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像一下,當你走在街頭,身邊人來人往,其中將近一半超過六十五歲,當然,也包括你和我;每年剛上小學的新生,從現在的三十萬人,驟減為五萬人,平均每一個青壯年的納稅人,必須養活超過一個老年人;而獨居老人,已變成社會的主流現象。這不是科幻小說,也不是憑空想像,根據行政院經建會的推估,這很可能是民國一百四十年的台灣景象,十年後,台灣就會進入「人口零成長」,半世紀後,六十五歲以上的老人將高達四成。我們正朝著一個「結婚及生育年齡提高、生育率下降、平均壽命提高、人口結構老化、青壯階層縮減」的社會,快速飛奔而去。
兩年前,英國《經濟學人》曾以「驚人萎縮中的國家」為題,報導分析日本人口急遽減少並老化的現象,但是,台灣正急起直追。2000年,台灣的總生育率為1.68,仍遠高於日本的1.36;但2005年,台灣總生育率只剩1.12,已經低於日本的1.25,較五年前大幅衰減三成三!
根據經建會的推估,民國一百四十年,台灣可能只剩下一千七百萬人,足足比現在少了六百萬人;人口老化的程度,在主要國家中僅次於義大利與日本,名列另一個「驚人萎縮中的國家」。
其他面臨人口老化問題的歐美先進國家,大多歷經半世紀到一世紀,才從高齡化社會(六十五歲以上老人占7%)進入高齡社會(老年人占14%),但台灣只花了二十六年!主因包括二次大戰後的移民都已年近花甲、戰後嬰兒潮也將在十五年內邁入老年、晚婚及不婚趨勢、少子化或無子化風潮,再加上醫療及衛生環境進步,導致出生率劇降、平均壽命延長,讓人口老化的速度就像遇上「完美風暴」,成為無可逆抗脫身的巨浪。
影響所及,未來的台灣社會將呈現兩種面貌:一是「老」,一是「孤」。
「老」,自然是指整體人口年齡老化。台灣目前的老人比例還不到一成,但預計四十五年後,就會暴增為四成。屆時,全台灣將由八百萬的青壯族,養活六百八十萬個老年人,以及兩百萬名青少年及兒童,與聯合國統計當前全球「兒童是老人的四倍」相較,等於是人口金字塔的一百八十度大倒轉。
你現在四十幾歲正當壯年?短短二十年後,加上你,台灣老年人口就將倍增,超過人口比例的兩成,同時追上兒童的比例。就個體而言,老人醫療安養、退休財務規畫、銀髮休閒安置,將是「下一個社會」的顯學;就整體而言,社會將面臨就業勞力、產業變遷、政府稅收、社福支出、健保財務…等重大衝擊。立委黃偉哲以老人年金為例:
「人口年齡老化除了是數學問題,同時也是社會問題;但在政治人物眼中,就會變成一個政治問題。」
民進黨曾把敬老年金作為縣市長選舉的共同政見,但當選後大多腰斬,即因政策必須在「討好選民」與「老人照護」間作一明確分野,否則只是製造一個更大的問題。未來,隨著人口急速老化,「政府財政」與「社福安養」的衝突性將更為明顯。
在民間,企業同樣必須處理人口結構老化、勞動力不足的嚴苛問題,引進移民或外勞是一短暫解方,但將使國內的家庭經濟支撐結構嚴重傾斜。當社會上有四成是老人,兩成是青少年或孩童,亦即六成人口不具生產力,只能靠其他人供養。
如果你現在三、四十歲,當你老去,你的下一代可能必須挑起整個社會的重擔,繳納更高的稅金、更高的健保費,扛起讓經濟體系運轉的消費供需。
「當一個社會有四成人口是老人,更必須保障老人的經濟,因為這些老人如果沒有獲得經濟保障,就不能正常消費,四成人口不能正常消費,就會影響內需市場,破壞整個經濟體制。」曾任行政院政務委員的社會學者傅立葉表示。
老人社會的第二個趨勢是「孤」。
1951年,每位台灣婦女平均生育七個子女;去年,只剩1.12個。反應在社會整體結構上,家庭支撐的力量勢必變弱,萬一發生傷病變故,青壯勞力及經濟力的互補功能將所剩無幾。
就個體而言,獨居老人甚至失智老人不再是邊緣現象,甚至可能是社會主流,家庭既不可恃,年長者必須轉而尋求社區或社會的奧援。
殘忍的是,根據行政院主計處統計,若將「家庭可支配所得」按戶數作五等分,所謂「高齡戶(六十五歲以上經濟戶家庭)」主要集中在最低所得組,以民國九十二年為例,全體家庭平均可支配所得為88.2萬元,高齡戶只有47.9萬元,約莫只有平均水準的一半。
但當高齡家庭面臨醫療安養問題,即使以目前的物價水平,老人福利機構每月收費三萬五千元、收容慢性醫療或重症患者的長期照護機構每月收費約三萬元,就算雇用外籍看護,每月也要大約兩萬元,對於經濟弱勢的老年族群或其親屬,都將是沉重的負擔。
無論是老、是孤,台灣正面臨一場劇烈的人口地層變動,你我都將親身參與、親眼目睹,我們都將跟台灣一起變老,甚至,我們都可能成為「社會問題」的一部分。
曾任台北市副市長的富邦文教基金會董事長白秀雄強調,「未來將有四百萬人的退休潮,如何讓他們過得有價值、有尊嚴,是一件很重要的事。」
問題是,誰來作?怎麼作?
【對策篇】退而不休,資深是寶
【中時電子報郭至楨/特稿】
如果你要問未來的產業中,有哪一項是較具市場成長性並極具開發潛力的,那麼可能會有多數的市場分析師或是社會觀察家會告訴你,鎖定銀髮族的相關週邊市場準沒錯。但是對於這個精準答案,相對的卻也意謂著,台灣已經開始進入高齡化的社會結構與危機中。
由於在二次大戰後(1945~1965)這一批戰後嬰兒潮即將陸續接近六十歲的退休門檻,因此根據內政部戶政司的數據顯示,從今年起的未來連續十到二十年間,台灣將出現大量的退休人潮。
而且自2004 ~ 2009年止,累計退休人口將達到69萬人,平均每天有 400人退休,若以此推估,在二十年後的2026年,全台累計退休人口將高達四百萬人。同時若再往後估算,在到達到2050年的時候,台灣65歲以上人口將佔總人口數的41%。
因此,當今天我們正在憂心並大肆討論,台灣如如提升競爭力與面對世界平坦的競爭壓力時,是否更應當回過頭來看看,在並隨著「高齡化」之外更衍生出「少子化」的雙重問題所帶來,將對國家、社會、家庭、個人都將產生各種面向的影響。
面對台灣已經快速老化這個相形更為嚴重與嚴肅的問題,已經到了不容忽視的地步!該怎麼面對與因應?又如何能夠從中求取反轉的生機?
資深是寶,再創社會價值
當快速的老齡化與少子化現象,已經成為衝擊台灣的產業經濟、社會福利、國家人口結構最為嚴重的海嘯狂潮時,由於中生代銜接面出現嚴重的人才斷層,同時也因此而間接的引發了產業更加快速西進的趨勢。因此,對於企業而言,不僅是為了前進中國大陸市場卡位,更是因為國內的產業市場中,已經出現人力中空的嚴重問題。
如今,當人力斷層且呈現大量外流的情況時,對於目前還在台灣經營的企業不啻是一個雪上加霜的危機,該如何保持企業正常的產值營運,又要能夠持續往下培養另一批新生代,以保持競爭力,的確是一門相當頭痛的課題。
然而對於此一現象,何不試著從那一群曾經陪著台灣經濟起飛,共同努力打造出台灣經濟奇蹟的資深職人身上找尋解套方案呢?
雖說這一群已經是屆齡退休的老人,或許在體力上比不過中壯或是年輕人,但是憑藉著他們闖蕩職場三、四十年的經驗與技術,不僅對於一個企業維持正常營運有穩定與續航的作用,就算是要協助企業進行轉型與改造,經由他們的經驗傳承,相對的更能夠以穩健與創新兼具的步調平行作業進行企業改造,以迎接日益競爭的國際市場,不也是一種絕佳的人力運用與新舊的創新組合嗎?
因此,誰說老人無用論?又誰說退了就一定得要休?在如今醫學科技越來越成熟與精進的時代,一個人從60~65歲間退休之後,平均還有將近10~20年的壽命,因此在這長達一、二十年的時光中,如果能夠加以妥善的運用,更是對於個人以及企業雙方都是相當具有建設性的雙贏組合。
更何況,據統計若從2004年算起,到未來的二十年間,屆齡退休的人口將高達四百萬人,對於這一群深具價值的「寶」。我們又怎能棄之不理,不知加以尊重,再創他們的社會價值呢?
社區企業總體營造,建立安養計畫
事實上在要面對老齡化的問題,絕不單單僅只是一個人口結構老化的問題而已,將隨之衍生的更是有,社會福利、醫療安養、家庭結構質變所產生社會結構被迫轉型的問題等等,除此之外就更不用說還有產業競爭力、國家競爭力與存續力等如此更為嚴重的問題了。
因此,既然現象已經發生且現階段尚無可阻擋的情況下,不論是政府或是從企業到民間,都應該要趁早一起來面對並設法為之因應。
單從最為基本面的老齡人口的醫療與安養的問題來說,便已是一項讓中央與地方政府均感頭痛與束手無策的問題。
每次到了選舉的時候,老人年金的福利政策,便一定會被政治人物拿出來當成競選政見的牛肉,大肆耍弄一番,但是若要真正加以實施的時候,不是支票跳票就是設法撐個各把個月之後,變突然無疾而終了。
其實,老年福利年金的發放並不是解決老人福利與安養照顧唯一的方法,同時對此區區小數的老年年金,說實在的也不足以有效解決廣泛的老齡人口社會化的長期問題。
因此,在經過國內外許多不同的學者與專家的評估之後,提出了部分的可行建議。試想當政府之前還在提倡「社區總體營造」概念的當下,是否有可能,可以依此觀念與執行的步調往下延伸,試著將中央、地方、企業、醫療、鄉鎮公所等不同機構的功能與資源加以統合組織。
以地方企業與鄉鎮公所做軸心,再以各地方政府做槓桿,有效的對外組織各級醫療體系或是宗教等其他有用的強大資源,建立起一道可供運作的「社區安養營造體系」,最後才是由中央政府在透過行政體系的方式,給予各地方必要的經費資源與行政協助。
以日本來說,對此計劃現在進入第二期黃金十年計畫,他們的計畫每一項都訂得非常明確,且認真執行,相對於台灣,也正面臨著同樣老齡化與少子化的雙重危機的情況,我們是否也可以加以觀摩、學習呢?
畢竟從政府到企業民間,我們若不提早面對與因應,只怕當台灣老化的潮水高漲之時,屆時恐將無以為應,束手無策。
老齡化社會 生育政策:鼓勵生小孩
【中時電報子賴正翔/專題報導】
「綿延生命,享受孕育」,這是內政部宣導手冊上的封面標題,除了這八個大字的外,封面還以一對父母牽著二個小孩的圖片,作為底圖。暖色系的色調,加上文字和圖片,己經顯示內政部對於「生育」的立場,強調「綿延」、「孕育」,白話一點的說法就是,鼓勵生小孩。
為什麼要鼓勵生小孩?根據內政部資料顯示,由民國五十年以來,我國每年出生嬰兒數,由四十萬銳減為一半,由八十七年起(除了八十九年龍年,當年出生人口為三十萬),出生嬰兒數跌破三十萬,只有二十七萬多人,近二、三年來,更只有二十萬左右;在嬰兒大幅減少後,隨之而來的是,教育資源的重新分配,小班小校成為主流,甚至還有併校,關閉學校等,而平均壽命的增加,也使得老年人口逐年增加,人口結構己經逐漸變成以中老年人為主。本來理想的人口結構,應該是傾向正金字塔型,可是台灣現在卻變成倒金字塔型,年齡愈大的人口數愈多。
進一步由人口資料來看,過去台灣地區人口自然增加率曾高達千分之三十以上,為了緩和人口成長,在民國五十三年,全面推廣家庭計畫,人口自然增加率快速下降,到民國七十五年降至千分之十一點三,到了民國九十六年,人口自然增加率己經降到千分之二。
人口自然增加率減緩的另一面是,人口替換率也下降。根據內政部資料,在民國九十六年,育齡婦女總生育率為一點一八零,也就是,每一位育齡婦女在一生中約僅生育一點一八個子女,遠較政府所定「兩個孩子恰恰好」的理想目標為低。而自民國七十三年起即低於人口替換率「一」之下,至九十五年底為零點五五,這意味未來一、二十年後的人口出生數將無法彌補人口死亡數,將產生人口負成長的現象。
而內政部戶政司長謝愛齡分析,人口負成長,主要和社會現象有關,其中,和生育率持續下降關係最為密切。謝愛齡說,隨著社會的變遷,晚婚、遲育,甚至不婚、不育的人愈來愈多,導致生育率持續下降。
因此,在政府的生育政策方面,也由前述幾個現象面著手。首先在提昇生育率方面,過去推動家庭計劃時,當時主要目標為減緩人口成長壓力,當時的口號為「二個孩子恰恰好」,不過,現在二個孩子己經無法滿足人口成長率趨緩的事實;內政部次長簡太郎就曾經說過,「二個孩子恰恰好,三個不嫌少」,雖然這句話,並不是內政部人口政策的終極目標,但也出現在內政部在九十四年出版的人口政策彙集中,顯示在政府單位中,仍然是以鼓勵生育為重要目標。
鼓勵生育,除了由口號出發,政府也拿出具體措施;例如,今年立法院三讀通過所得稅法,提高夫妻合併申報免稅額度,不再讓夫妻合併申報成為「婚姻懲罰稅」,讓納稅人願意結婚,願意生孩子。
另外,各縣市地方政府也有鼓勵生育的實質措施,包括台北市、高雄市及部份較為弱勢、偏遠的鄉鎮區都有。以台北市為例,補助第三胎以上子女上學每學期五百元,和中央「三個不嫌少」的方向一致;高雄市則有兒童托育津貼;其他鄉鎮區等,則依不同地方公所的財力與當地情況進行補助鼓勵。
至於在中央方面,雖然沒有直接的「生育」補助,生幾個補助多少金額,但也由內政部兒童局規劃相關的社福措施,鼓勵養育子女;包括,托育津貼,低收入或家庭寄養的兒童,進入托兒所或幼稚園,每人每年補助一萬八千元、年滿三足歲,在有立案的托兒所或幼稚園就學之中低收入戶兒童,每人每年補助一萬二千元;另外,也發放幼兒教育券,滿五足歲就讀私立托兒所或幼稚園,每人每年補助一萬元;另外,還有醫療補助、親職教育、早療等。
今年度召開的「經濟永續發展會議」,也關注「少子女化」這個議題。在經續會分組會議中,有學者建議,應該更關注幼兒照顧的問題,建議讓幼托機構公共化、非營利化,減輕父母養育子女負擔,增加生育的誘因;對此,內政部長李逸洋在發言時也表示,政府肯定這樣的方向,也希望社會給予支持。
在經續會達成共識中,也提及這部份,根據經續會總結報告中指出,國家應儘速建立非營利之在地多元化普及照顧服務模式,建構生育及養育優質環境,提供兼顧育兒與父母就業之友善條件,落實家庭支持系統。顯示未來政府除了持續關注少子女化議題,也盼望由減輕父母負擔角度,增加生育。
勞委會也在今年十月完成「兩性工作平等法」的修法,將育嬰假放寬至所有受僱者,期限為二年;在勞委會規劃放寬育嬰假規定的同時,也研擬修改「就業保險法」,將原本受僱勞工產假八週期間,僱主應給付的薪資,改由就業保險基金支付投保人投保薪資,併入生育給付,雇主只要補足薪資差額就可以,可大幅減輕雇主負擔,並避免雇主因受僱者懷孕而以各種原因解僱。雖然這項修法建建議,最後還需要立法院完成三讀後才會實施,但也可以看出,政府在鼓勵生育上,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