虛擬團圓共聚。

這種系統的概念很簡單。例如,在加州獨居的老太太做好晚餐,準備坐下來吃飯時,虛擬系統會提醒她在芝加哥的兒子。後者可以到設有攝影機和麥克風的廚房,母子透過大得像電視機,或小得像相框的監看器,像面對面一樣互動。

安盛集團芝加哥實驗室高級研究員萬大東 (譯音) 說:「我們試圖找回以前視為理所當然的家庭互動。」

專家說,這種互動可能有助於解決一種日益嚴重的問題:單獨用餐的老年人經常吃得太少,或飲食不當,並可能引發各種身心問題,最後更可能威脅生命安全。

阿拉巴馬大學老人飲食問題專家羅契,認為虛擬共餐可能防止老年人住院或進入療養院。她說:「與別人一起用餐不僅有社會利益,也有利健康。」

萬大東說,虛擬共餐的原型系統可能在大約兩年內發展完成,每個家庭裝設一套可能需要五百至一千元。

安盛集團經理葛雷瑟說,他希望保險公司和政府機構看到這種系統的利益,能夠協助出錢設立。

萬大東說,在一般家庭,攝影機和麥克風可以裝在廚房櫃檯或電視機上,或納入「精明相框」,攝取廚房內的一舉一動,展現在遠方的另一個家人眼前。攝影機根據安裝位置,可以只呈現一個人或整個房間。

葛雷瑟說,這種系統可能融合許多家庭現有的電腦、電視和寬頻網路,因此能夠像安裝有線電視一樣輕易架設。

萬大東說,虛擬共餐系統比現在的影視會議更進一步。例如,老年人把餐點擺上桌,系統的軟體會自動尋找擁有類似系統的家人,決定可以找哪個人陪同進餐。

【2006/12/24 聯合晚報】



本文於 2006/12/25 18:35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007235
大陸步向老齡化社會
2006/12/18 14:46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2.18  工商時報
步向老齡化社會 勞動力拉警報
李書良

「人口第一多的中國也會有勞動力枯竭的一天?」這話或許不是危言聳聽,在中國炫目經濟奇跡的光環下,人口老齡化的擔憂正在悄悄蔓延,成為中國社會的定時炸彈。未來,中國將經歷人類歷史上最大規模的人口結構轉型,屆時老齡化、勞動力萎縮、總人口下降這三大風暴,將橫掃全中國。

自上世紀七○年代末以來,中國經濟增長一直受益於較強的勞動人力數量,但因計劃生育政策的影響,中國勞動力增長目前已開始放慢,絕對數量將會在二○三○年後下降。當更多的勞動力達到退休年齡,而青年人口增長不能彌補老年勞動力的減少,老齡化問題將撲面而來。

以上海來說,這個城市是中國經濟活力的象徵。然而,它卻是最有可能成為中國最先面臨老化的城市。這點,就連上海市副市長周太彤都坦承:「目前上海的人口老齡化程度已經達到先進國家的平均水平。」

目前中國大陸老齡人口占總人口的比例約為七%左右(已達聯合國定義的老齡化社會範疇),但在上海卻高達一九.五八%,這表示每五個上海人當中,就有一個是老人。這數字已經與世界人口老齡化的「先行者」─日本的二二%相差不遠,而且這一比例仍逐年上升。

上海養老設施不夠充分

上海的老齡化問題已不容小覷,然而上海經濟成長的光芒實在是過於耀眼,以致遮蓋了它在老齡化下「未富先老」、養老設施不夠充分等問題。很多人難以想像,這個外人眼中璀璨的「東方美人」,現實中卻是個年華正一天天逝去的城市。

上海只是中國大陸面臨老齡化問題的一個縮影,根據中國全國老齡工作委員會辦公室常務副主任李本公的說法,由於中國大陸人口老齡化具有規模大、速度快、不平衡和「未富先老」等特點,在當前及今後的一段時期裡,將帶給中國四大挑戰:

社會服務發展相對滯後

第一,養老保障負擔日益沉重:二○○四年,中國基本養老保險的支出總額達到三五○二億元(人民幣,下同),比二○○○年增加了六五.五%,對政府財政的壓力正逐年加大。

第二,老年人醫療衛生消費支出的壓力越來越大。二○○四年,中國基本醫療保險基金的支出達八六二億元,佔基金收入的七五.五%,比上年增長三一.六%。基本醫療保險基金支出之所以高速增長,人口迅速老齡化是重要原因之一。

第三,社會養老服務的需求迅速膨脹。二○○五年,中國八十歲以上的高齡老年人超過一六○○萬人,純老年人家庭佔有老年人家庭的比例,城市約四○.三%,農村約三七.八%,這比例並在持續增加,但現有社會服務的發展卻相對滯後。

第四,農村老齡問題的壓力。中國老年人口的近六○%分佈在農村,同時,農村絕大部分地區尚未建立社會養老保險制度,隨著人口老齡化進程加快,農村的養老、醫療等方面的壓力將更加突出,這個問題在大陸西部和貧困地區尤為嚴重。

部分學者已經開始體認到人口老齡化問題,將對日後中國的經濟社會帶來傷害,為此憂心忡忡。他們主張官方現時應該在人民生育問題上給予適度放寬,不要只僵化的緊守「一胎化」政策。

北京大學中國經濟研究中心教授林毅夫認為,有克制地放鬆生育將緩解老齡化問題,但又不至於導致生育率急劇上升。

清華大學中國國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鋼則將中國和印度做比較,認為如果中國現有的生育政策不做改變,到了二○五○年,印度的勞動年齡人口將比中國多出兩億人,而屆時中國的老齡化問題將非常嚴重。他建議「要適當提高總人口的增長率」,並重新考慮提高退休年齡的政策。

部分經濟學家樂觀以對

然而,另一方面卻也有人認為「老齡威脅」僅是杞人憂天。知名投資銀行高盛日前發布報告指出,儘管中國的老齡化速度在未來幾十年內將居開發中國家之冠,但因勞動品質的提高以及農村剩餘勞動力的持續釋放,中國會在步入老年社會之前,先成為一個經濟發達國家。

高盛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梁紅樂觀地指出,中國在二○○五年到二○五○年間的實際GDP平均年增長率將達五.三%,老齡化不會對中國經濟增長前景構成嚴重威脅。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97521
(轉貼)安養院的「電視老人」
2006/12/18 13:02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2.18  中國時報
安養院的「電視老人」
敻林/高雄市(國中教師)

現今社會,雙薪家庭愈來愈多。那麼照顧上了年紀的長輩,特別是失去行動力的老人,則需要設備完善的安養院來照顧。

晚輩每天辛苦地掙錢,來支付安養院龐大的費用,當然希望安養院捨棄利字當頭的觀念,而誠心提供老人最人性化的環境,但是有些安養院卻背道而馳:比如才走進大門,就有一股刺鼻的味道迎面而來,聞了就想吐,孫子因此而不願跟隨進去探視,怎能說孫子不孝?難道付出高又貴的金錢,卻換不到氣味清新宜人的安養院環境嗎?

另外,還有一個缺點就是長輩都變成「電視老人」了。安養院的電視每天從早到晚播放著,就代表這是最好的服務嗎?殊不知這只會使老人癡呆症更嚴重。因為住在安養院的老人,與人互動的機會已經很少了,安養院應派輔導人員,幫忙晚輩早晚在老人身旁噓寒問暖、談天說地,如今卻以電視當保母,他們已經看不懂了,還要疲勞轟炸。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97333
家國主義 真正解藥(轉貼)孤老台灣,你的未來進行式?
2006/12/16 10:50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問題篇】孤老台灣,你的未來進行式?
【中時電子報黃哲斌/台北報導】

像一下,當你走在街頭,身邊人來人往,其中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當然,也包括你和我;每年剛上小學的新生,從現在的三十萬人,驟減為五萬人,平均每一個青壯年的納稅人,必須養活超過一個老年人;而獨居老人,已變成社會的主流現象。

這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憑空想像,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這很可能是民國一百四十年的台灣景象,十年後,台灣就會進入「人口零成長」,半世紀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高達四成。我們正朝著一個「結婚及生育年齡提高、生育率下降、平均壽命提高、人口結構老化、青壯階層縮減」的社會,快速飛奔而去。

兩年前,英國《經濟學人》曾以「驚人萎縮中的國家」為題,報導分析日本人口急遽減少並老化的現象,但是,台灣正急起直追。2000年,台灣的總生育率為1.68,仍遠高於日本的1.36;但2005年,台灣總生育率只剩1.12,已經低於日本的1.25,較五年前大幅衰減三成三!

根據經建會的推估,民國一百四十年,台灣可能只剩下一千七百萬人,足足比現在少了六百萬人;人口老化的程度,在主要國家中僅次於義大利與日本,名列另一個「驚人萎縮中的國家」。

其他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的歐美先進國家,大多歷經半世紀到一世紀,才從高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7%)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占14%),但台灣只花了二十六年!主因包括二次大戰後的移民都已年近花甲、戰後嬰兒潮也將在十五年內邁入老年、晚婚及不婚趨勢、少子化或無子化風潮,再加上醫療及衛生環境進步,導致出生率劇降、平均壽命延長,讓人口老化的速度就像遇上「完美風暴」,成為無可逆抗脫身的巨浪。

影響所及,未來的台灣社會將呈現兩種面貌:一是「老」,一是「孤」。

「老」,自然是指整體人口年齡老化。台灣目前的老人比例還不到一成,但預計四十五年後,就會暴增為四成。屆時,全台灣將由八百萬的青壯族,養活六百八十萬個老年人,以及兩百萬名青少年及兒童,與聯合國統計當前全球「兒童是老人的四倍」相較,等於是人口金字塔的一百八十度大倒轉。

你現在四十幾歲正當壯年?短短二十年後,加上你,台灣老年人口就將倍增,超過人口比例的兩成,同時追上兒童的比例。就個體而言,老人醫療安養、退休財務規畫、銀髮休閒安置,將是「下一個社會」的顯學;就整體而言,社會將面臨就業勞力、產業變遷、政府稅收、社福支出、健保財務…等重大衝擊。立委黃偉哲以老人年金為例:

「人口年齡老化除了是數學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但在政治人物眼中,就會變成一個政治問題。」

民進黨曾把敬老年金作為縣市長選舉的共同政見,但當選後大多腰斬,即因政策必須在「討好選民」與「老人照護」間作一明確分野,否則只是製造一個更大的問題。未來,隨著人口急速老化,「政府財政」與「社福安養」的衝突性將更為明顯。

在民間,企業同樣必須處理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嚴苛問題,引進移民或外勞是一短暫解方,但將使國內的家庭經濟支撐結構嚴重傾斜。當社會上有四成是老人,兩成是青少年或孩童,亦即六成人口不具生產力,只能靠其他人供養。

如果你現在三、四十歲,當你老去,你的下一代可能必須挑起整個社會的重擔,繳納更高的稅金、更高的健保費,扛起讓經濟體系運轉的消費供需。

「當一個社會有四成人口是老人,更必須保障老人的經濟,因為這些老人如果沒有獲得經濟保障,就不能正常消費,四成人口不能正常消費,就會影響內需市場,破壞整個經濟體制。」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社會學者傅立葉表示。

老人社會的第二個趨勢是「孤」。

1951年,每位台灣婦女平均生育七個子女;去年,只剩1.12個。反應在社會整體結構上,家庭支撐的力量勢必變弱,萬一發生傷病變故,青壯勞力及經濟力的互補功能將所剩無幾。

就個體而言,獨居老人甚至失智老人不再是邊緣現象,甚至可能是社會主流,家庭既不可恃,年長者必須轉而尋求社區或社會的奧援。

殘忍的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若將「家庭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作五等分,所謂「高齡戶(六十五歲以上經濟戶家庭)」主要集中在最低所得組,以民國九十二年為例,全體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88.2萬元,高齡戶只有47.9萬元,約莫只有平均水準的一半。

但當高齡家庭面臨醫療安養問題,即使以目前的物價水平,老人福利機構每月收費三萬五千元、收容慢性醫療或重症患者的長期照護機構每月收費約三萬元,就算雇用外籍看護,每月也要大約兩萬元,對於經濟弱勢的老年族群或其親屬,都將是沉重的負擔。

無論是老、是孤,台灣正面臨一場劇烈的人口地層變動,你我都將親身參與、親眼目睹,我們都將跟台灣一起變老,甚至,我們都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一部分。

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的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白秀雄強調,「未來將有四百萬人的退休潮,如何讓他們過得有價值、有尊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問題是,誰來作?怎麼作?

【對策篇】退而不休,資深是寶

【中時電子報郭至楨/特稿】

如果你要問未來的產業中,有哪一項是較具市場成長性並極具開發潛力的,那麼可能會有多數的市場分析師或是社會觀察家會告訴你,鎖定銀髮族的相關週邊市場準沒錯。但是對於這個精準答案,相對的卻也意謂著,台灣已經開始進入高齡化的社會結構與危機中。

由於在二次大戰後(1945~1965)這一批戰後嬰兒潮即將陸續接近六十歲的退休門檻,因此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數據顯示,從今年起的未來連續十到二十年間,台灣將出現大量的退休人潮。

而且自2004 ~ 2009年止,累計退休人口將達到69萬人,平均每天有 400人退休,若以此推估,在二十年後的2026年,全台累計退休人口將高達四百萬人。同時若再往後估算,在到達到2050年的時候,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數的41%。

因此,當今天我們正在憂心並大肆討論,台灣如如提升競爭力與面對世界平坦的競爭壓力時,是否更應當回過頭來看看,在並隨著「高齡化」之外更衍生出「少子化」的雙重問題所帶來,將對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都將產生各種面向的影響。

面對台灣已經快速老化這個相形更為嚴重與嚴肅的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該怎麼面對與因應?又如何能夠從中求取反轉的生機?

資深是寶,再創社會價值

當快速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已經成為衝擊台灣的產業經濟、社會福利、國家人口結構最為嚴重的海嘯狂潮時,由於中生代銜接面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同時也因此而間接的引發了產業更加快速西進的趨勢。因此,對於企業而言,不僅是為了前進中國大陸市場卡位,更是因為國內的產業市場中,已經出現人力中空的嚴重問題。

如今,當人力斷層且呈現大量外流的情況時,對於目前還在台灣經營的企業不啻是一個雪上加霜的危機,該如何保持企業正常的產值營運,又要能夠持續往下培養另一批新生代,以保持競爭力,的確是一門相當頭痛的課題。

然而對於此一現象,何不試著從那一群曾經陪著台灣經濟起飛,共同努力打造出台灣經濟奇蹟的資深職人身上找尋解套方案呢?

雖說這一群已經是屆齡退休的老人,或許在體力上比不過中壯或是年輕人,但是憑藉著他們闖蕩職場三、四十年的經驗與技術,不僅對於一個企業維持正常營運有穩定與續航的作用,就算是要協助企業進行轉型與改造,經由他們的經驗傳承,相對的更能夠以穩健與創新兼具的步調平行作業進行企業改造,以迎接日益競爭的國際市場,不也是一種絕佳的人力運用與新舊的創新組合嗎?

因此,誰說老人無用論?又誰說退了就一定得要休?在如今醫學科技越來越成熟與精進的時代,一個人從60~65歲間退休之後,平均還有將近10~20年的壽命,因此在這長達一、二十年的時光中,如果能夠加以妥善的運用,更是對於個人以及企業雙方都是相當具有建設性的雙贏組合。

更何況,據統計若從2004年算起,到未來的二十年間,屆齡退休的人口將高達四百萬人,對於這一群深具價值的「寶」。我們又怎能棄之不理,不知加以尊重,再創他們的社會價值呢?

社區企業總體營造,建立安養計畫

事實上在要面對老齡化的問題,絕不單單僅只是一個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而已,將隨之衍生的更是有,社會福利、醫療安養、家庭結構質變所產生社會結構被迫轉型的問題等等,除此之外就更不用說還有產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與存續力等如此更為嚴重的問題了。

因此,既然現象已經發生且現階段尚無可阻擋的情況下,不論是政府或是從企業到民間,都應該要趁早一起來面對並設法為之因應。

單從最為基本面的老齡人口的醫療與安養的問題來說,便已是一項讓中央與地方政府均感頭痛與束手無策的問題。

每次到了選舉的時候,老人年金的福利政策,便一定會被政治人物拿出來當成競選政見的牛肉,大肆耍弄一番,但是若要真正加以實施的時候,不是支票跳票就是設法撐個各把個月之後,變突然無疾而終了。

其實,老年福利年金的發放並不是解決老人福利與安養照顧唯一的方法,同時對此區區小數的老年年金,說實在的也不足以有效解決廣泛的老齡人口社會化的長期問題。

因此,在經過國內外許多不同的學者與專家的評估之後,提出了部分的可行建議。試想當政府之前還在提倡「社區總體營造」概念的當下,是否有可能,可以依此觀念與執行的步調往下延伸,試著將中央、地方、企業、醫療、鄉鎮公所等不同機構的功能與資源加以統合組織。

以地方企業與鄉鎮公所做軸心,再以各地方政府做槓桿,有效的對外組織各級醫療體系或是宗教等其他有用的強大資源,建立起一道可供運作的「社區安養營造體系」,最後才是由中央政府在透過行政體系的方式,給予各地方必要的經費資源與行政協助。

以日本來說,對此計劃現在進入第二期黃金十年計畫,他們的計畫每一項都訂得非常明確,且認真執行,相對於台灣,也正面臨著同樣老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危機的情況,我們是否也可以加以觀摩、學習呢?

畢竟從政府到企業民間,我們若不提早面對與因應,只怕當台灣老化的潮水高漲之時,屆時恐將無以為應,束手無策。

老齡化社會 生育政策:鼓勵生小孩

【中時電報子賴正翔/專題報導】

「綿延生命,享受孕育」,這是內政部宣導手冊上的封面標題,除了這八個大字的外,封面還以一對父母牽著二個小孩的圖片,作為底圖。暖色系的色調,加上文字和圖片,己經顯示內政部對於「生育」的立場,強調「綿延」、「孕育」,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鼓勵生小孩。

為什麼要鼓勵生小孩?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由民國五十年以來,我國每年出生嬰兒數,由四十萬銳減為一半,由八十七年起(除了八十九年龍年,當年出生人口為三十萬),出生嬰兒數跌破三十萬,只有二十七萬多人,近二、三年來,更只有二十萬左右;在嬰兒大幅減少後,隨之而來的是,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小班小校成為主流,甚至還有併校,關閉學校等,而平均壽命的增加,也使得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結構己經逐漸變成以中老年人為主。本來理想的人口結構,應該是傾向正金字塔型,可是台灣現在卻變成倒金字塔型,年齡愈大的人口數愈多。

進一步由人口資料來看,過去台灣地區人口自然增加率曾高達千分之三十以上,為了緩和人口成長,在民國五十三年,全面推廣家庭計畫,人口自然增加率快速下降,到民國七十五年降至千分之十一點三,到了民國九十六年,人口自然增加率己經降到千分之二。

人口自然增加率減緩的另一面是,人口替換率也下降。根據內政部資料,在民國九十六年,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為一點一八零,也就是,每一位育齡婦女在一生中約僅生育一點一八個子女,遠較政府所定「兩個孩子恰恰好」的理想目標為低。而自民國七十三年起即低於人口替換率「一」之下,至九十五年底為零點五五,這意味未來一、二十年後的人口出生數將無法彌補人口死亡數,將產生人口負成長的現象。

而內政部戶政司長謝愛齡分析,人口負成長,主要和社會現象有關,其中,和生育率持續下降關係最為密切。謝愛齡說,隨著社會的變遷,晚婚、遲育,甚至不婚、不育的人愈來愈多,導致生育率持續下降。

因此,在政府的生育政策方面,也由前述幾個現象面著手。首先在提昇生育率方面,過去推動家庭計劃時,當時主要目標為減緩人口成長壓力,當時的口號為「二個孩子恰恰好」,不過,現在二個孩子己經無法滿足人口成長率趨緩的事實;內政部次長簡太郎就曾經說過,「二個孩子恰恰好,三個不嫌少」,雖然這句話,並不是內政部人口政策的終極目標,但也出現在內政部在九十四年出版的人口政策彙集中,顯示在政府單位中,仍然是以鼓勵生育為重要目標。

鼓勵生育,除了由口號出發,政府也拿出具體措施;例如,今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稅法,提高夫妻合併申報免稅額度,不再讓夫妻合併申報成為「婚姻懲罰稅」,讓納稅人願意結婚,願意生孩子。

另外,各縣市地方政府也有鼓勵生育的實質措施,包括台北市、高雄市及部份較為弱勢、偏遠的鄉鎮區都有。以台北市為例,補助第三胎以上子女上學每學期五百元,和中央「三個不嫌少」的方向一致;高雄市則有兒童托育津貼;其他鄉鎮區等,則依不同地方公所的財力與當地情況進行補助鼓勵。

至於在中央方面,雖然沒有直接的「生育」補助,生幾個補助多少金額,但也由內政部兒童局規劃相關的社福措施,鼓勵養育子女;包括,托育津貼,低收入或家庭寄養的兒童,進入托兒所或幼稚園,每人每年補助一萬八千元、年滿三足歲,在有立案的托兒所或幼稚園就學之中低收入戶兒童,每人每年補助一萬二千元;另外,也發放幼兒教育券,滿五足歲就讀私立托兒所或幼稚園,每人每年補助一萬元;另外,還有醫療補助、親職教育、早療等。

今年度召開的「經濟永續發展會議」,也關注「少子女化」這個議題。在經續會分組會議中,有學者建議,應該更關注幼兒照顧的問題,建議讓幼托機構公共化、非營利化,減輕父母養育子女負擔,增加生育的誘因;對此,內政部長李逸洋在發言時也表示,政府肯定這樣的方向,也希望社會給予支持。

在經續會達成共識中,也提及這部份,根據經續會總結報告中指出,國家應儘速建立非營利之在地多元化普及照顧服務模式,建構生育及養育優質環境,提供兼顧育兒與父母就業之友善條件,落實家庭支持系統。顯示未來政府除了持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也盼望由減輕父母負擔角度,增加生育。

勞委會也在今年十月完成「兩性工作平等法」的修法,將育嬰假放寬至所有受僱者,期限為二年;在勞委會規劃放寬育嬰假規定的同時,也研擬修改「就業保險法」,將原本受僱勞工產假八週期間,僱主應給付的薪資,改由就業保險基金支付投保人投保薪資,併入生育給付,雇主只要補足薪資差額就可以,可大幅減輕雇主負擔,並避免雇主因受僱者懷孕而以各種原因解僱。雖然這項修法建建議,最後還需要立法院完成三讀後才會實施,但也可以看出,政府在鼓勵生育上,所做的努力。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94700
(轉貼)中國城市出現新空巢家庭
2006/12/12 17:20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2.12  今日晚報
獨生子女外地工作 中國城市出現新空巢家庭
中央社

據報導,由於獨生子女到外地求學、參軍或工作,使許多中國父母備感失落、焦慮,以往在中國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現象」,正向部分城市的中年家庭逼近,被專家稱為「新空巢現象」。

「武漢晨報」今天報導,每當臨近年關,就進入「空巢」情緒障礙的高峰期。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門診部,一位醫生僅去年十二月就接診二十二名「新空巢」父母,今年十二月前七天就接診了八人。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梅志罡指出,中國城市平均家庭規模正不斷縮小,一九八二年約為四點三人,一九九零年為三點五四人,到二零零二年,武漢市約為三點三人,估計因孩子外出求學、工作產生的空巢家庭,占總家庭數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

湖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王曉萍說,「新空巢現象」從公元兩千年左右開始出現,過早「空巢」為部分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婦女帶來心理壓力。他們過去一直圍著孩子轉,一旦「空巢」,便感到生活無所適從,嚴重者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報導說,「新空巢」家庭中,母親不適應感明顯高於父親。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的王高華分析,這時女方多面臨退休,身體正步入更年期階段,生理和心理都經歷變革;男方則多為事業黃金期,工作緊張、充實。「一閒一忙」形成對比,加上做為「紐帶」的孩子不在身邊,處理不好就可能產生婚姻危機

專家指出,「空巢期」提前到來也與新一代子女親情教育缺失有關。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羅萍說,現今的中國父母往往只是一味付出,一切圍著孩子轉,沒有教會孩子懂得感恩,學校在親情教育方面也幾乎是空白,容易造成新一代人家庭觀念淡化,不願與父母溝通和聯繫,有些家長為此感到失落、苦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88150
(轉貼)中國城市出現新空巢家庭
2006/12/12 17:20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12.12  今日晚報
獨生子女外地工作 中國城市出現新空巢家庭
中央社

據報導,由於獨生子女到外地求學、參軍或工作,使許多中國父母備感失落、焦慮,以往在中國老年家庭才有的「空巢現象」,正向部分城市的中年家庭逼近,被專家稱為「新空巢現象」。

「武漢晨報」今天報導,每當臨近年關,就進入「空巢」情緒障礙的高峰期。在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門診部,一位醫生僅去年十二月就接診二十二名「新空巢」父母,今年十二月前七天就接診了八人。

華中師範大學社會學教授梅志罡指出,中國城市平均家庭規模正不斷縮小,一九八二年約為四點三人,一九九零年為三點五四人,到二零零二年,武漢市約為三點三人,估計因孩子外出求學、工作產生的空巢家庭,占總家庭數的百分之五到百分之八。

湖北省精神衛生中心主任王曉萍說,「新空巢現象」從公元兩千年左右開始出現,過早「空巢」為部分中年人、尤其是中年婦女帶來心理壓力。他們過去一直圍著孩子轉,一旦「空巢」,便感到生活無所適從,嚴重者甚至形成心理疾病

報導說,「新空巢」家庭中,母親不適應感明顯高於父親。

武漢大學人民醫院精神衛生中心的王高華分析,這時女方多面臨退休,身體正步入更年期階段,生理和心理都經歷變革;男方則多為事業黃金期,工作緊張、充實。「一閒一忙」形成對比,加上做為「紐帶」的孩子不在身邊,處理不好就可能產生婚姻危機

專家指出,「空巢期」提前到來也與新一代子女親情教育缺失有關。

武漢大學社會學教授羅萍說,現今的中國父母往往只是一味付出,一切圍著孩子轉,沒有教會孩子懂得感恩,學校在親情教育方面也幾乎是空白,容易造成新一代人家庭觀念淡化,不願與父母溝通和聯繫,有些家長為此感到失落、苦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88149
(轉貼)美嬰兒潮退休 社福 e 把抓
2006/11/26 17:52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嬰兒潮退休 社福e把抓

數目龐大的嬰兒潮世代近年來陸續退休,美國各級政府正利用網路,為這些人提供各種福利和服務,他們可以利用網路申請醫療照顧、社會安全福利、甚至糧食券,也可以利用網路查詢自己究竟能享有哪些福利。網路的應用亦可增加各級政府效率,減少繁瑣的公文作業,減輕人力負擔。

今日美國報報導,為提升服務效率,美國各州、市政府一直在架設網站,讓各項申請電腦化。

嬰兒潮世代退休人口需要糧食券、醫療補助、住宅補助和其他許多福利。美國聯邦政府衛生與福利部轄下的「老人局」副局長伯恩斯說:「因為嬰兒潮世代退休人口數目龐大,對電腦及網站化的需求也極其龐大。」

紐約市九月開辦「接觸紐約市」計畫,讓民眾可以查詢廿一項不同的福利計畫,「接觸紐約市」。如果福利計畫的查詢和申請沒有整合,申請人需要填許多不同的申請表,一再重複填相同的資料,整合後,申請人只需填一次資料就可獲得所有福利計畫的相關資訊,效率大為提升。

非營利機構「全國老年理事會」架設類似的網站,讓民眾可以查詢一千五百項政府及民間提供的福利計畫。

「老人局」在四十三州成立「老年及殘障資源中心」,向查詢福利計畫者提供「一次到位」的諮詢服務。

【2006/11/26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962689
頁/共32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