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他山之石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美帝】(轉貼)不能再用美國觀點看回教世界
 瀏覽10,681|回應49推薦2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談一個沒救的總統
B


Tom Plate

2004.10.25  中國時報

不論誰當選下屆美國總統,均必須努力改善美國與回教世界的關係。除緊迫的國內問題之外,這個問題可能是布希總統連任後或凱瑞當選總統後的首要工作。

當然,想要改善此一關係,正確做法並非甘受回教極端主義或恐怖主義之辱,或抱持一種「政治正確」態度,認定所有回教徒都是愛好和平、理性及明智的。這不是正確做法,如同對待所有基督教徒也不能採取此種含糊其詞而一視同仁的態度一樣。

以東南亞回教發言人自居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地,又大放厥詞了。他向馬國一家報紙說,他相信「無知的」美國人民會讓布希總統連任。他指出,「令人吃驚地,美國選民似乎有意接納一個撒過漫天大謊的人,選出一個騙子當總統。」他所指的是,布希曾聲稱哈珊在伊境囤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此一說法現已信用破產。

起初也支持布希打反恐戰的馬哈地又說,「美國人民大體上很無知,對世界其他地區一無所知…但是他們卻要決定誰會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沒有多少美國人會太在意馬哈地偏愛哪個美國總統候選人,但許多亞洲人覺得這次大選的結果對其影響不下於對美國公民。

許多亞洲人憂心我們的「反恐戰爭」搞錯了方向。它更應該是一場長期的理念之爭。曾獲得德國「布洛赫獎」的伊朗裔德國作家克曼尼(Navid Kermani)最近撰文指出,可蘭經的語言具有「規範性力量」,對回教徒的「美學魅力」十分強烈。他說:「語言在此扮演著一種時光機器,有力地將現時種種一切傳送回神話時代。甚至電視上播放諸如格達費、阿拉法特或哈珊的談話,可能也具此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克曼尼認為,從奧薩瑪.賓拉登的錄影談話中,也可以找到阿拉伯語此種文學的、魅惑人的特質。他解釋說:「他(賓拉登)的論調之所以奏效,正是因為少有修辭裝飾,並故作謙遜的表達方式…他苦行僧似的裝扮以及從阿富汗的洞穴中發聲,更強化了他的先知光環。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當年便是在山上洞穴中首次接受阿拉的啟示。」

雖然論調清楚,賓拉登顯然可被歸類為瘋子。即便克曼尼也提到,賓拉登對伊斯蘭教的往昔著了魔,斷然拒斥回教現代化。自命為回教恐怖組織首腦的他因而得以堅稱,可蘭經存有一種正確詮釋(即他的詮釋),從而確立單一願景(即他的願景)之正當性。

美國對回教和阿拉伯現象的理解十分薄弱。我們以炸彈做為主要的反制手段,只會製造新一批恐怖分子。因此,邀集回教領袖在華府等地舉辦一場高峰會,並由下屆美國總統放下身段與會,這乃是當務之急。

美國人必須多反躬自省,少動用炸彈。終有一天,智識的力量與透徹的跨文化理解,很可能成為我們最具說服力的武器。「反恐戰爭」不但名稱應該更改,內涵也應該修正。因為現在看來反恐戰爭已失策。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王嘉源譯)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7245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美帝吹捧作弊政權(轉貼)媒體百無禁忌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楊甦棣:台美要改善 兩岸經濟先開放
工商協進會昨天上午舉行會員大會,蒞會的陳水扁總統,與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楊甦棣密切交談。
記者鄭瓊中/攝影

美國在台協會台北辦事處長楊甦棣昨天和陳水扁總統一起出席工商協進會大會,首次公開表示,台美近期不可能簽署自由貿易協定(FTA),並表示,要改進台美貿易夥伴關係,應該進一步開放跟中國的經濟關係。

楊甦棣出席工商協進會會員大會,罕見地當著眾多企業人士的面,全程以中文致辭,「說給總統聽」的意思相當明顯。

楊甦棣致詞時表示,兩岸經濟進一步開放,可以增強台灣的全球競爭力,幫助台灣實現成為區域運籌、金融、和其他服務業中心的目標。有助於美國企業運用和台灣公司密切的關係,提升兩岸關係。

楊甦棣會後還要媒體回頭去聽聽:「總統在兩岸政策上面,他剛剛有釋出善意嗎?」並希望大家「要注意我剛剛說的」。

他指出,兩岸關係更密切,對美國和台灣在亞太地區的利益會有更廣泛的貢獻。他希望台商在中國大陸遵守環保和勞工權益的高標準,立下良好企業榜樣。

楊甦棣更強調,台灣、中國和美國的經貿關係加強,有助加快中國的現代化,同時現代化的中國對美國和台灣都是建設性的夥伴。

楊甦棣早在兩個月前,在美國商會「謝年飯」場合上表示過,美國在台協會一直誠實、坦率的向台灣表達,台灣開放與中國經濟關係的重要性,如果台灣想要成為區域及全球中心,兩岸經貿極為重要。

【2007/05/22 聯合報】

亞洲民主觀察》把總統做小 盧武鉉最大貢獻

南韓當前政局給人第一眼的印象不大妙:總統盧武鉉的支持率跌到谷底,執政的「開放的我們」黨分崩離析,黨員不是退黨就是和盧武鉉劃清界線。連盧武鉉自己都主動退黨,希望能保住所屬政黨贏得年底總統大選的機會。

換成許多其他亞洲國家內部面臨這種政局,投資人可能已經準備開溜。但南韓去年國內生產毛額卻成長了百分之五,股市也上漲了百分之七。想當年,政局混亂可能就會引發政變,如今南韓發生政變的想法卻幾乎成了天方夜譚,民主政治的根基卻日益堅固。原因何在?

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以「不歸路」為標題,專題報導南韓的民主政治發展,分析南韓逐漸成為亞洲最成熟民主政體、兩黨政治健全的原因。

南韓民主化,民間有其貢獻。冷戰年代左傾學生對抗超保守的軍方,現在學生則是對於找工作的興趣大於找麻煩示威。昔日激進的工會漸趨溫和;媒體也是百家爭鳴。

根據「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計畫的最新調查,問到是否贊成「國家需要強人領導,不必有國會和選舉」時,百分之八十二點七的南韓民眾表示反對,日本則是百分之八十。問到「是否不該允許任何反對黨爭取政權」時,百分之八十八的南韓民眾表示反對,日本是百分之六十七反對,台灣和泰國都是百分之七十三反對。

南韓從一九八○年代末期舉辦總統大選開始,曾任總統的金泳三、金大中以及當過總理的金鍾泌,人稱「三金」,個人影響力都大於政黨,甚至被稱為「帝王總統」。當過盧武鉉老師的高麗大學行政學教授咸成得指出,「三金」推動軍情特系統和稅務機關的國家化,今後不會再有任何帝王總統。

南韓民主深化,盧武鉉也有顯著的功勞。盧武鉉原本是魅力型的政治領袖,卻刻意走反菁英路線,言行備受爭議,甚至曾揚言要請辭,雖然讓總統威信大跌,卻也促使威權解體。

咸成得預測,南韓總統大選輸家可能會被起訴並遭到羞辱的往例,即將成為歷史。南韓民主化唯一的「缺點」,應該就是大選恐怕不會像以前那樣「精采」了。

【2007/05/08 聯合報】

亞洲民主觀察》媒體百無禁忌 台灣亂而自由

最新一期美國「新聞周刊」除了報導南韓的民主成就,也專文討論台灣的民主發展。撰文記者亞當斯表示,台灣雖然不太被承認是主權獨立國家,民主發展卻有很好的進展。自一九九六年總統開放民選以來,台灣的政治發展雖然常和立法院朝野委員的拳賽連在一起,政治體系卻漸趨穩固。

「亞洲民主動態調查」計畫最近評比文人統治和司法獨立等自由民主價值時,台灣名列亞洲第三,僅次於日本和南韓;台灣民眾支持言論自由的程度則居全亞洲之冠。

新聞周刊指出,立法院選舉也將變成單一選區,可望營造更穩定的兩黨政治局面。陳水扁總統妻子吳淑珍和女婿趙建銘被起訴,在過去難以想像。「全球政府清廉度指標」調查,台灣去年在一六三國當中排名第卅四,在亞洲自由國家裡面僅次於日本。

亞當斯表示,總統和國會多數分屬不同政黨,統獨認同和如何評價威權統治四十年,至今仍舊無解。亞當斯指出,民主的深化比不上國會議員打架容易上鏡頭,但是拜台灣百無禁忌的媒體所賜,台灣的政局也許看起來混亂,成長卻更加穩定。

【2007/05/08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01670
(轉貼)美進入新孤立主義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01.23  中國時報

《新共和》總編輯︰美進入新孤立主義

尹德瀚∕綜合報導

關於美國外交政策有一種鐘擺理論,最先提出此說的是學者法蘭克.克林伯,他在一九五二年把美國的對外關係分成「外放」與「內斂」,就像鐘擺左右搖擺,每隔一個世代就擺到相反的方向,例如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後美國閉關自守,直至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才又促成美國向外發展。

克林伯之後另一位學者麥可.羅斯金也沿用這個理論,他認為美國在越戰後又回到閉關狀態,並預測將持續到一九九○年代某個時間才會再朝外放狀態擺盪。

美國保守派《新共和》月刊總編輯彼德.貝納特廿二日在《華盛頓郵報》撰文說,鐘擺理論提供的歷史架構,似乎正中美國總統布希的下懷,在他看來,美國於一九九○年代整個十年期間都處於孤立狀態,一直到二○○一年的「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發生之後才又向外發展,因此柯林頓總統是把頭埋在沙堆的孤立主義者,他才是羅斯福與杜魯門的繼承者。

外交政策鐘擺 外放內斂交替

貝納特認為,但歷史學者在回顧美國這幾年的歷史後,認為九一一事件並非一個新外交政策周期的開始,而是舊周期的頂峰,伊拉克戰爭才是歷史循環的轉捩點,引進了目前正籠罩美國的孤立主義心態。

貝納特說,要了解這種歷史觀點,先要了解越戰對美國人心態的重大影響,越戰的挫敗使得民主和共和兩黨都變得非常保守,所以尼克森堅持圍堵蘇聯的責任要由區域盟邦而非美國來承擔,民主黨主導的國會則大砍武器及外交援助的預算。

而保守派認為,美國在越戰後的內斂周期到了雷根總統上台後就告結束,其實這是對歷史的錯誤解讀,雷根任內固然大幅增加國防預算,對外卻很少進行軍事干預,一九八○年代中美洲內亂正盛,但雷根一再保證,他不會派兵到尼加拉瓜或薩爾瓦多。

這次內斂一直到一九九一年的波斯灣戰爭才又擺向外放,波斯灣戰爭和越戰截然不同,它的目標清楚,且獲得大多數國家支持,結果更是對美國有利。

貝納特說,這是美國外交政策循環理論的最佳例證:只有在對外干預的理由變得非常強大時,例如一九四○年代初期或一九九一年,美國的孤立時代才會真正結束。

波斯灣戰爭告終近兩年之後,柯林頓上台,他在任內出兵海外的意願其實遠超過雷根,儘管他在索馬利亞出師不利,但他還是多次派兵到外國進行軍事干預,包括海地、波士尼亞、科索沃和東帝汶等。

九一一強化外擴 伊戰創新循環

貝納特認為,九一一事件固然對美國外交政策有重大影響,但它並未開創新的外向時代,只是加強了已經存在外向主義。二○○二年末,當華府為是否出兵伊拉克進行辯論時,美國在過去七年間已經成功完成三次大型的軍事干預,即在波士尼亞、科索沃和阿富汗,美國人對軍方能力的信心也達到歷史高點。

但過去一年的情況卻顯示,九一一事件只是強化了原有的對外擴張心態,伊拉克戰爭卻可能開創一個新循環。從二○○二年以來,美國民眾的孤立主義心態急劇高張,更明顯的則是菁英分子的改變。

貝納特引據「Pew 研究中心」的民調結果說,安全專家主張美國應在全世界伸揚其立場的比例已從一九九三年的七五%降到如今的五三%,而科學家和工程師主張此一立場的比例則從五五%降到卅二%。

貝納特寫道,不管是共和黨或民主黨,已有越來越多的美國人希望趕快從伊拉克撤軍,而伊拉克之外,當今美國最熱門的兩個外交議題分別是能源上的自足和緊縮接納移民的政策,這兩個議題的目的都是要保護美國不受世局傷害,而非改造世界;種種跡象顯示,美國正進入一個新的孤立主義周期。

中國時報 2007.01.24 
25國2萬6千人民調 國際對美觀感 空前惡化
諶悠文/綜合廿三日外電報導

英國廣播公司」(BBC)在美國總統布希發表年度國情咨文前夕公布的最新民調顯示,過去一年來,國際社會對美國外交政策的觀感持續大幅惡化。

這項在歐洲、亞洲、非洲、南美洲與中東地區共廿五個國家,針對逾兩萬六千人所做的調查發現,受訪者普遍對伊拉克戰爭相當反感,其中有近四分之三(七三%)受訪者不認同布希對伊拉克採取的軍事行動,另外有六八%受訪者認為美軍在中東挑起更多衝突,而只有一七%視美軍為安定的力量。

這項由「英國廣播公司國際部」委託「環球掃描」民調公司及美國馬里蘭大學「國際政策態度專案」從事的民調,於去年十一月九日開始,到今年元月九日結束。根據這項調查,有四九%受訪者認為美國在國際間扮演的角色主要是負面的。單在美國主要盟邦英國,就有多達八一%的受訪者反對美軍在伊拉克的行動。

而在先前BBC曾調查過的十八個國家中(樣本共約一萬八千人),僅有二九%的受訪者認為,美國在國際間發揮了正面影響力,此一數字從二○○五/二○○六年的三六%以及二○○四/二○○五年的四○%一路下滑。

這項民調發現,六七%的受訪者不贊成美國處理關押在古巴關達那摩灣美國海軍基地監獄之恐怖犯嫌的方式,而有六五%不認同美國在去年夏天以色列與黎巴嫩伊斯蘭什葉派政軍組織「真主黨」爆發戰爭期間所採取的立場,另有六○%反對美國對伊朗核子計畫的政策,五六%不滿美國對全球氣候暖化的立場,不滿其北韓政策的則有五四%。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532516
(轉貼)中共威脅 別有用心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6.01.04  中國時報

解放軍少將楊毅:俄中遠遠不及 中國海軍威脅論別有用心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美國國會日前發表一份關於中國海軍軍力報告指出,大陸海軍正在展開「全球最具野心」的擴張,成為美國的「主要威脅」。近日曾率團赴美交流的中共解放軍少將楊毅在採訪時反駁指出,美國海軍裝備先進的程度,不但大陸十年內無法對其造成威脅,連俄羅斯海軍也做不到。他認為,美國渲染「中國海軍威脅」,是為加大自己軍費開支以及海外部署找藉口。

「海峽軍事網」記者引述任職於中國國防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楊毅少將的看法表示,美國渲染「中國海軍威脅論」毫無事實根據。楊毅曾多次參加和美國海軍交流的活動,他參觀過美國海軍部隊,並曾登上美國導彈驅逐艦、潛艇。

楊毅表示,美國海軍裝備的先進程度不但中國在未來十年不能對它構成威脅,就是俄羅斯海軍也無法對美國形成威脅。他透露,一些美國海軍軍官曾對他表示,他們根本不理解美國文官為何去散布「中國海軍威脅論」,這些人好像根本不瞭解美國和中國海軍裝備的具體情況。

楊毅認為,美國文官們並非不明白中國海軍無法對美國構成威脅,而是「別有用心」。

他認為原因如下:一、美國的戰略方向是不允許任何國家現在或將來對美國構成或者可能構成任何威脅,因此當看到中國國力不斷提升,部分美國人就想「先發制人」,給中國來個「下馬威」;二、一些人想藉著「中國海軍威脅論」誤導美國民眾進而影響美國國會,爭取海軍軍費增加,因為只有不斷渲染「中國海軍威脅」,才能為其加大軍費開支和在亞太地區的海軍力量的部署找到藉口。

美學者:放棄台灣 避免美中開戰


華盛頓記者林寶慶∕二十六日電

美國學者出書呼籲美國放棄台灣,以免為台灣與中國開戰。

經常批評台灣的智庫「卡托研究所」副所長卡本特,廿五日在「卡托研究所」發表「美中將為台灣開戰」新書,並舉行討論會。

他指出,如果台美中三方現行政策及趨勢不變,美中雙方未來十年內很可能為台灣而戰。卡本特呼籲美國懸崖勒馬,撤銷對台灣的承諾。

卡本特表示,美中雙方不會因為其他議題開戰,唯一有可能起武裝衝突的就是台灣問題。他根據台灣近年來的民調指出,台灣人民的主體意識越來越強,不斷朝獨立的方向走。而中國經濟及軍事力量越來越強大,對於現狀也越來越沒耐性。而美軍在世界其他地區有重要任務,分身乏術。他說台海很有可能出現危機。

他說,如果美中現在發生對抗,美國將會取勝,但所付的代價將超過美國所預期。

卡本特認為,中國軍力在未來十年內,將足以在台海與美軍抗衡。他說,中國軍力不需要太強大,只要能在台海及周邊擋住美軍就夠了。他說,屆時如台海發生衝突,即使美國總統有意履行美國對台灣的承諾,也將必須三思。他強調,重點在於「台灣對於中國而言,遠比台灣對於美國要重要得多」。他說,美國應改變政策,美國應正告台灣,美國不會為了保衛台灣而與中國開戰。

他還指出,泛藍在立法院阻擋軍售案,無異於只想靠美國替台灣流血,他對這種態度非常不以為然。他說,台灣政界普遍認為可坐等美國來護台。

卡本特批評美國的戰略模糊政策,使台灣認為美國將盡一切能力保衛台灣,而中國卻相信美國不會為台灣與中國一戰。卡本特說,連美國官員也搞不清楚美國的模糊政策,這是相當危險的。他認為,台灣想買什麼武器,美國都應該賣,但是美國應避免與中國開戰。

台灣立委張旭成反駁,上述說法對台灣不公平。他說,應該歸咎的是中國。他說以八百枚飛彈對準台灣的是中國,中國是麻煩製造者,而非台灣。

應邀評論此書的前「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卜睿哲,指出卡本特的建議太挑釁。他說,如果美國放棄對台灣的承諾,台灣不可能有錢買所有必須防衛的武器系統。而如果台灣發展核武,美國又該如何反應

卜睿哲不認為台灣未來幾年會挑戰中國的基本利益。他說如藉修憲來切斷兩岸間關係的做法,在台灣並無共識。卜睿哲認為,中國目前的多項做法,都是在防止台灣獨立。而只要中國認為統一還有希望,就沒有動武的需要。

卜睿哲說,美國對兩岸問題的最終結果並無意見。美國重視的是解決過程必須是和平的。

【2006/01/27 聯合晚報】

2006.02.05  中國時報

大陸學者解讀 美擔憂中國軍事成長

林克倫∕上海報導

美國國防部於三日發佈「四年一度國防檢討報告(QDR)」稱,中國是在軍事上「有能力」對美國構成威脅的國家,大陸學者指出,此說法首見於美國正式官方文件,而其強調「能力」則意在告訴中國,不要藉美國因反恐無暇顧及之際,錯誤理解美國態度,將其軍事能力運用在錯誤的方向,例如對付台灣。

北京清華大學戰略研究所所長楚樹龍指出,此份報告是美首次在官方正式文件裡提出,「中國是在軍事上『有能力』可以對美國造成威脅的國家」,從長遠「未來」角度看待中國的角色,此點十分重要。

意在提醒中國:勿錯誤理解美國態度

楚樹龍表示,有關中國威脅論的說法在柯林頓、小布希政府內都一直存在,但將中國說成「在軍事上有能力」威脅美國並付諸文字,這是第一次,且若就軍事力量威脅看,俄羅斯應是美國的主要威脅國家,中國的核子力量、常規武器等軍事能力尚遠不及俄羅斯。

對美國側重軍事能力的提法,上海復旦大學國際問題研究院院長助理、美國研究中心副教授王義桅認為,就「能力」意涵看,此份報告並無新意,二○○一年的四年檢討報告裡已有基本體現,只是在九一一恐怖事件前,中國、印度、俄羅斯這些國家對美國不具威脅,現美國集中精力於反恐,故有必要將能力所可引發的威脅表述得更清楚。

楚樹龍認為,美國主要是從中國的經濟發展、技術突破等方面作評估,刻意強調「能力」而不說是戰略或意圖,從客觀上講是對未來現實能力的描述與判斷,不涉及戰略、政治與意圖,關鍵是雙方如何防止這種敵對情況出現,至少會讓中國解讀起來不會過於消極、憂慮。

至於該報告對未來中美關係的影響,楚樹龍表示,報告中並未提出德國、日本、俄羅斯有能力威脅美國,若從積極面角度看,此意味著美國看好中國未來的發展,代表美國政府肯定近廿年來中國的現代化發展過程,從而擔憂未來會對美國構成威脅。

在消極面部分,美國對中國軍事能力的重視將成為未來中美關係發展的問題。楚樹龍指出,QDR 強調美國應大力發展長程空中打擊武力與水面下潛艦戰力,此意味著美國對中國的一種軍事威脅,若中美兩國在軍事能力弄不好,軍事硬件競爭恐將變成軍事對抗,「能力將變成是種戰略、策略」,不利中美關係發展。

美全力反恐 不願見到中國對付台灣

王義桅指出,此份報告主要是總結美國四年反恐的經驗,也反映出美國看待中國的矛盾心態。美國理解中國強化軍事能力有其經濟發展、能源需求等背景,但也不希望中、印、俄這些國家在美國集中精力於反恐之際,大肆發展軍事能力並威脅到美國利益。

對台灣的影響上,王義桅認為,美國指稱中國在軍事上具有能力威脅美國,其用意是向中國表明,希望正處於「十字路口」的中國,不要藉美國集中精力於反恐而無暇顧及其他事情之際,錯誤理解美國而將軍事能力運用於錯誤的地方,例如未來要威脅美國或對付台灣。

2006.02.05  中國時報

顛覆間諜衛星? 中國在南極建高頻雷達 美質疑動機

大陸新聞中心∕台北報導

據香港《大公報》報導,針對中國官方一月中旬宣布,計劃在南極中山考察站建設一部高頻雷達,用於對極區空間環境的探測和研究一事,美國安全專家指出,中國的高頻雷達可能會用來顛覆破壞美國的間諜衛星。

美國「世界論壇網」日前報導說,中國正在其在建的極區空間環境實驗室建設一部高頻雷達。中國的舉動已引起美國安全專家的關注,這些專家指出,中國在遙遠的南極建設這樣的高頻雷達,可能會被用來發展反衛星激光能力,以破壞或中斷美國通過南極的偵察衛星。

報導說,該部高頻雷達,是中山站極區空間環境實驗室最重要的建設項目之一,也是中國極地「十五」建設計劃中在南極現場投入最多的一個科考設施。

網站引述中國官方消息說,中國即將在南極建設的這部高頻雷達天線陣共由廿個天線單元組成,其中主天線有十六個天線單元,副天線有四個天線單元,每個天線高廿米,天線間距約十四米,天線陣總長度約二百卅米。高頻雷達可以探測三千公里範圍內的電離層對流。負責建設的中國極地研究中心胡紅橋博士說,在中山站建設一部高頻雷達具有重要的科學意義,它將被納入中國「東半球空間環境地面綜合觀測子午鏈」,有利於提升中國極區空間環境的探測和研究水平,擴大中國極地科學在國際上的影響。

網站說,儘管中國官方強調在南極建設高頻雷達是用來探測極區環境,但美國安全專家則認為,這部高頻雷達將會被用於軍事目的。該網站說,中國的空間項目與美國的空間項目完全不同,都與中國軍方操作有直接關係。五角大廈去年曾在中國軍事報告中指出,中國正在計劃發展反衛星系統。

2006.02.05  中國時報

列出四大戰略重點 QDR:美正在進行長期戰爭

閻紀宇∕綜合華盛頓四日外電報導

美國國防部昨天發布「四年一度國防檢討報告」(QDR),規劃未來廿年中美國的軍事戰略,並著眼於冷戰結束與「九一一恐怖攻擊事件」之後的國際形勢變化,強調「美國正在進行一場長期戰爭」,其戰略重點在於四大領域:擊潰暴力極端分子、防禦美國本土、協助面臨「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遏阻恐怖分子與危險政權獲取大規模毀滅性武器。

這項報告將連同二○○七會計年度美國國防預算,於六日提交國會審查。白宮提出的新年度國防預算多達四千三百九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十四兆三百九十二億元),而且並不包含編列於能源部的核子武器預算。五角大廈從一九九七年開始應國會要求編撰 QDR,今年是第三度提交。

針對恐怖主義與危險政權的威脅,QDR 特別呼籲大幅強化美軍特種部隊的戰力,實際作法包括將特種作戰司令部轄下部隊擴編一五%、陸軍特種作戰營數目增加卅三%、陸戰隊新設特種作戰指揮部、空軍新設無人飛行載具大隊、擴編海軍特種部隊等等。

在對付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方面,報告要求美軍戰略司令部建立一個「快速反應聯合作戰總部」,並在未來五年內投入十五億美元,發展針對生化武器的克敵制勝之道。

為了繼續保持美軍對於「新興戰略對手」的優勢,報告呼籲發展包括水下發射遠程飛彈、無人駕駛飛機等一系列新式傳統武器,保持強大的核武嚇阻力量,將空軍的 B-52、B-1、B-2 轟炸機隊全面現代化。報告中還要求美國軍方在二○一八年之前,部署一套新式的「陸基穿透性打擊力量」。

對於所謂的「面臨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QDR 標舉出印度、俄羅斯與中國大陸,指出這三國是「決定廿一世紀國際安全形勢的關鍵角色」,美國將會努力確保他們在國際體系中扮演建設性的角色。

報告中特別指出,中國軍力擴張的速度和範圍已經使區域軍事面臨失衡的風險。中國自一九九○年代中後期以來加速進行軍力現代化,以因應台灣問題可能引發的狀況。未來中國勢將持續進行各種大規模軍事投資,包括高科技不對稱作戰能力、電子戰和網路戰、彈道飛彈和巡弋飛彈、先進整合式防空系統、新一代魚雷、先進潛艦、陸基與海基戰略核武及無人駕駛飛機等。

報告中也表示,如果美國不採取因應策略,中國是最可能與美國發生軍事競爭、最可能發展出破壞性軍事科技而抵銷美國傳統軍事優勢的新興強權。因此美國的政策是鼓勵中國放棄軍事威脅,走上經濟成長和政治自由化的道路。

2006.02.05  中國時報

美四年一度國防報告 美擬說服中國 勿採脅迫行動

中央社∕華盛頓三日電

美國國防部官員指出,國防部提出的「四年一度國防檢討報告(QDR)」想要傳達給中國的訊息是,美國希望與中國合作,幫助中國成功崛起,但美國也需要有一種足以說服中國不要採取脅迫性行動的能力。

美國國防部今天發布 QDR 之後,國防部主管政策的首席副次長亨利召開記者會,就 QDR 內容作說明。

中國區域強權崛起

被問到 QDR 想要傳達給中國的主要訊息是什麼的問題時,亨利表示,美國認為中國是個區域強權,也認為中國將來會越來越重要。他說:「我們想要跟他們合作,一起來助使中國成功崛起。我們認為要成功的崛起,需要有些特點,這些特點包括透明度、取得軍事能力但足夠其區域性需要就好,以及在國際社會上作為建設性的夥伴。我們要跟他們合作來做到這些。」

但亨利也稱:「我們也要有一種能力,這種能力要足以說服他們不要採取脅迫性行動或作出脅迫性的事情,這種行動或事情將是沒有幫助的。」

走到戰略十字路口

有記者問到,希望「中國的軍事能力足夠其區域性需要」,是否意味著美國國防部的目標是防止中國成為全球性的軍事力量,或者防止中國有能力投射軍力到本身所處區域之外?亨利回答說:「我們認為中國應該有足以因應其真正安全需求的軍事能力。這樣的能力到底到什麼程度,則要看中國想要成為什麼樣的國家,以及中國要對世界穩定作出什麼樣的貢獻。」

被問到 QDR 採取什麼措施因應中國威脅時,亨利表示,這份報告並非以威脅作為衡量的基礎,而是以軍事能力作為衡量的基礎(也就是說,這份報告討論的不是一個國家會不會威脅到美國,而是這個國家具備什麼樣的軍事能力)。他說,中國是走到戰略的十字路口的國家之一,除了中國之外,其他走到戰略十字路口的國家還包括俄羅斯和印度。



本文於 修改第 4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508559
(轉貼)美與北約 傳密謀攻伊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美與北約 傳密謀攻伊朗


編譯朱邦賢∕綜合一日外電報導

德國多家媒體報導,美國政府已開始與北大西洋公約組織合謀,計畫攻打伊朗。

柏林每日鏡報蒐集德國媒體的諸多報導指出,北約組織正在審視攻擊伊朗的可能性。每日鏡報引述北約組織情報人士的話說,美國正向北約組織進行簡報,「包括軍事攻擊德黑蘭政權的可能性」。

據報導,美國中央情報局長葛斯在上月十二日最近一次訪問土耳其時,要求土國總理厄多岡在二○○六年提供軍事基地給美國使用,讓美國據以展開攻擊。

德國 DDP 新聞社也指出,美國向毗鄰伊朗的沙烏地阿拉伯、約旦、阿曼和巴基斯坦等國,就可能空襲伊朗一事做了最新的簡報,但沒有提行動的時間。

德國主流雜誌明鏡周刊雖未明言這些計畫已十分具體,卻點出根據二○○五年一月的「紐約客」報導,美軍已在二○○五年進入伊朗,標明空襲目標。

最近一周來,德國三家媒體報導,美國已與盟國洽商,準備攻擊伊朗核子設施。

先是德通社刊登了一篇由法蘭克福日報前主編烏福科特執筆的文章,警告美國可能攻擊伊朗,後來德國第二大新聞社 DDP 又報導,明鏡周刊說,美國已和盟國會談,準備空襲伊朗。

烏福科特只表示他的消息來源是「西方國家安全人士」,而未詳加說明。他說,葛斯在訪問伊斯坦堡期間,要求厄多岡在二○○六年支持美國空襲伊朗核子設施,並加強交換情報。

DDP 報導,最近幾周,美國一直與沙烏地阿拉伯,約旦,阿曼以及巴基斯坦接觸,要求進行類似合作。

葛斯給予土國安全單位三個檔案,指稱伊朗和凱達恐怖組織掛鉤。第四個檔案則強調伊朗的核子計畫。美國和以色列雙雙宣稱,伊朗根本就在利用此一計畫,掩飾其發展核彈的陰謀。

德國情報人士透露,葛斯表示,美國只要攻擊伊朗,一定會提早幾小時知會土國政府。根據消息人士的說法,葛斯也幾乎同意土國可以同時對伊朗境內庫德分離主義組織的營區展開攻擊。唯此一說法有點怪異,因該組織營區係在伊拉克北部,不在伊朗。

土國外長古爾駁斥所謂土耳其已和美國達成協議的報導,指土耳其不會被用為空襲敘利亞和伊朗的基地。古爾在訪問埃及期間表示,「土耳其和美國並未計畫或討論對敘利亞或伊朗採取任何軍事行動」。

2006/01/02 聯合報】

美目標:伊朗核子設施


編譯陳世欽∕報導

卡達半島電視台一日報導,美國與北約盟國密商今年聯手攻擊伊朗核子設施計畫,並非空穴來風,從過去美國領導人的各項談話和近來的一些動作,都有跡可循。

報導指出,美國副總統錢尼在美國總統布希連任後不久就在接受美國 MSNBC 電視台專訪時表示,美國已將伊朗列為頭號敵人,且不待美國軍方提出要求,以色列便會主動空襲伊朗。

紐約客雜誌記者赫許去年初撰文指出,美軍特種突擊隊已潛入伊朗執行偵搜任務,並標記可能下手攻擊的軍事目標。

半島電視台指出,美國務卿賴斯、聯調局長穆勒、中情局長高斯、前北約秘書長薛福最近陸續走訪土國首都安卡拉。多家土國媒體報導,這些美國和北約官員密集前往土耳其,目的是商討攻擊伊朗計畫。

土耳其和美國的軍事合作關係在美國攻打伊拉克後陷入低潮已久,但土國陸軍總司令布尤卡尼特最近卻訪問華府,隨後聲稱兩國軍方已再度建立良好的關係。

布希總統最近也說,如果以色列決定攻擊伊朗,美國將給予全力支持,務必摧毀伊朗「製造核武的能力」。

不過外交人士指出,土國總理厄多岡與土國軍方擔心,一旦美國或以色列攻擊伊朗,區域情勢可能出現難以逆料的變化。部分專家並警告,攻擊伊朗核子設施的行動可能失敗。

【2006/01/02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504567
以社會主義對付美帝的榜樣(轉貼)查維茲成為布希最頭痛的人物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11.05  中國時報

本報訊

當前國際間最使美國總統頭痛的人物,不是北韓的金正日,也非伊朗的阿瑪迪尼杰,而是委內瑞拉的查維茲。因為前兩人只能影響到自己國家,查維茲則可能影響到整個拉丁美洲,而拉丁美洲卻是美國的後院,第四屆美洲高峰會議已在舉行,布希總統不知應以何種態度對付查維茲。

如果把查維茲列為「英雄」人物,則這也是時勢造成的。一九九八年他當選總統後,也看不出有什麼了不起,只是不親美而已,但是美國卻不放過他,二○○二年委內瑞拉發生右派軍事政變以及全國大罷工,查維茲難道不會想這是美國勢力在搞他垮台嗎?這種反感與不安,使他堅定了反抗路線,敉平政變及大罷工,接著又在公民投票中取勝,他的聲勢及地位頓時暴升,趁勝之餘,他掌控了軍隊,同時將國家石油公司緊握在手,而國際油價暴漲,他就可以隨心所欲了。

美國人不是討厭查維茲嗎?他就大搞「新社會主義」與美國對抗。既然油價飛騰,委國經常帳大增,外匯儲備便愈多,他便將錢注入社會福利計畫之中,以強硬手段與外國油公司談判訂新合同。將金融事業體系列入管理。從哪個角度來看,查維茲都是要走社會主義路線,而如今委內瑞拉國內已經難以再有反對勢力興起。

查維茲更利用石油在拉丁美洲廣交朋友,提供廉價石油給拉丁美洲能源缺乏的國家,他也大買阿根廷的公債,並同意要如此幫助厄瓜多。美國很擔心他資助哥倫比亞的游擊隊,因為哥國是拉丁美洲目前最親美的國家。而查維茲與美國的另一位敵人古巴的卡斯楚結為朋友,甚至有兩國合併的傳說。

在拉丁美洲之外,查維茲則到處尋找與美國關係不睦的朋友,俄羅斯、中國、伊朗都是新的熱絡對象,不久也許會再搭上北韓。這不僅使美國在拉丁美洲傷腦筋,在國際間也會感到被搞得愈來愈不舒服。

布希目前已無能力推翻查維茲了。只能等他自垮,什麼情形之下他會垮?那只有國際油價暴跌,委內瑞拉國內經濟急遽萎縮時才有可能,但這是可望不可求的事,眼下只能忍耐著看查維茲如何在拉丁美洲翻雲覆雨罷了。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437461
人生而平等是天方夜譚(轉貼)卡崔娜吹垮布希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卡崔娜吹垮布希帝國

林博文


2005.09.07  中國時報

數十萬黑人災民處在「水深」之後的煎熬中,救災不力的布希和他的顢頇團隊則陷入「火熱」的政治內傷裡,這就是今日美國的寫照。

全世界的人從電視和報紙上看到美南大水患的鏡頭,都不敢相信那是全球唯一超級霸權的美國。無糧無水無助的黑人,打家劫舍的搶匪,無心無力無能的救援行動,簡直是海地、孟加拉、斯里蘭卡、索馬利亞、烏干達和蘇丹等第三世界的翻版,全世界的人都在問:美國怎麼會這樣?

有不少人說布希在伊拉克製造人禍,美國國內就出現天災,乃是一種報應。但遭殃的卻是最弱勢的社群─全美收入最低、生活最苦的墨西哥灣沿岸的黑人,他們一家四口的平均年收入不到一萬八千美元。大水來臨前,他們根本沒辦法逃生,沒有私家車亦買不起機票,運氣好的走到紐奧爾良體育館或會議中心避難,運氣不好的被淹死或被壓死,有些人則躲在屋頂上求援,但聯邦援兵遲了四、五天才趕到,究竟有多少人死亡,還不知道,也許好幾千,也許上萬。

卡崔娜颶風暴露了布希統治下的許多美國醜陋面貌。布希對外公然推動帝國主義,對內則暗中助長種族主義,聯邦政府緩慢救災,國土安全部及其所屬的聯邦緊急救援事務署應變無方,不僅是能力與官僚問題,更是種族與階級意識從中作祟。布希和他的團隊當然知道黑人不是共和黨的選民,尤其是南方黑人又窮又弱、無權無勢,高高在上的白人怎麼會把他們放在心上呢?在他們的心中,黑人永遠是非我族類,從十九世紀中葉的內戰到二十世紀中葉金恩牧師高唱「我有一個夢」、「我們一定會克服」,殘酷的事實是,黑人的生活、處境與地位很少改進,每一個新來的少數民族在經濟上都超過黑人,金恩的「夢」仍是一個沒有實現的夢想。

颶風吹掉了美國的假面具,世人恍然大悟美國竟有兩種不同面貌和兩種殊異階級,一種是白色的富庶權勢階級,一種是黑色的貧窮弱勢階級。

傑佛遜在〈獨立宣言〉上宣稱「人生而平等」,以及小羅斯福和邱吉爾在〈大西洋憲章〉上所楬櫫的「免於恐懼和匱乏的自由」等扣人心弦的句子,似乎都是美麗的謊言,都和現實生活(尤其是少數民族)有極大的落差。聯邦人口普查局最近公布美國窮人人口連續四年上升,去年就比前年增加一百一十萬人,總數達三千七百萬人。布希嘉惠富人的減稅政策只會使窮人越來越多,而黑人乃是美國最窮的族裔,美南水患僅是冰山一角。

美軍目前在阿富汗和伊拉克作戰,兵力已絀,國內現又發生大災害,布希已焦頭爛額,窮於應付,萬一北韓或台海出事怎麼辦?賓拉登若再次發動突襲,美國又將如何?五角大廈把路易斯安那州和密西西比州的八千國民兵調至伊拉克,這批國民兵服役前多半是警察、消防隊員和醫護人員。國民兵(又稱國家警衛隊)是由各州州長支配,保護各州安全的兵力,但美國兵源不足,五角大廈徵召他們去打阿富汗和伊拉克。布希政府被痛批救災不力後,緊急抽調一批又一批正規軍和國民兵馳赴災區,然已緩不濟急,數十萬災民多受了四、五天的苦痛,更有許多脆弱的生命死於街道上、廢墟裡和大水中。

許多人把聯邦救援行動緩慢和缺乏效率,歸咎於人謀不臧和體制失調。人的失誤,布希要負最大責任,人民有難,卻看不到領導班子出面救災,布希自己跑到加州和科羅拉多州演講,飛回白宮時在災區上空眺望一下;副總統錢尼在風景宜人的懷俄明州釣魚打獵;愛漂亮的國務卿萊斯在紐約度假看百老匯秀、逛第五大道高級鞋店Ferragamo,狂買名牌鞋。直至媒體和網路發火,布希等朝中大官才從睡夢中驚醒過來,但還不是一下子跳起來。

被紐約《新聞日報》(Newsday)老牌專欄作家吉米.布列斯林(Jimmy Breslin)痛批為美國歷史上最無能的總統的布希,第一次到災區巡視時還在紐奧爾良講笑話,說他以前在紐城玩得很好,令他懷念不已,他所謂「玩得很好」,乃是指他當年在紐城日夜痛飲狂歡。布希不管在任何場合發表任何形式的談話,總會在說話時作出一次或多次極不得體的輕蔑笑容,望之不似人君。但他運氣真好,如果是在去年此時發生大水災,他不可能會連任;今年沒有選舉,國會期中選舉明年十一月才舉行,到時候健忘的選民已忘了共和黨政府救災遲緩的罪過。

媒體在此次災難中表現得可圈可點,如果不是媒體全天候報導災情,昏庸的布希團隊可能還不知道災情有多嚴重。無能到極點的聯邦緊急救援事務署署長布朗,在 ABC〈夜線〉節目主持人泰德.卡波爾的逼問下承認在周四(九月一日)始獲悉有二萬災民聚集紐奧爾良會議中心內,這位出身「國際阿拉伯馬協會」的下駟之才,是由布希的競選經理推薦出任署長,《紐約時報》專欄作家陶曼玲痛罵他是個「白癡」。路易斯安那州民主黨籍參議員馬麗.藍祖婁接受 CNN 記者安德生.庫柏訪問時,一再避重就輕,廢話連篇,不斷稱讚布希和聯邦官員「戮力救災」,被庫柏冷嘲熱諷了一陣。

從藍祖婁的嘴臉令人想到路易斯安那州的腐敗文化,該州目前有十四名法官被定罪,前民主黨州長愛德華茲因收賄現正服十年徒刑。前國會議員比利.陶金說過一句名言:「路易斯安那有一半被水淹(under water),另一半則被起訴(under indictment)。」

卡崔娜颶風重創了布希的政治生涯,使世人知道共和黨偽善、無能的一面;不幸的是,數十萬災民做了他們的犧牲品。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71911
一夕間,成了道德廢墟(轉貼)紐奧良棄城 劫掠暴力不斷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遭颶風肆虐的美國路易斯安那州大城紐奧良情勢混亂,美國動用國民兵進駐以維持秩序(美聯)

國際中心 / 綜合報導

美國紐奧良市遭卡崔娜颶風蹂躪之後,三天以來市區內劫掠、槍戰和鬥毆事件頻傳,當局派出數千名國民兵,已防這個有爵士樂聖地之譽的名城繼續陷於無政府狀態,並協助數以萬計災民撤離。市長納金一日發出「最緊急求救訊號」,要求各界提供救濟物資及增派救援人員協助恢復當地秩序。

在當局宣布「棄城」後,紐奧良市陷入無政府狀態。避難中心內有災民親眼目睹難友死在自己眼前,也有人在避難中心外遭槍殺。一名國民兵在攻擊事件中受傷,連運送病患與嬰兒的直升機也遭到槍擊。

棲身在避難中心的災民傑西說,他與死屍相伴已數日,但都看不到國民兵或紅十字會人員,他覺得自己性命岌岌不保,隨時可能有人為了搶水而殺人,他簡直無法相信自己置身美國境內。

另一位災民葛蕾說,避難中心內隨時有人喪命,情況一小時比一小時惡劣。一名救難人員則形容災區的狀況有如戰區般淒慘,越來越多災民感到絕望和無助,槍擊、搶劫和盜竊事件一直在發生。

紐奧良市所在的路易斯安那州已動員五千名國民兵維護災區治安,軍方表示,奉召執勤的國民兵將增至二萬二千人。

當地一些官員表示,災區急需大量部隊和緊急救援物資。路州州長布朗柯女士說,全州恐怕有多達卅萬人還困在災區內,她要求派遣至少四萬名部隊恢復紐奧良的秩序。

卡崔娜颶風造成慘重災情,布希總統一度宣稱美國不需要外國援助。但災情持續擴大,美國一改原先自力救濟的態度,表示願意接受外國援助,美國國內也發起救災活動,希望協助災民度過難關。

美國國務卿萊斯女士一日表示,各國提供的協助能協助紓解災區民眾苦難,美國不會拒絕。

因救援行動緩慢而備受批評的美國政府一日表示,援助數十萬紐奧良災民的行動已經展開。布希總統並要求國會通過一○五億美元緊急援助法案,以救助遭卡崔娜颶風蹂躪的地區。國會可望在二日的特別會議中通過這項法案

一夕間,成了道德廢墟

聯合晚報社論

美國的紐奧良市位於密西西比河口,最早是法國人開拓的殖民地,從城市的名稱到街道景色,都充滿法式情調。在法國的歷史遺產上,還加上了美國南方特有的黑人文化,優美且情感激盪的爵士樂隨時在空中迴響。誰想得到,這樣一座城市,竟然一夜之間成了「廢墟」!

不只街道淹水、房屋殘破形成的廢墟景象,令人心驚;更可怕的還有颶風侵襲後暴露出的「道德廢墟」。暴民到處搶劫破窗,店內的東西被公然搬走,搬完東西就放把火燒屋子,街頭頻頻傳來此起彼落的槍聲。紐奧良市成了原始的暴力叢林,這景況比實質的颶風破壞更難復原。

「道德廢墟」之外,還有無奈的「行政廢墟」。雖然是全世界最強大的國家,擁有人類歷史上最強大的軍隊,但美國聯邦政府幾天來面對紐奧良的天災人禍,幾乎束手無策。到現在,淹泡在水中的屍體無法處理;到現在,沒人知道究竟多少人在這場災禍中罹難;到現在,要離開紐奧良的人沒辦法順利離開;到現在,大量國民兵進駐、宣布戒嚴都無法使紐奧良恢復秩序。

紐奧良的恐怖經驗,讓我們再一次體會到「文明的脆弱」。面對大自然,尤其是全球氣候變化下產生的極端狀況,人類能做的準備相當有限。不僅東南亞國家無從抗拒大海嘯,美國也無能預防、救治超級颶風帶來的嚴重損害。

平常看來井然有序的現代生活,內在的肌理其實很薄弱。現代生活依靠一套紀律,約束每個人遵照公共利益所需來行為。而災難則毀壞了維持秩序的公權力機制,讓潛伏底層的自私人性爆發湧冒上來。除非,秩序背後還有文明的教養與信念,從根本上尊重他人生命與財產。但秩序容易,文明信念難呀!

十年前,日本大阪、神戶地區發生大地震,造成四千多人死亡,不過在斷壁殘垣間,我們並沒看到像今天紐奧良般的「道德廢墟」。五年多前,台灣也發生了兩千多人罹難的「九二一大地震」,慶幸地,我們的文明與道德也挺住了,沒有被地震震垮。

藉由紐奧良的對照,我們一方面肯定、珍惜自己的文明根柢,另方面也該虛心檢討:當年幫助我們度過「九二一」的那份文明根柢,現在還安然無恙,沒有被侵蝕毀壞嗎?我們還有把握能度過下一個、任何一項大自然的突襲檢驗嗎?

【2005/09/02 聯合晚報】

2005.09.03  中國時報

路州州長下令 暴徒格殺勿論

閻紀宇/綜合二日外電報導

美國南部墨西哥灣路易斯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三州的洪澇災情持續惡化,路易斯安那州尤其處境危殆,州長布蘭可女士昨天表示,路州大約還有廿萬到卅萬災民陷困洪水之中,亟待救援;而這場由卡崔娜颶風帶來的罕見水災,恐怕已經造成路州數千名州民死亡。

幾乎已成水中煉獄的路州第一大城紐奧爾良,今天凌晨發生化學原料倉庫大爆炸,地點在法國區東側的密西西比河岸,橘紅色的火焰照亮了天空,酸性黑煙滾滾冒出;爆炸原因不明,傷亡也不詳。

卅萬災民待援 數千州民喪命

紐奧爾良多處市區陷入無政府狀態,槍擊與劫掠事件嚴重阻礙救災工作,昨天傳出有協助救災的國民兵中彈,許多市警局的員警甚至繳回警徽,不願冒著生命危險執勤。美國「聯邦緊急救援事務署」(FEMA)形容當地狀況有如「城市戰」。

而美國國防部將在三天之內派遣四千兩百名國民兵與三千名陸軍正規部隊,挺進紐奧爾良災區鎮暴維安,另外兩萬多名官兵則分赴路州各地協助救災;軍方將領預期在廿四小時之內,當地治安就會大幅改善。至於路州本身的三千七百多名國民兵,目前正遠赴伊拉克執行戰鬥任務。

來自阿肯色州的三百名國民兵,昨天已經抵達紐奧爾良,路州州長布蘭可女士對當地的無政府狀態已忍無可忍,她昨天嚴厲警告劫掠暴徒:「這批部隊剛從伊拉克戰場回來,他們的 M十六突擊步槍已經上膛,我給他們的命令是:對暴徒格殺勿論(shoot to kill)。」

紐奧爾良兩大收容中心「路易斯安那巨蛋」體育館與「莫瑞爾會議中心」,至今仍聚集大批災民等待救援與撤離。一度收容兩萬三千多人的路易斯安那巨蛋目前情況稍見緩和,災民從昨天開始乘巴士撤往德克薩斯州休士頓,但休士頓的「太空人巨蛋」體育館在容納一萬一千三百多人後也達飽和,州政府將其餘災民轉送至首府達拉斯與聖安東尼奧。

擠進兩萬多人的莫瑞爾會議中心,狀況更為淒慘,但聯邦緊急救援事務署表示他們昨天才知道這個收容所的狀況,因此才會遲遲未能展開撤離行動。

市長痛批布希 髒話脫口而出

紐奧爾良的黑人市長納金除了針對莫瑞爾會議中心緊急對外求援,昨天也痛批聯邦政府救災不力、完全搞不清楚災區狀況,砲口並直指日前搭「空軍一號」專機鳥瞰災區了事的布希總統。納金在電視訪問中說:「他們在災難發生兩天後才搭飛機來到這裡,帶著電視攝影機、美聯社記者等XX東西,很抱歉不該說粗話,但我實在氣炸了。」

卡崔娜颶風在八月廿九日從紐奧爾良東方登陸,各方原本慶幸紐奧爾良逃過一劫,但颶風挾帶的超大豪雨,加上三處堤防決口湧入的洪水,迅即淹沒地勢低漥的紐奧爾良,災情一發不可收拾。

布希總統昨天向國會提出緊急撥款案,要求先行提撥一百零五億美元作為第一期救災經費。參議院昨天晚間臨時開會,一致同意這項撥款案,眾議院也在今天表決通過。各方預期聯邦政府未來幾個月內,還會撥出數百億美金協助災後重建。

據聯邦政府估計,此次卡崔娜肆虐災區廣達廿三萬四千平方公里(台灣面積的六.五倍),流離失所的人民超過五十萬人,規模之大在美國歷史上僅次於南北戰爭。經濟損失當然也是天文數字,保險業諮詢公司「風險管理方案」(RMS)估計將高達一千億美元(約新台幣三兆三千億元),其中半數發生在已經殘破不堪的紐奧爾良。

2005.09.03  中國時報

救援一團亂 數萬人坐以待斃

鍾玉玨 / 綜合二日外電報導

美國救災專家表示,由於聯邦與地方官員應變步調太慢,導致卡崔娜風災過後,急著撤離紐奧爾良的數萬災民迄仍陷困愁城。

卡崔娜颶風重創紐奧爾良,災情之嚴重,讓官員慌了手腳。其實專家們早就預言過,濱海又河湖圍繞的紐奧爾良地勢低窪,一旦颶風直撲而來,會出現前所未見的災難,若再加上疏散計畫延宕,後果不堪設想。

紐奧爾良緊急救援中心主任艾伯特說,美國「聯邦緊急救援事務署」(FEMA)的反應遲緩,當地官員簡直像無頭蒼蠅般不知所措,導致善後行動一團混亂。

他說:「說來有夠丟臉,情況還是一團混亂,看不到任何指揮與秩序。我們可以將大筆援助送給南亞海嘯災民,卻沒辦法讓紐奧爾良脫困,市長納金到處催促拜託,但是救援物資就是不來!」

目前還有數千人滯留在酷熱髒亂的紐市會議中心,因為停電、通訊中斷、道路受阻,疏散不如想像順利,讓聯邦與地方官員備感沮喪。

路易斯安那共和黨籍聯邦眾議員鮑斯坦尼說,兩天來他不斷呼籲布希政府派員協助,但目前卻看不到任何進展。

專家表示,目前善後工作的最大問題在於疏散。雖然事前早已設想到可能的災情─潰堤、淹水、積水不退、道路受阻、大批民眾無法離城等,但是官員卻拖到颶風登陸前廿四小時才開始疏散紐城居民。

而有些居民因為體弱走不了,有些人則天真地以為待在家裡可以安全逃過一劫,一如之前幾次颶風。民主黨籍眾議員砲聲隆隆,指責政府根本沒有一套周延的疏散計畫。

2005.09.03  中國時報

經濟受創深 專家嘆:難評估

蕭羨一 / 綜合二日外電報導

從加油站到雜貨店,從農場到工廠,卡崔娜颶風不僅重創美國南部災區的經濟,連距離墨西哥灣區數千英里外的消費者和企業亦遭波及。而經濟學家咸認,卡崔娜颶風影響甚鉅,從現在到年底,美國經濟成長將趨緩慢。

和大多數天災不同的是,卡崔娜颶風演變成罕見的經濟事件,其嚴重已足以破壞災區以外的經濟,造成物價上漲及後勤補給困難。

這個經濟問題始於能源供應,而且潛在影響可能重大,因為災區是美國石油生產和煉油的重鎮,如今形同廢城,將造成極嚴重的經濟風險。卡崔娜颶風已致使消費者受到汽油漲價之苦,並引起對於企業長期營運的關切,包括財務脆弱的航空公司、運輸公司和鋼鐵製造商。

受災區之一路易斯安那州的紐奧爾良港是美國咖啡豆第二大輸入港和主要咖啡生產中心,其庫存的咖啡豆佔了全美總量的四分之一,而美國進口的鋼鐵、天然橡膠與合板也泰半由紐奧爾良港輸入。

消費者而言在未來幾個月內,可能面臨咖啡等民生物品的價格上漲,對中西部農民而言,距離玉米和黃豆年度收成僅有幾周,卡崔娜颶風使農家面臨因應國外穀物買家需求的龐大壓力。

對於企業而言,從零售到輪胎製造商,這場颶風也引發挑戰與難題。製造商擔心原物料供應能否迅速恢復,以供應市場所需。

經濟學家指出,佛羅里達州安德魯颶風或舊金山大地震,均未對全國經濟造成重大影響,但卡崔娜颶風不同,其影響深遠,絕非前述兩個天災所及。

由於卡崔娜颶風是前所未有的特例,經濟學家一時也無從評估其經濟衝擊程度。部分經濟學家將這場颶風與九一一相提並論,但不認為會引發類似九一一過後幾個月經濟的不確定性。有些經濟學家將之與一九七○年代的汽油短缺相比,但專家也指出,這兩項問題的本質並不同。

本文於 修改第 2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66742
美帝自作孽不可活(轉貼)卡翠納真面目… 全球暖化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記者李令儀/綜合三十一日外電報導

超級颶風卡翠納在美國東南部造成空前災情,美國媒體指出,造成颶風破壞力加劇及全球氣候遽變的真正禍首是全球暖化。

海洋溫度上升是超級颶風形成的關鍵元素,以此推斷,任何可能造成海洋溫度上升的因素都可能助長颶風的破壞力,這使部分美國科學家相信,近年來世界各地颶風、森林大火和暴風雪等惡劣氣候頻傳,其實是全球暖化造成。

波士頓環球報一篇題為「颶風卡翠納的真名」指出,卡翠納剛形成、掠過佛羅里達東南時還只是個小颶風,後來在墨西哥灣遇上海洋表面的高溫後,才轉為超級強烈颶風。

文中提到,當氣溫變暖後,將產生更久的乾旱、更嚴重的豪大雨、更頻繁的熱浪,和更多超級暴風。包括今年夏天美國中西部的密蘇里河水位降到史上最低紀錄、西班牙和葡萄牙野火燒不盡,及印度孟買造成千人死亡的大雨,都是全球暖化惹的禍。

最新一期美國時代雜誌也報導,美國自一九九五年到一九九九年間,大西洋盆灣區一共遭到卅三大颶風重襲,這還不包括一九九二年重創美國佛羅里達州的安德魯颶風。

不過,為何在地球上某些地區某一段時間內暴風雨特別多,科學家還無法斷定其中緣由。

科學家指出,偶發性大氣變化和太平洋間歇性的海洋溫度上升,如聖嬰現象,都可能形成暴風雨。近年來暴風威力的確不斷增強。

時代雜誌引述麻省理工學院一項研究報告指出,過去五十年颶風的風速約增強了百分之五十。研究指出,既然海洋暖化是颶風形成的決定性要素,至少理論上,全球暖化應是形成颶風的充分條件。

【2005/09/01 聯合報】

2005.09.01  中時晚報

【Global View】美南大水患

林博文

強烈颶風卡翠娜襲擊美南地區,造成路易西安那、密西西比、阿拉巴馬等州大水患,尤其是觀光勝地紐奧良全城盡成澤國,變成孤島,生命、財產與公共建設的損失無法估計,這是四年前九一一事件的人為災難之後,美國最嚴重的一次自然災害。

加勒比海和墨西哥灣每年夏天總會出現大大小小的颶風,美南數州首當其衝,近如一九九二年安德魯颶風,重創佛羅里達南部,四十三人死亡、三百多億美元損失。遠如一九六九年的卡蜜爾颶風,密西西比等地二五六人喪生;一九三五年九月初勞工節颶風,六百人死亡。美國的自然災害除了颶風之外,還有無所不在的龍捲風、加州的地震以及冬天的大風雪。

卡翠娜颶風迫使布希縮短假期,他的空軍一號離開德州後,曾飛至災區上空視察。布希已在德州克勞福私人牧場度過一個月的長假,當了五年總統,其中一年是在假期中度過,成為美國歷史上最愛度假的總統(雷根排名第二)。但他今夏的假期,不是過得很安順,美軍和伊拉克人民每天都有人罹難,反戰媽媽辛迪.希恩和一群反戰人士每天在克勞福牧場示威。

五角大廈動員海陸空和國家警衛隊馳赴美南救災,政府和民間慈善機構呼籲大眾踴躍輸將,但伊拉克軍費已花了二千億美元,未來災區重建經費必定相當可觀。油價急劇上漲,布希海外征戰,徒勞無功,虛耗無數國家資源,國債已達天文數字,百分之六十的美國人民已對布希的治國能力持否定看法,即連共和黨內部亦已出現了雜音。

美南大水患至少會持續一段時間,卡翠娜為美國國內帶來天災,而布希卻在伊拉克製造人禍,這個無能的帝國總統日子並不好過。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65304
〈轉貼〉貿易逆差、油價飛漲 美國老神在在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陸以正專欄

上星期我在專欄裏談石油價格飛漲,有朋友擔憂地問:假如紐約時報星期日增刊的封面故事成真,世界經濟豈不將面臨崩潰嗎?我答道不必擔心。有些問題不能純自經濟角度去評估,還有深謀遠慮的政治領袖早就留下的伏筆。很多人不瞭解,其實美國人的頭腦沒有外人所想的那麼簡單。華府一向的能源政策是:儘先花錢買別國的原油,供應國內消費,而把美國地下蘊藏的油源,留到最後才使用。

美國國內原來盛產石油的德州與新墨西哥等州的油井雖已乾涸,但還有「阿拉斯加州國有石油保護區 (National Petroleum Reserve ofAlaska,簡稱NPR-A)」原封未動;其依據是國會在八十年前就通過的法律,由全國土地管理局 (US Bureau of Land Management) 負責管理,必須修改法律才能開採。一八六七年美國西華德國務卿 (William Seward) 花費七百二十萬美元向俄國彼得大帝 (Peter the Great) 買下阿拉斯加州,被政敵罵得狗血淋頭。如今鑽探結果,證明地下石油蘊藏量在五十九億桶至一百三十二億桶之間,可說是歷史上最便宜的買賣了。

同樣地,儘管經濟學者乃至評論家擔憂美國人賺得少花得多,入不敷出,寅吃卯糧到了難以為繼的程度,從布希總統本人到聯邦準備理事會 (Federal Reserve Board) 主席格林斯班卻都老神在在,一副不以為意的模樣。去年美國經常帳逆差 (current account deficit) 是六千六百八十億美元,達國內生產總值 (GDP) 的百分之五點七。今年第一季差額比去年同季又增加了百分之十五,佔 GDP 百分之六點四;如換算成全年,將達七千八百億美元之鉅。

依照國會預算局 (Congressional Budget Office) 的正式統計,美國經常帳逆差增加的速度實在驚人。二○○○年美國國際貿易收支的差額是四千一百六十億美元;二○○一年略減,為三千八百九十億;二○○二年是四千七百五十億;二○○三年達五千二百億。僅把近五年的赤字加起來,總數已達二兆四千六百八十億美元。換成其他任何國家,國際收支差額如此巨大,恐怕早已破產了。

以上數字來自國會預算局上月公布的一篇研究報告,它的重點是說明過去美國主要倚賴外國私人來美投資,以抵銷經常帳的赤字。私人來美投資的原因,無非是對其本國金融機構信任不足,美國的利息較高,或股票市場利多等等。但近年的趨勢則是私人投資日益減少,以致美國越來越倚賴外國公法人來美投資。而其投資方式不外將款項購買美國銀行的定期存單,或購買美國公債。它們不斷將錢匯入美國,事實上也就幫助美國平衡了它的國際收支。

二○○○年外國私人在美投資額達四千四百五十億美元,是外國公法人來美投資額四百二十億美元的十倍有餘。到二○○四年,外國私人投資額縮減到一千八百六十億美元,不及外國公法人匯入美國款項總額三千九百九十億美元的一半。這些外國公法人也就是外國政府的錢,大半用於購買美國公債,尤以亞洲國家為最。依序是日本、中國大陸、台灣、南韓與香港。因此有人說,如果這些政府聯合起來向美國討債,華府真不知如何才能抵擋得住?

這只是玩笑話,事實上美國破產的情形不會發生。為什麼呢?原因有二,我在經濟學家長篇大論的研究報告中從未讀到,與美國朋友私下接觸時,也從未聽他們提過;但我相信其中頗有三分道理。首先,美鈔已是唯一的世界性通貨,不論在伊拉克、阿富汗、中國大陸、東南亞、非洲、或任何拉丁美洲國家,老百姓藏在手中或箱底以備萬一的現款,不是他本國的貨幣,而是美鈔。美國的聯邦準備理事會事實上等於全球的中央銀行,它的影響力也遠大於世界銀行 (IBRD)。只有歐洲人和日本人不大習慣接受美金,這也就是近幾年來,美元相對於歐元貶值百分之卅五,相對於日圓貶值了百分之廿四的緣故。

其次,對握有大量美元的各國中央銀行而言,它們所掌握的一籃子外匯中,固然包括有歐元與日幣,但為避免風險過份集中起見,必須按比例分配。正因為美國經濟規模為全球之冠,美元仍佔最大多數。台灣的中央銀行如此,其他各國也沒有例外。簡言之,任何人手裡雖握有鉅額美元,還是要匯回美國存放生息或營利,沒有別處可去。

歷史上有的是前例。六○年代中期,日本價廉物美的電子成品與汽車大量出口,賺了美國人大批金錢,在美國大肆搶購。日本地產商買下了紐約中區的洛克斐勒中心 (Rockefeller Center),震驚全美。曾幾何時,日本人把洛克斐勒中心又賣回給老美了。七○年代的石油危機,美元大量流向沙烏地阿拉伯等產油國家;它們的政府與富商鉅賈別無他法,還必須把錢再匯回美國,因為美鈔放在箱子裡只會發霉,永遠不會變多。

這也就是美國只有無辜的小市民才關懷油價飛漲,蛋頭的經濟學者才討論貿易逆差,而懂得內情的人寧願讓他們去叫嚷,正好在雙邊貿易談判時,作為壓迫對方開放國內市場,或調整匯率的藉口,內心卻無動於衷的原因。

(本欄每周一刊出)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61427
(轉貼)美國的躊躇、台灣的懸空 / 朱雲漢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2005.08.15  中國時報

美國作為台海的現狀管理者,在經歷過多次的危機處理後,已經發展出一套精緻的操作機制,對於台灣最高當局的一言一行,對反對陣營領導層的一舉一動,甚至對立法院特定議案的協調進度,都採取緊迫釘人的策略,唯恐兩岸關係的發展偏離美國心目中的均衡狀態。有些觀察家將美國的現狀管理目標簡單歸納為「不獨不統、不戰不和」;其實,這個大指導原則還不足以說明美國操作手法中的細緻之處。美國心目中的動態均衡有時只能意會很難言傳,粗略而言,美國現階段希望兩岸關係維持一種僵而不破的局面,不宜太緊張,但也不需要太緩和;太緊張容易導致失控,太緩和會減低台灣對美國的安全依賴;兩岸能恢復對話最好,但不必有太多的交集,也不需要談出具體的結果;大陸政策調整的步調不宜太快,但完全停止不動也不好。當然,美國的政策微調建議有時候會被我們的當局過度解讀,經過折射效果的放大作用,就可能出現政策大幅擺盪或態度前倨後恭,然後美國還必須再度出面幫忙拿穩駕駛舵。

美維持兩岸動態平衡 困難日增

美國的現狀管理操作看似成竹在胸,但如果要進一步追問,美國是否有把握可以長期讓台海維持這樣的動態均衡?美國對於兩岸關係有沒有比較長遠的戰略設想?答案可能會令很多在心理上倚賴美國現狀管理能力的人失望。因為面對這兩個核心問題,美國決策者心中是沒有譜的。目前東亞戰略格局的走勢,已經不是美國可以片面主控了,因此對於台灣問題的對應之道,美國也只能走一步、看一步。這意味著,在處理兩岸關係上,如果台灣想要擺脫美國的調教,一定得付出一些立即的政治代價;但是如果台灣完全遵循美國的戰略棋譜下棋,可以無近憂,但必有遠慮。其實,華府的決策圈內也有一些明白人,他們已經開始擔心支撐美國現狀管理能力的一些重要基石已經開始鬆動。台灣民主機制日漸喪失其政治整合機能;國家機構的統籌能力與治理品質明顯退化;政府的財政結構急遽惡化而且缺乏面對問題的政治意志;經濟結構調整面臨一些難以突破的瓶頸,經濟成長動力明顯減弱;同時,台灣對大陸的經濟依賴程度有增無減,在東亞地區經濟整合過程中更面臨邊緣化的危機。面對這些不利的長期趨勢以及一個不確定未來,不論是藍陣營還是綠陣營,內部的焦慮情緒正不斷上升。華府決策圈的某些人士已經意識這幾股趨勢對美國想要力保台海現狀長期維持不變構成很大的挑戰,他們也意識到今後美國想要維持台海情勢的動態均衡,困難度會增高,操作起來將更為費勁。六千多億元的軍購案迄今未能通過立法院這一關,美國未能促成藍綠陣營在兩岸議題上的合作,也無法有效掌控連宋訪問中國大陸的後續政治效應,這些活生生的例子都令美國感觸頗深。美國的決策人士也承認華府沒有什麼錦囊妙計可以幫助台灣扭轉這些長期逆勢;他們所能做的,就是不斷給台北心理上的輔導,希望台北不要喪失對自己的信心,不要失去鬥志。但美國的兩岸問題專家,基本上不願承認華府的這套精緻的現狀管理框架,對台灣而言既是現階段不得不接受的選項,也是一個沉重的負擔。同時,這個選項也讓台灣付出一定的機會成本,壓制了島內政治人物的想像力,也是導致台灣無力扭轉這些不利長期趨勢的癥結之一。在某種意義上,美國導演的動態均衡劇本,等於是要求台北在戰略鋼索上小心翼翼的緩步前進。台灣的困境是,手上提著這根平衡桿感覺越來越沉重,抬頭卻看不到鋼索的盡頭,不知道自己的體力與精神還能負荷多久。

台灣經濟 對戰略懸空能撐多久

最近陸續公布的今年上半年各項經濟指標,真的令人擔心台灣還可以維持這種戰略懸空狀態多久。財政部日前公布今年前七月出口總值為一○五一.一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六.六%,而進口總值為一○四三.六億美元,較去年同期成長一一.二%。前七月出超累計只有七.五億美元,比去年同期減少八四.三%。預估今年全年順差將不到三十億美元,是近二十五年以來的新低紀錄。台灣今年的貿易順差急遽縮水,並不能單純歸咎於油價上漲,以及全球經濟成長趨緩等國際因素。因為,今年前七個月,亞洲四小龍的香港、韓國與新加坡的出口成長率分別為一一.五%、一○.八%與一四%,都比台灣的六.六%要高出許多。出口成長趨緩最關鍵的原因是台灣對大陸的出口成長率銳減。這一方面是由於台灣產業逐漸外移,而大陸生產體系日趨完備,所以近十年台灣在大陸投資所帶動的出口效果正在快速遞減中。另外一方面,南韓在大陸市場的競爭力逐漸趕上台灣,大陸台商企業及大陸本地企業原本向台灣進口的原物料與半成品中,有不少轉向韓國採購。所以,今年不但南韓的國民平均所得將首度超越台灣,韓國對大陸的出口總值也將首度超過台灣。

面對中國崛起 美國未擬好對策

目前美國只能將台灣放置在一種戰略懸空狀態,因為美國自己也還沒有摸索出回應中國大陸快速崛起的最佳戰略對策。美國仍無法對中國崛起的戰略意涵做出決斷性的結論,因此其中國政策也仍將持續在偏重交往與偏重圍堵兩者間來回擺盪。過去幾年,華府雖然積極進行了圍堵中國的各項必要戰略部署:從強化駐防西太平洋美軍的戰略攻擊能力,到提升與日本的軍事同盟關係,到積極化解與印度的宿怨,並將軍事前進部署的觸角深入中亞。但是這些軍事戰略上的「保險動作」,只能消極的嚇阻,並無法有效阻礙中國的經濟崛起,或壓制北京在東亞地區影響力快速上揚的趨勢。上個月美國公布中共軍力報告,指出中國正面臨一個「戰略選擇的十字路口」;其實這種描述乃是美國自身戰略處境的一種心理投射。每當中國大陸的綜合國力與國際影響力躍上一個新的台階,美國就必須就中國崛起所構成的機會、挑戰與威脅重新評估一次,華府會發現自己又面臨一個新的「戰略選擇十字路口」,但是還是很難做出明確的戰略抉擇。美國的躊躇不定就轉化為台灣的戰略懸空。台灣還可以承受這種戰略懸空狀態多久呢?(本專欄不代表本報立場)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343323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