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路城邦
回本城市首頁 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
市長: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副市長: 早早安(顏俊家)子鳴Abr尉左
加入本城市推薦本城市加入我的最愛訂閱最新文章
udn城市政治社會政治時事【家國主義 家主政治 中華家國】城市/討論區/
討論區他山之石 字體:
看回應文章  上一個討論主題 回文章列表 下一個討論主題
【美帝】(轉貼)不能再用美國觀點看回教世界
 瀏覽10,679|回應49推薦2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2)

談一個沒救的總統
B


Tom Plate

2004.10.25  中國時報

不論誰當選下屆美國總統,均必須努力改善美國與回教世界的關係。除緊迫的國內問題之外,這個問題可能是布希總統連任後或凱瑞當選總統後的首要工作。

當然,想要改善此一關係,正確做法並非甘受回教極端主義或恐怖主義之辱,或抱持一種「政治正確」態度,認定所有回教徒都是愛好和平、理性及明智的。這不是正確做法,如同對待所有基督教徒也不能採取此種含糊其詞而一視同仁的態度一樣。

以東南亞回教發言人自居的馬來西亞前總理馬哈地,又大放厥詞了。他向馬國一家報紙說,他相信「無知的」美國人民會讓布希總統連任。他指出,「令人吃驚地,美國選民似乎有意接納一個撒過漫天大謊的人,選出一個騙子當總統。」他所指的是,布希曾聲稱哈珊在伊境囤積大規模毀滅性武器,此一說法現已信用破產。

起初也支持布希打反恐戰的馬哈地又說,「美國人民大體上很無知,對世界其他地區一無所知…但是他們卻要決定誰會是全世界最有權力的人。」沒有多少美國人會太在意馬哈地偏愛哪個美國總統候選人,但許多亞洲人覺得這次大選的結果對其影響不下於對美國公民。

許多亞洲人憂心我們的「反恐戰爭」搞錯了方向。它更應該是一場長期的理念之爭。曾獲得德國「布洛赫獎」的伊朗裔德國作家克曼尼(Navid Kermani)最近撰文指出,可蘭經的語言具有「規範性力量」,對回教徒的「美學魅力」十分強烈。他說:「語言在此扮演著一種時光機器,有力地將現時種種一切傳送回神話時代。甚至電視上播放諸如格達費、阿拉法特或哈珊的談話,可能也具此效果。」

值得注意的是,克曼尼認為,從奧薩瑪.賓拉登的錄影談話中,也可以找到阿拉伯語此種文學的、魅惑人的特質。他解釋說:「他(賓拉登)的論調之所以奏效,正是因為少有修辭裝飾,並故作謙遜的表達方式…他苦行僧似的裝扮以及從阿富汗的洞穴中發聲,更強化了他的先知光環。回教先知穆罕默德當年便是在山上洞穴中首次接受阿拉的啟示。」

雖然論調清楚,賓拉登顯然可被歸類為瘋子。即便克曼尼也提到,賓拉登對伊斯蘭教的往昔著了魔,斷然拒斥回教現代化。自命為回教恐怖組織首腦的他因而得以堅稱,可蘭經存有一種正確詮釋(即他的詮釋),從而確立單一願景(即他的願景)之正當性。

美國對回教和阿拉伯現象的理解十分薄弱。我們以炸彈做為主要的反制手段,只會製造新一批恐怖分子。因此,邀集回教領袖在華府等地舉辦一場高峰會,並由下屆美國總統放下身段與會,這乃是當務之急。

美國人必須多反躬自省,少動用炸彈。終有一天,智識的力量與透徹的跨文化理解,很可能成為我們最具說服力的武器。「反恐戰爭」不但名稱應該更改,內涵也應該修正。因為現在看來反恐戰爭已失策。

(本專欄每周一刊出、王嘉源譯)

本文於 修改第 6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1067245
 回應文章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
(轉貼)伊拉克如有核武 美國絕不敢侵伊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熱門關鍵字: 購物 | 市集法人級看盤試用
最新 | 發燒 | 哇新聞
觀天下》拉美自覺 美後院失火

美國是現今世界唯一的超強,勢力及於東亞,當然也包括台灣。不過,在自家的後院,委內瑞拉12日宣布驅逐美國大使,並將召回駐美大使;再南一點的玻利維亞也與美國翻臉,雙方彼此召回大使,外交關係惡化。

說來諷刺,一個勢力遍布全球、堪稱世界上最富裕的國家,竟無法安撫自家後院的鄰居,也無法讓這些國家跟隨美國政治民主、經濟自由的腳步,走上所謂的富庶之道。

相反的,拉美左派執政國家已有8個,包括委內瑞拉、巴西、玻利維亞、烏拉圭、阿根廷、智利、厄瓜多和巴拉圭,占南美12個國三分之二。彷彿與美國靠愈近,愈感受不到民主與自由經濟帶來的好處。

難道,拉丁美洲國家已經擁有安定的政治與繁榮的經濟?當然不是。玻利維亞和委內瑞拉都存在著政變與內部動亂的危機;而就在今年四月間,包含兩國在內的四個拉丁美洲國家還在委國首都舉行高峰會,共同創設一個1億美元(約台幣30億元)的「糧食安定基金」,以因應傷害窮人的糧食價格飛漲。

兩國當然羨慕美國的政治和經濟環境,只是它們也清楚,自由市場經濟的規則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因此不願掉入美國設下的陷阱,成為國際市場中永遠的下游工業;當然也不願意在政治上臣服於美國的高度干預,因而總有擁護國家尊嚴的鷹派存在。

不僅反美情緒難息,更進一步的敵對行動也會出現。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10日宣布,俄國兩架Tu-160戰略轟炸機已於當天首次飛抵委國從事「訓練飛行」,並表示他希望能親自駕駛其中一架。委內瑞拉不想成為美國傀儡的情緒清楚可見。

在這樣的背景下,美國召回大使,關閉與玻利維亞、委內瑞拉對話管道,恐怕只會使情況更趨惡化。

【2008/09/13 聯合報】

委驅逐美大使 供油當護身牌

美國總統大選如火如荼展開,布希政府即將邁入看守政府階段之際,美國與南美洲國家的外交關係卻也日益緊張。

玻利維亞總統10日驅逐美國大使,美國緊接著於12日宣布驅逐玻國大使;而就在同一天,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亦驅逐美國大使,同時將召回委國駐美大使,且表示美國若對委國採取攻擊行動,將暫停供應石油給美國。

玻利維亞總統莫拉雷斯10日以美國駐玻利維亞大使高德柏格煽動玻國5省與中央對抗、助長地區動亂為由,宣布高德柏格為「不受歡迎人物」,要求他儘快離境。

美國國務院12日發表聲明表示遺憾,並指莫拉雷斯的行動是「嚴重錯誤」,將「嚴重影響雙邊關係」,而且莫拉雷斯對高德柏格一系列指控都毫無根據。

聲明指出,美國是協助玻利維亞發展的最大單一國,玻國最大出口市場,也是提供玻利維亞反毒協助的最大國家,兩國有長久深厚情誼;美國對莫拉雷斯的決定感到遺憾,這將損害兩國利益,破壞正在進行中的反毒行動,對地區將造成嚴重影響。

另外,委內瑞拉總統查維茲12日宣布,政府破獲了一起政變陰謀,並逮捕一群涉嫌謀反者。查維茲指稱,這些人都「受到美國帝國主義」的支持。

查維茲表示,他已限定美國駐委國大使在72小時內離境,同時召回駐華府大使,如果美國對委內瑞拉採取攻擊行動,將暫停供應石油給美國。他同時宣布,委內瑞拉駐華府大使阿爾瓦雷茲將在「美國新政府產生後」再重回美國。

【2008/09/13 聯合報】

麥維德夫決定讓轟炸機飛往委內瑞拉

俄羅斯總統德麥維德夫表示,是他本人親自決定讓俄羅斯戰略轟炸機飛往委內瑞拉的。

麥維德夫11日在俄羅斯武裝力量發展會議上說,「應委內瑞拉領導人的邀請,我決定讓我們的戰略轟炸機飛往委內瑞拉。」

麥維德夫強調,俄羅斯武裝力量將一直參加伙伴們的軍事演習,其中包括對擴大軍事技術合作感興趣的集體安全條約組織成員國和其他國家。

俄羅斯空軍兩架圖-160型戰略轟炸機10日晚上已降落在委內瑞拉「解放者」軍用機場。他們將在幾天的時間內在中立水域上空進行飛行教學訓練,之後返回俄羅斯軍事基地。

【2008/09/12 俄新網】

美國超級富豪 4.7萬人

美國的超級富豪正在大幅增加。華爾街日報27 日引用距今最近的 (2004年)國稅局(IRS)資料報導,全美淨財產超過兩千萬美元者已達到約4萬7000人,他們的總財富高達2兆5910億美元。

這類超級富豪的人數與2001年的數字4萬6000人相比,好像只略為增加,但與1998年的2萬9000人相比,增幅高達62%。

報導指出,IRS這項數字為美國的財富分配提供了與以前的研究報告不同的觀察點,凸顯股票和其他商業資產的重要性。它顯示,超級富豪最重要的財富是公開買賣的股票。

IRS提供的數字也顯示,淨財產在1000萬美元至2000萬美元之間的富豪也有增加,2004年為7萬9000人。2001年的人數則為7萬7000人;1998年為5萬1000人。

淨財產在500萬至1000萬美元之間者為23萬1000人;淨財產在350萬至500萬美元之間者為24萬7000人;淨財產在200萬至350萬美元之間者為84萬6000人。

IRS的數字並顯示了財富的地理分配。2004年,淨財產在150萬美元以上者,加州人數最多,高達42萬8000人;其次是佛羅里達州,約19萬9000人;紐約州第三,約16萬8000 人;其次是德州的10萬8000人、伊利諾州的10萬1000人、賓州的8萬6000人、麻州的8萬3000人。

沒有人知道美國身價數百萬美元、數千萬美元富豪的確切人數,但IRS的數字堪稱最重要的指標,因為它以聯邦遺產稅稅表作為依據,其中包含已經去世的富人的資產和負債的許多細節。IRS的分析師利用這些稅表來估算仍然健在的富人的財富。

【2008/08/29 聯合報】

伊朗為什麼劃了條「紅線」

  • 2008-07-22
  •  
  • 中國時報
  •  
  • 【本報訊】

     關於伊核問題的六國會談即使美國副國務卿柏恩斯出席旁聽了會議,但仍然沒有具體的結果,也難免再向聯合國提一份制裁草案,這一切原因都是因為伊朗在「紅線」上不讓步。

     伊朗為什麼要堅持其紅線呢?理由是:工業用途的鈾濃縮並不違反國際能源總署的規定,不違反它所簽署過的《禁核擴散條約》,伊朗面臨其核權利,沒有讓步的必要。

     但是,一旦濃縮鈾累積了相當數量,則工業核,與軍工核只是一線之隔,很容易由民用轉為軍用,美國、以色列和歐洲國家所採的理由便是這個,因為伊朗有其發展核武器的野心動機,不能以一般而論,所以要壓迫其放棄鈾濃縮工程。

     那麼,伊朗究竟有沒有這種野心呢?按情勢來看應該是有的,而這卻也是美國逼出來的,布希政府早就把伊朗、伊拉克、北韓列為邪惡國家,非要顛覆掉它才甘心,布希先下手的是對伊拉克,本來想收拾了伊拉克再對付北韓及伊朗,想不到事與願違,美國竟陷於伊拉克泥淖中,而北韓則趁美國顧不及時,加速發展了核武,它知道伊拉克如真有了核武,美國絕不會也不敢侵伊,所以一方面與美國周旋,一方面發展核武,終於有了成就,美國現在非與其妥協不可。

     伊朗同樣也面臨美國攻擊的可能,它看到無核的哈珊的下場,又看到有核的金正日的氣勢,當然非發展核武不可,現在固然不能,但不能斷了後路,濃縮工程竟功後,進可攻退可守。可以不發展核武,但很必要時又可發展,這樣在安全問題上才較有把握。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954840
(轉貼)伊戰是美帝國走向衰落的分水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中國時報 2008.04.23  
伊戰是美帝國走向衰落的分水嶺
林博文

     20年前,耶魯大學史學教授保羅.甘迺迪出版了一部頗受學界和政界重視的巨著:《強權的興衰》。作者認為歷史上(公元1500年至2000年)強權衰落的原因之一是帝國過度延伸(imperial overstretch)。所謂過度延伸,即指強權使用武力征伐海外,掠奪土地資源,無休無止,終致把自己累死,國家跟著衰敗。

     最近美國知識界和文化界有不少學者與政論家正在熱烈討論布希總統發動的伊拉克戰爭,是不是美國走向衰弱的分界線?所有參與辯論的人幾乎都同意伊戰是典型的帝國過度延伸,同時亦標誌了美國步入沒落的開端。他們提出了南非波爾戰爭(Boer War,1899-1902年)導致大英帝國日落西山的史例,以印證伊戰對美國所造成的嚴重傷害,已難癒合。

     1899年發生的波爾戰爭(又稱南非戰爭),主要是英國人和荷蘭裔的波爾人爭搶黃金和鑽石,英軍瞧不起波爾人,認為南非「農民」(波爾即農民之意)不堪一擊。沒想到波爾人擅長打游擊,行蹤飄忽不定,又驍勇善戰,英軍屢戰屢挫,不得不從國內調派大軍支援,45萬英軍對抗4萬5千波爾士兵,除了焚燒村莊,並採用殘酷手段對付波爾平民,把他們關進集中營。史家記載,英國人是人類歷史上第一個發明集中營(concentration camps)的民族,比納粹德國早了40年。日後當上首相的邱吉爾,即以戰地記者身分採訪波爾戰爭,被俘後逃脫,後來寫了一本有關波爾戰爭的書。

     人單勢孤的波爾人於1902年投降。史家稱:英軍贏了戰鬥,卻輸了戰爭。英軍戰死4萬5千人,耗費5億英磅,英軍指揮系統和前線士兵無能又化,他們對付波爾人的殘暴行為受到其他列強的一致譴責。史家勞倫斯.傑姆士說:「英國沒有朋友」,大英帝國從此一蹶不振。

     波爾戰爭對英國的重創,等於伊拉克戰爭對美國的痛擊;而且英國當年所犯的許多錯誤,美國照樣重犯,亦同樣受到國際譴責。

     曾在1980年代做過新加坡駐聯合國大使的馬布巴尼(Kishore Mahbubani)在其新著:《新亞洲半球》中,即痛批布希政府侵略和占領伊拉克,完全是一種無視國際法律與國際政治的惡霸行為。他認為西方的戰略思想不僅無法解決全球挑戰,反倒會使全球陷入危機。從19世紀大英帝國雄霸天下到21世紀美國充當世界獨強,國際政治都是以西方列強的戰略思考為準繩,國際外交更是由西方列強所主導。馬布巴尼強調,在中國、印度和其他國家快速崛起、美國與歐洲逐漸沒落的今天,亞洲國家應挺身而出,創建屬於自己的世紀,共同抵制「以西方為主」的國際戰略守則。

     然而,在中、印等國對自己仍沒有相當把握的今天,西方列強不可能放棄主導國際外交的地位與權利,猶如一個文明不會輕易地拱手讓位給另一個文明。以美國為主的西方列強,防範中、印等新興強國爭權的手法是加緊控制一些極其重要國際組織,如聯合國安理會、國際貨幣基金世界銀行和八國集團。

     2005年9月,美國副國務卿佐立克公開要求中國在國際舞台上做一個「負責任的利益共享者」。事實上,美國在冷戰時代及後冷戰時代,經常扮演一個不負責任的利益共享者,尤以中東問題為最。中東問題就是巴勒斯坦問題,現在則多了一個伊拉克問題。巴勒斯坦問題不能解決,美國要負最大責任;而伊拉克問題則是美國自掘墳墓,始作俑者布希明年1月20日下台後,新總統將接下爛攤子,不論撤或不撤,伊拉克戰爭就像當年的波爾戰爭重創英國一樣,大傷美國元氣。

     從美國走向衰落到亞洲世紀的興起,也許還有一段漫長時間;但是,現在已可遙望到一線曙光了。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831365
女人甚或黑人 不適為美總統(轉貼)選總統 民主黨點名高爾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歐希互砍》選總統 民主黨點名高爾

美國民主黨總統參選人歐巴馬與希拉蕊‧柯林頓在初選相持不下且相互攻擊愈演愈烈,已使民主黨陷入分裂,可能讓共和黨候選人馬侃漁翁得利。有鑑於此,部分民主黨重量級人士與前美國副總統高爾的幕僚,正考慮敦請高爾出馬代表該黨。

英國星期電訊報30日報導,許多民主黨人認為,歐巴馬與希拉蕊都不可能在未來幾州的初選中給予對方致命一擊,而由於兩人已元氣大傷,不管最後誰出線,都可能在年底大選中落敗。高爾的幕僚認為,他可能成為民主黨8月底召開黨代表大會時,歐巴馬與希拉蕊陣營均能接受的折中替代人選。他們私下透露,高爾核心成員去年5月首次規畫的一項構想可望實現。

歐巴馬與希拉蕊近來的對立,已讓雙方陣營部分支持者視對方如仇敵,約四分之一至三分之一的雙方支持者聲稱,不可能在年底大選中投票支持對方。如果兩人均無法拿下獲得提名所需的2,025張黨代表票,且兩人的支持度都落後馬侃,大約100名民主黨超級黨代表可能在黨代表大會中缺席,使兩人都無法勝出,再敦請高爾出馬代表該黨,由希拉蕊或歐巴馬當他的副手,以維繫全黨團結。

在8年前的美國總統大選中,高爾的普選票勝於美國總統布希,卻因為在佛羅里達州的重新計票中以些微差距落敗而與白宮寶座失之交臂。儘管如此,他仍然在美國政壇享有不可忽視的影響力。高爾曾經表示,他已經失去對政治的熱誠,不過他迄未排除再度角逐白宮寶座的可能性。

【2008/03/31 聯合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794707
(轉貼)全美繫獄囚犯 近二百卅萬人
推薦1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文章推薦人 (1)

談一個沒救的總統

全美繫獄囚犯 近232萬人

丕優州情中心(Pew Centeron the States)28日公布的報告指出,美國首次每一百名成人就有超過一個人坐牢,美國的囚犯人數及囚犯占人口的比率,均為世界第一。該報告呼籲各州採用不同的量刑計畫,以降低關押犯人的花費。

該報告指出,去年聯邦監獄關押160萬名囚犯,比前年增加2萬5000人;地方監獄關押72萬3000名囚犯。到今年年初,全美監獄一共關押231萬9258名犯人,美國有2億3000萬成年人,等於每99.1個成年人就有一人坐牢。

該中心比較美國的資料與倫敦國王學院國際監獄研究中心「世界監獄簡報」的統計資料之後指出:「美國關押人數為世界各國之最」,遠遠超過關押150萬名囚犯的中國和關押89萬名囚犯的俄羅斯。美國每十萬人有750個囚犯,這個比率亦超過了南非和伊朗。

丕優中心的報告還指出,美國50個州用於關押囚犯的開支,從20年前的不到110億元,增加到去年的490億元。監獄花費的增長速度比高等教育經費高出六倍。

該報告說,囚犯人數的持續增長導致的「開支劇增,成為預算拮据的州府難以承擔的重負,而且並未明顯降低犯人的再度犯罪率,或整個犯罪率」。

報告指出,某些群體囚犯比率特別高,西語裔成人的36分之一是囚犯,非裔的囚犯比率為15分之一,20-34歲非裔男子的囚犯比率高達九分之一。

【2008/02/29 世界日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745505
(轉貼)保守派為什麼不喜歡麥凱恩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新華網-保守派為什麼不喜歡麥凱恩?[圖]
2008年2月12日 09:12
來源:新華網 選稿:任艷麗
image
  2月5日,美國參議員、共和黨總統競選人麥凱恩在加利福尼亞州聖地亞哥參加競選活動。麥凱恩當日在康涅狄格、伊利諾伊、新澤西和加利福尼亞四州共和黨總統預選中獲勝。新華社/路透
FONT>
  美聯社2月8日報道稱,儘管美國共和黨候選人約翰·麥凱恩敦促批評他的保守派人士團結在他周圍,但後者在不少問題上與他存在分歧。

  下面是一些共和黨保守派人士不喜歡這位來自亞利桑那州的參議員的十大原因:

  1、競選經費改革。麥凱恩試圖限制金錢在政治中的作用,而批評人士稱,他的措施踐踏了憲法賦予的言論自由。

  2、移民。麥凱恩一直強烈支持為非法移民獲得美國公民身份開綠燈,儘管現在他說他明白必須首先關閉美國和墨西哥之間的邊界。

  3、減稅。麥凱恩曾先後兩次投票反對布希總統的減稅政策。一次是在2001年,他反對的原因是減稅政策是以犧牲中產階級利益為代價來幫助富有階層的;另一次是在2003年。不過,現在他希望繼續推行減稅政策。

  4、同性戀婚姻。麥凱恩不支持修改憲法來禁止同性戀結婚。

  5、幹細胞研究。麥凱恩將放寬對聯邦政府資助胚胎幹細胞研究的限制,而批評人士則將胚胎幹細胞研究與墮胎劃上等號。

  6、全球變暖。在要求採取積極行動對抗全球變暖的國會議員中,麥凱恩是呼聲最高的議員之一,並曾在這個問題上頻頻批評布希政府。

  7、“14人”兩黨組織成員。麥凱恩是這個由7名共和黨人和7名民主黨人組成的兩黨組織的一員,該組織曾避免參議院因能否對布希的司法提名動用延長辯論和推遲投票等阻撓手段而攤牌。

  8、副總統克裏。2004年,民主黨總統提名候選人、馬薩諸塞州參議員約翰·克裏曾找麥凱恩商量,請他做自己的競選夥伴。麥凱恩與克裏商議後拒絕了邀請。

  9、與民主黨人並肩工作。

  10、好鬥。麥凱恩對待批評者有時十分尖刻,比如他曾稱著名的基督教領袖傑裏·福爾韋爾和帕特·羅伯遜是“不容異說的代表”。麥凱恩在2006年與福爾韋爾和解。“家庭焦點”組織創始人、共和黨保守派成員詹姆斯·多布森在“超級星期二”初選當天早上發表的一份聲明中說,他不會投票給麥凱恩,原因之一便是他“臭名昭著的壞脾氣”和他“經常說粗話”。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721571
(轉貼)馬侃勝出 保守派痛苦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羅姆尼退選 馬侃篤定出線
前麻州州長羅姆尼七日在華府黯然宣布退出共和黨總統初選,這個發展讓居於領先的馬侃幾乎篤定贏得共和黨總統提名。
路透

在共和黨總統初選選戰中聲勢排名第二的前麻州州長羅姆尼七日突然宣布退選,使原本就遙遙領先的馬侃幾乎篤定將代表共和黨競選總統。

羅穆尼企圖以正宗保守派姿態爭取共和黨總統提名,但在五日的「超級星期二」戰果不盡理想,當時仍誓言奮戰到底,七日卻突然在華府宣布退選,使許多支持者感到意外。他說,「我痛恨認輸」,可是他自認必須急流勇退,使馬侃得以阻止民主黨欲自反恐戰爭「撤退」的計畫。他說:「因為我愛美國,我覺得在這個戰爭時期,為了黨、為了國家,我必須閃到一邊。」

羅姆尼原期望利用「超級星期二」縮小與馬侃的差距,結果事與願違,在超級星期二過後,他總共只獲得兩百八十一張代表票,遠遠落後馬侃的七百廿四張。

羅姆尼在這次選戰面對連串艱鉅挑戰,包括在自由派的麻州主政時採取溫和派政治觀點,這次競選卻倡導保守路線,加上曾對一些充滿情緒的議題改變立場,使他備受抨擊。此外,他的摩門教信仰也為他帶來困擾,因為許多福音派基督徒視摩門教為異端邪說。

羅姆尼說,擊敗民主黨比什麼都重要,因為民主黨的希拉蕊‧柯林頓與歐巴馬只會宣布戰敗及撤出伊拉克,並造成悲慘後果。

羅姆尼並未正式表態支持馬侃,稍後與馬侃通電話亦未提到這點。

馬侃在羅姆尼宣布退選之後表示:「我衷心地希望,即使認為我偶而出錯,各位(保守派陣營)認為我仍然保有身為保守派一員的紀錄。」馬侃有關非法移民、全球暖化、競選財務改革等議題的立場曾經引起共和黨保守派的疑慮。

另一方面,共和黨九日將在華盛頓州、堪薩斯州、路易斯安那州舉行初選,希拉蕊與歐巴馬則將在華盛頓州、路易斯安那州、內布拉斯加州、維京群島等地爭取一百六十一名黨代表,繼以握有廿四張黨代表票的緬因州十日黨團大會。

【2008/02/09 聯合報】

馬侃勝出 保守派痛苦

共和黨內的保守派正在為要不要接受馬侃成為共和黨準總統候選人的殘酷事實,陷入激烈討論。在純正的保守派眼中,馬侃是個毫無原則,永遠與民主黨敵人妥協交易的牆頭草。問題是,在原寄予厚望的羅姆尼不敵馬侃,宣布退出選局後,保守派在十一月大選時,究竟是要賭氣,根本放棄投票,還是要和馬侃談判,影響馬侃挑選副總統搭檔人選。

從保守派觀點來看,馬侃的興起,等於是共和黨開始放棄黨內的保守派。而右派長期以來,也根本不信任馬侃,例如保守派反對墮胎合法化,支持永久減稅、反對大赦非法移民等,都得不到馬侃的支持。

保守派重鎮的「美國保守聯盟基金會」主席克蕾妲‧密契爾對馬侃路線非常不以為然。她諷剌的說,如果馬侃「真心要獲得保守派支持,那他還有九個月的時間去懷胎,生出一個支持他的保守派組織」。

路透報導,美國廣播電台的保守派名嘴幾乎全部反對馬侃,聲稱他代表共和黨出線,說明保守派意識形態走向末路,收聽率最高的的名嘴林堡六日在電台說,「馬侃正是出賣我們保守派理念的人」。他說,為什麼保守派現在要委屈自己深信的理念,去和馬侃妥協,為什麼馬侃不與保守派的信念妥協。

深受保守派敬重的福音派領袖竇布森六日表示,如果馬侃真的成為共和黨總統候選人,「我不知道會不會去投票」。這讓外界相信保守派可能在十一月大選「故意缺席」表示抗議。

美聯社報導,馬侃也意識到黨內的反對勢力,知道事態嚴重,開始拉攏反對他的右派,否則他不可能在大選獲勝。

另一名重要基督教領袖小法威爾牧師也表示,馬侃已私下打電話找他談過。小法威爾的父親傑瑞.法威爾生前領導的「道德多數是重要的保守派票倉,無人敢輕視。小法威爾說他還要多聽聽馬侃的看法,再做決定。

保守派想要重新瞭解馬侃在這幾方面的看法:國家安全、經濟政策、大法官提名、保護胚胎生命、保衛傳統婚姻價值與觀念、減稅、非法移民等。

但馬侃與保守派長期以來的不信任,不是短期可以化解的。密契爾不信馬侃能改變,「馬侃已是『七千歲』的老人了,要他改變是不可能的」。她說,目前她沒有支持特定人選。

如果馬侃不能讓保守派滿意,密契爾可能不去投票,「不投票,也是美國公民的權利」。另一名保守派作家柯西說,「保守派所堅持的道德共識,正被共和黨拋棄,如果共和黨還沒有意識到黨內危機,我想很多保守派十一月就會缺席不投票,或者在家裡討論另組新黨」。

【2008/02/09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1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718249
(轉貼)阿米奇人禁忌多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遊美國/Amish人禁忌多 為了接近上帝、遠離貪腐 
2006/12/10 14:46 

Amish人非常排斥被拍正面照片,卻常常有人偷拍,還做成明信片或書籍,有趣的是,堅信和平的Amish看了也只有笑笑,甚至還批了回來,在家裡的小店販賣。(圖/Amish人的明信片,陳志東攝影)
 記者陳志東/美國報導˙攝影 

有些旅遊景點是用眼睛看的,有些旅遊景點是用嘴去吃的,有些是用手去體驗的,但是美國賓夕法尼亞州蘭卡斯特(Lancaster)Amish(阿米緒)社區這個景點,既沒有什麼好看,也沒有什麼好DIY。 

旅遊記者當久了,很容易變成以相機來取決一個地點是不是夠有趣。只要是照片拍起來可以很美、人物可以很生動,旅遊記者就容易認為這是一個好景點。但如果畫面不多、色彩不夠,甚至不能有畫面,旅遊記者很容易就覺得「不介紹也罷」。Amish社區就是這樣一個景點。 

因為書唸得太少,所以當得知要採訪Amish人時,我心裡浮現的是美國印地安人的畫面,而且聽聞這個社區的居民堅持不用電、不開汽車、用馬耕田、刻意與現代文明保持距離,心裡那種「花花綠綠」的原住民印象就更鮮明,心想這個景點好啊! 

 但一接近這個社區,所有人就不斷告誡「絕對不能對Amish正面拍照,對Amish來說,人的臉孔是上帝的獨特賜予,絕對不可被複製,不可製造偶像,所以正面拍照是一種極大的不尊重,是絕對的禁忌。」突然之間,一個不能有畫面的景點,馬上失去所有魅力。 

進入Amish社區後,這才發現,Amish根本不是印地安人,而是來自歐洲的避難移民,慢慢的,就更加興趣缺缺。一直到最後真的在裡面待了幾個小時,真的初步看到Amish的生活文化與哲學,碰到一些保存著中世紀生活型態的Amish人,我才終於理解,這個景點真的沒有太多好看、沒有太多好DIY、而且很難有色彩豐富的畫面,但儘管如此,它卻是這些年來採訪中,最讓人觸動的景點之一。 

Amish這個景點不是用看的,也不是用聽的、吃的、摸的,而是一個要用心去體會的地方。體會不到,這裡真的很無聊。體會到了,就是無比的觸動。 

誰是Amish 
Amish指的是16世紀時代形成的一種教派。16世紀時,由於教堂販售贖罪券、不斷利益化,因此引發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並由此衍生出「重洗教派」(Anabaptist),堅信人必須在長大成人、受過教育且具備分辨是非能力之後再次選擇受洗,並實踐聖經教義身體力行,這樣才有意義。 

重洗教派的實踐與清廉對於傳統教堂是一股極大的壓力,因此很快引來當權者迫害,許多教徒因此躲進瑞士阿爾卑斯山區。進入山區的教徒,很快又再分出門諾派(Mennonite),並由此再分出Amish。隨著後來教堂的壓迫力量愈來愈大,這些Amish於是循著新大陸路徑來到美洲,在美洲大陸開創一種徹底回歸純樸的新生活。 

目前Amish散佈加拿大與美國各地,其中又以美國俄亥俄、印地安那和賓夕法尼亞等3個州人數最多,總數約有40萬人左右。 

這些Amish來到美洲,儘管已經過了數百年,卻從來沒有忘記被迫害的緣由與堅持的理由,因此除了更加追求樸素生活外,也堅持重視家庭關係、堅信上帝、堅持子女教育一定要講荷蘭語或德語、堅持要穿傳統服裝,而且這些服裝上絕對不能有釦子,因為釦子代表了虛榮與驕傲,而且當初迫害他們的那些軍隊與貴族,全部都是衣服上有釦子的人。 

幾百年下來,儘管美國不斷進步、不斷物質與現代化,這些Amish人卻依舊保持著自己的社區與生活,照樣住在沒有電力的屋子裡,不開汽車只坐馬車、以馬耕田、屋裡沒有電視、沒有音響、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圖:Amish的社區,他們以馬耕田,乘坐馬車,所以馬匹處處可見。 
 

↓圖:常見的Amish房舍樣式。 
 

↓圖:Amish人曬衣服,衣服樣式很簡單。 
 

Amish的不可思議 
或許可以簡單這樣說:所謂Amish,就是一群生活在現代的中世紀子民。 

儘管他們與現代人如此接近,甚至混居,但他們就是能夠堅持維持自己的信念,過著他們宗教哲學中的生活,更驚人的是,這樣的哲學竟然能在現代社會中一代代傳承,絕少妥協。只不過,把這樣的生活放在現代社會裡,也出現了種種的不可思議。 

例如Amish堅持所有的子女教育都要由社區自己的老師自己來,而且規定小孩只能唸到8年級(約台灣的國中二年級),接著男孩學習農耕技術、女孩在家學習縫紉烹飪,因為他們認為太多的書本與教育,容易導致人性的複雜與不純淨。然而,這樣的堅持卻與美國義務教育法令相抵,於是曾有一長段時間,Amish與政府間的衝突不斷,但因Amish堅信和平,社區內幾乎不曾有過犯罪案件,更別提暴力抗爭,因此有不少州的Amish學校曾因此在政府堅持下被迫關閉,而最後,有的是美國最高法院裁定Amish有權利運作他們自己的學校,有的則是Amish選擇離開,搬到更適合他們的州裡。 

又例如,Amish抱持絕對和平的理念,這樣的理念在遇上徵兵制,甚至碰到一次、二次世界大戰、韓戰、越戰、波斯灣戰爭時,衝突就難免發生。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是,一位Amish年輕人被徵召入伍,卻因堅持不肯參加實彈演練,於是軍官以槍斃作為威脅,要他在隔天清晨之前選擇拿起槍枝,或是走到墳墓旁接受射殺。隔天一早,這位Amish起床,沒有穿上軍裝,而是穿上專屬Amish的黑色傳統服飾,戴著黑色圓帽,自己默默走到墳墓邊。結局是,這名軍官妥協,讓他退伍。 

又例如一個很有趣的狀況是,Amish男女約會一定要一男兩女,一個多出來的女生除了擔任電燈泡以避免不必要的年輕人激情外,也順便幫忙觀察這名男子。然而,Amish堅持不坐汽車,出門一定要坐黑馬車,但是馬車又窄,趕駕的位置只能同時坐兩人,因此一個很常見的狀況是,Amish的約會常常是兩名女子坐在馬車趕駕位置上,然後這名男子坐在她們的大腿上趕馬車。 

↓圖:從車上拍到正趕著馬車的Amish人。尊重他們不可拍正面照,所以焦點放在後方房子。 
 

↓圖:匆匆駛過的Amish馬車。他們的馬車特色是全黑色,後方有三角型反光板,車體由玻璃纖維手工打造,造價約5千美金,約台幣16萬元。 
 

又例如Amish非常堅持傳統的純樸生活,絕不用電,但往往會碰到醫療需求、通訊需求、或是牛奶消毒、冬天過冷時的暖氣等等必要的電力需求,因此,儘管堅持不用電,但大部分Amish社區還是會設有一座公用電話亭,許多Amish家中也會準備發電機,以備不時之需。 

↓圖:Amish社區裡的公共電話亭。 
 

↓圖:他們的電話亭中掛著去年2005年的月曆,果然是一群沒有時間觀念的中世紀人啊! 
 

↓圖:他們也會在公共電話亭的牆上塗鴉。 
 

↓圖:Amish人的名片跟便條。 
 

↓圖:Amish人的發電機。 
 

又例如Amish堅持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堅持只維持最基本的生活所需,但他們的馬匹、屋子、馬車等等又都需要花錢,因此Amish也常常不得不稍微經商,或許對外販售手工藝品、農產品﹔更有趣的是,雖然Amish堅持不可被拍照,但常常還是會有人偷拍,並製成明信片或介紹書籍,而這些Amish看到自己被偷拍的照片,或許無奈笑笑認出這是哪一家人的小孩,也或許把它批了回來,放在家裡的小店賣給觀光客。 

↓圖:Amish人在自己商店裡賣的書。 
 

↓圖:Amish人在自己商店裡賣的明信片。 
 

又例如Amish堅持不看電視,但卻有屬於自己社區的報紙,這些報紙的訊息,往往與國家大事或現代社會無關,而是報導一些哪些人家家裡的牛生了小牛、哪個人家裡的穀倉進行了一次大維修,或是下次禮拜要輪到哪個人的家裡舉行等等。

↓圖:我是Sam養的93號牛啦,我也是Amish,我不看電視。 
 

Amish的難以理解 
採訪Amish社區,從一開始的有點無聊,一直到後來的開始驚奇與深刻觸動,那個觸動,其實來自於很小很細微的感覺。 

例如我們在一家Amish人家裡經營的小店閒逛,我買了一本介紹Amish書籍,結帳時,一個穿著Amish傳統服裝的小女孩幫忙結帳,那小女孩不過15、16歲,已經唸到8年級畢業,但那種感覺完全不像我們的中學生,而是有著難以言喻的落落大方與無比的純淨。 

那種純淨,是一種猶如搭著時光機回到中世紀,與中世紀的純樸人民接觸的感覺。 

我一直無法理解的是,他們生活在一個物質唾手可得的國度裡,當週遭的人都有了電力、有了電視,而在電力與電視並未規定在聖經裡的狀況下,他們如何能夠知道要去避免?堅持要去避免?如何他們能夠在一種看似理所當然的物質生活提昇的環境中,卻仍堅持要去過著一種類似苦行僧的生活? 

當然,也有愈來愈多現代人決定拋棄物質,進入山區過著刻苦生活並追求靈性提昇,然而檢視這些人的基本資料,大多是學歷甚高、或曾在職場上擔任重要職務,看透了人生。然而,Amish人統統只唸到8年級,他們何以能夠有這樣的哲學體悟?只單純是聖經? 

當愈來愈多與他們價值觀、服裝、生活型態都絕然不同的觀光客持續湧入,Amish如何能在這場與外界的頻繁接觸中卻依舊保持自我?如何避免青春期的子女成為English man?那是一個什麼樣的機制? 

據瞭解,Amish社區中有一種所謂的「隔離機制」,就是每個Amish小孩長大後都可以自由選擇要留在Amish社區當Amish人,或是選擇離開Amish社區到外頭當English Man,然而,只要成為English Man,或是留在社區內當Amish卻又不遵守社區長老所制定的生活規範與道德標準,就會遭到「隔離」,只要是被隔離的人,往後的日子,所有其他Amish人再也不會從他手中接過任何一杯茶水,即便是父母子女都不准。那是一種很嚴格且徹底的隔離。 

或許是這個「嚴苛切斷血緣關係」的機制,讓年輕的Amish人不得不堅持繼續當Amish,也或許,只是因為從小的教育與環境,讓Amish人覺得自己生活清苦、沒有水電也很好,是一種自然而然由心升起的價值觀。但究竟他們心裡怎麼想,沒有跟Amish長期接觸,真的不會容易瞭解。 

Amish讓人有很多的驚奇,有很多的不懂,但在採訪過後,讀過更多關於他們的資料後,只是有個很單純的體悟,那就是「原來幸福不需要去追尋,只要把不需要的東西放下,幸福就會自己出現在眼前。」 

Amish社區,那不是一個用眼睛看或用相機拍的景點,但卻能讓人很觸動。 

註:想了解更多的Amish,也可以觀賞哈里遜福特主演的【證人】(Witness)。這是一部以Amish人為背景主題的老電影。 

相關美東地區旅遊資訊,可逕洽西北航空網址:www.nwa.com/tw/ 
鳳凰旅行社:www.travel.com.tw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4959
(轉貼)不用電力的阿米奇人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Amish人的村落

Amish人像是卡在時光隧道裡的一群人。

很難想像,21世紀裡還有一群人,過著如同十七世紀般的生活。他們不用電力,不使用電話,不開車子,過著幾乎是與世隔絕般的生活。然而即使是如此簡樸的生活,他們依舊可以這樣複製自己的後代,並沒有消失。目前美國最大的Amish部落在賓州的Lancaster County,約有一萬八千人。Amish人重視謙遜,家庭,部落觀,聖經的教導,以及恪守自成一族的觀念。

Amish人依賴馬匹做為交通的運輸工作。

在這裡簡單的敘述一下Amish人的歷史。歐州的宗教改革運動發生時(1517年,德人馬丁路德Martin Luther倡宗教改革,基督教因而分為新舊兩派),產生了再洗禮教派(Anabaptists:再洗禮派反對嬰兒受洗,他們認為嬰兒時期所受的洗禮意義不大,而是要等到長大成人,受過教育懂得分辨是非,具有判斷力的時候才能選擇受洗)。因為教義的岐異,再洗禮派被當時的天主教和新教徒視為異端並受到迫害,很多人逃到瑞士的山區以及德國南部。他們便是Amish人的根源,他們在這些地方開始了Amish務農為生,以及在家裡而非在教會舉行禮拜的傳統。

1536年,一位天主教的神父Menno Simons加入了再洗禮教派,他所帶領的一支被稱為孟諾派教徒(Mennonite)。而在1693年,一位瑞士人Jacob Ammann又從孟諾派分出,他所帶領的教徒就是Amish人。雖然兩派分分合合多次,他們的穿著,使用的語言,做禮拜的模式,以及對聖經的解讀或許有所不同,但Amish和Mennonite都一直有相同的信仰,也都恪守聖經的基本教義。

我們來看看Ammann的主張吧。1690年代,他對龐大的天主教會提出質疑,認為教會與政治之間應該劃分清楚界限。而且教會根本是用階級組織把個人與上帝分開,這使得人缺乏直接面對上帝的經驗與機會,也使得宗教失去了意義。當然,這樣的主張是大大的得罪當時的宗教與政治的當權者,他們就宣布Amish人不得擁有土地或住在團結的社區,直到一位也是賓州開拓者之一的教友威廉‧潘恩允諾將美國賓州的土地送給他們,於是他們於1720年代遠渡重洋來到美國追求宗教自由。

Amish人的部落就像這樣,一望無限的農莊和草原。農莊的農事活動都是使用動物的力量來完成的。他們並不使用機械式的農耕用具。
除了賓州之外,美國俄亥俄州、印第安那州及加拿大境內都有Amish的部落。在密蘇里州也有幾個Amish的村落,昨天我們就參觀了其中一個比較小的村落。

其實呢,我們拜訪Amish村落的主要原因,就是參加他們的農作物競標活動。由於Amish人不能照相,所以我們的鏡頭只能對著農作物和景色,不能照到人。這是因為出埃及記第20章第4節的經文:「不可為自己雕刻偶像、也不可作甚麼形像、彷彿上天、下地、和地底下、水中的百物」。(由此可以想像他們對於聖經教義的遵守程度了吧!)

每星期二和五,當地的Amish人會將自家種的農作物帶到這個競標場內。很多外地人聞名而來,因為這裡的農作物新鮮好吃,而且非常便宜。

當主持人走到某一堆作物之前,他會自行喊價,例如一箱蕃茄3元起跳,然後他會問有3元10分有沒有人要?要標的人就舉一下牌子,直到沒有人再做競標為止。


我們在一旁看了許久,一直沒有下去競標。當然不是錢不夠,而是東西太多了!例如玉米一次至少要買一打,小黃瓜一次要買一箱,正常的家庭那有辦法能夠在這些作物還沒壞之前吃完啊?

於是我們很有耐心的等。有時候我們單獨向標到的人買兩小盒番茄,有時候我們和別人合起來買,例如一次必須買五顆高麗菜,別人選三顆,我們則選兩顆。

在競標場待了三個小時,我們的成果非常豐碩。玉米一打,小蕃茄兩盒,藍梅兩盒,櫻桃一盒,哈密瓜一顆,高麗菜兩顆。這些東西如果到菜市場買,起碼要三十元美金以上!我們則總共只花了十元。

主人在競標的時候,他們帶來的馬匹則是乖乖的站在一旁等候。

競標場的外面可以看到數十台馬車。這些都是來參加競標的當地人所使用的交通工具。

買到了農作物,接下來我們便慢慢的將車子開入村落,參觀當地人的店面。

當地人的店面很難找得到,在遙遠的路的盡頭,可以看到手寫的店面招牌,像是蕃茄,竹籃等等。

一路上我們看到了幾個Amish的男男女女,有的走路,有的在家門口玩耍,大部份則是乘坐的馬車趕著路。這些Amish人的穿著都是一樣的,男性戴黑帽穿襯衫、寬鬆長褲佩吊帶但不繫皮帶,婚後不能剃鬍子,女性已婚著戴黑帽(依部落不同,有的則是戴白帽)、穿高領長袖連身長裙、外罩黑色圍裙、腳穿黑鞋,不化妝戴首飾。當然,不能離婚。

他們認為,這樣的穿著能夠加強並保護他們與世隔絕的信念。

事實上有些Amish人做了一些些的妥協和改變。只要不違背基本原則,他們並不嚴禁使用技術。目前Amish教派有許多派別,對教規也有多種解釋,有的教派允許擁有汽車但堅持教友把車漆為黑色,而內布拉斯加派是教規最嚴的一個派別,至今仍不許教徒在門上安裝紗窗或窗戶。

途中,我們經過了幾個學校。

Amish人的學校很小,就這麼一間,幾個人就在這樣一間房子裡學習。所以一個Amish村落裡可能會有很多個這樣的迷你學校。

Amish人的小孩必須在村落裡接受自家人的教育,不能到外面接受和其它小孩一樣的義務教育。他們認為自己的小孩不需要接受外界所定義的正式教育,而是要學習他們所需要知道的知識。1972有一項著名的Wisconsin v. Yoder判例。該案中之原告為Amish人,他主張如果其子女在公立學校就讀,將暴露於世俗和競爭之價值之環境裡,最後該案法院判決Amish的父母在其子女接受完八年級之教育後即可結束公立學校教育。Amish子女在18歲成人之後,可以決定是否要離開這裡到外面繼續接受高中甚至大學教育。

Amish人不是一家一家連在一起的居住著,而是兩三家人住在一塊區域,然後要開車幾分鐘後,才能找到另一塊有人居住的小區域。我們到了一家麵包店,要不是門口有個小小的"Yes, we're open"的牌子,我們還真不敢任意跑進去。

小女孩剛放學回家,她和善的和我們打了招呼,然後進到麵包店後方的家裡。媽媽則要我們自己隨便看看要買些什麼。我環繞了這大概半坪不到大的小店面,他們都賣些自己做的麵包,果醬,還有自己擠的牛奶。我們帶著空罐子請她裝了半瓶牛奶(50分,台幣15元),另外買了一塊麵包(15分,台幣五元左右),在店裡打擾了快五分鐘,出門時居然只化了65分。

曾經有個美國人問麵包店的老闆娘,牛奶有沒有2%的。她一臉茫臉的回答:「什麼是2%?」

別忘了...Amish人是不看電視的。

我們決定下星期五遊客比較多的時候再來一次。只有人多的時候,麵包店才會多做一些麵包,否則真的沒什麼消費的客人。

Amish人的家。門口幾隻閒逛的貓兒根本就不怕生人,和其它的動物--雞,狗,馬,牛--和平相處著。

離開了Amish的村落,想到有人說,他們來看Amish人的生活,就是想要體驗一下什麼是「他們不想過的生活。」

然而仔細想想,他們排斥物質文明,專注於生命本身的需求,或許更是很多人花了一輩子都在追求的:沒有壓力的生活,沒有競爭的社會。

難怪有人以桃花源來形容這些與世無爭的Amish人。

阿米緒(Amish)的故事

作者﹕丁林
【大紀元10月8日訊】近幾年隨著中美文化交流的展開,美國一些遠離主流的文化小溪,也漸漸被介紹到中國。於是,美國不再是一個刻板的固定套路,在大洋此岸人們的印象中,美國的形象正在逐步豐富起來。我曾經兩次在國內的雜誌上看到有人提到:美國有一群默默無聲地生活在自己世界裡的阿米緒人。


假如我們對美國的一般印象可以放在概念的一個極地的話,那麼阿米緒是肯定必須送到相反的另一個極地去的。如果我們稱美國的生活方式是現代的,那麼阿米緒可以說是古代的;如果我們稱美國是技術進步的,那麼在同一個價值體系裡,阿米緒不僅是落後的,而且是拒絕進步的,等等。假如再形象化一些,如果我們對美國人的印象是眼花繚亂五彩繽紛的,那麼阿米緒人永遠是平淡的,是只有黑白的單色調的。
假如在你的想像中,阿米緒是一小群生活在某一個群山環抱,車船不達,鳥不下蛋,與世隔絕的山窪窪裡的話,倒也沒甚麼稀罕了。問題是,今天的美國這樣一群教徒有差不多35萬人,人數還在緩緩地增加。他們生活在美國傳統農耕區富庶遼闊的平原上。他們不但不封閉,甚至不集聚而居,沒有甚麼阿米緒村莊,他們全是散戶。一個個阿米緒農戶就星星散散地座落在其他美國人的住房之間,混居在同一個地區。他們家門口的鄉間公路也都是平展的柏油馬路,直達高速公路。城鎮就在附近,那兒就有購物中心和娛樂設施。嘈雜,多變而生氣勃勃的現代生活就近在咫尺之遙。但是當你經過那裏的民房,很容易辨別出阿米緒的住宅,除了都有巨大的穀倉之外,還在後院停著黑色的小馬車。因為在我們斷定不開汽車就算不得美國人的年代裡,他們卻只駕馬車。

所以,這不能不讓認定「技術進步」必是「擋不住的誘惑」的人們愣一愣神。不管將來如何,你不得不承認,畢竟在世界上此類誘惑最大的美國,阿米緒已經兩百多年這樣默默地過來了,寧靜安祥。也許不見得特別幸福,至少並不格外痛苦。他們也有自己的喜怒哀樂,但是並沒有如我們想像的那樣,被「誘」得騷動不安,六神無主,躍躍慾試,痛苦不堪。

說起他們的來龍去脈,還得上溯到五百年前的歐洲。

在十六世紀歐洲宗教改革的大潮中,從蘇黎世產生出一個人數不多的激進改革派,被稱為「再洗禮派」。他們主張嚴格實踐聖經教義,排斥不符合聖經的虛文褥節。他們認為宗教信仰應該在日常生活中時刻加以實踐,不能說一套做一套。他們認真地尋求聖經中對於大小事情的說法,弄清楚了就一定要去做,而且要做到。他們認為,教會應該是信仰相同的成人的集體。所以,嬰兒出生以後「被動的」第一次洗禮不能算數。而在一個人成年之後,如果他確信自己真有信仰的話,應該「主動」地再接受一次基督徒的洗禮。這就是「再洗禮派」這一名稱的來歷。

十六世紀還遠不是一個宗教寬容的年代。再洗禮派一問世,就遭到來自羅馬天主教會和其他新教徒兩個方向的迫害。在再洗禮派發源的瑞士和德國南部,當時曾有幾百個再洗禮派教徒被燒死在火刑架上。在這樣殘酷的環境中,再洗禮派卻顯示出驚人的宗教執著。他們認為,雖然他們面對的世界是傲慢的,富有的,偏狹的,暴戾的,而他們卻仍然應該是善良的,清貧的,謙卑的,非暴力反抗的。在嚴酷鎮壓下,再洗禮派逐步形成了一些與其他新教教派不同的特點。他們無法形成良好的教會組織,一開始甚至只能在山洞裡悄悄地聚會禱告。他們甚至沒有明確的領袖,因為領袖一出來就給殺了。他們的一切都只能悄悄地做,恐懼,不安和受苦受難始終伴隨著他們。

既然沒有嚴密有形的教會組織,沒有教會規範的約束,也沒有一般宗教常見的儀式儀規的凝聚,那麼,他們作為一個教徒存在,就完全是依靠他們內心的信仰了。因此,假如說再洗禮派的信仰特別執著,大概是不錯的。他們在北歐傳播的過程中出現了兩個支派。十六世紀中葉,一個叫做梅諾的荷蘭人曾試圖在北歐重建和平的再洗禮派的團體。他們的後繼者就叫做梅諾納特人,也就是梅諾派。而到了十七世紀末,瑞士和南萊茵河的再洗禮派還是處於遭受迫害的分散狀態,有一個叫阿曼的瑞士人站出來號召再洗禮派的改革和聯合,這一派就被叫做阿米緒,也就是阿曼派。

這兩個分支此後都來到北美這塊新大陸,分佈在美國22個州以及加拿大安大略省,大部份定居在俄亥俄州和賓夕法尼亞州。這兩個州當年是北美大陸最好的農業區,而他們在歐洲時就是最出色的農夫。感謝開拓賓夕法尼亞的教友派,他們是對待異教最為寬容的北美主流教派,更要感謝北美大陸很快風行,並在美國獨立以後由美國憲法保障的宗教自由,使這些「梅諾人」和「阿米緒」們,終於能夠安居樂業了。由於阿米緒與梅諾人相比,他們更恪守古老的服飾和生活方式,在外觀上更容易辨認,他們的風格與現代生活的反差也更為鮮明強烈,所以很多美國人也是只知阿米緒而不知梅諾人。

賓夕法尼亞的蘭開斯特縣,是阿米緒比較集中的地區,離著名的大都市費城僅一小時車程。在去冬最寒冷的日子裡,我們來到那裏,也是想一睹真正的阿米緒生活。可是我們發現,他們安靜謙卑地生活在自己的世界裡。只要是對外開放,以滿足遊客好奇心而設立的「阿米緒旅遊點」,那就一定不是阿米緒辦的。因為這樣獲利甚豐的「第三產業」,並不符合他們的生活原則。然而,他們雖然在宗教上固守而且生活方式內向,可是他們對外界很友好,也理解外人對他們的好奇。假如你想給他們的小馬車拍張照,他們會微笑著放慢車速,讓你如願以償。我們發現,他們沒有這類小教派非常容易出現的詭秘行跡,他們堅守的只是一種由宗教信仰導致的平淡。

生活在賓夕法尼亞的再洗禮教徒至今沒有顯赫的教堂,他們的教堂一如他們的農舍,樸素而卑微,有時候甚至像早期教友會一樣,把他們聚會崇拜上帝的教堂謙稱為會屋。老派的阿米緒還輪流聚集在各自的農舍裡做禮拜,圍著老式的鄉村火爐,一邊坐著男人,一邊坐著女人,讀著老版本的聖經,用的是這裡其他人都不懂的高地日爾曼語。而在他們只有一間房間的學校裡,他們的孩子則個個都要學兩種語言,英語和這種他們從歐洲家鄉帶來的古老語言。

無論在甚麼地方,你一眼就能把阿米緒認出來,因為他們的服飾與眾不同。簡單地說,其他的人,四五百年來的服飾一直在變,而他們卻一直沒有變。不論是男人的服裝禮帽,還是婦女的衣裙,都是一水的黑色。只有在節日或婚禮上,婦女們才加上一方純白的披肩。姑娘們的裙衫上沒有一個鈕釦,男人們的服飾上有鈕釦,但沒有任何其它裝飾。據說這些突出「謙卑」的規矩都可以從聖經中找到依據。在蘭開斯特,假如你遇到以前只在電影裡才能看到的「古代歐洲村民」,他們就是阿米緒。

也許,他們的上空就是高壓線,他們的鄰居就是家用電器樣樣俱全,但是他們不用電。所以,也沒有電燈,電視,電冰箱,收音機和微波爐。阿米緒不用汽車,他們是農夫,卻拒絕使用拖拉機和任何新式機械,有些梅諾人偶然使用汽車,但一定是黑色的,以示謙卑。阿米緒則用馬拉犁耕地,駕著單駕馬車外出。我們看到,在蘭開斯特的鄉間公路上,答答疾駛的阿米緒馬車後面,常常跟著幾輛耐心的鄰居們的汽車。

對於認定只有自己的價值體系是唯一正確的人們,很難理解為甚麼阿米緒放著現成的新技術拒不使用。他們除了認定阿米緒固守落後,再也找不出別的解釋。然而在多元文化的概念逐步被人們接受的今天,人們能夠看到,這些再洗禮派教徒非常聰敏智慧,也非常能幹。他們在蘭開斯特縣用傳統農業技術經營的家庭小農莊,是全美單位出產最高的農莊之一,而且沒有化學污染土壤退化等現代農業的通病。他們的生活簡單而安逸。他們自己的解釋是,由於他們的宗教信仰和幾百年來所遭受的迫害,他們對整個外部世界抱有深刻的戒心,他們強烈地要和外部世界的浮躁輕薄和人性漸失,保持一個距離,從而能不受誘惑干擾地追隨他們的上帝。他們認為眩目的電器是對他們的精神世界的威脅。

蘭開斯特公路上汽車馬車混列行駛的景象在美國實屬罕見,因此,在離開之後我們依然久久難以忘懷。這也引起了我們的另一個好奇:阿米緒既然是混居在普通的美國人中間,他們要解決的問題顯然不止是汽車和馬車的矛盾,他們獨特的宗教信仰與幾百年前的生活方式,同現代化的外部世界是如何協調的呢?這個問題最突出的部份,就是他們和各級政府依據現代美國生活所制定的法律衝突是如何解決的的呢?

之所以我們會立即產生這樣的聯想,就是因為在美國生活了幾年之後,我們知道這是一個重法律契約並且執法很嚴的國家。在一個民主社會,法律和政府的決策是多數達成一致的結果,所以法律一旦通過,就要求個人服從,包括持有不同意見的少數,而阿米緒顯然是美國的少數。

在兩個不同文化發生衝突的時候,最重要的往往是妥協的精神。阿米緒是一個謙卑的群體,因此,他們在自己能夠接受的範圍內,也在作最大的妥協。蘭開斯特縣議會曾經立法規定,阿米緒的馬車在公路上行駛時,車後部必須安裝一個橘黃色三角形的慢行車標誌。儘管這有違阿米緒不行裝飾的傳統,但是他們理解交通安全的合理性,如今他們的馬車上都有這個標誌,襯在黑色的車蓬上,格外醒目。同時縣議會立法規定,馬車夜間行駛不能使用老式黯淡的油燈,而必須使用乾電池的車燈。阿米緒是不用電的,但是,這一次他們還是接受了這個乾電池車燈。又如,蘭開斯特縣為了公共衛生,立法禁止沒有化糞池的戶外廁所。阿米緒於是改變自己的習慣,把廁所移到室內,並且都接受了地下化糞罐這樣的「新技術」。

然而,在現代美國社會中,還是有一些與阿米緒宗教信仰完全衝突的法律,是他們無法妥協的。這種衝突有時還相當尖銳。這就是考驗這個國家的時候了。因為民主意味著按照多數人的意志行事,但是如何對待少數人,始終是民主社會一個難解的課題。美國也經歷了一個逐步認識的歷史過程。

首先遇到的就是一個大問題:戰爭與和平。當美國捲入兩次世界大戰,以及以後的朝鮮戰爭,越南戰爭時,國家都需要有人當兵打仗。徵兵法應該對所有的公民一律平等,這是現代國家的一個常識。但是阿米緒所屬的再洗禮派是絕對的和平主義者,他們的信仰使他們堅守不動刀兵。於是,他們和美國的法律開始了曠日持久的衝突。

那麼,絕對的和平主義者究竟意味著甚麼呢?在阿米緒代代相傳的一本書中,記述了他們人人熟知的一個歷史故事。早年間,有一個荷蘭再洗禮派教徒叫迪爾克。他由於遭受宗教迫害被警官追捕,追捕過程中警官掉進了一條冰河。迪爾克明知自己一旦被捕將會性命不保,他還是不能見死不救。他返過身來救起警官,自己卻因此被捕,被燒死在火刑架上。這件事發生在 1569年,在他們來到北美大陸以前。

在他們來到北美大陸以後,也有類似的事情發生。在白人和印地安人互相追殺的年代,有一次,一夥印地安人在夜間包圍了一個叫雅各布的阿米緒家庭。雅各布的兒子們本能地操起了打獵用的獵槍準備自衛。雅各布卻奪下他們的獵槍扔了出去。結果是,他們一家除了兩人被擄走以外,全部被殺。這並不是一個孤立的例子。不僅是阿米緒,其實當時還有大量教友派教徒也由於堅持和平主義而被印地安人殺死。以上這些歷史都是阿米緒教育後代的典範。

在一次大戰期間,一些阿米緒的年輕人被迫入伍,參與軍訓,甚至被迫拿起了槍來。然而,不管是甚麼理由的戰爭,對於再洗禮教徒都是不可接受的。所以阿米緒抗拒軍令者甚眾。那是近一百年前,美國政府戰爭當前,顯然不打算在這個時候與阿米緒探究甚麼宗教哲學問題。因此,在這次戰爭中,有很多阿米緒教徒因拒服兵役而被逮捕入獄,也有人因為在阿米緒的報紙上告誡教徒遵從教義反對殺戡而被判「煽動不服從罪」。

當時,有一個叫魯迪的阿米緒被征入伍。軍官逼著他穿上了軍裝,列隊操練。幾個星期以後,輪到實彈演練的時候,他再也受不了良心的譴責,脫下軍裝,要求退伍。按當時的法律,違抗軍令要受軍事法庭的審判。軍官把他帶到軍營外的三座新墳邊,拍著手槍警告他,明天早晨如若不穿上軍裝報到,他就將是第四座墳墓。魯迪一夜無眠。第二天早晨,新兵們吃早飯的時候,魯迪來了。他穿著一身黑色的阿米緒傳統服飾,戴著黑色的帽子。為了宗教良心,魯迪作了死的選擇。從來就說一不二的軍官看著這個阿米緒,卻沒有槍斃他,讓他退伍了。

在一次大戰期間,這個問題每個個案遇到的情況不同,處理的方式也不同。衝突發生了,問題卻沒有解決。由於阿米緒人數不多,牽涉的面不廣,沒有引起太大的注意。

到了二次世界大戰,德國是主要敵對國。恰巧很多阿米緒祖先的故鄉就是德國。他們在教育中很重視保持故鄉語言,阿米緒的日常語言往往是高地日耳曼語。所以,這一次他們的反戰行為在美國引起了關注。有人懷疑他們拒絕作戰,是因為他們站在自己的母國一邊。美國國會為此專門舉行了聽證會。為了闡明再洗禮派的和平主義宗旨,爭取不上戰場的權利,一向不願拋頭露面的阿米緒派出代表在國會聽證會上宣誓作證。

他們以自己的歷史向全美國人民證明,他們反戰只是出於他們的宗教信仰。他們反對的是任何一種戰爭,不論其交戰國是誰,也不論其戰爭原因如何。

在他們絕對和平主義的宗教立場被確認之後,多數向少數作出了讓步。在二次大戰這樣的險惡環境中,美國國會依然承認一個事實,人和人不一樣,少數人有少數人的理由。美國軍方為稱作「良心反戰者」的阿米緒作出了特殊安排,稱為「替代性服役」。他們必須在軍方安排的醫院或工廠從事兩年沒有酬勞的,與戰鬥沒有關係的工作,以代替服兵役打仗的公民義務。

阿米緒歷來只在自家農莊上務農,很少外出就業。他們認為,這樣的兩年「替代性服役」仍然使他們被迫融入外部生活,並把外界躁動的氣息帶進了再洗禮派虔誠平靜的生活。再洗禮派再次向國會申訴。經過長期的努力,現在的「替代性服役」改為「自願性服役」,阿米緒可以在自己的教會管理的農莊上從事兩年沒有報酬的農業工作,以代替服兵役。

美國國會作出這樣的決定並不容易。二次大戰對所有的參戰國來說,都是一場慘烈的廝殺。在戰爭接近尾聲之前,誰也說不上勝負的必然走向。在這種非常狀態下,作為一個國家的「多數」,同意用自己的血肉之軀去為一些聲稱是「和平主義者」的「少數」抵擋敵人的子彈,其原因僅僅是因為尊重這些「少數」的宗教信仰,假如沒有理性的精神,幾乎是做不到的。

美國在歷史上屢有無視少數的過去,成為他們迄今為止不斷反省的原因。現在你如果在美國遊覽的話,常可以遇到一些歷史紀念牌,記載了插牌所在地發生的一段歷史。有不少這樣的牌子在檢討當年對待印地安人和黑人的不公正。正是這樣的反省使得美國在對待少數的問題上,變得越來越謹慎,也越來越寬容。

這個國家的多數和阿米緒是有衝突的,但是雙方都以理性為基礎,尤其在處於多數優勢的主流社會一方,逐步地在學會如何尊重少數,以達成妥協。因此,阿米緒雖然是美國公民,但是他們的公民義務和權利與一般美國人是不完全一樣的。例如,美國的稅收很高,這樣的稅收雖然不在阿米緒傳統的自給自足生活方式之內,阿米緒還是依法納稅。可是另一方面,他們也和政府達成協議,他們以傳統方式頤養天年,從不出現老無所養的問題,他們不享受美國的老年福利金,也就不交納稅收中用於社會養老的社會安全基金。他們也不承擔美國公民的一項重要義務,就是他們不擔任法庭的陪審員。因為在他們的宗教信仰裡,只有上帝有權判定人們的罪孽或清白。

在歷史上,美國法律與阿米緒的一次最大的衝突,是在教育領域發生的。這場衝突,很典型地反映了「少數」與「多數」在文化上的差異可以有多大。

阿米緒的傳統學校是所謂「單室」學校,顧名思義,學校只有一間房間。它也只有一個老師,所有的孩子都在一起上課,為的是讓他們學會互相幫助。美國人一貫認為,選擇怎樣教育子女,這是父母的權利,美國歷史上延續至今一直有家庭學校的做法。問題是,阿米緒還認為,孩子讀書到十四歲,相當於八年級,就夠了,從十五歲起就應該到農田裡幹活了。他們認為外面的孩子從十五歲開始的高中教育對阿米緒是有害無益的。可是,教育立法和他們的教育方式直接衝突。

美國的教育管理權歸屬各州,對中小學最有發言權的是各地的學校理事會,有家長和教育界人士共同組成。各州的議會有教育立法權。為了維持整個社會全體民眾的教育文化水平,各州議會在上世紀末就先後立法實行強制性的義務教育。各州的普及教育立法是順應時代潮流,立足於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深得民眾的支持。至今為止,我還很少聽到有其他人反對義務教育法規的。當阿米緒所定居的那些州開始立法規定強制教育至十六歲時,阿米緒教徒教育自己孩子上學只到十四歲的做法就違法了。

阿米緒當然也理解,州政府在教育上的強制立法,並沒有惡意。但是他們認為,公立學校的教育方式,會引導他們的孩子脫離他們代代相傳的宗教追求,是對他們的宗教傳統的威脅。這不是沒有道理的,專家們曾經指出,再洗禮派的教育,在維護傳授價值觀念方面起了不可低估的巨大作用。對於他們來說,能否自己教育子女,等於自己能否生存延續。

少數不可以藉著不同意而不服從法律,這是美國的遊戲規則。唯一的合法途徑是申訴,而少數人的合理申訴能夠得到公正的對待,也是遊戲規則能夠操作下去的前提之一。申訴有兩種方式,一是向行政和立法分支和平請願,二是向司法分支提出法律訴訟。阿米緒的神父們勸告大家不要和政府衝突,也不要上法庭去打官司,因為這違背了阿米緒教徒和平主義與世無爭的傳統。神父們決定向州立法與行政兩大分支請願,請求網開一面。

賓夕法尼亞的阿米緒把請願書印了一千份,然後徵集簽名。阿米緒教徒人數雖少,可是他們捍衛信仰的精神以及和平謙卑的態度卻深得賓夕法尼亞人的同情。簽名者甚眾。往往一個阿米緒就可以徵得三千個來自外部世界的簽名。他們把這些簽名聯成130英尺長的條幅,然後,阿米緒的代表就帶著它去見州長。州長於是下令州司法部長進行調查,新的教育法是不是侵犯了宗教自由。阿米緒因此很感激這位州長,在隨之而來的感恩節,他們給州長送去一籃農家產品,包括一隻火雞,一罐糖漿,還有一些苞米。但是,調查結果並沒有解決問題。

阿米緒知道他們還可以走的一條路就是司法途徑。但是,阿米緒不喜歡提起訴訟,他們只習慣於訴諸上帝。這一次,他們無路可走,假如不想放棄的話,唯一可行的是「以身試法」了。實際上這是一般美國人在自己的觀點處於主流文化之外的時候,常常採取的方式。這一類以被動形式出現的司法挑戰,常常引發對一個主流觀念的質疑,甚至可能改變這樣的觀念。而「被動」,正是阿米緒的特點。

阿米緒從不惹事生非,但他們不送自己的孩子讀高中,警察就找上門來了。美國是一個執法很嚴的國家。在本世紀初,就有阿米緒家長因為違反義務教育法而被捕,他們的孩子則由政府監管。為了家庭的團聚,他們要麼屈從,要麼被迫變賣家產,舉家遷徙,有些阿米緒家庭甚至為了逃避義務教育法,遷移到遙遠的墨西哥去。他們不願意在壓力下改變他們的宗教信仰和與此相隨的生活方式。

賓夕法尼亞是一個有著寬容精神傳統的州,我們去過的蘭開斯特居住著全美第二大的阿米緒人群。州教育法通過後,一開始地方政府對如何向阿米緒執法也很困惑,所以出現了比較罕見的執法不嚴的情況。地方上對阿米緒少年綴學到地裡幹活,基本上取睜一眼閉一眼的態度。但是到了1937年,蘭開斯特的教育官員覺得阿米緒傳統的單室學校實在不夠正規,並且沒有高中教育。就計劃關閉一些單室學校,以新建的公立學校作為替代。州政府的代表想說服阿米緒,「教育是通向知識的大門」。可是,這種對話建立在完全不同的文化價值體系裡,自然是誰也說服不了誰。這樣的文化衝突使州政府和阿米緒都深感不安和困擾。二次大戰中,這個問題被擱置一邊,戰後又立即重提,為此又有一些阿米緒家長由於違反義務教育法而被課以罰款,甚至被捕坐牢。

他們再次向州政府請願。直到1955年,州政府作出妥協:阿米緒人可以在自己的學校裡教育子女到14歲,然後為他們設立一種專門的職業學校,阿米緒的孩子在這種職業學校受教育到法定的16歲。這種職業學校一週只上半天課,並且是由阿米緒的教師講授傳統的農業知識。這個安排是一個突破,所以在美國歷史上很有名,稱作「蘭開斯特職業學校妥協」。這裡的阿米緒完全是靠著一種不可摧毀的宗教精神韌性,和強大的多數人的政府達成妥協,嬴得了按自己的意願教育子女的權利。美國史書上的妥協一詞通常是一個正面的詞。大家認為,達成妥協解決了問題,是雙方共同的勝利。

由於教育立法權歸屬各州,所以「蘭開斯特職業學校妥協 」並沒有解決其他州的類似衝突。問題是普遍的。在愛荷華州的布肯南縣,地方政府宣佈要取消單室學校,把阿米緒學童集中到新建的公立學校;而阿米緒卻堅持把孩子送到他們的單室學校去。在1965年11月的一天早晨,縣上的教育官員帶著警察,開著校車,來到一所阿米緒的單室學校,要把孩子們押上校車送往新學校。單室學校只有一個阿米緒老師,無可奈何地看著孩子們列隊出去。突然,不知是誰喊了一聲。沒等警察和官員回過神來,孩子們像炸了窩一樣,拚命地衝向附近一望無際的苞米地,剎那間就消失在青紗帳裡。原來是一個阿米緒孩子喊了聲「快跑!」,他用的是阿米緒的高地日爾曼語,其他人誰也聽不懂。

隨行的新聞記者憑著職業反應,迅速拍下了穿著黑色衣衫的大小男孩女孩,像兔子一樣驚慌逃向田野的背影。這張照片後來非常有名,因為這個問題後來終於在全美國人民同情的目光下,走向了聯邦最高法院。

在有些地方的阿米緒學校,學童們被成功地押上校車轉學,兩種不同價值相遇形成十分荒誕的後果。一個為了提高孩子教育水平的法律,實行中卻場景淒涼。阿米緒孩子們唱著「上帝愛我」,母親們無聲地哭泣,父親們則青著臉,默默地站立一旁。阿米緒人依然奉行和平主義的原則。但正是這種沉默,謙和然而執著的態度,以及美國民眾對於「多數與少數」關係的反省,使得阿米緒的教育事件開始走向全美國。來自全國各地的私人捐款湧向布肯南縣,要求替阿米緒人償付罰款。這種同情和抗議給愛荷華州州長帶來很大的壓力,但是他作為行政長官無權修改法律。他只能在他的職權範圍內,宣佈暫停執行合併學校三週,同時請求擁有立法權的州議會,考慮立法豁免阿米緒的強制教育。1967年,愛荷華州議會將豁免權授予州行政部門的教育官員,從而,愛荷華州的阿米緒也嬴得了以自己的方式教育子女的權利。

就在這個時候,一個叫林德赫姆的人挺身而出。他不是阿米緒,而是路德教會的一個牧師。他瞭解了阿米緒在教育問題上的遭遇以後,認為阿米緒的宗教自由受到了侵犯。1967年3月,他在芝加哥大學一個有關公共教育立法的學術會議上,呼籲關心阿米緒宗教自由權利的人伸出援手。一個叫做「阿米緒宗教自由全國理事會」的組織就這樣誕生了,林德赫姆擔任了這個理事會的主席。這個組織不僅有律師,學者,還有基督教和猶太教的宗教領袖。

這時全國關注的目光移到了堪薩斯州,那裏有阿米緒的家長被捕,還有人在法庭上被定罪。堪薩斯州態度強硬地宣佈,類似賓夕法尼亞州的「職業學校妥協」的做法,在堪薩斯州將是非法的。州一級不打算妥協。林德赫姆的組織曾經試圖把案子上訴到聯邦法院,但是聯邦最高法院拒絕接案,其原因是美國「分權」的制度。在這個制度下,教育管理是留歸各州的權力,聯邦政府無權干涉。因此,聯邦法庭也就沒有這些案子的司法權。

於是,那裏的阿米緒又決定遷徙。不少人就這樣遷到了威斯康辛州的格林縣。但是到了1968年秋天,這兒也開始嚴格執行教育法規。又有兩家阿米緒面臨被捕,被指控的罪名就是沒有送孩子上高中。1968年聖誕節前夜,林德赫姆和一個叫鮑爾的律師,在請求威斯康辛州政府豁免阿米緒遭到拒絕後,決定在格林縣的法庭,代表阿米緒向州政府打官司。告州政府侵犯阿米緒的宗教自由。可是,官司輸了。地方法庭認為,雖然可以說州政府侵犯了阿米緒的宗教自由,但是普及教育涉及全體公民的長遠利益。這一利益壓倒了少數人的宗教權利。

這在美國是經常發生的事情,就是在兩個法律條款發生衝突的時候,必須判斷何者為先。出現這樣的法律悖論的時候,一般總是要走到聯邦最高法院,因為最高法院具有「司法覆審權」。這正是鮑爾律師想要達到的目的。他不是打算在地方法院就打嬴這場官司,他甚至知道他會輸。但是他要開闢一條司法渠道。鮑爾先上訴到威斯康辛州最高法院,州最高法院推翻了地方法院的判決,法官說,能夠壓倒少數人宗教自由權利的所謂全體人民的利益是不存在的,阿米緒選擇八年教育並沒有損害社會。

於是案子的被告,威斯康辛州政府的行政分支,開始向聯邦最高法院上訴。前一次,案件的性質是判定阿米緒孩子的教育管理問題,這個問題聯邦法院沒有司法權。可是現在,案件的性質是全國性的民間團體代表百姓控告州政府侵犯宗教自由,也就成了州教育法規是否違憲的問題,這屬於聯邦最高法院的審理範圍。於是,這一次,聯邦最高法院接受了這個叫做「威斯康辛訴約德爾等」的案子。鮑爾律師出庭辯論,一些從不拋頭露面的阿米緒也默默來到首都華盛頓,聽候決定他們命運的判決。他們還是一襲傳統阿米緒的黑色服裝。黑色的背影襯映在最高法院白色大理石建築的背景上,使我們今天看到這張過時的新聞照片時,依然有驚心動魄的感覺。

1972年年底的一天,最高法院大法官以壓倒多數作出了有利於阿米緒的判決。首席大法官沃倫在判詞中指出,現代中等教育所教授的內容和價值同阿米緒宗教生活的根本方式有尖銳的衝突,強制實行的教育法規侵犯了阿米緒教徒的宗教自由權利。

在最高法院的判詞中,沃倫大法官寫下了如下這段現在還常常被人引用的話:

「我們不可忘記,在中世紀,西方世界文明的很多重要價值是由那些在巨大困苦下遠離世俗影響的宗教團體保存下來的。沒有任何理由假設今天的多數就是『正確』的而阿米緒和類似他們的人就是『錯誤』的。一種與眾不同甚至於異僻的生活方式如果沒有干涉別人的權利或利益,就不能僅僅因為它不同於他人就遭受譴責。」

最高法院的判決,一勞永逸地解決了各州與阿米緒在教育問題上的衝突,沃倫大法官的判詞,更是對美國人民長久以來的思考和反省,作出了一個總結。民主制度要求少數服從多數,同時要求多數不能壓迫少數,不能侵犯少數的自由和權利。要做到這一點,在制度的設計上,一開始就要為持不同意願的少數預留下申訴,辯解和反抗的渠道。在百分之九十九點九的一致之下,仍要為百分之零點一的異見留下呼吸的空間。這也是美國法律強調個人的憲法權利必須歸屬個人,而政府「不得立法」侵犯這種權利的根本原因。

如果法律不打算保護千分之一萬分之一,也就保護不了「百分之五」,那麼,「多數」本身也就都潛在地岌岌可危。我們曾經習慣於法律對「百分之五」的不予保護,這是因為,當我們身處「多數」之中,我們理所當然地認為,「多數」就是對的,我們只知道慶幸自己不是少數。誰也沒有想過,今天你不挺身而出保護你所不同意甚至不喜歡的百分之五,你怎麼有把握下一次你不在另一個百分之五中呢?今天你看到與你無關的百分之五遭受的不公正扭過了頭去,下一次輪到你的時候,你還向誰去呼喊呢?

一個社會要發動成千上萬的人並不難,要達到多數人的一致也不難,難的是公正善待只有百分之幾的少數。有時候,少數顯得如此人微言輕,他們的生死存亡是如此地微不足道,可是,一個制度能否保證這微乎其微的少數得到公平的善待,恰恰是檢驗這個社會是否文明和人道的試金石,也是決定這個制度能否長治久安的一個關鍵。

也許,最平凡的阿米緒正默默地以他們的存在,在給人類講述著一個並非無足輕重的故事。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94958
美帝惡貫滿盈(轉貼)布希考慮攻伊朗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加元來勢洶洶 北方猛虎出柙
鄰近美加邊境的一些美國城鎮,最近出現許多巨大的加拿大楓葉旗隨風飄揚,零售業者和旅館紛紛在醒目處掛上「提供法語服務」的字樣,部分美式餐廳還特別調整菜單,開始供應加拿大式的薯條與醬汁。在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之際,美國業者漸把希望寄託於大量南下的加拿大人
一向在潛意識中存有優越感的美國人,現在把加拿大人奉為上賓。鄰近美加邊境的一些美國城鎮,最近突然出現許多巨大的加拿大楓葉旗隨風飄揚,零售業者和旅館紛紛在醒目處掛上「提供法語服務」的字樣,部分美式餐廳還特別調整菜單,開始供應加拿大式的薯條與醬汁。在美國經濟開始走下坡之際,美國業者漸把希望寄託於大量南下的加拿大人身上。

這是今夏加元強勁升值後出現的特殊景象。每逢週末假日,美加邊境的海關都是車水馬龍,一邊是等待南下渡假、血拼的加拿大人,另一頭則是滿載而歸的加拿大人。儘管等候通關的時間可能長達幾個小時,加拿大人仍然樂此不疲。隨著加元對美元匯率愈來愈接近1比1的天價,加拿大人的購買力不斷增強,小至邊境免稅商店的名牌商品,大至家庭電器、甚至汽車,都成為加拿大人南下採購的目標。美國人為了迎接加拿大客戶的到來,紛紛推出各種「貼心」服務,這大概是30年來加拿大人最神氣的時刻。

回想1990年代中期加元積弱不振時,曾被美國華爾街日報譏為「北方披索 (Northern Peso)」,令加拿大人深覺顏面無光。2002年時加元匯價還在1加元兌62美分的谷底徘徊,如今則已飆漲至突破96美分,屢創30年來最高價位。與美元等價地位原本是可望不可及的夢想,現在則有愈來愈多分析家相信是指日可待。加元不但擺脫了「北方披索」那段不光彩的過去,還被金融市場冠上「油元 (Petro-Dollar)」、「北方之虎 (Northern Tiger)」的新封號,終於揚眉吐氣。

加元的強勢來自於國際原油與商品價格的支撐。自2002年以來,由於中國大陸、印度、東南亞和東歐等新興經濟體的成長迅速,對於原油、基本金屬和各種原物料的需求大增,不斷推高國際商品價格,使得蘊藏豐富原油與天然資源的加拿大頓時在國際市場上炙手可熱,加國經濟也因此欣欣向榮,成為八大工業國家中經濟最強勁者。

幣值的強弱關係著國家尊嚴,也是國力的象徵。隨著加元與美元等價之日逐漸逼近,加拿大覺得自己的國際地位亦提升至與美國平起平坐的高度。總理哈珀近來不斷提醒國民與世人:加拿大是個資源大國,也是世界超強之一,並且開始調整外交政策。

長久以來,加拿大的外交政策都是唯美國的馬首是瞻,現在哈珀則有意擺脫美國的牽絆。一週前他到拉丁美洲訪問,在智利發表演說時便高調指出,加拿大的存在證明美洲國家在追求民主和自由市場的同時,不致有喪失國家認同或落居美國影響力之下的風險。他更表示,此刻拉丁美洲國家正處於十字路口,對於應該遵循當地老式落後政權的領導模式,還是擁抱美國式的政治體制與資本主義,一直猶豫不決,而加拿大剛好提供了第三種選擇,這才是拉美國家應該採行的模式。而加拿大在拉丁美洲地區的新目標,就是要扮演新領袖的角色,促進該地區以不同於美國的方式,追求經濟自由與民主。

面對北極地區的主權爭議時,哈珀所領導的保守黨政府也採取較以往強硬的態度。加拿大有40%的領土是位於北極地區,自認擁有此一地區的主權。然而,全球氣候暖化導致冰封的北極積雪開始溶解,北極地區的經濟與戰略重要性日益突顯。未來船隻可望航行穿越北極海而形成新的航道,加上該地區擁有藏量豐富的原油、天然氣和礦產等資源,都引起周邊主要國家的覬覦,包括美國、俄羅斯、丹麥、挪威和中國等都毫不掩飾企圖掌控北極地區的野心。對此,哈珀宣佈將斥資30億加元建造新艦隊來巡邏北極地區,以宣示並維護加拿大在此一地區的主權。

加元升值對加拿大並非全然有利無弊,加國製造業已因此喪失近30萬個工作機會,美國觀光客則是望而卻步,不過聯邦政府對此似乎並不在意。在原油與天然資源產業的帶動下,加國出口依然暢旺,經濟穩健成長,央行還可望進一步調高利率來遏阻經濟過熱,使得加元走勢更加銳不可當,全國沉浸在北方猛虎出柙的快感之中。畢竟加拿大人已經在美國的陰影下委屈很久了,終於等到經濟成長超越美國、幣值即將追平的一天,而不是只能在曲棍球賽中擊敗美國,抒發怨氣了。

【2007-07-31 聯合新聞網】

北極點下海床 俄插旗宣主權

俄羅斯探險隊二日搭乘迷你潛艇潛到北極點底下四千兩百公尺的海床,插上一面鈦製國旗,象徵性宣示俄國對北極的主權。

擔任領隊的資深北極探險家齊林蓋洛夫告訴俄國國營Vesti電視台說:「和平一號潛艇成功抵達深度四千兩百六十一公尺的北極海海底。」一隻機械臂把特製的一公尺高防鏽鈦製俄國國旗插在海床上,藉此宣示主權。廿七分鐘後,另一艘迷你潛艇潛到四千三百零二公尺深的海底。

俄國科學研究人員說,這是人類歷史上第一次在北極海床插國旗,其意義就好比美國太空人在月球插上國旗一樣。

這次探險有個主要目的,就是讓海洋學家研究北極點海床,證明經過北極點的羅蒙諾索夫海嶺是西伯利亞大陸架的自然延伸,俄國和北極點實際是在同一大陸架上,從而據此把俄國所控制的北極地區領土延伸到北極點,因為他們相信該地擁有豐富的石油及天然氣蘊藏。

但加拿大外長麥凱嘲諷俄國的野心,表示俄國此次探險不過是一場秀。麥凱告訴CTV電視台說:「現在不是十五世紀,不能遊走世界任意插上國旗說:『我們在宣示主權』。」

根據國際法,加拿大、挪威、俄國、美國、丹麥等有領土在北極圈的五個國家,在其海岸線以北享有三百廿公里經濟海域。

俄羅斯在北極海床插國旗的做法是希望表明當地海域是俄羅斯大陸棚架的延伸,俄國想根據「海洋法公約」,宣示大片北極海域歸由俄羅斯管轄。

這次探險反映出國際對北極的興趣日增,而所以如此,部分是因氣候變化導致北極冰層融化,使得北極地區較易進行研究和經濟活動。美國地質調查所曾發表報告說,據信世界石油蘊藏約百分之廿五位在北極圈上方。不過,外界也憂慮俄羅斯的這一舉動,會掀起開發北極天然資源的國際爭議。 

俄國和美國核子潛艦常途經北極冰帽,但從未抵達北極點海床。

【2007/08/03 聯合報】

天天搭地鐵 紐約市長唬人

紐約市長彭博最近高喊「綠色紐約」口號,還因要求對進出曼哈頓的車輛徵收「塞車稅」而引起爭議。但他卻被踢爆上下班以大型休旅車接駁到地鐵站,不僅與市民實際生活漸行漸遠,還非常不環保。

紐約時報記者觀察彭博上班交通動線五個星期後表示,每天早上有兩輛大型雪佛蘭休旅車在彭博位於曼哈頓上東城七十九街的官邸外等他。這兩輛車都不熄火、車窗緊閉等著接彭博上班。

雖然彭博住處離最近的地鐵站走路只要五分鐘,但彭博捨近求遠,由專車帶往廿二條街遠的另一個地鐵站,讓彭博能夠搭乘地鐵快車到市政府上班。也就是說,他的上班路線中,有四分之一路程靠汽車,可以省下三分之一的時間。

更扯的是,紐約時報記者在這五個星期中,平均每星期看到彭博以汽車接駁地鐵兩次,亦即其他時間彭博根本不搭地鐵。

離彭博家最近地鐵站旁的書報攤老闆那米拉‧侯蘇說:「我從來沒(在這邊)看過他」。

彭博競選時曾宣示要身體力行使用大眾交通工具,上任之初,還邀請媒體與他一起坐地鐵,此外,他不時提醒市民效法他的環保之舉;面對市民抱怨地鐵諸般缺點,還反嗆要市民「認清現實」。大富翁搭地鐵的形象,讓他贏得「都會卡市長」稱號(都會卡是紐約市地鐵與公車票),紐約時報曾經說他是「第一位搭地鐵的市長」;而他經常告訴市民自己也有等地鐵半小時的經驗。

自然資源保護團體「峰巒俱樂部」的汽車排放專家丹‧貝克告訴紐約時報,就排放廢氣來說,彭博的那款休旅車就算不是最糟的,也名列前茅。但彭博發言人路瑟說,彭博的休旅車可使用一般汽油或E85高乙醇燃料,但彭博只使用E85,非常環保。

【2007/08/02 聯合報】

66%大陸人 視美國為最大威脅

美國獨立機構「Pew研究中心」24日發表年度「全球態度」報告,顯示美國既被最多國家視為最大威脅,也被最多國家視為最好盟友。

Pew從今年4月中旬到5月底訪查47個國家的民眾,得到的結果顯示,經濟條件和民眾對自己國家的看法頗有關連,開發中國家經濟勁揚,中國等地人民對個人生活、家庭所得和國家進展的滿意度都大幅上升。

19個國家的人民視美國為對他們國家的最大威脅。這比例在中國大陸高達66%,孟加拉是72%,俄羅斯是49%。

17個國家的人民,包括非洲好幾個國家、科威特、加拿大,說美國是他們國家的最好盟友。這個比例以以色列的87%為最高,南韓75%次之,其次是日本74%。英國人作此看法者只略高於57%。

Pew研究中心主持人科胡特指出,經濟成長,人民信心就隨之水漲船高,是這次調查的普遍現象,拉丁美洲、東歐都是如此,中國和印度亦然。法國和義大利經濟從2002年以來無甚發展,人民對他們國家的走向和政府即多所批判,瑞典和西班牙對他們國家、政府和領導人則普遍滿意。

中國的國民平均所得從2002年以來劇增58%,人民對國家表示滿意者有83%,遠高於2002年的48%。民眾表示支持政府者更高達89%,已接近全民擁戴。

【2007/07/25 聯合晚報】

錢尼敲邊鼓 布希考慮攻伊朗

英國衛報十六日報導,美國總統布希距離下台還有一年半,正考慮對伊朗動武,以突破僵局。

衛報說,儘管美軍在伊拉克的爛攤子還沒收拾乾淨,布希仍決定不讓伊朗問題持續懸宕。

鷹派精神領袖副總統錢尼力主對伊朗動武,國務卿賴斯和國防部長蓋茲則反對。去年,布希聽賴斯的,讓美國與英、法、德等國聯手對伊朗施壓。但是在月前的評估會議上,錢尼明白表示對於伊朗局勢遲滯不前的惱怒,獲得布希認同。華府消息來源指出:「重心已經偏向,後續發展值得關切。」

國務次卿柏恩斯在會中表示外交斡旋可能將持續到二○○九年元月,錢尼和布希對此反應很差。

華府消息來源表示,布希和錢尼對於下屆白宮無論由民主黨或共和黨人入主,都沒有信心,認為繼任者無法果決處理伊朗問題。布希和錢尼也不願意讓以色列出兵伊朗,因為各界到最後還是會把帳算在美國頭上。

美國二百七十七艘戰艦當中,將近半數駐守在伊朗外海附近,包括三個航空母艦戰鬥群。

【2007/07/17 聯合報】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315529
(轉貼)美帝新保守主義終結
推薦0


梅峰健保免費公投
等級:8
留言加入好友

 

防台灣有事? 美艦停與那國島

兩艘美國軍艦廿四日下午駛進離花蓮只有一百一十公里、位於日本最西端的與那國島的港口。這是美國一九七二年將沖繩(琉球)交還日本後,美艦第一次駛入屬於沖繩的該島港口,被認為美國有為「台灣有事」時的應變預作準備意味。

據稱,駐日本美軍佐世保基地的兩艘美艦「愛國者號」和「護衛者號」掃雷艦,排水量同為一千三百一十二噸,於廿四日下午在日本最西端的沖繩縣與那國島靠港。

美國表示靠港是以「親善與友好」為目的,主要是讓美軍休息,並補給一些生活物品。

不過日本的一些報導認為,與那國島離沖繩五百公里,離台灣花蓮只有一百一十公里,美國軍艦捨沖繩不停靠,大老遠到與那國島來,實際上是為「台灣有事」時美軍在此進行情報蒐集做預演。

與那國島其實並不歡迎美軍入港。當美艦進港時,岸上有五十多名當地民眾拿著標語示威抗議,高喊「沖繩不是美國的殖民地」,抗議活動還一度使得美軍官兵無法下船。

與那國島為了促進與台灣的經濟交流,最近才在台灣設了事務所,當地人說,美軍停靠與那國島可能帶來軍事上的緊張,連帶影響與那國島跟台灣的經濟交流。

【2007/06/26 聯合報】

中國時報 2007.06.16 

薄瑞光:馬謝選前應謹言慎行
林庭瑤/台北報導

美國在台協會(AIT)理事主席薄瑞光昨天表示,距離台灣二○○八新總統選出之前還有十一個月,因選前國際曝光度將會大幅增加,台灣主政者與總統候選人都應謹言慎行,避免破壞兩岸的政治氣氛,否則蜜月期不會一直持續。

薄瑞光預定今天與國民黨總統參選人馬英九、民進黨總統參選人謝長廷會面。薄瑞光昨天表示,美國政府有信心不管誰當選,台灣都會擁有優秀的領導人,美國也將持續與新總統密切合作。

薄瑞光指出,過去七年「四不」承諾成為穩定台海的基礎,但他也強調,外國代表向台灣總統候選人下指導棋並不適當,而且在二○○○年美方並未向扁提到要怎麼做,對馬謝同樣不會。

對於台灣加入國際組織,薄瑞光強調,美方反對將台灣完全排除在國際組織之外,不過美方認為,台灣不能參加以主權國作會員的國際組織,但美方強烈支持台灣以專家或觀察員參與聯合國部分活動

他指出,美國與北京政府有溝通台灣參與國際組織的事情,但北京的反應,「你們大概也猜得到。」

近來台灣與拉丁美洲邦交出現危機,外界認為因素之一是扁政府對布希政府的信用破產,但薄瑞光否認這樣的說法。他表示,對於其他國決定要與台灣或中國維持邦交,美方沒有特定立場,「這是各國自己的事,美國沒有打算介入」

對於台灣軍購問題,薄瑞光指出,如果軍購不過,「最終會變成台灣的問題」,而美國是唯一向台灣提出安全承諾的國家,所以美國當然會關切軍購。

美國戰爭史料 上網看得到

Ancestry.com網站24日宣布,已經把美國的九千多萬份戰爭紀錄上網,這些戰爭包括英國人1607年定居詹姆斯鎮到1975年結束的越南戰爭。該網站還列出死於戰爭的350萬美軍的姓名,包括兩千名死於伊拉克的美軍。這些紀錄是研究家族歷史的寶貴材料。

Ancestry.com執行長蘇利文(Tim Sullivan)說:「我們的家族歷史與我們國家的歷史交織一起。幾乎每個家庭都有家庭成員或親人參軍為國家服務。」

在6月6日之前,民眾可免費查閱這些紀錄;6月6日以後,網民需要繳年費155.40元,才能自由查閱該網站的美國紀錄數據庫。

這些紀錄來自國家檔案與紀錄管理局,包括3700萬張圖片、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的徵兵登記卡、軍人年鑑、四場戰爭的戰俘紀錄、陸戰隊1893至1958年的名冊、南北戰爭時期的撫恤金紀錄等。

美國的家譜學研究隨網際網路的發展而穩步增長。An-cestry.com、Genealogy.com、FamilySearch.com等專門搜索網站,以及雅虎(Yahoo)、谷歌(Google)等普通搜索網站,協助激發了民眾對家譜學的興趣。Ancestry.com屬於Generations Network公司。

為了把這些軍事紀錄上網,該網站已耗費三百萬元和一年時間,聘請約1500名筆跡專家花費27萬個小時以審查一些古老紀錄。但這並非美國的全部軍事紀錄。過去四百年中,一些紀錄已經丟失或銷毀,還有些紀錄現在仍屬機密。

【2007/05/25 世界日報】

英相下台、世銀易帥 新保守主義終結
【聯合報/編譯陳世欽/報導】

世界銀行總裁伍佛維茨確定去職,英國首相布萊爾則是盲目附和新保守主義者攻打伊拉克而下台。英國星期泰晤士報指出,這兩人淡出世界舞台,象徵美國新保守主義主宰華府和全世界的時代終於結束了。

伍佛維茨在芝加哥大學修博士學位時,就是美國新保守主義開山祖師史特勞斯的嫡系再傳弟子,他一手將新保守主義政治思想引入布希政府,主導攻打伊拉克。擔任美國國防部副部長期間,伍佛維茨狂妄自大,此後勉強轉任世銀總裁,不料最後卻因為女友不當升職加薪而被迫下台。對於言必稱道德、信仰和家庭價值的新保守主義者而言,因為女友下台,實在是莫大諷刺。

伍佛維茨出掌世銀處處可見美國剛愎自用的影子,一如布希政府當初決定單獨對海珊政權動武。密西根大學中東史教授柯爾表示:「伍佛維茨一再表現用人唯親,以及詆毀、排擠潛在敵人的處事風格。這些策略或許正是新保守主義分子的特質。」

英國首相布萊爾則是遭新保守主義者「帶衰」的血淋淋案例。布萊爾率領工黨締造大選三連勝的輝煌紀錄,卻因附和美國攻打伊拉克搞得民心盡失,黯然下台。日前有記者追問布希,他是否該為布萊爾下台負責,布希不敢否認,他說:「可能…我不確定。」

前國防部長倫斯斐、前美國駐聯合國大使波頓,還有伍佛維茨,這幾位美國新保守主義大將都已成了過去式。如今美國僅存的兩個「基本教義派」新保守主義掌權者,就是布希與副手錢尼,他們受到民選任期的保障,得以戀棧不去。一名曾與布希接近的人士說:「如果美國實施內閣制,布希早已因為失去民心而被不信任投票趕下台了。」

美國前總統卡特也在廿日痛批布希政府處理國際事務的手法是「史上最拙劣的」。曾獲諾貝爾和平獎的卡特表示:「我認為,關於美國在全球各地承受的衝擊,布希政府因應的手腕是史上最拙劣的。布希政府徹底改變老布希、雷根、尼克森等幾任美國總統宣揚的基本理念。這一點使我最感痛心。」

卡特同時抨擊布萊爾。他談到對布萊爾堅決支持布希感覺如何時說:「令人厭惡。愚忠。明顯卑屈。我認為,英國幾乎始終如一支持布希的伊拉克政策,是全世界的大不幸。」

新保守主義 相信武力

新保守主義強調重新塑造權威,回歸傳統價值,尤其是與家庭、宗教、國家有關的觀念。它認為,權威是確保社會穩定的憑藉,共同的價值與文明有益於社會團結。

美國的新保守主義陣營比傳統的保守主義更為積極,認為這一套價值觀不只運用在國內政治,更應該輸往國際,必要時甚至應該動用國家力量來推行。新保守主義陣營認為,後冷戰時代來臨意味美國的終極勝利,美國此後應以建立全球新秩序自許。這種觀點也就是認為一切應由美國片面決定的「國際片面(單邊)主義」。

新保守主義知名學者麥克‧道爾(Muchael Doyle)和布魯斯‧魯塞特(Bruce Russett)甚至提出一套所謂「民主和平論」,認為民主國家不會以武力來對付另一個民主國家,但可以發動戰爭對付非民主國家,以推廣民主價值。以布希為首的美國新保守主義陣營發動伊拉克戰爭推翻海珊政權,就是這套理論的具體實現。

【2007/05/21 聯合報】



戴瑜慧觀點》睜眼看那帶血的靴子
年輕的兒子,對著父親說,「我要從軍」。父親詫異的反對,「那是軍隊啊,兒子」。接著,兒子堅毅的說,「但是,我將成為歷史重要的一部分」。父親,看著兒子蛻變的成熟的臉龐,點頭支持。這是於全美播放的美軍徵兵電視廣告。

「自由不是憑空獲得」(Freedom is not free)。安妮阿姨的外甥,帶著理想主義的精神,希望說服他的家人,他的投軍決定。他相信,有人付出,才能捍衛家園,並為伊拉克的人民帶來民主制度。但是,他與家人最後的通話是「在這裡的經驗,讓我改變之前的想法,戰爭並沒有辦法帶來民主。回去再跟你們詳談」。而這也是他人生的最後一夜。安妮阿姨在小小的卡鎮廣場(美國伊利諾州,Carbondale),跟大家說這段話。在廣場上伴著她的,是一百多雙,黑色長筒的軍用靴子。這些靴子,是鎮上死於伊拉克戰爭孩子的靴子。

死亡的傷痛並不僅在卡鎮,也在美國各州。這場名為「睜大雙眼」的全美展覽(Eyes Wide Open Exhibition),透過陳列死亡美軍的靴子,與伊拉克人民的照片,希望人們知曉這場戰爭所付出的生命代價。2004年的504雙帶血的靴子,在戰爭規模不斷擴大持續下,已經迅速超過2000多雙,而伊拉克人民的死傷,更是難以估計。

瀰漫的恐怖攻擊氣氛與選舉策略

如果其他人能夠聽見安妮阿姨的外甥在人生最後,對伊拉克戰爭的質疑,是不是可以減少其他青年的理想幻滅與生命消逝?但這樣的聲音,卻僅僅迴盪在廣場中。彌漫美國的,是布希總統的全美電視演說。他大肆宣揚政績說著,因為成功的審訊,使美國成功獲得情資與逮捕數量龐大,陰謀破壞美國安全的恐怖份子。但因為美國最高法院判定審訊手段(以狗恐嚇、裸體、性羞辱、模擬溺水等)違反日內瓦公約,所以布希總統要求美國民眾通過支持「額外審訊手段」與「禁止恐怖份子在聯邦法院控告美國人民」的法案。這些法案,將「合法」使用違反國際公約的審訊手段,並且剝奪受害者於聯邦法院控告的權利。

誇大的口吻與不斷渲染的恐怖威脅,再次瀰漫美國,因為11月期中大選即將開跑。2004年布希成功連任,相當程度拜恐怖威脅之賜,加上媒體偏好聳動議題,恐怖攻擊綁大選便成為共和黨的最佳選戰策略:恐怖攻擊就是巨大威脅,反戰候選人是軟腳蝦不值信任。

新種族隔離政策

漫天的反恐與愛國氣氛的影響有多大?於南伊利諾大學就讀的伊拉克退伍軍人,決定成立退伍軍人組織,他們的構想卻蒙受漫天反恐與愛國氣氛壓迫。他們想要發動遊行,但不知道什麼樣的旗幟口號才不會被視為攻擊布希政權,也不確定是否可以申請。因為這一切行為皆有可能被指控觸犯愛國法案。

羞怯的安妮阿姨站了出來,年輕的學生不懼威權,因為失去摯愛親人的悲痛之外,他們更反對在反恐名義下進行的人權迫害。美國的回教徒或是出身東亞、南亞的人民,已經成為新種族隔離的受害者。

一份《USA TODAY》在七月份做的蓋洛普調查,39%的美國民眾承認自己對回教信徒有偏見;39%的人認為他們的身份證應該有特別標記;超過1/5的人,不希望與回教信徒當鄰居。雖然其實60%的美國人從未接觸過任何回教徒,甚至有1/10的人誤以為,回教徒信仰的是月亮神。

新種族隔離政策,在「國家安全」、「反恐」名義下,堂而皇之地進行著。911之後,首先是預防性拘留了5,000人;在阿富汗戰爭與伊拉克戰爭期間,美國政府依照出身地,進行「自願約訪」19,000人;接著要求170,000人進行「特別注冊」,約談並留下指紋;最後,14,000人被遣返,但是沒有任何人是因為被指控與恐怖主義有關。

當恐怖威脅成為風聲鶴唳,人權剝奪就成為合理手段。「審判之前,一律平等」的法理,全成了空口白話。回教徒,或是出身自東亞,南亞者,自此被視為有罪,直到舉證自身清白。然而,當迫害這些種族人權成為選戰手段時,所謂的「割喉戰」就是血淋淋的犧牲。這樣的犧牲,勢必得透過更多的安妮阿姨,與退伍軍人出面,才能讓社會看到媒體之外的世界。



本文於 修改第 3 次
回應 回應給此人 推薦文章 列印 加入我的文摘
引用網址:https://city.udn.com/forum/trackback.jsp?no=50415&aid=2225011
頁/共5頁 回應文章第一頁 回應文章上一頁 回應文章下一頁 回應文章最後一頁